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

2024-09-17

山歌(共11篇)

1.山歌 篇一

神山歌,神山歌陆游,神山歌的意思,神山歌赏析 -诗词大全

神山歌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吾闻海中五神山,其根戴以十五鳌。

一朝六鳌被钓去,岱舆员峤沉洪涛。

尚余三山岿然在,当时不没争秋毫。

如何蓬莱又已浅,忽见平地生藜蒿。

伏羲迨今几万岁,世事如火煎油膏。

娶妻不敢待翁命,治水无暇怜儿号。

避谗奔楚仅得免,历聘返鲁终不遭。

老聃关尹亦又死,人实危脆无坚牢。

有口惟可饮醇醪,有手惟可持霜螯,勿令他人复笑汝,後有万世来滔滔。

2.山歌 篇二

关键词:壮族山歌,山歌译配,翻译方法,刘三姐山歌

随着国际交流加强, 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也逐渐受到各界重视, 成为展示各国软实力的一种方式。鲁迅曾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的歌曲译配研究从上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 经历了萌芽期、沉寂期, 到21世纪初迅猛发展起来。纵观我国歌曲译配研究的历程, 不难发现研究多倾向于外语歌曲中译, 关于中文歌曲英译的研究很少, 对于民族歌曲英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因为刘三姐传唱山歌而被誉为“歌海”, 又因其山清水秀、自然风景秀丽、地理地貌独特而成为旅游胜地, 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而欣赏壮族山歌、彩调剧是广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壮族山歌英译不仅可以促进广西旅游业发展, 宣扬壮族民族文化, 而且可以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加强中外艺术交流。壮族山歌集语言、文学、音乐于一体, 翻译难度不言而喻, 对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学素养、音乐感悟能力要求颇高, 歌曲译者犹如穿着束衣劳作[1], 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经典的壮族山歌译作。鉴于此, 文章着重分析壮族山歌译配的限制因素, 进而探究壮族山歌译配的翻译方法。

1 壮族山歌简介

壮族山歌是独具广西文化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 其中刘三姐山歌已经成为壮族山歌的代表, 成为广西地区的文化品牌。刘三姐山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所以歌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又创作于广西地区, 因此也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山歌的结构形式与诗歌相似, 结构规整、句尾押韵、修辞丰富。山歌曲调以五声音阶为基调, 旋律简单, 一咏三叹, 悠扬婉转。其中有独唱, 有对唱, 也有合唱, 自然淳朴, 深入人心。

2 壮族山歌译配的限制因素

壮族山歌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由壮族民间歌手创作的, 因此带有强烈的社会背景色彩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这成为山歌译配的阻碍。壮族山歌在结构形式上不同于流行歌曲般灵活多变, 而是更接近诗歌, 讲求对仗、押韵和修辞, 这使得山歌译配困难重重。不同于诗歌的是山歌最终要配曲歌唱, 这使得山歌译配更是难上加难。

2.1 社会背景的限制

刘三姐生活于唐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而地主的存在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由于当时阶级矛盾严重, 地主欺压农民, 甚至因怕村民聚众唱歌造反而禁歌,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刘三姐反禁歌”。歌词中出现了譬如“地主”、“官府”、“土司”、“财主”、“老爷”“大官人”、“衙门”、“太守”、“巡抚”等独具其时代特征的词语。而西方并未经历封建社会, 没有相同的社会形态就不会出现对应的词语。

2.2 民族文化的限制

中国领土广阔, 地大物博, 民族众多, 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言。刘三姐生活在桂西北地区, 因此她的山歌中不乏桂西北方言, 如, 好篮从来不装灰, 好人从来不做贼, 今天碰到刘三姐, 红薯落灶你该煨。其中“该煨”一词属桂北方言。又如, 你娘养你这样乖, 拿个空筒给我猜, 送你回家区装酒, 几时想喝几时筛。其中“筛”也属桂北方言。壮族山歌中频现桂北方言当属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但对于山歌中方言的翻译处理实属不易。

2.3 修辞手法的限制

歌曲和诗歌同宗同源, 诗歌植根于歌曲, 早期的诗歌形式是游吟诗人所演唱的史诗和民谣[2]。刘三姐生活于唐朝时期, 这一时期诗词歌赋繁荣, 无不影响着山歌的形式、结构及修辞。刘三姐山歌不仅形式似诗、结构整齐而且韵律清晰、修辞丰富。

“起兴、对比、讽刺、引用、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均可在刘三姐山歌中找到。如, 吞虫肚里几多丝, 三姐口中几多诗;好比槟榔含在口, 山歌越唱心越迷。此句用了“起兴”的修辞手法, 用蚕丝起兴, 用源源不断的蚕丝来比拟三姐心中的山歌。苦楝开花细纷纷, 我家住在苦楝根;人人都说苦楝苦, 我比苦楝苦三分。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刘三姐将自己的生活与苦楝相比, 突出“苦”字。雨淋菩萨假流泪, 笑面老虎假慈悲;三姐揭穿财主计, 媒婆碰了一鼻子灰。此句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 用“雨淋菩萨”和“笑面老虎”来讽刺媒婆的虚情假意。天下乌鸦一般黑, 覃家地主也禁歌;柳州也是虎狼地, 黑衣兵佣满山坡。此句用了“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天下乌鸦一般黑”属引用俗语, 后半句将地主比作虎狼。三姐好比江边草, 水泡一朝又一朝;总有一天洪水退, 草根不死又标苗。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刘三姐将自己比作“江边草”, 凸显“顽强、执着、生命力极强”的品质。姓陶不见桃结果, 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 蠢材也敢来对歌。此句用了“谐音、讽刺”的修辞手法, “陶”与“桃”, “罗”与“锣”均属“谐音”, 以此讽刺了地主请来的三位秀才。

想要搞好翻译, 了解修辞手段在原文中的应用和掌握处理修辞现象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3]。刘三姐山歌中修辞手法如此之多, 在译配时处理此些修辞现象却是困难重重。

2.4 曲调旋律的限制

歌词多以诗歌的形式出现, 歌曲是供人歌唱的作品, 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词是可以唱的诗。歌词翻译既要准确达意, 保持韵律, 又要上口自然, 符合原曲的旋律和节奏[4]。山歌译配不仅是翻译歌词, 最终的目的是翻译出来的歌词能够配着曲调唱出来, 且听众能够从中感受到山歌的独特美。方松莆曾说, “纵使你有满腹经纶, 译文不能唱, 也是没有用”[5]。壮族山歌即为可以歌唱的诗歌, 结构规整, 句末多以押韵形式结尾, 不论读或唱都朗朗上口, 自然流畅, 能够轻易唤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刘三姐山歌因情感变化时而舒缓轻松, 时而铿锵有力, 有独唱, 有对唱, 也有合唱, 自然淳朴, 深入人心。山歌以五声音阶为基调, 旋律简单, 一咏三叹, 悠扬婉转。

山歌译配因上述限制因素使得翻译难度不可小觑, 而翻译出来的歌词配曲使得山歌“切唱”、“切听”的难度加大。曲调旋律对山歌译配的限制可谓最大。

3 壮族山歌译配的方法

刘三姐山歌内容丰富、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明显、结构形式规范整齐,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 这都增加了翻译方法选择的难度。根据山歌的内容、结构和形式上的特征, 翻译方法也应灵活多变。文章着重采纳了“直译、意译和变译”三种翻译方法对壮族山歌译配进行分析。

3.1 直译

壮族山歌虽然受社会背景、文化、修辞和曲调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全译和直译受到阻碍, 只能另寻翻译方法, 但其中一些歌词并未受此些因素影响, 而是直白清晰的表达内容。对于这类山歌译配, 可以选择直译的翻译方法, 如, 三姐出生龙江滨, 家住下枧流河村;门前河里鱼欢跳, 屋后青山鸟长鸣。三姐砍柴不用刀, 只用脚踩手来摇;口唱山歌喉干了, 攀藤上树吃葡萄。

3.2 意译

如今翻译与市场结合, 翻译标准呈现出多样化, 并不以某种标准为唯一准则。翻译标准的多样化在诗歌译配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多样化的标准导致译配策略、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在处理山歌译配的社会背景因素, 面对中国唐朝独有的词汇时, 译者就应该考虑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或方法?是采取直译, 让译语接受者感受中国唐朝时期独特的文化, 还是采取意译, 寻找相似的语境, 让译语接受者身临其境, 仿若欣赏本国的山歌?

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 在目的语环境中, 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读者的文本[6]。从宣传中国民族文化的角度讲, 应选择“直译”方法进行山歌译配, 但“地主”、“官府”、“土司”、“财主”、“老爷”“大官人”、“衙门”、“太守”、“巡抚”、“媒婆”、“员外”这类独具中国唐朝文化特色的词汇采用“直译”方法翻译出来字符太长, 刘三姐山歌以五声音阶为基调, 旋律简单, 显然采取“直译”、字符太长都不适合配曲。基于此, 采用“意译”方法更适合壮族山歌翻译。

3.3 变译

壮族山歌与诗歌相似, 讲求对仗、押韵, 更不容忽视的是山歌中频繁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 仅此一点就已经限制山歌的全译, 再加之山歌还要配曲歌唱, 使得全译变得几乎不可能实现。山歌译配不同于山歌翻译, 山歌译配的最终目的是配着曲调歌唱, 而山歌翻译可以像诗歌翻译一样译出来以供阅读欣赏, 因而山歌翻译可以使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解决频现的修辞, 但山歌译配则不能。鉴于上述原因, 山歌译配只能优先考虑选择变译的方法来达到翻译目的。

刘三姐山歌中出现了诸如“起兴、对比、讽刺、引用、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由于中西文化不同, 所以有些比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找不到相似的关联性;起兴和讽刺的修辞也遇到同样的困境, 因文化不同而无法理解原文的触物起兴及讽刺意味;因语系不同, 目标语读者更无法感受到其中谐音带来的幽默或嘲弄;因生活方式不同, 民间流传的谚语不同, 因此直译引用的谚语也使得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变异是译者用译语摄取原作内容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翻译活动[7]。由于壮族山歌中文化因素及修辞手法的限制, 在处理这类歌词的译配时, 变译的确是值得采纳的翻译方法。

4 总结

目前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一国的一些歌曲在全球传唱也屡见不鲜, 但国外歌曲在国内流行传唱的数目要远远超出本国歌曲在境外的传唱数目, 而且也多为流行歌曲在国外受欢迎, 民歌歌曲在境外传唱少之又少。壮族山歌隶属于中国民族歌曲之列, 虽在国内大江南北传唱, 但始终没有走出国门, 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创作出好的山歌译配作品。壮族山歌译配受各种因素限制, 使得翻译方法难以甄选, 再加之译者需夯实的语言功底、文学素养和音乐感悟力才能创作出好的译配作品, 这样的难度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文章初步探究了壮族山歌译配的限制因素及其可选择的翻译方法, 但该领域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配曲歌唱, 创作出优秀的译配作品, 研究意义非凡, 极具价值, 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Peyser Herbert F.Some Observation on Translation[J].TheMusical Quarterly, 1992 (3) :353-361.

[2]杨丽华.诗歌翻译中美感的移植与再现[J].外语教学, 2007 (4) :93-96.

[3]王南颖.从语用学视角看《刘三姐》歌词的修辞法译[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204-206.

[4]胡凤华.“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96-100.

[5]薛范.歌曲翻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山歌 篇三

广东梅州(曾称嘉应州)——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在山歌剧诞生以前,远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有“外江戏(现在的汉剧)这一戏曲形式传入,同时流传于梅州市操中州音韵汉剧声腔的提线木偶戏,其丑行有时也操客语,唱客家山歌及当地其他的民间小调(曲)。此外,梅州市还流传着操客语的竹马舞及采茶戏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的艺术品种,对广东客家山歌剧的萌发具有一定的影响,或为之孕育唱腔胚胎;或为之提供表演及演唱之借鉴;或为之掊养其观众对客家艺术的共同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换而言之,早期的客家山歌剧的表演及其音乐或多或少地受到客属地区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本文就客家山歌剧音乐特征和属性做一些分析和探究,让我们共同来探索客家山歌剧唱腔的发展规律,寻觅山歌剧音乐创作之轨迹……

一、广东客家山歌剧及其唱腔的音乐源头

“客家山歌” 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支绚丽的奇葩,它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带有明显的中原客家地域特征,它的音调以及表现形式,贴近大众。“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是从“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创作而来的。《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已将山歌剧纳入戏曲范畴。 “广东客家山歌剧”是以客家话演出,文本唱词吸收客家山歌修辞手法,极具个性特征;音乐唱腔以原生态(俗称原板山歌,下同)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采用曲调联缀形式,辅以板式变化,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逶婉缠绵……“客家山歌剧”最先出现在广东梅县和兴宁市(原兴宁县)。现流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的汕头、惠州、河源、深圳、东莞、韶关及其相邻的闽南和江西的赣州市。印尼、香港、台湾等地客籍侨胞和客裔聚居之地亦有广东客家山歌剧的演出活动,它有着深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物唱腔”是“广东客家山歌剧”的灵魂,客家山歌剧唱腔定义了山歌剧的存在,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广东客家山歌以其丰富的调式、鲜明的曲调、独特的曲趣,令所有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很难忘怀。所以一直以来,不少作曲家都以客家山歌作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尤其是客家山歌剧诞生以后,客家山歌又以戏曲音乐的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客家山歌与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客家山歌的基本曲调(即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山歌)。一方面,它是编曲者用以改编成客家山歌剧人物唱腔的素材;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直接用来做剧中人物的唱腔。当它末被纳入戏剧人物唱腔的范畴而单独存在时,谨是一种民歌形态而已;但它用作剧中人物唱腔以后(包括谱面不作任何改变),则从一般的共性较多的民间歌曲而成为有人物形象、有个性特点的客家山歌剧唱腔的组成部分了。而要辩识其所属,关键视其载体——音乐文学即唱词,是否属“剧”。剧与一般的“表演唱”极易相混,一般以有无矛盾纠葛等情节来作界定。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的确不是完全的传统戏曲音乐,也不是专曲专用的新歌剧。取消了曲调运用的程式化、行当化以及充当喜怒哀乐等情绪载体的固定化,这种音乐创作手法是新歌剧常用的创作手法。但同时剧中人物的基调选择却固定在客家山歌及其它客家民间音乐这一总的范畴,虽然不完全是旧曲沿用,但这种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选择人物基调以保持其传承性的做法,则属戏曲规律了。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是在保留原生态山歌风格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广采博收,吸纳新的元素,不断丰富完善,它是兼容并蓄传统戏曲精神和新歌剧音乐创作原则的新路了。

二、广东客家山歌剧及其唱腔规律

1.唱词与曲式。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词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梅县话为本剧种的标准语音,它分为:阴平(夫)、阳平(符)、上声(符)、去声(妇)、阴入(福)、阳入(服)共六声。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词的基本格式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二、四句押韵。七字中的词顿或字顿的基本格式是“二、二、二、一”如“有心、恋哥、唔用、媒”。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各种变化格式“如二、二、三”例“阿妹、转哩、几时来”……与唱词格式相关的各种山歌基本曲调的曲式,有其相对稳定的形态。一是上下句曲式,完全反复一次,唱完四句唱词,如《丰顺山歌》、《五华长布山歌》、《兴宁罗岗山歌》等(谱例略)。

2.唱腔形态及运用。各种客家原生态山歌的调式、曲式、句结音、特征性乐句形态、终止式的特殊旋法等,都具有较强的或相对的稳定性。主要以“徵调式(丰顺山歌、兴宁浮南山歌、河源山歌、紫金山歌等)”;“羽调式”(梅县松口山歌、兴宁水口山歌、蕉岭长潭山歌等);还有少量的“宫调式”(大埔西河山歌等)。在这些原生态山歌中发展、创作出来的唱腔音乐则异彩纷呈,除了特徵性乐句按原有形态或以变化了的原有形态(如移位、节奏伸缩等)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构成原生态的诸要素,从调式、曲式、乐节、句结音,一直到终止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广东客家山歌剧音乐唱腔设计体系中作曲家普遍采用一“套”(旧曲沿用);二“编”(以旧曲为基础进行改编);三“创”(以山歌特性音调为素材,重新作曲)。主张人物主题基调,避免雷同,实行了人物的音乐主题相对固定化,用音乐语言的殊异性来区别人物形象……

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体系的形成是从两方面入手的:首先就是不断地发现、选择和利用客家原生态山歌,将一首首原生态山歌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运用到本剧种唱腔体系中。它是山歌剧唱腔的基础,是唱腔编写者的工作对象,对它的认识、使用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例如1965年晋京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并观摩的《彩虹》(作曲:滕仲英),其中的女主角“彩虹”的主題就是采用陆丰原板山歌(谱例略)。其次就运用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客家说唱、客家民歌小调、宗教音乐、创作曲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创作手法也大多采用的重复、变奏、调性变化等民族音乐的创作技巧,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可塑性,增加其表现力,使之能《能》更加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需要。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获得“文华奖”的大型山歌剧《桃花雨》(作曲:陈勋华 滕冬红),其中女主角桃子的唱腔音乐就是从梅县松口山歌中演化和创作出来的。从近几年获得巨大成功的大型山歌剧《山稔果》(作曲:陈勋华)、《等郎妹》(作曲:陈勋华 黄延元)、《山魂》(作曲:陈勋华 滕冬红)中的唱腔音乐中可窥一斑……

客家山歌剧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它的表现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这些打烙着各个时代印记的山歌唱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客家人民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等各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让我们好好地认真挖掘、继承和学习这一珍稀的精神财富吧。

4.山歌 篇四

爱心仁士群体好

聚集乡贤系自豪

群主有话发圈里

齐侪响应有成效

此时,有乡亲们跟我打招呼,并为我点赞。接着群主发来一篇文章,我定晴一看,是绿水村慈善会的会长李达香写的。一篇《千亩油茶白花花》的文章,吸引了我的兴趣,文章写得很有水平,既介绍了油茶的来历,又写出油茶仔的采摘季节。还配上生动的采摘油仔的生动画面。有传统的客家文化,男女山歌对唱,整篇文章非常有意义,读了耐人寻味。

我在群里写上:达香会长能文能武真厉害!突然会长跟我打招呼,还即时送上山歌一首,我好惊喜,原来会长也会唱山歌。我的兴趣也来了,即时跟会长欢快地对山歌。接着群里一片哗然,李探恩和吴广解也积极参与对歌,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感觉真的跟绿水村成了不解之缘,跟乡亲们打成一片,整个群的文化气氛都活跃起来,我非常感动!很快完成了一篇山歌:《绿水群里歌飞扬》,对歌非常顺畅和欢快:

客家山歌《绿水群里歌飞扬》

作者:李达香 廖玉娥 李探恩 吴广解

李达香

玉娥作家早上好

绿水有妳倍自豪

共奔幸福富贵路

金光大道任逍遥

廖玉娥

金光大道任逍遥

绿水人民志气浩

同心同德搞建设

奔康致富有妙招

李达香

妙招还爱带好头

有请玉娥几日游

山青水绿人情好

乌石岗下流茶油

廖玉娥

乌石岗下开油田

涯跟绿水系有缘

会长尽情来邀请

来日有空聚茶园

李达香

来日有空聚茶园

油茶花开白莲莲

美女作家登高望

笑逐颜开喜心田

廖玉娥

笑逐颜开喜心田

满山茶树谱诗篇

达香精心绣山色

发展一片大蓝天

李探恩

发展一片大蓝天

油茶结子圆又圆

在手防家糸特产

吸引咁多众亲朋

李达香

吸引咁多众亲朋

老汉已活七十年

改变家乡山和水

同舟共济绘蓝天

李探恩

同舟共济绘蓝天

青山绿水在眼前

美丽乡村刚开始

繁华绿水万万年

李达香

繁华绿水万万年

美丽绿水好家园

山清水秀风光好

花开富贵喜连连

李探恩

连连生活幸福长

感恩村民感恩党

共同维护村民意

新村建设更辉煌

吴广解

新村建设更辉煌

低头饮水望高岗

尊老爱幼好传统

传统文化谱新章

廖玉娥

传统文化谱新章

绿水山村好风光

村民乡贤齐奋斗

人间美景胜天堂

我把会长的文章一并发表,让大家欣赏学习。

《千亩油茶白花花》

作者:李达香

青山岗下的牛界溪油茶园,靠近揭西县上砂。一年四季云遮雾绕,湿度很大,西晒的日照时间较长,又处于五百多米高的海拔,土层乌黑,是油茶作物最适宜种植的家。

油茶在中国已经生长了几万年,那都是自然生长的野茶。近两百年为了给寺庙的尼姑和尚做斋菜用,人们将极其稀缺的茶油送去廟堂,造诣高深的僧人还将茶油制配成药,造福人民。

油茶从开花到成熟採摘,历经冬春夏秋,整整一年。她是抱着儿子又怀孕儿子的好命种。每年霜降一到,抢在小雪这半个月的时间,把成熟的茶果收回来。早了,含油量不高,迟了,茶果爆裂仁往地下掉。“霜降一到茶果笑(爆),油仁乌黑出油高”。这个时候,满山遍野的採茶人,披红戴绿,唱着山歌穿梳于深山黑水之间。茶果沉甸甸坠满枝头,忙于采花釀密的蜂儿,嗡嗡的叫着,飞上飞下进行在白花花的油茶林里,为人类的甜蜜事业不停奔忙。

这边男高音“呵嘿,对面的采茶妹呀,妳都有好山歌,溜呀溜等来哟:

阿妹采茶乐哈哈

欢声笑语赞油茶

今年油茶大又结

大车装载车打车

西边细妹:

满山油茶白花花

阿哥红衫配白花

涯今来学油茶样

抱子怀胎好命嫲

山歌此起彼伏,不经意间,装满整个车厢的汽车已经停到了晒场,小山一样的果实黄橙橙金灿灿,又是一个丰收年。正是:

茶花满岗,茶油飘香,

东山采来西山转,

果实满筐。

晶莹透明的茶油,

配原产地蜜糖,

通便养颜,

5.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篇五

篇一:放牛山歌教学反思本课是五年级音乐第一学期第五课。教学内容为:欣赏陕北民歌《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视唱广东民歌《放牛山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和感受我国民歌的体裁之一山歌的特点。并在听于唱的音乐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视唱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复习旧知、逐步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山歌的特点。首先,复习民歌的另一体裁------号子的特点。再听赏陕北山歌和苗族山歌,分别介绍了陕北山歌,让学生知道是由信天游改编的,是陕北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山歌形式。此外,除对“信天游”这一体裁及歌曲的音乐手法作些简单介绍外,还引导学生去体会歌中所表现的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爱戴,对革命的拥护之情。苗族山歌则由教师讲述,介绍苗家山寨的地貌,说明地理环境与“飞歌”的音乐风格形成的关系。然后,引入到广东民歌《放牛山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音乐特色。通过视唱,拍击节奏,哼唱等方法,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初步会唱一个降号调的歌曲。最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牛山歌》的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一个降号调的歌曲,因此,我采用辅导——拍击节奏——视唱——哼唱——齐唱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歌曲。由于该班学生是村校刚来的学生,自学、视唱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加以教师示范,同时让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来表现红军与农村人民的鱼水之情。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感知、理解、操作多种手段,以教师示范、引导相互合作,力争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山歌特点的基础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篇二:放牛山歌教学反思我在教授《放牛山歌》时,我遵循了以下几点:情景想结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主动参与学习:先让学声朗读歌词,在朗读的时候最好把这种民歌的风味读出来了。把不认识的字进行教学。特别是要把方言唱出来。欣赏《小放牛》的时候,先把歌词抄出来,利用动画音乐,让学生跟音乐哼唱。在聆听器乐《小放牛》,先整体听全曲,让学生感受一下,再分段听,让其回答问题。最后在复听一遍。

二、情景结合:因为这首曲子是民歌,有地方特色。所以我们先复习了第二课的草原,这也是有地方特色的作为这首新曲子的导入。听完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曲子。在欣赏《小放牛》放动画给学生看,这样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在次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情景导入中让学生随音乐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应该要做好课件,让学生先看了,在自己实践,这样效果会更好。我应该作为一种游戏,分组比赛,这样学生的课堂纪律会更好,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在歌曲对比的时候,讲的不够生动,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篇三:放牛山歌教学反思歌曲《放牛山歌》是三年级《放牧》这一单元所要掌握的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儿歌,歌中有许多“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所以引导学生唱出山歌那种高亢嘹亮的声音是本课的重点。在趣味导入这一环节,我从以前学过的《草原上》这首歌曲入手,《草原上》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歌唱性,歌曲的情绪是甜美地,仿佛一下子使我们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中,紧接着聆听《放牛山歌》通过这两首歌的对比聆听,使学生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放牛山歌》的欢快。通过朗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四川儿歌《放牛山歌》。在学唱这一环节我基本用的是听唱法是学生掌握旋律,在这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演唱歌曲的习惯没有很好的掌握出现喊叫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我运用请学生们用母音“LU”来模唱旋律来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演唱方式,而且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旋律。在学生演唱“哥儿呦喂”时引导学生做出到山上喊歌的动作,是学生了解唱到这时声音要高亢些,表现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在“表现歌曲”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们根据歌词的描述和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有的孩子模仿牧童骑牛的动作,有的孩子模仿耕地的动作,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充分表现音乐。本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基本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孩子们的课堂的纪律不容乐观,可能是我上课不够严厉所导致的,所以今后应努力做到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这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6.《唱山歌》教学反思 篇六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二、相和山水间——关于最有效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说起情境的创设,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风光的导入。本课所对应的广西、桂林山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一开始,我精心设计制作电子幻灯片从风光到民俗涉及到人文历史特产等等。在试上时发现反映不是很好。走马观花的浏览使学生心浮气燥。注意点太多之后反而什么都没有注意到。后来我也沉下心了问自己,这里的情境到底要起什么作用。其实这里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心理上地理位置的暂时性转换。感受一个适合于“山歌”产生特定的音乐地理环境。(山的开阔使广西山歌悠远,水的柔和又让广西山歌不失细腻)。能起到这个作用,那就够了。所以我们马上进行了调整,用简单的几幅最富代表性的图片、配上寥寥数语的解说简洁明快的切入了正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情境的创设不应只体现在多媒体等表面的导入上。更不能应景似的在开头处出现了一下就不见了踪影,那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在我看来,情境创设而更应该是一个系统,从头到尾延续在整堂课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发挥作用。这堂课,从一开始与老师的“唱和山水间”到参加“漓江边的对歌会”再到学完后师生两大阵营的对歌、学生之间的对歌,都是在创设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对歌”这一环节,还加入了送绣球等具有民俗特色的鼓励方式,成功的将学生代入了特定的情境。我们还在课堂上设计了“口耳相传”。即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和接唱。最大范围发挥了民歌“模仿”的本质。这本身也是对民歌产生的原生态的一种情境再现。最后的环节中,老师用稍作改编后歌声感谢同学的参与和学习,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我们创设的情境,那就是相和山水间!

三、学生总是给我最多——关于最真实的预设与生成每上一堂课,孩子们总能给我最多。我们的生成出发点,应该是学生最真实的需要。就如这堂课中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和接唱的“口耳相传”部分,其实就是一种模仿,是几个音几个音分开来?还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完整学,在设计时,我们曾经犹豫过。割裂开来一音一音的模仿虽然教学速度快,但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犹如庖丁解牛,却味如嚼蜡。而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整体听赏过后的模仿。虽然需要多花几遍时间,却一气呵成。这种设计不仅是从音乐本身最真实的特点出发,更是从养成学生音乐素养最真实的需要出发。我们要完成的不是一堂课上的环节流畅,更应该是最初最真的梦想。

每上一堂课,孩子们总能给我最多。感谢我所有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真实往往是突现的灵感,能为课堂增加灵动。上课中有很多孩子精彩的表现,我最珍惜的却是这样一个细节,在“你唱我和对山歌”的互相帮腔环节中,很多孩子都投入的只演出自己的那句,只有一个孩子捣乱似的一会粗声一会细声。一边唱还一边做怪样。因为被同学检举说做鬼脸,我在课堂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一人分饰多角,一会是老汉、一会是地主、一会是酸秀才、一会是老大妈。当然要一会粗声一会细声的挑来跳去啦”他的回答让我们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投入和创造。我送给他大大表扬,借此更把歌曲背景结合了人物的音色向其他孩子做了介绍,看着他感激的眼神,其实我更想对这个会思考敢表演的孩子说声谢谢!

7.闽西客家山歌艺术风格初探 篇七

一、闽西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闽西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习惯。客家山歌表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体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风格,给人的印象是天然的、快乐的。客家山歌之所以经久不衷、广为流传,是以客家人长期所处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以及他们淳朴的情感和愿望有关。闽西客家山歌这种鲜明的农村色彩,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自然、很亲切、很感人。客家山歌形式主要有民间小调、竹板歌、民谣等;具体内容主要是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

在北宋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年,群众饱受残酷剥削与压榨,农田被占、家产受侵,生活悲惨,致使中原人们背井离乡,往外迁徙,安家立业。客家人来到新的荒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千百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客家文化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山歌、小调、竹板歌、民谣。如:客家妹子快乐多,娘胎偷偷学唱歌;哇哇落地一声唱,绿水青山都来和。又如:客家妹子爱唱歌,家有山歌十八萝;挑来一担慢慢唱,唱到日落月上坡。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定能听到优美、动人的客家歌谣。

闽西客家山歌主要是七言四句三韵,歌词比较和谐,唱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舒服,歌词也很押韵。闽西客家山歌是客家百姓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具有随意性、地域性、口头性等特点。客家山歌本地方言特别重,别有一种韵味。客家人在每年的中秋期间,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河的对岸、桥头两边,用高吭的声音在对唱山歌。在农村,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对唱山歌结为夫妻的。

二、客家山歌的内容

闽西客家山歌内容极其丰富、主题深刻、形象可歌、情感真实、语言凝练。具体表现在:

(一)表现革命题材的山歌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和指导闽西革命工作。当时老百性知道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贫苦落后究竟是什么人造成的,农民逐渐觉悟了。群众主要通过宣传标语、山歌、漫画、战报、扫盲和唱一些革命歌曲来弘扬正气,鼓舞军心民心。如:流传到现在的《红军游击队歌》:红军游击各乡村,头一要紧杀豪绅;因为豪绅十分恶,勾结军阀打穷人。第二要紧缴枪支,缴到穷人手上持;穷人手上有枪械,地主豪绅一一杀。第三要紧更应该,田契账簿拿前来;还有来往借银字,点火一烧化成灰。第四要紧对富人,没收财产莫容情;现银拿来充军饷,田地米谷分穷人。第五要紧助农工,权柄拿到手当中;建设苏维埃政府,工农专政乐无穷。还有五个好主张,一抗捐来二抗粮;三抗租谷四抗税,五抗放债吃人王。穷人大家要认清,地主豪绅没人情;公公道道同其讲,口讲出血也闲情。

又如反映根据地人民热爱革命、报名参军、英勇杀敌的坚强决心的曲子。《风吹竹叶》:风吹竹叶响叮当,自幼报名到前方,前方打倒反动派,打的敌人一扫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当时产生了大量反映土改、抗美援朝、自由婚姻、互助合作的歌谣:如:日头一出满地红,天下第一毛泽东;斗倒地主老封建,穷人翻身好威风。革命传统要发扬,抗美援朝记分详,抗美就是打美帝,援朝就是保家乡。婚姻大法好主张,绝对禁止妹等郎;废除买卖婚姻制,自由结婚喜洋洋。

这些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文化内涵丰富,深受群众爱戴。鼓舞民心,令人振奋。闽西人民在沸腾的斗争生活中扩大了政治视野,思想更为活跃,充分反映了闽西人民的理想抱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为革命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山歌

如:月亮弯弯两头勾,两颗星宿挂两头;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头。又如:月亮弯弯两头尖,两个星宿挂两边;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边。再如:月亮出来亮堂堂,犀牛望月妹望郎;郎有心来妹有意,有心有意结成双。永定的《八月十五看月光》: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水上;鲤鱼不怕漂江水,恋妹不怕路头长。这些歌词用衬托的手法,歌颂青年男女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的爱情,值得颂扬。

(三)赞美方面的歌谣

闽西客家长汀山歌《人民江山万年长》:上连连来闹连连,翻身当家掌个权,工人大哥来领导,人民江山万万年嗳嗨哟!歌词表现了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歌词凝练、简洁、明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颂歌:自从改革到如今,农村变化最分明;落实生产责任制,粮多钱多算唔清,政策落实得人心。盘古开天到如今,哪有农民发千金;自从农村大改革,千金农民算唔清。日头落山满天星,山里人家尽开心;看了电影看电视,文化生活日日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传唱的民间歌谣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新的变化。闽西客家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如今,客家人爱唱山歌、爱唱民谣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还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被福建省文联授予全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的永定籍“闽西山歌大王”李天生,现已80多岁高龄,他13岁开始唱客家山歌,1956年冬天,他作为福建代表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调演,满怀红土气息登上中央大舞台,用客家方言演唱《八月十五看月光》,用“竹叶笛”演唱《东方红》,赢得观众交口赞扬。演出结束后,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邀请李天生等人,接他们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唱《金丰大山不寻常》等客家山歌。李天生创作的客家山歌已融入了《土楼回响》第二乐章,而且由他本人亲自演唱。他不仅在中国唱山歌,还把中国客家山歌唱到东南亚、欧洲等海外,为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闽西客家山歌的发展史就是客家人的迁徙史、奋斗史、血泪史,客家山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发展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音调优美、结构单一、内容特别的客家语歌曲。

8.别样的山歌盛会 篇八

第二天一大早,前往畲乡,途中遇到了不少畲族女子。这些女子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装,我立马被她们的行头给吸引住了。只见衣裳、围裙上绣着各种颜色的花鸟龙凤图案,腰后扎着一条金色的腰带,全身佩着各种银饰,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直作响。至于头饰,一些年纪较轻的女孩用红绳缠住头发,编成长辫,高高地盘在头上。其他年长的妇女则戴着状似凤冠的头饰。

我十分好奇这装扮,询问畲族妇女后得知,这套装束叫做“凤凰装”,系红头绳的是未出嫁的女孩子,戴凤冠的是已婚女子。“凤凰装”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畲族的祖先盘瓠王平番有功,高辛帝把女儿三公主嫁于他。出嫁时,帝后将凤冠、凤衣给三公主做嫁衣,祝福她的生活像凤凰般呈祥瑞。三公主生女后,也将女儿做同样打扮。女儿出嫁时,凤凰还特地从凤凰山衔来凤凰嫁衣。从此,畲族女子便有着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的习俗。

到达景宁畲乡时,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附近十里内外同宗祠的畲族人,云集在歌场上,男男女女的对起歌来。“郎在那边娘在这边,你郎唱歌我来回。”一个漂亮的畲族妹子在含情脉脉的唱歌。甜美的歌声刚落音,对面的畲族男人中一个俊小伙子站了出来,大声回唱道“娘在那边郎这边,你娘唱歌我来回……”一首首婉转悠扬的山歌唱得整个在场的游客和畲族人都沉醉了。

歌会进行到一个阶段后,畲族的姑娘们突然将手中的彩带扔给围观的游客。根据习俗,接到彩带的游客要与畲族姑娘互赠小礼物,当作定情信物。我身边的一个青年游客也接到了彩带,小伙子略有害羞,在众人的鼓掌起哄下,他大胆的上前,赠给畲族姑娘一个银手镯,畲族姑娘回赠他一块手帕。畲族姑娘便成了青年游客的“新娘”,青年游客抱着“新娘”围着篝火跑一圈,接着双双坐上“鸳鸯椅”。然后青年游客“新郎”与畲族“新娘”一同唱起歌来,身边的畲族人告诉我歌词大意是“日月成双在天空,鲤鱼成双在水中。鸳鸯成双交颈睡,花烛成双满堂红”。

畲族人擅长歌唱,平时无论操劳家里,还是田间山头劳作,只要有畲族人的地方,都会听到他们唱歌的声音,更不用说婚丧嫁娶、传统民族节日这些重大的日子。畲族人的歌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把自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生活编成美妙的山歌,唱出来祝福着。此刻,我在畲乡,亲眼见到这群身着绚丽服装的畲族人,亲耳听着畲族男女唱的山歌,感受着这热闹非凡、民族气息浓厚的画面,不禁心身都陶醉起来。

山歌从清早一直唱到了太阳下山。日暮后,我受到畲族老乡的邀请,前去他们家吃乌米饭。“三月三”吃乌米饭是畲族人的习俗。相传唐代时,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率领畲族百姓起义,反抗压迫他们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上。众将士粮草绝尽,饥饿难忍,后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他们突破包围,获得胜利。为纪念祖先的功劳,畲族人把三月三日定为节日,并吃“乌米饭”以示缅怀。

畲族老乡边给我盛了一大碗乌米饭,边告诉我乌米饭的做法。畲族人从野外山林里采集野生乌稔树的嫩叶,在石臼中捣乱取出用布包好,放入锅中熬煮出一锅汤汁来,然后捞出布包,把糯米倒入汤里烧熟成饭。我尝了一口乌米饭,味道清香,细腻爽口,吃完后发现碗筷都乌黑了,估计自己的牙齿也黑了。

9.山歌会主持词 篇九

开场词: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乙:亲爱的各位游客、凤凰湖两岸的观众朋友们,合:大家好!

甲: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七彩xx县,乙:欢迎大家又相聚在神奇的凤凰湖畔,甲:秋水荡漾,秋光送爽,又是一个金秋时节;

乙:欢歌如潮,丹桂飘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甲: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伟大祖国62华诞

乙:月亮之上,月光之城的魅力xx县大放异彩!甲:凤凰之乡,羌族故里的亮丽xx县举世瞩目。乙:平安xx县、和谐xx县展示着时代的风貌;甲:文明xx县、幸福xx县展现着诱人的风采。乙:生态兴县、旅游兴县为xx县的未来开启了一个精彩的世界,甲: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为xx县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乙:此刻,我们共聚凤凰湖畔,欢庆祝祖国六十二华诞,甲:此刻,我们万众一心,向伟大祖国献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乙:2011年中国xx县庆祝祖国62华诞凤凰湖山歌演唱会合:现在开始!甲:

乙:

结束语:

甲: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乙: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甲: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乙:来到xx县,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甲: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乙:祝愿美丽的xx县社会发展,经济腾飞!

甲:难忘今宵,水韵江南起欢歌,乙:难忘今宵,凤凰湖水漾清波,甲:各位游客、各位朋友,乙:2011年庆国庆凤凰湖山歌演唱会到此结束!

甲:祝愿大家度过一个愉悦的假期,乙: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的快乐的夜晚!

合:朋友们,晚安!

1、月亮之上,月光之城;

凤凰之乡,羌族故里。

美丽的xx县欢迎你,澄江如练的凤凰湖欢迎你!

首先请欣赏由羌族艺术团为您表演的羌舞《西羌儿女》

2、这里是中国花椒之乡,这里是著名的铅锌矿基地。

这里山青水秀,这里人杰地灵。

这里不是江南赛江南,这里不是塞北胜塞北。

请欣赏又青年歌手付俊杰为你献上的男声独唱《乌苏里船歌》。

4、三个百万工程

5、魅力xx县,风光无限。

凤凰湖畔,夜色阑珊。

霓虹如幻,澄江如练。

数不尽xx县美丽的风光,看不够山城秀丽的景象。

请听男女声对唱《风光秀美数xx县》

7、秦岭巍峨入云霄,嘉陵江水长又长。

江水两岸百花香,xx县人民奔小康。

请欣赏女声独唱《陵江颂》

8、四大战略

江花银火不夜天,凤凰出水舞翩跹。

高喷摩天迎宾至,不辞长做岭南人。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之夜,这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不眠之夜。

10.山歌比赛评分标准 篇十

评分标准(满分100分):1、2、3、4、5、选取歌曲内容思想性强、健康向上、符合活动主题。(20分)歌唱表现力强,理解歌曲内涵,熟练把握到位。(20分)歌唱咬字清晰,音色统一,气息流畅,声音优美。(30分)舞台表演得体,演唱感染力强,自然大方。(20分)舞台服装符合歌曲演唱风格。(10分)

评分规则:

11.山歌好比清江水 篇十一

人杰地灵的长阳人总有些异想天开的新创意,这些创意又与那条叫清江的河流密不可分。

与“水上蛟龙”张健的激情碰撞,使清江在秀丽中增添了一种壮美。这一次,长阳人干脆将舞台搭建在这条土家的生命之河上。

长阳人有充分的理由和自信搭建这个舞台——风光绝美的天然画廊,中国的山歌之乡,巴文化的发祥地……

这是一座文化的舞台,山歌的舞台,山水的舞台,也是生命狂欢的舞台。

中央电视台与长阳联袂打造的“新视听·山歌好比清江水”,不论是演出规模,还是演员阵容,在宜昌的历史上都是盛大而空前的。

当众多璀璨的明星与一条涌动着山歌的河流交织成欢乐的海洋,我相信这是无数歌喉向一个歌舞的民族在致敬,也是这个民族向世界展示她的新视听。

用清江的丰饶和土家的浓郁相辉映的新视听,我们除了用眼睛来观察,用耳朵来聆听,更应该用心灵来感受,用胸怀来拥抱,用生命来呼应……

“新视听·山歌好比清江水”谢幕了,但清江用她的波涛甩出的山歌,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辐射、在波及、在弥漫。

一个崭新长阳唱响的新视听,唱响了她的大旅游观,大文化观,唱响了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发展观和生命观。

一个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民族是值得期待的,让我们为这片土地永久的保留聆听的耳朵和感动的心灵吧……

“土家山寨群英会,清江画廊飙山歌。”2007年10月12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办,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长阳清江画廊风景区协办的中央电视台《新视听》特别节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在中国山歌之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之滨举行。这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在土家族地区举办的规格最高、演员阵容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顶级文艺盛会。

当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李谷一、谭晶、王宏伟、阿宝、斯琴格日乐等汇聚在长阳清江画廊,一场异彩纷呈的民歌盛会,让世界惊呆了。原生态的河流汇合原生态的歌声,让土家人醉了。县长马尚云感叹:今天清江的热度,有点烫人!

从彩旗飘扬的大街小巷到欢欣雀跃,人头攒动的舞台现场,长阳沸腾了,清江沸腾了……

山歌在清江画廊

“山歌好比清江水”歌会的舞台设在清江边一艘大型画舫船上,以秀丽的清江风光为天然背景,吊脚楼、风车等土家族风格的舞台道具别具一格。整台演出采取主客两队现场对歌、嘉宾客串助兴的形式进行。主队由傅祖光、艾文君、陈春茸、长阳“农民兄弟”、陈娟、王丹萍、李琼等本土籍的著名歌手组成,央视主持人朱军出任队长;客队则由阿宝、石占明、茸芭莘那、凤凰传奇、李玉刚、扎约、黄春燕、索拉旺姆等全国各地歌王、歌后以及利比里亚歌手郝歌组成,央视主持人董卿担任队长。多次担纲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多台大型文艺晚会的知名导演刘真指导此次歌会。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李谷一、谭晶、王宏伟、梦鸽、毛宁、斯琴格日乐等嘉宾歌手飙歌助兴,数万名观众为之呐喊。

“今天的清江是一首诗,一首画中诗!”

“今天的清江是一幅画,一幅画中画!”……

随着令人陶醉的导播词,“山歌好比清江水”歌会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艺术团表演节目《和谐鼓韵》的鼓点声中盛装开始,第一个出场的是从长阳走出的土家歌王傅祖光,一首《清江放排》,悠扬抒情的歌声飘落在长阳的山水间,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领略到了清江流水的奔腾和放排工的豪迈气概。陕北原生态歌王阿宝的演唱曲目是《我的祖国》,他那长串的高亢的嗓音更是绕梁三日……阿幼朵的《苗岭飞歌》让苗岭的花儿都忍不住将身杆扭向清江的方向,还有《西部放歌》,《翻身道情》……李双江、梦鸽、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毛宁……他们唱出了春夏秋冬的旋律,也唱出了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

欢乐和掌声一阵接着一阵的响起,手中挥动的红旗和青山绿水相互掩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舞台的背后,公路上的客车放慢了速度,私车干脆停了下来,探出一个个眉开眼笑的脑袋,伸出手来使劲鼓掌。更壮观的是两岸的山上,全是大大小小的人影,他们或站或坐,一阵阵叫好的声音透过山峰,透过无线电流,感染现场,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昔日安静的清江瞬间沸腾了。

最后,在长阳走出的著名歌手王丹萍的《三峡,我的家乡》的歌声中,在主持人的声声祝福中,长达三个小时的大型歌会徐徐落幕。

节目结束后,中央电视台导演刘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视听》的特别节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会取地长阳,看中的是这里秀美的清江画廊原生态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魅力。以清江画廊为创作背景,以土家山歌为主要表现素材,荟萃全国著名的山歌、民歌手“集体对歌”,这是一次集中展示中国丰富的山歌、民歌文化遗产资源的文艺创举。

土家山歌的渊源

长阳山歌在三千多年前就被称为“蛮歌巴舞”、“下里巴人”。清代长阳著名诗人彭秋潭在《长阳竹枝词》中写道 “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见这山歌。”山歌还在县境内的地名中留下了不少痕迹,如“对舞溪”、“歌唱坪”、“锣鼓淌”、“发歌岑”等等。

土家人大都不善言辞,唱起歌来却如江水滔滔不绝,跳起舞来恰如猛虎激昂奔放。山歌,土家人涌流的血液:南曲,土家人飘逸的灵魂:跳丧,土家人昂挺的脊梁……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长阳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有“歌舞之乡”之美誉。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还有那浩如烟海的歌谣,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婀娜秀美的花鼓子,无不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

长阳山歌的内容有反映人类起源的《创世歌》;节劳逸振精神的劳动歌;叙述时事、表达意志的“时政歌”,表达爱情的“情歌”,歌物咏志和奇闻趣事的“杂歌”等。到目前为止,已收录的长阳山歌有1 400余首,分为在田间边生产边喊歌和边劳动边打锣鼓喊歌两种类型。劳动歌产生于劳动中,又在劳动中歌唱。不同的劳动方式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劳动歌的不同风格。如清江船工和排工就有雄壮有力的号子歌,田间除草有锣鼓歌。

不唱山歌喉咙痒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古老的巴土民歌已经历经了成百上千次的新旧置换和创新扩容,但时至今日,它依然只是一种以鄂西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一带为中心并纽结湘鄂渝黔的民族地域文化。长期以来,巴土文化蜗居山野,久锁深闺,但她依然如春风野草,蓬生不息。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理和心理在这里产生了微妙的错位,因为偏远,这里为巴土文化的繁衍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为民风民俗的保存制造了坚固的藩篱。来自中原的漫漫黄沙在山丘林海前望而却步,人们在八百里清江流域,用自酿的土酒和自娱的歌舞,精心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一首长阳南曲所唱:“图的是清闲自在独自风流,就是那王孙公子不能得够。”

桃园般的偏远僻静,成为这里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定位。这不是一种浮在民族表面的文化,它渗进民间的姓氏、饮食、服饰和居住的吊脚杆栏,化作传承的歌谣、故事和欢快的唢呐长号,融入屋顶升起的每一缕炊烟,变成艄公桨下每一声水响。这是一种历尽了沧桑的文化。千百年来,她顽强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消弭,以其巨大的坚韧,承载着一个拥有700多万人口的民族历史和精神的重负,深刻地凸显出这个民族个性、艺术和生命的魅力。

“不唱山歌喉咙痒,嘴巴一张像河淌……”多如牛毛的山歌,从山里唱到了山外,从长阳唱到了北京,从北京唱到了海外……

土家人唱歌,是生命与自然的交融,是艺术和现实的对话,是庸俗与典雅的聚汇,是爱情与生活的结晶。仅仅从歌声中,你就能感受到这里格外灿烂的阳光。

恐怕很少有哪一个民族像土家人那样爱唱歌。因为他们唱歌不仅仅是娱乐,而是贯穿整个生命,犹如空气、水分、食物和人们的呼吸一样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不论是情歌还是哭嫁,土家人始终用歌声诠释着生活。山上山下,山里山外,处处是土家人用生命合成的交响。

上一篇:房管局工会工作会信息稿下一篇:食品安全问题的高考英语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