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教育感想(精选8篇)
1.校园欺凌教育感想 篇一
预防校园欺凌知识教育
主讲人:普昌信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多起校园欺凌引发的惨案,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校园安全。针对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极端事件,我们学校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同时,同学们也要学会一些面对欺凌的应急方法:
1.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
2.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3.如果危险发生,可用自己的书包、扫把、凳子、桌子等物来挡,可以躲避受到的打击;若是隔壁班发生危险情况,要赶快关紧自己班的门、窗,不让歹徒进来。
4.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 时向 老师、警察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5.如果周围有人,要大声喊叫,引人注意,同时也要避免激怒歹徒萌生杀机,须以保全生命为第一考虑。
6.要冷静面对,巧妙运用机智逃离。
7.找机会逃到人多的地方求救,或躲入商店、民宅。
普小庄小学 2017年3月23日
2.校园欺凌教育感想 篇二
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形成式、固化式的问题源于缺乏情感教育。中小学生的人际情感主要表现在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同龄伙伴之间关系的细微性与人道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在温馨和睦的家庭里, 父母的恩爱、尊老爱幼、邻里和谐、与人为善、热心公益、彼此互相鼓励, 家庭凝聚力与亲和力向孩子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人间是美好的, 温馨的家庭是心灵完全可以得到慰藉和放松的地方。学校里应当充满尊师重教和师生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情感氛围, 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促进中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 会使师生间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心灵相通, 在这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感召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正能量来, 这正是人际情感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所在。
校园欺凌从理论上看, 国内家庭和各中小学校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比较抽象和笼统, 教育内容有些滞后, 实效性不强。从实践上看, 当今学生普遍受到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困扰, 在面对冲突时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尤其是独生子女在面对由人际关系引发的矛盾时更无计可施。由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多数父母的生活重心在工作上, 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导致一些孩子的心理产生问题, 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 探寻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以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思考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园欺凌的原因探究
1. 人际情感淡薄化是校园欺凌的起因
随着经济发展, 流动人口增多, 外来务工者 (下称“新居民”) 都是租住本地居民的房子, 呈现出大杂居现象, 但新居民和本地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方面很难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 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新居民的子女不免会产生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的思想。再加上这些新居民子女的父母工作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平时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 极大地降低了中小学生对家庭情感的眷恋, 以致其从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其产生欺凌行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2. 家庭结构的改变造成不良的家庭环境, 助长中小学生欺凌性格的形成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是形成欺凌行为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显示, 家庭结构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中小学生社会化主体的缺失, 易导致其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本次实证调研时, 在“哪些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问题中, 有74.2%的家长、86.5%的教师选择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 在众多选项中位居首位。最常见的家庭结构包括核心家庭、夫妻家庭、单亲家庭等。
(1) 核心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双亲或多亲宠爱下成长。在核心家庭中, 以独生子女为多数, 子女都是在双亲或多亲宠爱下成长, 这易造成与同龄伙伴交往相处的时间减少了, 致使他们缺乏集体环境成长的氛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团结协作精神、缺乏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以及缺乏中小学生之间的诚信、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包容心态等。同学之间、同龄人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薄, 导致这些孩子在学校里非常自我、唯我独尊, 习惯于放荡不羁, 与人相处缺乏谦让容忍, 遇事易暴跳如雷、大打出手。因为这些孩子从小与同龄伙伴共同相处的机会很少, 不懂得与人相处的基本礼仪。长大后, 一旦遇到问题就可能采取欺凌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增加越轨式犯罪的可能性。
(2) 在传统夫妻家庭和单亲家庭中, 父母双方扮演不同的角色。父亲表现威严, 可以约束子女的行为, 而母亲相对温柔, 有利于双方沟通, 及时了解子女的想法, 但在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必将独自承担所有的养育责任。如果离异家庭中孩子跟父亲生活, 在母爱缺失的单亲家庭中,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仇恨会越发强烈, 转而将情绪转嫁到同龄女性身上。反之, 如果跟随母亲生活, 在父亲缺失的单亲家庭中,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父母尤其是父亲的仇恨会越发强烈, 转而将情绪转嫁到同龄男性身上。他们会通过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如果不及时干预, 容易出现心理扭曲或人格问题, 导致欺凌性格的形成。
(3) 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家庭眷恋关系的冷漠是造成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根据笔者担任班主任26年的实践经验得出,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中, 会经常使用权威性、命令性的语言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孩子在棍棒打骂面前学会了沉默和服从, 或者阳奉阴违、暗中抵抗, 易导致他们不善沟通。研究发现, 多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耳濡目染了家长的暴力和不良行为, 受其影响孩子形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与习惯, 其不良的影响渗透在中小学生整个生命历程乃至人生各种不同的领域。
3. 对学校眷恋关系的减弱也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不仅仅是教书的场所, 更应是一个育人的大学堂。中小学生与学校应该密切联系, 眷恋感更加深厚才行, 但是学校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减弱了中小学生对学校的眷恋感。
(1) 对后进生的帮扶效果有限。学校教师在对后进生帮扶方面, 一直努力做工作, 但由于有些学生基础差、家庭和社会以及其他因素等影响, 帮扶效果是有限的。但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只能天天紧盯这些后进生, 在这步步紧逼的情况下, 这些学生会认为老师故意刁难自己、歧视自己, 心中不由地产生怨恨和仇恨, 这种怨恨和仇恨不仅恨在老师身上, 而且还会连带老师喜欢的学生, 在特定的场合可能会将怨恨和仇恨爆发出来, 对记恨的学生甚至老师进行言语攻击、行为伤害。
(2) 集体活动匮乏。学校教师出于安全考虑, 导致今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不断减少, 而中小学生又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娱乐活动意愿, 在学校得不到满足时, 就对校外一些充满刺激性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感兴趣, 大大增加了过激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4. 道德情感的缺失, 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促成欺凌行为的产生
中小学生自身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比较弱, 缺乏相应的道德、法律意识和观念, 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这使中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欺凌行为。
(1) 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类型和婚姻状况等导致家庭教育的欠缺, 很容易使部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小学生形成消极的认知、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中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较差和情感波动较大, 很容易被“暴力英雄观”“快乐至上”等消极落后思想所影响。这种错误的认知与世界观容易导致中小学生逃课、吸烟酗酒、沉溺网络游戏, 甚至做出打架、团伙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2) 家风不正促使中小学生不良性格的形成。“家风纯正, 雨润万物;家风一破, 污秽尽来。”现实生活中, 一些欺凌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其家规不严、家风不正有很大关系。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有着玩世不恭的心态, 父母在孩子面前总为一些小事满口脏话、大打出手。有些家长有文化、有地位、有权利, 平时在孩子面前总爱显耀自己无所不能, 贬低他人、作风不正、行为不轨等, 这往往都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品行的示范行为, 有些家长甚至怂恿孩子干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促使孩子不良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家风不正、管教不严, 孩子很容易招惹祸端, 是促成欺凌行为产生的罪魁祸首。
校园欺凌行为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产生,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遏制
1. 转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1) 转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家长要转变教育的方式和态度, 对子女宽严适度,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独立性, 要以平等的地位与孩子相处、沟通, 用自己真诚的爱心、丰富的经验、亲切的态度, 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佩服。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 孩子才会向你交心言谈, 这个时候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思想上存在的迷惘、心理上的苦闷乃至生理发展方面的问题, 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 探讨解决事情的最佳办法。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除了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外, 还要更加关心孩子在学校与同学们、同龄伙伴们等交往的情况, 既要分享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喜悦, 又要分担和破解孩子遇见的不愉快的事情。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可以得到尊重、树立自信, 获得处理问题的能力, 又要使孩子感受到家庭是自己一生眷恋的地方。
(2) 改变家庭教育的内容。即增加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强化孩子对道德规范与法制观念的认同。要求孩子必须懂得礼义廉耻、尊重长辈、诚信友善, 在日常生活中把伦理道德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牢记法律规范的红线不可逾越、法律法规的底线不可触碰。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对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要教育孩子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不要害怕、逃避挫折。家长还应重视对孩子的忍耐、宽容、礼义廉耻和尊老爱幼教育, 并将其落实到生活中。
(3) 切实加强家庭家风建设。家长要经常对中小学生进行崇德尚善教育。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理之前, 极早就去占领孩子的心理, 引导孩子宽宏大量、与人友善、爱护环境、热心公益事业, 对于孩子的善行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以激发他们对于善行的进一步追求, 逐渐形成善良的品格。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 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孩子思想行为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孩子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2.改变学校教育的方式和建立预防机制
(1) 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预防机制。要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学校需要建立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共同参与的一个有效的预防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对特殊的家庭和学生要建立一个动态的信息渠道。学校不仅要定期开展家长会, 还应该聘请有关教育专家或法律专家给家长、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以及交流会, 通过真实的案例教育起到震慑教育的效果。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 深层次了解学生不愿意报告的欺凌事件, 针对具体事件分析其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产生。
(2) 改变“重才轻德”现状。增加社团活动、课外拓展教学,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眷恋情感。学校除了要重视教学成绩, 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日常教育中, 要教授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善于团结合作、掌握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能力。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等特性, 积极开展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 调动中小学生的内在动机, 激发中小学生的参与热情, 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有益的社会活动中。
(3) 适当惩罚。在教育管理方式上除了要对学生的违规违纪做适当惩罚, 也要加强个人情感的关怀。适当的惩罚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 有利于锻炼中小学生的坚强意志力, 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抵抗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只有小惩大诫, 才可以让中小学生从遵循最基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到遵守法律法规, 从而降低犯罪的可能。同时, 学校应推行教师一对多的帮扶工作, 平时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情绪, 要让中小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的温暖之情, 激发其感恩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心怀, 要坚持教师的家访制度以拉近师生、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 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判断正确与错误、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维护什么与反对什么, 以及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能力。各位家长和各类教育机构要切实注重从小培养这一情感基础, 在思想上能对好的行为敢于支持, 对坏的不良行为敢于反对。这样, 学生就能够理解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实质, 培养学生深邃细腻地体察和感受事物的本质及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郁闷的情感。要求中小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懂得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可贵, 将信念内化为行为准则, 抑制自身暴力倾向的产生。只有增强中小学生对家庭、学校的眷恋, 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交往以及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 才可以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M].唐其慈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校园欺凌教育感想 篇三
关键词 :小学生;欺凌行为;预防和干预
一、引言
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比同班同学大三岁的男生,经常以老大自居。对从外地新转来的另一名男生,收保护费。让这名男生付一学期的牛奶费,保证以后没人打他。还有校园里的,以大欺小,高年级低年级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校园除了直接的肢体攻击(以强凌弱、群殴个体)外,还包括学生间私下起绰号,嘲讽、取笑他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缺陷等等。 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与校园现象相关的恶性事件和暴力事件频发,应当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一) 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非均衡性:
1.力量上的非均衡性通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是欺凌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的关键之处,也是欺凌行为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欺凌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身体弱小,相对于被欺凌者而言,欺凌者总是年龄偏大、身体更强壮、脾气比较暴躁,在欺凌行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受欺凌者则处于不利地位。除了身体方面上的优势外,欺凌者可能作为一个群体,在力量上、心理上,或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是欺凌行为区别于以往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2.年龄上的非均衡性,欺凌行为在年龄上的非均衡性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欺凌者和受欺凌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27.8%、8.4%,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6.6%、3.7%。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潜在的欺凌对象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的几率。而欺凌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与儿童人格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有联系。
3.性别上的非均衡性,“2000年Khatri、Kupersmidt和Patterson经研究发现,通过受欺凌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受到性别的影响,即女孩更易受同伴受欺凌的影响。这个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受欺凌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弱小、胆怯、性格抑郁或不受同伴欢迎,这也造成了女孩的受欺凌形式与男孩不同,多是间接受欺凌,如社会孤立、排挤等。因此,总体上说,男生受欺凌者多数只受到来自同性的欺凌,而女生受欺凌者不但受到来自同性,还受到来自异性的欺凌。”【1】
(二)校园行为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行为虽然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一般的欺凌行为却往往得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校园欺凌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欺凌行为发生地点比较隐蔽,欺凌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和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后举报,大多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凌。校园里的操场、宿舍、厕所、上放学路上等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都是欺凌事件的多发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凌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宿舍占到40.1%,厕所占47.5%,这说明,学校的物理环境有待加强监管。
2.受欺凌者通常会隐瞒欺凌事件。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凌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软弱,导致他们对欺凌者采取的都是屈服、顺从的行为,长时间的受欺凌形成的习惯性屈服的性格,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凌行为们还会隐瞒自己被欺凌的事实,以避免因为自己的泄密会引起欺凌者再次的打击报复。
(三)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学生间的欺凌并不是偶然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偶发的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叫做捉弄、开玩笑,这种行为本身是无恶意、非蓄意的,可以看成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而学生间的欺凌行为通常是重復地发生,受欺凌者多次地或者持续地遭受侵害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凌/受欺凌关系,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到欺凌的事件告诉他人,或确定即使事件泄露,自己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他们会重复把受欺凌者作为攻击的对象,而受欺凌者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习惯性,则长期遭受强者的欺凌。”【2】
三、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原因分析
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逆反心理较强,爱模仿,情绪易偏激,对朋友很讲哥们意气。在这种模仿天性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模仿自己崇拜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到同伴、同学间常常表现为欺凌。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市场活跃,随之糟粕文化大量涌现,封建文化残渣泛起,特别是宣扬凶杀、色情、黑道等腐朽文化的影视和书籍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
(二)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1.校规控制性过强。当前学校总是对校园安全问题过于谨小慎微,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承担责任,校园各项规章过于严格,因此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不满。学校氛围和教师对待欺凌问题的态度与学生中欺凌的关系最为密切。“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欺凌的认识与态度。与那些欺凌现象较多的学校相比,那些欺凌现象较少的学校的特点是,拥有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3】
2.预防治理措施匮乏。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制定有效的针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必要条件。“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效防止欺凌行为的项目和计划,甚至有些老师和领导对校园欺凌也没有很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许多学校根本未将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暴力事件及时上报,他们一般将欺凌事件当作纪律问题而不是犯罪问题进行处理,他们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学校,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4】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的后果丧失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机会。
3.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欺凌行为毕竟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与法规的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操场、宿舍、厕所等等隐蔽的地方占欺凌行为发生的80%以上,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流动不大或者欺凌行为容易被日常行为所掩蔽,如果能够对此类地方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4.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公平度和对待不同同学的亲和度以及对学生的暴力与体罚都很可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中的欺凌发生率。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和随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对学生有偏见、歧视或冷落同样会刺激学生的过激情绪。”【5】
四、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涉
校园欺凌在我国是一个普遍、严重而又缺乏足够重视和干预的问题,然而,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外很多国家如挪威、美国、日本等针对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结合国外对校园反欺凌经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校园反欺凌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 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而陷入两难的境地。青少年法制建设的开展,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在法律的层面上给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界定,以避免传统的定义过于狭隘,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校园欺凌界定的多样性,为校园欺凌案件的合理、合法、有据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保证。
2.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凌措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在关注暴力事件原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在校园暴力的源头阶段将其斩断,积极督促学校制定、实施反欺凌措施,并且通过对欺凌问题发生原因、类型、频率等的调查对校园反欺凌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估。”【6】
(二)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宣传反欺凌政策。
1.提高教师干预能力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要达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凌,校园决不允许欺凌存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欺凌政策,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率。教师可以通过板报、主题活动周、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学校反欺凌政策,努力促进安全校园气氛的形成。通过这种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对欺凌的各项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中。
2.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操场、厕所等校园隐蔽场所是欺凌事件多发地带,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在课间和课外时间在这些校园隐蔽场所轮流值班,对发现的欺凌事件及时阻止。
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粗暴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暴力、粗话等不良言行对学生进行身體和人格的攻击。教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教育形象,拥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卷入欺凌行为中的比例相应很少,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欺凌行为。”【8】
(三)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也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在交流方式上可以采取电话交流、书信交流,在交流的时间上要定期定时和孩子联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不是没有人管教的。在交流内容上要全面细致,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像孩子的生活饮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关注。对孩子的欺凌行为要及时发现,争取消灭在萌芽期。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情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孩子,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结语
4.防校园欺凌主题教育 篇四
一、教育主题: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教育背景及目的: 背景: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校园欺凌资料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
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二)抵制校园欺凌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
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5.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校园欺凌现象;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
3、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观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视频:《横行校园“小霸王”》
很多学校都有“小霸王”欺凌弱小的现象。
例如: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故意欺负同学......他们凭借身体或人数众多的优势殴打同学、辱骂、戏弄、讽刺、孤立同学,甚至敲诈勒索、抢夺同学物品等,给身边人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2、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3、传媒渲染,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交流:当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同学受到校园“小霸王”欺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对欺凌说“不”
1、当受到欺凌时,最好不要表现出害怕或哭泣,这会让欺负你的人觉得你很好欺负而继续欺负你。
2、你要勇敢、坚定而且明确地告诉欺凌者停止他们的行为,然后走开。
3、有些欺负行为往往是为了取乐,如果看到被欺负的人如此强势,欺凌者一般会很无趣地离开。
4、为了避开欺凌者最好和他人一起行动,及时向老师、家长及警察求助。
5、当看见别的同学受到欺负时,也要向老师报告,不要视而不见,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五、课堂小结
6.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征文 篇六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是国家决策层部署治理校园欺凌的积极应对之策,顺应形势需要,符合社会期待。
但是,要从源头上防范校园欺凌,仅靠一纸公文发力永远不够,而要采取法治的方式根除校园欺凌的顽疾。特别是教育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法治教材;采取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生动浅显的方式向学生开展普法宣传;在校园中大力建设法治文化,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7.不再让“校园欺凌”暗伤花季少年 篇七
从2000年起,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而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文新教授对我国9 205名城乡儿童的调查显示,有近1/5的学生卷入欺凌事件,9%为受欺负者,7%为欺负者;挪威的一份调查显示,约15%的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卷入欺凌事件;英格兰调查结果显示的比例更高,约27%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被欺负,约12%的小学生和6%的中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欺负别人。欺凌现象对校园安全的影响非常严重。
本期关键词:校园欺凌。
在校园里会发生各式各样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身体攻击从推搡、冲撞到打人、踢人、抢夺他人东西;言语攻击则从做鬼脸、起外号、挖苦、讽刺到骂人、羞辱人的行为。除了这些直接的攻击之外,还有造谣、孤立、排斥别人等间接或者隐性的攻击。攻击者和被攻击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
心理学界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小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因此欺负行为与其他攻击性行为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第一,行为双方力量不均衡,比如常常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欺弱;第二,欺负者往往是故意的或未受激惹,因此欺负行为的发生与被欺负者无关,在旁观者看来是无缘无故或是单方故意而为;第三,欺负者有时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反复欺负某个特定的被欺负者。因欺负行为当中,受害者更弱小,常常没有有效的回击手段和条件,因此欺负行为跟一般的攻击行为相比,除身体伤害之外,心理伤害更大。
在各个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时有校园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a.邯郸,一位女中学生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以众欺寡)
b.广东,一位初二女生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七姐妹把该女生虏到一家宾馆,找来4个未成年少男轮奸了这个女生,并对她肆意殴打、凌辱,还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以众欺寡)
c.山东,一位初一男生两次被逼翻墙去给高年级学生买方便面,第二次翻墙的次日被发现死在校园排水沟里。(以大欺小)
d.某小学6年级一位男生,因选班委时没投某同学的票,被那个同学拉到男厕所痛打了一顿,导致成绩下降、闷闷不乐,最后不得不转学。(以强欺弱)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几乎每位教师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事件。作为教师,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你的学生身上时,你会持怎样的态度?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事件:某中学的两名学生上课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这个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各位教师网友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观花听静雨:现在的学生有多不好教,不当老师不知道!面对这种事情,老师有时候很无奈。
好心人:有时候,“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恰恰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有的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我校的老师还被学生打过,有时候老师也是弱势群体!
孤帆自扬:这种事还得靠老师平时多教育。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很辛苦,教师不好做,但教师任重而道远!
令狐冲:恪守职业道德,问心无愧!若是遭遇“校园欺凌”,一定把当事人当场拿下,狠批,使劲教育!
天使的眼泪:我们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坡上,不想享有“人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我们也不想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事任何一行都要有职业道德,要对得起良心的拷问。
老顽童:还是那句话,在其位,谋其职!既然选择了,再难也要去做!
芒果:就事论事,学生在课堂打架,教师确实有责任制止。不过另一方面也许也显露了我们当前的教育政策着重强调对学生一面倒的保护,而在保护教师方面似乎有很大的缺失,才使得教师连一些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开展了。
上弦月: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老师,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多重原因引起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恰恰是背后的多重原因。
飞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置身于当时的具体环境,才能切身体会到其中的辛酸!
相关讨论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花季少年被“校园欺凌”暗伤,面对“校园欺凌”,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阴影。当然,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才能解决。那么,作为教师,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说法。
心理分析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精神分析专业暨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博士后。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个人会员(Individual Rooter), IAAP中国发展小组和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认证心理分析师和沙盘游戏治疗师。
目前研究领域:亲子关系,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等。
临床工作方向:应用沙盘游戏治疗与荣格心理分析促进幼儿与成人的情绪社会性发展。
专家说法:
“观花听静雨”网友提到的“教师的无奈”,也可能代表了很多教师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的感受。一方面,欺凌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地方常常是脱离或易于脱离教师监控的地方。比如上学、放学路上最多,然后是操场,其次才是教室和走廊(操场上所发生的欺负行为是教室里的2.5倍,是走廊上的6倍)。因此教师对于教室外的欺负行为难以直接管理。另一方面,当前教师的反欺凌策略少且无力。实际上,经常发生的状况是:被欺负的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批评欺负者—欺负者再去欺负被欺负的学生,如此循环。对于被欺负的学生来说,向老师求助常常并不能把自己解救出来,反而让自己深陷其中;而对于欺负者来说,老师的批评常常只是他欺负行为中的“被人欺负一下”的小插曲,因此,欺负别人—被别人欺负一下—再欺负别人,这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一个怪圈。
近30年来,各个国家开展了大规模关于欺负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们不可能使“校园欺凌”事件绝迹,但是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却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降低其强度。
更新对欺负行为的认识
在生活中,常听教师或家长这样问被欺负的学生:“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呢?”背后的潜台词是:“肯定是你招惹他了。”显然教师和家长都想当然地按照一般性攻击行为的特点来理解欺负行为,想当然地相信“你离他远一点”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欺负行为的典型特征之一恰恰是“非激惹性”和“反复发生性”。也就是说,根本不是被欺负者招惹了欺负者。在欺负行为当中,被欺负者实在是很冤枉,他们真的什么都没做。更不幸的是,当被欺负者因为反复被欺负而屡次向老师求助时,老师有时会觉得像是碰上了一个反复喊“狼来了”的小孩,无法理解,进而心生厌烦,简单地把被欺负学生的求助行为当成“告状”或“打小报告”。当然,须要强调的是,确实有些欺负者会利用被欺负者向老师“打小报告”来离间老师和被欺负者的关系,或借老师之手实施间接欺负行为。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一起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对学生课下和休息时间的活动采取适当的监督措施,对于欺负行为坚决予以制止。
对事不对人
教师要更新自己对欺负行为的管理策略。从欺负行为的定义来看,教师应意识到自己很容易一不留神就成为“欺负者”,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既有身体优势、更有权力优势。如果你对于欺负行为的反应常常像“令狐冲”网友所说的,“一定把当事人当场拿下,狠批,使劲教育”,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作为教师,你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很有可能只是利用了自己的“权力优势”,再次示范了一次“仗势欺人”而已。虽然这不能算是欺负行为(因为事出有因),但是同样是在向学生示范着“狠批”这种言语暴力。
在这一点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建议是:改人治为法治。教师无须再同时扮演警察、法官、惩罚实施者三合一的角色,而是成为明确的、可执行的规章制度的制订者。比如在班级通过班会或讨论制订出一套针对欺负行为的规章制度, 对于违反规定者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应的“非敌意”的、“非体罚形式”的惩罚。同时对于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当中的“非敌意”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欺负行为所得到的惩罚或批评并非出自某个人的“气愤”或“生气”,而是欺负行为的自然后果,而且是所有学生都可预见的后果。
这样的处理方式遵循的是“对事不对人”策略,可以妥善地保护被欺负者和欺负者的内在自尊。因为欺负行为本身其实是面双刃剑,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为其所伤。被欺负的学生除了身心直接受到伤害,还会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敢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反复受欺负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无助、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失眠、恶梦等症状,甚至会引发自杀。而欺负者也可能因为长期习惯于使用欺负行为达到个人目的,形成攻击性人格,最终导致在同伴群体中遭受排斥,进而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显示,“校园欺凌”事件的欺负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对被欺负者给予支持与帮助
被欺负者之所以反复被欺负,一方面是因为弱小。现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欺负者的比率会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因为长高、长壮的自然原因,他们不容易再被欺负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被欺负者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持而不敢反抗,而且很容易把受欺负的原因归咎于自己, 认为自己该受到欺负和不公平的对待。因此“自信心训练”、“角色扮演”、“需求表达”训练等心理辅导技术将对他们非常有帮助。比如训练他们放松而自信地挺直腰杆,看着别人的眼睛,以平静有控制的语调说话;比如模拟被欺负情境, 排练几种应对的措施和策略。与此同时,教师应有意在学生中树立他们的威信, 改善他们的同伴交往模式,鼓励他们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面对不合理要求时, 勇敢地说“不”。
8.浅谈校园欺凌 篇八
关键词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咨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认识欺凌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反社会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 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国家和社会方面 (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 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幫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鲁宓.陪孩子面对霸凌:父母师长的行动指南[M].廖婉如,译.心灵工坊出版社,2011.
【校园欺凌教育感想】推荐阅读:
校园欺凌感想08-23
预防校园欺凌教育总结07-01
防校园欺凌法制教育讲话稿08-14
防范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日讲话稿11-09
校园安全预防校园欺凌08-05
校园欺凌讲座07-05
远离校园欺凌07-20
校园欺凌508-05
校园欺凌案例11-06
预防校园欺凌简报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