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2024-06-19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共8篇)

1.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一

论《俄狄浦斯死亡》中的命运观

摘要:古希腊悲剧与命运观念的关联在西方文学史上已经成为一个常识。而关于命运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殴里庇得斯既有共识,也有区别。亚里士多德曾经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十全十美的悲剧,认为它是全部希腊悲剧中最典型,最成熟,最完美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真相大白后自刺双目,自我流放涤罪的故事。在索福克勒斯心目中,命运虽然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被怀疑的。因此,在《俄狄浦斯王》人与命运的关系是对立的,人不再是神和命运的玩物,而是从命运的奴隶转化为与之抗争的英雄,即使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但这种命运观肯定了人的价值,其人本思想得到发展,因此《俄狄浦斯王》便成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一部古希腊悲剧著作。

关键词:命运,抗争,神,人,古希腊悲剧

一.命运不可抗拒——无法逃避的绝对力量

“命运”意识一直是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关键着眼点,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类宿命论”思想广泛影响着古希腊民众的生活。人们相信,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一切,这种力量外在于现实世界,但决定着现实世界,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希腊早期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且往往是先在的,并以神谕的方式呈现。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无论怎样挣扎、反抗都逃脱不了弑父娶母的残酷命运,最后不得不循着命运的固有轨道滑向“神谕”所无情宣示的命运结局之中。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谕,不相信命运对人的主宰,他试图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一切:当他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将违背伦理犯下杀父娶母大罪的可怕命运时,他远走他乡,在一个三岔路口,与一位老者争执并将老人误杀,而被杀之人正是他的生父拉伊俄斯。随后,他用智慧除掉了危害忒拜国百姓的狮身人面女妖死芬克斯,被国民拥立为国王,并取了前王的王后,却是他的亲生母亲伊俄卡斯特。可见他终究还是无法摆脱命运对他的诅咒。在无尽的痛苦中,他对自己的儿女哀嚎:“你们身上拥有多少耻辱啊,你们的亲身父亲杀了你们的祖父,把种子播撒在亲身母亲身上,由自己的亲身母亲生育了你们。你们将来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以后谁敢娶你们呢?你们的一生注定不婚、不育。”而他的父亲拉伊俄斯在得知神谕后,用铁丝穿透刚刚出生的俄狄浦斯的双脚,命仆人将这婴儿丢弃在荒山野岭之中。《俄狄浦斯王》通过这一系列的悲剧故事向我们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点,人逃脱不了自己的命运,并且这种悲惨的命运会延续到下一代,永远无法改变。作品中主人公逃避命运的一切行动,都充分体现了命运的强大力量,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命运的存在。在这里,命运是被人格化的,他扮演着敌人的角色,使得人和神都生活在一定的法则和秩序中。在无可逃避的命运的笼罩之下,悲剧主人公就好像是一个圆周上的某一点,无论朝哪个方向走,最终都会与原来的点相遇,逃不过,躲不掉,更无法抗拒。二.命运可以被质疑——毁灭前的挣扎,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中第一位向命运抗争的英雄,他的命运虽然早已注定,但是他并没有一味顺从,而是进行了积极的反抗,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还是解决斯芬克斯之谜,亦或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可见,希腊神谕虽然存在,却没有直接降临在人的身上,神意引导人的生活,却不直接出面干预人的行为,神祗很少现身,更绝少去干预人的行为,这就造就了命定与人的自由之间的空隙,选择权在人类自己手中。当命运不再代表正义的力量,而是第一次以敌人的角色出现时,命运则是可以被质疑的。尽管俄狄浦斯与命运的抗争实则是掩耳盗铃之举,他笃信命运所以才逃避命运的围剿,他的虽然反抗是一种逃离式的尝试,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狄浦斯的一生无疑是抗争的一生。即使是真相大白之后,确认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以后俄狄浦斯依旧做着最后的反抗,他承担自己的过错,勇敢的为自己赎罪,哪怕是彻底的毁灭也要做最后的挣扎。他自行刺瞎双眼,自我流放,将和平与安宁留给了忒拜城邦。即使在与命运的对战中败下阵来,但却彰显了人性,显示了人类的力量,与此同时,作品也就将这种命运神谕带给俄狄浦斯的悲惨转化为了对人类行为高歌的悲壮,俄狄浦斯也就从一个反道德的罪犯变成了一个受人敬仰的悲剧英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 《俄狄浦斯王》中,人不再是神和命运的玩物,而是从命运的奴隶转化为与之抗争的英雄,即使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但这种命运观却肯定了人的价值,希腊早起人本主义思想由此出现萌芽。三.存在着抗争意识的命运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典范意义

古希腊悲剧所探讨的命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命运的最终实现则主要是人类行为作用的结果。命运不是有形的或具体的,而是一个统摄万物的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界限。但在整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俄狄浦斯与命运间的激烈较量,他与普罗米修斯默默忍受一切命 运的摆布是不同的。俄狄浦斯并不认命,他有思考命运的自觉意识,他在命运面前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与忍受。面对弑父娶母的神谕,他以远离父母的方式去躲避命运,而不是任命运摆布。当他预感自己是弑父娶母的凶手时,极力去证明神谕没有在自己身上应验,这仍是他反抗命运的表现。最后面对无疑争辩的事实,他刺瞎双眼,这是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向命运抗挣的举动。

索福克勒斯既相信命运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即使处于命运的掌控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的坚强性格,这种命运观念与埃斯库罗斯有所不同。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的同时表达了个人反抗命运的思想。他的作品中对命运的抗争,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不再把命运当做与生俱来,绝不可改变的东西,而是把命运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抽象化。也许我们无法在客观上改变命运的结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主观上,进行善意的掩耳盗铃:缩小结果,放大过程,让抗争本身变得有意义。命运的大树虽无法撼动,但作为蚍蜉的我们却可以由于反抗而获得某种精神层面的高大,人与天命做着正面的冲突,即使人在这种悲剧命运中注定失败,但是人类的尊严由此而彰显,即便我们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骄傲的度过此生。这也是每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应有的觉悟。因此《俄狄浦斯王》便成为了最具典范意义的一部古希腊悲剧著作。

总结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索福克勒斯的“命运”之思既昭示出他对于他对于传统的领悟和尊重,又显示了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感叹人类的可怕力量。他创作的真正用意在于描绘俄狄浦斯明知命运无法战胜的悲剧宿命却凭借人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在与冥冥中与不可抗拒的众神之间的对抗所迸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和伟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论《俄狄浦斯死亡》中的命运悲剧 2论《俄狄浦斯死亡》中的悲剧美学 尼尔之死:一个毁灭的俄狄浦斯之路——《文化艺术研究》

2.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二

关键词:俄狄浦斯,命运,中国古典戏剧

有太多的人相信所谓的命定, 有太多的人把自己的不幸与幸运都交付于命运的选择和支配。然而有的时候命运却在上帝的玩笑中改变, 有些人功成名就, 有些人却成了殉葬品, 俄狄浦斯就恰巧成了被上帝玩弄的牺牲品。

一、命运支配下的巧合

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 从出生的那一刹那就背负了弑父娶母的诅咒, 而这个诅咒就是命运早已编排好的密码, 正如让—皮埃尔·威尔南所说的那样, “人不是一种可以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个一直也没有解开的双重含义的谜”。这个诅咒改变了俄狄浦斯的身份, 甚至是他的命运。

但是, 我们不能把弑父娶母的罪过强加在俄狄浦斯的头上, 他所做的一切是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之下发生的, 弑父娶母不符合俄狄浦斯的道德准则。对于生身父母, 俄狄浦斯有着崇高的敬意和纯净的亲子之情。至于接纳伊俄卡斯忒, 也是因为忒拜城的子民为了感激他猜出谜语的功绩, 拥戴他为王而强加给他的, 俄狄浦斯曾说:“城邦强迫我接受这个致命的婚姻……我为忒拜城办了好事, 接受了本不该接受的恩赐。”当城邦面临瘟疫, 他出于对子民的爱戴对未知的“凶手”发起诅咒:“我诅咒那没有被发现的凶手……他这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命运让俄狄浦斯稀里糊涂的应验了, 他是无辜清白的, 但是在宗教上, 他却是有罪的、亵渎神明的, 他所做的一切是用最可怕的方式“冒犯了统治人类生活的神意”。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俄狄浦斯的过失, 不能用这种阴错阳差导致的悲剧来衡量他的道德天平。

我们无力挽救这种破碎的伦理关系, 因为最开始的环节本身就是错误的。这种命运的嘲弄就恰如人们思维中所摆脱不了的一种意念那样, 我们无法触及, 却又随处可见, 他使得人们一切的努力、挣扎都统统化为齑粉。在俄狄浦斯的闹剧中, 命运并没有出场, 但却是支配行动的主宰。他是一位“有一种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超自然的代理人, 正指导着并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当俄狄浦斯犯错误的时候, 命运就像一位旁观者, 带着冷漠的微笑注视着可怜的国王因无知而犯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二、命运给予的落差

当主人公的努力被命运践踏, 那种践踏就幻化为主人公内心的失落, 这种悲剧感不仅仅触动了主人公, 也挑动了作为旁观者的读者的神经。

在戏剧的开头我们随着俄狄浦斯的好奇一步一步地走向真相, 主体与真相的关系既是互相建构的关系, 也是相依相存的“运动”的关系。然而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辜灵魂的平静的心情和成为罪犯后的良心谴责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让所有参与这场真相调查的人都为之震惊。俄狄浦斯从一个“无人不晓的”人拥有权力和智慧以及荣誉的人, 变成一个“最可怜”、“最坏”的人, 变成一个罪犯, 为“天神所憎恨”的人, 而最终俄狄浦斯也从一个国王沦为了乞丐, 客死他乡。正如连歌队所唱的那样:“这就是俄狄浦斯, 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 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浪中了!”但是值得赞扬的是, 俄狄浦斯没有选择立刻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选择为这样的结局负责, 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独自承受!

乔叟曾说:“悲剧, 如古书使我们记得那样, 讲述一个人的某个故事, 此人原先身居高位, 功业显赫, 后来一落千丈, 陷入苦难的境地, 终于悲惨的结束了他的一生。”俄狄浦斯很恰当的做了乔叟这段话的注脚, 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 生命由这些巧合组成了一个圆, 我们沿着圆的印迹走着, 也许逆向而行, 但是终会回到原点。一切都是命运的组合。就像普罗米修斯对宙斯所说过的:“虽然你是万物的主宰, 虽然你是万神之神, 但是你一样摆脱不了命运的纠缠。”

三、中西命运中的宿命情结

文化心理的差异造成了中国戏剧尤其是古代戏剧与西方古希腊悲剧的差异。从中国古典戏剧来看, 中国戏剧中的“命运”也如一种人内心的情绪一般如影随形, 给予人们一种前世已定的宿命感。

在人物形象上, 我们会发现中国古典戏剧主要是女子的世界, 她们构成了戏剧中最核心的元素, 虽然说中国的“才子佳人”不可能只有“佳人”, 没有“才子”, 但是剧中的男主人公往往不如女性的性格明晰, 作者对于他们的处理也不如女性形象处理的精细。中国素有“写妇不写夫”传统, 这与中国统治阶级有意宣扬“忠孝节义”有一定的关系, 从侧面来看, 中国戏剧对于人物的选择本身就是封建文化沉淀的“悲剧”。妾对于夫而言, 是处于一种相对存在的状态, 她们是最大的付出者, 也是不幸的承担者。然而在西方则不同, “在中世纪人们的头脑里, 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心照不宣的‘准则’, 所有的悲剧都写帝王将相的”, 这样看来中国古典戏剧的命运感似乎借助的更多是“传统”, 虽然说中国古典戏剧和古希腊悲剧一样都披着“巧合”的外衣, 但是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世纪的人们似乎有意让这些位高权重的英雄在悲剧中惨淡, 以造成一种强烈的落差, 并且在这落差的过程中延宕读者 (观众) 感情, 以达到悲情的悲剧效果,

在结尾的处理上, 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剧也体现出了不一样的文化观念。读罢中国古典戏剧, 似乎不会有太多的惆怅的情绪, 因为中国古典戏剧总会有一个喜剧性结局。窦娥含冤入狱之后最终等到父亲戴官归来, 平反昭雪, 而崔莺莺也最终等到状元张生的荣归……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命运”承担着最终救赎落魄主人公的职责, 不再是冷眼旁观的人, 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而在古希腊悲剧中却恰恰相反。“悲剧以自杀结束生命”, 虽然这句话不能涵盖所有悲剧中主人公的最终结局,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古希腊悲剧的主人公都以最凄厉的方式解释了“悲剧”的含义。英雄的毁灭不过是“‘残酷’的……无辜的牺牲品”。或许对于悲剧来说, 作者希望用凄厉的结局来唤醒人们心目中的激愤、怜悯, 乃至对道德的新的意识和看法, 唤起人们对于命运的思索!

命运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 我们可以用努力和智慧去改变命运。所谓的“命运”, 我们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却可以改变面对最终结局的那种心态, 坚毅的, 刚强的, 微笑的……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戏剧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6

3.论《俄狄浦斯王》的精英文学特性 篇三

关键词: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人文精神

一、精英文学的内涵

何谓“精英文学”?这个问题在学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从古至今,从西方到我国,都有很多精英文学的代表。比如:先秦屈原的《离骚》,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但丁的《神曲》等。透过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把握到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的“精英文学”的内涵。

表面上看,“精英文学”似乎是以文学为志向或职业的这一类“出类拔萃的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那么在文学创作方面同样出类拔萃的金庸、琼瑶的作品是否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精英文学呢?其实不然。精英文学的创作绝非简单的文学语言描述、生活提取,而是文学精英们的一种独特创新之作。他们身为文学精英,有着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向往追求,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作品极高的人文审美精神。正如《俄狄浦斯王》成为精英文学的经典之作并非仅仅是因为索福克勒斯的地位或悲剧的盛兴,而是由于其内容之深刻和对人性的广泛探讨,无论改编成话剧或电影,都透露了它的深刻意蕴与主题思想。

二、《俄狄浦斯王》的分析

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有认为是表现命运与意志冲突;有说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是人类历史上“恋母情结”的反应;有认为是表现“神话崇拜”与“乱伦禁忌”;也有分析说是作者借神话故事来表达他维护民主法制、反对独裁专政政治的主张。其实,这也说明了其作为精英文学的主题的广泛性。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与命运的冲突。故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娶了生母约卡斯塔,并生育了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后来在灾难、瘟疫的席卷下,先知提瑞西阿斯揭示了灾难源于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于是真相暴露之际,约卡斯塔羞愧自杀;俄狄浦斯羞愤不已,刺瞎双眼,离开忒拜城,从此行乞涤罪。故事在索福克勒斯的巧妙安排之下,使得人与命运的冲突极力彰显。因为作者自身无力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所以笔下的俄狄浦斯一样无法挣脱命运;但却凸显了俄狄浦斯或自己对命运的不满、愤恨。所以他认为俄狄浦斯并非有意杀父娶母,一切只是命运的捉弄,他是无罪的,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统领城邦的睿智之王,故而他智慧非凡,大公无私。在得知自己可能会杀父娶母时,他离开养父母,设法逃离命运的预言;在面对斯芬克斯时,他勇敢果断地破除其谜语,解救忒拜城。在统领忒拜城之时,他大公无私、热爱城邦,为解救人民、破除瘟疫,他不惜一切追查祸源,而在得知真相之后又敢于承担责任,刺瞎双眼,放逐自己。通过剧作家这样的安排,不难看出作者对神的正义的质疑,对命运的反抗。

整个剧结构精妙,情节整一,布局巧妙,人物刻画深刻,性格鲜明,语言运用娴熟。亚里斯多德把这部剧作称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堪称精英文学的代表作。

三、精英文学的特点

在当今大众文学急剧发展的形势下,精英文化、精英文学已经开始淡化、边缘化。所以,强调凸显精英文学的特点就非常有必要。王一川在定义“精英文化”时,说到“往往是那种具有经典性的审美产品,它往往指向高雅情趣,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形态,是由少数文化人创造或欣赏的、蕴含着个性化思想趣味的文化。”这里王一川先生强调的是“经典性”、“高雅旨趣”、“个性化”。就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来看,它也有着鲜明的精英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俄狄浦斯王》思想上深沉、严肃,使得人生意义的探索更为重要。作品中,通过人物关系的描写、分析,实际上否定了神的预言,肯定了其悲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后果。如果俄狄浦斯的亲生父母不抛弃他,就不会有他被收养,不会存在误解,他不会误杀父亲,误娶生母。这是由最初他的生父母的错误抛弃而引发的悲剧,是伦理的错误导致了社会正常的伦理、人生关系之间的错误。可见作者是怀着深沉严肃的思想去创作的,通过人物的复杂社会关系来提示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从而提出他的伦理观,也给广大读者在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定位中指明了方向,这也精英文学所独有的特色。

2.精英文学广为流传,最重要的是其永恒性价值的彰显。这也是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无法与之相比的。就《俄狄浦斯王》而言,其主要人物塑造圆满,性格丰满,有较高的现实性与丰富性。主人公俄狄浦斯有情有欲,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创造性和超人的智慧能力,真实可信,与生活接轨。从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与关注,其审美价值就体现出来。所以说,一部作品能否给读者深远的影响和获得广大读者的共鸣,是其能否成为精英文学必不可少的衡量条件。

3.深刻的人性内涵。一般来看,精英文艺、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体现出时代精神,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民族心声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最强音。也就是透过作品凸显人性内涵,显现时代的烙印。《俄狄浦斯王》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关系的构建,把那个时期人性结构特点,即伦理意识强化,对无意识欲情冲动的压抑和控制加强,完整地显现出来。也就是人不自觉的本能冲动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之间的冲突。

4.主题的深刻性、理解的丰富性。艾布拉姆斯拉姆斯认为,文学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生活(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之间是密切相联系的。《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深刻性是作者透过生活、自身意识、自身体验而在作品创造中表现出来的;理解的丰富性则是读者在欣赏接受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对作品的剖析理解、对作者的了解而展现的。就《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母题来说,自古就有,这是通俗文学难以企及的。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王》所具备的思想的超越性、深沉性,内容价值的高度审美性、永恒性,还有人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理想的追求等都成为了精英文学的鲜明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精英文学还会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我们也不应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对立,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太明确的界限。但还是有责任把“精英文化”发扬光大,以此来促进合理的文学新格局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健夫.文学审美透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俄狄浦斯王 读后感 篇四

一本轻轻薄薄的书,一种无法阻挡的命运。

对于任何一个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读。而在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众多解读中,相比于俄狄浦斯情结,悲剧意识,自我毁灭精神等等,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这部伟大的著作是索福克罗斯对于命运的追问和反思。

《俄狄浦斯王》体现了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视”的罗网。为摆脱杀父娶母的神视,俄狄浦斯离开家乡,却未曾想到,这是他逐步走到命运漩涡的开始。未能走出命运悲剧的俄狄浦斯,只能以一种自我毁灭精神去解救忒拜城的众生,这是一种勇于献身的力量!

命运这个话题已经困扰我许久,人到底是被命运所掌控,还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向命运发出对抗?总有这样一些时候,命运就像一张无边的大网,笼罩着我们,另我们无法逃离,被命运中笼罩着的我们,拼了命地想去逃脱,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如来佛手中不断翻着筋斗云的孙悟空,曾欣喜地认为自己以逃离了掌控,却失落的发现,自己只不过在命运的掌控中转了个小圈。诚然,我们也不该感到沮丧,命运其实该是让我们不断去探索的力量,就像一句恶俗的话所说:“纵使风雨兼程,我也要走向远方。”我们何尝不是需要一种像想俄狄浦斯一样,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不断抗争的精神呢?

只是征途险阻,我们需要一颗淡然的心,去勇于面对命运的安排。小的时候不明白,总以为努力了,付出了,事情就会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总会有回报。现在才知道,有时候,命中注定会怎样,它就会怎么样。这就出现了内心的不平静与嫉妒。当下,拜金主义盛行,追究短期的成功与繁耀成为一种时尚。总有那样的姑娘,为了名牌包包,为了漂亮裙子,为了房子,车子,努力想嫁个“好人”,甚至为此不惜去改变自己的容貌,掩饰自己的性情,本以为这样就改变了命运,翻身坐了上等人,殊不知,这短期的快乐只是刚刚一个开始,那一生的命运,怎会如此就轻易改变?《俄狄浦斯王》在剧末的时候这样说道:“在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在没有的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5.俄狄浦斯王读书报告 篇五

一,书名:俄狄浦斯王

二,著者:索福克勒斯

三,小组成员:谈楚儿、刘世潮,陈秀娟,黄莉,袁钰娴,伍卫好,赖用奇,严冬韵,朱文亮

四,主要内容:剧本运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

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孽,城邦才遭此劫难。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而展开的。经过千方百计的追查盘问,发现原来他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最后,他的生母俄卡斯忒自尽,而他也选择刺瞎自己的双眼来惩罚自己,谱写了一场人与命运做斗争的悲剧。

五,读书心得:

俄狄浦斯是个弃婴,他出生时,父亲忒拜王得到了神谕,说他将要杀父娶母。于是忒拜王把他的脚踵刺穿,丢到荒山野岭。刚好被路过的牧羊人看见,他可怜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并把他送给科率波斯的国王,因为这个国王没有儿子,所以他成为了国王波吕波斯的养子。

他长大后知道自己将杀父娶母的神谕,为了逃避这杀人逆伦的可怕命运,他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向忒拜城走去,在一个三叉路口,他与一个老人争执而误杀了他,那位老人就是微服出访的忒拜王,他的生父拉伊俄斯。后来,他又以自己的出众才智铲除了危害忒拜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为国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俄卡斯忒——他的生母。这样他成了杀父娶母的人,但自己却毫无所知。

悲剧开始时,瘟疫笼罩忒拜城,按照神示,必须救出杀害前往的凶手,否则全城人民将死于瘟疫中。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地追查凶手,结果他发现,他要找的凶手正是他自己。面对杀父娶母的事实,他选择了刺瞎双眼来惩罚自己,以其悲剧性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对于俄狄浦斯这个剧本主要人物,小组成员各有各的看法,有否定他的,也有肯定他的声音同在,争议很大。

严冬韵对俄狄浦斯与命运作斗争提出质疑:她认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在一开篇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即定事实了,后面的故事主要是讲他如何发现自己无意中犯下的罪行的。首先,说他“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有偏差,因为这样说就好像他明白自己的力量无法挑战神的力量,却故意去跟神抗衡一样,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厉害,实际上他只是想逃避预言罢了。另外所谓“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也是夸张,因为在他猜破女妖斯芬克司的迷语时,他并不是在跟什么命运斗争,最多只能说他善良勇敢而且智慧,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特拜城的人民,对他来说这只是做善事罢了。并且所谓“跟命运斗争”的情节在整个剧中只是一带而过,重点其实是放在他如何一步一步发现自己在命运的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知,他的无知是如何一步一步引他走向悲剧的。全剧的结尾以他挖出自己的双目作为结局,意在说明,他的眼睛虽然盲了,但是他心灵的盲目却消失了,也就是说,他终于看到人的视野十分有限,而命运是不可违抗的这一事实。

所以,跟百度上说的刚好相反,其实俄狄浦斯的故事是站在维护神的力量的角度上写的。这个作品确实反应了当时雅典社会的一个争论焦点。那个时期雅典的统治者们就像俄狄浦斯一样勇敢而智慧,于是他们的臣民就把他们当作神一样崇拜,而统治者自己也渐渐认为自己跟神一样。

伍卫好觉得,面对爱情与亲情对碰,到底是谁会不堪一击?她质疑,俄狄浦斯与卡斯塔是否是真的相爱的。如果相爱,就像比如你说的爱情真的那么神圣的话,为什么爱情却敌不过一个理念,面对亲情,面对乱伦,他们妥协了!可是,他们这样子的做法难道是最好的选择吗?双眼瞎了,真的就看不见了吗?受的是皮肉之苦,但心还在,思维还在,那么俄狄浦斯的做法是否是无知愚蠢的呢?这样子看来,爱情最终输给了亲情,输给了一个理念。

再看看,俄狄浦斯在刺瞎双眼,卡斯塔在自杀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儿女,如果他们的最终选择都是为了摆脱内心的那种内疚自责感,试问,与此同时是否又多了一份罪恶——抛弃儿女。。。为什么上一辈欠下的债要下一辈来偿还?

如果真的有所谓的“预言”,父亲与母亲的表兄妹的乱伦让俄狄浦斯成了替罪羊,那这份预言是否还要继续下去要俄狄浦斯王的儿女继承呢?他们真的是“善”的话,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呢?这时候,为什么如此自私?想到的只有自己?为了减轻自己的那份罪恶感、自责感,不顾儿女的感受?试问这样子的人,还是我们所敬仰的大英雄吗?

这样子看的话,爱情似乎战胜了亲情。。还是说一切都因人私欲?人总是会想办法为自己的私欲寻找一件华丽的外衣?这也很符合古希腊罗马文学,因为外国史里有讲到古代西方很多都比较倾向个人主义的,这与我们中国的强调利他主义的观念有所不同!所以可以说,一切都是浮云,一切的根源都归根于人的欲望

但同时,小组成员刘世潮和袁钰娴对此有自己另外的看法。

对于俄狄浦斯这个英雄人物,袁钰娴觉得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他身上,她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真相,面对自己杀父娶母这一事实,俄狄浦斯没有选择逃避,他勇敢地面对一切。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是一辈子的,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惩罚,是身和心的双重折磨,他在这种折磨下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和勇于面对现实,也让她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脆弱的人,他们因为一点小小不如意的事情而轻生,其实,没有什么比死更简单的,难的是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自处,面对生活,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坚强地去面对,为自己而努力,而不是逃避现实。

刘世潮也发出了赞扬的声音,他肯定了俄狄浦斯在与其命运作斗争中表现出了他很积极的一面。俄狄浦斯王是一位理想的君主,但是仍然他所在的国度里他的人民仍遭受了不幸,为什么,那就是命运,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希腊人还受着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他们总用命运来解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当他们处在事与愿违的境地时,便认为这是命运决定的。

而在这部作品里,俄狄浦斯王表现出了他反抗命运的另一面,他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处奔走,在追查杀害先王凶手的一事中,尽管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命运的罗网,仍然一查到底,决不逃避罪责,最后实践诺言,自我惩罚。此间正是表达了人能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人的一

生不是由预言来决定的。世潮同学为俄狄浦斯正名,肯定了他与命运做斗争的勇敢。

俄狄浦斯一步一步地深陷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中,人类英雄的悲壮抗争在神谕的力量下显得那么渺小······但即使知道命运是无从逃避的苦楚,一切抗争都是徒劳,但是,徒劳是人类的宿命,努力拼搏更是人类的宿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承受痛苦,超越自我。

俄狄浦斯是神的后代,但他已经是人间的英雄。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充满赞赏,赋予他非凡的智慧,性格刚毅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一心要解救他的城邦于困苦之中,可以说是集人类理想的出众品质于一身。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对于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我们小组也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朱文亮认为,俄狄浦斯错杀了父亲,误娶了母亲,造成了如今这个不可挽回的局面,究竟是他个人造成的还是命运使然?我们设想,如果当时,他的父母亲没有听信寓言而抛弃他;如果当时,他没有那么幸运被牧羊人发现;如果当时,年轻气壮的他没有错杀了那个霸道的人——其实是他的父亲;如果当时,他没有继承王位而是一走了之。。。那现在的结局是不是要改写呢。这,是很难想象的。人生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并且人生的轨迹也不会听随我们人的意愿而行驶。看了《俄狄浦斯王》深深的觉得,命运之神,总在它的手掌心里“玩弄”我们人一生,无论我们怎么摆脱,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泥沼,并且越陷越深,最后永远沉沦。但作为现时代的我们,我们觉得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时刻可以改变着命运的走向,一时的冲动,一个决定,都可以改变方向,所以我们不要放弃跟命运作斗争,我们会战胜命运的。

黄莉认为,虽然俄狄浦斯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但索福克勒斯在悲剧中所真正要反映的并不是他性格上的这些瑕疵。他的这些瑕疵也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作品中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反抗命运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悲剧性宿命以及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另外,《俄狄浦斯王》中“无可避免”的讽刺也是该剧的另一悲剧因素。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步入命运陷阱的过程,正如F.L.Lucas 所说:“人生悲剧的永恒嘲讽,是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策划自身的毁灭,或杀害其所爱。”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讽刺,但讽刺是悲剧所必需的。对于俄狄浦斯来说,命运是一个预先规定了结果的封闭世界,无论向哪个方向努力都会指向同一个结果,索福克勒斯 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认为它是全部希腊悲剧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运悲剧。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悲剧尝试描写一个性情善良但并非完美的人物形象的覆灭,他的不幸是由其可悲的缺点所导致的。

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其实究根到底其实觉得他是有恋母的倾向。著名的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认为这是“俄狄浦斯情节”,俗称恋母情结。对于这个问题,陈秀娟却通过自己的深刻分析来挑战权威,证明俄狄浦斯王不是具有恋母情节。

俄狄浦斯是在知道自己将弑父娶母的命运而又极力躲避这一命运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犯下这一乱伦行为的;其次俄狄浦斯的恋母并不是像一般男女之间的相知,相恋,相爱的。由于某种功劳而继承当地国王的王位,按当地的风俗就应该接受前任国王的妻室和财产,所以俄狄浦斯王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上他的母

亲;最后,俄狄浦斯知道乱伦真相后以戳瞎自己的眼睛来惩罚自己,既是他母亲又是他妻子的伊俄卡斯忒则上吊自杀在她寝宫床榻上。这就是说,乱伦即弑父娶母是命运,或曰命中注定的行为,就这一点来说,乱伦似乎可以归入人的一种原始性本能之中。虽然论据不是很足,但是秀娟同学还是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组长谈楚儿则综合分析了整个剧本得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古希腊民族的神话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由自然崇拜转向人性崇拜,神实际上是人的延伸。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俄狄浦斯虽然是神的后代,但是他已经是人间的英雄,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充满了赞赏,赋予他非凡的智慧,性格刚毅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一心要解救他的城邦于困苦之中,可以说是集人类理想的出众品质于一身,他身上的神性色彩已经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当他面对“杀父娶母”的预言时,为了逃避可怕的命运,避免对父母的伤害,他放弃王子的地位去流浪。这并不是一种逃避的表现,相反,这是俄狄浦斯在以自己的力量与命运进行抗争,祈求逃脱命运的诅咒。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谜底是“人”,俄狄浦斯猜到谜底,也正是他自我理性的强烈表现。

俄狄浦斯一步一步地深陷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中,证明人类英雄的悲壮抗争在神谕的力量下显得那么渺小。

但即使知道命运是无从逃避的苦楚,一切抗争都是徒劳,但是,徒劳是人类的宿命,努力拼搏更是人类的宿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承受痛苦,超越自我!

镌刻在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正是告诉人类应该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更告诉人类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

最后,赖用奇总结这部伟大的作品,他觉得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完美的结构同与之相适应的精湛的语言使《俄狄浦斯王》具有不朽的魅力,成为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具有精密的结构,采用了巧妙的构思,设置了若干铺垫;作者十分擅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利用剧情的发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不同角色的品性,乃至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一种解剖;

6.《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篇六

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有一位同样为此困惑的戏剧家,就此问题写出了一部扬名世界的著作,用此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质疑神的公正。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索福克勒斯,而那部作品,便是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宝藏――《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巧妙地表现了个人坚强意志与强大命运之间的抗争与冲突这一主题。由于父亲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从出生起便要背负上弑父娶母这一残酷的诅咒。在抵抗命运中,他躲避,他坚强,他质疑,而他最后,只能在血色的暗中,由残忍的命运之神套上沉重的枷锁。这一切,真的公平吗;这一切,人们所崇拜,所敬仰的神明,真的对人公正吗?

这一切,这所谓的命运,真的是注定好的,真的是逃不开躲不掉更改不了的吗。

我很久以前亦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年小,对世界了解得十分浅显,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对神,对命运,大都是从长辈那里获得的认识,而长辈们,大多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是命啊,人不能和命争。所以,那时我的回答,是我信有神,我信有命。也就在这前提下,我做过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譬如考试前拿着十字架祷告有个好成绩,譬如丢了东西便说这是命啊。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想,觉得傻的还挺可爱的。

长大后的今天,我已和身边好友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她说,她相信有命运。她说,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生命由这些巧合组成了一个圆,我们沿着圆的印迹走着,也许逆向而行,但最终相遇的,还是那从一开始就分开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命运。

而我说,我也相信有命运,但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的努力我的智慧去改变我的命运,即使我最终会走向那个起点,我也会在途中不停地去充实自己,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这些宝藏,变成我抵抗不公的力量,变成我抗击命运的武器。这样,即使失败,我亦不会后悔。

因为在成长为一名战士的过程中,我是满足的幸福的;因为,在走向命运安排的结局的途中,我是勇敢的坚强的。因为在我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即使我的命运与冥冥中注定好的相同,在我心中,这也是不同于它的属于我斗争后的命运,是我可以笑着去面对的命运。

虽然俄狄浦斯是命运安排下的牺牲品,但我想,我们不如把他的结局单纯的想成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毕竟,是他当时冲动莽撞做事不计后果才杀死了他的父亲,而杀人,终是要偿命的。

7.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七

In Sophocles’eyes the human intelligence is limited.Because it is affected by unconscious desires which can hardly be perceived and controlled.Men can not use their intelligence to find the truth unless they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 of the innermost mind.Oedipus the King shows this perfectly.

1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is influential in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study.Its foundation belongs to Freud and his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developed during his psychiatric practice.According to Freud,the literary work is the author’s dream.On the surface,a story reveals only the manifest content of the true tale;but by using the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s in dream therapy,the hidden meanings contained within the story can be unlocked.

Freud has developed various models of the human psyche The most noted ones among them are the dynamic model,the economic model,and the topographic model.The dynamic model asserts that our minds are a dichotomy consisting of the conscious and the unconscious.Freud suggests that it is the unconscious governing a large part of our actions.In the economical model,Freud introduces the pleasure principle and the reality principle.The pleasure principle craves only pleasure and immediate relief from suffering.The reality principle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societal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n pleasure.The topographic model divides the psyche into the parts:the id,the ego,and the superego.The id contains secret desires,darkest wishes and most intense fears;it is dominated by the“pleasure principle”.The ego is the rational and logical waking part of the mind.It operate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principle and directs the desires of the id to be released in nondestructive ways.The superego stands for the social morality.It manifests itself through punishment.(see in Lear,2005)

2 Analysis of Jocasta

As the only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tragedy Oedipus the King Jocasta is principal and unique.She is Oedipus’mother and then his wife.It’s she who gives the baby Oedipus to the shepherd;it’s also she who accepts to marry the one who rids Thebes of the Sphinx.When Oedipus tries to find the killer of Laius,she offers some hint;when she perceives the truth Oedipus searching for may be appalling,she begs him to stop.Without Jocasta,Oedipus’fate is impossible.Her part in Oedipus the King is not large;however,it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play.By using the approach of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we can penetrate through the surface of her words and reveal her inner most thoughts,which may probably reflect those of the author’s.

It’s Jocasta who gave the baby to the shepherd.

Oedipus:My wife—

she gave it to you?

Shepherd:Yes,yes,my king.

Oedipus:Why,what for?

Sheperd:To kill it.(Fagles,1984:1289-1294)

In fact,what Jocasta did is to give her son a chance to survive.Jocasta does not really want Oedipus to die.How can a mother kill her son?As a threat of life for Laius,the baby for Jocasta is relatively harmless.The future for Jocasta is a violence of ethic.It is more an issue of superego.“The superego,acts as an internal censor,causing us to make moral judgments in light of social pressures.”(Bressler,1998:151)Jocasta’s superego operates on her ego and forces her to ruin the baby.But a mother’s love towards her baby is usually blinding.In the deep bottom of Jocasta’s heart,comparing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ate,she cares her son’s life more and has a strong will to protect her son,although the son will one day come back to kill her husband and marry he.We can apprehend such feeling from these words of Jocasta“my son,/poor defenseless thing,he never had a chance/to kill his father.”(Fagles,1984:945-947)I think the maternal love is an instinct and one part of the id.In Jocasta’s psyche,the wish to protect and possess her son is so strong;at last,it makes her to give Oedipus a chance to live.

Moreover,Jocasta does not refuse to remarry.Someone said if Jocasta chose not to remarry,she would control the fate.But in a Greek era that placed an importance upon male control in the household and the country,Jocasta would risk her throne if she refused to remarry,because her husband and her only offspring had already been eliminated.Jocasta does not want to lose the power of ruling;she also does not reject the marriage with her son so badly.When Jocasta heard Oedipus’words about his fear of his mother’s bed,she said:

Fear?

What should a man fear?It’s all chance,

chance rules our lives.Not a man on earth

can see a day ahead,groping through the dark.

Better to live at random,best we can.

And as for this marriage with your mother—

have no fear.Many a man before you,

in his dreams,has shared his mother’s bed.

Take such things for shadows,nothing at all—

Live,Oeipus,

as if there’s no tomorrow.(ibid:1068-1078)

It is absurd to say that Jocasta is willing to marry her own son,but if let her to choose whether to marry Oedipus or push him into the hell,she will choose the former.It’s hard to imagine that Jocasta has not noticed anything unusual during so many years’living with her son,even though Oedipus was abandoned no more than three days’old.The answer may be she found something,but she keeps it as a secret.From the quotation above we can find that instead of trying to avoid the fate or seeking for the truth,Jocasta prefers to live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Her ego knows that sleeping with her son is totally against ethic and human morality;however,her id does not want such a wise and lovely creature be ruined.The ego and id become involved in an internal battle called neurosis.And the conflict must be fierce.Jocasta must have been suffering for years.She avoids thinking about life,because she could not bear the conflict between morality and her instinct any more.When Oedipus is at the edge of finding out the truth of his fate,Jocasta tries to stop him.“Stop—in the name of god,if you love your own life,call off this search!/My suffering is enough.”(ibid:1163-1164)Yes,her suffering is not only within the play,it must have begun long before.Jocasta always wants to love and protect Oedipus no matter as a mother or a wife,“No,please—/for your sake—I want the best for you”!(ibid:1170-1171)In this play,Jocasta is tragic and pitiable.

According to Freud,an author’s chief motivation for writing is to gratify some secret desire,some forbidden wish that probably developed during the author’s infancy and was immediately suppressed and dumped in the unconscious—especially elements of the Oedipal phase.(see in Bressler,1998)We can easily find the evidences that Sophocles is satisfying his darkest desires when creating the play.From the Jocasta’s words about killing baby Oedipus,sharing mothers’beds,and preventing Oedipu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that is leading them to the doom,we can perceive that the author pities the queen.At the part that Jocasta is trying to stop Oedipus’search,the short sentences one after another of the dialogue show the author’s urgency to stop the stubborn Oedipus.Although the marriag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s completely against the ethics,Sophocles’attitude towards it is not merely rejective.I believe it is his oedipal complex suppressed in his unconscious affecting his conscious to make judgments not only according to the morality principle.The lines quoted above are all outlets of Sophocles’secret desires contained in his id.

“The artist escapes many of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s and results of neurosis such as madness or self-destruction by finding a pathway back to saneness and wholeness in the act of creating his or her art.”(Bressler,1998:159)In Oedipus the King,Jocasta hanged herself finally.It can be taken as the punishment of the superego.By punishing both Oedipus and Jocasta,Sophocles makes his id be regulated.Not until the very end,in the part of Jocasta,we can find t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control his id.“Jocasta:Oh no,/listen to me,I beg you,don’t do this./Oedipus:Listen to you?No more.I must know it all,/must see the truth at last.”(Fagles,1984:1168-1169)The dialogue stands for the author’s effort to reject the seduction of fulfilling the secret desires in the id.In

my mind,Jocasta’s behaviors are self-contradictory.Sometimes she is so wise.Look at the sentences“Whatever the god needs and seeks/he’ll bring to light himself,with ease.”(ibid:799-800This Jocasta tries to keep Oedipus from the investigation.It’s Jocasta created by Sophocles’id and an object of Sophocles’secre love.Meanwhile,there is another obtuse Jocasta.She insists tha the oracle has been broken when Oedipus was abandoned on a barren mountain and helps Oedipus to find out the truth.It’s Jocasta created by Sophocles’ego.Sophocles uses the Jocasta of ego to replace the Jocasta of id in order to control his deviant love.The two Jocastas’battle reflects the conflict in the author psyche—id vs ego,pleasure vs.reality.Finally,Jocasta of ego assisted Oedipus fid the truth.Oedipus punished himself;Jocasta of id committed a suicide.The author came back to“saneness and wholeness”.

3 Conclusion

Applying 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Jocasta in Oedipusthe King enables us to reveal a lot hidden behind the story.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us to penetrate throughthe surface of the text and uncover its rich 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the innermost thoughts of the author.

摘要:作为悲剧《俄狄浦斯王》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伊奥卡斯特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身为丈夫的母亲,儿子的妻子,她在挣扎中生存在悲苦中死去。索福克勒斯用伊奥卡斯特的惨剧展示命运之神的力量;伊奥卡斯特却用自己的悲歌隐射作者内心隐秘的欲望。借助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尤其是人格结构理论与快乐现实原则,索福克勒斯藏匿于《俄狄浦斯王》文本之中伊奥卡斯特台词之后的人格及欲望可被部分的揭露出来。

关键词:心理分析,《俄狄浦斯王》,伊奥卡斯特

参考文献

[1]Bressler,Charles E.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i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8.

[2]Hadas,Moses.A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M].New York:Colum bia University Press,1950.

[3]Lear Jonathan.Freud[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5.

[4]Sophocles.Oedipus the King[M]//translated by Fagels R,in Fagels R.et al.The Three Theban Plays:Antigone;Oedipus the King;Oe dipus at Colonus[M].London:Penguin Books,1984.

[5]Walton J M.Living Greek Theatre[M].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87.

[6]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纲要[M].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8.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八

一、音乐的呈现

当年斯特拉文斯基在排演这部剧时曾说,《俄狄浦斯王》的成功将主要依仗男高音与合唱的声音配合来完成。此剧分为两幕,中间没有分场,用音乐和叙述者将其连接,俄狄浦斯王的扮演者自始至终都将在舞台上并与每一位出场演员交锋。从开场充满王者风范的咏叹调《自由的人们,我解放你们》(Liberi,vos Liberabo)到最后一支咏叹调《一切都真相大白》(Lux facta est),俄狄浦斯王随着剧情层层揭露,也将一点点褪去王的光泽,还原成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原貌。

男高音的演绎按照作曲家的本意不能带有太多的表演成分,但是歌剧唱段的音乐情绪变化又是非常细腻的,笔者曾听过卡拉扬、索尔蒂以及小泽征尔的版本,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扮演俄狄浦斯王的演唱家可以在声腔中传递种种细微的情绪,让命运通过声音变得跌沓起伏,在一部这样抑制过多表演的剧中,体会到作曲家力图用音乐本身打动人心的最终目的。这部剧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演出都是公平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的唱词非英文、意大利文而是古拉丁文,即使专业学者都很难听懂歌词,现在的剧场虽然有提词屏幕,但大多数观众都会随着音乐的深入逐渐放弃去看歌词,这也同样是作曲家的意图。

汤沐海启用的是剧场经验丰富的匈牙利男高音拉佐罗。博尔蒂扎尔(Laszlo)以及目前当红的女中音朱迪特·内梅特(Judith Nemeth)。在实际的观演歌剧中,笔者常常感到演唱者对于戏剧的理解完全可以体现在每一句唱腔中,在卡拉斯的回忆录里,这位歌剧女王就将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逗的气息处理和声量控制标记出来。笔者在演出后看到一些评论认为这场演出的合唱已经将主角的风头抢去了些,声音上男主角仿佛有些压不过众人。实际上,笔者认为在音乐上指挥是忠实于作曲家本意的,在第一幕中合唱与俄狄浦斯王的咏叹调单独看来精巧而别致,但与合唱放在一起后者在气度的比例上略微弱势。一般说来,合唱会更好地衬托独唱的变现,此处反常的安排完全根据剧情而来,因为在随后的剧情中俄狄浦斯王遭到了命运的质疑,他的自信变得不堪一击,所以从音乐戏剧的角度上看如此安排是符合剧情需求的。

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曾在《访谈录》中向指挥建议:“俄狄浦斯王的唱腔不宜用戏剧性的嗓音处理,而要用抒情的方式演绎。”总的来看,俄狄浦斯王的第一首咏叹调虽然有花唱的成分存在,但作曲家对装饰性的音乐旋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是一支需要歌唱者安安静静不带任何炫技意识完成的咏叹调,它充满了无知的自信、无谓的力争。笔者认为,真正理解作曲家本意的作曲家和演唱家都会表现出这种貌似不均衡的声音比例,本场演出显然做到了。女中音朱迪特·内梅特目前活跃于歌剧舞台上。不知是否常演出瓦格纳作品的原因,笔者感到演绎瓦格纳作品的歌唱家再唱“小号”一点的作品很难控制完美。相比较起来,笔者更赞赏小泽版本里的女中音朱莉·泰摩(Julie Taymor),她的声音既能体现女主角王后的气魄又能体现这部剧中不多的女性柔美。作为剧中唯一的女主人公,王后伊俄卡斯特的演唱充满女性的深情。第二幕第四场《你们难道不自惭形秽吗?》(Nonnerubeskite reges?)是一首长大且形式规范的巴洛克式返始咏叹调,王后的这支咏叹调是整部清唱剧的转折点,为整部剧作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实际上,整部清唱剧可视为一个音乐戏剧的整体,它虽然是歌剧式的但并无传统歌剧那样的换场间隔,人物之间也无任何对唱和动作的交流。本场演出应该说对个人物之间的联系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这部剧不再是惯常的“冰冷”(《俄狄浦斯王》被斯特拉文斯基的经纪人佳吉列夫称为送给世人阴森冰冷的礼物),经过易立明导演的处理,清唱剧散发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合唱的部分较为出彩,声音层次感强富有表现力,为主人公烘托出最佳的音乐氛围。在清唱剧演出的整个过程叙述者、独唱的咏叹调,合唱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使其融合成不可分割的紧密整体。

二、悲剧精神与当下的社会

音乐生活相连接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被世人称为“悲剧中的悲剧”,可见其地位特殊。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的初衷并非仅满足用音乐的形式演绎这部作品(西方音乐史上以此题材写作歌剧的寥寥无几,门德尔松写过一部但甚少为人所知),我们追溯创作的时期便知道,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的作曲家为我们创造了一部属于音乐舞台的经典悲剧。它描叙了一个英雄是如何受到命运的愚弄,成为神的玩物,制造了一系列无可挽回的悲惨运途。

斯特拉文斯基不愧为先锋的大作曲家,所谓先锋有时候并不是走在最前面,而是看得足够远。对于现代音乐剧场的普及,作品在不同区域和时间,面对不同受众的演出,作曲家均有着预先的安排且留白给导演适当的空间,以适应可能面对的任何环境和个体。他将此部清唱剧用歌剧的方式表演,并且借鉴戏剧旁白的方式专门设置了一位穿梭于不同场次,用当地语言演讲发表观剧评论的叙述者。在小泽征尔的版本是由身着和服的女子用日语旁白评述,而这此次演出则是一个算命先生,他的出现带着幽默的宿命感,也令人耳目一新。易立明将俄狄浦斯王的场景设置在模拟的矿区,俄狄浦斯王是一个矿主,当然最后仍然是英雄遭到世人背叛的主题。火车头、吉普、以及中国特色的矿工汇集了种种令人期待的想象。古希腊悲剧的内核、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构建再加上中国风格的故事与富于时代感的舞台装置,几种元素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悲剧的内涵是穿越时空的,整剧下来我们满足的并不是这些造价不菲的舞美与来自世界知名的男高音与女中音演唱家,相反我们从座而起,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世俗生活的剥离,体会到人类精神的超拔与不可战胜。一个失明的王备受命运的凌辱与捉弄,拥有双眼的时候他看不透命运,失去双眼却获得了内心的自证抓住了命运的脉络。在集体可能遭到缺失的时代,个人的追求虽不是坦途,但最终需要得到无限的捧扬与赞叹。

结语

笔者在一些平面媒体上看到了音乐界人士对此剧形式创新并期待进一步的突破。在我们当下的社会音乐生活中,对于一些经典的20世纪作品,尤其需要当代艺术家敢于对题材进行大胆的尝试。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剧作在很多专业人士来看都是较为偏冷的,如果能召唤大众走进剧场欣赏其戏剧的立意和音乐的美妙,没有形式上的新颖是难以让人一下达到纯粹理性观赏的高度。无论是用什么样的舞美、灯光、排演方式,我们最终都是要让更多人不要忽视音乐经典之作的美与崇高。据说,这是天津大剧院所排演的第八部,作为地方能够承担这样的大作,实在是让人敬叹,这也是更多音乐爱好者的福祉,让我们期待下一部!

刘一丁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

上一篇:纪委书记2011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趣味点数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