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发展党员制度(精选8篇)
1.村发展党员制度 篇一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长效学习制度
为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驾驭全局和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学习时间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创建活动学习制度。
一、学习内容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2)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省、市县党代会精神;(3)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4)镇党委、政府重要文件及会议精神;
(5)与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相关的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历史知识、国防知识、国家安全法、保密法以及其他学习内容。
坚持三个结合:意识坚持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集体学习委辅,美味村班子成员坚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自学时间,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二是坚持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三十坚持系统学习和交流研究相结合,在集体通读和自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分管工作,写好学习体会,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二、学习组织
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组学习的责任人,要依照镇党委的学习要求,资质和主持好学习交流或研讨,并不定期地督促和检查班子成员的自学情况,党支部书记要记录学习情况,做好考勤记录,做好服务工作。
三、学习制度
1、坚持学习考勤制度,党支部书记对班子成员的学习、交流、调研、会议情况以及出缺情况做好记载,对考勤情况和学习进度要适时进行通报。
2、3、建立学习笔记制度。
建立不可制度。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由支部书记拿出专门时间进行不可。并对党员的不可情况进行激励备案,要有笔记可查。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为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家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完成党组织部署的各项任务,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员在所居住底范围内,要经常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跟群众开在谈心活动。
二、党员要进场主动了解群众的思想生活等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党支部吧、每半年至少要召开一次秋种代表座谈会,请群众参加到党员的政治生活中来,制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党员要虚心接受群众的建议和批评,对能整改的马上整改让群众满意。
五、党员要按照“一帮一”的要求,根据所帮扶对象的思想、生活和经济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入户联系。
六、党员要经常联系、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让他们在思想上坚定信念,在工作上求真务实。
七、党员在定期汇报工作、思想和学习情况时,应同时汇报联系群众的情况。
八、党支部要定期检查和分析党员联系群众的情况,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和督促。
九、党员联系群众的情况,应及时记录于支部活动记录,支部定期召开会议。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民主参与制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低位和责任,要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在本单位落实每一个党员对党的十五以及党的执政情况所具有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以便切实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得到贯彻和落实,并在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方面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为此特制定以下制度,以探索健全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有效落实的新途径。
一、落实知情权
(一)建立党内通报制度
党支部要定期向党员报告工作,让广大党员充分了解上级党组织和党支部的工作,增强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做到三个“先”:
1、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党支部收到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文件、要及时将其精神传达到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凡上级明确有要求的必须按时间要求或及早传达到每个党员。
2、重要工作党员先通报。关系村委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事项,在向教职工通报前,实现在支部党员汇总通报,让党员优先了解,并征求党员意见。
3、重大决策党员先执行。在贯彻重大决策中,要求党员必须带头贯彻执行,并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二)拓宽党内共同渠道
党支部要建立有效的党内沟通机制,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保证广大党员的意见能及时地反映到支部,把来自群众、来自一线、来自实践的经验集中起来,集思广益,改进工作。
(三)完善党内议事规则
建立重大问题充分论证制度,凡属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涉及党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前必须组织党员讨论。
二、落实选举权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支部高悬之前,在支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必须广泛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接受和高度重视党员的推荐和联名推荐:对支委的改选,要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形成村委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各党支部要认真履行党的章程,充分保证党员的选举权。
三、落实参与权
(一)建立党内提案制度
对党建工作、村委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党员可采取个人提案和集体联名提案两种形式向村委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凡关系党内事务的经党支部研究后应将办理结果答复提案人祸在村委党务公开栏中公布。
(二)形成首议票决机制
村委重大问题决策前,由党支部首先把初步设想在党员中进行通报,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必要时可在支部大会上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并把听取的意见和表决情况提供给村委。
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党支部应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员提出的不同建议和情况反映,必须认真查证核实,把党员的意见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管理制度
新民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党支部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条件,组织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1、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从项目、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各方面进行挟持,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2、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承诺任溶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支部和群众的监督。
3、参加设岗定责活动。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所在党组织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履行岗位责任,女路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4、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便民、利民活动,积极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
5、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分居各自岗位职责,定期走访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过招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费收缴制度
1、每个党员都要自觉地向所在党小组交纳党费,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亲自交纳或不能按月缴纳时,经支部同意,可以委托其他党员代交、预交或补交。补交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
2、按期、按标准收取和上交党员交纳的党费,并建立党费帐薄,按月公布党费收缴情况。
3、经常向党员宣传交纳党费的意义,增强党员交纳党费的自觉性。
4、5、新党员的党费应从批准为预备党员的当月开始交纳。对不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支部应及时提出批评、教育,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缴纳党费的一律按自动脱党处理。
新民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党支部报告。
二、党员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
三、党员临时或季节性外出且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仍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并报镇党委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
四、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在点相对集中的,建立临时党小组。
五、外出党员和临时党小组负责人应主动经常与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情况。外出党员接到党支部有重要活动通知后,应按时返回。
六、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或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不亨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村发展党员制度 篇二
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规定的法定职责,是内部控制的需要,具有监督及时(会计核算时同步进行监督)、效果好(是事前预防,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纠正)、监督成本低(会计监督本来就是《会计法》规定的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等特点,因此,建立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制度,可以强化乡镇代理会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监督,为各地加强“三资”管理提供借鉴。
一、乡镇代理会计应有自己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
对乡镇代理会计是否在核算过程中履行了会计监督职能,体现在对入账原始票据的审核上,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票据,应当在某一载体上进行登记,该载体就是会计工作底稿。会计工作底稿在审核工作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如果离开底稿这个载体,审核就无法记录,因此会计工作底稿是证明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完成审核工作,履行职责的体现。规范、高效、高质量地登记会计工作底稿能综合体现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
会计工作底稿不同于审计工作底稿,它是乡镇代理会计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票据形成的审核工作记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索引号、被审核单位名称、会计凭证号、会计分录、审核事项、审核日期、票据种类、票据张数、票据金额、审核发现问题摘要、审核依据、退回日期、整改日期、重大问题汇报日期等。
二、应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制度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制度是指乡镇代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审核各项票据过程中发现与经济业务不符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在会计工作底稿上应进行同步登记,并及时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反馈意见,退回并要求限期整改,涉及重大问题的,应及时向乡镇领导反映汇报,并跟踪做好记录的制度。
1. 审核登记是会计工作底稿制度的核心。
乡镇代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审核各项票据过程中,发现与经济业务不符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后,应第一时间在会计工作底稿上进行同步登记,而不是事后登记。
2. 审核登记是界定责任的现实需要。
只有在审核过程中及时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票据,并在会计工作底稿上进行了登记,才能说明乡镇代理会计切实发挥了会计监督的职能。有了登记,才能界定乡镇代理会计是否履行了会计监督职能。如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乡镇代理会计对村级收支原始凭证在入账前进行了审核监督,对于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齐全的票据,坚决退回补办,但部分村干部对于乡镇代理会计提出的要求不予理会,最终还是入了账,事后被审计发现存在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齐全的票据入账时,反而指责代理会计没有把好最后一关。登记是解决职责不清的最好方法,如果代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审核各项票据过程中发现与经济业务不符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没有在会计工作底稿上进行登记,就是没有做好自我保护。
3. 审核登记是为了退回并整改。
登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必须及时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反馈意见,退回并要求整改。涉及重大问题的,应及时向乡镇领导反映汇报,并跟踪做好记录。使乡镇代理会计真正从源头控制与经济业务不符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入账。这也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要求。
4.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制度是一项强制登记制度。
乡镇代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审核各项票据过程中,发现与经济业务不符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必须在会计工作底稿上进行同步登记,如同审计人员把审计过程中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予以记录一样。乡镇代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审核各项票据过程中,应发现而未发现与经济业务不符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或当时虽发现但未在会计工作底稿上予以登记的,事后被审计发现存在上述情形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和问题,会根据情节轻重,严格按照《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乡镇代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审核各项票据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也要同步实行零登记。零登记是同步登记制度的特殊情况。如代理会计记账当日没有发现问题,也应在会计工作底稿上记录审核日期和在审核发现问题摘要中填写没有发现问题。
5.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应作为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工作底稿应当妥善保管,遵守保密原则,不得外借。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上级审计时,会计工作底稿连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一并提供给审计组,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农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知悉的被审计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及有关会计资料中涉及商业秘密等事项也应负有保密义务。
6.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应采用订本式账簿形式。
会计工作底稿登记时应按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一本,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应做好领用、使用、登记与保管工作。乡镇代理会计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有关事项逐项记入会计工作底稿内,做到登记及时、字迹工整、数字准确、摘要清楚。
三、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底稿制度的作用
1. 实行会计工作底稿制度对审计监督有利。
使实现村级财务同步审计成为可能,并能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会计工作底稿,减少大量重复工作。对会计工作底稿中已反映但未得到整改的部分,可以由审计人员直接引用记录到审计工作底稿,提高了审计效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机构在目前的条件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月或按季进行经常、全面的审计监督成为可能(农业部令第6号第十八条要求)。
2. 实行会计工作底稿制度对委托代理村及村领导有利。
会计工作底稿是落实《会计法》中会计监督的具体体现。代理会计在参与村经营和业务管理,维护村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保证村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重要责任,这是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职责,也是会计人员从其专业角度为村领导把好“关口”的职责,是对村领导人负责的表现,不监督是失职,不认真监督是渎职。
3. 实行会计工作底稿制度对乡镇代理会计有利。
代理会计监督的成果体现在会计工作底稿上。会计工作底稿是代理会计自我保护的需要。如果会计监督结果不在会计工作底稿进行登记,就是不进行会计监督、放弃监督、不敢监督、不想监督的体现,要被追究责任。
4. 会计工作底稿可以作为对村级“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检查、监督、考核的依据,促进村级“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规范运作。
5. 会计工作底稿可以作为会计自查报告的依据。
代理会计可根据会计工作底稿中的记录向委托代理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合理化建议,节约工作时间。
6. 有利于上级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乡镇农经员定期把会计工作底稿中的问题汇总上报给乡镇及上级部门,使相关部门能在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和政府办事能力。
3.村发展党员制度 篇三
一、宜昌高新区“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情况
宜昌高新区是宜昌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下设东山、猇亭、白洋等6个园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共有“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30个,每个园区都涉及这三类村级组织。
宜昌高新区作为先期试点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3个村,分别为周家冲村、万年村、张家村,均为东山园区所辖的“城中村”,且地处宜昌市主城区。3个村共有农户2476个、人口6973人、土地面积2224亩。这3个村于上世纪80年代未由宜昌市西陵区窑湾乡成建制划归宜昌高新区管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演进,3个村的可耕地基本被征占殆尽,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就业技能限制,给基层组织带来了较大的转移安置压力,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叠加,使其成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不稳定因素。3个村为了生计和既得利益的上访投诉从未间断过,个别村甚至成了民事纠纷和治安案件的高发区、重灾区。这3个村虽然聚集有5.38亿元集体资产,且每年有不菲的收益,但因村级资产属于村民共有,共有对象的权属份额不明确,贸然分配必将因公平与否引发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为了让这些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农民住有房、病有医、学有教、劳有岗,在公平前提下享受到集体资产经营发展的成果,宜昌高新区于2011年5月出台了《宜昌高新区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周家冲村、万年村、张家村3个“城中村”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3个村分别成立了村级股份合作社,共归集集体净资产2.73亿元,折股161956股,按照3:7配股原则, 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共配股48586股,符合配股条件的村民共配股113370股。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3个村的集体资产总额已达7.29亿元,增长35.10%;2014年,集体经营总收入为11016.13万元,上缴税金1049.058万元;累计用于村级公共事业支出1628.78万元,可分配收益为3430.92万元,计提公积金、公益金657.08万元后,累计为村民股东分配收益2773.84万元,平均每股享受了244.67元的收益,村集体和村民在获得分配收益的同时,现所有者权益已由股改时的平均每股1573元增值到了2069元,每股溢值高达31.5%;3个试点村实现财务收入2960万元,向股东分配收益 967.76万元,计提公积金、公益金148.67万元,分别占全省试点村三项指标总额的6.36%、15.6%、3.4%。
村民变股民,失地也生金。如今,在宜昌高新区3个完成产权制度创新的“城中村”,单个农户每年仅持股分红一项就不乏超过1万元的对象。持股分红加上适龄老年农民的退休金和青壮年农民的转移就业工资收入,让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3个“城中村”的所有农户拥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长期困扰各级干部的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及管理问题,也在村级产权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效应”中迎刃而解。上级组织的施政权,村级组织的话语权,农民群众对村务活动的参与权、监督权等都得到了同步增强。
二、宜昌高新区“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具体做法
宜昌高新区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3个“城中村”,是全省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试点村,其做法可概括为“一组建、二配置、三对接、四选拔、五建制”。
“一组建”,即各村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这一注册需突破股份合作社无专门法律支撑的瓶颈。我国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调整农民个体间的抱团发展,尚无涉及村级集体产权改革的《股份合作社法》,工商注册在寻求突破的同时,也推动了立法补缺。随着“张家村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册登记,为周家冲村和万年村注册股份合作社创设了通道。
“二配置”,即配置股份合作社集体股和社员个人股。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通过清产核资,共按净资产2.73万元配置股份161956股;通过清人分类,共明确6574人可按基本股、劳龄股、劳动贡献股等不同情形享有合作社不同份额的股权。3个村的股份合作社一律持有总股份的30%,70%的股份按可持股社员享有的不同份额配置到人。持股最多的社员持股数达39股,最少的为3股。所有社员股实行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管理办法,持股社员离世,其股份依法实行继承。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对配置的社员股转让分别有不同规定,张家村、万年村两个股份合作社明确规定社员股原则上不能转让,确需转让也只能在股东内部转让。周家冲村股份合作社允许社员转让不超过50%的持股,向股东外转让必须报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同时规定,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通过受让股份,达到总股份5%时必须公告。
“三对接”,即各村股份合作社依法成立董事会,对接村民委员会;成立监事会,对接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股东大会,对接村民代表大会。股份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确保改革创新不违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虚化村级组织建设。
“四选拔”,即每村选拔股份合作社董事会成员5人,推选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同为村委会成员,董事长同为村委会主任;选拔股份合作社监事会成员3人,推选监事长,监事会成员同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监事长同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选拔股东代表大会成员25至45人,股东代表大会成员同为村民代表大会成员;选拔股份合作社“三部一室(经济发展部、资产管理部、综合服务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若干名,均作为村委会和股份合作社后备干部培养管理。
nlc202309050006
“五建制”,即建立“三资”管理制度,强化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细化单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三资”账务管理由各村委会委托街办“三资代理中心”代管(俗称村账镇管);建立年度预决算制度,各村级股份合作社根据当年可实现的财务收入,按照量入为出原则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并报股东代表大会审议,对确需追加的支出预算,须由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根据年度预算明确和街办下达的经济指标,对股份合作社管理层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与工资待遇挂钩进行绩效管理,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对各股份合作社管理层薪金实行有奖有惩的兑现模式;建立内外并重监督制度,各股份合作社内部实行监事会、股东大会民主监督,负责财务收支的日常监督检查,纠偏查违,外部依法接受审计、财政监督,依律接受纪检、监察、农经等党政职能机构监督,分年实行“三资”及运营情况的专项审计;建立社(村)务公开制度,各村股份合作社按月通过社(村)务财务公开栏向股东(村民)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接受股东(村民)质询。参照国企实行“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向上报告制度,对资源发包、资产处置、单笔过万元的资产购置依律实行公开招投标。单笔超过10万元的工程、劳务、购置及“一事一议”项目,按程序表决后,实行先报批,再交由政府采购中心实行招标。
三、宜昌高新区“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积极效应
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3个“城中村”实施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3年来的实践,顺应了时代发展和民众意愿,赢得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破解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发展的难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公有制”的强农惠民魅力,重构了新时期新阶段新型农民的核心价值观,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了基层政权建设,重构了统分结合模式。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的集体资产产权股改,是在“城中村”农民失去土地的新形势下,对以家庭承包、集体统一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格局的延续与重构。股改过程的制度设计、股份配置等,最大限度地追求了公开、公平、公正,突显了村级组织公心为民的务实作风,让百姓看到了村级组织领导与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树立了村级组织的权威,有效强化了基层政权建设。通过股改,“城中村”失地农民由过去村级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演变为村级资产集体经营、个人持股受益,实体上没有改变农村改革的统分结合的架构,形式上让村民由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为了拥有村级资产持股权、收益分享权。这种改革也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革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移植复制模式。
(二)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破解了农村变革难题。“城中村”村级集体资产没有股改前,集体资产按政策应界定为村民共有。因享有对象、份额不明确,形成的是产权虚置事实,村民无法合理地分享资产经营收益,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口号。股改后,村级股份合作社在制度框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股(村)民监督下合规经营,认真履责,自觉追求效益最大化,进而利用土地征占收入和资产盈利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问题,以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与此同时,股(村)民还按持股份额逐年货币化分享经营收益,改变了失去土地即无收入来源的尴尬状况。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利用土地征占收入、资产经营收入,兴建824套安置保障房,办理2205人失地农民保险,完善安置小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集体积累这一“蛋糕”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递增,集体资产总额达到7.29亿元。3个“城中村”还未雨绸缪,科学考察项目,发展“飞地经济”。张家村、周家冲村分别在高新区生物工业园征地建设孵化器、标准化厂房,计划投资4500万元。万年村建设的占地1.4万平方米的“南苑科技创业园”已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为高新区成功孵化科技企业3家。经过发展,万年村现已成为3个“城中村”中规模最大、资产最优、实力最强、后劲最足的村级合作社,集体总资产已达3.83亿元,比股改时增长22%。块头较小的张家村集体总资产由股改时的9200万元,增加到了1.48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3%,张家村每股权益由股改时的919元增加到了1784元,溢值94.12%
(三)升华了农民思想境界,夯实了村民自治基础。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实行股改后,农民因变身股民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名副其实的主人。由于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村民的思想境界得以不断提升,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普遍增强,对村务、社务、财务的关注度也急剧提升,出现了人人献良策,个个思发展的齐心协力局面。由此,不仅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日俱增,民主自治的基础由虚变实,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管理民主要素也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背景下落到了实处。过去村民烦开会、厌议事,现在股民不但盼会开,还主动研究发展问题,提交商议事项。
(四)优化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城中村”实行股改后,不仅让农(股)民有了稳定可靠的收益分配收入,而且还让一批没有转移就业技能的农(股)民在股份合作社和安置小区的公益岗位上实现了就业,消化了无地可耕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据统计,3个村共有179人在股份合作社工勤岗位、安置小区保安保洁岗位就业,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每逢建军节、重阳节,3个村都会到烈军属、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家中慰问,并发放慰问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终结了子女供养老人的历史。张家村70岁婆婆赵长秀在股改前一直靠远在美国的子女寄来生活费。股改后,老人专门打电话告诉子女,自己不仅有了退休金,还有近万元的分配收益,再也不用寄来生活费了。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3个“城中村”先后有20多个农户主动退出了低保照顾。结合配股分配收益,3个“城中村”先后出台《村规民约》,敦促村民恪守法律法规,弘扬公序良俗。过去让村干部棘手的邻里纠纷、乱搭乱建、占地拆迁、绿化美化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村民们还自觉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先后清偿拖欠集体的各类债务208.04万元。3年来,3个“城中村”村民无一人触犯《刑法》和《治安处罚法》,无计划外生育、无非正常死亡、无治安灾害事故,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祥和安定。
nlc202309050006
四、宜昌高新区“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
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实施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是一项在新常态下顺应时势、顺应民意的革故鼎新之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一改革创新之所以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五点。
(一)党的领导是保证。创新启动前,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专门成立了《宜昌高新区“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街办、村对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为稳妥推进改革,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集体审定出台了《宜昌高新区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宜昌高新区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暂行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完成股改后,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本着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的负责态度,做到了改革创新班子不散、力量不减、工作不断,使创新试点工作边深入运行、边优化完善。
(二)遵循民意是前提。试点工作启动前,宜昌高新区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发动,讲透了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的,让农民明白了自己是集体资产的主人,是产权制度创新的决策主体、受益主体,调动了农民参与改革、投身创新的积极性。试点村的股改方案坚持“三上三下”修改完善,确保了农民发声、农民评议、农民认可,推动了改革在和谐氛围中有序开展。
(三)公平公正是核心。鉴于村级集体支持产权制度创新是涉及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利益分配的深度变革,宜昌高新区始终坚持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邀农民监督。每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制度设计都做到公开透明,绝不搞暗箱操作。3个试点村在资产清理、配股人员界定、股份配置权重、合作社章程制定等各个环节,都把最终表决权交给农民,确保了制度设计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平衡了各方利益。
(四)解放思想是关键。随着高新区不断发展中冒出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越来越多,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认识到推行这一改革创新已时不我待,必须解放思想投身改革,并追求后来居上的改革目标。正是因为突出解放思想这一主线,宜昌高新区在村级股份合作社注册登记时突破了配套法律法规滞后的制约,在村级安置管理上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最终催生了农民变股民,享受村级组织发展红利的制度创新。
(五)助推发展是动力。改革创新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宜昌高新区实施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立足点,正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一改革,摸清了村级家底,盘活了存量资产,为村级股份合作社居安思危,谋求长足发展增加了压力与动力;为增加失地农民货币性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开辟了新的路径;为壮大村级积累,兴办公共事业,体现公有制优越性找到了切入点。多个积极因素的调动与整合,在改革创新的动力上形成了叠加效应。
(调研组组长:杨美仁;副组长:许刚、陈公才;调研组成员:黄学敢、王运福、刘远兵、陈继平、刘爱斌、张明文执笔:张明文)
责任编辑:欣闻
4.XX村党员责任区制度 篇四
党员责任区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探索,要求全村党员积极完成责任区所规定的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一、党员责任区按我村的行政区域和党员的分布状况,由支委会研究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划分若干个责任区,将全村党员全部落实到各个责任区中,并选举产生党员责任区负责人。
二、党员责任区的主要任务:
1、带头执行基本国策,并做好本区内工作,如有人违反可先劝说,劝说无效的或不能劝说的,应及时向党支部汇报。
2、带头禁赌,责任区内出现有人参赌,及时劝止或报告。
3、带头完成各项任务,积极做好本区内思想工作,努力推进本区各项任务的完成。
4、带头完成所承担的义务,配合村民组长和支部搞好其它服务工作。
5、带头搞好邻里团结,本区内发生纠纷,主动上门劝导、调解、不使矛盾激化。
6、带头崇尚科学,倡导文明,树立新风,本区内出现封建迷信活动,应及时劝止或报告。
7、经常联系本区内群众,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向支部汇报。
8、加强自身学习,做好本区内群众宣传工作。
三、责任区实施工作要求:
1、每个共产党员应经常了解本区情况,并与本区负责人和本组村民组长共同配合完成本区的任务。
2、党支部不定期地了解党员责任区情况,利用党日活动,相互交流,促进责任区工作。
3、党员责任区任务与“双争”目标管理相配套,半年一次初评,年终结合“双争双评”全面考核。
5.村党支部党员管理工作制度 篇五
“三会一课”制度
以支部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季召开一次党员会议,每季上一次党课。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在每年年终,结合工作总结,检查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
2、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对党员进行坚持党员标准教育和党员作自我评价与自我批评。党支部要形成评议意见通知党员本人,并向党员大会上报告。
3、经评议认为不合格的党员,支委会区别不同情况提出限期改正或劝退,除名的意见提交支部会表决,报乡委审批;评为优秀的党员向上级党委推荐表彰;并在党员大会上予以表扬。
民主生活会制度
1、党支部每年召开一次支部委员(包括党员的村委会成员)民主生活会;
2、会前收集党员、群众对班子成员的意见,并如实转告本人或在会上报告;
3、根据党内外群众提出的主要意见,进行整改,把措
施落到实处;
4、将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情况和生活会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如实报告乡委。
干部考核奖惩制度
6.某村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的调查 篇六
**土家族自治县**镇**村是全省“百镇千村”工程示范村。2005年,村党总支荣获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以来,该村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经验,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对建立农村党员年度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探索。
一、主
要做法
坚持以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为核心、以完善党性分析制度为重点、以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党员星级管理”。
(一)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年度考核目标。在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党员基本状况、广泛收集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结构状况、分布状况、从业情况,将党员分为党员干部、无职党员、老龄党员、外出务工党员四大类,针对不同类型党员分别从5个方面,明确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村党员干部主要在尽责履职、处事公正、作风务实、服务群众、廉洁奉公上发挥作用;无职党员主要在带头致富,联系群众,维护公益、遵纪守法、倡导新风上发挥作用;老党员的主要在解放思想、建言献策、发挥余热、维护形象、弘扬正气上发挥作用;外出务工党员主要在遵纪守法、履行义务、致富创业、回报家乡、塑造形象上发挥作用。各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结合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党员个人申报,支部讨论决定,每个党员对照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分别承诺办理1件实事以上,自觉践行先进性。全村共有77名党员承诺为民办实事337件,目前,已履诺286件。
(二)强化跟踪服务,促进党员履行责任。各支部对每位党员讨论决定的承诺服务事项进行登记,并在党务村务公开栏中定期公示服务承诺事项的进展情况、落实情况和完成情况。支部成员分片定期调查走访,了解党员履诺情况,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愿望,督促党员履行责任。党总支定期召开总支会议,研究解决承诺服务中的具体问题,对茶叶、生猪等产业发展,乡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田整治等重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进行督办,要求党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党总支分类型建立党员践行先进性个人明白卡,对党员组织生活、作用发挥、服务承诺、星级评定等情况跟踪督办,建档管理。
(三)扩大群众参与,开展星级评定。党员年度考核按个人述评、民主测评、组织审定、考评公示程序进行。首先,所在支部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部分户代表参加的支部或党小组会议,党员个人对照年度考核目标,汇报践行先进性情况,然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参会人员对党员年度履行责任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党支部以民主测评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党员个人组织生活情况,评定党员星级等次,星级等次为0至5级。党总支审定,对于在组织生活未达到要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廉洁自律上有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当年不能确定为“五星级”等次。党员星级评定结果集中公示10天,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正式确定党员年度考核星级等次。2007年,全村党员年度考核达到五星级标准的50人,占党员总数的49%。
(四)实行挂牌管理,亮明党员身份。党总支统一制作党员星级管理户标牌,根据党员评定的星级等次,在对应的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上贴上五角星标识。各党支部明确专人上门挂牌,亮明党员身份,亮明星级等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挂牌管理,让党员时刻牢记身份,自警、自励、自强,自觉践行党员先进性。对于三星级以下的党员,党支部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专人结对帮教,促其转化提高。
二、主要成效
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了党员年度考核评价新机制,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
(一)解决了党员“地位低”的问题。在党员“星级管理过程”中,党总支建立了情况通报制度,通过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议,及时通报党内重要文件、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收集社情民意,保障了农村党员对党务、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了“党员议事”、“一事一议”、“党务村务公开”、“村干部述职述廉”、“村级项目建设公开招标”、“集体资产处理公开拍卖”等一系列制度,进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一步健全。农村党员参与农村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凝聚了党员的智慧、统一了党员的行动、维护了党内团结,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解决了党员“作为难”的问题。通过明确具体年度考核目标,开展承诺服务活动,实施星级考核评定,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通过党员户挂牌管理,公开星级评定结果和服务承诺事项,建立了党员约束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促进了党员工作任务的落实。全村广大党员在发展经济、学用科技、树立新风、维护稳定上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目前,全村有5名党员已成为“百万富翁”,成为带动一方产业
带头人。无职党员尹芬芳将自己房屋无偿提供给第三支部做活动室,并义务担任播放员、宣传员;主动为留守儿童毛珊当“爱心妈妈”。本组杨某等4户因山林田界纠纷积怨,双方闹上法庭,她多次上门义务调解,使得双方握手言和,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解决了考核“效果差”的问题。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议,一年一挂牌,制
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明确了严格的考核程序,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推进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民主评议、结果公示、结果反馈,引导党员践行承诺,发现问题和不足,督促整改提高,切实把党员考评过程变成了党员接受教育的过程。对评定为三星级的4名年轻无职党员,党总支成员结对帮教,制定了帮教计划。外出务工党员曹立华、李金成承诺明年带领10名以上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及时同村党组织交流沟通,争取达到四星以上。
(四)解决了党群“关系远”的问题。在党员“星级管理”中,进一步完善了各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室的配套设施,规范了活动制度,为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搭建了平台。村党总支组织广大党员带头发展经济、带头学用科技、带头树立新风,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村内的一些突出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2007年,全村投资30万元修通了中心村环行水泥路、人行道、路灯、饮水尾期工程,加快了中心村建设。投资10万元在10组修建水池2口,解决了120人饮水难问题。总投资530万元1800亩的农田整治项目已经启动。100口建沼气池项目正在实施。全村34个贫困户有人帮,13名贫困学生有人扶,38个留守儿童有人照管。
三、主要启示
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积累了经验。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党性锻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习教育方式,使农村党员深刻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党员意识,在歪风邪气面前“硬”得起来,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困难面前要“扛”得起来,以坚强的党性带出一方的正气。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情况通报、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丰富民主实践活动,定期通报党内重要会议、重大决定、重大事件情况,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反映党员群众诉求,畅通基层情况反映渠道,营造基层民主讨论环境,解决基层党组织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民主凝聚民心,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具体考核目标,坚持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适应党的先进性时代特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明确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搭建发挥作用平台,细化考核目标,创新民主测评方式,规范考核程序,扩大群众参与面,提高民主测评的真实性,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员先进性体现看得见、摸得着、干得了的实事上。
7.村发展党员制度 篇七
二十世纪末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1%上升到2009年的46.6%, 城市化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 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 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 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城中村。
城中村, 也称“都市里的村庄”, 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是中国大陆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实施城市化战略而伴生出的一种特有现象, 它缘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转型、赶超型现代化以及粗放型城市空间拓展的特殊背景。最初是从沿海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始, 后来逐步扩展到北京、广州、西安、昆明等较大的中心城市。
城中村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特征, 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城中村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 但在土地权属、户籍管理、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 是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典型反映。
二、城中村的表现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我国城中村现象越来越复杂, 问题愈加突出, 近些年广为人诟病, 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专家学者, 还是城市居民, 大多倾向于将城中村看作“问题”的聚集地, 甚至被视为“城市顽疾”或“城市毒瘤”。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 主要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规划缺失, 环境脏乱
城中村是城市急剧膨胀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结果, 其无序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 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由于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 使得城中村和所在城市无法实现有效融合, 城市的整体规划无法覆盖城中村, 于是城中村就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规划的孤岛、盲点和“避风港”。其次, 城中村内部建设混乱, 生活环境无法得到保证。因土地制度的城乡差异, 造成城中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 加之城市地价的提高刺激了村民盖房的热情, 于是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现象在城中村内屡禁不止, 接吻楼、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内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脏、乱、差”现象严重, 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
2、违法加盖, 危险频发
受利益驱动, 所有城中村的村民几乎都在盖房子, 而村内新增建筑多为在原设计基础上加建、扩建, 属违章建筑, 其房屋质量令人担忧, 在西安、武汉等地曾发生多起正在搭建的楼房坍塌的恶性事件。据统计, 2007年至2011年6月, 西安全市村民自建房屋发生事故的有50起, 死亡69人, 直接经济损失886.1万元。村内交通狭小拥挤, 道路狭窄弯曲, 不能提供基本的车流道路、消防通道等公共设施, 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 消防车、救护车难以进入, 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安全隐患多, 危险频发, 抗灾能力极低。
3、治安严峻, 管理薄弱
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 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受经济条件限制, 大部分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员多愿意选择租金较低、又接近就业地或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居住。结果一方面,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造成城中村违章建筑屡禁不止, 层出不穷;另一方面, 城中村成为村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混合社区, 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在此交流、冲突、融合。然而社会管理的缺失和失衡使城中村成为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灾区, 以及“脏乱差”、“黄赌毒”的代名词。在城中村内, 发廊林立, 赌博盛行, 吸毒猖獗, 黑帮肆虐, 各种恶性案件不断,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更有评论将城中村比喻为“超生游击队的避风港”、“无牌游医的大本营”、“假冒伪劣产品的大作坊和大仓库”等。
4、文化贫乏, 不思进取
脱胎于农民、又不得不进入城市生活的城中村村民缺乏文化和职业的培训, 一旦失去土地优势, 他们必然成为城市生活中最缺乏竞争能力的群体, 这一状况使得城中村村民对未来缺乏信心。如今依靠城中村优越的地理区位, 从而获得土地的征用补偿和土地房屋出租收益, 致使短期内村民物质财富急速增长。传统农村文化尚未与现代城市文明接轨, 私房出租的巨大收益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 富裕之后不思进取、不工作、不读书的现象在中青年村民中蔓延。城中村中青年村民的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 游手好闲被称为“食利阶层”和“二世祖”, 村民文化素质不高、道德品质没落、法律意识淡漠使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空间障碍。此外, 在城中村土地使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村民的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 非法出租、转让、倒卖, 管理混乱等。
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镶嵌于城市之中的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 也阻碍城市化进程,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三、制度性成因分析
城中村可谓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集中反映和典型代表。虽然其行政隶属关系上已经作为城市社区, 却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既包括城市化扩张的客观因素, 又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主观制度性因素的根本影响。
客观上, 城中村的产生与形成是我国近些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结果。1978年到2009年, 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扩张的30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 期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5个, 增加462个;城市化率由17.9%增加到了46.6%, 提高了28.7%;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8万平方公里,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城市与城市化的快速扩张, 必须要有大量土地支撑以满足扩张的需求, 必须要通过征收城市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 于是城市近郊的农村就被高涨的城市化浪潮所席卷, 实现了“城市包围农村”。城市扩张绕过了农民聚集的村落, 只征收了他们的土地资源, 而没有将农村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 于是一个个的“孤岛”产生了。因此,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城中村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观上, 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深层次制度性因素, 也是根本原因所在,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 是城中村产生的核心因素
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城乡实行不同的所有制度, 即所谓的“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如何认识这种二元所有制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
城中村作为都市里的村庄, 呈现出了最为典型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差异明显的城市内部土地二元结构。城市的扩张只能征用农民作为生产资料的耕地, 不能征用农民作为生活资料的宅基地;同时政府为了避免或降低高额的征地补偿、房屋拆迁补偿、居民就业安置等成本, 因此政府通常在城市规划中绕过城中村, 避开农民的居住区, 原来的农村就变成了“孤岛”。
意外的是, “孤岛”中的农民却因外来人口急剧涌入城市而带来了难得的获利机会。特别是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的土地价格也日益攀升, 高昂的地价使处于优越地理位置的城中村聚集了雄厚的集体财富, 无耕地的村民凭借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在自己拥有使用权的宅基地上大量地建造房屋以供出租, 并以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城中村村民成为了新型的“租金食利阶层”。村集体开始在留用地上与房地产商合作开发商业地产和住宅, 农民则在各自的宅基地上疯狂地建房。建房者在有限的宅基地上, 一方面通过超高建筑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通过侵占公共空间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 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 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 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这种收入模式使得局面开始发生逆转, 由原来城市排斥城中村转变为如今的城中村拒绝被城市化、市民化, 经济收入的路径依赖极大地强化了城中村长期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与被拆迁改造的艰难性。
2、城乡二元人口管理制度, 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核心, 人为地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自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旨在抑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 在当今人口自由流动的时代仍然发挥着它极大的“束缚”和“锁定”功能。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人口本应随着土地同时实现非农化,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锁定”, 使得土地城市化了, 村民却仍然是农民。
户籍制度迟迟未松绑, 却又使得城中村的村民由边缘人群迅速转变为既得利益者, 他们在享受城市提供的交通、教育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 仍然可以享受其他农民应有的权利, 比如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生育、人口迁移、宅基地分配等政策, 这种双福利也加强了他们对目前现状的认同。
3、城乡二元行政管理制度, 即城市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
务非农业人口户籍的人口, 而农村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农业户籍的村民
城中村所保留的农村行政建制, 由村委会从行政上进行管理, 农村社区具有特殊的血缘、地缘纽带,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成为这些村庄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体制外壳”, 作为政权组织在农村基层的延伸机构, 村委会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时, 常会以保护村落局部利益为取向而使政策“走样”。
除了城市化推进的客观因素和制度性的主观因素以外, 城中村的形成还有其历史文化原因。在我国乡村社会, 宗族通常是村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和村落重叠现象更为严重。宗族文化迟滞了从乡村聚落到都市村庄的演进。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都市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经济利益的内在牵引是都市村庄得以存续的条件。城中村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形成的社区, 居民的乡土观念较重, 尤其对村落历史的认同, 是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农民长期形成的这种小农意识使其在住宅建设开发中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期效益, 存在着短期行为和趋利心态, 进而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城中村的形成和长期存在。
(注:本项目“基于城镇化进程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编号:K50510080010。)
摘要:城中村自改革开放开始出现, 已日益发展演变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 城中村由于规划缺失、环境脏乱, 违法加盖、危险频发, 治安严峻、管理薄弱, 文化贫乏、不思进取等倍受诟病。而探究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于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 其在土地管理、人口管理、行政管理等多方面不仅不能促进城乡融合, 反而强化了城中村与城市的割裂。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城乡二元体制,土地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文:坚持严管严查严处、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西安晚报, 2011-06-29.
[2]梅方权、郑慧华、肖美平:珠江三角洲富裕农村地区的“主观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J].广州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 .
[3]张润梅:试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J].商场现代化, 2007 (4) .
8.群丰村迎来发展的春天 篇八
“去年底全村销售溪黄草54000余公斤,收入33万多元,户均增收3000-5000元。贫困户徐相如家去年仅种植2亩溪黄草,年收入便达到了1.4万元,远远高出种水稻的收入……”说起群丰村,县老促会和县扶贫办的领导都不乏赞美之词。
群丰村距县城40公里。该村山多田少,下辖5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436户2312人。其中贫困户106户,低收入家庭244户。2012年尚未对口帮扶前,群丰村村集体年收入仅一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没资源,没资金,没项目,群丰村无法脱贫,更谈不上致富。
近年来,群丰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之下,特别是在帮扶单位的扶持下,以打造优势产业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日益宽裕。
2013年6月,第二轮扶贫“双到”正式拉开序幕,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国库支付中心两个单位成为了群丰村的对口帮扶单位。为促进群丰村经济发展,帮扶单位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一核心,按照“产业富民”的战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准确定位,选择了在群丰开发种植药材溪黄草,并把猕猴桃种植也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2013年,累计为群丰村投入资金217.4万元开展帮扶项目。随着溪黄草经济效益的体现,帮扶单位确定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大量种植溪黄草,通过不断扩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100多亩,参与种植的农户达到了80户,其中贫困户40户。据悉,溪黄草一年收割三次,每亩每年可以给村民带来6000-8000元收入。帮扶单位还积极引导贫困户种植猕猴桃。2013年,该村猕猴桃种植面积比帮扶前多了近300亩,截至目前,全村种植猕猴桃已达到了1000多亩,预计两年后贫困户仅从猕猴桃这一项年收入便有2万多元。
“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得到群丰村特别是贫困户的认可,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也已经体现,2013年底,群丰村年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也有5548元,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我们有一个短期目标,那就是到2015年,村集体收入要达到8万元以上,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以上。”村委会主任徐菊茂的自信是有根据的。据了解,自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群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安装了主干道的路灯,修筑了农田主要的水渠,重新装修了村委会办公楼……目前,帮扶单位已在群丰村开展帮扶项目20个,其中实施的农业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购买的新农合、新农保,宣传栏建设,石坝丘桥梁维修,洋坝饮用水池建设,五保户、低保户慰问,64户住房困难户农房改造等项目已经完成,这些项目已为农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据了解,目前,群丰村正在筹划入股县工业园区事宜,初步计划由扶贫单位帮扶出资50万元入股工业园区,通过入股参与每年分红的方式,彻底解决村集体收入低的问题。
“下半年,我们还要为300人以上的自然村建设好水泥村道,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说起下一步的计划,徐菊茂既“雄心勃勃”,但又显得有些为难,“主要是缺资金,修路、修建文化体育配套设施等等,资金缺口都比较大。”徐菊茂表示,群丰村的老百姓过上丰裕美满的生活,需要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团体或个人的群策群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关心和支持。
【村发展党员制度】推荐阅读:
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7-03
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9-09
一个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7-20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10-11
教师发展性考核评价制度09-28
专利制度的国际化发展10-08
麻栗坡县计生站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制度09-13
河北省征信制度建设的实践与发展07-10
浅析现代酒店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