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通用9篇)
1.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调产兴业齐致富,锦绣田园新农村
品荆楚历史,温昨日旧梦。繁华历经千年以后,已换新颜,沉寂的荆楚古道边,有一个村庄正如初燃的薪火,渐渐点亮了腾飞的希望,这就是团林铺镇XX村。XX村地处XX市南郊,国道经村西部穿境而过,北临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集镇。全村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61亩,荒山、林地 4.6亩,水面820亩,辖12个村民小组445户1815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组织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农村治理和生产发展模式,带领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
园区建设显成效
2010年,XX村两委一班人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曹XX教授为XX做了5000亩农业循环产业园规划。按照“一心二翼三圈四区”的整体布局,打造XX村循环经济。目前,示范园内有xx农牧有限公司、xx蔬菜专业合作社和xx奶水牛专业合作社3个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猪(牛)-沼肥(有机)-菜(菇)”循环农业模式,生猪、有机蔬菜、奶水牛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农业循环经济初现端倪。XX循环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园区产业,同时建成了可供300余户家庭同时使用的6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建造了年产5000吨的生物有机肥厂,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有机蔬菜1000亩。XX村4、5、9、11组及市农科所共80余户农户加入荆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分户种植”的方式,大力发展有机蔬菜。2010年底,合作社蔬菜产量达1500吨,创造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村民在农闲时到园区打工,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XX村居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8900元,较上年增长1100元,村集体经济得到夯实。
2007年以来,XX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制定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XX也由传统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XX市循环经济示范村。近年来,XX村引进了民峰油脂有限公司、碧水蓝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依托城郊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思路,以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企业吸收了大量的村闲臵劳动力,使农民能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随着园区的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内涵得到极大拓展,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以及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产业化与其它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同时提高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水平。
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加速推动了XX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第一产业发展为基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目前,XX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业,依托XX园内的自然风貌和底蕴深厚的农业文化,建设
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教育为一体,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身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满足市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心理,促进人与自然、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
XX村是省物资储备管理局新农村结对共建单位。省物资储备管理局调研组为XX新农村建设积极出谋划策,指导和帮助村规民约的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选准发展项目、规范村级阵地建设并扎实推进新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同时为XX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实现了水泥道路通村到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力不断加强,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科学发展初现成效。
省物资储备管理局协助XX村党支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作为工作出发点,村党总支把每年为群众办二至三件实事、好事纳入到村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制定了结对共建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成立了结对共建组织,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手拉手”活动,近两年,在省物资储备管理局的支持下,XX村完成了“村村通”道路公里,组组通完成了公里;改造了区的农电农网,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彻底清理了近公里的河道淤泥,新埋设道路涵管处;建设村级标准卫生室平方米;修建了村文体活动中心等,各项中心工作均走在了全镇的前列。在省物资储备管
理局的支持下,给予万元的资金补助,支持我村实施项目建设,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不方便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省物资储备管理局除每年都支持我村建设投入资金万元外,专门签订帮扶村民就业协议,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解决了村民就业。目前,省物资储备管理局已协调安臵我村名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大大促进和谐幸福XX建设。
区、镇共同扶持促发展
村总支委员会建立健全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村民理财小组,“一事一议”等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各种议事组织参与村重大事务的决策,严格执行工作法,使村各项工作公开、透明,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实现了“监督由后到前,决策由少到多,财务由暗到明”的转变,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开展无职党员“建岗争先”和“双培双带”活动中,按照“科学设岗、以岗定责、严格考证、促进发展”的原则,设臵了守法经营诚信岗、政策法规宣传岗等10个岗位,上岗人数达到41人。同时组织开展“一帮一”、“一帮多”的“双培双带”活动,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培育了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个示范基地,个示范大户,帮助和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共同致富。积极引进组织协调土地流转,抚持种植大户,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余亩,占全村耕地的%,是全市土地流转示范村之
一。对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村总支委一班人经常深入老党员家中,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上的问题,送去党组织的温暖,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感受到党组织没有忘记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
2.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二
从上面来看, 该村的孩子在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方面还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可能就出现一些问题了。
在2010年7月7日, 本人带着自制的调查表在凉亭村有初中学生的家庭进行了逐一走访, 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各位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走访的过程中顺便发放调查表。这次调查是成功的, 发出调查表51份, 回收51份, 并且在和家长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了农村中家庭教育一些现状, 从他们的交谈的热情和神态上中看出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强烈关注。
一、调查结果
在本人的调查中, 重点调查了父母帮助孩子学习的情况。根据本人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为父母在学习上很有必要给予自己以帮助, 据他们反映, 进入初中后, 课程数量的增大, 课程深度的提高, 学习任务的加重, 让他们普遍感到很吃力。他们迫切的希望父母在学习上面给予指导, 在学习目标上给自己掌舵, 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一些知识搞不懂时, 觉得甚是着急。在学校还好, 可以问问老师或同学, 一旦放假回家后, 他们就很希望父母能够给他们讲解讲解。
事实上百分之七十一的父母在学习目标上还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在学习方法上, 能给孩子帮助的就大大降低了, 从调查上来看, 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孩子表示父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当问到父母能否在一些知识点上予以讲解时, 这个结果更是创历史新低, 大多数家长是几乎不能够给孩子讲解的, 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孩子表示能够讲解。
当问到如果在家有知识不懂, 而你的父母又不能帮你会怎么做时, 绝大数孩子表示很无奈, 他们表示如果是假期比较短的话, 他们可以等到上学后问问老师或者同学, 如果假期比较长的话, 他们只好听之任之了。
二、产生的原因
1、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这是主要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是由历史和特定的时期决定的, 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就我所了解, 在35~42岁的人群中, 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和小学文化, 高中文化的寥寥无几, 他们中最普遍的文化程度就是认识比较常见的汉字和一些感性的知识, 加上在农村, 什么计算机之类的东西对于他们就大多数人来说, 根本就没有接触过, 对于一些理性分析的知识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来看, 出现上面的调查结果就很正常了。
2、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不够发达所引起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城市里, 有的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素质可能并不太高, 但是由于城市里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 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很多文化父母不一定有, 家庭教育也有可能不到位, 然而他们可以享受城市里的良好文化资源, 。在农村里, 经济欠发达, 虽然学校的资源还是令人满意, 但是出了学校的大门, 各种文化资源跟不上, 所以在这一方面就很难满足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了。
3、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考虑有忽略的地方
本人也是生活在凉亭村。曾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新农村开始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全部过程, 在此方面感触颇深。就本村而言, 该工程的重点是把力度放在了经济建设和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上。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可能就忽视了, 这就造成公共的教育辅助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当然这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是没有错的, 但是当新农村建设达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的时候, 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不能不考虑了。
三、解决方法
俗话说:打好底子筑高楼。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底子, 是教育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然而在农村里, 家庭教育却面临严峻的问题。家长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高低, 家庭的社会人际关系, 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 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毫不夸张的说,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 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
凉亭村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既然凉亭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 我想在其他的村里面这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甚至有过之而有不及。所以说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文化素质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某一个特定的阶段, 必须要将这个问题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 从这方面来讲,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功解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和谐程度的高低。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1、从长远来看首先就得发展经济
前面也讲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第二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只有经济建设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经济建设才能创造出各种所需的物质, 只有经济建设保证良好的家庭教育, 只有经济建设才是解决途径的根本,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所需的资源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虽然在短时间内父母的文化素质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但是如果农村的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的话, 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2、不能忽略家庭教育
当然,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搞经济建设的过程同时, 也应该去充分整合资源, 把本村可以挖掘的人力资源好好的利用起来。从而弥补村子里的其他的教育资源不够发达的现状。那么一个村子里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呢?
(1) 大学生资源。在一个村子里面,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大学生。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 初中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是有一个比较前面的了解。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体会也是颇深的, 本人在暑假的过程中就曾辅导过一些初中生, 他们的一些知识看一眼就觉得轻车熟路。这些大学生相对于农村中的人群来说可以算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了, 所以说这是一块潜力很大的资源。然而这些大学生在放大假的时候都想去找一份工作, 或想获得一些社会经验, 或想获得一些经济效益, 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放大假的时候去外地打工。这对于他们所在的村子来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流失。所以在新农村的规划的过程中就可以把这两方面考虑进去。怎么规划呢?在放寒暑假过程中, 把这些大学生组织起来, 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报酬, 组成本村的一个服务团, 去为当地的初中生讲解他们所不懂的知识, 这样, 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就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了, 同时这也可以满足当地的大学生的某些需求了,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两全其美了。
(2) 当地的退休的老教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老教师在退休前就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在退休后难道要让他们把自己所积累的渊博知识都尘封起来?。另一方面, 这些老教师退休后的生活可能就有点单调了, 他们自己也想找点事情去点缀一下他们的退休后的生活。如何让退休人员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高低的重要因素。这样, 如果把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和老教师的生活的单调两方面“嫁接”起来, 是不是会生成一颗十分美好的果实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新农村建设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如果把本村的一些老教师也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把目标重点为孩子们讲解各种知识上, 老教师们为孩子讲解讲解知识, 孩子们陪陪老教师度过单调的生活, 为他们每一天的日子注入新的活力。这样一方面也弥补了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 解决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退休老教师的生活, 让他们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这就是一颗美好的果实, 目前这种措施已在武汉的一个社区实行了, 效果十分明显。
(3) 网络资源。在城市里网络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 大部分家庭都是电脑用户, 但在农村里使用电脑的用户就低多了。从这方面来看, 农村的教育资源就少很多, 就像是一个人少了一条胳膊, 做事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事实事实上网络资源是上面所说的资源中最广泛的, 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传递方便、快捷, 通过网络, 我们可以查找和下载的教学资源信息, 并且它用起来很有针对性, 哪里不懂问哪里,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的特定时期。面对家庭电脑用户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在村支部活动室添置几台电脑, 并派专人进行管理, 如果有孩子需要用电脑, 先进行登记, 然后再进行使用, 这也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的好途径。
四、结语
十二·五规划战鼓已经擂响, 将又是一个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五年。凉亭村, 这个大别山里的明珠也将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夸父逐日”、“与天地竞”, 愿凉亭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在创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的同时, 也能将家庭教育这样的问题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让“学有所教”, 那么到下几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凉亭村将展现她更全新的一面。“晴空一鹤排云上”, 愿凉亭村, 这个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将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去向国家级示范村进军。
摘要:当前, 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下, 在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 新农村建设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进行, 农村的状况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新农村建设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存在一些被人所忽略的地方呢?是否有些缺失呢?为此, 本人特地在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英山县石镇凉亭村就家庭教育方面做了一次调查。
关键词:凉亭村,家庭教育,父母,帮助,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三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综合服务网络 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村民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4.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经 验 交 流 材 料
新源县喀拉布拉乡政府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一日
立富民之志 举发展之力 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按照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2010年该乡党委、政府把阿克其村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上报州新农办定为州级示范村。按照新农办的要求,结合阿克其村实际,认真进行了分析研究,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以来,阿克其村以群众为主体,以宣传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
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以北600米处,东至72团四营,西与阿克俄依村相连,北抵72团畜牧三连,全村总人口1128人,总户数304户,全村总耕地面积3200亩,由汉、哈、回、壮等民族组成;下辖三个村民小组,党员35名,团员36名,基层组织建设配套齐全,砖混结构办公场所,面积为370平方米。该村抗震安居建房数为102户,安装沼气池60户。
2009年,该村立足农业,积极开展二、三产业,全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经济总收入达1184万元,人均收入5972元,人均增收882元,村集体收入20.5万元。该村1998年被评为“地区级文明村”,1999年被自治区命名为“电话村”,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先后几年来被多次评为“安全文明村”、“奔小康红旗村”、“五个好”村党支部,各项建设走在全乡前列。
在阿克其村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战略,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努力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办公阵地占地370平方米。2006年,县组织部投资10万元,村自筹资金10万元扩建了阵地建设,目前办公室场所硬化面积达到380平方米,2009年新建80平方米卫生室;投资15万元,安装移动垃圾池15个、安装休闲铁椅13个,安装健身器材10组。新建草坪1220平方米,全村居民点栽种各种风景树4900棵。该村抗震安居建房数为102户,已安装沼气池30户。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2007年,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得到全村群众的广泛支持,积极向上级争取了铺油工程,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难,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了确保农业丰收,我们还投资33万元,完成了各组灌溉渠道硬化3200米,开挖排碱渠4600米,改善了各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设施和灌溉条件。
二、村级经济发展情况
按照一村一品的农村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两条产业链。
一是以发展小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全村人多地少、多数用户居住在镇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极力引导,鼓励发展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几年来,我们先后采取了一整套内引外联、优先提供土地、优先供水供电等发展措施,先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厂、钢门钢窗厂、铝制厂、挂面厂等等大小民营企业,其中年产值过十万元的有10家。村民在镇区和公路两旁经商、开商铺的有50多户,从业人数达到300多人,年创产值500多万元。形成了便于经商、办企业、从事运输、旅店餐饮等服务业链。
二是以粮食加工为龙头,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确保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标。形成以优质小麦高产栽培配套为主的种植、加工产业链。
三、村级村容村貌情况
针对阿克其村地处乡郊环境现状,我们以“三清五改一配套”为主要内容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工作,全面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投资33万元,完成了各组灌溉渠道硬化3200米,开挖排碱渠4600米,改善了各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设施和灌溉条件。投入资金16万元对各巷道进行了清理整治,美化、净化、绿化了村容村貌。
2、投资4万余元购臵了15个移动垃圾池,每天指派专人将村民居住的三个小组清扫的垃圾集中运到垃圾场填理,基本改变了这些居民区尘土飞扬、脏、乱、差的现象。
3、投资156万元,村民筹资每户500元,共筹资15.2万元,乡村两级出资20万元,争取国家资金121万元。将全村3个村民小组的主干道全部铺上了泊油路,路总长度7100米。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4、按照上级有关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号召、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村民兴建沼气池和改厕,投资10余万元新建沼气池30口,引入国家爱卫会专项资金21.3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改厕200座,目前已完成20座。配套完成改厨、改厕、改圈,使村民的厨房实现人畜分离,人畜粪便入池,“一建三改”使全村200多户村民受益。
5、按照“经济要发展,规划必须先行”的客观规律,我们还对本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并按照乡政府规划,将3个小组纳入到镇区建设规划管理范畴。我们还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平整。
6、计划新建2500平方米的游园小广场,当前前期准备工作(建址、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已就绪,上级配套资金到位,即刻施工建设。
四、村级信息化建设情况 作为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了提升全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服务支撑,走好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我们积极与县电信公司联系、协调,加速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家庭上网工程、百户电话工程,建立农民上网培训点,鼓励更多村民购臵电脑和安装宽带,我们采取农户出一点,村里补助一点,工作队优惠一点,县电信公司支持一点的政策。今年新增固定电话、手机用户98户,新增电脑宽带用户39户。目前已建设成为:
1、所辖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电话入户率达到99%以上; 所辖自然村100%具备上网能力,宽带入户率达到26%以上;
2、建有“党员远程教育点”,可以让党员时时受教育,让村民处处得实惠;
3、建有“农业信息网站”,农牧民群众可随时上网查询特色农业、种养殖、供、销等学用信息,为农牧民提供致富的信息平台。村办企业通过网站,加大了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4、建有“村民阅览室”,村民可随时查阅资料,了解和收集信息,并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5、建有阿克其村网站,加强阿克其村对外宣传力度,对内增强村务公开透明度,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村级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村民主体、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助老助学”等各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严格兑现“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每年对村内考入大学的每人给予资助1000元。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参合率达到98%;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众的救助力度,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覆盖。
3、广播电视、手机电话普及率达98%。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新级党员之家、党员远程教育站。结合节庆我们还积极开展广场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村级村务管理情况
注重发挥班子整体作用,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1、健全了青年、妇女、治保等组织机构。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和谐,村务管理规范,群众放心满意。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村委会议事会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制度》等12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
2、为了营造一个稳定、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还成立了阳光便民服务站,落实办公室值班制度,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村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治安联防工作制度、村调委会工作制度,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小组,经常开展矛盾排查调解工作,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调解、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调整充实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组织,广泛深入推行十户联防、联户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模式,全村无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自06年以来,阿克其村新农村建设全部实施项目采取“村里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挂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扶持一点、盘活资源筹一点”,使阿克其村的基础实施明显改善,为实现阿克其村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5.康县新农村 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努力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这次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向兄弟县区学习的难得机会,更对我们的工作是一次鞭策和促进。尤其上午观摩了两当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刚才又听取了兄弟县的经验介绍,使我们受益非浅,深受启发。下面,我就康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以汇报:
近年来,按照省、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从康县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康县特色资源优势,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具体化,提出了“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具有康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把深入扎实开展乡村清洁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坚持以点带面推进,积极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条 1
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风民俗有了新的气象,文明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康县实际,明确创建目标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康县建设新农村重点要做好“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文章,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村,通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村庄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改变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感恩意识和文明意识,把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相互理解配合、和睦相处的氛围营造的更浓;通过重点村的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面促进农村发展、社会和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庄、树立文明健康新风尚、培育思想进步新农民、创造健康向上新生活、探索城乡一体化新路子、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新水平为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综合整治、保护优先、长效管理”的思路,以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创建为重点,坚持分三步走战略,第一年抓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年启动产业配套工程,第三年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集中用三年时间,把遍布全县21乡镇占近三分之一的118个重点村建成影响带动全县的示范点,把江武路、康阳路、白望路、小康路、寺长路、康云路、河两路沿线建成文明长廊。
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全县打造一半以上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村,以后逐年扩大,覆盖全县。
二、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康县特色
我们始终秉承规划先行、统筹建设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制定出台了全县乡村清洁活动的总体规划。结合学习借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根据我县各村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等不同类别和特点,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内涵、充分体现康县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按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标准,编制了阳坝宋沟、庄科、长坝段庄等19个精品村和48个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及房屋风貌改造设计,编制了51个达标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创建方式和建设标准。县上对各重点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逐一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发文批复,允许开工建设,共下发规划审批文件118份,做到了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积极推行“五个一点”、“八个渠
道”的资金筹措办法,即县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从上级财政专项、环保、以奖代补、借贷、本级财政、社会捐助、单位帮建、灾后重建八个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通过规划整合项目,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凡是用于农村建设的农业、林业、扶贫、环保、交通、水利等各类项目资金原则上全部整合到乡村清洁活动中来,向重点村倾斜。为了规范资金筹集、使用、报批、拨付和管理,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康县乡村清洁活动资金筹集及管理办法》和《康县机关单位125帮扶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有效破解了乡村清洁活动资金筹集难题。
四、创新工作载体,夯实发展基础
我们把开展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活动作为康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是围绕“建生态村”,加快基础建设。我们抢抓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扩大内需三大机遇,把乡村清洁活动与农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三年灾后重建,全县农村34966户住房重建和10136户维修加固的全面完成,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我们以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六难”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四化四改四结合六有六配套”工程,“四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四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庭院;“四结合”:即把乡村清洁活动与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灾后重建后续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六有”:即村有场(垃圾场)、社有池(垃圾池)、户有箱(垃圾箱)、人有厕、畜有圈、机有棚(农机和柴草棚);“六配套”:即把乡村清洁活动与村级组织活动及农民教育培训阵地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便民小超市、医疗卫生服务、惠农政策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相配套,努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硬化进村主干道路93660米,入户道路89603米,完成空地绿化34747平方米,完成乡村道路绿化24670米,栽植绿化树木71744棵,拆除危房8859间,亮化房屋10468间,屋顶改造368户,庭院改造2820户,改灶、改厕、改圈4808户,清理垃圾6858方,新修护坡2744米,新建桥梁31座,新建排水渠5294米,整修村级组织活动室92座,修建人饮工程62
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一个个设施齐全的生态文明村基本建成,有力加快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是围绕“做文明人”,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为破除农村不良陋习,改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树立科学、文明的新风尚,我们结合农村灾后重建成果的宣传,采取巡回演讲、爱国主义电影展映、感恩征文,唱红歌等方式,在全县扎实开展了感恩主题教育,营造人人知恩、人人感恩的良好氛围。在乡村清洁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家庭》活动、“十大孝亲敬老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整合宣传、文化、体育等项目,新建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125个,配送图书17.57万余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80个,安装健身器材108套,修建文化墙375面5600平方米,篮板13副,球台40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休闲健身、求知增智的生活环境。
三是围绕“走富裕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配套工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调整传统单一的增收模式,有效增加农民收
入。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开发思路和“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核桃、茶叶、蚕桑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发展花椒、畜牧水产养殖、中药材、蔬菜等区域重点产业,积极引导发展其它地方特色产品。通过扩基地、状规模,兴企业、深加工,创品牌、建市场等措施,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共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基地91.69万亩,其中核桃52.12万亩、茶叶4.83万亩、桑园3.92万亩、中药材4.21万亩、蔬菜2.61万亩、花椒24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10万架,年出栏畜禽83.8万头(只);中华大鲵存塘数量6万尾。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1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3个,特色农产品总量26038吨,特色农业总产值29517.38万元,农民人均农业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10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5%。在劳务输出上,加大政府引导,强化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向长期转变,由分散流动向固定企业和用人单位转
变,不断增加劳务输转收入。同时,还组建养殖、中药材种植、劳务输出、建筑、购销运输等群众增收产业互助组,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计划,人人有增收项目的致富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增长。
五、完善工作机制,不断促进工作落实
一是靠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为了切实加强对乡村清洁活动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和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县直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乡村清洁活动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全县上下形成了统筹有力、推动有方、协调有序、建设有效的良好局面。制定出台了《康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及文明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和《康县乡村环境清洁活动及文明长廊建设考核办法》、《康县乡村环境清洁活动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验收及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工作目标、方法措施上形成了乡村清洁活动的一整套建设体系。同时,为了调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县上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村制度,县四大班子34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帮扶2-3个示范村和重点整治村,不定期深入督促指导工作,对在乡村清洁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现场协调解决,促进了乡村清洁活动的顺利开展。县直机关单位在帮扶工作中,全面落实“125”帮扶工作计划,即一个部门帮助解决1个项目建设资金,帮列2个建设项目,帮扶5户示范户,县派出了500多名干部组成80多个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活动,工作队吃住在村上,为乡村清洁活动献计献策,帮助村上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发动,解决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县上采取成立了专门督查组,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半年经济分析会观摩、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各乡镇、各单位乡村清洁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序、一月一通报”,通过定期督查,以文件、简报和会议等形式进行逐月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限期要求整改,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进行通报批评。共编发建设简报50期,通报30期,各类宣传稿件100多篇。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将乡村清洁活动纳入乡(镇)和县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
二是发挥群众作用,增强建设动力。群众是开展乡村清洁活动的主体,也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在房屋风貌
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的作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科学的、符合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政策,制定了《康县财政一事一议奖励资金补助标准》,明确了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房屋亮化、休闲广场、绿化美化、文化墙建设等各类工程的补助标准和具体要求,通过奖补激励机制,有力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清洁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乡镇、村社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清洁活动的认识,我们以乡(镇)、村社为单位,分别组织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分期、分批赴四川、陕西等周边县区及县内先进村社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清洁活动带来的新变化,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乡村清洁活动中来。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县上从县委讲师组、党校、农广校等单位抽调专门力量,深入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开展了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和农村适用法律法规宣讲活动、科技知识和农村适应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在康县电视台、康县新闻网、《康县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以图像、文字、图片等形式,对乡村清洁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利用宣传车、悬挂标语横幅、村
级大喇叭广播等多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清洁活动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通过有力的宣传,努力营造了乡村清洁活开展的良好氛围,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乡村清洁活动成果巩固的长效体制机制,把建设、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激励机制建立上,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经考核验收达到创建标准的精品村、示范村和达标村,由县委、政府进行授牌,实行挂牌管理,并给予资金奖励,对精品村一次性奖补资金20-30万元,示范村10-20万元,达标村2-5万元,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上,坚持建管并重,采取边建设、边管理的办法,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各村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建立垃圾填埋点,配臵了保洁工具,组建了保洁队伍,使保洁工作能够长期坚持延续。如:太石乡水口村、望关乡徐罗村等村建立了卫生管理、环保清洁及垃圾处理制度,对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定期公布每个家庭卫生状况的检查结果。徐罗村还成立了理事会,定期对农户房前屋后“三乱”进行检查评比,按照清洁、较清洁、不清洁
分红绿蓝三种颜色张贴在农户墙上,作为星级文明户评选依据;王坝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户”,发出倡议书,让学生督促帮助家长整理家庭环境卫生,逐步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不断用群众的监督巩固乡村清洁活动成果。目前全县已有100多个行政村已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村庄卫生实现了全天保洁,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促使农村环境保洁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6.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六
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65户3870人,是省、市、县(市)三级农业部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450元,比上年增长13.2%。
一、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乡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深入研究,协同村、组干部科学制定了《大全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2011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办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112户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该村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8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村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乡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该村11条组组通水泥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聘请大竹县兴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抽调财政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人员任成员,同时组织村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村加强了新修的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村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该村建成了“新农村农民休闲广场”,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效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该村按照“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预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基本形成以蚕桑和莲藕两大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11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11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XX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11年已建成专用蚕房 2500m2 ;“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11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11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大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大全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11年,每亩单产 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大全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 7公里,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 29.6公里,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 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3、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 2500m2,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 4XXm2;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100%,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4、道路绿化。在通村、通组公路两旁种植树木、花卉2500余株,建成了公路绿化带,美化了居住环境,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1、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2、农村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成果和基本保证制度,“新农合”参合率、“农村低保”率、“五保户”供养率均到100%,保障了群众“看病难”和基本生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扎实做好计生服务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3、农村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增加光纤覆盖面,新增光纤用户95户,目前全村光纤电视用户2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845户,实现了广电通畅率100%;通讯: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实现了信息畅通;因特网: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农民休闲活动广场:为解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2011年在大全村新建了一个XX㎡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4、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在大全村阵地活动场所建成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成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册,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实实现新农村新风貌,大全村开展了扎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清除了房前屋后杂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各农户院中推选了一位讲卫生、爱整洁的农民为院长,负责指导、督促本院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实行每周评比制度,卫生评比结果均公布上墙。
6、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县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培训等项目,由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局等部门代培300人次,参加了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技术培训。乡、村自主办班培训9期,推广蚕桑、莲藕、李子、柑桔、鱼、生猪等农村实用新技术6种,在全村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户有1-2名技术型人才。全年新型农民培训达到XX人次,占全村总人数的55%,其中农民工培训达72%。
7、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资服务连锁店1个,农村百货超市2个,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运输专业户30户,全村服务体系健全,经济繁荣。
(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党的建设得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载体落到了实处,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战斗力,提高办公事效率,提升班子综合形象。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村务工作班子成员互相通气,集体决策。本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向乡党委政府述职。
7.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七
带了肯定设百里;今年新村示范带进行4月22日, 自治区学习实了考察并给予成里新村示范带进行了考察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督查组, 阳朔实施到阳朔百新工程得到了自治“统筹城乡发展, 区督查组的肯定打造百里新村示范…带…”农百里新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示范带逐渐、成为桂林市新农生态文明的阳朔村阳朔百里村建设的样板。新村建设示范带起点为建沙镇葡萄镇、乌龙村阳朔镇等, 途经葡萄镇4个乡镇的、兴坪镇8个行政、村白设植金橘近7和73个自然万亩村, 全, 是阳朔县特长50余公里, 优名果沿线种样为统筹城乡发展——金橘的主要产地。, 以点带面, 推动
板
全县新农村建设。今年, 阳朔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决定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沿途村屯的规划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 壮大金橘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入春以来, 县四家班子领导多次带领农业、林业、水电、环保、建规等部门领导到白沙镇蕉芭林村委召开“打造百里新村, 问计于民”学习现场会, 与村民共商百里新村建设大计, 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别组织人员到百里新村建设点进行调研, 邀请专家对百里新村建设规划进行分析和讲解, 研究百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投入2000多万元对路面进行硬化……
科学的指导, 有力的措施, 使百里新村示范带建设取得了实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沿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涌现出白沙镇古板、蕉芭林等5个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行政村, 90%的农民建起了“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木花格窗”的桂北民居风格的小洋楼, 村村都有图书室, 家家通了水泥路, 仅33户村民的龙潭门自然村就拥有小轿车8辆。按照园林式标准进行绿化美化的村庄, 有12个成为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白沙镇凉水井村还依托地理优势, 集资400多万元筹建了集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凉水井清泉度假村, 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8.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篇八
关键词 示范高职 专业调整 网络化培训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是一所中西部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服务功能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责任。几年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高职的龙头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服务“三农”,有效推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
一、“三个联动”助推区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区域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三个联动”。一是办学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办学拓展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模式,切实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转岗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的发展道路。为孝感及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输出机电、汽车、医学、建筑、信息、商务等行业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升级联动。学校按照“应势而立、适需而调、效益整合”的原则围绕孝感市制造业、汽车业、建筑业、医疗卫生业、旅游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热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先后对11个专业进行方向调整,初步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体系。针对区域内没有农业高职的实际,申报并开设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纸浆制作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等四个涉农专业。三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区域就业转型联动。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新增了职业素质、基础能力、求职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实践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就业从“统一安排”、“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转型,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率量的提高向就业质量提升转变。
(二)政校行企携手合作,中职高职系统培养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讨目前在政校行企互动合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与孝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孝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孝感市卫生局、孝感市物流局等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与孝感市建筑协会、孝感市旅游局等签订了“校行”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解决“用工难”、“就业难”,合力推进工业化、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共赢发展,形成了以“政府推动、平台带动、机制驱动、区域联动”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中高职衔接研究,全面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同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等相互衔接沟通。提出了中高衔接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方案(规划)。要求公共基础课程(通用课程)设置体现素质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更多地体现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学科发展和专业(专业群)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主要服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构建了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
(三)积极打造职教集团,突出专业品牌建设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和经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申请组建了湖北护理职教集团,区域内所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村卫生所加入职教集团。学校以护理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为区域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人才。
学校以质量工程为平台,不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共建成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电工电子技术3个专业进入教育部首批教学资源库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建筑工程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3个专业纳入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基地计划项目,建筑工程管理、药学2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通过教育部中期验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实用人才
(一)修改完善专业标准,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学校对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学校按照科学性、发展性、可实施性、规范性的原则,对所有专业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再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学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双证书课程和模块课程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践了“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三融”,即将文化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层”,即学校层面探索出反映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概念模式,专业层面探索实践了彰显专业特色、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层面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层面创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各专业以“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为特质,探索实践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收到明显成效。
(二)“二支三送”扶贫开发,健全“三农”服务网络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支教、支农服务和“三下乡”活动,先后覆盖全市3县3市,11个乡镇19个村。服务到乡镇、到村到户,共提供扶贫开发资金50多万元。学校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学历教育做优,非学历教育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做优学历教育,提高就业稳定率。通过“2+1”学制,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双证”互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和稳定率。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科、教”结合,构建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全方位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上挂、横联、下辐射”服务网络,实行部门、职校、劳动者三级联动机制,多层次、多渠道为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多功能一体化模式建设,推广“教学、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一体化模式,不断完善“四个中心”功能,把职业教育做为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更好的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展能力
(一)继续弘扬区域文化,全面培养职业素养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创建一流的高职院校为已任,把文化建设作为弘扬中华传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系统工程来抓,发掘孝感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弘扬中华孝文化,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组织、实践、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模式,建设了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设立了感恩文化基金,建设了20个义工项目,学生在做(义工)中学习,在学(技能)中奉献,涌现了两名“全国十大孝子”、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一名“中华慈孝人物”。“义工行天下”被列为湖北省文明创建十大品牌。学校按照专业化、多样化、普及化和社区化的理念打造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总量达到67个。为贯彻学校“全人教育”工作理念,强化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学之外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从日常行为管理入手,通过集体主义观念,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通过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正确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下得去”的职业精神;通过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做事细心认真的职业意识;通过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争先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敢于竞争的职业意识。学校以社会实践为主阵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提升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合作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等。
(二)注重专业引导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专业引导教育。一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根据技能人才的特点,帮助学生规划合理的、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源设计。新生开学之初,由院部专业团队负责人、辅导员、楚天技能名师、企业老总、优秀毕业生等组成团队,就专业发展概况、企业用人要求以及专业学习方法等进行宣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认清职业。二是引导学生感知企业文化。通过参观企业现场、参与专业入门教育引导学生设计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阶梯。三是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目前,湖北职院有大学生创业团队4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总人数达332人,大学生创业项目达40个,占在校学生总数2.5‰以上。学校被评委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面向区域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比赛中共获奖70多项,包括全国高职技能大赛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全国职业护士考试合格率达93.49%、助理会计师合格率达82.6%。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返乡培训、在职职工培训等6万多人次,有效推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湖北“阿诗玛”扎根乡村的艺术赵家梅,“孝感市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严丽、曹杨等一大批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参考文献:
[1]钟健.高职高专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2]黄俐丽.高职校企合作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06).
[3]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9.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贾明高) 篇九
把瞿河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记者贾明高
瞿河乡位于射洪县城南部,东抵涪江,与洋溪隔江而望,北距县城10公里,南与柳树镇毗邻,西接太乙镇。绵渝省道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11亩,总人口24553人。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和一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全乡共有各类股份制和民营企业4个,建设了以省优水果“牵牛山柚”为龙头的名优水果达4000余亩,40余万株。在金龟寺村创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入住项目超过10个。全乡预计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05亿元,乡域财政收入实现175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3450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46%、47%、30%.时序虽进入初冬,但记者一踏上瞿河这片热土,就分明感受到了一种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五斗米鸭业公司内,一辆辆食品车正装车待发,把射洪优质商品鸭销往大江南北;公路两旁,推土机在新建工地轰鸣;农田水利冬春“百日战役”工地,银锄飞舞,锤声叮当。。。
近3年来,在示范县建设的激越战鼓声中,瞿河奋勇争先,实现了既快又好地发展: 工农业总产值以每年15%以上的增幅增长,乡域财政收入每年增长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250元—300元。乡党委政府连续五年获县委县府年终考核前三名,还获得了“四好班子”、“六个好”党委等诸多荣誉。据不完全统计,瞿河共获市县各种表彰奖励---项。桅杆村党支部还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村组改革、选派优秀乡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经验在全省推广,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先后两次亲临瞿河视察指导工作,对瞿河干部群众鼓励有加。
3年一挥间,瞿河生巨变。瞿河发展之本、活力之源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工作对全县有示范意义?未来发展构想、发展举措怎样?记者为此专访了瞿河乡党委书记黄伟、党委副书记蒋桂斌。
探路:新农村建设展风采
在金龟寺村小康示范户“六改”(改房、改厨、改灶、改圈、改厕、改园)现场,60多岁的张大娘正在脚手架下忙个不停,看着贴着瓷砖的外墙,张大娘笑眯了:象这样下去,我们乡下人和城里人的生活不相上下了。在一旁的检查质量的乡党委书记黄伟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启动实施了“千户小康示范工程”,干部定人、定时、定责,务求收到实效。经验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聚集的抓手,增强乡新农村建设后劲。近3年,瞿河乡党委政府以诚招商,搞好服务;以政策招商,形成“洼地效应”;以实际行动,感化投资者,在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便利,主动业主办理各种手续证件,协调供水、供电、通讯事宜。先后引进民建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五斗米鸭业公司、金川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瞿河涂料厂,签约重庆盈益科技发展公司入驻瞿河肉食品工业园,引资总额达
1.1亿,园区企业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20个亿,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3500人。经验
二、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新农村建设。通过“上争领导给项目,下领群众干项目”,近3年,先后争取到中、省、市、县土地整理、川中项目、水保工程、红层找水、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农业专用基地项目等10多个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3500万元。乡上整合项目,打捆使用在新农村建设上,使项目区实现了“六通”,田成块,地成方,水相通,地相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成了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桅杆村被中央6家新闻媒体作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广为宣传。
经验
三、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支撑。近3年,依托五斗米鸭业、蜀兴种业、程兴兔业、川中园林和牵牛山协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建成了年出栏50万只肉鸭的肉鸭基地、4000亩“两杂”制种基地、年产20万只种兔的种兔基地、年产果300万只优质水果的水果基地、150亩的花卉基地。为提高农民进入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先后建立了13个专合经济组织,带动6000户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250元以上的增幅递增,到今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300元。现状:产业发展步子慢
示范三年,成就初显。但黄伟、蒋桂斌等党政一班人却在成绩面前看到了不足: 农产品品质还不够优;农民增收的渠道比较窄:乡村债务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步子慢。
发展:实施四大战略建设新农村
在五斗米鸭业生产线上,在农田水利施工现场,在与为金川公司入驻瞿河而奔忙的干部的交谈中,记者领略到了瞿河人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黄伟、蒋桂斌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乡党委第五次党代会上,乡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以建设瞿河食品加工园、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为突破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增强乡村经济实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到2012年,将瞿河建成川中肉食品加工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乡镇工业示范区。届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
实施融入战略,借助外力做大做强肉食品工业园。在县委县府和县直部门的 大力支持下,通过以情招商、以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以政策环境招商等多种形式,使瞿河融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产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援区创业发展,届末园区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继续发扬“千方百计争项目,齐心协力抓项目,聚精汇神干项目的精神,通过干中争、争中干,营造良好的项目工作环境,巩固发展在建项目,争得更多新项目,集中使用在新农村建设上。以六通为总揽,全面启动新农村示范建设,实施千户小康示范工程,以六改为突破口,以户办工程和农村沼气建设为切入点,定人、定时、定责,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新村,力争把瞿河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采取公司+新村(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龙头企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巩固发展原有产业基地,依托清见公司、金川公司、盈益公司新建1000亩名优水果基地、年出肥6万头优质商品肉猪基地,年出栏20万只商品肉鸡基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经济带。
实施“八有”战略,推动瞿河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手段,完善“八有”实施体系,力争届末全乡初步实现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目标,把瞿河敬老院打造成省级示范敬老院,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养老难问题,为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推荐阅读:
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经验交流08-11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督查情况通报08-17
霍城镇西关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简介07-18
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09-09
桐乡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验收申请表09-22
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08-31
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9-06
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09-09
工商局立足工商职能建设新农村材料10-19
新农村建设创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