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秋论述分析题复习材料(通用4篇)
1.2010 秋论述分析题复习材料 篇一
【精题分解】:2010届高三历史二轮材料题集锦(1)
1.(2010〃浙江南马高中高三期中)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1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1分)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2分)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3分)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2分)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1分)
解析:本题以民族复兴为主线考查查了近代史阶段中国革命和现代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涉及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大,考查面广。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要注意第(5)问,要注意要选出正确的观点。
答案:(12分)(1)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2分)(2)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3)政治环境: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历史事件:一五计划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发射成功。(3分)(4)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原因:(1)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2)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分)(5)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分)
2.(2010〃黄埭中学高三教师调查卷)(15分)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 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2)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3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1分)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3分)
(4)2009年10月1日,中国将举行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要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请你为这个方队展示新时期科技或思想成就的主题提一个建议。(1分)
【解析】本题主要以阅兵为主线考查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第(1)问主要归纳毛泽东在建国前的伟大功绩;(2)主要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3)通过材料可以提炼信息,产生的原因就是邓小平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4)可以从多个角度设计。
【答案】(1)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领导抗战胜利;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4分)。
(2)表现:制定了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分)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1分)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3分)(4)如:展示“神舟”飞船的模型、高举“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标语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教、外交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设计。)3.(2010〃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月考)(20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
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2分)
答案: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1分)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1分)
解析:从材料中就可找出各自的不同。
材料二: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答案: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1分)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1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解析:该问要结合课本上关于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和材料来回答。分析经济根源时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思考,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3)近代以来,宁波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宁波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
答案: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宁波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2分)1984年宁波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2分)
解析:抓住鸦片战争这一时间界限中关于宁波的相关内容来概括。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的相关规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成为开放城市之一。
(4)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受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6分)
解析:“崛起于五口通商后”一句指的是《南京条约》中开饭宁波为通商口岸。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他内容可以言之有理。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5)联系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说明 “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的原因。(2分)同时分析指出“宁波帮”企业在近代发展中的阻碍因素。(2分)答案:特点:浙江商人诚信;善于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2分)。阻碍因素:封建主义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2分)解析:从宁波商人体现出来的积极因素方面进行思考。
4.(2010〃辽宁瓦房店高三月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的原因。(4分)解析:第一问诱因提取材料信息“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使其)务本于内”,务本是从事农业生产;受诱原因利其田宅;结果是商鞅变法的作用;第二问,“秦之锐士”是由于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实行的措施的结果。答案:
(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2分)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4分)
5.(2010〃辽宁瓦房店高三月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 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是岁,元朔二年也。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
材料二 阅读下图
材料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正月下诏亲征噶尔丹,二月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作者整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汉武帝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汉武帝和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异同。(8分)
解析:材料一的信息“和亲”“卫青”,材料二是张骞通西域可以判断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第二问注意联系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抗击葛尔丹的叛乱;对外抗击沙俄的侵略。
答案:(1)和亲、战争、出使。(2分)
(2)相同点,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2分)都采用战争方式打击少数民族的侵扰;汉武帝北击匈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2分)
不同点:汉武帝对内以和、战兼用的方式维护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4分,每点2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试卷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II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内。)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2.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 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5.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6.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8.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9.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10.指南针最先用于航海;火药最早用于军事分别在
A.北宋、唐末 B.北宋、元朝 C.北宋、南宋 D.南宋、元朝 11.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者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焚书坑儒 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八股取士 D.满洲人不适应汉族文化
12.“改土归流”的实施
①使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②明朝西南地区都由流官治理
③有利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13.历史兴趣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制作一个展版,最能反映展版主题的是
A.中国古代民族交往融合方式多样
B.中原政权注重加强与蒙古族的交往
C.中原汉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D.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西北边疆的统一与稳固
1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5.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16.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
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清初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对清政权
17.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②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③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④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9.从基础和技术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 B.基本上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21.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拣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孙中山让权予袁世凯 B.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C.康有为流亡国外 D.袁世凯复辟帝制
22.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2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出的情况最为准确的解释是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24.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
A.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北京大学的办学体制完备 C.《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
D.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宣传新思想
25.“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
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④文艺复兴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0分.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
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驭
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默入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各国事务函》
材料二:如铜、铁、洋务等类,皆关民生用日,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致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才用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需要,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阕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三: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势力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地方上有几个高级官员造成和平的外交策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他后半生尽力维持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摘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当时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摘自《中国革命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到什么认识?有何局限性?(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到,洋务派在抵抗外来侵略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4)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到,洋务派执行的是什么外交政策?并说明其意图。(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洋务派在寻求富强的途径上有哪些致命的弱点?(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窍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守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各派主张的共同特点。(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方式上、思想上改造中国蓝图的变化轨迹。(6分)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28.《中国历史学年鉴〃1998》载:“当代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有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而江南的持续开发贯穿始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4分)
(2)简要指出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料进一步开发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5分)
(3)明清时期,农业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3分)
(4)结合史实综述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二、非选择题答案.
26.(18分)
(1)认识: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外来侵略。(2分)
局限:没有认识到日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辅助军事工业。(2分)
作用:有利于抑制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3)指导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壮大军事力量夺洋人所恃,兴办近代企业与洋人商战。(2分)
(4)外交政策:不惜以妥协卖国求和。(2分)
主要意图:维护与列强友好关系为中国富强创造机会。(2分)
(5)首先,只学西方的技术,而不是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其次,对西方的态度妥协投降,没有坚决的反侵略精神。(4分)
27.(12分)
(1)共同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
(2)变化轨迹:
①政治上,由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方式上,由政治改良发展到武装革命。
③思想上,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到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由尊孔到反孔)。(6分)
(3)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扩大,资产阶级在斗争中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戊戌变法失败证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镇压义和团,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其它言之有理都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28.(20分)
(1)成就:东南的农业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分)
(2)表现:圩田更加普遍;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围湖造田。(3分)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了生态平衡(2分)
(3)新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形成;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加强(3分)
(4)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措施;
④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8分)
高二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的是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体验了传统中医的神威。以下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3.《西夏文佛经》(右图)这一文物最早印刷的时间可追溯到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4.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能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A.用算盘计算田亩面积 B.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C.阅读《天工开物》 D.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6.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B.国家较长时间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
C.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D.中华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7.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8.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楷书
2.简答及论述题(2010.12) 篇二
(2)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说明,对研究现代信用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提出的金融自由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 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便万事大吉的观点具有片面性。4.金融监管目标.原则和内容
答: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维持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制度。具体来讲,又可以分四个方面:(1)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2)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利益;(3)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金融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4)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相一致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为:(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2)依法监管原则;(3)“内控”和“外控”相结合的原则括;(4)稳健运营与风险预防原则;(5)母国和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有:(1)市场准入的监管。(2)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3)市场退出的监管 5.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答: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3)规定主币和辅币。4)规定货币铸造权或发行权,金属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铸造权;信用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发行权在中央银行。5)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6)准备制度,如金准备、外汇准备、有价证券准备或物资准备等。6.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答:(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①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②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③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其不足之处在于:①作用过于巨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②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7.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答:(1)不以盈利为目标。中央银行应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为己任,不能以盈利为目标。(2)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一旦出现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甚而出现整体性的银行流动性危机,或者政府需要立即支出大笔款项时,中央银行应该能够立即拥有并付出相当数量的可用资金。(3)保持业务的公开性。它可以使社会公众更加及时、清晰地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以便形成更加合理地预期,增强货币政策效应。此外,也可使央行的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黑箱操作,增加中央银行的权威和信誉。(4)业务活动须遵循相应的法律规范。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业务只能在其法定范围内进行,对法律许可以外的业务中央银行不得经营,如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等。8.基础货币及其主要投放渠道
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1)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投放,由外汇、黄金和央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
(2)对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的投放,对政府债权表现为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和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
(3)对金融机构债权与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的业务。9.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对象和特点 答:(1)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回购交易是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进行交易的,但协议的标的物却是有价证券;我国回购协议市场上回购协议的标的物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可用于在回购协议市场进行交易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及金融债券。
(2)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特点:
首先是流动性强。回购协议主要以短期为主。其次是安全性高。
第三是收益稳定且超过银行存款收益。
第四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用回购协议融入的资金不属于存款负债,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10.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答:(1)逆差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币造成强大的贬值压力。其次,如果一国动用国际储备调节国际收支,这又将导致对内货币供给的减少。迫使国内经济紧缩,国内经济的紧缩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出,进一步加剧本国资金的稀缺性。促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导致对商品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下降。(2)顺差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会促使本币产生升值的压力,引致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造成汇率波动,进一步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其次,国际收支的顺差将扩大货币供给量,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最后,从贸易伙伴国的角度考虑,这容易引起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从而导致国际交易成本的上升。11.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答: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和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效应使金融监管显得相当必要;(2)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开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必须进行金融监管;(3)为防范金融危机,应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降低社会成本,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危害。12.金融监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市场准人的监管。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2)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后,监管当局要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以便更好地实现监管目标的要求。(3)市场退出的监管。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分为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无论那种退出,监管当局都要对退出过程进行监管,保持其退出过程的合理性与平稳性。13.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
答: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进行的自律性管理。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是: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制止背信的原则;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14.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0907、0801)
答:优点:1)灵活便利。2)安全性高。3)规模经济。局限性:1)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2)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15.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要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应该具备哪些条件?1市场利率决定机制,即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机制。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随之变化的利率。3适当的利率水平,即使利率真实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并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4合理的利率结构,即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16.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0907)答:(1)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2)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人到流通中去的。(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和调控成为经挤发展的必要条件。17.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什么要统筹考虑三个基本原则?答:(1)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4分)(2)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既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矛盾。(3分)(3)正是因为三者之间的矛盾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才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18.金融全球化对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0907)答:(1)金融全球化会削弱国家宏观经挤政策的有效性,这是金融全球化的消极作用。(2)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国家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有效性降低的情况。(3)同时,国际游资也会因一国利率提高而大量涌进该国,从而使该国紧缩通货的效力受到削弱。19.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什么区别?(0801)答:(1)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的跨国流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本跨国流动。
(2)两者的区别主要有:投资目的不同;投资期限与稳定性不同;对一国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同;对汇率和利率的影响不同。20.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别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又称“三大法宝”。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1)消费者信用控制;(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5)预缴进口保证金;(6)其它政策工具。其它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直接信用控制,如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三大法宝”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有特色,需配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比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21.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答:(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实现具有相对性。(2分)(2)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货币均衡表现为待交易的商品与劳务能够迅速转化为货币,货币也能迅速实现商品与劳务的价值。(4分)(3)货币均衡的实现有两个基本标志;即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4分)22.国际储备的含义和作用、答:(1)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一国国际储备主要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4分)
(2)国际储备的作用:削减国际收支困难;维持本币汇率稳定;充当对外举债的信用保证。23.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
答:(1)货币化程度低下。(2.5分)(2)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2.5分)(3)金融市场落后。(2.5分)(4)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度干预。24.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
答: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结构型通货膨胀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划分: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论述题: 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
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答:
(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二)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过多,但深层次上的原因还有: 1.需求拉上,包括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2.成本推动,包括工资推动,利润推动;3.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失调;4.其他原因,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转轨等因素。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是: l.短期性; 2.非政策性 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答:(1)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主要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职能分工型又称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有的专营长期金融业务,有的专营证券业务,或信托、保险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银行业务,特别是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全能型模式又称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与职能分工型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相比,全能型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更加广阔,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多样化的业务,可以对客户进行深入了解,减少贷款风险,同时银行通过各项业务的盈亏调剂,有利于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稳定。(2)商业银行究竟采用何种模式是由一国金融体制决定的。自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在狭窄的业务范围内利润率不断降低,越来越难以抗衡其它金融机构的挑战,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突破原有的业务活动范围,增加业务种类,在长期信贷领域和投资领域开展业务,其经营不断趋向全能化和综合化;同时,许多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分工的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全能化和综合化的趋势。(3)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职能分工型模式。1995年《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1998年,国务院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买卖、信托业务,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信托业分离。
我国现行的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切合国情,因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开展综合性业务的市场基础,法制与监管的外部制约、有效的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机制还很不完善。 在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缺点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答:(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①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②实行固定汇率制。③IMF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④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首先,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次,固定汇率制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IMF作为该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首先,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其次,各国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这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产生“特里芬难题”。最后,固定汇率制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在比较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优缺点的基础上,简述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
答:汇率制度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根据国际货币协议,由各国政府按照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含金量之比,即黄金平价,确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并把汇率的上下波动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
在固定汇率下,各国货币的汇率由于政府承担着干预的义务而保持相对稳定。国际汇率的稳定,不仅减少了汇率风险,而且有利于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从而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我国的香港地区就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对其他各国货币的汇率不再规定黄金平价和汇率波动的上下限,而是根据政策目标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自行调整或浮动的汇率制度。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
在浮动汇率下,各国可以免除为维持固定汇率而承担的干预外汇市场的风险,从而防止外汇储备的流失。此外,各国政府还增强了对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管理权,它们可以利用汇率的调整,改善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商品价格的条件,从而有助于国际收支的调节和平衡。但是,汇率的频繁浮动和人为扭曲,妨碍了国际经济间经济贸易的正常顺利进行,各国汇率政策都采取利己主义,从而削弱了国际合作,加剧了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这两种汇率制度安排各有利弊。当前世界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已呈现多样性。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并非在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简单取舍,而是在现实意义上的盯住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之间做出选择。
2、我国人民币汇率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它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选择的一种汇率制度。 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答:1.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极为初级和直接,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2—5分)
2.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3—5分)
3.我国现阶段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指出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合利率发挥作用应具备的条件,论述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
(1)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利率发挥作用须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2)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要想一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实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才能稳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的问题。
(1)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控制物价,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制约作用。“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2)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3)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的问题:
①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②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④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三、名词解答: 1.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
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篇三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2谈谈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4什么原因使黄河、淮河由利变害。
5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
6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7为什么说元杂剧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
8为什么说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9为什么说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10谈谈中华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带动作用。
11谈谈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2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13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4试分析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15分析中国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16试分析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17简要论述家训族规的积极意义与阻碍限制作用。18谈谈“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举例说明道德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20《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特殊文学样式,本身就是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文化现象,请概述这些文化现象。
21谈谈中国建筑人文性的表现。22试析“载道”与“明道”的区别。
23谈谈“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消极影响。
24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25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6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27谈谈文字对文化的足进作用。
28谈谈汉语对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9谈谈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30论述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1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怎么样才能坚持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3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现象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个别、具体、经验性和联系性等特点,且偏重感性的体验,他们应属文化现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彼此类似的性质,他们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特色,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他们属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
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两汉儒学独尊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从这时起,儒学之上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从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许多家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的官,儒学之士更是庞大官僚机构的骨干力量。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达官一般都是经师,想人仕的人必须向他们习经术,官僚之间渐渐形成“门生”关系;作为地方官又可以聘用属吏,“故吏”关系得以形成。汉末许多割据一时的诸侯都有这样的私人联系为依托,如袁绍集团等。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门第。而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经学大兴于世的一个结果是学校的发展,东汉光武帝本人就是曾在太学读过书,他也十分注意学校教育,到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有数万人。面对王朝外戚、官吏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联合在朝的“潮流”力量,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许多重大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此期的文化也在动荡中演进。第一,北方名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迁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经过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相互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胡的文化重新形成。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山水诗、山水画兴起,书法文化高涨。总之,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答: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早期全民公有制并未彻底打破,只是从原始公有制度成了中央集权下的“国有”、“王有”、“社有”,这使中国人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相当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这种生活文化还是在民族血缘关系没有解体的情况下演进的,因此家族和宗亲关系一直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作用,这使中国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富有天道人伦色彩。这种生活文化是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奴隶制不发达,生产者有一定人身自由,有一些属于个人的生产资料情况下产生的,或者说,更多地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建立的。这也使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东方社会的独有形态,很难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对照,它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答:服饰文化不可能是纯审美装饰性的,它虽然与本民族的自然性格有关,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其标志包括:(1)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2)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3)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4)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利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它包括(1)信仰标志(2)阶层标志(3)仪礼标志(4)政治标志(5)职业标志(6)审美标志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文教政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利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印刷、提高了工效。它的出现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施。唐代火药的制成,宋代火器的出现对政治、商业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指南针促成了海运发展,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历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影响,这些发明始终未能成为社会
前进的主流,没有能够得到更充分地推广应用和改进提高。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答: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西汉末年的刘秀就是依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振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伤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岁时礼俗不仅是家族伦理的再造日,同时也是乡里市井社会关系的缔造日。岁时节日时社会活动日,人们通过节日聚会、节日游艺、节日互访,缔结、调适乡邻、社区、团体等诸种社会关系。例如年节拜年活动,一般年初
一、初二时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拜邻里、同好、朋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传统的社交节日,这天是传统礼法社会难得的开放日。“金吾不禁”在元宵之“闹”中,人们由家内到家外,由亲友到乡邻,由近及远,由里及外,将节日礼俗活动变成社会伦理关系更新的进程表。
社日,是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日的公共性原则是村社共同体风习的现实反映,社神是公共意识的投射,是村社的精神中心,同时社神祭祀的公共性活动,又为村社成员之间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维系力量。
无论是社日祭祀,还是社日娱乐,都有形无形地表现或强调这一文化特性,强化了社区传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社日整合村社关系的伦理意义鲜明。
此外,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等节日礼俗大都具有调剂乡里社区关系的因素。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岁时节日,在民众生活中负荷着巨大的历史与伦理意义。
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
3、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两晋山水诗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对佛教义理领会较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东晋顾恺之、北齐曹仲达、唐代吴道子,在绘画中或融入佛道的意念,或借鉴印度的雕塑方法与绘画方法,宋元时期的轴卷、册页、扇面往往通过山水花鸟展示“无为”、“寂灭”的境界。
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项本质的认识。但因为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许多的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合习惯,以便与人更好地交往。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重新评价汉字。人们否定了以往把汉字改革生硬地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轨道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客观地评价汉字的优势,肯定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说明汉字繁难给文化普及和信息处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打破了以往舆论一致的局面,不再盲目符合。人们也反思历史上及今天仍存留的汉字崇拜或汉字否定的观念,人们意识到无论哪种认识都是对汉字功能的认为扩大,都不利于汉字的健康发展。
2、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们注意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i、汉字信息处理和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字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在解决汉字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时,意识到以往对汉字的认识还太简单,这又引起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汉字的本体研究和相关的研究之中,人们对汉字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科学化。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有两项内容,即识字教学和预言教育。}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汉字字数多、笔画多,对初学者来说难记、难认。因此识字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整个重点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办法,即在儿童入学后用比较短的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两千左右的汉字,这样学童可以比较快的进行经典阅读,较早进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识字课上学的字并不要求马上会写,写字课另有一套系统。当初学写字者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笔画后,再让他们按由简到繁、由易道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的写字教育是非常符合初学儿童的胜生理、心理特点。}传统的语言教育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句子训练是通过属对训练来实现的,属对训练是一种充分注意了汉字汉语特点的语言训练。}作文训练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汉代学习教育就以儒
家经典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这为此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的阅读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四书、五经为主。}古人重视写文章。在先秦两汉时期,书面语与口头语是一致的,自从随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传统作文教育渐渐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就只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完全脱离实际应用。这同脱离语言实际的教学是一种畸形的教学,首先它对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的,这无形中就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比如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故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后来人们在桃板上写上一些吉利话,两桃板上的吉利话往往采用对偶句,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随着发展,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春节,还用以装饰和交际。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义、形方面的特点。因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再比如用拆字来表达预言有时反映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心理,是一种文字迷信,拆字算命就是这样。有时则以“拆字”作为一种隐语,借此说出不便直说的话。}再比如,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做字谜的谜面。}另外还有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加以论证。其次是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与古代文学艺术。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
2、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启蒙思想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4.小学生心理咨询复习论述题 篇四
一、简述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 一
1、教育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必须符合基础教育的目标,积极主动地为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服务,把咨询工作纳入基础教育的运行轨道,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游离于基础教育的目标之外,孤立地解决心理问题。
具体而言,心理咨询工作必须紧密配合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心理咨询的目标必须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个中心。
2、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必须适应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尽最大可能促进求询学生的最佳发展。
小学生身体发育很不成熟,心理发展亦不完善,心理活动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化快,可塑性大。因此,各种咨询活动一定要充分考虑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换言之,在小学生心理咨询中,无论是发展性咨询还是障碍性咨询,都必须具有发展变化的观点,都必须按照发展的宗旨安排各项咨询活动。
3、信赖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和咨询对象建立友好信赖的关系,以保证咨询工作顺利进行。
无论是面对学生、家长或教师,咨询人员都应该努力创造和谐轻松地交往气氛。善于启发和耐心倾听咨询对象的陈述,言语表达既准确得体又委婉亲切,并恰当运用表情、手势和体态等非言语沟通手段,这些措施有助于缩短双方的人际距离,形成友好信赖的咨访关系。
4、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全面考察、分析当事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使咨询工作准确有效,防止和克服片面性的偏差。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必须对其心理问题做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从众多制约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使咨询工作有的放矢,准确有效。
5、协调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必须与学校、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与教育工作。
要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单靠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与学校其他教育工作密切配合,积极调动各科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努力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良好环境,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6、预防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必须树立预防重于干预的思想,在咨询过程中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事实证明,重干预轻预防,只能使极少数学生从中受益,这同学校心理咨询必须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相背离;相反,以预防为主,将咨询工作的重点放到心理障碍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上,这种积极主动的措施必将大大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应用价值,使心理咨询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的重视与欢迎。
第三章 第四章
二、论述如何帮助学业不良儿童摆脱困境
1、帮助学业不良儿童解除心理压力
第一,挖掘“闪光点”,激发求知欲。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和求知的愿望,学业不良儿童也同样如此。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满身光环,大有前途”,看学业不良儿童则“处处缺点,前途暗淡”,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的误区。在中外教育史上,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等天才人物在小学学习时,因学业不佳或调皮捣蛋,都曾遭到过教师的冷眼甚至被校方赶出校门,这种历史的误会实在值得人们反思。因此,每个咨询人员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学业不良儿童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要像沙里淘金那样,用心寻找学业不良儿童的“闪光点”或“发亮处”,这对于学业不良儿童的情绪疏导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多给学业不良儿童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愉悦的体验。研究表明,成功的
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人的活动动机,并有助于挫折感的补偿和转移。对于学业不良儿童来说,学习成绩不理想无疑是一种挫折体验。
学习上屡遭挫折,很容易使意志薄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和退缩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挫折的消极体验、学习效率下降、更加深刻的挫折消极体验、学习成效进一步降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发展趋势。而要使学生从恶性循环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通过微小的成功(如接受难度很小的任务),有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并以此作为转变的契机,推动学业不良儿童走上积极应对挫折的道路。
2、引导学业不良儿童加强“双基”
小学生的学业不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本知识学习得不扎实、基本技能掌握得不熟练而造成的。因此,帮助学业不良儿童循序渐进地掌握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并且熟练运用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是使他们摆脱困境的基本出路。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年轻的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结果在学生对前一单元的知识尚未真正消化、吸收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地转入下一个单元。
还有的小学教师在教材之外给学生补充过多的东西,以致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两种不良倾向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显然需要通过咨询过程予以告诫和纠正。
引导学业不良儿童加强“双基”训练,还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咨询人员要协助教师和家长,共同督促学业不良儿童克服已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逐步建立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正确书写的习惯,按时做作业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口算或心算的方法,恰当记忆的方法,等等。
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帮助学业不良儿童巩固“双基”训练的成效,提高学习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有些小学生的学业不良是因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引起的。例如,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辨认字词,也不能准确地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有的学生对
数概念的理解相当吃力,在多位数的加减运算方面缺乏可逆性思维能力。有关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困难可能与大脑两半球缺乏功能上的协调联系有关,但这种学习困难并不表明存在智力上的障碍,它只是一种轻微的、暂时性的功能失调,经过适当地调整训练可以逐步得到扭转。
解决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困难,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如诵读困难是在发音方面还是在阅读方面?计算困难是在数概念的抽象理解方面还是在计算过程方面?只有把问题的“症结”找准了,才能真正谈得上“对症辅导”。
解决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困难,还应注意辅导的态度和方式。克服学习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常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辅导过程。对此,咨询人员应当有耐心,有诚意,以求赢得儿童的信任。对于那些带有共性的学习困难,可以通过集体辅导的方式加以解决;而对个别儿童的特殊困难,则应根据条件和可能,定期进行专门辅导。
三、论述小学生厌学倾向的形成原因和干预策略 学生厌学倾向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
应试教育的弊端。例如,“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考试频繁,学习难度与儿童能力不相吻合,忽视“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游戏对小学生的意义,教师对儿童缺少关心和爱抚等,都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重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父母重钱轻学的思想,有意无意地灌输“拜金主义”,对儿童的厌学情绪有重大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以及农村中的一些不良习俗如“早订亲”的习俗,都是造成儿童厌学症的社会诱因。
外界诱惑的干扰。随着信息技术和娱乐设施的迅速发展,学生与网络游戏、各种游戏机等娱乐设施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设施特有的多媒体、互动式、全方位和全天候等多样化功能,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儿童厌学应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1、就教育治疗来说,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考试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切实扭转滥用惩罚现象,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增进乐学、好学的情绪体验十分重要。
2、家庭治疗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父母的期望水平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合。父母还应以国家、民族的大局为重,深刻认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雄心,立壮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这对于激发子女的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
3、社会治疗是针对社会病理现象所使用的一个术语。就儿童厌学而言,社会治疗的核心是在全社会形成尊知重教的强大舆论,大力培养热爱学习、以读书为荣的社会风尚,并及时对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良倾向进行抵制。
第一章
四、论述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步骤
1、咨询双方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是咨询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贯穿咨询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建立咨询双方的信赖关系,首先要求咨询人员不要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专家,而应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前来咨询的人。经验表明,咨询人员的等级地位观念将增加求询者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从而使咨询过程一开始即罩上一层不愉快的阴影。其次,咨询人员要努力给求询者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要使他感受到,咨询人员是一位热情和蔼的人,是一位平易近人、可以信赖的人,同时又是一位风趣体贴、确有才能的人。有了这样一种第一印象,咨询工作自然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再次,咨询工作开始时,咨询人员要善于启发求询者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并细心观察求询者的言谈举止,不要轻易打断求询者的话题,更不要随意流露某种不耐烦的情绪,这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搜集信息,搞清问题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质
搜集信息是整个咨询工作的基础。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应着重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1)求询者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庭住址或联系地址,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主要特长,兴趣爱好,品德和行为表现,人际交往情况,个人简历等。
(2)求询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学校背景(如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班风校纪情况,学习负担和课外活动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等等),社区背景(如学校和居住社区的社会治安情况、文化服务设施情况等等)。(3)求询者的心理问题
这是搜集信息的核心内容。根据学校生活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包括:学习和适应问题,智能发展问题,个性发展问题,情绪困扰问
题,人际交往和冲突问题,问题行为或品行问题,心理障碍的治疗问题,等等。通过搜集信息,咨询人员对求询者的主要问题、来龙去脉、相互关系和可能性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就为下一步的详细诊断和确定咨询目标奠定了基础。
3、检查评估,明确咨询目标
这是直接咨询的重要步骤;在间接咨询中,这一步则表现为对问题的详细分析和咨询目标的明确认定。
检查评估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检查评估时,既要求求询者密切配合,又要求咨询人员熟练运用检测工具对求询者进行精心测查。在小学生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检测工具是适用于儿童的心理测验。
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在前述工具的基础上,对咨询人员初步判定的问题范围和可能性质做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以求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及其本质,为咨询目标的确定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要从总体上对求询者的问题性质做出准确判断。也就是说,要在求询者自诉、感性观察、系统了解和科学测查的基础上,对求询者反映的问题做出正常或异常的结论。第二,要从细节上对求询者的问题性质予以确认,并明确咨询的目标。当从总体上把握了求询者的问题性质以后,咨询人员还应根据检查评估的 结果做出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有了对心理异常具体性质的把握和咨询目标的确
认,便为下一步的指导帮助或心理干预奠定了基础。
4、选定解决问题方案,实施具体的指导帮助或治疗
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有多种选择。究竟采用哪一种解决问题方案最为合适,咨询人员应认真进行比较筛选,并可适当征求求询者的意见,然后根据咨访双方的条件、兴趣和成功的可能性,做出最后决断。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选定之后,接下来就要依据方案予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既可以是指导性的建议,也可以是认识上的疏导,还可以是治疗措施的逐步落实。有些问题可以在咨询场所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由咨询者带回去自行解决,一些复杂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则需求询者多次前来咨询场所检查、治疗,方能逐步得到解决。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某些心理问题在其解决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或显效迟缓,这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咨访双方都应该对咨询过程的这一特点具有足够的重视,相互合作,彼此信任,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5、追踪反馈,巩固和发展咨询成效
这是咨询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步骤。
追踪观察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电话征询、直接走访、座谈讨论等。根据条件和可能,灵活选择恰当的追踪观察方法,或者将若干方法综合运用,是咨询人员所应注意的。
五、论述小学生心理咨询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1、热爱心理咨询事业
热爱心理咨询事业,需要咨询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具有深刻认识。学龄儿童的心理咨询不是一般性的社会服务,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围绕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心理咨询的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学龄儿童当前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进展,而且关系到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甚至毕生前途。如果从更广阔的背景来审视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价值,则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息息相关。显然,当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小学生心理咨询这件既平凡又琐细的工作时,我们的内心会激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这是咨询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动力。
2、保护咨询对象的利益
保护当事学生的利益,最根本的是一切为当事学生着想,努力促使当事学生沿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健康发展。在咨询过程中,遇到咨询对象不予合作或拒绝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假如遇到这种情况,咨询人员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妥善加以处理。如果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咨询人员应及时调整个人的态度、情绪和工作方式,主动征求咨询对象的意见,以求扭转这种局面。如果是因为咨询对象方面的问题,在提醒、暗示、恳切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咨询人员应果断地终止咨询关系,不可违背咨询对象的意愿继续从事为他们所不希望的活动。
保护当事学生的利益,还要求尊重当事学生的隐私,切实为当事学生保守秘密。咨询过程所积累的个案资料,咨询人员都要妥善加以保管,严防遗失或泄漏。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公开咨询对象的个案资料,应事先征得咨询对象的同意,或者采取匿名等保护措施。
3、严格执行测量与矫治的道德要求
就心理测量而言,咨询人员应对测验的作用与局限有清醒认识,既不过分夸大测验的功能,助长测验的滥用现象,也不随意贬低测验的作用,影响测验的使用与发展。在使用心理测验为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提供服务时,咨询人员应持慎重态度。凡未经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均不得作为诊断和鉴别的正式依据。
就心理矫治来说,咨询人员应量力而行,谨严从事,切实遵守心理矫治工作的有关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只有在个人的经验、能力和其他条件切实胜任矫治工作时,咨询人员才可承担矫治的任务;咨询人员的矫治工作不得妨碍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矫治方案在实施之前,必须征得当事学生本人、教师和家长的同意等。
4、努力搞好协作共事
搞好协作共事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咨询人员本身要有主动合作的愿望,经常向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提供心理咨询的信息,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或倾向。这种主动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取得有关方面的信任和学校领导的支持。
其次,当有关人员向咨询工作者提出合作的要求时,咨询人员应心怀诚意,热情接受,并且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按时完成合作任务。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