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发展历史

2024-06-16

中俄关系发展历史(精选8篇)

1.中俄关系发展历史 篇一

从红场阅兵看中俄关系的发展

摘要:中俄两国有着300多年的交往历史,近十几年,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不断深入发展,双方的关系日益密切。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举行的红场阅兵,是俄罗斯现代史上最为壮大的阅兵仪式,中国高层领导的亲自参加,暗示了中俄关系登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关键词:红场阅兵 中俄关系 紧密

一、两国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一是欺压掠夺关系。1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是两个孤立的国家。17世纪前后,俄国为维护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正当权利开始实行疆土扩张的策略,使得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第二是结盟关系,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斯大林的支持帮助下,中国得以顺利发展。第三是对抗、冲突关系。60年代到8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对抗,郝鲁晓夫期间我们九评苏共,苏共20大,郝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最终使得苏联撤走对中国的各种支持,使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中,两国甚至发生珍宝岛战役。第四是缓和关系。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

二、两国近代关系的演变

(一)互为友好国家。近些年来,两国一直致力于重建之前的友好关系。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与江泽民主席共同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声明》中明确指出:“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他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二)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9月2日至6日,江泽民主席访俄,深入分析中俄现今关系的缘由,认为其中既有现实利益的冲突,又有意识形态的冲突。意识形态主要是路线上的意识,双方都已淡化;现实利益冲突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也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常态,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减少经济摩擦。同事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及其他重要文件,将中俄关系推向了“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一高度。

(三)战略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首脑在京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7月15日,江泽民主席与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其中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二是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三是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三个阶段的完成,标志着中俄两国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中最亲密的伙伴关系。

三、红场阅兵的中俄态度

首先,俄罗斯以这种形式举行阅兵,是对二战中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正义性的肯定,这与中国向国际社会昭示其在二战期间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性是一致的,阅兵活动中的双方表现,表明了两国在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上市相互支持的。

其次,作为在二战期间欧洲和亚太两个战场分别作出最突出贡献的国家,和作为当今世界上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已经举行的红场阅兵和将在今年九月举行的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将成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契子。多年来,某些国家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活动时,只重视自身作出的贡献,有些西方国家还有意贬低或弱化苏联作出的贡献,中俄通过这种阅兵仪式,将推动两国合作开展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使世人能够更加清楚和认可两国做出的贡献,对某些国家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予有力的回击。

第三,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俄罗斯红场阅兵,也是对该国在东北亚地区打击日本侵略者所作出的贡献的肯定,通过纪念活动,彰显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结成的友谊,对当今和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红场阅兵使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又有了一次会见的机会,使两国 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两国之间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有利于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阅兵队伍作为除主办方外的压轴方阵,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三军的绝彩风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俄远殊于其他国家间的亲密关系,充分体现了中俄两国之间的高水平关系。

四、红场阅兵的意义和中俄合作发展

红场阅兵规模空前盛大,至少有两项重要意义: 第一,欧亚经济联盟的主要国家都派出了阅兵方阵,俄罗斯又与多数的前苏联国家的人民“团结在一起”;第二,这是俄罗斯对西方的外交牌,普京向68个国家元首发出邀请函,西方国家领导人不参加是理亏,是站在了“历史的背面”。习近平则表现出大国领袖风范,站在历史正义的一方。习近平与普京站在一起,是一种宣示:中俄两国不容外人指三道四,篡改或是抹灭历史;共同庆祝二战胜利是宣示反抗任何纳粹与军国主义的兴起。

目前来看,中国与俄罗斯已进入全面深入合作阶段。在军事上,中俄两国目前在陆上与海上联合军演的模式已经成为两国国防安全重要的一环,具有相互磨合、提高互信以及震慑的作用。这是不针对第三方的不结盟合作。

从5月20日起,中俄两国海军开始在上海附近的东海海空域举行“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这次演习是落实中俄两国元首共识,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巩固和发展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两国战略协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演习将会有效加强两军战略互信,使两军务实友好合作不断得以深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此外,演习也是中俄双方学习借鉴彼此有益经验,探索和提高共同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

而后在6月3日,外交部长王毅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双方就中俄关系和筹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事宜深入交换意见。

除了军事与政治上的紧密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层面上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日益密切。俄罗斯希望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一股互相支持,互相融合的经济纽带,通过合作共赢模式,把双方共同捆绑在一起。这对俄罗斯来说,是应对目前西方不断施加经济压力、突破制裁的最好路径之一,能为它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与发展路径。对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合作,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国经济实现战略升级,从而完善产业结构。

当然,除了经济合作,中国与俄罗斯的民间文化交流也在增加。中俄本来就有良好的民间文化交流基础,未来可以相信,中俄之间的文化合作不但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还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带动中俄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冷战结束之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持续东扩,试图以单边军事力量掌握全球,但这个做法已明显过时。中俄面对美国不放弃冷战的模式,正在寻求更好的模式发展彼此的合作关系,是重要且正确的方向。

综述:在当今世界,中俄两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这不但得益于本国国力的提高,更让世人看到了两国在诸多方面的紧密配合,中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也应指出,看待事物的辩证性,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我们应本着清醒的头脑,看清各种表面现象下的本质,既有主见又不为潜在的敌人所迷惑、以致破坏自己的同盟关系,要做到弹簧性的收缩才是上上之策。参考文献:【1】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北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 【2】周志淳,再看普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红场阅兵将中俄关系腿上新台阶》复兴网评,第1782期 2015年5月9日

【4】搜狐军事 中俄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 俄罗斯已经离不开中国

2.中俄关系发展历史 篇二

一、我国其他地区在中俄关系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现状

苏联解体以后, 特别是近十几年, 中俄经济快速发展, 诸多省份发挥各自优势, 在中俄关系背景下取得了本区贸易的长足进步。

一是利用传统优势, 持续开展本区经济贸易。北京、上海等地利用传统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影响, 继续深化和加强与俄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 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北京作为首都, 与莫斯科是友好城市, 一直在中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风向标和领头羊的作用。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长期与俄保持着经济合作关系。同时, 上海还注重与俄开展各种文化交流, 各种民间团体经常开展俄罗斯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进一步为中俄经贸交流打下了文化基础。上海各界还利用上合组织缔约城市的品牌, 广泛开展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交流, 加强双方的了解与合作。

二是利用地理优势, 广泛开展双方边境贸易。东北及其他边境省份地区, 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 建立各种专业化的边境贸易区和保税区, 为中俄双边贸易提供政策、土地、人力资源等扶持, 为中俄贸易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为本区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各边境省份已在中俄贸易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利用经济特色优势, 大力开展双边经济贸易。近十几年来, 江浙民营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和开拓精神, 紧随中俄边贸经济发展的步伐, 迅速开拓俄罗斯市场, 在纺织、轻工业产品、五金等行业占据了俄罗斯市场, 并逐步向前苏联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城市发展。义乌、温州等地已成为全世界小商品市场的集散地, 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加入了中国元素, 打造了世界品牌。

四是利用工农业优势, 稳步开展中俄经济贸易。河南省利用自身工农业优势与俄建立经济联系, 以建立友好省市、成立旅俄商会为契机, 以优势工业产品外贸为突破口, 以广泛工农业合作为推进, 逐步拓展双方的经济合作领域。

五是利用旅游优势, 迅速推进本区经济发展。海南作为工农业基础薄弱的省份, 利用自身特点,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通过近十年的推介与发展, 政策扶持等, 使海南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地, 目前据估计, 常在三亚旅游居住的俄罗斯人口达十余万。为了进一步开发与推介作为海南支柱产业的旅游业, 海南省拟在莫斯科设立专门的办事处, 专门从事旅游推广、经济合作等业务。

二、湖北经济在中俄关系背景下发展的积极因素

1、与俄罗斯开展了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1) 湖北历史上与俄罗斯有交流。武汉曾是中国早期的开放口岸之一, 与上海、广州等城市齐名。晚清时期汉口胜利街一带曾是从事中俄贸易交往的俄租界区域;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保卫战中, 武汉曾是苏联空军与日军飞机激战的主战场, 苏联空军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英勇牺牲, 至今武汉解放公园内的苏军烈士墓就是那段历史的铭记;新中国成立后,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苏联援建中国的重大工程项目之一, 早已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中苏友谊的见证, 一直为广大市民所称道。

(2) 湖北文化部门与俄罗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湖北高校一直与俄罗斯高校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纺织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与俄罗斯高校保持着经常性的文化交流互访,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留学生交流培养方面与俄罗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 俄罗斯各种艺术剧团经常在武汉各大剧院进行汇演, 在湖北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共鸣, 等等这些都加深了湖北群众对俄的认识与了解。

(3) 湖北省政府加强了在俄罗斯的推介与宣传。近年来, 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恳谈会等, 为中俄交流背景下的湖北经济发展进行了人才战略储备, 也让俄罗斯人对湖北有了一定的了解。

2、湖北已具有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经验

(1) 具有成功的大型中外企业合作经验。湖北以大型中外企业合作为基础, 努力提高工业先进生产制造能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 湖北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组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经双方共同努力, 轿车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市场逐年扩展。新世纪以后, 双方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东风汽车公司进一步提升合作规模, 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资, 开展了更广泛的轿车生产合作。

(2) 具有引进外资开辟消费市场的经验。湖北在引进外资开辟消费市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仅在武汉市区就有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大润发等多家国际品牌的连锁超市, 通过引进国际品牌和先进的营销管理经验, 迅速繁荣了本地的消费市场,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了多个经济商业圈, 创立了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3) 具有丰富的进出口贸易经验。湖北具有丰富的进出口贸易经验, 与传统的欧、日、美等地区的外贸规模逐年增长, 近年来, 进出口贸易总量在中原省份中一直排名前列。

3、湖北对俄贸易存在结构性互补优势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 重工业发达, 轻工业落后, 劳动力不足, 而我国轻工业发达, 劳动力资源丰富, 国内能源无法满足快速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中俄贸易中, 中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如轻纺、鞋帽、玩具、电子产品等, 俄方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如石化产品、原木、钢材、化肥等, 经济互补性结构成了中俄贸易的基础。

4、湖北对俄贸易具有综合性优势

(1) 工业基础雄厚。计划经济时代, 湖北曾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 由于各种体制原因和国家资源配置调整, 湖北工业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但原有的工业体系和生产要素还比较齐全, 在中部省份中优势明显, 良好的工业基础更有利于吸收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转移。

(2) 文化基础扎实。湖北作为中华文化中荆楚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武汉高校的综合能力在世界都享有盛誉, 湖北人对文化的推崇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 因此也造就了很高的国民普遍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3) 外贸基础较好。近年来, 湖北经济较快增长, 外贸进出口有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湖北长期与美、欧、日等传统市场从事贸易, 进出口规模在中部六省中一直名列前茅, 有着丰富的对外经贸基础。

(4) 旅游资源丰富。湖北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革命传统、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 特色旅游已成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5) 交通优势明显。自古以来, 湖北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京广、京九铁路, 沪蓉、京珠高速等贯穿湖北。同时, 高铁的发展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 使得武汉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只有几小时的路程, 加快了武汉与各大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

(6) 农业与劳务优势突出。湖北农业发达, 有着丰富的农业发展经验, 有着众多教育文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但农业耕地面积有限, 自然资源缺乏。俄罗斯农业发达, 农业合作经验丰富, 但地广人稀, 缺乏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双方可以实行强强联手, 高起点发展双边农业经济贸易合作。

5、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湖北作为后发达地区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一般说来, 后发地区各种资源较丰富, 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 可以借鉴吸收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扬长避短, 预先搞好顶层设计, 制定各种规划, 早谋划早筹备, 为承接国内产业链转移提供完备的法制、健康的环境、配套的服务、和谐的文化, 从而实现厚积薄发, 跨越发展, 为国家的经济布局调整做出贡献, 也为湖北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三、湖北经济在中俄关系背景下发展的不利因素

1、思想认识不够

(1) 对俄贸易理论研究不够。目前, 关于湖北经济在中俄贸易中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 还不能为民营、国企开辟对俄国际贸易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 对俄商贸意识不强。历史上湖北地处中原, 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湖北人对文化、政治价值的推崇大于对商贸价值的推崇, 知商、重商、从商的传统不如沿海发达省份, 对全球贸易意识不强, 对新兴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不敏感度等。

(3) 对俄贸易拓展不快。湖北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 近年来, 贸易对象虽有拓展, 逐步建立了对东盟、韩国、加拿大的外贸联系, 但拓展步幅较小。由于对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发展现况不了解, 对俄罗斯经济状况的了解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导致对类似俄罗斯的世界新兴市场拓展不够。

(4) 对产业链转移选择不严。产业结构决定外贸结构, 对承接“中国制造”产品生产中的安全、质量、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对承接产业链转移时选择把关不严格, 导致湖北对外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等存在低层次徘徊的局面。

(5) 对俄文化交流氛围不浓。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原因等, 长期对俄罗斯缺乏了解, 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中俄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对俄文化交流氛围不浓厚。

2、现代经济特色不明显

(1) 产业链环节不突出。在国际分工合作中没有固定的产业链环节, 外贸产业分工随机性大, 不能持久地深入参与国际合作分工。缺乏自主品牌, 不掌握核心技术, 没有主打产品, 产业链处于低端。

(2) 外贸定位不明确。外贸定位不明确, 导致对新兴市场开发不够, 主要只针对美、日、欧盟等传统市场进行开发, 对各种新兴市场开发不够, 不能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外贸格局。

(3) 外贸产品种类不丰富。外贸产品种类单一, 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磷矿、纱锭、粗钢等粗加工产品, 外商投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饮料、日常生活用品等进口替代产业, 只在本区有消费市场, 不能形成外销产业。

(4) 民营资本不活跃。传统的思想和计划经济产业布局的限制, 导致湖北商人对资本、风险的态度, 对市场开发的能力等都不如沿海省份商人, 使得从事外贸的民间资本不如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活跃。

3、产业转型任务沉重

(1) 传统产业结构转型任务复杂。历史上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资源配置格局、产业布局决定了湖北主要的产业结构, 决定了外贸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化, 以及资源配置的转移, 使湖北逐步进入产业转型时期。

(2) “两型”社会发展要求高。湖北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 部分地区面临资源枯竭, 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发展意识的逐步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符合“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3) 产业调整牵扯范围广。产业调整涉及一系列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的重新调整布局与配置, 牵扯到方方面面, 也必然牵扯到外贸经济的投入和资源配置, 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4、宣传推介力度不大

长期以来, 湖北的贸易对象和对外交流主要集中在传统外贸对象国, 忽视对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没有利用各种平台在俄新兴市场上开展推介宣传, 导致湖北在俄罗斯人心中印象不深, 影响不大, 品牌效应不够。

四、湖北经济在中俄关系背景下发展的有关建议

1、开展理论研究, 研究中俄关系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为湖北经济乘势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 研究湖北的经济特色优势。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链转移是必然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所形成的优势将是湖北在对俄贸易中的巨大优势, 必须以动态的眼光研究湖北经济特色, 特别是研究国内经济产业发展后湖北将具有的优势特色, 以及湖北对俄互补性经贸特色等, 着重对湖北在小商品、汽车、钢铁、造船、加工制造、食品、信息、建筑、劳务、现代物流等领域的经济特色开展研究。

(2) 研究其他省份的经验做法。在研究湖北对俄贸易可行性的过程中, 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其他省份对俄贸易的经验做法, 紧贴湖北实际, 分析湖北与其他省份的差异,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发展主题, 避免对俄贸易的低层次重复。不能重复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模式, 不能只搞出口加工贸易和只搞劳动密集型产业,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 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力度, 高起点发展对俄外贸。

(3) 研究中俄关系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的目标愿景和路线图。发展湖北对俄等新兴市场贸易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必须在论证分析可行性的基础上, 形成共识, 制定中俄关系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的目标愿景和路线图, 搞好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布局研究等, 为湖北对俄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依据。

2、加强人文交流, 夯实湖北对俄交流的文化基础, 为湖北经济乘势发展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

国相交在于民相亲, 只有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才能为经贸交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挖掘湖北对俄交往历史, 从历史上打造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建立友好城市、成立各种商会和协会为手段, 扩展双方交流平台;发挥湖北教育资源, 开辟俄罗斯留学生市场等, 多渠道充分挖掘湖北对俄人文交流潜力, 努力营造浓厚的对俄交流文化氛围。

3、重视旅游发展, 开拓湖北与俄罗斯之间的双边旅游, 为湖北经济乘势发展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

旅游是最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加强国际旅游合作, 既可以增强湖北的国际意识, 也可以作为对外交往的名片。应该发挥湖北地理优势, 加大对俄宣传力度, 特别是在来华旅游的俄罗斯人中间开展过境湖北旅游推介。同时, 开拓湖北赴俄旅游市场, 为湖北人赴俄旅游、商贸考察等提供服务, 逐步开拓湖北与俄罗斯之间的双边旅游。利用旅游的集聚效应, 为湖北对俄贸易提供更多的商机。

4、着手基础建设, 建立中俄双边贸易中部物资集散地, 为湖北经济乘势发展提供可行的硬件基础

由于天然的地理交通优势及社会经济地位, 国家把湖北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进行建设, 战略支点地位的确定将为中俄双边贸易的中部物资集散提供了可能。东部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 为迎接产业链转移的热潮, 湖北应积极应对, 着重搞好以“工业原料业超深圳华南城、小商品业超浙江义务、服装家具业超广东顺德”的市场规模建设汉口北市场等, 加强基础配套, 逐步为中部物资集散创造硬件条件。在此背景下, 湖北对俄贸易硬件条件建设也应趁势而上, 扩大专业区试点建设, 为湖北开展对俄贸易提供中部物资集散的必备的硬件条件。

5、打造中部标杆, 扩大湖北对俄交流的知名度, 为湖北经济乘势发展树立响亮的国际品牌

(1)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打造舒适生活环境。绿色宜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北京咳”的恶劣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必须严格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 努力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使湖北成为外商投资发展的乐土, 成为中外旅游人士的乐园。

(2) 创造良好经贸环境, 制定完善法规制度。经贸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软环境之一, 只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法规制度、规范的市场秩序、有力的配套服务, 才能为湖北对俄双边经贸交流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利用已有外贸条件, 逐步扩大湖北外贸规模。当前中俄贸易增长, 双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双边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部分省份的企业已在俄农业、劳务、建筑、汽车、小商品零售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湖北可以借助这些已有的外部条件, 逐步渗透并扩大湖北对俄、对前苏联地区国家、甚至对欧的经贸规模。

(4) 培植外贸“引擎”企业, 努力打造湖北品牌。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 选择综合条件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济上的帮扶, 使它们在湖北对俄贸易中努力实践, 积累外贸经验, 为湖北企业开展对俄等新兴市场外贸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五、结语

湖北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将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湖北具有科技发达、交通地理环境优越、劳动力丰富、中心辐射功能明显等一系列优势。在当前沿海地区产业西移已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 湖北应该吸收沿海发达地区对俄经贸交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发挥湖北的工业基础、地理基础、教育基础优势, 搞好理论研究, 加强规划论证, 完善法规制度, 创造良好环境, 打造绿色平台, 注重实践交流, 努力在中俄双边贸易中凸显湖北品牌, 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逐步深入, 中俄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湖北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 承担着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任务, 完全可以借鉴我国其他省份对俄经济发展经验, 发挥自身优势, 未雨绸缪, 搞好规划设计, 发展湖北对俄及前苏联地区经济贸易, 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湖北经济,中俄关系,中部崛起,对俄贸易

参考文献

[1]方文、虞新彩:浙江省外贸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制度创新——由俄罗斯政府颁布的禁售法令引起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 .

[2]陶海东:我国地方省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机制研究——以河南为例[J].经济问题, 2010 (4) .

[3]魏浩:中俄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12) .

[4]傅智能、徐振宇:湖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当代经济, 2011 (11) .

[5]赵凌云:构筑支点、富民强省的行动纲领——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体会[J].政策, 2012 (8) .

3.中泰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历程 篇三

关键字:中泰;政治;关系;发展

一、中泰建交之前(1975年7月1日以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外交关系,来自苏联和西欧国家的经济、技术方面的帮助(包括以前签订的条约)。整个泰国几乎没有与这些世界里的国家有外交往来。同时,西方同盟国遵守着对中国的闭关政策,加上不久又爆发了朝鲜战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班素城召开的无党派人士会议中,泰方由拍翁照带领,会晤了中国代表周恩来总理。建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合并外交部职务,是泰方最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贯彻外交政策过程的重点。在这次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从此这项原则成了中国与各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周恩来总理也成为接下来20年里中泰建立良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时政形势是中泰打开外交关系的因素。在中泰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以前,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政策。当时美国正极力让自己从越战中抽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表示,亚洲国家在巩固政权的问题上必须自己给予自己在巩固问题上更多的帮助。联合国也在这一问题上表明了态度。这些形势影响了泰国领导人的信心、决心。一直以来中方对泰国共产主义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泰国当局转头来与中国商榷建交就成为了一件符合战略形势的事。在泰国与中国开始往来之后,泰方希望中国取消对共产主义的扶持。不管怎样,泰国主要的议题是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这样有助于解决很多稳定方面的问题。

二、中泰建立外交关系的重点

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区形势发生变化,1975年7月1日,泰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共同联手保护内部稳定的东盟国家,尤其是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同时,泰国也是连接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关系的重要角色。自建交以来,中泰两国一直坚持睦邻友好,互利互助。亲密的合作使得两国互相理解、信任,这也成为两国扩展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基础。

1、政治方面

自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在多边场合保持密切的会晤和磋商,为中泰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双方有许多共识,并始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其他各领域的友好和互利合作也不断深入。

建交39年来,邓小平副总理(1978年)、邓颖超副委员长(1979年)、赵紫阳总理(1981年)、李先念主席(1985年)、李鹏总理(1988、1990年)、杨尚昆主席(1991年)、乔石委员长(1993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等先后访泰。泰国历任总理、国会主席多数正式访问过中国,哇集拉隆功王储、诗琳通公主、朱拉蓬公主、甘拉亚妮瓦塔娜王姐等王室主要成员亦分别多次访华。

1998年,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胡锦涛副主席分别在APEC会议(11月)、亚欧会议(4月)和东亚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月)期间与川·立派总理举行会晤。

1999年,诗琳通公主(4月)、川·立派总理(4月)、上议院议长米猜(11月)等再次访华;李鹏委员长(4月)、傅全有总参谋长访泰。应普密蓬·阿杜德国王邀请,江泽民主席于9月2日至6日对泰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0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社科院长李铁映访泰。7月16-22日,胡锦涛副主席应泰国政府邀请,对泰进行正式访问。9月,罗干国务委员应泰国政府的邀请,赴曼谷出席“2015年东盟无毒品”国际会议并顺访泰国。2001年5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泰国。

2000年,泰国副总理披猜(2月)、诗琳通公主(3月)、素帕猜副总理(3月)、功·塔帕朗西副总理(4月)、枢密院主席、前总理炳·廷素拉暖(5月)、泰国特使、前总理阿南(6月)等先后访华。2000年10月16-31日,应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邀请,泰国王后诗丽吉代表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访华,诗琳通公主随行。

2003年,泰国总理塔信访华(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四月赴泰国曼谷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SARS问题特别会议,会见塔信总理。

2009年,泰国总理阿披实访华(3月)。

2012年,泰国总理英拉访华(4月)。

2011年,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泰国(12月)。

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10月)。

目前,两国除互设大使馆外,在泰国清迈、宋卡,泰在我广州、昆明、上海和香港设有总领馆。

2、经济方面

1979年泰国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在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成立。从此,泰国商人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多,尤其是在1991年—1995年,中国完成经济制度的各方面改革和完善后,泰国商人到中国投资人数达2600多人,投资金额约50亿元。1995年泰国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同时,自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取得成绩后,中国人民的收入增加,中国有兴趣到泰国进行投资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投资者在泰国的投资主要有:矿井、陶瓷、金属加工、化学用品、拖拉机、轮胎,纸浆等等。越来越多的大型中国公司来到泰国投资,到泰国投资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计划,比如:堤坝入口建造计划,建设8号大桥和环城公路,长达22公里。

4.我眼中的中日关系发展历史 篇四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

有一个传说,说是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拍了个叫徐福的人带了三千童男童女去海外找长生不老的仙丹。后来遇到了些意外,徐福不敢回去了,就带着这三千童男童女跑到了个岛上,在那里自立为王了,于是日本就产生了。

不知道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暂且不谈。看看后来。

西汉的时候,中国和就与日本三十多个小国有来往,东汉的时候,到了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个“汉倭奴国王”金印。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的时候,日本不断的派遣唐使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期间有些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了诸多盛唐文化。再后来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在当时的首都仿造了长安城建起了城市,宫殿。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人们仿造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总之能学的他们都学习了。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海船可以直达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与交流。

到了明朝,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垂涎自己的老师中国了,于是倭寇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的倭寇问题震惊了当时的朝廷,大奖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把日本军队的主力打进了太平洋,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清朝前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综合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日的交往,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日本发展起来的历史很短暂——他自称也只有1200年的历史;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两国交恶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但基本上是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一直积极的向中国学习。

【五十年对立】

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再至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近五十年来的历史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战争”这两个字来概括了。这些由日本发起的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侵华战争为例,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这每一个词语都是令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感到毛骨悚然。同时在战争期间肆意掠夺中国的丰富资源还有至今仍遗留在中国土地上的两千多枚化学武器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将是更难以计算的。而现在诸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教科书问题等等使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以近期为例,去年的撞船事件一度让中日关系处于冰点。今年3月份日本的大地震,互联网上虽然有不少幸灾乐祸的“愤青”们,但是大部分国人还是积极帮助日本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

经济上来说,中日量过经济上往来密切。中国广阔的市场与丰富的资源与日本的技术形成了互补优势。两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日本是亚洲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国,中国是亚洲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日两国经济上有巨大的互利性,因此,两国的合作不仅使两国受益,而且使亚洲乃至世界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以近期为例6月10日山田电机第二家中国门店将于天津开业;日本关西和江浙沪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此外索尼,松下,丰田等诸多日本品牌也在中国发展迅速。

【感悟】

日本的武士喜欢樱花,也喜欢刀。

这似乎是很矛盾的,一个让人感觉到美丽,一个却让人感觉到血腥与残暴。

也许,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就像他对待中国,曾经的老师,而后是自己嘴边的食物,现在的朋友和对手。

这个民族千百年来不断以强者为师,这个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使这个民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个民族在大灾大难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国民素质,这个民族居安思危的意识让这个资源稀缺,时时受到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下依然能够发展。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丰富和发展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但到了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连续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完全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1972年9月,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此后,“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5.中俄关系发展历史 篇五

自从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就与外国侵略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个人对外国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关系的发展持有积极肯定的观点。我认为,外国的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外国列强的侵略。

我觉得社会的急剧变化与发展一般都是通过俩种形式实现,一种是暴力冲突,另一种便是和平演变。然而在中国近代,从政治方面来说,强大的封建专制主义力量占据统治地位,封建主义发展到历史的高峰,权利高度集中于统治阶级手中,那么统治阶级必然不会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与既得的利益来促成社会的近代化,而广大的人民又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与清朝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之中,也必然不会萌发出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资本主义政治外交近代化。

另外从经济方面来说,封建小土地的封建主义经济一直占据社会主流,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也应该足够的成熟了吧,而且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那么为什么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年多间,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破土而出,我想这不是时间太短的问题。我觉得在近代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本不能称之资本主义萌芽,那只是一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呈现的某种趋势。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应该是从外国侵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直到洋务运动时期才出现了张之洞等一批实业救国,发展近代工业的一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家,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所以,是外国侵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虽然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但是在康雍时期是程朱理学,乾嘉时期是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占据主导地位,当时虽然有外来传教士带来的西欧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但是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学说与思想体系,更没有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与重视。直到外国侵略中国之后,才出现了魏源,林则徐等一批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后,西方的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和政治理念才逐步传入中国,为一部分人所接受。所以才有了之后一系列的维新变法等运动。但是无论是在洋务运动还是在维新变法中,仍旧有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加以阻挠和破坏,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所以,我觉得中国的近代思想的萌发也是在外国侵略之后才出现的现象。

在外国侵略之后,虽然统治阶级整体持有妥协投降的态度,但是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看眼看世界,寻求图强救国之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想被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与宣传,甚至后来统治阶级也开始进行变法图强救国的主张……

正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各方面状况,才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又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才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所以我觉得二者之间其实可以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他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遭受外国侵略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屈辱,在整个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过程中,最底层的人民群众遭受了莫大的苦难,他们才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受害者。

6.归纳总结历史民族关系 篇六

1、主流:友好往来和合作。

2、战争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落后、没有侵略与被侵

略。

3、边疆少数民族的贡献:A:生活在边疆的人民开发边疆,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B:与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并促成民族融合。C: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巩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中央政权处理少数民族的方式:A:秦朝:战争、管辖、开发、移民。B:汉朝:和亲、战争反击、管辖、遣使。

5、和亲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A、双方暂时缓和结束战争,走

向和平。B、有利于双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经济恢复、发展。

C、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D、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促进民族的融合。

2、局限: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少数民族贵族的贪欲;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患,同时也牺牲了妇女幸福。

6、反击落后民族进攻的一般作用:解威胁、促先进、护人民、促

发展、利融合7、中央在边疆设立机构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

7.中俄关系发展历史 篇七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历史地区保护的意义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市的记忆。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自古以来,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各项开发必须关注的基本因素。

同时,保护历史地区,不仅只是继承传统文化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它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地区作为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基本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

2 历史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

2.1 彰显历史地区的美学特征

历史地区作为旅游开发的一种资源,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其拥有特殊的可观赏性的美学特征。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美学特征,历史地区的经济性功能才得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象我国的紫禁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古城、法国凡尔赛宫等,这些历史地区都因观赏性极强而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资源。

2.2 强化地域文化特征

对于游客来讲,以文化特征为主要特质的历史地区旅游资源,往往具有更为持久的、可反复观赏揣摩的魅力。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资源景观的欣赏水平,而历史地区往往能够在文化上更易于与游客取得沟通和共鸣。因此,恰当地开发历史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使作为历史记忆物质载体的历史地区得以永久地保留下来,从而强化其作为该地域文化核心的历史地区的文化特征。

2.3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结构

纵观旅游业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对于绝大多数的旅游资源而言,都具有永续利用的特点,这正是形成旅游业投资省、见效快、收益大、利用周期长等一系列优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历史地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历史地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是其特殊性的主要方面,哪怕是损毁后的原样重建、异地复制,也将使其价值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在历史地区旅游开发中,应对保护性开发予以高度重视。

3 历史地区保护开发现状的主要问题

19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方纷纷着手制定本地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然而由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各个地方在保护规划的制订、管理实施上的程序和方法上并不统一,部分街区经过全面的保护与整治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物质环境,获得了丰厚的旅游收益。但是与此同时,旅游开发对一些历史地区所带来的损害也逐渐显现,其主要问题在于:

(1)随着旅游的发展,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商业活动日益增多,呈现过度商业化状态;

(2)旅游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历史地区旅游接待设施、旅游者以及居民的生活垃圾;

(3)历史地区往往区域面积狭小,旅游承载力极其有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产品较单一,对历史地区的文化价值的体现不够全面,往往使得历史环境的整体风貌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5)同一地区往往形成众多在建筑布局和风格、文化氛围、自然风光、生活环境等方面十分相似的旅游地,各旅游地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6)历史地区旅游开发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内部交通条件较差,比如历史保护地区对外交通工具选择性较差、道路狭窄,主要景点附近缺少指引方向的交通图,停车场位置和收费不合理、非机动车管理不规范等;

(7)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影响了旅游者的整体旅游效果。

反思上述问题,当前许多历史地区保护开发在历史地区价值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大致有三种表现。

(1)价值导向性错误。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将历史地区的价值类同于城市其它地区的土地价值,把历史地区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项目,采用招投标的商业运作方式,将历史街区的发展导向定为获取纯粹经济利益的目标,而无视历史地区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的价值。

(2)价值选择性错误。由于历史地区是一个价值综合体,因此需要对其多种价值进行权衡,简单的一边倒的价值取舍往往是错误的。历史地区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但居住品质较差,居民有迫切的改建要求,政府面临旧城改造的压力,更容易倾向于成本低、见效较快的大规模拆迁模式,这样做不仅失去了社会公平性,而且破坏了历史地区生活的原真性,使历史街区社会价值遭受极大损失。

(3)价值认识不全面。如将历史地区的价值简单化,把它简单等同于旅游景点,导致一些规划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 历史地区保护开发的主要对策思考

4.1 基于历史文化价值核心的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以历史价值核心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重视旅游产品的转化。尽管目前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十分走俏,但从长远来看,单一的旅游产品在吸引力与竞争力上将很难经受考验,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势在必行。笔者建议,目前应在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一些新的旅游产品。

(1)结合区域居住布局与生活水平提高的态势,开发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利用古老幽雅的古民居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形成的强烈反差,构成对度假休闲旅游者的吸引力。

(2)商务、会议旅游产品。目前历史地区旅游开发中商务、会议旅游者的比例不高,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尚未被开发出来,单一的旅游产品不能对商务、会议旅游者构成足够的吸引力;二是高质量的旅游接待设施相对缺乏,难以满足要求较高的商务、会议旅游者。各地可利用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在开发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以及提高旅游接待设施质量的基础上开发商务与会议旅游产品。

(3)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与农业、农村、农事活动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或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绿色旅游逐渐成为新崛起的旅游类型。具有淳朴自然风光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与历史地区宁静、古老、悠闲的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相辅相成,无疑会增强旅游地的生命力。

4.2 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提升

旅游的本质在于其文化性,越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地生命力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周庄目前已作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新努力,如推出民俗文化街,与苏昆剧团合作进行全年的昆剧表演等,增添了周庄古镇的文化内涵。其实还进一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多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节庆、婚娶、说书、戏剧方面的表演,保护并修复古建筑、古民居,保持古老建筑文化的原真性。

4.3 提高旅游接待等设施质量

旅游接待设施、信息供给、内部交通状况都会影响到旅游者在旅游地的舒适程度和便利程度。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当地居民的合作意识、经营者和管理者分享经济利益的公平程度、旅游企业的控制程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加强全方位合作。首先要加强政府导向作用,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制订当地旅游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其次,建立合作机构,建立完整的合作章程,依法签订各种合作协议来保证合作行为;再次,为了保证合作的科学性、可行性,由政府牵头,聘请专家,编制详细合作规划;最后,提高整合能力,整合可以消除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4.4 积极拓展旅游区域

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历史地区的客流量迅猛增加,环境容量趋向饱和状态。同时,尽管面积狭小的历史保护地区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但历史保护地区以外的区域往往有很多未开发的有价值的区域,因此可以考虑将旅游区域拓展到历史地区外围,利用外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度假休闲型产品、农业生态产品等,以达到分流旅游者的作用,缓解环境压力,同时大大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4.5 加强空间合作

随着历史保护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同质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历史地区的旅游发展压力加大。通过加强控件合作,可以有效消除彼此间的竞争与内耗,变竞争为合作关系。例如,周庄已联合同里、角直、南浔、西塘、乌镇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有利于各个江南水乡古镇利用各自的旅游特色有效分流旅游者,同时也有利于创立江南水乡古镇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在产业布局上,要形成旅游消费层次差异的观光—度假—专项旅游的产业梯次结构;在资源开发上,要体现资源的整合性,达到优势互补;在客源市场开拓上,要整体开发、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先将目标客源市场的各类客流吸引到旅游区,再根据游客的需求差异自动分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要共同构建区域旅游产品的“品牌产品—重要产品—配套产品”框架体系,吸引不同客源市场。此外,还应提高对服务质量、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整合能力。

5 结语

对历史地区的保护,必须成为旅游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历史地区的发展也应从其旅游开发自身的特点要求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对于历史性场所,人们往往带着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和文化需求来观赏、体验。随着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的文化需求将有更大空间的拓展,多品种、多层次的文化性消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历史保护地区旅游开发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理好历史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并提出处理好两者关系的若干重要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区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4]黄玮玮.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5]马勇等.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

[7]骆高远.世界濒危旅游景点及其保护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3).

8.中俄关系发展历史 篇八

【关键词】经济金融发展 市场关系

从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来看,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对于金融因素的约束、深化和抑制作用,这些都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国家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以及政策取向。随着国家金融的不断发展,政府主导会抑制金融业的发展,而如果市场过分的自由就容易加大金融业的风险,还很可能由此造成金融危机。基于金融因素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阻碍作用都非常的大,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在金融领域里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造成了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

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哲学角度上来说,都是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人们不停的争论国家的政府部门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够好的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早在十七、十八世纪社会推崇的是重商主义,由政府部门干预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支配着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对公民发放一定的福利,承担国家的责任,以此来缓和社会中的矛盾,于是福利国家出现了。在这个阶段,盛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想要把政治置于经济之上,他反对自由的经济体系。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各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膨胀,凯恩斯主义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经济滞胀出现的原因,从此以后,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了。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相互补充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理论都开始强调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然而他们非常的排斥政府对于经济的管理。自凯恩斯之后,政府的重要作用才慢慢地得到重视,目前,经济学者们大多都接受了政府和市场关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代替的关系,他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政府和市场是国家在合理的配置资源,帮助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两种不同的力量,只有政府与市场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的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政府与市场都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只有当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组合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运行时,才能提高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或者层次的效率,当国民经济处于最优经济状态时,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模式也才是最优的。

三、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深化了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之间的联系

市场自由化虽然有利于市场发挥其自身的调节功能,但是过度的自由化会造成政府角色的边缘化,不健康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下,金融领域的风险也会不断的加大。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政府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比其他国家要多很多。我国政府在干预经济的时候,也暴露了自身存在的很多缺陷,由于政府不合理的干预,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等都是由于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造成的,因此,想要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政府干预市场的机制,让政府干预能够市场化,把政府的干预力度控制在一个科学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

四、经济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事实上,政府和市场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市场一旦有扩张的倾向,政府部门的调控机制也会出现扩张的倾向,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越位”和“缺位”表现出来。在政府部门调控市场的整个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国家强制力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时,对经济的一种强制控制。政府部门一旦过度的强制调整某些私人的产权就很可能出现某种不公平的事情,就践踏了市场上的自由等价原则和市场上的平等产权。这种现实中的冲突与竞争,就形成了政府的“越位”。当市场无限扩张时,一些企业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都把资金投入到了那些产品周期短、资金收效快及投资风险小的产业中去,这就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计划,利用财政、货币及信贷政策措施,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平衡,避免政府的“缺位”。

五、金融约束作用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系

金融约束理论是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它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的一种渐进式改革的政策主张。该理论主要是想通过政府部门约束金融部门从而继续推动金融的发展。金融约束论的观点是:金融约束能够有效地推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它主要强调了政府机构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实行有限的政府理念。有限的政府是相对无限政府来说的,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一个政府的权力、职能与规模是不是法律的明文限制,受法律限制的就是有限的政府理念,反之则称为无限的政府理念。

参考文献

[1]邓晓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战略的调整[J].沈阳干部学刊,2008(6).

上一篇:一轮复习世界地理分区下一篇:市场部负责人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