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共16篇)
1.“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 篇一
XXX:
19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中华民族的英烈们用热血和生命刷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1之后,还是在这块土地上,在东湖之畔,长江之滨,我们相聚于天地间,面对亲爱的祖国,面对中华先祖,历代古圣先贤,共同发出庄严的倡议:
我们所有参与者,愿意响应习、党中央的号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为本,正己化人!
我们要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的践行者,力行者。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立足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又一次崛起的强大动力!
我们郑重承诺:我们所做的一切,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
我们要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的践行者,力行者。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立足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又一次崛起的强大动力!
我们郑重承诺:我们所做的一切,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
奉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价值理念。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小团体的利益得失,自觉自愿融入全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怨无悔,无私奉献!
们要坚持对待传统文化要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强大的文化滋养。
我们呼吁,全国传统文化的机构、团体和力行者,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倡议书的承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投身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我们共同宣誓:
我站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我做好了,中国就好了!我们大家都做好了,中国就好了!实现中国梦,从我做起!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下一页更多“弘扬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2.“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 风俗, 精神的总称。[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 凝聚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 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 把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是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相互融合, 交互在一起, 凝结在一起, 有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二)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容之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他没有走向极端化, 虚怀若谷, 纳天下之学, 才使他没有中断, 充满活力而且经久不衰, 在当代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 仍然盛行。
(三)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 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究天人之际, 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方方面面。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对现世世界有一个超脱的认识, 不迷惘。《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商业、销售等方面应用的更广。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 不能割断的历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文明, 像古希腊文化, 古巴比伦文文化, 古罗马文化等, 但是从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有韧性, 因为他们都曾一度中断或者消失, 而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 从不停息, 至今仍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从夏朝开始, 国天下至家天下, 中国文化开始有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到了秦始皇合六国, 一统天下之后, 他统一文字促进后来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三国魏晋时期, 文风开放, 形成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的魏晋风骨。南北朝时期, 佛学盛行, 甚至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现象。隋唐时期首创科举制, 兼容并蓄使得是文化大发展, 代表人物像有诗杰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宋朝尤以词盛行, 有苏东坡, 李清照, 辛弃疾等。到元朝时人们则喜欢传唱曲, 明清以小说为主。近代人们是比较推崇孙先生的三民主义, 当代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经历过几次重大的灾难。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些古文典籍失传, 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文化单一, 缺乏活力;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 禁锢了文化的发展;近代五四运动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片面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看成糟粕;当代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大洗劫。虽然历经种种磨难,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不断生长, 在世界舞台上大方异彩。
(二) 中华经典箴言是终身追求
中华经典的箴言包含方方面面, 修身、为人、处事、追求等, 短小精悍即讲明大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说,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而精神食粮却缺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往往会感到迷惘, 不知道一切为了什么。中华经典箴言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像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要自强不息, 要有所追求, 而且这种追求是终生的。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苦心人天不负, 教我们要坚毅、拼搏等。中华经典箴言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学习中华经典, 让其慢慢浸润我们的心灵, 内化为自己的灵魂, 外化为自己的身体力行。
(三) 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让后代感知中华文化的神奇, 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加了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人民。要爱国, 首先要让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的魅力, 在心灵深处是觉得他们是值得我们爱的, 并且值得我们为此付出的。只有热爱我们的国家, 才有决心, 有信心建设我们的国家, 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只有国民心往一处系, 劲儿往一处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远吗!
参考文献
[1]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 2013.
[2]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3.珍视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 篇三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弘扬 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有多少,大大小小,放假的不放假的,也有二三十来个。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节”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思考,本人对本院高职生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同学不能准确说出我国重大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的由来,更不清楚这些节日的习俗,在一些同学的印象里,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元宵节就是吃元宵(汤圆),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中国传统节日在不少大学生面前变成了“吃货节”,相反他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倒十分热衷,头头是道。由此看来,当今大学生不知传统节日并非笑话,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那里显得苍白而尴尬!然而,传统节日并非需要多么高的学历、多么深的学问才知晓,那么为什么不少人知之不多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考量。
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
1.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以四时为框架,以文化为脉络,几乎包罗万象的涉及节气、艺术、饮食、处事、礼节、养生、服饰、民俗等文化元素,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流传千百年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3.中华民族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美好动人的情感,动人心弦的传奇,亘古未变的情结,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这些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
二、以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节日,是文化模式中最生动、最具个性意义的内容之一。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文化风情,不易感知的文化底蕴,都会在节日里鲜活地、生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节日文化具有相对独特、多元融合、种类和遗存丰富的特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现有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2.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要不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仍然要把握传统节日的内涵,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获得对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精髓的认同,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对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传统节日,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且,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态的保护远胜于静态的保护;大众参与的保护,远胜于单个传承人的保护。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大众共同参与的方式得以生生不息。
4.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需要载体的。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知节日,可以知历史,知感恩,知文明,知文化;知节日,能梦想,能憧憬,能期盼,能精诚团结,能戮力同心……传统节日仿若一根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它们有中华民族的根、有中华民族的血肉、有中华民族的灵魂、有中华民族的风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而建设、规划好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1.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节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2.多方位开掘课程的人文内涵
进行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研究,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通过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一年中节日时序为线索,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某个节日为契机,创设“节日情境”,将班级学生按人数、男女比例、不同民族分成若干个小组(以节日的数量为依据,每小组5-8人为宜),每小组分2-3个汉族及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确定一名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做小组长,带领各自组员在课前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节日起源、发展、传说、故事、饮食、节日活动、意义及相关诗文等),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融入各自家乡的地方文化,并将准备的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中推选出一名优秀的代表展示小组的准备成果,给大家清晰的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这样,既让大家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参与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既有相互竞争,又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知识的内化,并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学习、接受、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
4.丰富校园的节日文化活动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能力和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节日期间,要以节日为载体,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清明踏青扫墓、端午举办体育竞技、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文演讲、中秋赏月、诗文朗诵等,同时,召开主题班会,更新学习园地及校园宣传栏的内容,校园之声及电视台及时播放相关节日的节目,加强节日文化宣传力度,重视生活文化这种“无形的教育”,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节日的文化氛围,修身的人文氛围,感受到节日文化的厚重底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传承节日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驿站,节日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是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文化是在传播与传承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保护、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的最佳场所,时下,对于传统节日,当代大学生不能在只是简单的过成“吃货节”或享受几个假日,而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认识。要让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回归传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正确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拾一份精神文明的信仰,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的殿堂,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吴艳霞.挖掘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例证与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
[2]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12(3).
[3]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4]代长河.中华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J].北京农业,2014(11).
[5]袁娟.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重认[J].城市地理,2015(4).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课题“以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华夏文明”(项目编号:2014B--151)。]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 篇四
大家好!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日,我们应当这样说:忘记传统文化,就等于精神的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国之基,立身之本,是我们屹立民族之林的一块丰碑。在新时代的背景,我们青年更应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立论简明,倡议的对象感明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于今,对我们青少年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观念而言,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的标准对人文精神,墨子所提倡的锲而不舍,治学专一,借助外力”是我们求学途中的灯塔;对道德规范而言,《弟子规》的“守考悌,次见闻”、《礼记》中“君子如切如磋”都是找们立身成人的良师益友,其中展现的永久魅力从不过时,深深吸引着曾经与现在的中华儿女。
(此段善于化大为小,从熟悉的名言入手,去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要注意引用出处的准确性: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劝学《,如切如磋出自《诗经》,《论语》中曾引用)
这样的思想精髓从不拘泥于古籍经注的汉字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公共交通上,你是否时常听到提醒“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对旁边经过的师长礼貌问好,而不是低头默默走过?你是否对长辈的意见洗耳恭听,对同龄人的处境设身着想?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从小事上,从自己做起。
(此段在上段基础上进一层阐述传统文化的活力,用三个有生活气息的例举让传统文化真实可感;让“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可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不同的时代舆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为老人让座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目的是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重重,步履匆忙,脸色疲倦,一定程度上也需被让座来休息。于是我们见到身背LED灯,上写“无需让座”的硬核老汉,他的体谅理解,对后辈的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新型文化与美德呢?所以对于传统之化,我们既要躬行,又要结合时代创新。
(此段巧妙在于用小例子阐释大道理,与很多空泛说大道理的作文相比,就显得更真实鲜活亲近,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放眼全球,许多人类问题也受传统文化的启发,可用不同的思维途经解决。“精准扶贫”便反映了仁爱与团结的中国传统智慧,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所以,我们要提炼出其具时代价值的意义,使世界人民受益。
(此段如能加上“一带一路”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就更好,阐释其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倡导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谨此,我们倡议全校的同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自己做起。为达此目标,我们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以传统美德为明镜,反照自身品德修养,尽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成为“正人君子”,莫为“梁上小人”。
其二,以传统思想为座右铭,激励自身不断努力进取。如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可以《礼记》一言为志: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其三,在日常交往,社交媒体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向外界传播创新传统文化,做时代主人。
(以上三点建议体现倡议书要求,完成写作的任务驱动,从修身正己到治学、处世践行,层次清晰,而且扣合了倡议书对象是高中生的特点)
如能做到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则可像宋代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同样亦可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从引用中仿出佳句,“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凝练而又扣题。可做标题,比原标题更典雅)
中华中学校学生会
5.弘扬传统美德倡议书 篇五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勤俭节约的国家是不可能繁荣昌盛,一个挥霍浪费的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崇尚节俭,勤政为民,缔造洪武盛世;相反,周厉王穷奢极欲,千金买笑,最终社稷倾覆,暴尸荒野;商纣王酿酒为池,悬肉为林,终落自焚下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为了温饱而奔波,靠着社会救济苦苦挣扎,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很多学校因为发不出工资而无法正常教学,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减小差距的方法就是勤俭节约,尽可能多地创造资源,并尽可能多地节约每一份资源。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文明,应该被广泛传承,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勤俭节约是一种态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做到勤俭节约需要我们与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及无情无尽的物质欲望作斗争;勤俭节约是一种品质,“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懂得勤俭节约的人往往与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等一系列美德相伴。
勤俭节约不需要大费周章,只需点滴积累。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就可以少砍伐100多万棵树;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全国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大坝年发电量的5、6倍;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年可以节约几万吨水;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每年足可养活好几万人。
勤能生财,俭能聚财。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自觉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倡导勤俭节约,弘扬传统美德。
倡议人:XXX
6.弘扬传统美德倡议书 篇六
紫气迎新春,文明气象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巩固创建文明城市成果,树立文明新风,共同度过一个低碳环保、文明节俭、健康祥和的春节,乌里雅斯太镇人民政府特向全镇广大牧民、居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文明在心,平安是福。安全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
二、恪守公德,良行为美。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环境卫生。主动维护楼道、门前、小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不要随意乱堆、乱放垃圾,尊重创城辛勤劳动成果,自觉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三、遵德守法,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各食品相关单位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落实自身食品安全责任,时刻紧绷食品安全这根弦,完善措施,消除隐患,不折不扣地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各广大牧民、居民朋友也要加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不论是寿宴、婚宴等大规模聚餐,还是私家零星聚会,都要时刻不忘食品安全这根底线,严把审核关、提醒关、警惕关,让食品安全的疏忽大意、不负责任无处藏身,打牢食品安全的“防火墙”,真正让自己安全的吃、吃的安全。
四、家庭和谐,健康是金。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营造良好家风。不搞封建迷信,不参与赌博;引导下一代文明上网、不进网吧、健康成长。
五、少放烟花,洁净是美。不放烟花或少放烟花鞭炮;燃放地点选择安全空旷区域,共同呵护清新空气。
六、治理隐患、构筑安全防线。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各单位要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深入排查安全隐患,严格履行安全责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每个牧民、居民、企业员工要掌握安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常识,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七、率先垂范,廉洁是本。党员干部、各界代表、社会公众人物,要带头讲文明树新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向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八、提早预防,做好防火。鉴于今年冬季基本无雪,空气干燥,极易发生各类火灾事故。请牧区、城镇及奶牛村地区提前做好防火工作。
九、各嘎查、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要保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并及时接听电话,及时处置相关问题。
7.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道德修养 篇七
当今社会很多人价值观、人生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功利至上、唯利是图, 缺乏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 导致了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空虚, 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人们道德水准的发展和提高。在今天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 是需要每一个人谨慎思考的, 人活在世上就会有各种个样的欲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 在于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极度重视, 古人强调“明德至善”“弘道立志”“君子风范”“修身养性”“明德”“至善”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生于至善, 旨在强调君发人先天具有的光明之德, 使之不断的发扬光大, 进而做到使民众日新其德, 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格境界。“明德”就是光明之德, 指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行。
弘道立志, 是达到明德至善境界的基础, 它规定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立志于道, 弘道于心, 是人类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表现, 无论人的性格是刚强还是懦弱, 身份地位高贵还是卑微, 都有自己的心中之道。成大事者, 无不执著于自己的追求, 无不倾注全部的心血和努力, 立志弘道是成就人生伟业的基础, 任重而道远是不可不弘毅, 为了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真谛, 就要有不畏艰险, 不屈不挠的精神, 经受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与磨炼, 凡进取者心中都有“恒道”, 有着明确人生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君子之道”。修身养性也是古人推崇的士人君子应该遵守的准则行为, 只有认真按照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充实与完善自我, 才能成为具备完美道德形象的人。《中庸》提出了君子处理事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庸”之道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追求“至善”“至仁”的理想, 价格形象, 孟子则提出了居仁, 践礼, 行大道的修养原则, 要求严格按照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的标准去行动, 实现完美的理想境界, 与儒家思想常说, 大相径庭的墨家在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却也有相通之处,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认为君子的个人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这与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修养、齐家, 治国?天下的人生修养路径起点完全相同, 修身养性是塑造完美人格形象、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也是人生的立足之本, 只有这个本立住了, 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才会一步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大学》指出修养身心的根本在于“诚其意、正其心、慎其独”, 要求人们做到意念真诚、思想端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强调在道德提升的过程中, 加强道德观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主动顺应天赋的本性行事, 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身心。自觉实现道德的完善进程, 《论语》集中表现了孔子对人生修养的高度重视, 并阐述了许多具体的准则, 如“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行、游于艺, 即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 孟子继承了儒家重视个体修养的传统, 强调道德的自觉向善和道德和自我完善过程, 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的理论, 通过充分扩充善良的本心来实现对道德的自我与自我超越, 非了则从人性本恶的理念预泻出发?提出了后天修养与教化的重要作用, 指出人的成的兴亡宝贵贫贱祸福吉凶等皆取决于人主因素, 先秦诸子高度重视修养的传统, 深深的影响了后朱喜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 直一步强调了修身的要点, 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 认为只有择善修身才能成德, 从而成就理想的人格讲究, 人伦常通和诚信宽容是自古以来众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 但是基本价值趋向则是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达到完美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样的道德规范非常多如仁、义、礼、智、孝、温、良、恭、俭、让”等其中每一个范畴都有自身明确的道德含义, 彼此又有想通共存的特质, 它们互为因果, 互相转换, 互相依赖。在中国古代社会, 这些道德规范虽然不是不是法律, 却约定俗成, 相沿学习, 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社会稳定, 保障人际关系, 向着和谐完善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也为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完美任何的塑造, 从而顺利走向社会, 实现人生理想, 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诚信宽容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传统文化中, 自律自省, 即所谓的“正心、正己”。要求人们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端正思想, 端正行为, 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努力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欲望。一个人要想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端正思想是关键和核心, 而自律自省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更好的做人, 才能更好的做事。“君子欲讷于行而敏于行”, 主张言辞要谨慎, 要温雅委婉, 恭敬和顺, 反对口不择言和尖酸刻薄, 同时行动要敏捷, 多干实事, 少说空话。老子强调“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认为真实自然善良的东西, 是不需要巧辩来让人信服的, 而那种意图通过巧辩征服别人的不是谎言就是欺骗, 其目的往往是不纯正的。老子的思想显然比那些只从表面看问题的人更深了一层。
8.弘扬传统文化 篇八
一、弘扬传统文化 任重而道远
1.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内核在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仍然适应,也趋向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2.现代语文课程改革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具有道德操守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强调的人文性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必须肩负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根据新时期语文的教育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要求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发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语文课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很多课文的选取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就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历经岁月的洗礼,千锤百炼,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这些经典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生存的智慧,既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也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毫无疑问,学习和诵读这些经典,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情操的陶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外的延伸
语文课堂上的45分钟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树立“处处都扬传统文化,时时都现语文魅力”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陶冶性情,滋养心灵。
1.开展多种比赛,活跃校园氛围
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语文魅力”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毛笔书法大赛、水墨国画比赛、民间剪纸比赛等,以各种形式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传统文化。
2.利用每寸空间,润物细无声
在教室墙壁,黑板报宣扬传统文化;在学校的长廊,校道悬挂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这些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无声”中受到教育,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滋养着他们的心田,引导他们走进传统文化的经典,与古人零距离的接触,擦亮心灵的火花,迸发智慧之光。
三、弘扬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误区及正确做法
我们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教育,而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结合现代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发扬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活动,用思想指导行动,不搞形式主义,不急功近利,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并付诸于行动。
9.关于弘扬传统美德倡议书 篇九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资源。道德是真、善、美;道德是仁、义、礼;道德是孝、信、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传承中华美德,争做美德少年”既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此,我们倡议:
一、做坚毅勤勉、自立自强的好少年。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号召, 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志存高远,不畏困难,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打好扎实的科学文化功底,练成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
二、做心怀感恩、孝老敬亲的好少年。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护兄弟姐妹,不任性、不骄纵、不盲目攀比。信守家庭美德,崇尚勤俭节约,讲究邻里和睦,做感恩亲情的好孩子。
三、做诚实守信、文明守礼的好少年。我们要遵纪守法、信守承诺,做讲诚信、重品行的好榜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文明上网、文明出行,使文明礼仪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四、做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好少年。我们要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10.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倡议书精选 篇十
婚丧事操办的体面是人之常情,符合情理。但一段时间以来,在婚丧事操办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婚丧事越办越大,讲排场、摆阔绰,不文明、不节俭、奢侈浪费之风愈演愈烈。它改变了亲友间表达亲情友情的初衷,已成为一种不良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良的社会风气。致使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庸俗化,亲情友情金钱化,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不仅加重了干部群众家庭经济负担,而且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不仅造成封建迷信行为的漫延,而且滋生了少数党员借机敛财的腐败行为。
为弘扬崇尚科学、文明节俭的时代风尚,皇镇街道移风易俗领导小组特将“文明操办婚丧嫁娶,弘扬勤俭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事项告知如下:
一、喜事标准: 1.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督促当事人依法办理婚姻登记,协助举办现代文明、庄重节俭的婚礼。2.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提倡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适度消费,不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盲目攀比。3.鼓励仪式从简,餐标十菜两汤。4.迎亲车队总数控制在6辆以内。5.自觉摒弃大摆筵席、“天价”彩礼、高额礼金、借机敛财、过度“闹洞房”“闹伴娘”等恶俗陋习。6.红白理事会统一宴请标准,喜事宴请标准不得超过10桌,每桌不超过300元,烟不超过20元/盒,酒不超过25元/瓶。7.其他如老人生日、升学当兵、上梁乔迁、小孩满月等喜事好事禁止下通知、发请帖、请客操办。
二、丧事标准: 1.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协助事主举办文明节俭的丧葬活动,积极倡导事主及亲属严格按照“八建议、八提倡”执行:建议不大操大办,提倡丧事从简;建议不购买纸扎,如购买则不准超过3件,依次取缔纸扎用品。提倡黑纱白花;建议不唱戏打鼓,提倡播放哀乐;建议不大摆灵堂,提倡鲜花祭奠;建议不设宴待客,提倡只吃便饭;提倡进入公墓。2.简化丧礼程序,控制丧事规模,坚决杜绝出大丧、办长丧。3.提倡节俭吊唁,随礼不超过50元,随礼不坐席,招待仅限亲戚,提倡“一碗菜”,饭菜标准不超过200元/桌,不超过15桌,每桌上烟不超过2盒,不超过10元/盒,每桌上酒不超过2瓶,不超过15元/瓶。4.加强丧葬活动管理,禁止办理丧事活动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污染环境的行为。
三、殡葬标准: 1.村、社区红白理事会要积极配合事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和殡、葬、祭活动有机衔接,倡树厚养薄葬、惜福珍重、慎终追远理念。2.帮助事主依法火化,提倡安排逝者骨灰安葬自家责任田中深埋或葬到公益性公墓,严禁违规土葬,避免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不得超标准建墓立碑。3.倡导文明祭奠、低碳祭扫,引导群众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等低碳环保的现代祭扫方式寄托哀思。
11.挖掘和弘扬本土民族传统文化 篇十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逐渐被同化、被取代,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后继乏人,有失传的危险。鉴于此,近年来,新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坚持把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目标。县教育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结合教育系统的实际,在各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继续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开拓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县教育局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永祥任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新平县中小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素质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基础教育科,各学校(园)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
二、落实责任,强化监督
县教育局不但每年把各学校(园)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书进行量化考核,而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强化监督。对工作出色的学校,县教育局认真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奖励,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全县每年均举办一次中小学师生体育运动会和文艺展演活动,并把民族健身操、民族舞蹈、民族歌曲等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开好“四课”,强化美育
县教育局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教育的通知》(云教基〔2009〕30号)开好书法课,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在小学五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课,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与县文化局编印《新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读本》,在一至八年级开设《新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读本》,在八年级开设《新平地理》课学习活动。
四、加强培训,强化队伍
为加强民族文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县教育局出台了《音体美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全县中小学校(园)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配齐音、体、美专职教师,把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作为开展传承优秀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担负起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任务。在保证教师队伍落实到位的同时,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教师培训。如职业高中与扬武烟盒舞公司签订培训协议,由扬武烟盒舞公司派教师到校培训,把扬武烟盒舞公司开发的“塞哩噜”作为本校的课间操,聘请扬武镇民间艺人杨金亮到校上课,把鲁奎山彝族的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民间文化引入学校;聘请县花腰傣艺术团的教师到学校上课,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技能文化周活动,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通过自编自导和创新进行文化节目比赛,以赛促练,以练促传承。老厂乡小学聘请本乡葫芦笙舞、四弦舞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把它们作为课间舞和晚间活动的一项内容进行表演。平掌乡小学聘请当地的民间老艺人,到学校教老师和学生跳民间传统的“小乖乐”。
五、确立目标,深入开展活动
1.人人会唱30首歌。全体教职工和全部中小学学生会唱由县文化局编印的30首爱国歌曲、聂耳歌曲、新平县歌、家乡民曲及本校校歌。
2.成立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团。各学校在开展好音乐、美术、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把表现好的特长生挑选出来组成艺术团。如,民族少儿合唱团、民族少儿舞蹈团、少儿乐队、少儿美术创作团、少儿民族体育表演队等。活动内容以传承本县民族优秀文化为主。如,漠沙小学成立花腰傣少儿艺术团后,学生的傣族小调,彝族小调(吹树叶),竖笛民族歌曲演奏得有声有色,同时,学校还以少数民族风情和校园生活童趣为主要题材,把民族服饰绘画,民族剪纸、刺绣等内容引进课堂,丰富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县幼儿园成立民族传统艺术队,这个艺术队创编的幼儿民族舞蹈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优秀作品二等奖,多次获省、市、县一等奖。
3.编排使用民族健身操。各中小学均编排了一套以上的具有民族特色、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适用于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使用的民族健身操。如,戛洒小学编排了傣族舞《欢笑的银铃》、《走进戛洒江》、彝族舞《四弦》;建兴乡小学编排了哈尼族《棕扇舞》、彝族舞蹈《啊哩哩》、《啊美竹竿舞》;扬武小学创编了彝族烟盒舞大课间操。
4.定期展演、比赛。学校每学年均利用元旦、五四、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全校性的“民族歌舞专场”,师生自编自导的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舞蹈成为舞台上展现的主要内容,遇到民族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各学校还积极参加县、镇(乡)举办的各种比赛庆祝活动,将少数民族的真、善、美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5.带动群众传承弘扬本县民族文化。2009年秋季学期以来,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跳新平本民族集体舞的积极性,新平一中、新平二中、新平职业高中3所学校均轮流组织不少于200名的学生队伍到新平民族文化广场跳民族集体舞,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教育形象,促进旅游发展。
6.大力倡导学生着民族服饰。学生入学时,鼓励学生着民族服饰,要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村完小学生逐步养成着本民族服饰的习惯。
7.培养本土导游,为实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目标服务。新平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好当地的旅游工作,职业高中开办了玉溪市旅游景区景点导游班。目前,学校培养出来的导游,分别在县旅行社、哀牢山、磨盘山等景区景点工作,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戛洒镇跃南小学以开发学校旅游资源为契机,在老师和旅行社指导下,培养出一批小导游,他们的工作受到好评。
8.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各中小学校园宣传栏、教室、走廊等处都张贴着师生创作的有关民族风情、绘画、剪纸和摄影作品,还将有关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歌舞、蜡染等宣传画悬挂在学生宿舍走廊两壁上,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不仅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还体现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有的学校还开办校园双语广播站,设有校内外新闻、文学沙龙、民族歌曲等栏目。校园双语广播站的开设,成为新平县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亮点。
9.挖掘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各学校还广开渠道、挖掘社会资源,通过发动、通过组织离退休老教师,聘请校外辅导员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工作。
10.通过课题研究传承民族本土文化。新平二幼进行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课题研究,提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娃娃抓起的观点,并教幼儿用傣语进行交往,利用美术表现花腰傣、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11.走出县外,展示民族风情。除在学校和本县活动外,学校还主动走出校外,把民族文化带到省内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如,职业高中2007年2月参加玉溪市第二届“聂耳杯”青少年艺术表演大赛,傣族舞蹈《帕织秧》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被推荐到北京参加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系列文艺比赛,获得中学组舞蹈类金奖。2007年8月,学校代表云南省到河北省承德市参加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展示会展演烟盒舞操,获优秀组织奖。
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了学生对本土民族的了解和对民族艺术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作者单位
云南省新平县教育局
12.“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 篇十二
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活动方案的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去领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感悟传统道德风尚。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分别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戏曲知识擂台赛”综合性学习活动
戏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有着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开展此次活动前两周, 我就安排部署, 让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戏曲剧种、派别, 戏剧的表演行当, 著名的戏曲人物及戏剧片段等相关知识。在活动中, 同学们开展戏曲知识竞赛, 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脸谱, 学唱戏曲著名唱段, 整个活动沉浸在戏曲文化氛围中, 以说唱脸谱将活动推向高潮, 通过此次活动, 同学们对戏曲文化知识有了基本了解, 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操。
二、参加“少年儿童书信文化征文活动”
借助我省书信文化征文活动的契机, 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书信写作, 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儿童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情感沟通, 并养成规范书信写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每一位学生的书信习作悉心指导并写出评语, 并选出优秀篇章报送年级备课组长处, 参加校内评选。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感受到了书信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虽然没有手机、电子邮件等快捷方便, 但他能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流泻于笔端, 说真话诉真情, 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许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述说了真话, 流露了渴望与期待, 表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姚江奇同学获得了陕西省级二等奖。衡艺馨同学获得了汉中市级三等奖。吴来奇、赵子涵同学获得了城固县级一等奖。
三、以手抄报形式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 自办了手抄报, 手抄报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古诗阅读与鉴赏”“诗词千古名句”“诗文趣味问答”“诗词配画、谱曲”等。学生开展活动兴趣高涨, 活动效果显著, 有不少学生的手抄报已在学校报栏予以展览。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了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年, 国家对传统节日规定了公休假, 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传统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多渠道了解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的途径,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典故。另外结合课文诗词等作品, 了解传统文化。如学习《雷电颂》一课, 在了解主人公屈原的生平经历时, 渗透了“端午节”的来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精神。关于中秋节, 有大词人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们探究学习, 背诵, 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也了解中秋节寄寓着一种团圆、美好生活的意义, 学会了在节日前夕向亲朋好友送去问候、送上祝福来表达感情。
2. 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在春节来临之际, 我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和热情感受新春气息。同学们利用寒假搜集春联、拟写春联、大扫除、贴窗花、贴对联、吃饺子、吃元宵, 亲自感受了节日的气氛, 感受了传统节日的内在魅力, 进一步知悉了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刻寓意, 在清明节时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与家人共同祭拜死去的亲人, 表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家乡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都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 它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也是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
13.“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 篇十三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并同时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当今社会表现出的对待传统节日的冷淡,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法律上没有给予传统节日以有效保护;第三,相关文化产业的缺失,造成节日内容的空洞和落后。这些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步调不符,因此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力发展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文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的过节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后、单一,因而年轻人更倾向于新鲜自在的洋节。节日文化的历史传承,需要选择正确的文化认同方式才更具生命力。我们要动用现代媒介及多种文化传播方式,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气息,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中秋节已不仅是一个传说的延续,更不是把月饼做得更大更奢侈,青少年对于月饼的钟爱程度远不及收到的一条中秋祝福信息。而传统的七夕节亦可被一贯含蓄的中国人拿来大方的过一回自己的情人节。
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拓展节日文化宣传渠道。端午节遭抢注对我们是一次警醒,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要在法律上予以有效保护。如今,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倡议已提上官方议事日程,且有望进入立法程序。新增的法定节假日可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方式进行调整,除夕亦可被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的享受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正如浙江嘉兴举办的家庭文化节,以裹粽子比赛为启动仪式,以中秋晚会为闭幕式,再现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地方的宣传办法可以加以借鉴和推广。
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国有关传统文化的产业相对匮乏,节日内容落后单一。而国外则会有与节日相关的产业出现,如玩具、录像、饮食等使得节日更像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丰富发展自己传统节日的外延,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文化盛典、饮食文化节、创意
14.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篇十四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我是63中队的高梓恒
女:我是光夏,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苏醒,秋意已经布满了床边。凉爽的秋风、金黄的落叶,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女: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男: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女: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男: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女: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11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男: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女: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男: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圆月知人心,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家庭主妇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也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吧!
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勿忘传统佳节,让我们分享共同的喜悦和欢乐!
男:老师们,同学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精神。蕴涵民族的价值取向,蕴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女: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年的中秋节又适逢祖国63华旦。真是双喜齐至。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女: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15.“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 篇十五
一、关于德育之源的认识
“德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大德育”, 一种为“小德育”。“大德育”指的是, 德育不应只包括道德教育, 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内容;而“小德育”观点认为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但是, 无论是“大德育”观点还是“小德育”观点, 都是要把社会对个体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载体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内容 (即个人品质) , 只不过双方对载体的形式持不同的意见而已, “大德育”观点认为载体应该多样化, “小德育”观点认为载体应该专一化。
追根溯源,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德育的思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常之基, 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当中, 是一种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大道德。虽然, 仁、义、礼、智、信的产生在古代被赋予了阶级性的特点, 但是它无疑也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今天,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仁人志士、义不容辞、以礼待人、知人善用、一诺千金这样的词语。
由此可见, “仁、义、礼、智、信”具备很强的传承性。尽管因为时代的不同,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强的时代特点, 但是其丰富的道德内涵对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源泉所在, 并且为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仁义礼智信映对的大学生德育现状
“仁、义、礼、智、信”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 担当了中华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 它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领, 它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中华民族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 研究“仁、义、礼、智、信”, 对“仁、义、礼、智、信”逐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将其作为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种参照, 对大学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应通过“仁、义、礼、智、信”传统思想的重新解释, 来对大学生德育现状作重新认识。
(一) 关于“仁”德。
“仁”字, 指好的道德。仁被孔子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非常广泛, 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 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经过不同时代, 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 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 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古往今来, 无数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岳飞、文天祥、刘胡兰、孔繁森等, 以此“仁”字, 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业, 为我们后辈子孙树立了好的榜样。
然而, 在21世纪的经济大潮中, 相当一部分正当年的大学生们, 却忘却了这一个历经几千年锤炼的“仁”字, 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感, 缺乏责任意识。根据调查, 大学生中有89.3%的人患有“三无”综合症。一是无兴趣, 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兴趣, 整天无所事事, 精神颓废, 或者呆在宿舍睡觉, 或者在网吧打游戏, 聊以度日;二是无所谓, 对于学习成绩无所谓、对于今后个人的发展无所谓、对于老师的批评无所谓, 该情况尤其以来自于大城市或是家境较好的学生最为严重, 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父母完全有能力为他们的将来买单;三是无意义, 这类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无意义, 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无意义,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做的表面功夫, 认为别人都是在表演, 都是在争名逐利。
(二) 关于“义”德。
“义”, 儒家学者认为是应将社会整体利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 主张“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 反对见利忘义。笔者认为, 行其所当行即为义。然而, 很多大学生都混淆了“义”的真正含义。在高校中存在两种突出的现象:一种是某些学生“真正”成为“经济人”, 凡事向“钱”看, 将道义放两旁。比如, 有些受到学校和社会资助的困难学生, 在笑脸接过助学金后, 早已经将“义不容辞”报效社会的承诺放置一边了。另一种是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义”的内涵, 将“道义”理解为“义气”, 当自己的朋友有需要时, 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都凭哥们义气去帮助朋友, 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麻烦。
(三) 关于“礼”德。
“礼”的思想观念, 其重点在于突出礼仪、制度、言行规范, 所谓“不知礼, 无以立。”中国是个礼仪之邦, 对“礼”非常重视, 所以高校教育中安排了不少关于社交礼仪及职场礼仪的选修课, 受到大学生的一致推崇, 可见其对于礼仪的重视。然而“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乎?”。大学生们对于“礼”的推崇, 究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职场成功, 还是源于心中的“仁”呢?答案不得而知。如果一个具备高等学历的人, 心中无仁之心, 不孝顺自己的父母, 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只专营于自己的蝇头小利, 那么即使他是一个温文尔雅, 注重礼节的人, 又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的价值呢?
(四) 关于“智”德。
古代的思想家们虽然对“仁、义、礼、智、信”的侧重点均有不同, 但是他们对于“仁”和“智”有密切的关系, 是有着一致看法的。其中笔者最为欣赏孔子的说法。在孔子看来, “仁”是核心, “智”是达到“仁”的手段, “仁”需要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追求“智”的过程来实现。那么当今的大学生是如何体现这个“智”的呢?诚然, 许多大学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 可以看到, 数以万计的学生都投入到考证的大潮中, 获得多少证书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寻找好的就业机会的资本, 但他们只是在寻求证书为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 而无人问津证书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然而, 且不说此“智”最终是否成“仁”, 就说在求“智”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他们也根本未曾收益到任何知识、智慧, 更逞论提高学习的能力了。
(五) 关于“信”德。
信, 指的是, 说话要真实, 言行要一致, 信义结合, 诚信要正当。古人认为, 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支撑。笔者相信, 这也是当代人在孩提时代听父母讲的“第一堂课”。可是, 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却让我们感到世风日下, 诚信不再。每次考试前, 学校都会宣传诚信考试, 更甚之, 学生还会针对诚信考试签订承诺书, 然而结果怎样呢?个别学生仍视承诺书为废纸, 在考场上作弊, 让人愤怒的是, 即使被抓住, 仍然不以之为耻。
“仁”、“义”、“礼”、“智”、“信”, 相辅相成,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冲刷后, 在21世纪新形势的今天, 依然闪闪发光, 并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做出了新的解读, 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三、用“仁、义、礼、智、信”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瓶颈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不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只有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 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而在高校中弘扬“仁、义、礼、智、信”, 可以强化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改善德育内容, 多样化德育方法, 从而有效地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 加强师德培训。
教师, 作为高校德育模式中的主体, 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人来说, 仍然沿袭着几千年来的传统问询方式———“有问题问老师”, 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训。事实上, 我们前面一直在说“仁、义、礼、智、信”, 但是高校教师有多少真正地知晓它的涵义呢?又有多少教师看过《四书》、《五经》、《孔子》、《孟子》呢?甚至于一些高校教师, 根本就无视于“仁、义、礼、智、信”的存在, 认为这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 已经被时代淘汰了。所以, 笔者认为高校加强师德培训可以分“三步走”:首先, 应该在思想上让高校教师认识到“仁、义、礼、智、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 强化教师对“仁、义、礼、智、信”内涵的了解;最后, 培训教师身体力行, 按“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指导个人的言行。最终达到倡导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
(二) 改进德育内容。
大学里, 主要是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但是, 为什么“两课”的旷课率在高校各项课程中居高不下呢?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两课”的授课内容陈旧, 与时代脱节, 遭到学生的排斥。2004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调研听课, 听完之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堪忧, 很有加强和改进的必要。因此, 高校应该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强化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实际性特点。比如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 通过讲解古代名家名著,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学识,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 其父曾经为他请了一位历史学教授讲了一个暑假的《孟子》, 受益匪浅。另外可开设古代优秀诗文赏析课,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 提升校园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全新解读来提升校园文化的创新求变意识。
(三) 采取多样化德育方法。
16.弘扬信义传统 创新学校文化 篇十六
信义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传统
益阳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信义中学堂,创办于1906年,迄今已有近110年的办学历史。信义中学堂于1926年停办,1930年复办,更名为湖南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36年增设高中部,改名为湖南私立信义中学。1938年日寇犯湘,战事紧张,学校被迫迁往安化东坪,1941年迁回原址,同年信义女子初级中学并入学校为女生部,使信义中学成为当时湘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1944年又因日寇进犯益阳,信义校区遭受日机轰炸,学校不得已再次迁往安化黄沙坪,1945年9月迁回原址。1952年,信义中学由益阳市人民政府接管,变私立为公办,改名为益阳市第一中学。从此,学校得以发展壮大,渐入佳境,195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1980年定为省、地、市三级重点中学,1999年再次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不久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饮誉三湘。
学校创办之初定名为信义中学堂,是取“信德培能,义达天下”之意。“信”:诚信、忠信、守信。《说文解字》:“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本、兴业之基、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义”:道义、正义、仁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孔子也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一种精神信念、理想追求,是最高价值,是无形而又巨大和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属性在于“义”。人生在世,时时处处都和“义”同在:面对“利”,根据“义”进行评价和选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舍生取义;“义”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是最崇高的人生境界。学校秉承“信义”二字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勤朴诚信”为校训,注重“诚实守信,正直道义”的人格教育。
信义中学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时任教务主任林岳皋先生在《信义之特点》一文中撰述:“其二,信义以人格教育相标榜也。此间教职员同人卓然自立,砥砺廉隅;平日教学复能以牺牲、忍耐、愉快诸种美德,启发学生为良好公民,使之守正不阿而遇事诚恳。……同仁更有一共同之信念,以为吾人既身负百年树人之重任,应自强不息,以能做学生知识之导师及品格之楷模为依归。故近年来学生之成绩颇堪自慰。当代教育家所共认之理论与事实并重,知识与人格并修之原则,本校同仁盖早已奉为信条矣。其三,信义以苦干与进取为治事之精神也。近年来,因教育之发展而学校事务益臻繁重,朝夕勤劳,不敢稍自怠忽。至于外界不良之诱惑,非徒环境不许可,而时间与自制,更无使人有放纵之余地也。其四,信义师生治事满有合作之精神也。师生之间绝无鸿沟,起居饮食苦乐与共,先生视学生为子弟,学生待先生如家人,一校之内和气蔼然,偶遇先生有所委托,皆视力之所及,尽力完成。此种精神,确为建造现在信义精神之主因也。”可见信义中学在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朝夕勤劳,不敢稍自怠忽”“砥砺廉隅,自强不息”“理论与事实并重,知识与人格并修”“以做学生知识之导师及品格之楷模为依归”等敬业奉献,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堪为信义之优良传统也。
“勤朴诚信”是信义中学的校训,曾士峨、何凤山等历史英雄人物先后毕业于信义中学,忠实践行这一校训,鸣奏出了饮誉中外、流芳百世的信义乐章。
信义中学虽饱经历史沧桑和战争岁月的风风雨雨,几番颠沛流离,一路披荆斩棘,却逐步发展壮大,校风纯正,学风笃实,成绩卓著。蒋中正为信义中学建校四十周年欣然题词“学绍湘贤”,以资勉励。信义中学成为当时湘中教育界的一面鲜艳耀目的旗帜。
信义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文化
诚信重如山,道义坚如铁,信义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信义,最初获得的就是诚信和道义的内涵。五千年的春华秋实,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信义”始终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保持着绝对的重要地位,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信义对于个人来说,它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做人的基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见“信义”是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信义对于社会来说,它是文明、和谐、公正、诚信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信义”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信义首先是社会道德,包括公民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它被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内容,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因此,信义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文化。
“信义”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早已在历史延续中不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特性,是深深铭刻在心底和骨子里的品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源泉和文化基因。故此,信义是可以传播的,信义是有力量的;信义可陶冶情操,可帮助人们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守信用讲情义,无愧于天地良心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久存于世间的不朽精髓;信义,无论在发展程度多快的时代,文明程度多高的社会,民众素质修养多高的国度,都不会被取而代之。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诚信道义,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信义文化建设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当代中国,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道德与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诚信缺失、公正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浊流,而人的信仰迷失与精神迷茫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民教育的失误,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与人文素质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发展信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在,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校始终把德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信义列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信义资源,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正直道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义,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以信义之行,弘扬信义文化。
信义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使命
一中有着丰富的信义文化资源、丰厚的信义文化底蕴,素有重信守义的历史传统。不仅拥有众多信义人物与故事的历史文献记录,更有不少信义遗迹留存。一百多年来,这种耳闻目睹的信义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成为一中人的行为准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高度重视信义文化,不断加强信义文化的宣传教育,努力建设以信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首先,致力于学校与文化经典的诗词歌赋结缘,与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结缘,打造以“儒雅”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弘扬信义精神。学校弘扬信义中学的国学教育传统,以“儒雅”为核心内涵,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大力开展内涵丰富的儒雅教育。学校通过树立“仁、义、礼、智、信”的儒雅价值观,营造儒雅文化,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使师生成为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现代一中人。
为了保证国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不断探索、健全“德育为先”的办学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建立起“教育就是服务”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既富有现代意识又富于传统内涵。如将“德不孤,必有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等儒道两家管理理念相融合。确立了“为政须有德,管理先修身,儒道二合一,信义为根本,作风求务实,制度促双赢”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管理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优秀的传统信义文化水乳交融,使学校的发展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弘扬信义精神。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将国学教育融入学校的肌体,浸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努力营造文明儒雅的校风和“勤、思、恒、博”的学风。在传承中注重创新,在教育中注重感化。为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学校除充分利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还将《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教材,引入研究性学习课堂,通过诵读熏陶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让国学内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如今,市一中的学生已能够熟练地诵读国学经典的校本教材,同时,不少学生的心性修养也在悄悄变化。原来充满耳鼓的“刻薄语、污秽语”越来越少,文明礼貌的用语越来越多了;原来“不诚信、市井气”的行为越来越少,遵规守纪、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越来越多了。经典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净化了学生心灵,陶冶了学生情操,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最后,弘扬信义传统,营造书香校园,创新“勤谨、求实、团结、进取”的校训和“严、精、活、实”的教风,警策信义使命“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十多年来,学校提出了“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如今,漫步在校园内,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涵的名家名言及意境深远的书画随处可见。文化墙上镶嵌着一组浮雕,他们是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十一师师长曾士峨,著名外交家、国际义人何凤山,中宣部原副部长、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教育部原部长何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潘自强,台湾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当代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莫应丰,当代著名书画家林凡等。这十大才俊,既是信义中学的骄傲,也是益阳市一中的荣耀,更是市一中师生的楷模。同时信义楼、信义林、信义路、信义墙、信义窗、信义亭、信义馆、信义书屋、信义广场等校园建筑,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有利于全校师生遵从信义,为构建信义校园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对信义之星、信义人物、信义班级等的评比与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市一中的信义故事和信义传承,在全校形成崇尚信义的舆论氛围,从而更好地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提高了师生的文明素养,弘扬了信义风尚。
教学楼、办公楼内又别有一番风景,教室、走廊、会议室等,各种经典名句、诗词歌赋,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充溢眼帘。师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休闲娱乐之际,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不断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历史,延续着文化血脉,书写着文化情怀,深刻感受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学校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与时俱进的信义文化精神。
同时,为了引导师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传承和发展信义文化,学校创办了《信义报》。通过《信义报》,信义文化更加见之于形、闻之于声。信义文化经过不断积累、沉淀后升华,使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学校成立了“信义文化研究会”,加强信义校友联系,细心整理信义校史,潜心研究信义文化,定期召开信义文化研讨会,举办信义讲坛等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投入30多万元建设了“信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信义报》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学校定期出办宣传刊,开设了心理图书阅览室等,营造了浓厚的心健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心健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一中校园曾走出了莫应丰、谢冰莹等著名作家。为这种文学磁场所吸引,受这种文学甘露的滋润,校园洋溢着浓浓的文学创作的气氛。学校成立了信义文学社,2002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文学社,文学社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500多篇,获各类奖项60多个,不少社员在校期间就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和散文专著。良好的文学素养,浓厚的创作氛围,丰硕的创作成果,对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每年组织开展信义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办公室文化、食堂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举办演讲、辩论、歌咏、书法、球类、厨艺等比赛以及学校学委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各类活动,活跃了师生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倡导学生诚信做人,诚信考试,多年来尝试设立无人监考“信义考室”。每次考试都设有三至五个“信义考室”,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为学生诚信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义考室”的设立,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光明磊落、诚实守信、正直坦诚的良好品格,为端正考试态度,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资阳黉宇巍然在,仑上桃花分外红。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内隐的方式凝聚着全体师生,激励着、引领着一中人奋勇前行,它是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学习动力。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中人,弘扬信义传统,创新学校文化,正为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高品质的“人文校园、特色校园、绿色校园、快乐校园、和谐校园——信义校园”而努力奋斗。
【“关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倡议书】推荐阅读:
高三作文热点素材:关注传统文化08-2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免费08-15
弘扬传统文化主持词08-25
弘扬传统文化经验材料09-2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案10-15
弘扬传统文化高考作文10-23
弘扬诚信文化 维护传统美德10-24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08-17
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08-20
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