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比较

2024-11-19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比较(通用5篇)

1.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比较 篇一

“比较法”在小班“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概念内化和提升中的运用

[摘 要]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孩子的认知基础,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让孩子在这基础上总结、组合、提升,从而汲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知识要传授给幼儿,不可避免的与“灌输”相关联。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幼儿被动的接受方式。幼儿接收到的概念往往是苍白、模糊、容易混淆的。

而采用“比较法”为抓手则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的思维、分辨来发现概念的本质,区别模糊的概念和经验,有效地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是上下互通,生动有个性的。充分发挥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着想。但我们也要避免无效的、盲目的比较。

[关键词]比较法、做中学、概念、内化、提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法”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在教学活动中,它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孩子的认知基础,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让孩子在这基础上总结、组合、提升,从而汲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知识要传授给幼儿,不可避免的与“灌输”相关联。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幼儿被动的接受方式。幼儿接收到的概念往往是苍白、模糊、容易混淆的。

而采用“比较法”为抓手则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的思维、分辨来发现概念的本质,区别模糊的概念和经验,有效地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是上下互通,生动有个性的。充分发挥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着想。但我们也要避免无效的、盲目的比较。

一、认知冲突激发幼儿自主的比较

比较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科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却需要幼儿自主地比较鉴别,这就需要老师找到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幼儿自主的比较学习。

金秋,园内一丛丛的一串红正绽放着娇艳的红色,煞是好看!孩子们每次排队经过花坛,总会被这团红色吸引,还忍不住要伸手摘上几朵。孩子们虽然喜爱一串红,可还未认识过一串红,看来一串红是孩子们一个认知的兴趣点,于是我及时组织幼儿开展一串红的认知活动。

一串红的名字很形象,与花的外形十分贴切,于是我先从一串红的外形入手。我把一串红的外形分解成茎叶和零散的花朵(其中花朵的颜色、花形多样)让孩子自己来拼贴成一串红。

首先从花朵中挑选出一串红的花朵,孩子们由于具备了观察经验,所以很容易就能成功完成了。其次是把花朵拼放在花茎上。花朵在花茎上生长的位置是孩子平时观察的盲点,也是认知活动的重点。孩子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回忆和猜想进行摆放,有的把花朵放在花茎的梢上,有的把花朵拼成一团花球,有的把花朵连接成一条长长的花链。到底一串红的花朵是怎样长的呢?孩子们的不一致激发了孩子更大的探究欲,急切地想要知道正确答案。

带着疑问我再次让孩子们观察。这次的观察孩子们尤其地仔细,专注地看,用心地记。这下孩子们自信地拼出了一串红的样子,和一串红实物比较,终于成功了,孩子们别提多开心啦!这时老师加以总结:红红的花朵在花茎上整齐地排列成能一串,我们叫它一串红。孩子们一下就对一串红有了深刻的认识!

分析:

在一串红的认识活动中,我一改以往老师为“导游”带领幼儿按照老师的“路线”来被动认识的模式。采用挑出孩子探究点的方式,激发孩子自主地探索比较认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模式。

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经常观察一串红,对一串红的颜色和花形应该是记忆深刻,如果把孩子已知的经验作为认识的重点,那无异于“炒冷饭”,孩子一定觉得索然无味,探究欲不但不会被激发,反而就被泯灭了。因此,我没有把这作为重点,而把孩子观察的盲点(花朵的生长位置)以过孩子的自主操作、比较暴露出来。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发现了争议和疑问,这无疑成为孩子想要进一步探索的催化剂。为了寻求答案,孩子的再一次观察更有积极性,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疑问的最终答案是孩子们通过努力自己寻找到的,孩子们更有成就感,对于自主探究活动更加青睐,积淀了孩子好的学习方法、探索精神。

二、运用多通道多感官比较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法”往往是单一通道的,比较的途径局限于观察、思考、分辨。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小班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是通过多通道、多途径、多感官来整合的。

如比较认识水果的活动中,教师没有立即出示水果实物,而是拿出了水果的黑影图片,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果?

幼儿积极性一下就调动了。纷纷猜测讨论。幼儿:“是苹果。”教师:“你怎么知道的?”“我家里有的。苹果就是这样圆圆的。”立刻有幼儿附议,“是的,我也见过的。”“我还吃过呢。”“是苹果。”

但也有幼儿提出了异议:“是橘子!”教师:“怎么又是橘子了?你怎么知道的呢?”幼儿:“橘子是圆的!”此时也有幼儿附议。并且争论的声音更强了。

“不对的,橘子上面没有那个小柄的,苹果才有呢!”这个细小的发现给了许多幼儿定论的依据。

“到底是那种水果呢?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老师这才拿出实物苹果。孩子们立即欢呼雀跃起来“噢!~我猜对了,就是苹果。”

老师把苹果传给每个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再尝一尝水果。却没有立即要求让幼儿来表述什么。

接下来,老师出示橘子的黑影卡片,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橘子!”老师问:“为什么你们都说是橘子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骄傲自信地说出其中外形的不同之处。这时老师拿出橘子实物,孩子们一片欢呼,活动室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老师再把橘子传给每个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再尝一尝。这次让幼儿讲一讲,橘子和苹果的不同。“哪种水果摸上去光滑?”“哪种水果是酸溜溜的?”“哪种水果果肉里的水多?”“它们的颜色一样吗?”“你还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

由于有了比较,孩子们的发现更多了。“苹果的皮薄,橘子的皮厚。”“苹果的肉是一大 1 块的,橘子的肉是一小瓤一小瓤的。”“苹果硬,橘子是软的。”……

其余几种水果,老师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区分不同水果概念。幼儿的认识兴趣由于水果的变换,小话题的变换而始终处于较兴奋的状态。通过自主比较,幼儿能抓住水果外形的不同特征,在不断地比较、辨别、认知、表述下,幼儿对不同水果的概念有了更清晰更深化的认识。教学效果明显好而有效了。

分析:

对于幼儿来说,接收新信息是多通道多感官的。教师正是迎合了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通过视觉的比较、触觉的比较、嗅觉的比较、味觉的比较来丰富各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有效地区分了概念间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采用“比较法”,围绕水果的不同特征,由幼儿自主地通过多纬度、多感官的比较,来抓住不同水果间最本质的区别,从而建立和深化水果的概念。

三、同中求异

在原有经验上进行知识累加或更新,从而获得的新概念。比突然进入幼儿认知领域的新概念更容易让幼儿接受。老师又选择得将新知识和幼儿的相关经验罗列出来,引导幼儿自主比较,帮助幼儿提升原有概念。这样做为幼儿掌握新概念搭建了脚手架。

比较点:

1、不同颜色的花朵

2、不同的花形(主要是花瓣形状和花瓣数量)

通过前期的观察,幼儿对迎春花有较深的印象,在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认识状态。

我出示了许多不同花色、花形的花朵任幼儿观察比较,从中挑选出迎春花,通过观察比较,幼儿首先选出了所有黄色的花朵,看来,孩子对颜色的认识很敏感、很深刻。

在剩下的黄色花朵中,孩子挑选出近似迎春花的花朵,这过程里,孩子对花瓣形状出现过分歧,花瓣到底是圆的还是尖的,在出现分歧时,我没有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我让孩子们观察迎春花的放大照片,比较一下各种花片和照片中的花形,通过比较,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花瓣是稍尖的。

孩子们挑出稍尖的花瓣花形,满以为花朵找对了,任务结束了,就不再注意观察更细致的地方,这时,我引导幼儿再次观察,这些花难道真的都是迎春花了吗?再仔细看看哪里不一样?

经过老师的提醒,孩子们发现花瓣数不一样,有的三瓣,有的五瓣,有的六瓣,使哪一种呢?孩子们一下茫然了。“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孩子们说:“只要再看看照片就知道了。”于是大家再观察起照片,通过与照片的比较,数一数,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迎春花。

分析:

孩子们在不停地观察、比较、挑选中认识了迎春花的花形特征,在熟悉的花色花朵中比较鉴别出不同的花瓣形,在相同的花瓣形中比较鉴别不同的花瓣数,幼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比较、鉴别、挑选中不断调整,渐渐清晰,完善了对迎春花的认知、比较,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鉴别,而鉴别的过程恰恰是幼儿对事物本质认识、区别、记忆的过程。

在熟悉的花色花朵中比较鉴别出不同的花瓣形,再相同的花瓣形中比较鉴别不同的花瓣数,幼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比较、鉴别、挑选中不断调整,渐渐清晰、完善了对迎春花的认知。

四、异中求同

许多事物表面看起来没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存在着共同点,这对幼小的小班孩子来说不易发现和掌握。运用比较法就能解决幼儿面临的难题。

在认识“雨具”的活动中,雨具的防水性是活动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老师:“在下雨的时候为什么要带这些雨具?” 幼儿:“因为他们不怕雨。” 老师:“怎么会不怕雨?” 幼儿:“因为他们没有洞。” 老师:“这件衣服(牛仔服)有洞吗?” 幼儿:“有,没有。”(意见不一)老师:“哪里有洞?” 幼儿:“看不见洞。” 老师:“你的衣服能挡雨吗?” 幼儿:“不能,会湿的。” 老师:“雨衣会湿吗?” 幼儿:“会,不会。”(意见不一)

面对幼儿迷茫的经验,我决定用比较实验来解决,先让幼儿摸一摸雨衣、雨伞、雨鞋,说说是什么样的?什么感觉?

幼儿:“滑的,光的,没有洞……”

老师组织幼儿做了三个小实验,把干燥的餐巾纸放进雨衣、雨鞋、雨伞里,然后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这些雨具能否保护餐巾纸的干燥。许多幼儿都很担心这些雨具的防水性,可实验结果让他们兴奋不已。

分析:

活动中,比较法成为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雨伞防水性是在比较法中发现的,各种雨具的外行特点大不相同,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共同的防水特性,这个本质共同点也是在相互的比较中呈现出来的,比较得越多越细致,得到的答案就越丰富越全面。比较有助于幼儿总结经验,找到科学现象的本质原因。

在幼儿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时,这就转化为一种学习、探究的动力,如果老师以“裁判”身份出现以说教的方式裁定结果,其结果一定无法让幼儿真正接受,真正信服。相反,如果老师能巧妙得捕捉这种动力,并引导大家细致观察、比较、表达,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比较 篇二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中是具有较强应用作用,不仅能够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更能够有效控制漏报及错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重要性原则将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不断推进。帮助就当前对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及分析,

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结构也更加复杂、多变,因此为了促进会计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及精准度,需要中间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纳入核算考虑范畴,利用假设、评估等手段,完成初步核算工作,所以通过假设完成的会计报表必然是不完全真实、可靠,只具有参考价值。而重要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会计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接受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漏问题的衡量标准,这个过程是以审计人员确认及利用重要性内容为基础完成。

(一)重要性的性质标准

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所设定的标准范围是对会计报表以及各个发生科目,账户余额在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数额,这项内容与标准之间的相符性的重要判断。因此,这是一项具有规范内容设定的标准内容,可以对会计报表审计中所随机发现的各个错报及漏报项目重大程度的衡量标准。由审计人员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各个审计内容的现实状况为根本,发挥职能优势对其重要性进行评判。对于错报及漏报行为情节较为严重的,可以将其视为违法行为;可以导致合同履行状况发生转变的错报及漏报行为同样较为严重。

(二)重要性的金额标准

与重要性相关的金额标准就是会计报表、发生项目以及账户余额的漏报及错报,在总金额数量上是否达到重要性的标准界限,具有金额设定标准的重要指向性金额总数。从重要性的金额标准为出发点来说"它是会计报表、发生事项以及账户余额各个层面上的错报及漏报总额的重要性评判标尺。这项内容的确认是审计人员以企业现实情况及使用预期财务会计信息的人员为依据,将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进行重要性评估,并且确认评估结果。金额标准内容是会计报表以及各项重要性评估事项中真实发生的,而以会计信息为依据,企业管理者根据这个信息作出各项决策,错报及漏报的总体金额并不会造成决策偏失性的情况下,这种金额内容就属于重要性金额标准限值在此基础上,根据错报或者漏报的来源及所属范畴的不同,重要性限额的名称及种类也就各不相同。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一)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在报表审计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计划在重要性原则中的占有比例较小,那么就说明技术的重要性效率及水平普遍不高,而会计报表及账户余额中的在规定范围内的错报及漏报的金额数量就会呈现出小发展局面;而在合理范围内的错报金额越大,审计工作就需要将各个层面上存在的错报及漏报金额进行查找,并对较为严重的金额数量进行重要性判断,因此审计的工作任务及可靠性依据也就会越少。

因此,重要性效率与审计工作中的任务及控制点是具有相反特点的,而其转变依托关联性。计划重要性水平不高,而相对的,有用的审计资料的获取量就会增加。

在国外以及国内,目前都已经对重要性审计工作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规定: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计划内容确认时,需要以财务法规为行动准则,严格约束自身工作行为,并对审计对象单位以及业务种类等进行了解,将种种涉及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中,并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融入重要性评估中,从而根据重要性水平形成重要计划;这项工作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审计中涉及的有用资料的数量进行确认,并对影响审计流程的内容及时间等基本信息进行方向性等量分析。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实际上是一项较为严密、规整的全面性工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会采取随机抽取方法进行审计。

要推进随机审计工作流程,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预先对抽样主体及规模进行计划设定,这主要与内部控制中的各个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及影响关系。与账户形态相关联的重要性限额,也就是对账户中合理范围内的误差值进行随机抽样审计,同时也就是规划抽样主体的基础平台抽样范围的大小与审计证据内容是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的,抽样范围呈扩大化趋势,那么证据内容也就随之丰富;相反,抽样范围缩小,所得到的证据内容也就具有局限性特点。由此,审计证据内容获得总数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抽样范围所影响,而抽样范围又是由重要性限额所决定,所以以账户为主体的重要性限额,是提供审计证据范围及内容的基础性依据。

(二)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

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内容进行判断、确认结果以及应作出审计意见的种类时,应当将所有内容进行整理,并统一归纳,对于已经出现漏报及错报现象的审计对象单位,在经过审计后依然没有将误差项进行调整,需要将生成金额与重要性金额标准进行对比,将其数量及内容与实际标准进行高低评定,从而将重要性结果确认。如果金额总数超出重要性标准的最大限制范围,或者情节较为严重,那么审计人员就应当将审计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抽样规模进一步扩大,或者是向被审单位做出调整处理要求,如果该单位拒不配合,或者在调整过后总数依然在重要性水平以上,那么审计人员就需要将意见进行保留处理。

重要性标准是对抽样内容进行结果判定的恨本性标准,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确认的实际意义,是以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否真实为依据,其中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等,只有各个表都具有真实性,会计报表才是具有整体应用价值的。因此,在进行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时,通常最为首要的就是对报表中所列式的项目进行真实性检验及评估,而后在延伸至报表的整体进行检验,不管是对报表中的分级项目还是整体进行真实性检验,都需要以重要性原则为基础。

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中有的在性质上都不重要时,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没有超过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可以初步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超过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认定其是公允真实的程度。

当审核员通过项目检查报告时,发现错误或是遗漏一些性质上是很重要的,他不能在审计报告中发现时真实和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识别出的错误或是纰漏,错或漏极限小于重要性总额报表,审核员要求被审计单位住房性质已发现错报的调整,为了实现重新考试的程度,他们可以被认证。

总之,重要性是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在审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在审计意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性原则的探讨有利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最终实现“成本小、效益大”的目标。

摘要: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在固定会计期间内的实际经营状况及成果的真实体现。它主要由“四表一注”共同组成,而该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作出较为和学的分析及理论保证,更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一旦会计报表质量不高,将会对企业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更严重时还会扰乱市场秩序。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审计,运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潘敏.会计、审计应用中重要性原则的异同探析.财税金融,20l5(29).

3.如何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篇三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短缺了100公斤,价值1 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 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 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30÷1 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 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错误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第三步的方法,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等到所有项目审查完毕,就要计算报表中的全部错误,并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假设会计报表的全部错误为60万元大于重要性初步判断数42万元,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初步判断数,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审计人员也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质量。

4.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概念中的应用 篇四

----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概念中的应用

麦市小学 刘如斌

比较是一种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比较,既有助于讲清数学概念,又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快速运算的基本保证,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许多概念之间尽管有着密切联系,但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既有助于讲清数学概念,又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法中运用比较法。

一、新旧联系,比中出新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为课前铺垫,并着重强调性质中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引导学生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明白分数的基本性质实际上就是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

实践表明,用巳学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二、直观演示,比中入深

有些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和相异两面性,而这些概念往往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要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比较,区别异同。

如,在进行体积单位教学时,教材安排了长度、面积、体积计量单位进行直观对比。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到底有什么区

别?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比划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的1厘米、1分米、1米长的线段;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张;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使学生从直观认识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区别:1厘米用线段来表示; 1平方厘米必须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1立方厘米则要用一个正方体来表示。从感性上认识到“平方”“立方”的含意,进一步认识它们是三个不同的计量单位:计量长度所得的结果必须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所得的结果必须用面积单位,计量体积所得的结果要用体积单位的道理。

又如,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卡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中第一个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第二个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不等高;第三个圆锥体和圆柱体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用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盛三次沙子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都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三、变换形式,比中求活

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是相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比较,找出它们的微妙变化,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扩大知识面,牢固的掌握知识。在解答下列问题时,可以充分让学生比较分数、比、除法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种铜锡合金中,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现在有350千克铜,需要加多少千克锡才能制成这种合金?

解法一:把“比与除法”进行比较。若把合金中铜的重量看作5份,则锡的重量就是这样的7份。用整数除法中归一法来解答,列式为:350÷5×7 解法二:把“比”与“分数”进行比较,“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换一种说

55”,就可以用分数除法解答,列式为:350÷还777可以说成“锡的重量是铜的重量的倍,就可以用分数乘法解答,列式为:

57350×

5法是“铜的重量是锡的重量的 2

解法三;“铜和锡的重量的比是5:7”也就是说“铜与锡的重量的比值是就可以用正比例来解答,列式为

5”,73505=; 还可以说成”锡与铜的重量的比值是x77x7”,则可以用反比例来解答,列式为:= 53505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不仅可以揭示几种概念的内在联系,照顾各种差异的学生,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加灵活。

通过这类对比,不仅能使相比的知识的特性更加清晰起来,而且能够准确地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使学生认识到:灵活运用知识间的联系解题,思路就开阔,同时还使他们从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有普遍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四、剖析概念,比中求异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只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质,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因此,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为此,我采用联系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区别概念的异同,防止概念的混淆。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与用分解质因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防止概念的混淆。

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几个概念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单位“1”,师生共同编出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顺口溜:找单位“1”,定单位量;单位“1”已知用乘号,单位“1”末知用除号;“1”加好,“1”减好,千万别忘记。

3,两根铁丝一共长多少55米?学生很容易解答。教师再将第二个条件改为“第一根的长度是第二根的倍”。让学生与

32原题比较,明确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还可以将第二个条件改为“第二根比第一根多

32或第一根比第二根少”。让学生解答。如:有两根铁丝,第一根长120米,第二根的长度是第一根的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差异性比较小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更容易混淆。如“增加了”与“增加到”、“整除”与“除尽”、“时刻”与“时间”等,在教学此类概念时,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概念、术语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总之,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把易混、貌似相同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找出异同,目的在于分散难点,便于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鉴别能力,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5.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比较 篇五

在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应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以后,应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的错误总额。

续以上例,审计人员对该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278万元, 共有24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72个明细账,金额为760万元, 从中共发现了高估错误26.6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 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5%(26.6÷76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 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4.73万元(1278×3.5%)。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 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在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 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错误的下限为42.49万元[44.73×(1-0.05)],上限为46.97万元[44.73×(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其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第三步的方法,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等到所有项目审查完毕,就要计算报表中全部错误,并将错误总数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假定审计人员完成了对会计报表所有项目的审查,发现的错误如下表所示。

从下表可以看,报表全部错误总数为51.17万元,大于重要性初步判断数35万元, 因此,该会计报表不能接受,因会计报表中存在重要错误。进一步分析错误构成,可以看出存货项目存在错误最严重, 达到46.97万元,大大高于确定的可容错误21万元,因此,就要对存货项目予以特别关注,

审计员可以对存货项目作进一步审查,看其是否确实存在重要错误;如果已肯定存在重要错误,就应限定其审计意见。

错误总额(万元)

项 目 可容错误(万元) 推断错误 抽样误差 合 计 注释

货币资金 1 0 - 0 a

应收账款 19 16 0.8 16.8 b

存货 21 44.73 2.24 46.97 -

应付账款 8-12 -0.6 -12.6 c

全部错误总数 - 48.73 2.44 51.17 d

重要性初步判断数 35- - - -

注释:

a:货币资金以实际发现的错误为准,不按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因此不存在抽样误差。

b:如果是高估错误,抽样误差以正号计算,即用到错误总额的上限;如果是低估错误,抽样误差以负号计算,即用到错误总额的下限。

c:应付账款为低估错误,故以负号表示。

d:假定所有项目抽样误差均为推断错误的5%,高估错误与低估错误可互相抵消。

假如报表中个别项目的错误超过了可容错误的规定, 但总体上没有超过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这时审计人员可不必进一步扩大审计测试,而对会计报表作出肯定的评价。例如, 假定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26.97万元,比原来的错误减少了20万元,虽然该项错误仍然比可容错误大, 但由于会计报表错误总数降到了31.17万元,小于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因此,可以接受会计报表。不过,审计人员还是要评价存货项目的错误是否会给报表使用者带来影响。

上一篇:总体专项安全方案下一篇: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