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2024-09-01

颅内高压症的护理(共7篇)

1.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一

门静脉高压病因各异,发病原因未完全阐明,门静脉血流受阻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并非惟一原因。现引用Bass&Sombry分类法进行介绍。

1.原发性血流量增加型

(1)动脉-门静脉瘘(包括肝内、脾内及其他内脏)。

(2)脾毛细血管瘤。

(3)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

(4)非肝病性脾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

2.原发性血流阻力增加型

(1)肝前型 发病率<5%。①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②门静脉或脾静脉受外来肿瘤或假性胰腺囊肿压迫或浸润,或门静脉癌栓。

(2)肝内型 发病率占90%。①窦前型 早期血吸虫病、先天性肝纤维化、特发性门静脉高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砷中毒、硫唑嘌呤肝毒性、骨髓纤维化(早期)、结节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②窦型/混合 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不完全间隔性纤维化、肝细胞结节再生性增生、维生素A中毒、氨甲喋呤中毒、晚期血吸虫病及胆管炎等。③窦后型 肝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布-加氏综合征等。

(3)肝后型 占1%。下腔静脉闭塞性疾病、缩窄性心包炎、慢性右心衰、三尖瓣功能不全(先天性、风湿性)等。

2.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二

1 临床资料

68例中, 男43例, 女25例, 年龄46~78岁, 中位年龄58岁。脑出血36例, 脑梗死2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除有原发病表现外, 68例均有ICP增高3主症:头疼、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尚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Cushing反应, 即血压上升, 心率缓慢及生命体征改变, 其中有45例伴有中枢性发热。

2 护理体会

对ICP升高的患者, 临床护理以最大可能性减少继发性脑损害为目的。其要点如下: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意识状态, 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脉搏、血压、体温及呼吸变化, 如有下列情况, 应予重视, 患者昏迷转深, 病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 应考虑小脑幕切迹疝;若双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应考虑小脑幕切迹疝;若双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伴呼吸缓慢且不规则, 提示枕骨大孔疝。

2.2 头部位置与搬功

头部位置的变动, 对颅内压有一定影响。转颈、头颈屈伸都可使ICP增高, 抬高头部可使ICP降低, 患者仰卧时, 应使头抬高20度~30度, 以利于颈静脉回流。加强褥疮护理, 在更换床单及搬动患者操作中, 头始终与躯干转动保持一致, 避免头颈扭曲, 防止体位变动引起ICP增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有痰不易咳出, 气管内吸痰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措施。一般认为吸痰刺激反射性使ICP升高, 因此, 吸痰动作要轻, 每次吸痰时间不易过长, 选择吸痰管粗细要适度, 一次一管更换, 消毒后备用。

2.3 合理吸痰

患者CO2分压蓄积时, 伴氧分压下降, 辅助呼吸给氧, 以排除CO2, 改善脑缺氧, 减轻脑水肿。当患者CO2分压下降至4.0k Pa, 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时, 脑血管收缩, 应吸入含5%~7%CO2混合气体, 使脑血管扩张, 脑血流增加, 改善脑缺氧,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2.4 降温

ICP升高伴中枢性高热可加速脑组织细胞代谢, 加重脑组织缺氧, 应及时降温防止继发性脑损伤。利用体表降温及人工冬眠。降低脑组织新陈代谢, 减少脑耗氧量, 减轻脑水肿, 保护脑细胞。体温降1℃, 脑组织基础代谢降低6%~7%, 颅内压可降低5%~6%。

2.5 心理护理

患者焦虑, 烦躁不安, 精神紧张及不良感情刺激, 均可使ICP升高, 资料表明, 适宜的环境及良好的情感刺激, 可显著降低患者已升高的颅内压。

ICP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及严格护理, 安全地度过了急性期, 避免脑疝及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3.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三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交通事业、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剧增等,致创伤人数的日趋增加,颅脑损伤占全身外伤的第二位。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具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

1.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h~48h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h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 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 幕下血肿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

3.1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

(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

(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该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

(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

(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1]。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2],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似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4.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似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3];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3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4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4.1 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该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4.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4]。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 ~4天拔除。

4.4.3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5.护理体会

5.1初步迅速判断病情:病人入院后,应立即协助医生迅速查体,测血压,脉搏,呼吸,确定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光反射情况,四肢活动等,根据病情选择急救措施。

5.2保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数合并呼吸道梗阻,多数患者并非死于发病,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死于发病时。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发现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开放气道,迅速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呕吐物及凝血块等。解开衣领,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使用舌钳固定舌体,即时给予氧气吸入,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5.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据有关文献报道,颅脑损伤患者必须在伤后5分钟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分钟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害的生命可因此得到挽救。所以必须在医生下达医嘱前迅速建立两条快速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脱水剂的快速滴入,防止脑疝形成,另一条用于止血及纠正休克补液等。

5.4妥善处理伤口:头部血管丰富,头皮裂伤后出血凶猛,因此迅速止血防止休克非常重要。首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加压包扎,留有插入或折断的致伤物时切勿拔出,以免造成大出血。对外漏的脑组织周围可用消毒纱布卷保护。患者出现脑积液鼻漏、耳漏时禁止填堵,禁止健侧卧位。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颅内感染。

5.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未稍血管充盈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①对清醒患者在思想上要给予足够重视,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避免精神刺激,严密观察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变化情况。警惕高颅压的产生及意识障碍的发生。②对昏迷患者要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尽快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发生。严密监测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状态15-30分钟一次。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5]。昏迷是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阶段,从病人的烦躁不安、嗜睡、恍惚、浅昏迷、深昏迷的演变可预示病情的变化。瞳孔的变化可直接反映颅内损伤的部位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为颅脑损伤临终前征兆;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伴昏迷提示脑干损伤;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形成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详细作好记录,同时备齐各种抢救所需。

5.6合并症的护理:合并高颅压时尽快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合并高热时需分析病因,对症处理,早期高热是由于颅压增高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而后期高热主要是合并感染如肺炎等引起,持续高热可增加脑组织的耗氧量,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根据病情特点可采用:冰袋、冰帽降温;或遵医嘱应用退烧药物或补液,同时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合并大小便失禁时及时给予导尿术,增加体位变化次数及定时翻身,对身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等,预防褥疮尿路感染等。

6.总结

4.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赤峰市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4例。观察组中男36例, 女28例;平均年龄为72.4岁;平均病程为 (5.3±3.1) 个月;脑膜瘤患者35例, 胶质瘤患者23例, 淋巴瘤患者4例, 转移瘤患者2例;61例行完全切除术, 3例行次全切除术。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2例;平均年龄为73.8岁;平均病程为 (5.0±3.0) 个月;脑膜瘤患者28例, 胶质瘤患者30例, 淋巴瘤患者4例, 转移瘤患者2例;62例行完全切除术, 2例为次全切除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类型、手术方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患者均为颅内肿瘤术后, 经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确诊为颅内高压; (2)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好,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治疗和护理。排除标准: (1) 具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 (2) 年龄<60岁者; (3) 对本次研究持怀疑态度者。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20%哌拉西坦注射液100ml (山西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3627) 静脉滴注, 于1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 1次/8h, 6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125ml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0861) 10~15min内快速静脉滴注, 1次/8h, 6d为1个疗程。实时监测两组患者颅内压情况, 根据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调整药物用量。

1.2.2 护理方法

两组实施相同的护理方法, 包括以下内容: (1) 一般护理:护理人员定时巡视患者, 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意识等, 按时测定电解质变化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可将患者床头抬高15°~30°, 增加颅内静脉回流。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安静环境, 保持温湿度适宜。若患者头痛剧烈且不能忍受, 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镇静治疗, 防止患者因烦躁造成意外伤害。 (2) 病情观察:由于颅内高压不及时处置可导致脑疝,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并警惕以下情况: (1) 患者头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是否发生呕吐、意识障碍; (2) 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情况, 防止小脑幕切迹疝的出现; (3)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血氧情况, 呕吐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 防止引起窒息及发生肺部感染。 (3) 生活护理:做好患者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无刺激食物, 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等导致腹内压增加的活动以防脑疝形成, 对于便秘者适当给予药物治疗。 (4) 心理护理:防止患者及家属出现不良情绪, 鼓励患者以合适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不安心理, 提高患者依从性。 (5) 用药护理:根据患者用药后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 严密观察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6) 预防静脉炎:由于哌拉西坦及甘露醇均需快速静脉给药, 因此做好静脉防护尤为重要。选择管腔粗、走行直的静脉, 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使用。若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 使用水胶体透明贴外敷。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颅内高压治疗效果判定:显效, 患者颅内压与用药前比较降低≥75%;有效, 患者颅内压与用药前比较降低50%~74%;好转, 患者颅内压与用药前比较降低20%~49%;无效:患者颅内压与用药前比较降低<20%或病情无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2)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护理服务满意度, 采用本科室现行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80~100分为非常满意, 60~79分为基本满意, <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颅内高压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6,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中7例 (10.9%) 出现不良反应 (1例肾功能损害, 6例胃肠道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40, P<0.05)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 (95.3%) 高于对照组 (8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33,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现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高压的20%甘露醇常导致胃肠道、肝肾功能的不良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逐渐使用哌拉西坦注射液进行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2]。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未发生不良反应, 对照组中6例出现胃肠道反应, 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哌拉西坦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由于良好的治疗效果增加了对护理服务的依从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 同时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护患沟通, 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3]。因此虽对两组患者提供相同的护理服务, 但护理服务满意度差异显著。通过本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对颅内高压患者尤为重要, 及时有效的观察可防止患者病情继续进展甚至出现脑疝, 在对老年颅脑肿瘤术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护理中, 较为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

综上所述, 哌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老年颅脑肿瘤术后颅内高压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在治疗中给予有效护理对治疗颅内高压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比较吡拉西坦和甘露醇治疗老年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赤峰市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4例。观察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 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治疗, 同时给予有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哌拉西坦治疗老年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在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对治疗颅内高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肿瘤,哌拉西坦,甘露醇,护理,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高素琴, 程英琳, 孙佩辉.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18) :217-219.

[2] 王晶, 牟淑玲.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4) :225.

5.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40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作为该研究的主体, 这些患者在入院之前均进行了常规性的CT确诊, 都为脑挫损伤的非手术性患者, 对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 其中对照组中包含15例男性, 5例女性, 年龄在18~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5±3.5) 岁;治疗组中包含17例男性, 3例女性, 年龄在22~8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6.8±0.46) 岁。

1.2 方法

在开始治疗之前, 要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部的CT扫描, 来计算出患者现阶段存在的血肿量以及水肿的范围, 以便治疗后的分析对比。对照组患者采用甘油果糖250 mL进行静脉滴注处理, 1 d进行3次左右, 平均每隔7 h进行1次滴注, 连续进行1周定量滴注, 在5 d之后开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减量;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 应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125 mL进行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也是按照7 h/次的标准展开, 在连续使用5 d之后, 按照患者的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疗程为2周。同时在对这些颅内高压患者进行药物注射的基础上, 要均给予常规配合治疗。例如吸氧、止血、输液以及神经营养、水电解质平衡等相关常规治疗处理。在2周的治疗过程中, 要及时做好相关数据整理记录工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进行治疗的5 d后, 要进行再次的CT扫描, 观察患者现阶段的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依照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患者的头痛程度来进行疗效的判定:显效:患者在治疗后头痛情况得到了明显缓解, 能够有相对正常的休息生活, 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效:症状已经减轻, 但是还仍旧伴有轻度疼痛情况, 出现一点恶心症状;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头痛情况无任何指向变化。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5 d后, 头痛情况就显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很显然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颅内高压情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明显, 而脑水肿现象会在患者发病的初期立即显现, 并且出现逐渐加重的不良状态, 一般情况下主需要4 d左右便会出现高潮现象, 想要保证颅内高压患者的脑水肿情况完全消退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 所以为了保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负责, 必须做好行之有效的处理工作。在临床实践证明中发现甘露醇和甘油果糖均有脱水降颅压作用, 而通过使用甘露醇能迅速缓解患者急性期颅内高压症状, 线都对于甘油果糖的临床效果更好, 但是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会伴有相应的不良反应, 所以要注意临床用药量以及时间的良好控制情况。

摘要:目的 探讨甘油果糖与甘露醇对于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40例由脑挫裂伤以及脑内血肿等相关原因所引起的颅内高压患者进行入院的随机分组, 分为对照组以及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中的20例颅内高压患者给予甘露果糖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中的20例患者则给予甘露醇进行临床治疗, 两组治疗疗程为2周, 将患者的相关变化进行全面观察记录。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临床治疗, 效果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 在治疗6d左右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但头痛得到有效缓解, 水肿范围也逐渐优化。结论 无论是甘油果糖还是甘露醇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疼痛缓解以及水肿减轻的情况, 但是相比之下甘露醇效果更优。

关键词:甘露醇,甘油果糖,颅脑损伤,颅内高压

参考文献

[1]钱东翔, 黄东健, 郭宝平, 等.甘油果糖对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22) :77-78.

[2]邓仁益, 樊弘毅, 陈健.甘油果糖与甘露醇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10 (10) :46-47.

6.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60例, 均符合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87例, 女73例, 年龄39.0~68.5岁, 平均年龄50.7岁。所有患者均有肝炎病史, 合并肝硬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入院时肝功能Chicld pugh’s A级78例、B级82例。160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肝癌伴门脉高压症。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保肝、输注白蛋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对症治疗。笔者对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者, 首先解决门脉高血症所致的大出血。在肝的切除手术方面:左半肝切除34例, 左外叶切除20例, 不规则切除30例。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失血, 保护肝肾功能。门脉高压征手术方式: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65例, 单纯脾切除80例。术后常规治疗的同时,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和并发症。严防肝性昏迷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临床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 并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组中16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出现, 随访中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0例。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 (144/160) 、70.0% (112/160) 、40.0% (84/180) , 外科治疗效果显著。

3 讨论

鉴于肝癌发生的背景, 我国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常伴有明显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 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 死于合并门脉高压症的肝癌患者已占相当比例,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 合并肝硬化, 肝癌肿块直接压迫门静脉和门静脉癌栓[3]。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癌, 二是肝硬化-肝癌-门脉高压症,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时应以不规则性、局部根治性切除为主[4]。门静脉高压症术式的选择以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为主, 据肝表面解剖标志的肝切除术, 随意性大。本研究组中16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得以改善, 出院时血小板等于正常或高于正常, 随访中死亡10例:肝癌复发4例, 肝功能衰竭6例。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 (144/160) 、70.0% (112/160) 、40.0% (84/180) , 外科治疗效果显著。容易引起肝癌微转移灶的遗漏, 术后复发率较高;域性肝门阻断手术, 规范性强, 切除完整, 对减少肿瘤复发, 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5]。随着综合检查和治疗手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小肝癌被早期发现, 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为肝癌合并门脉多压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切除、胃左血管离断术, 该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鲁, 孙惠川, 钦伦秀, 等.肝癌解剖性肝切除的初步经验[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7, 14 (1) :39-41.

[2]杨广顺, 杨宁.肝脾联合切除治疗肝癌与门静脉高压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5) :454-456.

[3]Sugimachi K, Ikeda Y, Tomikawa M, et al.Appraisal of hepatic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severe thrombocytopenia[J].World J Surg, 2008, 32 (6) :1077-1081.

[4]律南, 袁朝新, 张达, 等.应用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叶切除术29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 (1) :35.

7.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5.6岁。病程6个月~2年。28例中胰体尾占位12例,胰腺假性囊肿10例,慢性胰腺炎6例。所有患者均无肝硬化、腹水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结合临床胰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与之符合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不同程度腹痛18例,腹部包块12例,乏力和体质量减轻10例。符合门脉高压症的表现有以下几点:呕血和(或)黑便14例,胃底静脉曲张28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1.2 诊断方法

(1)术前诊断:通过胃镜、钡餐和超声胃镜检查提示28例患者均有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其中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例;28例患者肝功能检查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型超声检查,术前血常规检查提示全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4例,多普勒超声扫描、肠系膜上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SA)和CT血管造影提示6例患者有脾静脉缺失、栓塞及狭窄表现;(2)术中诊断:肝脏形态质地正常,脾脏不同程度瘀血肿大,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引流区域无扩张迂曲的静脉血管。脾门及胃底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扩张、迂曲的静脉血管,以胃网膜静脉血管尤为明显。术后病理均提示脾脏瘀血性改变。

1.3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例中,有失血性休克表现4例,但经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后病情稳定,成功进行择期行手术治疗;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胰腺未予特殊处理5例,仅行脾切除术+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同时行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10例中行脾切除术+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囊肿切5例,行脾切除术+食道下段及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囊肿外引流术3例,行脾切除术+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囊肿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2例;胰体尾占位患者12例中行脾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8例,微波固化+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术后病理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胰腺癌8例。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较顺利。术后随访资料提示此疾病预后主要取决于胰腺基础疾病,8例胰体尾癌患者于术后3~9个月死亡。其余20例患者中共获得随访18例,随访时间为5个月~8年。定期复查内镜,食道下段及胃底周围曲张静脉明显改善或消失,均无再出血。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又称局限性门脉高压症或左侧门脉高压症等,主要是因胰腺疾病致脾静脉栓塞或梗阻,从而使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导致门脉压升高,若及时解除梗阻,去除病因,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是可逆转的[1]。因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是唯一可治愈的门脉高压症,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首要病因为胰腺系统疾病[2,3]。脾静脉梗阻或栓塞是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根本原因,而引起脾静脉梗阻的常见病因主要为胰腺疾病,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良性肿瘤、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腺瘤等,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包括源性脾静脉损伤、游走脾、肾周脓肿和自发性脾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中10%~20%患者可继发区域性门脉高压症[4,5]。脾静脉梗阻可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脏淤血和肿大。又因脾静脉阻塞,脾脏血流经脾静脉、胃短静脉进入胃而出现胃底静脉曲张,是形成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大约80%患者出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20%患者脾静脉和奇静脉侧枝循环的形成可同时出现食管静脉曲张[6]。

3.2 诊断

左侧门脉高压症的主要表现为胰腺疾病和门脉高压两组症候群,本症的主要特点有:(1)患有胰腺疾病;(2)胃底和(或)食管下段静脉曲张;(3)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4)肝功能正常;(5)病毒性指标阴性[7]。无肝病病史、肝功能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应考虑左侧门脉高压症可能。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关键是发现胃食管静脉曲张而无肝病症状,尤其对于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更应考虑有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能。胃镜对胃底静脉曲张有一定困难,超声内镜和气钡双重造影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确诊需依靠门静脉造影和(或)术中所见。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无创CT门静脉成像技术能显示脾静脉管腔狭窄或伴血栓形成。本组28例患者术前均确诊,其中12例患者多普勒超声扫描、肠系膜上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SA)、超声内镜和CT血管成像发现有脾静脉栓塞或狭窄表现[8]。

3.3 治疗

胰源性门脉高压是门静脉高压症中唯一能治愈的疾病。其中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及门脉高压的治疗,治疗的关键是阻断脾动脉供血,对于胃、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行脾切除术及胃体、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同时还需针对原有胰腺疾病进行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胰腺原发疾病不可能去除时,可考虑行脾动脉栓塞术[9]。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治疗的重点是胰腺本身疾病的处理。一般来说胰体尾病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进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即可;对胰头部病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切除病变胰头后可以恢复门静脉血流,大多数不需要切除脾脏[10]。左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预后与胰腺本身疾病密切相关,本组28例患者中胰腺良性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较好,而胰腺癌患者疗效较差。因此对胰腺癌引起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要慎重。

综上所述,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是由于胰腺疾病致孤立性脾静脉栓塞或梗阻引起的疾病。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胰腺疾病和门脉高压两组症候群。治疗上主要包括运用手术针对原发病及门脉高压进行有效地干预,最终获得满意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2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收治的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28例的诊疗过程和随访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胰腺癌8例,胰腺假性囊肿10例,慢性胰腺炎6例,其中合并有呕血和(或)黑便史14例,所有患者均无肝硬化、腹水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纤维胃镜和超声内镜提示胃底静脉曲张20例,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例。28例患者均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的表现。28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均较顺利。8例胰体尾癌患者于术后3~9个月死亡。余20例患者中随访18例,随访时间为5个月8年。定期复查内镜,食道下段及胃底周围曲张静脉明显改善或消失,均无再出血。结论 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无肝硬化和肝功能正常及胰腺疾病病史是诊断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基本要点。该疾病可通过脾切除术或联合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应同时重视对胰腺原发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胰源性门脉高压症,胃底静脉曲张,脾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颜君,周国华,周红宇,等.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胰源性左侧门脉高压症4例[J].疑难病杂志,2009,8(1):40.

[2] 张庆雪,尹娜,杨献峰,等.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CT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3,3:304-306.

[3] 张同根.重症急性胰腺炎胰源性门脉高压病人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6536.

[4] Bojal SA,Leung KF,Meshikhes AW.Raumatic pancreatic fistula with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Surgical management[J].World J Gastrointest Surg,2010,2(7):251-254.

[5] Joyce DL,Hong K,Fishman EK,et al.Multi-visceral resection of pancreatic VIPoma in a patient with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J].World J Surg Oncol,2008,28(6):80.

[6] 童玉云,王家平,朱清亮,等.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后肝功能随访及疗效评估[J].介入主射学杂志,2013,22(7):540-544.

[7] 徐丽姝,刘建化,林萍,等.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234-1236.

[8] 覃智颖,张应和,潘小舟,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6):41-44.

[9] Mitsunaga S,Kinoshita T,Kawashima M,et al.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occlusion without recurrence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and 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4(3):730-735.

上一篇:上半年全市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意见下一篇:诉讼财产保全的规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