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谐发展

2024-09-21

创新和谐发展(8篇)

1.创新和谐发展 篇一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天下事“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发展之基,是利事之本,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人们对成功最好的注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高山镇就打造出了“以和谐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地处豫西山区和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发展上可以说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是提起高山镇,尤其是高山阀门,那却是远近闻名。

2005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在第33位; 2007年在郑州市综合实力已前进到第12位;2009年,高山镇继续名列前茅,居第18位。单从数据分析,高山镇的五年来的发展有进步也有倒退,但是要知道2003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是第76位。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高山镇可以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阀门之乡”、“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最佳宜居乡镇”、“中州名镇”、“郑州市生 态镇”和“国家卫生镇”等。2010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收入4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70元。与五年前相比,生产总值增长了107.8%,财政收入增长了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9%。

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和财政收入等这些数据,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意。五年来,高山镇就是顺应民心、立足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经济上,为企业和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抓发展上,始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稳定是基,平安是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在社会管理上必须要有所作为。在这方面,高山镇把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一)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稳控协调机制,把矛盾解决 在萌芽状态。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高山镇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慰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成了集综治、信访、司法、社会法庭为一体的综治服务楼,组建了社会法庭,构建起“大信访、大调处、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高山”建设。

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高山镇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臵得快。同时,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等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高山镇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在村级重大事项处理中,高山镇每个村都建立起了“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委会—联户代表大会—监委会”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村重大事项中均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做到了干群之间“有争议、大家议,力争把事情解决好”,这样干群之间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民生,把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做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必须以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办实事上。高山镇近年来围绕民生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和道路的绿化、亮化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村组通;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三是保障群众生活,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0元到100元的老龄津贴,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50%;四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新建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五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德,不断提升群众“知美、爱美、求美”的良好夙愿。同时,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经济是轴,发展是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创建和谐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雄厚的财力,谈什么发展都是空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民生投入需要资金,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资金,如果说平安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经济发展则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阀门之乡。但是,没有任何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企业改制后,有很多阀门企业纷纷倒闭,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场逐渐缩小,经济增长也步履维艰,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使经济雪上加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如何转变,如何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泥淖。高山镇选择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规划,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一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修路、引水、架电,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上支持,税收上优惠,服务上方便,使他们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园区填充能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土成熟企业内外部联合扩大生产,引进资金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场地、执照、环保手续引进外地资金进行规模建设启动生产。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园区产业相近或相关的配套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风为实,干事为先,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跨越发展,打造幸福高山

高山镇过去的发展有过成功,有过曲折,也有过教训,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群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有一张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宏伟蓝图。正是这样的前提,高山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从幕后走到前排,从落后走到先进,从贫穷走到富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同志到高山镇进行调研,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为什么高山镇不是荥阳市乡镇中最富裕的乡镇,但是对民生的投入确是最多的”。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以民 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为民方能安民、安民方能发展、发展方能为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一届党委班子换届的一年。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概念,荥阳市也提出了“打造郑州新组团,建设省会西花园”的战略目标,机遇摆在面前,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就能顺势而为。

未来的发展,高山镇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统筹镇村、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富民工程、合村并城安居工程、靓丽文化名片工程、社会保障慈善爱心工程”,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转型相互促动,坚持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互为依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打造幸福高山。这就要求全镇干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务实作风,踏实肯干,一步步按照蓝图绘就的目标逐步实现。

(一)作风为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实,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多想一想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的期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就能够以扎实的作风履行好自身职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干事为先,口号喊的再高,不干什么都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要充满激情,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二要提高能力,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干部要带头干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一方面要率先垂范,以实事做出示范,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亲历亲为,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

高山镇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我们相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高山镇的发展必将在宏伟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创新和谐发展 篇二

2008年9月, 次贷危机高潮迭起, 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 到雷曼兄弟, 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 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 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 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 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的, 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 是一把双刃剑。但金融危机的发生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 而是监管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 金融创新的概念

创新这一概念是本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并成为研究的对象, 则是80年代的事。虽然金融创新是一个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概念, 但直到目前为止, 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阿诺德·希尔金 (Arnold Heertje) 认为:创新, 总的来说指所有种类的新的发展, 金融创新则指改变了金融结构的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大卫·里维林 (David Lliewellyn) 对金融创新如下定义: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 新的金融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 在他看来金融创新显然应该包括金融体制创新, 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创新。

从以上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 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 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所谓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 新服务方式, 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二) 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金融创新是以金融深化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范畴, 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有关的基本理论。

1. 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金融在所有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机制一方面会促使被抑制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 加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 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 则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 因此, 要实现经济发展, 就必须实行金融先行的政策。金融深化理论在分析方法上, 提出“财富的研究比货币的研究更为重要”的观点。在以往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中以货币为中心。但金融深化理论认为, 要研究经济, 最重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存量, 只有研究财富的存量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实力, 也才可能看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发展潜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 它的金融资产量越大。金融资产的大小跟该国的国民收入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比例越高, 经济发展越快。据此, 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 要求放松金融管制, 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适应, 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2. 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学派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最早提出理性预期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20世纪70年代初, 卢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 人们在看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 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应;第二, 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应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据此, 政府的责任在于确立一种有利于公众进行理性预期的政策规则, 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 强硬反对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力主经济自由主义, 要求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 反对金融管制, 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吻合。

3.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于1923年在其《货币改革论》中首先提出, 后经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展而成。该理论认为, 由于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异, 投资方为获得较高收益, 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如甲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乙国, 投资者就会把资金从乙国调往甲国。为避免汇率风险, 投资者一般按远期汇率把在甲国的投资收益变为乙国货币, 并将此收益与乙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比较, 从而确立投资方向。两国间投资收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 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才会停止。厉以宁先生指出, 利率平价理论研究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 以及整个资本的流进流出和它的管制问题, 都推动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而其本身也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 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 由于受到体制、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管制严, 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的金融管制已大大放松, 但同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 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了金融创新的空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还远远没有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 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形成, 这使得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2. 品种少、规模小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 仍处于探索阶;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 还处在待发展阶段, 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已开办的新业务的发展水平看, 由于受到来自内外部的约束限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 在银行的整体业务中占的比例低, 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总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 也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3. 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质量较低

我国现有金融创新重点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 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张等, 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不足。此外,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 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 手段也比较落后。

4. 负债类业务创新多, 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存款等负债业务一直是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 金融机构退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也在这个领域最为丰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存单等大部分业务和工具创新皆属于负债类业务创新。长期以来, 贷款一直是金融机构垄断的资源, 这个领域过去几乎不存在竞争, 因而创新明显少于负债业务。

5. 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

目前, 对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许多方面还不规范, 自我约束性不强, 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我国金融法规仍不健全, 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 还没有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正常轨道, 所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手段, 加强金融监管的创新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一) 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 (如中央银行) 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 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二)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1. 从一般“市场失灵”理论角度看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应当发挥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金融领域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中,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 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如私人阳台上种植的花草对行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等, 后者如大气污染等。对金融业而言, 两种外部性可能都存在。

(2) 垄断。某些部门具有很强的由其技术决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 其固定资本又具有很强的长期使用性和沉淀性, 因而构成加入壁垒就自然垄断。金融业在本质活动上是规模经济的, 因此就会表现追求超大规模, 摆脱管理的特征。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竞争的市场中, 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 对其交易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金融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 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即道德风险问题。

2. 从金融业的特征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 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 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

(1) 金融业是“公共性”产业。金融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 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储蓄, 而资金的运用又是面向社会公众, 因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行为、业绩对社会公众产生直接的影响。

(2) 金融业 (尤其是银行) 是高负债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 其中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败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往往盲目扩张资产导致资产状况恶化。

(3) 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银行形成整个金融业的危机, 并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理论分析, 我们可以说,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经济发展史表明, 绝对的自由化和绝对的政府干预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 当代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自由”与“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至于是“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 则取决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从理论根源上讲,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就像“自由”与“干预”一样, 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 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 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 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三) 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真空”

目前, 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还不健全, 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个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仍按计划管理模式设置,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四大金融监管机构虽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但相互之间仍存在权责不清与相互冲突的问题, 存在监管中的“真空”, 相互配合不力, 从而降低了整体监管效率。监管机构内部各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负责审批的不负责监管和检查, 负责现场检查的不负责审批和日常监管, 各职能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各自为政, 难以统筹安排监管任务。这种多头监管的做法, 其结果必然使得监管力量分散, 不利于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管。

2. 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1) 对金融监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认识不清。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稳定各项安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融监管并不是万能的。而且, 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具有稳健和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市场约束、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网等先决条件。

(2) 对市场规范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市场根据价格信号的变化与传播, 灵活地发挥着对社会资金的配置功能和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功能。有效金融监管应立足于提高市场对金融机构运行的约束, 对市场缺陷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利率管制等人为地替代或扭曲市场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3) 对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认识不清。金融监管是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任务和职责, 监管机构是外因, 金融机构是内因。对单个金融机构而言, 该机构应对其自身负最主要的监管责任;而监管机构更多考虑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情况和问题, 主要职责是制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行为准则, 督促各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

3. 监管者垄断性风险大

金融监管由于其所处的垄断性地位, 在监管实施过程中缺乏市场机制中自我纠错的约束性和竞争性, 因此,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政府失灵”现象, 最终降低或者破坏监管的效率。监管者往往拥有强大的法律权限。由于它可以根据法律权限, 站在垄断的立场上对被监管者行使其监管的法律职能, 因此, 它成了“法定的垄断者”。出于这种超然的垄断地位, 使监管者很难发现其监管中的负面影响并主动予以纠正, 因此, 不具备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机制。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关系

以美国为代表的住房领域的次贷危机的发生, 所暴露的恰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矛盾, 它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 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带来灾难和不幸。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 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导致金融风险。这从理论和实践看, 都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作出分析。

(一)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金融创新会打破金融环境原来的均衡状态, 产生新的风险, 使原有的监管措施失效。如果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充分、风险管理有效、监管到位, 金融创新仍然是规避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 否则金融创新就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因此, 金融管理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对策, 对金融业实行新的管制, 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 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相互作用, 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三)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 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若以目的性为标准对金融创新进行分类, 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与监管性金融创新三大类别。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 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竞争性创新是指个别的金融机构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业务创新, 它可能最终变成全行业的活动。由于创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高的效益和超额利润, 会引起同行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这种金融创新偏重在金融技术的创新方面。协调性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之间或者金融行业之间进行的合作, 以减少行业成本和障碍, 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效率。它在一定条件下比竞争性创新显得更重要。尽管竞争性创新和协调性创新都是对现有的法律框架的突破, 但是相比较而言, 协调性金融创新更多的属于制度方面的创新。正是由于制度因素, 所以这方面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了金融机构的合作。监管性创新是指金融当局自觉适应金融的变化, 而超前进行的法律方面的变革。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

(1) 监管方式上, 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由于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发展, 传统的以机构为监管对象的方式便不再适应, 而应以功能为基础进行监管。

(2) 监管标准上, 从资本监管到全面性的风险。传统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 这种监管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 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着其他各种风险, 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目的。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已经成为各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 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传统监管制度注重外部控制制度,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对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越来越给予高度重视。

可见, 上述三类金融创新中监管性金融创新是困难的。因为法律的形成主要是对现存的行为进行规范, 而创新恰恰就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突破。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创新尤为如此。在一个特殊时期, 监管可以进行创新。当一个体系和体制进行重建时, 这种创新就会形成。中国目前正是处在这样的时期, 所以, 我国金融当局应当进行一些超前性的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问题, 实质上体现了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哲学思想的重心所在, 即金融监管的重心是应该放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方面, 还是应该放在鼓励竞争、提高效率、维护本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呢?这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因为, 选择前者 (加强管制) 会抑制本国银行的活力, 使其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选择后者 (放松管制) 则可能会影响银行业自身安全和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无庸置疑。究其危机发生的原因, 与金融创新畸形扩张同时又缺乏有效金融监管密不可分。

(一) 金融创新缺乏监管酿成危机

金融创新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运营的效率, 而金融运营效率的提高借助于金融深化来实现。金融深化的实质就是利用金融创新来增强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即通过利用银行体系适度的货币乘数效应和金融市场杠杆效应, 达到推动实体经济有效增长、加快社会财富积累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除去金融制度和组织创新以外, 微观层面的金融工具创新其实是通过节约资本的使用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并实现风险的对冲、管理、缓释和转移。这个过程必然涉及金融杠杆的使用, 涉及结构产品的使用, 涉及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风险的相互转移。但是, 当其中的杠杆率被随意地、过快地放大, 风险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转移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监管的时候, 就有可能导致金融泛滥。

(二) 美国次贷危机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 监管人手不足

在欧美成熟金融市场, 大多以政府部门的宏观监管、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和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共同构成三级监管体系。但作为其龙头和核心的政府监管部门, 实际中往往是危机爆发之后的“救火队”。原因在于创新品种越来越多, 牵涉范围和环节与经济和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深, 监管成本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压力也越来越高而难以为之。面对衍生品在资产证券化链条上的代理机构呈几何级增长、或绕开场内监管、场外交易日趋泛滥的局面, 监管当局的确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轻松违规而不受惩罚的现象普遍存在。

2. 监管手段落后。

金融创新迅猛发展, 大量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银行之间进行的OTC金融衍生品交易不断增加, 使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从而也使得对风险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 金融监管面临着虚假信息和不实财务数据的严重挑战。

五、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启示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 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集金融业务与管理于一身, 到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成立, 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 再到今天随着分业经营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巩固, 我国确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不可否认, 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 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推进过程中,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经济,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美国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

从目前来看, 我国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 无法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从而侥幸躲过一劫。然而, 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 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 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 只有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 推动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发展,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也只有如此, 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是, 鉴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峻现实, 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我们尤其要注意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使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 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和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 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采用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构建中国的监管体系, 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主体, 内部构建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组成的专业分工的“三合一”的监管体系;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们尤其要注意明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责任, 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条件成熟时, 逐步将机构性监管模式转化为功能性监管模式, 最终形成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政策, 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监管, 二者紧密协调的金融监管框架。

3.和谐、合作、创新、发展 篇三

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企业的对策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现在中国的企业面临着一些什么样的挑战呢?过去20几年,中国经济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举世公认的,也许是中国近三百年历史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靠的什么呢?从企业来说,靠的是这么一种经营战略,它能够充分发挥我们人数众多、成本低廉、素质较好的劳动大军这个资源比较优势。人口众多,而且中国人从来吃苦耐劳,比较守纪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这个优势因为在过去的体制下没有办法把它的潜力发挥出来,所以它变成一个包袱,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潜力发挥出来了,这是中国过去20多年来经济能够取得飞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但是这种经营模式或者说经济增长方式,开发的比较优势是浅层的,这种经营模式有它的局限性。而且随着经济的壮大,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于是企业感觉到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受到了约束和挑战。受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虽然这种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对环境又造成破坏。如果按照绿色国民经济研究项目来核算,明年的环境损失大概要扣掉三至五个百分点,而且这个问题是累积的,现在看来越来越显得严峻。

此外,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太大,以至于近年来有一种说法,“说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贱。” 2006年,矿石和其他的成本因素因为价格上升了19%,钢材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9%。于是有媒体说中国要掌握定价权,市场经济定价权是怎么回事呢?这和这种经营模式有关,因为我们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源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低价的、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消失。现在可以看到,不管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不管是技术工人还是普通劳动力,都很短缺。成本低廉、素质较好的劳动大军正在改变,企业如果还想依靠工资低成本来赚钱,今后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个挑战是全面执行WTO规则。现在过渡期已经过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连成一片了,中国企业面临着与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另外,在国际市场上对于中国的投诉、倾销审查正变得越来越严峻。

第四个挑战是政府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调整的一些政策,都会加大企业的压力。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就是汇率。过去我们为了支持出口导向政策,所以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并一直保持一个低汇率的状态。在经济学界从2003年开始就有很大的争论,包括政府部门,可是一直占主流的意见就是坚决不升值,这种情况在去年有了改变。要让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首先针对的是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当前的情况下,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肯定会造成人民币升值,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说都会构成一定的压力。

第二个是资源价格改革。资源价格通常讲的是要素价格,要素价格没有市场化,而且采取了低价政策,这是从计划经济以来一直延用的一种政策,这是不符合我们改革的要求的。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就是自由形成的价格制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今年资源价格改革要大幅度的推进。这样由原来价格低估,改变让它市场化,资源价格肯定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企业的资源消耗成本将提高。

第三个是货币政策。去年7月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关于利率和其他的货币政策手段,要更加充分的利用。也就是说在货币供应过量、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从紧,这是一个趋势。因为在过去,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的时候,国务院对于货币政策从紧好像是非常的谨慎,但是在当前这个情况下,看来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用货币政策手段或者说总量手段对货币供应的情况有所限制,当然光是货币政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用一些微观手段去解决货币供应过多的问题看来不见得是很有效的,因为在到处都是钱的情况下,非要把什么资产价格限下来,大概不大可能。但是对企业来说,如果这些方面的政策有调整,对我们会形成新的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加以应对,否则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政治方面都有一些很难解决的难题。而对企业来说,要在这个环境下打开一片新天地,就一定要正确地去处理这些我们所碰到的困难,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点是什么?就是要实现我们经营模式的转型,就是要开发这些深层的比较优势。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增加附加值,提高我们企业的盈利能力。用原来那种粗放的办法,主要靠卖苦力,又搭上了我们的资源、搭上了环境,靠量的扩张,每一个单位产品加那么一点儿钱,靠产品的数量来保持我们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条路子恐怕是走不通。就跟整个国家要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一样,企业也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要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性。

企业的创新与突破

郭广昌(上海浙商商会会长、上海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商业嗅觉比较好和肯吃苦、成本低,这是浙商以前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最近几年,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社会现实的变化,二是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变化。我们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能够制定相应的盈利模式。最近我们公司都在看一本书——《转型》,这本书讲到,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你的商业模式也要随时变化。

这几年,上海市浙江商会的一批企业家,在几个方面应该说都有所突破,涌现出了一些成功企业。

首先,整个浙江或者所有的企业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一类是只做投资,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投资型的企业,投资者想得很清楚,就是一个做投资的人,他懂得怎么去投资,投资以后怎么管理。复星集团的定位也很清楚,就是一个投资型企业。再比如杉杉服装,现在就是定位在服装行业,是做投资的一个企业,同时也做一些别的投资。另一类就是定位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产业上,并且做深做透。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做汽车零部件就很强。当然这里面也有融合,并不是说不可以做多元投资,做多元投资就把自己专业的投资能力建立起来,比如在做制造业以后有了多余的钱,也会投资其他项目。我觉得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明确,他们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不管是哪类企业,大家都很主动地和资本市场相结合。

其次,大家越来越注重商业模式的突破。在商业模式的突破上,像做服装的美特斯邦威,年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但是它却没有一家自己的工厂,而是在全国设有1千多家零售店。微笑曲线的两头,中间的制造完全不做了,这就是另外一种模式。以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一批浙江服装品牌企业正在崛起,而且我觉得未来会生机勃勃,这是我看到的一种成功的突破。以前,浙商只是做制造业,以温州为代表的产品很便宜,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是以品牌为龙头,以设计为核心,我觉得这样来做就是很好的突破。

还有一个突破,就是新经济方面的突破。上海浙江商会里面有网易、有马云的阿里巴巴,还有陈天桥的盛大游戏,在这些新的产业里面,我觉得上海市浙江商会的一批企业也是有些成功的典型。最有特点的还是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商业模式。大家其实都知道,现在也在美国上市了,而且市值是40多亿美金,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没有任何的高科技成份,就是在各个宾馆里面、酒店大堂里面放一个放映机,里面的内容是每天叫人骑摩托车去换的,不是统一播放的。所以没有任何的所谓高科技的东西在里面,但是非常成功,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商业模式的突破。

除了这个突破之外,现在大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当然是商业模式突破离不开技术突破,在技术方面,我们以前更多是在应用,是利用低端劳动力的低成本来创造我们的利润,现在我们更加转向运用高端劳动力的低成本来创造我们的利润。我们的研发和设计人员,相对于全球来说还是很便宜的,比如专门做手机设计的龙旗公司,2005年就在新加坡上市了,我觉得是非常有前途的。还有像正泰集团的南存辉,他们做低压、高压电器。现在跟他们做交流,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我怎么通过技术提升,把我的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走,这就是我们很重要的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突破。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现在已经去加拿大开石油了,民营企业到海外做石油,这是比较成功的。包括钢铁行业,我想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是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去做的。

最后一点是,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抱团发展。以前我感觉到北京来就觉得企业家大家很愿意在一起谈、聊,但是我们江浙的企业家不大愿意聊,老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我们浙江商会兄弟,一个礼拜看不到就觉得想得慌,就打电话问你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现在我们抱团发展,你愿意投资、我也愿意投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专业经验,相互提高。

怎样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通过新的转型保持盈利,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在共同实践的。理论是灰色的,但是实践常青,只要让大家充分地拓展,肯定会走出一条路来,再大的困难都会克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非常乐观,无论是面对国际竞争,还是面对整个市场的变化,我们都非常乐观。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企业家精神,有中国大的成长环境在。

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发展

樊纲(著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我们这样一个不可持续的经济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国际上天天面对、讨论的,我们是不是还能持续?为什么还能持续?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还很弱小,我们做的都是一些低端的事情。我们的国际化程度很低,这是国际上经常说的。在国际上我们都讲国内经济可持续,在国内都讲面对的一些问题。我们也通常跟印度比,印度有很多国际知名大企业,印度的制药、印度的汽车、印度的钢铁,在国际上都是一流的。印度的软件,印度的企业家国际化水平都很高。在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企业家是很少说话的,印度企业家都是滔滔不绝,英语是他们的一个优势。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要比不能跟现在的企业比,要跟企业的历史比。印度的企业TATA已经有130年的历史了,我们中国的企业多数是1992年以后的企业,是15年的历史,这是不可比的。15年的企业我们已经有像SARA这样的经营模式了,我们15年走的速度应该说比印度的速度还是要快的,我觉得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对于国际上经营的这些事情,他们确实比我们还要有优势,他们的法律体系是英美体系,所以他天生的对国际市场就比我们了解,我们第一代企业家确实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是在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下、不是在世界市场上成长起来的,我相信还有局限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走向世界,企业家们都在经受MBA、EMBA等各种各样的训练,企业家的孩子们慢慢也要从哈佛等名校毕业回来了,这些情况会慢慢变化,现在做的还是小的东西,等做到一定程度,我相信我们的企业家都会在实践当中寻找新的机会、新的突破。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应该看到自己的这些优势。

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着资源的约束和环境的挑战。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到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都难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还看到日本人天天在街上戴口罩,现在的日本,空气非常清新。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过去我们污染的排放很大,下一阶段确实要加速治理,但是在国际上就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没有希望了,污染简直就治理不过来了,以后就永远污染下去了。我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过这样的情况,发展起来以后,所有的国家都很快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内治理了污染。现在整个社会结构在朝着治理污染的结构发展,虽然速度也不一定很快,但是我们的企业家认识到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首先也是利用效率太低。经济增长以后要用更多的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这是正常的。就像美国人说他们经济增长了,当然用的资源多了。我们城市化刚刚开始,要盖很多很多的高楼大厦,盖很多很多的机场、修很多很多的公路,还要用很多很多的钢材、水泥,用很多很多的资源,这是没办法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看到资源约束,在这个意义上资源约束不是发展的障碍,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资源稀缺国家,而且现在经济学论证了只有资源稀缺的过程,最后才是增长速度快的国家、才是技术进步快的国家,才能够发展。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没有资源,但这不构成经济不增长的理由。真正障碍我们的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成本比别人高,那就没有竞争力,就会出局,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日本成了世界上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但是资源本身不一定是增长的状态。比如说石油没多少了,世界上这个资源没有了,价格提高了,在一定意义上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这是世界的资源够不够我们增长的问题,是世界人民一起要为更高的资源价格、更高的资源稀缺程度付费的问题,这就是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我们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发展会使资源价格提高,这是正常的。世界历史上为了资源一次一次打仗。新兴国家由于发展起来以后需要资源,而世界几百年的历史就是掠夺资源、争夺资源的历史。世界有没有做好准备接纳中国的13亿人口,接纳印度将来15亿人口,再加上东南亚的10亿人口,进入消费社会、进入城市化来用这些资源?世界要做技术进步创造资源,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创造资源。

当然近代日本的重新崛起,韩国、台湾的发展,四小龙的发展,证明了我们不需要打仗,只要我们能生产东西,能换、能去买,资源就不构成我们发展的瓶颈,甚至可以促进世界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练好我们的内功,提高我们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改革制度、改革各种技术,不被资源的稀缺所限制。但资源稀缺本身是正常的一个现象,不能因为资源稀缺就不去发展。我们为全世界生产,利用全世界资源,都是正常的情况。企业家正在从世界找资源,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创造一个国际环境,使我们统统按照正常的价格、公平的价格在世界上拿到资源,这是政府的职责。内政外交,国际战略搞得好不好,国际关系能不能确保我们的企业拿到的资源不比别人高一块价格。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常要面对的挑战,不会因为资源的稀缺而不能够成长。

企业的和谐发展

王小兰(时代集团总裁)

首先我觉得座谈会的主题非常好,“和谐、合作、创新、发展”,应该说发展是我们的目的,创新是我们的途径,合作是我们的方法,和谐是我们的环境。对和谐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有一个广义的认识,作为民营企业来讲,我们投身于慈善事业,我们捐资助学等等,这些活动或者这些方式固然都是我们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但是我自己觉得,作为负责任的民营企业家来讲,把企业办成一个健康的企业,善待企业的股东、员工和投资伙伴以及客户等等,这些事情应该更是我们民营企业家追求和谐很重要的一个路径。

去年以来,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当中有一些人落难了,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其实这些人对社会捐赠得少吗?解决就业问题的功劳小吗?我觉得一点不少、也不小。我觉得他们对于区域的贡献,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等等这些功绩都应该是不可磨灭的,之所以对他们心里有一点点惋惜,恰恰也因为这些原因。但是作为我们企业的工作者,特别是作为转型期企业的工作者来讲,我们确实需要研究办一个非常健康的企业、办一个长久不衰的企业,这确实是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

36条出来之后,我觉得大家也非常欢欣鼓舞,觉得我们终于可以跟人家平起平坐了。我曾经在一次发言中也讲过,如果我们民营企业的这些人把参与的竞争看成是给了我们一个去分垄断行业利润的机会的话,我们肯定死定了,我觉得只能把我们看成作为体制外的企业参与到体制内企业垄断行业的竞争当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推动市场体制的建设,或者推动这个垄断行业中市场规则的建设。换句话说,我们进入垄断领域不是靠官商勾结,占一点便宜,分一点利润,那不算进入垄断行业,也不算落实了36条。我觉得我们应该作为体制外的一支力量进入到垄断行业,我们参与这个规则的建设,我们推动这个领域里规则的建设,我觉得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或者落实36条的初衷。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千万别做必死无疑的事,千万不要为了这个吃偏饭,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责任感,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公平竞争的规则,这是我们和谐的方式。

创新就是使事情简单化

倪召兴(中融集团的董事长)

我对“创新”的理解就是“简单”,因为做事情以简单为主,就是把很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我经营企业是很简单的,就像我去别人家里一样,当对方非常热情地、红光满面地欢迎我的时候,我就进,如果发现位置已经坐满了,我不会挤进去,因为那样一来,事情就多了。所以我进入的行业都是以需求进入为主。比如我进入地产,在上海我进入上海陆家嘴,我进入北京也都是这样的。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在加拿大投资石油,作为几十年的地产公司,国家发改委为什么会批准我投资石油呢?我也运用了“简单”两个字。石油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难进入的、大投入的、高风险的行业,华尔街日报曾于头版报道了我的事迹,记者采访时问我,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失败了,你却能够在一年多时间内进入25万亩土地的油田,而且第一口井就喷出油来?当时记者对此感到怀疑。我认为也是“简单”,进入加拿大盆地的时候,我就问石油部部长,你们欢不欢迎中国企业来投资?他说欢迎啊,我们只要你按照标准进入、按照招投标程序进入。所以我进入的程序很简单,对方欢迎我就进入。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个都不带去,就在当地招了十几个拥有30年经验的石油专家,包括总会计师、法律顾问、总地质师。我经过九次招投标。因为我的投标很简单,就是经过专家研究,然后送到中国来。中国有将近一百多个专家对此进行研究,认为我的土地分为四类,就是有风险的和无风险的。所以第一口井打出来马上喷油。我投资了一百万一口井,一喷油就变成一千多万。我们去的时候,当地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非常欢迎企业家到那里投入。国家发改委认为,像这样研究过的东西,而且是中国一百多位专家研究过的报告应该得到支持,所以第一次就批给我三千万美金。所以我通过专家、通过石油部的邀请、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准、通过外汇管理总局的批准,难进入的行业我就进入了。

迈向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

张景安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的迫切要求,既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推进器。创新不足,将阻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要突破片面的认识误区,让合作、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此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我们科技纲要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说还没有解决好。我觉得这个问题还需要统一认识,还需要在更多层面上做一些体制上探索性的工作,慢慢地摸索出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建设。

4.创新和谐发展 篇四

—温江区天府街道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性质的体现,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法宝。近年来,天府街道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方针,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出发,以抓好信访维稳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要求落实到了为民、安民、利民的方方面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实现区委“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转变理念求突破

天府街道幅员面积22.5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9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7621人(包含本地户籍人口,集镇户籍人口,外来空挂户籍人口),辖区内流动人口常年保持在6-8万人。自科技园1992年组建以来,开始为科技园项目用地征地拆迁,历时18年,共涉及街道7个村(社区)、79个村(居)民小组,2.2万余亩土地被征用,约1.5万余人失地。经过18年的拆迁安置,初步形成了天府家园、学府芳邻、老场镇三大农民集中居住区。在拆迁安置过程中,一方面推进了街道城乡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因拆迁安置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发了不少信访积案、矛盾纠纷,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社会问题急剧增多,信访一度成为党工委、办事处最棘手、基层干部最难办、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工作。为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街道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的信访工作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注重用群众工作的思路拓宽信访工作领域,用群众工作的方法破解信访难题,坚持把信访工作置于群众工作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把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突破“就信访抓信访、就稳定抓稳定”的惯性思维,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稳定工作,用群众工作的理念、手段、方法处理群众诉求,较好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信访问题发生,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减少了不和谐因素,实现了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机制强保障

街道通过建立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长效机制,为群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畅通了群众意愿表达渠道,提高了解决群众诉求的实效。一是建立民意沟通制度。街道明确将信访接待日或领导接待日作为“说事”日,各村(社区)将逢场天作为集中“说事”日。除在集中办公场所或村(居)委办公地点听取群众“说事”外,街办还设立了“说事”信箱,公布联系电话,方便群众书面“说事”和电话“说事”。街道各级党组织还公开承诺:无论什么事,百姓都可以说;无论什么话,都要听;无论困难有多大,都全力加以解决。各级干部也主动深入村(社区),担当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在第一时间反馈到街道。二是建立下访制度。全面推行了党工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严格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和科级干部联系村(社区)制度。各级干部每月坚持带着《民情民事调查表》深入服务对象,详细了解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去年以来,通过群众“说事”,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00余条,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23起,均得到及时妥善化解。三是建立民主议事制度。每季度由党政办收集汇总群众反映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等,交由领导班子提交干部大会讨论,最后召开群众代表会议,进行议事决定,并及时向群众公布。四是建立承诺办事制度。对收集到的需具体办理的事项和时限,结合“三满意”活动进行动态承诺,完善各科室服务群众的职能职责,开设领导干部服务区,确定集中办公日,街道并以逢场天为集中办公日,以方便群众办事。五是建立定期评事制度。坚持各级干部个人每月针对办理事项进行自我评价,半年测评结合“三满意”活动组织满意度测评。测评中,对群众测评不满意过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按照“三满意”活动考核办法进行处理。六是建立听证评估制度。凡出台重大决策或者涉及多数群众利益的决定,都要实施听证评估,邀请群众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讨论,对多数群众不支持的事项暂缓实施,对通过听证评估的事项,召开大会做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去年以来,街道就土地征用补偿、公共服务、基层自治组织建立、环境整治、城镇建设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举行了5次听证评估,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的发生。七是建立自主管理制度。在7个村(社区)建立起村(居)民委员会、议事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不断规范村(居)民自治,引导群众加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在各村(社区)广泛深入开展和谐村(社区)、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家庭评比活动,营造共谋发展、同奔富裕的浓厚氛围。同时,在梓潼、沙子沟、天府家园三个集中居民区推行实施了群众工作“中心户”制度,在每个楼院设立一个中心户,负责收集社情民意,化解邻里纠纷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健全网络畅渠道

街道建立健全了以街道群众工作站为纽带、村(社区)群众工作室为基础、群众工作信息员为前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在街道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集中听取社情民意制度和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接访制,班子成员每周有一人到“一办三中心”接访,现场与群众交流,协调处理群众诉求,其中党政领导每月必须有两天以上接访,并将其职责分工,接访时间、联系方式在街办、各村(社区)公示栏公布,使群众可以自主选择接访领导;统一整合综治、纪检、信访、司法等工作力量,设立群众工作室,负责协调辖区和单位内部群众工作;在村(居)委会建立群众工作站,安排专人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在村(居)民小组(生活小区),聘请老党员、老代表、老委员、老干部、老工人“五老”人员任群众工作调解员和信息员,协助群众工作室开展工作,及时反馈预警信息,增强预知信访动态的主动性。目前,街道共设立基层群众工作站(室)8个,选聘群众工作调解员、信息员21名。去年以来,通过三级群众工作网络接待群众625起,其中咨询类100余件,来信类25件,求决类信访16件,使新增信访处理率达100%,息访率达91%,理顺了群众情绪,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多办实事理情绪

5.全民科普抓实效 创新发展促和谐 篇五

——广东省扎实推进创建特色社区科普工作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张平华 通讯员 黄善辉 李志 谢智慧

核心提示:2008年12月23日,广东省科协、广东省文明办联合召开了首次全省社区科普工作会议,对近几年广东省的社区科普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表彰了先进,研究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区科普工作。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广东省社区科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区科普新局面的要求。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殷浩也在会上对广东省全民合力、创特色社区科普品牌,致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广东省的社区科普工作进行了指导。

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职责。而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广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的关心指导下,广东省各级科协、文明办围绕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积极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广泛深入开展了“科教进社区”等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有1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集体,有11人荣获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工作者称号,有300多个社区获得了省级以上“文明社区”称号。

上下同心 营造社会化科普氛围

在开展社区科普工作中,广东省各级科协、文明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把科普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努力改善社区科普工作环境。同时,加强与教育、科技、财政、劳动、人事、工青妇、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据统计,全省90%的城区成立了“科教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广州、佛山、东莞等市和金平、禅城、曲江等有关城区还专门出台了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文件,在政策措施上对科普工作给予保障。各级财政对社区科普工作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各级财政投入社区科普工作1.9亿元,引导带动社会投入2.2亿元兴办各类科普事业,为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对科普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也使广东省社区科普的基础设施和科普资源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省建有各级科技馆102座,展厅面积109.8万平方米;科学技术博物馆85座,展厅面积9.5万平方米;社区科普活动中心2184个,社区科普图书室2198个,社区科普画廊4737座、43400多平方米,社区科普文化广场661个,各类科普教育基地731个。同时,还通过建立广东科普资源信息库和共享机制、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表彰活动等,开发了一大批科普图书、挂图、动漫、声像资料,共享服务面覆盖至全省城乡和华南地区,成为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开发、集散、服务的重要基地。如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在各级科协的支持下,与相关企业合作,投入3000多万元在广州市城区建设了1000多座高标准的科普画廊,实现科普设施建设、科普资源开发利用与社区科普活动、社区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深圳市宝安区近两年投入了700多万元用于科普画廊建设维护、实施“百家社区书库工程”,目前所有社区均已建立了科普画廊和藏书5000册以上的图书阅览室。

此外,在社区科普工作实践中,广东省各级科协上下同心,坚持重心下移,十分注重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家庭”的创建活动。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整合社区科普资源,使各项创建活动取得实效,营造了社会化的科普氛围,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广东全省已有12个城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创建了科普示范街道120个、科普示范社区228个、科普示范家庭34961家。其中,广州市科协、市文明办开展了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并列入广州市文明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为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圳市龙岗区把科普工作纳入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将科普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创建文明示范区责任制范畴,推动了社区科普工作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已建立了街道科协(科普组织)943个,占全省街道总数的60%以上;社区科协(科普组织)2119个,科普志愿者队伍1730支、人数超过13万人,基本建立了城乡社区科普组织网络,建立了由科技专家、高校教师、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大学生为主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全民参与 创建经常性活动品牌

社区科普工作环境的改善、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资源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科普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使得广东省各地群众性、社会性的社区科普活动蓬勃开展。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广东全省共举办社区科普活动31650场次,参加人数4208万人次;科普讲座10860场次,参加人数839万人次;科普展览11707场,参观人数4237万人;放映科普影视10804场,举办科普文艺演出2745场。全省各级科协在探索“科教进社区”、“科普进万家”的活动中,也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大家乐科普舞台”、“广场影视科普”、“社区科普文化节”、“社区科普论坛”、“社区科普大讲堂”、“漂流书屋”、“科普旅游”、“科普志愿者社区工作室”、“万人科学传播大行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使科普活动更加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推动广东省的社区科普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其中,深圳市南山区积极创新社区科普活动方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每年面向社区居民举办近千场科普讲座,全区每年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又如广州市的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以创建科普示范城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社区科普工作,使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达到行政区域常住人口的60%以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科技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此,广东省各级科协、文明办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群众的科技需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科普活动,面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据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07年,广东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群比例为3.1%,高于全国2.25%的平均水平,比2003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其中,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和“构建平安和谐文明社区”等方面的主题,广东省科协及各地方科协,采用科普影视、科普文艺、科普论坛、科技培训、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展览以及科技馆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全国科普日以及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科普活动,向广大社区居民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引导他们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近年来面向社区举办了各种技术培训班8905个,培训人数158万人次,接受继续教育人数近10万人次;发放科普图书资料1400多万册(份),张贴科普挂图70多万套。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带来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广东省社区居民讲科学、讲文明的多了,陈规陋习现象、愚昧迷信活动少了,全省城乡社区科学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集聚力量 形成科普长效机制

在全面总结广东省社区科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广东省科协也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社区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明在工作总结中强调指出,就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和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科普活动方式,着力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作,努力提高科普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社区科普工作 “大联合、大协作”长效机制。其中,广东省科协、文明办在今后5年将组织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即创建100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开发1000种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科普读物、创建1000个科普志愿者社区服务站、建设1万个社区科普图书室、建设1万座社区科普画廊。

在促进社区文明建设方面,广东省各级科协、文明办将坚持科普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时,把社区科普工作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的工作有机结合,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工作相结合,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区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目标,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同时,还将以社区居民科技需求为导向,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不断增强社区科普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结合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配合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机构,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举办与群众生活密切的健康与保健、老年医学、幼儿教育、心理卫生、减灾防灾等专业知识讲座、科普报告;依托社区科普学校、市民学校、远程教育网等各类培训机构和手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再就业、创业的技能培训,为人民群众提高就业技能和提升生活质量创造条件,努力营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为构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在探索和建立社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方面,广东省科协、省文明办将从2009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创建科普示范社区活动,计划在今后4年内创建100个有地方特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科普示范社区,通过各地申报、推荐,由省科协、省文明办联合组织评审、命名。通过制订科普示范社区申报和管理办法,明确创建标准条件、规范评审程序、建立激励机制。以创建科普示范社区为抓手,广东省将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和科学技术传播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科技需求的社区科普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6.创新和谐发展 篇六

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需求、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企业思想工作的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

1、创新工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旅游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萧条的旅游市场,企业职工各种思想矛盾、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逐步涌现出来,加上当前职工工资收入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矛盾更加突出。这无疑给政工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求我们必须从观念上理请工作思路。第一:要依法治企。作为国有北京公交巴士旅游客运有限公司,要积极探索实践市场化经营之路,按照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建立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四个机制‛。具体的说,就是以资产回报为原则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以效益为原则的分配机制、以能进能出为原则的劳动用工机制、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为原则的聘任机制。第二:‚四个机制,即要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这二者要做到和谐统一。只有处理好这些相互关系,才能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观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契机,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2、创新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如何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和谐企业创建为今后企业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鉴于当前的旅游市场经营的状况,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和谐企业创建为今后企业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现阶段,我国旅游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旅游客运市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仍相当突出。市民旅游出行遇到的一些问题仍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创新,提升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服务的司乘关系,实现旅游客运市场的和谐发展。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问题

1、价值观的转变影响企业职工对自身价值的评价

在市场经营环境下,大多数行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各行各业按劳取酬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不同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旅游客运司机工作的紧张程度、风险程度,与一般企业的司机员相比都很高。特别是当今,与同行业的司机员在同等条件下的待遇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司机员的心理有失衡。一些技术好、有一技之长而收入待遇又没有得到预期体现的司机员出现了跳槽现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传统的方法作用不大,这时仅靠简单的思想工作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企业成本支出市场化与职工收入保障性要求的矛盾

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原油原材料价格的攀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旅游客运市场行业内的竞争愈演愈烈。旅游客流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下降,但是国有旅游客运公司又必须保证北京旅游客运市场的基本运行。司机员的劳动付出不能得到他

们期望的回报,对司机员的思想状况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成本支出市场化与职工收入保障性要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3、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当前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都十分重视业务人才的培养,但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相对显得较弱。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身兼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作,他们很难挤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急需加快。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网上信息复杂多样,即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同时,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难以进行监督,对于一些个人意志相对薄弱的职工,容易在网上出现过激行为。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格局,使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真空、失控,给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消除网络这种高科技给职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素质。但在目前,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知识、网络技术还是比较缺乏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懂网络、不会电脑。以本公司为例,经初步调查,公司内部有近80%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教育,这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从业人员的要求是不相称,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被动,使得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着‚守土有责‛的严峻考验。

思想教育流程逐渐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集中宣讲、个别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控性,教育者可以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信息,促使教育对象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然而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企业、政治、领导等权威的控制,传播的部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不免引

起职工思想上的疑惑以至混乱,正是由于网络信息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再有,网络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依靠面对面直接灌输,但网络的出现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了第三方,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成了间接方式。如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思维方法、工作方式,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为创建和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努力建立适应创建和谐企业要求的新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要依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进一步改革,理顺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立体组织领导网络。要完善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必要的研究分析制度,健全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评价要和市场经济管理评价同等看待,摆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能用公正合理的量化指标来考核检查,从而逐步做到合理、科学、完善。企业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充分认识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它的重要性,当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交流日益频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走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要依靠广大的思

想政治工作者、党的各级干部不断在社会各领域不懈地做出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3、用改革的手段从本源上促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要从哪里下手。比如因收入分配不公产生的思想问题,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因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产生的问题,仅靠说服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带有普遍性的思想问题,必须要从改革入手,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各个单位、每个人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结构和体制的根本转变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当企业面临经营危机时,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适应和谐企业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现在许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匮乏,行政领导忙于业务和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引导力、凝聚力、向心力,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更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要着眼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从实际出发,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从机制上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在这方面应该注意总结一整套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经验,向先进的企业学习,从而有力地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5、创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深刻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我们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紧跟网络信息的发展步伐,增强创新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加强。

7.创新和谐发展 篇七

关键词: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 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 论述了社会历史运动的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 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结构框架, 形成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是正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由于它揭示了被我们一直忽视了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概念。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 不仅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 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 是在新形势下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应用。

一、追求和谐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和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 它体现的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是按照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过程, 是一部社会从片面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 也即是社会追求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历史过程。由于社会的发展呈现为纵向的动态过程, 社会和谐不仅仅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既是我国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也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唯物史观认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发展的时候, 社会就处在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时期。

从历史观上, 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动力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和谐观。在马克思以前, 对于社会历史的动因即“历史之谜”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人的自然本性决定论”等。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调的社会, 充斥着分配的不平等等严重对立和冲突现象, 但是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根本上是不和谐的, 如果不冲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一桎梏, 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找到通达和谐理想的正确途径的。总之, 由于不能科学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就无法解释现实中种种纷纭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理想的种种构想也就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抑或是心灵的寄托。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始人, 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活动的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平等、不和谐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此指明了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根本上是适应的、和谐的, 因此人们将自觉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和环节, 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身心之间的高度和谐也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实质上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正确处理矛盾的过程, 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和谐体现了一种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正确处理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关系, 使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社会矛盾, 而是要求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 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与快速发展的机制。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从而一举消灭了以往种种社会对立和冲突的经济根源, 尽管依然存在着城乡之间、脑体之间和工农之间这“三大差别”, 但这些差别是在整个社会基本和谐状态之下的正常差异, 是受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制约的次要矛盾, 因而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这些差别将趋于消失, 整个社会也将日趋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即“和谐”。

二、建立和谐是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物质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又是社会进步的第一内容。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演进过程。我国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时得出一条宝贵的结论, 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他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的共识、作为激发人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指引, 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从一国到多国, 是一个从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追求的历史过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都远远超出了当初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实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没有一个不是在落后国家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生产力发展很不够这个实际情况, 而不是像经典作家设想的那样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之上。而生产力的相对落后尤其是长期落后, 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一切陈旧的东西死灰复燃。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铁的规律,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内在法则。

社会主义中国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经过短短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便过渡到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这种生产关系领域的急剧变革和迅速提升, 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社会生产力自然而历史的巨大发展基础上的, 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的, 虽然反过来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后遗症。诸多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现实问题促使人们深刻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反思的结果便是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灭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结论。

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前提下, 通过变革和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 以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是现实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不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和谐”就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即使有所谓“和谐”, 也是暂时的、表面的、虚幻的。

三、实现和谐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题的

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 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和谐发展理念强调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无论是经济发展, 还是技术进步;无论是制度的完善, 还是文明的演进, 都应为人的发展开辟道路。个人能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社会能否满足每个人的发展需求, 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根本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在于只有它才能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因而不仅能够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能够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统一起来, 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在利润的驱使下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心之间关系的极度紧张。

和谐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原则以人为本, 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 而且在现实性上, 还创造性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些具体的实现形式尽管还受到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 但毕竟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形成了当代唯物史观面向21世纪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理论。试图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和谐世界”;在凸显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现实条件下, 遏制“资本理性”僭越, 强化“人本理性”升华, 把个人的发展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起来;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旗帜下, 推动阶级、阶层合作, 实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中, 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断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和真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代社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和新式武器, 更重要的还有他们至始至终宣扬和鼓吹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原则。但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这些令人眩目的原则只能是用来为极少数人服务的阶级工具, 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分化为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 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 从而也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处于执政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自身的利益, 这就为构建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保障。

从现实来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命题的提出, 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固有内涵的深刻揭示, 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既是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既是一个总的努力方向,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历史命题的提出, 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同时又反映出我党驾驭复杂局面的政治智慧和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讲, “社会主义”首先意味着要使亿万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经济在二十多年里保持持续增长, 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 从总体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但是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地带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完善, 这需要实践中的人自己来进行适时地调整和变革。事实上,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 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譬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蔓延、环境污染以及以诚信缺失为代表的社会道德危机, 以及近年来颇受关注和批评的地方经济发展的“唯经济增长论”。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确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当然, 这些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和矛盾并不是对以往发展路线和方针的否定,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新世纪就必须更加清醒、更加自觉地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 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讲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如果说改革开放过去的三十年是以经济发展为代表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那么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以“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为基本标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是建立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大幅度得到提高的基础上的, 其所着眼解决的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 而是关乎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向这样涉及根本、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一论断抓住了当前制约和困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且指明了破解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出路, 因此不仅体现出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同时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理论宝库。可以预见,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迈向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第42卷

[2].陈荣耀.追求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第2版

[3].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3

[4].张进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学意蕴[J].理论导刊, 2005, 11

[5].张西立.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J].今日中国论坛, 2006, 8

[6].祝彭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8.继承中创新 和谐中发展 篇八

关键词:继承;创新;和谐;发展;科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3-01

慢慢历史长河,我们离不开“继承”、“发展”、“创新”、“和谐”这几个字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中。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则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我们的创新与和谐,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改进、推新、突破;和谐—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谈到继承与发展,我们进而可以想到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科技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革命力量,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它也越来越凸显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我们可以说“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科技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从我们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各种高端技术产品,这些都是人们智力得以深化的具体产物。从人的精神价值上而言,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摆脱了贫穷的笼罩,为人类舒缓了一次次的危机。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医疗科技,它的发展旅程就是科技发展与继承的过程。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假肢是古埃及人以木头、皮制的脚趾作为假体,而它出现在公元前950年。随后,医疗工作者们经过漫长的研究与探索,在继承前人们功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从而在医疗科技上得到了历史上的突破,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假肢仪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没有更先进的医疗措施,面对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病人我们又何曾忍心?这也就是体现了科技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医疗科技中的假肢是在继承古埃及人的发明中创新的,它的创新在于内部结构、功能、性能以及外观上的创新,同时新时代的假肢又是在与最古老的假肢和谐中发展的,它们的和谐在于基本理论、构型以及基本用途的相吻合,所以我们可以说科技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如今的黄金,大多使用专门的采矿科技技术,能将黄金毫发无损地取出来。然而在以前,都是使用人工技术,那么一块黄金会有约百分之五十的部分被白白浪费掉,如果没有科技迅速地发展,会白白浪费掉很多的财产。黄金的发展同样吻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它的创新在于采矿技术的进步,包括采矿效率、采矿工具、采矿成本等,然而它的和谐在于没有采用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用具,而是给予社会一个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就是其和谐之处。

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今天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袭,抄袭,而是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同时要不断地扬弃、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在发展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也就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文化和谐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和和谐。对于一所学校,其文化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渲染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需要内部与外部的文化建设,比如校刊、校内活动、校内外交流学习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活动执行者就需要对其执行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使活动达到一种较完美的效果;同时在文化活动执行中,又不能与文化活动的根本意义相违背和冲突,这就需要一种主观与客观思想的结合,从而达到其和谐之美。

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它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日益丰富。所以,我们的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一个国家的腾飞离不开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离不开创新与和谐。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革命力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要让国家的明天更加美好就离不开“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杨檑; 《经济问题探索》, 1999(12):14-1

[2]袁柏顺;利益冲突管理与中华廉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4(4):1-7

[3]左成利;科技文化創新中的冲突和冲突管理:文化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4]邹下军;攀成钢设备维修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上一篇:树立榜样的标准是什么下一篇:国家监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