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千米的认识(一)
乐至县宝林镇永和小学杨秀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5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
学生1:1000米。
学生2:1千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反思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片段一:游戏情境中链接引新, 使学生学得主动而深刻
(课前谈话介绍拍手有延长寿命、变得聪明、给人快乐等好处)
师:这节课就从拍手数数开始, 行不行?听, 我拍了几下?
生:3下。
师:如果把老师拍的3下画出来, 你想到画什么?
生1:画叉。
生2:画小圆圈。
……
师:不管画什么都可以, 但是哪种简便就画哪种。你觉得画什么比较简便?
生1:画圆圈。
生2:画一竖非常简便。
师:竖线、圆圈都很简便。老师现在就来画3个圆圈。
师:请你们再拍手6下。 (生一起拍手)
师:如果让你们上来画, 要画几个圆圈?
生:6个。
(师在黑板上画完后让学生一齐数出6个)
师:比较这两个数, 你觉得6和3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6是3的2倍。
师:真了不起, 还可以怎么说?
生2:6比3多3个。
师: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生齐:3比6少3个。
师:这是说6和3相差3个。除了发现6和3的相差关系, 我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个3就是6。
师:反过来说6里面有———
生:6里面有2个3。
师:他说, 6里面不多不少, 正好有———
生齐:2个3。
师:伸出手, 跟老师一起将2个3圈出来。
师:谁能拍拍手, 让人一听就知道是2个3。 (指名生拍)
师:拍3下快一点, 中间停顿长些, 就更好了。我们一起拍一下。 (师生齐拍2个3)
师:6里面正好有2个3, 我们就说6和3之间正好有2倍的关系。 (板书: () 是 () 的2倍)
师:想一想, 6和3之间, 谁是谁的2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6是3的2倍。 (让生齐读这句话)
师:为什么说“6是3的2倍”?
生:因为6里面正好有2个3。
师:对, 因为6里面正好有2个3, 所以6是3的2倍。“倍”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它是专门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想不想跟“倍”交朋友?谁来跟“倍”打个招呼?
生1:嗨, 你好, “倍”!
生2:欢迎你, “倍”, 我们来交个朋友吧!
师:想不想跟它交朋友?
生齐:想!
师:能不能跟“倍”交上朋友, 就要看我们对“倍”的认识是不是深刻。想想看, 还有哪两个数之间有2倍的关系?
生1:2是1的2倍。
生2:10是5的2倍。
……
师: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好, 我们继续玩拍手游戏。
评析:课一开始, 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喜欢的拍手游戏引入课堂, 并以“玩拍手游戏”这一情境串来组织教学,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身心, 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 又通过多个相关联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建模, 很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考性。如, 通过如何将拍手的3下画下来,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求简思维;通过让学生看图说出6与3的关系, 巧妙地激活两数的相差关系, 同时引出倍数关系并建立2倍的概念———6里面有2个3, 6就是3的2倍。之后, 又让学生在类推中说出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有2倍的关系。此时, 教师已巧妙地将具体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抽象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有关“2倍”概念的外延。在上述学习过程中, 学生心动、情动、身动、思动, 学得生动而深刻, 使学生真正享受了“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
片段二:有序操作中抽象建模, 使学生学得生动而深厚
师:刚才我们通过拍手游戏初步认识了“倍”。为了能真正成为“倍”的好朋友, 我们还要对它作进一步的认识。下面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来加深对“倍”的认识, 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作业纸, 我们来画小棒并圈一圈。听好要求:第一行画2根小棒, 第二行画6根小棒。第二行小棒怎么圈, 就能让人一眼看出6是2的 () 倍?
生:2个2个地圈, 有3个2, 6是2的3倍。
师:画对的举手, 真好!下面来一个小棒多一点的, 难一点的。听好要求:第一行画3根小棒, 第二行画15根小棒。动脑筋想一想, 第二行的小棒怎么圈, 就能一眼看出15是3的 () 倍?
生:3个3个地圈, 有5个3, 15是3的5倍。
师:真能干!接下来的小棒更多:第一行画8根小棒, 第二行画40根小棒。老师有一个要求:如果你不画就知道了40是8的几倍的, 就不画了。
生:40是8的5倍。
师:怎么想的?
生:40÷8=5。
师:为什么想到了用除法计算呢?
生:因为求40里面有几个8, 所以用除法。
师:对了, 求40里面有几个8可以用除法算。因为“倍”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 所以“倍”不是单位名称, 算式40÷8=5后面不要写单位。
师:如果小棒的根数更多, 能不能算出来?
生:能!
师:第一行8根小棒, 第二行72根小棒。72是8的几倍?
生:72÷8=9, 72是8的9倍。
师:回到一开始我们所画的3个圆圈和6个圆圈, 要求6是3的几倍, 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生:6÷3=2。
师:6÷3=2表示———
生齐:6是3的2倍。
评析:在建立有关“倍”的概念与算法过程中, 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由直观到抽象的有序操作活动, 使学生真正经历并体验了有关“倍”的建模过程———先通过拍、画、看、说, 让学生初步建立2倍、3倍的概念;接着通过圈小棒、说写倍数关系, 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后通过将小棒的根数变大, 让学生在自主求简中自然而然地探索出求谁是谁几倍的算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要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算。
在以上建模过程中, 教师有序引领学生经历拍手掌、圈小棒、说思路、抽象出除法模型等数学学具操作、符号操作和言语表述的活动过程, 将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表征出来, 使隐性的思维活动显性化, 让学生在主动而有序的操作过程中经历多次的抽象与推理, 最终实现有效的建模, 从而扎实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渗透抽象、推理、建模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拍、画、圈、算等逐步抽象化的数学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新一轮课标中有关落实“四基”的教学理念, 使有活动和有思想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载体”, 让学生能带走一辈子并终身受用。
片段三:变式练习中运用拓展, 使学生学得灵动而深远
师:图1表示谁的人数是谁的5倍?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倍。
师:看, 现在呢? (指图2)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
师:再看 (指图3) , 谁来说一说?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
师:再来看 (指图4) , 谁是谁的几倍?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倍。
师: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一样了,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倍”还可以怎么说?
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1倍。
师追问:女生人数一直没变, 为什么男女生人数的倍数关系却变了呢?
生:因为男生人数在变化, 所以他们的倍数关系就变化了。
……
师:○的个数是△的3倍。你能画图表示这样的关系吗?想一想, 有没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看谁的方法最巧妙?说说你怎么画的?
生1:圆画9个, 三角形画3个。
师:同意吗?掌声送给她。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2:圆画3个, 三角形画1个。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3:圆形画6个……
师:停, 大家猜猜看, 他的三角形画了几个?
生齐:2个。
师:假如三角形画4个, 圆形画多少个?
生:12个。
师:假如圆形画15个, 三角形画多少个?
生:5个。
师:观察图5这两排数, 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第一排数从小到大在变, 第二排数也在变。
师:第一排的数每次多多少?
生齐:1。
师:第二排的数每次多多少?
生齐:3。
师:能发现什么是不变的吗?
生:圆形个数总是三角形的3倍。
师:真好!那表示圆与三角形个数3倍关系的画法有多少种?
生:无数种。
师:如图6, 老师用条形图来这样表示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能简洁点吗?不画长方形了, 可以画什么?
生:画线段。
师:对, 如图7, 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师:请看: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先一起来数一数苹果的个数。
生:1、2、3、4、5、6、7、8, 8个。
师:梨被藏在蓝色长方形的后面, 猜猜看, 梨有几个?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
生:梨有4个, 苹果个数是梨的2倍。
师:好!再猜, 梨还可以是几个? (猜到有8个, 2个, 1个)
……
生:还可以是3个。
师:如果梨有3个, 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呢?
生:苹果个数是梨的2倍多2个。
师:看一下, 去掉2个, 苹果个数正好是梨的2倍, 所以说———
生齐:苹果个数是梨的2倍多2个。
师:那添上一个, 苹果个数正好是梨的3倍, 但添上的这一个实际上是没有的, 所以说苹果个数是梨的———
生齐:3倍少1个。
……
3.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能主动发现汉字的特征,并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常见农具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发现汉字特点,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向家人或亲戚了解一些常用农具的名称和用途;收集农具图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农民播种、插秧、割稻的录像。最后出现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图。
2?指图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农具)
板书课文题目:农具。
3?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农具,我们一块儿去认识吧!
二、学习课文,自主识字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叫一叫这些农具的名字。遇到戴红色拼音小帽的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
教师:你觉得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教教大家。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4?开火车检查读。
5?发现探究,归纳学法:
(1)自读生字,你发现哪些字有共同之处?
(2)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内的伙伴听听。
(3)全班交流,相机贴出词语卡片。
镰刀 铁铲 锄头(钅)
箩筐 簸箕 背篓(竹)
扁担 拖拉机 插秧机(扌)
(4)想一想,为什么第一组都是金字旁、第二组都是竹字头、第三组都是提手旁呢?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钅”“竹”“扌”的字?
(5)说一说:我们按偏旁归类的方法记忆生字,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汉字的意思和它的偏旁有紧密联系,我们按以偏旁归类的方法学习生字,识记生字的字形,字义就更容易记了。
6?齐读词语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7?出示课文农具图。
教师:我们来给这些图片加上名片,谁愿意把名片(词语卡片)贴在相应的图下?
指导学生上台贴,台上台下互动,一起找名片、读词语,老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
三、拓展知识,自主实践
将学生收集的课文以外的农具图片(农村小学可带实物)集中在一起,形成“农具园”,让学生自己去认一认、读一读或摸一摸、问一问、说一说。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找规律:“割”左宽右窄,“担”等6个字左窄右宽。
2?看看谁能把这些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重点指导:插、割、器。
3?引导学生展示、评价。
4.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师:同学们,“偷”是怎样的一种行为?
生:“偷”是不好的行为。
生:是犯法的行为。
生:偷东西被抓住了是要坐牢的。
师:那“小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生:常常会穿黑色的衣服,不引人注目。
生:小偷经常是在晚上去偷东西的。
生:小偷偷东西时会很紧张,偷到东西了会赶快逃走。
……
师:诗中所描写的偷白莲的小娃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小偷一样吗?
生:不一样,他偷了东西还不赶快逃走,还慢慢划船走,一副悠闲的样子。
生:小偷偷了东西会很紧张,可小娃娃还一脸高兴样,一点也不紧张。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娃娃偷采了白莲也不知道藏起来,还扔在船板上,人家一眼就可以看到。
生:小娃娃还采了张荷叶顶在头上,好象一点也不怕别人知道。
……
师:我们来猜想一下,小娃娃可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偷”采白莲的呢?
生:他有可能是去荷花池塘里玩,看到莲蓬可爱就随手采了。
生:图上的小船上有一个鱼篓,我想他可能是去抓鱼时看到莲蓬,就随手采了,根本没想到自己是在偷呢。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生:很可爱的。
生:他很顽皮。
生:天真活泼。
……
学生初读古诗时,一看到“偷”就觉得这是个“坏”孩子。与诗人所描绘的孩童形象不一样。结合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再来读诗文,学生就能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真切地感受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5.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1、认写本课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借助图画,根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出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认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观察人们钓鱼时的动作神态,并把观察所得讲给大家听听。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学案:
1、借助拼音熟读古诗,认写本课生字,试着给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图画)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
(生根据图上内容进行回答)
2、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预习交流
1、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古诗,哪位孩子愿意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一下古诗呢?
(指名读-指名评价)
2、交流生字预习情况。
三、探究展示
1、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诗读得通畅,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
3、同桌互相听读指正,全班展示评价。
4、用生字卡片做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5、小组内读古诗,图文对照领悟诗意,看看能读懂什么,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提出来。
6、全班交流读懂了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在最疑惑的地方,教师作精当的点拨,相机指导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画了解“蓬头”
“垂纶”、“稚子”、“借问”、“不应人”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了解诗意。
7、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
8、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达标检测
1、读一读,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对应 应答 反应 应用题
倒映 映照 放映 映山红
2、背诵古诗。
五、总结拓展
1、你喜欢诗中的这个男孩吗?为什么?
(预设:喜欢,因为他天真可爱。)
2、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太好了,我们来读读:
(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
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
六、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课后审视: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学生钓鱼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和读好节奏,为分析古诗做准备。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住两个词语“学垂纶”和“怕”,让学生质疑,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
6.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1弊⒅厝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即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预习、阅读、感悟、交流,课后拓展探究,把三维目标很好地整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弊⒅靥逑肿杂商骄俊⒆杂筛形虻睦砟睢H醚生在自读中感受川江夜航的夜景美,在研读中品析课文的语言美,在拓展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通过读、思、议、品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从而理解课文,感同身受,达到从感性到理性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3毕胂蠼面美丽的夜景,了解航标灯的作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搜集江上夜景、航标灯、江上夜航的图片等有关资料。
学生:有条件的可观察夜航船在江面上行驶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绷奶煲入:我们都是生活在长江边的人,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江上景色吗?
2弊柿弦入:师生互相交流所搜集的资料,初步感受江上夜航的静谧之美,揭示课题。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毖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笔ι互助、生生互助读准课文。
可采用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小老师教读、师生共读等形式读通顺、读正确课文。
3毖生自主识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并进行组词、扩词练习。
如:“航”、“影”、“梦”是后鼻韵,“落”是边音,“澡”是平舌音,“盏”是翘舌音。
比较“漂”与“飘”、“澡”与“操”、“静”与“净”。
4毖习写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及书写难点,学生练习写字。
引导学生注意“洗”、“浪”、“澡”,这3个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黑”共12画,第6画是横,第7画是竖。
5毙∽楹献餮习。小组内自主读文,互相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感悟体会
可运用“边读边想,讨论学习”和“读、思、议、品”等多种方法,合作研读。
1倍粒嚎刹捎米杂尚∩读、默读等方式反复通读全文,勾出课文描写的景物及特点,并试着体会体会。
2彼迹貉生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重点研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该怎样读?
3币椋貉生自由讨论交流自主研读的体会。
如第一小节,从“黑”、“睡”等词体会“静悄悄”,从而体会江面景物的静谧之美。
第二小节,抓住“一条条”、“小星星”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航标灯的多。
第三小节,引导学生想象。讨论:航标灯“招手”是在做什么?“汽笛声声报平安”说的是什么?两岸的高山为什么会在“梦里笑”?
4逼罚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感悟诗语言的美。
(2)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美。
(3)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或诗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加深理解,品味赏析。
(4)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积累语言。
四、拓展探究,升华认识
1苯涣髯约毫私獾降拇舶和航海知识。
2笨瓮馑鸭、阅读有关描写江上夜景的好词佳句、片段、诗歌、文章等与同学交流、赏析。
附:板书设计
川江夜航江水静悄悄
航标灯都亮了
7.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8.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5、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张衡设计制造的地动仪。
重点难点:
1、理解地动仪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家地震局都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报;将地震灭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是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地震预报的呢?通过学习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说图意,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重点分析生字。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
四、学习感悟,精读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读第2~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习汇报读懂的内容。
2、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
(1)默读第5~10自然段,弄清下面的的问题。
张衡是怎么会知道陕西会发生地震的呢?他所设计的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A、因为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频繁,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B、张衡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制成了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所以最先知道陕西发生的地震。
C、地震仪是用铜做的,直径八尺,样子像个大酒坛,在外壁上倒挂着八条龙。八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哈蟆仰着头,张大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对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在铜哈蟆嘴里。
D、陕西地震那天,地动仪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所以张衡知道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3、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1)先看图,想想图上所画的内容。
(2)再读课文第8、9自然段,看看与图上内容是否相符。
(3)闭上眼睛,想想一下地动仪是什么样的。
4、激情朗读。
5、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老师引导,这样造型美观、精巧、灵敏的仪器,你想不想介绍给别人呢?
三、讲解地动仪。
1、自由写、说(围绕课文8、9自然段)
2、上台讲解。
3、评比、指导,(注意条理性、语言通顺,内容充实)
四、延伸小结。
张衡通过多年的摸索,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能学科学、用科学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17 张衡和他的地震仪
伟大的科学家 精通天文历法
地动仪:测定地震、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
9.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庇米约合不兜姆椒ㄈ鲜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背醵凉适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生字;初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大森林图片。)
师:在动物王国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些动物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喜欢看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读故事“厨师小山羊”。(生齐读题目。)
二、示题,读题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题目我知道了小山羊是位厨师……
师:咱们一起去看看小山羊这位大厨师做了什么美味可口的东西。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苯柚拼音,小声、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遇着生字反复拼读几遍。
2惫闯鑫闹写红帽子的汉字娃娃连成的词语自己拼拼读读。
3笨渭出示:本课生字(带音节),齐读。
4蹦憔醯媚男┖鹤滞尥薜亩烈粜枰给大家提个醒?(学生将这些汉字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5笨“小火车”,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正音。
6苯汉字娃娃的音节去掉,开火车读生字,并口头组一个词。
7背樯认读生字。
过渡:孩子们,这些汉字娃娃跑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
四、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1鼻牒⒆用亲杂伞⒋笊地读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狈肿匀欢纬樯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在读中注意提醒学生仔细听,并就字音进行评议。
五、记住要求会写的字,并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1彼娜艘恍∽榻涣髯约菏窃趺醇亲≌庑┖鹤滞尥薜摹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做动作、猜字谜、编故事等方法。
2庇忻挥芯醯媚鸭堑暮鹤滞尥蓿俊
学生提出难记的字,大家帮助。
3毖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讨论怎样写好这些字。
特别注意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要给学生留足观察的时间。
4北匾的地方老师作补充发言并范写难写的字。(师范写“脑”字。)
作业设计:学生书写字,教师个别指导。
写完后进行评议,及时鼓励。
10.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1、学生有预习和没预习,得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因我所试教的班级差别大,一个是比较内向的五(4),一个是比较活泼的五(5),所以,同一课文处理完全不同。
五(5)班布置预习:先读熟全诗,然后纠正个别句子节奏。要求学生拿出纸笔,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个别字词,进行预习,把预习内容写出来。不懂预习的,把你的问题提出来。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也把问题写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到底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存在多少问题,同时,笔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避免思维偷懒。十分钟之后,把这些纸条收上来,表扬预习很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预习内容读出来,老师再做点评补充。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好之后,再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之后,再由老师讲解。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五(4)班布置预习:把项羽的生平放在课前,通过了解项羽并查阅项羽的作品之后,再具体探究《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一些比较有气节的成语。课前直接先提出问题,老师按照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然后再把重点的知识点落实清楚。
这两种的处理感觉都比较好,师生互动比较和谐。后来在自己班执教的时候就综合了这两堂课预习的长处。
看来,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突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其道理的。
2、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五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的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的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是拘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的。
11.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一
1.通过俗语的学习,对俗语产生兴趣。
2.通过俗语,更加了解祖国和家乡,更加热爱祖国和家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加深对六条俗语的理解和记忆,激起记俗语积俗语的热情。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深入理解六条俗语,准确背诵六条俗语,做到不掉、不加、不错一个字。
2.搜集在家乡一带流传的俗语,至少一条,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背诵书中六条俗语。
2.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俗语的兴趣。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⒊查阅与六条俗语相关的资料。
《俗语》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X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讲述见闻,激发兴趣
星期天,吃过午饭,我家来了两位婆婆,拉起了家常。
一位说:儿子去年盖房子,他爸又是出钱又是出力;现在女儿也要盖房子,他爸又不得安宁。
另一位说: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2.提出问题,引出俗语
师:听了我的讲述,你们觉得哪位婆婆的话最形象最生动?她讲的什么话给你印象最深?
学生快速回答: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手心手背都是肉。
⒊引入课题,出示任务
这类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固定语句就是俗语。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六条俗语。(大屏幕出示)
教学活动2[X2]
二、熟读俗语,读准字音
⒈学生自由读
⒉指名读
⒊正音
⒋熟读成诵,要求不掉不加不错一个字。
教学活动3[X3]
三、质疑问难,引向深入
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屏幕)
师提问:①“五岳”指哪五座大山?分别在什么地方?黄山在什么地方?请在中国地图上指出它们的大概位置。
②“五岳”各以什么闻名天下?黄山又以什么闻名天下?
③这句俗语是赞美“五岳”还是赞美“黄山”?
生回答:(略)
师小结:(略)(大屏幕)
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屏幕)
师启发:在我们的想象中,天堂是个非常好的地方。这句俗语把苏杭与天堂相提并论,言外之意是什么?从字面上看,这句俗语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回答:①苏杭是像天堂一样好的地方。②天上最好的地方是天堂,人间最好的地方是苏杭。
师提问:苏杭分别在什么地方?请在中国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看这两个地方的代表景物,想我们学过什么课文?(大屏幕)
生回答:(略)
师小结:(略)
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大屏幕)
师提问:桂林在哪里?请看地图指出它的位置。
生指图简介桂林的位置。
师启发:关于桂林山水,我们并不陌生。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讲一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讲:(略)
师再问:阳朔在哪里?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
师小结:(略)(大屏幕)
⒋华山自古一条道。(大屏幕)
师提问:华山为五岳中的哪一岳?在哪个省?以什么闻名?华山上有条什么道?现在还是这一条道吗?
生回答:(略)
师:请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华山自古一条道,农村的孩子想出人头地,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上学。)请问,俗语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
师小结:(略)
⒌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大屏幕)
师引导:东北包括哪三个省?请在中国地图上指出东北的位置。
生看图说三宝
师小结:(略)
⒍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大屏幕)
师提问:雁门关在什么地方?请在图上指出它的位置?关于雁门关,你知道什么?
生讲师小结:(略)
师引导:看图,说说雁门关外是什么地方?那里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生讲:(略)
师小结:(略)
教学活动4[X4]
四、总结学习,课外拓展
⒈总结:学习俗语,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表达,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加深我们对祖国对家乡的了解。希望同学们人人都是有心人,随时随地记俗语积俗语。
⒉拓展:收集家乡俗语,至少一条,互相交流。
--------------------------------------------------------------------------------
[X1]通过讲生活中的见闻,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俗语的认识。
[X2]六条俗语中,有几个字是多音字,学生容易误读,在熟读成诵前,通过指名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知识。
[X3]针对六条俗语中的关键词,通过不同方式的质疑问难,一步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六条俗语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见闻,激起了学生的学俗语的热情和对祖国各地的向往之情。
[X4]通过收集俗语,交流俗语,丰富学生积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西师版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左右教学设计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09-26
《采蘑菇》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上册)08-27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08-16
西师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祖国》教案06-29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上册)08-04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9-30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06-16
21 珍珠鸟(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