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

2024-08-22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共2篇)

1.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 篇一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14高三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通过实验

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下面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来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渗透着方法教育,对养成良好习惯,训练意识品质有积极作用,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 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验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和做法,与同行探讨.一 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更新实验的思路

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纸片和纸团作自由落体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让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原理来说明我们所见日常现象.或者用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已经用来解决其他问题

总之,我们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物体内在联系的方法.要激昂学生放到实验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做探究,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二 培养创新精神要改革实验的方法 1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案例一: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

A.本实验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B.为什么会出现斑点的移动? C.斑点的移动与什么有关?

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测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大部分的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真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2.实验多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是以验证性的实验居多,这样是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在实验中有意外发生,让学生解决突发情况.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 1 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以下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案例二:在做”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这个实验时要求看质量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这在有天平是很容易完成的.给学生提出一个假设,由于实验室的条件原因,只有做实验的两个小球.而无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的天平?下面是同学们想出的几种方法

A 同种材料的实心球,看体积大小

B 用手感觉一下

C 让两小球碰撞一下就可以知道质量的大小

在以上三种方法中,提出C的方法最为可贵.他将生活之中的经验应用在两物体质量的比较当中.真正达到了发散的要求.而后我们知道这正是微观世界中测质量的一种方法.3 实验之中采用多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之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之中,学生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一系列的能力的到发展,最终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4重视方法的总结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案例三;在学习电阻的测量中。我们就得很好的总结,我们学过的电阻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等等.下面是我们学过的常见的测量电阻的方法:

A 欧姆表法:用欧姆表只能对电阻进行粗测,为进一步的精确测量提供一个参考依据.B 伏安法:伏安法的测量依据是欧姆定律,需要的基本测量仪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但是理论上无论电流表是用“内接”还是“外接”,系统误差都不可避免,要会分析什么情况下用哪种电路测量误差较小

C 替代法:可以利用电流等效也可以用电路等效,只要选用的电流或电压表精度高,替代法测得的电阻值精确度也高,而且不用计算,可以直接读出数据.但必须有阻值可调的标准电阻.D 比较法: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未知电阻如果跟已知阻值的标准电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就可以用比较法求出未知电阻,具体作法可以把二者并联,也可以把二者串联,由于串联电路电流相等,两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跟电阻成正比,同样也可以用比较法测出未知电阻(在测电压表内阻时常用这种方法).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一一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三.实验之后要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学生在实验之后实验报告的书写都借助于语言和文字,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是现代化开拓性人才必备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简洁、规范、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构思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等.只有在这一系列的总结活动之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创新精神带来的好处.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正确思维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根据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卓越有效的,它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教育学文摘杂志》 2012年第11期《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建构生物科学概念 篇二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植物,也有动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些生物。(展示蘑菇、木耳、银耳、发霉的馒头、长毛的桔子)你们能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类生物吗?

生:(观察并认识以上生物)它们都属于真菌。

师:(出示变质的牛奶)这是放置了三天已经变质的牛奶,知道为什么会变质吗?

生:是由于细菌引起的变质。

师: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还存在着细菌和真菌。那么牛奶中的细菌和馒头上的霉菌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来自空气中。

师:除了空气中,哪里还有细菌和真菌呢?

生:(思考)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认识菌落,并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师:空气中的细菌能看见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太小了。

师:是的,细菌很小,大部分的真菌个体也很小,很难用肉眼看得见。同学们想不想看见它们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自己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展示课前教师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并介绍培养皿。在培养皿中是用琼脂和牛奶制作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上可见的是细菌和真菌菌落。)

生:(观察)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67第一节第一段,说说什么是菌落。

生:(自主阅读)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师:在培养皿中既有细菌菌落也有真菌菌落,那么如何才能把它们区分开呢?

生:(思考)不好区分。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67最后一段,找出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方法。

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归纳)可从三方面区分:(1)大小——细菌菌落小,真菌菌落大;(2)形态——细菌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3)颜色——真菌呈红色、褐色、绿色、黄色、黑色。

师:(补充)细菌大部分呈白色。

师:现在老师把课前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发给每个小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生:(小组活动,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并区分)

师:(对学生的观察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

生:(小组间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

三、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师:(多媒体演示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视频的基础上,阅读课本P56第二段,总结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

(学生阅读课本,师生共同归纳)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1)配制培养基;(2)高温灭菌;(3)接种;(4)恒温培养。

师: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下面的问题:(1)配制培养基所用的材料各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3)恒温培养时温度要控制在多少度?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指导)

四、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要亲自动手去培养细菌和真菌。我们已经知道变质的牛奶中有细菌,腐败的馒头上有真菌。那么,哪种环境中还有细菌和真菌呢?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就让我们来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69“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

生:(小组对问题、假设、计划进行交流)

第一小组交流:

提出问题:教室内有细菌和真菌吗?

作出假设:教室内有细菌和真菌。

制订计划:

材料用具:两套含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第一步:将两套培养皿贴上标签,写上日期,编号为“1”“2”。

第二步:在教室内,将1号培养皿打开,在空气中放置10分钟,盖上盖密封。2号培养皿不打开。1号作为实验组,2号作为对照组。

第三步:将1号和2号培养皿放入恒温箱内培养,温度为37℃,时间为两天。

第四步:观察填表。

(其他小组交流略)(对各组的交流情况进行生生互评)

师:为什么含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在接种前要进行高温处理?

生:为了防止其他菌种对实验造成干扰。

师:实验的第二步相当于细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生:相当于接种。

师:很好。同学们,课后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去实施探究,下节课上一起交流探究成果。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菌落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1.制作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恒温培养。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课后进行探究实验,下节课交流探究结果,并得出结论:1.细菌和真菌分布很广;2.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蘑菇、木耳、银耳、发霉的馒头、长毛的桔子等实物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教师把课前制作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让学生观察,直观性强,学生学习热情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尽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从而体会到智力活动的快乐,既给了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前概念的。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究竟广到什么程度?课堂上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后继续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后得出结论,并且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样,通过实验探究来建构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我要飞的更高下一篇:你觉得读书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