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

2024-08-13

大学生感恩(10篇)

1.大学生感恩 篇一

小学生感恩故事-[小学生感恩故事]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

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书《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这本书极让我感动。

其中有一篇讲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个没有耳朵,先天残缺的男孩,只有采取手术的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母亲的头发长到披肩的时候捐献耳朵给男孩。男孩一直不明白:“是谁给了我耳朵?”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知道是母亲给了他耳朵, 但是他已经无法给以任何的补偿。读完这个使我感受到母爱是伟大的。

《鞋》里的父亲为了送儿子到遥远 的城市上学买了一双廉价的皮鞋,那是父亲生平第一次买鞋,怕穿布鞋到学校被人瞧不起,怕儿子尴尬;儿子在城市上学念书除了兼职赚来自己的学费也赚来了送给父亲的一双真正的皮鞋,父亲接过皮鞋时哭得像个小孩,因为儿子长大了,儿子理解了父亲的苦心,那双皮鞋父亲一次也没舍得穿,“那是小五子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故事是一位名叫苏丹的妈妈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付尽自己的一生。小学生感恩故事苏丹为了照顾妈妈,付出了别人想不到的艰辛,而她是这样说的:“照顾她,不是报恩,而是爱她,是她用无私的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更使我懂得去爱人。小学生感恩故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哭了。

从这几篇文章里让我感受倒了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母亲您给予了我生命,教育我成人,让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感谢您!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你们。我永远都无法忘掉对母亲的那一份情……

2.大学生感恩 篇二

感恩是公民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感恩在其身上不仅不应缺失,还应该传承。因而深入研究和有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一)感恩的内涵

1.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境界

感恩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说文解字》把“恩”解释为:惠也。所谓恩惠,自然有施之方和受之方。恩是用“惠”将施受两个方面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注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1]有鉴于此,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洒脱豁达,也是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一种高雅情趣;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生高度,也是对命运的一种美好回应;感恩是一种道德观念,一种思想修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2. 感恩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尚

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感恩观,才能对周围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感恩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尚。提倡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人与人之间倡导一种友善、责任、关爱、宽容的社会风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单位的知遇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都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感恩之源。懂得感恩,能够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

1. 感恩教育既是情感教育,也是道德教育

“情感是道德的卫士”,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而感恩教育即是使人产生善良情感的“内化”教育,开展的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能净化心灵,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使人内心变得恬静而柔和。

2. 感恩教育既是情商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情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源源不断,它滋润心田,免于干涸;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著名作家冰心在《谈生命》中写道:“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如果我们对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能心存感激,便会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以及人生的价值。当前对大学生践行感恩教育,就是让我们在渐渐麻木了的日子里,逐渐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让我们领悟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让我们用赤子般纯洁的心去领悟生命背后的关爱和温情。

3. 感恩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感恩教育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要真诚地感恩,自实习或就业以来,是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真关怀、实帮助、苦锻炼,才使我们视野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强,工作更加务实。懂得感恩是优秀员工的重要特质,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懂得感恩的人,其工作态度通常都是积极主动、乐观进取、敬业乐群的,他们是企业发展中所急需的人才。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成因

当今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局限、父母溺爱、教育方式、社会功利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这些“缺失”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疏忽了感恩教育

近年来,在高校中不断出现了大学生不敬重生命,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爱护动物等现象,有的甚至演变为对社会危害更大的犯罪行为。他们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自主意识增强,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其中有些人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大都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特别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大学生,体味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对别人苛求,但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却缺乏反省,很少或从未深入思考过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二)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呵护,淡化了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成为整个家庭所关注的中心,他们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家长不仅努力为子女创造了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生活中,父母关注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远远超过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以至于关心子女的重点就是子女的衣着是否能避寒保暖,膳食是否可口营养,而子女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父母却忽略了。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回报”的责任。这种“爱”的方式,无意中就淡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学校对学生培养教育失衡,削弱了感恩教育

长期以来有些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沦为了升学或就业的工具。感恩教育本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口头重视的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的,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校方在随机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中,注重形式,走过场,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2]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感恩教育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甚至被误解,再加上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们开始趋向功利化,金钱意识急剧膨胀,致使他们的防范心加强,对无私伸出援手的人往往心存疑虑。久而久之,有的大学生变得自私和无情,他们认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得对自己负责到底;缴了学费,老师就得让自己及格;在社会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是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等,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更是培养实现其美好生活的历练与提升,是在弘扬感恩文化中的重拾与回归,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

(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成就人生事业的需要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责任与感恩相辅相成,只有肩负责任,才能心存感恩;只有心存感恩,才会懂得回报。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我们从实习或顶岗中所获得的一切、享受的一切,不是平白无故得到的,这是许多人创造、奉献的,其中包括你的上司,也包括你的老师。是他们成就了你的事业,成就了你的价值,成就了你的人生。让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欢迎的特质一样,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和态度,用感恩之心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他们的栽培。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贫穷的人是随时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富有的人则是心存感激,时时想要施与别人。所以,一个人能够感恩、惜福,他就是人生最大的拥有者了。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恋爱需要感恩,即使是分手,也需要感恩,因为分手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婚姻同样需要感恩,“夫妻若不论恩,正如朋友不讲义”,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恩”的地方。感恩是幸福与快乐的开始,如果你的左口袋里装的是包容,右口袋里装的是原谅,那么今天会在你的左口袋里收获幸福,明天会在你的右口袋里收获快乐,时间久了,身边充满着幸福与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大学生便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中,家庭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弘扬感恩文化的需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古训和谚语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感恩文化的认同和崇尚。诚然,优秀的感恩文化,既可以消弭隔阂、催生诚信、增进共识,又可以激发潜能、营造和谐、维护稳定。“重拾”感恩文化,是人性的需要与回归,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假如每一个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得到帮助,假如每一个得到过帮助的人都记得感恩,假如人与人之间这付出与回报的链条永不中断,那么,人们就永远生活在爱的链条中,那时,人间便处处充满温情,而人生则时时都会相遇奇迹。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大学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改善社会风尚,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也许父母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豪宅,或者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却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无法替代的最最重要的东西——生命!我们要感谢老师,是老师给了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还要感谢朋友,“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是朋友让你拥有一种坚实的依靠。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在不经意间,你生命路途中相伴而行的人。因而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念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甚至是逐渐原谅那些曾和我们有积怨或者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及策略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工程,完成这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一)烘托感恩教育氛围,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曾指出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校园环境、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耳濡目染,对其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1. 构建感恩校园文化,烘托感恩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努力构建感恩的校园文化,烘托感恩教育氛围。通过构建的感恩校园文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恩感恩意识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学校有关部门,把感恩教育列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开展感恩讲座、感恩班会、感恩征文、感恩巡展、感恩演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以“感恩”为主题布置宣传橱窗,悬挂感恩条幅,播放感恩歌曲,报道感恩专题等,在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下,和谐社团、和谐宿舍以及和谐系部和和谐部门一定可以培养和造就出来,从而和谐校园的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

2. 有效改善人际环境,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人际和谐离不开感恩,感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构建和谐校园,改善人际环境,最根本的是植入感恩元素。其中友善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重要的感恩元素之一。友善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是增强团结的基石,是孕育和睦的襁褓。学校提倡和推崇感恩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教育和培养学生常怀爱人之心、常存为善之念、常有行善之举。在校园里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共同努力改善人际环境,创建和谐校园,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自我教育

在感恩活动中,让大学生从书本中、课堂中、实践中去体验感恩。使处在活动中的大学生,真情体验感恩,实现“由被动的感恩,为主动的感恩”,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 算一笔感恩总账,方知感恩父母

倡导大学生算一算读大学期间的花费总账,然后再和父母的总收入进行对比。通过主题班会,回忆并记录生活中父母辛劳的细节和事件,就今后如何做出感恩回报,谈谈各自的感受。

2. 写一封感恩书信,抒发感恩真情

布置、动员学生写一封感恩书信,抒发自己的感恩之情,感恩的对象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等,感恩的主题如: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等。[4]

3. 看一本感恩书籍,悟出感恩真谛

教育者给学生推荐阅读有关感恩的书籍,比如看以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还可以推荐《读者》签约作家方达的心灵励志作品,《感恩:前世的五百次回眸》。写出读后感,供课堂上交流。

4. 踏一次感恩之旅,践行感恩承诺

“知恩在心,施恩重行”,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厂矿、故乡,参与感恩行动,践行感恩承诺。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着力培养他们的感恩真情,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孝敬师长,回报集体,报效祖国,感恩社会。

(三)创建感恩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在感恩教育中,课堂教学是识恩、知恩的主战场,课外活动是感恩的体验渠道,社会实践是报恩、施恩的实践平台。如何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教育日常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感恩教育嵌入德育整体规划,增设感恩教育课程

高校的感恩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要着力建立感恩教育的新机制,把感恩教育嵌入德育的整体规划。学校有关部门,把感恩教育同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同时,要把感恩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增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用身边的实例触及学生的灵魂。

2. 感恩教育融入学生实践环节,实行学生全程“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项必须重实践、重体验的工作,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在一年级感恩教育的重点可以围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份感恩父母的作业,通过给父母买礼物,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聊天等,把亲情回报付诸实践;高年级可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在见习环节中将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作为感恩教育的重点,让学生体会回报社会就需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5]

3. 感恩教育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感恩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有关部门需要定期检验大学生日常感恩教育的成果,通过长期的,有效的实施监督和管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便更好地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建立健全感恩教育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把握这些原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6]

(四)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倡导社会环境育人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政府、学校、家庭是大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社会环境综合育人的效果。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政府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和推崇感恩文化。感恩文化,就是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对社会和人民的包容与奉献;就是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和尽责;就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就是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和呵护。感恩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弘扬感恩文化的主旋律。高校通过建设感恩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受到教育。

2. 宣扬感动校园人物,树立身边先进典型

大学生需要榜样人物的激励。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宣扬,如学习宣传洪战辉、徐本禹、孟佩杰等大学生感恩楷模的先进事迹。还可以通过挖掘本校的大学生感恩典型,经过学生推荐、教师考核、社区意见等严格的评选程序之后,评选出校园感恩之星。把宣扬这些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感动校园”人物,作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到感恩楷模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从而迸发出大学生的感恩激情,诱导良心发现,回归传统美德,撞击理想火花,进行道德规范,实现理性飞跃,灵魂受到洗礼。

3. 发挥家长桥梁作用,实现家校共同育人

在感恩教育中,家长应树立“养”、“育”结合的全面教育观。家长每个月与学生通一次话,每季度或每学期与学生深谈一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动态;辅导员要重点关爱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以心换心地述诸心灵,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只有家校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感恩教育途径,确保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43.

[2]关彤.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5]梁吉霖.和谐社会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2).

3.如何让学生乐于感恩,善于感恩 篇三

一、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箴言,感恩算是这个本性中的一个。父母亲友对你好,你也会自然地心怀感恩并想着回馈。老师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诲,学生也会铭记感恩。当今社会追求功利,淡化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青少年,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单纯被培养成只会做作业的“机器”,而德育则被不断地忽视,带来了不可想象的社会危害,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的不断涌现就充分证明了这点。例如清华高材生的伤熊事件,中学生弑父事件为社会的感恩教育缺失敲响了警钟。中国儒家推崇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汗牛充栋,宣扬感恩的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感恩是人伦道德与社会和谐的一个启发点。感恩是推动人际关系和谐的推动剂,感恩是社会的润滑剂,感恩是民族美德的最绚丽的展示。感恩是真情的流露,感恩推动着社会和谐。所以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为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应用文化宣传重视感恩教育

学生在学校中所待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学校的人文德育氛围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与熏陶。《初中班主任工作手册》中提到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為习惯。比如班会上的德育宣传教育,晚自习的班风检查等等。班会课的教育可以把感恩教育提到相应的高度,所以,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感恩的海报文章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在主题班会上依次分享,相互启发,相互感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知晓感恩的效果,而且在学生主动收集材料与演讲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了感恩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感恩这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其次,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可以利用书本上的生动形象的说词与图片打动学生。但仅利用书本上的内容难免狭隘与空泛,还应拣选感恩事迹,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关于感恩的生动事迹。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后黑板,两墙的挂壁等等这些构成学校文化氛围的地方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描绘感恩事迹,感恩标语等等。还可以开展感恩读书月的活动,让学生在书本中汲取感恩的营养,捕捉感恩的感动细节。开设感恩小练笔,创造条件环境激发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感恩的点滴事件,用感恩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学校学习中家庭生活中的感恩事件,父母篇、师生篇、同学篇等,可以设立优秀作文展示,从学生的作文中拣选出感情真挚,文笔流畅,能产生师生共鸣的优秀文章并给予一定奖励。

三、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除了用文化宣传把感恩的烙印印于学生的心灵中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感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衡量学生工作的重要尺度,因此文化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乐于感恩,善于感恩还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培养的方法:

1.让“谢谢”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谢谢”。英语的“thank you”是人类表达感谢的最普通的词,看似貌不惊人不值一提,但是却是我们向施与帮助的人表达感恩的最主要方式。每天将谢谢挂在嘴上,不仅是学生表达感恩良好素质的体现,也可以向别人传递感恩的符号使别人身心愉悦。培养学生说谢谢的习惯,开展说谢谢日,提醒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在关于感恩节日中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谢谢你”。感恩节是欧美国家传统的感恩节日,随着西方节日的不断传入,这一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这一天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恩想法,丢掉羞涩与矜持,用最大分贝主动地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感恩。在“母亲节”“父亲节”向父母表达感恩养育之情。组织学生观看母亲分娩时的视频,明白母亲生养的不易与艰辛。给父亲母亲做一顿饭,体会家务的繁杂与辛苦。给父母写一封信,将平时难说出口的感恩话语书面写下来,寄给父母,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恩之心。

3.创设环境,结合学校开展的公益性活动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利用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与暑假三下乡活动,迈开脚步,离开学校,深入社会,通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产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同时也明白感恩。将学生自身命运与社会紧密联系,同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慈善心灵。自然而然地倡导宣扬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例如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给希望工程捐款等。

让学生学会感恩,乐于感恩,善于感恩是当今初中班主任的紧迫任务,感恩的意义重大不容缺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宣传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将感恩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邱文源.浅谈青少年的感恩教育[J].新一代.2012(02).

4.感恩母亲(小学生感恩作文) 篇四

常熟市塔前小学五(6)班 陈蜀冰

人一生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而有一个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之后,却无需我们的回报,先是给了我们可贵的生命,然后又给了我们温暖的家。是的,她便是我们的母亲,一个再也平凡不过的人,一个习惯了用朴实的方法来表达爱的人。

遗憾的是,从小就娇生惯养的我们迟迟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我们曾经说过我们的妈妈土气,嘲笑过母亲的唠叨,甚至还恨过自己的母亲……当我们生日捧着蛋糕吃的香甜的时候,当我们正沉浸在这幸福包围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过我们的母亲?在过去那天里,她是如何在生死边缘挣扎?

当我们因争执而不顾一切的反驳的时候,当我们满含委屈与怨恨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过我们的母亲?她又是如何强忍住滑落的泪水?她又是如何来伪装自己的坚强?

5.大学生感恩书信 篇五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夹和矿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关心和关怀。我是江苏科技大学学生,来自青山泉镇的一户普通家庭。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爸爸工资,除去吃用,所剩无几,昂贵的学费对于我们来说不容易,多少次爸妈为我上学担忧却束手无策。

这一次矿里得知了我们的情况并给予了资助,全家即高兴又感动,这真正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对我而言,这是对我学业的支持,使我心中又升起了无限的希望。从爸爸那里知道,矿里现在效益也不尽人意,工人工资也不高。爸爸刚从权台矿掉到夹和矿,就得到了矿里的资助,真的是感激不尽。 大一的时光里,我有过对未来的迷茫,有过对就业的烦恼,更多的是对学业的执着。每天早上早起,背上几个单词,扩充自己的词汇量。提前来到教室里,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这十几分钟很奏效,上课时能跟上了老师的节奏,自己听的也很顺畅。更多的时光是在图书馆里度过,那里学习气氛很浓厚,可以细细品读一本书,也可以解决当天的疑问。这些事情是在宿舍里无法有效完成的。暑假期间,也没有放松自己,和朋友一起到南京打工,我们的工作是印刷机再生产,在烈日在暴晒过,在不满中争吵过,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也只能默默忍受,多少次为移动一台机子而划破手,多少次为装好一台机子而试上几十次,途中不少人走了,但也有人流了下来。学习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我一定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将来事业有成回报家乡,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千金难买幼时艰。基难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日子,才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今天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所有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的人。

求学路是艰辛的.,但我更加珍惜这段时光。正因为我拥有这种经历,我才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生活中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感谢,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如何生活;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帮我们度过难关,感谢你们。

当我懂得感谢的同时,我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里,矿里这次提供的助学金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大学生更好的物质条件来学习的,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去感激你们。 再次感谢矿里对我们这些大学生的关注,并且给予了我们实际的帮助。谢谢。

xxx

6.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篇六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 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 专著稀少。在我国古代, 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 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出现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 笔者主要收集了《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学会感恩》和《感恩》, 主要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 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

在国外, 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 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 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现代, 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 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 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 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 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 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 、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北京教育》 (高教版) 2005年第5期) 、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 、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 (《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等。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宏观操作部分, 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 侧重于对宏观策略的研究且表述很笼统, 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不够明朗,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 打一个问候电话, 发一个祝福短信, 做一件报恩事, 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 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 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 常怀感恩之心, 常为报恩之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也发起“一封家书”活动, 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 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 算一笔求学账, 诉一段人生经历, 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 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还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以班级生活和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展相应的探讨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 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 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 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 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 其中教育是基础, 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 导致情感冷漠, 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感恩教育活动化, 缺乏系统性

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 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 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 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 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 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 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 认为不过是学校一时心血来潮, 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 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 这暴露出感恩教育中的短视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 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 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的, 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 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 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 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 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 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 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 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 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 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形式层面。“感恩”当然需要形式, 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 一方面, 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 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 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如果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当然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成为智育的附庸, 最终会造成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 又加剧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7.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 篇七

调查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江苏省的南京大学(100名)、苏州大学(200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名)的500名(250名男生、250名女生)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5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都能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并能尽己所能地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在消费方面,大多数大学生也能做到对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费用心中有数,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来尽可能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在调查中我们明显感受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充满了感激并且立志将来回报父母的辛勤付出。当然,是否真的具有感恩意识,还要看其能否将具体想法落实到点滴的行动中。只有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才能证明真正具有感恩意识。为此,我们将父母生日列为调查问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也能够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通过打电话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与感恩之情。这方面的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表2所示。

父母之外,大学生对教师持何种态度也是测验其感恩意识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了“教师节来临之时是否会向老师表达祝福与谢意”的问题(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365人表示每年教师节来临时都会向自己的老师表达祝福与谢意,这部分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73%;有120人表示偶尔会在教师节向老师表达祝福与谢意,占调查总数的24%;还有15人表示从未在教师节向老师表达过祝福与谢意,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对教师充满了感恩之情,并且能够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切实行动。

此外,我们还对“你以什么方式报答老师对自己的培养”进行了调查(如表4所示),在成绩、尊重并理解老师的职业、礼貌、其他方式四项内容中,表示会通过“成绩”来报答老师对自己的培养的有260人,占到调查总数的52%;表示会通过“尊重并理解老师的职业”来报答的有103人,占总数的20.6%;表示会通过“礼貌”来报答的学生有86人,占总数的17.2%,而表示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报答的有51人,占总数的10.2%。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多数大学生心中,优异的成绩是自己对老师最好的报答。

在对待同学方面,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会主动为同学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410人表示能在同学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时候表达感谢,其余的大学生则表示仅能在接受帮助后偶尔向同学表示感谢。当问及不向同学表示感谢的原因时,高达80%的大学生认为好朋友之间没有必要。在“接受他人帮助后是否经常想着回报他人”的调查中,82.61%的大学生均表示会,而其余的学生则表示偶尔会。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是否会因经常感恩于朋友、同学的恩情而多体谅关心他人”这一问题(如表5所示)。有405人表示会,这部分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81.02%,表示偶尔会的为76人,占总数的15.22%,而表示不会的19人,占总数的3.76%。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他人施予自己的帮助都能感恩在心。

此外,在关于一些社会失德现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对此类现象都表示出极大的反感与厌恶,并且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应该在整个社会大力营造起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怀有较深的感恩之情,能够将他人施予自己的帮助看做自己更好回报他人与社会的动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同样发现了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知家长、教师在培养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懂得感恩,始终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同时,将这种心态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特别是要以一种尊重和包容的姿态来对待周围的人。

要开展相关的感恩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将感恩贯穿始终。学校要组织专人进行感恩教育教学,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利用高校的团日活动等进行“感恩日”活动,或借助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只有让每位同学都能从心底里感到触动的感恩教育才是成功的。

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分体会父母的不易、老师的辛苦以及他人帮助自己的热心和无私,要常怀感激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将内心的感恩之情大胆表达出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之情。

8.小学生感恩节作文:感恩妈妈 篇八

学习上,妈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这使我受益菲浅。我有马虎的习惯,妈妈就针对这一点,要求我每天必须写完作业,并检查无误后,才能和小伙伴到外面去玩。如果我在语文上遇到不会写或不认识的字词,她要求我必须查字典或词典,决不能敷衍了事。

有一次,我在家里写语文卷,就在快写完时,突然有几个小伙伴来找我玩,于是,我想先去玩,回来再写作业,可妈妈不让,让我先写完作业再去玩。我就又接着写,在快写完的时候,有一个字我不会写,于是我就想先写下一道题,结果刚好被妈妈发现,她就对我进行了批评,让我去查字典。那次我把作业写完,检查了一遍,认为没有错误后,才出去玩的。妈妈的严格要求,使我养成了做什么事都认真的好习惯。

生活中,妈妈有许多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深深的影响着我。她要求我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就拿写日记来说吧,妈妈要求我必须每天写一篇日记,虽然我有时不想写,但因为妈妈每天都会检查我的日记,一旦被他发现我没有写,不管什么时候,她都会让我补上。在她的严格要求下,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每天主动写日记的习惯了。

妈妈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也对我进行了同样的要求,不能乱花钱,不能和同学攀比吃穿等。尽管妈妈在生活中对我很“吝啬”,但只要是有助于我学习和成长的投资,她都舍得。比如妈妈给我买的书,多的可以开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每年都要挤出钱来,带我去旅游,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从妈妈身上我还学到了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热爱劳动等优秀的品质。

9.小学生感恩节作文:感恩爸爸 篇九

夜幕降临的时候,门缝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我立刻开门一看,原来是爸爸。我叫了声:“爸爸!”他什么也不说,只是点点头。

随后,爸爸好像吃力地迈开脚步慢慢地坐在沙发上。沙哑的嗓子咳了两声,然后又传来一两声“哈欠”。我作为儿子的听到这种声音心里真不是滋味,像打翻了一瓶醋——酸死了。我不忍心看下去了,就走过去帮爸爸捶了捶背,然后按摩按摩他那僵硬的腿,并轻轻地问:“爸爸,舒服点了吗?”“好点了,谢谢乖儿子。”爸爸答道。

光做这些是没用的,根据以往的经验,爸爸是感冒了。我迅速地从药箱拿出感冒药,再用温开水冲好药让爸爸喝下,然后扶爸爸回房休息……

爸爸对我的爱,数三天也数不完,我为爸爸做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10.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篇十

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毫无回报的意识,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教育学专家徐学俊教授说,在我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觉得自己接受老师及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比如,大多数父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把上重点、读名牌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法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人们的防范心加强,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必然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铭谢,更不知责任。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学界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专著稀少。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出现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笔者主要收集了《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学会感恩》和《感恩》,主要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

在国外,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现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宏观操作部分,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侧重于对宏观策略的研究且表述很笼统,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不够明朗,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个祝福短信,做一件报恩事,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也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算一笔求学账,诉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还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以班级生活和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展相应的探讨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

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暴露出感恩教育中的短视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的,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形式层面。“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如果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泥沼,当然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会造成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又加剧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上一篇:罗桥中学2010年上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时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