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发展

2024-07-19

环境保护与发展(共8篇)

1.环境保护与发展 篇一

发展与保护并重 环境与经济共赢

李百山

 2012-10-10 13:57:36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2年10月09日

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分别作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实业兴市”的战略部署。新一届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不动摇,为描绘好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打牢产业基础。

作为富阳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工业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双重效应。

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环保部门要做工业兴市的推动者,必须正确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首先,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富阳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富阳虽然是浙江省14个工业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县(市)之一,但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依然是富阳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工业兴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当前宏观形势的正确把握。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富阳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在工业,实点抓项目,难点在企业。富阳正处于经济企稳趋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强工业、兴实体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定在发展中保护不动摇。

第三,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打造杭州经济增长新蓝海的必由之路。现在的富阳正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如果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富阳毫无疑问应该在杭州的新一轮发展中首当其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关键要靠绿色产业的发展,靠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的支撑。

第四,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富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富阳工业经济的比重不到14。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区域环境敏感性的制约,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提升必然成为富阳市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近年来,富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富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转变、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富阳提出,未来5年工业投入要超600个亿,到“十二五”末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并提出工业经济发展上“学萧山、赶余杭,建强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突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刚性制约。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工作方针。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时,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使环保成为“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要素和环境容量。同时要算好环境这笔账,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与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路径相比,富阳现在的“工业兴市”新路径所创造的亩产GDP更高、单位GDP能耗更少,对环境的伤害更小、对环境的保护更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工业兴市是推动富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主动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服务与监管一体、环保与经济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助力工业兴市、推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坚持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介入项目的前置评估,从源头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引入。强化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指导作用,作为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准入基本依据,把有限的环境资源留给更好的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

坚持绿色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腾出环境容量,增大发展空间。在实施前5轮造纸企业淘汰关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造纸、电镀、化工等高污染产业的淘汰、整合、提升工作。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为工业兴市、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进度,以“三江两岸”整治为契机,加快大源溪、苋浦河等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区、江南片工业、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的纳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确保富春江良好的水环境质量。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排污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大污染防治设施监管力度,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

(作者系浙江省富阳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

2.环境保护与发展 篇二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表现

在理论上,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 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不但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 为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提供保证, 而且提高了稀缺资源利用率, 增进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良好的环境不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而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带来直接和长远的经济效益。然而, 实际上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发达国家在上百年中逐步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集中暴露出来。

1.认识上的缺陷

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新增长理论, 都将生产看作要素投入的函数, 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问题则被忽视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要素在生产函数中都近乎于非必需。这些理论都严重忽视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和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 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国也不例外, 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绩考核中主要看GDP指标, 忽视环境保护。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伤害

我国经济长期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为特征, 不仅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资源短缺状况, 而且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全国612个城市中, 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以上的只有477个。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 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我国的环境污染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左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当期“经济增长”, 而且对后续的“经济增长”也有难以估量的潜在阻滞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远远大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将大大加重经济社会后续发展的成本。比如, 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或只是简单处理后就排进江河中, 不但使得在日后要花费更多的投入来治理, 而且污染会造成损害健康、缩短生命等恶果。

3.我国加快经济发展与提高环境保护效率面临困境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不协调, 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清, 法律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差。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没有改变。各方发展所需的资金总的来说是不足的。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投资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见效慢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逐利目标的驱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 都很难对环保产业产生投资欲望。环保产业无法完全依赖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而发展。环保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在我国, 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也是影响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

过去人们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的, 把两者割裂开来。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关系, 而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掠夺性开发最终必将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策略, 其中明确指出要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 转变发展的理念,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 并认识到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这一转变的结果。胡锦涛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 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 它反对的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当前的环境问题, 根源在于人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失误, 因此,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才能真正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这一国策还远不够深入人心, 原因就在于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不够。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 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行为、节俭的风尚和绿色消费, 以合理的消费理念取代浪费、奢侈的消费。

2.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发展环境科技

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品性质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仅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环境保护。政府必须通过公共财政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对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起到引导、促进作用。除政府增加投入外, 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投入环境保护, 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 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率。

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技术落后。事实表明, 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方式, 进而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反之, 较高的科技水平, 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相对减少。所以, 环境保护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比如, 生物工程技术、核技术等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 抓住两端,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根据我国的国情, 应在资源的输入端尽快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重点抓好节能、节材等工作;在输出端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做好资源的再生产和循环利用工作。

其次, 走以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农村人口众多,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市场农副产品供应问题。通过广泛施用农家肥, 在水库堰塘养鱼、家禽, 在村内村外栽种果树, 培育可食用菌类, 发展以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态型乡镇工业。在城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鼓励那些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和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设施和服务的行业的发展。

4.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法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但也存在环境法律条文缺乏配套性、对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等不足。因此, 我们要加大环境立法步伐, 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并在经济上提高处罚标准, 在法律和制度上促进企业提高治污的积极性。

5.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政府管理在我国环境保护中起着引导、促进作用。必须改变原有的政绩观念和评价机制, 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 增强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政府政绩考核如果没有监督机制作保证, 难以真实体现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尽职程度和渎职程度, 所以, 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不仅各级人大有效地监督各级政府, 还要建立群众对政绩考核的监督制度、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绩考核内容公开透明, 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实效。对政府部门失职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 也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政策的惩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江.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

[2]罗毅.2009中国环境质量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3.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篇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环境支出资本化当期损益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9-01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将日益增多,同时,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的盛行,都要求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按照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调整未来的发展战略。环境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环境成本会计信息也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信息。建立和实施环境成本会计,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能够使企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目前,由于未实行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和负作用,对资源的破坏和使用过度等问题,而这些破坏或损害由于没有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就使得造成损害的企业免除了本应承担的部分或全部经济责任,从而无法引起企业对环境问题的真正关心,经营者也很难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

1 企业会计人员对环境成本会计认识不足

鉴于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意义,笔者曾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就企业财会人员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认识作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环境成本支出的内容中,原有设备的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这四个项目是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保护支出项目;在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中,单独立账的企业比例偏低,大部分企业对排污费单独设账,其余虽有的单独设账,比例都没有超过50%。这说明,企业环境成本受环境法规因素的影响较大,强制性要大一些;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企业财会人员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主动性不强,重视不够;环境成本中资本性环境支出大于收益性环境支出,环境成本支出对企业的财务影响显现出长期性。这个结果不只在内蒙古存在,从全国实务操作来看,也反映了这样的特征,多数企业对于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的账务处理目前都作为常规的业务进行的,没有单独设立账务处理,没有体现出对发生的环境成本的特别关注。

对内蒙古地区和全国普遍实务操作的调查,发现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原因主要是:①现有的环境法规和监管方式考虑的是政府和环保机构对环境信息的需要,没有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致使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缺乏法律依据;②会计法规和制度不健全,没有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准则,国际上也不存在一个现成可以借鉴的模式,以至于財务人员无从下手;③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性和自愿性,政府、企业和会计界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在环境成本会计方面研究的滞后。

2 企业环境成本的主要内容

(1)环境管理费用,指企业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2)环境监测支出;(3)排污收费,包括政府对正常排污和超标排污征收的排污费,政府对生产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产品和劳务征收的专项治理费用,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装物的收费;(4)罚款和赔付,包括超标排污或污染事故罚款,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害赔付;(5)污染清理支出,包括已经发生的污染现场清理支出和目前计提的预计将要发生的污染清理支出;(6)恢复支出,即已污染破坏的环境恢复支出,特别是矿井填埋及矿山占用土地复垦田支出;(7)停工损失,即污染严重被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限期治理的生产经营损失;(8)无污染替代增支,即为减少和控制污染而使用新型无污染替代材料的增支;(9)现有资产价值减损的损失;(10)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装物收取的押金;(11)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12)为进行清洁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而专门发生的费用;(13)对现有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造,购置污染治理设备;(14)政府或民间集中治理污染而建造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机构的支出。上面所列的这些支出,会影响到当期或多个会计期间的损益,影响到报表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必须将这些支出列入成本会计的核算系统。

3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资本化的企业环境成本,指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或是出于企业安全或环境原因发生的成本,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它一般在利益实现时计入当期损益。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形成了企业的资产,但在环境成本资本化时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1)当一项可以确认为资产的环境成本与另一项资产有关,它应当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无须单独确认。

(2)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都与另一项资本资产有关,这些环境成本本身并不带来特定的或单独的未来收益,其未来收益存在于企业经营中使用的另一项生产性资产中。例如,清除建筑物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这项工作本身并不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或环境收益,受益的是建筑物以及使用建筑物的人群,而将这种清理成本作为资产单独确认就不合适。同样,一台能清除大气或水污染的机器,它是能够产生特定或未来的收益的,将其单独确认为资产是合适的。

(3)与环境成本有关的资产发生减值时,其确认的原则与其他资产相同,但因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更大,特别是环境污染对有关资产所产生的减值影响,不容忽视,必须予以考虑:当一项环境成本作为另一资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应对这一资产进行评估,看其有无减值,如有减值,要采用会计上计提准备金的方式将其价值减计至可收回金额。

除上述可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外,企业发生的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利益没有足够的关系,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成本、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成本等。因不遵守环境法规导致的罚款,以及因为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的赔偿等,均视为环境相关成本,这些成本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肖序.环境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J].经济科学,1998,6.

4.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四

于银凤

(河北农业大学 071000)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们发展农业的脚步越来越快,确实,我们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不少辉煌成就,但是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农业迅速发展固然可喜,但是,若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最终,农业的发展只会像房地产泡沫一样,只能是一场空,所以,要想真正到达农业发展的顶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我们不可绕过的坎,务必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农药污染 化肥污染 农业废弃物污染 环境保护 治理与防治

1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一向就很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国家领导人及高层人员在发表重要讲话时也时常提到我们要重视农业,如何促进农业的进一步提升,我们一直以来也在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不断创造农业的奇迹,但是也引发了不少环境问题,主要有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

1.1化肥利用现状及问题

1.1.1化肥施用强度过大,利用率低

为了促进那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作物种植中投入了大量的化肥,据有关数据统计,河北省粗肥施用面面积2468、3万亩,你上年增加58万亩;氮肥使用面积3261、7万亩,比上年增加146、4万亩,平均亩施纯氮8、6千克;磷肥施用面积3194万亩,比上年增加190万亩,品均亩施五氧化二磷9、7千克;钾肥使用面积2160、9万亩,比上年增加434万亩,亩施钾肥4、3千克,化肥施用量圆圆超过发达国家,每年因不合理使用化肥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万。1.1.2有机肥料开发较少,从目前化肥使用情况来看,农民使用的大多是单质肥料、低品质肥料,而高品质肥料、复合肥料的使用比重较少,而且大部分农民在施用化肥之前并没有认真分析过自己家的地土质如何,适合什么样的肥料和该以怎样的比例来施撒化肥,这就造成了因化肥的施用比例不合理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据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在开发有机肥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到位。有机肥料开发较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1.1.3化肥流失严重,造成二次污染

据调查所知,化肥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大量化肥流失,会造成土壤污染,使土地板结,没有肥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污染水体,引起海洋的富营养化,污染地下水,威胁人类的健康,还会造成空气污染。造成化肥大量流失的的原因是施用量过大,土地无法吸收之外,还有因空气不流通不好而引起的氧化反应。1.2农药使用现状及问题 1.2.1使用量过大,利用率低

农药可以防治病虫和草害,农药使用量过大,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通过农药来防治。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科学用药量及喷洒技术方面知识的缺乏而导致 农药量使用过多,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使用量。1.2.2农药使用结构不合理

使用的农药主要以除虫剂为主,其中高毒农药品种占有很大比例。尽管《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明确规定在蔬菜草叶中草药产生种类只使分离有机磷农药,但是我省大部分农民没有了解到这方面知识而普遍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农药,进一步加速了污染 1.2.3未能科学使用农药

超过一半的农民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购买农药,很少的一部分会咨询技术人员该购买什么农药,使用多少,适合什么作物,以及什么时间喷洒更有效,农民使用农药有很大的不科学性,比较随 意。1.3 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

现在大部分农作物的 种植都需要 使用地膜,因为农用塑料地膜在保温增产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化肥农药残留于田间,大大降低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再有就是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秸秆也是一种有用的能源,秸秆焚烧,不仅浪费了能源而且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导致土壤功能衰退,有时还会引发火灾,由此而产生的浓烟将会污染 空气污染、水资源。2 农业污染治理(以下纯为个人小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明确限定化肥农药及农膜使用量,并且完善奖惩制度,过度使用会有处罚,少量使用会有补贴,要想政策实施有效,还应有相关人员进行统计与监测,定期汇总,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2)到了种植季节,可以派一点相关技术人员去某乡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向农民传播化肥农药使用知识,指导农民对地膜以及废弃物如何处理更好,久而久之,农民自己也就会形成习惯,正确使用化肥与农药

(3)广大人民想一些农业发展小妙招来使用,将会得到很大一笔钱作为奖励

(4)将一些新型技术如 纳米 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这需要国家来组织,一批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

(5)可以成立宣讲小组,定期到各个村庄向农民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增强农民的科学种地意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6)可以印一些宣传手册,主要讲述如何科学种地,如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种地后的地膜,废弃物处理要做到每户一本,在此基础上可以定期组织考试,分数最高的几位有一定资金奖励。

(7)每个村里可以建造一个农膜回收站,把所有的地膜都集中起来处理,这样对土地的污染会大大减少,为了使农民都参与进来,可以制定一些政策。如可以建立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必须在种地后将地膜收集起来运到回收站。

(8)政府可以派人定期到各个村庄收购农作物秸秆,这样既节约能源又降低污染,还可以使农民获得一些 收入。

(9)政府还可以专门开一个电视频道,专业宣讲农业知识与环境保护问题,而且为了鼓励农民去看可以实行看此节目有补贴,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农民去看,慢慢农民种地也会越来越科学。3.总结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齐头并进,绝不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责任。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都是我们切实关注的问题,所以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人的责任,而且也将影响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为了当代人的利益,也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云《新农村能源与环保战略》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2、邱君《农业污染治理政策分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

3、张全国 雷延宙《农业废弃物气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2月

5.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五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前言

如今林业产业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我国的生态体系的一个关键分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大力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对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作用。但从其传统的发展历程上来说,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在传统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一产业并没有发挥恰当的作用。现在,林业产业所拥有的生态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思考怎样在做到经济发展规划之前,做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其生态效益,成为相关企业必须注意和引起重视的热门议题。

一、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整个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和野生的森林系统一样,有着生态作用,如改善环境质量等等。但是,从当前看,这种环境不是很好,其原本的生态系统不断地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目前,商品的树种不断增多,造成当地的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进而致使其生态的作用和能力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其经济效益持续降低。做好对于生态的保护,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经济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需要,更有助于落实国家整体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有必要的系统,并且其绝大多数是可以再生利用的,这种生态能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人们越来越需要林业,在经济方面以往陈旧的发展方式,已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将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并给予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才能在保护生态之余,促进林业经济与其共同、和谐发展。也能由此看出,做到对它的维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投资,做好环境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源头做到这一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对于林业产业相关社会功能的论述

林业作为能源和人类社会有交集的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正好反映了人类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它很多社会的功能,都是由此生成的,一是可以体现出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的作用,从而可以很好的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可挽救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树种,因此它还可以推动文化的进步,还能起到延续的作用。

(一)分析林业产业相关的生态功能

作为森林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林业还有着和森林生态一样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由于其本身就很繁琐,就通常而言,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地表的植物、灌木以及草和乔木,他们又能细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别,所有生物关系复杂,一起构成整体的生态系统。从这个角度说,林业能够很好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保护水土资源。和湿地的系统一样,森林也具有巨大的保水功能,它可以依靠地下全面的、复杂的根系,在对自然雨水进行吸纳、收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小水的蒸发量,从而避免水土的流失。3.对生态资源的平衡。森林能够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的水和食物,还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因此它是很多野生动物依赖的地方,同时又因为它是保护的屏障,避免了一部分的人员对当地的干扰。比如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在努力调节之后,当地林区的环境不断趋于安稳,并吸引了很多的珍贵的动物加入其中。这类野生动物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能够很好地平衡当地的生态资源,这些都离不开森林的天然保护。4.调节林业的生态。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这一严峻问题,伴随现代产业不断的创新发展,造成了很多空气、气候方面的问题。而森林不仅能够吸收有害有毒的气体,对空气进行净化,释放氧,还能够很好的调节气候。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位于林区附近的城市,空气和气候,和没有林区的地区进行相比,都要优越很多。

(二)对林业产业相关经济功能的论述

除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林业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的功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循环资源,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它很好的促进了生态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树木本身就具备经济能力,而木材更是被普遍运用在各个领域,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过度追逐经济利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此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进,以有效提升其生态效益。

三、基于林业生态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于林业生态环保的建设力度

林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的任务,为了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建设力度,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把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紧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进一步平衡我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其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

(二)加大对于林业产业环境的保护力度

我们必须要承认,对于其保护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因此也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宣传倡导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护林业生态是多么的重要的一件事。只有他们认识到对于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其保护的行列中,从而将保护和发展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发展。此外加大这种宣传力度,也有利于全社会了解相关的产业,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更好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林业生态保护相关法规条例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极为富饶,林业企业遍布各地,但由于近年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对于其需求不断增多,加之一些违法分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经济利益,造成这一系统被严重破坏。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做好相关工作,健全有关法律,通过法律的方式,避免各种违法现象发生。并利用各种支持政策,吸引广大行业对于其投资,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认真贯彻并执行相关的方针

要想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方针,重视其特有的生态的作用,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经济、社会这三者能够协调发展。对于一些新政策,一定要满足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以及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在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做好相关建设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相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混农经济林模式

这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自然的条件,结合相关的社会背景,并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在保证相关资源得到保护的基础上,栽培一些经济的植物,如食物、药用及蔬菜等,从而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系统,实现一种现代化的林农能够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更具稳定、高效、合理的功能。不断提高相关资源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相关的经济。

(六)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林业生态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很好的的宣传方式,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还在人们的旅游中强化环保的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各地要做好对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发展工作,依据当地资源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优点,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使用、科学进行发展方向的设定,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当地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七)注重林业资源多功能的发挥

在对整个系统进行保护过程中,必须合理的利用,这是大势所趋,在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发挥相关的经济功能,重点做好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功能,为促进相关的经济发展提供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前期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很到位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其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趋势,确保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方能兼顾到经济和生态两者利益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还必须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和秩序的市场,加大对其经营风险的预防,保证林业经济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八)推动城市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对于环保事业的投资,现代化的环保理念也正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人们要求改善城市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应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为推动城市的工业能够和环境和谐发展,必须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积极保护资源,做好对于相关产业的规范,使得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环境与工业能够协调发展。结束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很好的发展相关的经济,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必要方式。因而,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做好对其建设和保护,贯彻和执行相关的方针,全力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注重其资源的多功能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和城市环境能够统一发展,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推动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李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xx(27)

[2]李春雷.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及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30)

[3]廖冬云.毕节试验区林地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论坛,20xx(03)

6.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篇六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好不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都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第四,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 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还会影响我国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全球环境问题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人类21 世纪的基本任务。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要发展,就不能不提经济。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首先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毁林开荒、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正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求我们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做起。同时要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

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还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7.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七

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活习惯、人口素质、行为方式、环境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农村, 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 纸屑、塑料袋满地都是, 大量废物悬挂在树枝和电线上。水沟水渠里漂浮着各种废弃物, 一些养殖业的周围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现状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很不相适应。

造成我国农村污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为降低成本或因本身经济条件有限, 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入河中;二是环保意识薄弱, 处理垃圾不规范;三是农残、药残加速了农村土壤污染, 对人畜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四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农村环境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 固体废物垃圾愈积愈多, 会大量侵占土地, 另一方面, 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会破坏地表植被, 影响土壤生态平衡, 降低土壤活力, 如果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 会损害水体环境, 危害人的健康。然而农村环境问题不是一日造成的, 治理起来也非一日就可以解决。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 农产品产量大和农业产品种类丰富, 农业研究较为先进, 农业种植面积大, 分布广泛, 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品产量大 (如化肥) , 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多年来,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土地破坏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 沙化现象严重, 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加之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 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地区, 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半农半牧地区。从内蒙古农村环境现状来看, 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 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交叉, 且相当严重。加之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重了农村的污染。另外, 农村还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而且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农村环境的现状, 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 决定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政府已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2008年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 表明了国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我们对工业污染防治已经是“驾轻就熟”, 但如何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 需早日破题。

我认为, 广大农村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 要更加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农村建设中,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为, 相对来说, 农村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其污染防治资金也极为匮乏, 环境一旦被破坏, 就极难恢复和治理。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 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创建“新”的发展模式, 高质量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突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环保工作的思路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 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和长远利益的工程, 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工程。在农村经济与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 只有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才能为百姓造长久之福、可持续之福。为此, 一是要加大农村环境宣传的力度。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环保知识不多, 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并结合农村的特点, 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的污染有加深的趋势, 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利益引导机制与监督机制, 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三是要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 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刺激农民,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四是要将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 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应该统一规划。环境保护部门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 必须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着想。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资源保护, 二是污染防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 资源保护。

(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农民的生存之本, 是全体人民的生命之源。保护土地, 人人有责。一方面, 我们应扩大土地数量, 主要是积极开垦荒山、荒坡、荒滩、荒丘等“四荒地”, 以扩大土地储备。同时要总结毁林开荒、滥垦滥伐等以往的经验教训, 继续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使耕地、林地、草原等各司其职, “和平相处, 互不侵犯”。另一方面, 我们要注意保护现有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格外重视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 (2) 加强水资源保护。除土地资源外, 我们还应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 尤其是均水量严重不足, 并且还频发旱涝灾害, 对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我们还应大力发展节水、保水技术和产业, 引导农民节约、合理灌溉, 节约水资源, 共度难关。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要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 内蒙古赤峰市大力倡导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为原料, 以协会、企业、工业园区为依托, 以沼气、食用菌、工业废弃物再利用为纽带, 实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工程和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利用废弃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 全市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

2. 污染防治。

当前,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并发性自然灾害逐年增多, 在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 破坏了生态平衡, 贻害无穷。我们在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 必须下大力气来防治各种污染,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农村最突出的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污染防治进行阐述。 (1) 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农村,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 成为一个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 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等等。针对农村水污染的种种原因, 首先要发展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取消政府对农业的化肥和农药补贴, 改变农业支持价格政策的具体形式;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退耕还林, 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要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对于乡镇企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 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 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 严格限制, 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 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 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最后要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 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 建立生态型养殖场,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防止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仅影响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外交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对于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环保宣传教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要搞好农村环保, 无论是资源保护, 还是污染防治, 都必须注重从农民自身抓起。因此, 除了要加强有关领导和执法者的农村环保意识, 更应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调动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 真正建立、完善起来农民参与环保机制, 使保护环境成为农民自愿自觉的行动。

水碧天蓝, 空气清新, 是我们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理想描绘。虽然农村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污染可以不予关注。恰恰相反, 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 因而对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但不能逊于城市, 反而要重于城市。但愿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农村环境是健康的, 令人充满希望的, 无愧于子孙后代。

摘要:随着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国大中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 但广大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 涌现出了大量的养殖业和土地拓荒种植, 普遍使用农药、塑料薄膜, 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 就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环境教育, 2008, 8:6.

8.环境保护与发展 篇八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偏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二、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强化污染治理,推动结构调整进程。要保护环境资源,必须继续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和进一步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一是要打击和惩处未经许可占用环境资源的行为;二是要加大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土小企业的关停取缔力度;三是强化现有企业的排污治理工作,把污染排放量减下来。从而在保持区域环境质量稳定趋好的基础上,把当前由产出效益低、污染严重的技术落后企业占用的环境资源腾出来,提供给潜力产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用,为新上调产项目提供排污容量。

2.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益。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政府是资源的管理者。当前,政府通过排污总量控制和对生产企业的排污达标控制来配置环境容量。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市场配置环境资源,可达到以最低费用实现污染控制的目标。因此,为了减少行政手段配置环境资源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益低下、资源闲置等不经济的弊端,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广。我们认为,现阶段把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达标控制结合起来实施,可对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有利于提高环境配置效益,为低污染、高收益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一条扩大环境资源使用权的途径,促使排污权向单位环境损耗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收益和低污染产业方向倾斜;二是抑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企业排污,推动这些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三是减少了污染物减排的投入。

3.加强环保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同其他资源一样,都有保质和增值的问题。一般来说,通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若能保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自净能力就会提高,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也就相应扩大,这就是对环境资源的保质和增值。反之,环境质量变差,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就会缩小,环境资源就会贬值。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也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引导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改变当前单纯依赖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模式。运用循环经济的思路,以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包括废弃资源)流动为主线,研究如何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群集、关联产业互动等途径,把炼焦炉、冶金炉煤气利用与城市(镇)居民燃气改造结合起来,把煤矸石、废气、废水综合利用与工业小区生态型工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产业与经济增长联动,解决当前企业群集引发的污染在部分区域趋强问题,逐步推动经济发展步入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

生态制约着经济,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生态具有了一定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内的生态组成要素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且互相交叉,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一定路径也就成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这些特征的存在,就要求人类在采取经济发展手段时,必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路径,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新冠防疫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导工作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