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2024-07-09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把握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解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体会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小说家,从事创作半个世纪,其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1908-1922)六部曲更是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的宏大气魄和优美奇特的风格。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他有一篇短篇小说,不但被选入丹麦语文教材,还不时在广播中朗诵,给无数心灵以感动、教育和启迪。这就是《安恩与奶牛》,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2、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故事内容。

三、研读课文,认识人物,理解主旨

1、读这篇小说时,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

2、作为读者,在谜底揭晓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得出安恩带奶牛到集市上做什么来了,

来到市场进行牲口交易的人们更想不到,所以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谈谈他四句问话的思路。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有可能她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实在不可思议!

总结: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买牛人对安恩带着奶牛到集市却不卖有很多猜测。他的话都是根据安恩的回答而问的,完全符合符合正常的思维。这四句话有理有据,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由猜测到质疑最后到愤怒,步步深入,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3、那么被质疑、责难的安恩呢?她为什么坚持不卖奶牛?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谈安恩和奶牛的感情。

小结: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4、你喜欢安恩这一人物吗?你觉得她是怎样一位老人?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探讨安恩勤劳、朴实、善良、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

教师随机点评小说运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结:人物形象及情节特点。

情感诵读最后一段。(口头创作诵读脚本)

5、总结:

师:随着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安恩,这一平凡农妇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勤劳、朴实、善良、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同类,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散心,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的这句话,不正是对安恩形象的阐释吗?

6、引导深层思考:

课上到这儿,似乎该画上句号了。但老师想请同学们进行再深一层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旧衣破衫,老牛相伴,闲适安然,传递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探讨。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

四、联读《钉子户传奇》,比较两位老人身上的相似点。

学生讨论、比较二人相似点:

她们都并不富有,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坚持。

她们固执的外表下,是澄澈的心灵,她们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得到了平凡的快乐。

她们简单的愿望、本色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让人感悟精神的力量。

梅斯菲尔德正是现实版的安恩。

五、总结:

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最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心中满是不解和惊奇,随着我们的深入阅读,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逐渐升起,而且越来越浓,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我们被她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六、拓展。扣单元主题,漫步文学经典人物画廊,体会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的感情。

七、作业:

以“我对安恩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2.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篇二

总之,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 不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 也是在实践运用语言, 形成技能, 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 通过作业这个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安恩与奶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的一部小说, 全篇展现了浓郁的欧洲乡村风情, 语言朴实, 思想深刻, 是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笔者认为, 从《安恩与奶牛》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到以上知识以外, 还应该学到其他东西, 比如, 怎样去写好一篇记叙文。这篇小说, 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有丰富而生动的各种人物描写, 还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而这些, 也正是构成一篇优秀记叙文的缺一不可的要素。所以, 我们可以借由这篇文章窥探一下好的记叙文的写作奥秘。

其实, 写文章就好比建设高楼大厦一样, 不费心血, 是写不出来的,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框架

学生在写作文时, 首先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大体的构思,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只有先做到胸有成竹, 写作时才不会乱。一般来说, 写作过程都是先交代事情的起因, 然后叙述整件事情的发展经过, 最后交代结果, 但这样的框架见得多了, 也就会流于大众化, 弄得不好, 还会像流水账。所以要想让人眼前一亮, 就必须搭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框架。我们可以先写结果, 再反过来写起因和经过;我们也可以先写起因、经过, 然后宕开一笔, 插叙一些跟文章有关的内容, 再接着写经过和结果;我们还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写经过里的一个小情节, 如人物之间的对话, 来引出对整件事情的叙述, 反而更有戏剧感。

就像《安恩与奶牛》, 它大体上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的, 很普通, 所以对每一位学生来说, 这写作的第一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二、丰富内容

框架搭建好了, 就必须填砖头, 砖头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生活。细致的观察是拾得好砖头的首要条件。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的文章, 那么砖头当然就是那一件件事情了, 写事情又离不开人物, 所以归结到最后, 砖头其实就是事情加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能吸引人的事情当然可遇而不可求, 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

(1) 外貌描写。有人说外貌描写太简单了, 不就是介绍人物穿什么衣服, 梳什么头发, 个子是高是矮嘛, 其实不然!有一个学生写道: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只高挺的鼻子, 一张小巧的嘴巴……放眼望去, 满目皆是这样的人, 这也是外貌描写, 但完全没有抓住人物的特征, 只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描写, 好的外貌描写是能够让读者从这个人的外貌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我们来看约翰尼斯对安恩的外貌描写: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 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 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 皮面上却抹了油, 擦得锃亮。从“旧衣服”, 我们可以看出她生活清贫;从“干净”, 我们可以看出她勤劳;从“抹了油, 擦得锃亮”, 我们可以看出她勤劳活得有尊严……既有外在的特征, 又有内在的性格体现, 使得安恩的形象立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才是真正的外貌描写。

(2) 语言描写。即仔细观察人物平时说话的语气、腔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腔调很大程度上能体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如《安恩与奶牛》中的屠夫:“喂, 这母牛多少钱?”对老太太只用了一个“喂”, 一个粗鲁的屠夫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学生们在进行语言描写时, 可以先想想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果是内向型的, 那么可以在描写时多用标点符号, 以显示说话吞吞吐吐, 如果是外向型的, 那么可以设置让人物一口气说一段话, 以显示说话语速快。另外, 写好语言, 还得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等, 语气腔调必须与上述需要注意的点一一对应。

(3)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即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动和动作。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越丰富就越能展现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如“那个男人惶惑起来”充分体现了此人猜不透安恩的心理而惶恐不安的面部表情和忐忑不安的心理;“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写出安恩对那个屠夫打自己奶牛的厌恶的心理;“然后, 像是为了表示谦恭, 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 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体现了安恩坚决不卖牛又害怕别人误会的心理。学生们在写作时几种描写方法要互通, 不能单独只用一种, 只有互通才能全方位地展现人物。

三、升华主题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 那就失去了它为文的意义, 就像没有源头的死水永远没有活力。好的文章, 主题是寓于其中的。就像《安恩与奶牛》, 以安恩的话结束, 戛然而止, 没有议论没有总结, 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安恩对奶牛的深沉的爱, 所以主题自然呼之欲出了。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那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内容来一段议论, 这样也能升华主题。

另外, 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 形容词、修饰语是必不可少的。如《安恩与奶牛》中“干瘪瘪的”“瘦骨嶙峋的”“精明利落, 脸刮得光溜溜的”“肥硕的”“踌躇不决地”“爱怜地”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词或短语, 文章才变得有血有肉, 富有文采。所以, 学生们一定要多读书, 注意收集优美词汇, 做到能够信手拈来, 不怕写不出好文章。

当然, 写好一篇记叙文, 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 如果没有了细致地观察、用心地感悟、海量地阅读, 所有的一切, 都只能是空谈。

3.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安恩与奶牛》 主题 孤独 同一性

只要天不下雨,85岁老人陈振斌定会早早出门,上街溜达。出门在外,他坐得最多的是公交车。上午10点半,陈爹又登上了公交车。12点半左右到达终点站,陈爹还坐在车上。司机好心提醒:“爹爹,到站了,要下车了。”这时,陈爹吐出三个字:“还没到。”司机猜想陈爹可能是坐过了站,便启动车子上路。下午3点,汽车再次回到了终点站,司机上前询问:“是找不到家了?”陈爹的回答仍然是:“还没到。”有人问:坐公交车是为了什么呢?陈爹用笔划出两个字:说话。陈爹坐的不是公交车,是寂寞。

——摘自2013年12月12日《三湘都市报》

看到这条并不鲜见的新闻时,我的心头忽的想起牵着孤独的奶牛在集市散心的安恩。《安恩与奶牛》的主题一般理解为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从关怀动物的肉体到更关注动物的精神世界。绝大多数参考资料都认同这个这一“显性”主题,但也有部分读者提出质疑。笔者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却体味到安恩身上掩藏着一股比上文中的陈爹更孤独的悲凉。

一、令人费解的矛盾

“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那头奶牛虽然和她相互依偎,但奶牛“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很显然,奶牛并不喜欢这个在“人”的眼里看起来非常热闹的地方。关心奶牛的安恩视奶牛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会非常关注奶牛的感受。安恩本意是想带奶牛到集市散心,怎么会意识不到奶牛的“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她怎会不带奶牛立刻离开?这显然与关心奶牛的精神情感这一主题相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想:年迈贫穷而孤独的安恩与奶牛相依为命,因不堪凄凉孤寂的生活而结伴来到集市,享受人间的热闹排遣晚年的孤寂。

二、安恩的内心世界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她为何“腼腆羞怯”?为何又“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腼腆羞怯”而又“引人注意”这一矛盾心态,是揭开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总钥匙。

外貌形象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外显。“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作者运用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自尊而庄重的老农妇的形象。如果她仅仅是带奶牛到嘈杂而肮脏的牲口交易市场散心,那么她本可以不用穿着得如此干净整洁、如此正式而庄重。她的精心装扮与嘈杂肮脏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她的精心装扮中可以看到安恩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她不仅自尊,而且希望这个世界尊重她的存在。她希望与这个世界发生某种联系,她不想被这个世界抛弃。她太孤独了,她希望这个世界在意她。

她也很在意这个世界。“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她此时关注的不是孤独的奶牛,而是在关注这个“熙来攘往”的人世,“竖起耳朵凝神倾听”这人世间的声音。马儿为何嘶鸣?船夫吆喝什么?马戏班上演什么节目?小丑又在喊叫什么?这些安恩都不关心,她在意的是嘶鸣声、吆喝声、鼓声咚咚声、高声喊叫声一切“有声”且“有生”的东西,她在安闲地、旁若无人地享受这阳光下人世间温暖的喧闹。

乃至在她“不屑的斜视了一下”屠夫的藤杖,转过脸去,“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一切都表明她内心隐藏着深深的孤独,希望得到这个世界的慰藉。

安恩只是想融入市井生活,“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希望人们关注她,享受人世的热闹,虽然这一切人间的喧哗在普通人看来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这个要求卑微得不能再卑微,但善良的安恩害怕对别人造成打扰,自尊心极强的安恩害怕别人知道自己这一卑微的要求,受到别人的嘲笑和排斥,所以“腼腆羞怯”地极力掩藏自己的孤独寂寞的精神伤疤和寻求精神慰藉的真实动机。

近“市”情更怯,不敢“应”来人。在普通人看来,带奶牛来集市散心是可以正当言说的理由,但安恩总是千方百计掩藏难言之隐。锱铢必较的商贩前来问询时,她如果仅仅是带着奶牛来散心,大可不必如此谦恭,更不必做出“把鼻孔擦个不停”这个表示内心紧张不安的标志动作。紧跟着的那个人“死乞白赖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安恩本应感到十分厌烦,但只是“摇摇头”。折回来的那个人,“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但安恩除了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绝外,异乎寻常的“有些窘迫不安”,人们的质疑询问离她内心的隐秘更近了一步,她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受到“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的质问时,安恩“气愤的说不出话”,但如果仅仅是带着奶牛散心,那么神色不应该“有些慌乱”,很显然人们的质问触及了她的难言之隐。如果仅仅是带着奶牛散心更不用“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她就完全可以将理由平和地说出,而不必如此卑微。这一系列反常的举动都指向那个想掩藏孤独寂寞的精神伤疤和寻求精神慰藉的真实动机。

三、安恩与奶牛的同一性

那么,奶牛仅仅是安恩去集市安享喧闹的道具吗?抑或奶牛仅仅是安恩相依为命寻求精神慰藉的对象吗?作者在开头用两段精彩的素描,分别展现了安恩与奶牛的形象,我们分明看到安恩与奶牛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都没有”,“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但她有着心酸的往事:“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无论安恩如何不舍,贫穷的安恩只能将它送进屠宰场。安恩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她年轻时一定也勤劳能干,她会耕种养殖,她能织衣染布,可能有一段美好的情感(在丹麦,青年男女互赠木屐表白爱情),可能还有一男半女,然而这一切都像那头奶牛一样都被拿走了。现在她老了,虽然她依然勤劳、善良、自尊,但生活留给她的只有凄凉孤独的晚景,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奶牛。安恩与奶牛的命运何其相似。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是你看风景,还是看风景人在看你”?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还是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这一梦,扑朔了周与蝶的分别,迷离了物与我的界限。是孤独的奶牛依偎着孤独的安恩,还是孤独的安恩抚慰着孤独的奶牛?孤独的安恩,孤独的奶牛。孤独的奶牛,孤独的安恩。安恩就是命运悲惨的奶牛,奶牛就是浸透孤独的安恩。

4.安恩和奶牛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将跟随丹麦著名作家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交流展示:交流“预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希默兰的故事》、《漫长的旅途》等,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

获奖的评语:由于他借助雄浑而丰富的诗意想象,把广博的智慧探求和大胆、清新的独创风格结合起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生默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读完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点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心地善良的安恩养着一头奶牛,虽然并不富有,但是因为这头奶牛太孤独,她就把它带到集市来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虽然很多人想买,但都被拒绝了。2.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集市上安恩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19写集市上买牛的人对安恩产生的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四、再读课文,互动探究:

1.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精心描绘安恩这个人物形象的?通过这些描写你觉得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句)例如:(1)“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这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她是一个勤俭的人。

(2)“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她是一个诚实淳朴的人。

老师总结:本文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了安恩是一个并不富有、勤俭、安详、善良、淳朴、富有仁爱之心的人。

2.齐读第一节中的外貌描写,说说他们对表现安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突出安恩并不富有,她的衣着陈旧,而且年纪老迈,处在这种

境况下有可能卖掉她的奶牛,结果并不是这样,为后文作铺垫。

五、重点语句赏析。

例如:1.“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这句表现了安恩有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表现了她重视动物生命情感的需求。

2.“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这句中一连用了三个“我们”,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她早已把自己和那头奶牛视为同等生命,人物淳朴的性格以及对动物的仁爱之心集中地表现出来。

六、1、归纳主题:本文通过讲述老妇人安恩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重视每个动物的情感需求。

2.写作特色:构思巧妙 设置悬念

七、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巩固案。

5.安恩和奶牛续写 篇五

又是新的一天!老太太又飞快地织起了毛衣,等会儿她要去锄草,再等会儿要烧饭……她的生活似乎还挺充实,可那头可怜的奶牛呢?拱着它肥硕的身躯把头晃来晃去,似乎在地上寻找着什么,不多时它又跑到安恩身旁,偎依着她半立半蹲,神情厌烦。它此时唯一的乐趣就是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从胃中逆呕回口中重新咀嚼,再次咽下,翕动着的嘴唇似乎正诉说着它的不耐烦。

“噢,它又孤独了。”安恩爱怜地瞧着它,唯一能解除定孤独的似乎也只有集市了,可是……没有可是了,因为她实在不想让她的奶牛不开心,于是再次牵起它,向集市方向而去。

一站定就有许多人把目光投来,一个个不远不近地围着她那高贵的奶牛,他们投来的挑剔的目光好似只要他们想买就能买下似的。“喂!”为了不让昨天重演,她喊道。他们中的好几位耸了耸肩——他们根本没注意到她,“这头奶牛不卖!”她用一种尽量坚定的语气说,然后抬头环顾她的“顾客”。愤怒,疑惑,不舍,惶惑写在他们脸上,她顾及不了,她要顾及的只是她的奶牛。“我带它出来只是让它来见见同类散散心的!”她再次重申,可说三道四声仍是不绝于耳,听得她微微皱眉。

第二、第三天她又来了,几乎是顶着压力来的,那头美丽的奶牛总是能吸引一大群人,还有几个死乞白赖盼望得到它的人。她每次都得重申好几遍带奶牛来的用意——腼腆羞怯的她多希望呆在无人的角落静静地站着。

到了第四天,她真的不想再看见那几个盯着她奶牛看的人,但一瞧见她的奶牛眼中的厌烦,只好再次硬着头皮来到集市,突然看见了一个和她一样牵着奶牛的女人!她的长发随意地往上一卷,显得清新朴素。“我的奶牛也是不卖的。”她喜滋滋地与安恩老太婆并肩站着,她的那头奶牛结实粗壮,还是个“青年”,它与安恩的奶牛一见如故,它们的两条尾巴快乐地甩动着,它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安恩看见自己的`奶牛找到了“忘年交”,感到很欣慰。猛然发觉今天来询问的人少了许多,这才看见身旁的女人在她们面前竖立了一块牌子,上面用漂亮的花体字描着“不卖!”她与身旁的女人对望一眼,露出藏匿在嘴唇里的牙齿。她们两人与她们的奶牛成了一道风景线。

如今你再去瓦尔普峡集市,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妇人、小妇人与她们的奶牛加入了那块“不卖!”的牌子后面,不同花色的、不同年龄的奶牛挤在一起,安恩的奶牛正在当中,它们快活地扭动着身躯,有的头靠头,肩并肩,有的屁股对屁股扫着尾巴,它们肚皮下浑园的乳房随着身体的摆动而摆动。不远处的一只黄狗正耷拉着脑袋,朦胧着眼睛,想着心事,不时往牛群这儿看上一眼,似在羡慕它们的幸福,不时有几只不识相的苍蝇闯进牛群,便倒霉地被众奶牛的尾巴扫来扫去。哟!它们屁股撞上屁股了,于是它们又友好地头碰头,撞了一下。

6.安恩和奶牛学案 篇六

张青变

教学目标:

1、学会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运用。

2、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他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3、学习小说的描写手法。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他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的描写人物的手法。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动物吗?你养过动物吗?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有人曾这样说,在童年时代养过动物的人,都会是热爱动物和尊重生命的人,我想大家都是特别有爱心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个人和动物之间的温馨故事,它就是《安恩和奶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运用。

2、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他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3、学习小说的描写手法。

三、认识作者:

作者资料: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诗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他也是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代表作《漫长的旅途》《希默兰的故事》等

四、预习反馈

你会读吗? 腼腆()()撂下()锃 亮()嘈杂()熙来攘往()

瘦骨 嶙峋()()踌躇 不决()()

锱铢 必较()()

五、了解小说常识

关于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材。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小说中叙述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六、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七、初识安恩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描写安恩的语句,(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根据此段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中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小组合作,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第一段(用“

句子,运用了

描写方法,可以知道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

八、走近安恩

分角色朗读课文3——15段,其他同学圈画出4个买牛人和安恩的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揣摩安恩的心理。

思考 :先后有几个(类)人要买奶牛?哪几个(类)?他们的语言、神态有何不同?安恩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组根据提示合作交流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九、评价安恩

当我们初识和走近安恩后齐读最后一段。

1、这里有三个“我们”,我们指的是:“安恩和奶牛”,从这里可看出在安恩的心里,奶牛处于什么位置?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2、探究主旨

孤独的仅仅是奶牛吗? 课外作业

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集市上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请你给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提示:可以从集市上人的反应、几个买牛人听了会有什么反应,甚至这头有灵性的牛会有什么反应均可写。)

教师寄语:佛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每个动物生灵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尊重生命,尊重地球村的每一个生灵。教学反思

《安恩和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却很巧妙;语言也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

像《安恩和奶牛》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是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我们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课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安恩和奶牛》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却要在平凡中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方面来凸显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奶牛的态度的不同,进而表现安恩的态度的变化,心绪的起伏,矛盾的焦点始终落在奶牛身上。安恩和买牛人口角的升级,也是作者匠心别具,不露痕迹。买牛人的合理要求彰显了安恩行为的不合理,才有了安恩由“窘迫不安”到“气愤”到“神色慌乱”。只有引导学生读懂安恩的语言变化、神态变化才能读懂安恩的心理。最后一段的“真情吐露”,出人意料,真的撼动人心,令人动容。学生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此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下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以便他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予以借鉴。

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不善于发言,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鼓动,及时的调控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利用好小组的合作作用,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效果,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科教研组点评

本节课首先:目标定位简洁明确,要言不繁。其次:教学设计条理清楚层层深入。第三: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理解透彻,有独特的见解。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不足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小组合作交流不够热烈,这与老师的调控课堂能力有关,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力求做到少教多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老师的这种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7.续写《安恩和奶牛》作文 篇七

此时在瓦尔普峡的集市交易场上,众人都十分惭愧,为自己的误解而感到难过。“原来,她是为了那头奶牛的孤独才来的`”那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屠夫说。说着,他停下了杀牲的进程,把那把浸透了无数动物的血的刀给扔掉了。“看来,我是误会她了,是我的错”那个误解她的男人,诚恳地说。

安恩的情绪在她的奶牛的帮助下平缓了许多。她决定近几天停下手中的活儿,好好地陪她的奶牛玩一玩。她是这样想着,却不知道马上就会有一个大惊喜等着她……安恩激动万分,眼睛里流露出兴奋,感激的泪水。又是一头奶牛闪亮登场,原来,瓦尔普峡集市交易场上的人都被感动了,决定像安恩那样和动物和睦相处,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刀。并且还送给了安恩一头奶牛,以表示他们的歉意,安恩此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十分感谢他们,热情的邀请他们去她的“小破屋”吃饭。

……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北风呼啸,两头奶牛产下了四头小牛犊,安恩披上了大衣,去给小牛犊“送暖”——被子。四只小牛犊不停地叫着,每叫一声安恩心里好像被刀绞了一样,她身上只穿了薄薄的几件衣服,十分地冷,但是在她的心中,那几只牛就是她的儿子。试问,天底下,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她一步一步地走着,每走一步都十分地艰辛,安恩冷得瑟瑟发抖,终于在最后一刻,她把家里唯一一床被子给了自己的奶牛,此时,她的心脏也因为冷而停止了跳动,六只奶牛不停地叫着,想着唤醒自己的主人,可是,它的主人怎么也不会醒了,她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都给了她的“孩子们”。

8.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篇八

【授 课 人】王益民

【上课时间】9月8日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课堂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评课内容】

1.朱燕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2.周晶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3.李娟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4.贺利群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5.钱晓莉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6.徐芸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7.赵素青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8.邹旭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1)初识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2)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①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3)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上一篇:混合式学习理论下一篇:观察春天的花日记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