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青春岁月情感散文

2024-09-20

远行的青春岁月情感散文(精选10篇)

1.远行的青春岁月情感散文 篇一

青春岁月的散文

得知母校垣曲中学即将举办60年校庆的消息,我毅然将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在一个周末赶到了学校。我站在母校大门前,校园里静悄悄的。隔着大门,透过通道两旁碧绿的万年青,望着那高大气派的教学楼,一排排整齐的公寓楼,带有现代化气息的餐厅……我激动不已。离开母校28年了,我的母校“二中”不但校容校貌发生了剧变,教学质量也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从当初的“老十三”,一跃成为河东名校,成为运城教育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曾经的学子,我为之自豪和骄傲。当年学生时代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一)迟到的报到

回想起来,自己都有点不信,开学第一天我竟然迟到了。

当我从同善镇乘坐着走走停停的那一趟客车,赶了五十多公里路来到学校门口时,已经是太阳落山时分了。

我抱着行李,傻傻地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感到学校好大,好美,比我想象的还要漂亮,还要宽阔。我有点茫然,偌大的校园,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报到。眼看天就快要黑下了,我鼓足勇气,向从我身边走过的一个女生打听,她热心的带我去报到处。报到登记时,我才知道忘了带录取通知书。

“没事,我帮你查查,你叫什么名字?”负责报到的校领导热情地问我。

“郭英。英雄的英。”他的热情让我少了胆怯。

当办完手续时,已到吃晚饭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有带,也不知道去哪里买饭票。看着天越来越黑,我感觉心里怯怯的,无助使我感到迷茫。

“你是今天报到的新生?怎么没有去吃饭?”有个和蔼可亲的声音问我。

我哀凄凄地说:“我是同善的,爸爸去出差了,我是一个人来学校报到的,迟到了,不知道在哪里吃饭。”我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有自己才能听见。

“没事,你先跟我去吃饭,随后我让同学陪你去买生活用品。”

“郑校长,这是谁呀?”到教师餐厅时,才知道带我吃饭的是学校的郑校长。

“我的女儿。”他笑着对大师傅说:“她来迟了,什么都没有带,今天先在我们餐厅吃一顿饭。”

吃过饭后,他像父亲一样嘱咐我好好学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他。随后又吩咐一个高年纪的女同学,一定要帮我买好生活用品,安排好住宿。

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入学很久了,才得知那个和蔼的父亲一般的校长名叫郑金亭。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还记得他对我的关爱。那种父亲般的爱,使我在“二中”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温暖,后来我一直都很努力的学习,更多的是因为郑校长那份父亲般的关爱,因为二中这个大家庭那份温暖的情怀。

(二)抄书

我所在的班是七十四班,全班有七十多个学生。因为学生太多,没有座位,教室的过道里都坐满了人。出来进去,必须是外面的人站起来,里面的人才能进出。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人多书少,我班只有四十多套书,上课时,只好两个人合用一套。我因为来得迟,没有领到书,为了不误学习,就只好“抄书”。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借同学的`书来抄写。那时候很多同学都在抄书,各科书都抄,有时我们晚上十一点多了,大家还在教室抄书。班主任来教室催了一次又一次,要同学们去休息,但是大家仍然在不停地抄书,都不愿意去睡觉。班主任最后发火了,强性关教室的门,大家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教室。

抄书时间久了,成了习惯。因为抄书更便于记忆,许多同学都把抄书当成一种学习的方法,当成了一种乐趣。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新书才发下来,不用再抄书了,但是抄书却成为了许多同学的爱好,每抄一遍,就等于背了一遍书,对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后来几年间,我经常把抄书当成一种乐趣,乐此不疲。

那段抄书的经历,让我在毕业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在我人生四十多岁时,能从一个家庭主妇成为垣曲作家协会会员,都是得益于那段经历。

(三)同学情深

高中三年,最让我难忘的记忆就是:饿!

那时学校食堂实行顿顿制,吃饭是一样的定量,早上半个馒头,只有二两,用手一捏,馒头更是显得小的可怜,一碗汤面,只飘着几根面条,几口就吃完了,感觉只压住了点心慌。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感觉天天吃不饱,每天饥肠辘辘,实在难捱。每天中午最后一节课,常常感到饿的头晕,不争气的肚子咕咕直叫,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几乎很少能听进去,脑子里就想着中午会吃什么饭。幸亏当时有家住在学校附近村的一个同学,名叫娟娟,常常从家里带馒头送我吃。有了娟娟的馒头,我才能顶得下来每天的几节课。若不是她的帮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渡过那段饥饿时光。当时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同学,有时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都不回家,就为了省几毛钱的车费。而我们同学间的情谊,却是至今令我难忘。那时候同寝室的同学,即使回家带来一些咸菜,也是和大家分着吃。寝室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照,其乐融融。

多年后同学相见,仍然能感觉到那份浓浓的情谊。后来我常想:当初若不是饿,我也许就考上大学了。可若没有同学的馒头,说不定我早就退学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同学间的情谊战胜了饥饿,才使我坚持读完了三年的高中学业。

(四)为了班级的荣誉

高二那年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有个5000米长跑比赛项目。当时参加运动会的男生共有二十四名。74班张海燕同学和高二其他班的四个男同学被预选参加决赛。当时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对他的期望都挺高,因为他平时的5000米长跑成绩22分38秒,所以班主任估计他还可以得奖,他也暗暗鼓足了劲,决心要取得名次,为班级争光。因为家里贫穷,张海燕没有运动鞋,班主任文老师就给他借了一双跑鞋,说是穿着跑鞋能跑得快些。因为是借来的跑鞋,不是很合脚,穿着有点紧。比赛开始后,张海燕一直坚持跑在前面。谁知跑到4000米左右时,他的脚已经疼得不能跑了。当时他已经杀到了前六名,全班的同学都在为他加油呼喊。张海燕没有放弃,硬是咬着牙一瘸一拐的坚持跑。最终他取得了全校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跑出了自己平生最好成绩22分07秒,为我们高二年级取得了名次,他自己却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脱下鞋后,他才发现他的大拇趾甲都快掉了,血染红了袜子和跑鞋。

学校颁奖的时候,张海燕是一瘸一拐走上台去的。同学们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大家为他感到自豪。他勇于拼搏和视班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海燕现在在运城市市质监局上班。

(五)勤奋精神

我们那届的同学后来提起李勇,在羡慕他有份好工作的同时,更多的是佩服他当年刻苦学习的那种精神。

他之所以能考上大学,不是他有多聪明,是因为别的同学在休息玩耍时,他还在学习,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刚到学校时,李勇在普通班。当时他在班里也只是一个成绩中游的学生,每天下晚自习后,同学们大部分都走了,他为了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彻底领悟了,经常点着蜡烛,留在教室里继续看书.写作业。(当时学校下晚自习十分钟后,教室就熄灯了。)遇到不会的题,他就用笔画出来,第二天要不自己查资料,要不请教老师。在他的努力下,高一升级考试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高二重点班。

在重点班,他更加用功,晚上十一点前,他几乎很少睡觉。常常是班主任到教室把他赶出来,他才不得不离开教室。不过,有付出就会回报,他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现在是山西中北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

(六)环境锻炼意志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差,学生宿舍紧张,我们高一四个班的男同学都住在学校的大礼堂,全是打地铺。礼堂的窗户上,有好几块玻璃碎掉了,晚上风就从碎了玻璃的窗户吹进来,冷飕飕的,冬天经常有同学冻感冒,但同学们依然坚持上课,上早操,很少有人叫苦,借故退学。

后来同学靳海新曾不止一次说,学校的那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在英言经常停电,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坚持在那里工作了,都得益于二中的生活,得益于当年老师的言传身教。

他现在是长直乡财政所所长。

高中三年,是快乐的三年,难忘的三年,现在记起那些往事,心里感觉暖暖的,洋溢着一种幸福感。

二十八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度过了自己的大半人生。回望母校,真的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再一次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放飞梦想!

2.幽幽岁月的情感散文 篇二

前不久,我接到了同宿舍大姐的电话,说是我们这个宿舍七个人要一起聚一聚,地点就在我们上大学的城市——上海。

在从我家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我看到了一对学生模样的情侣,他们窃窃私语,那亲昵的表现,让我很是向往。记得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就被一个师兄给看上了。他叫颐,比我高一届。他对我十分的心仪,经常借故来找我。我那时涉世未深,不懂得拒绝,就答应了做他的男朋友。

其实,在学校里有个男朋友也不错。最起码,你不会在情人节到来的时候独守空闺,也不会在别人成双入对的时候感到寂寞。下了课,有人拿着冰淇淋在教室外等你,周末的时候,也不必在自习室里打发无聊的时间。平时吃饭可以吃得比较好,还不用自己掏钱。我说这些,可并不代表我是个物质的女孩,事实上,爱情更让我向往的,正是那浪漫的情怀。

大学恋情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彼此之间的宽容与呵护。颐对我真的很好,虽然他比我高一个年级,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陪我。如果我有一点不顺心的事,他也会尽力帮我解决。记得有一次,我和一门课的老师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老师给了我的.实习不及格的成绩,让我十分懊恼。是颐一次次地去找这个老师,替我化解了矛盾,最终老师还是给了我补实习的机会,让我过了这门课。

在上海读大学,周边可以玩的地方很多,比如苏州、无锡、嘉兴,我和颐都一起到过。在江南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散步,在水乡泽国里荡舟,都是美好的事情。我们的感情也与日俱增,直到有一天,毕业近在眼前,我们更加珍惜这最后的时光。

颐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要回老家工作。而我的父母,则不依不饶地要我回家工作。所以,当颐要毕业时,我们就知道,分手是必然的了。眼泪不能挽回什么,痴情也定格成了相册里的形象。在那段最后的时间里,我们分秒必争,希望能留住一点什么。不管我们怎么惋惜,分手还是成为了现实。

3.岁月如歌,青春礼赞的散文 篇三

站在窗前,看一场冬日里纷纷扬扬的雪景,轻掬一段梅香,放眼梅雪相映的自然美景,将自己置身画中,享受寒冷之外的宁和,执一卷好书,任思绪在纷纷扰扰中飘摇,远去的,是初时那起伏不定的情怀。

闲暇时,捧一杯热茶,氤氲在素淡的香气里,聆听洞箫浑厚低沉的音调,静守岁月光阴里往复的执着;摆一案檀香,于佛陀仁慈的笑容里轻弹一曲高山流水,静思豆蔻年华暗藏韵律的诗意。

常常自问,已零落成泥的往昔,能否馨香依旧?

有时,感叹世事多不如人意,哀愁的感伤总在弥漫,只是在情绪平静之后少了些波动,而多了些恬淡,不自觉地寻找灵魂深处的融通,静静地等待一份舒然的超脱,不知道那条属于我的归路现在何处?也不知道走过青春的末端,命运里还有没有让心再起波澜的巨浪狂涛?

眼睛曾被泪雾覆盲了许久,再度清明之后,是否能将满满世情看得真切,看得明晰?时常伫立在山城古庙的油画前,思索青灯木鱼的日子是否真能了断世间划不开的牵挂?

推门走到小院,停步在矮树丛花前,蝶儿们翩舞忙绿在其中,不忍打扰这一刻难得的平和,那是生命可敬的绽放,轻嗅花儿绕指的幽香,却不曾想过,芬芳怡人的背后,堆砌了多少生命孜孜不倦的传递。

踏着悠然的步履,独行于绵延的街角,眼前掠过熙熙攘攘的路人,突然覆满了心中遗留的感念,命运的结局不可以预料,岁月象流云般去而不可留,青春只是驿站,歇一歇脚,又匆匆离去远行……

喜欢站在楼顶的阳台俯视来来往往的车流和急急而行的人流,那样的世界让我觉得充实,就像青春里或绚烂或伤怀的经历,填满了本该不知愁的年岁。

喜欢趴在窗前的琉璃石上凭眺一树苍郁的翠意和几点零星的嫣红,那样和谐的图景让我心旷神怡,就像青春里无忧无虑的记忆,注满了花团锦簇的年华。

喜欢在落日已近的黄昏独自在院中散步,享受夕阳残照,月影将升的.清华瞬间,那是唯属于自己心动的刹那,就像青春里无法抹去的曾经,划满了印记斑斑的经年。

青春的脚步似乎越行越远,已经来不及实现的梦依旧未醒,恍茫的灵魂在晚风微凉的呼啸里沉默,没有祭奠青春的时间,因为现实与梦境的距离,永远不能掩蔽在与他人隔绝的世界中。

是时候认清生活给予我前路的荆棘,即使只是每日平淡的往复,也是青春宝贵的积淀。

甚至无所谓激情的释放,在日复一日的追寻中甚至遗忘了失落的滋味,不知何时,似觉悟到这就是生活。

涉世未深的我们,就像一棵不经雨露的青枫,懵懂无知的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若是继续单纯地走下去,便也永远不知风霜过后红枫轰轰烈烈的炽,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抉择,因为在这样的熏陶下,人心也会变得无欲而平和,却是一种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青春岁月中,总有那些跨越不过的坎坎坷坷,真情相伴总是弥足珍贵,亲情最纯不过相濡以沫,友情最真不过肝胆相照,爱情最美不过相守白头。

在人声嘈杂的街市上行走,偶尔听闻胡琴暗沉的声音,间或伴着老者苍白的嗓音紧扣我的心弦。

青石街道旁,两鬓霜白的老者佝偻吃力的身影就那么刻印在我心板之上。

胡琴破败的音调不绝,一岁岁光阴,沧桑但坚定地唱曲声始终是我心底难以释怀的羁绊,沙哑而沉重的嗓音时常在耳畔回荡,每每路过那里,总不自觉地将身上所有的零钱轻轻放进老者脚边的小瓷碗里。

人群聚居的地方,总会有四肢健全但却厚着脸皮跪在众人脚前行乞的年轻浪人,他们的身边,时时围绕着鄙夷的目光,目光的主人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对卑鄙的灵魂投以轻蔑的漠视。

青春行路上的人都习惯估量尊严与人格的价码,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本冲动感性的心被一种不知名的平和柔软轻易地取代,于是领悟到杜拉斯所谓“备受摧残的容颜”也许正是如此,生命之于拥有它的生物所想得到的,无非就是接受潜移默化坎坷经历的过程,人活于世,凡事过程之意义远远凌驾于结果之上。

4.岁月如风情感散文 篇四

数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夏日,当选择继续南下东移时,J,我是心怀善举的。我发誓不再见你,从此不再,写任何有关爱的字句。

我曾视为生命的爱情,就这样被我孤掷在荒岛,任它凋零。J,我以为寂寞会躲在人群后面,我以为快乐从此远离,我以为千帆过尽,我会明白和懂得,爱情,只是一场骗局。

自离开你后,我的心,荒凉得如一钵沙土,无草可生,无物可长,无人能入。J,若不是江南的又一场暴雨,我定不知道,自己还活着,还有呼吸,还会心痛。

J,我病了,再一次倒在江南的晨烟暮雨中,只是这一次,我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原谅我又一次陷进了自掘的泥潭。我自恃的美好,在反复纠缠的叫嚣中一点点瓦解,我伤着了别人,更弄痛了自己。

你怎会明白,那种惨痛是决裂的折磨,血冲到头部,却无法破颅而出,痛沉到心底,却抵达不到心脏。如果忘记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能如别人那般,轻描淡写地谈情说爱,那么J,我的痛会不会不如这般,锥心?

江南的雨,迷了我的眼,J,春江柳岸的相依,肆意席卷我的心。我依旧喜欢做梦,梦里一屋、两人相视而坐。我看到了海,无边无际。J,那海水唱着曲子,满林的桃花也微笑着开放。

J,我不敢过多地去想,那些梦里戏外的故事,我害怕流下的眼泪,会淋湿自己的心。这个野蛮的世界,注定弱弱强食。如同感情认真的一方,最终黯然离场。

谁能说爱情廉价,谁又敢说自己懂得?我的哀伤,无人能解。那是执意的倔强,在被伤了无数次后,依然相信残忍的人心和可笑的爱情。

我曾以为,自己早已意外在来时的路上。那年的桂树没有开花,那年的小草消退在,春尽夏逝后的秋风里。我没有落泪,只是惨然一笑,竟天涯。

J,你曾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人。时过境迁,你是否能如初解惑我的微笑。我不再用苍白的词阙拼凑心情,不再在面对欺骗的时候,竭斯底里地咆哮。我用优雅的笑容,替代孩子似的哭闹。

心一点点下沉。J,我一遍一遍地说,自你之后,我不再相信爱情。你却并不懂得,我绝望的心痛。一如多年前,那日的大雨中,我在心里发的誓。

5.青春的岁月,蔚蓝的梦抒情散文 篇五

平凡的人,也会有不平凡的灵魂,静守着孤独与寂寞,也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即使,听到的是冷冷风声,看到的是满眼黄沙,感受的是狂风暴雨,亦可画出人生的坐标。一份承诺便是一生肩负的责任,有一种生命化作永恒,有一种铭记叫称为安全。在风雪中、在雨水里、在炎炎烈日下,他们的身影,就是这绵延不绝线路上的一颗颗劲松,坚忍不拔。

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铁路工人。

火车的一声长笛那么轻易地划破了我所有的领悟,站场的灯光凄凉了整个雨后的夜晚,那趴满一地的轨道,蜿蜒、交织、静默的如一个随遇而安的人生,其实我也喜欢那种随遇而安的慵懒,随遇而安并不代表没有理想与抱负,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工队的小伙们还有老师傅聊天时,谈到了理想,我说将来希望能做到段长,可是这个理想却引来了大家的嘲笑,可怜的他们却把我当成了笑话,我也笑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远涉两千多公里来到这里难道我要混日子?殊不知每个想混日子的人终将会是生活的傀儡。

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年纪,走进过岭南的温馨,只期望还可以抓住青春的尾翼,再去欣赏一番江南的烟雨,南国风情的惬意罢了,人生的版本真的太多了,而我会做真的自我。

戏剧般的存在了这个新的.城市里,在这个雨滴也静默了的夜幕下,车灯,霓虹,看似繁华却又倍显丝丝的落寞。踏上新的征程,瞬间的美好,注定需要百季来淡忘,只愿雨花般散落的记忆,能清澈那双模糊的双眸,无论你十指怎样相扣,依然走漏,而那些青葱岁月也一幕幕流逝。既如此,何不沉默,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坦然自若的去沉默,如此,便给了自己一个自欺欺人的交代。

夜晚我喜欢简单的泡一杯茶,满含着他的苦涩在电脑屏幕前写下一天的复杂情绪。然后,整理一下思绪,努力入睡努力不做梦。窗外,是火车经久不息的笛声……

然而依然有梦,梦里的你还好吗?还有那么多一起走过的一起疯过的你们,都还好吗?

6.远行的青春岁月情感散文 篇六

生命的列车穿过季节的隧道,岁月的航程跚跚地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青春红颜染尽生命的诗章,盘点着城池一隅里的喜怒哀乐。青春,在烟雨的呼吸中缀满冬日末端的枝头,于依稀的过往中搜索年轮在生命历程中留下的影踪。

青春轻裘,红尘漫漫。青春在短暂的生命行旅中,永远没有一条既定的轨迹,飞旋的时空,孤寂地随风飘流着轻舟的风帆。青春的雨露,总有甜蜜的情爱与淡恬的心怀,注满幸福的曼妙与矜持的天空。青春的风云,也总有点滴的伤悲与些许的惆怅,溢出苦涩的辛酸与独寞的凄凉。

青春广袤,韶光沧桑。青春,漫步于天涯海角,静观风月变幻。天长地久的诺言幻化成默默的叹息,独舞离殇。海枯石烂的梦幻飘泊成凛冽的清影,轻奏悲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绵绵蔓延,永无休止。哪怕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沧桑流逝的脚步,或许会青睐幸运的眷恋,抑或深深浅浅地折磨着结疤的伤痛。

青春轮回,苍茫云天。青春,生命,无休止地旋转着,恍如被狠狠抽打不停一直转动着的陀螺,永不歇息。也仿佛是拉着沉重碾子的驴,蒙着黑色的眼罩,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不能冲破那羁绊的半径。周而复始地在憔悴与疲惫中轮回,日复一日踯躅着年年岁岁重复的路程。

依依眷恋,流水轻潺。青春的妩媚,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有的人穷其一生也难如愿,有的人于茫茫人海之中苦苦寻觅,即使终究找到,却也只能遥遥相望。青春的缘份,如莲的碎步,曾经惜惜相依,曾经浅斟低唱。缘灭了,爱湮了,如云消雾散,流水逝去,霜打堙灭,花谢叶凋。

多彩的季节,青春如梦一般绚丽。灰色的天空,青春缀满呆滞的眉睫。岁月的车轮在往昔的辗转中渐渐远去,翻滚着粲然的美丽,摇曳着凋零的故事,碎片飘落一地。日历像纷纷扬扬的雪片,飘飘洒洒流失在过往的漩涡里。

往事如云,云淡风轻。白云悠悠,融入云的怀抱,沉醉在彩云的梦中,浸没在云舞的遐想,心潮澎湃,怡然飞舞。乌云伴随风雨滚滚袭来,往昔的故事也就如浮云般遗失殆尽,饮恨吞声,茫然无助。走不出浮云的落寞,点不亮一盏烛光。云已散,梦已醒。梦幻中的痴迷枉想,一切皆如浮云般寂寞成空。

往事如风,风卷雪飘。风,吹拂着灵魂。雪,冻结了心瓣。清风宜人,在心海中激起阵阵涟漪,抚平心灵的创伤。西风卷帘,雪花凝霜。位立在往事的寂寞围城里,倏地掀起波涛汹涌,犹如一叶狂风暴雨中的小舟,任凭颠簸,却找不到一处风平浪静的海滩。也似一只断线的风筝,尽管飞得再远再高,也只能随风飘逝而去,作伴漫天雪舞的冰凉。

往事如水,水波粼粼。清澈的碧水中,有着笑靥的潋滟,有着泪流的盈盈。泉水丁咚的声声韵律里,弥漫着温馨,湮渍着心殇。昨夜的往事,一江春水,几多怨愁。涕泪交零的伤痛,潸然黯淡的沮丧,裹挟着微微苦涩的笑容,静静地荡漾在寂寞的水边。在水一方,氤氲的艳丽,凄美的缱绻,大江东去,俱往矣。

往事如烟,月落乌啼。城南旧事,如烟般飘荡在悠悠云端,袅袅升腾,婷婷留连。如烟花般的烂漫,焰火的美丽瞬息消逝,融化在湿漉漉的记忆中。清幽的月色纠结着丝丝缕缕的情殇,在烟雾中簌簌泪下。带着一帘的烟雨,揣着一树的忧伤,清婉遍野,烟消云散,泪珠充盈了寂寞的酒窝。

云累了,风困了,水瘦了,烟醉了。岁月的风铃声声,苍天的呻吟凄凄。青春如飘落手心的细雨在掌纹里蜿蜒一勾弯弯的曲线,在无声无息的瞬间融化风干,悄然离殇。点点凄清,孤寂几许,月影依稀,青春几何。

青春年华,曾经的美丽童话演绎成不泯的记忆,尘封于渐逝的岁月。一声告别,一抹淡然,就让青春回归平静,唯求一颗皈依恬淡的灵魂。

7.岁月轻拂忆残垣的情感散文 篇七

忽然,窄小的山道左侧,荒弃耕地旁,一片残垣断壁穿过迷茫闯入我的眼眸。

我以为快到未来的家乡了。赶车的老把式看到我高兴地跳起来的傻样子说:“你想哪去了,那是伪满洲国实行三光政策归大屯时,一把火烧掉住在深山沟关里人的房子。”那时年纪小,虽然满腹疑团,但也没敢多问什么。

“叮噹,叮噹”,四匹马拉着车艰难挪动在坎坷蜿蜒的山间小路上。皮鞭甩得山响,“噔,噔,噔,”马蹄吃劲地刨着,腾起阵阵如烟的尘土。我们全家人默默地跟着马车后面,慢慢向岭顶爬去。

我回头远望。那废墟上,根根烧焦的木柱,就像尊尊悲壮的雕塑。破败院落倾倒歪斜,像一身褴褛瘫卧老翁。墙外柳树弯弯曲曲,树枝凋零,似披头散发的病妪。

荒凉、凄怆、破败不堪的场景深深嵌入我年少幼稚的心灵。

在农村住下后,上山打柴,采野果时,又时常看到一些藏在深沟小岔里,横卧荒草野蒿中燃烧痕迹斑斑,大小不一的残垣断壁。它们的下半截是用山里捡来没有棱角的石头和黄粘土堆砌而成。据老一辈人讲,这些墙身的上半部则大多是用长草和黄粘泥和一起,绕编在一个个立柱上而成。年代已久,早已没有了旧时模样。

这些房子都是山墙开门,门窄到只能勉强通过一个人。据当地老人讲,那时房屋都特低小,即便是个头矮的人也伸不直腰。往里看,房门附近便是锅灶,厨房和卧室只隔着一堵二尺高的土墙。小小的火炕只能挤挤挨挨地睡下几个人。坐在低矮的土炕边只要稍稍伸下手,就可以摸到一尺多宽的窗户。

看到眼前的一切,实在让人难以想像。这就是清末民初时期从关内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逃荒到东北穷苦百姓曾经的栖身之处。

目睹满目凄凉的陋室,我的心情总是沉甸甸的,像压着块大石头。意想中惨绝人寰的蹿蹿烈火,燃烧干燥房木的“噼啪”撕裂心肺的声响,张张愤怒,无奈的面孔,啼天哭地的惨状时常闪现于我的恶梦之中。

我们的家乡附近没有中学。我小学毕业后要跋涉四十华里去住校读书。

秋天,我背着简陋行装趔趔趄趄走下大岭后,又一次看到了土路旁,大山脚下的荒弃院落。

时隔数年。烧焦的房柱只剩下一根,野草丛中的部分墙体也坍塌了。正房稍微宽敞点,比以前看到的也略微高了一些。门窗朝南,房前围着矮小的石头院墙。墙外的大柳树已经有二丈多高,枝叶茂盛。树下静静躺着一座石碾子,距树不远处还保留着一眼石头垒成的小水井。如此规模较大的残宅,是我那几年里很少见到的。

门前石阶上坐着一位腰后别着镰刀的大叔,他一边吸着老旱烟,一边详细讲述这残垣断壁的历史。

大叔姓刘,原是山东商丘人。清朝末年。家乡方圆数百里颗粒不收,老百姓连吃糠咽菜的苦日子都维持不下去了。为了寻找一条生路,那年春天爷爷挑着仅有的一点家当,领着父亲,拄着打狗棍,一路讨饭闯到关东。孱弱的奶奶裹着一双小脚,走路十分艰辛,连病带饿,不幸惨死辽西。爷俩半夜捡块破席头,把可怜的老人裹上偷偷埋进了乱坟岗。

有一天他们实在走不动了,就露宿大山里。天亮后爷爷发现这里地势朝阳背风,土质肥沃,是个条件较好,适宜居住的地方。索性放弃了翻越大岭去投奔同族哥哥的念头,全家四处寻找木料和苫房草,搭建了个小窝棚,从此定居在这个小山沟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初春开荒种地,盛夏薅草施肥。秋季起早贪黑忙收割,跑山捡蘑菇、挖人参、找药材。严冬趟深雪套野鸡、抠獾勒狍子。生活比昔日山东老家时稍强了一些。

以后几年全家老少日夜操劳,省吃俭用,十年后家业才又刚刚有了点规模。没有料想康德三年,日本鬼子实行归大屯时,被伪保长带人一把火烧掉了。随后和各个沟沟岔岔居住的关里人一样,全家统统被撵进山沟口的大屯子里。爷爷因此大病一场,卧床不起。半年后含恨辞世。爷爷生前一直纠结于没能把奶奶平安带到东北,临死前嘱咐父亲把他安葬在老房框后面山上,坟头朝着奶奶去世的方向。他老人家要天天守护着老宅,静静等待奶奶的到来。

刘叔全家被驱赶到山沟口的大村子里住下,一直到东北解放、土改农村合作化。为了能够经常看看这曾牵魂一生的老宅,顺便给爷爷坟地割割草,近几年每当夏末至深秋,他都主动请求队长分派他来这附近负责护秋。“每想到那丧尽天良的大火,我的心就像刀绞似的。这么多年仍忘不了我妈当时哭得死去活来的样子。要知道它烧掉的是俺们老少三辈的血和汗,烧掉了俺家唯一的活路啊!”大叔磕净铜烟锅里的烟灰,又装上一锅,“叭嗒、把嗒”沉闷地抽着,双眼凝视着那片沉睡在柳树阴下的残垣断壁,痛苦慢慢爬满脸上条条皱纹。

我默默地倾听着他揪心的讲述,心不由自主地颤抖着……

改革开放初期,我停薪留职做起土特产收购的生意。秋季下乡,再次路过那片残垣断壁。岁月流逝,老房框周围已经变了模样。旁边戳起了一幢简易看护房和鸡舍。我兴奋地拾步而上。路边大白鹅看到陌生人,抻直脖子昂昂地叫个不停。小河里鸭群吓得扑腾扑腾地乱飞,抖掉的羽毛白白一片,顺流而去。

阵阵狗吠后,开门而出的人竟然还是几年前见过的刘叔。他也认出了曾经来过的我。人熟,话自然也就多了。他兴奋地告诉我:实行包产到户后,他主动请求生产队把老房框下面的几亩地分给他,额外又承包了前面的小流域。我放眼坡下耕地,玉米棒子已经长得像咧嘴笑的胖娃娃。小溪边的沼泽地用高高的塑料布围建了林蛙池塘。刘叔指着草丛中跳跃的小林蛙,兴奋的告诉我明年秋后就可以换钱了,一个至少能卖八元呢!村里还替他接上了电,这些事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

我们爷俩的话越唠越多,眼看太阳西斜,不便久留,便迅速把他家的蘑菇、木耳全部买下,准备回城。刘叔留恋不舍,苦苦挽留我住下陪他唠唠嗑。无奈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里,我实在满足不了他的心愿,只得依依惜别,告辞下山。我已经离开很远了,回头望去,仍见他不停地挥动着那结满老茧的双手……

退休后,我也当起说走就走的背包客,爆走当年的求学路。

昔日崎岖的山间小道,已经变成柏油路。路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小河流水潺潺,玉米、谷子随风摇曵。这正是“楚楚美景眼里收,田园美景胜仙境”的最佳时节。

兴趣正浓时一辆小轿车停在我身边。“大哥进山吗?上车吧!”一个年轻人探出车窗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一路交谈得知年轻人正是刘叔的儿子。小伙子农业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打拼了几年。前几年子承父业,踏进山沟经营着农村林地确权后分给他家的山和小流域。为了扩大规模,又承租了附近乡亲的一片山林和田地。山上栽满寒富苹果、晚李子等新品种,林荫下又种植细莘、北五味子、人参……

小刘舍不得再让老爸老妈劳累,前年就把二老送到县城去养老,随便照顾小儿子上学,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们小两口自己在打理。

车径直开到山庄,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叹不已:柏油路一直修到门前,多年前的简易看护房如今以变成漂亮的欧式小楼,楼顶乳白色的电视信号接收器显得格外壮观。只是老房框,大柳树、旧院墙,还有那口老井基本没有变样。客厅舒适、大方。左侧是挤满各种书籍的典雅书橱,右侧摆放着装有那根烧焦的房立柱的特制玻璃柜。

小刘深情地说:“这些老辈们留下的遗迹,绝不能毁在我手里,我正规划开发山庄旅游,把它建成一个精典的景点,展示于世,让人们永远记住前人曾有的这个悲惨瞬间。”

8.远行的青春岁月情感散文 篇八

——追忆1983-1985年在高中就读的蹉跎时光

作者:胡昌海

前言

许多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构思写什么文章,用什么素材。在构筑作品主线的同时,用什么细节来润色文章才能让它有灵、有肉又有骨的时候就必须要绞尽脑汁的展开联想。尽管文学于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爱好者。几十年培育的这个爱好让我在这个领域畅游几十年而今依然算是“门外汉”感到惭愧。不惑之年的年轮是个怀旧的年轮,因为人生太长、因为人生太短。相见相识相知永远只能是有缘分的人(们)才配拥有的。

高中的岁月算是缘分把我们聚集在一起而相识三年。三年的时间不长,一晃而过。可三年时间的过后都忙于事业、家庭、人生,好多同学都彼此失联。每每和相近的同学聚会的时候,总是要讲述读书的岁月、打听同学的状况、调侃读书时候的趣事、回味读书就餐时的“海带皮”“锁边洋芋片”“上霉包谷饭”等等等等。每次这样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样,虽有酸楚但很快乐。每次这样的时候,同学们都会不邀而同的发出“哈哈”的大笑声。我想这个时候的笑声绝对是发自内心而真实的笑声,因为是不受生活压力的影响、撇开了单位上的勾心斗角、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商场上的斗智斗勇不谈。

高中就读的岁月是介于读书时候的懵懵和社会平台的一个纽带,所以是必需要纪念的。因为失联的缘故及至三十多年以后我们终于又有机会在网络上见面。浅搁久远的想法终于可以如愿。在这里要感谢费天红、张云周的倡导,东明朝的“领导”与组织(因为都是同学,就直呼其名了)。在这里没有官场、没有领导、没有老板(这是同学们一直倡导的),只有纯洁的同学情。散文的题目名曰《我的青春、我们的岁月》,那是因为就读高中的那段岁月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是一段苦而快乐的时光。既然是纪实就避免不了记录真实的人和事。为此我很忐忑,生怕我的笔力不够有损于同学们的形象,好歹是同学们的鼓励曰:“一个字,写!二个字,铆(尽管的意思)写!三个字,尽管写!”我终于鼓足了十分的勇气来写了。用真实的艺术化手段来写,我想不应该对同学们造成影响,记录这段岁月这也算是我这个“半吊子文化人”的一种夙愿罢。

80年代的湖北巴东一中全景

刚上高中的岁月

一直以为岁月是从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开始的。小时候总是在“顽皮、挨揍、上学、放学、做家务”这样的琐事中渴望能早一点长大。小学是在学习和学习期间帮着生产队挖洋芋、掰包谷、扯黄豆的过程中完成的。上到初中算是离开了家,因为上初中离家大概是二十里的路程,好歹是每十天还可以回家一次,那时候叫“放大假”,上学的时候瘦弱的身子要背上一个大假(十天)的小吃,洋芋、红薯、“雀米饭”、包谷面大约就不下三十斤,力气单薄且发育的年纪在不够吃食的时候有时晚上下自习课又会偷偷的步行二十里路回家再背一些食物,还要赶上第二天的早自习。所以读初中的时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离家”。上到高中才觉得高中以前的时间绝对算不上“岁月”而充其量只能叫“时间”。

当我拿到邮递员给我的一纸“湖北巴东第一中学”录取通知的时候我欢喜父母却发愁:尽管那时候的学杂费一共才十三块钱,去到学校的路费三块钱,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十多块钱,可这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一组天文数字。好歹是父亲觉得我们家族的祖祖辈辈能够走出农门而到县城读书的我是第一个,也算光宗耀祖了。

在父亲、母亲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终于决定让我离家去到一百多里路程的县城读书。那时候学校食堂是需要粮票或者是“转支拨(在户口所在地将粮食卖给粮管所,然后由当地粮管所开证明再到县城的粮管所秤粮食,这种交换手续在那是叫做转支拨)”的。我家是绝对没有粮票的哪一类“家”,所以每学期的时候父亲只好背着一百多斤玉米步行二十里路来到叫做清太坪街上的乡级粮管所兑换开出“支拨”条子,以便我上学的时候食用。家里面,母亲给我精心准备着我上学的用具。说是用具那只不过是母亲出嫁时候的被烟熏火燎得黝黑黝黑的木箱,翻出属于我的全部家当:两套破了经手工缝补过的衣服,一双母亲千针万线做好的布鞋。被子也是破了补了又补的被单,好歹是洗得还干净。几天以前,母亲搂根搂底地把我要带到学校的被褥、衣物拿到溪沟边用棒槌砸了好多遍以后才晾干,然后叠放整洁后放进漆黑的木箱里。说是红薯、洋芋太重,不方便带到学校,就给我炒了十多斤的“雀米饭”(一种把玉米磨成面,然后蒸熟炒干封存的吃食)。为了让“雀米饭”可口,母亲将家里仅剩的一斤采油用去了二两,再加上一些平时在旮旯里偷种的蒜和在野外采摘的一些“野扁葱”(一种能吃野生植物)当佐料,炒好的“雀米饭”经过仔细的封存,说是怕放时间长了长霉。每做一事母亲总是要把我叫到跟前无尽的嘱咐,不停的唠叨让我心烦。少言寡语的父亲在母亲收拾好我读书的行囊过后的第三天就把我送到离家二十多里路的集镇。凌晨三点钟从家里出发,为的就是能赶上早晨六点钟到县城唯一的一趟班车。

就这样,我带着家庭的贫困、母亲的辛劳、父亲的期望和自己的憧憬来到了巴东县城,进入到“湖北巴东第一中学”就读,我的高中岁月算是正式开始。

80年代湖北巴东一中操场

第一次的哭泣

开学三天的时间总是忙碌于报名、打扫卫生、收拾寝室、开铺和熟悉环境等等的一些所谓事务。待到一切安排就绪才知道我是分到了一班,班主任是翘高而白净的姜飞架老师,物理老师是他的亲妹妹姜飞耀(老师),语文老师是一位很有才气、文静且年轻的师者,经自我介绍才知道是吴显国老师。寝室就在老家到县城唯一的公路下边,教室却是要走好远一段距离,而且还要经过一个大沟,再爬一段上坡后,一排砖砌盖着红色机瓦的单层房子就算是我们高一的教室了。

正式上课的时间依然是按照惯例、按部就班的顺理进行着,只是语文课还没有正式上课之前吴老师就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课题:让每个人写一篇进入高中之时的作文,题目自己拟定。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将一篇《我的老奶奶》作为范文在班上泛读的时候,班上多半的同学(特别是农村来的同学)都被这篇范文感染。记忆中我是断然写不出那么贴近生活的文章,虽然同样是清苦但毕竟对生活的体味没有那么细腻,而且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拖着一个弱小的自我孤苦地离开了家。范文的大意是说在上学之前奶奶收拾了好多吃的和用的,而家里贫困得饿着肚子之类,可就在他上学的时候奶奶还佝偻身子送到村口不断唠叨。平铺而真实的记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依然是在我上学的时候扛着全家人挨饿的现实。情真意切间,我流下了眼泪,拼命的忍着没有哭出声来。这一次,是我从小到那时候虽然经历过好多次父母的“揍”都没有流泪的第一次哭泣。

第一次的哭泣总是刻骨铭心,让我坚强的内心脆弱了一次后再度坚强,及至后来的几十年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总是能够沉着应对。父母永远是我前进的动能。

时光注定在我们忙碌学习的时候历经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不一线的学生生活中流逝。励志的同学总是在废寝的忘我。我算是介于励志和懒惰之间虽想励志而智力不济的中间学生........教室背后是“三小”(当时的一所小学)和车辆管理站。烦躁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佯装着拿上一本书,渡着成年人固有的方步瞥一眼在“三小”就读的小学生们,我想他(她)们是断然没有过读书还去“支农”的经历的,于是羡慕得要死,而后是感概为什么我就不能出生在城市的叹息。那时候车辆少,除了大车、客车、拖拉机,很少有的是小车。能骑上一辆摩托车是很牛逼的。车辆管理站据说是有一辆吉普车和一辆摩托车。在那里工作的人们戴着大盖帽、穿着服装的同志(那时候不知道究竟是该叫警察还是叫公安,泛称的都是“同志”)。偶尔过往的车辆只要是他们一招手立刻就会停下来,司机就得毕恭毕敬满脸堆笑的恭维。其实招手是没有别的事情的,无非就是打个招呼帮忙带个人或者是东西之类的琐事。车辆管理站穿着制服、戴着盖帽、腰间扎着皮带的工作人员在那个岁月像是我(们)需要永远仰望的形象。

沿着车辆管理站顺公路而下,公路的两旁是一排高大且葱茏的“灯笼树”,开花的季节它们会毫不犹豫的绽放,红里间白的花朵一簇连着一簇像是高高悬挂的“灯笼”,瞻挂灯笼必须是喜庆的日子,我想这树的名字叫做“喜树”又叫“灯笼树”的称谓大概就是这样的来的吧。到了秋天的季节,灯笼树硕大的叶子就会在秋风的吹拂下洒落一地,让步履的人们踏在上面有一些弹性。

再往下就是我们居住的寝室了。寝室依然是盖着机瓦、砖砌结构的两层老式建筑,二层铺的是木板,脚步重行或者是来去匆忙而疾步前行的同学就会踩出许多灰尘洒落在楼下同学的身上,不时还眯糊了眼睛,由此引发出起哄;学校没有专门的澡堂,打水在寝室洗澡的同学不小心的时候就会把水泼到楼板上,搂下就会大雨似的滴漏,不时打湿了楼下同学的被子,这时候就会引起极端的愤慨,很多的时候就会招来老师的调解,处罚的决定是告诫住在楼上的同学要考虑楼下同学的感受,然后的不了了之让“愤慨”的同学不再“愤怒”。教室里的纠纷很简单,那时候的单纯绝对是不带“心机”的单纯(至少我是这样的)。男生和女生的交往是在很少的话语中沉默着,有时候实在要向对方表达要说的语言,那就是书写字条塞到对方书本下或者是位子的抽屉里。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界限是绝对要划得很清晰的,有时不经意超过了座位的界限,一二次就会轻轻的用左、右肘碰撞以示提醒,第三次的时候就会在位子的中间画上一条线,那时被戏称为“三.八”线。有了“三.八”线再次超越的时候,就会引起一些争端,然后上报老师调整座位。

从“哭泣”、“落寞”再到“矛盾”,心理上的三点不一线虽存而无,总是在冥冥中朝起朝落。

80年代巴东一中一年级教室

80年代吃饭时的操场

柑橘树下的阅读

高中的岁月在柑橘树下阅读课文、背诵英语单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巴东一中地处一个名叫“黄土坡”的地方,在长江以南的一面坡地上。出得校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不大的学校内总是有些嘈杂,难得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阅读,于是校外农户的田间地头、大沟边、田坎根都成了学生们阅读的“佳地”。因为巴东的温度较高,所以在农户的柑橘树下阅读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的时间总是没有固定,每天早上的晨读、间或中午睡不着午觉的炼读、偶尔晚上的夜读.......早上的晨读是一种毅力,是需要精神的。按说早晨的空气最新鲜,可那是候的早自习却是在七点开始的,七点之前的教室门是被锁住的,到了七点老师才会进到教室。自习的类容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读,倘若有七点钟以前起床晨读的同学,则要另选地处,于是坡地上的柑橘树下就是最好的地点了。晨读有声音小的同学那多半是女生,要么就是背单词、英语课文、要么就是背语文、词汇,还有数学公式化学反应式物理的定律等等,背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时还会学着资深政治老师孙春之的声音调侃几句,那是要从中找到记忆的灵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用不太标准的“巴东普通话”朗诵这篇高尔基的《海燕》的那一定是男生。每次朗诵类似这样豪迈的文章和佳句的时候总是激情满怀.......四季常青的柑橘树:春天在夜里沐浴了“春”的温柔后羞涩的露出新芽;在夏季里承受白天炙热阳关的烘烤;在秋天的白日里要承受橘农无休止的蹂躏;在冬天要承受带着刺骨江风的吹拂和间或有之的润雪的洗礼。总是在夜里做简短的休憩之后把“自我”的最佳状态献给晨读的我的同学们!

中午的炼读属于在教室趴在课桌上实在睡不着而又不能去寝室睡觉而佯装“刻苦”的同学;或者是心里烦躁想找一个静僻的地方安静、发泄的,柑橘树下的境地于是就成了首选。

夜读很多时候属于胆大而虔诚的男同学。有时候下晚自习进到寝室不能夜寐的时候,总是要等到“查寝”的老师离开寝室,然后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蹑手蹑脚的生怕弄出声响来惊动同学,更怕弄出声响惊动同学中有“好事者”第二天报告老师而讨老师欢心的“间谍”(那时候同学们都称给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为间谍)。所以“夜读”总是在神秘中进行着。其实之所以夜读的同学在夜里跑到柑橘树下是想去寻找一种慰藉:生活的窘困、学习的压力以及心理上的自卑只有在这样夜里“蛐蛐”的鸣叫、偶尔有几只被惊动的夜鸟的扑腾的夜景中寂静。躺在散发出馨香的柑橘树下,闭上双眼享受着这难得的“静”。这样躺着撇开浮尘细微的朦胧的睡意就会飘然至来。可臆想的美好被柑橘树叶子上集聚的露水滴下来刚好掉在闭着的眼睛上,吓得夜读的同学一个激灵,迅速爬起来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什么迹象的时候又安详的躺下来,张大眼睛从树叶间仰望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像是很羞涩,时而隐藏在云中时而露出略有红晕的脸盘。夜读的同学有些困顿,不经意的合上眼皮,想着自己的心思,懵懵懂懂的似睡非睡。我想,这个时候的他一定是在用心夜读:读大地、读苍穹、读未来......。在“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中入睡。一觉醒来,晨读的同学就要开始了,于是揉揉惺忪的眼睛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径直朝着居住的寝室飞奔......柑橘树下的阅读有时候又会招来很多尴尬。一个女生正沉浸在阅读意境中的时候,偶尔就有男生不经意的拿着书本到来,没有发现躲在柑橘树干后面的女生,在进不是退不是的尴尬中,女生觉得来的是不太讨厌的男生的时候,就会说:“你也来了?”而打破这样的僵局。如是的几次,男女同学就会约定以后的阅读地点就在这颗柑橘树下(这当然只能是心仪的两个人偷偷的约定)。还有的“尴尬”就是男女同学约定的阅读地点,正在窃窃私语的时候,不小心撞来第三个阅读者(有男生,也有女生),场面的尴尬有时就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于是三个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各自散去。只可惜了这时候的柑橘树下出现了难得的空档。

柑橘树下的阅读在我们高中就读的岁月里像是值得永恒留恋且忘却不得的:有憧憬、有故事、有传奇、有希翼、有失落......80年代巴东一中的操场篮球竞技

操场上的嬉戏

学校的操场永远是我们在高中就读岁月的竞技场。记忆中的操场就在我们居住寝室的高坎下面,操场和寝室之间的坎沿种植的一排柳树,婀娜多姿的枝条在吹风的时候就会随意飘荡。操场除了三个蓝球场以外就是跑道,跑道的周边就是草坪。

每天的起床信号是由专门的负责人敲铃,铃声一般都是敲五到十下,懒床的同学没有被铃声惊醒的就会有要好的、邻床的同学叫一声“起床了”的时候,就得胡乱套上衣服,来不及洗脸边跑边穿鞋的匆匆跑到操场。早操的音乐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响起,学生们三三两两或走或跑的来到操场,晨读的同学带着还没有来得及放下手中的书本就自然地进了队列。每个班级的位置是早就规定好了的,你只要按时、按位置站好就行。随着“第六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的播报以后,体现青春活力的早操就在循序的不同音符的节奏中变换着动作,整理运动过后的跳跃运动应该是早操的煞尾,跳跃运动来不及跳完就鸟散般蜂蛹似的直奔各自的教室。高中就读的三年岁月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音符、这节奏、这动作。间或间断的早操,那一定是下雨、放假、或者是特殊时间学校规定不做早操的时日。

八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模式“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我们高中的岁月绝对算得上是实施一流而贯彻到位的。体育课是每个星期必须要的课程,体育课的内容很广泛:体操、跑步、竞走、拳术、跳高、跳远、单杆引体向上等等等等。男同学们爱好的是蓝球,女同学爱好的要算排球了。

体育课对于学霸型的同学似乎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而对于好玩的类似我和我的同学们算是一种消遣。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是雷打不动的,运动会的筹备总是要持续几天,那时候的我(们)听到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有一种无端的激动,年轻而激情的岁月只有在这样的曲调中彰显我们的青春本色。那时候的运动会是全校统一召开的“混合运动会”,及其隆重且富有气息。每个比赛的运动项目的成绩公布的时候就会出现无尽的“雀跃”,旁观的同学总是希望自己的班级、自己崇尚的同学或者是心仪的同学(男同学、女同学)在项目中拿到可以炫耀的名次,哪怕是“纪念”意义的名次也是后快的。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写出一些广播稿、表扬稿悄悄的递到主席台负责广播的人手里,有时候还会给广播的人说上几句好话。广播、表扬稿播出过后就会沾沾自喜,心里默默的希翼对方知道这就是他(她)内心的真实祝福。

操场西边一颗挺拔的白杨是运动会所有健儿的目标,因为那是短跑一百米、两百米的终点标志。随着高中就读岁月的磨灭,白杨树见证了健儿们的意志。白杨树总是在哪个青春岁月里不断的提升“自我”,直到几十年过后的几年前我再度去回忆而找当年的感觉的时候,挺拔的白杨树断了尖子,显得有些枯萎,我想也应该是岁月的洗礼让它有些疲倦,随时准备着被哪家需要木材的农人砍伐另做他用......操场不光是那个时候就读高中岁月的锻炼场所,更是我们的娱乐境地。在操场上斗“蛐蛐”(盘着一条腿,用一只腿跳着打斗的游戏)的游戏是断然不做了的,因为那是小时候的乐趣。青春岁月玩这种游戏显得有些幼稚。于是“绑高子”(摔跤)、“扳手腕劲”就成了常事。在操场上随便找一块草坪(操场除了蓝球场、跑道以外都是草坪)说一声“来,搞两哈”的时候定会有人应允。“绑高子”(摔跤)不光是男生的专利,也有女生会随时参与的。一旦两个人拉扯到了一起,一定会围观一大圈人,有起哄的,有吆喝的,有鼓劲加油的,总之围观的人群绝对是“看戏不怕台高”的那种,反正输赢都无不关己。只是真正较劲的那一对在使劲较量的同时要付出若干的能量,有时候被摔倒地下还不服气的伺机翻身,累得满身大汗浑身无力的时候还得挣扎。每次这样的状况,我都无不佩服这样的竞者,他(她)们绝对是生活的强者,至始至终都有一股“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毅力。“扳手腕劲”的游戏算是男生的专利了。在操场上扳输了一定会记在心里,试图再找机会赢回来,因为那是青春期的共性:输得起过去和将来,但永远输不起青春!

蓝球场上的竞技是我们高中就读岁月所崇拜的。特别是热天伏天的时候,能在如火如荼的阳光照射下,脱光衣服,一直坚持两三场的,就会被同学们冠以“球痞子”。能从后场把蓝球运用自如、摆脱若干的拦截而投到前场的篮板上的算是英雄,如果球没有投进篮圈而被对方捕获时一定会招来队友“狗日的,只晓得逞能”的骂声。所有篮球爱好的同学是无不佩服那时候身高一米九几的谭建斌老师的,他能一只手从地下自如的将篮球平直的拿起来且运用自如,让同学们嗟嘘。更主要的是他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讲述了蓝球比赛的诀窍,并教导我们:打蓝球其实和做人一样,需要的是团队配合的精神。青春期的篮球竞技其实不仅仅是篮球的竞技,更是一场人生的竞技。

“鲤鱼打挺”、“倒吊单杠”(用脚勾住单杠头朝下)这种带技术活且难度较大的游戏只有些许的同学能做,那时候就成了我们钦佩的偶像。

宽大的操场永远是我们那个时代在高中就读岁月释放青春活力的硕大空间。躺在带着柔性的草坪上,三五成群的用手枕着大脑,蓝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片白云。放假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回家的老师就会播放着那时候很流行的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听着青春激昂“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诺言的时候我们就会跟着节拍哼上几句,那种境界绝对是感动而忘却了现实中的“我”来:因为那时候的天空只属于我们的年轻、我们的青春!徜徉在对青春炫丽美好时光的间歇,偶尔就有一两只蝴蝶或者是蜻蜓从我们头顶上悠然飘过来的时候,又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遍布全身,在《外婆的澎湖湾》,想象着那个年代虽然穷苦,但依然可以躺在外婆的怀抱体味外婆带着泥土味的幸福的意境中昏昏欲睡。“哇,好漂亮啊!”突然的一声带有青春磁性的赞美把我们拉回到现实。循声望去,那是在操场的那一头群聚的女生们在嘻嘻哈哈的闹腾着,红彤彤的脸蛋露出的纯真的笑靥告诉我们:她们一定是在议论着学霸型的“博士”的绅士风度;七品的“县长”从古至今都是巴东人们崇拜的偶像,何况是青春年少的少女们呢?

走过来的魁梧而不失温柔的女生从来就是男生们议论的焦点:“块头一号、块头二号”的外号绝对不是贬义,似乎就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呵呵);从小喝着长江水、沐浴丛山峻岭披着“绿衣”长得水灵灵的女生,窈窕着模特身材从男生身边走过的时候,那种淑女般的气质定会吸引众多男生的眼光,呆滞的目光在同学们的一声“嗨”中半天才回过神来。于是就招来了许多讽刺,在不好意思的调侃中对于女生的外号就在“行如风”的节奏中走出“风摆柳”的味道来。从这些虽然有点“坏”但其实是嫉妒的赞美的外号中享受着不敢表露的对女生的爱意。操场上的嬉戏让我们享受了无尽的快乐。历经了生活上苦难而终于寻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操场上的嬉戏就是一种岁月上的平衡:虽苦且快乐!

9.半生岁月是故乡情感散文 篇九

春天,门前的榆树冒出一个个嫩绿色的小芽,槐树会开出一大串一大串的白色的花,屋后的竹子也冒出新笋来。我我会找一根长长的竹竿,把一头绑上锋利的镰刀,割摘槐花和榆树叶。槐花可以炒也可以凉拌,母亲说大革命的时候都是吃这个来充饥果腹。小河边的石头旁是小蝌蚪的集中营。弟弟总拿个瓶子蹲在那里,说是抓了蝌蚪就可以变青蛙。乡间的路边开始冒出各色各样的草和花,有一种草的花在嘴里嚼了,唾液会变成血红色的。我们总是在放学的路上边走边玩,一直到晚霞映着半边天才回家。

夏天,玉米地挡住了视线和风,站在前院里总觉得格外闷热。弟弟拿着竹竿,满树的套知了,我拿着锄头,满村的找草药,晒干后拿到镇上去卖钱。晚上就睡在槐树下,月色皎洁,星光斜撒,伴着虫子和青蛙的叫声入眠。

秋天,收玉米的时候总会看见很多又大又黑的毛毛虫,只要稍微碰它一下,碰到的地方就回又红又痒的好几天,所以父亲和母亲都是穿着长袖去掰玉米。我和弟弟就钻进玉米地里捉蟋蟀,累了就坐在田边啃玉米杆。甜滋滋的`汁液足以满足年少的无忧无虑。

冬天,早上开门,万籁寂静。白茫茫的一片,连着小河和一望无际的麦田,整个村庄都穿上了素色的银装。光秃秃的树枝堆着晶莹的雪,风一吹,簌簌的落下,和大地温柔相拥。我戴着帽子,围着围巾,穿着笨厚笨厚的衣服,在雪地里走。一排排的脚印如同我们在这世上存在过的痕迹,融化后便无人知晓你曾来过。

过年的时候,母亲都要炸一些鱼和丸子,父亲坐在锅的后面烧火,我站在锅台边上等着丸子出锅。母亲总会大声呵斥我说:“小孩子离油锅远一点,去外面玩,别站厨房里。”除夕包饺子,父亲喜欢把其中一个饺子里包上一个硬币,说是如果可以吃到这个饺子,来年会有好运。为了吃到这个包着硬币的饺子,我吃到肚皮圆滚滚的,父亲会哈哈大笑说:“再吃一碗就能吃到了。”每每这个时候母亲就会说:“还让她吃,要撑坏了。”晚上我会和弟弟一起在门前的院子里放炮,弟弟看我胆小,总骗我放很响的炮,吓到我以后,我追着他,满村的跑。

后来我背上行囊,为了这样亦或那样的梦想奔赴远方,满腔热血离开了这个给我无数欢声笑语的地方,在人来人往的城市里找寻着想要的天堂。车水马龙的喧嚣,纸醉金迷的交错,让我渐渐看不清生活的方向。四下无人的漆黑夜里,我开始愈发的想念往日年华,想念我已经有了些许变迁的故乡。

10.对月光下的岁月回忆的情感散文 篇十

皎洁的月光自然属于天真的童年,依稀年幼时一个夏夜的时节,照看我的祖母揽着我坐在自家院落的凳子上,轻轻摇着蒲扇纳凉;柔和的月光从梧桐的疏密枝叶间筛落下来,星星点点、零零散散,洒了一地。就在这和谐朗润的氛围中,祖母或是哼唱着不知名的曲子,或是讲起失落于民间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天河配诸如此类的美丽传说,就这样缓缓地讲着讲着……直到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如果说亲情难舍使人顿生小鸟依人般的眷恋之心,那么友情至臻同样使人镂骨铭心,难以忘怀。那是谁?憨憨的厚唇,胖胖的脸庞,一笑眯成酷似月牙形的眼睛;啊,分明是我儿时的好伙伴——宝月,脑海里分明浮现出一对好伙伴,未脱稚气。形影不离,一同上学,相互嬉戏的场景;我忘不了在学校突然生病,是宝月带头和几位同学轮番背我送至医院;也忘不了和他一起温习功课,交流学习心得;忘不了在野外我们共同放飞一只风筝,同时也放飞了金色童年的满腔梦幻和憧憬。

美好的童心多么圣洁,象水晶般明亮,纤尘不染,玲珑剔透,天真的童心多么可敬,没有世俗的侵袭,利欲的引诱,更何谈圆滑的城府。童心就象潺潺的小溪、绵绵的春雨、皑皑的雪野、灿灿的朝阳,充满蓬勃的生机,充满旺盛的活力,充满崭新的希望。

童年的宝月哟,名如其人,月色雅洁,一轮升腾,光华清远。

再回首那漫漫的人生之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淡漠了那一颗童心,那一份纯情,因而惆怅之情时时萦绕于我的脑际,直面社会万象,粉墨登场,为利熙熙,为利攘攘。戴着无奈的面具生活在潜规则当中;每每不免又重新回忆起祖母那铺满清辉的院落、想念起童年宝月的举手投足和音容笑貌,是多么温馨甜美的童年月光。

上一篇:大学英语精读写作题下一篇:高校党风廉政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