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4-08-03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10篇)

1.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一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创造性品质。创新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二是思维加想象;三是灵感的产生;四是分析思维与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少年儿童往往表现为:敢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创造品质的表现,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爱护和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二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 注重引导学生, 不要囿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和方法, 要善于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加工, 寻找最为简捷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分解因式a2-6a-216的常规方法是利用十字相乘法, 但也可采用配方法得a2-6a-216= (a2-6a+9) -225= (a-3) 2-152= (a-3+15) (a-3-15) = (a+12) (a-18) .

二、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育观念, 教学能力、学识、素质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手段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也是吸引学生的磁石.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学“轴对称”内容时可按如下操作:1.提出问题:要在河边修一个水泵站, 分别向张村A、李庄B送水, 修在河边什么地方, 可使所用水管最短 2.建立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型;3.让学生按模型进行设计, 引出认知矛盾;4.传授新知;5.对模型再重新设计.

三、改进教学方法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客体, 同时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将“填鸭式”、“满堂灌”变为“满堂言”, 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让学生积极参与, 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如:解方程 (x-1) (x+2) =70.该题的一般解法是把方程化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x+2与x-1的关系是:它们的差为3, 且x+2>x-1, 故可把70分解成差为3的两个因数.

解:原方程化为 (x-1) (x+2) =7×10=-7× (-10) .

x+2>x-1, ∴x+2=10或x+2=-7.

x1=8, x2=-9.

2.改变教学模式, 开拓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听—记—练”的传统模式, 提倡“自学—质疑—研讨—运用—创造”的教学模式, 多让学生说“不”.例如:用多少根火柴可以组成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 如果取走一根, 还能组成6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图形吗?这类问题, 只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启发学生采取发散思维进行想象, 消除定势干扰,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所以教师应鼓励他们, 把猜想转化为理想, 把理想同创新结合起来.一旦这样, 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让学生成为生活、实践的主人

数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 数学课堂应从社会生活中拓展, 书本知识应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 积累数学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例如, 在教《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我是按如下几步进行教学的: (1) 创设问题情境, 动手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引导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三根木棒动手拼三角形, 分别提出以下问题:①都能拼成三角形吗?②同桌或邻近同学的木棒与自己的木棒是否有一样的结论?③用自己最短的木棒截去一小段看是否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2) 归纳探究:①综合上面结论有以下情况不能构成三角形: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两条较短线段之和等于第三边时.②放手让学生猜想、归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③启发学生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给出证明.④演绎推理, 探究推论.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三角形按边关系分类.全班合作交流后给出定义:

三角形

{{

4.让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自身的思维应具有创造性, 并以创造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氛围, 为学生提供联想善思的创造性良好情境.比如:对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传统的解法, 探究新的解法, 通过解疑, 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认真研讨学生的思路, 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发散思维过程.

例如, 在学习了圆心角与圆周角后, 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同圆或等圆中, 一条弧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 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位置关系, 并猜想、讨论、归纳:①当圆心在圆心角的一条边上时, 同一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有什么关系?②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 同一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又有什么关系?

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一、引言

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因为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逻辑推理科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二、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双边活动的过程,数学老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在素质教育条件下,老师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老师要改变“教”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应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教学思想到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上都要大胆突破,有所创新。老师在教学模式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采用“自学—辅导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是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它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并作出总结,以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从目标看,它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条件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三、训练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创新思维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感知的能力,小学生更善于观察事物,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敏锐观察力的训练。

(一)培养小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也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观察兴趣,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与数学问题相关的现象,从而获取广泛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以提高其观察力的准确性,从而发现新知识、新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提高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敏锐性,进而提高观察水平。一方面,要培养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习惯。观察时不能带有盲目性,要针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另一方面要培养小学生在观察时随时做记录的习惯。对自己观察到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三)训练科学的观察方法。

训练小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观察方法有很多,例如顺序观察法、典型观察法、分解比较法、比较观察法。当然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作用。我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比较观察法”很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几何图形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观察法是必不可少的,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多种器官的协同参与。

在观察中要加强多种器官的协同参与,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这样才能加强神经系统各部分联系,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系统性,提高观察的敏感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情景是特别注重问题,以问题来组织教学。创设情景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不断探求的心理取向。老师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鼓励小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看法,对一些创新见解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学生的思维自由敞开,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下面这道图画应用题:在树上原来有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那么现在一共有几只鸟?老师可以再黑板上先画5只小鸟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老师紧接着画3只鸟,然后让学生作答,小学生们会积极踊跃的举手作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及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在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注重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 使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方法,新思路,产生新观点,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巧玲.数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教法探讨,2007.

[2]黄建国.浅论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数学教研[J],2008.

4.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四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5.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五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要创新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训练方式等,融入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发扬民主,注重实践。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发扬民主;多疑;多发现;多探究;渗透;拓展;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颇有感触、深感欣慰。

1.改进自身教育方法、渗透创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要让学生的思维创新,首先要在教育上创新,教育上创新关键在于教师的方式方法上创新。在传统教学中,可以说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毫无关系,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这样的教育几乎是抹杀了所有的创新思维,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一个教育专家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

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创新思维之火,尽可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自读体会,初步了解这首曲子的构思后,提问“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就会有许多答案:知道了当时的季节,知道了当时作者的苦闷心情,知道了当时环境的凄凉……,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其思维闸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又让其掌握课文内容,又领略一些学法。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发扬民主,开辟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千篇 一律、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教师都没创新,何从谈培养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发扬民主,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不局一隅,不拘一格,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发扬民主,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例如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一文教学中,讨论:“交代信的内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学生的答案就会异彩纷呈,见仁见智:

衔接过度作用,衔接“我”参加竞选与被攻击两个情节。

佐证作用,祖母的话佐证了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对方的看法是正确的。

辩驳作用,祖母的回信虽短,但无疑是一切不实之词的有力辩驳。

铺垫作用,为最后我退出竞选作铺垫。

引领下文作用,引领了下文一连串在我意料之外而在祖母意料之中的事。

照应作用……

对比作用……

这样的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思维如“银瓶乍破水浆迸”,课堂氛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会得到事半功倍吗?

3.改进教学训练方式,融入创新,兼备神形,拓展思维灵性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教师也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教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也可以是对作为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也可以面向课外。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时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便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一步: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了可用白杨比喻北方农民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人?并说说它们分别来比喻什么人?

第二步:教师继续启发讨论:生活中除了刚才列举的粉笔、钢笔、橡皮等可以比喻奉献精神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奉献精神?

第三步:教师再进一步启发思考:刚才同学们的练习只是用某一种事物比喻某一人,现在请你以“小草”为例,说说用这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可以分别比喻哪几种人?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创造美的思维。又拓展学生思维灵性。

4.延伸课外,开拓创新,注重创造性实践

传统教育就是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在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大语文空间,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的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诞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6.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六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但同学们想过没有,碳除了有+ 4 价的CO2 外,还有+ 2 价的CO,同时硫除了有+ 4 价还有0、- 2 价,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出了CO2 、SO2 这两种呢?难倒同学们没有怀疑过吗?(问题提出后,学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和想试试的探究欲望)师:产物到底是不是H2O、SO2、CO2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

生: ( 一部分学生反应很快) SO2 用品红溶液来检验;CO2 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水蒸气可以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如图所示。

师: 这样设计实验能不能保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一定是CO2 气体?( 提出这个问题后, 许多学生感到迷惑不解, 甚至莫名其妙。于是我作了进一步的引导。)师: 品红溶液只是用来检验SO2 气体的, 它能不能将SO2 气体全部除去?( 少数反应快的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品红溶液不能将SO2 气体全部除去, 多余的SO2 气体还是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 在检验CO2 气体之前应该想办法把SO2 气体除尽。)生: 混合气体在通入澄清石灰水之前,应该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来除去SO2气体, 再经品红溶液检验, 确认无SO2 气体时才能检验CO2 气体。实验如图所示:(见下图一)其中有两个学生组装了如下装置(见下图二)通过实验的创新教学,可以使学生化学思维更活跃;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使学生敢于动手做实验, 甚至敢于动手做以前不敢做的习题, 最终学生的化学成绩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新课标强调转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活动引向有利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目从师、不盲目从书、不迷信权威。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启发思维,有利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应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固然具有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懂得教学的艺术教师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应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感,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未知的化学定律、原理前置于事实,展示化学知识非凡的魅力。使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学生积极探索原因。在课堂中有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教学,留给学生开放性空间,有利学生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影响着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可以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条件,学生想方设法可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我让学生在家用生锈的铁片浸泡在浓茶水中,过一天观察其现在,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茶叶的制取工艺流程有何改进。然后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和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7.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七

一、树立“活动教学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活动教学观”是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什么是“活动教学观”呢?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真正的学习是出自儿童本身, 而不是教师的传授, 教师应让儿童自发地和自动地进行学习。让儿童自动探索外物, 通过活动及其协调, 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重新创造发明和理解事物。由此看出, 皮亚杰指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启发者。既然如此, 在树立活动教学观时, 教师就应明确以下观念。

1.作为教师, 我们应允许儿童彼此交谈, 并组织他们讨论, 使参与共同活动的儿童能够交流他们的观点, 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我曾进行了第十二册《穷人》一课的教学, 在学习完本文后要求学生续写。因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 于是我让学生思考:“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怎么样呢?”学生在思考几分钟后纷纷发言, 一个孩子说:“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 桑娜和她的丈夫就更辛苦了, 桑娜每天要帮别人洗很多衣服, 而他的丈夫每天打鱼回来得更晚了。”另一个孩子说:“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 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时,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桑娜一家生活本来就穷苦, 现在还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不可能生活幸福。”“让他们幸福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马上得到幸福是不太可能的, 那怎么结尾更好些?”我趁机发问, 刚才发言的孩子站起来说:“那就这样, 桑娜一家生活更穷苦了, 可是善良的桑娜, 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很好地照顾西蒙的孩子。后来, 西蒙的孩子长大了, 他们知道了真相, 他们用行动来报答桑娜和渔夫, 让他们的生活好一些。”听了孩子们的发言, 我欣慰地笑了。不管孩子们给予《穷人》是悲剧还是喜剧的结局, 他们的想象都是合理的。由此可见, 创新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得到极充分的培养。

2.教师在遇到学生那些似乎偏离主要方向的答案时, 要留心那些意想不到的和灵活的东西, 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 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 当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掰了玉米向前走, 发现了大西瓜, 就丢了玉米去摘西瓜, 后来看见小兔就丢了西瓜去追小兔, 结果兔子没追到就只好空着手回家时, 我问学生:“你们说猴子怎么样啊?”于是有学生说:“猴子做事不能一心一意, 结果什么也办不好。”可有一个学生却说:“小猴子不知满足, 总想得到更好的。”两种答案截然不同, 谁对谁错?如果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的话, 第二个学生无疑是错的, 可我却认为两种答案都反映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尤其是第二个学生换了个角度想问题, 超出了一般的思维定势, 极具创新精神。由此而知, 我们应留心学生那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创造力, 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广阔的心理翱翔的自由空间。

二、抓住学生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探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新颖奇异的学习环境,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思维。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 我带着一群“小画家”模型走进课堂, 学生一看, 这么多东西, 顿时瞪大眼睛, 想看个究竟。可我先是深藏不露, 到关键时刻 (学句的时候) 我出示“小画家”, 让他们在一块平坦的白沙滩上面随意走了几步。同学们心中的谜团打开了, 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小鸡、小狗在雪地上能留下脚印;有的说人在雪地上走留下的脚印像半个花生壳;有的说小白兔在雪地上跑的脚印像梅花, 一串串的很好看。学生七嘴八舌, 思维非常活跃, 有的说乌龟也冬眠, 还有的说蛇、蜈蚣、刺猬等小动物也要冬眠。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了解了词句的含义, 而且扩展了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说:“读书无难须有疑, 有疑者都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学习、回答, 不喜欢不合乎常理, 总有自己想法, 提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的学生, 把他们定格为不听话的学生。但是, 我们从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身上看到, 他们在童年时代很多都被列为了不听话的学生。因此, 教师要为国家培养出人才, 就不要用模式化的教学去束缚学生, 要改变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多问几个为什么。

8.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八

关键词:思品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44-1

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教学设计以及提问的艺术,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式的死记硬背,再加上思品课的学科特点,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政治课堂沉闷、低效,教师上的没精神,学生学得无精打采,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掘课堂提问蕴含的潜力。

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现代社会的参与者,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自主学习、不断创新、主动发展的能力。但现实是我国的现代教育仍然受着传统教育的很大影响,教育中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忽视创新。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往”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Flash动画视频资料(主要内容是未成年人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这段切近学生生活的鲜活事例马上引起了学生共鸣,甚至是震撼,把学生们的热情、兴奋点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或与自己的认识不一致、相冲突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总是希望了解它们,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急于探究、急于解答。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讲授“珍爱生命”这一课内容时,根据书本所展示的美国伐木工人巴尼截肢自救的故事,设置了四个问题:1.巴尼在森林伐木时遭遇了什么?2.在当时情形下,他有哪些选择?巴尼的最终选择是什么?3.巴尼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4.巴尼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投入,开拓思路,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样,通过教师层层设问,学生层层推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课堂辩论。辩论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课堂辩论,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例如,在讲授“网络交往”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分头收集论据、材料,从网络交往的利和弊两方面进行辩论。当双方参辩代表激烈争辩时,其他学生旁听,并要参加辩后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他们得出共同的结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中学生对待网络要有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让自己拥有一段精彩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生活。

在组织学生课堂辩论时,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开拓创新思维。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身体验的过程。这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创新素质系统各要求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和想像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创新的实际效果。

那么,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采访等。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思品课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展开学生课堂辩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些教学形式进行有机融合渗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瑞祥.创新学习能力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0).

[2]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04).

9.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九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使命,在于向中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及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若你作为郑和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集合思维的发展

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 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要点浓缩法 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练习对形成某一历史概念有关的相似或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等是判断练习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后决定、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的迁移训练

迁移总是以已有知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古今、中外、同时、同地史实的对照联系,启发学生联想,开展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如,讲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时,可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历史,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封建生产方式有何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封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政治上形成层层受封的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是普遍建立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个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加深对西欧封建制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2、邻科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关。凡是邻科已讲过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可以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许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讲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渊源等。

3、其他知识的迁移训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历史教学有关的知识,诸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课堂讲授时,若能与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倍感亲切,极易加深印象。比如,讲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可联系影片《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10.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十

服装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者的创造性活动,目前,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其学生的个性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发培养尤其重要,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服装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开启与应用,意即设计者发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一种现代时尚语言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作品情感化、个性化、实用化,以此达到设计作品的独特性。

一、服装设计教育现状

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走过30多年的艰苦历程,服装教育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进步而前进,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国外教育相比较,我国服装教育还存在诸多客观问题,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授课方法传统、课题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薄弱等。部分地方高校虽然与地方服装产业相结合,不仅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和品德的培养,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教育能力的培养,并且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赛事,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仍然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在出口创汇的服装中,没有原创产品能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产品缺少高附加值,因此价格低廉。服装优秀人才能否脱颖而出,不仅课程设置要合理化、加强校企结合,更要注重将创新思维模式需注入学生的课内外教育生涯中。

二、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启发培养

创意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以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通过创新思维,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客观性,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意的、有现实意义、社会价值思维成果,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全方面打开思维,展开想象,思路遇阻,“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拘泥一种思维模式,灵活变化,调整思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直觉、想象、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生活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启发教育,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培养。

(一)课堂上创新思维的启迪培养。

1.知识汇总、引发创新。服装设计中学生的创意思维不局限于简单的形象思维,不仅来源于视觉和直觉、在设计外轮廓中进行仿生模拟、内部结构中简单地将领子、袖子、门襟等零部件拼凑组合,而是知识综合的完整性接受与整合再设计过程。一是古今中外,融汇贯通,将中国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层层拨开,了解每个时期服饰文化生成的政治、文化、艺术背景,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该时期的服饰形式、色彩、面料以及制作工艺、染整技术等特点,把握内外文化的源泉,将感受最深的知识点结合时下流行元素进行合理的形式美结合,生发具有视知觉、合理性、美感一体的新式作品。二是将中国与世界各个有代表性服饰文化国家的服装同时性对比研究,从国家地理环境、文化底蕴、风土民情等背景逐渐深入,探索产生服装服饰特色的原因,选择与中国同时期相关联的服装形态进行打散,遵循形式美法则重新组合安装,寻求创新思维完善作品。三是可以将历史性和辐射性的两种思维同时开启,遵循中外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结合流行的`前瞻性、合理使用设计法则进行立体式创新思维的培养。

2.引导探究、培养创新。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想得太高深、太神秘、太高大、甚至难以捉摸、无从着手,因此阻碍了人类的创新。如第一次把电梯装在室外就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老牌饭店一位清洁工的创意,这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创新是人类生理和心理潜伏的一种特质,在特定的环境下,定会开花结果。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使命。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沿着不同路径,突破惯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标新立异思维革新,必须有意识、多角度、多维度地开启学生思维操作,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的设计应用,设计者往往习惯使用正向思维,说到“红色”,想到太阳、献血,“绿色”想到希望、生命及和平,而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或求异思维,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服装设计中“内衣外穿”这种现象是明显的逆向思维应用模式。

(二)生活状态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1.拓展兴趣、激发创新。创新思维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展开,生活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竞争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发展积极有益并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体味科学文明、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大学生们不单单只着眼于毕业之后出去找工作这一条发展道路了,一些大学生更热衷于走出校园去创造自己的事业。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遍的现象了。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特征,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第一,创业领域集中在所学专业,学生往往选择成立服装高级定制,如手工艺皮革、手工染织技艺工作室、时装摄影社团等。将课堂知识通过实践、婚纱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工作室。究其原因,一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手工作品市场化。第二,以同学共同创业为主,志趣相同的学生合伙创建团队,专业相同,便于沟通。以工作室为主,许多创业团队的学生毕业之后仍继续合作。第三,投入小,见效快,设计类学生创业的选题创意新颖鲜明,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基本可以采用电脑设计图纸,直接传送给客户,制作周期短,人工成本低,价格便宜。以上几种创业方式皆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凝聚力建设,通过努力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学弟学妹树立好的标榜,且更好更快与社会接轨,提升就业率。

2.关注时尚、引领创新。服装设计与时尚紧密相关,洞察时尚能力成为企业选择优秀设计类毕业生的刚性要求。以前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教材、教参、网络信息、时尚杂志、时装发布会等成为获取时尚资讯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大众可以世界性地追寻最新流行趋势,因此,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参与讯息的扑捉。二是一年一度的北上广服装发布会资讯层出不穷,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实习采风的机会参与服装专业活动,一方面搭建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时尚能力的洞察机会。三是与学生探讨时尚杂志、时装电影、电视、娱乐节目以及时尚节目,通过影视明星的服装特色感知时尚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时尚的敏感度,紧跟流行步伐,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这也是更新启发知识的一种方式。

三、结语

本文探索了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从学生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领域分别进行探索分析,总结诸多创意思维的开启与培养方法,能够确保创意思维有效长存,避免思维定势局限了创意灵感的迸发。在瞬息变化的新形势下,能够强有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皆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翔.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学研究[J].高教研究,,9

[2]吉萍.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探究[J].素质教育,,9

[3]李同长.关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分析[J].服装时尚,2014,8

上一篇:【实用】中心工作计划下一篇:篮球教师课程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