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

2024-07-01

文言词语(精选7篇)

1.文言词语 篇一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任命/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书·疏广传》)

致政、致事、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微、潜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13.子女:美女、年轻女子 14.下士:虚心地对待士人

15.铨简:选择、选拔(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6.臧否:褒贬(口不臧否人物)17.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18.无乃„„乎:恐怕„„吧 19.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办法 20.所以:用来„„的(方法方式)(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的原因 21.庶几:差不多/或许 也许/希望 但愿

22.得无:莫非、莫不是(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去就:偏向去,辞官)23.交通:交错/ 暗中勾结/ 交往

24.舅姑:公公和婆婆 25.县官:朝廷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寻、无何。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

/ 8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17)白:告诉。

(18)与:赞扬。

(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案: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延:延请。

(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35)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42)用:财用,因为。

(43)典:主持。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方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 8

2.文言词语 篇二

然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的“狱”, 好多学生理解成“监狱”; 《论语》中的“学而不厌”的“厌”, 学生很难理解成“满足”。应该说这些字都是讲课时的重点内容, 强调了很多遍, 为什么学生还是记不住呢? 我陷入了困境之中。

经过调查得知, 这是由于学生对于这些字词的古义不了解所致。于是我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注释又完完整整地阅读了一遍, 终于发现: 如果缺少必备的古文字方面的知识, 课文下面的一些注释有些是难以理解的。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的“狱”字, 教师尽管讲的是“案件”的意思, 但是在今天, 学生很难理解, 这个字的解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之间已经失去了关联, 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把这些字当初的形态适当地、有限度地展示出来, 即使书下写得清清楚楚, 教师强调再三, 学生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只能死记硬背。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 而且还会挫伤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为此, 我认为要想走出文言词语教学的困境, 应该借助古体字, 做到以下几点:

一、借助古字形, 探寻字的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字形和意义之间常常有密切的联系。例如: 《郑人买履》中“至之市”中的“之”字, 许多同学印象中以为是代词或者助词什么的,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么用的, 殊不知“之”的本义就是“往”。“之”字的金文写成 , 上面部分表示脚趾的“止”的白描, 下面有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 两者合意表示脚从这里出发前往某地的意思。又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号呼而转徙”中的“徙”字, 左边是表示道路的“彳”, 右边是前后两只脚, 两形合意表示步行在道路上的意思。因这两只脚都是左边的脚, 这就表明不是一个人, 至少是两个人在路上行走。而书下注释为“迁移”不够确切, 应当是许多人迁移。大伙儿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 因为唐朝当时的赋税很重, 是名副其实的“苛政猛于虎”。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字的含义, 还能真正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上文的这两个字, 只要我们展示一下古文字, 略加讲解,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掌握。像这类解释断层的字, 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如《曹刿论战》中的“既克”的“既”字, 《孟子》中“一箪食, 一豆羹”的“豆”, 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字,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的“咸”字……

分析字形对于辨别词的本义, 加深对词的理解都是有帮助的。但是, 也必须看到, 有时单凭字形不一定能辨明本义。如《出师表》中“临表涕零”的“涕”字, 从字形上很难看出“涕”的本义究竟是“眼泪”还是“鼻涕”。而“涕”字很多学生都解释为“鼻涕”, 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怎么办? 我用成语“涕泗横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古代“涕”常表示“眼泪”之义, “泗”才是“鼻涕”之义。这样一比较, 学生对“涕”的含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抓牢本源义, 探求引申义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一词多义, 即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或近或远的联系, 而且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 那个中心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有的距离中心较近, 和本义关系较密切; 有的距离中心较远, 需要思考才能想到它和本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掌握了词的本义, 就可以以简驭繁, 使纷繁的词义变得简单而系统。因此有些词, 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它当初的形态展示给学生,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如“亡”字,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一文中“广故数言欲亡”的“亡”字, 篆书写成 , 篆书中下面的字形表示弯曲隐藏的地方, 里面是个人, 即人逃到一个弯曲隐蔽的地方。从字形上看, 本义应是“逃亡”。这句中的“亡”用的就是本义。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就是“丢失”的意思。而“死亡”“伤亡”中的“亡”字, 就是“死去”的意思, “灭亡”“亡国”中的“亡”就是“灭掉”的意思。这些“丢失”“死亡”“灭掉”等意义都是从“逃亡”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陈涉世家》一文中还有一处“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 陈胜与吴广两个人在权衡“亡”和“举大计”的得失利弊, 因此, “亡”在这里不是“丢失”“死亡”“灭亡”等意思, 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三、古今义对照, 理解更全面

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表现在词义方面是有些词的古代意义一直保留到今天, 而有些词的意义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走”字, 书下注释为“跑”, 这与今天的“走路”有差别。走字的金文为 , 上部表示人奔跑时摆动双臂大迈步之形, 下部表示脚趾的“止”, 表示跑动, 这个字的本义是“奔跑”。成语“走马观花”的“走”用的就是本义“奔跑”, 如果理解成今天的“走路”, 显然没有了解课文内容。《木兰诗》中的“走”字更是突出了木兰在战场上左冲右突、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因为家庭经济拮据, 无钱买书, 必须要借书来读。借来的书, 必须抓紧时间来读, 一直到借期已至才匆忙去还书。像马生这样认真读书求学的人必然懂得时间的宝贵, 学习也得抓紧时间, 还书也要抓紧时间, 所以得“走送之”。再如“行”的金文是 , 当“道路”讲, 引申为“行走、走路”的意思。这说明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转移。

开始实践时, 我担心这样教学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特别是有些词初中阶段并不一定非要掌握不可。然而汪兆龙的《“春色”该在何处》给了我实践的自信。该文谈到, 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春色满园关不住”, 另一位写的是“满园春色关不住”。这位老师用写古诗词的平仄知识解决了写“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问题。其中一位学生之所以写错, 主要问题是“春色”的“色”字与下句“红杏”中的“杏”都是仄声, 上下平仄相粘, 而写成“春色满园”就与“一枝红杏”平仄相对, 符合格律了。

3.文言文词语教学浅谈 篇三

一、定位定量

教材编者在附录中收列出340个常用实词,并在高中教材中编写了4篇文言常见虚词(共32个)用法的短文。应指出的是,这340个实词与32个虚词被称为“常用”,应是根据其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而言。它们多者达百次,少者也有十余次。根据张世田先生所著的《文言常用实词词频词典》一书统计,其中“曰”的使用频率为445次,“有”的使用频率为430次,“可”的使用频率为223次,“今”的使用频率为196次,等等。另如“之、者、也”这类虚词在文中出现也达上千次。

那么我们在讲解文言文时,这些词语放在何时教,放在何处(指具体课文中)教,这应有个“定位定量”的前提。定位,则要看这个词在该文中的用法特点及其使用频率。定量,则无论是就一篇文言课文而言,还是相对总量来说,都应该多于32个虚词加上340个实词这个总量。例如“相”这个词,在初、高中课本中的使用频率为118次,就一篇文章而言,“相”这个词使用频率最高的要数《孔雀东南飞》一诗了,为19次。且“相”这个词总共16种用法中,该诗就占了8种。显然,把“相”定位在《孔雀东南飞》这课是最合适的了。再如“于”这个虚词,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数以百计,用法也有上十种,但相对集中的要数《赤壁之战》一文,使用频率为10次,包含其中5种用法。所以,将“于”字的教学放在此文,也不无道理。还有,如“问”这个词,其使用频率为87次,原教材《附录》将其定位在《〈论语〉两章》,似有不妥。该词仅在“子路问曰”一句中出现1次。与此相反,“问”这个词在《问说》一文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8次之多,且包括了三种用法。无疑,“问”这个词的教学应定位在《问说》一文。

二、联想归纳

掌握一个词语,关键在于把握其意义与用法,这样才能顺利阅读一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展开联想与归纳,可以以简驭繁,积少成多,有利于形成记忆系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进行多义词的联想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言多义词的各个义项进行多义联想,整理归纳出其各个义项,从而建立一个一词多义的用法系统。

如:幸。教材中共出现了十个义项:

(1)幸运: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2)幸好: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3)侥幸: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庆幸:当尽吾意为幸(《与妻书》)

(5)高兴:甚幸,甚幸(《与妻书》)

(6)宠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亲近: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8)希望: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

(9)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庆幸: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10)君主到某处去,驾临: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虚词大多不表具体实在的意思,基本是本义词汇意义的虚化引申。所以,应主要分析它在语句中的具体用法。如“以”,原意为“任用”,动词,后虚化为介词与连词用法,运用极为活跃。教材中的短文收有10种用法,在此不加赘述。

2.进行同义词的联想

就词语中某个义项展开联想,归纳整理出教材中含有共同义项的其他词,由此又形成一个同义词用法系统。

如表示“前往、到达”意义的实词有“之、适、如、往、至、造、入、到、诣、临”等。示例如下: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4)公子闻之,往请(《信陵君窃符救赵》)

(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

(6)君迳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

(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8)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赤壁之战》)

(9)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赤壁之战》)

(10)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再如,同是表示“仅限”用法的副词,在教材中也出现了“只、止、特、但、徒、唯、仅、第、直、独”等。示例如下: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3)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7)听事前仅容旋马(《训俭示康》)

(8)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9)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10)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这一类词如果平时细加收集、归纳,还可整理出许多。如表示“全部”的范围副词有“都、全、皆、悉、咸、举、均、具、凡、毕”等;表示“极高度”的程度副词有“最、极、甚、殊、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等。再如,实词中表示“人民百姓”意义的有“人、民、氓、甿、人民、黎民、百姓、黔首、布衣、匹夫、白丁、丁口”等等。类似这样形成一个词义系统以后,非常有利于记忆。

3.进行反义词的联想

在掌握了某个多义词的基本意义之后,再由这个基本意义联想出它的反义词语,也可以形成一个反义词用法系统。文言文的反义词常常在并列对举的句式中出现,如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名言警句: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2)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

(3)句句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心雕龙》)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9)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是衰(《战国策·秦策》)

(1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总之,开展多角度的词义联想,发现各词语间存在的词义联系,再经过系统归纳,易于形成联想记忆,从而提高识记的效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三、以今知古

北大著名教授周祖谟先生指出,“现代语是通晓古代语的一个关键”,“不知今就不能知古”。基于此,可以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现代汉语中生动熟悉的语言来配合文言词语的讲解,也可以收到极好的效果。如上例中利用学生熟知的名言警句来教学反义词,可以一举数得,另外,也可利用大众熟悉的成语辅助文言词语教学,也能收到易学易记、以简驭繁的效果。

1.利用成语讲解假借词义

例(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句中“见”通“现”,意为“显露”。成语“图穷匕见”可加以说明。

例(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

句中的“厌”通“餍”,意为“满足”。可举“兵不厌诈”这一成语说明。

2.利用成语讲解古今异义

例(3)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句中的“拔”与“出类拔萃”中“拔”均为“超过、超出”之意,这与现在常用义“拉出”不同。

例(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句中“速”与“不速之客”均为“招致”之意,与今天意为“速度”差别很大。

3.利用成语讲解一词多义

如:“引”。《说文解字》注其本义为“开弓”,动词。引申出“率领”、“召引”、“拉着”、“引用”等。课文例子如下:

例(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

例(6)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7)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例(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例(5)中“引”释为“率领”,与“引军北上”中“引”意同;例(6)中“引”释为“拉着”,与“引车卖浆”中“引”意用;例(7)中“引”意为“召引”,与“引狼入室”中“引”意相同;例(8)中“引”意为“引用,缓引”,与“引经据典”中“引”意相同。教学时,可举以上四个成语加以说明。

4.利用成语讲解虚词用法

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和讲解也可以借助于成语。比如时间副词“方”、“适”表示现在进行时,可借用成语“血气方刚”、“适逢其会”;“既”、“昔”表示过去时,可借用“既往不咎”、“今非昔比”;“且”、“将”表示将来时,可借用“行将就木”、“穷且益坚”;“卒”、“竟”表示“最终结果”,可借用“卒章显志”、“竟达空函”等等。

4.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 篇四

A

阿:偏袒 ;奉承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遭受备:完备;具备本:根源;探究根源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裨:益处比:并列(鳞次栉比),接连地(比肩接踵),勾结(朋比为奸),比较,等到(比及)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薄:靠近(日薄西山),稀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欠交、拖欠,拖延(责臣逋慢)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行动曹:辈(类、属、侪、徒、等)

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

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

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实在乘:古代一车四马,趁着,冒着、迎着,登上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

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罢免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跟随,仆从、下属,通“纵”

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

措:放置,措施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等到迨:等到殚:竭尽

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1

通“挡”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党同伐异)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第:但、只管的:箭靶中心,女子额头的红点典:法则、制度,主管吊:慰问牒:文书堞:城墙洞:深入、透彻

督:监察、督促牍:文书,书籍独:单独,表反问(副词),仅、只有笃:忠诚遁:逃

多:赞美夺:强行改变

E

讹:谣言恶:哪里,讨厌,坏遏:阻拦而:你,表并列、转折、顺承、修饰迩:近贰:副的,从属二主,背叛

F

伐:夸耀,讨伐,功劳法:效法,法令藩:篱笆凡:总共,凡是反:通“返”,违反范:模子

方:正在斐:有文采匪:不是奉:通“捧”,两手捧,尊奉,俸禄黼: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伏惟:表敬副词,无意义服:佩带,服从甫:刚刚,美好

G

赅:完备盖:大概,句首语气词概:节操、风度干:盾牌,冒犯,冲,干预,求取敢:谦辞(冒昧的意思),表反问岂敢扛:双手举(力能扛鼎)诰:皇帝给臣子的命令,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格:推究(格物致知),标准(行有格),阻止(形格势禁)

更:改变,更加觥:酒杯躬:亲自,身体诟:骂沽:买、卖孤:幼年失去父亲,谦称

诂:对古代文字的解释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故事:旧例固:本来,坚持,坚固

乖:违背管:钥匙,掌管果:果然,坚决过:经过,错误,探望、拜访

H

好:容貌美,友好劾:弹劾盍:何不阖:全河:黄河荷:扛曷:什么,岂、难道

和:应和恨:遗憾亨:通达、顺利后:君主乎:于胡:为什么扈从:皇帝出巡时的随从

怙:依仗、凭借(怙恶不悛)还:通“旋”,旋转,返回浣:洗涤豢:喂养环:担忧、忧虑隳:毁坏恚:恼怒

诲:教导会:回合,正好、恰好,必然或:有的人,有时,也许货:财物

J

期:一周年,约定赍:携带,送物给人,通“资”,钱财稽:考证、考核,稽首(礼节)羁:寄居在外机:关键、要点

及:赶上、追上,和,等到极:尽头,最,标准即:立即,就是,如果亟:急,屡次迹:推究,考察

济:救济,渡河际:交界处,会合季:排行在后的,最小的既:尽,完忌:恨,顾忌跽:长跪

纪:法度、准则贾:买,做买卖的人,价格假:借,如果,宽容,临时的、非正式的,笺:一种文体,注解缄:封闭

间:间或,小路,机会僭:超越本分见:被,通“现”鉴:镜子,引以为鉴将:带领,将要

矫:纠正,假传皇帝的命令讦:攻击揭发别人的短处诘:责问节:节操介:铠甲,耿介、操守斤:斧头

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胫:小腿靖:安定就:接近,完成、达到(若事不就)僦:雇车的费用咎:灾祸,归罪、责怪

举:推荐,攻打,全讵:(反问)难道,假如遽:匆忙具:全部,准备踞:蹲坐倨:傲慢

捐:抛弃(细大不捐)诀:辞别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K

忾:愤恨堪:忍受,能够瞰:俯视考:死去的父亲,考核,敲克:能够,战胜课:征税,按一定的标准考核,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孔:很(孔武有力)匡:纠正,辅助况:比拟,何况愦:昏乱髡:一种刑罚昆:兄

L

赖:依靠赉:赏赐累:多次诔:叙述死者生前事迹罹:遭遇醴:甜酒戾:违背

厉:勉励,磨刀石詈:骂聊:依靠,暂且烈:事业、光明廪:米仓赁:租借领:脖子,兼任

令:使,美好,时令虏:俘虏,对敌人的蔑称路:行政区域单位赂:财物,赠送财物麓:山脚律:法律、法令

略:掠夺,大概,谋略伦:类

M

贸:交换财物美:赞美每:常常昧:愚昧氓:老百姓蒙:愚昧,承蒙孟:排行第一

靡:没有,倒下,浪费糜:烂弥:满,更加,弥补苗:后代庙:封建祭祀先祖的场所敏:聪明

明:视力(明察秋毫)名:占有(不名一文)秣:喂马(厉兵秣马)莫:没有人,不要(人)牧:官员(牧人者)

N

乃:你,于是,竟然,只,是奈„„何:如何,怎么办男:爵位的一种讷:不善讲话

逆:预先,抵触,迎接,请睨:斜眼看宁:难道(不)佞:不才偶:

成双

P

俳:演滑稽戏的人畔:背叛,边庖:厨师朋:结党裨:副的匹:力量相等聘:探问

颇:很叵:不可(居心叵测)迫:靠近(迫不及待)仆:对自己的谦称浦:水边辟:征召

Q

期:期望,约定戚:斧头,忧愁,亲属其:表揣测、期望、祈使、反问语气,那,他,我,其中的起:起用,兴起岂:难道契:契约,符合器:才能迄:到讫:完毕悭:吝啬

迁:调动官职愆:过错,错误的歉:收成不好戕:杀抢:碰、撞(呼天抢地)强:有余切:恳切

且:并且,况且,尚且,暂且,将要,语气词挈:提着(提纲挈领)惬:心满意足箧:小箱子窃:暗中,私下(窃窃私语)

勤(王):为王事辛劳黥:墨刑擎:举罄:空穷:不得志,尽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去:离开,距离悛:悔改(怙恶不悛)权:秤砣,权变,暂且诠:解释却:推辞

R

然:这样,是的、对的,„„的样子攘:排斥让:责备,谦让饶:富足,宽容稔:庄稼成熟

任:负担,担任,信任,胜任如:到,假如,像辱:谦辞(辱书云)若:像,你,假如

S

芟:割草嬗:把帝位让给别人,更替缮:修补讪:诽谤、诋毁韶:美好少:稍微,轻视

劭:劝勉赊:欠申:再三陈述审:详细,明白声:名声省:探视眚:过失

师:效法实:充实,坚实,实际,确实什:十倍(什一:十分之一)识:知道,知识,记住,标记

时:季节,时机,按时,时常使:命令,出使,假如始:开始,才视:看,比、和„„一样

恃:依靠事:侍奉,从事弑:子杀父、臣杀君是:正确适:到„„去,恰好,刚才,适合,女子出嫁

寿:祝寿疏:分条陈述,给皇帝的奏议,注释的一种殊:死,不同,很姝:美好纾:延缓(毁家纾难)

叔:排行第三孰:熟,何(孰与:与„„比,哪一个„„)署:代理、暂任,布置庶:众,百姓

(庶几:差不多,表可能或期望)数:规律,屡次,天命,细密率:遵循,率领,大致,一概

爽:差错(屡试不爽)朔(方):北方硕(交):交情牢靠的朋友私:偏袒,私下司:主管,官署俟:等待

耜:一种劳动工具肆:作坊,店铺嗣:继承,子孙悚:惊恐讼:争论,诉讼叟:对老人的称呼

嗾:唤狗声宿:素来,星宿,夜(宿将:有经验的老将)素:向来速:快,招致,邀请夙:早晨

虽:虽然,即使绥:安抚遂:于是,终于岁:年成飧:晚饭损:减少所以:„„的凭借、手段、方法、原因等

T

倘:假如傥:假如帑:钱币、财物,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通“孥”,儿子,俘虏饕餮:贪食韬:用兵的谋略特:只、独、仅慝:邪恶涕:眼泪

悌:顺从兄长田:打猎(通:畋)忝:辱(谦辞)条:分列项目听:治理(兼听万事),判决(断狱听讼),听从

恸:极度悲哀偷:苟且、得过且过徒:党徒,罪犯,空,徒步,仅仅图:图谋,考虑涂:道路

推:推究,推荐颓:崩塌屯:驻扎脱:或许,倘若,脱离橐:口袋(橐驼:骆驼)柝:打更的梆子

W

罔:没有,不要枉:弯曲,歪曲,屈尊,徒然往:从前,以后望:名望,埋怨

微:深奥,稍微,卑贱,如果不是危:高,端正为:做,作为,认为,是,因为,被,语气词

惟:句首语气词唯:应答声韪:对,是猥:谦辞未:没有谓:认为文:文采,文辞,掩饰(文过饰非)

闻:见闻,名声紊:乱问:慰问幄:帐幕无:没有,不要毋:不忤:违反悟:理解寤:睡醒务:致力,事务,务必

X

奚:什么,哪里蹊:小路悉:全尽息:生长,繁殖,停止袭:因循,沿袭,侵袭习:反复练习,通晓葸:畏怯洗马:官职名徙:调职系:关押蓰:五倍黠:狡猾狎:轻侮遐:远暇:空闲下:攻克,交给„„去处理鲜:少先:祖先,死去的嫌:疑惑,仇怨贤:胜过咸:全,都

衔:包含,马嚼子,藏在心中,怀恨羡:羡慕,剩余,超过县:通“悬”,行政区域单位陷:陷害,攻破响:回声

相:容貌,辅助,仔细看、审查,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向:从前,假使骁:勇猛,矫健效:效法,效验、证明,效果不肖:不贤啸:呼喊些:少许

邪:疑问语气词谢:道歉,辞谢,感谢,衰落信:诚信,音讯,确定,随意(闲庭信步)衅:罪过,灾祸

兴:发动行:品行,代理官职,军队编制,将要幸:幸亏,幸运,宠

爱,表敬副词凶:收成不好

修:长,整理,美好,撰写岫:山洞吁:叹息诩:夸耀勖:勉励恤:担忧,体恤旋:随即玄:黑

谑:开玩笑勋:功劳循:沿着,巡视旬:十天,十年寻:寻找,随即,不久训:教导讯:音信,消息

Y

涯:边际雅:很,高雅,一向、平素焉:哪里,于此,语气词颜:容貌言:说,言论,字妍:美丽

严:严厉(严君:父亲)偃:停止俨然:庄重的样子,整齐的样子唁:对死者的慰问厌:满足赝:假的燕:通“宴”验:证据,效果,验证央:恳求佯:假装恙:病

谣言:捏造的话徭:徭役要:概括,总括,通“腰”和“邀”也:句末语气词,句中语气词

业:已经,事业晔:光彩的样子谒:拜谒一:统一,一旦,多么伊:此宜:应该,合适

颐:面颊遗:遗失,赠送贻:赠送以:认为,用,凭借,而已:停止翌:明(天,年)

益:更加,渐渐地,利益懿:美好瘗:埋藏易:改变,交换,轻视怿:喜悦刈:割

劓:割掉鼻子逸:逃跑,隐逸,放纵抑:选择艺:种植诣:到喑:不能说话因:依靠,沿袭,由于,通过殷:盛、众多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尹:官职膺:胸英:花营:经营,谋求颖:聪明用:使用,任用,因为,以尤:罪过,特别宥:宽容于: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隅:角落不虞:没料到渝:改变庾:谷仓

鬻:卖寓:寄寓谕:告诉,知道,了解毓:养育狱:案件,官司原:原谅掾:属官刖:割脚殒:死亡陨:从高处掉下,死亡愠:生气

Z

宰:主宰再:第二次,两次暂:突然,短暂,刚造:到„„去责:通“债”谮:诬陷

乍:突然,刚兆:征兆肇:开始辄:总是,立即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甄:鉴别箴:劝告臻:到达缜:周密振:奋起,救济征:出征,征税诤:直言劝告之:到„„去,他,这,取独,的知:知识,了解,主持直:通“值”,仅,径直值:价值

执:捉拿,执行旨:意图,诏书制:控制,遏制,规定,制度秩:官吏的俸禄,次序质:质朴踬:跌倒衷:内心仲:排行第二周:周密,环绕,救济诸:众,之乎,之于诛:杀,责问贮:积存,储蓄状:描绘、陈述斫:砍濯:洗擢:提拔资:资望、资历訾:诋毁子:爵位,您纵:即使诹:询问走:逃跑,我(谦辞)卒:兵,死,终于,突然族:族灭

5.高考课外文言文常用词语 篇五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 2 —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鲠:()直爽,正直。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3 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6)对:回答或对话。(7)如:到,往。(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14)孤:幼年失去父亲。(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16)狱:官司,案件,监牢。(17)白:告诉。(18)与:赞扬。(19)多:赞扬。(20)遽:急速,就,恐惧。(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22)给:食用丰足。(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24)按: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令:美好,县令。(27)执:捉拿。(28)延:延请。(29)省:减免。(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34)赧:因羞愧而脸红。(35)竟:结束,完。(36)坐:因……而犯罪,因为。(37)寻:不久。(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39)造:造访。(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1)弑:子杀父,臣杀君。(42)用:财用,因为。(43)典:主持。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廷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

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1)害:嫉妒。例:冯敬之属尽害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例:融与郗虑有隙。《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

51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例:滂坐系黄门北寺狱。《后汉书·党锢列传》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2)案(按):考察、6 审问。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同上)

(3)论:判罪。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当:定罪。例:顺等罪当死,勿论。《明史·于谦传》(5)狱:案件。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续资治通鉴》(6)牒:文书。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52.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特别征召。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后汉书·党锢列传》

(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3)故事:按旧例。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1998年高考卷)(4)下车:官吏初到位。-例: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5)中外:朝廷内外。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6)横行:纵横驰骋。例: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7)首领:脑袋,性命。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

51.其它常见字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阪(山坡)

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

6.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篇六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借 给,借助,宽容)江(专指长江)揭(高举)就(靠近,完成)窃(表自谦)穷(困窘,竭尽)劝(勉励)却(退,推辞,回头)去(离开,相距)让(礼让,责备)稍(渐渐)少(稍微)身(自身)是(这)适(前往)树(种植,培养)速(招来,邀请)汤(热水,开水)涕(眼泪)偷(得过且过)臭(气味)厌(满足,吃饱)再(两次,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备用资料一)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反——返 fan 惠——慧 hui 厝——措 cuo 帖——贴 tie 火——伙 huo 诎——屈 qu 衡——横 heng

倚一衡木

简——揀 jian 竦——耸 song 衡——横 heng 拂——弼 bi 属——嘱 zhu 徧——遍 bian 错——措 cuo 仓——苍 cang 虚——墟 xu 食——饲 si 邪——耶 ye 还——旋 xuan 不——否 fou 奉——捧 peng 庭——廷 ting 案——按 an 孰——熟 shu 缪——穆 mu 质——锧 zhi 禽——擒 qin 卒——猝 cu 住——驻 zhu 炎——焰 yan 雷——擂 lei 而——尔 er 价钱,代价 回来 聪明 放置 粘附 同伴 弯曲 跟“竖”“直”相对 挑选 高 梗塞,不顺 辅佐 嘱托 普及,普遍 放 青色,灰白色 集市 喂养 相当于“吗” 回转、掉转 不,不是 捧着 朝廷 察看 仔细,周详 表人名 古代斩人的刑具 捕捉 突然,仓促 驻扎 火焰 敲击 你,你的

系向牛头充炭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左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之虚所卖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或师焉,或不焉 臣 愿奉璧往使 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而翁长铨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内——纳 na 放人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贾——价 jia 钱 如有所营,予佐尔贾

识——帜 zhi 标记,记号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志 zhi 记住 汝识之乎

父——甫 fu 表人名 长乐王回深父

函胡——含糊 hanhu 声音重浊模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莫——暮 mu 傍晚 至莫夜月明

有——又 you 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生——性 xing 资质,禀赋 君子生非异也

知——智 zhi 受——授 shou 距——拒 ju 要——邀 yao 倍——背 bei 蚤——早 zao 益——溢 yi 酤——沽 gu 芸——耘 yun 得——德 de 与——欤 yu 蜯——蚌 bang 向——响 xiang 卻——隙 xi 盖——盍 he 善——缮 shan 俾倪——睥睨 决——诀 jue 乡——向 xiang 支——肢 zhi 从——纵 zong 景——影 ying 鉏——锄 chu 棘——戟 ji 倔——崛 jue 厌——餍 yan 孅——纤 xian 畜——蓄 xu 罢——疲 pi 廪廪——懔懔 殴——驱 qu 县——悬 xuan 女——汝 ru 取——娶 qu 帘——奁 lian 智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教授、传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 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

违背 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晚”的反义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涨水 瘫水暴益 买酒 酒酤于市 除草 植其杖而芸

感恩 所识 穷乏者得我欤 相当于“吗” 可得闻与 河蚌 民食果 蜯蛤 发出响声 砉然向然

空隙 批大卻,导大窾 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修治,拭擦 善刀而藏之

斜着眼睛看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浯 离别 辞决而行 朝向 北乡自刎

人的四肢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合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影子 赢粮而景从 农具 鉏耰棘矜 古代兵器 鉏耰棘矜

突起,兴起 倔起于阡陌之中 满足 暴秦之欲无厌

精细 古 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积蓄 故其畜积足恃 疲惫衰弱 罢夫羸老

危惧的样子 而直为此廪廪也 驱赶 今殴民而归之农 悬挂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你 三岁贯女 娶妻 终老不复取 梳妆匣 箱帘六七十

bini lin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卻——隙 xi 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卻

裁——才 cai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翼——翌 yi 明(日、年)翼日进宰

唱——倡 chang 倡导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录录——碌碌lulu平庸无能 公等录录

辟——避 bi 躲避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隳 hui 毁弃 堕军实而长寇仇

列——裂 lie 裂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尊——樽 zun 酒器 一尊还酹江月

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暮霭沈沈楚天阔

淬——粹 cui 淬火 使工以药淬之

陵——凌 ling 欺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震 zhen 惊恐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还——环 huan 环绕 秦王还柱而走

绌——黜 chu 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

离——罹 li 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旨 zhi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贽 zhi 见面礼 厚币委质事楚

被——披 pi 披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

濯——浊 zhuo 混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契——锲 qie 刻 遽契其舟

觭——奇 qi 奇异 当时虽觭梦幻想

陼——渚 zhu 水中小块陆地 朝发枉陼兮

怳——恍 huang 恍然 怳惊起而长嗟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

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2.动词活用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①活用作名词。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公子怪之(怪:以„„为可怪)。3.形容词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与少(少数人)乐乐,与众(多数人)乐乐,孰乐?”“兼采百花之长(长处)而去其短(短处)。”“与苍梧太守有旧(旧交)。”

②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③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特点与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相同。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荣汝身:使你荣耀)。

④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我妻之美我者(美我:认为我美);成以其小,劣之(劣之:认为它很差);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4.数词活用

①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②活用为形容词。如:用心一也(一:专一)。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7.浅议如何走出文言词语教学的困境 篇七

然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好多学生理解成“监狱”;《论语》中的“学而不厌”的“厌”,学生很难理解成“满足”。应该说这些字都是讲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是记不住呢?我陷入了困境之中。

经过调查得知,这是由于学生对于这些字词的古义不了解所致。于是我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注释又完完整整地阅读了一遍,终于发现:如果缺少必备的古文字方面的知识,课文下面的一些注释有些是难以理解的。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字,教师尽管讲的是“案件”的意思,但是在今天,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的解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之间已经失去了关联,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把这些字当初的形态适当地、有限度地展示出来,即使书下写得清清楚楚,教师强调再三,学生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能死记硬背。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而且还会挫伤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为此,我认为要想走出文言词语教学的困境,应该借助古体字,做到以下几点:

一、借助古字形,探寻字的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之间常常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郑人买履》中“至之市”中的“之”字,许多同学印象中以为是代词或者助词什么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么用的,殊不知“之”的本义就是“往”。“之”字的金文写成,上面部分表示脚趾的“止”的白描,下面有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两者合意表示脚从这里出发前往某地的意思。又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号呼而转徙”中的“徙”字,左边是表示道路的“彳”,右边是前后两只脚,两形合意表示步行在道路上的意思。因这两只脚都是左边的脚,这就表明不是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人在路上行走。而书下注释为“迁移”不够确切,应当是许多人迁移。大伙儿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因为唐朝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名副其实的“苛政猛于虎”。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字的含义,还能真正懂得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上文的这两个字,只要我们展示一下古文字,略加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掌握。像这类解释断层的字,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如《曹刿论战》中的“既克”的“既”字,《孟子》中“一箪食,一豆羹”的“豆”,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的“咸”字……

分析字形对于辨别词的本义,加深对词的理解都是有帮助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有时单凭字形不一定能辨明本义。如《出师表》中“临表涕零”的“涕”字,从字形上很难看出“涕”的本义究竟是“眼泪”还是“鼻涕”。而“涕”字很多学生都解释为“鼻涕”,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怎么办?我用成语“涕泗横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古代“涕”常表示“眼泪”之义,“泗”才是“鼻涕”之义。这样一比较,学生对“涕”的含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抓牢本源义,探求引申义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或近或远的联系,而且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那个中心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有的距离中心较近,和本义关系较密切;有的距离中心较远,需要思考才能想到它和本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掌握了词的本义,就可以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变得简单而系统。因此有些词,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它当初的形态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如“亡”字,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一文中“广故数言欲亡”的“亡”字,篆书写成,篆书中下面的字形表示弯曲隐藏的地方,里面是个人,即人逃到一个弯曲隐蔽的地方。从字形上看,本义应是“逃亡”。这句中的“亡”用的就是本义。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就是“丢失”的意思。而“死亡” “伤亡”中的“亡”字,就是“死去”的意思,“灭亡” “亡国”中的“亡”就是“灭掉”的意思。这些“丢失” “死亡” “灭掉”等意义都是从“逃亡”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陈涉世家》一文中还有一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与吴广两个人在权衡“亡”和“举大计”的得失利弊,因此,“亡”在这里不是“丢失” “死亡” “灭亡”等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三、古今义对照,理解更全面

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表现在词义方面是有些词的古代意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意义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走”字,书下注释为“跑”,这与今天的“走路”有差别。走字的金文为,上部表示人奔跑时摆动双臂大迈步之形,下部表示脚趾的“止”,表示跑动,这个字的本义是“奔跑”。成语“走马观花”的“走”用的就是本义“奔跑”,如果理解成今天的“走路”,显然没有了解课文内容。《木兰诗》中的“走”字更是突出了木兰在战场上左冲右突、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无钱买书,必须要借书来读。借来的书,必须抓紧时间来读,一直到借期已至才匆忙去还书。像马生这样认真读书求学的人必然懂得时间的宝贵,学习也得抓紧时间,还书也要抓紧时间,所以得“走送之”。再如“行”的金文是,当“道路”讲,引申为“行走、走路”的意思。这说明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转移。

开始实践时,我担心这样教学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特别是有些词初中阶段并不一定非要掌握不可。然而汪兆龙的《“春色”该在何处》给了我实践的自信。该文谈到,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春色满园关不住”,另一位写的是“满园春色关不住”。这位老师用写古诗词的平仄知识解决了写“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问题。其中一位学生之所以写错,主要问题是“春色”的“色”字与下句“红杏”中的“杏”都是仄声,上下平仄相粘,而写成“春色满园”就与“一枝红杏”平仄相对,符合格律了。

上一篇:中国民事诉讼法中英文下一篇:2011.5.31宣传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