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

2024-10-08

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共8篇)

1.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 篇一

20中考即将来临,为了更好的迎接中考,让同学们尽可能的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中考前的复习工作,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根据以往中考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的中考试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特点,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为了更好地做好中考复习工作,迎接今年中考,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中考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版)》(下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年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下称《考试大纲》)为指导,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好中考复习。通过中考的复习,让学生更牢固、更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能够更清楚、熟练地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更准确地分析和解释有关的化学现象;通过中考的复习,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得到培养;通过中考的复习,让学生的科学的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二、整体思路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有上下两册教材,教学时间很紧张,新课内容学习一般到四月初才能结束,复习时间仅有约七周时间,所以我采用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线,结合《考试大纲》,进行考点梳理,并抓好落实,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第二轮采用模拟练兵,查漏补缺,提高能力。

三、时间安排

第一轮复习计划用20个课时,从第10周——第13周,即从4月28日——5月28日。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用一节课时复习,重点是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依托“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人类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成分的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用一节课时复习,重点是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及其实验,依托“空气组成的探究”和“对催化剂和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水的组成和水的净化,依托“水资源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然后对第一、二、三单元内容进行一次测验和练习,检查复习成果。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原子的构成与结构示意图、元素与元素周期表、离子的形成和化合价知识,学会写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到微观),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然后对第四、五单元进行一次测验和练习,检查复习成果。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知识是单质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与毒性,学会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能力。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燃烧,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知道常见的三种化石燃料和常见的清洁燃料(酒精和氢气),与第二单元的“空气污染与保护”相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然后对上册内容进行一次测验和练习,检查复习成果。(10)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钢铁的锈蚀与保护,依托“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第九单元:溶液,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浓度,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获得有用的信息用于解题,学会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然后对第

八、九单元内容进行一次测验和练习,检查复习成果。

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两酸两碱”知识以及酸碱的化学通性,知道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会中和滴定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第十一单元:盐 化学肥料,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粗盐的提纯、CO32-的鉴定和盐的化学性质,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学会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常见的化肥

和合理使用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用时一个课时复习,重点是人类人营养物质“尤其是四种有机物”与“三大合成材料”,会判断物质是不是有机物,知道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然后对下册化学内容进行一次测验和练习,检查复习成果。

第二轮复习计划用10个课时,从第14周——第16周,即从5月29日——6月12日。具体安排如下: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的模拟考试一致进行练习以外,我打算课内模拟考试三次,每天让学生完成必要的作业,并及时检查,以加强复习的效果。

四、具体做法

1.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中,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不能由老师包办,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整理,自己完成,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并为学生解惑答疑。

2. 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让学生更牢固、更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从空气的主要成分出发,整理出关于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实验室制法等的知识网络图;又如从物质的简单分类出发,整理出关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等基本概念网络;再如以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实验装置的装配和选择形成实验技能的体系等。

3. 注重基础,狠抓考点不放松

《考试大纲》强调“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复习时应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紧抓考点不放松。根据《考试大纲》对5个一级主题中的知识点所定目标层次,将“认识、理解、内化、模仿操作、独立操作” 目标层次的知识点作为重要考点抓好落实,不能有所遗漏。其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有40个考点,如: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水的组成、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金属的物理性质、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物质构成的奥秘”有21个考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12个考点;“化学与社会发展”有21个考点;总计有94个考点,“科学探究”的考点已融入到各主题中。

4. 加强训练,注重题型分析和解题方法指导

对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加以巩固和检验。在复习中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有真实情景的、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训练,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并为学生解惑答疑,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中考的试题千变万化,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题型的整理、归类和分析,如“一点多问”,即同个知识点尽可能有多个不同侧面的问题,又如“一题多变”,一道题可以通过改变题干或者改变设问,以达到不同功用的目的,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让学生更牢固、更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熟练地掌握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意学科特点,重视实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每年中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所占比例都较大,其命题都带有课本的影子,无论是实验基本技能,还是气体制取、性质验证、实验设计、评价和探究等,都源于书中实验或书中实验的变形、组合、改进和创新。所以复习时要认真对待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特别是今年《考试大纲》中所列举的7

个实验技能和教材中的8个学生实验活动,要认真地抓好落实。可以重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细节,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同时依托课本实验,大胆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探究,逐步让学生学会装置的选择与组合、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表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结论的归纳与总结、实验的设计与评价,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选择一些习题,加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题的训练,以确保中考化学科成绩的提高。

以上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也是为我今后更好的做好复习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在这谢过!

2013-4-12

2.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 篇二

一、全面分析试卷数据,确定讲评内容

试卷评讲时,很多教师图省事,不管试题难易程度,不分主次,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这种讲评对题不对人,试题有多少学生会,有多少学生不会;学生如果不会,问题出在哪里,教师都不关注.这样讲评的结果肯定效益很低,不仅造成考试的诊断反馈效率低,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试卷的讲评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有针对性.

有效率的总复习试卷讲评课应该从做好对学生考试试卷数据分析开始,有效利用学生考试试卷数据分析的反馈信息.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考试试卷数据分析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一环,它为指导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当然也为考试后的讲评课指明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数据分析的信息反馈,整体把握考试效果,及时、客观地了解考试情况,对考试活动中出现的种种偏差进行分析,探明造成偏差的原因,并制定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节和控制[1].

1. 对考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对考试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包括:一是班级平均成绩、优分人数、优秀率、合格人数、合格率、最高分和最低分;二是班级学生分数段分布情况;三是班级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以及与年级三率的对比情况;四是班级分数前十名,与上次考试对比得出的进步幅度大的前十名.

2. 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为针对性地讲评提供依据

(1)对选择题答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选择题既要分析每题的得分率,还要统计ABCD的比率,分析出来的数据有以下两种情况可确定为讲评课重点评讲内容.

①同一道题在同类型班级里得分率明显偏低的可确定为讲解重点.

例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纤维、塑料、合金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电木插座开裂后,可用加热熔化的方法修补

(C)可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棉纤维与合成纤维

(D)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与同类型班级比较,6班该题的得分率明显偏低,说明该题所涉及的有关“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是6班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错误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阅读课本,对十二单元识记的内容没有掌握.

②对于整道题目得分率不低,但其中某一个错误选项比率偏高的,该选项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要确定为讲解重点.

例2关于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B)它们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C)它们均为稀有气体

(D)它们的核外都有2个电子层

该题的得分率并不是特别低,属于容易题,但错误选项B的比率明显偏高,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不清楚,所以干扰了选项.

2.对主观题答题情况的数据分析

主观题要统计每个空的得分率,要统计典型错误出现的比率,把隐没在数据中的学生问题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从而确定讲评课讲解重点.

①得分率偏低的空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要确定为讲解重点,统计各种典型错误出现的比率,并记下出现了错误又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名单,以便上课时关注或提问.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可用相机拍照的方式记录,上课时投影给学生看.

例3用氯化亚钯(Pd Cl2)可测定空气中微量的一氧化碳.常温下,氯化亚钯溶液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灰黑色的金属钯(Pd)沉淀,还生成二氧化碳和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某班该空的得分率是47%,得分率明显偏低,数据分析显示学生的典型错误是书写的化学方程式中缺水H2O(占错误学生中的40.4%),错误原因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无法在配平这一步发现生成物中出现了氢元素.

例4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数据分析某班该空的得分率是23%,得分率严重偏低.

学生的典型错误答案集中在80%和44.4%,究竟学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讲评课前要主动找学生代表询问解题思路:询问做对的学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点;询问做错的学生是怎么做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并请他们将计算过程写出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顺利的发现:17.3%的学生其实是通过40 g/50 g计算到错误答案80%的,这部分学生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弄懂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而错误记成了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另外34.6%的学生,是通过40 g/(40 g+50g)计算出错误答案44.4%的,这部分学生明显没有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去分析30℃时,40 g的甲根本没有完全溶解.讲评课前教师要用相机记录好学生代表的计算过程,讲评时可以投影出来,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错例分析.

②与同类型班级得分率比较分析,明显偏低的要确定为讲解重点,并统计典型错误的比率.

二、重组讲评内容,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在有限的讲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需要我们充分利于好对学生考试试卷所做的数据分析,把已经确定要讲解的内容条理化,并进行适当的组合、筛选,最终合理安排讲评课要讲解的内容,这是提高初三化学总复习讲评课效率的有效途径.

1. 按知识点的分类来整合讲解内容

把试卷上同一知识板块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弱点,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按知识点板块重新组合讲解内容,能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2. 合理筛选,确定讲评内容的主次

按知识点板块组合出来要讲解的内容可能也很多,总的讲评原则是:先解决一些涉及面不是很大的一些板块,涉及面较大的板块要另用专题解决.

例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原子和离子结构”、“化学与生活”、“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信息方程”等这样的知识点板块可以作为讲评课的教学目标;而涉及面较大的,如“金属化学性质”、“酸碱盐知识流程图”、“物质鉴别”等,则要另用专题的复习来解决.

三、选择有效的讲评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针对不同知识点板块存在的不同问题,恰当选择有效讲评方法,可有效提高讲评课效率.笔者对确定在讲评课上讲解的知识点板块所采用的讲评思路为:讲—评—练—评—讲(归纳).“讲”是指回顾小专题知识和讲解该专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评”是指评学生答题错因;“练”是指在“讲”和“评”后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评”是指在学生巩固练习中进行个别辅导和点评,对暴露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当场进行分析点评和指导,有效提高讲评的课堂效率和质量;“讲”是指在上述环节后归纳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2].例如,进行“化学与生活”板块的讲评时,将属于化学与生活的题目的得分情况归在一起投影出来,学生就会有一个整体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弱点.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类题目的错误的原因很明显都是因为没有仔细阅读课本,缺乏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教师再点明这类知识的解题技巧是:仔细阅读课本,强调回归课本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查找课本核对答案.接着再进行相应练习后再点评,这样的讲评才落到实处,才有高效率.

为了突破这个知识板块,笔者在讲评课学案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学案】“化学与生活”专题

你应该知道的知识要点:

1.(上册课本P142)煤燃烧排放的___、______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下册课本P92)甲醛会破坏______的结构,使其变质,所以(能或不能)用来浸泡水产品.

3.(上册课本P144)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__和_______,(可或不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5.(下册课本P111)小实验:

分别灼烧纯棉制品、合成纤维制品和羊毛制品,其中________因富含________,燃烧会发出烧焦羽毛(烧毛发)的气味,烧成的灰用手一捻就成粉末.

备考指引:复习过程中认真阅读课本,积极查找资料都是很重要的.

总复习的试卷讲评课,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在讲评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充分利用对学生考试答卷数据进行的精心分析,将学生试卷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整理出学生存在问题突出主要的知识点板块,并配合有针对性的答题情况了解,以讲—评—练—评—讲(归纳)为思路,采用不同的讲评方法,必然能达到提高总复习讲评课效率的目标.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三教学实践,并在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如何进行试卷的数据分析,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分析的反馈信息,提高初三化学总复习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关键词:总复习,试卷讲评课,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欧有萍.幽径觅佳趣,探究现洞天——浅谈怎样优化试卷讲评课[J].中学语文:下旬,2010(12).

3.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问题解决 化学复习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094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感叹“初三化学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初三化学复习课没劲”。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觉其中的缺憾:一是讲风太甚。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复习形式单调,兴奋点少。二是以练代讲。教师把知识点罗列在练习纸上,半节课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再用半节课对对答案,索然无趣。三是读读背背。由于初三化学涉及知识点比较多,教师为了防止“挂一漏万”,常要求学生上课时读背书上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对重复机械记忆没有兴趣。这种听、练、背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对化学复习课失去兴趣,教师、学生双方往往都感到味同嚼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初三化学复习课一方面是对化学知识、技能等内容作一个整合和梳理,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课模式,其目的就是要把初三化学复习活动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整合和梳理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化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和特征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

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为个人在面对

问题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期达到解决目的的思维活动历程。由此可见,“问题解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解

决问题”是有一定区别的。“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征。

1.过程性。

在复习物质的分类时,教师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话题:现有铁、氢气、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钙六种物质,请你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些物质分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止一种,学生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开放性。

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时,教师可以指着某一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学生“一问一答”进行教学: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什么?弧线表示什么?弧线上的数字表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都了然于心。但是教师如果这样问学生:已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答案肯定不止上面三个,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和补充,可能还能够得出:镁元素的化合价、镁元素的化学性质、镁元素的类别、镁原子得失电子情况、镁离子所带电荷数等内容。

3.创生性。

在复习溶液内容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此时,如果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问题的答案肯定会让人耳目一新:滴加碳酸钠溶液,加生石灰,加热,蒸发水分等方法都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同时,“问题解决”的答案也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创生性方案。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创造性的活动,总是在有了问题之后,才会积极地、不懈地去思考和探索。在此基础上,一旦有了诱因,受到启发,就会引起共振,产生新想法、新思路,然后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最终获得成功。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课模式,其关键是问题的设计。

1.实境性原则。

在“物质的鉴别和检验”专题复习时,教师请学生观察食品包(食品包内除食品外还有一小包物质),展示一包食品中的“脱氧剂”,要求学生阅读包上的文字说明,打开“脱氧剂”仔细观察包内物质的色、态。结合文字说明和生活经验,思考、猜想、讨论、交流包内物质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检验这种物质。由此,构建物质的鉴别和检验的一般思路。

2.基础性原则。

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复习时,教师展示冬天衣服外贴的一次性“取暖片”,“取暖片”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氯化钠、活性炭等,其发热是利用铁生锈时会放热的原理。那么,我们如何分离这些物质?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物理方法。

3.整体性原则。

在“酸、碱、盐”专题复习时,教师展示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请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有的学生用玻璃棒蘸取上述溶液,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玻璃棒有没有出现白色固体;有的用石蕊试液去区别;有的建议取上述溶液,分别加入金属锌、氧化铜、氢氧化镁固体、碳酸钠溶液;有的准备向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通过上述方法的归纳、总结,由此复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以“问题解决”引导复习,在课堂中要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复习活动,让学生梳理整合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以“氧气”为例,谈谈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技巧。

1.问题引导,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疏通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共有12个单元,平时教学中,化学知识点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的,是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的。在初三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找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2.问题聚焦,让学生把握要害关键,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科书涉及的化学知识点非常多。但由于教科书中的重、难、疑点在整个初三化学中所处的地位,所以复习时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释化疑点,这样才能使化学复习课真正落到实处。

3.问题迁移,让学生适度延伸与拓展,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变通运用能力。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高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中考化学命题越来越重视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因此在化学复习课上要联系生活复习化学,强化“问题解决”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可用到化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思考的内容非常多,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所复习的化学知识的真谛,才能巩固与提升所复习的内容,复习课才能有创新。总之,教师要抓住化学复习的重点与关键设计复习课教学,使设计的问题有拓展空间和变式空间,问题要少而精,这样的“问题解决”才能切中要害。

[ 参 考 文 献 ]

[1]刘儒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王后雄.化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计划 篇四

指导思想

2014你中考离我们越来越近,展望近年化学中考试题特点,在注重对“双基”考查的同时,将会更突出地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理念:也就是更注重对考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考查;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平泉四中初三化学备课组就中考复习方法和计划,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复习方法

一、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

复习应有明确的方向,首先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试题类型及试卷的结构。特别是通过比较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和中考试卷,哪些地方做了增减,就可以充分了解今年中考知识点、试题类型与往年要求上的变化。如2002年至2013年考中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填空、实验探究、计算,今年还可能增加多选题,可以通过《考试说明》上的试题示例,多加了解和训练。

二、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新课完成后复习的时间很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平时教学中重视双基,构建知识体系。“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依据。

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创新。复习好双基,并不是要求同学们将学过的内容简单的重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因当突出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几年来的中考题中都是考查考生对双基的理解,及运用双基去解决相关问题,而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内容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孤立地复习某个知识。要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分块整理,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提炼,寻找出各部分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将知识系统化。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扎实,平时教学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联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次月考都不复习学到哪里就考到哪里,不让学生吃夹生饭。这样我校化学结课时间大约在5月10日。

一、第一轮单元复习:时间5月11日至20日

首先要围绕课本,对上、下册课本的各个单元进行疏理。我们有许多学生会认为,新课学完了,完全可以与课本说再见了。其实,复习时,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造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切不可抛开书本,用复习资料代替书本复习。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化学学科《考试说明》要求,上下两册课本总共12个单元,每个人承担几个单元的“备课”的任务,每个单元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要点]------将每个单元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典型题例]-----------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各省市中考题)[课堂练习]---------编写课堂练习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跟踪训练]---------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二、第二轮复习:时间5月20日至30日;

1、强化专题训练,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趁热打铁进行专题训练,针对中考题型特点,大致进行相关专题的专项训练。我校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

固薄弱环节。

(2)、专题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加大前后知识的网络建构联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小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通过专题训练,对知识板块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根据我校学生状况,重点讲解的专题有:

1、框图推断题选择题 2实验探究题

3、物质的检验、除杂。

4、图像题、5计算题

6、理化综合题等。

通过专题训练,达到查漏补缺,使学生的成绩有大的突破与进一步的提高。

三、第三轮复习时间6月1日至15日

综合测试,注重实际应用

复习的最后阶段,必要的综合测试可以让考生早一点适应考试的氛围,更好把握考试节奏。

1、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 “ 信息反馈 ”。我校对来自雪片般的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经过精心的筛选大约做二十套的模拟训练题。每套均按中考题型设置。使学生尽快熟悉中考的题结构与特点,训练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我们通常说: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

学生体会不认真审题的后悔及思考不全的懊恼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找出不足,查漏补缺。

(2)教师讲题时不仅要精选题目,也要从多个不同层次进行讨论、探究“双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将是中考命题不变的主线。但纯粹考记忆性的内容已成历史,即使是化学用语,也大多将它放在一定的材料背景中,联系实际来考查。因此,“双基’’的教学不仅不可削弱,还要加强,但一定要与社会、生活、科技等信息联系起来,不能孤立、机械单纯记性教学,否则考题一加背景材料,学生一看就懵。我们的做法是:对“双基”的教学要在充分理解内涵和外延、把握关键词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训练。对于一些规律性知识,要让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中自己去总结、归纳。这样不仅学会了学习方法,也理解了规律,还学会了解此类题的思路

5.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版)为纲领,以教材为载体,以《陕西省中考说明》为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教学及本学期两次模考,再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化学教学出现以下特点;

(1) 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错别字多,

计算题格式不正确,字迹潦草。

(2) 审题能力差

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审不清题意,回答非所问,缺乏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解题技巧不灵活

学生解题时,因循守旧,应变能力差,思维广度不够,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考虑问题。

(4)知识迁移能力弱

主要表现为思维不活跃,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较差,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上,只会背理论,纸上谈兵,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5)下册内容学的太快,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将采用“三阶段”复习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复习安排及措施

第一阶段(3月10——4月30)紧扣教材,重视双基

本轮复习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当于单元复习,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使书本知识由厚变薄,系统化、网络化,

资料共享平台

复习时先从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及金属矿物开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对于每一单元,利用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师精讲例题、学生练习、教师处理疑难问题四步复习,尽可能做到疏而不漏,同时让学生整理好纠错笔记。

第二阶段(5月1——5月31)分块复习,培养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点整合成五个专题:即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阶段试题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避免学生重复劳动和无效复习。本轮复习学生的知识能力已有所提高,在课堂上要改变教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切记教师一灌到底。另外,本阶段还要让学生不时的将第一阶段整理的纠错笔记重现;对平时考试中反复出现的知识通过专题,让学生总结规律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6月1——6月20)模拟训练

这一阶段也叫冲刺阶段,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有针对性地把近三年我省中考热点、学生易错点反复训练,调整学生心态,减少不必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查漏补缺,回归课本,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及综合能力。

6.初三生化学复习计划 篇六

初三学生面临三面“夹击”,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参加各种辅导班、父母为其购买的各种教辅资料,很少有空闲时间,十一国庆长假初三生化学复习计划。暑假刚过,现在又逢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7天不用上学,对于学习节奏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说真是难得的闲暇,也是一次很好的调整时间。

长假里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是需要的,太疲劳了会影响学习效率,但是不可太过于放松,每天应该有2-3个小时用于学习上,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不要等长假结束了,再出现一个上学读书的不适应期。同时,这个时候又是做查缺补漏工作的好时机,检查近一个月来自己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反思一下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上如何改进,让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得当,学习成绩更有起色早作准备。

初三化学是这个学期刚开始的一门起始学科,学到现在内容还不多,主要是一些要记、要背的实验现象、化学符号、化学仪器等一些化学用语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需要自己花时间完成的,假期里正是一个修补的好机会。每天花15分钟记几个常用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中的现象,15分钟用来识记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特别注意相近的元素符号的区别。

7.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 篇七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三历史复习阶段的运用

比较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物、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被提出来;在中高考历史学科考试中,比较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因此,在历史课上,必须重视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能够克服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易忘、易混,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和重点;其次,能够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使规律、本质的东西得以提炼,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最后,能够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动力。为此,我在初三历史复习的各个阶段都较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一)第一阶段———系统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理”,课堂教学应以中考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每一个基本概念,讲透每一个单元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由于内容庞杂、课时有限,复习课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在遇到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或类似的历史事件时,我往往会运用比较方法实现突破。

1. 字面相近知识点的比较:

中考对卷面书写的要求很高,关键词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细节,所以考试常常会错在一些熟视无睹的名词上。如:“张骞”和“张謇”,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加入了形象的描述:张骞是骑着马出使西域的,所以偏旁为马,而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所以偏旁为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中的“汽”和“气”;屯田戍边的“戍”与戊戌变法中的“戊戌”,等等。

2. 易混淆概念的比较:

初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限制,对许多相关历史概念的掌握其实都比较模糊,尤其是复习阶段,六本书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很容易令学生目不暇接、措手不及,而这将直接影响其答题效果,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真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异同,理解各自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很多学生容易把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时代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如下表格和练习: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列宁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的分公司已遍布世界各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中列宁提到苏俄倒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叫什么?谈谈你的“倒退”的理解。

(2) 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首次当选总统时,美国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推行的“新政”新在哪里?

(3) 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什么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类似于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秦国和秦朝、道家和道教、曹操是东汉时的人还是三国时的人、封建帝制、封建土地制度与封建制度、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等。对于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用心积累、精心寻求突破方法、耐心讲解辨析,只要我们做到这几个“心”,就一定能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3. 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

第一,同一历史阶段相同历史知识的比较学习,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为师,开始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场运动,同是探索,但探索的层面和程度不同。第二,不同历史阶段相同事件的比较学习,马克思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如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起义和南昌起义,同样是共产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通过对两个事件社会背景、过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不同的结局取决于中俄两国不同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后来毛泽东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三,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历史知识的比较学习,在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给出了同一时期的两则材料:一则是《权利法案》中的一段话: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又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又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另一则是康熙皇帝的言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接着提出问题: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时,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却处于上升时期,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两国政治制度的差距显而易见。此外,中英两国还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这些差距分别会给两国带来怎样的命运呢?进而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新航路开辟后的四五百年中,是世界各国从孤立、隔绝走向交流、开放的时期。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则落后挨打。中国封建社会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外性,终于使自己丧失了领先地位并拉大了与西方的距离,这就为后来的落后挨打埋下了隐患。比较揭示差异,设问引发深思,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第一轮复习“竖成线”的基础上做到“横成片”,初步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达到纲举目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相关的问题和专题,我将它们形象地称之为“合并同类项”,比较法的优势尤其凸显。

在专题复习中,比较教学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专题、分析个案、综合比较、揭示规律。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这一专题时,我提出了一系列有递进关系的问题: (1) 请你在课本中找出各朝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2)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吗? (3)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 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作用?经过几分钟的自主学习,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考点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主要有:西汉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时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制度,以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元朝时马可·波罗访华;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的戚继光抗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雅可萨之战等。从史实对比中,学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自秦汉至明朝前期,一直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则转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前者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兴旺,后者导致国家的落后挨打。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从以上的学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其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兴,闭关则锁国;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国际地位,取决于综合国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一结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振兴中华。所谓启示,正是在历史学习中提炼到的规律、本质的东西,也是学习历史的真谛———以史明志,以古鉴今。又如:从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再如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现代中国人民对救国建国道路的探索、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时,都可以运用以上四个步骤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恰当准确地运用比较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知识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从而达到初步掌握历史规律,并以此认识现实问题的目的。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

(三)第三阶段———综合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活”,触类旁通,活学活用,通过综合归纳复习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熟练度和准确率,以适应中考的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特征,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为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较见异同,比较出真知”,“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发展轨迹,我再次运用比较教学,比较中突出这样两个时间:9世纪、14—15世纪。9世纪时,封建制度才刚刚在西欧确立,而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唐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强大富庶、最文明先进的国家,此后的四五百年,西欧社会王权衰落、罗马教廷一手遮天,战乱频繁,经济衰退、文化低落;同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南宋时经济重心正式实现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对外交往兴旺发达,封建文化全面繁荣,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开始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第二个时间:14—15世纪。14—15世纪上下,中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就时间而言,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体相当,但是在此后的四五百年中,双方的差距却越拉越大,直到中国被远远抛在后面,原因何在呢?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照。西欧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正是在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范围非常广泛。第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影响力大,冲击力强,近代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兴起于资产阶级形成时期;启蒙运动产生于资产阶级逐步壮大之际,这两场运动的展开,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神权思想,尤其是启蒙运动在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批判王权和神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否定封建王权、实行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具体方案,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第三,西欧近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比较多,除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较快发展外,还突出表现在贩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上,贩奴贸易和殖民掠夺始于新航路开辟,通过这些罪恶的活动,欧洲殖民者获得无数财富,一方面他们利用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另一方面,这些殖民地也为欧洲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并不光彩,充满着血腥、贪婪和暴力,但客观地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反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范围则非常狭窄,仅仅局限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地区,而且是在个别生产部门,只是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几块孤零小岛。究其原因,首先,封建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阻碍了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同时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这些对资本主义萌芽来说都是限制的因素。其次,来自封建上层建筑的阻力,具体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发展;对外政策方面,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此时的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文化方面,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用封建教条束缚知识分子,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

二、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总之, 恰当运用比较法教学, 可以使含混的概念清晰化, 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深奥的理论浅显化, 很多同仁已经或正在感受着它的种种便利和益处。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 放之四海皆准的, 在广泛使用比较教学时, 我觉得应注意到以下原则:

(一) 可比性原则

运用比较法的前提是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关系,如果把毫无关系的两个事件强加在一起比较,只会带来物极必反的结果,造成学生逻辑思维的混乱。

(二)目标性原则

运用比较法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认识历史事件的内涵、把握历史脉络的走向,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比较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活动中,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是思维主体,所谓“我思故我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是衡量比较教学运用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其自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各种教学方法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体现。

(四)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否则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结果。

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说:“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写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不进行比较研究,是难以成书的……”

摘要:在历史课上必须重视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 能克服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 如:易忘、易混, 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和重点;其次, 能够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 使规律、本质的东西得以提炼,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最后, 能够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探究动力。本文就比较教学法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及原则进行了论述。

8.初三化学复习课的研究与探讨 篇八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的酸和碱的学习,对它们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和碱的通性,并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授课中已基本了解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但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复习课,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学生有兴趣和欲望掌握本部分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从CO2与NaOH是否反应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归纳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的内容广、量多、记忆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从“疑”开始。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自主建构酸和碱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利用酸和碱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

点评:

上一篇:古浪四中雷锋月活动总结下一篇:易班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