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共8篇)
1.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篇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奋斗实践 回顾和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研究和宣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中国各族人民探索创新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的历程,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进一步增强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很有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对于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豪感、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新中国60年来的实践,从根本来说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因此党的理论的产生和贯彻的原动力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真谛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我们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科学把握事物的根本及其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60年基本经验时,把坚持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水平放在了第一条。牵牛要牵牛鼻子,治国治党要抓关键,治党关键在思想理论建设重要论断,在实质上契合和重申了毛主席关于领导我们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至理名言。这也是完全抓住了我们治党、治国的根本。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取决于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与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建设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党的建设更具决定性和根本性。要十分重要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思想就统一、社会就稳定。反之就必然导致政策失误,全党涣散、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社会动荡,没有,同样有了错误的理论就比较产生错误的行动。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还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党要想长期执政必须保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党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先进性不仅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性质与方向,而且决定其能力之大小,让我们永远铭记邓小平晚年的告诫:“共产党要出问题,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回首历史,遥望北疆邻国,20世纪90年代之初那个执政74年的大党竟然自行宣布解散,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大国轰然坍塌。这一殷殷之鉴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2.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篇二
作为现代社会和现代化过程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反映, 现代性体现为对传统社会的经济形式、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彻底颠覆。吉登斯认为, 现代性首先指的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或者说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1]。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则把现代性定义为一种对历史发展进步的信仰, 同时, 他认为还有一种现代性, 是对上一种现代性的反动, 表现为工业文明的危机和人类对它的反抗[2]。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 发源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不仅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且, 它还引起社会全面、深刻的变化,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3]。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强势的现代化背景下表达其现代化诉求的。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 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 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因此, 西式现代化从本质上否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内生性与自主性, 也否定了中国获得现代性身份的可能性。从内部境况看, 由于无法摆脱依附性和弱势的阶级地位,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气, 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 推翻帝国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 只能展开一种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时, 基于自身的弱势处境以及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信心不足, 近代中国已无法内生性地开创出一种堪与西式现代化相抗衡、进而能够积极地影响全球现代化浪潮的思想文化资源[4]。其结果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手下, 中国的现代性难以从容发展。
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和时代诉求最终在同样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了回应。正是其面向时代的开放性与深刻的人类性, 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当时仍然处于彷徨迷茫之中的东方社会获得了现代性身份和改变民族命运的思想武器。尤其是它所倡导的以革命为核心观念、以政治解放为主旨的话语系统, 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心态的深层产生了巨大的、持续的冲击力。其结果是, 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月革命”延绵不断的炮响声中迎来并最终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并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历史性地引导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由此确立了中国现代性的起点。
二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谈到“布尔什维克革命”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时曾指出:“跨入现代世界而又丧失了传统的合法原则和传统的权威制度的社会, 最容易受到共产主义的影响。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以前, 没有一场革命在政治上是全面的, 因为还没有哪位革命领袖系统地形成过一种能够阐明如何组织参与的扩大并使之制度化的理论, 而这正是革命的本质。列宁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而完成了20世纪最有意义的政治创新”[5]。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 在社会的分化和整合过程中, 政治文化层面上的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自晚清以来, 随着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化加快, 西方思想的冲击日益猛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创立一种能够处理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协调和整合各种社会冲突、推动社会转型的新的制度机制。这种制度机制在文化层面上必须能够融汇现代性和民族性, 即把现代性的一般取向与民族性的特殊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社会的文化舞台上呈现出多种势力竞争、对抗的局面, 以争夺中国社会的精神领导权, 但最终获得这种领导权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其内容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包容性, 其中对于民族性的强调, 既是当时战争状态下民意的体现, 也是以文化来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对于科学理性精神的追求, 延续了启蒙的精神;而“大众”则意味着隐含的民主意识。“延安整风”后, 包含着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在内的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于毛泽东思想既科学地指明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之路 (这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 , 代表着现代性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又展示了“解放”之后的社会理想, 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尤其是它吸取了传统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 树立了道德人格的楷模, 展现了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承继性, 因而体现了无穷的思想魅力[6]。中国的民族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人得以把对社会结构实行彻底改造与争取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这双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并为此确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纲领、路线, 这对于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状况中、缺少确定的价值取向, 但又被现代化的浪潮推到社会政治中心而有强烈民族独立和社会公正要求的中国广大社会民众, 产生了强大吸引力。这说明,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不仅是中国人民符合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 也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成功的选择, 使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完成了由“被动式的”向“主动式的”的转变。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功为中国现代性身份的构建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却迟迟没有走上现代化的建设道路。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由于对基本国情的判断有误并直接导致的对源于西方的现代性的简单拒斥。要实现现代化, 却对现代性简单拒绝, 这显然是发展中的悖论[7]。
20世纪的下半叶, 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重新认识毛泽东思想、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实行改革开放, 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回归到现代化的道路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提出, 开启了中国现代性之路的新探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在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中, 把握住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以及全球化的趋势, 以开放性的视野, 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正是在这种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现代性特征被逐渐纳入中国制度与体制改革的视野, 从而使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制度性框架被逐步确立起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新旧观念的激荡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同。
从现代性角度看, 作为一个伟大历史过程的改革开放, 同时也是一个吸纳与建构现代性的过程, 其历史功绩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条件下,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将现代性价值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 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整合起来, 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性维度和文化价值观念, 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命题, 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超越了以两极分化和对外掠夺为特征的西方古典现代性模式和新自由主义, 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建设和发展为核心观念, 以科学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崭新的阶段, 并把中国现代性推向崭新的高度。
中国现代性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在中华民族追求、探索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 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找到了中国发展与现代性之间的契合点,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式和基本经验。不过, 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 要协调好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避免“现代性悖论”在中国演绎, 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人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以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更加合理的新型的“中国现代性”, 这是中国共产党未来必须面临和承担的宏伟使命。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由闭关锁国逐步融入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淘洗, 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宣传与实践, 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现代性视阈,历史功绩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16.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 李瑞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56.
[4]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1) .
[5][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362-367.
[6]赵剑英, 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EB/OL].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16398.
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之学院篇 篇三
关键词:教师学校党建思想
一、教学过程目标的树立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地认识到教师不分教授哪门课程,既要耐心地、清楚地传道解惑,更不可以放松学生的德育,要指导学生树立科学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教育他们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二、管中窥豹
学生们做好人好事、救死扶伤、热爱地球、保护环境。 学生们还要适当对自己的未来有大概的计划,有能力给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出策献力。
三、解决办法
1教育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 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要谦让,做事大度。2珍惜粮食养好身体,多为学校与祖国做贡献,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帮助学生成才,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加深学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教员和领导鼓励学生们参加思想政治学习,动脑筋。4积累经验做人生规划长大了做健康的人,干理工,还是干文艺;研究历史还是说外语。5按时参加学校活动 ,注意安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告诉他们,教师们已经按照依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伴随着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学校的领导们广泛听取教职工们的意见,大大促进了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
四、部分条例的具体化
党员的八项义务规定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一起,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首要义务,是党章对党员义务的重要规定。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领会这项新规定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履行党员义务,承担党员职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党员要履行好应尽的义务,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
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是作为一个党员最基本的要求,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遵守国家法律。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国家法律,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共产党员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法律尊严,保证国家法律实施。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做斗争。共产党员要带头守法用法,坚持事实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以党章中关于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履行好党员的八项义务,用纪律和党章来保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个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时刻用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自己,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模范。首先,在个人要求方面,党员既要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要发扬高尚道德风尚,先人后己,必要时放弃自己的利益,无私奉献。其次,共产党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既要讲党性,又要讲良心,不能把自己的道德等同一般群众的道德。以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和自尊、自爱、自重等为表现的道德良心,对道德选择的确定、道德目标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作用,失去了道德良心,我们就不能保持先进性,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员在遵守党性纪律的同时,不能忽视良心的作用,要以最纯洁的良心支配自己。这样,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才能树立起既高大,又亲近的道德榜样,同时确保拒腐防变的能力。作为学生党员,要时刻不忘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感染身边的人,在自身修养提高的同时,促进别人的共同提高。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但是提高党员的素质,而且是提高我们全体人民的素质。
3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每一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至于思维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党员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难以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历史任务。衡量和判断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其先进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其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文化素养是要在学习工作中长期积累的,因此,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永远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必须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終身学习的信念,增强终身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4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没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党员是不合格的党员,不是真正的党员,没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在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下功夫。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党员。为此,党员就必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奉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过去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有了私心就没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再有利的事情,再好办的工作,都会变得纠缠不清。有了私心,就不能头脑清醒,就不能秉公办事,就不能理直气壮,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我们要始终坚定伟大理想和信念,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党的先进形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继往开来,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学校中存在许多道德思想的冲突,犹如春秋战国时各种学术思想的汇集。党员们面对这类情况,也想出了办法。大学中很多学生惯于考虑的方式值得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状况在大学中与同学们周围展现出来了,学习好些的学生们可能不已为然,因为他们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学习方面的奖励非常受学生们和家长们的欢迎。实际上,受教育者有好身体也是学校与老师的根本需要。大学阶段为学生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准备好走向社会的本领。学生们要按照课表及时参加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高素质;在党员们的带领下,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参考文献:
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后感 篇四
——观后感
学院: 姓名: 学号: 班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后感
2011年8月28日晚我们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部教育片。影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共一大、二大的胜利召开;详细介绍了党内的光辉人物,同时回顾了我党历史的珍贵镜头;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内战的爆发,根据地的建立,以及解放战争的片段。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人士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通过1921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重温历史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党的艰苦岁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人民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当然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喝脏水、吃树皮的日子。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们牺牲了很多战士,但是我们最终克服天险,走出雪山、穿越了草地,成就了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影片中,我们回顾的点点滴滴都将是我们共产党员以后人生的宝贵财富。长征是一种精神,就像奥多老师和我们说的这样: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当然我们还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诸多精神。
在进入社会主义今天的我们依然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我们要学习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把党的事业、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要做到的。
5.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 篇五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史。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遭受的最重大挫折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2.从“革命道路”、“生死攸关的会议”、“建国后的伟大转折”三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重大斗争和重大历史事件: 大革命时期(1924~1927):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使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土地革命(1927~1937):1927年南昌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危机加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1937-1945):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5年的中共七大,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解放战争(1946-1949):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新中国的成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会议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见八年级历史上页段)(1)时间:(2)地点:(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遵义会议——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时间:(2)内容(3)意义:
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背景:(2)时间:(3)地点: 延安——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4)主要议题: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5)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注意:针对抗日战争不是解放战争);②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就中国前途的报告);(6)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见八年级历史上页段)(1)时间:;(2)地点;(3)内容;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1)创作于1935年,抗战时期,田汉词,聂耳曲。
(2)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日本侵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3)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救亡图存、抗日救国。
(4)为什么和平建设时期还将这首充满民族危机意识的歌曲作为国歌? 居安思危,发扬抗战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6)今天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三.建国后的会议(参见八年级历史上页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2.中共八大(1956年9月)(1)背景:(2)主要内容:(3)意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新时期中新的表现;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中国八大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
4.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十三大: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6.十四大: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7.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十六大:2002年召开,把“三个代表”的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9.1935年遵义会议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都具有转折点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10.1956年中共八大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1)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最主要相似点(两次会议的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3)作用: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4)结果:前者制定的路线和政策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不久被“左”倾错误代替;后者的精神得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向前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那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在哪次会议上得到全面纠正的?有何意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在纠正上述错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邓小平理论;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指什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摘自胡锦涛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四、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简要说明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内容结果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但未落实;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4)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8.对1958年总路线的认识
从主观上讲,它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使左倾思想更加膨胀。
9.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与现实相比,你得到怎么样启示? 这些失误后来成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土地改革的认识
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1、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战线名称
成果或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
1937-1945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启示
6.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篇六
1921 7.23-8月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通告,对党的组织宣传工作作出部署、、、、、、,纵观党的发展史,就是通过不断的探索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现在已经走过了九十一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
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本质和主流。
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从带领人民走向富裕的里程反复验证了党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他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求真务实,是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科学精神,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特有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政治品格,更是引导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看,求真务实体现了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是对思想路线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十六大党章明确指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以通俗的表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内容,准确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点。从当前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实际要求看,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
7.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篇七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90年, 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 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9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伟大功绩, 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也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首先,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 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世界东方大国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能够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坚持理想和信念, 始终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三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总结党的历史,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解决中国问题、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 党要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继续带领人民前进, 就必须坚持那些使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凝聚力和旺盛的活力。
从局 (馆) 党建情况来看, 现有中共正式党员234名, 其中在职党员142名, 离退休党员92名, 在职党员人数占职工总数的82%。多年来, 在上级党组织领导和局党组的指导下, 机关党委精心组织、协调各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各位党员立足岗位勤奋工作, 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局 (馆) 全体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省委和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在省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省机关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做好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工作的意见》要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 立足岗位, 坚持在“创”上下功夫, 在“争”上抓落实, 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全面振兴”这一主题,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不断提高档案工作和服务大局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省机关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做好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工作的意见》要求, 把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作为落脚点, 把改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服务水平作为重点, 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年初,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开展18个党支部、133名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活动, 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纪念建党90周年。其中民生档案目录数据库、《辽宁档案资政》分别被评为省直机关季度最佳实事。为迎接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召开, 我们先后开展了“迎全运、讲责任、作表率、比奉献”、“当先锋、创佳绩, 向建党90周年献礼”和“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三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选派业务骨干进驻全运会组委会, 以全运会组委会名义下发了第十二届全运会档案管理办法, 开展了对柏叶基地建设单位档案人员现场培训, 并聘请山东省档案局领导对全运会组委会档案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有力地推进了全运会档案管理的有序进行。
二是整体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主题, 进一步加强中心组学习和党员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系列专题学习, 结合局 (馆) 工作实际, 召开专题党内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群众座谈会;为全面提高局 (馆) 党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建设, 开展了全员读书、荐书和赠书活动。今年上半年向局 (馆) 党员和职工发放了中共党史第一、二卷, 掀起学习党史热潮;开展了“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 这次活动参与人员多、投稿数量大、征文质量高, 充分展示了档案局 (馆) 新老同志对党的忠诚之心、热爱之情和奉献精神。组织青年同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月4日参观了雷锋纪念馆、抚顺市博物馆;积极引导局 (馆) 干部职工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积极组织局 (馆) 职工参加省委党校、工委党校、行政学院和系统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 组织部分干部参加省直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和贯彻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题报告会, 举办档案馆藏知识讲座。全局 (馆) 已经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局党组和机关党委坚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思想教育, 以中心组学习带动机关全员学习, 切实加强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 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贯彻《关于加强省直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 进一步增强了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自觉性, 强化党员干部“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领导班子带头廉洁自律, 要求党员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进一步加强局 (馆) 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 推动局 (馆) 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促进局 (馆) 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四是典型示范学习先进, 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先进人物相结合, 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向解放军档案馆刘义权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 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生命档案》录像片, 观看大型话剧《沈浩》。开展向郭明义、杨善洲等同志学习活动, 党员干部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立足岗位作贡献, 把模范人物崇高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进一步搞好机关党建工作仍是一项长期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党建工作仍要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为此, 我就今后如何加强局 (馆) 机关党建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档案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 就形成了自己的文书和档案, 比如党的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等。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 秘书的任务之一就是负责“管理本党文件”。李达、周恩来、瞿秋白、陈来生、陈为人、曾三等同志都曾负责过党中央早期的档案工作。可以说, 重视档案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正是远大的革命目标和必胜的信念, 鼓舞着党的文书、档案工作者, 在白色恐怖的险恶条件下, 为保存好党的文件、档案,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而英勇奋斗。我们档案工作者要从尊重历史, 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档案工作, 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历史责任感、革命自豪感。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这两篇文章中号召每名共产党人,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要忠诚于党, 做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为党、为民谋利奉献的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和平建设时期的档案干部, 无论是工作岗位上还是日常生活中, 要时刻想到自己不仅是公务员, 首先是共产党员。我们从事档案工作也是从事党的事业, 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工作, 树立和实践这一伟大的理想也是我们每一位同志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
二、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 增强服务大局、努力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
近年来, 局党组带领党员干部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开展档案工作。在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全省县级档案馆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省委、省政府两办“32号文件”正在抓紧落实, 市、县档案部门经费有了较快增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和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得到加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电子档案备份中心, 积极推进电子文件中心试点和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省档案馆新馆已选址于大浑南地区, 目前已进入深化设计阶段。档案基础业务、档案法制宣传工作全面强化, 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历来是我们档案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我们要自觉、主动树立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工作大局的意识,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总坐标中考量档案工作。当前我们档案工作要特别办好为档案资政, 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抓好省市县三级档案馆建设, 抓好档案基础工作和重点档案保护抢救工作, 抓好档案信息化和档案安全工作,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在服务科学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科学发展。
三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
按照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 继续围绕全省档案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充分发挥党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 形成工作合力。要善于总结经验、注意树立工作典型, 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和带动整个干部队伍, 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态势和氛围。创先争优要从我们日常的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去恶扬善、扬长避短。要着力加强服务窗口建设, 加强公务员礼仪培训和业务培训, 积极参加省直机关文明窗口、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树立档案部门和档案干部的良好社会形象。
四是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 人生成长之梯, 政党巩固之基, 国家兴盛之要。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我们要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抓手, 以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领导力、执行力为核心, 深入开展“学习时代楷模刘义权、立足岗位作贡献”,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主题教育活动, 将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坚持经常。一是抓好中心组的学习, 以中心组的学习带动处级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学习。二是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定期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活动, 每名新党员在入党后预备期内至少参加一次培训, 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 通过集中学习、党课教育、座谈研讨、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三是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开阔党员干部的视野。四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结合每年的妇女节、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举办专题报告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调动各个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党性观念, 率先垂范, 严于律己, 带头学习党的理论、带头弘扬正气, 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重点,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在局 (馆) 范围内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重用, 努力为年轻干部成长创造条件。只有这样, 我们的干部队伍才能有朝气、有激情、有干劲、有活力, 档案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8.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篇八
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旧中国的近代化
————道路曲折
一.近代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探索近代化的层次由浅入深——学习西方由“器物”递进到“制度”。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②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二.中国各阶级阶层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一)地主阶级御辱图强活动
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御辱图强,学习西方——洋务思想萌芽。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求“自强”、“求富”,筹划海防,培养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二)农民阶级——救国救民的民主运动
1.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将从西方学来的拜上帝教与《天朝田亩制度》结合,试图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王国。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赋予新时代特征和意义,但均未实现。
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具有朴素爱国情感的“扶清灭洋”口号——对中外反动势力限于感性认识,拒绝西方近代文明,注定了失败结局。
农民运动的历史启示:
1.充分表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平均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极端性又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保守与落后性——小生产者自身局限性。
3.农民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领导重任。
(三)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活动
1.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主张:否定单纯继承洋务派主张——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2、康梁维新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学思想结合形成较系统的维新理论——挽救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以日本为师,超越洋务派“中体西用”。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民主政治的近代化理想未实现。
3、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武装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美国为师,超越维新派“改良以君主立宪政治”的近代化探索。实践: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措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民主共和的近代化理想破灭。
4、实业救国派(“南张北周”为代表)。主张:在辛亥革命鼓舞下,主张创办实业以振兴民族经济,抵御外国列强入侵而强国。实践:一战期间掀起创办实业高潮,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结果:民族工业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未实现国家富强。
5、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前期)。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直接指向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美法为师。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但因脱离群众,无法实现。
6、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也不赞成中共主张,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实践证明走不通,最后转向中共共同反蒋建立新中国
资产阶级探索规律与认识
(1)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取得反帝反封建的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因其软弱妥协的局限性,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其政治目标——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化不能实现,近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领导,但因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依据不平等条约进行军事、经济、政治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四)推动因素:
1.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带来先进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冲击旧制度和旧观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也进行部分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3.中国近代化起步于两次工业革命之交,为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曾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推荐阅读:
中国军队建设历史回顾08-25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历史回顾与评价06-29
中国物流业发展十年成就回顾08-21
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10-04
专题复习 回顾党史 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07-14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09-2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06-2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最新08-12
回顾历史 再创辉煌 演讲稿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