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2024-07-18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10篇)

1.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一

为加强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药品的监督管理,几年来**市各县食药监分局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中不断寻找对策,探索出许多新思路新方法,取得较好的成绩。如**市**县分局于2002年10月率先在无卫生室无村医的行政村设立农村药品专柜,又在村卫生室推行“一室两用”的形式规范其药品管理使用办法。**县分局率先引导当地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开展药品配送业务,掀起偏远山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热潮。同时各县陆续建立县、乡、村农村三级药品监督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药品监管网络体系。到2005年底,各县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覆盖率均基本达100%,这些网络建成后提高了食药监部门对药品市场监督管理的覆盖面,逐步规范了市场秩序,解决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用药方便实惠的实际。但这几年从网络作用来看,发挥不均衡,有一部分作用不明显,有少部分没有作用,使网点活力发挥不出,影响整个网络的链条运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药品监督网络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高但不能持久。各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督网络,人员除了食药监部门本身外,还有从县乡村中聘请部分人员义务参与协管,没有任何酬劳,部分经不起时间考验;二是效力不高。部分人员本身尚存在对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和理解不够的问题,有的甚至在经营使用药品过程中自身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起不到监管和指导的作用;三是制度监督不严。少部分站点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不发挥作用,要求填写上报的信息资料几乎停止不报,信息上报脱节,管理工作跟不上。

药品供应网络方面。一是群众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消费水平太低,有的网点建得起但立不住,最边远行政村建不了网点。2004年底有部分零售药店、药品专柜和村卫生室就因此停业。如凌云县2004年原有零售药店35个,当年放弃申报GSp认证就达10个,占28%,开办的67个农村药柜中有15个停业,有执业许可证的70个村卫生室,正常开诊在60个左右而已。二是部分乡村网点购货渠道比较乱;三是部分网点不按照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的条款项目要求进行购进验收记录,应建立的各种档案也不健全;四是部分网点对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意识比较差,药库药房货柜货架上还出现有过期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作参考

一、充分认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重要性,发挥网络人员的活力。从目前情况来看,药品监管的形势依然严峻,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药品供应渠道较为混乱,假劣药品案件还时有发生,药品质量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就是要切断如“齐二药”等假药、劣药流入农村市场对老百姓的危害。作为一名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工作者,一定要深知,“两网”建设是农村药品市场的一场重大革命,是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伟大事业,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一定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确保监管到位,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保持活力贡献力量。

二、组织实施者要充分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帮助,体现组织领导的活力。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是关键。组织实施者应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加强干部职工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全面提高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业务部门提供一系列的利民政策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才能协调解决好“两网”建设中的一切问题;另外要充分取得人大、政协、公安、卫生、工商和各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扬长避短,在协管工作中杜绝有“事不关已”的思想。把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升到党委政府工作日程上来,使组织领导活力发挥出来了,各部门就自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就会努力搞好工作。

三、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活力,确保“两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两网”搭建容易,关键是如何发挥长效作用,巩固成果,增强活力。应该通过建立药品监督信息联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目标责任制、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联动机制等,形成长效机制。最主要是积极探索“两网”建设激励保障机制,采取定期考评、通报表扬和以奖代酬相结合的办法,和采取多方筹措资金方式建立县级农村药品监管基金,充分调动“三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药品监督信息来源的准确、及时、有效。

四、实行规范化管理,发挥目标制度措施的活力。针对“两网”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衡,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定期检查的制度措施,检查“三员”的工作效果,完善“两网”建设工作档案。通过开展检查活动,认真总结经验,严格对照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两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防止贪多求快,盲目攀比,单纯追求数量、图方式、走过场,重建轻管的倾向,做到机构健全、网络健全、制度健全;二是监督网络应随着供应网络的延伸而调整,供应网建成到哪里,监管网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保证药品监管工作没有盲区不留死角;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给协管员信息员配套“六个一”,即:一张聘书、一本工作证、一本工作手册、一份日常监督工作表、一张信息表、一册统计簿,要求协管员信息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严格遵守制度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四是培训提高方面,可采取集中学习培训、自学、跟随参与药监部门工作人员日常或在专项整治中实践学习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五是在业务上规定“六统一”,即工作制度统一、工作职责统一、工作计划统一、任务要求统一、培训内容统一、上岗证件统一,促进“两员”工作有序开展,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五、深入农村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发挥宣传和培训教育的活力。在宣传工作上除了上街作巡回宣传、用广播电视宣传外,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等活动,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向偏远山区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争取农民对“两网”建设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杜绝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危害。在对生产经营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培训上采取分类的办法,分行业进行培训,能集中就集中,不能集中的,就分片或直接到基层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供应网涉药人员真正理解掌握药械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做到遵纪守法起表率和带头的作用,从而发挥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环节在网络建设中的活力。

六、优化网络建设,发挥网络终端活力。对偏远山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当前应引导“两网”建设由“重规模”向“重实效”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才能建得起、立得住、有效益、能发展,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有些农村药柜和村卫生室建立了但立不住,其原因有人口、消费水平的客观限制外,也有建设的规模、经营品种数量、周转资金的原因,最主要是没有采取加入连锁配送之路。笔者认为农村药品按照“政府搭桥、部门指导、市场调节”的原则鼓励经营者竟争经营,从而达到优化供应网络的目的,对规模小立不住或建不起的药柜和村屯,应该鼓励药品批发或乡镇药品零售企业按照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农村偏远地区药柜设置规定(试行)》这一优惠政策将经营终端向该地区延伸,避免网络工作出现有头无尾和链条脱节的现象,使两网建设真正充满活力。

2.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学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更新,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也应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 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贯彻实施新《英语教学大纲》, 面对着许多实际困难。既有客观上的, 也有主观上的。主要表现为,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设备落后, 上课仅靠一本书、一台录音机, 练习仅有一本基础训练, 只能照本宣科;没有网络设备, 无法下载更新的教学资源;因无配套设备, 虽然个别教师自有网络资源, 无法转化导致不能把下载的教学资料在教室使用;教师没有机会外出学习, 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落后;没有成立英语角的条件, 学生没有机会锻炼, 对英语无兴趣, 掉队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大;英语成绩考核形式单一等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以后, 还要教师领读单词, 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 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 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 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 积极思维, 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 总结和归纳, 加强记忆;英语要多写、常写等。通常情况下, 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不强, 因此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晨读时进行领读, 内容涉及单词、句型和课文。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 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 充分培养个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各有不同, 学习方法、目的和动机也不一样。因此, 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 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 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 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 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其次, 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 初中学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的表层兴趣。为此, 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 如角色扮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3. 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 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

(1) 培养观察力。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 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课堂上, 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 即第一观察对象。比如, 在口语教学中,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音时的口型, 并认真模仿教师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在教学生单词时应尽量使用实物、图片、电化教学设备等, 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直接理解和记忆词义;在教学句型结构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例句, 自己发现英语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英汉结构之间的差异;在课文教学中, 可采用先整篇理解, 后句子理解, 最后单词和短语理解。

(2) 培养注意力。为了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 形式要多样。兴趣是唤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艺术性语言、戏剧化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民族地区;藏语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事业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西部的民族地区的教学也开始受到很多教育人士以及政府的关注。藏语的教学是为了后代可以传承民族的璀璨文化,通过藏语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本质。但是在民族地区藏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表现高昂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藏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很难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量的积累。因此教师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藏语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都存在着一些灿烂的民族习俗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伴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则肩负着传承这些民族习俗以及历史文化的使命,而藏语的教学就是传输这些民族习俗和历史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藏语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藏语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藏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可以发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乐观的成长。藏语与汉语一样是一种语言,通过藏语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藏语中的文化,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明白藏语文化的本质,并促使学生主动地肩负起传承藏语文化的使命,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藏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处于我国的边陲,经济的发展不如东部地区那样快速的发展,当地政府对教育方面的投资有限,而且一些有关部门对教学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当地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一些教学设施较为落后,只能有简单的教室,教室里只有简单的课桌、板凳以及黑板,教师只能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固定的方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表现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样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不同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学生的教学环境以及设施都很完善。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不低。而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的教育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知识基础较低,较低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进行藏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慢热的过程,就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很难有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但这样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孩子们的辅导上,由于条件的限制,这样更加加大了教师的压力。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留在当地教书的教师,要么是一些老教师或者就是一些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一些资历较深的教师都会选择一些更好地教学工作,因此就会导致当地教学质量得不到显著地提升。在藏语教学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藏语的学习没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也如汉族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一样,没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考试时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这是这个错误的认知,学生开始忽略藏语的学习,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藏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被动的汲取知识,虽然在考试中也能获得一个不差的成绩,然而实际上学生的藏语能力得不到显著地提升。

三、解决民族地区藏语教学中的问题的对策

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导致当地无法在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教学资金,使学生学习的环境比较落后,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因为将教育搞好,可以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综合能力,更多的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固定的教学方式,通过改进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当然教师需要点名学生错误的认知,引导学生明白藏语教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也是对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将强师生间的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帮助学生改进,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藏语的学习中,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在民族地区的藏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当地无法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导致教学设施的落后,也间接地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在藏语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藏语的学习中表现较低的学习兴趣,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汲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民族教学的重视,改善落后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藏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藏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有利于教师制定更加有效地教学措施,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及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藏民族地区的藏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9).

[2]白玛达曲.浅谈民族地区的藏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2(7).

4.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四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初中

罗文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主要途径之一。着重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中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对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观念错误

很多西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爱岗敬业,但由于部分语文教师观念上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已经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事业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也相应产生了制约作用。

1、对语文学科的作用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教学在西部农村中学课程设置中,对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语文教师把握得比较准确。但对西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的交际性、载体性、人文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把握不够到位。甚至没有引起重视,致使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基于教师对语文观念定位存在的偏差,语文教学活动中重文本、轻生活;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感悟;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比较严重。西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走入越来越窄的胡同里。

2、主体观念错位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语文教师凌驾于学生阅读能力之上、主体观念错位的现象。或由于教师重自我讲授,忽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要求;或由于教师重知识学习,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等等。往往出现教师“读”,学生只听不“读”,学生思维滞后于教师,不与之同步的现象。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环境很差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与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表现在农村中学师资水平较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生源大多来自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素质较低的山区家庭。新生基础差异大,而且绝大多数属于普及对象。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长期生活在条件落后的山区,不少学生心理脆弱,胆怯畏缩,孤僻离群,到了乡级中学就读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处处小心谨慎,整天愁眉不展,连老师也不敢接近。因此生活上有困难不敢说,学习上遇难题不敢问,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要注意从体贴关心学生入手。课余时间经常跟他们谈心,若发现他们生活上有困难,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给予帮助。

(三)师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撑,教师的的主导作用是无所依附的,教学也必然沦为一厢情愿的生硬灌输。教师们总是想把学生限制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当中,偶尔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们还要迅速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思路当中。如果没有学生自主阅读的感悟、探究、发现,也无法要求其在课堂上能发挥主体作用,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了。

2、重视习题,轻视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模式,如:教师在讲课文时,要有以下过程: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练习,就这样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道道习题,使文章生命力丧失殆尽,也使学生在繁琐的分析中迷失了语文学习的方向。其实,文章的作者是先有整体考虑,才有局部考虑的。阅读文章也应先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回过头来逐段剖析,看清它的前后联系。那种先把文章肢解,再来整体感知的做法是不符合人们阅读心理规律的。

3、重视讲读课,轻视自读课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仍固守着“一本教材,二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观,对于课标要求的讲读课文大讲特讲,而对于自读课文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错误做法,一是置之不理,另一种是不分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区别,一味的讲,这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知识的容器。

4、学生不重视平时积累,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有些学生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不会立竿见影,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在心理上产生了畏难情绪,即便阅读也只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更谈不上品味鉴赏;还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没什么可学,语文考试的成绩还可以,这就导致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不重视语文课。可他们并不知道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5、阅读时间少,阅读能力低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但很多学生静不下来心读书,语文能力又怎么会提高呢?

6、阅读内容杂乱,影响阅读能力形成

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很多,而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却比较少。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强制性要求学生阅读,他们有的甚至连四大名著等国内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都没有人阅读。孩子们只热衷于那些漫画、科幻小说等书籍,看书的时候根本不动脑筋,也从中学不到优美的语言。

二、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明确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真正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阅读的本质是“读”,“读”是一种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作者潜藏于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为媒介发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直面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作品不断思考、创新。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的语文观念,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让学生直面文本。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决不仅仅是灌输。语文教师不是智能机器人,也不是道学家。而应是学生各种良好品质发展的助力器。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助推,学生从文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阅读教学内容所强调的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能力化,真正实现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地位时,应努力避免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激发。将文本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灌输与感悟、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使中学语文学科培养的目标在西部农村得以实现。教师只有确立了现代的语文观,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每个阅读实践者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激发他们的阅读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阅读对象,去和作者沟通,与山水对话,同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从而获得知识与信息,满足自身的审美体验。一旦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就会产生内驱力,尽情徜徉于文章构建的一方天地,这也正是阅读教学最求的理想效果。同时,老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指导:1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2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导它们多角度思考问题;3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他们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更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读。

2、认清阅读作品的范围和重点

阅读不仅是对狭义的文学作品阅读,也包含读历史、读政治、读自然科学、读边缘科学,甚至读社会、读人生。中学生对通俗的、流行的、一时成为社会热点的休闲读物极为关注,休闲读物能贴近中学生时下的生活,满足中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追求,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其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

3、转变阅读方式

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题的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吧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课堂,教师是导师而不是讲师,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教师是学长而不是家长。

4、选好阅读途径

要大胆地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教室,由重课本变为重读本,由重课内变为重课外,让书架上的图书、报刊变成学生的阅读教材。要引导学生走进书店,参与社会活动,进行论辩、演讲,从而达到让学生关注社会、贴近时代、感悟语文的目的。只有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才会在写作上出类拔萃,崭露头角。所以,课内课外两种阅读缺一不可。

5.乡镇普法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五

岭下司法所“乡镇指导、村(社区)主抓、单位(部门)配合”是推动乡镇普法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但多年来,村(社区)主抓普法工作收效甚微,普法工作都由乡镇一抓到底,而作为重要普法内容的农村普法教育,它的成功与否,是维系乡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若这一局面继续维持下去,势必严重制约乡镇普法工作特别是对农民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乡镇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乡镇农村普法干部队伍力量薄弱。从我乡十一个行政村普法队伍现状来看,村级普法干部全部都是由分管综治的村干部兼任。这些村干部主管工作多,农业、水利、计生等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更由于县、乡两级对这些“中心工作”督促紧、考核严,村干部将主要精力用于这些“中心工作”,普法工作在他们眼里,形成了“省县重要,乡镇次要,村(社区)没必要”的淡漠观念,对农村普法工作开展不以为然。

2、个别村对普法工作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农民对法律知道多了,“刁民”就多了,工作就难以开展了。所以在开展法制宣传时,对农民的义务宣传多,对自己权利宣传多,在某些法律宣传时,“克扣”多、“误传”多,“隐瞒”多,如在宣传《土

地承包法》时,一再强调土地要由“村主任说了算”,宣传《计划生育法》时,群众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等等。

3、村级普法干部自身法律学习不够。在我乡的普法干部中只有二人在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其余都是在短期培训中学了一点法律知识。在村级普法干部中,经常学法的只有二人,还有些根本没有一本法律书籍。由于自身学法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宣传法律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凭主观臆断,有时造成村民在村里听到的“法律”与在法庭、法律服务所听到的“法律”不一样,久而久之,村里宣传的法律,在村民眼中“真亦是假”。

4、村干部法律宣传不够。由于不是“专职”普法干部,加之学法不够,不少村干部在调解民事纠纷、处理村级社会事务时,涉及法律宣讲不到位,导致民事纠纷扩大和无序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纠纷在第一次调处时,只要调解人员把法律知识讲解稍微全面一点就可以避免。

5、普法工作农村面临的新问题对普法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变革加快,农村各种新型矛盾逐渐产生,传统的普法形式、陈旧的调解方法、僵化的行政手段已不适应农民学法用法的新需求,如在08年奥运期间维稳工作中,面对个别“上访户”的诉求法律宣传的技巧显得极为重要,而这些技巧,是要在学法的“广”与用法上的“灵”上有机结合,巧妙应用才能得心应手,这对乡镇农村普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乡镇在普法工作

上与时俱进不够,对涉及农民工劳动报酬、工伤交通事故赔偿等农民用法需求研究不深入,造成乡镇农民学法用法与普法的脱节。

6、农村普法经费不足。农村普法经费的列支,主要依附综治经费报销,数量少、效果差,完全不能保障普法工作的正常需要。

7、农民法律知识接受能力差。由于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乡镇农村剩下老弱病残留在家中,他们学法氛围不浓,法律知识接受能力差,自我依法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群众普法学习会难以召开。

二、改进乡镇普法工作的对策

经过深入调研后,我们再次认真阅读了省、市、县有关“五五”普法的文件,结合乡镇普法工作实际,为解决乡镇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切实加强乡镇普法干部的选聘、培训工作。要把热衷于法律学习、乐于普法宣传、工作兼顾能力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两委干部选聘到普法干部中来,由县普法办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使他们成为各村(社区)农村法律的明白人、农民利益的维护人、普法教育的宣讲人、政府政策的贯彻人。

2、进一步加大农村普法的经费投入,真正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有专款,专款能专用,切实保证农村普法的必要支出,同时适当解决普法人员的岗位补贴。

3、把“村(社区)实施”的普法机制真正落实到实处,决不停留在纸上,使普法宣传工作真正与农业、水利、计生等各种“中心工作”同考核、同奖惩。

4、实行农村普法宣传辅导员制度。乡镇可在公安、法庭、司法等部门中选派熟悉法律、有一定法制宣传经验、责任心强的干部到各村担任农村普法宣传辅导员。农村普法宣传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培训村普法干部、协助村普法员宣传法律、指导调处民事纠纷、为村行政事务提供法律服务。

5、在普法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在普法方式上注重实效性。农村普法要切实加强调研,着重搞清农民需要什么,再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加大对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农产品市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劳动报酬、劳动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权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哪里有农民朋友利益,哪里就有法制宣传,哪里有农民学法用法需求,哪里就有法律宣传服务,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镇普法工作也应与时俱进,要从农村普法队伍的选聘上入手,解决有人普法问题;要从保障农村普法经费问题上入手,解决有钱普法的问题;要从农村普法干部的培训上入手,解决能普法问题;要从农村普法内容实用形式多样化入手,解决普法有人听、能听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基层普法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法用法的热情,不断增强普法教育的吸引力。

6.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

1.1 个人所得税对筹集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获取的各项

所得为课税对象,税基广阔,税收收入已经超过了消费税,成为我国第四大税种,是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显示,2010 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4837.17 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

1.2 个人所得税可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制,在对家庭基本生活费免税的基础上,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对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税率征税,其目的是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1.3 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个人所得税可以不经过税率的调整,即可与经济运行自行配合,并借这种作用对经济发生调节作用,即对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个人所得税也易于根据政策需要相机调整税收政策,如在经济萧条或高涨时,采取与经济风向相逆的税收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优惠等进行调整,实行减税或增税的政策,从而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采用分类税制模式,根据收入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这种税制模式已经落后于国际惯例,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容易造成收入来源多且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平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征税额与纳税人收入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税负水平均衡。分类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各种所得按照收入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征收。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个人收入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类。这种税收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别征收,有利于控制税源;缺点是各类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不同、免征税额不同,导致不同类别收入的税负不同,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容易产生综合收入高、应税所得来源多的人税负轻,综合收入低、应税来源少的人税负重的现象.征收范围不全面。

(二)税种繁多,综合税率高单从个人所得税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只占税收

收入的6.6%,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所得税一般占税收收入的30%-50%左右,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相对较低。但是我国目前共有19 个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契税、烟草税、关税、车船税等等,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流转税的比重占税收收入的七成以上。这意味着,政府征收的很多税,都最后由百姓负担,而这些税纳税人交了却看不到。

(三)3.3 费用扣除不合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这一方面造成计算上的繁琐,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纳税人的赡养费用、子女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情况不同,各纳税人的生活必要支出就不同,实行固定免征额的方法不科学。假如有一个4 口之家(父母没工作,妹妹还在上学),只有一人就业,月工资是4000 元,他要养活4 口人,人均1000元,按3000 元费用扣除标准计算,他需要交纳个税50 元。另一个4 口之家4 人都有工作,每人月工资3000 元,也就是人均3000 元,但他们都不需要纳税,这显然有失公平

(四)应税所得难以核实,扣缴体制有待完善当前核实一个纳税人真实的全部收入存在一定困难: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我国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实际纳税主体,使个人所得税未能体现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深深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措施

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文章认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3.1 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模式。单纯的分类征收税制模式既缺乏弹性, 又增加了征管难度和成本, 目前这种课税模式几乎没有国家再采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应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 逐步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在制度设计、确定综合征税的具体项目上, 应考虑在征管水平可能的情

况下, 将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综合课征的范围,以个人为计税单位, 以为课税期, 以个人的全部收入为税基并全面进行纳税人的统一登记, 给予每个人一个纳税编号, 个人的全部收入会集在相应的纳税号下。同时, 对个人的非勤劳所得如股息、利息、租金收入等, 实行分类征收时可运用特殊的税率;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 据测算, 我国工薪收入者在扣除2000元费用后, 缴纳个人所得税者约为30% , 其中大部分只需适用5%和10%两个低税率档次, 而第五级到第九级税率的设置适用者很少, 即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也不会达到适用第五级以上的率。因此, 对个人所得税课税级距、级次及税率进行调整时, 应在加强对高收入者调控力度的基础上, 遵循低税率的基本思路, 使纳税人不感到“损失”太大, 从而减少纳税人对收入的隐匿;科学确定应税所得及健全费用扣除制度。从各国税法的相应规定来看, 生计扣除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一是所得减除法, 即从所得额中进行生计扣除。二是税额抵扣法, 即纳税人先不从所得额中减除生计扣除, 在依法计算出税额后, 再从税额中减除一定数额的生计费用。三是家庭系数法③。考虑到分类征税部分的扣除相对简单, 如偶然所得、股息红利所得等可以不作任何扣除的特点, 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我国应重点对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部分生计扣除规则进行完善;拓宽税基, 扩大征税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个人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多样化、隐性化和非规范化的趋势, 继续使用分项列举方式已不能涵盖大部分的应税所得, 造成很多“真空地带”。从长期发展目标来看, 宜采用排除法对课税所得范围予以规定, 即除了税法明确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以外的全部收入均属于课税范围。这样的制度设计对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影响不大, 且可为防止个人收入多样化带来的税源流失提供制度保障。同时, 还应从严控制减免税项目, 减少大多数名目繁多、过杂过滥的减税项目。把各单位给个人发放的实物、有价证券等福利一并计征课税, 对实物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征税。对

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高收入者在扣除标准费用后的所得也列入应税对象。

3.2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体制。完善个税的征管体制,一方面要完善纳税申报制度。贯彻落实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的制度。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实现跨地区收入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建立健全社会协税护税网络。税务部门应加强与财政、银行、工商、海关、边防、公安、法院、检察院、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作配合, 建

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 定期了解掌握并登记纳税人个人的有关涉税信息,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工作和数据信息。加强与财政、银行、海关、边防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及时准确掌握涉税信息,完善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应在现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税收信息系统技术含量, 广泛采用神经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手段, 使个人所得税信息系统从流程型向分析型转变,逐步提高税收管理决策的功能。。

7.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民族地区学生整体数学基础水平不高, 学习方法不当, 导致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受到严重制约

我校地处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虽然国家和地方近年来加大了藏区教育的重视和投资力度, 但本地区的教育仍然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人口居住分散、上学路途远、气候恶劣、学习生活条件差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弱, 学习效率低。另外, 由于生活水平差,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相对封闭, 与外界的新事物接触较少, 因此学生对新课改这个概念了解的很少。在平常的教学中, 好多学生无法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意义, 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的优越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差, 课堂效益低, 使教师无法科学配置讲授与练习的时间, 无形浪费了课程资源。

二、轻效果, 重形式, 穿新鞋走老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明显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绝大部分教师有意识的把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 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 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 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 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 新课程改革后, 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 依然在教学过程中 “唱主角”。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 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 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 只能被动地学习, 被动的分组, 被动的讨论, 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 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够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 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落后, 教育评价体制建设滞后; 教师的知识储备老化, 教学方法落后; 对新课程理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多数认识不足, 概念比较模糊, 这主要是受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和所处环境、信息等方面局限所致, 当然也与课程评价体系有关, 老师不得不考虑升学率的压力; 缺乏校本教研的意识, 照本宣科的多, 挖掘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不够; 缺乏同伴互助; 多数教师不进行课后思考。

四、学生从小学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 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 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方法, 有些老师从从 “满堂灌”变为 “满堂问”,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 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 “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 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 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五、教师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与学生交流不够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差, 课堂效益低, 集中表现在优生对学习内容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 互相制约, 教师无法科学配置讲授与练习的时间, 无形浪费了课程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 总结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 教师要下力气研究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发育水平, 对不同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教学目标确定上要指定从易到难的具体要求, 在施教中多进行铺垫引导, 降低难度, 让学生顺利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2. 真正做到授之以 “渔”, 在数学课中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尝试练习法、学具操作法、推理判断法、分析综合法等, 先从一种基本的方法入手锻炼学生的能力, 然后大胆尝试其他好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逐步熟悉数学中常见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 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 又要心中有他人, 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多为他人、集体着想; 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 不自卑, 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 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4. 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准备教具, 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太简单了, 没有合作的必要, 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教具也要认真准备, 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 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5. 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 起点不宜过高,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所提问题要保证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摸到。

参考文献

[1]程保益:试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科教新报, 2011 (31) 。: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8.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八

【 关键词 】乡镇 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 现存问题 思考对策

我镇位于贺州市八步区的东北方向,是贺州市八步区郊区的一所乡镇,全镇现在中小学校25所,在校学生人数约6836人,体育教师有50人,体育专业教师有8人,占体育教师总数比例的16%,从1997年以来,我镇的农村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体育的管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落实解决体育教师的困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得我镇的体育事业有一定的进展。现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与对策如下两个大方面:

一、主要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通常来说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尽管我们的体育器材也买进了不少,但是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2、师资力量不足和体育教师工作量大:

由于师范院校体育系毕业生毕业没有工作分配,而农村学校也只能安排一些兼职教师来上体育课,体育老师不但任课班级多、而且课时也多竟达到18节课,还有每天的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和课外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项体育竞赛等。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小不规范、器材少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而现有场地器材资源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还是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

4、有些农村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重在于语文、数学等主科,轻于体、音、美的传统思想存在,极大的阻碍了体育工作的发展。

5、而在农村的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没有列入升中学考试的范畴之内,还有的农村小学生毕业后还不会做广播体操,甚至连最基本的队形队列都不会。像这样的农村体育教学现状真的是令人深思。

6、对专职体育教师重视不够:

在每年的评优秀、先进教师等一些名单里,为何总是难见体育教师的名字,是体育教师缺乏上进心?没有努力工作?想也是有得,但多数都是?也没可能,大部分都应是勤勤恳恳工作的,最主要是对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其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力”教师,所以导致许多体育教师转教文化科的现象,造成专职体育教师流失。

7、充分利用专职体育教师缺乏事业责任心:

一些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对学校现状不思进取,碌碌不为,测什么就练什么,平时“让课”或“放羊”式教学。

二、提高、改进我镇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现存问题的七个方面的思考对策:

1、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资源:

农村学校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所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课的观念,应着手于现实中,有针对性的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比如:采用巧用篮球场、巧妙使用垫子、及巧用沙池教学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爱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因为课堂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分组轮换法,可以适用于器材较少的学校。

3、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体育教学:从农村学校实际工作出发,把体育教学列入学校全面工作评价的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

4、努力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体育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一线队伍,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5、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和兴趣: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思想严重,意志力薄弱,而体育课教学,运动队训练,比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并且促进意志发展。

6、解决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素质:

学校对一些有体育特长的老师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里来,通过定期、培训,自修、函授、并开展好体育教研组的活动,集体备课、听课、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正确对待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一视同仁,尊重农村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弘扬敬业思想和奉献精神,以知求善,博学多才,为人师表,提高开拓创新和管理能力。

7、适当调整体育教师的课时标准:在农村学校里,有些体育老师的课时数达18节,我个人认为,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体育老师的课时标准要求,让体育老师从“起早摸黑”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点时间上的空间,精心去设计每一堂课,考虑安排每一个细节,提前准备好上课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更有利于实施《课程标准》。

总之,通过对我镇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存问题的思考和对策研究,可以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只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我相信我镇的所有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苏转平,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2005年10月

9.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九

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及种类的金融产品涌入市场,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进入了各大银行,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随着2011年欧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的股市及金融行业受到波及,我国的经济也不能幸免。因此,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一项重要业务,也要适时的作出政策调整,对现存问题进行研讨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产品创新;人才培育;产品创新

银行应通过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财业务,加强对自身经济的管理才能不断的提升效益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市场和社会。个人理财业务一般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财务分析、投资顾问、财务规划、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来实现的。随着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值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总体来说,我国的理财业务仍不成熟,在业务开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问题,开展合规经营就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存问题

1、经营范围受限

我国的金融行业,开展的是分业经营,像保险、证券等业务是不可以涉足开展的。这一政策也就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只可以对保险及基金等公司的产品进行代销,但不可以运用产品开展服务,也就不可能实现客户收益的增值,直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纵深发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品种相对单一,仅限于对基金、保险产品的介绍、咨询、委托代理。

2、理财观念差

我国很多人对理财的概念都是很不清晰的,加上受财不外露传统思想的限制,老百姓对理财基本持观望态度,不了解鸡蛋要装在不同篮子的道理。另外,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上拓展不够,宣传力度和广度非常的有限,大众接触理财知识也限制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因此,理财观念的缺失直接制约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

3、理财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基本上限制在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着几个方面的投资产品,品种单一,投资方向相对保守,缺少针对客户的个性化设计,对客户的选择有了很大的限制,这点也束缚了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4、缺乏专业服务人员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基本上都是临柜人员兼岗等,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培训,对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无法满足。另外,由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涉及面窄、适应性差,这也反映出理财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理财人员无法向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如住房、教育等涉及其他行业规划及投资的理财介绍。专家预计,我国理财规划师的缺口为20万人。未来5 年到10年,理财规划师将成为国内最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5、金融监管力度差

2011年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一致,不得进入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限制性行业和领域。这样看来,理财资金的投向后续管理都存在漏洞。另外,理财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也要求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管的力度,严格把控。

二、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对策

1、寻求适合我国发展的方法

国内商业理财业务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目前来看资金流动性不高、竞争规范差是我国的特点[1],业务开展要结合实际的同时考虑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积极创新的开拓业务,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移植和拓展,争取尽快的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提高业务效率及合法性

银行理财人员要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方法,掌握理财基本知识,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对客户办理的理财业务从申请到结束都要高效的完成[2]。在理财业务流程上进行简化,做到以人为本。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规定,选择项目,依法经营,使新业务一开始就纳入法制化。

3、开展理财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要积极的对金融理财产品进行创新,可以将个人存款业务与个人投资服务及信贷、兑换等业务结合开展。根据客户的需求,延时服务。再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先进科技手段,改变以往的以实体机构为业务开展中心的形式,实行不受时间、地域等限制的全天候服务。

4、提高先进技术支持力度

业务的.开展需要先进科技作为后盾。科技创新是个人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着新产品及服务的传播及发展,满足不用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要注重新科技的融入[3],加大网上银行等现代科技方式运用,增大网络、计算机软硬件的投入,重点支持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现代化电子银行的发展。

5、加快专业人才培育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银行持续发展的根基力量,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有力推动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尽可能的为员工提供更多进修机会,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理财观念及技术,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定期组织业务研讨会,互相学习,加强经验交流。还要联系专业院校,针对理财业务开设专业课程进行培养。从这三个方面,增加专业人员的培育。

6、规范业务开展,防范业务风险

要加强理财业务的开展,就要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的部门,负责理财业务的开发、研究管理及协调工作,根据制定的规范进行严格的操作。对新业务的开展实行集中领导、归类管理,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和高声誉的服务[4]。同时,利用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评价系统,规避风险,为业务的良好开拓创造安全宽松的环境。

10.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十

唐尧舜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初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村问题,这对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取得预期效果,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多年分管县人大常委会扶贫联系点的基层工作者,现主要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就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实际,谈一管之见。

一、基本情况

麻阳地处苗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和五溪地区,历史上素有“武陵码头”、“苗疆前哨”之称。1984年,该县被划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8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麻阳县,设立麻阳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该县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于1991年脱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此后,一直为湖南省重点贫困扶持县。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于2001年重新确定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2004年划定西部大开发范围,由于该县隶属的怀化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没有纳入这两项国家重点政策的扶持范围,从而导致与周边非民族县甚至民族县的差距也呈现日益拉大的趋势。

该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东连辰溪县,南临芷江、鹤城两县(区),西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北与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和泸溪县接壤。全县共辖17个乡6个镇、312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国土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千公顷。总人口数为37.3万,其中苗族人口数为29.4万,占78.8%,系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该县1994年贫困人口数为10.1万;当前贫困人口数为7.02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8.8%。总体来看,当前该县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快,戴着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实际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底子。

二、当前整村推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扶贫开发成效。2001—2005年,上级国家机关投入该县的财政扶贫资金2920万元,比接壤的风凰县6500万元少3580万元;比交界的泸溪县4403.5万元少1483.5万元。而根据该县实际,这5年扶贫开发资金的需求在1个亿以上。由于资金严重短缺,致使一些最基本的扶贫项目迟迟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到扶贫效益的发挥。

2、自然灾害频繁,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贫困乡村地处偏远山地,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贫困户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弱。因自然灾害、因重大疾病或遇突发事件造成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

3、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通达工程等扶贫项目,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还相当脆弱,一遇自然灾害便损毁严重,致使每年定项目做计划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了各扶贫村的重头戏。在该县300多个行政村中,目前还有56个村未通公路或路况差;110个省定扶贫村中部分未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有14万人的饮水困难人口。同时,由于该县是山区贫困县,贫困村面广点多,扶贫资金很难集中使用,一些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全维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4、扶贫项目“一刀切”,贫困群体帮扶难。贫困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得到各方

面的救济救助和扶持。从目前情况来看,上级扶贫部门对贫困户脱贫非常关注,一直强调贫困群体是扶贫的主体,同时确定了一些到户的扶贫项目。但是具体到乡、村,缺乏明确具体的措施,“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一是在实施项目上搞“一刀切”。没有考虑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群体的现实需求,有失科学性。二是受自身条件的制约,贫困群体享受不到到户扶贫项目的政策优惠。如农村沼气池的建设推广。该县自2005年来,已建成沼气池2200口,推广使用沼气已家喻户晓。但由于该县大部分贫困村较为偏远,山高坡陡岩石居多,沼气池选址较为困难。加上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成本相应较高,贫困农户需自筹资金2000-3000元不等,同时沼气的使用需附带着养殖产业的发展,更是缺乏后续资金的投入。因此,贫困户不愿意也无力修建使用沼气池。三是针对贫困群体的扶贫措施和办法不多。当前,除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沼气建设、实用技术培训外,没有其他方面的更为具体明确的帮扶措施和政策。

5、产业扶贫面广、资金少,面临诸多困难。一是贫困村分布分散,产业项目集中难。二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连续性。眼下,许多贫困村只注重如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没有中考虑长期发展规划。在上报、下达产业项目上,缺乏统筹考虑,一年一个项目,一年一个地方,没有连续性。三是项目资金过少。首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两年里,上级安排给该县的产业扶贫资金为140余万元,由于时间短,资金少,产业扶贫规模不大,进展不快,效果不突出。四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在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方面作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企业规模小,装备差,对基地农产品的带动较低。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6、扶贫资金多头管理,整合难度大,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近几年,该县在整合通达、通畅工程以及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合范围和强度远远不够,很难实现整村推进的要求。主要原因:首先,在现行体制下,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大块,民政部门有部分困难扶持资金,分属于财政、扶贫、发改委、民委和民政等五个主管部门。因管理的部门不同,投资的重点和服务对象也就不同,但项目实施的内容却绝大部分相同,多部门管理项目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整体效益就不明显。其次,涉农部门资金受项目申报要求限制,难以向贫困村覆盖,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都成了一句空话。

7、整村推进未让多数贫困人口受益,群众意见大,工作难开展。从2005年起,上级的扶贫政策作了调整,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实行划定区域、分片扶持,对每个贫困村连续扶持两年,以后将不再扶持。财政扶贫资金多数以项目的形式在贫困村进行实施。但整村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严重不足,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所谓“整村推进”。据测算,要实现一个村从根本上脱贫,所需资金平均在百万元以上,而近两年的所谓整村推进,每村安排的资金一般不超过3万元,可见差距之大。在现行整村推进项目选择操作过程中,真正贫困群众受益率相当低,而中等户与富裕户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扶贫资源。整村推进主要项目沼气和产业开发等项目,由于在实施要求受援农户配套一定资金,很多真正的贫困人口就参与项目的门槛过高而被排斥在外。因此,根本谈不上给绝对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进一步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认真做好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分区实施。这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扶贫部门应高度重视扶贫规划的制定,既要有整体规划,又要有单个村的扶贫规划。确定具体项目时,要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不能搞一刀切,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规划应突出重点,注意轻重缓急,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每轮只有两年,资金有限,具体到每个贫困村应有所侧重,如哪个村适合产业扶贫就重点抓产业发展,哪个村基础设施差就重点突出改善基础设施,而不是每个村都来抓产业扶贫、沼气池建设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应突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一些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规划一

经制定,在申报项目上应坚持按规划逐年抓落实,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否则,规划将变成“鬼话”。

(二)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村推进取得实际效果。

首先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针对当前涉农资金多、各自为政的现状,明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有关职责,并加以制度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相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把部门职责与扶贫开发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有机结合,优先考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需求。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报告制度。各成员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及安排,包括相关政策措施和机关定点扶贫情况。其次,应尽快出台财政性扶贫资金统一管理办法,明确扶贫开发的主体。从一个县来说,应将财政性扶贫资金、项目的实施、管理权统一到政府,再由政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只在扶贫部门,资金管理在财政部门,实施严格的规划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资金分散以及违规违纪使用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

(三)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贫困农民发展后劲。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原来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院落通过新农村试点建设,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贫困村本身先天不足,基础差,如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远远落后于其他村,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贫困状况短时期内不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切实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以尽快改变贫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首先,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设力度。“要想富,先修路”,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把贫困村组的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首要任务来抓。其次,加大对农村就医条件的投入。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安全饮用水的投入。只有各方面的基础条件改善了,贫困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才真正有了基础保障。

(四)转变理念,增加投入,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实践证明,产业化扶贫是提高扶贫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工作抓好,对于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扶龙头就是扶农民”的意识。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新型工业,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抓好产业扶贫。确立1-2个龙头企业,优先面向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给予3-5年的扶持。龙头企业的确定一定要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相结合。对已扶持的龙头企业,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次,要选准产业。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民的意愿,让广大贫困村群众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发展基地。要突出区域特色,尽可能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创出规模效应。确定产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贫困群体,尊重他们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再次,要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产业项目一经确定,要有连续性,在资金投入上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要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创新扶贫思路,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扶贫工作仅仅靠国家无偿投入和党政机关的帮扶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创新思路,整合各类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同等国民待遇,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温暖。二是不断拓宽社会扶贫渠道。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实事求是,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总量,如果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一时难以加大,可以考虑摒弃目前这种“撒胡椒面”的资金分配方式,宁愿少些也要好些,采取每次安排的扶贫村数量少些的方式,以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加大每个贫困村的扶贫力度,逐次推进,务求实效。二是改变扶贫资金的配比结构,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比重。中央及省财政要进一提高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比例。三是要从上到下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并有效监督和严格问责、奖惩分明,分工明确,相互协同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用在刀刃上,发挥应有的效益。

上一篇:把人做好演讲稿下一篇: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