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什么作文

2024-08-29

游什么作文(共14篇)

1.游什么作文 篇一

我出生在包头,据说包头有一座有名的山叫做九峰山,去年暑假我和爸爸,爷爷,奶奶一起去了九峰山。

我们开车开了好久,终于到了九峰山,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就要塌下来似的。有的像一头凶猛的狮子,有的像一只温顺的绵羊,有的像老人拄着拐杖。

山边有一些树,在夏天的时候,它们就用树荫为我们乘凉,仿佛在感谢大地的滋养。

在树边还有一朵朵花儿,这些花儿千姿百态,有的还是个花苞,有的已经开了一点,有的全部张开笑脸,我正要摘一朵,一只蜜蜂突然出现,好像在说:“你不要摘,不然我就蛰你。”

再往前走,发现一个大瀑布,十分壮观。就像诗中所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这样的风景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

啊!我爱九峰山,爱它风景的秀美,爱它山峰的高耸,爱它的绮丽壮观。

2.游什么作文 篇二

作文难教, 教师费力教了却难以见成效。直至毕业, 不少儿童的写作能力仍未见实质性提高。有人干脆提出“作文不需教”“作文不能教”的观点, 我赞成。写作真的不需要教。写作是内心思想的言语外化, 就像心里的泉水顺着思路流淌, “教”就是一块放置溪流中碍手碍脚的石块。但是, 小学阶段所定义的“写话”或“习作”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创作论界定的“写作”。它是儿童在校所接受的语文学习科目, 要经历实实在在的学习的过程, 需要教, 还要完整、科学, 有发展的教学体系支撑才能教好。在“由内而外的思维流淌”过程中, 有效的教就是推手, 辅助、引领, 能使流淌更加顺畅, 让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从课程角度看, “不教”应视为教学失职, 是教师主动放弃教学权利的托词与遮掩。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了, 为什么看不到成效?为什么越教越差?该怎么教?我们能看到的明显趋势是:儿童的写作能力提升呈现无序、缓慢、阻滞, 甚至是倒退状态。刚入学, 很会写、乐于写, 到了小学毕业时, 不少儿童变为畏惧写, 写空话、套话, 缺乏写作必需的素材、构思、组篇、修改、评价等能力, 最让人担忧的是其对写作丧失应有的信心和兴趣。作文难写, 更难以进步!

探寻根源, 很自然要将目光移向纲领性的文件《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 在问题的源头寻找症结。《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铿锵有力的话语, 毋庸置疑地说明习作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但到了“目标”部分则开始变得模糊, 其写作部分的总目标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此目标的两大缺憾:其一, 见“技”不见“道”;其二, 见“文”不见“人”。《标准》中所提出的“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常见的表达方式”等, 都是从文字形式上提出的要求, 缺乏基本的“文德”要求, 导致儿童习作滑入一味注重技法卖弄的泥潭, 离“修辞立诚”的传统语文教育、文章教学越来越远。同时, 目标中缺乏对“为什么写”的表述, 让写作缺乏动力、根据、需要, 也使得写作成为一种空洞、无用, 与生活脱轨的文字游戏。潘教授说:总目标错了, 写作基本观念有“技”无“道”, 有“文”无“人”, 导致言语生命的异化, 它的影响势必是全局的、灾难性的、毁灭性的。这也是百年来语文教育一脉相承的重大失误, 是无效、反效的教学, 也是学生厌恶语文、厌恶写作的总根源。这声音振聋发聩!

同时与离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 由其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中小学国语文学力指标系统规划”研究小组, 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国语文学力指标” (以下简称“学力指标”) 。台湾教育界希望通过学力指标的构建来描述或反映儿童应当达成的学习程度, 了解教师教学成效, 调查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形, 并将研究成果作为课程发展, 教科书的编撰、审读以及修改的参考。将这份学力指标与大陆地区颁布的《课标》对比, 很容易发现差别。最明显的是关注的焦点差异。大陆强调的是“课程的标准”, 重点关注教师的“教”, 台湾地区提出“学力的指标”, 落实于学生的“学”。“学力指标”将“基本学力”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体系内, 学习一段时间后所获得的基础且必要的学习成就与发展潜能, 兼具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与相对的发展程度。可见, 指标切实指向学生的学习, 是以学定“教”, 以学检验“教”的依凭。指标将语文的能力分为“接受”和“表达”两个部分, “接受”又包括听与读, 表达包括说和写字、写作。指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文学性、文化特质, 涵盖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认知、技能、情意、态度、知识, 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丰富层面, 立体展示了学习力。

本文重点对比“学历指标”中“写作”部分与《课标》中关于“习作”的要求, 以期寻找作文教学无效, 作文能力提升不力之根源。《语文课程标准》大家都熟悉, 以下先完整呈现“学历指标”中第五部分:写作的指针系统。

总目标错了, 写作基本观念有“技”无“道”, 有“文”无“人”, 导致言语生命的异化, 它的影响势必是全局的、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写作动力源自作者言语生命的自我成长、自我生长、自我发展, 支撑写作的是展示作者生命独特色彩的内动力——言语生命动力。

由上表可见, 台湾地区的写作学力指标分为认知与态度、审题、立意、选材与运材、布局、语法修辞、评鉴与分享等七大板块。这与大陆地区许多学者的界定有重合之处。如朱作仁先生将写作能力的构成分为:审题, 确定中心, 搜集素材, 整理素材, 选择题材, 语言表达, 修改。杨成恺先生则划分为:积累, 构思 (审题、立意、选材、裁剪、布局) 表达, 修改, 誊正。其中“认知与态度”是大陆专家忽略的, 但正是这一条的缺失将会产生巨大的、本质性的差别, 直接将作文教学逼向死胡同。以“审题, 确定中心, 搜集素材, 整理素材, 选择题材, 语言表达, 修改”为内容的能力构成, 明确针对写作过程, 目的是写出作文, 完成教师布置的“要我写”任务, 属于外力驱动型。施以外力会形成副作用, 经年累月的重复训练, 很容易形成格式化的表达流程, 致使文章成了制造假、大、空话的技术活。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动力源自作者言语生命的自我成长、自我生长、自我发展, 支撑写作的是展示作者生命独特色彩的内动力——言语生命动力。很显然, 流程式的“教”是无法顾及写作动力的。再看“学力指标”, 将“认知与态度”又分为三方面:了解写作的功用;了解各种体裁及其写作技巧;培养写作的兴趣。这是从“写作功用”“文章体裁”“创作态度”三方面提出, 旨在让儿童于动笔前就明白“我为什么要写”“我该写成什么样”。这正是对言语生命的唤醒, 对表达主体的尊重, 对健全人格的养护, 是写作行为本身变得有意义的关键所在。试想一下, 儿童从初学写作时就逐步明确“写作是一种表达意见、思想、情感的工具, 是沟通的工具, 是训练发展思维的工具, 是传承文化的工具”。他将多么热爱写作, 热爱这与其生命一同成长的言语表达方式。同时, 他在写作过程中还能欣喜地发现, 原来文章可以是千变万化的, 记叙文、童诗、故事、便条、书信、日记、新诗、小说、广告文案、研究报告、书评……各有各的样子, 各有各的要求, 都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 息息相关。如此一来, 儿童动笔写就不至于随意、混沌, 写下的文章不会千篇一律, 不会大笼统地泛泛而谈。如果说写作是一条人生之路, 那么带着这样良好、端正的心态上路, 每一块路基才能搭得结结实实, 儿童的每一步才能走得稳稳当当。

横向对比, 我们有所发现。以《课标》第二学段“习作”为例, 要求有八条:1.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 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力指标》中, 国语小学四年级的指标各项叠加后共有21条:1.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意见、思想、情感的工具。2.了解写作是一种沟通的工具。3.了解各种体裁和格式的写作要领, 如:记叙文、童诗、故事、便条、书信、日记等。4.培养写作的兴趣。5.掌握写作题目的意义和主旨。6.应用已知的写作知识和技巧。7.把句子加长改写成短文。8.把童诗改写成短文。9.把课本的短剧改写成故事。10.依据题旨确立内容的中心思想。11.写出适切的作文大纲。12.从各种管道搜集材料, 如:观察、生活经验、与人讨论、阅读等。13.运用字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辅助写作。14.根据文章主旨适切运用相关材料。15.应用各种写作体裁或格式的布局技巧来安排材料, 写成连贯通顺的作品。16.正确运用的字词表示思想。17.正确使用各种词类, 如:主词、动词、形容词等。18.写出完整的句子。19.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如:句号、逗号、引号、冒号。20.能觉察自己作品的优点和弱点。21.透过各种途径 (如讨论、口头报告、发表等) 与他人分享作品。

数量不能说明问题, 但深究其表述的内涵, 能够发现端倪。《课标》中用到“留心”“乐于”“自信心”, 这些字眼关乎写作态度, 让人觉得温暖。但细读这些描述, 我们发现其更适应于文学创作领域, 对一个成熟的作者来说更为合适。对于儿童学习与练习语言表达来说则显得空泛, 让人感觉讳莫如深, 也直接削弱了教学执行的透明度, 造成评价失效。《学力指标》中关于态度和认识的1~4条中出现了“兴趣”“了解”, 强调对“作文”这回事要“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要明确写作是什么, 能写成什么样。这些表述有明显的操作性、针对性, 适应于写作的教与学, 体现“知而后行”的科学认知规律。关于文体, 《课标》只提出“不拘形式地写”, 随后仅提示“书信与便条”两种实用文体, 大有隔靴搔痒之感。虽然这里有“放胆文”的教学理念在荫罩, 也有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神而明之”的认知特质在左右, 但针对于初学写作的第二学段儿童而言, 确实也让其无从下手, 作后评价也只能“跟着感觉走”, 随波逐流。诚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这个文字越来越密集的社会,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一个不需辩解的真理是:让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技巧, 原本就应是入门阶段教与学双方都必须得考虑的, 教师要有教的勇气、底气, 儿童要有学的意识与具体可学的内容。

我们都认为小学第二学段是写作教学最为重要的阶段, 是承接前后的关键阶段。可大为意外的是, 《课标》中这个阶段的“教”让人感觉暧昧。“留心”“能”“愿意”“尝试”“使用”这些字眼冠于每条要求之前, 把“教”的责任转嫁给了“学”, 似乎在强调学习是儿童自己的事, 写作还要靠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似乎力求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讲”的美好境界。可一线教师不禁要问:教师的作用呢?教学的价值呢?尚处在初学阶段就提出这样的自动化的要求, 学习的原动力从何酝酿生发?这些要求建构的学情基础是什么?难道要求儿童天性会写、爱写?《学力指标》对“教”提出鲜明的主张:“了解”“培养”“掌握”“应用”“运用”“收集”“使用”, 此外还有明确的指令性表述:如何写, 具体写些什么。这样纲举目张的要求让教师知道自己做什么, 要做到什么程度。“教”的内容明确了, 教的行为自然能动循矩法, 评价的标尺也能同期确定。如此一来, 学到什么程度, 教到什么程度, 一切都可规行矩步。有效, 必须建立在有序、有法、有章可循的实实在在的教与学互动的厚基之上。

让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技巧, 原本就应是入门阶段教与学双方都必须得考虑的, 教师要有教的勇气、底气, 儿童要有学的意识与具体可学的内容。

纵向对比, 还有发现。如《课标》中关于修改的描述, 第一学段中没有要求, 第二学段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第四学段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这四个阶段要求从字面上看是在逐步递进, 层层提升, 其实并无多大差别, 且有交叉重复之嫌。例如, 从最初的无意识到有意识、有行为, 衔接阶段教师该如何指导?没有言明。又如, 从“修改明显错误的语句”到“交换修改, 达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这里跳了一层。把自己的文章与同伴交换修改, 这是需要在强有力的意识指导下的自觉行为, 在操作中不能简单依靠教师的“命令”, 展示“形式”来达到效果。而《课标》在此阶段教学要求中并未指示, 之前也没有行文、意识的铺垫。所以, 实际的状况是, 直至小学毕业, 儿童的自觉修改的意识也不强, 修改大多针对“明显错误”, 而只要是改, 目的自然是“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所以, 这里的要求是停滞的。而以这样的修改水平到毕业后的中学三年, 儿童要达到第四学段要求, 这里又需要奋力飞跃, 真不知道几人能跃上“有习惯, 有常识, 文从字顺。能与人交流, 能互相评改, 能分享感受, 能沟通见解”的高台。《学力指标》中的要求从国语小学到国语中学, 也有分级要求:“能觉察自己作品的优点和弱点;初步能根据外在评鉴标准、自己的标准和他人的响应来修改作品;根据外在评鉴标准、自己的标准和他人的响应来修改作品。”起初是觉察, 这是意识的植入与唤醒, 接着是修改的具体要求, 根据“外在评鉴标准”“自己的标准”“他人的响应”进行修改。外界的标准是死的, 可作为依据;作者内心的标准是活的, 可作为主导;他人的响应是多元的, 可作为参考。这样明确的修改要求规范, 比空泛地提出“修改明显差错, 要和他人交换改”有效。且从“初步”到直接要求, 儿童在整个推进的过程中学得更有目标性, 更具主动性。其实, 修改的权利当属作者本人, 内因才是发挥效力的关键所在。

3.食游香港,你错过了什么? 篇三

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原因,自古以来较为开放式的政策管理,荟萃了中西饮食文化,融合众多不同饮食文化的特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天堂。香港面积虽小,但大小餐厅超过9000家,而不同地区又拥有独特的饮食特色,选择繁多,可以吃个痛快!

脆皮爆腩仔

精选肥瘦兼宜五花肉,用秘制酱料腌制,放炉内烘烤,猪皮酥脆化渣,肉汁饱满肉质细嫩。

菠萝鸡粒炒饭

食客点评:与大陆口味一般偏咸的炒饭不同,这道炒饭的口味是酸甜中透着一股清香,本身就很下饭,即使没有配菜也可以吃上几碗,特别适合儿童和老年人食用。

做法:

1.鸡肉切粒用调料拌匀腌好,烧油爆熟鸡肉,备用。菠萝半个切粒,青红椒切粒,烧热油炒香备用,鸡蛋炒成小块状备用。

2.烧油炒饭,等饭差不多放入所有配料,炒匀,按照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盐,鸡精,白胡椒粉等即可出锅,出锅后撒点香葱圣女果点缀下即可。

干炒牛河

在广州、香港以至海外的粤菜酒家、香港的茶餐厅,干炒牛河几乎成为必备的菜色,也是很多大排档中的常驻军。

河粉,是将大米洗净后磨成粉,再加水调制成糊状,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切成条状的米粉。在超市中买到的河粉,基本都是干的,在北京只有少数的批发市场可以买到新鲜的河粉。

香煎萝葡糕

香煎萝葡糕其实就是萝卜糕。萝卜糕、芋头糕都是香港经典糕点,萝卜糕,顾名思义必不可少的就是萝卜了,至于萝卜的多少,切成大块还是擦丝,就根据自己的喜好。配料一般有腊肠、腊肉、虾米,喜欢的话还可以加点香菇或者其他。萝卜糕蒸好以后比较粘,要放凉以后才会成型,直接吃就可以,但想美味一点的话,就煎香再吃,会美味很多。

千层马拉糕

千层马拉糕基本上有5层的居多,外层比较松软,浓浓奶黄味。

食客点评:这道菜体现了香港粤菜最经典的口感,那就是——甜,喜爱甜食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

蜜汁叉烧包

蜜汁叉烧包是香港代表性的点心之一,是早茶中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叉烧包亦有急冻后放在超市出售,不过其风味与茶楼内新鲜供应的相去颇远。

食客点评:港式正宗的叉烧包面皮都是故意裂开的,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包子”有所出入,但正是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让食客们欲罢不能。

潮洲蒸粉果

潮洲蒸粉呆是中国菜系闽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其做法非常简单。

材料:冬菇、猪肉粒、红萝卜、萝卜干、虾米,芹菜、云南小瓜、澄面一碗、玉米粉两汤匙、水一碗。

做法:

1、将泡好的冬菇切粒、猪肉切粒(用酱油、老抽、生粉、糖腌一下)、红萝卜切粒、泡好的萝卜干切粒、泡好的虾米切粒,芹菜切粒。

2、将以上的材料分开炒好后加在一起翻炒,加酱油煮,炒好装上碟备用。将澄面一碗、玉米粉两汤匙倒在煲里搅拌,加上等量煮沸开水,一边搅拌一边加水,慢慢加才能掌握需要水的分量。

3、在桌面放点生粉,然后将刚搅拌好的那些澄粉团拿出来用手慢慢搓,大概也在十五分钟左右,等颜色变得不太透明后,将面团分成等量的汤圆大小的小面团,然后再用擀面棍一个一个慢慢擀成薄薄的面皮。

4、面皮上加上之前炒好的馅,一个一个像包饺子一样做好。将切成一片片的云南小瓜垫在碟上再放上粉果。

食客点评:这是香港的一道经典小吃,几乎是香港人每天必点的早餐菜品。

北蔬滑鸡饭

又称北菇蒸鸡饭,这道饭起源于粤菜北菇蒸鸡,但北菇滑鸡饭是将北菇(北江香菇)及鸡肉放在白饭面上蒸制而成。北菇滑鸡饭主要有两种形式:盅头饭及煲仔饭。煲仔饭也是港式美食的代表。

金牌流沙包

蛋黄“流沙包”是香港的招牌美食,深得老人和孩子的钟爱。软绵香甜,尤其是沙沙的馅儿,口感很特别。

酥皮蛋挞仔

蛋挞虽说是澳门的最为著名,但是与澳门相隔不远的香港,蛋挞也是一道特色名吃。与内地售卖的蛋挞不同,香港本地的蛋挞咬一口上去松软滑嫩,喷香四溢。

足料珍珠鸡

足料珍珠鸡又名糯米鸡,是香港的传统名点,也是粤式饮茶必备的点心,一直深受食客的欢迎,就像虾饺,烧卖,凤爪一样,是长盛不衰的传统点心。其制法是以荷叶包着蒸好的糯米饭,中央放预先煮熟的鸡肉、虾仁、咸蛋黄、冬菇等馅料,放入蒸锅里蒸熟透即可。糯米鸡制作要求糯米饭要熟透爽口,软韧而不烂,馅心芡汁不大不小。成品打开荷叶可见饭色洁白、软韧、饭质爽口,馅料湿润,味鲜,清香可口。过去的糯米鸡是四四方方很大的一只,食量小的人一般一只糯米鸡吃下去,就已经饱了。后来外形改变成小小的长方形,名字也多了两个字,叫珍珠糯米鸡。

虾饺皇

与蒸粉果一样,虾饺也是用水晶面皮包裹着馅料。同样,香港人喝早茶的时候,虾饺也是必点的菜品。

食客点评:透明的面皮包裹着诱人的虾馅,你难道不想咬一口吗?

肠粉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拉粉、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著称,是传统粥店中早餐常见的食品。

4.游什么作文 篇四

我们坐着船,听着解说员解说,听得津津有味时,我看见湖水清澈见底,非常美丽,而解说员说的内容,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八九岁的小孩在船头玩耍,“扑通”一声,落入水中,最终没有救起来而死了,最后还是请专业人员捞出的小孩尸体,他的父母很伤心,所以我们以后不能在船头玩耍。

我们调头了,在中间时,停了下来,我们都以为到了,可没想到我们是去吃烤鸡,可爸爸说要等一位叔叔,但我们看的直流口水,吃完了烤鸡,我们回到了船上,划回了岸边。

5.游什么作文 篇五

我们住在海边的民宿,一大早我们就穿好游泳衣来到沙滩边,我和弟弟还不忘拿上小水桶和小铲子。知道我们俩个要干什么吗?对!我们是来抓小螃蟹的。

清晨,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往海滩上爬,当它们找到理想的地方时,就会停下来,用大大的钳子把沙子滚成一个个沙球,从下往上把沙球垒起来给自己盖一个拱形的房子。不要看不起它的小身材,两只钳子速度快得像马达呢,没一会房子就封顶了,它们很快消失在了我们的眼前。不过我和弟弟都是在最后一刻一铲子下去连房子带螃蟹一起铲进我们的桶里面。哈哈……

趁着太阳出来前,我们把小螃蟹放了后就开始冲浪。戴着游泳圈的我们总是被一个个的海浪冲上岸,还喝到了海水!海水可真咸啊,比我吃过妈妈放了两次盐的菜还咸,咸得发苦,这是不是是美人鱼流下的泪水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去坐了环北海一圈的游轮,参观了红树林,了解到红树林的树是在海水中生存的,而且随着潮涨潮落,会周期性地浸泡在海水之中,真是顽强的树。我们还去了美丽的海洋馆,里面各种五颜六色的珊瑚炫亮了我们的眼睛,各种奇形怪状的鱼让我们应接不暇,各式各样说不出名字的水母让我们大开眼界……

6.游什么优秀作文 篇六

走进大门,两边是两排又高又粗的松树,像一个个卫士一样,保护着南国桃园,树下面长了绿油油的小草,旁边还有五颜六色的小花朵。

大约走500多米就是一片桃树林了,桃花都绽开了笑脸。远看像一大片粉嫩嫩的大海洋,进看却是粉红色的桃花。雨后,桃花的花瓣上有一个个亮晶晶的小小的水珠。摸起来舒服极了。桃花的花瓣相距很短,每片花瓣的下面都有一两个雄蕊,中间有一个又长有细白的雌蕊。树枝上有桃胶,有黑色的,有棕色的,有黄的。雨后,它们会变得非常非常的胖,像一个个又大又圆的大果系放在了桃枝上面。

走过美丽的桃树林,在再走大约100米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库,水库里的水清澈见底,清得都可以看见水库里有什么了,里面有小鱼、小乌鱼和小虾米,它们各自在由自由自在地游动着。

7.游什么作文 篇七

特别是刚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生活经验也相对缺乏,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更别提如何积累素材和选择素材, 所以无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美,其实无处不在。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来解决这一难题,让写作变得轻松、容易起来。

一、擦亮学生的慧眼

校园生活说来也很平淡, 如果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会觉得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在周而复始,毫无新意可言。就算勉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也很容易写得平淡无奇,像记流水账一般。那么生活中是不是的确没什么可写的呢? 不是的,只是处于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转瞬即逝的亮点。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的巧妙引导, 就像帮助学生擦亮了一双慧眼,让他们能够发现身边的鲜活的作文素材。

早晨, 当有同学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到”,说他起晚了或者是动作太拖拉了,我就会借着这个话题问学生:“你们的早晨是悠闲的还是忙碌的? 为什么会这么忙碌? 这么忙碌的情况下,你是怎么穿衣、刷牙、洗脸、吃早餐的? 你当时的动作如何,心里在想些什么? ”因为问的是大家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所以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得很热闹。于是,一篇《忙碌的早晨》很快就出炉了。

有时, 我布置作业时写上这样一句 :“请和爸爸 妈妈去菜 市场买一 次菜。”第二天,我就要学生说一说菜市场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你在菜市场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能用上拟人句或者比喻句来说一说吗? 大家热闹地交流完后,作文———“热闹的菜市场”也就出来了。

春天,学校里的石榴花开了,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少年山欣赏石榴花,站在树下,大家有的看,有的闻,有的还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抚摸, 再在一起交流。回家就写“石榴花开了”。秋天来了,我就要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橘子来学校。我们一边看,一边闻,一边品尝 ,一边交流,状物作文“橘子”就应运而生了。下雨了,就写“秋天的雨”,我们就站在走廊上,一边看雨中的景物,感受雨中的风情,一边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了《争吵》这篇课文 ,我问同学们;“你们上学以来和同学或者朋友发生过争吵吗? 你们是为了什么事而争吵? 争吵的经过如何? 结果怎样呢? ”当天我就布置小练笔“争吵”,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了这些作文素材的引导,学生也慢慢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 感受美了, 知道写作文时可以“写什么”了。

二、敏化学生的童心

会写文章的人, 一定是心灵敏感的人。只有心灵敏感,才能把风景写得如诗如画,把事情写得一波三折,把物品写得栩栩如生。而内心的这种敏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这是一种对学生童心的长久、持续的敏化过程。

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选择面包、蛋糕作为早餐, 而现在的蛋糕店里面包、蛋糕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我就让学生到蛋糕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买回家,细细观察,把它想象成一个生命体, 去和它对话。很多学生都写出了有意思的作文,在他们的笔下,面包化身为小公主、大脚掌、毛毛虫、一张老唱片……每块面包都被赋予了生命。

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和别的物体对话。校园里的樟树、文具盒里一块伤痕累累的旧橡皮、总是吃不饱的垃圾桶、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夜空的明月……这些都成了学生笔下的主人公。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变得柔软,变得诗意。他们慢慢明白,原来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灵气,可以表达人的心情。

三、发散学生的思维

每次批改作文时, 我都能发现有不少的“雷同”作文,这些文章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似乎不写这种“大众”作文, 就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说明学生在作文时存在着思维定势。我们就要指导学 生冲破这种定势, 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样同一个题目就有写不完的素材,就能写出新意。

有一次春游回来,我正犯愁该不该布置写一篇文章,要知道上回写春游的文章可真是大同小异,这样的文章写来有何用呢? 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围绕这次春游来写,但是重点不能写我们玩了什么。刚开始大家愣住了,不写玩 ,还能“写什么”呢? 可是细细一回顾,发现春游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可写之处。比如,有的学生写盼望春游已久却因下雨不得不推迟的那份心情的《盼春游》,有的学生写春游路上一个同学是怎样爱护环境卫生的《春游路上的移动果皮箱》,有的学生重点写春游途中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她 ,让春游更快乐》,有的学生重点写春游时与一个曾经有矛盾的同学和好了《我们和好了》,有的同学写春游时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送小鸟回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题材,却写出了那么多立意不同的作文。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样,何愁不知道“写什么”呢?

四、牵住作家的手畅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任何文章,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老先生寥寥数语帮助我们认清了阅读跟写作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因素,读写结合,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

《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个拟人句“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 , 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读来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我就让学生也学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其他的动物和植物。《幸福是什么》中有一 段话描写了什么是幸福,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格式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幸福是什么。《白鹅》中有很多正话反说的 句子,例如,“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的净角出场。”学生就用这种方式来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如 《火烧云》中有一段话对火烧云形态的描写非常精彩。 我就趁机引导学生也来写天空中一朵云的形态。在学完《陶罐和铁罐》一文后,我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两种物品的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范文的结构模式仿写下来。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 作家是最好的老师。作家写什么,我们就写什么,虽然没有作家写得那么令人拍案叫绝,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仿写,让我们牵住作家的手一起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写什么”已经不是难题。

五、积累,创建记录精彩的 宝库

记录生活,收藏生活,表现生活,这是我布置学生每天写小练笔的初衷。我没有规定小练笔字数,只要求学生每天随手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 因为量不大,很多学生都能够坚持,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生活中很多精彩的片段就留在了练笔本上。有时,有学生问我:“老师, 这次作文我不知道写什么好? ”我就会建议他去翻翻自己的练笔本,选择其中一个题材,扩充扩充,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就出来了。

8.游什么作文 篇八

自从移动游戏进入大发展时期,主机游戏的日子似乎就不好过了,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59%下降到2015年的30%左右,Steam的崛起也进一步压缩了主机游戏的市场占有份额,甚至不少日本老牌游戏公司纷纷转型做手游。昔日的日本游戏霸主任天堂最近“不景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被认为是固守于主机游戏市场,而没有与时俱进投身手游市场之中。如今的主机游戏市场出现了一种很诡异的现象—各方面的报告都显示,市场对于游戏主机的热情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诸如PS4和XBOX ONE这样的主机乍一亮相就成功获得了玩家的肯定,和前代相比更是有市场一片大好的倾向。而且每年主机游戏市场总会出现那么几款名作爆款,刷爆他人眼球。但是主机游戏的整个市场份额却在下滑,那么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饼做大了,但胃口却没了

其实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主机市场份额的变小,并不是因为销量下滑,而是因为手游市场拓宽了原本游戏市场。比如在日本,2014年的时候就有5款销量双白金以上的主机游戏作品,这对于日本这个岛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可见出色的主机游戏,玩家还是很买账的。而之所以会出现市场份额变小,原因有两点,一是主机游戏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不少厂商在投资产品时会选择更为保守的项目,这让不少主机游戏都没有机会问世,比如同样是2014年,在双白金作品频出同时,登陆3DS平台的新游戏却只有100款左右。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手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迅速做大了游戏市场这块蛋糕,和过去的“非此即彼”不同,手游市场的发展是开拓蓝海,因为它主要强调的是移动性和消耗碎片时间,和许多主机游戏所追求的重度玩家群体并不相冲突。所以虽然从数字上来看,主机游戏和手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实际上该宅在家里的玩家,还是会继续宅在家里,而且在习惯了主机游戏的画面和操作模式后,再去看手游,难免会让这部分玩家有一种“返祖”感觉,所以想让玩家们因为方便而抛弃了主机游戏转投手游,是不大可能的。

我们知道,主机游戏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北美和西欧,相对于这两个地区,国内主机游戏市场并不宽泛,不少主机游戏在语言上对中国大陆地区也并不友善。所以没有被主机游戏养刁了胃口的玩家对游戏质量要求不如欧美,这也是国内手游市场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大扩张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机游戏在国内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目前国内玩家对于游戏质量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而相对于此,手游却在画面和操作流畅性上,远不能满足这部分玩家的需求,这也使他们逐渐转向主机游戏市场。在这种时候,如果中国能够拥有强有力的主机游戏开发团队,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抓住这部分用户,甚至以此提升中国游戏的国际影响力,而不是“月流水轻松破亿,却连国际游戏展的门票都拿不到”。

无法被替代的存在

所以,与其说手游挤占了主机游戏的生存空间,不如说是主机游戏反过来有可能拿走手游打下的江山。毕竟对于玩家来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能够保证自己游戏时间的前提下,玩家对游戏的需求总会越来越重度,重度玩家往往是由轻度玩家发展而来,而这部分玩家是手游所不能留住的。这一年来,重度手游在iOS畅销排行榜上的屠榜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想象,当越来越多的玩家想要从低端游戏过渡到高端游戏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求助于手游,而是会去找主机游戏。

实际上这一点不少手游相关厂商也已经意识到了,他们都在研究如何将手机游戏复制到大屏幕上去,比如NVIDIA推出的新款Shield游戏主机,就是为了能够把大型Android游戏放到电视上去,而国内的蜗牛OBOX和爱奇艺游戏主机也走了相同的路线,剑指大屏幕家庭娱乐市场。也许在未来,在手游市场趋向于稳定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手游不断扩充自己的玩家群体,而同时另外一部分玩家则从手游转向主机游戏市场。

结束语

9.游什么作文500字 篇九

一走进主题乐园,看到故事情节中相似的街道、商店、魔法学院等。我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哈利的世界。我兴奋的大叫起来。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高耸的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学院外墙是深黑色,门口有两只怪兽,张开着翅膀守护着学院。排队进去后,里面光线昏暗。一边走,就能看到墙上有许多画像,说不定哪一张画像里的人物正朝着我眨着眼睛说着话呢。随后我们跟着人群来到了过山车中心。我们慢慢的坐在凳子上,系好安全带,心里不由忐忑起来。

过山车终于开动了,我仿佛变成了哈利骑上了魔法扫帚,进入了黑暗世界,随着扫帚的快速前进,我也跟着前俯后仰。画面太逼真了,好几次我都以为自己要掉下悬崖,冲入火海。有些画面非常恐怖,受到惊吓的我立即闭上了眼睛,想看又害怕的我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假的,没有关系。我勇敢的睁开了眼睛,想象我就是哈利我勇敢机智的冲出了重围。整个过程又惊险又刺激让我兴奋不已。

坐过了过山车,我来到了魔杖店,我买了一根心仪的郝敏的魔法仗,快速付完钱后,我迫不及待的看着地图,来到一个个互动区,拿着魔杖对着橱窗一点,里面的道具就立即动了起来,有的会写字,有的会发出声音,还有的会自己开抽屉,简直太奇妙了,我们玩的不亦乐乎!

10.游什么作文400字 篇十

星期天上午,我和妈妈坐上了去动物园的班车,朝动物园前进。

到了动物园,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去,哇!眼前一片艳红,那是什么,原先是一群火烈鸟。红红的羽毛覆盖着身体,像穿了件红外衣。有的把长长的脖子弯成S型,有的在金鸡独立,还有的像照相机似的眨着一双机敏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观看它的游人。

再往前走,就到了猩猩馆。真趣味,这两只猩猩还有名字呢。他们在树上自由自在地玩耍着,全然不顾游人们的招呼。妈妈说,猩猩是和人类最接近的动物,智商很高,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走着走着,迎面看到一幅对联“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进去一看,可不是吗,漫山遍野的山大王在上蹿下跳,这群孙悟空的子孙,居然在这安了家。

忽然,一阵音乐声打断了我的欣赏,原先是狗熊表演开始了!我急忙奔过去看,好家伙,几只大狗熊人模人样地在骑车,真趣味!

之后,我又看到了脖子长长的长颈鹿,高3米呢。还有国宝大熊猫,悠闲地吃着竹子,可爱的小熊猫在若无其事地睡觉呢。还有老虎、豹子、斑马、眼镜蛇等等。

11.游什么作文 篇十一

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 最接近对“逍遥”状态的描述的地方大致有如下两句: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1]

这两个描述句, 显然不是针对真实事物的, 而是作者自己的想像。笔者在此假设这两句说的是“什么是逍遥”;那么, 庄子文中说的更多的恐怕是“什么‘不是’逍遥”: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 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矣。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 复无极也。”[2]

蜩鸠一辈自然是不知道逍遥真义, 也不可能达到逍遥的, 然而地面上的万物眼中的“天之苍苍”未必是天的本来面目, 已经飞入云霄的大鹏往下所看的, 又何尝不是受到自己视野限制的天之色?如此说来, 鲲鹏之境又何尝是真逍遥了?朝菌虽然是朝生暮死, 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却也不是极限, 因为“无极之外又复有无极”呢。再说到为世所肯定高人如宋荣子, 仍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而哪怕是御风而行的列子, 也还是“犹有所待者”。

这里, 本文假设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 真实的意图不是为了说明“什么是逍遥”, 而恰恰相反, 是为了告知后人什么“不是”逍遥。因为真正的逍遥太难达到, 要摆脱人心种种限制, 更需要的只怕不是对“逍遥”的热烈向往, 而是对自身认知之局限性的警惕罢。

二、逍遥与“待”

庄子《逍遥游》中的“待”字历来被训为“凭借, 依靠”之意。如“夫列子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 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 犹有待者也。”一句, 晋郭象注曰:“非风则不行, 斯必有待也, 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以此推论, 则庄子所推崇的“道”境便是无须依凭任何外物, 自得自足, 进而与庄学的绝圣弃智, 无物无己似乎也可以相呼应, 于是自古被众多注家采用。

然而, 庄子对“外物”是持如此决绝的排斥态度吗?如果列子所乘之风是需要摒弃的“待”, 那么姑射山的神人所饮之风露, 所乘御之云气飞龙又当作何解?庄子其后与惠子的对话所提及的大用小用, 又何尝是将外物贬为不逍遥之“凭借, 依靠”的态度了?

《外篇.田子方》描写列子给伯昏无人 (即伯昏瞀人) 作射箭表演, 第三箭扣上弓弦时, 如木偶一般屹然不动。伯昏无人称之为“是射非射, 非不射之射也” (即“仍是有心之射, 非忘怀之心、不射之射也”――成玄英疏) , 与之登高历险而射。“御寇伏地, 汗流至踵”, “怵然有恂目之志”。可见, 列子虽然技艺高超, 但还是不能达到“至人”物我为一的超脱境界。那么, “有所待”意即“有所求”, 不能去除自我中心, 精神上受到外界的牵制。[3]

“待”的真正含义应当是 (所) 求, (所) 累。无待即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无所求, 无所累”。若以“依靠, 凭借”之义解之, 孜孜于摒弃外物, 隔绝人世, 则会在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上遭遇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

三、理性的逍遥, 抑或非理性的逍遥

逍遥是无待的, 然而只是“无待”并不足以说明逍遥的全部。确切的讲, “无待”只是逍遥的前提。而逍遥, 应当是对庄子所推崇的人之至境的一种形容。庄学中的至境, 是一种纯粹处于直觉之中的对“道”的直接体验, 如“坐忘”。很明显, 直觉是属于非理性范畴的, 那么感性的“逍遥”, 是否与理性一点关系业没有呢?

请看如下一段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4]

这段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诡辩的话, 其实是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揭示:

——“鱼之乐”其实是不属于鱼的, 而是庄子之“知”。喜、怒、哀、乐等等都是人类为自身的表现做的划分, 鱼其实是怎么样, 鱼是否有什么感受, 谁真正知道呢?因此, 庄子才说惠子“已知吾知之”。

之前已经说过, “逍遥”必须是“无待”的。惠子由理性的角度而认为庄子不应知道“鱼之乐”, 这其实是一种蔽于所知的“有待”的理性;而庄子能体会到“鱼之乐”, 又对自己所知的界限保持清醒, 则是“去待”之后的理性, 而非将理性摒除。在这里, 直觉的到达与其说是用“舍”的方法, 不如说是用了“化”的功夫。主客合一的逍遥境界, 是一种超越理性的非理性状态。然而若要到达这一领域, 却是非要有一种极其理性的警醒不可的。

“游”是蕴涵了“逍遥”的活动, 由“无待”而至“逍遥”, 再由“逍遥”而“游”;这一系列的精神变化中, 自省、自识、乃至自我与“道”的融合, 都不仅是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的变化, 理性——然而必须是经过“去待”之后的理性思维——对之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子:《逍遥游》

12.游什么作文400字 篇十二

秋天来了,放秋假了!我和妈妈决定去动物园玩。刚踏入动物园大门,便能够看到整个动物园的地图。地图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指明哪个动物在哪个地方。看完了指标,我找了一条很宽的路,便顺着路向动物园深处走去。

我们走了一会儿,便看到了一个小指标,小指标上写着:鸟类。我们便顺着指标的方向走去。不一会儿,我们就看到一些美丽的鸟儿在栅栏后面欢快唱着。这些鸟里面有稀有的火烈鸟、丹顶鹤等,还有美丽的白天鹅和可爱的小鸭子们呢!那么多的鸟儿,一只比一只美,打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玩耍,有的在找吃的……我沉浸在鸟的世界里,忽然觉得自我就仿佛是一只小鸟,穿着美丽的衣裳,飞在阳光下,微风在我耳边吹过,像一支支动听的歌曲。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欢乐,白云告诉我昨日做过的好梦……过了一会儿,我才想起我不是鸟,我是一个看鸟的人!

看完了各种鸟,我们又顺着一个写着猴山的一个小指标指的路向猴山进发了!走着走着,我们就听到了一些小朋友的笑声和猴子们的叫声,听到这些声音,我迫不及待地向猴山跑去。跑了没多久我就看到了一大座猴山,小猴子们在猴山中间玩耍,嬉戏着。看到那么可爱的小猴子,我便开始想喂它们了,妈妈就从包里拿出了一包装有花生的袋子,拿给我说:“这些花生给你拿去喂猴子。”我高兴地接过花生,便喂了起来。喂了一会儿,我看到了一只猴子拉着另一只小猴子的尾巴,我心想:这只小猴子应当是那只猴子的孩子吧!想着,我便把花生向那猴子母子扔去,大猴子高兴地吃了起来,我高兴极了。喂了猴子,我们还去看了大象、老虎、熊、海狮等动物。

13.游什么作文400字 篇十三

黄山之险,就在那些仰望也看不见的高峰中。飞来峰深不见底的悬崖下弥漫着云雾,一片片云逐渐组成云海,在悬崖峭壁下翻滚,而它上头那块飞来石,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它就矗立在峰顶,仿佛就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他颤颤巍巍的模样,更是让我胆战心惊。而那座天顶峰,看起来不高,但仅有爬起来,才明白它是如此陡峭险峻,让我气喘吁吁。

黄山之秀,完全在那些松树上体现了出来。看,那边有个人在向我招手。慢慢走近,才明白原先是一棵松树,但它挺直的背,伸出的手,就像一个人在跟我打招呼似的。在为那松树感叹之余,才明白那是黄山的标志性景物——迎客松。什么麒麟松、竖琴松,听这名字就明白它们是十分秀丽的。

黄山之奇,在那些怪石上一眼就能看出来。黄山上有条鲫鱼,可是他不能吃,也不是活的,因为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出的石鲫鱼。虽说是石鲫鱼,但和普通的鲫鱼也相差甚少。他也有眼睛,也有嘴巴,仿佛它就是活的,好像也会嬉戏玩耍,也能活蹦乱跳。我走着,走着,一位仙人突然从天而降,为我指路,他伸出一根手指,好像在对我说:“往这儿走吧。”这就是著名的“仙人指路”。而那些怪石,更是让我连连称奇。

14.“游”历探戈 篇十四

你说你喜欢跳舞,你说舞蹈改变了你的生活,你说你和舞蹈的故事……打住,赶快带着你的故事来《恋舞记事》吧,让更多的人一同分享舞蹈带给你的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凡是拥有有趣的、感人的、独特的舞蹈故事的朋友,请您联系《尚舞》编辑部,010-67135284,dancefeshion@163.com,男女均可,长幼不限;也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提供人物和故事线索。

游红宇,通信工程师,“游子”是他的网名,朋友们也都习惯这样称呼他。

说起社交舞,游子可是个“老虫子”,早在2002年就开始学习交谊舞。他接触的舞蹈种类也多,除了交谊舞、国标舞、拉丁风情舞等社交舞外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他也学习过。现在,游子终于暂缓了“漂泊”的脚步,驻足在阿根廷探戈的身旁。

辞职北上

最初由于工作社交的需要,游子这个文质彬彬、不善言辞的工科男生不得不走进舞蹈教室,学习一些简单的交谊舞。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在同一个授课地点教学的标准舞,被这种优雅的舞蹈所吸引,从而开始了标准舞的学习,也促成他后来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全面的尝试。

说起这个“开始”,还有个不能不说的小故事。游子是在北京开始交谊舞学习的,但那时他并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而是短期出差。学舞时间虽然不长,北京的社交舞圈,特别是高校学生社交舞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的和蔼可亲和认真负责,同学们的善良、热情、互帮互助,深深地打动了他。回到当时居住的城市后,他感觉舞蹈的整体氛围与北京有差距,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北上!为了继续跳舞!

对于游子这个四川人来说,南漂北漂都是漂,离开家乡,他就是个自由洒脱的异乡游子。因此,说起这段往事,他只淡淡一笑,但对于大多数人,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为了寻找更好的舞蹈氛围,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他竟如此淡然处之,令人不禁感慨他内心对舞蹈的执著和坚定。

总在路上

执著的开始,并不意味着顺利的中途和光明的终点。用游子自己的话说,“舞蹈没有终点,我总是在路上”。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标准舞的学习后,游子感到学得很吃力,进步缓慢。这中间他又开始学习拉丁舞,而拉丁舞对体力的要求太大,他跳起来很累。他也间或参加拉丁风情舞的活动,感觉风格上也不太符合自己的个性。找不到最适合或者说最喜欢的舞种,成了他最大的困难和困惑。

为了辅助国标舞的学习,游子开始学习芭蕾舞来弥补舞蹈基础的不足。芭蕾舞的男学员不多,他是其中坚持得最好、练功最勤奋的一位。成年人改善软开度十分吃力,游子经常前后脚都垫上20厘米厚的体操垫“耗竖叉”,甚至还通过练习跆拳道来加强拉伸腿部韧带。这样艰苦的练习,不但没有让他退缩,或者感到乏味,反而在增强他的身体能力的同时,扩展了他的舞蹈视野,广泛地接触了其他舞蹈种类,从中吸取了更多的经验。游子不再盲目地学习,他开始在心里给各种舞蹈排序,逐渐聚焦在最喜欢的舞种上。

游子始终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基础已经无法弥补,所以芭蕾舞等表演舞都只是辅助练习;国标舞的社交功能相对弱一些,最终只能走比赛的路线,这不是他的所求;拉丁风情舞的社交功能强,对舞者的条件要求也不苛刻,是他的发展方向,但他觉得这可能也并非他最后的驻足地。他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训练,然后等待。

一见钟情

2007年3月的某一天,游子被朋友拉去参加一个阿根廷探戈的外教课程,他对这种充满神秘魅力的社交舞一见钟情。她是如此迷人,拥有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充满了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自由并富有创造力,内敛又充满激情……这,就是他想要停留的地方。

游子不仅自己开始学习阿根廷探戈,还尽己所能地参与到阿根廷探戈的推广活动中,为阿根廷探戈的普及出一份力。游子是个摄影爱好者,爱上了阿根廷探戈,也让他的摄影爱好有了用武之地,他通过拍照来宣传阿根廷探戈。在各种活动中,比如舞会、培训、比赛等,他都是义务摄影师。

朋友们成立了一个旨在推广探戈的非营利性培训组织,并建立网站,里面的活动照片,不少就出自游子之手。

谈起阿根廷探戈的学习,游子的心得颇多。他认为每种舞蹈都有它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倾向,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要先理解文化层面的东西,才能跳出比较地道的舞,阿根廷探戈也是如此。他推荐新人们多了解有关探戈的历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多在各大论坛学习别人的心得和经验。另外,他还强调,社交舞是一个与人交互的过程,阿根廷探戈尤其如此,所以舞蹈之外的沟通很重要,“温柔邀舞,轻轻交谈,鼓励对方,照顾对方”等恰当得体的行为举止必不可少。

驻足阿根廷探戈

在游历舞蹈的过程中,父母亲给了游子很大的支持,他们因为他喜欢跳舞而相信他健康、愉快。而早在游子少年时,母亲就告诉他:“如果没有音乐和舞蹈,你的生活将苍白许多,你会留下很多遗憾。”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游子在舞蹈之路上不断向前。

对于自己未来的舞蹈之路,游子有许多规划,这些规划无一例外都与阿根廷探戈有关。现在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对舞蹈投入更多,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认为先要努力工作,才能有条件跳舞,才能为这个圈子多做事。他仍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努力两者兼顾。他甚至比较忌讳同事们尤其是领导知道他的爱好,毕竟国内的某些人对跳舞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他不愿意被误解为不务正业。不过他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舞蹈文化的不断普及发展,这种误解会消除的,这也是他本人愿意去推广阿根廷探戈的动力。他希望误解早一天融化,大家都能勇敢地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除了文化差异,阿根廷探戈的学习费用昂贵也是游子和朋友们做非盈利推广的原因。他不希望喜爱阿根廷探戈的人尤其是不富裕的学生族,因为高额学费而被挡在舞蹈大门之外。所以,只要有机会,他愿意一直为这样的非盈利活动付出自己的努力。

目前在北京,跳探戈的人正在增加,加上大家的热情推动,整个氛围非常好。大家彼此关心,使得这个圈子更像一个大家庭,每天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不过游子笑称自己不会讲故事,他希望《尚舞》能去采访他的朋友,让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把更多的有关阿根廷探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上一篇:婚礼感谢致辞五分钟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体育活动教案《传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