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精选10篇)
1.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篇一
立体的生命过程,最浓烈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一个探寻家族历史的电视节目,看得我几次潸然泪下。
我感动于那一个个或平凡,或伟大的生命个体,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为家族历史添上去的一笔笔勾勒或一道道重彩。
家谱,一个家族的脉络根系,对于现代的一些人来说,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不过是些陌生名字地叠加,早已失去生命的温度,只能沉静而漠然地与现世子孙们遥遥相望。
但若是翻开名字背后的故事,却能让人为这些陌生的先祖或自豪,或唏嘘。原来,在历史浪潮的冲刷下,每一个弱小的个体,一个毫不起眼的举动,都有可能使家族的命运发生转折——或改变,或得以延续。
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正是这些平凡之人的无意之举,在时过境迁后,彰显出了不同时代下家族的含义。
一颗颗散落四方的零散珠子,因为有了家谱这道丝线的牵连,而串在了一起。虽然有些珠子暗淡,有些珠子灼亮,却是每一颗都不能缺失。正是因为这每一颗的存在,才使一串珠子不断增长,变大,沉重起来,承载住历史车轮地辗压。
就如一幅气垫磅礴的画作,若是缺少一笔淡墨的烘托,都无法表现出画作者的浓厚情义。
一幅完美的画作,从最开始的这里涂两下,那里勾几笔,完全看不出所以然来,到猛然跃于纸面的立体景像,使每一笔涂抹都显得极其重要,不可缺失。正是这一笔一画的过程,让画作逐渐充盈着力量和美韵,让人遐思而陶醉。
过程,一切事物的本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情感的张力,比任何结果更能让人心潮澎湃和耐人寻味。
而每本家谱存在的意义,正是每个名字后的生命过程,使其慢慢凝重,熠熠生辉起来。
我最有感触的是几位探寻者从家族中那些冰凉的名字开始,拨开了历史迷雾,追随到先人们的足迹,回到他们那段过往中,隔着时空与他们面面相对。那些曾经,将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注入血肉与灵魂后,带给探寻者的,就是血脉相承的自豪与感动。
正是在探寻每个生命的过程中,使每个名字立体了起来,有了鲜活的生命与丰富的情感,与我们产生出息息相关的切身感受。
我从哪里来?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每个生命个体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
对于家族而言,我们过于弱小,稍显微不足道,就如一株花树上的一颗小小的花苞,有与无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整个家族的灿烂,却是由一颗颗的花苞成长、开放,红艳了整个枝头。
作者: 又耳
公众号:又耳夜读
2.客从何处来? 篇二
NO.1 来自外太空的变异教主夫人项萧萧
圣教秘史:《教主贵姓》
萧哥血泪史:萧哥并不是很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个预言中来的!他也特别想弄明白这件事!教主贵姓?教主你从哪里来?教主表示我从哪里来不重要,你从哪里来才重要!
NO.2 一不小心就来自唐门的花不离
唐门秘籍:《花家喜事3》
花不离很心塞:地球人都知道,唐门就是炼毒的嘛,我呢一不小心就……成了个毒娃,嫁了好多好多次,都要成寡妇专业户了!一点都不想来自唐门!不要再问我是来自哪里的了!丑拒!
NO.3 也是一不小心就来自唐门的……唐小言
唐门秘籍:《萌夫下山》
唐小言自我洗白:因为出身唐门,还没出生就被指腹为婚了,但是也因为出身唐门!未婚夫跑了!肯定是……被楼上克夫的传言连累的!萌夫你别跑啊!我虽然出身唐门但是我自己没毒啊!不会毒死你的啊!信我!
NO.4 来自皇宫后花园的包租婆清鸣
宫廷秘史:《一代闲君》
清鸣很自立:虽然来自皇宫,但是皇帝很抠门啊,所以凡事还是要靠自己才行!开垦后花园啊,出租宫殿啊,什么能来银子就干什么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凑足了路费就可以跑路了!出宫去开辟新天地!开启全新人生!
NO.5 来自传说中魔教的二书生
魔教秘史:《天下最二》
书生很迷惑:在下来自圣教,并非魔教,再说了,虽然在下名列天下第二,但早已自废武功,能否不在在下名字前加一个“二”字呢?壮士你别激动,不如我们来讲道理……
NO.6 来自皇帝碗里的果果
未来故事:《朕要开饭》(原名:《皇上,我不好吃》)
果果的血泪史:我……我只是不小心吃了个果果啊!谁知道是仙果啊!早知道是仙果谁要吃啊!搞得现在自己都变成个果果,成天被人惦记!皇上,别吃我啊!求放过啊!我不好吃啊!
NO.7 来自最出名的凤楼楼主沈夜
凤楼传奇:《夜郎自大》
沈夜笑嘻嘻:听说最近大家都有被我吓到?心理素质比舒城还差啊……要多锻炼!而且这不能怪我啊,《凤楼沈泉》那是我爹娘的故事,被剧透不小心误伤的各位,别着急嘛,接着往下看啊,我这不还没开始虐吗?大家打起精神来!
NO.8 来自墨城的熊猫城主墨白
墨城本纪:《我的熊猫城主》
墨白冰块脸:对于熊猫城主这个称呼,原本我是拒绝的,但是……喜喜喜欢,所以只有她能这样叫我,大家还是叫我城主比较合适。
3.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000字 篇三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需要向天要答案。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但是欲言又止。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
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Ps,其实易老师的三集放到最后会比较好。他那个家族变迁其实是很庞大的近代史,应用来作结。从阿丘的故事入手可以更“飞入寻常百姓家”。
4.客从何处来易中天观后感 篇四
《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该节目首位嘉宾,历史学者易中天寻找家族历史的故事共分三集。节目从一份200多名易姓人士的死亡名单开始,追溯家族的历史。无论是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族人,还是幸免于难的易家40多口人的经历,抑或是精通诗文却科举之路不畅的曾祖父易翰鼎,似乎都给了易中天足够的震撼和感触。在第三集中,更多的易家往事浮出水面,令易中天连呼“我没想到”。
5.客从何处来第二季观后感 篇五
这是我时常会突然想起来的话题,何处来这一点已没有人可以告诉我,最多的也只是知道爷爷奶奶辈人故事了,那个时代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时代,动荡不安,和平吃饱穿暖就是所有的希望,每个人的心思都是纯粹而简单的,只是想要活下去,不管手段是什么?或努力干活,或保家卫国,或…不可说
很想去了解我的历史,但我知道,我家该是一个没有什么故事的农民家庭,所有的事情应该都是种地种地种地…但种地也是个不平凡的事情,我想听我们家所有种地的故事,虽然它可能充满艰难,痛苦,但也有关于丰收的喜悦!
6.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篇六
村前有条小河,如今已经只是干渴的`河床了。
记忆里的河道是曲曲弯弯地向东而去。
站在水波里看着爷爷背着柴禾,牛儿的尖角划破了爷爷的影子。
我家在半山腰上。听母亲说,以前门前没有路,是一片田地。
好多风景都是这样,在父母那一辈人的眼里是故事,而在孩子们这里反倒成了习以为常的路。
就像西边的发小家,门前已经杂草丛生。
对于我七岁的外甥,他或许还好奇里面究竟有没有神仙。而对于我来说,则是深藏脑海的童年。
在外甥这个年纪,我们是三五成群在山坡捉迷藏的。
如今,所有的一切在我跟母亲告别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将成为村里孩子们好奇的背影。
7.11 食物从何处来 篇七
预习提示
食物是生命的动力,任何生物都离不开食物。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即自养和异养。阅读本文,联系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参天 消耗 根系 贮藏 供给 吃荤 糠麸 赫赫有名 |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年人,即使一点儿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 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 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也许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确,汽水厂就是利用压力把二氧化碳压在水里,再加上些果汁香料之类,制成清凉可口的汽水的。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过日子,它们需要的是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一个叶肉细胞里,一般含20至100个。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看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
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狼以野兔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人,每天除了要吃进一定量的水和盐以外,还要吃淀粉、蛋白质、脂肪。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当然是属于异养型。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不过人是靠劳动获得食物的,能够用各种方式改造植物,使它更好地为人服务。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了农业,办起了绿色工厂,让庄稼来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人们把其中营养最丰富的部分如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拿来做粮食;剩下的秸秆、糠麸也是有机物质,就再拿来办加工厂:养猪,养牛,养鸡。那些不好吃的东西经过猪、牛、鸡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就变成了猪肉、牛奶、鸡蛋等高级食物。
所以,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练习
一 通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
2“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二 本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 揣摩下列比喻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1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
2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4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
5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四 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试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有关资料参见:www.0
树 的 年 轮
树的年轮记录着树的年龄。每轮一年,厚度不一。甚至树一年中的生长速度都在年轮中留下痕迹。光亮的线条表示多水的春季时迅速而旺盛的生长,黑暗的线条表示夏季缓慢的生长。科学家们把树的年轮当作过去年代的气象图使用。宽的年轮告诉人们当时生长条件优越——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窄的年轮标志那一年是个旱年。中心部位的窄年轮(树还幼小时)可以说明其他树遮住了它,夺走了阳光或水分。一颗倾斜的树,可能是受到竞争树根的推挤而不能直立生长,但在它的另一侧却长出了更多的木质以防止倾倒。这也在年轮的宽度上有所表示。如果树在某年森林火灾中受到损伤,年轮将显示出它后来的生长是如何绕过这一伤痕的。
8.《食物从何处来》的教案设计 篇八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科学道理 2.了解先异后同的逻辑说明顺序 3.复习事种说明方法在文章申的运用.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 5.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字词 2.段落层次 3.说明方法:设问、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比喻法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教师出示已写好汉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 肪 贮藏 供应 参天 糠麸 供给 吃荤 细菌 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5分钟后可以 找两个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段落层次答案。) (针对黑板上的两个答案,发动同学讨论归纳,教师小结。)(g为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一 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 13)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 12)自养和异养。 4—— 8自养。(说明重点) 9—— 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 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波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所有动物和 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打比方。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 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找几个同学,把答题读给大家听,然后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8—99)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 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 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 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以练习 五、练习六为例研究)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事理说明文写作指导(以教师讲为主) ①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释、介绍、阐述的事物,可以是实体的,例如器械、山岳、湖泊、花、草、虫、鱼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场、观点、名词概念、学术流派等。 运用说明方式写成的文章,叫做说明文。 ②最近学的三篇说明文,都是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憬然有悟,了然于胸,这样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③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准确的语言,以保证 文章的科学性。说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读者有所“知”。说明,是对事物作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解释。因此,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点写。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曾说:“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挂释,立一个定义……以下检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检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9.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从何处来 篇九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找到了10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的“来路”,写在下面,以抛砖引玉,愿能给同行们一点启发。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 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 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我就将此运 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二、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声中游戏,在儿歌声中学习,在儿歌声中长大。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 来的。 四、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 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 抽象思维。例如:我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 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六、从生产劳动中来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往往很喜欢观察大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我就巧妙地运用这一点,教学生学习音乐。 七、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 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竖听得清。吹准,比唱准易。于是我就让学生 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 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八、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 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一会儿吹,一会儿吸。有时摸准了音位,又搞错了吹吸。怎么办?为了让学生摸准音位,我让学生在口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 ”,然后照着镜子吹,“照镜子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吹吸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把右手握拳向前,推当作“吹”,把右手变“鸭嘴形”向后拉当作吸,让学生边打手势边视唱。 手势唱准了曲谱再上琴吹,这样“化陡坡为缓坡”,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点。 九、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 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的重要前提。 先轻轻地唱,边唱自己声部,边听另一声部,注意把握音高。反复练习几遍以后,三度合唱的音高效果就 记在脑子里了,再唱别的曲子就不难了。 十、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中年教师,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 出三个声部来,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 一身,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一人能 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 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 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 绝招。 3.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学生身上找 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不断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谱曲)、编(编舞)的技能技巧,因为“熟能”才 能“生巧”。 10.客从何处来抒情散文 篇十三月初的东北天气晴朗,料峭的春风一阵接着一阵的吹,檐上的雪就在风儿的密语中悄咪咪的融化,待有眼尖儿的人察觉时,那冻的硬邦邦的稻田地上早不见了皑皑白雪的踪迹。 我把视线从不慎宽敞的车窗移回来,用右手撑着脑袋开始在紧窄的座位上发呆。囿于座位上两眼无神的乘客不止我一个,刨除那些因旅行或归家而忍不住露出脸上期盼之情的人,这节车厢大约是被一群如我一般去异地漂泊的思乡客霸占了。 情绪会传染么?我不知道北美或西欧的知识分子会如何从神经系统做出计较毫厘的推理论证,但就没有读过很多书又偏偏很爱多想的我个人而言,我猜情绪不仅会感染,大约还会乱窜吧。 后座上一直念叨着自家父母和孩子的打工妇女,前面第三排隔一会就会用家乡话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打电话的中年男子,加之隔我两个座位,坐在10A位置上插着耳机抱着肩膀的小哥,这些人在和我四目相对的一瞬,就好像邪教组织成员间的心灵感应,我看到他们的眼里在说——哦,又是一个想家的人呵。 我一直很佩服古人的勇气和决绝。 就拿考取仕途这一正经之路来说,在那个山高水远、蔓草哀凉的年代,一出乡就真的是故土难望了。锦书鸿毛一张张一片片的送,既期待对方赶快回信,又总怕音信杳无,再没回响。于是游子的身上衣总是临行密密缝,恐迟归,恐归迟。父母与儿女、异地与故乡的牵绊在先人们并不长久的人生里发酵,使思念的苦涩更加意蕴绵长。 怎么小时候就对央视的那个两岸寻根的广告没什么感触呢? 刚能记事的兄弟于动荡中失散,一别经年,再没相见,却在古稀之时愈发的渴望,不远万里,也想回到当初一家和乐的故居看一看。于是双方的儿女联系安排,小心着自家老爷子的身体,在后辈们都并无依恋的土地上让两位老人噙泪相见。如今想来,才能逐渐的体会两位老者当时的喜悦与辛酸。 17年12月我和朋友赶上了《寻梦环游记》上映的最后一天,三个人坐在空荡荡的2K银幕前包场看完了这部预定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长片。本是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的看似“灵异”类的剧情,却在以家人和音乐追求的羁绊中赚足了一众观影者的眼泪。豆瓣上名为西楼尘的用户为此写了这样一则短评——“供奉的遗像是牵引家人回家的通道,驻留的记忆是保持亡灵存续的神力,热闹的音乐是唤醒思念启封的药引。我为你写了首歌,穿越浩瀚的岁月烟尘,挨过冰冷的孤独冬季,横跨漫长的天人之路,在你老去的时候,唱给你听。”尽管朋友们当时还没有看到这么煽情又温暖的短评,但是结尾的一首remember me足以让她们内牛满面。朋友们问我怎么没哭,我说大概是提前看了下简介给自己打过了预防针,然而就在我们看完去洗手间的路上我突然接到了自家母上大人的电话。手机设置的《客从何处来》的铃声一响起,我却突然感到鼻子一酸,刚说出口的俏皮话就带了点哽咽的味道。 母上大人在那边问我怎么了,我吸吸鼻子跟她讲,“没事儿,刚看了一部超好看的电影。” 上一篇:申请助学金学校会查家庭情况吗下一篇:全县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