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初步尝试

2024-09-03

生本教育的初步尝试(共9篇)

1.生本教育的初步尝试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教科所 郭思乐教授创立并倡导的。强调生命的意义,回归教育的本源。一切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为学生的乐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我在教学中践行“生本教育 ”的理念,遵循“生本教育 ”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学原则,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课前自学,也叫课前预习。就是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新鲜生疏的知识,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第二步,小组交流。通过小组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态平衡”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特别为差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自由表达的机会。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相互促进”的过程。第三步,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中教师可以做必要的引导和提醒,在同学们的交流与争辩中攻破每一个难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四步,老师帮。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自学情况,交流情况,针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刚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也曾经着急过,迷惘过,生怕学生们言不由衷,跑题到九霄云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知道了怎样去讨论。在课堂上我主抓13个小组长,让他们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每节课,我除了定出本课的课前小研究,就是让学生们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去尽情学习。我有时像一个舵手,修正一下航向;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隐士”,在一旁感受和欣赏着课堂的精彩纷呈。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

郭思乐教授说:“他(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郭教授还说:“牛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这时,他们不肯下课,他们总是意犹未尽,课堂上风起云涌,这时外部评价的督促作用也就变得多余了。” 我在践行“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中,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有的前置性研究。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提出了“先做后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前置性研究”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前置性研究是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情况来确定,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充满自信,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设计前置性的小研究,如何使学生会做前置性研究作业呢?如,在教学《1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会设计“说一说”、“画一画”或“摆一摆”的前置性的小研究。7 + 8=(),请说一说你的方法(也可以用画图或摆小棒的方法)。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时,我会先给出自学示范:

学习内容:加法交换律。

例题可知:因为40+56=96(千米)

56+40=56(千米)

所以40+56=56+40 用字母表示:a+b=b+a 我的发现:在加法计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的例子:13+7=7+13

76+18=18+76 我会要求同学模仿我的书写格式,完成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自学。给出一个自学模式,可以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每次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都会简单说一说完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运算定律这一课,我会请同学们完成小研究的时候想一想: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运算定律?在记忆这些运算定律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请把你的好方法写下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2、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以生为本,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对于小组的组建,我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同桌的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二种方法,由前后桌的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这种方法我在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当,我会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第三种方法,同学们自由组合式。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种组合在期末复习、班级活动的时候非常好用。

小组组建好后,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我一般会在分完小组后,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并作好分工,比如: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三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在小组合作时,我会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如:小组内发言时要按照次序,要学会聆听,要礼貌用语,要各司其职。当然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一般在一个月之后,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去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四人小组的成员缺一不可,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

3、多元化的评价。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呢? 在教学中,我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口述评价: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评价: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3)同学评价。

“你的发现太有价值了”

“你的总结很到位,你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

“你语句流畅,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完全可以当一名小老师了” “你太有才了”

“你都可以当教授了”

在我们四(1)班的数学课堂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有的来自同学。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对于被评价、被表扬的孩子来说,是最开心不过的了。我们班的王光明同学,是一个比较调皮、好动的小男孩,之前他很少参与课堂的讨论,经常一个人玩手指。但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举手了,也正巧被同学请起来发言。等他发言完,同学给他足够的认可: “王光明,你声音很洪亮,我们要向你学习。” “王光明,你的思路很清晰,我要表扬你。” “王光明,你是very good!”

“王光明,今天上课你不但没玩手指,还能举手发言,我要表扬你。”

“是啊,老师也觉得王光明今天表现的非常好,思路清晰,用词恰当,上讲台大方得体,非常棒。赵老师也希望王光明以后能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继续努力!”就在自己被小伙伴评价的时候,王光明听得是多么的认证,从他眼睛里我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己。得到赞扬的他,整节课都坐得直直的,听课别提有多专心了!(4)分数值评价。我们班有几个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起初让我很苦恼,后来我改变以往的“批改作业”为“作业评分制”。每次作业只要能认真完成,就一次能获得1000至10000分乃至几万分的奖励,书写越认真,分数越高,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如果书写作业时还能对一些重点题目进行评研: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思路,重难点提醒,将会获得更高的分数。评价方法一改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完全变了。他们为了能获得更高的分数,整个课时作业被评研的密密麻麻,他们用自己喜欢颜色的笔,写出自己对题目的分析,写出自己对解题的思路。空白的地方写满了,就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时作业里面。不写作业的同学也按时完成作业了。看到他们整页整页写的密密麻麻的评研,我问他们:“你们这样写,累不累,手酸不酸啊?”

“老师,我们不累。”

“老师,我这次拿的分数不高,我再补加点评研,能不能重新给我打分啊?” “当然可以啊。”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称赞、喜欢。当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别人的认可时,那一定是心情喜悦,干劲十足。大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与喜爱。正因为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该凭借孩子们的这种需求,多元化评价孩子,深层次的鼓励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潜能。

4、静待花开。

“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度,提速了还要提速,还要提速。在学校,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就像做工程一样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总是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每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桃树需要三年结果,杏树需要四年结果一样。对于一个知识,可能有的孩子很快认识到,有的孩子却需要更长一段时间才能认识到,学会。作为园丁的我们,需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生长的时间与空间,容许孩子们暂时的“落伍”,尊重生命,尊重不同孩子不同的生长规律。我们期待着春色满园的那一天,期待着心花怒放的那一天,期待着自己生命开花的那一天。静待花开。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智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最后,引用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学习者的生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扬,而我们也就享受了生命的精彩和神奇,使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生命都得到了解放。教者得到了极大的幸福,因为我们成为了学习者的生命激扬者。”

2.生本教育的初步尝试 篇二

关键词:自主交流,展示,质疑

很荣幸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 我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语文示范课, 初步感受了生本教育, 后来通过看示范课、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 结合自己的实践, 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生本课堂感触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 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 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 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 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 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 学生很放松, 他们得到了释放, 在课堂上很放得开, 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其中, 我们班的王天祥、苏永帅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 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 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 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积极性特别高, 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 看到他们的变化, 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 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学生解放每个教师。

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学校, 走入课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课堂是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 在这里不是教师在教, 而是学生自己把自主学习的成果和小组成员共享后在班级里展示交流, 再由学生补充, 一堂课中, 看到的是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 教师的语言少之又少。桥东小学一节语文中, 我们看到上台交流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 就是一位位小老师, 一堂课的重点、难点, 全由学生讲清了, 讲透了。这在我们常见的课堂中由教师扮演的角色给了学生, 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这样自由的天地中自然地成长着。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 那一个个讲解, 一段段表达分明让我们感到了学生的自主成长, 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是那样的投入, 充满激情。我们看到学生正如郭教授说的:“满载着不完美不满意地蓬勃地成长。”那是一种生命的活力, 令人感动。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 去发现, 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快乐成长。

二、我想尝试的课堂

(一) 别样的课前三分钟

别样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前活动, 由一位学生登台发表三分钟的演说。其内容广泛, 可以是与本课有关的内容, 也可以是校内外新闻事件, 还可以是自己所选的美文选段等。学生是脱稿, 口齿清晰, 语句流畅, 接着是下面的学生进行二分钟识记, 最后由学生自己写在积累本上, 作为九年级总复习时的资料。一个月以后, 学生还要对所选的内容进行赏析, 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或仿写。

(二) 别样的教学流程

让学生充分展示。大致流程是:

1.组合作在课间完成所要展示的内容, 要说明的是, 前一天教师必须布置预习题, 让学生前置性学习。课前学生要将展示的内容书写在前黑板和后黑板上。

2.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这里主要是进行补充和质疑的。组长带领组员解疑, 共同完成交流任务。

3.展示, 小组轮流展示, 先本组补充质疑, 再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补充这一环节是最精彩的, 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 看到学生个个出乎意料的表现, 作为教师的我真是无以言表!每一节课都会让我得到意外的惊喜。说真心话, 这是我们无法用金钱或其他物品所衡量的!

4.教师适时适当点拨评价。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等学生展示结束了再补充, 补充内容要精、要简。

由此得出生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预习 (前置性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当点拨。

3.生本教育感悟及尝试 篇三

关键词:自主交流 展示 质疑

很荣幸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我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语文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教育,后来通过看示范课、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生本课堂感触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其中,我们班的王天祥、苏永帅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学生解放每个教师。

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课堂是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在这里不是教师在教,而是学生自己把自主学习的成果和小组成员共享后在班级里展示交流,再由学生补充,一堂课中,看到的是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教师的语言少之又少。桥东小学一节语文中,我们看到上台交流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就是一位位小老师,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全由学生讲清了,讲透了。这在我们常见的课堂中由教师扮演的角色给了学生,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自由的天地中自然地成长着。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那一个个讲解,一段段表达分明让我们感到了学生的自主成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是那样的投入,充满激情。我们看到学生正如郭教授说的:“满载着不完美不满意地蓬勃地成长。”那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令人感动。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二、我想尝试的课堂

(一)别样的课前三分钟

别样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前活动,由一位学生登台发表三分钟的演说。其内容广泛,可以是与本课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校内外新闻事件,还可以是自己所选的美文选段等。学生是脱稿,口齿清晰,语句流畅,接着是下面的学生进行二分钟识记,最后由学生自己写在积累本上,作为九年级总复习时的资料。一个月以后,学生还要对所选的内容进行赏析,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或仿写。

(二)别样的教学流程

让学生充分展示。大致流程是:

1.组合作在课间完成所要展示的内容,要说明的是,前一天教师必须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前置性学习。课前学生要将展示的内容书写在前黑板和后黑板上。

2.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里主要是进行补充和质疑的。组长带领组员解疑,共同完成交流任务。

3.展示,小组轮流展示,先本组补充质疑,再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补充这一环节是最精彩的,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看到学生个个出乎意料的表现,作为教师的我真是无以言表!每一节课都会让我得到意外的惊喜。说真心话,这是我们无法用金钱或其他物品所衡量的!

4.教师适时适当点拨评价。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学生展示结束了再补充,补充内容要精、要简。

由此得出生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预习(前置性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当点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教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4.一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初步尝试 篇四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划分层次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年级老师就是他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如报读本校时的入学资料、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然后和学生进行交谈,观察了解他们,最后我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为了使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不受到破坏,和班主任商量学生以优秀、发展、努力等层次来代替ABC三个等级。同时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我们订为1:2:1,根据学校的坐位安排情况,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坐位如示)不同的课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小组长。如:在新授课教学时,为促进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起带头作用,指导发展和努力组的同学,我会让优秀组学生坐组长;在复习课时,为让后进学生有干劲有动力,我让后进学生当小组长。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会进行不间断地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它只是为了让中下生有更多的受指导机会,优等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层次划分,同时做好配合工作。

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即要面向优等生,还要关注后进生。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的目的。一年级,要了解优等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在第二学期开始,我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尝试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学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只需在新授过程中知道一些数学的理论知识,如数理的讲述等。允许他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奥林匹克教材的练习,同时和家长交流配合,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培养其对奥数的兴趣。如本学期末,谢俊同学就已经完成奥林匹克数学练习册三本之多,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列逻辑推理已基本掌握。在家长的配合下,暑假他开始自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本知识。在对待中下生方面,我以扶为主,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然后在课余,针对其不足,和家长配合联系,通过不同的形式,让他们多练习,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减少。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让他们各有所得。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使分层教学的操作在课堂中更容易实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在数数的练习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上设计了抢答题,以分层小组为单位,我让优秀组的同学操作鼠标,同时负责裁判工作,其他组员进行抢答。学生通过与多媒体进行互动,在小组内进行抢答,兴趣盎然,反应热烈。在分层练习中引进竞争机制,符合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激起他们想要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生本教育的初步尝试 篇五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当然,教学效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效率指课堂效率,广义的效率指学生所有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产生的效率,即全时效率。这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诚然,语文学科,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和阅读的视野和积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激起学生课下自学语文的兴趣?能不能教会学生课下学习语文的方法?“根”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至少包括下述三大内容:阅读教学(课文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教学(例如,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试卷讲评以及朗诵、背诵、表演、演说、辩论、竞赛等语文活动)。课文教学根据内容和体裁又可分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又可分为议论文阅读教学、说明文阅读教学、记敘文阅读教学等;根据教学形式又可分为自读课与教读课(又叫讲读课),讲读课又可分为新授课、讲析课、赏析课等等。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学生学习语文的收获,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二是能力方面,三是情志(学习品质、思维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知识方面的收获,例如字音、字形、词语、语文常识等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方面的收获,例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提高等。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前,我们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其具体操作 过程这里不再赘述),它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课型,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掌握课堂知识内容和形成能力的科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着眼于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是“六步教学法”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可以说,学习和运用这种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普遍的实际意义。

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授课,再向大家推荐一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操作性也很强的模式,即:“导—读—悟—赏—练”五字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试用。

一、“导”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导学新课设计更为重要。首先要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小练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第三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

二、“读”

即诵读感知。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扫除学生阅读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 2 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情境交融的世界,净化学生的心灵,能够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时的心情、思路,用心去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模仿诵读,更是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深刻的感知。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诵读都是对文本的感知过程。

三、“悟”

即整体感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或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或者找出文章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简单说明理由,以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从新课开始,就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我感悟,引导学生找句子、找词语、找标点,圈点勾划。学生交流时,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讲述,并适时点拨,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一起欣赏,一起感动,并有效的调控课堂教学。在感悟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时,老师应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体味。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感悟了文章内容及主旨。真正做到了务实高效。

四、“赏”

即重点赏析。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教师要精讲赏析,要从文段的情感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重点字词的运用等等方面来分析,让学生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中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泛泛的点拨,则达不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拓展学生的视野的目的。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还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 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五、“练”

品味语言,贵在学以致用。在学习了一篇文单章后,可以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如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然后仿写,还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小练笔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是“导、读、悟、赏、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正如魏书生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变则变。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学习积极性比去年高了,那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必须随之改变。”这应该是我们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持的科学态度。

总之,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学知识。少做无用功。

6.生本教育的思考 篇六

2012年4月27-29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景山学校举行。市教育局组织部分市直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会议上,生本教育的创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以及一批在生本教育一线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校长和教师在研修班上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和示范课。活动结束后,局领导又组织校长和教师赴生本教育实验校广东省花都区育才学校实地考察观摩,并和学校领导和部分参与生本实验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从15个实验校开始,发展到遍及13个省份的200多所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提出了“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

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生本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课的作用是推动阅读,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就是看有没有推动阅读。教学要“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推动阅读,教学要引起阅读的兴趣,通过读一篇课文,引出类似或有关的许多篇课外文章以及大量相关知识。教学讲究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扩大,而不在一篇文章上深挖。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交流时间,引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实践活动即阅读、写作、交流、表达,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而非传授知识者。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简化考试、少做练习、固本强基、先慢后快、展示交流、激扬生命成为生本教育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因为这样,在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过识字关,识字量可以达到2000个以上,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能写高考作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识和综合素质令人叹服。

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讲究先学后教,做到根本、简单、开放。找到了根本就找到了简单,找到了简单就找到了开放。英语教学则要把书本英语通过英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英语。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就是教师在努力把书本语言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转变为具体情境里的学生生活语言的实践活动。

那么,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能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呢?

第一,必须坚持并深化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生本教育的理念与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异曲同工,课堂操作环节同中有异,课堂教学的立意各有千秋。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目前所走的改革之路。高效教育综合改革要不断借鉴、吸收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以我为主,丰富完善。要深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海量阅读的有机联系,海量阅读的实施与考核、海量阅读与语文活动的联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导学案编制和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务求实效。以语文教学为例,要减少对单篇教材的过度理解分析,扩大主题相近教材的引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把语文教学的根扎在深厚的阅读积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按照生本教育思想改革语文教学,力争提前度过识字关、提前进行大阅读训练,利用儿童记忆的黄金期完成阅读量的初始积累,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从现在开始起对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针对性培训,着手制定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下学期启动改革做好师资和预案准备。

第五、着手准备绘本图书、拼音读物的购置,为新入校学生开展大阅读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保障。修订学校高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海量阅读实施细则,细化完善、突出落实措施和阅读效果的考察。

第六、做好中低年级段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争取家长支持。

7.作文课堂教学的初步尝试 篇七

去年秋季, 我担任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在刚开学的几周里, 学生学习不主动, 不积极, 课堂气氛不活跃。我经过反复考虑以及和部分学生谈心, 了解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高一学生都从不同的学校考进来的, 相互之间了解甚少, 许多学生存在一种戒备心理和自卑感, 在课堂上多发言, 害怕会带来其他学生对自己不应有的看法。其二, 每个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在教学中轻视或忽略口头语言的不良倾向的影响, 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差。为了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怕说话、不会说话和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的状况, 我进行了一次先让学生“自我介绍”然后“作文”的写作训练的尝试, 把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事前动员

我对学生说:大家从不同的初中升到高中, 在一个班里学习, 同学间的了解甚少, 很有必要互相认识一下。为此, 明天的两节作文课, 我们安排“自我介绍后作文”的训练。“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你的名字是谁起的, 它有什么意义, 寄托家长什么希望, 可问问家长, 查查字典, 有何特长、爱好, 在古今中外名人你最崇拜的是谁等, 准备两分钟演说内容。“作文”就是要求大家以“自我介绍”这两节语文课为内容, 写一篇记叙文。

二、具体要求

1. 对“自我介绍”者的要求:

(1) 同学们按座号顺序依次到讲台来, 先把自已的姓名写在黑板上事前画好的座位表内, 然后进行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演讲; (2) 说话清楚有条理, 重点突出名字的来历; (3) 言辞简洁, 声音响亮, 不得拿事先写好的讲稿照念; (4) 尽可能地运用普通话。

2. 对听众的要求: (1) 认真听别人“自我介绍”; (2) 注意观察和记录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同学的神情和动作待点。

3. 对作文的要求:

(1) 以“自我介绍”课为素材写一篇600字的记叙文, 文题自拟; (2) 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适当概述“自我介绍”情况、描写课堂气氛, 又要以一两个同学作重点来写, 突出描绘他们生动的形象; (3) 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抒情议论; (4) 要求书写规范, 文字精练, 结构严谨。

三、收获体会

这次作文训练, 可以说是成功的, “演讲”与“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得十分顺利。“自我介绍”课开始时课堂气氛还有些紧张, 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未登台讲过话, 心很紧张, 起初一、两名学生, 慌忙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低下头不敢说话, 可演讲进行到四五个人之后, 课堂气氛便逐渐轻松起来, 许多同学的演说博得了一阵阵掌声, 前几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动下, 要求下作第二次发言, 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作文”课从内容来看更是一帆风顺, 学生当堂完成作文, 更重要的是有材料可写, 消除了以前命题作文实在无话可说的顾虑。其主要收获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这次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相互了解的机会。比如 (3) 班的一名女生说:“我性格外向, 豁达开朗, 总是跟男孩子一块打球, 板手腕……而且决不报输, 别人说我活泼有余, 甚至连我的母亲都不理解, 常怨言道:‘怎么没有一点女孩子气, 无拘无束’。但我总认为这不是耻辱, 而且把这当作我的荣耀。这有什么不好呢, 俗话说:‘女子豁达也是美!’”她的演讲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给那些胆小害羞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还有 (4) 班的一位男同学说:“本人相貌属于对不起观众者, 脾气属于狂妄的‘大侠主义’者, 羡慕的是一身豪气者, 最讨厌的是自命清高, 迂腐虚荣者。本人的荧屏红星是陈佩斯, 倒不是理了个光头, 最可怜的是没钱而四处流浪者, 属相龙, 虽不是龙中之龙, 但幻想有朝一日能呼风唤雨, 扭转乾坤, 我很狂妄, 但打算切合实际, 当龙头坐坐, 我学业无望, 混混逛逛, 野心是:跳进大学操场, 不管什么样, 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个完整的形象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把演讲气氛推向高潮。全班四十多位同学的介绍, 使每个人都大开眼界, 增进了相互了解, 增长了不少知识。

2. 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当然, 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暮所能奏效的, 但经过这次训练, 一些平常不爱发言和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说:“‘自我介绍’时紧张极了, 特别是在该轮到我时, 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走上讲台腿都发抖。但由于事先作了准备和前面同学的带动, ‘自我介绍’才硬着头皮讲下去, 没料想效果还不错, 听到大伙的掌声, 真像喝了蜜糖一样, 事后, 我想演说也不过如此吧, 有了这次, 以后上台, 就不会那么紧张了。”还有好多同学在作文中建议, 希望今后更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不但使他们锻炼了胆量, 而且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 励志激奋, 明确目标

8.生本课堂的尝试 篇八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自己充电

当我第一次看到生本数学一年级教材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生本教材与以往使用过的普通教材区别实在太大了,以往的教材都是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这样一点一滴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把知识点分得很细,教师操作起来似乎很容易,只要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地往下教就行了。而生本教材展现在我眼前是一个接一个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游戏活动去感受所要学习的新知。生本的理念对我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理念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下子我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带着疑惑、矛盾的心情,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生本。

为了能掌握生本的理念,我加强理论的学习,不断阅读郭思乐教授的文章,利用课余时间从网上、教参、教育杂志等途径搜集、阅读别人的经验总结等。珍惜机会,多外出听生本的课,听专家及教研员的介绍,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同行交流。我发现这些活动每次都使我有很多的收获,每一次的学习与交流都给我带来许多的灵感。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郭思乐教授提出,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才能让他们变得理性。生本数学一年级教材中的一个个朴实的活动、游戏,正是为学生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提供了一个平台,而这些活动的有效实施则有赖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倡自主学习是生本教育的一个亮点。而在一年级中,自主学习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呢?我认识到,学生有先学的权利,也有先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的空间。生本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感受部分的游戏就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借助活动,在玩玩、做做中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中,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在身边有哪些物体像这些图形的形状,并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些图形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带来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先在小组内把带来的物体分类,再分别说说它们的特征,再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新朋友”给同学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为了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我和语文、英语老师们下了很大力气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没有讨论的习惯。我们就把每4-5人编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层次成绩的学生组成,并在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再通过培训明确小组长的职能、组长与组员该怎样合作、组员该怎样做、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走入的误区等。在教学中,我们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做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优、缺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还制定一些针对小组学习的鼓励措施,如进行小组竞赛、定期进行汇报总结会,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等。

三、积极做好家长参与实验的动员工作

学期初,许多家长都冲着生本实验班有英语学以及认为实验班肯定是“重点班”“优生班”而选择了实验班。但随着实验的开展,当家长们了解到实验班“不考试”、作业量“少”时,他们开始动摇了、怀疑了,他们怕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的“受害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已在家长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虽然生本教学与升学并不矛盾,但是,他们仍不愿意接受生本教育,他们希望的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只要自己的小孩能考高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对家长公开的公开课,让家长了解生本的课堂才是让孩子真正发展的课堂,并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向家长阐述生本教育的优势与重要性,以爱心、诚心和耐心打动家长、感染家长,进而使他们成为实验的有力后盾。

9.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篇九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人具有学习的天性。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第三,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三个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郭教授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师本教育。

第四,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4.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一位学生说的:“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二)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1)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

(2)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

(3)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4)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三)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比如,我们听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上一篇:2011年第十四届推普周活动方案下一篇:北影进修班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