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

2024-10-15

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7篇)

1.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 篇一

浅谈东源县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内容提要】乡镇级财政是我国现行五级财政的基础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近年来乡镇财政赤字逐年增长与债务不断增加使得乡镇财政困难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对东源县普遍存在的乡镇财政困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探讨解决财政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原因分析乡镇财政困难

乡镇财政负债是目前全国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政治经济问题。乡镇负债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诱因。基层乡村组织常常置中央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禁止向农民随意摊派的政策于不顾,以各种名义向农民收费和集资,致使部分地区农民不堪重负,出现了农民和乡村干部对抗、农民与政府关系紧张的局面;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制约了广大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镇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征管异常艰难

一方面是收入计划增长过快,脱离税源实际。2000年东源县乡镇国、地税税收收入为2334万元,2005年为6349万元,年增长率22%。但总体来看除邻近县城的仙塘镇及其他少数经济基础较好乡镇外,多数乡镇缺乏较大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由于农村流通资金越来越困难,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少,消费市场疲软,以至国税、地税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税收征管手段比较原始、落后,面对点多面广的税费征管,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有农民减负利剑高举在上,有些征管管政策配套不到位,财税部门遇到抗缴、拖欠税费的“硬钉子”时,只能放弃。三是债务负担和收入泡沫影响征管。由于前几年借贷垫税较多,造成财政收入因债务抵扣大幅“缩水”。

(二)、收支矛盾异常突出

一方面,当前乡镇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小,指望多收多超不现实。另一方面,由上而出台政策,乡镇配套增支多,因此乡镇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收入的增幅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乡镇年年“收支平衡”的假象后,隐藏了较大的收支缺口,隐性赤字是普遍现象。

(三)、债务负担异常沉重

据统计,东源县乡镇政府负债总额较多。有的乡镇因为政府运转困难而被迫借债。问题

还远不止如此,不仅乡镇财政负债余额大,村组负债同样严重。镇村两级债务沉重,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发展功能异常脆弱

要吃饭就没有钱搞建设,要建设就只能让工资福利欠账。由于保工资金、保运转困难,乡镇财政无力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挖潜改造及扩大发展生产投入,无力支持生产、经营和流通方面的改善,无力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几年部分乡镇虽然搞了一些交通、镇建等基础建设项目,也搞了一些多种经营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主要靠集资、靠借债、靠向上争取专款。绝大多数乡镇在年初预算支出中,在基础设施、企业挖潜改造、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等科目计划都是空白。

二、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步伐趋缓

财政收入增长慢。一是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由于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因素,一些企业昙花一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一些企业进入“二次创业”,但尘埃未定,生机不旺;一些企业未能适应形势发展进行必要的改制改组,经济效益较差,财税贡献率较低。如蓝口镇的乡镇企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后,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纷纷倒闭破产。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由于土地流转困难,农民科技素质仍然较低,市场观念尚未完全树立,因此资本营运较少进入农业领域。像柑桔、荔枝、桃、李等生产尽管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链条延伸不够,产品深加工增较困难,税收增长速度较慢。二是由于税费环境仍不宽松,农民消费能力有限,需求不足,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很大的差距。经济欠发达,影响了税收增长。

(二)、财政体制名不符实

现行乡镇财政体制过于僵化,没有从实际出发顾及乡镇政权运转、社会稳定的最低保障水平。尤其是财权与事权不相对应的矛盾,体制上划不断增加和转移支付严重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了乡镇财政平衡的难度。

(三)、机构建制变动频繁

首先,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变动频繁,有的乡镇甚至不到任期届满就发生人事变动,造成乡镇领导到任刚刚熟悉情况不久,又可能到其他地方任职,以至于乡镇党政一把手对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对乡镇债务没有明确的化解措施和步骤。有的乡镇领导在思维方式和理财方法上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不能发扬勤俭理财、艰苦奋斗的光荣

传统,盲目冒进,什么样的钱都敢挪、敢借、敢欠,特别是借贷较多而还贷责任不落实,投入大而产出少,造成乡镇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次,新一轮机构改革开始后,乡镇撤并的力度加大。如东源县在2002—2004年就撤并三个乡镇,今后还可能对部分乡镇继续撤并。但由于闲置资产变现难,办公住宿用房紧张,有的乡镇遭遇到比撤并前更多、更具体的困难。

(四)、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机制

不少乡镇政府或财政所岗位职责不清,财务管理松散,支出缺乏预算约束,多头审批,随意性强。一些乡镇支出缺乏监督,凭白条支付各种费用,购买小桥车,招待费用过多过滥,少数干部挥霍腐化,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由于缺乏必要的财政监督机制,一些乡镇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少“赤字”乡镇将财政支出安排的顺序颠倒过来,本应列入第一位的职工工资福利、保运转经费却被排在最后,而将那些招待、买轿车、盖办公楼等项目优先安排,因为他们知道拖欠了工资福利上级迟早要帮助解决,而少花了招待费、没买轿车却是自己吃亏。

三、实现乡镇财政解困与振兴的对策措施

乡镇财政困难问题,从表面上看属于经济的范畴,但因其引发基层政权不稳定和其他许多社会矛盾,实际上已上升为政治问题。要解决乡镇财政困难问题,必须结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县镇机构改革的进行,大力推进乡镇财政体制和财政监督管理创新。

(一)、科学设计乡镇财政体制的模式,合理界定乡镇财权与事权

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调整,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充分保障,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将面向乡镇基层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下放。在管理模式上,应根据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基础上,对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的乡镇,分别实行定额上交、递增上交、定额补贴、递减补贴的政策;在人事管理上,要打破部门利益至上、条块分割管理的格局,对那些本该由乡镇政府管理的部门,要全方位下放机构、人事管理权,使乡镇真正成为一级实体政府,对基础教育和一些跨乡镇的基础建设项目,则应作为乡镇财政和县以上各乡财政共同负担的范围。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有条件的乡镇发展工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企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建造一批造血型项目,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应根据当地实际、发展各乡镇县有特色品位的产品,如上莞“仙湖茶”、船塘板栗、蓝口鲶鱼养殖、库区乡镇竹笋、五指毛桃种植用

淡水养殖等,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税收的增长。

(三)、严格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

乡镇财政支出首先要保证的是国家公教人员工资的全额发放。其次是保证国家机关运转的最低需要。乡镇要合理界定支出范围,大力压缩非必要性支出(如招待费等等),优化支出结构。采取财政供养人员和可用财务挂钩的办法,对财政供养人员实施总量控制。要转换乡镇目前的“以支定收”观念,实行“以收定支”。基层政府拥有的资源有限,故更应该遵循谨慎财政原则。

(四)、着力转换理财观念,逐步建立乡镇公共财政框架

一是要按照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要求,统筹政府财力,建立独立完整的乡镇财政预算体系,把国土、镇建、治安、计划生育等各个部门取得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全额纳入财政管理。二是要树立集中理财的观念,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期。通过规范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程序,细化编制内容,接受人大监督,实行财会集中核算,使财政预算分配趋于透明,政府消费行为趋于规范,资金运行限定在财政单一帐户这个唯一渠道。三是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队伍精干、服务优质”的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大力压缩财政供给编制,保持在相当长时期内乡镇党政机关及下属部门人员编制总数的稳定,从而节减人头经费和行政管理经费。

(五)、按照精兵简政、减负增效的原则,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乡镇财政体制的健康运行创造条件

二是要巩固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大力裁减财政供给人员,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撤并乡镇党委、政府的内设机构,下放“七站八所”以及垂直部门的管理权限,归并相近相关职能,实现机构总数和财政供给人数的同步减少。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把乡镇干部、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妥善解决好乡镇干部、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退休工资发放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问题。

(六)、按照区分来源,分别负担的要求,合理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规避乡镇财政风险 镇村两级债务是目前困扰乡镇财政运行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化债消肿工作没有做好,就会进一步扩大债务规模,引发财政危机,造成恶性循环。化解债务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核查清理债务,区分情况,落实偿债责任和途径,列出化债时间表,增强还债还贷的计划性和主动性。二是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要把任期内化解债务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进行严格的离任审计,严防乡镇政府或财政部门盲目举债和为企业、个人民担保。三是要加强新借债务的管理,切实增强新建项目和受益单位的偿债意识,建立还贷准备金,完善“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确保不给乡镇财政增加新的债务负担。对政府举债建设的公益性项目,也要落实项目资金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制,实行跟踪审计,发现违法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坚决地追究责任。

(七)、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倾斜贫困乡镇

根据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扶贫攻坚任务较重、历年积存债务较多的实际,省级财政应考虑加大对乡镇(尤其是贫困乡镇)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各级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可引入奖惩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避免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正常现象,以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开源节流的积极性,消除乡镇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增强乡镇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

(八)、进一步推进财政法制建设,强化预算约束和依法征管

一是要大力化解乡镇财政预算计划与征管部门收入任务之间的矛盾,强化依法征管,避免收入空转。通过建立财税联系会制度,合理测算和分解收入征管任务,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确保收入目标与预算计划的一致性,避免年终因国税、地税部门短收而使财政决算虚列收支;通过建立增值税、营业税、车船税、等主体税源的分类台帐,全面掌握税源情况,增强征管工作的主动性;通过建立乡村两级税收征管网络和协税护税组织,加大稽查力度,有效遏制偷税、漏税、抗税、欠税和借税、垫税、挖税、转税等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收入流失的收入虚假。二是要处理九乡镇财力有限与党政领导投资决策行为随意的矛盾,加强预算约束和人大监督。在收支包干基数下达以后,财政部门要根据乡镇大大通过的年度预算严格管理收支,并将预算执行结果定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控,进一步理顺财经秩序。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零户统管或财会集中核算之后,仍要防止单位设置小金库,隐匿收入,自收自支,逃避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

参考文献

[1] 聂兆和,乡镇财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20).

[2] 赵宇、黎兵,《新编西方财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

[3] 何成军,《县、乡财政困难:现状、成因、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2).

[4] 蒋斌等,县乡财政困境的制度原因分析.财政研究,2005,(1).

2.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 篇二

一、当前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收入规模小,压缩开支难

近几年我国各乡镇的财政收入呈总体上升趋势,但还是存在收入规模小、刚性支出强、压缩成本难等现象。随着我国的发展,社会医保和农村补贴范围的逐渐扩大,带给各地乡镇财政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由于各种社保和乡镇各机关单位人员工资都纳入在乡镇财政支出当中,属于刚性需求,导致乡镇财政在成本压缩方面变得非常困难。虽然各地乡镇政府想尽各种办法节约开支,但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债务负担重,偿还能力差

乡镇债务负担过重是影响乡镇财政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债务的主要产生原因大多是由于乡镇政府投资决策错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兴建政府形象工程和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造成的。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无法收回,给乡镇财政造成了很多坏账死账。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小、调控能力差等特点,使乡镇财政在债务偿还方面有心无力,因此许多乡镇的账户被法院查封冻结,给乡镇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三)体制不健全,调控余地小

在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县财政的缺口越来越大,许多县政府为了确保县财政能够正常运转,给乡镇财政下达了许多硬性指标。其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政收入基数设置过高

县财政在下达任务时往往使用基数比例进行计算。即在上年财政收入基础上确定增幅,导致基数被越抬越高,往往不考虑实际收入能力,造成县财政下达的任务未能完成,形成恶性循环。

2、支出预算过于紧缩

对乡镇财务的支出过于严格,乡镇财政在实施帮扶企业过程中既定的补贴标准太低,往往起不到应有效果。

3、财政收支过于理想化

县财政在制定乡镇收支基数时,太过于理想化,很少考虑乡镇财政收支时产生的其他各种因素(如新增人员经费、新增项目的配套建设资金等)。在企业管理方面往往把盈利较多的企业囊括旗下,把运营困难的企业留给当地乡镇府,造成乡镇财政雪上加霜,有时为了完成县里下达指标,不得不违规进行操作。

二、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乡镇财政的监督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是乡镇机关最主要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其政务工作内容应受到政府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只有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乡镇财政工作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提高乡镇财政工作的质量。因此,乡镇政府在实施财政监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合法有效的监督,还得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仅要从乡镇财政内部实行监管,还要从外部的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在内部监管方面,要明确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其次,要把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落实到人。外部监管方面,对于要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分析,确保资金投入的安全性。这样,既能保证乡镇财政投入的准确性,又能使投入资金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利用,从而确保了乡镇财政工作的质量。

(二)健全财政债务管理制度,积极化解乡镇债务

乡镇财政要做好债务统计工作,对于债务类型要进行区别划分,分清楚债务的责任和轻重缓急。对老旧项目投资方面要进行重新审核,对投资回报不确定、不清楚的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再次出现坏死帐现象。要增加乡镇财政债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了解债务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挪用公款等现象的产生。要盘活现有资产,把多余浪费的资产进行整合重组,以便消化部分债务。

(三)精兵简政,减轻乡镇财政负担

精简机构和人员是乡镇财政减轻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把机构内部职责相似的部门进行合并重组,对本不属于财政拨款的下属事业单位要停止拨款,鼓励单位实行自收自支式运营。对于超编人员、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进行清退处理,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四)建立独立的预算、核算体系

财政预算工作是保证乡镇财政资金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在“三农”建设的大力发展下,建立一套独立的预算、核算体系对于乡镇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因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的资金浪费,同时,还提高了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我国乡镇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今天,及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的深化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我们现有乡镇府必须践行的原则,只有做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我国的乡镇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镇财政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乡镇财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许多乡镇财政收支严重失衡,面对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这些困难产生的因素,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对策,帮助乡镇财政在财务运行和管理方面摆脱困境。同时,政府机关必须得重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并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去解决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使乡镇财务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和债务管理制度,为乡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财政,面临困难,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马超.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N].安徽农学通报,2013(12)

3.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具备了四个方面的初始条件:

1.1 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普及,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并使一些生产要素得以从农业部门中分化出来,获得重新配置的机会。

1.2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是国有经济的运营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缝隙。而改革之初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但收入增长较快,社会对低层次的产品需求较大。容量较大的低层次产品的市场空间以及较低的市场进入的技术门槛、必要资本量门槛,为乡镇企业起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产业上的错开,避免了与国有企业的“阵地战”。

1.3 乡镇企业很容易得到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例如,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决定了它们可以免费或者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土地;传统体制下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设置的行政壁垒,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英语论文格式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成本极低的劳动力;长期的“金融压抑”人为地把利率水平控制在较低档次,使乡镇企业获得较为低廉的资金;等等。

1.4 在改革初期,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而且影响人们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大量乡镇企业进入轻工业,不仅为自身发展获得了有利的获利机会,而且强化了产业结构轻型化调整的效果。乡镇企业的兴起恰好吻合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上述四个起始条件,为整个乡村发展工业化提供了普惠的发展机会。乡镇工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论断基于以下根据:

2.1 根据1996年经济绿皮书公布的数据,整个“八五”期间,国民经济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8%,在这一数据中,由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有8.2个百分点,占增长的69%,其中农村第二产业的贡献有5.43个百分点,占增长的45.75%,是城市第二产业贡献2.33 个百分点的2.33倍;农村第三产业的贡献(1.82个百分点)也高于城市第三产业的贡献(1.29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 1991~1995年城乡各部门对GNP增长的贡献 单位:%1991年1992年1993年

百分点 比重%百分% 比重% 百分% 比重%

全国GDP增长率9.30 100.0014.2 100.00 113.50 100.00

城市部门贡献3.5037.625.0835.772.51 18.61

城市Ⅱ部门贡献1.5816.983.2522.921.53 11.37

城市Ⅲ部门贡献1.9220.641.8312.850.987.24

农村部门贡献5.8062.389.1264.23 10.99 81.39

农业贡献0.656.971.158.131.037.66

农村Ⅱ贡献3.9542.495.9141.607.64 56.60

农村Ⅲ贡献1.2012.922.0614.502.31 17.31

全国第二产业贡献 5.5359.479.1664.519.17 67.97

全国第三产业贡献 3.1233.563.8827.363.29 24.37

1991年~1995年

1994年1995年平均

百分% 比重%百分% 比重% 百分% 比重%

全国GDP增长率11.80 100.00 10.20 100.00 11.80 100.00

城市部门贡献4.1835.412.8427.86 3.6231.06

城市Ⅱ部门贡献3.2827.791.9919.51 2.3319.71

城市Ⅲ部门贡献0.907.620.858.35 1.2911.34

农村部门贡献7.6264.597.3572.14 8.1868.94

农业贡献0.806.780.979.52 0.927.81

农村Ⅱ贡献5.0442.744.6245.325.43 45.75

农村Ⅲ贡献1.7815.071.7617.291.82 15.38

全国第二产业贡献 8.3270.536.6164.837.76 65.46

全国第三产业贡献 2.6822.692.6125.643.12 26.77

注:1991~1995年的平均值为各项值5年中的算术平均。

资料来篇: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

2.2 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农民富裕和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以工兴农、以工富农”成为我国广大乡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走向富裕道路的主要途径。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实现这一途径的主要手段。根据资料研究,从1978~1995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中,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全年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到1995年的40%,如果考虑到今后农副产品价格不可能再大幅度提高和农副产品增长的刚性,那末,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将完全依靠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一途径。(表2)

表2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全年纯收入的比重农户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产值

年份收入/纯收入%指数上年=100

197815NA

1979201.11

1980221.20

1981241.13

1982251.14

1983281.19

1984301.68

1985341.60

1986341.30

1987351.35

1988371.36

1989381.14

1990341.14

1991351.37

1992381.55

1993391.75

1994391.35

199540

资料来源: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48页数据整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国内市场,对付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步伐,是大有裨益的。

3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根据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几十年来城市化初期的发展经历,城市化发展的途径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现有城市基础上的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提供城市型的物质、文化条件,进而生长成为新的城市;三是完全新建城市,由于新矿藏、新能源

等资源的发现或者新交通枢纽的兴建,在荒原上、山岭中完全新建一些城市。这三种城市化发展方式都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近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 年来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这三种方式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当前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第二种方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的过程,这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这一规律更显示出极强的中国特征。

在1984年颁布****中央1号文件之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壁垒阻滞了城市化的发展,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表3)

表3 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状况(%)1990年1991年1992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26.4126.3727.63

相同收入下国际城市化水平30.8031.6033.00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16.5020.0019.30

1993年1994年1995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28.1428.6229.34

相同收入下国际城市化水平34.0036.9039.10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20.7022.2023.30

资料来源: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8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城市产业再吸纳农业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小。特别是“九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最关键时期,城市国有企业目前大约存在2500万富余职工;1998年开始的国有企业的重大改革,这2500万富余职工将不得不下岗分流,同时,城市其他产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待业人员。城市产业在安置这一巨量的下岗分流职工已经成为1998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那末,在近十几年,在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和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依靠城市产业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另一方面,乡村中巨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就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也是空前的。根据1996年经济绿皮书的统计,1995年底我国乡村中劳动力总量为45100万人,并且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1998年底,3年中将新增1500多万乡村劳动力,1995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总数为12200万人,“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每年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1000万左右。如此,滞留农村的劳动力总量仍然在32400万人;我国148.7万km[2]耕地,按目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人均可经营0.67hm[2]耕地),最多可容纳22300 万农业劳动力,以此农村中还有101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 如果按目前沿海比较发达的农业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制度经营(人均经营2~

3.3hm[2]耕地),则农业可容纳7400~4400万农业劳动力,按此推算,农村中将存在25000~28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此巨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及其就业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最重大难点。当然,巨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和推动工业化前进的重要人力资源。

城市产业就业的“满负荷”就业阻滞以及农村农业就业的“超负荷”就业压力,在这一双力夹缝中,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渠道,同时,许多城市郊区乡镇企业还可以成为解决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一条分流途径。“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劳动力总数由1991年8906万增长到1995年的12200万,净增3294万劳动力,相反,国有企业8000多万职工的2000万富余人员将在“九五”的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下岗分流。

鉴于此,乡镇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口岗位的最重要渠道之一。1948年,全国设市城市58个(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1949年有136个,1982年有24

4个,1990年有456个,1997年有666个;进入80年代以后新增加的400多个城市,全部是在原有小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当然,由于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规模小、重复分散、资金困难、管理水平不高等初期工业化所存在的一切问题,这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和调控,以尽快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的大力发展形成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广阔和坚实的空间基础城市化过程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农业资源非农业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过程,是传统乡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变过程,是城乡空间平等发展和逐渐融合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逐步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发展过程。其多元化发展是指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应当是在平等发展基础上的共同演进;其多层次发展是指城市化发展过程是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演进、并且各种规模的城市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那末,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小城镇的大力发展就成为我国城市化多层次发展中最广泛的空间基础。

由于政府行政划分的关系,我国目前大约有48000 多个乡镇(1991年有乡镇55542个,1992年减小为48250个)。仅就建制镇而言,1953年有5402个,1964年下降为3148个,1982年更下降为2660个;1990年恢复上升为9321个,1991年为14135个,1997年为17779个,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也明显反映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曲折历程。而在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真正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最广泛基础和主要力量。1983年底,乡镇企业约140万个,产值85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72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7%,到1995年,乡镇企业达到3000多万家,农村非农业值约546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4050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5%,这13年中,乡镇企业个数增长21.4倍,乡镇企业产值增长64.2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增长56.3倍。(表4)

表4 农村各业结构及非农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单位:%)1980年 1990年 1993年1994年 1995年

农业68.946.126.925.722.9

工业19.540.456.457.558.2

建运商饮业11.613.516.716.818.9

农村非农产业

13.229.545.448.050.6

占全国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产 10.628.140.042.047.5

值比重

资料来源: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05、1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5“三集中”模式是实现小城镇发展第二次飞跃的科学选择

“三集中”是指:①农村人口居住向城镇的集中(当然也包含向城市的集中),②农村工业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的集中,③农业耕地向农场或农业大户的集中。

“三集中”的模式首先在1985年由上海市政府部门提出,是关于上海市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建立现代化农业的根本指导模式。这一模式实施十多年来,在上海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4年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启动乡村城市化试点“625 工程”(1997增扩为925工程”),这一试点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方向也是“三集中”模式可以概括的。“三集中”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小城镇近20年来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1995年,农村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5%,在国家GDP份额中,乡村第二产业份额(24.7 %)已经超过城市第二产业份额(24.1%),乡村第二产业对国家GDP 增长的贡献在整个“九五”期间

平均达到45.75%,而城市第二产业在同期仅为19.71%。1995年当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乡镇企业达到3000多家,创造的产值、利税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10%以上;乡镇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已经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1995年乡镇企业出****货值达4400亿元,已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乡镇企业达321家,到境外办企业的有886家。

在小城镇设置工业园区,使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是针对中国国情的科学选择。中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是跳跃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小城镇发展的阶段,造成了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聚集严重滞后于资本聚集,以及城乡经济关联度极低的格局。这些问题绝非现有城市后退几步便可以解决的。时至今日,即使不考虑现有城市本身就已经存在大量的下岗、待业、失业人口,同时现有城市缺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现有体制、产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弊端,要想大幅度地降低现有城市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以补上这一个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这种选择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在社会组织上也是行不通的,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园区使之集中发展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从而提高非农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度,以加速城市化进程。

最近十多年来,乡镇农民企业家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冲动,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具有客观必然性。政府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实际上是顺应这种客观发展规律,更快、更好地为乡镇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避免外部规模不经济创造条件,以降低乡镇企业空间聚集所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延期支付的环境代价。工业向工业园区的集中,将使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工业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的工业结构更趋完善,更趋合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更趋融合,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将使农村人口的生活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目前的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中,农民新城的居住水平已经大大高于市区,居住环境也优于市区,水、电、讯、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已经等同于市区,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使城乡之间的居住生活环境空间差距越来越小,逐步融合。

4.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 篇四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投入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对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落实国家这一民生工程,各级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实现资金监管到位,如在惠农资金发放上采取“一卡通”形式发放,在乡村基本经费支出监管上实行“乡财县管”和“村账乡代理”。但是由于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难度大,各地仍然存在“批多建少”、“批东建西”、“重复立项”等问题,少数地方甚至直接用项目资金来弥补乡村经费不足,“挪用”、“套取”、“冒领”现象时有发生。

一、问题

1、乡财保障乏力,项目资金难防漏。乡镇政府做为国家的最基层政府,县乡财力困难,财政保障普遍乏力。特别是一些工业弱县,财政穷县,90%以上的乡镇有赤字债务。怀化市目前乡镇人均公用经费安排标准为4000—10000元,但据测算为确保乡镇正常运转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在20000—25000元左右。由于公用经费安排的巨大差距,乡镇为了保正常运转,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有的乡镇在项目建设资金上打主意,把项目资金挪作乡镇工作经费;如果项目资金数额较大,则象征性实施一个项目工程,批多建少,从而在乡镇“挪用”、“套取”、“冒领”项目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渠道不畅,监管工作难下手。保持信息通畅是对项目资金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但目前由于种种原,主要在三个层面存在信息沟通不灵、渠道不畅。一是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没有联网,给监管设置了障碍。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多个部门,属于财政直管类项目,其信息渠道能保持畅通,比如“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等;属于上级主管部门直管类项目,由于部门有别,职能不同,其信息渠道难以联网,从而造成信息闭塞,监管工作难以下手。经初步统计,乡村项目建设资金信息,目前尚有一半在财政体外循环,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二是财政内部股室之间,由于对监管工作认识不统一,表面应付,造成项目建设信息不灵,信息沟通机制失效,乡镇财政所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上往往变成“马后炮”,影响了监管质量。三是乡镇部门及村(居)委会,有的为了单位利益,不顾财经法规,对项目信息能瞒就瞒,能逃就逃,实在隐瞒不了,就以多报少,批东报西,蒙混过关。

3、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效益难保证。目前乡镇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多,县直每个局都可以直接下达乡镇项目建设指标,并按资金类别采取对口监管、垂直管理、条条监管,自己监管自己的资金,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虽然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主要着重事后监督,难全程参与监管。比如在事前项目建设的公开透明上,在事中项目建设的立项,验收上,由于项目主管单位配合不力,造成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信息收集、参与项目立项、合同审核、建设期间检查、事后验收和资金支付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发挥不了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从而使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4、监管氛围不浓,思想认识难统一。乡镇财政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是新事物,项目主管单位相关股室、乡镇各部门单位及村(居)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大部分忙于应酬,缺乏经常性,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来检查了就忙得团团转,检查一过就松懈下来。部分乡财人员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涉及范围宽,牵扯部门多,工作量大,有畏难情绪;少数项目主管部门觉得自己主管的项目资金,乡财部门要参与监管,有排斥情绪;个别在争取项目资金方面有门路的乡村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是自己争得的“关系资金”,不想让财政部门监管,有抵触情绪。由于思想僵化,观念滞后,认识难以统一,监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5、工作经费不足,监管环境难优化。当前,很多县级财政,仅仅是个“保吃饭”财政,而乡镇财政更难,要建设、要发展举步维艰。开展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独立的办公场所、专门的信息平台、多功能的宣传阵地和专门的工作经费。可是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匮乏,这一切需求都很难落实。尽管有些财政所领导十分重视,排除种种困难,为项目资金监管安排了专门办公室,开辟了一个公示宣传窗,但项目调查、工程拍照、工程验收、资料汇编所需的工作经费无法满足,于是只得向上级求,向单位讨,实在不行自己垫,工作十分被动。

二、对策

按照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如何排除困难,实现乡镇财政所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全程参与,使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笔者通过对怀化市部分乡镇试点和一些县市调研,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目前乡镇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过程的困难。

1、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顺利开展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以思想发动、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坚持“会议”、“媒体”、“专栏”、“资料”多措并举,大力宣传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的思想拐过了“弯子”,端正认识、克服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排斥情绪,为顺利开展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强化组织职能,构建高效的责任机制。

思想是基础,组织是保障。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多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要让领导把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当成廉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各级要成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县乡财局要设立“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股”,负责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信息收集、审核反馈、政策法规宣传及对项目资金的拨付进行监督和跟踪问效。在乡镇财政所要确定一名“项目资金专管员”,全程负责乡村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同时,要构建有效责任机制,县级财政局要与各财政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其工作好坏,直接与责任单位评先挂钩,与责任人评优挂钩,与工作经费安排挂钩。通过强化领导力量,构建组织网络、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夯实工作基础,确保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1)县级要建立信息通达流程。借助“金财工程”内网信息平台,对项目建设资金统一设立“信息收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工作流程。建立巡查核实流程,对财政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4次,对上级主管部门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3次,对金额大于20万元和群众有反映的项目作为重点抽查核实对象。建立资金拨付流程。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工程进度,通过“乡财县管”这个平台,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特别是对上级直接管理和实行上级报账制的项目建设资金要做到资金归口乡财局管理,并统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以规范监管行为,防范违纪违规,净化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环境。

(2)乡镇党委、政府要给乡财部门壮胆撑腰,为资金监管保驾护航。要指导制定本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开绿灯;要率先垂范,痛下决心,强化监管考核,从政府自身建设项目抓起,率先将政府建设项目全部纳入项目资金监管笼子,给各机关单位、各村(居)委会做榜样。

(3)乡镇财政所在监管工作中,要把好以下“8道关口”。

A、建立项目库,把好项目筛选关。乡镇财政所要从宏观上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要求乡村按照发展要求,通过从下到上层层筛选,确定建设项目,比如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在项目库建设中把涉及该镇财政扶持的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环保、民政等各个部门,共186个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中,然后将每个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规模、投资额度、建设期限逐一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部进入电脑操作系统设置的项目库。

B、构建信息网,把好项目信息关。项目建设信息是整个项目建设监管的前提,乡镇财政所要采取“两手抓”的形式收集项目建设信息。一是抓正常信息来源,要求财政所及时接收县乡财局项目资金监管股下传的信息邮件;二是抓建立信息网络,要求财政所在各村及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明确一名项目建设监管信息员,建立项目建设信息报告制度。

C、开辟宣传窗,把好项目公示关。乡镇财政所都要建好“资金监管宣传窗”,一方面将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县里的有关资金监管政策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向社会公示有关项目建设的“名称”、“地点”、“规模”、“资金”、“工期”、“主管单位”、“承建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D、参与立项,把好项目合同关。乡镇财政所要对财政部门直管的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签订建设合同,坚持全程参与,严防“批东建西、批多建少、批整建零”,套取国家财政资金。比如在把守项目建设合同关的过程中,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发现该镇大塘村的一个山塘维修工程争得国家项目资金10多万元。这笔资金其中6万多元安排山塘工程维修,4万多元安排人挑马驮的材料运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前,首先到现场察看,测得只要修好一条700米的组级公路,就可以减少这笔人挑马驮运输费,而这条公路的建设资金也只需4万多元。于是便帮助该村与承包人签订了两份施工合同。结果以一笔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两个工程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E、坚持跟踪管理,把好项目建设关。合同是依据,建设是关键。要想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如数如质如期竣工,乡镇财政所要坚持跟踪管理,管住工程规模,管紧工程现场,管好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和工程进度,一旦发现问题,尽快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F、做到“四到堂”,把好项目验收关。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资金监管的重要关口,弄不好,就会使一些“阴阳合同工程”、“豆腐渣工程”、“半截子工程”鱼目混珠,蒙混过关。为此,乡镇财政所在参与竣工验收时,始终应要求和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受益群众代表“四到堂”,坚持集体测量、现场拍照、共同计算工程造价,然后确定拨付的项目资金数额,从而有效地防范项目工程中的“猫腻”。

G、实行“三专制”,把好资金拨付关。监管项目建设资金,千关万关,最后一关是资金拨付关。为了把好最后一道关口,乡镇财政所要实行专人、专款、专账的“三专制”监管。项目建设资金下拨到账后,随即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带公章到财政所领取“项目资金支付审批表”,通过乡镇项目建设资金领导小组长、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项目实施单位民意代表、财政所长合签同意后,由项目建设承包人提供合签后的“审批表”及经项目建设单位领导审批、承包人经手、群众代表会签、财政所审核过关的正规票据,项目资金专管员才能通过转账方式支付项目资金。

H、规范两个台账,把好项目资料归集关。项目建设完成后,以乡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分别建立台账。开发和升级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及时把支付审批表和转账支付时信用社进账单中的收账联及相关项目建设资料,如项目承包合同书、立项批复、检查记录、竣工验收记录等进行整理,并录入“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建立电子台账,打印出各类报表,建立纸质台账。

4、增加投入,改善项目监管的工作环境。

主要是增加两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乡镇财力保障力度。中央、省要加大对乡镇财力转移支付的保障力度,县级财政要把乡镇基本运转的财力列入预算,从源头上解决乡镇为保运转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行为。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增加监管经费的投入,以满足监管工作的硬件需求和软件需求。比如办公室装修费、专管员培训费、项目调查费、项目公示费、工程拍照费、资料整理费等,以确保乡镇项目资金监管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5、建立激励机制,催生监管工作的内在动力。

5.浅析乡镇经济的发展与对策论文 篇五

新形势下,乡镇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巨大的竞争压力,给乡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更进一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践证明,围绕“农业经济产业化,二三产业民营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突破性发展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农业,从承包农田人手,在农业综合开发,规模经营上寻求增长点,是发展乡镇经济的有效思路。

一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大面积的示范性基地。与此同时,突出品质特色,引进优良品种,变原来的生产力水平低、松散的低效益种植,为高科技含量、集中的高效种植。成为发展乡镇经济的宏观政策导向。

二是着力拓展深加工领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加工企业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加工工业,开发小包装食品、净菜上市、直销配送等生产经营形式,以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龙头,因此,要依托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有计划地发展市场,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点,大力扶持和鼓励农户兴办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运销队伍,使农产品货畅其流,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公司+(乡镇)政府+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农场、农业公司、农业大队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对农户实行了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工科技素质。从科研院校中聘请专家教授为农业现代化献计、献策。利用“公司+(乡镇)政府+农户”组织体系所具有的“整合”功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和科技创新。

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如大水坑镇政府投资高标准地对泵站进行维修、改造,还加强了闸、站、堤、沟等配套建设,水利用工程,逐步推广形成了滴灌、喷灌、管灌的节水农业。

六是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贯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以按劳动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鼓励扶持能人,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人法制轨道,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企业改革,致力二次创业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正确选择,是乡镇经济发展再创辉煌的重要举措。大多数乡镇企业是由集体独资或由乡镇政府出面担保靠银行贷款创办的,这不仅使乡镇企业再生产规模受到资金的约束,而且因为缺乏不同的投资主体的相互约束和有效监督,经营者的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企业管理粗放,经营效益滑坡。次者,无法清楚地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由此而引发一些企业行为短期化、干部家族化、决策随意化的倾向,严重地压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再者,乡镇政府既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领导,这一双重身份,使乡镇企业很难完全按照市场的导向,突破区域界限,合理经济地配置生产要素,往往要从本地区的利益和资源出发,形成过度的竞争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下降,亏损严重,管理失控,资产大量流失,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基于此,我们以思想认识为突破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破除“企业出售就是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动即流失”等旧思想的约束,本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一厂一策,规范运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和选择,采取股份制,整体出售,关门走人等形式,对集体企业实行改制,解除了职工躺在企业身上,企业躺在农场身上,事事找农场,“等、靠、要”的依赖关系,使他们自由自在地搏击于市场。讲求方法,强调改革的可操作性,实事求是,强调改革的时效性,使原来技术、设备产品大部分比较落后,规模小,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的企业,通过引进、改制、资产的重组配置,达到了技术、产品、市场、规模、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职工先下岗,后上岗,解决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工资能高不能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取得了“不改三愁,一改八收”的效果,即企业不改,农场无时不为企业的发展愁市场、愁人才、愁资金。企业改制后,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扩大了就业,稳定了一方;二是引进了名牌,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增量投人;三是理顺政企关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资本营运,盘活了存量资产;四是更新了思想观念,引进了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五是实现了战略重组、壮大了骨干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六是增加了地方财政收人;七是促进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三、改善环境,营造乡镇经济发展的氛围

要从以下方面人手,切实营造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到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考察,更换脑筋,邀请专家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当前重大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讲解,使广大干群深刻地认识到不改革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焕发开放引进、深化改制、人人争当创业者的热情。

二是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和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和外地民营以及个体工商户在镇域内发展经济,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将国际、国内名牌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吸引进来。

三是搞好硬件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成败。因此,要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四是优化执法治安环境。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全面开展承诺服务,对扰乱经济发展的违法分子从重、从快地进行有力打击。

五是改善宏观管理环境。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乡镇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政策上,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信贷上,要按照“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资金投放。用法律手段,坚决遏制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加大税收力度,培植、优化税源,以此更好地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6.乡镇2006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篇六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北城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为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实现全镇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郑州市经济工作会议及新郑市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

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立镇、工业强镇”为主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建设,促进全镇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http:///

二、发展目标

根据2005年我区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的目标是:完成工业增加值10988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60亿元,同比增长30;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育经济增长点

2006年,要坚持不懈地强化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新郑振兴、项目支撑”意识,形成人人想项目,合力抓项目的浓厚氛围。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对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1、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主要是镇科伟业沥青生产项目。要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

2、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欧普陶瓷二期工程、福华钢铁轧机线、顺康兴中药生产线、民兴钢制品厂的项目建设,确保2006年竣工投产。

3、是要抓好新建项目。对于河南省同位素研究所投资建设的电池隔膜生产项目、河南科海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陶瓷辅料生产项目等正在洽谈中的项目,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洽谈力度,争取2006年开始建设。

4、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我镇工业经济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必须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

1、大力推介,进一步提升新村对外影响力。要借助网络、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我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园区布局、产业特色的推介。要围绕重点板块、重点产业,继续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招商推介活动。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让更多的客商了解新村、熟悉新村、落户新村。

2、创新招商新方式,进一步增强招商新优势。一是全员招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镇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抓招商。二是企业招商。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全面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资产重组和服权并购,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的机会。三是以商招商。善待现有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他们增资新上项目,加速自身发展,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拓宽引资渠道,广交新朋友,引来新项目。四是出门招商。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外出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加强与各界人士交流,开展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乡情招商、亲情招商。

3、进一步推进“二次招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园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经济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要加大对已落户我区的企业服务工作,鼓励已经投产的外来投资企业增资扩股。要加大闲置土地、厂房的“二次招商”力度。加强调查排摸,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强化对空置厂房的信息发布,使现有的土地或建成的厂房能实现“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科学规划,着力构建特色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工业集群区。

1、确定重点,打造板块经济。以羚锐制药、卓峰制药、灵佑制药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要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工程新药等,积极引导医药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要利用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在医药包装行业、陶瓷生产行业试点发展循环经济。

2、统筹规划,突出园区特色。按照“拉大框架、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高品位、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满足未来十年发展需要做好园区规划,使产

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相互融合、相互依托,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功能。利用重点镇倾斜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展镇区交通路网,推广管道燃气,提高供电、排水等各类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重点做好北城大道、北环路及沿线的规划建设工作。

(四)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发

展环境

目前,我们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与其它兄弟地区相比,这些政策还不够优惠,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要研究新的办法,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和带动金融、民间、外来资本参与我镇工业结构调整。要强化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公开办事程序、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信用新村、和谐新村。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投资者的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以批评教育为主,持宽容态度,不一罚了之。加大对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于投资者投诉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法追究责任。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让投资者在新村安心、顺心、放心。

7.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篇七

如何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我镇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是我镇党委政府重点考虑和亟待解决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按照县委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后半年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附城是陵川文明古镇、商贸重镇、经济强镇、农业大镇之一。多年来,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大多是经营粗放、产品结构单

一、科技含量低下的“五小工业”,在当今环保政策要求越来越严、产品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附城镇的乡村企业发展越来越举步维艰。但我镇也有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晋陵一级公路横贯东西,礼夺公路穿越南北,全镇境内村通道路连网通达的。二是信息优势,全镇4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村村通。三是资源优势,境内石灰石储量非常丰富而且质地优良,深化化工产业发展有着特有的资源优势,同时还有较强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为此,我们应加快制定出台并落实好“铸造产业化、化工区域化、建材新型化”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力求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发展,使全镇的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再创新的辉煌。

项目是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所在。为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目标,我们应努力做到了四个转变,一是冶铸行业向产业化方向转变。积极引导和支持淘汰企业转产或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降耗和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二是化工行业生产坚持向区域化方向转变。全力以赴抓好化工产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以改变全镇化工行业布局分散、质量效益不高的状况。三是煤炭行业坚持向绿色化方向转变。努力加快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绿色的转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建材行业坚持向新型化方向转变。依托龙腾陶粒砂有限公司,大力整合全镇耐火材料行业,积极发展陶粒砂支撑剂新型建材产品和以工业炉渣、粉煤灰、页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逐步使建材行业走向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生产、系列化开发。

上一篇: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收获下一篇:关于工作正能量的励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