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技术

2024-09-13

系统技术(共8篇)

1.系统技术 篇一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其农业应用。

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

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信息源即波谱特征 spectrum feature、信息的获取 Information

obtain、信息的接收 Receive、信息的处理 Processing(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等)、信息的应用 applying

空间信息获取系统

地球表面地物目标空间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遥感平台(Platform for Remote Sensing)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遥感铁塔等。

遥感器(Remote Sensor)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目前常用的遥感器包括遥感摄影机、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和成像雷达。按其特点,遥感器分为摄影、扫描、雷达等几种类型。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

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遥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胶片或数字磁带上。从遥感卫星向地面接收站传输的空间数据中,除了卫星获取的图像数据以外,还包括卫星轨道参数、遥感器等辅助数据。这些数据通常用数字信号传送。遥感图像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时,经常采用二进制脉冲编码的 PCM 式(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冲编码调制)。由于传送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地面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 HDDT(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高密度磁带)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到 CCT(computer compatible tape,计算机兼容磁带)、光盘、盒式磁带等其他载体上。CCT、光盘、盒式磁带等是记录、保存、分发卫星数据等最常用的载体。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遥感图像

处理依赖于一定的图像处理设备。对于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来说,它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完成图像数据处理任务)、显示设备(高分辨率真彩色图像显示)、大容量存贮设备、图像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部分包括:由数据输入、图像校正、图像变换、滤波和增强、图像融合、图像分类、图像分析以及计算、图像输出等功能模块。

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

遥感信息提取是从遥感图像(包括数字遥感图像)等遥感信息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感兴趣的专题信息,以便在具体领域应用或辅助用户决策。遥感信息分析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模型对遥感信息进行研究,判定目标物的性质和特征或深入认识目标物的属性和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

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

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

在农业上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上的应用

中国的农业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余年取得了大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比如.作为我国农业遥感应用的代表,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主持的“黄土高原遥感专题研究”项目,在林草资源遥感调查、土壤侵蚀定量遥感调查、土地类型遥感综合研究、草场生物量的遥感估算、农业地物光谱特征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黄土区暴雨与下垫面关系的遥感分析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为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湖北省利川市利用多光谱影像进行了草场资源调查.6个人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近百人需要历时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且吻合率达96%,成为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上应用的成功范例。我国利用560幅陆地卫星图像.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128万l【111z的“三北”造林

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现状的调查。提供了200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建成了全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1.2农业遥感专用软件相继出现

我国农业遥感应用技术日趋深入.还表现在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较为成熟的农业遥感专用软件相继出现。比如.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的软件有: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遥感研究室开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发的北方草地产量动态监测系统软件:由农业部资源监测总站开发的耕地变化监测系统软件:由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开发的湿地资源调查系统: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遥感研究室开发的黄淮海盐碱地调查系统软件以及由农业部资源监测总站开发的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软件等。可应用于作物产量预测的软件有:由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开发的南方水稻遥感估产系统软件:由北方农业遥感中心开发的冬小麦估产系统软件: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遥感研究室开发的遥感光谱法水稻估产系统软件以及由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开发的农作物遥感估产信息系统软件等。可应用于农业灾害监测与评估的软件有:由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开发的北方草场火灾、雪灾监测系统软件以及由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遥感室开发的东南沿海小河流域防洪信息系统软件等罔。这些新的遥感处理软件使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3遥感技术在灾情监测与预报上的应用

对灾情.结合陆地卫星与气象卫星所获得的资料,利用当时的卫星影像与常年卫星影像进行

对比.可获得有关洪水泛滥成灾面积和灾情程度的较准确的结果。对旱灾的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监测预报也通过卫星资料来进行。其他如土壤的侵蚀、沙化。草原的退化以及由某些工程引起的环境恶化等.均可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来进行监测。我国洪涝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关单位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等铁路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起。在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如京九铁路沿线等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全国

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近年来,在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向山港跨海大桥等。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中国科学院卫星地面站提供的火情现势卫星影像图对现场指挥、调度扑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航空、航天平台的遥感实时监测,为指挥救灾、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1.4遥感技术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连续监测、定时监测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能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在大气遥感监测方面.我国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如辽宁省环保所应用遥感技术对抚顺露天煤矿进行了监测:分析了矿坑上空逆温层的形成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关系,搞清了矿坑内产生污染的条件.为露天矿场的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太原市进行了以大气污染为目标的遥感监测: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曾对规划市区的烟囱高度、分布进行了航空遥感分析等.这些都为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通过遥感图像上植物的季相节律变化和遭受污染后的反应差异.以植物对污染的指示性反演大气污染,如确定大气污染的范围、程度和扩散变化.如进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时曾利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树冠影像的色调和大小差异.圈定了二氧化硫和酸气、氟化氢等典型污染场。三是以地面

采样的分析结果作参照量.与遥感图像进行相关分析,如进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时.曾采集树木叶片测定其含硫、含氯量以及树皮的pH值,分析二氧化硫、氯气及酸雾的污染。四是利用飞机携带大气监测仪器.在污染地区上空分层采样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天津、太原曾用该方法监测大气气溶胶、飘尘及二氧化硫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嘲。在水污染的监测方面.我国先后对海河、渤海湾、蓟运河、大连湾、长春南湖、于桥水库、珠江、苏南大运河、滇池等大型水体进行了遥感监测:研究了有机污染、油污染及富营养化等:利用水体叶绿素与富营养化间的关系研究了滇池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状况: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渤海湾表层水体叶绿素的含量.建立了叶绿素含量与海水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模式.定量地划分了有机污染区域;利用水体热污染原理先后对湘江、大连湾、海河、闽江、黄浦江等进行了红外遥感监测问。

1.5遥感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上的应用

自“六五”开始.我国即试用卫星遥感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研究.并在局部地区开展产量估算试验。“七五”期间.国家气象局于1987年开展了北方11省市小麦气象卫星综合测产.探索运用周期短、价格低的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新方法阍。“八五”期间.国家将遥感估产列为攻关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农业部等40个单位.开展了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大面积遥感估产试验研究.建成了大面积“遥感估产试验运行系统”并完成了全国范围的遥感估产的部分基础工作。通过1993~1996年4年试验运行,分别对四省两市(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和北京市、天津市)的小麦,湖北、江苏和上海市的水稻;吉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长势和产量的监测和预报.在指导农业生产及农业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全国性的卫星遥感估产提供了重要保证嘲。1995年中国科学院、气象局及多家高等院校、研究所致力于遥感估产技术的研究.并在浙江、江西、江苏各省及华北、东北、江汉平原等地区对冬小麦、玉米、水稻、糜子等作物进行遥感估产。在遥感信息源选取、作物识别、面积提取、模型构建、系统集成等各个技术环节有了大幅的进步。这些模型汲取了以前模型的优点.模型因子的选择更加合理,可操作性更强,精确程度更高

2.1遥感卫星在美国农业上的应用

近十余年来.美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迅速发展。其中卫星通信已实现产业化.并且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其产业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大批跨国公司企业和风险投资商竞相进入.抢占市场。美国No从等气象卫星资料全球公开.相关的地面设备遍布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遥感气象卫星在天气气候、环境生态和防灾减灾中均发挥着作用。美国LaIldSat、SeaStar等陆地与海洋资源环境卫星采取了“授权接收+数据定价”的产业模式。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拓展应用领域和应用层次.应用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1972年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LaIldsat—1.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及传感器性能在提高.而价格却在降低。陆地卫星系列具有持续时间长、综合性能好及波段设置合理等特点.对全球的遥感技术与应用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LandSat卫星数据的应用面非常广。在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勘探、旱涝灾情监测、农作物估产、地图修测修编、林业资源调查、水利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污染监测等众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2遥感技术在加拿大农业上的应用

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卫星遥感系统。在农业资源清查、核算、评估与监测方面.遥感系统强大的图形分析与制作功能。可编绘出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地形地貌图、水系图、气候图、交通规划图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图.也可进行多种专题图的重叠而获得综合信息.实现对具有时空变化特点的农业资源存量和

价值量的测算以及资源现状、潜力和质量的客观评估.从而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在农业区划方面.遥感系统通过构建区划模型.进行不同区划方案空间过程动态模拟与评价.可使农

业区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计算模拟、目标决策、规划成图到监督实施全过程实现现代化。在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研究方面.遥感系统能方便获取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提供研究区域土地面积、土壤特性、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及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真实信息.直观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

在作物估产与长势监测方面.遥感系统多时相影像信息。可反映出宏观植被生长发育的节律特征,可通过对各种数据信息空间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量算播种面积.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自身态势和生长环境的变化.构建不同条件下作物生长模型和多种估产模式.根据各种模型预估作物产量。在农业灾害预警及应急反应方面.遥感系统可追踪害虫群集密集、飞行状况、生活习性及迁移方向等.通过分析处理.可给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图、分布图及可能蔓延区图.为防虫治害提供及时、准确、直观的决策依据。另外,可实现洪涝灾、旱灾、水土污染等农业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灾情演变趋势模拟和灾情变化动态、灾情损失估算等,为防灾、抗灾、救灾预警及应急措施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在农业环境监测和管理方面.遥感系统能够对农业资源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情况进行预警:能够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管理、分析和处理环境数据。高效汇总、汲取有用的决策信息;能够建立若干环境污染模型,模拟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污染演变状况及发展趋势。

2.3遥感技术在德国农业上的应用

德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遥感技术和机器耕作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在大型农机上安装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经电脑处理、分析和综合。根据土地和作物情况确定播种、施肥和用药量.可节省10%的肥料和23%的农药。遥感技术在病虫害检测和预报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根据遥感卫星提供的数据建立预报模型.尽可能准确地作短期预报。

2.系统技术 篇二

1 新一代系统的要求

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需要支撑广域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提升对多层次、多尺度、多对象的复杂电网的调控能力, 满足以下新的要求。

(1) 灵活可定制。目前各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 单独建设和运维。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划分, 与电网电气拓扑分区并不一致, 难以实现大范围的电网优化调度。新一代系统应具备更灵活的系统架构, 适应电网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的变化。

(2) 高可伸缩性。适应自动化系统规模和应用的变化, 可以自动为用户提供柔性扩展, 提升自动化系统软硬件的弹性伸缩能力, 满足调控高级应用业务增加的需要。

(3) 高可靠性。采用模型和数据多副本备份、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 满足自动化系统容错和灾备要求, 提高自动化系统服务的可靠性。

(4) 全局资源管理。在全局范围 (目标为全省、若干年后可能为全国) 内, 实现计算、网络、存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合理优化运用自动化系统资源, 促进分布式协同工作, 提升系统“应需服务”的能力。

(5) 突破大数据瓶颈。适应调控系统数据规模的成倍增长, 通过分布式数据处理、并发控制策略, 提高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 解决因电网规模、采集点量不断增加而导致的系统处理速度、响应速度下降的问题。

(6) 提升调控业务应用水平。对电网调控业务应用进行优化整合, 解决目前受制于硬件、系统划分、数据吞吐量, 造成传统业务性能受限的问题。同时便于新业务的高效开发与部署应用。

2 系统架构

云计算以虚拟化和分布式技术为基础, 通信网络为载体, 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 具有计算和存储能力强、可动态扩展、便于计算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便于用户使用等诸多优势[11,12,13]。电网调控业务具有分布广、一体化程度高的特点, 基于云技术的调度自动化系统, 可以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 充分发挥分布式和并行技术的优势, 满足当前调控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 云技术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 选择2个或多个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 聚合形成一个新的区域调控系统, 作为第一步目标, 成熟后可以考虑推广到全省一套自动化系统。

基于云技术的区域电网调控系统采用公有云 (服务于全局的集中式分析型业务) 、私有云 (服务于区域的分布式实时业务) 相结合的混合云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这种体系架构融合了局部与集中2个层面, 兼顾了功能与效率, 可同时满足监控类业务的实时性和分析类业务全网计算的要求, 实现了调控体系的全局与局部的协调统一, 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自动化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为各种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支持, 支持异构计算资源, 扩展性强, 便于信息集成与共享。

3 公有云服务中心

如图1所示, 建设全省统一的公有云服务中心, 采用一主一备方案, 形成第一级集中式业务架构。云服务中心的主要管理对象为模型云和数据云, 并通过统一资源调配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计算资源优化, 向各地区调控提供非实时分析应用类服务。

3.1 模型云

传统的省、地模型共享一般通过模型拼接的方式进行[14,15], 模型拼接虽然是一种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但缺点是维护复杂, 效率较低。采用全省共同的模型云可解决这一问题, 模型云服务是公有云服务中心的一部分, 主要完成全省范围内电网模型的存储和管理, 并向省内各级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提供定制的模型服务。

省调和各区域调度按照调管范围在各自的系统上维护模型, 通过模型云服务自动将模型同步到模型云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存储, 各调度管辖区域的模型在模型云服务中心进行合并, 形成全省统一的大模型 (如图2所示) 。省调和各区域调度的私有云除了存储本区域内的电网模型外, 可以通过模型定制, 从模型云服务中心按需获取其他区域的电网模型, 以满足本地各种应用对模型的差异化需求。

(1) 模型分类。根据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模型的特点, 将其分为两类:一是公有模型, 主要是与物理电网保持一致的设备模型, 比如断路器、母线、线路等一次设备及统一的保护硬节点二次信号。边界厂站、边界设备会有重叠, 在设备表中完全对应同一条记录, 保证公有模型的唯一性。二是私有模型, 主要是各区域调控私有云中独立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的模型, 私有模型设备没有重叠部分。

(2) 模型维护。在模型分类的基础上, 省调、各区域调度及地县调都将维护的公有模型统一存放在公有云中, 模型云的全省大模型经过模型验证无误后, 同步到备用云、省调及各区域系统, 由于省调、各地调与模型中心统一设备ID, 因此模型同步过程无需经过裁剪、转换、拼接等复杂的过程, 直接同步模型云的SQL语句到省调及各个地调系统, 大大提高了模型共享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 模型验证。为提高模型修改的准确性, 模型维护服务可采用离线形式维护模型数据, 修改后的数据不会立即在运行系统中生效, 需在数据验证无误后, 通过动态下装将修改后的模型装载到运行系统实时库;若模型验证未通过, 可回退到初始状态或再次进行修改, 保证实时运行系统的安全。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3.2 数据云

调度自动化系统中, 集聚了超大规模的海量数据, 分别以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时间序列数据库、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等形式并存[16]。目前的设计中, 这些数据未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整合, 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从电网调度运行控制信息层面上说, 数据云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数据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分布式技术、网络通信中间件, 整合分布在网络中的不同数据, 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度集成与融合, 实现信息的“按需共享”和“需则可用”。数据云服务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逻辑统一的集中调度。数据云整合现有的调度数据服务, 提供集中统一的服务平台, 为需要进行数据存取的上层应用提供存储查询服务。统一数据服务构建于调度数据中心的若干存储设备之上, 直接面向客户提供存储服务, 用户无需关心存储数据的具体位置, 也无需关心存储系统的网络结构等内部细节, 通过访问统一的服务平台, 即可顺畅地获取各类数据。

(2) 物理分布的存储管理。数据云通过引入分布式存储技术, 实现对异构数据的完全存储, 不仅满足电网海量调度数据存储的需求, 而且保障了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一致性。通过建设物理数据云和逻辑数据云, 实现数据分布备份、自容灾, 具备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此外, 在保障数据可靠存储的同时, 用户通过简单增加硬件设备即可实现存储系统的线性增容, 满足电网数据的海量持久化需求, 避免信息资产流失。

(3) 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及设备。现有的电网调度业务系统, 已经包含大量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数据云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及统一数据访问层, 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及设备, 向外提供逻辑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

3.3 资源监视与管理

在资源广域分布、资源按需全局共享的情况下, 资源监视与管理是云体系架构中最为底层和核心的模块, 只有充分掌握全局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状况等信息后, 才能进一步为广域分布式计算、全局信息共享合理分配各类资源, 在全省调控系统内实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支撑集中和分布协作的各类应用。资源监视与管理有以下2种不同方式。

(1) 分级资源代理。分级资源代理机制下, 每个服务器节点上均运行资源监视代理节点, 该节点负责监视本机的CPU、内存、磁盘的使用情况, 并汇总到本地调度系统数台资源监管服务器中。这几台监管服务器同时对本调度系统内的网络设备、储存设备等资源进行监视, 形成本地调度系统局部的资源监视与管理中心。在公有云内, 存在一个顶层的资源管理中心, 它同样由几台互备的资源监管服务器组成, 顶层资源管理中心与各个调度中心 (私有云) 中的资源管理中心进行信息交换, 在顶层资源管理中心形成资源监视的全集。各个调度中心 (私有云) 的资源管理中心可以向顶层资源管理中心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信息及资源使用情况。

(2) 对等资源代理。对等资源代理机制下, 类似于分级资源代理机制, 每个服务器节点上均运行资源监视代理节点, 该节点负责监视本机的CPU、内存、磁盘的使用情况, 并汇总到本地调度系统数台资源监管服务器中。这几台监管服务器同时对本调度系统内的网络设备、储存设备等资源进行监视, 形成本地调度系统 (私有云) 局部的资源监视与管理中心。公共云中也有这样一个资源监视与管理中心, 但是它的地位与各个私有云的资源监管中心地位是平等的。公有云与私有云的资源监管中心通过召唤或者推送的方式将本地资源的状况告诉其他公有云或者私有云, 最终公有云和各个私有云 (调度中心) 都拥有全局的资源信息。

可以根据自动化系统的容量和通信网络条件来选择资源监管方式。在具备全局资源监管能力后, 对于部分计算密集等类型的应用, 可在全局范围内搜索资源, 在综合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后, 进行最为合理的资源分配, 增强调控业务应用的处理能力。

3.4 实时数据管理

为了支撑公有云中的网络分析、安全校核及联合仿真培训等服务, 在模型云中需要同时具备实时数据, 实时获取各区域调度和省调系统的数据, 主要包括遥信、遥测数据。

数据映射因为系统通过公有模型云统一管理, 模型对应在公有云与各区域调度私有云有唯一的ID对应关系。通过量测映射自动生成功能, 对两侧全遥测遥信自动定义量测映射关系, 可免去手工逐条定义量测映射的繁琐过程。数据获取的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

(1) E格式实时数据接口。各区域系统及省调系统全数据导出SCADA实时断面, 导出间隔可根据应用情况调整, 公有云中心根据唯一ID映射进行解析。

(2) 数据采集通信。通过公有云与省调、区域调度建立数据通信链路, 采用DL476规约对已映射的遥测遥信自动生成点号, 可以实现免维护的实时数据通信。

(3) 私有获取实时数据接口。公有云根据唯一ID映射通过跨系统实时库接口访问省调及区域调度系统的实时数据, 快速获取所需的遥测、遥信值。

3.5 云应用服务中心

模型云与数据云构成的基础云服务平台, 在此基础上, 建设基于服务方式的云应用服务中心, 与基础云服务一同构成云服务中心, 整体系统框架如图4所示。

云应用服务中心中的数据与模型, 来源于模型云与数据云, 在全网范围内提供一体化分析、计算、校核与综合监视功能, 构建省地一体化协调控制系统, 为省调与区域调度中心提供统一服务。按照应用需求与功能的不同, 云应用服务主要分为三类:综合监视类应用、一体化分析与校核类应用与协调控制类。

4 区域私有云

区域调控中心的私有云属于图1所示的第二级分布式业务架构, 主要服务于区域的分布式实时业务。

4.1 与公有云的关系

公有云中的全省模型来源于各区域调控私有云的模型维护, 同时私有云所需的其他区域模型, 可来源于公有云的模型共享服务, 并可以从公有云服务的数据服务中获取各类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及统计数据等。

通过建设区域调控技术支持系统, 实现与模型云、数据云等公有云服务中心的纵向贯通, 实现区域内2个或多个地区电网的监控、分析与应用, 满足区域内电网调控联合分析、功能互备的要求, 并可以为全省多级调度联合应用与电网结构灵活调整提供技术基础。

4.2 分布式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数据源收集、识别、选取数据的过程。数据采集处于系统内外网边界, 是系统数据输入输出的中心, 是实现本区域系统与厂站、与其他区域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各类数据采集和交换的桥梁[17]。

区域调控中心内部按需要部署分布式数据采集功能模块以及相应的采集设备, 用以处理本区域内部私有数据的采集任务, 处理后的数据只送往本区域。区域内采集可以尽量利用已有数据网布局, 在2个地调骨干网结点采集该区域内的所有厂站数据。区域内的数据采集服务器可以根据需要部署在一处或者分布在多处, 数据采集服务器间采用按口值班、负载均衡的方式运行, 当任何一台数据采集服务器故障时, 其上的数据采集任务会自动分配到剩下的其他机器上, 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和高效。

4.3 分布式数据处理

分布式数据处理是基于分布式采集功能, 对传统主备冗余模式的变革与提升, 突破传统数据处理时, 数据处理都是在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 (SCADA) 主机上完成的局限性, 将单个节点上完成的任务均衡分配到多个节点上完成, 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性能。

分布式数据处理要求数据处理对象相对独立, 彼此之间的耦合性很小甚至没有逻辑关联性, 便于分布式任务的分配与运行。在区域调控系统中, 由于数据处理对象规模的增长, 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够提升私有云实时业务的速度与可靠性。

4.4 区域调控系统互备

为提高区域内系统可靠性, 在自然灾害、通信网络和关键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时, 保证电网调控指挥不间断, 需要实现区域内2个地区调度系统的互备功能[18]。

(1) 电网模型同步。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电网模型来源于公有云服务中心, 对于区域内系统, 任一地调都保存该区域2个地调的电网模型。对于私有模型, 根据不同的功能应用互备需求, 进行相关模型同步。

(2) 数据采集独立。区域内位于多个地调的分布式采集集群, 可对区域内所有的通道都进行独立采集。当数据通信出现问题, 区域系统之间的网络断开, 只要数据网正常, 任一侧都可以实现全部通道数据的采集。区域内互备系统的实时数据可比对差异, 并取出偏差较大的测点预警。

(3) 操作数据同步。对区域内SCADA的操作信息进行双向同步, 包括遥信挂牌、封锁、置数, 遥测封锁等信息, 保持系统SCADA各类数据的完全一致。

(4) 应用功能互备。应用功能互备主要包括2个层级:一是关键备用功能, 实现在线互备, 具体包括电网实时监控与智能告警类的电网运行稳态监控功能、数据采集与交换功能, 满足区域电网的调度与监控。二是全部备用功能, 实现区域内调度系统的完全互备, 包括电网自动控制、网络分析及调度运行辅助决策、调度员培训模拟、辅助监测、运行分析与评价及调度计划、安全校核等地区电网主要应用。

在模型云的基础上, 基于电网模型同步功能可以同步所需的所有电网模型相关信息, 但区域内的电网模型共同建模与计算分析规模因各个应用有所差异,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

5 与现有系统接口要求

目前调度自动化系统中, 各类应用程序众多, 为了能够优化投资支撑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 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尤为重要, 新建设的系统能够共享出内部数据是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功能, 提供标准化的接口, 方便省调侧的各外部系统和地调侧的相应系统从中获取其所需的各类数据信息。

5.1 电网模型接口

电网模型接口可基于CIM/XML的全模型导出, 以XML格式为载体描述整个电网模型, 其中包括各类设备的信息描述以及全网的拓扑连接关系的描述。

5.2 电网图形接口

电网图形接口有2种导出方式, 一是基于SVG标准的图形导出, 遵循IEC 61970标准, 将系统内的图形转换为符合标准的SVG格式。二是基于CIM/G标准的图形导出, 遵循最新的CIM/G图形标准, 向外部系统提供G格式的图形文件。

6 工程应用

基于云技术区域调控技术支撑系统于2014年12月在江苏电网建成投运, 系统构建了公有云与私有云的混合架构, 公有云实现了模型与数据服务实时主备, 私有云实现了7个区域调控云, 系统运行安全稳定。

公有云构建了江苏全省统一的模型云, 包括省调和13个地调的全部电网模型, 采用逻辑分布的模型服务技术, 实现全网模型统一构建、分布维护, 极大提高了模型维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也保证了区域调控系统建设中的模型可以灵活组建。数据云存储了全网统一的准实时数据, 为全省状态估计计算、一体化分析与校核提供数据基础。

私有云构建了2个地区合并运行的区域调控实时系统, 采用分布式采集技术首先完成所有厂站数据的可靠采集和均衡负载, 并通过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使系统规模变大后业务均衡在多台服务器上并行处理。以淮宿区域调控系统为例, 淮安电网和宿迁电网调控业务互备, 运行过程中实时数据处理速度更快而各服务器负载更低。

7 结束语

3.系统技术 篇三

关键词 MVC模式 B/S结构 iBATIS框架

一、MVC模式

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式国外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设计模式,最早是在Smaltalk中出现,MVC包括三类对象:Model是应用对象、View是它在屏幕上的表示、Controller定义用户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它是基于的Web应用的一种最为典型的一种应用方式,Struts 1架构实际上是建立在Model2基础之上的。

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大部分内容是有关就业管理的,其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就业问你,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实施选择就业的这个过程。对于就业管理试行一体化的操作,它涉及的内容包括:计划管理、简历打印、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统计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招就专干在日常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而学校的其他事宜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等等都不属于这一范畴。

MVC的处理过程,首先控制器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模型来进行处理,然后模型用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返回数据,最后控制器用相应的视图格式化模型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表示层呈现给用户。

模型、视图与控制器是分开的,因此一个模型是具有很多个的显示视图的。如果用户在某个视图中改变了模型的数据,那么其他只要是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会马上有反应,即刻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数据都发生变化,再加上MVC设计的局限性,那么控制器都会将变化的通知视图,显示也会随之更新。

二、B/S结构简介

B/S模式是Browser/Server的缩写,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是基于文本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系统平台。包括数据服务器、多应用服务器(一个或者多个),如此分解之后便形成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体系。它是WEB兴起之后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将复杂的系统功能简单化,并且统一了客户端,这种技术的运用将会大大的缩小毕业生在就业信息查询时候所耗费的时间。系统资源被统一的管理和使用是这个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网络资源被透明使用是它另一个重要特点,其主要特点为:

①易系统扩展。当注册的学生和企业越来越多的时候,必然也会很多的问题会随之而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中间层的部署服务器来解决信息管理的相关问题,这也就是三层或者多层分布的区别于其他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应用。为了提高表层客户的响应速度,他对客户端都是透明的。

②响应速度快。当中间层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它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升。对于实现均衡负载和数据缓存的实现都是较为容易的。这样的设计效果就是让客户端的反应速度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⑨便于升级维护。一般业务规则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程序的一些变化,但是因为有了业务逻辑功能的存在,所以我们的系统不会有变化,这样对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④稳定性好。为什么这种数据系统非常的稳定,其实是与它通过使用Client与实际的数据库相连接分不开的。

⑤安全性好。业务服务中间层的设计使用,对于系统的安全性具有很大的作用,用户就不能直接访问数据服务器,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保护数据库安全的目的。

三、框架技术分析

(一)Struts框架

为了减轻企业在构造Web应用时产生的负担,所以开发者在设计企业版Web应用时,便基于MVC设计模式设计开发了Web应用开发框架。该框架自带有标记库,大幅度的提高了开发的效率,并且还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本文在设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时,按照其实现所需要的几大模块,便制定出以下四种功能模式。该统需实现四大功能:人员管理模块、单位管理模块、招生就业工作模块和查询统计模块等四个模块。

与Struts 1相比,在框架上,Struts 1是一种Action驱动的框架,必须使用ActionForm,而Struts 2是Command模式的一种实现,采用反射机制,只需要编写Action就可以。在技术上,Struts 2的标签结合ognl语言,能够方便的在页面读取数值,比EL的功能要强大方便。因此,Struts2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框架。

控制器代理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处理用户请求时回调业务控制器的execute方法,该方法的返回值决定了Struts 2将怎样的视图资源呈现给用户。

实际上,框架的稳定性是整个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使用MVC框架,那么就必须了解Struts 2是WebWork的升级,并且Struts 2还吸收了Struts 1和WebWork两者的优势。即使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框架,它仍然值得我们运用到本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里,充满期待。

①Controller:控制器的作用是从客户端接受请求,并且选择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然后把响应结果送回到客户端。在Struts中Controller功能由图1中ActionServlet和Action-Mapping对象构成,核心是一个Servlet类型的对象Action-Servlet,它用来接受客户端的请求。

②Model:Struts为Model部分提供了Action和Action-Form对象。Action处理器对象封装了具体的处理逻辑,它调用业务逻辑模块,并且把响应提交到合适的View组件以产生响应。Struts提供的ActionForm组件对象,可以通过定义属性描述客户端表单数据。开发者可以利用它实现对客户端表单数据的良好封装和支持。

总体来看,Struts2是当前MVC模式框架精华的集成体,是当前的主流使用框架。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开发的简单性,系统基于Struts 2框架进行设计实现。

(二)iBATIS框架

iBATIS框架是基于Java语言的持久层框架,实现从数据库表到Java实体对象之间的自动映射(对象关系映射Ob-iect Relational Mapping,ORM)。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控制sql发送的数目,提高数据层的执行效率。阿里巴巴现在也在用是IBATIS;它需要程序员自己去写sql语句,不像hi-bemate那样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自动化的,ibatis是半自动化的,通过表和对象的映射以及手工书写的sql语句,能够实现比hibernate等更高的查询效率。

Struts應用通过JSP技术来实现View部分的功能,它提供了自定义的标记库。它能非常好的和系统的Model部分交互,完全是因为它有这些自定义的标记库,创建JSP表单,去实现Model部分中的ActionForm的映射,完成对用户数据的封装。这些技术如果运用到我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的话,那么对于学生和企业对于各种信息的查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的这种双向现则过程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一个相互的映射。

Struts框架和iBATIS框架都是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运用的最为主要的框架,有了这两个技术的运用,将会大大的减少信息统计工作的工作量,也会更快捷的进行信息的录入审核和查询。各种技术组件的默契合作,也给本系统的建设带来不少便捷之处,为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小结

4.移动执法系统技术方案 篇四

移动执法系统技术方案

移动执法系统借助移动终端为环境执法提供工作现场平台支持,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依托,以多种方式将现有的环境信息资源实时便捷地提供给移动执法人员,为其处理各项业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移动终端直接与执法业务系统互联,实现现场执法信息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提高环境执法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一)移动应用系统功能(1)查询功能

可快捷检索出关注的污染源企业,并可查看其静态信息及动态信息,辅助现场执法。静态信息包括企业“一厂一档”信息,动态信息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超标数据、总量数据。

(2)现场执法

用户通过“污染源总览”列表,快捷检索出污染源,并进行询问笔录、监督性检查单、现场检查、现场通知的填写,有需要可进行立案申请。

系统可新建和查询询问笔录、监督性检查单、现场检查、现场通知表单和立案申请书,并能进行拍照、录像、录音取证,支持文件的批量上传。

(3)专家支持

系统为用户提供法律法规、自由裁量、经典案例、检查记录及风险源、危险品的信息查询,信息可与中心管理系统同步更新。

(4)移动办公

包括消息管理、通讯录管理和在线审批,用户可通过“我的任务”和“我的消息”查询未处理的消息和待办任务,消息和待办工作以列表显示。通过消息管理可查询消息的详细内容,包括发送时间、信息类型、具体内容及处理状态(已读、未读)。通讯录信息包括姓名、单位、部门、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办公地址,可按姓名、单位、部门快速查询,并支持直接排号。信息可与中心管理系统同步。用户可以通过在线审批功能处理信访、建设项目审批、接收公文、收文办理工作。系统可按待办信息和已办信息分类查看具体内容及办理流程。

(5)系统管理

系统登录:所有用户基于统一界面,实现对登录用户和密码的验证,限制非法访问,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特别具有设备审核功能,只有经过设备序列号(每台PDA都具有唯一的编号)认证的PDA 才能连接到服务端查询数据。支持离线登录和在线登录方式。

数据同步:移动端与中心端数据同步更新,同步信息包括通讯录、企业一厂一档、专家支持信息。系统自动显示数据同步更新情况。

密码修改: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密码与中心系统同步更新。

系统配置:可对服务器的地址、访问端口、本机文件存放位置、本机IMIN号查询,并能对服务器地址、端口和文件存放位置进行修改。

版本管理:当软件版本有升级时,系统在用户登陆时主动提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更新软件。

(二)中心管理系统功能(1)数据整合服务

通过数据整合服务,可与环保数据中心或污染源在线系统、环境质量系统、LIMS系统等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实现移动端的实时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查询、超标数据查询,和一厂一档的信息管理(需要各系统提供接口支持)。

(2)移动应用接口

按用户权限为移动端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查询、超标数据、和“一厂一档”等查询功能的接口服务,并通过数据整合服务从其他系统中获取数据。

(3)用户及终端管理

为了用户的数据保密,系统可将用户名、密码与手机绑定。智能终端锁定服务自动检测中心端是否对本机进行锁定,一旦中心端对本机进行了锁定,则整个手机和本系统不能使用(除非重新安装手机系统);用户手机丢失或损坏时,系统自动锁定手机通讯卡状态,使其它人员不能使用手机并获取信息。

(4)权限管理

为了系统安全,可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包括各移动端应用功能的查询、上传、下载、更新等操作权限管理。权限可与其他系统进行整合。

(5)稽查管理

通过GPS定位+GIS地图,领导可查询一线执法人员所在位置信息、行动轨迹信息。能够根据信息中心位置指示信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执法人员位置,接受监控中心的调度管理和跟踪。

(6)版本管理

系统对移动端的应用软件版本可进行管理,包括APK安装包上传,历史版本查询,为登

陆系统的客户端提供新版本安装包的下载服务。

(三)环境地理信息功能

环境地理信息应用功能将涵盖所有环境信息进行环境 “一张图”式的分类专题图层展示。全辖区的环境状况将一览无余地展现于管理者面前,真正实现环境管理部门对全辖区进行全方位、无盲区的环境安全监管。

(一)GIS平台基本功能

根据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对地理信息平台的需求,本系统在功能设计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实现环境功能区专题信息、污染源专题信息、风险源专题信息等其他环境专题信息空间分布的查询,并在地图上直观地展示。

搜索定位:帮助用户通过环境要素的名称关键字在地图上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显示其名称、地址/位置、类型等属性信息。

周边查询:帮助用户在地图上找到指定功能区或指定点位周边的环境要素信息,并显示所查询环境要素的名称、地址/位置、类型等信息。

地图标注:帮助用户在地图上临时添加标注信息,并对添加的标注信息进行编辑和删除;支持文字、点位、线路、区域标注;

地图测量:帮助用户在地图上测量两地点之间(直线或折线)的距离或指定区域(规则或不规则)的面积;

地图截图:帮助用户对地图上指定区域的显示内容进行记录、保存,以备存档查询,指定区域支持矩形方式截图;

图层管理:包括底图切换和环境图层管理。

地图图例:帮助用户认识地图上各环境要素的种类、类型、等级等;

视图调整控制:实现对地图进行上下左右移动、快速返回全图、分级放大缩小、拖动地图等功能以帮助用户对当前可视地图区域进行调整;

鹰眼(缩略图):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当前视图区域在整个地图范围中的位置;或通过鹰眼(缩略图)内矩形框的拖动帮助用户快速调整当前视图区域;

地理坐标:帮助用户了解地图上指定位置(鼠标)的经纬度坐标值; 地图比例显示:帮助用户了解当前可视地图与实际地形的大小对比情况;

(二)地图要求

全辖区1:10000,中心城区1:2000。

(三)环境专题图

实现污染源专题信息、风险源专题等其他环境专题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的增加、删除以及详情的修改、查询等功能。治理设备运行监管子系统

治理设备运行监管将实现对治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和操作日志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3G或互联网上传给平台,通过平台的智能判断,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

(一)现场采集

现场采集设备采集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状态、监测数据,操作日志等,并把这些源数据按照预先设置的格式和频率上传,为设备运行监管系统提供用于监控和分析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分析

设备监管系统提供数据的趋势分析,分析中能够增加水质和烟气行业规则判断,如烟尘,烟气的含量跟氧气关系,COD与浊度及溶解氧的关系等等,当曲线不满足这种关系时,会自动提示可能故障或者异常,供相关人员进一步调查确认。

(三)状态报警

现场设备信息,故障和超标等信息应能够实时显示在监测界面,同时,当数据或者状态异常时,系统声光报警,提示值班人员,同时可以设置短消息来发送给相关人员,以便他们及时确认和处理。

系统对报警分类,定义优先等级,严重报警优先处理。可设定等级报警,通过短消息发送到指定负责人手机上,通知其关注。

(四)GIS展示

5.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篇五

【摘要】 从当前国家建筑节能形势出发,简单阐述了北方供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分析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实例,探讨了我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若干技术问题。分析了节能改造各环节技术路线的基本要求,介绍了节能改造的评估与诊断方法,具体分析了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 供暖地区 节能改造 技术路线 技术方案

1.安装热工仪表,掌握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

供热系统安装所需的热工仪表是掌握系统运行工况、准确了解和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方法与措施以达到节能挖潜目的重要手段。目前热工仪表安装不全、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必须要按照规定补齐所有热工仪表,并保证仪表的完好和准确。2.加强锅炉房的运行管理,是投资少、效果显著的节能措施

1.司炉人员及水处理人员必须经国家劳动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培训并考试合格; 2.建立正确、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操作规程;

3.锅炉房水处理(包括软化水或脱盐、除氧)设备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而易见国家规程规定的水质标准,严禁锅炉直接补自来水或河水;

4.严格执行定期维修,停炉保养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3.采用分层燃烧技术,改善锅炉燃烧状况

目前城市集中供热锅炉房多采用链条炉排,燃煤多为煤炭公司供应的混煤,着火条件差,炉膛温度低,燃烧不完全,炉渣含碳量高,锅炉热效率普遍偏低。采用分层燃烧技术对减少炉渣含碳量、提高锅炉热效率,有明显的效果。

鞍山锅炉厂生产的一台10.5MW的热水炉,采用分层燃烧后,热效率由70.2%提高到75.1%,炉渣含碳量由13%下降为10%。唐山热力公司采用该技术,使锅炉热效率提高10~15%,炉渣含碳量降低至10%以下,而且锅炉燃烧系统的设备故障大大减少,提高了锅炉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对于粉末含量高的燃煤,可以采用分层燃烧及型煤技术。该技术是将原煤在入料口先通过分层装置进行筛分,使大颗粒煤直接落至炉排上,小颗粒及粉末送入炉前型煤装置压制成核桃大小形状的煤块,然后送入炉排,以提高煤层的透气性,从而强化燃烧,提高锅炉热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中原油田锅炉燃用鹤壁煤,粉末含量高,Φ<3mm的煤粒约占60~70%,采用此技术后,炉渣含碳量降低到15%以下,锅炉效率提高了8%,烟尘排放达到环保标准,年节煤8~10%。没有空气予热器的锅炉,因为向炉排上送的是冷风,容易造成大块煤不易烧透,使炉渣含碳量反而略有增加,不宜采用。4.中小型锅炉采用煤渣混烧、减少炉渣含碳量

中小型锅炉、采用煤与炉渣混烧法是一种投入较很小,效果很好的节煤措施。煤与炉渣的比例约为4:1,充分混合后入炉燃烧,煤中掺了颗粒较大的渣,减少了通风阻力,送风更加均匀,增加了煤层的透气性,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性,使炉渣含碳量显著下降。5.改善锅炉系统的严密性,降低过剩空气系数

锅炉的过剩空气系数是评价锅炉燃烧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只有过剩空气系数达到设计值时,锅炉才能在最经济的状态下燃烧,因此要采取防止锅炉本体及烟风道渗漏风的措施,改善锅炉及烟风道的严密性,降低过剩空气系数以提高锅炉的效率和出力沈阳惠天公司对锅炉除渣系统进行水封,同时对鼓、引风系统、炉墙、烟道等漏风点封堵后,锅炉热效率由68%提高到76%,过剩空气系数从2.9下降为2.1,锅炉不仅升温快,而且炉渣含碳量也能降到12%以下。6.保证锅炉受热面的清洁,防止锅炉结垢

锅炉的水冷壁、对流管束、省煤器、空气予热器等受热面积灰和锅炉结垢是影响锅炉传热的一个主要因素,据有关试验测定,水垢的热阻是钢板的40倍,灰垢的热阻是钢板的400倍,因此要建立及建全锅炉水质管理和定期的除灰制度,保证锅炉用水的水质和锅炉受热面的清洁,以提高锅炉效率和设备使用寿命。

7.大、中型锅炉采用计算机控制燃烧过程,提高锅炉效率

对大中型锅炉房应逐步建立微机系统实现锅炉燃烧过程自动控制。由于锅炉燃烧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复杂变化过程,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引起工况的变化,只有实现锅炉燃烧的自动控制才能达到锅炉的最佳燃烧工况,热效率达到最高。

鞍山锅炉厂经过多年努力,采用两台PLC工控机对9台35t/h的蒸汽锅炉进行集中管理,实现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根据负荷状况,对蒸汽压力、流量、煤量、炉膛温度、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寻优调整,以达到人工操作难以达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根据煤质的好坏,加湿程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佳燃烧工况。几年来运行工况一直平稳,吨汽标煤耗平均下降9.8kg/t,炉渣含碳量降低1.37%,效果显著。

8.改变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运行方式,提高供水温度和输送效率

目前国内供热系统,包括一次水系统和二次水系统都普遍采用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实际运行的供水温度比设计供水温度低10~20℃,循环水量增加20~50%。此种运行状态使循环水泵电耗急剧增加(50%以上)、管网输送能力严重下降、热力站内热交换设备数量增加。其原因除受热源的限制不能提高供水温度外,主要是因为管网缺乏必要的控制设备,系统存在水力工况失调的问题,为保证不利用户供热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应该在供热系统增加控制手段,解决了水力工况失调后,将供水温度提高到设计温度或接近设计温度,以提高供热系统的输送效率、节约能源,并为用户扩展打下良好基础。鞍山市热力公司在太原第一热电厂供热系统上采用了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运行方式,提高了初寒期的热网供水温度,循环水量减少约25%,一个采暖季循环水泵节电近200万度,减少运行费用近83万元。9.风机、水泵采用调速技术,更换压送能力过大的水泵,节约电能 风机、水泵的选择和配置其能力都有一定的富裕度,这是因为:

1.风机、水泵选型时要求扬程有一定裕度,而且风机、水泵规格不可能与需要完全一致,一般选型结果都稍大;

2.在运行过程中荷载(扬程、流量)常有波动变化,小荷载时风机、水泵的能力会进一步富裕; 3.热网建设有一发展过程,循环水量逐年增加,系统满负荷前水泵能力富裕很大。

风机、水泵采用调速技术,可以及时地把流量、扬程调整到需要的数值上,消除多余的电能消耗。一般都能达到30%以上的节电效果。鞍山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1997和1998两年内,将58台水泵改造为变频调速泵后,节电率达40~60%,投资回收期为1.2个采暖期;鞍山热力公司于1999年在43台水泵上加装变频调速装置后,节电率为40~50%,采用调速技术所增加的投资,一般在一个采暖季内通过减少电费支出就能得到回收。

但对压送能力过大的水泵,采用调速技术来降低水泵扬程,将导致水泵在低效区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节能效果,因此,应根据实际运行资料的分析更换水泵。鞍山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6年更换了5台循环水泵,节电率达40~70%;97、98年进一步更换155台水泵后电耗比改造前下降46.1%,年节电800万度,两年共创经济效益945万元,投资回收期约为0.6个采暖期。郑州市热力公司96年投资40万元,更换了26台水泵,年节电90万度,节省电费45万元。

目前常用的水泵变速装置有变频器和液力耦合器两种。采用变频器效率高、调速范围大,但投资费用高且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液力耦合器效率低、调速范围小,但投资费用少且维护简单。采用何种调速设备、设备功率如何选定、是否需要同时更换风机或水泵,应根据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0.推广热水管道直埋技术,降低基础投资和运行费用

热水管道直埋技术在国内使用已有经验。《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1-98)也已于1999年6月1日起颁布实施。直埋敷设与地沟敷设比较,不仅具有节省用地、方便施工、减少工程投资(DN≤500,管径越小越明显)和维护工作量小的优点外,由于用导热系数极小的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热损失小于地沟敷设。尤其是长期运行后,地沟管道的保温层会产生开裂、损坏以及地沟泡水而大幅度增加热损失,而直埋管道不存在上述问题。由于大口径(DN≥600mm)管道直埋的技术数据和使用经验不够,实施时可能会发生问题,使用时要填重。11.推广管道充水保护技术,防止管道腐蚀

国内部分非常年运行的供热系统,采取夏季放水检修,冬季投产前充水的作法。由于系统放水后不及时充水,空气进入管道而造成管内壁腐蚀。所以非常年运行的供热系统应积极推广夏季管道充水保护技术,在夏季检修后及时充满符合水质要求的水,既可省去管道投运时的充水准备时间,又可防止管内壁腐蚀。

12.热力站入口装设流量控制设备,解决一次水系统水力失调现象

目前,供热系统的一次系统,因通过每个热力站的水量得不到有效地控制而造成的水力失调和能源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应在热力站入口装设流量控制设备以解决一次水系统水力失调问题。对于当前国内供热系统绝大多数采用的定流量质调节运行方式应装设自力式流量限制器,对于近期即将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变流量调节的系统应装压差控制器。八十年代末北京市热力公司在热力站入口加装了流量限制器,在热源能力不增加的条件下供热面积由1304万平方米增加到1610万平方米,节约热能约20%。天津市热电公司于1994~1996年在第一热电厂热水管网上安装了148台自力式流量限制器,耗热指标由72W/m2降到44.4 W/m2,扩大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中原油田供热管理处98年在基地北区160万平方米供热系统的16座热力站一次网回水管上,投资26万元加装国产自力式流量控制器后,停用了5台燃油锅炉,年节省燃油费用84万元,循环水量由2300t/h下降到2100t/h。

13.热力站(或混水站)安装监控系统、实时调节供给用户的热量 为了实现实时控制和调节供给用户的热量,热力站应安装监控系统。

热力站(或混水站)内设有采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和空调系统,那个系统需要控制,实施什么样的控制水平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一、二次系统都为质调节、流量基本不变时,根据二次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控制一次系统的供水阀门,可以使用手动调节阀,自力式调节阀,对于控制要求高、控制过程复杂的,则应考虑配有电动执行机构的计算机控制装置。

先进国家的集中供热间接连接热力站,一般都采用组合式供热机组。该机组包括板式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水装置,监控仪表和设备,可根据室外温度调节二次水供水温度和供给热量。近年来,我国哈尔滨、天津等地的热力公司安装这种供热机组,运行结果表明,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还有占地小,安装简单等优点。

国内已经实施监控的热力站,都取得良好的节能效益沈阳惠天热电有限公司沈海热网于1993年在33个间接连接热力站安装了监控系统,并于当年冬季对所辖间接连接热力站进行热耗统计,有监控的热力站,其采暖平均热指标为41.2W/m2而无监控热力站的采暖平均热指标达48.8W/m2,节能率为15%。

14.改善二次水系统和户内系统,解决小区内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内部房屋冷热不均,能源浪费的问题

在用户楼栋入口(当几栋楼到干管的系统管道阻力相近时,也可在总分支管上)装设流量控制设备,对各楼之间流量分配进行调节,在管路(一般为立管)上装设平衡阀平衡各立管之间的流量,在每组散热器前装设温控阀控制室内温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区内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内部房屋冷热不均的问题,不仅节约能源,还为计量收费,用户自由调节室温打下了基础。北京市热力公司在供热节能示范小区采用上述措施后,有效地解决了竖向失调问题,节约能源20%;山东荣城供热公司在小区供热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85%用户入口安装了流量调节装置,基本实现了网络水力平衡,节约热能8%,减少水泵功率25%,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回收;吉林热力公司在户内系统压力损失比较大的环路立管上,安装小扬程、小流量和噪音小的三级调速管道泵以提高该环路的压差,改善了供热状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加强管理,控制系统失水是节能和保证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内部分直接连接的供热系统失水情况严重,补水率高的可达循环水量的10%以上。失水主要是用户放水和二次系统以及用户内部系统管网陈旧漏水所致。系统大量失水和热量丢失、影响供热能力,而且一些供热单位还因水处理能力不足,不得不用生水作为热网补水,而造成管网阻塞和腐蚀。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采取防漏、查漏、堵漏等有效措施,将失水率降到正常的水平。唐山市热力总公司大部分为直接连接的系统,多年来补水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于大、中型供热系统应考虑将直接连接改为间接连接。间接连接一方面可将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水力工况分开彼此不受影响,便于提高一次系统的压力和温度,增加输送能力,保证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另一方面也便于发现失水的部位。16.对冬季供暖锅炉,提倡连续运行,分时供暖,节约能源

供暖期热负荷的变化,应采用调整锅炉运行台数的办法解决,即在初、末寒期减少锅炉运行台数,严寒期增多锅炉运行台数,以避免锅炉低负荷运行,提高锅炉运行效率。

利用居民夜间睡眠休息、办公室无人办公采暖房间需要的温度可以适当降低的条件,对住宅和公建采用分时供暖,降低供热参数以减少供热量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包头市热力公司采用分阶段改变一次网供水温度和对用户实施分时供暖的办法;天津市热电公司在热力站中通过控制加热器二次出口温度对用户分时供暖,都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17.建立并完善与供热系统相适应的控制系统

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管网、用户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为使热生产、输送、分配、使用都处在有序的状态下,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需要建立和供热系统相适应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为供热管理人员提供供热系统的运行状况,帮助工作人员选择最佳的运行方式,维持供热系统瞬间变化的水力工况平衡,保证供热,节约能源。控制系统的投资一般在系统初投资的5%以下,但其经济和社会效果是很好的。

建立并完善控制系统时要防止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倾向。应根据系统的大小、复杂程度,实事求是地选择适用的控制系统,合理配置硬件、使用软件和仪表。18.条件合适的供热系统采用多热源联网技术 国内供热系统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部分供热系统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热源。由于各热源的生产设备参数和燃料等不同,因而热生产的单位费用不同(如北京热电联产每吉焦的费用最低为12.85元,而燃气区域锅炉房最高达74元)和效率差异引起的能耗不同(如热电联产供热煤耗一般在44kg/GJ,而集中(或区域)锅炉可达55~62 kg/GJ)。因此,在供热系统运行时采用多热源联网运行技术,尽量使热生产费用低、能耗小的热源作为主热源在整个采暖季中满负荷运行,而热生产费用高、能耗大的热源作为调峰热源提供不足部分的热量,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取得良好的节能结果。

多热源联网运行时的循环水量是连续变化的,应采用可调速的循环水泵,而且全网要有统一的补水定压系统和一套完整的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的调节和控制。由于此项技术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较大,实施可分阶段进行。

6.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技术 篇六

而出行的旅客享受了高速铁路带来的快捷与舒适后对在旅途过程中的通信系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旅途是单调的,也是劳累的,旅客需要在列车上与他人进行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交流,而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更多的乘客需要在列车上接入互联网,享受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

因此,为了满足乘客的通信需求,构建一个稳定、先进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迫在眉睫。

7.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技术 篇七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大型建筑不断出现,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模板支撑系统作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重要的组成部份,不仅关系到工程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近些年来,由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引发的支撑架坍塌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对事故的分析,引起模板支撑坍塌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案和计算的问题,这是最为主要的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二是施工组织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三是施工器材质量不合格,对材料的质量把关不严格;四是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有限;五是法制法规不健全。

一、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定义

根据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规定:搭设高度5 m及以上;搭设跨度10 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 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 kN/m2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属危险性较大工程,需要编制专项方案。搭设高度8 m及以上;搭设跨度18 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 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 kN/m2及以上属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需要编制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

二、工程实例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二层结构,一层层高为9 m,柱距为8 m,设计砼厚度为12 CM,二层面9~12 m钢屋架大于等于8 m,柱距16×16 m,总面积为2×7 000 m2。按照相关规定属于危险性较大工程,需要编制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

2. 设计方案

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壁厚小于3.0 mm及锈蚀深度超过0.5 mm的钢管禁止使用,该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用料选择普遍常用的规格为Ф48×3.5的钢管,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以及安全的保障,在计算取值时钢管的壁厚实际取值为3.0 mm。

支撑架采用碗扣架,立杆纵距为900 mm,横距为1 200 mm;模板材料选择竹胶板,厚度为14 mm;相邻模板的小楞采用50×100的木方,间距为300 mm;顶托梁(主楞)采用100×100的木方。脚手架搭设高度为9 m,步距为1.5 m,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a为0.5 m。

模板面板为受弯构件,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面板所受荷载有: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自重;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倾倒和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

次梁为受弯构件,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次梁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次梁所受荷载有: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自重,面板自重;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倾倒和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

3. 计算方法

(1)面板荷载计算

1)恒荷载标准值:q1=Q2Db+模板自重×b,式中:Q2为混凝土自重标准值;D为混凝土楼板厚度;b为面板计算宽度。

2)活荷载标准值:q2=(Q3+Q4)×b,式中:Q3为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取1.0 KN/m2;Q4为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可取1.0 KN/m2。

(2)面板强度计算

1)抗弯强度计算:f=M/W<[f],其中f为面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M为面板的最大弯距(N.mm);W为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W=1/6×bh2;M=-0.100ql2;其中:q为模板荷载设计值(kN/m);l为面板跨度,即次梁间距。

2)抗剪强度计算:T=3Q/2bh<[T],式中Q为面板最大剪力。

(3)面板挠度计算

v=0.677q12/100EI<[v],其中:q1为恒荷载标准值;L为面板支座间距,即次龙骨间距;E为面板的弹性模量;I为面板惯性矩。

三、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构造

在拐角处设置通高专用斜杆,中间每排每列设置通高八字形斜杆或剪刀撑;模板支撑架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中间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5 m;剪刀撑的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60°之间,斜杆每步与立杆扣接。

模板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模板支架四边满布竖向剪刀撑,中间每隔四排立杆设置一道纵横向竖向剪刀撑,由底到顶连续设置;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立杆支承在土体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受力要求,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土体采取压实,铺设块石或浇注混凝土垫层等措施。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上皮不大于200 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底处延伸两跨与立杆固定,高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大于500 mm。

对高大模板支架,立杆的纵横距离除满足设计要求外,不应大于900 mm。模板支架步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大于1.8 m。

立杆接长除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 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 mm。

水平杆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 mm,各接头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1/3;(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 m,应等距离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 mm。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离不应大于150 mm。每步的纵、横水平杆应双向拉通。

剪刀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 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7根;倾角为50°时,则不应超过6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5根;(2)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1 m,应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 mm;(3)剪刀撑应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 mm;(4)设置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某厂房与办公楼工程,厂房一层高9 m,办公楼6层高17.8 m,总建筑面积23 711 m2,模板采用δ=18 mm厚胶合板,木枋采用80×80 mm松木枋,支架采用Φ48×3.5标准钢管组合支撑,辅助用模板采用δ=20 mm松木散板,对拉螺栓采用Φ12。由于9 m及17.8 m高支模位置相邻,其搭设方式均为立杆纵横间距均为1 m,立杆步距为1.2 m。承重架支撑形式为梁底支撑小楞平行梁截面方向,立杆承重连接方式为可调托座,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0.20 m,梁底模板下的木枋横向间距为0.25 m,板模板下的木枋间距0.35 m;托梁采用双木枋。纵向水平杆水平设置,其长度不小于2跨,两根水平杆的对接接头用对接扣件连接。该扣件距立柱轴心线小于跨度的1/3,同一步中,内外两根纵向水平杆的对接头错开一跨,上下两根相邻的纵向水平杆的对接头也错开一跨,错开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0 mm,与立柱相交处用直角扣件与立杆固定,且脚手架外侧每两度大横杆之间绑扎两行篙竹作安全护栏。立柱与纵向水平杆的相交处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支架周边设剪刀撑,中间纵横每4排立杆设剪刀撑,与地面角度为45º~60º。顶层以下的剪刀撑中的斜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立柱上或横向水平的伸出端上,固定位置与中心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0mm,顶部剪刀撑搭接长度不小于1 m,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并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

四、结语

有关数据表明,因高大模板支撑架坍塌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在所有工程施工伤亡事故中所占比例非常高(30%以上),是群死群伤工程事故的高发地。根据事故分析造成事故原因之一的设计方案和计算问题所占比例高达50%。因此,不断深化完善相关规范,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不仅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施工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8.技术热线[软件/系统问答] 篇八

Q我听说Windows Vista有家庭基础版(Home Basic)、家庭高级版(Home Premium)、商业版(Business)、企业版(Enterprise)以及旗舰版(Ultimate)等多种版本,这些版本在功能上有什么差异呢?

A这些版本的功能正是按你上面说的顺序排列的,越靠后的版本功能越多。简单来说,家庭基础版适合一般家庭用户,例如上网、收发邮件、在线聊天等,对硬件的要求也最低,家庭高级版适合需要多媒体欣赏和使用媒体中心功能的家庭用户,对硬件的要求最高;商业版则适合一般企业用户,具有企业常用的所有功能,对硬件的要求较低;企业版适合大型企业,具有Bitlocker加密等高级功能,对硬件要求较高:旗舰版适合需要用同一台电脑进行娱乐和工作的高级用户,具有前四个版本的所有功能,对硬件的要求与家庭高级版差不多。

删除同步关系

Q我的Windows Vista Business用着很顺手,我很喜欢里面的同步中心功能。但是有一个问题,我的笔记本电脑上有很多网络共享文件夹需要同步,每个共享都作为一个同步关系出现在同步中心里,而且不能删除。请问它们可以被删除吗?

A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通过网络定位到不再需要同步的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上点击鼠标右键,并在右键菜单中取消对“始终脱机可用”这个选项的选择即可。

查看音频视频编码器

Q在Windows XP中可以很方便地查看系统中已安装的音视频编码、解码器,但是在Windows Vista下好像不能这么做了,难道一定要借助第三方软件才能看到吗?在Windows Vista中也可以直接查看。打开Windows MediaPlayer 11,按下Alt键调出菜单,点击“帮助/关于”,在“关于”对话框上点击“技术支持信息”链接,WMP就会自动调用浏览器打开一个页面,里面就会显示本机安装的所有音频和视频编码、解码器的详细信息了。

无法使用BitIocker

Q我使用Thinkpad T60p笔记本电脑,安装了Windowsvista Ultimate系统。我电脑的硬件带有符合标准的TPM芯片,BIOS的版本也足够新,但却无法启用Bitlocker。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AWindows Vista Ultimate中的Bitlocke r加密功能可以加密操作系统所在分区,防止系统密码被软件脱机破解。你不能启用很可能是因为你的硬盘分区不满足要求。简单来说,要使用Bitlocker,你的Windows Vista必须安装在c盘以外的其它分区上,而且C盘至少要有1.5GB的可用空间。Bitlocker需要加密Windows的安装分区,但不能加密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而不管将win—d ow s安装到哪个分区,引导文件都会被保存在C盘根目录下。如果你将Windows Vista安装到C盘,就不能启用Bitlocker。

继续迅雷未完成的下载

Q我最近用迅雷下载一个很人的文件,速度很慢。后来我重装了系统和迅雷,但是下载地址已经丢了。现在我硬盘上只有没下载完的文件,请问有办法继续吗?

A可以的,重新安装迅雷后,在“文件”菜单下点击“导入未完成的下载”,并选择没有下载完的文件就可以了。如果把迅雷安装到非系统盘,以后重装系统就可以直接运行,所有的下载记录也可以保留下来。

“兼容软件”存在兼容问题

Q以前使用Windows XP的时候,我一直用Acronis TrueImage来备份系统。后来用上了windows Vista,做软的Windows Vista Upgrade Advisor提示True Image和Windows Vista有兼容性问题。但Acronis官方网站上明确说了该软件已经兼容Windows Vista,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A一些软件尤其是整机备份类的软件,为了实现某些特殊功能,往往需要给系统安装驱动程序,而软件的安装程序会根据系统版本安装相应的驱动。很可能这个软件带有windows vista下可用的驱动,但你又是升级安装的Windows Vista,因此系统中只有Acronis True lmage的windows XP版驱动,你需要卸载软件并重新安装一下。通常来说,官方网站承诺支持windows Vista的话,可靠性还是有保障的,所以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软件版本并不是最新的,不支持Windows Vista也在情理之中,只要安装新版本即可解决。

引导式帮助在哪里

Q我很喜欢测试版Windows Vista中的引导式帮助功能,但正式版中却没有,这个实用的功能被取消了吗?

A没有取消,但脱机帮助文件不再提供这些内容。根据微软的介绍,为了能提供最新版本的引导式帮助,这个功能只能联网使用。在零售版的Windows Vista中打开帮助和支持中心,切换到联机帮助后,帮助和支持中心就会自动在线搜索可用的引导式帮助,并下载到本地使用。

eMule下载的文件在哪里

Q我在Windows Vista Home Basic中使用eMule时,软件报告我已经下载完成,但保存下载文件的文件夹中却没有,而硬盘空间又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A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和可靠,Windows Vista禁止用户或者程序向系统盘的重要目录中写入文件,而这些写入请求会被重定向到其它文件夹下。通过这种“欺骗”的手段,eMule以为自己把文件保存到某个目录了,实际上文件已经被系统转移到其它目录下了。你只需要在资源管理器中进入保存下载内容的文件夹,并点击工具栏上的“兼容性文件”按钮就可以看到了。最好的办法是设置eMule将临时文件和下载好的文件保存到非系统分区上。

无法播放压缩包中的歌曲

QFoobar可以直接播放压缩包中的文件,所以我把它推荐给朋友使用,但为什么其他Foobar没有这个功能呢?

AFoobar的这个功能并不是本身提供的,而是靠插件实现。将你的Foobar安装目录下“components”文件夹中的“foo_unpack.dll”文件发给你的朋友,保存到相应的目录下,然后重新启动Foobar就可以使用从压缩包中播放歌曲的功能了。

单光驱复制光盘

Q我新买的品牌机只配有一台刻录机,但是说明书里提到可以通过预装的Nero软件复制光盘。可是这里只有一台刻录机用于刻盘,用什么来读盘呢?

A这个问题不用你担心,Nero会让你先把源光盘放进光驱,将要复制的光盘内容缓存到硬盘上后再放入空白光

舟刻录。

重建“窗口切换”按钮

Q我不小心把Windows Vista快速启动栏上的“在窗口之间切换”按钮删除了,请问怎样恢复?

A在桌面上新建一个到“Rung1132 DwmApi#105”的快捷方式,然后将名称设置为“在窗口之间切换”,将这个快捷方式拖动到快速启动栏中就可以了。

ReadyBoost功能有问题

Q我的电脑只有512MB内存,安装了Windows VistaBusiness。为了让电脑运行得更流畅,我用一个512MB的优盘启用了ReadyBoost功能,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手上还有一个512MB的优盘,本来我想同时在这两个优盘上启用ReadyBoost,但是我没做到。请问有什么好主意吗?

A这是设计限制,一台电脑上同时只能有一个设备启用ReadyBoost,其它设备即使满足所有要求也无法同时启用。想使用更大的容量,你可以换一个更大容量的优盘,ReadyBoost最大支持4GB的优盘。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增加内存,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Net Framework的版本兼容性问题

Q前两天我重装了操作系统,顺便安装了最新的.NetFramework 3.0,可是发现以前一些可以正常运行的程序部无法运行了,仍然提示需要.Net Framework。我明明已经安装了最新版本,为什么还是不行呢?确实有这种问题,这是设计特性。.Net Framework不向下兼容,因此某版本.Net技术编写的软件需要对应版本的.Net Framework的支持,而不是装了高版本就不需要装低版本的了。

用APE文件刻录音乐cD

Q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张专辑,里面有一个APE文件和一个CUE文件,这张专辑用Foobar完全可以正常播放,但将它们刻录到CD光盘上之后,却不能在CD机上播放。请问我该怎么操作?

A你可能是直接把APE文件当成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了,这样的光盘是不被CD机支持的。首先要用Monkey’s Au-dio软件将APE文件转换为WAV文件,然后用刻录软件载入CUE文件来刻录WAV文件,这样的光盘才可以在一般的CD机上播放。

上一篇:研发工程师的英文简历下一篇:员工表彰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