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原创

2024-09-27

语文教学心得原创(10篇)

1.语文教学心得原创 篇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还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好多优秀的人入党的消息,每逢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既羡慕又期待。时至今日,我也迈出了向党组织靠拢的重要一步,现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大学的我,有幸被选为水建学院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员,有幸近距离的接触党,聆听党的教诲。

现在已是一名大学生的我,经过了共青团的影响与教育,经过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已经对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当我上了党课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党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次党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下面听我详细讲来:

3月17日下午是我们第一次上党课,由人文学院副院长方建斌教授主讲第一章:青年大学生与中国共产党,这一章讲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三部分展开,方教授的课非常富有吸引力,生动形象,听了他的讲述,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正确选择。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闫德忠教授来给我们上,他担任校宣传部副部长,讲授第二章:党的性质和纲领路线,他讲课幽默风趣,有非常善于联系实际。它讲述的自己在日本和台湾的亲身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使我更加了解党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

第二天3月18日早上8:00准时开始上课,由我们学院的吴继东书记给我们讲述专题讲座: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争创全面成才标兵。吴书记对我们学院学生的情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他已自身经历为例,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创先争优,以他年轻时的身体素质向我们发出了要全面发展的号召。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可不一般,给我们上课的是我校党校副校长李芳林教授,这样一次与党内教育干部直接接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主讲第六章:党员和党的干部。李教授知识渊博,教育经历丰富。

下午4:00钟,校组织部组织秘书徐三友为我们讲解第四章: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接下来因为计算机考试和清明节放假,党课连续推迟了两周,在此我就不赘述了。徐三友老师因为要清明节后要出差,所以把他的课提到了3月30日晚上7点给我们上

第八章: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4月7日早由团委秘书代替王吉成书记给我们讲第五章:党的宗旨和作风

第二节由方建斌教授给我们讲第三章:党的指导思想

4月8日早8:00由李芳林教授给我们将最后一节课第七章: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

最近给我印象较深的一次对于党的了解与学习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回忆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积极适应

四、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二部分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路径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三、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

第三部分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语文教学心得原创 篇二

中国动画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 1926 年摄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这部时间长度仅为3 分钟的无声动画, 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次伟大丰碑。1941 年, 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史上的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虽然这部动画也是只有9 分钟的黑白动画, 但这个成绩足够可以让当时的中国动画扬眉吐气了, 因为在那个时代的日本动画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1942 年, 《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 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1961 年万籁鸣任导演, 严定宪任美术设计的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腾空出世, 至今都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 该片获得了十几项国际动画大奖。五十多年过去了, 《大闹天宫》的这个成绩在后来的中国动画作品至今仍然无法超越。

中国的漫画也可以称之为“讽刺幽默类漫画”, 因为中国的漫画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壮大, 都紧贴着中国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状况, 紧扣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观点。讽刺幽默类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 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 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 有较强娱乐性。

丰子恺的漫画就可以成为讽刺幽默类漫画的代表, 他取材多是人世间的辛酸事, 为劳苦大众打抱不平, 流露对人世关爱的同情心, 温厚隽永, 十分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 中国的动漫和日本的动漫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日本的动漫是以手冢治虫于1947 年出版的漫画《新宝岛》为模板的故事类漫画。所谓故事类漫画就是把电影的拍摄视角融入到漫画的创作中去,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效果。日本动漫非常重视剧本, 剧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漫作品的成败, 重故事也是日本动漫的特点。这些和中国动漫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动漫的关键症结问题, 才能减少日本动漫给中国人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才有机会让中国动漫重新崛起。

我认真研究并分析过中国原创动漫存在的问题, 希望在中国动漫的教学中给大家一些启示与参考:

一、动漫是给小孩子看的

在中国人的想法中, 动漫作品始终认为是给小孩子看的,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日本动漫在年龄上的划分是:儿童漫画, 少年漫画, 少男漫画, 少女漫画, 青年漫画, 女性漫画, 成人漫画, 老年漫画等等。日本动漫最多关注的年龄段是:少年漫画。在日本, 少年漫画理论上其实是给8-12 岁的孩子看的, 比如代表作品:《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等等, 在中国, 很多12-40 岁的人都是这些动漫的忠实读者。

中国的动漫多数是给7 岁以下小孩子看的, 是孩子上学前的预习, 中间有很多说教的成分, 当然吸引不了青年人。你会发现, 日本大部分受欢迎的动漫作品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人性的思考之类的话题。在动漫的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教师讲的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没有深入的研究动漫作品的深刻内含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我认为动漫作品的灵魂是剧情, 角色设计也只能排在第二位, 动漫作品如果没有好的剧情, 是没有办法吸引读者的。所以动漫的教学一定要重视动漫作品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原创动漫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才会有生命力。

二、动漫及衍生产品的消费主体分析不准确

动漫的衍生产品很多, 我惊奇的发现这些衍生产品的消费主力军不是小孩子, 而是12-30 岁的年轻人。例如:圣衣神话一套模型手办大约是90 个动漫人物, 平均一个的价格在人民币400 元左右, 这显然不是一个孩子能承受的。这些以动漫、游戏为主概念的衍生品, 在游戏周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所以在动漫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迎合青年人的口味, 一定要知道他们喜欢动漫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什么样的角色, 什么样的服饰, 什么样的衣着打扮等等。一部动漫作品不迎合市场, 那其结果也必然被市场所抛弃。中国原创动漫的教学也时刻要紧跟市场和时代的脚步。

三、动漫创意思维僵化, 故步自封

中国的动漫作品内容陈旧, 鲜有创新。从《大闹天宫》到《西游记》, 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传奇》, 中国的动漫作品大多无法摆脱名著的魔咒。总把名著反复的修改, 结果浪费时间又故步自封, 要敢于大胆创新。电视中经常播出的动画片基本上就是:《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蓝猫3000 问》、《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 这些作品基本上适合的是8 岁以下的儿童, 要知道在日本12 岁孩子看的动画片基本上就已经涉及到人性的话题了, 这样的动漫作品还是太肤浅了, 根本不适合现在的动漫市场。这就需要我们的动漫教学要与时俱进, 经常传授一些“头脑风暴”式的教学, 思想一定要活跃, 思维要放得开, 在动漫的创作上不要放不开手脚, 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希望政府在动漫的剧情设计上给予一些宽松的条件, 要给动漫合理想象的空间, 不要约束的太死板, 要适当的进行调整, 适应全球动漫的大形势。

中国并不缺少敢于想象的人才, 问题是传统观念太过于保守, 思想受到很大的局限。加上国内对动画作品的“保护政策”, 即一日之内的播放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导致许多劣质动漫作品的出现。我们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适当的调整那些过时的守旧的观念, 但是也要注意对尺度的把握。因为日本动漫的暴力, 色情, 打斗方面的情节确实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人以误导, 会让他们认为只有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 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动漫中的暴力情节只是表面现象, 那颗饱受摧残的心灵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动漫的教学中, 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充分掌握动漫行业的动向, 今后更好的融入行业之中。

通过一部优秀动漫作品可以体现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气质和民族精神。但是这些精神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 而是需要我们的认真的思考和领悟。中国动漫的教学与创新与发展更需要一代代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深入浅出的教学与引导, 这样中国的原创动漫才会有希望, 我们期待那一天。

摘要:在中国, 动漫产业是一项比较综合的艺术形式, 集合了艺术、技术、文化、摄影、出版社等多种领域, 深受大众的喜爱, 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而对于大多的中国孩子来说, 他们所认识的动漫更多的是日本动漫、欧美动漫, 而对于我们中国的原创动漫并不是那么的喜欢, 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的动漫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原创动漫,动漫教学,创新,动漫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约翰哈拉斯.动画时间的掌握[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2002.

[2]孙立军, 董立荣.动画创作技法[M].长春:海洋出版社, 2004.

[3]贾否, 孙鸿妍.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2011.

[4]爱德华福克斯.欧洲漫画史:1848-190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6]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9.

[7]麦克劳德.制造漫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3.浅谈美术原创课堂教学 篇三

一、原创教学研究旨在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唤起孩子思维特征中“为意识随意利用”的创新功能。在当今这样一个以读图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学会有视觉进行思维”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对于学生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感受,那展示的会是学生最真诚的一面。人类的思维是呈树状发散结构,原创就是将思维的轨迹形象表现出来,把不同思维之间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学生会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太可能联系起来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连接,无形中锻炼了思维,会使人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阐述:“文化是思想的活动和对美及人类感情的接受”。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欢乐。” “在教学中,如果你忘记了学生是有身体的话,你一定会后悔莫及。”……怀特海的思想,敏锐而深刻,有助于笔者全面认识美术原创教学,有助于笔者更充分地发掘原创的课堂价值,笔者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整体,并着眼于每一个人潜在的美术资质,强调主动的美术活动,起步于视觉,融美术于生活。

二、浪漫的美术原创课堂教学策略

原创课堂里的浪漫虽然缤彩纷呈,其实都遵循着一致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过程,形成了“浪漫感悟激发原创-审美引导促进认知-整体概括提高原创”三大教学板块,该教学板块因为有了“浪漫感悟”的介入与整体流贯,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美术学习的原创精神发展。而鼓励原创是唤醒潜在创造力的手段,儿童的原创力是无尽的,只有当原始的思维冲动在形式美的美术训练之前,真正的创作才渐渐完善。尤其是即兴创作,在这里以其最为开放的形式,追求一件物体的多种造型、一种色彩的多种变化、一些思维里潜在的创造性……。只要笔者们让学生随着自己的直觉,十分注意地聆听和观察,创造终会显现。这种创造过程是透明的,鼓励每一个人投身其中,鼓励每一个人都发现成功的快乐。

原创课堂是一种把结果呈现于开始的艺术旅程。儿童与艺术家的相同点在于,敢于向平凡的常规思维挑战,把隐藏的潜意识表达出来。在视觉艺术领域,这种感知在一开始就必须表现出来,儿童所缺少的,只是相应的技法和分类的观念而已。在奠定了充分的浪漫的基础上,学生便为向精确阶段的过渡做好了准备。

原创课堂中存在着深思熟虑的有序性,引导学生从最基础的个体造型起步,通过形式美法则组织群体形象构成,直到整体和谐以及更远,如情节想象等,构成富有变化、美感的作品,训练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敏捷性、连贯性和复杂性以及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笔者们以原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为目的,并力求做到:画得随意、形的多样、玩得自由,合得生动。怀特海对概括的描述是:“对事物的明确认识,态度的习得,对普遍性的法则、规律及公理和范例的清晰理解。”他强调,这三个阶段在有效的教育中,在所有的学科中,都是必须的。实际上,这三个阶段永远是互相交织的。可以这样说,浪漫是根基或出发点;精确是稳定和平衡;概括是色彩和个性。

在理想的境界中,每一堂课都应该包括这三个阶段的某些因素。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直觉开始教学生涯,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又继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或教育学课程充实自己。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管理知识的指导下,教师的风格日趋成熟。在实验中,那些既有感悟和灵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最出色的。

三、原创教学的研究特色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一是通过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发展学生的视觉敏感;二是积极开发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创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中视觉现象的关注力与辨别能力。笔者们在整个研究活动中进行了大量直面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依托课堂、闲暇生活的一体化教育实践,笔者们一边收获着学生视觉思维成长与发展的成功案例,一边提炼着笔者们美术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初步学会了视觉化学习,拓展了闲暇生活的空间,发展了其对生活中各种视觉现象的关注意识与选择能力。如《瓜灯设计》一课中,学生在拼摆、组合、创意的空间中流动思维,在光影的折射中焕动想象,把笔者们引入了学生的创造世界,如梦般的瓜灯作品中承载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蓄意着他们的美好愿望。原创课堂站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的高度,从完形切入,在个体完形与整体完形的哲学层面上进行剖析与评述的教学研讨,以原创性、审美性、生成性为原则的教学实践的把握点的解读和分析。笔者们的课堂实验犹如春雨般的交流,细声但有渗透力。

“文化是思维的活动。” 在校园艺术环境里,可以看到了水墨流淌的墙、富有生命的陶艺,正在向笔者们倾诉着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次记录,讲述着美术课堂的生命和欢乐。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关于美的决策的训练,审美抉择就可能成为他们未来生活里的组成部分。原创的激发、个体的塑造、群体的构成、和谐的整体、美感的培养等,使个人体验到整体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来理解,构成既是美术的一种概念,也是社会和谐的写照。

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思想,笔者有一个思想,笔者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教育艺术追求浪漫,充实精确,开启思维,师生互动,以及体验的乐趣,唤醒埋藏在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笔者将那些原创记载下来,笔者认为创造和基础两者都很需要,做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和童心与人文精神的教学实验,希望让学生的思维多一种表达的方式,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美感地表达,让课堂在过程中有生成,发现学生的聪明智慧,出现华彩的片断。更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实验,用怀特海的思想和实践作为动力,一起寻找艺术的精神和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目的》 [英]阿尔弗雷得·诺思·怀特海著 徐汝舟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2年

4.预备党员学习心得 原创 篇四

人的判断能力是建立在自身信仰之上的,错误的过激的信仰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和不必要的牺牲,左倾错误就是血的教训。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信仰,才能唤起为之奋斗的动力。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基本前提,以信仰为前提,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这样才能促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开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还要关心时事政治。政党与政治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就像人间的烟火,不断变化影响着政党的建设,而政党又推进着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因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中及时掌握时局并做出正确决策,才能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保持自身先进性。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第一,明确了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必须反映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时代的推进器。一个时代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党作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牢牢立足于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其生存和发展才有深厚的根基。我们伟大的中国***是无产阶级的党,要永保先进性,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敏锐的洞察和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明确了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必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代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看一个政党能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最要紧的是看它是不是反映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看它是不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后于时代的政党,脱离群众的政党最终都将被人民所抛弃。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二者是鱼水的关系。为此,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第三,明确了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时代前进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我们党对文化的态度应该

是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所用。我们要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教育人民,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努力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81年的历史证明,中国***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多年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下,我确定了正确的理想,并且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我坚信加入中国***是我一生中正确的无悔的选择。

以前对党的认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通过党课学习,自己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对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上来,确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政治信念,争取在组织上入党之前,做到思想上先入党。我相信,只要坚定自己的意志,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不能忘记加强党性修养和人文修养。加强党性修养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要有忠于党的事业的决心和坚定的组织观念,共产党是个严密的政党组织,组织凝聚了巨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组织中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视党组织为无物,那么组织将是一盘散沙,团结合作、集体意识就会变成空话。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人文修养,成为一个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乐于奉献、善于引领的人。同时更要始终牢记两点,“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5.原创纯手打:团员心得 篇五

2006年的5月4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员,在6年的团员生涯里我经历了中考高考,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成长的机会,今天我想好好在6年后给自己做一些小结。

中国共青团是我们年轻人的先进团体。作为一个中国共青团员,我不时提醒着自己,要严格要求自我,保持先进的思想态度。在学习上,勤奋上进,勇于创新;在生活中,严于律己,诚实守信。与同学友爱相处,对老师尊敬爱戴,对父母敬爱孝顺。

在作为共青团员的几年时间里,我多次担任班长的职务。作为班长,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班级老师同学的服务者,尽心尽力为班级做好每一件事,为班级的荣誉而与同学共同努力着。

当然,在学习方面,我也没有松懈。虽然在高中有一段期间,我也曾经迷茫过,彷徨过,因此使成绩有所下降。但好在在老师同学与父母的帮助下,我及时醒悟了过来,加倍勤奋努力学习,终于把成绩拉了回来。

如今,上了大学,我仍然没有松懈的力争上游。在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下,我再次当上了班长一职。同时,我加入了院里的秘书部。我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够丰富多彩,也希望能为班级学院出心出力。

为了争取更加的先进,我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接受党组织的考验,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在这期间,我更加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

在今年寒假,我有幸到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锻炼和提高,学到了在学校课堂中没有接触到的实践,看到了许多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方式,听到了许多离退休干部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这也让我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经验有了新的认识,我也会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我将要多积累多思考多体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灵活的工作方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发出自己的微热,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在成为共青团员不长不短的六年,我对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都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解放了全中国,打退了日本鬼子的侵略,扳倒了压在广大人民群众肩膀上的三座大山,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中国这片大地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人民的生活取得明显的进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进入世界大国之列。

6.党课心得 —— 党的历程 原创 篇六

——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探索 本学期开始了第一次党课学习,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发展的光辉历程。

最先,中国共产党从“开天辟地”的“五四运动” 开始: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阶级、思想基础。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星火燎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然后,是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

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接着,中国进入的拨乱反正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北大的学生在阅兵式上还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7.语文教学心得原创 篇七

一、打破思维惯性,利用思维的连贯性

在传统的动画造型课程中比如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课堂上,流行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比较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次是绘画技巧与绘制能力的训练。这种方式有其道理,也并无过错。但是如果仅仅以其为重点培养,从而忽视了创意思维的培养,这就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虽然学生在学习中绘制了大量的造型训练,但是在面临实际案例时,却仍然无法设计出更加富有新意的造型,其作品特点大同小异,没有创新性,形象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不具备独特的辨识性。这并非否定基础知识与绘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而是其中忽视了学生在造型训练中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绘画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而非通过机械式的大量训练就能够获得的,关键在于如何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何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突破出来,发挥潜能,有创造性结合其扎实的美术基础来完成创作。基于此,动画造型相关课程,要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如何转变学生设计思路并开拓其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增加对事物的好奇感和疑问感,激荡他们的大脑,迸发灵感,使他们打开思路,尤其是打破思维的惯性,在素材中做到更好的提炼和创新,从而在设计作品中达到美感与新颖、观赏性与独特性的结合。

虽然思维惯性容易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模仿阻碍创新,但是在我们研究设计的时候,发现设计思维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刺激大脑,反复体验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思考生活周边的各种信息,才能始终感觉自己是在一种“设计思维”的状态,而在长时间的“状态”中,灵感才会不经意闪现出来。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教育大多数是培养造型基础的美术教育,要求掌握写实的绘画技术,这与大学期间要求培养的设计思维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学生很难短时间从写实的绘画状态快速地进入到“设计思维”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这种转变做一下预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讲述不同类型的造型风格,而设计思维的转变,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被动式传授的方法,并不适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形成认识上的体验。因此让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大量的造型素材就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按着自己的理解把造型素材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写实类的、拟人类的造型、水墨的造型,装饰类的造型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素材加以对比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哪些环节更好,哪些环节还不足,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们成果的优劣性。

二、在日常训练中激荡出设计思维的突发性

用动画造型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建筑风格、自然风貌、文化差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情感状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造型设计来表现不同的建筑特点、场景风格、文化差异、角色性格、成长环境、生活背景等等。把这些观察到的、搜集整理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在锻炼学生去体验生活是如何转变成设计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学会记“日记” ———用笔画出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他们平时灵感闪现时的造型等,然后加以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和版式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这种方式非常喜欢,因为它给大家的感觉不是在枯燥的“学”,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感觉中,得到进步,获得灵感和创意的积累。 这种让学生主动去“玩”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养成一个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将来的设计做好“思维” 上的准备。

动画造型与写实绘画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造型加以夸张、提炼、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而后者只是把现实世界加以纸面上的再现。通过将观察搜集到的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 提炼出基本形体特征,并以相对简单的几何元素来表示,再将这些几何类元素图形加以处理,经过艺术化的归纳重新组合起来,在外形结构、轮廓线条、颜色明暗等处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特征明确的新的造型形象。如《冰河世纪》中的剑齿虎的造型,就是把老虎的造型几何化, 尤其是脸部特征有着明显的直线和曲线的变化,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流畅性与装饰性特征。

动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其特殊性又必须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2]。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几何元素的组合,体验其形成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不同组合的尝试中,分析其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差异,从而归纳出不同元素的组合规律。例如,用弧形构成的树木与用锥形构成的树木的区别,弧形的树木感觉更加顺畅舒服,心理上感觉更加柔和亲切,而锥形构成的树木则更加硬朗,感觉更结实,心理感觉更加倔强顽强等。

一般来说,设计思路的连续性主要针对培养设计 “感觉”,激荡学生的大脑,从而进入设计“状态”。在设计的“状态”中,灵感会闪现出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灵感的闪现,就是设计思维的突发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当反复思考设计各种方案时,发现总是不够满意,苦苦思索也没有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答案。 但是当我们放下这些思路,放松心情,可能不经意在其他地方发现新奇,灵感瞬间出现,而且是转瞬即逝的。这当然有前面苦苦思索的功劳,它证明设计思路连续性的必要,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灵感出现的一刻,是一种顿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顿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是难以捕捉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接近顿悟的状态。生活中每当有好的点子时,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而且需要时效性,因为今天的灵感明天再记录时,会发现怎么感觉都不像前一天的那么好,甚至根本记不得之前的好点子是什么。也许只是潦草的几笔涂鸦,几句文字的标注,就可以很好地记录每一次不经意闪现的点子。当学生需要做设计项目时,就可以翻开他们的记录本,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加以归纳和提炼,从而把“顿悟”这种灵感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资源,并训练学生将这些造型中的元素通过归纳总结、合并删减等方法进行设计创作。这种获取“灵感” 方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平时做大量的“创意存储”,养成平时将想法和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因为顿悟的偶然一定是平时积累的必然。

三、充分利用联想与逆向思维

当人们通过一件事物想起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这种思想活动称之为联想。它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反应。在艺术创作中,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因此,动画造型设计中,联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它可以极大地拓宽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向。通过联想的方法,创作者可以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限制, 从而引申至其内涵,与其象征意义等,延伸创作思路。

联想具备多元化特征。我们既可以通过造型特征联想到与其外形相似的形象,例如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骷髅、竹竿。也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联想到其比喻性或隐喻性特征,比如由这个骨瘦如柴的人联想到生病或吸毒的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或一个行为联想到其引申的内涵特征,例如红旗倒了,联想到战士的牺牲。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借鉴,并获得联想的价值。“民族化对我们中国动画电影人来说更为重要”[3],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中进行联想,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从而联想到水墨动画的可能性;《九色鹿》就是参考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同样是出自于戏曲艺术的造型特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联想,能让我们拥有大量的创作资源。《埃及王子》在设计风格上,借鉴了大量的古埃及壁画中的艺术特征;从非洲大草原中吸取养料的动画如《狮子王》等。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用联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

此外,在设计实践中有时还需要我们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目的就是追求差异性。对于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或定论敢于提出异议,从而用截然相反的思路进行思考。在进行造型设计时,为了追求设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点,不是与别人的设计相似,往往会运用逆向性思维,这样能够否定自己,能够敢于推翻人们的习惯思维,从而获得一些新的尝试。

8.语文教学心得原创 篇八

【关键词】高校课程 FLASH动画 飞碟说 MG动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7-02

时间运行至今日,在整个世界都已爆炸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媒体方向也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面向——全民自媒体时代。

这是一个越来越自由的时代,当信息的传播从权威到达民间,似乎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声音。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这个时代个体自我的动员能力迅速提高。经济收入的增长,又使个体行动能力大幅提高。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所以在如此可观的大形式之下,只要你的作品可以紧抓时代脉搏,内容制作精良,就可以在网络媒体上获得一席之地,那么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变成了当下之重,我们需要在课程上引入这样的理念,来提升学生的作品质量,从题材、内容、形式的制作上严肃把握,来提升学生的素质。

FLASH短片制作设计课程是高校视觉设计、动画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课程,此课程借助ADOBE FLASH软件为依托,通过一定的设计理念来呈现广告片,动画片和互联网站前台与后台的设计,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广告宣传片制作选择方案。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都少不了FLASH课程的设置,培养出从技术到能力两方面都能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制作精良,创意独特,节奏有趣的新时代FLASH短片,这些FLASH短片形式有以动画中长片为主的广告片,也有一些时间短,节奏强,画面精美为主的MG动画,也称之为(Motion Graphic)图文动画.

ADOBE FLASH软件的特点是1:可称作是无纸动画,通过关键帧的建立和时间轴的运用来完成动画制作,2:在完成细腻过度的帧与帧之间变化上较为费时,所以多半的过度细腻的动画形式都不会选择用ADOBE FLASH软件来完成,3:上色快、变形快、制作快这些优势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完成制作,4:在完成造型偏几何的图形处理上优势较为突出,而相反的完成一些造型变化丰富、边缘蜿蜒曲折的图形处理上存在很大劣势。

纵观现今互联网,以FLASH软件制作为主的动画短片中有几大受欢迎的节目,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由原创视频自媒体——飞碟视界传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出品的—《飞碟说》。风格诙谐、重口、无下限一路走红,是屌丝无种时的好朋友,是白领失业时的好伙伴。作为业界良心,创造亿级流量神话,成为公认的网络视频百科精品。

“飞碟说”全部都是由FLASH软件制作而成,画面无论从颜色、造型、镜头的切换、故事情节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凸显了其制作的精良和标新立异的气质。其所有的片子的特点是首先内容的选择很吸引眼球。在内容的制作上,“飞碟说”非常取巧,充分利用了FLASH软件几何图形状图案处理上的优势,在角色的设定上,四肢的处理都是非常简单的几何图形,将所有的图案都几何图形化,这样无论是人物角色、动物角色、场景等设定都看起来简单利落,但却使得表意更为准确生动。

与此同时,互联网中又出现了一种新颖的动画形式 — MG动画。MG动画(Motion Graphics)是一种融合了动画电影与图形设计的语言,基于时间流动而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MG有点像是平面设计与动画片之间的一种产物,其在视觉表现上使用的是基于平面设计的规则,其技术上使用的是FHASH制作手段。MG动画同时也被商家用作非常温馨的广告形式,篇幅较短,画面简洁利落,表意性强,动态节奏丰富是它的特点。

9.考研心得(绝对原创 真心推荐) 篇九

齐济

因为自己也才刚刚准备一个多月,所以不能说经验丰富,但是可以谈及一些考研前期的注意事项。

1.切忌“三心二意”

其实考研并不是一个本科生在大学最后关头的必经之路,有很多同学到了此时非常盲从,看到周围的同学买起了考研复习资料,觉得不能甘于人后,就盲目的跟风考研,坚持几个月,发现有很多适合自己、薪水也不错的工作找上门来,于是放弃了考研的计划。我就在自己的备考过程中看到了这样的情况,而且这样“三心二意”的同学不在少数。

这样其实是考研的大忌,因为如果是考外校,尤其是名校,我想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数学、政治、英语、专业课门门都有难念的经,所以如果想要做到稳扎稳打,在复试的时候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初试的时候争取足够高的分数。这时,全身心地投入是最重要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免会影响复习质量,导致复习不好,最后实习也没花足够时间,考研也半途而废。

2.最好“志存高远”

有很多同学一看到某个学校招生的人数很少,录取率很低的时候就心里打退堂鼓,认为考研难于上青天。事实上,考研确实很困难,但是再困难,也不能上来就把自己打败。考研就像是一个擂台,上千人竞争只录取一百多人,拼到最后的方为强者。所以与其畏手畏脚,不如全面提升自己的实力,人生能有几回搏,对于那些高考没有发挥正常的同学来说,考研虽难,但却是另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所以,心中留有一个目标很重要,纵然困难也毫不畏惧,我想着也是考研能磨练自己的一方面原因吧。我曾经问过去年上大机自学院唯一考上交大的一位学姐,你当时的目标是什么。她说她从不考虑太多后果,心里只装着这份梦想,于是剩下的只是努力、再努力。奇迹,就是努力,再努力的结果。

3.也应“放长线、钓大鱼”

考研费脑力,也费体力;需要一个人战斗,也不能少了周围同学老师的帮助。时常锻炼身体,养成晨跑或者也跑得好习惯,学累了就出去跑跑步,锻炼了身体有放松了自己,一举两得。平常还要搞好人际关系,找两个研友,可以互相鼓励、督促,还可以分享考研搜集到的重要信息。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10.创作关于原创歌曲的一些心得 篇十

感性是创作的源泉,理性的技巧是服务和协助!这样的句子很漂亮,但是不实用.我的感觉是天赋和理论都是不能偏废,在创作中,灵感先于理论到达,但是不能说明灵感比理论更有分量。好比你选择一个女朋友,长相是门槛,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可能才是你最终选定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长相符合你的标准的情况下)

创作也是这样,灵感或者说感性的东西就是一个门槛,没有这个门槛什么也别谈,但是过了这个门槛就要看大家的功力的深厚了,这个功力是日积月累的音乐鉴赏,听力和理论各方面的沉淀。有人有很好的动机,很好的感情,很好的灵感,但是没有办法继续完和这个灵感同样出色的余下部分的创作,说明他

还是个业余创作家,理论沉淀还跟不上。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家总是可以抓住一个小小的动机把它发展的非常感人和出色。

实际上大家对理论有些误解,喜欢把它书本化,其实它恰恰就是发挥听觉的艺术一把利器,把最好听的音符给挖掘了出来。而很多时候,这些音符光凭一腔热情是找不到的。所谓的音乐大师哪个不是高深的理论大师,他们是天赋和深厚基础的完美结合。

过于强调天赋和灵感很容易让人对理论产生排斥,觉得凭自己的小聪明不需要特别用到什么理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但实际上仔细听过这些作品以后,发现艺术性还是不够,走的路子比较野(当然有人会说比较自由),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创作生命不够长久。在国内,能谈的上创作生命长久的音乐人少之又少,为什么?都是灵感突发类型的,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而如果有个深厚的音乐沉淀情况就不一样,一个小小的灵感可以充分扩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不需特别的再灵感突发把余下部分完成,否则会是相当累的。

我很欣赏国外的流行乐创作是百花齐放的,既有学院派的(比如很多电影插曲),也有很多野路子的(比如摇滚类的)。但即使是野路子的创作者也是有着深厚音乐沉淀的,只是风格不同于学院派的套路而已。但是他们通通都是理论的大师,加上他们的音乐创作理念比较受听众的认可,所以出名,而且可以水平不降低的一张接一张出专辑,这种现象跟国内是两回事。

总而言之,感觉国内流行乐还是轻理论,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少,想马上写好歌出名的人多。跟学术界一样,浮夸。

一家之言,或许有偏颇,但是是我的切身感受.当然我也见过理论基础很深厚的(他扒谱而且是Jazz类作品,只听一遍就直接在白纸上写出和声和根音)但是他写的歌不太好听,确切的说,不难听,但是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你不能说他没天赋,他的吉他弹的非常有味道,配器也很牛b,录音技术很好,家里有一套价格不菲的专业设备,他本人的经历也不能不说很坎坷。但是在创作上,确实感觉少了点什么。由此个案,我觉得创作的天赋和学习音乐演奏技巧的天赋还是有所区分的。也就是说,演奏家和创作家还是不同的,不要认为自己演奏的东西又多又好,而创作出的东西就一定好。复制和新建文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功能键。另外一点,创作需不需要有亲身体验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写的东西一定要有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但是听过《梁祝》作者陈刚的讲座之后,发现其实是一种没必要的担心。他在创作《梁祝》的以前根本就没谈过恋爱,他在写《苗岭的早晨》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而干》的时候正好是他被关牛棚,人生当中最黑暗的时候。他说他写的就是他心目当中的爱情,心中所幻想的太阳。不一定要去过新疆,才能写新疆的作品。

当然去过更好,可以让思路更加广阔。但是写不写的出感人的作品,还是要看作曲者是否本身是个很感性的人,他能不能够天才可以抓住主题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有就是他的音乐沉淀了,包括作曲理论和音乐鉴赏力积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其他听的更多的都是欧美的甚至是日韩的流行歌曲。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是国内的创作层次太单一而且比较低,我们国家音乐学院内对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研究实际是个空白。看看学院派这些写歌的,谷建芬,徐沛东等等写的都不是现代感的流行音乐,而是我们所称之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中年人的路线。而真正创作年轻人流行音乐的又基本是土八路出身,街头流浪歌手转身变成了作曲家,仅仅创作了几首歌以后就消声匿迹,让人感觉江郎才尽,最明显的就是李春波,郑钧一类的。

而真正学院派出身,有着正统音乐沉淀比如汪锋、窦唯类的还算是出成果比较多的,创作生命也相对长久一些,但可惜他们又不是专门学习作曲理论的,只是学习传统音乐的时候业余搞搞摇滚什么的,总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总而言之,中国是学习作曲的不创作流行,创作流行的不是专业作曲家。虽然这么一竿子打死有失偏颇,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能不说的我们国家音乐学府里面的一个疏漏,让我们的听众不得不去崇洋甚至是哈韩哈日。

说了这么多,其实目的还是集中在一点,就是希望现在正在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朋友们可以认清我们国家流行音乐创作水平不高的现实和原因,从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论着手,走出一条正统的大道来,把我们的流行乐从民间拉回学院,这样我们的音乐就复兴有望了.艺术家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寻找灵感,这是没错的,但是灵感的得出还是建立在你懂得音乐的前提下。很难想象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可以写歌。如果不懂音乐,还谈什么创作灵感呢。懂的越多,灵感的范围和自由度越大,信手拈来的可能性越大。文学家去体验生活,起码他也懂得写字,懂得修辞,懂得如何去调解文字的节奏和韵律。一个农民,他生活体验多吧,即使是他懂得写字,他写出来的能叫文学吗?

一个艺术创作者,首先是掌握了这些创作工具的,然后通过体验生活,寻找灵感,最终在他艺术积累和生活积累的两相作用下写出艺术作品的。

你所举出的例子beyond开始不会写谱,但是他们肯定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模仿什么?当然是模仿他们经常听到的那些音乐,吸取那些音乐元素,这不就是学习理论嘛。千万不要把理论书本化,认为理论就是乐理,就是在表现在文字上的。理论是表现在耳朵里的,和灵感一样表现在骨子里面,这样看来,听着音乐cd也就是学习理论,因为cd上很多类似的套路在你的创作中都会派上用场,它不会限制你的风格,只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你用的技巧是根据你所听到的杂糅而成的.还有一点,体验生活到底是体验到了什么。我有一些看法,实际上体验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世界观变了。通过体验,你更加的感性,更加容易的进入感性的状态,让自己的情感更细腻,更容易抓住你需要的那种感觉。这正是可以帮助你达到真正的艺术所需要的那种极致,完美。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艺术家可以去写关于反战的作品,只要他的体会可以达到厌恶战争的程度。没经历过爱情的人可以写爱情,只要他的对爱情的渴望可以细腻到那个程度.音乐中感性和理性哪个占第一位的问题有点象唯心和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哪个第一的争论。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是事物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一个音乐作品在一定的框架内形成,在这个框架内有着自己的思想。拿开框架谈思想或者离开思想去搭框架都是毫无意义的。去强调任何一方的重要性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是需要警告的是,不可以轻视任何一方,如果你忽略了对感性或者理性任何一方的培养,它必将成为创作当中的瓶颈。照理说,我对这两方面的发言应该是平均用力的,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特别强调理论是基于现在某些普遍现象的考虑。这些现象需要解释一下,大家就自然明白我的用意了.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教吉他,教过不少学生,上的大都是初级的内容。大家知道,初级当中学习乐理的重要性和练习弹奏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双方应该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给定一定时间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绝大多数学生一定是选择练习弹奏吉他,而不是视唱练耳这样的音乐内功的练习。以至于到了最后,会弹出声音的人多(而且弹的还不难听),会调弦会识谱的人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惰二字。他们的懒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脑上。学习乐理及听音的基本功显然更象是一种脑力劳动。当他们将时间用来练习弹奏时,实际上是不想动脑筋(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使他们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别的强调,或者是同一性的强调双方的重要性,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说的这种情况,到最后不懂音乐只懂弹奏。于是我每次都会把乐理和视唱练耳提高到超过练习弹奏的高度上来,要求他们全力重视(当然我不会担心他们不练习弹奏)

实际上大家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弹奏吉他运指如飞,但是却合不上拍子,弹的没有音乐的感觉,所谓的脑子跟不上手就是这样。他们对于技巧的练习并不缺乏,甚至是饶有兴趣。但是他们却厌恶乐理,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改观。这就是我所说的脑子上的懒惰。

联系到创作音乐上来,很多人自诩为有天赋,有感觉,有经历等等一切的感性元素。强调感性是主要的,理性是次要的或者是辅助的。我看到的却是另一层意思,是他们想避开缺乏理论基础的现实。其实天赋和感觉是摆在那里的,烙在你身上的,有多少就是多少,生活体验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慢慢沉淀下来的,不需要特别费力的去学习。反而是音乐内功这种东西,不静下心来,没有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就不会进步的东西是最难于突破的。那么我不强调这些动脑的,和毅力有关的东西还能强调什么呢?

大家不要把音乐看成是简单的发挥自己才华(客观)的工具,它也是你学习精神(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如果你能写的出真正的艺术作品,那不仅是你天赋的体现,更加是你努力学习音乐的结果。音乐不是投机,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最后要说的是,大家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感叹这样的音乐真正是感性的作品,可以如此的打动自己。但是请不要忘记作者在写这首作品以前做的大量的理性准备工作,他们都是经过辛勤的脑力劳动,听磁带,扒谱,学习,体会等等之后,才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写出这么一首动人的作品的。有谁见过天赋很高,但是音乐内功差的人写出很动人的作品吗?这不难推理出,音乐创作的水平和音乐修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天赋再高,体验再多的人,如果他不继续补充音乐内功,也很快陨落下去。

总结我的观点,感性和理性对于音乐都是重要,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理性,因为它是真正的音乐家和音乐投机分子的分水岭.从中外音乐的各种对比来强调音乐当中的理性:首先要褒扬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很多文化到了如今,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依据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易经,易经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价值早已得到众多中外专家的认可。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为什么可以比现在的人更懂得世界呢?他们有没有什么规律留下让我们去重新推算一遍,从而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呢?很遗憾,没有。中国的文化是重感性,轻理论的。很多时候只要用出来是对的就可以了,而这些方法具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似乎并不是很重要.转移到中国传统音乐上来,也是这样。很久以前,就有专家分析说民乐不善于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民乐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说民乐达到的程度不高,但是相对于西方音乐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民乐总体来说是比较写意的,比较感性的。其实民乐和西洋乐追求的境界根本就是不一样的,两者的统一必定是十分困难的一件工程。小弟自问没有能力做到,所以现在只能就民乐讲民乐,就西洋乐讲西洋乐。

如果是在大唐盛世,全世界以中国文化为主流,今天我们就要大谈感性。但是很遗憾,现在我们听到和进行创作的音乐都是以西方古典乐为基础的衍生类型。主流是西方乐,我们就不得不认真研究西方乐的结构,这对于我们讨论的题目才是有意义的。

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巴赫的音乐包含了音乐所有的可能性”。巴赫的音乐就是西方乐的基础,欧洲音乐之父的称号也就是这样得来的。不知道,大家研究过巴赫的音乐没有。我研究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巴赫是根据一个个小小的动机,利用各种算法和理论进行移调,变奏,倒映等等。从而把一个只有短短半分钟的主题发展成一个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以上的完整曲子。这些曲子不会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是趣味横生,精巧的不可言语,发挥到了听觉效果的极致,而且同样甚至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绪。

由巴赫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乐都是强调理论的,讲求结构,织体,和声等等。学习西方音乐,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系列的作曲技巧。现代西方流行乐其实也离不开这个大体的框架。虽说现代乐的鼻祖是由黑人的blues演变而来,但是西方作曲家们在参透黑人音乐的精髓后,加入了传统的作曲技巧(当然也根据需要改变了一些理论体系),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还是西方音乐的。

我们现在所听到和了解到的现代流行音乐就是西方作曲思路和杂糅各种民族的表达方式(比如blues)的结合体.举个例子,都说Eric Clapton的blues弹的好,但是除了那些绚丽的solo,你是否曾经注意过Clapton的作曲套路,他从前奏开始到发展,到高潮,再返回原来的主题到底用了多少次转调?这些复杂的作曲套路在我们国家的流行乐当中还是个稀罕物品。中国的流行乐不要说多次转调,能有一次转调就说明作曲者水平很高了,而且通常还不是在高潮,而是在bridge过渡部分转到原调的关系大小调上面去。Clapton所有精彩的感性的solo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和声进程的基础上。而我们崇拜Clapton的那些琴友大都只看到了那些精彩的solo,而忽略了他理论方面的基础和沉淀。

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其他任何一个高水平的西方流行乐当中找到。只要你的音乐听力各基础够好,你应该可以听出西方乐和中国流行乐之间的档次差距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注意到了中西方流行乐中的各种细节对比,你也可以发现我们国内作曲人创作的思路是多么简单、贫乏和粗糙.下面抽空来谈谈感性,我对感性的理解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只有感性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而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并不重要。大家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很对。比如我们看精彩的电视剧,大都是情节曲折,浪漫,奇巧的构思。这样被我们称作戏剧性,影视作品或者一切的表演艺术都是讲求戏剧性的,这样才能称之为生活的典型。

但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节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哪有那么浪漫的爱情,哪有那么单纯或者坏的人。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偶尔一点小波浪,不太可能象电视那么夸张(不排除极个别巧合)。音乐也是这样,它所表现的情绪都是人类情感的极致。正因为它表现了最极致的东西,才会感动听众,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震撼。但是音乐的作者本身的生活却不都是这么极致,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与平常人不同的是,他们善于抓住这种极致的感觉,这与他们感性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体会到感情上微妙的东西,也是经历各种事情以后的自然结果。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活体验。艺术家需要去体验生活,是为了培养他们更加细腻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叫他们到生活当中去寻找主题或者素材来进行创作。不要以为只有失恋的人才配写失恋的歌曲,如果他音乐内功不深,听上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音乐。一个感情细腻到可以似乎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失恋痛苦的,但是从来没失恋过的音乐家同样也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

如果我的这个看法成立的话,这就可以给创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许多非现实的题材都可以拿来创作。金庸写武侠他怎么去体验生活?重回古代去了解那些血雨腥风吗?显然不可能。他只能凭自己已有的经历,情感和认知观去写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在作者不曾体验的情况下诞生的。我不同意把理论书本化,同样也不同意把体验和感性局限化.第二,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歌

这个道理很简单,学生唱清纯的歌,愤青唱极端的歌,穷人唱大众的歌,富人唱小资的歌。但是经常在我们身边会发生角色错位,让人看着好笑。举个例子,不少上了大学的懂点摇滚和音乐知识的都想搞乐队,而且唱得都是愤青的歌。其实他们穿的好,吃的好,又不是没有女朋友,生活的这么好干吗唱这么愤怒的歌。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想出风头,赶时髦,表明自己很先锋。二是因为他们平时就是喜欢听这样的音乐,也希望可以做这样的音乐。但是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达到愤怒的地步,在这么安逸的情况下还唱这么痛苦的歌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

要知道,喜欢归喜欢,但是创作音乐的时候还是要做回自己,以自己经历和感性程度作为基础,结合作曲技巧来创作。不要一味主观的追求某种风格,忽视了自身的“阶级地位”。假装深沉或者假装清纯都是令人作呕的.在实际的高水平创作中,是很讲求动机、思路以及各种手法的运用的,先来讲讲流行歌曲的动机:

动机是什么?动机就是你想写歌的那个原因。比如你偶然哼到一小段好的旋律,爱不释手,想把它扩充完整成为一首歌,那么这段旋律就是你的动机。动机带有很大的感性成分,是你的天赋你的感受也是你的运气,但是同时也是建立在你的音乐内功基础上的。如果你听得少,缺乏音乐修养,那么这个动机的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说句难听的:“狗嘴里蹦不出象牙”。很多时候,评价某一首歌,只要听听开头第一句就心中有数了,是骡子是马都是动机惹的祸.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动机的形式。中国人是典型的旋律主义者,甚至更甚的歌词主义者。动机往往是随口哼到的一句旋律或者是歌词,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形式太过于单一。我的很多老外友人向我指出大部分中国人听的音乐都没什么节奏,我告诉他们这个是中国文化性质决定的,大部分人听到大音量,节奏劲爆的音乐就头疼。写曲子的人很多也是这样,动机当中是不考虑节奏的,这就造成我们的音乐总是缺乏力度,靡靡之音泛滥。

所以我们亟需丰富创作动机的形式和内容,除了旋律和节奏可以成为动机,漂亮的和声进程,甚至是伴奏当中某个riff或者小片断都可以成为动机。国外很多流行乐曲走的是复调路线,伴奏是一个线性旋律,在这个伴奏旋律上再重新组织歌曲的旋律,而且节奏往往是错开的,互为填空式的。两条旋律相交织,生动而鲜活,妙趣横生,很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关于以上的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善于总结,慢慢的在创作当中体会.下面来谈谈有了动机以后的思路问题

思路是什么?就是你下一步该怎么办,是个导向问题。旋律怎么走,情绪怎么上升都不应该是拍拍脑袋瞎撞出来的,要有个计划。可能计划这个词比较严重,我的意思是要设定一个方向的意思。但是以什么为导向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很久以前,就有人讨论过是先写歌词还是先写旋律,这个“先”就是导向问题。哪个先上呢?其实问问国外专业作曲人,他们会告诉你和弦是最应该先上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是大多数人惯用的)。词先上有词先上的好处,旋律先上也有旋律先上的特点,和弦先上之所以被大多数作曲人采用是基于它的好处更多。建立在和弦上的旋律更容易获得深刻的内涵,弹古典吉他的人都知道约翰威廉姆斯和他的卡伐蒂娜这首名曲,看看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简单,但是在各种色彩和声的衬托下却显得分外的清新脱俗。这就是和弦为导向的功劳,可以让平淡的旋律熠熠生辉而且充满个性。而以旋律为导向会让自己总是走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当中去,大部分国内歌曲听上去很雷同,就是旋律导向的结果。

为了让歌曲有个好的和弦导向,这需要学习,要多积累经验和套路,这可以从扒谱当中获得,也可以从书本当中获得,或者互为补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如果你缺乏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和善于学习和总结的方法,这将是困扰你终生的难题.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和弦导向能力,那我们再回来看看我们的作曲计划:

作曲的方式或者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很多组合。我下面所提出的这个计划实际上是本人比较推崇的一种方式,同时本人认为也是比较标准化或者说国际化的方式。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所以讲的可能会有漏洞,希望有更专业的朋友可以替我补充。

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点要控制一下:

第一,开头第一句唱词和旋律非常重要.大家知道很多演唱会上经典的歌曲第一句话一经唱出就能博得满堂彩,就是因为第一句话集中了你的动机,也就是这首曲子的精华,让听众马上进入状态,被带入你的情绪。所以第一句话要设计的个性十足,歌唱性很强,这个全靠你的驾驭音乐的能力了。有个好的开头,会让听众对你充满期待。

第二,开展部分要设计一定的低潮,如果你理论水平够高的话,这个低潮应该是个无调式的.这个地方是被所有国内作曲家忽视的角落,我们暂且可以称为高潮以前的蛰伏或者过渡阶段。举个例子,Tears in Heaven当中唱到I must be strong,and carry on,cause i know„„就是这么一个无调式的东西,充满了半音和变数,游离于动机和高潮之外,是个很好的感情过渡,同时也是让你发挥个性的大好时机,因为这里的旋律是绝对不会和其他歌曲雷同的。大量的国外歌曲存在这个部分,大家可以自己去发现.当然这个部分并不是特别重要,你可以不需要也没关系,但是由于从来没人提过,所以我专门强调一下.第三,高潮要设计的简单而上口,要把整个气氛拔起来,必要的时候要进行转调处理.好的歌曲在唱过一遍就会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因为你记住其中的某句话,而这句话通常就是高潮。大家很轻易的就可以哼出,回味,引起共鸣。可以这么说,要“毕其功于一役”,高潮的成功就是全曲的成功(在中国肯定是这样)。设计的时候和声不要太复杂,要简单而直接,词也要异常上口。为了体现和发展部不一样的气氛,转调也是常用的手法。怎么转???好好学习理论,多多体会体会吧

第四,有的歌曲会加入一个bridge,也是一个过渡性质的,这里基本都是跟做原调不一样的调式处理.比如羽泉的《最美》当中的“走在街中人们都在看我„„与你相随”部分就是这样一个bridge,转调技巧是必需的。这个部分在国外流行歌曲中大量出现,也是中国人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

上一篇:队前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通讯专业实习生个人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