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调研报告

2024-07-07

农民工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农民工调研报告 篇一

农民工权益调研报告

当前,农民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呈现出由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三农”问题解决的格局和趋势,意义深远。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贯穿着城乡统筹发展、就业融于市场、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进城的思想,成为按照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要求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为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组织中国农业大学40多位大学生,回到自家所在的村,进行农村经济、农民外出就业、农民工权益的调查。调查显示,外出就业作用不容忽视,但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犯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对“国办通知”宣传不够、执行打折扣的情况。需要继续推进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有效解决影响农民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的问题。

一、农民进城务工、跨区域流动就业持续发展的态势

1.外出就业、进城务工人数继续增长, 农民依靠市场自主就业,不会出现进城失控

各村调查反映,外出就业“人数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初,或是七八年前,一村外出仅几人、十几人,现在发展到几十人、数百人。42个村外出就业人数与上年相比,平均增幅在8%左右。政策调整使农民外出环境改善,降低了就业成本(全国统算农民工年减少40~50亿元办证收费支出),但由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化就业,并未发生外出就业因取消对农民流动就业限制和歧视性收费而过分增长的现象。

2.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断加入打工行列,外出就业群体有低龄化趋势,常年在外就业的占绝大多数

新加入打工队伍的,多为初中毕业生。一些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因上学收费多或升不了高中,家庭经济困难,看到外出能挣钱,初中毕业甚至未毕业就外出就业。他们虽无务农经历,却有城乡两种户口制度下的农民身份。外出就业群体低龄化,更要求加强对他们的权益保护。女性外出增加,整户外出增加,农民工常年和绝大部分时间在外就业的约占70~80%,有的人几年未回乡,村民说他们已不算是“农民工”。

3.就业领域扩大,竞争激烈,受低文化限制,小部分人就业层次提高,大多数仍为低层次就业,工资水平基本没有上升

一般农民工工资仅五六百元。一些农民工工资上升,靠的是技术熟练程度提高。一部分人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有的变为城市的创业投资者,但比例很小。

4.中西部地区多数村, 农民外出就业在县内、省内的少,到省外沿海发达地区城镇的多

中西部地区多数乡村,非农产业薄弱,有些已办的也垮了,而且中、西部地区城镇拉动农村劳力转移的作用强度与发达地区城镇也有差别,农村劳动力主要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趋势没有改变。

5.在农区劳力三元就业与收入中,外出就业超过乡镇企业吸收就业,在现金收入上超过农业

调查村除了几个镇边村和牧业为主的村外,基本是1/4左右劳力外出就业,青年人大部分外出就业。农户收入,多数村来自农业的占一半(种一亩田年收入五六百元,有时还亏本。从大农业获得纯收入一般达到年人均700元左右。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千元的村,比例较小,受市场影响很不稳定),来自非农产业的占一半。多数村,农户吃饭靠农业,现金收入大部分来自非农业,大头是外出就业。30%的农户以外出就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一般统计没有区分就地非农就业与跨区域流动就业的差别,只计算外出就业寄带回家的收入,不计算即使不外出也要自我消费的部分,实际低估了外出就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量。

6.促进农村社会开放,对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等产生多重影响

农民和村干部称打工农民从外部给农村带来生机、信息。一村出去四五拨、七八拨人,加上零散外出,与天南地北建立了多种联系,使偏僻的农村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联接起来。外出就业对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是一些未成年人,初中刚毕业或未毕业,就在打工挣钱诱惑下外出。原因是农民收入低,上学费用高,初中毕业上不了高中,缺乏与初中衔接的职业教育,以及父母外出孩子缺乏管教,产生厌学等。而正面影响是长期和深刻的,外出民工尝到技术、知识缺乏的苦头,重视子女教育,舍得人力资本投资。目前外出就业对婚姻的影响大于计划生育,但由于限制迁移,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低,对两者的影响尚小。

二、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限制基本突破,但就业的公共服务歧视基本未变

一些城市按照国家规定取消了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这是一个进步。但仍有不公平对待的问题,如限定企业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后招收农民工,硬性限制企业使用农民工的比例,对企业按招用农民工的人数加收管理费。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政府办的劳动力市场场所,只服务于城镇居民,不向农民工开放。有的大城市政府办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大门口却赫然写着“外来农民工不得入内”,同时也不让存在农民工可进入的其他劳动力市场场所。有的城市,形成了自发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农民能从那里找到活计,经久不衰,有关部门不是去帮助管理和完善,却要予以取缔。缺乏公开合法的中介服务场所,带欺骗性的中介组织得以活动,使外出农民上当,甚至有的被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入传销组织。就业限制打破后,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分割问题突出出来。

2.大量用工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最为突出的是村村反映拖欠工资、职业病、安全事故多等问题,很难求得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保护

农村反映最强烈的是拖欠工资问题。40多个调查村,除很少外出就业和外出经商为主的4个村外,村村反映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有些村半数民工被拖欠工资,有的村90%以上的被拖欠。个别访谈的48位农民工,1/3的人春节期间忙于讨要工资。拖欠工资问题,在农民工进入较多的沿海地区及中西部乡外县内流动就业中都存在,其中,建筑业、矿业和小企业尤其突出。有的拖欠工资发给回家路费,有的连路费也不给;有的向民工收取七八百元到2000元的押金,或扣押一两个月工资;有的平时只发给民工生活费,大部分工资扣在老板手里占用,随时找借口处罚民工、克扣工资,如果不满意,要离开,已做几个月的工资也就拿不到了。有的拖欠一个、几个工程的工资额,有的拖欠了几个年头。

农民工讨要被拖欠工资,处于软弱无力地位,向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多被推诿。“欠钱的是老子”,讨要数次没结果。上访政府部门,得到解决的少,大部分的回答是没签合同,不受理,或是欠资量小,不受理。没签合同,有农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原因,而多数情况是农民工要签,老板不签,说要签到别处干,民工多的是。正常渠道解决不了,农民工就罢工、群体闹事。打官司上诉花钱,写诉状花钱,无奈自认倒霉。

职业病、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工伤赔付不合理。小的工伤自费医疗,大的工伤,被机器压掉一只手,仅获得赔偿一万多元钱,被伤害者闹着不走,反遭毒打。

3.诸多情况显示,一些农民想由进城打工到进城安居,但城市的制度安排是只想农民打工,不愿或阻滞农民进城安居

一是一些地方没有贯彻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继续实行公办学校对民工子女高收费,有的粗暴关闭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调查反映,一些城市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一些地方执行政策打折扣,公办中小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并未停止,交借读费小学每学期少的200元,多的400~500元,还暗示要不成文的一次性赞助费,小学1200元,初中几千元不等,不然就以学生名额已满拒收。招收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无人过问。某大城市的一个区,50多所民工子弟小学,近万名民工子女就读,前些时候着手关闭打工子弟小学未成,今年“国办通知”下发后却一律关闭了,学生被迫到附近区县更远的学校上学。二是户籍管理上,公安部提出以在城镇有稳定职业、收入来源和稳定的住所,作为取得城镇户口的条件,而多数地方却把“稳定的居住场所”改换成“在城镇购买住房”;放开小城镇户口,也只对当地农民开放,不对外来农民工开放。三是不愿对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其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年轻农民打若干年工,拿的是较低的“裸体工资”,为城镇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再退回中西部农村养老。这实质是对农民的一种新的剥夺,阻碍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阻碍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化解“三农”问题。

4.社会管理上的歧视

重庆市荣昌县杜家坝村的农民说,外出务工一般都需要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这五种基本证件。未婚妇女办未婚证,已婚妇女办婚育证。在家乡和打工地两头办证花“冤枉钱”。河南省新密市一位农民说:“去年俺在北京建筑工地上干了几个月都没上过街,好不容易赶放假的一天到街上看看打小就念叨的人民首都,结果或许是太高兴忘带暂住证了,还是因为一脸民工相,刚在街上转一会儿就被查住了,二话没说就把俺往车里塞。俺是来打工来了,又不是定时炸弹。俺好好解释,打电话让老乡把俺的证件送来才被放了。把俺好一顿训。这次虽说没把俺收容了,可心里老不是个滋味。俺靠力气挣钱咋就这么下贱呢?北京在俺心中的好形象一下就没了。”把农民工作为不安定因素,一旦整顿社会秩序,就把矛头指向农民工的问题仍然存在。

5.供求脱节的培训不对路,有的打着培训名义诈骗钱财,农民找不到能获得实用技术的价格便宜的培训

农民外出就业受过培训的为数极少。打工的年轻人多数为初中毕业,没有技术,体力活干一天下来很累,很少看书报杂志。想学门技术,一是培训要钱,二是真正实用的技术太少,他们“强烈建议”本地政府组织一些实用技术培训,最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不要超过100元。

三、对建立农民工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服务体系、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农民工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构成工业、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分化和城镇化的特殊形式,既关系民生,又有长远战略意义。近年中央提出了正确的政策导向,但尚缺乏有关的服务体系。农民外出就业权益受损害的原因很多,群众寄予希望的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解决问题。沿袭计划式、二元分割式、防范式的管理,有悖于市场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管理体制的转变,不是有了一个好的文件,明确了政策导向,就自然解决了。需要搞好政策落实,继续推进农民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

1.既要落实政策,又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推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

当前,需要抓住几个突出问题,组织对“国办通知” 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同时大力促进观念更新,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维。一是在发展战略上,确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劳动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人口、劳动力转移结合,带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二是在城乡关系上,调整不符合城乡开放、市场经济原则的思维方式和利益关系,改变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状况,还给农民平等的待遇,解除其转移就业、身份转变的束缚。我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也是城乡居民权利一致、身份同一的平等化过程。70%以上的农民工主要在流入地就业、生活,是一些企业甚至产业的基本就业力量,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为企业、财政税收作出了贡献,讲城市人均GDP,讲发展规划、社会安排,不能仅讲城市户口的人,而将农民工的存在和贡献忽略不计。国办通知提出,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卫生防疫、法律服务或治安管理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这就要求调整城市公共服务和财力资源分配结构,建立体现包含农民工民众利益的管理服务。三是在政府管理上,转变政府职能,把对农民工管理的重点转到合法权益保护和服务上来,转变管理中政府公务人员与民众包括农民工的“官民关系”和管理方式。不是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那种管制百姓的意识就自然消失了。市场就业决策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企业,政府的职能是为之服务(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管理也是一种公共服务,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维护百姓公共利益)。在社会领域,农民工和城镇市民,同是发展经济建设新生活的主人、纳税人和公民,政府管理人员与他们,不是防范、管制的关系,而是服务民众的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除了政府负起公共管理职责外,要培养各种群体自我管理的能力、支持他们自我管理,群众和企业的自律、相互关系的自我协调、社区自治等,形成同群众参与管理、自主治理结合的合力。

2.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歧视、限制政策,走向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覆盖农民工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的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政府管理,由行政审批、限制流动、办证收费,转到支持与服务。专门针对农民工设置的办证、收费应该取消。改变城市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服务场所仅对城镇求职者服务的局面,应逐步向农民进城就业开放。围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包括信息、职业介绍、培训、法律咨询等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发展联系农村求职者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用工企业的,信息、职业介绍、培训一体化的中介组织,按市场需求进行培训,以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形成政府公共服务、民间中介组织、社区组织、社会非盈利机构分工协作的服务机制。

3.健全法律法规,普及法律知识,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的监管制度

如何解决就业过程中大量存在的拖欠和克扣工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影响健康与安全、工伤赔付不合理等问题,保护劳动者、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互利和谐的劳资关系,这方面的管理体系和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应将《劳动法》和有关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法规汇编成册,发给企业和农民工。推进劳动合同制,使之成为规范劳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依据。用工单位要按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拒绝签订合同的行为应得到纠正。不能将不实行合同制的非正规用工企业范围划得过大。劳动合同公证的公共服务收费要低。加大合同监管力度。发展工会,吸收农民工加入,促进工会谈判力量的提高。建立企业、劳动者(工会)、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使违反劳动法、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受到惩处。

4.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农民转移培训力度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同时,职业教育与转移培训弱,也影响到义务教育,原因是农村青少年相当多的人升不了高中、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弱,学不到对就业有帮助的技术,致使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就辍学外出就业。为此亟需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网络。首先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改革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增加用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转移支付,减轻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负担,有条件的地方普及高中教育,使农村潜在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不仅惠及中西部农村,而且提高进城农民工素质,惠及发达地区和城市。其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农村骨干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发展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与农民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适应我国工业、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农民工调研报告 篇二

一、统计描述

1. 基本情况。

有效样本以已婚、男性居多,年龄结构为年轻型,且受教育程度和政治资本均不高。男性占81.7%,女性占18.3%;已婚者占69.1%,未婚者占28.8%。平均年龄为35.5岁,首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5岁,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平均年限为9.6年,在北京居住的平均年限为5.1年。第一代农民工(1980年以前出生)占49.8%,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占50.2%;第一代男性农民工首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30岁,务工的平均年限为14.3年,女性为35岁和8.4年;新生代男性农民工首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19岁,务工的平均年限为6.4年,女性农民工的数据是20岁和5.2年。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在首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务工年限两项指标上的性别差异要小。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4年,未接受教育者占4.3%,小学组占17.7%,初中组占45%,高中组占18.3%,中专技校组占5.8%,大专组4.4%,本科及以上组4.5%。政治资本较低,党员比重仅为5%,团员为16.2%,群众占78.8%。

2. 职业和职务分布情况。

从职业分布来看,技术工或熟练工占40.4%,非技术工占23.1%,从事低端服务业人员占21.6%,办公室工作人员占1.6%,管理级别人员占6.9%,其他占6.4%。从工作单位的所有制类型看,农民工在私营部门就业比例为47.1%,个体部门为31.9%,国有部门为10.8%,集体部门为3.6%,股份制部门为4.3%,外资部门为2.3%。从职务分布来看,属于普通职工的农民工占70.8%,属于组长、领班初级管理层占11%,属于中层管理层占4.9%,自营或做私企老板的占11.9%,其他1.3%。从找工作渠道来看,自己联系占35.8%,老乡介绍占33%,亲戚介绍占14.7%,朋友介绍占10.7%,其他占5.8%。从升职因素的自评来看,认为经验对升职作用大的农民工占22.2%,认为技术作用大的占17.8%,认为能力作用大的占15.3%,认为人际关系作用大的占15.2%,认为文凭作用大的占14.4%,其他占15.1%。

3. 职业和工资水平比较。

有效样本中平均月收入达到4774元,比2013年度北京全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5793元低1019元。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进行分组:2000元以下组占4.8%,2000~3000元组占14.2%,3000-4000元组占24.5%,4000~5000元组占18%,5000~6000元组占15.3%,6000~7000元组占8.6%,7000~8000元组占5.5%,8000元及以上组占9%。可见,农民工的月工资在2000~7000元组的占80.7%;创业人员占11.9%,月平均收入达到8800元,是普通工作的2倍;而务工人员(88.1%)月平均工资为4230元。平均每周工作6~7天的农民工达到86%,5成农民工平均日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近6成农民工与用工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还有3成农民工没有办理社会保险,覆盖率较高的是新农合医疗保险(48.3%)和工伤保险(22.5%)。

4. 职业流动与职业培训情况。

农民工内部职业分化明显,职业培训经历少,小部分农民工实现职业发展和向上流动。815个有效样本中466个农民工经历过职业流动,平均流动次数为1.86次;其中140个农民工在职业流动后实现了向上的职业发展,这一样本数占发生职业流动农民工的31.0%,占全部有效样本的17.2%。只有15.5%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培训。

5. 举家迁移及消费比较。

815份有效样本中371个农民工有家属或亲戚随迁,占45.5%。371个随迁样本的家庭月均收入为8919元,家庭月均消费支出为2851元,纯经济回报为6068元。444个无随迁的样本中家庭月均收入达到6899元,家庭月均消费支出为1686元,纯经济回报为5213元。

6. 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

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交往、闲暇活动均较少,城市身份认同感低。43.2%的农民工自评进城后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有所提高,51.4%农民工认为社会地位没有变化,5.4%农民工认为进城后社会地位有所下降;39%的农民工有北京市民朋友,但只有14.5%的农民工在北京有归属感;从与本地人的差别感知来看,30.6%的农民工对收入差距较为敏感,24.3%的农民工认为生活习惯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从休闲活动的排序来看,36.7%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或电影,29.5%的农民工选择上网,12.6%的农民工选择逛街,22%的农民工没有休闲活动。

二、统计分析

1.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因性别和婚姻产生差别。

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有55.3%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经历过至少一次的职业流动,平均流动次数为1.86次,且男性经历职业流动的概率为59.3%,平均流动次数为1.9次;女性经历职业流动的概率为47.7%,平均流动次数为1.65次。已婚群体职业流动的概率为59.1%,平均流动次数为1.95次,未婚群体经历职业流动的概率为52.8%,平均流动次数为1.65次。已婚群体的平均工龄大于未婚群体,但获得职业发展的可能性(16.3%)却低于未婚群体(19.0%)。

2.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经历呈倒“U”型分布。

在曾经经历过职业流动的外出农民工中,约23.1%的农民工经历过一次工作转换,有超过30%的农民工经历过两次甚至更多次的职业流动。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年限的增长,该群体的职业流动经历(更换工作比例)并不是一种单调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形态,更换工作比例从最初的23.6%,逐年上升至34.1%、37.3%、39.3%、61.9%,直到第6年达到最高的67.7%后又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

经历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离开初次就业岗位的时间间隔约为4.1年,而后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多,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使农民工陷入不断更换工作的恶性循环,农民工职业流动的次数越多其就业的职业稳定性就越弱。从历次流动的流动距离变化来看,随着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的增多,其流动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户口所在地缺乏更好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农民工倾向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条件脱离户口所在地,前往更大的城市寻找合适的职业发展机会。

3. 年龄越小的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可能性越大。

跟踪调研数据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发生职业流动的概率为57.9%,平均职业流动次数1.99次,均高于新生代农民工的56.5%和1.74次;但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职业发展的可能性(20.0%)要高于第一代农民工(14.3%),农民工年龄越小,通过职业流动获得职业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50后和60后的这一指标只有11.8%和12.6%,70后为15.9%,而80后则达到23.6%,90后为15.1%。90后由于工作年限不长,工作经验无法与80后相提并论。80后的优势可能来自于工作经验和受教育程度的平衡,以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环境的变化。

4. 人力资本积累是农民工职业向上发展的前提条件。

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的职业分化也有显著的反馈效应,初中组发生职业流动的概率和平均流动次数是最高的,分别达到61%和1.9次;高中组为58.7%和1.83次;大专及以上组最低,分别是45.2%和1.63次。这意味着初始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降低职业流动的频率,受教育程度提高,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找到满意的工作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且有助于职业能力提升,从而实现职业发展。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除了接受正规教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干中学”。“干中学”指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获得知识。这里用工作年限来衡量“干中学”。样本中外出务工年限小于10年的农民工有523个(占总体的64%),如果将外出务工年限划分为2年一组(分为5组),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概率和职业发展可能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N”形特点。外出务工年限为“5~6年“组和“9~10年”组发生职业流动的概率和平均流动次数较大,形成两个高峰点,“5~6年”组的两项指标分别为64.2%和1.76,“9~10年”组分别为68.4%和1.87。这两组通过职业流动实现职业向上发展的可能性也较大,分别为22.9%和17.7%。—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干中学”正向效应的释放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较短的时期无法实现,需要5~6年,甚至9~10年。

5. 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较小。

农民工在职业获取过程中运用社会资源的概率没有明显影响,样本中运用社会资源获取职业的农民工仅为14.1%。“是否有当地市民作为朋友”可作为考察其社会资本状况的一个指标,与当地市民交朋友可视为社会资本丰富,而没有当地市民作为朋友的可视为社会资本较为匮乏。无社会交往组的职业流动概率和平均流动次数高一些,分别达到60.2%和1.94次;有社会交往组的职业流动概率和平均流动次数分别为52.5%和1.74次。单独外出的农民工平均职业流动次数1.98次,高于与亲戚同行的农民工1.71次,但二者通过职业流动实现职业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却较为接近,没有显著区别。

6. 外出农民工城市就业的职务级别与工资收入呈倒“U型”分布。

外出农民工城市就业的职业身份、职务级别、工作条件以及工资收入等职业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分布。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除工资收入分布的顶点相对较晚的发生在第三次职业流动外,其余三种职业特征的顶点均出现在第二次职业流动,这意味着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反而不利于农民工城市就业职业环境的改善以及职业发展的实现,甚至会导致逆向流动;同时,反映4种职业特征群体差异的标准差也基本逐次趋小,并且在发生第4次职业流动时达到最小,表明经历4次甚至更多次职业流动的农民工在职业身份、职务级别、工作条件以及工资收入等特征上的群体差异会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多而越来越小,这说明,过多的职业流动不利于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外出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难以实现向上职业发展。

三、讨论与建议

1.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需要经历依次递进的两个阶段:就业型的流动人口阶段和定居型的城市居民阶段。而就业稳定是这一过程顺利推进并最终促进农民工实现市民身份转变的最基本条件。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将会出现的就业矛盾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一是失业类型改变。在发展方式转变中,制度性失业现象将逐渐势微;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转行,夕阳、落后企业萎缩、淘汰并向服务业转行,自然失业现象将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二是劳动力结构改变。在发展方式转变中,企业在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同时,会出现就业的总量矛盾让位于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矛盾的现象,相比而言,未来农民工面对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将会更加突出。保证农民工就业稳定和职业向上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目标。

2. 政府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政策关注角度。

(1)分类别有梯度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保障未来新成长的农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尽可能多地接受普通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对于已经流入城市就业但仍从事低端职业的农民工应更多地依托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以提高生产能力为主的初级或专项技能培训;对于已经从事中高端职业以及有创业意向或已经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则应重点开展综合职业技能或创业能力提升培训,为该部分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外,可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等政策引导从事低端职业的农民工外移。

(2)避免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以及农民工需求相脱节。课题组深度访谈发现,现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具体执行中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以及农民工需求相脱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培训形式不尽合理。未来政府在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践中,应注重结合地方实际设计切实有效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农民工培训质量。央企、国企、外企等企业应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对本单位所雇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应对社会农民工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符平唐有财,江立华.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12(6):75-82,112.

[2]杨晓军.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与成果分享[J].中国人口科学,2012(6):66-74,112.

[3]杨云彦,褚清华.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流动、能力形成和社会融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75-80.

[4]翁杰.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评估—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制造业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2(6):93-101,112.

[5]罗恩立.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2(7):96-102.

[6]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12):23-29.

[7]谢桂华.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J].中国社会科学,2012(4):103-124,207.

[8]黄乾.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效应[J].人口研究,2009(3):53-62.

[9]李国平.北京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评价及其提升举措研究[J].前线,2014(3):90-92.

3.农民工调研报告 篇三

按照省委贯彻中央“两会”精神的要求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最近省人大就业工作视察组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骆德春等陪同下,在长春、吉林等地进行视察和调研。总的看,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省就业形势还比较好。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其中,舒兰市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把促就业与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和鼓励部分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舒兰市城市属于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农村地处半山区,人均耕地少,土地条件和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舒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工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工作来抓。2008年,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13530个,城镇新增就业10048人。劳务输出15534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6%,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47%;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2.89亿元,全市人均增收196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大大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舒兰市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除了和全省各地一样大张旗鼓上项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外,我觉得最突出的是在继续搞好传统的“送出去”(劳务输出)的同时,大力开展“请回来”返乡创业活动,推动了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

在“请回来”方面,舒兰市针对一部分输出人员在务工致富后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的实际,因势利导,大力开展返乡创业活动,变返乡潮为返乡创业潮。2008年共动员379名返乡创业人员采取独资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方式创办了317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4亿元,带动317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舒兰市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事机构,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返乡创业指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和部门。二是政策扶持。制定了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收费政策、金融等服务政策5个方面16条的《舒兰市关于推进返乡创业的若干规定》,另外还制定了返乡创业的项目支持制度、培训制度和用工制度。共计为112户返乡创业企业减免税费28.3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6万元,培训有关人员586人次。三是宣传发动。编写了《创业成功项目汇编》,召开了全市返乡创业现场交流会,对10户返乡创业明星企业和30名返乡创业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邀请80余位域外创业成功人士代表返回家乡,组织召开乡情恳谈会,当场有12人签订投资协议。四是把惠普援助项目培训与返乡创业相结合,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舒兰市采取“请回来”的办法,鼓励本市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招商引资成本低。近年来,各地为了引进域外资金、项目和人才,采取各种办法招商引资,想尽千方百计,出动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费尽千言万语。舒兰市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做法是有的放矢招商,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解决了后发展地区资金不足和项目难找等问题。二是投资创业成功率高。这些返乡创业人士,对外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对内熟悉家乡,热爱家乡,既不会脱离市场上项目,也不会“水土不服”。三是示范带动效果好。返乡创业者大多是劳务输出的农民,他们返乡投资创业不但可以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非农产业就业,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员外出打工。四是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返乡创业者在城镇兴办各类企业和项目,就地就近把部分农民吸纳进城,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城镇税收,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方向性措施,是解决竞相发展时期资金不足、项目匮乏、人才少、市场信息不灵的有效办法。舒兰市是全省中等县份,如果全省都能达到舒兰市的返乡创业水平,就可以新兴办1.9万个企业或项目,增加项目投资164.4亿元,安置19万人就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是各地要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抓发展、上项目放到同等重要位置,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强化措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好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于返乡创业人员,不仅可以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也要享受各地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一些暂时不能给国内外企业的政策给返乡创业者。三是设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融资担保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四是各地要进一步挖掘和树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4.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篇四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大多奋斗在第二产业,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

3、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本不理会这种要求。而且,即使有签订合同,也往往是企业指定的,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法的霸王条款,再加上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对这些条约理解并不深,明显不利于保护农民工权益。

(二)民工的工资状况

1、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

2、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1500元到35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

3、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如果是打短工很容易发生拿不到短期打工的工资,损失保证金的情况。

(三)农民工的讨薪问题

1、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

2、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层层分包体制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

3、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

4、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调查得出的结论

虽然我省苏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待遇还不错,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有近1.4亿人,在我省苏南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占农民工总数的一小部分,所以改善农民工待遇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农民工他们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的工资报酬相比与他们工作的强度是很低,这仅仅是农民工收入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有时就连这微薄的工资农民工也难以得到兑现!

通过对外来农民工的调查,我发现,由于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与监管,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遇到欠薪的主要是没有合同规范以及雇主为不法经营或经营混乱的农民工。但是,农民工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其中明显不合理、不合法、差别对待的霸王条款无可奈何。他们已经普遍习惯了没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休息日和假期,长期的超时工作却没有加班补贴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他们做出的贡献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这种不公正持续下去,致使农民工不满情绪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

农民工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从其自身的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受到侵害也不会维护自己利益,使侵害他们权利的人和准备侵害他们利益的人有恃无恐、趁虚而入;第二、农民工缺乏能够维护自己权力的组织,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身单力薄,处于劣势地位,没有专门法律机构帮助农民工维权,而本该代表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组织早已名存实亡,许多时候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它应该更进一步为维护农民工利益作出努力。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农民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而且,由于来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有力、团结的组织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所以,使得农民工始终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实际上却没有最基本的国民待遇,依然被排除在城市各类保障体系之外。他们从事条件最差、负荷最重的体力劳动,而用工单位却不愿投入更多成本给予改善。 我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就应该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其次,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舆论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让欠薪等不法问题无处可藏,让欠薪等不法企业曝光于阳光之下。最后,政府还要有制度保障,从制度着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薪酬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监察制度、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总之解决农民工薪酬问题是不会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为解决农民工薪酬问题采取一篮子措施。

最新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一、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量事实说明,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20多年,如果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有那么快,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迅猛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拖欠工资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5.农民工创业调研报告 篇五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

(一)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永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50个行政村,总人口20.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123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农村劳动力8.67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9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45%。截止底,永靖县返乡创业农民工共申办个体工商营业执照3885户,餐饮服务许可证701家,创办独资企业44家,私营企业530家,以上共吸纳劳动力16161人,占全县富余劳动力的41%。全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企业实体344家,返乡创业实体总规模达74620万元,返乡创业实体年产值43669万元。返乡农民工主要投资兴办了涉及种植、养殖、建筑、加工、维修、服务等方面的创业项目,分布范围广、个体规模大,为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显示,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类型主要有:从创业目的看主要有谋求致富型,理想追求型和人生价值型三种,其中以谋求致富型为主,约占返乡创业人数的70%以上。从创业方向看主要包括了农村服务、加工制造、民用建筑三类,其中又以生活相关的农村服务为重点,约占返乡创业人数的50%以上。从经营模式看主要有个人经营模式、亲友合作模式和集体加农户模式三种,其中又以家庭相关的个人经营模式为特点,约占返乡创业人数的60%以上。

(三)永靖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返乡农民工文化知识大力提高,创业技术逐渐增强。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体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加;三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项目逐年增多。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实践证明,返乡创业农民工,不仅是我县经济创造者,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目前,我县返乡创业的人数不算多,但这些人释放能量大,创新精神强,带动致富快,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拉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返乡农民工创业不但解决了他们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任务。如:三塬镇王永平原在外地打工,后来返乡创立了甘肃金发建业集团,名下现有15家子公司及附属产业,在本县有10家产业公司,涵盖了制造加工业、建筑业、采矿业、饮食服务业及高科技农业,返乡创业实体投资总规模5.3亿,年产值4.2亿元,利税0.2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3300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盐锅峡镇吴鹏俊以前也在外地打工,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投资3.8亿元返乡创建了甘肃翔鹏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现有6家企业,涵盖冶金、发电、制造、建筑等行业,年产值4亿元,利税0.16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3200人,创收4亿元。甘肃刘家峡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有4家子公司,包含2家建筑公司、1家房地产公司、1家信贷公司,实体投资总规模2.6亿元。我县像这样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还有很多,他们的创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

(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从农民工本身分析,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的外出打工,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大部分打工的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同时,他们还将在发达地区看到、学到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企业,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如岘塬镇刘家村刘尚红创办的曹家湾庄园有限责任公司,20底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解决当地村民就业180余人,工人工资最高达3000元/月,最低也有2100元/月。诸如此类,如红柳台碳化硅硅铁厂、盐锅峡铸钢厂、古城铸造厂、岘塬砖厂、三塬家具厂等企业,永靖县黄河三峡枣园新村有限责任公司、鸿瑞假日大酒店、金融宾馆等餐饮业,也是吸纳了大量的当地劳动力,创业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三)促进了劳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返乡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依托打工时积累的经验与家乡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整合,从事特色规模化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他们不仅带回了本地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等作用。同时,县上为了更好的鼓励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积极组织开展了种植养殖技术、建筑工程电工、汽车驾驶、电动缝纫、电器电焊、牛肉拉面、美容美发等专业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基本上实现了户均掌握1门以上生产技术,务工创业人员掌握1门以上技能的目标。同时,在创业工程中,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度假、荷塘垂钓、田野采摘等农家乐旅游项目,已建成农家乐76家,从业人员800人,年接待游客12万人,创收入3500万元。太极镇下古村利用铸造业历史悠久、工艺精良的优势,通过传、帮、带,发展作坊7家,生产的法器远销省内外,年创收入400万元。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改变了劳动观念,改变了小农经营模式,结合本地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的格局,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四)加快了小城镇建设。

6.农民工返乡就业调研报告 篇六

为及时了解调查春节前农民工返乡的情况,我单位及时对我区重点企业用工情况及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回访,总体来看,全区重点企业用工稳定,通过调查统计,农民工返乡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情况及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较低。我局工作人员运用信息监测平台跟踪相关数据变化情况。宿豫区现有人口48.38万人,劳动力20.1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3万人。今年以来,一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2800人,二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3900人,三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5100人。四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6900人。每个季度农村劳动力人数都有所增加,但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比例较低。新庄镇劳保所工作人员李刚介绍道:“我们乡镇农民工外出打工返乡基本上没有创业的,创业需要本钱,农民工创业不现实。”

(二)就近就业趋势不太明显。关庙镇长兴村会计说道:“我们这里地处苏北地区,村里凡是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手艺,基本上不会去周边工厂上班的,而且我们这边工资不高。我们村里人都外出去苏州,上海打工居多。”

(三)短工化趋势一直存在。电话调查了50名农民工,有43名农民工选择打短工。曾经做过农民工新庄镇朱林圩村蒋斯刚解释道:“做长期工的话,工地压工资,一压就是压半年。遇到学校要小孩学费、家里要生活费,手里也没有钱给。不如做短工,工资现结,随走随清,工资还高。像我是干瓦工的,做短工的话,是按计件给钱,短工一天四百到五百的样子。”

二、原因分析

通过走访、电话调研等形式,现将原因分析如下:(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缺乏资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首要困难。一方面是个人收入不足,难以支付创业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二)我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均工资不高,导致农民工更倾向于去苏南、上海、浙江等地打工,人工待遇高。所以无农民工返乡潮。(三)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薄弱,达不到周边工厂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导致就近就业趋势不太明显。(四)短工化趋势明显的原因在于:农民工家里都会种上几亩田地,田里的庄稼要收的时候,他们还要请长假回家收庄稼,不如选择打短工这种来去自由的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

做好基础设施的升级,为农民工减轻创业压力。在税收方面,地方政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提供鼓励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等,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资金的缺乏始终是农民工创业的短板。构建多层次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作用。引导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各类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打破农民工返乡创业者融资瓶颈。

(二)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再增长。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促进返乡农民创业。对农村里出现的成功创业典型和有影响力的创业起家的农村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在电视台开辟创业专栏,在广播电台开辟创业专题讲座,邀请创业专家和成功创业的典型讲述和传授创业成功经验,带动更多的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

(三)做好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7.太谷县农民收入翻番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一、前五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分析

前五年的增长分析分两部分, 一是县统计局“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的农民纯收入的情况;二是全国固定观察点水秀乡武家庄村的收入数据。

(一) 全县前五年收入构成与增长分析。我们把2005年以来农民收入基本情况、结构、增长分别列于表1、表2、表3, 单位:元、万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呈现出了加速之势。从表二可以看出, 过去5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55.11元增至8008元, 增长92.7%, 年递增14%, 如果延至“九五”末, 十年的年递增为11.8%, 而“十五”期间的年递增率9.7%。这三个数据表明, 太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10年时间里, 不仅处于较快增长期, 而且呈加速之势。简单来讲, 就是在“十五”期间, 7年翻一番的速度。“十一五”期间, 进入了五年翻一番的速度。

单位:元

单位:%

单位:%

如果把农民收入构成简单划分的话, 可分为四大块:农业、非农、劳务与其他。

大农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年递增率为8.5%, 养殖业为25.8%, 这表明养殖业有着强劲的成长力。

非农产业五年的年递增率为29%, 二产为负增长, 三产为31.6%, 三产中, 交运业增长12.6%, 餐饮服务业增长37.9%。这与我县三产快速成长的现实相吻合, 而且还表明三产较之二产更适合于家庭经营。

劳务在“十一五”期间年递增率为11.6%, 十年间的年递增率为29.7%, 这表明, “十一五”期间的劳务增长低于“十五”期间, 这一点似乎与客观现实中劳务收入的快速成长不相符合。

其他收入即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增长十分迅速, “十一五”期间的年递增率为49.6%和83.9%。2010年的这两项收入就由2005年的42.2元增长为523.1元。这是尊重财产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必然结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尽管劳务收入的估算有偏低问题, 但总量也超过了曾是农民收入主体的农业 (2010年劳务收入2948.5元, 农业收入为2899元) 。

三产收入突破千元, 达到1010.9元。加上其他收入523.1元, 共计1534元, 占农业收入的52.9%。

如果简单地把农民收入分为两类农与非农就是3528.2元和4482.5元, 农与非农比为44:56, 非农比农高出了12个百分点。

在统计系统中, 少了一块林业。在太谷林业中的苗木是太谷农村的一项重点产业, 而且成长力非常强盛。对这一缺失, 我们应当充分估计。因为苗木收入是太谷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是重要的一块。

———农民收入的构成呈优化之势, 农业的主体地位正被取代。

从表3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五年中, 农业收入的比重由51.2%下降为44.1%, 下降了7.1个百分点。农业在农民收入的主体地位被打破, 这是我县农民收入构成优化的结果, 更是非农经济发展的必然。

从农业内部来看, 农业收入比重由46.4%下降为36.2%, 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而牧业收入则由4.9%上升为8%, 提高了3.1个百分点, 这表明, 在大农业内部, 经济结构呈现了快速优化的趋势。

农户的第二产业呈现剧烈波动, 到2010年成为负收, 这表明, 家庭工业一部分扩大脱离了家庭经营, 一部分则因经营不善而萎缩。这是其第二产业在农民收入份额中不稳并呈现萎缩的主要原因。

农户的第三产业收入比重由6.2%上升为12.6%, 提高了6.4个百分点, 这表明第三产业适合于家庭经营, 呈现出了快速成长的发展之势。而且在家庭三产中, 餐饮服务业快速成长, 交通运输则相对放缓, 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农户的其他非农经营性收入如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由1%上升到6.5%, 增长5.5个百分点, 这表明农民收入中财产性、资金性的收益在迅速成长, 政策性转移也在迅速成长。

(二) 武家庄村27年农民收入增长规律分析。武家庄是全国的300个固定观察点之一, 从1984年开始除1985年、1992年、1994年三个年度外, 全部进行全面户调, 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令人信服的可靠性。因此在这里费点笔墨对该村农民收入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的27年, 武家庄村的农民纯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 从1984年到2010年, 人均纯收入由501.4元, 增至10901元, 增长21.7倍, 年递增率达12.6% (见表1) 。如果深入到各年度来看, 该村的农民纯收入并不是连续增长的, 而是在剧烈的波动中增长的。在27个年中的24年, 历史最高年只有13个年头, 比上年增长的只有16个年头。1998年人均纯收入由2852元下降为1827元, 下降了36%。分年度数据还表明, 1997年至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处于低迷状态, 5年的年递增率仅为0.097%, 不足一个百分点。

单位: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如果分段来看的话, 增速是加快的。1984年到1990年, 年递增11.4%;1990年至1995年, 年递增为15.1%;1995年至2000年, 年递增9.1%;2000年至2005年, 年递增10.9%;2005年到2010年, 年递增16.8%。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收入的增长, 总体上是提速的。如果我们以新世纪划分的话, 上世纪的16年, 年递增率为11.8%, 新世纪以来的10年递增率为13.8%, 比上世纪16年的年递增率高了2个百分点;而十一五期间, 增速为16.8%, 比上世纪的增速快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较高基础上, 农民收入依然可以提速增长。

武家庄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发生着极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 主要是种养业, 占总收入中的81.9%, 到2000年种养两业的比重下降至38.4%, 劳务收入急剧上升至37.4%。新世纪以来, 又有了新的成长点。二、三产业 (主体是三产) 和非借贷性 (国家补助性和财产性收入) 迅速增加。

二、三产业由微不足道发展起来, 到2010年达到27.4万元, 26年来年递增率达13.58%, 全村人均达1053元;以政策性补助、资本性收入为主的借贷性收入达25.6万元, 是2000年的11.1倍, 10年的递增率为27.24%, 全村人均达985元。

劳务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达121.1万元, 是2000年的4.47倍, 年递增16.14%, 人均4658元。

种养业的比重虽迅速下降, 到2010年为33.5%, 但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如果分开来看, 养殖业处于停顿状态, 而种植业增速更快些, 26年的增速可达9.7%, 这与该村新发展设施蔬菜有较大关系;而畜牧业则与全县养殖业快速成长的现实不太一致。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农业的剧烈波动应为波动之源, 引发了农民收入的剧烈波动。以劳务为主, 三项并举 (劳务、三产、非借贷性) 的收入是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之源。

随着社会经济广度的开放性发展, 较为封闭的武家庄也走向了开放。家庭经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88.5%下降为46.8%, 下降了41.7个百分点。而农业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只有37.4%, 非农收入已成为武家庄农民收入的主体, 接近了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未来五年农民收入的增源分析

过去太谷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分析和对全县55个村1080户的调查, 我们认为, 太谷农民收入增长的后劲较足, 通过努力, 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一) 从提速发展看翻番的可能性。无论县统计局“十一五”的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情况, 还是武家庄27年的户调, 一度地表现出了提速发展, 基本上接近和超过了五年翻番。全县“十一五”期间的农民纯收入增长14%, 离翻番发展15%只差1个百分点, 而武家庄2005年以来的年递增率高达16.8%。此翻发展高1.8个百分点。按照经济发展惯性来看, 这种翻番发展的势头不会停顿下来, 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大势也是一致的。

(二) 从农业规模扩张看翻番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将1080户和55个村依农业、非农、劳务三部分列表进行了分析, 现在先来分析农业。从粮食作物来看, 面积基本稳定而收入由395.4万元达到691.5万元, 增长74.9%,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产增加;二是粮价上涨。从总的趋势看, 太谷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减不会太大, 而单产会稳步上升, 粮价亦会持续上涨, 这就使农资成本亦会随之上涨。

单位:个、亩、万元

单位:亩、头、只、万元

设施农业的数量由65个增加到106个, 增加了63.1%, 收入由144.8万元, 增加到290.9万元, 增长了101%。

户调蔬菜的总面积基本稳定, 但总收入增长不少, 主要是单亩收入由2005年的2354元增至2010年的3171元, 每亩增加817元, 亩收益的年增率为6.1%, 应该是非常可观的。村调蔬菜面积增长34.3%, 年递增6.1%, 收入增长76.9%, 年递增12%, 亩收由05年的4811元上升到6370元, 净增1559元, 增长32.5%, 亩收益的年递增率5.8%。村调面积和亩收益均高于户调, 主要是村调蔬菜面积加入了设施蔬菜。

林果业的规模基本稳定, 略有上升, 而收入则显著上升, 亩收入由1483.2元上升到2249元, 亩净增766元。这是水果市场行情大幅上涨的结果, 应是太谷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应科学组织选好品种, 在丘陵山区加快发展。

苗木产业是我县近几年成长力最高的产业, 以户调查的情况是规模增长了18.2%, 让人惊喜的是亩收由5274元增至8474元。村调面积增长113.8%, 年递增16.4%, 收入增长237.5%, 年递增27.5%, 这表明苗木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应放缓规模扩张, 在品类和品规发展上下工夫。

规模养殖是快速发展的又一项农民增收主要产业, 户调表明, 5年规模扩张了75%, 收入则由272万元增至665万元, 增加了1.45倍。村调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只是将猪鸡分开统计, 猪增幅小一点, 饲养量增长15.3%, 收入增长26.2%, 而鸡的饲养量由5.8万只增至117.6万只, 增长19倍, 收入由27.2万元增至384.5万元, 增长14倍。

(三) 从非农收入的快速成长看翻番发展可能性。从户调情况看, 家庭经营工业发展不是太快。家庭交运、服务类则是快速发展, 规模扩张了21.2%, 收入增长了79.9%。从村调来看, 表现了同样的结果, 二产户在减少, 三产收入增幅较大52.5%, 年递增8.8%。从户调劳务来看, 基本上户均一名劳务, 劳务规模扩大了17.3%, 收入则增长了98%, 年递增14.6%。村调外出劳务规模增长了30.1%, 收入增长了102%, 每个劳务年均收入9866元上升为15308元, 净增5442元。

单位:个、万元

单位:户、人、万元

(四)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景看可能性。2009年初, 我县制定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 把全县划分为三大区域, 新型工贸区、人文居住区、农业生态区。不仅在“十二五”期间, 而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太谷均会处于快速成长期。这必然会给农民许多发展的机会, 自然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源。近几年在边山丘陵区兴起的农业生态区的建设, 不仅使太谷边山丘陵区焕发新机, 展示亮丽的发展前景。目前在原四个山区乡镇形成了开发的热潮, 在原王公乡以梅苑山庄为核心, 开发面积已达2万多亩, 开发面积将拓展到4万多亩;原窑子头乡以官寨狩猎场为主的开发面积近3万亩;原东庄乡以凤翼山生态园为主开发面积达1.5万亩, 以欧阳英女士为主, 开发面积达1万亩的东庄沟生态园;原浒泊乡以中远威为主的投资的生态园, 面积达5000亩。这些项目势头好、前景广, 后续力量很大。今年以来, 又有近10家前来商讨开发事宜, 有5家签了协议。这些区域的大面积深度开发, 不仅给太谷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成为太谷真正的经济隆起带, 而且会给农民增收拓开更大的空间。从目前的现实看, 确实给当地农民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而且有不少是当地的老弱农民。值得一提的是农家乐、乡村酒店给了农民新的发展空间, 使农业这一第一产业直接成为第三产业, 并直接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五) 从国家惠农政策的发展看翻番的可能性。近几年来, 国家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越来越多, 对农村公共建设和农业基础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 覆盖的面的越来越广, 这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会大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而间接地从更广的层面上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这样讲, 目前国家的惠农政策是前所未有的, 农民增收的机会与空间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六) 从今年上半年农户经济运行看翻番的可能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今年农村形势一片大好, 养殖业全面看好, 现在出售一头生猪一般可得纯收入800—1000元, 每只蛋鸡可获纯利20元以上。蔬菜每亩毛收入大多在5000元, 有的一亩茄子已收入1万元, 这在太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劳务收入更是全面增加, 大多增幅在30%以上, 有的突破了50%。就是山区收入亦会大幅增长, 光玉米每亩增收就在400元以上。水果也是丰收在望, 应是最好年份之一。统计局上半年农户现金收入情况对此作了充分的佐证。从统计局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情况看, 显示了同样好的局面, 总的现金收入6251元, 同比增长48%, 农业翻番增长, 非农现金收入增长34.9%, 转移性收入45.3%。增幅最低的劳务 (工资性) 收入的增幅亦达13.3%。这应是太谷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与绝对额最大的年份。据我们调查, 乐观估计, 今年太谷农民纯收入净增2500元, 保守一点的话, 亦应为2000元。全国固定观察点武家庄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901元, 比2009年净增2615元。

三、推进农民收入翻番发展的主要途径

上面, 我们从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资源, 对太谷农民收入未来增长的可能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将这些美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是我们最大的期盼。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就是我们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 紧紧抓住富民产业强力发展。在改革开放的30年, 太谷农民有不少创新选择了适宜当地发展的好项目, 而且在长期实践中, 被证明是稳定高效富民的好项目。近几年来我们选择了设施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 作为农业“四个一”工程,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进, 取得了极为显著效应, 极大丰富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实践证明, 农业“四个一”工程, 虽然具有较强的富民性, 农民是乐于发展的, 但单靠一家一户来发展, 必然步履维艰、极为缓慢。因此, 这些富民项目的发展, 必须县乡村联手, 统一规划、科学组织, 确实解决好一家一户发展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并赋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十二五”期间, 应继续抓好农业“四个一”工程的富民项目。“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的翻番发展, 农业“四个一”工程的全面推进, 无疑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再打“四个一”工程的翻身仗:使设施蔬菜的面积由6万亩增加到10万亩;使苗木总面积由10万亩达到1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 鸡的饲养量达到3000万只;规模养羊突破100万只…。这样, 就给“十二五”期间的农民收入翻番发展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 还会给农民长期增收积淀持续力, 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 全面加快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步伐。我县把百里边山的丘陵区确立为休闲度假区后, 这里的开发力度与广度迅速高涨。对此我们应高度关注。首先应根据总体规划、整合现有资源, 确立发展重点, 提升发展水平;要制定优惠政策, 树立开发典型, 总结发展经验, 创新发展模式。其次要规范农家乐模式, 扩发乡村酒店规模。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是我县观光休闲农业的最基本的成功模式。对农家乐要在扩规的基础上规范秩序、提升品位, 而乡村酒店则应在完善三个一 (一百人住下来、一百人吃了饭、一百人开了会) 功能的基础上, 尽快发展。这些是观光休闲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档次、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第三, 打造中国最大的酒庄群。酒庄群是我县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支撑。太谷是全国生产一类葡萄酒的区域, 实践中有怡园葡萄酒享誉海内外。2010年, 我们已经做出了全县的种植区域规模。目前, 已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制定太谷县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目前除怡园酒庄外, 又有四家与我们签订了发展葡萄酒项目的协议。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一是在太谷打造中国最大的酒庄群, 新增一项阳光产业;二是太谷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支撑;三是农民增收又有了新的源泉。第四, 建设中国北方最有品位的休闲度假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 是高品位休闲度假区的基础, 休闲度假区则是观光休闲农业深度延伸、综合拓展;是生态优势、山脉优势、文化优势有机结合, 重度提升。目前, 我们只是初见成效看到了美丽的曙光。休闲度假区的建设, 必然带来太谷第三产业的全面振兴与提升。

(三) 全面加快工贸园区的建设步伐。工贸园区的建设既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还是农民快速增收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 要特别关注胡村、阳邑玛钢工业园的提升改造。实践表明, 玛钢业是一项富民产业。2010年胡村镇玛钢业发放工资7个亿, 发放于胡村镇农民的达3.8亿, 仅此一项胡村镇的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应该说玛钢是太谷的一项富民产业。对其发展中问题应正确对待, 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

(四) 采取必要措施, 提升家庭经营能力。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 农户间经营同样的项目, 但收益差别很大, 如一个新建的 (二个面积2亩) 日光温室, 正常的收入6万元, 而有的户仅收入3万元, 有的甚至2万元。这表明农户间的经营水平的差别很大。农户间经营水平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 但通过努力是可以缩小的。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经营水平较差的农户提高到中等水平, 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且还具有走向共同富裕的性质。从太谷的实践看, 应从四大功能的发展完善上来提高家庭经营的水平。一是自主选择功能。选择是家庭经营决定生产类别, 发展什么, 怎么发展的基本环节。从太谷目前的情况看, 太谷农户的自主选择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如随大流、顺自然的情况还十分严重。这些对家庭经营的发展极为不利, 应当在实践中继续加强农户自主选择功能的培训与提高。二是自主吸收功能。家庭经营面临的开放性市场经济。要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发展壮大, 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广泛深入地吸收消化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现实中, 农户的自主吸收功能尽管经历30年, 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差距较大, 急待提高。三是自主组织功能。自主组织起来是农户中最差的一种功能, 这也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但离把农民组织起来和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的这一基本目标差距还很大的原因所在。自主组织是家庭经营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功能, 需要倍加重视。而这功能的提高更是诸功能中难度最大的, 难点最多的;其中许多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研究的。四是自主对接功能。主要是指对接市场功能。在太谷农村, 家庭经营的这种功能还是比较强的, 而且农户这方面的积极性比较大。今后应在提高农户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能力的同时, 突出搭建农户团体对接市场的平台。

(五) 强化发展理念, 加强班子建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当谈及农民收入问题时, 大多收入高的, 其村干部徐徐道来、如数家珍, 情况清楚、思路清晰, 而收入低的村, 其村干部底数不清、思路不明, 有的甚至一问三不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发展理念不强、发展思路不明;互相扯皮、各自为政;有的甚至坐不在一条板凳上。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强化发展理念, 加强班子建设。要把发展这一要务深深地刻在农村主干的头脑中。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实绩作为村干部考核的核心指标。我们在要求农村干部的同时, 要关心和爱护村干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

(六)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农村。无论你到了那个乡镇, 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 都在哪里忙, 忙得不可开交。细一观察, 他们忙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无奈地应对上面条条的例行公务;二是无奈地调理着农村的明矛和暗盾。老实讲, 真正经济发展的大事, 乡镇领导只能挤时间去抓。这种状况是农民收入翻番发展一大障碍。应当下决心予以解决。这里总的思路是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农村。具体思路是:一要尽可能地减少例行公务的条条活动。这看起来简单, 做起来非常困难, 喊了几十年, 持续了几十年, 是我们体制内的一大顽症。应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走出一条新路来。二要全力构建和谐农村。目前农村矛盾很多, 社会耗散非常严重, 有些方面存在失控。我们应着力创新, 在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上下工夫。减少冲突, 减少内耗, 使乡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能用到农村发展上, 这是农民收入翻番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七) 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资。国家对农村发展, 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投入呈上升之势, 这是肯定的, 但离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离保证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还有相当的差距。这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固定下来, 从现有的财政体制上, 地方财政是无力承担这一重大任务的。应让国家负总责。这里, 我们应澄清一个理, 就是从投资的角度看, 主体是谁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一是农村公共事业的投资, 国家是主体, 这是明确的, 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全覆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同样是国家。这一点国家承担了一部分, 显然是不够的。靠一家一户来完成农业基础设施是不现实的, 也与国际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不相符合。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应以国家为主, 家庭为辅。三是农业产业的发展, 应是以家庭或经营者为主, 对一些项目国家应引导与扶持。

摘要:翻番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亮丽风景。从太谷农村的实际出发, 广泛地探讨了太谷“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的可能性及实现的主要途径。

8.广西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研究报告 篇八

一、广西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广西农民工基本情况

据广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13年广西农民工总量为1165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离土不离乡)267万人,占22.9%;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898万人,占77.1%。农民工中男性占67.5%,女性占32.5%。按务工地分布为:26.3%在广西区内、69.4%在广东省、4.3%在其他省份。外出务工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16.5%,初中文化占60.7%,高中文化占16.5%,大专以上文化占6.3%。调查数据显示,有9.9%的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有19.1%接受过非农技术培训。

(二)广西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基本成效

1.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出台《关于做好我区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自治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也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指导性意见,如《关于印发广西就业专项资金有关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起人社、扶贫、农业、财政、畜牧水产、教育、旅游、科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分担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2.实施面向全体农民的职业培训制度卓有成效

广大农民工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参加符合自身特点的各类培训。如:人社部门为劳动者每人每年提供一次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就业技能培训,吸纳未能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面向第二、三产业的电工、中式烹饪等一百多个职业(工种)的就业技能培训;吸纳有志创业的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农业部门对愿意提升农业技能的农民工,大力开展种、养殖、水产、畜牧等方面的培训。扶贫部门对贫困家庭子女给予学费、生活费补贴,帮扶他们到职业学校参加学习或培训。2012—2013年各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培训282.8万人,各部门培训人数见表1。

表1 2012—2013年广西各职能部门

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情况统计(单位:万人)

[人社

部门\&农业

部门\&水产

畜牧

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水库

移民

部门\&科技

部门\&扶贫

部门\&旅游

部门\&合计\&65.5\&21.6\&34.3\&15.1\&1.5\&78.8\&0.5\&1.9\&63.3\&0.3\&282.8\&]

3.实施专项培训工程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自治区人社厅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先后开展“广西边境地区0—20公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程”“广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就业援助行动”等12项专项培训(工程)活动,为广西产业发展提供大量技能人才,在缓解企业招工难、农民就业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元化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广西已建立起政府引导推动,职业院校为主体,民办学校与职业培训团体为基础,企业积极参与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各部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转岗能力。人社部门在全区建立起656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并要求各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为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赢得农民工、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5.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和农民工的特点,采取“送教下乡”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如,永福县将客房服务、餐厅服务等培训送到金钟山旅游景区,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不仅有利于学员结合工作实际活学活用,增长技能,也有利于企业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6.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有力保障

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对鉴定合格的农民工给予鉴定补贴,让农民工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求职、上岗,使许多持证的农民工实现快速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高薪就业。目前广西已经建立起112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60多个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和80家电子商务培训考试中心,为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优质服务。

7.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农民工注重技能提升

2013年,自治区人社厅、总工会联合主办“广西首届农民工技能大赛”,选定家政服务员、电焊工、工具钳工、钢筋工、砌筑工5个职业(工种)作为比赛项目,全区14个市的149名农民工参加本次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通过竞赛促进农民工重视技能提升,促进企业尊重技能人才,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广西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尽管多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但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导致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的并存。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职业设置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职业生涯的需要。

nlc202309011817

(二)企业和农民工对职业培训政策不太了解

在职业培训政策的2521个调查问卷样本中,选择“完全不了解”642人,占比25.5%;“听说过”1134人,占比45%;“了解”672人,占比26.7%;“非常了解”73人,占比2.9%。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农民工都听说过职业培训政策,但大都了解得不够深入(见图1)。

[26.7%][2.9%][25.5%][45%][完全不了解

听说过

了解

非常了解]

图1 调查对象了解培训政策情况

对于“了解培训政策途径”,1879个样本中,选择“与亲戚朋友聊天”536人,占比28.5%;“政府现场宣传”718人,占比38.2%;“互联网”429人,占比22.8%;“报纸杂志”196人,占比10.4%(见图2)。结果显示,“政府现场宣传”和“与亲戚朋友聊天”是农民工了解培训政策的主要途径。

[与亲戚朋友聊天][政府现场宣传][互联网][报纸杂志][人数(人)][有效百分比(%)][800

600

400

200

0][28.5][38.2][22.8][10.4][196][429][718][536]

图2 调查对象了解培训政策途径

分析上述原因:一方面是宣传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和农民工自身了解政策意愿不强,不关心政策,也不主动咨询政策。

(三)农民工参加培训意愿较强,实际参训率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样本选择愿意参加职业培训,其中“想参加”的1339人,占比53.1%;“非常想参加”的337人,占13.4%;“完全不想参加培训”的180人,占7.1%;“无所谓”的665人,占比26.4%,仍有三成多的样本持观望态度或完全不想参加培训(见图3)。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人数(人)][百分比(%)][180][337][665][1339][7.1][26.4][53.1][13.4][完全不想

无所谓

非常想]

图3 调查对象参加培训意愿情况

另一方面,在与培训经办机构和村委干部实际访谈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中,调研组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有参加培训意愿,但实际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造成职业培训工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不参加培训原因的调查样本中,选择“忙,没有时间”的337人,占比41.2%;选择“上课听不懂”的187人,占比22.9%;选择“培训后没有工作岗位”的246人,占比30.1%;选择“上课老师还不如我”的32人,占比3.9%;选择“其他原因”的16人,占比2%(见图4)。

[忙,没有时间

上课听不懂

培训后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

上课老师还不如我

其他原因][22.9%][41.2%][30.1%][3.9%][2.0%]

图4 调查对象不参加培训的原因

调研走访了解到,大部分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工资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接受职业培训。此外,大部分适龄农民工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不符合培训年龄,也是培训工作“一头热,一头冷”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使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开展培训不积极,企业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四)农民工职业资格意识差、等级低

在职业资格对找工作和工资收入有无影响问卷中,1164人认为有影响,占比46.2%;921人认为有一些影响,占比36.5%;344人认为影响不大,占比13.6%;92人认为一点影响都没有,占比3.6%(见图5)。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人数(人)][百分比(%)][有

有一些

影响不大

一点影响都没有][1164][921][344][92][46.2][36.5][3.6][13.6]

图5 调查对象认为职业资格对找工作和

工资收入的影响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工认识到,对于找工作的几率和同等工作岗位上的收入来说,持职业资格证书比无资格证书的要高。

然而,在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具有职业资格的问卷中,选择“没有”的1142人,占比57.2%;选择“初级工”的609人,占比为24.2%;选择“中级工”的333人,占比13.2%;选择“高级工”的80人,占比3.2%;选择“技师”的43人,占比1.7%;选择“高级技师”的14人,占比0.6%。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工不持职业资格人数较多,同时职业资格等级整体偏低(见图6)。

nlc202309011817

[没有

初级工

中级工

高级工

技师

高级技师][24.2%][57.2%][13.2%][3.2%][1.7%][0.6%]

图6 调查对象具备职业资格情况

据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计,2012—2013两年,全广西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分别为:35万(其中:初级17.3万,占49.4%)、36万(其中:初级19.5万,占54.12%),这部分初级证基本为农民工所持有,与调研结果吻合。

(五)职业培训总体水平不高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多为短期培训,技术含量不高,技能培训集中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培训人员以初级为主,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层次不高。

(六)部分职业培训政策亟待修改完善

一是培训学时偏长。政策规定A、B、C三类职业培训时间分别为300、200、100学时,但农民工难于集中这么长时间参加学习;二是补贴标准偏低。随着物价的上涨,原有补贴标准难于开展二产类职业的培训,大部分培训机构只针对三产职业开展培训。

(七)基层职业培训工作力量急需加强

基层职业培训机构力量薄弱,乡镇社保中心人员编制少,人员流动大,经常被抽调参加中心工作,根本没有力量主动兼顾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管理机构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四、农民工职业培训发展趋势判断

(一)新生代农民工更重视自身的培训权益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1.6%,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与农业和土地的联系以及情感纽带更加疏离,融入城镇的愿望更强烈。在职业期望上,他们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目标,重视工作的体面性,重视自身的培训权益,希望能够在企业得到培训机会,多以技能技术性工作或创业为职业发展目标。

(二)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有新的更高的需求

一是对培训的层次要求更高,希望得到较高层次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技术技能。二是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专业技能培训需求更强烈。三是对家乡所在地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增加,以便于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四是创业培训需求大,自主创业意识更加强烈。五是更倾向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培训、网络自助式职业技能培训和贴近生产现场的实训。

(三)就业准入制度更严格,职业资格对就业和工资收入影响更加凸显

国家实施更加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使职业资格对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将更为凸显,职业资格提升的内在动力,迫使农民工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四)农民工培训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的转移,农民工技能素质需要有大的提升,技能提升培训需求将不断扩大,提高农民工培训层次的要求将更为强烈。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二产及三产新兴职业将成为新一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强大需求。职业培训对象将逐步转向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劳动者,其中将要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的新生代农民将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

五、加强和改进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质量”已经成为广西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首要工作,为此建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一)开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以“提升农民工技能、稳定农民工就业、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主题,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及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运用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稳定就业,培养技能型农民工队伍。

2.基本原则: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要求,由自治区农民工工作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和综合性培训计划,在原有资金渠道不变,原有体制不变,原有资金怎么使用不变的情况下,各部门在一个平台上相互衔接,积极有序开展农民工培训。

3.培训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全体农民工。

4.培训方式: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留守人员开展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其中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组织的培训不低于60%。

5.培训组织:

(1)用人单位自主培训。制定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自行组织培训。

(2)行业统筹培训。制定行业培训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自行组织培训。

(3)部门组织培训。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及社团组织在统一规划下,按原渠道组织培训。

(4)校企合作培训。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联合开展培训。

(5)农民工自选培训。农民工到有关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自主选择政府规定的补贴职业(工种)参加培训。

(二)开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几项具体措施

1.政策创新:建议政府创新现有政策,给予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交通、误工、伙食、住宿等补贴,保障农民工“来得了、坐得下、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

2.建立基地:一是遴选一批基础好、师资力量强、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校投入1000万元,专门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二是组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技师学院”。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失业保险金结余,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的功能,初期投入3亿元,后三年每年投入1亿元(共约需要6亿元),组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技师学院,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带动广西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

3.畅通渠道。完善企业执行技能等级与工资待遇相挂钩的机制,使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待遇形成同时并行的机制。建议实行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管道相互贯通。鼓励企业对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证书的“双证型”人才,提高薪酬待遇。鼓励企业制定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将住房、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与技能等级挂钩,调动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减少高技能人才流失。

4.夯实基础。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要给予人财物的保障。各级财政要明确责任,落实工作经费,及时确保县、乡(镇)、村(社区)培训管理机构的配套工作经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专人负责,配足力量,确保信息收集、统计、上报通道顺畅,保证能实时、全面地掌握全区农民工基本情况,确保职业培训政策落地。

5.加大宣传。建议将农民工职业培训纳入每年的基层中心工作,让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自觉性。拓宽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力,紧紧依托基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组力量,充分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宣传的效益,解决“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上一篇:最令我惊讶的一件事下一篇:全国妇联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