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项目方案(精选4篇)
1.三社联动项目方案 篇一
党社联动
双剑助推黄冈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再升级
近年以来,黄冈市以推进社区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社区服务体系和模式为着力点,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社区服务为抓手,通过“党建+”和“三社联动”的新型双核社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思路,革新服务方式,探索多方面的社会治理模式,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促进社区服务不断更新升级。
坚持“党建+”统领服务,把握改革总方向。结合当前社区服务的复杂形势,创造性推出党建+大项目服务、党建+阵地建设、党建+经济发展、党建+社会服务、党建+队伍建设、党建+教育管理的“党建+”模式。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推进党建示范引领,不断创新党建特色品牌,加强党员学习管理,提高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纯洁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先锋作用。坚持以集体经济发展为保障,加强对集体经济的领导,明确发展目标,责任细化。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设施,筑巢引凤,引进大型服务项目。同时,不断完善督察和激励机制,坚持以民生为本,促进就业创业双推进,为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坚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跟第一段里标注的部分重复)以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为导向。紧盯现阶段群众日益丰富服务需求,扩宽工作思路,强化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探索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新路子。
坚持“三社联动”的社区服务新方式,探索涵盖社会,社工队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坚持以品牌引领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创造品牌。“十佳文明家庭”,“十佳敬老好儿女”,“十佳公爹公婆”,“十佳打工嫂”,“十佳创业创新好标兵”,“十佳少年”等六个十佳评选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社区生活满满都是正能量。“八小服务”以小见大,以“八小”服务满足了居民衣食住行,教育等多元化的需求,满足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问题。品牌化的服务,丰富了社区服务内涵,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坚持社工服务队伍专业化。结合当前社区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具体实际,引进专业团队,通过签订协议,项目对接,由专业团队对社区服务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规划,开阔视野,延展思路,提升社区服务档次;同时,积极与高校以及专业社工机构合作交流,开展社工培训,扩大社工队伍,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坚持社会组织职能化。通过中心孵化社会组织,在群众中发展社会组织,在活动中拓展社会组织等方式,不断丰富社会组织。护工互助团,知音艺术团,五老调解会,和事佬协会,夕阳红助学队等一批有专长,有特长,有职能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通过合理分工,职能细化,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促进社区服务更上新高度。
2.社区治理中“三社联动”机制探析 篇二
(一)研究背景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后,基层社区治理模式面临新的变化,原来由单位包办一切的福利模式不复存在,各类转移出来的职能落在了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肩上,政府将部分管理职能交给社区来做,与此同时社区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的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了有力条件。鉴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需求逐渐多元化,以往传统的公共服务着重社会经济方面,忽略了民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公共服务已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内迫切的需要一些专业社工人才,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近年来,各类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些都为“三社联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015年10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绝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多数农村社区都能形成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有10个以上、农村社区至少有 5 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有专兼职专业社工或接纳民办社工机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达到社区社会组织更加活跃、专业社工作用更加明显、城乡社区更加富有活力。可以预见的是,5年之后,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将会焕然一新,特别是社会服务方面将会有质的提升。从201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尝试在社区治理中运用“三社联动”模式。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基于笔者在社工机构实习时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参与项目实施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实践性和经验性。除了自身经历之外,还将总结国内不同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三社联动”模式。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虽然已经开始探索,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结合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在金川社区的实践,总结“三社联动”在社区治理中的成效,找到社会工作专业发挥专业的空间以及在社区中如何调动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来促进社区发展,期待这一社区治理的模式能够运用到其他社区的治理中。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变革,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成为创新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是政府牵头购买服务,社区提供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最终满足居民需求,在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之后,社工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的社会动员机制。金川社区的实践覆盖丽水社区、丽景社区、锦绣社区、今日尊府、江南华府、明珠城、北欧印象、河套书院等8个社区,社工机构深入社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建立项目运行机制以及社区照顾体系,为之后社区治理提供可持续的运行模式,达到社区治理可持续的效果,以便将模式推广到其他的社区治理中。
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三社联动”模式的选择上面,而不同地区的“三社联动”运行机制并不相同,如何根据地区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才是关键所在。“三社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是创新民政工作,提升社会治理的一种新举措。本文以金川社区“三社联动”的实践为例,将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看成是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总结“三社联动”各方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深入研究与“三社联动”和社区治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总结社区治理经验,研究“三社联动”机制推进社区治理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国内典型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的优缺点,试图为巴彦淖尔市社区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
(四)访谈法
笔者通过参与巴彦淖尔市金川社区“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的实践,直接与三社联动中的各个主体进行对话,通过访谈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治理理论已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西方是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西方社区治理研究主要涉及从公民治理视角研究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
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2000)曾认为社区这一主题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钦森(2010)则认为社区治理是治理的灵魂工作[2]。海伦·苏利文(2001)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三大核心主题,即社区领导力、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培育社会资本[3]。
青木昌彦(2002)认为社区中产生的自愿组织,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是社会资本[4](P.35)。
在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盖茨(1999)在《社区治理》中提及,城市社区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治理结构,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要团结合作、平等协商,共同承担职责和分享权力[5]。
博克斯(2005)在《公民治理:引领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中把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称之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并认为社区治理和公民治理是等同的,其目的就在于给美国社区治理打上民主化的烙印[6](P.7-9)。
L.M.Mantel 和J.D.David(2006)则认为社区听证会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场所和相互了解机会,听证内容主要是关于社区公共利益、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7]。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及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与百年以来他们长期开展社区研究所形成的学术积淀是有很大关联性。从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社区治理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拥有特定的机制和环境,所以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与社区治理联系紧密。其研究方向围绕具体的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展开研究,密切注意社区的发展变化,同时社区发展中的资源挖掘也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2.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本土化并实践发展的过程。夏建中(2012)认为社区治理的定义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的社区内,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8](p.100)。王敬尧(2006)提出了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式治理方式[9];吴群刚(2011)等以北京的社区治理为例,探讨了基层社区服务管理的创新和实践[10](P.1-3)。
我国学者潘小娟(2004)认为“在社区建设中非常主要的是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需要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合理分工,有序互动,从而将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的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造成制度性缺陷和矛盾”[11]。
我国学者冯玲、李志远(2012)认为“资源配置是影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多元主体参与资源配置,提倡多个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全方面参与社区服务”[12]。
魏娜(2003)认为“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社区三个层面的转变,即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3]。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来看,一方面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在理论视角方面仍有可拓之处,另一方面国内关于“三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的研究已经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我国学者文献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对于深化“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建设与治理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梳理来看,社区治理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社区发展和配置资源方面,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而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和发展“三社联动”机制是分不开的。
(二)关于三社联动的文献研究 1.“三社联动”的概念界定
杨贵华、徐选国(2016)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内在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社区主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分工协作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双重目标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其中社区包括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层面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具有合法性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和法定意义以外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指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国会(201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三社’是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方面联合行动、互相促进,实践各自职能和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三社联动’就是在三方理性基础上的联合行动,是在寻求共同目标和最大共识基础上的协作与合作”[15]。
叶南客(2010)将“三社联动”定义为: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建立的“三社联动”,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并提出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导性、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5种“三社联动”类型;并在相应理论支撑下,提出了推进“三社联动”的发展战略[16]。
“三社联动”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应用中,汪东东、王华(2014)认为“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之间的互动,其中社区是社会组织与社工活动的场域,社会组织是承载项目运行和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而社工则是从事一线服务的主要职业人员,三者联动有益于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合力服务于民族地区”[17]。
介于对“三社”概念界定的不同,“三社联动”目前有三层含义:第一将“三社”均视为工作主体。社区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应该是独立注册的服务机构,社工则是社工机构及其工作者。基于此解读,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三社联动”就应该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及其工作者)基于平等原则的互动,在应对集体事务的过程中,三个主体相互依赖、各依优势、加强对话、伙伴合作,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是将“三社”视为多维概念。社区是由若干具体议题组成的实践场域,社会组织是具体服务的载体,社工则指社会工作方法。基于此解读。“三社联动”就应该是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工机构针对社区民众的具体问题和需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提供相应服务。三是整合前述两者的内涵。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基于平等原则进行伙伴式互动,疏解社区民众的具体问题,满足其需求,以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18]。2.“三社联动”的模式
崔光胜、耿静(2015)通过分析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简称“三社”)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开展的公益创投推进了“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及专业社工能够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不仅共同推进了公益项目的良性运作,还进一步丰富了“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19]。
陈丽、冯新转(2012)在研究江苏个案后总结认为,在政府的领导下,专业社工介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居委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从而构建社区管理的新形式[20]。
叶南客、陈金城(2010)通过对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出“三社联动”的五大元素,分别是:当地政府的规范引导、社区居民的动员参与、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专业社工的指导带动以及社区体制的创新变革,同时,由于对社区、社会组织化及社工的不同解读,“三社联动” 围绕以上五个元素,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不同的模式,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21]: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领型、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
李文静、时立荣(2016)对“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将其分为一是社会组织委托型,二是社工机构服务型,三是项目指导型[22]。
郎晓波(2012)阐述了江干地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工作的具体模式:江干区按照“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大服务工作格局[23]。
卢文刚(2016)对三社联动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对比得出:上海以社工专业化推动“三社联动”新格局;南京市通过街区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发展,需求驱动,强调创新,强调自治,项目运作,紧贴实际;广州是135“三社联动模式”;北京通过“四项机制”+“三个平台”驱动“三社联动” [24]。
3.“三社联动”的机制建构 叶海波(2013)在“三社联动”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上,以泰州市“三社联动”的实践为例指出健全“三社联动”机制,搭建四位一体社区社会组织平台、探索三级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在“双工”联动基础上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水平、最后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5]。
陈跃(2012)在研究了美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运作机制后,提出了如何创新张家港市社会服务的建议。他认为,发挥社区自治,提供社区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关注介入社会问题,是创新开发社会服务领域的总体方向[26]。
李梦娇(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三社联动”的探索性运行机制后,总结出 “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匹配社区资源与需求,社会组织“绑定”项目促发展,找准社工定位,开发特色项目[27]。
“三社联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来推动形成由下而上、内外互动的联动形势[28]。“三社联动”机制的构建,要在明确“三社”的角色和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在地区和社区两个层面构建起社区、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在“三社联动”中角色是资源配置平台,支持和整合配置社会组织及社工专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参与的动员者,是社区服务的组织载体,也是社工专业服务的组织载体,反应社区需求,在社工协助下,设计和实施相关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则是专业需求的评估者和专业服务的引领者,在政府资源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地评估需求,设计服务方案,通过培训、督导、评估等技术支持手段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推动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29]。在"“三社联动”机制的探索路径上要着力探索“三社联动”中“三社”联合项目运作机制,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政社合作培育社区治理组织;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连接各类联动主体,形成联动服务模式;三是采取项目化的运行方式[30]。通过对需求量大且专业化服务要求高的社区服务采用项目化运作,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探索“三社联动”机制。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三社联动”的研究或者是在探索“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或者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三社联动”机制对改善社区治理的成效进行说明,大多数改善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培养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很少有学者研究“三社联动”机制在改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具体带来了哪些实际效益,可以为社区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
“三社联动”为社区治理开创了新模式,但是社区是否能够在模式框架下开展工作这是个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社联动”机制如何参与社区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效,重点是为社区提供可供复制和循环利用的工作模式,这才是支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保证。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文献研究
社区治理是现代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治理理论已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由于西方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因而西方社区治理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且理论运用也相对较多,从运用情况来分析,西方国家的社区治理比较成熟。
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2000)曾认为社区这一主题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钦森(2010)则认为社区治理是公共治理的关键性工作[2]。学者海伦(2001)通过对社区治理进行研究,针对于其提出了司考,针对于社区治理提出了主题思想 [3]。
学者青木昌彦(2002)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社区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本,与公共产品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 [4](P.35)。
在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学者盖茨(1999)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尤其是城市社区,对其进行治理往往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内容,其中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性内容,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协调好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5]。
学者博克斯(2005)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模式体现了社区发展方向,其在其著述《公民治理》中对美国社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其指出这是最适合社区的发展方向,其指出社区治理就是民主化的发展过程[6](P.7-9)。
学者L.Manntel(2006)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是居民聚集的重要场所,社区听证可以为社区的居民表达意向提供机会,一般意义上来讲,社区听证的内容是出于公共利益,是涉及社区治理方面的内容,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7]。
综合来分析,西方国家社区治理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可以为我国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外社区治理偏向注重社区治理结构、社区管理等内容,注重为社区治理提供相应的联系机制,推动社区进一步发展。
2.国内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本土化并实践发展的过程。学者夏建中(2012)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地区,出于维护地区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完成社区事务管理为目标来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 [8](p.100)。
学者王敬尧(2006)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公共投入发展,社区管理模式是地区发展的具体治理方式 [9];学者吴群刚(2011)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研究,其指出基层社区治理离不开地方管理进一步发展,对基层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10](P.1-3)。
潘小娟(2004)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政府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方,对此社区要积极通过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管理进一步完善,避免产生相应的矛盾[11]。
冯玲(2012)通过研究指出资源配置对地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也不例外,资源配置对社区的治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2]。
学者魏娜(2004)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集中体现在积极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社区的生活质量改进,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优秀的社区治理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13]。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来看,一方面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在理论视角方面仍有可拓之处,另一方面国内关于“三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的研究已经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我国学者文献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对于深化社区与政府关系变动,促进社区发展的内容来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社区治理理论研究具有较成熟的基础,而且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在社区发展和配置资源方面,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这与社区联动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因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二)这对于三社联动方面的文献研究
1.关于“三社联动”的概念
杨贵华、徐选国(2016)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内在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社区主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分工协作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双重目标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其中社区包括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层面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具有合法性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和法定意义以外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指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国会(201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三社就是社区组织活动中的社区居住委员会、社区组织委员会以及政府组织三社联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三个社区组织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进而推动社区正常发展[15]。
叶南客(2010)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的三社联动是指社区建设、社区教育以及社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联系起来的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对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促进社区进一步发展完善[16]。
“三社联动”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应用中,汪东东以及学者王华(2014)对社区的三社联动持有不同的观念其指出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区组织者以及社区工作者三个方面联动起来的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三社联动更加强调通过社区的能动机制来发挥其相应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其理论更加强调从民族社会的角度通过整合社区的资源来推动社区发展,进而推动社区发展
[17]。
不同的学者对“三社”的认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概念,对此,本文经过分析认为三社是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主题,其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前面对“三社”相关概念的分析,本文综合分析认为三社的概念可以从社区的组织者、社区的工作者、社区的服务者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个社区机构多方联动带动社区正常运转,促使社区在科学的运作环境下取得长远的发展成就,这也是促进社区公共利益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带动社区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18]。
2.三社联动模式方面的研究文献
崔光胜、耿静(2015)通过分析在当前社会情况的分析,对我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围绕着三社联动活动及相应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对三社联动产生的积极活动进行分析,从三社联动产生的公益积极性进行分析,旨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三社联动朝着更高层次水平发展[19]。
陈丽、冯新转(2012)在研究江苏个案后总结认为,社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社区在政府的引领下会对社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则能够更好地带动社区发展,有利于带动社区积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社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是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20]。
叶南客、陈金城(2010)通过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展开分析,对三社联动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进行分析,对三社联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三社联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其通过研究总结出三社联动的活动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分别如下:
(1)内需带动型(2)政府引导型(3)项目引导型(4)理念实践型(5)体制创新型
可以说这五种模式是当前三社联动的主要模式,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三社联动的发展水平[22]。
郎晓波(2012)阐述了江干地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工作的具体模式。其从阐述地区发展的具体模式入手,通过结合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将这种联动方式进一步发展,促使三社联动模式进一步转化运用[23]。
卢文刚(2016)对三社联动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对比得出:上海以社工专业化推动“三社联动”新格局;南京市通过街区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发展,需求驱动,强调创新,强调自治,项目运作,紧贴实际;广州是135“三社联动模式”;北京通过“四项机制”+“三个平台”驱动“三社联动” [24]。3.“三社联动”的机制建构
学者叶海波(2013)针对于三社联动与社区组织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其通过结合地区性案例展开分析,对三社联动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泰州市为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对三社联动过程中面临着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机制进行分析,从三社联动的角度对社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强调通过双动来提升社区的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社区进一步发展[25]。
学者陈跃(2012)通过对美国的社会工作问题进行研究,对其社会工作模式情况进行分析,在了解美国社区运作服务的基础上对美国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地区特征展开分析,主要结合张家港市的情况来展开分析,通过结合张家港地区的社会服务现状,对其服务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旨在提升张家港市社区服务质量,推动社区服务朝向新的发展方向[26]。
李梦娇(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三社联动”的探索性运行机制后,总结出 “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匹配社区资源与需求,社会组织“绑定”项目促发展,找准社工定位,开发特色项目[27]。
通过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三社联动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组织者参与其中,通过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工作者为主力军,社区组织者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对社区的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地分析,探索社区治理参与者在发挥各自只能的情况下对三社联动机制。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积极探索联合机制,通过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者之间的联系,推动社区组织与政府紧密结合,进而积极培育社区的治理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带动社区治理模式走向专业化,同时,积极鼓励社区采取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对社区的治理模式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提升社区的服务质量,对于社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3.三社联动项目方案 篇三
1、所辖社区事务概况及工作开展情况?
2、所辖社区管理服务中有哪些开拓创新的工作亮点?
3、社区工作遇到的难点有哪些?
4、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态度、需求和期望如何?
5、社区事务哪些可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完成,哪些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社区工作对社工、社会组织建设的需求及当前的情况?)
6、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
7、如何培育孵化社工和社会组织?
8、推进“三社联动”工作会遇到哪些问题及建议?
“三社联动”课题松陵办事处调研座谈问题
1、所辖社区事务概况及工作开展情况?
2、所辖社区管理服务中有哪些开拓创新的工作亮点?
3、社区工作遇到的难点有哪些?
4、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态度、需求和期望如何?
5、社区事务哪些可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完成,哪些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社区工作对社工、社会组织建设的需求及当前的情况?)
6、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
7、如何培育孵化社工和社会组织?
4.三社联动项目方案 篇四
2014-09-22 14:33:59 《南京社会科学》 叶南客 陈金城
当前,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已经成为发挥社会矛盾调处功能、服务社会功能,促和维稳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动力之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管理中最基础的元素作用发挥最为突出的社会。如何区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各自的角色定位,探索建立三者之间的高效联动机制,并通过“三社联动”方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相互配合、互为支持,共同推进和开展社会管理改革工作的良好局面。对于大力推进和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意义。
一、“三社联动”的发展背景与概念提出
(一)“三社联动”发展背景
1.社会管理改革趋向社会化。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单位提供个人衣食住行等所有资源,包办个人的生老病死的福利模式不复存存。单位转移出来的各种服务,如教育、医疗、后勤保障等,转移到社区层面,迫切要求由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来承接,城市管理中的社区功能不断扩大。政府通过权力下移,把大量的管理职能从市、区级政府下放给社区,这样,原属于社会的权力最终归位于社会,回落到了社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社工作用的发挥,成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同时,社区的发展及社会组织的发育,也为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职能的剥离做好了准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互动基础由此形成。
2.群众利益需求趋向多元化。我国处在剧烈转型时期,社会的利益结构亟须调整,利益需求分化和多元化。以往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过于重视维护国家安全,维持社会秩序,推动和组织经济生产,而忽略了民众的需求。社会的转型要求公共服务更加关注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利益。同时,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社区,其中既有“两新组织”的白领,也有餐饮行业的服务员,还有参加各类工地建设的工人,他们给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许多社会组织及群众团队活跃在社区,社会组织内的从业人员思想活跃、流动频繁、需求多样。这为“三社联动”发展提供了一个服务空间和目标市场。
3.社工专业服务趋向职业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公共服务方式和内容已难以满足居民特别是特殊群体的需求,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用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式提供服务,以弥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应该说,我国社会建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社工职业化仍需进一步发展。应该进一步强化项目开发、岗位落实、薪酬设计、财力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社工的专业水平,营造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4.社会组织发展趋向内源化。近年来,各级社会组织主动服务行业发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但社团组织要真正发挥其“驱动力”作用,还需要建立一个稳固、强劲的动力系统,这包括建立健全民间组织发展体系,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互补的体制和机制;建立科学的运作体系,制定社区民间组织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专业化运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确保民间组织良性发展;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由社区民间组织理事会专门运作,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社区建设目标趋向人本化。在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必然要回归社区,体制外的民工、流动人口等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加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社区矛盾呈现出主体多样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利益问题成为矛盾新焦点等新特点。应对这些新特点,在实践中,社区建设必须创新“三社联动”方式,确立政府服务于社区的观念,通过有效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目标导向,强化社区精神培育,回归社区发展本质。
(二)“三社联动”概念提出
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正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逐步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和谐文明的发展氛围。但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还不平衡、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仍较严重、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参与程度不高、社会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尚未真正融入人才工作格局中以及社区工作者的梯队建设不合理,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和谐社区建设向着整体联动、内延扩展、系统优化的维度发展。
当此背景,一般认为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建立的“三社联动”,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分层次、分步骤逐步推进“三社联动”发展,从根本上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基层得到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三社联动”模式选择
透过梳理,我们发现“三社联动”离不开五大元素的互动,分别是:当地政府的规范引导、社区居民的动员参与、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专业社工的指导带动以及社区体制的创新变革,它们互为倚生、互为促进,使得“三社联动”沿着既定轨迹和技术路径不断衍生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因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和文化差异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是因为:一是社区社会组织形式、类别多种多样,而且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良莠不齐;二是社工介入的方式形式多样,介入领域众多;三是从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水平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呈现地域发展的不均衡。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工队伍的建设。因此,本文将“三社联动”类型主要归纳为五种模式: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领型、理念践行型和体制创新型。
1.内需驱动型。这一联动类型基于社区的内在需要,而呈现联动一体、协调共进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一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建立在社区发展的基础上,将组织的发展目标自觉不自觉的纳入到社区建设和地区发展中;二是社工通过主动以社区为发展壮大的舞台,从和谐社区建设的角度开展组织活动,比如自觉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传授科学知识、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通过专业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一些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吸引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三是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的专业服务是基于居民的需求而诞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反映社会诉求,尤其是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诉求,从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需驱动型“三社联动”将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最主要类型。
2.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的“三社联动”基本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展开,以社区需求为出发点的、日常性活动的相对较少,导致这类型的组织又几乎成了政府的“腿”。由于我国现阶段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和社工队伍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社区中的社团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各项规章制度并不完善,由政府直接主导,确保了和谐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有序发展。① 政府还是和谐社区建设中最有能力和实力的组织,社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社会组织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适当放权,社工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资助,政府主导是社区建设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这一联动类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
3.项目引领型。项目引领型参与将成为社区外来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向,为专业社区社会组织自我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开辟广阔的空间。政府向民间的社工机构购买服务,而不是向社工个人购买,使政府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中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形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专业运作”的联动机制。这迫使社区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的专业性,以获得项目的运作权,在项目承接后,经历评估、执行、反馈的过程中,专业社工的有效介入,将是项目平稳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型三社联动在服务的内容、时间和范围上有局限,影响范围也有限。现在这类项目比较多地集中在医疗保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与方式完全由项目的内容、类型、特点和要求所决定。
4.理念践行型。这一联动类型是社区在理念融合层面上,最大限度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专业服务力量、群众参与力量、政府资源支持而建立的,有助于在社区推广实践某种先进理念而参与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和谐。这种联动着眼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凭借社区共同的运作平台和资源、通过共同的行动与实践,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由于社区居民认同提倡的理念和价值观更容易调动各方参与组织开展的活动。理念践行型联动的理念一般源自于专业社会组织的倡导,甚至是国际组织对社区的援助和试点工作。② 理念践行型联动中的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往往凝聚着许多高层次优秀的社会志愿服务人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活动,对增强社区内居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有引导和榜样作用。
5.体制创新型。当前日趋“行政化”和“单向指挥”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无疑难以适应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要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行政管理功能,而应成为调节国家与社会关系,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一条途径。因此,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公开,政社分开,建管分开,行业管理与市场运作分离。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带动下,三社联动容易使得社区发展目标导向、社会组织运行机制、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居民参与机制、社工介入机制形成合力。这样一种类型比较适合公民意识发展较为成熟、社区基础建设较为完善、社区服务开展较为活跃、社工素质相对较高的社区。
三、我国构建“三社联动”的策略分析
(一)我国构建“三社联动”的总体思路
——联动内源上,按照“边推进、边研究、边调整改善”的方针,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激励和推动保障作用,通过政府的有力推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三社联动”,彰显“三社联动”的高要求、强基础、全覆盖及开放性;
——联动导向上,加快建设“三社联动”发展的基础行动能力。着力加强“三社联动”发展平台、机制及环境建设,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社工专业人才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发展途径,形成由下而上、内外互动的联动形势。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的联动发展,为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注入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联动路径上,大力倡导“政府主导、行业管理、民间运作、社工服务、义工参与”的工作思路,围绕社区需求,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拓展社工服务的介入渠道,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种类多样、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社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优势,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共发展的互动模式。
(二)我国构建“三社联动”的理论支撑
如何推动我国“三社联动”发展,产生持续、稳定、长期的联动效应,取得较大效益,需要吸收各种理论观点和思想的精华,从认识层面思考、借鉴、奠定我国“三社联动”的认识基础和理性架构。
1.公共治理理论启示:广泛动员参与和有效制度供给,提升“三社联动”的运行效能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政府管理和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弥补政府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足;实现政府服务以社会民众为导向,增强对社会民众需要的响应能力;根据服务内容、性质、社会需求不同,采取相应供给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③ 将治理理念引入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践中,形成社区治理,是一种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④ 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是参与基层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力量。在社区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并提供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其作用。
2.社会资本理论启示: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社区资产,培育“三社联动”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协作是互补与嵌入的结合,互补创造了国家与社会进行富有成效的互动基础,而嵌入则使两者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的潜能得以实现。⑤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个人之间通过合作、互惠、参与集体社会行动,产生社会信任,形成社会资本,促进有效的公共管理以及较高的制度绩效的产生。⑥ 当前,影响“三社联动”的因素:一是社会资本的缺失,二是对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现有资产整合不足。之所以造成以上两个问题主要由于宏观层次的社会环境变迁,中观层次的社区治理体制缺乏创新及社区内微观基础活力不足等因素所造成。“三社联动”应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社区资产基础上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尤其是要根据社会公众需求,不断衡量和调整政策目标,循序渐进的改善政策和纠正制度,控制和减少社区运行成本支出,改善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3.社会系统理论启示:形成共同参与、主动关联的新型服务网络,激活“三社联动”的系统势能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应将社区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注重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系统的整体优化、社区发展与社区结构功能的耦合、社区发展与社区内部调节机制的关系。此理论向实践者强调平衡正式的组织需要和组织成员的需求如同重要,而且指出人员及组织需求间互动和关系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整合党委政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群众个体的资源,形成共同参与、主动关联的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服务管理主体,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工人才建设以及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从而通过社区体制改革为推进“三社联动”提供理论指导。
(三)我国构建“三社联动”的战略抉择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呈现社会阶层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工作形式多样化、人员组成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等六个多样化的趋向以及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博弈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的特点,“三社联动”应该坚持“组织化拉动、社会化运营、多元化发展、项目化支撑、专业化导向”的五大战略。
1.多维协同的组织化拉动战略
三社联动涉及多方协调,仅仅依赖政府或者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一方的力量单打独斗,尚不足以产生持续、稳定的联动效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参与联动,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激励方式,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出发点,实现三社联动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省社会管理的实际情况,政府在多维协同中应当承担主导推动的作用,要联合各方创造三社联动的资源和信息可以畅通流动的技术基础、制度平台和运营环境,共同探索和制定“三社联动”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实现社区发展、社会组织、社工队伍的一体化联动发展。
2.借势扩张的社会化运营战略
“三社联动”的社会化运营是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新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三社联动要运用市场方式引入社会性资源,广泛吸收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促使社会各方利益攸关者、社会第三方组织、公众等参与需求确定、资源投入和政府管理评价等诸多联动环节,实现增加社区资源供给、改善社区管理效能、节约有限社区财政资源的效果。通过建立健全社工队伍专业服务市场化运营机制、社会组织发展市场化培育机制、社区建设投入资本化运作机制,实现基于社会参与的社会化运营,形成社会服务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模式,并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舒缓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力量。
3.聚类突破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社联动”的多元化发展是社区事务纷繁复杂、社区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等特点所决定的。在载体建设上,随着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调整和更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明显加快,涌现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社工队伍建设上,社工的发展不一定只是依靠社会工作者或者是学习社工的学生本身,它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而这种意识的调动需要的却是社会工作者本身,社工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道路,除了专业化道路以外,更需要的是要走本土化、市民化道路;在社会组织建设上,由于人群在年龄结构、经济收入、职业地位、人口来源、文化程度等背景的不同,对社区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应该适应这一多元化后现代社会人的需求,积极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同时拓宽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发展的途径。
4.重点倾斜的项目化支撑战略
通过重点对一些民众需求旺盛、专业性要求高的服务进行项目化运作,可以趁此培育和扶持一批社会组织,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朝着有利于提升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水平提高的方向发展。这样做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⑦ 一是促进了社会矛盾的缓解。项目工作人员依托社区,通过资源整合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多种服务手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二是填补了社会服务的不足。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服务,有效地填补了传统的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不足。三是提升了社会服务的品质。在实施服务过程中,项目工作人员实行“角色扮演”和“换位”体验,使服务对象深切感受“以人为本”,培养他们对社区、家庭的归属感和自助互助精神。四是实现了社会资本的积聚。项目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义工的作用,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良性循环效应,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增加了优质社会资本存量。
5.产业运营的专业化导向战略
【三社联动项目方案】推荐阅读:
消防联动演练方案07-15
联动机制工作方案10-25
联动机制06-27
消防联动说明10-16
三调联动调研10-02
市县纪委派驻机构联动07-24
高速联勤联动工作机制08-01
五轴联动的优点09-06
三方联动 确保防汛安全10-06
消防联动检测标准规程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