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2024-09-07

预期建设成效分析(通用6篇)

1.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篇一

2011路政管理工作目标及预期成效

为全面贯彻全县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狠抓落实,圆满完成2011年全县交通运输目标任务,实现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此目标责任:

一、2011路政管理工作目标

一、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及其它目标

1、加强廉政建设,不发生违法违纪案件。认真组织实施“执行力提升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2、加强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制,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3、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不发生上访事件。

4、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完成计划生育“三到位”工作目标,杜绝计划外生育。

二、业务目标

1、健全路政管理制度,依法保护路产路权不受侵害。

2、建立路政巡查制度,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3、配合农村公路沿线乡镇,制止私搭乱建行为。

二、采取的措施

一、所支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工作目标,首先抓素质教育,其次持续加强制度管理。一是制定《2011路政执法人员培训计划》强化路政执法人员培训,并定于每周二下午对全体路政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政治和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二是制定《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意见》加强路政执法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探索治理公路“三乱”的长效机

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达到全年基本无“公路三乱”行为,彻底消除执法人员存在的“吃、拿、卡、要”思想,能够让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树立务实、廉洁的良好的路政执法形象。

(二)利用多种方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行宣传,通过印发简报、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营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氛围及安全意识,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和计生意识的强化,使全所形成遵守计划生育的良好风气,杜绝计划外生育现象。

(四)通过“管养一体化”机制,实现路政、养护联合巡查,信息共享,相互配合,提高路政案件发现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持农村公路良好状态和服务水平。把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溶入到日常路政巡查当中,使公路沿线广大群众产生爱路护路意识。通过持续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工作,确保辖区内农村公路超载超限率下降在4%以下,进一步规范违章占道、马路市场、乱堆建筑材料等违章现象行为,实现农村公路路政的正常化、及时化、标准化,保障农村公路“畅、洁、绿、美、安”。

二○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2.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篇二

1 示范基地建设的可能性和前景

1.1 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明显

漳平市地处福建省西南部, 位于东经117°11′~117°44′, 北纬24°54′~25°47′, 其行政区东与永春县和安溪县接壤, 西与新罗区为邻, 北与永安市和大田县毗连, 南与南靖县相接。东西宽58 km, 南北长98 km, 全市总面积2 975 km2。永福镇位于漳平市南部, 土地总面积535.5 km2, 是远近闻名的品牌镇, 有“杜鹃花之乡”的美誉。交通便利, 镇区距漳平市区41 km, 距龙岩市区42 km, 距龙岩至漳州高速公路37 km, 省道岭线和围禾线贯穿全镇。同时, 通往漳平市区、龙岩市区及漳龙高速公路和溪入口的3条公路都在改造扩建之中, 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明显。

1.2 自然条件优越

漳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光照充沛, 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0.3℃, 1月平均气温11.0℃, 7月平均气温28.1℃, 年降水量1 486 mm, 相对湿度78%;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漳平市境内主要河流九龙江北溪360km, 流域面积6 340 km2。漳平市林地面积24.4万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82.6%。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2 119 km2, 占71.2%;丘陵658 km2, 占22.1%;平原198 km2, 占6.6%。境内地形东西窄, 南北长, 群山环抱, 北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林地土壤主要以红壤为主, 立地条件较好。

永福镇地处漳平市南部, 属博平岭高山盆地地貌, 群山环抱, 平均海拔800 m以上, 年均气温18℃, 气候温和, 雨量充足, 光照充沛, 夏长冬短, 具有栽培杜鹃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永福镇高山生态的气候独特, 气候资源与台湾阿里山比较接近, 被誉为“福建的阿里山”, 并有“高山花园”和“小庐山”之美誉。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0%, 镇域内无污染源工业企业,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综合环境质量较高, 有利于杜鹃花生长。

1.3 栽培花卉的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技术力量强

当地农民花卉种植经营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花卉培育中, 农民群众对花卉栽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是福建省三大传统花乡之一。近年来, 花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投资多元化、市场份额逐步上升等特征, “永福杜鹃花”品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以上, 获得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杜鹃花之乡”荣誉称号。此外, 漳平市林业局机构健全, 技术力量雄厚, 全市林业系统共有各类技术人员481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 工程师61人, 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经验, 有利于项目实施指导和有效监管。同时, 近年来花卉市场迅速拓展, 也大大激发了林农花卉栽培的积极性。项目建设单位十分重视杜鹃花示范基地的建设, 长期与福建农林大学、龙岩市林科所和漳平市花卉协会合作, 对花卉种苗资源、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有较深的探索, 在新品种引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水平。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对生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培训课程结合地方实际, 传授杜鹃花培育理论, 重点传授杜鹃花高优技术方法。

1.4 政府高度重视

漳平市政府高度重视花卉业的发展, 把花卉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 把花卉基地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并把扶持种植花卉作为促进农村奔小康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提出“打响花牌、念好花经、建设花城”的花卉产业发展思路,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做强、做大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福建首届项目成果交易会上, 漳平市有关部门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多方进行接触、接洽, 形成了花卉培育项目对接意向。漳平市对这个项目积极筹备, 一方面为项目接受方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另一方面为项目的建设准备更充分的条件。拟采用“公司建基地”的模式, 建立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

1.5 市场前景广阔

当地生产的杜鹃花享有盛誉, 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漳平市的花卉业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具有花卉苗圃、农资供应网点、花卉包装和运输等环节。花卉营销队伍十分强大, 全市花卉营销人员达到800多人, 在我国的重要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顺德、重庆、西安、东莞、深圳等地都建立了花卉培育示范基地和花卉营销展示窗口, 具备了完整的销售网络。盆栽杜鹃花占大陆市场总量的70%以上, 市场前景广阔。

2 建设方案

2.1 建设布局

根据项目选址原则和实地调查, 经反复比较,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永福镇的西山村。

2.2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标准化杜鹃花生产用钢架大棚3.33 hm2;防腐木制场地隔离围栏500 m;用水排灌管道2 000 m;作业道路1 500 m;工具房200 m2;输电线路1 500 m;宣传牌 (标志牌) 1块[1]。

2.3 生产技术方案

杜鹃花培育流程:圃地整理—基质配制—装钵—移苗上盆—栽培换钵—水分管理—施肥—摘心修剪—花期调控—杜鹃花包装出圃[2]。

3 效益分析

3.1 项目投资

项目投资概算范围包括培育工程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他间接费用和预备费等, 建设期后的各项费用均纳入经营成本。项目总投资368.2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337.2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91.6%,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6.0万元, 占4.3%, 基本预备费15.0万元, 占4.1%。

3.2 项目建设预期效益分析

3.2.1 经济效益。

项目新建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基地建成后, 年产高品质、高档次杜鹃花7.45万盆, 年产值232.5万元。经营期内, 年平均经营成本158.4万元, 所得税24.3万元。 (1) 静态经济指标[3]:投资利润率=年平均利润总额/总投资×100%=74.1/368.2×100%=20.1%;静态投资回收期=总投资/年平均利润总额+建设期=368.2/74.1+1=6年。 (2) 动态经济指标:经现金流量分析, 动态投资回收期为8.4年 (含建设期1年) 。

3.2.2 社会效益。

(1) 项目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属于闽西革命老区, 是东部沿海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是典型的山区地形,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在项目区已有的特色产业—花卉产业的基础上, 建设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 引导广大花农科学化、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设施化栽培花卉, 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福建省的重要花卉生产基地, 为漳平市及周边革命老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优农业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这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及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意义重大。 (2) 促进花卉产业链的形成。项目建成后, 可促进和带动花卉营销业、运输业、包装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 (3)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林业职工及当地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对加快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杜鹃花示范基地的建设, 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政策, 又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特别是地形、气候) 、社会条件, 利用传统培育花卉的习惯优势, 发展特色花卉业,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林业职工及子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增加林业职工和当地农民收入, 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

3.2.3 生态效益。

杜鹃花是木本花卉植物, 花朵繁、花形多样、花色鲜艳、花期长且可调节, 株形多异, 是有形、有色、有香、资韵兼备、有生命的艺品, 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同时, 使人感到勃勃生机, 生活美满。杜鹃花既是观花植物, 又是观叶植物, 其叶四季长绿, 生机勃勃, 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活力, 同时还能释放氧气, 净化室内空气, 美化家居环境及人们生活, 近年来逐渐成为居民美化居室的时尚装饰品。杜鹃花是可调控花期的木本花卉, 可根据需求调控花期, 花期可控制在植物花期的淡季———冬末大量开花, 满足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用花需求, 增加了节日喜庆气氛, 深受人们的欢迎。示范基地的建设完成, 原中央苏区人们将在新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通过建立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不断提高杜鹃花的产量和质量, 以满足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对杜鹃花需求, 缓解杜鹃花供需矛盾, 符合福建省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2) 建设地点明确, 区位优势明显, 该建设方案主要建设标准化杜鹃花生产用钢架大棚3.33 hm2, 以及道路、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基地建设投资总额368.2万元, 较能切合实际, 比较适中。从技术方面上看, 也是比较成熟。因此, 从建设条件、经济上和技术分析, 方案明确, 经济上合理, 技术上可行, 认为该建设方案是可行的。

(3) 依据漳平市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建设条件进行布局规划, 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建设投入产出分析表明:该项目建成后, 年产高品质、高档次杜鹃花7.45万盆, 年产值232.5万元。经营期内, 年平均经营成本158.4万元, 所得税24.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 (含建设期) ;年投资利润率20.1%, 高优杜鹃花示范基地项目辐射带动和抗风险能力较强,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 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也是合理、可行的。

4.2 建议

(1) 完善花卉产业政策和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政府应当在花卉产业中扮演关键角色, 政府支持力度越大, 发展速度越快。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花卉产业政策,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达到机构健全、技术先进、管理完善的目标。项目管理应严格执行“四制”管理制度, 采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办法, 接受同级和上级的监督和检查, 使项目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2) 建立资金使用与管理体系, 保证项目建设资金安全运行。一是严格执行计划, 不得随意变更投资计划;二是工程资金实行专人专管、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三是落实配套资金, 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四是财政无偿资金使用实行县级报账制;五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4,5,6]。

(3) 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做到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方案优化, 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目的。

(4) 要建立良种产品销售网络, 形成产品营销队伍、信息畅通、质量优质的体系, 不断拓展产品市场销路, 并努力争创产品品牌, 提高产品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林计发〔2003〕207号) [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2]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4072—1993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林计发〔2004〕36号) [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5]林业部.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第六部分建设项目预期效益教案 篇三

预期和效益

第六部分 建设项目预期效益

简目:

一、学院自身的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一、学院自身的效益

1.学院总体水平再攀新高度

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五个工程,将使学院办学定位更加明确、理念更加先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条件更加优越,环境更加良好,质量更加提升,特色更加鲜明;专业建设再登新台阶、课程和教材建设再建新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再成新规模、师资团队建设再上新层次、校企合作再进新深度、国际合作再添新内涵、社会服务功能再创新突破、社会声誉和影响再扩一大步;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模再上新水平。

到2010年,学历教育达到8000人以上、非学历教育达到5000人以上规模、技能鉴定7000人次,职业技能取证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2.专业建设再登新台阶

通过专业改革与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核心技术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德语六个重点专业有效带动学院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整体建设和发展。使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面向市场、服务环渤海、特别是服务于滨海新区发展的的专业体系,形成整体优势。

到2010年,专业总数达到40余个,形成以制造业专业组群为核心、以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以艺术设计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组群为补充的8个专业组群,建成4个国内一流水平专业,4个国内一流水平专业组群,2个省市级一流水平专业和专业组群。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3.课程和教材建设再建新标准

通过课程和教材建设工程,瞄准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关键岗位要求,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出10个制造业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在确定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点的基础上,开发以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产品为载体的能力培训模块,实施“基础培训标准化、专业培训模块化”的技能培养规范,以课程的建设支撑起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到2010年,力争学院建有65门院级精品课程、31门天津市级水平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水平精品课程、100个教学课件、30门观摩课程录像、80门核心课程的题库;开发出70个用于教学和职业培训的标准和特色实训模块;出版特色立体教材20册,建设校本实训教材20册、活页教材30册;推进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实训项目和实训设备配置标准的实施。

4.实训基地建设再创新规模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构成由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中心、汽车与航空实训中心、应用语言训练和体验中心、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心、现代管理仿真中心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形成稳定高效依托型、稳定合作紧密型和动态遴选型三类校外实训基地。

到2010年,建成覆盖制造业专业组群的实训基地5个、覆盖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实训基地和体验中心2个,能够服务40余个专业和方向、“校内、校外互相支撑”、“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达到占地30000m2、实训人数15000人次/年的规模,校内生产性实习达到80%;建成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达到300个,使顶岗实习学生达到2500人次/年。

5.师资团队建设再上新层次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内培外引、创新机制,使更多教师能够胜任 104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在全国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造就一只专兼结合、以“技术大师”和“教学名师”为主导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到2010年,引进专业带头人13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5人,引进专业骨干教师44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7人,力争培养出4位天津市教学名师、1位国家教学名师,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6%;建立起有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200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使同期实际任课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40%的实训课时量。

6.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再添新内涵

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学校和企业的最真实结合,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学院建立产学合作委员会,系部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为企业召开产品展示会2次,集中性的技术咨询服务2次/年;与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合作建成一个1000m2的航空机电装配实训车间。

国际合作增添新内容。聘请职业教育、专业技术、语言各类外籍专家20名,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并在教研室承担一定责任;每年选派20名教师、接收20名中外学生和教师进行国际交流,继续引进北美IT业课程教学包,使更过的专业和学生受益;国际合作开发双语教材;继续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7.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再有新突破

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学院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能力将明显提升,面向社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规模不断扩大。

到2010年,完成省级以上科研立项10项、3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开发技术专利5个,完成企业横向课题50项以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篇以上。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二、社会效益

学院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六项工程的实施,并结合学院的发展定位:一是围绕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是努力建设成为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高级工、技师的培训考核基地及在职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三是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高职、中职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师资培养基地;四是努力建设成为借鉴、吸收、应用、消化、创新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示范基地;学院四个高水平“平台”和四个高标准“中心”的辐射、示范、引领和服务作用将更加突出。

1)为职业院校服务

(1)为职业院校提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成果

①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指导,通过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德语等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形成服务于“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建设解决方案,指导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②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制造业类教师专业技术与课程开发培训”为背景,研究、开发制造业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合格培训师的培训框架标准、教材建设,培养实施国家制造业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合格培训师;

③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教育重点课题“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研究”为基础,联合其他相关高职院校,总结和推广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和标准、校企合作的经验和途径、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和设备配置标准、特色教材等,为高职办学提供借鉴;

④以“教育部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全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推广,在全国高职院校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好内涵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引导作用;

⑤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德职教研究网”、“中德校园网”为载体,交流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为全国高职院校搭建一个全方位、互动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⑥以学院建设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全国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教学参考。通过课程和教材建设工程,瞄准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关键岗位要求,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出10个制造业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在确定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点的基础上,开发以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产品为载体的能力培训模块,实施“基础培训标准化、专业培训模块化”的技能培养规范,以课程的建设支撑起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⑦充分发挥作为欧洲空客A320人才评测与鉴定中心和专业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引进更先进的职业培训理念,全面提升学院教学和管理水平。(2)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场地和指导教师

以学院的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中心、汽车与航空实训中心、应用语言训练和体验中心、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心、现代管理仿真中心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稳定高效、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学院牵头的天津市职业教育区域综合性实训实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基地、国家数控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天津市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实训基地共享为重点,通过创新实训基地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的运营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各类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共享实训资源的规模和专业领域。

①为长春工业学校、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劳动保护学校、宁河职专、武清职专、滨海职专、天津市统计学校、天津市计算机职专等区域内外的中职院校提供1000人次/年(20学时为单位)的实训教学量。

②为山东铝业职业技术学院、包头高级技校、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域外的高职院校提供400人次的实训教学量。

③为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区域内外的本科院校提供1000人次/年的实训教学。

④以学院的数控加工和模具制造生产型实训基地成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学生生产型实习的岗位。

(3)为全国各类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培训

①加强学院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开发新的培训摸块,探索与“工学结合”的企业项目培训模式,开展好中职、高职多层次的师资培训。

②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的作用,在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标准、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师资培训,为各职业院校自动化技术类的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③配合教育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支持下,按照“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师培训框架和标准”开展高职教师师资培训,聘请国外高水平职业教育专家,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

④充分利用校内德国专家、西班牙专家、加拿大专家和空客专家的资源优势,在本校教师培训和对外师资培训中发挥作用。借助已经开始的空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客四个专业模块培训项目,在培养教师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专业教师英语授课能力,最终达到空客四个专业培训模块全部用英语授课的要求。同时在各类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中,利用学院外籍专家的资源,为职业院校教师传授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

⑤在现有12个师资培训模块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师资培训模块,使师资培模块达到18个以上;同时,在师资培训中引进企业项目、企业技术人员,将师资培训办到企业现场,为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教师素质提高提供强有力支持;使师资培训人数在2006年的基础上每年递增20%。

⑥参加培训的教师可获得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证书、学院德国专家签字的证书等类型的证书。

(4)为国内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提供经验和途径

通过学院现有的中德(全面技术合作与办学)、中西(引资建设技术先进、品种完备的数控实训基地,合作开发中西模具合作网)、中加(合作办学并引入完整的IT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包)、中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项目,深化的中澳(TAFE)、中新(自动化领域)项目,以及与欧洲空客公司的合作(A320天津总装线技能人才测评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文化与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国内职业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有效的合作途径。

2)为行业、企业服务

(1)为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培训

①继续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以行业、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块,满足企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展企业新职工岗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更新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等,着力提高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素质,为企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职业培训 109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将在2006年的基础上每年递增20%。

②完成欧洲空客A320技能人才评测与鉴定中心2000人的测评以及欧洲空客A320技能人才技术培训中心M2、E2(机械基础和电气基础培训)、M3、E3(机械航空基础和电气航空基础培训)四个模块、400人的技能培训,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服务。

(2)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①借助学院的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CAD/CAM、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化、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德语等优势专业,借助设备、技术和人员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数控加工、数控编程、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分析、模具修配、机电设备维修、生产线维修、PLC程序设计、软件外包、网页制作、德语和西班牙语翻译等领域的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与企业共塑市场、共创价值的同时,提高学院的师资水平。

②在数控加工、数控机床维修、楼宇智能化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过程控制、软件编制、CAD/CAM等领域各选派1名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做企业的技术顾问,使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常规化、制度化,同时每年为企业召开产品展示会2次。

③学院专门成立业务开发部,为天津中环模具厂、天津丰田模具厂、天津汽车模具厂、中国航空机电公司、西班牙AMB公司、GAMESA公司、ANTEC公司等中外企业的生产加工服务,特别是工艺复杂的高难度零件加工。

④学院引进西班牙ABM、ARTE、ELAN、MATRINOX等模具企业合作建立GETTS(盖茨)工作室,开拓中外企业间的合作,促成奥那多、中马科技、福臻车体、润祥机电等多家企业与西班牙模具企业的合作,合作企业订单达到上百万元。

⑤学院与西班牙模具协会及西班牙模具企业联盟携手合作,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西机床培训中心内拓展了一个以模具产业为核心的 110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网络合作平台,致力于促进中国模具制造企业与欧洲模具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中国模具产业,特别是天津区域内的模具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中西两国模具制造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间在更广泛的领域合作。

⑥学院成为美国肯纳刀具公司、德国TESA公司、德国MARH公司、西班牙机床协会的产品的展示窗口;成为西班牙模具协会、机床协会、工具协会最新技术的传播基地。

⑥作为西班牙机床协会的窗口,为国内西班牙机床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同时定期为西班牙机床企业在中国的设备展示与推广提供服务。

(3)为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学院拥有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积极为行业和企业开展面向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服务。

①开发出具有独立产权的“汽油发动机点火技术特性测试分析系统、多功能相序表、工频相序表、环形套孔钻头、弹性平面硬化滚压器、两轮内孔光整滚压装置、外圆滚绗光整加工器、自动车罩(教师与学生合作)”等企业一线实用的新产品(已获得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效益。

②开发出“可转位浅孔套料钻头、超精密加工金刚石车刀、高速可转位钻头”等新产品和“环形高能孔加工、有色金属镜面超精密加工、滚珩光整加工、弹性光整滚压”等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3)为社会服务

通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站、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特种工种鉴定13站、全国数控工艺员培训考试中心、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工程设计中心等机构,为学生职业培训、企业技术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积极推动就业准入制度。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1)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①充分发挥学院现有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站、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特种工种鉴定13站、全国数控工艺员培训考试中心、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工程设计中心、中国焊接协会焊接培训中心等职业技能鉴定及专业技能认证机构(42个工种、54个类别)的作用,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认证。

②与行业、企业及主管部分合作开发“楼宇管理师”、“数控机床维修”等技能鉴定题库。

③借助与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长期合作,在相应高职专业中逐步实施德国IHK、AHK证书的引入工作,在条件成熟后向社会推广。

④进一步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认证的工种和类别,使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认证人数达到3000人次/年。

(2)面向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工人的“蓝领双证工程”

与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落实天津市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促进天津市工业系统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面向天津市的技术工人,着力改善天津市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的被动局面,为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3)面向滨海新区的技术培训

实施专门面向滨海新区的职业技术培训,与滨海新区管委会合作,开展针对滨海新区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量将达400人/年。(4)面向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重点支持东丽区、武清区、蓟县、宁河等天津周边郊区的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培训专业设计制造业及制造类服务业的数控加工、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机床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管理 112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等8个专业,受益人数将达每年400-500人。(5)面向“需求”的各类语言培训

依托学院中德、中西、中加、中日合作项目、借助学院德语、西班牙语、英语、日语的语言优势,为社会和企业开办具有针对性的语言培训班,受益人数将超过200人。

(6)面向贫困家庭子女和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公益培训

与天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和天津市人事局合作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和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预计受益人数将超过200人。

4)为欠发达地区对口服务

(1)继续完成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协议

继续执行与德国GTZ技术合作公司、GTZ江西省职业教育和就业促进项目、GTZ辽宁省职业教育和就业促进项目、GTZ中国西部地区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项目、签定对口支持协议。

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供机械、金属加工、焊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培训教师进行现场人员培训和教学指导。

②指导或共同开发实训教材、教案和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③相互交流实训教师等专业人才。④交流专业性出版物、教材、教学计划等。⑤合作举办专题工作研讨会等。

⑥交流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发展情况。⑦引导应用以实践为向导的教材。(2)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持

①与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签订对口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预期和效益

支持协议,在教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标准、教学资料、实训设备及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最终实现中西部地区每个省选择1-2所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②为缓解吉林省数控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与长春工业学校签订每年培训50名学生的合作办学协议,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贡献。

③根据需要接受对口院校学生实训200人/年。

4.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篇四

天津地区致癌风险的预期寿命损失分析

预期寿命损失是健康风险评价统一的指标.本文根据天津的人口统计数据和有关资料求算了天津地区特定致癌风险条件下预期寿命损失.结果表明,单位致癌风险(10-5)的.污染物暴露下,天津地区男性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58.47min和66.82 min.同时发现本底癌症发病率是预期寿命损失的决定因素,而相关参数对结果影响较小.

作 者:杨宇 胡建英 陶澍 YANG Yu HU Jianying TAO Shu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刊 名: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年,卷(期):200526(1)分类号:X18关键词:预期寿命损失 污染 风险分析 癌症

5.实训室建设成效 篇五

以国内物流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参考,考虑以物流装备、物流优化技术、物流三维仿真技术、供应链优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和公益型物流六个方向为发展重点,结合我校所在区域---北京市顺义区临空经济区内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实际方向,并在借鉴国际先进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了我校物流实训基地的初步建设。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两期实训室建设共投资600余万元。该实训基地于2007完成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供应链实训室、自动化立体仓库实训室一期建设。一期完成后,可对学院学生、物流行业初级人员及顺义临空经济区物流企业工作人员提供仓储设施设备操作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和培训机会,期望在与区域内产、学、研机构和单位的互动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持续改进,以达到改进提高本校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促进临空经济区域内物流行业企业发展的良好目标。

将于2010年完成包括国际物流报关、报检实训室、物流货运代理实训室、运输与配送物流实训室、物流技术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大通关物流实训室、叉车实训场的二期建设。对学院及社会需求物流专业知识人群训练国际航空快运业务流程操作与管理能力、供应链中的信息技术使用与管理及现代仓储设施设备的操作及能力资格鉴定证书的考核等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做到了高标准、高规格,为专业人员的技能训练与提升提供了优良的硬件基础。

物流实训基地的初步成效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及专业群将紧紧围绕服务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来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办出水平和特色,对同类院校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

物流实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使学院物流专业实训条件得到改善根据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建设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体现企业真实场景和工作过程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发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效率;同时,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将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院发展建设进程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使该专业群

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每年为行业和地方输送约700名高技能人才。

学院物流实训基地自2007年建成以来,实际完成社会培训,2007年410人,2008年624人,2009年421人;实际完成社会咨询2007年1653人次,2008年2422人次,2009年2074人次;实际完成对口支援2007年168人,2008年147人,2009年168人。

实训建设计划预期目标

完善大通关物流实训室、航空港实训室的建设,进一步夯实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实训基地的运营从拓展培训市场、引进培训项目、与相关职业培训、考核机构合作入手。该实训基地将依顺义临空经济区雄厚的行业专家背景,为物流企业提供帮助和项目咨询,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希望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运营,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共同发展!

1.企业的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将利用自身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培训经验,与顺义临空经济区及北京物流企业开展共建、校企合作,使实训室成为广大企业员工实训的基地。

2.物流职业培训与鉴定的场所

物流实训基地除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还可以满足职业培训鉴定考核的要求,我们将利用自身行业经验及影响,协助将实训室作为物流相关职业认证的鉴定站。

3.学生就业的助力器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凭借自身在临空经济区众多的企业客户资源,对参加实训的学员提供企业实习、实践、就业推荐等服务;初步与宅急北京送快运公司、TNT北京分公司、北京顺鑫绿色物流有限公司、顺风快运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

6.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篇六

1 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

2000年左右,随着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健全,特别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研究亦随之快速发展[3]。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为标准,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信息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前后,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大多是简易版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功能以财务管理和行政统计为主,应用范围仅限于机构内部。第二阶段是2003~2006年,伴随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快速铺开,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原始数据来源,基层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促进。但由于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内的系统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垂直业务系统,如疫情直报、计划免疫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间各自独立,数据上报以人工录入为主,主要是数据采集功能。第三阶段是2006~2009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定位的明确,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有了明确区分,一些地方亦陆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的硬件、软件和网络建设以及以“双向转诊”“服务协同”为目的的小区域范围的互联[4,5]。第四阶段是2009年5月原卫生部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之后,各地开始探索以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为导向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6,7]。部分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始着手在市级或区级层面统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软件系统,推进居民健康档案的电子化和信息共享。与城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近年的快速发展不同,农村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囿于资金、人才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的影响,近年发展相对较慢,绝大部分地区尚停留在第一、二阶段[8,9]。

2 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

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之后,各地开始探索以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为导向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用于规范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与目标提出了总体的要求: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控制成本和费用、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为目标,以省为单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部署项目建设方案设计,组织系统开发和部署实施;鼓励发挥市场作用,探索改革政策环境、支撑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信息系统建设、维护、运行的长效发展机制。应用系统要求统一部署在县级或以上区域,配备必要的软、硬件和网络运行环境,为区域内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部门提供应用和数据存取服务。系统功能要求支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业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内部管理、医疗卫生监督考核和保障互联互通[10]。

3 我国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概况

调查显示:全国有约8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具有上级部门配发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主要覆盖了疫情与传染病上报、妇幼保健管理、计划免疫管理、精神卫生管理以及慢性病管理等业务领域。配发部门涉及国家、省、市、县各类层级。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以独立的直报系统存在,系统之间没有实现联通。2010年之后,各地开展探索区域集中式的基层卫生管理系统,部分地区以省级统一规划并组织建设,福建、浙江、安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份已试点建设了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6.5万个公立的社区、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东部地区省级平台建设率是40%,中部地区为37.5%,西部地区为7.69%。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使用信息系统中,90.25%的系统包含(部分或全部)健康档案管理功能和基本公共卫生功能,83.21%的系统含有健康信息服务功能,80.78%有机构运营管理功能,75.72%有基本医疗服务功能,68.95%有监管接口功能。乡镇卫生院业务信息系统含有的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类似,70.0%以上的系统含有上述功能。基层卫生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实际开展的业务中,实行门诊后结算的基层卫生机构有45.52%,开展绩效考核的有27.31%,实行双向转诊的有19.60%,而实行临床路径、网上检验诊疗/结果查询、预约挂号的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12.72%、4.30%、3.61%。

4 典型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经验以及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上海市以及陕西省咸阳市、甘肃省白银市等发展较为典型的地区进行了现场调研,并针对典型地区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建设、推进方式以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4.1 浙江、上海发达地区建设现状

上海、浙江等地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硬件和网络,研发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系统功能包括电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HR)、健康体检、慢病管理、肿瘤早发现、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体检管理、老年人管理、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药品管理以及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等应用模块。以健康档案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利用不断深入。如:在健康档案方面,医生能够快速查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历次诊断信息,作为健康档案的既往史清晰地展示出来;在健康信息服务方面,居民可以登陆到EHR查询中心,查阅自己的健康记录以及历次就诊信息、检查信息、体检信息和用药信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居民健康档案,对指标异常的居民及时进行健康干预和实时追踪;在医疗服务方面,当碰到社区无法处理的急难杂症时,社区医生可通过工作站网络预约到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

浙江省、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点不同,各地区因地制宜,以当地医疗卫生资源特点为基础,针对居民需求开发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如:①诊间结算:杭州市江干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配备了相应的终端设备,使居民持有的市民卡开通了智慧医疗结算功能,为方便市民看病,提高服务效率,实现“边诊疗边付费”服务。②智能提醒功能:宁波市鄞州区和上海市长宁区均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智能提醒功能基于统一建设的临床知识库,主要包括合理用药、危机值管理、无线输液、诊疗规范等功能。鄞州区2家综合性医院和5家乡镇卫生院已经试点将其与社区医生工作平台进行了整合,通过智能配伍禁忌检测实现了对医生临床用药应用的过程控制。③自助式健康管理:上海长宁区建立的“医健通”平台支持居民在家进行健康自测,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心电、脉搏等指标无线发送到“医健通”平台,自动生成健康测评报告。④卫生信息监管平台:上海市闵行区卫生监管中心,通过与医院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等系统无缝链接,实时采集患者在诊疗期间产生的各类原始记录,建立了具有药品监管、费用监管、植入物监管、危急值监管、手术监管等功能的医疗卫生信息监管平台,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点环节、关键指标实现全程监控,为决策者提供依据。⑤绩效考核系统:上海闵行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实行的“双卡制”,将传统的公共卫生经费按人头支付的方式,改变为按工作绩效,包括数量、质量和满意度来分配。

4.2 欠发达地区建设现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甘肃省在2013年建设了一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新农合业务系统、健康档案业务系统、村卫生室业务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4个业务系统正式接入专网运行。在基层卫生机构系统建设方面,陕西、甘肃都是由省统一配发了健康档案系统,用于基层机构为居民建设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

2012年陕西省卫生厅统一招标采购,采用专线,建设以“省、市、乡”为体系的远程会诊,涵盖全省96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管理办法,成立省医院远程会诊部门,统一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5 我国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的卫生信息化水平还不能满足基层的业务需求,在功能应用、建设模式、技术人才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

5.1 功能可用性不强,用户满意度低

基层信息系统覆盖率较高,但由于业务功能可用性不强,用户对系统并不满意。其主要表现:一是上级配发系统较多,各系统互不相通,数据重复录入,影响了工作效率。二是系统功能不全、功能“割裂”等现象明显。系统功能间缺乏交互,同类数据不能共享导致操作复杂。医务人员在手工与系统操作之间频繁切换,手工抄录,电脑录入等过程重复繁琐。三是系统功能以数据采集为主,辅助业务开展能力有限,用户系统使用兴趣不高。四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断网、网速慢等现象时有出现。已具备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机构中近一半机构明确表示不能满足业务需求。

5.2 系统重复建设现象明显,数据迁移困难

各地试点推广集中式基层卫生信息平台之后,先期已使用了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机构和地区面临投入浪费和数据迁移困难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先期购置的系统与统一配发的系统在数据结构、功能设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数据难以迁移;二是后期统一配发的系统在系统接口设置、开放方面尚未将先期购置系统对接纳入统筹规划,基层机构本身也缺乏改造升级先期系统的能力。

5.3 数据采集工作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系统缺乏智能性

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基层卫生系统重要的信息资源,目前实际运用尚存在困难。一是采集不完备,多集中在一般信息、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或公共卫生信息等单个方面且数据多为静态储存而不能动态更新;二是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平台接口不开放,或地域、行政机构的壁垒造成各个机构之间数据交换与共享非常困难;三是健康档案所包括的条目信息片段化、碎片化特征突出,数据准确性、整合利用率较低。信息系统缺乏智能性,在辅助诊疗、绩效管理等方面功能缺乏,没有发挥信息技术提升基层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功能[11,12,13]。

5.4 缺乏相应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区级以及机构层面,严重缺乏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系统持续更新、维护难以为继。究其主要原因为没有专门的岗位编制,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在职称聘任、工资待遇等方面处于劣势。缺乏常规信息化建设资金。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资金投入模式大多为省、市、区由财政投入资金统一开发系统。但市级以及下政府部门以及基层卫生机构都没有专门的卫生信息化年度预算,系统建设与运维费用大多从基建改造、其他行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内列支。系统建设难以长期统筹规划,缺乏连续性。

5.5 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

省、市、县不同层级统筹建设不同系统,系统缺乏接口,系统间沟通共享困难。统一配发系统后,对机构原有系统的改造、数据迁移缺乏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应用缺乏法律与政策依据。系统应用对应的业务流程改造缺乏配套政策。部分地区建设和应用系统为上级考核驱动,而非业务需求驱动导致部分系统设计与业务结合不紧密,辅助业务开展能力有限,基层用户缺乏使用热情[14,15]。

6 讨论

基层卫生信息化是整个卫生信息化的基础。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不好,区域卫生信息化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从整体来说基层卫生信息化问题比较多,发展水平低,尚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人员的需求。将基层卫生信息化作为现阶段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重点势在必行。

6.1 研究出台符合基层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功能规范

功能规范应强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满足业务需求、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其次应倡导通过一套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协同基层卫生机构的各项业务工作。也就是说,这套系统既能满足医务人员的业务需要,又能满足县级区域平台的数据需要,同时还可以协同上级“烟囱”系统的数据需要,真正方便基层。加强各地的指导和测评,可以通过总结典型地区系统建设经验并推广,组织专家团队加强地方系统建设的指导,研制《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功能评价标准》,开展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效果评价等措施,加强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并引入临床决策支持功能[16,17]。

6.2 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投入产出研究

由于国内缺乏对信息技术价值评估方法学的研究,以及行业平均数据的调查和研究,所以对于信息技术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医疗行业的具体价值体现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缺乏对信息技术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无法给政府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有效的参考。政府应当提供科研资金对信息技术评估方法学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国内外的交流。此外还需要鼓励和支持公司或者非政府机构进行行业调查,获得行业平均数据,以了解整个医疗行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平均水平。只有了解面对不同的项目时采用合适的方法学进行评估,才能够正确、详尽地阐述信息技术的投资回报,也才能为各级政府以及医疗机构领导进行信息技术决策时提供借鉴参考。

6.3 进一步明确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上一篇:珠海市事业单位考试下一篇:年会人员分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