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2024-10-19

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精选11篇)

1.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一

20013—20014学年第二学期

米坪小学优质课比赛总结

经过近一个月的较量,由22个教师参加的本学期全校优质课比赛尘埃落定,奖项各归其主。这次比赛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参赛教师年轻,平均年龄不足30岁;二是所有授课老师都用了多媒体授课,受到学生好评;三是一批年轻教师有了长足进步,绝大多数课都得到了评委的好评。

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教研组自行组织,按照学校分配的名额推选出参加学校优质课比赛的教师。初选阶段各组全员发动,制定初选方案,组织了由学科组长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初评,推选出的参赛教师普遍水平高,能力强。复评阶段翟天敏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评审小组,百忙之中参与听课评课。尤其教研组长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听课评课。经过教导处最后的统计计算,评定出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二名。此次优质课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1、本次大赛中,在教研组长的精心组织下,有些组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有经验的教师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的通力合作,使本次活动起到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作用。有的组在参赛教师试讲后共同研究、补充、修改和完善,有的组为了一个字、一句话、一步变形、一种解法而进行反复推敲和激烈争论,这些都真正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也是一种学校文化。

2、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设置是非常认真的。有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链,使得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并能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且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能解决的或能做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郑丽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其教学环节步步衔接,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被带入了教学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习内容就在不断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在课件制作上,大部分教师的课件实用性强(不搞花架子),富有美感,而且有很强的表现力,能把抽象的、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直观地、形象地、鲜活地呈现给学生,真正起到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拓展教学、深化教学的目的。如曹艳老师讲解《与时间赛跑》,属比较枯燥的内容,但曹艳老师用出色的课件展示不同的人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对自己的时间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赵丽娜老师的课件选材新颖,学生在解读课件的同时,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奥的几何问题在直观的课件面前变得容易掌握。

4、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功底上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譬如部分教师板书设计合理美观,字体优美;如崔园园老师的板书设计,如熊真丽老师的板书设计。还有部分教师课堂语言规范,简练生动,并注意运用语言的停顿艺术;如王珊珊老师、刘冰老师的语文课语言优美,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多数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大方。

5、各教研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肯下工夫。一般而言,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教学量度是合理的,注重把握了教学重点,在突破难点方面也下了工夫。在阐述基本概念方面是正确的,没有出现常识性错误。

6、有些文科课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课堂体现,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最大可能地挖掘、创造和运用文本中的人文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

总之,优质课大赛是一次教学水平的大检阅,通过优质课大赛,我们不仅看到了良好的学习研究之风开始出现,而且发现了一批在教学业务上很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新秀。本次大赛真正体现了选拔功能、示范功能、引领功能。

本次大赛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功底问题。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常听行

家里手们说,理解把握教材是一辈子的事。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刚上讲台的老师,很容易把理解教材看作是读懂了课本,又看了教参。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任何教材,都是该门学科知识的结晶,需要我们付出终生的代价去理解它,把握它。从我们所观摩的课来看,部分老师暴露了在专业功底上的弱点,如理解把握教材流于肤浅,学科语言不规范;再比如,照本宣科。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不愿深入钻研教材,一个是不会深入钻研教材。前者是学风问题,后者是方法问题、能力问题。教材是本门学科的结晶,虽然讲给学生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课本,有的涉及到大学里学过的东西,有的可能来自于其它学科,这都需要老师们用心把握,下工夫去学习,持之以恒地收集、整理、分类、积累。经验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专业修养是这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专业修养。

2、讲风太盛的问题。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往往还是“一言堂”。比如,从这次优质课看,部分课堂仍是讲风太盛,即使部分获奖者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不反对讲授,问题在于学生能够读懂的教材和弄懂的问题,老师还要简单重复,其间的提问只是过场或形式。或者是整节课学生必须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一步步完成,学生不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解答,这其实都没有体现“双主”思想,更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个别课帽子过大,教学目标过大,所有的点都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最终结果是内容零散,学生对所学一知半解。部分教师文本处理不恰当。

4、有些课中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没做点评,或点评不到位,点评不够深刻。学生答问中,一些超出老师预想的思想闪光点未能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和表扬。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给一个准确及时的评价;一些教师喜欢说上半句,让学生说下半句,这个习惯要改。

5、多媒体运用熟练,忽略了板书,板书不可丢掉。另外,部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游离于课程之外,课件看上去很热闹,很夺目,但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二

一.“聪明的教师总是站在学生的后面, 而传统的教师总是挡在学生的前面。”

这句话使我再次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不能主动去当学生的“手杖”。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 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担忧, 怕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布置的任务, 不时地会给学生一些帮助和启发。但事实上, 一个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能包办代替。如某老师在讲授《剃光头发微》一课中, 他让学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写在教室四周的黑板上, 全班共分为十个小组, 每组至少派四名代表完成本项任务。学生边思考边商量边板演, 每个小组都各尽所能, 将本组成员思考的结果汇总后表达在黑板上。学生思考充分, 动手动脑能力在本节课中都得到了积极锻炼。上黑板板演的学生多达三十二人, 如此高效的课堂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 舍得给学生经历思考困扰的时间, 勇于给学生被疑难“刺痛”的机会, 耐心等待学生在思考中摸索的过程, 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让我们试着做一个聪明的老师, 站在学生的身后, 鼓励他们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钝刀子砍树, 却没时间去磨刀。”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对懒于读书、怠于进修的教师极好的鞭策, 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的时代, 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登上讲台数年之后, 我们更能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但在一面惊心自我落后, 一面羡慕他人进步的过程中, 我们或多或少都常在思考怎么砍树的问题而忽视了自己的刀子还不够锋利。

例如上《庄周买水》一课, 如果想将课文寓意讲解清楚, 首先得了解庄子其人其思, 否则解读文本就无从谈起, 解读《庄子》一篇就得依靠教师阅读《庄子》 一书积累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因此, 如果不能及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那今后的教学工作就只能变成“一沟绝望的死水”。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在不断的更新, 作为教师更不能一劳永逸, 应当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好学上进, 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使自己的一桶水变成常换常新的源头活水。

同时, 这种“磨刀”不仅体现在我的身上同时也要体现在所教的学生身上, 如果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拓展知识, 增加知识储备而硬性地要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 做对一道难题, 那仅仅是一种空谈。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手不释卷然后再带动学生, 教学相长, 达到“双赢”效果。

三.“一堂课中一定要有真实的学习过程, 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有较高的学习意识, 没有作秀, 演练。”

某教师在讲授《桃花扇》一课时,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 每一个指令都有切实可行的操作任务, 每一次提问都是有价值的提问, 且层层深入, 由易到难。一堂课上, 教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效训练, 每一次提问都恰到火候, 每一次训练都落到实处, 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整个流程是那么的自然流畅, 正真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评委最后以“真实”二字给了该教师最高的评价。

这种课堂给我们的启发就在于:一堂优质课, 更看重它的实效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也是课堂效果最真实的反映。课堂中更多的应该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去关注的。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还要关注课堂启发的有效性, 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我们语文课中要干什么, “听说读写”四样传家宝不能丢。

3.让数学常态课走向优质 篇三

一、思维活跃就是思维深刻吗?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确实是活跃了,我们的学生确实活泼了。但是,透过这活跃、活泼的现象,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到数学课堂缺少深刻的思维呢?

我们不妨来看个教学案例。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教学,学生在掌握了几千几百几十几基本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并做了相应的读数、写数练习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选4张数字(4、6、0、0、7)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再读一读。”旁边配了一幅两位同学摆数活动的图,一位同学摆的四位数是4060,另一位学生摆的四位数是4600。显而易见,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每位学生对四个数的选择的空间是自由的,四个数字又可以摆放出多个不同的四位数。有一位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桌两人各有分工,一人读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摆出这个数;或者一人选4张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要求明确后,学生们就热热闹闹地活动开了,同桌两人你摆我说、我说你摆,课堂沸腾起来了。教师好不容易让学生停止活动,汇报交流时又是一番争先恐后。“我们摆的是7064。” “我摆了三个数。”“我们摆的是四位数。”……这时,教师有点无所适从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不得不终止这一游戏。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层次不高,因此,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多种答案。但是,仔细研究上述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学生是在同一层次的思维上进行思考的,学生的表面活跃只是浅层次的思维。因此,我想,与前面读数、写数的要求相比,对这道题的处理应该有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学生随意摆、读、写一些四位数后,应该像课本图中提示的那样,让学生取出4、6、0、0四个数字卡片,提出如“你能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吗”“怎样摆出读一个0的四位数”“怎样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四位数”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有序的思考。如果是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深刻的思维训练。所以,有效的常态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深刻。

二、算法多样就是算法最优吗?

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在一些观摩课中,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被教师看作时髦,一道本来简单的计算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复杂化了,有的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算法在课堂上展示,在小结时还常常用 “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来鼓励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是否会使常态数学课有效呢?分析下面的教学案例,我们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节数学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23-8为例)时,学生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在全班交流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算法。

生1:我是先算23-3=20,再算20-5=15,所以23-8=15。

生2:我是把8看成10,先算23-10=13,再算13+2=15,所以23-8=15。

生3:我先算13-8=5,再算10+5=15,所以23-8=15。

生4:我是一个一个减的,23-1-1-1-1-1-1-1-1=15。

生5:我是先算10-8=2,再算2+13=15,所以23-8=15。

生6:我是先算23-5=18,再算18-3=15,所以23-8=15。

……

在算法交流中,时常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整个过程花了二十几分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投入,教师也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然而,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是各吹各的号,各走各的道,少数学生计算速度缓慢,只知道按自己的口算方法计算,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方法。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关注了表面形式,认为此举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这样的交流只是“生代师劳”,借学生的嘴说出了教师想说的话。课堂教学中“算法多样化”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叫“好”上吗?

如何使算法富有实效性,防止算法多样化陷入形式化的误区呢?我想,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基于“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教学目标考虑,那么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对基本算法的忽略。因为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大多数学生对于不同的算法听别人说一遍就理解掌握了、能用了,但少数学生不行,他们需要适当的重复才能理解与内化。如果教师对课堂上所出现的算法都一一强化,就会导致学生不理解最需要掌握的基本算法。所以,当学生说出一些基本算法后,教师要能及时让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复述,或借助小棒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一些学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逐步掌握这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在算法优化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自主选择,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有前提的,主要是指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即使是实施小班化的班级也不能放之任之,因为惰性人人会有,当一个人没有外在规范时,一般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大班化的低年级学困生,假如没有教师的主动引导,没有适当数量的练习,他们难以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所以,算法多样不等于算法最优。

三、回归生活就是等同生活吗?

“生活数学观”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事实上,只有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有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想方设法创设生活情境。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回归生活,是否就是教学等同于日常生活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课本的主体图创设了学生秋游去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题目要求是每辆车限乘70人,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比较合适呢?

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其中方案3是: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36+34=70(人)。对此,学生出现了争议。

生1:正好70人,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不能合乘。因为学生有70人,再加上一个司机就是71人了,已经超过70人了。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70人要包括司机不就行了吗?如果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就让学生下课去问问司机不就可以了吗?可是教师仍然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下去,陷入了现在的教学只能探究不能传授的误区)

生3:可以合乘的,“限乘70人”不包括司机。

生4:不可以合乘,“限乘70人”当然包括司机,不然没人开车那怎么去啊?

生5:可以合乘。我爸爸的车规定只能乘5人,可我们每次都坐5个人,加上我爸爸就是6个人了。

生6:对。我知道,这个叫做超载!

……

这个被教师自豪地认为是一场精彩的讨论和延伸,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这一教学片断,教师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争论一个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生活常识问题,使这节数学课演变成一节普通的生活常识课。这一教学片断告诉我们:数学回归生活不等同于教学就是日常生活。

如今的数学常态课为何难以走向优质?通过听课,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地做课堂作业,有的虽然布置了作业,但教师刚布置完,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我想,一些课,特别是计算课,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模仿练习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数学常态课走向优质更无从谈起。

课堂是一个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阵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里提升并得以实现。常态课是最真实、最原始的教学过程,如果能让常态课走向优质,那么日积月累,教学的最大价值必然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让常态课走向优质是确保质量底线的最有效的路径。因此,上好常态课,需要教师凭良知、凭真心、凭实力,怀揣对每个学生负责的精神,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满足做教材的代言人,而要做一个教学活动的灵动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责编 杜 华)

4.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听课心得体会 篇四

——黄冈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听课有感

张 艳

各位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今年5月11日,孟卡老师参加了黄冈市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我和姜晓老师去听课。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竞赛课中的精髓都总结出来,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老师们谅解。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次竞赛课中的变化。

(一)还数学课堂安静

听完这次竞赛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竞赛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及。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应有的味道

我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在这次高段的十一节优质课中有六节是讲“众数”这个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如果只是将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众数,那这节课可能只需要十分钟学生也会找众数。而这次参赛的六节课可以概括的说,每一节课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概念(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即将“促进学生理解”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的讲,这几节课围绕概念理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在具体情境中丰富概念认识 从本质上来看,儿童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是与他们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数学教学应该尽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经验关联起来。例如黄梅的童老师在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王阿姨到超市应聘,招聘启事显示员工月平均工资1200元。王阿姨进超市上班一个月后,才领到工资800元。教师提出问题:公司欺骗王阿姨了吗?学生激烈讨论,通过观察招聘启事和员工工资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只靠平均数不能判断整组数据的实际情况,从而产生寻找其他方法了解整组数据特征的需要。

2、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六节课中运用了很多的对比:

例如孟卡老师执教“众数”一课,由浅入深,先是在计算方法中比较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这只是表层的,然后过渡到具体情境中来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众数的认识;黄州区实小的杜老师通过具体的情境,比较两个空调厂家空调质量的情况,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的选择标准和理由,也就是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众数的概念。这些对比,均对促进学生理解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找寻和设计这些对比的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

3、在整体中把握概念本质。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片断或者知识点,而应该是连贯的。在连贯的题材当中,孩子们更容易把握知识的本质,这种联系也使得孩子们学得快,记得牢。这些课的教学内容是“众数”,是统计量的一种,应该放到统计量中系统来学习,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众数。所以过程中运用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使之更能体现各自量的意义,以及量与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培养孩子们比较理性的看待数据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八人,五排,共四十人。不再是五六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竞赛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5.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五

一周的公开课教学活动结束了,这段时间共组织二十堂公开课,大家都能认真上课、听课、及时记录,每天都组织老师们利用中午进行评课,说课.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回顾这一周的听课过程,有喜悦、有收获、有失误、也有不足,但总体来说,这一周的辛苦没有白费,因为每位老师都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总结了经验,以便更好地反思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总结经验,共同分享

1、教师对观摩活动认真对待,积极准备,有的老师甚至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反复的整理教案,找同伴说课,认真查阅资料,制作教具。

2、老师们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比如:音乐课上利用图片和动作表演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运用图谱将音乐旋律和节奏型直观呈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孩子很好的领会和接受;语言课上,运用图片或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记忆诗歌和故事内容,创设情境引领孩子更投入地学习,扮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和情境中轻松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大部分老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突破。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尽管每节课上完后,大家都能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但每位老师课中都能找出亮点和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对课程的设计和把握准确到位;稳重、语言简练到位不拖拉、简单明快;活泼大方,注重师生互动,体现了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制作的精美大气的教学图片;亲切自然的教态,勇于尝试和挑战,利用ppt教学等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都能够多看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4,大家都能够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集中参与说、评课,说、评课时能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对活动有观后感和反思。相信在这样真诚交流、相互学习的园风带动下,每个人都能完善自己,不断进步,成长的更快!

二、通过听课、交流,我们也认识到大家共性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师诵读能力、唱功有待提高。在给孩子范唱、范诵、和讲述故事时一定要做到声情并茂,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能充分吸引和感染到孩子。

2、课上少说废话,进行有效提问和沟通。一定要做到语言精练,引导语到位。多学习富有童趣的语言,语调抑扬顿挫,充分调动孩子的能动性。

3、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和回应突发事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总之,此次观摩活动收获很大,但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尝试,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收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要把不足之处作为我们不断提高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做到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流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多探索、多发现、多思考、更好地融入活动情境,放开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朝阳街幼儿园

6.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六

为了提高中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经青龙教育办公室研究决定在我校组织开展初中美术优质课评选暨培训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由德江县教育局组织开展的2018年中学美术学科优质课评选及技能竞赛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活动完全按照青龙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拟定下发的方案如期开展。本次活动目的是赛促学,共同进步的原则,在本辖区内选拔出2名初中美术优秀教师参加2018年全县中小学部分学科优质课评选及技能竞赛活动。初中美术优质课选拔在德江县第五中学举行,完全由第五中学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教育办公室监督。在此次活动中参赛的选手共有3人,采取公平公证公开透明的原则对本次的参赛选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择优录取,通过激烈的角逐和评委们的认真评选,选出一、二等奖各1名均由青龙教育办公室颁发奖证,获奖教师将被推荐参加县级举办的相关竞赛活动。

本次进入县级美术优质课大赛的选手是五中晏军、四中冯林。此次既推进了辖区初中课程改革工作又给教师们搭建锻炼平台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活动圆满结束。

7.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七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很自然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素材进行教学,并对课程资源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创新。如:生动有趣的池塘边小青蛙图,环境优美的校园布置图,强有生气的全国十运会场景图等。这些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知识的建构重在“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感官,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秒的认识》一课中,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在“秒”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行走,去发现秒针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随后从感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口跟随说“噔——噔——”初步感触“秒”的速度;用心默读去感悟“秒”的长短。随后让学生用活动去领会,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去估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用了几秒;抽同学上台合作,一人负责数数,一人按秒表,一人做踢毽的活动,让同学一起来猜测踢20个毽,用了多少秒钟。很有意义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做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之后,教师出示放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放了60秒,从而得出是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里画画,感知分的长短,这样秒与分的进率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教师在整节课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加强各感官的有机整合,展示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注重“细”

在《8、9的认识》一节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突出了一个“细”字。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关注数学知识的细小建构。如:在原有事物数量是8的情景图中,利用课件资源,一一地增加各种事物,让学生细心地去发现,数量变多了,不能用8来表示了,要用几来表示呢?给学生一个数概念的提升,暗示着比8多1的数是9,得出数字9概念的建立。在教学点子图时,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数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问:原有8个,加了一个是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一个细微的8的加减法的渗透,也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原来8的后面是9, 9的前面是8,得出8、9的序数。在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时,教师关注了学生提数学问题的培养。在用数量是8和9的学具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用什么学具,几个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的教学,细节的铺垫,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数学课堂渗透“育”

德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确立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几节数学课上,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为本的思想品质。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课堂中,杨老师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教育;熊老师在秒的教学时,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秒很短,但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珍惜好一分一秒;付老师教育孩子从小保护大自然的动物,争做环保小卫士。这些虽是点点滴滴,可潜伏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8.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八

一、正确把握教材内容

要吃进教材,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做到熟悉并掌握教材,能根据教材内容确切地制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驾驭教材,教师每课时只能教授一道例题,但备课时必须考虑到这道例题横向联系了哪些知识,纵向发展引申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理清了本课时知识的前、后、左、右,才能恰当地设计出前有铺垫、后有渗透的教学方案。绝不可讲这道例题就单单只备这道例题,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解决几道习题就解决几道习题,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与例题同类型的习题有哪些、这节课重点解决哪些习题,一定要注重权衡整个练习后作妥善安排,否则后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二、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合理链接的设计。一节成功的课,其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也肯定是既合理又紧凑的,反之就谈不上“成功”二字。

1.复习旧知识。一般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目的是通过旧知识的复习,为新课教学做铺垫。有的教师考虑不周到,常出现题量过多、占时间过长的情况,以致严重地影响了整个课时的教学效果。如十册43页例2、例3的一课时教学,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运用拼合的方法,清晰而自然地由旧知识引入了新课,揭示了课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导入新课。一般时间是1~2分钟。可以通过简短的语言或活动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新课中,但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知识。

3.新授课。一般用16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是一节课的重点。在授课中,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理解掌握并运用新知识的目的。如何才能使学生由感知达到理解、掌握并运用新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为了使教学目的得到全面落实,教师要主攻两点:一是抓住重点,二是突破难点。只有在这两点上下工夫,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授课结束,应注意进行课堂小结,通过具体例题,归纳出一般的解题规律。

4.巩固练习。一般用7~8分钟时间。巩固练习是实现整体教学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练习的设计应按照“阶梯式”,即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双基”。这一层的题数可多些,时间可长点。第二层是变换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层是综合练习,习题设计要注重与旧知识的衔接,以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5.总结谈话。时间1~2分钟。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画龙点睛”式地概括,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课堂作业。一般留5~6分钟的时间。作业量要适当,难易适度。中低年级一般在课堂内完成作业,高年级学生尽可能在课内完成或完成大部分作业。

三、备课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教学方法的选择。选取得当的教法,正确处理教与学、组织、引导和主体的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确定可行的教法。在听过的课中,低年级各类知识的教学,教师均是通过实物、教具的拼、摆,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和算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具操作;在中高年级的几何知识教学中,教师也都是运用教具演示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其特征,再联系旧知识,推导出各自的计算公式;概念教学,多数教师采用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要在一节课中以一法为主,多法相辅,互相搭配、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教无定法”,但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方法,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2.优化课堂提问。在听课中常听到一些不假思索的提问和十分零碎的提问,有的教师甚至把“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挂在嘴边,让全班学生齐答“对”、“是”;也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得太大,使学生无从答起,出现全班“冷场”的现象。问题出在教师备课时就没有设计好课堂提问。提问要提在问题的关键处,提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提在探究规律处,提在理解的难点上。一句话,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是具有思考价值的。

3.让愉快教学法走进课堂。小学生的特征是: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持久、理解力差,但记忆力好,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为此,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9.数学优质课竞赛总结 篇九

礼县第四中学文科组优质课竞赛及观摩课活动总结

根据学校本学期学初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为期两周的教学竞赛与观摩课活动已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文科组共听了3节观摩课、8节参赛课、5次评课。学校的精心组织、教师听课的积极主动、评课的客观务实,在礼县四中教学史上实属罕有,让所有参赛者、听课者都深感:规模空前、学术教研气氛之浓郁。通过这次活动,必将在我校今后的打造新课堂教学中掀起一股新热潮,也为我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推动作用。

一、

10.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总结 篇十

在2013年10月28日和10月31日四天,在都匀六小进行全市南片区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的活动,本次大赛的共27名选手经历说课、上课、解题三个环节的比赛,决出20名进入最后的辩题环节,最后决出胜负。参加评选的教师都是经过各学校选拔的优秀教师,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都很高。使这次的比赛水平提高了一个等次,我有幸在这次比赛中担任评委工作,有幸观摩到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课,使我受益匪浅,更加充实我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本次优质课评选,各位教师都能认真对待,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案。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紧靠探究—体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管是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次我主要从优质课评选这一环节分析,总体效果很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一些亮点列举如下:

1、情境创设,重实效。本次比赛的花哨架子少了,课堂的实效性大大提高了,情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情景的创设目的是为了生成数学问题,数学课堂要有数学特征。数学课堂中要有问题意识,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堂不断前进的动力。本次参赛教师大多能做到这一点,走出了以前为创设情景用时太多的误区。

2、习惯培养贯穿课堂的始终。本次优质课评选中,大多数教师都能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不虚。另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熟练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就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已经学会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把分数意义转化为百分数,转化手段是利用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教师只要引导好了,就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3、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直观形象的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中。所以充分的让学生利用学具,都过感知、操作学习数学会更有效。如陆老师这一节《垂直与平行》,教师充分发挥和使用自制教具“一块平板上有两条平行线,当平板一分为二时,两条平行线分别在木板的两个面上”,这个教具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会平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同一平面”这一概念。

4、巩固训练形式多样。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训练是很重要的。训练的量一定要达到,但训练又很枯燥,所以变换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困扰教师一个课题。变换训练的形式,是解决训练枯燥的一个方法。从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看出,效果很好。

当然,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也存在了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有待加强。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误区,为合作而合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展示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于有没有合作的不要,没有深入的思考,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率和实效性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深入的研究。

2、教师还是停留在教学设计上,对自己设计的教学不够灵活运用和处理,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符合自己的设计,教师就会顺着学生的思路住下说,一旦有学生的思路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有些学生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老师错过了这个很好的机会。如:《连加连减》中有一个题:()+2+1=(),教师出示这个题的目的应该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学生回答:5+2=1=8,有一学生发现:等号后面这是没有数,所以第一个括号可以随便填,但是教师没有抓这个机会,“怎样随便填呀”?,老师只说了,嗯,你说的是对的,于是又接着做下一道题了。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亮点,让学生来阻随便填一填的话,这节课的重、难点都得到突出和突破了。

3、教学评价有待加强。评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激励性。

4、为学生的服务的意识不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服务。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汇报时,总是让学生面向老师,向老师汇报。而汇报应是学生对全体学生的汇报,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再比如,教师让学生把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而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这样的板书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5、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简洁、精确。语言要求简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编应用题编成一个小故事,老师还表扬编得好,有的教师老师重复学生的话和自己的话,把学生已经说清楚的问题,说过来说过去,直把学生思维搞乱。教师的语言没有引导的作用,提问的问题,都是一些选择性的,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只要随口说,是或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等。

11.8小学数学组优质课活动总结 篇十一

——数学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教学水平,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校于2017年3月6日——3月24日开展了“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力图通过本次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有经验的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实现自我超越。

总的来说,本次参赛教师都能依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流程,并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的个性与风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亮点赏析

1、学校高度重视,教务处精心组织,教师积极参与

本次活动时间战线拉的比较长,经历了试讲磨课到展示三个阶段,可老师们都毫无怨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仍然挤出时间来参与不同年级的听课磨课,并给予授课教师中肯的意见或建议,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赛课教师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及时反思,吸取良策,每一堂优质课的背后满是艰辛的付出与辛勤的汗水。

总之,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诠释了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竞赛宗旨。

2、参赛教师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体现高效课堂。

(1)注重双边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体现尊敬、热爱、理解、帮助学生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平等交往的教学行为,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广大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训练。

其中戴懿老师执教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从刘翔身披国旗的照片引入,发现问题:同样是放大照片,为什么有的变形了,有的却正好呢?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从比例的意义过渡到基本性质时,老师设计了师生比赛的游戏,成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凝练启发的提问、充分给予的思考探究空间让学生体验到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2)注重切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如帅群林老师执教的《推理》,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两个对象到三个对象推理,由直接告诉结论到间接分析条件,从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老师重创设游戏情境,猜一猜、闯关等有趣的数学活动都深深懂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其中闯关的素材非常贴近生活(如:分课本、分班,找小狗的体重、运动会各类比赛的名次„„)。每闯完一关后老师都引导学生及时小结新的感受与收获,体会到运用连线方式分析推理的优势,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而且每解决一个问题,老师都会先问:你先连得是什么?这在无形中渗透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可见环节设计构思之巧妙,逻辑之严密。(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求异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张明文老师的《口算乘法》始终围绕口算乘法的方法展开,重点突出,设计不局限学生思维,总是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每种同方法的优劣之处,从而能够针对题目特点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4)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参赛的6节课,多数教师都有“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其中吴兰兰老师的《找次品》由一组乒乓球比赛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让学生意识到乒乓球质量挑选的重要性,从而进入找次品的研究。然后由易到难,从2个3个球里边找次品,再到8个9个球的探究,整个过程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并记录下分法及所称次数,最后在对比中得到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严道云老师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可谓用心良苦,教具学具形象且具操作性。老师课前要求每组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三角形,并在课堂中通过观察触摸,真实感受三角形的特点。最后探究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时,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添加线段,深刻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些自主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依靠自己努力收获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二、问题讨论

1、教师的角色还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要把自己定位在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的位置。这样,上课时,老师们和学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动起来了,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课堂讨论也只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随机提问,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固定地提问几个学生。这需要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情的研究。

3、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太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个别老师整节课都没有板书,需要改变。

4、有些教师在多媒体和实物展台等设备的操作水平和技巧方面还需提高,不能只停留在点击鼠标的层次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适度,不是课件、媒体多多益善。运用现代化手段是方向,但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可用可不用则不用,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上。老师们必须要明确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要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6、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讲习惯,完整表达习惯,收拾整理习惯,倾听习惯„),教师讲授重要内容或学生小组汇报之前,教师应该进行一定的组织教学,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奖惩措施有效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7、课堂教学结构、时间分配、创设情景需再优化。

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教学中出现引入或复习铺垫时间偏长、探究、巩固时间减少,课堂前松后紧,拖堂等不良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严格确定当堂课的导学重点,灵活处理机动内容,精细把握时间分配,严格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日常教学方式。

8、注重对学困生的激励和评价。

部分教师教学中出现对学生错误答案未矫正、对有价值的观点未摄取和激励,评价空洞无实效,环节过渡语言不自然不精炼等现象。如何通过丰富恰当的评价语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是一门需要刻苦修行的艺术!

三、展望

1、多听课,多写听后反思性的小结。

听课首先要抱有积极的、谦虚的态度,取人所长,有的课在教学设计上有特色,有的课导入很好,有的课问题串的设计独具匠心,有的课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等。

听后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就是反思教学的有效方法。

2、精心备好每一节课。青年教师要以活动为契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缩短公开课与平时教学的距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不仅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教法,而且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学习、多交流

一是向同行学。把学习交流的重点放在新课改的研究、教学案例的交流、典型问题的研讨等方面。二是要向学生学。关心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走到我们的学生中间去。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通过本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我们深深感到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再成长”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唯有刻苦钻研、努力探索、不断反思、改进提升方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上一篇:百事公司市场分析报告下一篇:老君堂村“阳光村务、诚信计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