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2024-10-15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精选8篇)

1.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篇一

教育法学及其研究对象答: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具体而言,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以下三个方面

1.本质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本

质.表现形式及其产生于发展的规律。

2.实践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制

定.使用和遵守,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等实际运用方面的问题。

3.理论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观

念.学说和原理,教育法律现象与经济和社会进步关系等理论问题。教育法学及其特征一般认为,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教育法学特征 1教育法学的的时代性。2教育法学的边缘性。3 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一.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

二.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科学合理的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限,从而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教育行政的管理对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为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育法的发展趋势 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习惯法阶段.成文法的早期阶段.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

五.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含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16字} 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制制度的总称;从动态意义上讲,则是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制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制教育的法制精神和原则。

教育法制建设的原则:1.社会主义原则2.机会均等原则3.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4.程序法治原则5.责任教育原则

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教育法及其调整对象和特征 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依据立法程序所制定的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与教育有关的条款。狭义的教育法仅指教育基本法。

教育法的调整对象:一类是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指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教育法的特征.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为本位的法 2.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3.教育法的政策向导性4.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5.教育法是行为法组织法的结合七.教育法的作用

教育法的规范作用1.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2.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3.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教育法的社会作用1.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2.家语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I3.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4.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

八.教育法律关系特征.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法律关系受国家意志的主导3.教育法律关系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九.我国教育法的渊源的种类.制定法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2.非制定法:判例法学理十.教育法的遵守及其条件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物和作出某种行为的活动。

教育法遵守的条件 :1.法律的可遵守性2.良好的法律意识3.良好的法制环境4.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一.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要素{制定 实施 监督}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是教育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

十二.我国高等学校伤害事故的特点 1.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2.损害

地点.时间是特定的3.与中等教育学校和初等教育学校相比,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十三.教育法律责任及其种类 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义务。二是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十四.教育法律救济及其种类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使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的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教育法律救济的种类:1.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2.私法救济和公法救济 3.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

十五.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具体内容.教师申诉制度2.教师行政复议制度3.教师行政诉讼制度4.教师行政赔偿

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学生申诉制度2.学生行政复议制度3.学生行政诉讼制度 十六.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 2.教育遵循借鉴与继承的原则3.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5.教育终身化原则6.教育民主性原则 7.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原则8.选择教育语言的原则

十七.我国国办学校的经费筹措体制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

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十八.我国教育性性质和教育方针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教育必须遵循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我国教育方针确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九.建立高等学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有哪些 建立高等学校的基本原则: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3.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建立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1.有组织结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1.高等教育的法律形态2.高等教育的学业制度3.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5.继续教育制度

二十.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 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制约:1.法律制约2.征服的宏观监控3.义务{责任}制约4.社会{市场}制约

二十一.高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权 2.学习保障权 3.获得物质帮助权 4.获得公正评价权 5.民主管理权 6.社团组织权 7.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 8.救济权

二十二.我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宗旨:1.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十三.我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 3.指导评价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二十四.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侮辱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挪用国家教育经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篇二

人类进入21世纪, 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经济——知识经济, 它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 也不是知识与经济的简单组合, 而是指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创造、流通、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新型经济。主要特征为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人才;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 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教育应重基础, 鼓励创新, 发展个性, 完善人格。而现行的高等教育有些方面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适应。

2.1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美国强调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不培养社会的狭隘的专家。而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 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是否能在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吸取经验成果的前提下, 在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中, 注重加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人合作的培养;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2教育内容

近几年, 扩招政策的出台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平衡, 导致高校“重理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 也导致各高校教育内容设置上的失衡现象。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 高校各学科、各专业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必须把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结合起来, 培养复合型知识, 要把本专业、本学科的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 真正使学生拥有广阔的知识领域、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文化素质。

2.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单纯地依靠考试来测量学生获得知识程度。从长远来看,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能否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启发”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计的练习和试验让学生们领悟各学科的基本原则;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为毕业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师生关系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构成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实施素质中占最重要的部分,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现在“80后”和“90后”的学生, 他们有鲜明的个性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超前能力。作为教师, 要想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 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敬业精神、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艺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智慧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的智能。

3国家和社会应担负的任务

3.1国家的任务

建国以来, 国家虽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修改, 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还存在院校布局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雷同、资源浪费等问题。国家要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采用多种办学模式, 在学科上要互补, 满足社会需求的合理比例。

要想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国家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采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如高校向银行贷款, 银校合作的方式办学;也可以发行教育彩票, 来筹措教育经费。

国家用章程来建立各高校制定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制度, 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因为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 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继续教育, 特别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而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所以, 高校可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他们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高校也可鼓励轮空教师进行学习, 国家和学校为他们提供经费和时间支持。

3.2社会与学校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的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大批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很多实际的问题。但高校的有效快速发展离不开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 实行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的共同开发以及有效利用, 以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用人单位、企业也要及时反馈用人结构信息, 以促进高校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与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4) .

[2]吴佩林, 何尊沛.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J].吉林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版) , 2001, (1) .

3.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篇三

教育不仅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面向未来持续学习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需求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快速兴起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教育愈来愈显得重要。高校作为培养极具创新欲望和接受新思维的青年人的主要教育阵地在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中参与到知识产权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法学类专业的学生,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很少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学习,对知识产权知识不能全面清晰地掌握并应用。而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实务工作上具有明显优势[1]。因此,在理工科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极大补充,培养成本也极具经济性。理工类专业如何依托自身教学、地域和特长等优势资源,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和课程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现状

在高校如何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基于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多种教学模式和设想。国内林霖等人[2]提出的“知识、意识、能力、行为”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养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改变行为模式。李国英[3]认为知识产权人才应有层次,包括本科初级应用人才。徐玲等人[4]从大学生学历构成、教、学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分析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缺陷。杜伟[5]认为应合理设置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层次,形成多学科渗透交叉的培养模式,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赵海嫒[6]则从态势分析数据上得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缺乏合理的培养体制。谢惠加[7]介绍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郑丽娜[8]提出了一个理工科知识产权课程的模式设计构想,在高年级的理工科学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符琪[9]提出了一个校企融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模式。徐凤烈[10]则质疑了目前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模式是简单叠加还是有机融合,认为都不可取,“部分融合”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国外Hennessey[11]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模式,解决问题模式、模拟学习模式、临床教学模式、讲义教学法等。Kaplan等人[12]提出了一个非律师专业的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技术教育的正式课程,并通过跨专业学科的协同实现了教学。从上述报道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是从微观的层面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来探讨知识产权的教育,而国内的知识产权教育规模不大,多集中在政法类专业,师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手段也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者多从宏观、中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来研究知识产权的教育,缺少从微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本文所探讨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化整合”教育模式从课程的层面将知识产权教育内化于专业教育之中而加以整合,是强化知识产权教育特色的浓缩体现,是从微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教育发展的探索。

三 知识产权教育内化整合模式构建

知识产权内化整合模式强调在理工类专业项目教学中与知识产权教育的无缝整合。将专业学科与知识产权学科交互,项目教学过程中内化和整合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如图1所示。在完成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评价、综合和分析相关信息,进而固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与此同时,引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实质性要求理论知识,同步在项目信息处理时进行专利的搜索、掌握最新的技术进展,最后形成具有创意的实用解决方案。这样学科交互的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对科技奥秘的探索,扩展了已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专业项目教学具有了创新性语境化的背景。对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讲解也突破了理论传授、法条讲解的传统框架中,而是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科技迅猛发展的语境引入到课堂上,达到从一般的知识产权的法学概念的讲解向重要的生产要素回归。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学科交互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既懂得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也知晓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我研发成果的观念,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掌握一定的研发素养和研发方法,了解自身的专业特长和能力,为进一步规划学习目标和就业意向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在实施新教学模式中,既要把握专业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关注现实需求,又要密切关注当前知识产权的竞争形式和发展态势。很显然这种学科的交互,虽然难以在概念、方法、过程、认识论、术语和数据上做到完全的统合,但存在思想、理论或概念上的交互。因此,内化整合了知识产权理论内容的理工类专业教学会构成批判性的知识增量。这样也会大大改善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理论时的“学死理论,死学理论”的状况,而是达到学习有压力但无负担的境地。

新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通晓知识产权理论的核心团队,团队成员可由参加新模式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构成。成员们要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组成知识产权核心团队能保证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知识产权信息的介入也能使项目研究达到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同时,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核心团队会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带动其专业知识产权核心团队的形成。团队成员间教学设计和经验的相互传递,也会使得每个成员的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知识产权学习的群聚效应。如图2所示。

图3表明了核心团队的一般教学工作流程。首先,组织并优化项目教学内容和涉及的知识产权知识,再次指导学生如何确定项目中的技术问题,如何对现有技术检索,如何创新性设计解决现在的技术问题,确定解决问题中创造发明的步骤,再引导学生阅读、解释专利说明书以及涉及的索赔等事项。另外,教师们还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他们所要研究的项目中,并要求项目的完成内容是学生学士或硕士课程的考核要求。

例如,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要掌握头脑风暴法等创新技能,要十分清楚研究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审慎观察和选择有吸引力的技术问题,之后在核心团队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全方位的专利检索。学生们在了解解决问题的现有技术后,寻求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研究的进程,核心团队教师会评估研究成果是否要通过专利和外观注册的方式进行适当的保护(如图3、图4)。

四 新模式教学实施体会

新模式教学改革在某理工综合大学一个工科专业的项目教学课程中实施。首先,通过教学研讨的方式,以自愿参与的形式,由相关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知识产权核心团队,资深教授任团队负责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技术信息,分析相关专利说明书,确定可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设计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实验,并将上述内容形成项目教学的项目任务书。项目教学正式开始后,团队教师分别与学生组成项目教学小组,要求学生发现并确定技术问题,引导学生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并在适当的阶段评价成果的专利性,甚至是专利说明书的撰写。目前,已有部分项目成果具有专利申请的可能。

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新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能自然而然参与解决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有针对性设计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全面认识现有技术,策略地运用专利信息和其它的文献信息,避免无效的发明创造甚至是可能的侵权。教师和学生会从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方面去检视项目研究工作。在解决问题时不仅站在学术新颖性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能顾及到发明创新的步骤。这些步骤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往往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对发明步骤的重视,对师生都是有益处的,能促使师生合理吸收、引用现有技术的精华,在成果中规范引用已有研究成果,避免任何形式的剽窃,共同提升师生的学术道德标准。而教师也会在其中提高对问题概念化、确定问题和设计技术方案的能力,后期的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和商品化的过程又会进一步增加教师参加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机会。新模式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培养,如何调理创造性开发的心态,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如何在团队工作与他人、团队擦出思想的火花,在创新性的工作过程中留下可持续性发展的种子,而且还培养了果敢质疑的头脑。学生项目完成报告的质量也随着引用相关性和批判性的分析得到很大的提高。

当然,新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主体的参与。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新模式成功经验和教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及推广。要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等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例如可以通过与专利局和地方企业合作,由专利局派人指导师生尝试将企业的专利申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服务,相互促进,共同搭建新模式教学的实践平台。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需整合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多注重实务与案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确保新模式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五 结束语

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本身缺乏清晰的定位,理工专业与知识产权专业的深度融合并不现实,本文探索的知识产权内化整合模式也许是培养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较好的选择之一。这种教师通过“专业项目+知识产权”的教学手段,不仅为教师自身积累了专业课程整合知识产权知识的教学经验,而且极大地唤醒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热情,创新能力得到了持续培养,充分发挥出了学科交互的优势,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其教学效果。在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和知识产权教学规律的要求下,对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具有深入探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8]郑丽娜,于慧丽.理工类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5-16.

[2]林霖,张英杰,胡允银.“知识、意识、能力、行为”四位一

体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3):146-149.

[3]李国英.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教书育

人(高教论坛版),2012(2):70-72.

[4]徐玲,吴亚男.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理论

观察,2014(2):132-133.

[5]杜伟.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政法

论丛,2013,10(6):121-126.

[6]赵海媛, 袁悦.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8(36):69-70.

[7]谢惠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52-155.

[9]符琪.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

育研究,2011(05):29-31.

[10]徐风烈.知识产权教育模式 简单叠加还是有机融合[J].

新西部,2012(29-30):190.

[11] Hennessey W. The Pla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a of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DB/OL].http://www.ipmall.info/hosted_resources/

Teaching_IP_Hennessey_99.htm.

[12] Kaplan K, Kaplan J. Incorpor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3

[C].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nual

4.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篇四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出现非常频繁的字眼,它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联动中。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传承现有知识,而是创造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知识。而现代大学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不对知识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中就会落后,而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商等教育,就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

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不很好的处理将会影响并阻碍我国高教的顺利发展。在笔者看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利,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我国高教发展更加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演变与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往的功能逐渐显露。可以说交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在这种良性的交往中,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引进了大量国际资金,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知识经济首先就是要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通过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认同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摇篮,也担负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高等教育不断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避免走国外大学曾经走过的弯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智力资源得到有力的补充;在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各种不同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融合东西文化于一体。培养出更适合国际经济交流的国际性人才。

(二)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机遇,促使我国高教提高办学质量。由刻板的继承走向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更加的自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步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教育大市场,必须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给我国高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重新回到社会的中心,高校也开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面的,而必须注重特色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知识的传承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弊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清晰的认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现实,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土高教与国际接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同时由于在国际间经济交往中国际型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并且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的竞争压力更加增大;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忽视了社会效益,也忽视了教育的本性,从而造成了高教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本性,并且造成高教资源巨大浪费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能最快获得利润的专业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兴趣,这是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突出表现。一些高等院校把专注于目前适应市场需要并且能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专业,追求暂时的市场效益;忽视了一些暂时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基础性专业,冷落这些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必将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必然会破坏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埋下深重的隐患。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然而如果只把“知识”与“经济”划上等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它最根本的本性,失去大学的理想。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精神的后果是隐蔽的,但这却是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学生将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下造成知识的悬空,并且更甚至在缺乏人文知识、精神关怀的影响下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一大隐患。

(二)人才培养模式受冲击,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掌握国际经济交往技能的人才以及具备最新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盛况空前的火热。而人文专业或基础性专业的就业情况则冷淡的多。这就造成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很大冲击。

除了这种集中性的人才需求过热外,笔者认为各国对人才的抢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一种是企业与大学之间抢夺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增强,不少外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但更多的是我国人才的外流。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以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争夺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高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剧了同高等院校人才的抢夺。许多国际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了研究机构,吸引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同一课题在企业与高校同时进行,往往企业更能够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为其服务,因而大量具有高新科研能力的人才离开了高校,流入了社会企业。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改革建议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内部因素是其自身的制度,外部因素是市场的影响。

(一)内部:树立国际意识,实施高教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熟练应对的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都较落后。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就必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学习先进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目。

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知识经济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当前要求。急功近利必然是会得到较快的回报,但当前的目标在将来的社会却未必成立,学生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下也会造成人格、能力的部分缺失。这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是综合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才外流

我国始终在为融入国际化作各种努力,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使我国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实施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扩展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时迎接国际间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给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级人才外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时,我国的优秀学子就不必到外国深造,就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

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变“抢夺资源”为“资源共享”,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端人才留在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成果投向企业和社会,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曾永平,李雪平,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经济师,2010(04):146—147

[3]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12007(03):9—10

[4]尤德林,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层面上的七个误区[J],教书育人,2003(05):6—7

[5]栗献忠,张才彬,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92—93

[6]闫雅都,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05):83—85

5.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篇五

知识产权法试题(课程代码:0022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期为十年,自(B)P247

A.商标公告之日起算 C.申请续展注册之日起算 A.1982年 C.1993年 A.广播权 C.修改权 A.职务作品 C.合作作品 A.WTO C.WPPT

A.期刊转载已在其他报纸上发表的作品 B.为撰写论文复印他人作品做参考资料 C.广播电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D.因科研需要翻译他人作品并出版

7.申请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受理机构是(C)

A.工业和信息化部 C.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A.画家 C.雕塑家

B.国家版权局 D.商务部

B.作家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D.歌唱家广播组织权

B.核准注册之日起算

D.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之日起算 B.1983年 D.2001年 B.表演权 D.放映权 B.法人作品 D.委托作品 B.WHO D.WIPO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一次修改的时间是(C)P222

3.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下列属于著作人身权的是(C)P49

4.某大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编写了一本教材,该教材属于(A)

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英文简称是(D)P330

6.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合理使用的是(B)P82—P86

8.下列主体中属于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邻接权人的是(D)P67出版者权,表演者权

9.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申请发明专利的科技成果不丧失新颖性的情形是(A)P132 P136

A.申请日前6个月内在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B.申请日前3个月内在国内试销产品的 C.申请日前1个月内在国外发表论文的 D.申请日前在国内使用试制产品的10.申请商标注册被商标局驳回,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服的,可以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时间是,自收到商标评审委员会的通知之日起(D)P247 据《商标法》第33条

A.3年内 C.60天内 A.先发明原则 C.先使用原则

B.1年内 D.30天内 B.先公开原则 D.先申请原则

11.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申请原则是(D)。P148 三大原则:书面原则,单一性原则,12.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表演者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A)P82 合理使用的12

A.必须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按约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B.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按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C.必须经著作权人许可,但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D.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13.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在保护期届满前终止的情形是(C)P176

A.没有实施该专利的 C.没有按规定缴纳年费的 A.10年 C.20年

A.《专利合作条约》 C.《巴黎公约》

后一天分别是(C)

A.1997年9月1日与1998年3月1日 B.1998年3月1日与1999年3月1日 C.1997年9月1日与1998年9月1日 D.1998年3月1日与1998年9月1日

17.科普作家韩某于2008年12月30日创作完成了《自然之惑》一文,2009年1月30日发表在某

晚报上,2009年2月16日韩某在Q省著作权管理机构办理了著作权登记,并与W出版社签订了于2009年6月出版包括《自然之惑》在内的文集的合同。韩某对其作品《自然之惑》的著作权保护期自(B)A.作品发表之日起算 C.作品登记之日起算

B.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算 D.作品出版之日起算

B.没有销售该专利产品的 D.擅自向外国转让专利权的 B.15年 D.50年

B.《世界版权公约》 D.《伯尔尼公约》

14.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是(A)

15.世界上第一个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是(C)

16.M公司于1988年3月1日经核准注册获得商标专用权,该公司可以办理续展申请的第一天及最

18.2010年8月2日,在一次大型图书展销会上,甲购买了一幅由画家乙于2010年7月20日创作

完成的版画,甲对该幅版画享有的权利是(C)A.复制权

B.署名权

C.展览权

A.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异议 B.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争议

C.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商标局予以撤销

D.修改权

19.某商标权人连续3年停止使用其注册商标,对于该注册商标(C)

D.任何人都可以立即向商标局提出相同商标的注册申请

20.甲在《视线周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没有任何版权声明,乙将该篇散文推荐给《风雨同舟》

文摘杂志,《风雨同舟》杂志登载这篇散文时(D)A.必须经甲同意,并应当向甲支付稿酬 B.不必经甲同意,但应当向甲支付稿酬

C.必须经《视线周报》编辑同意,并向《视线周报》支付稿酬 D.必须经《视线周报》编辑同意,但不用向《视线周报》支付稿酬

21.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应当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享有商标专用权的起始

日为(C)A.合同签订日 C.商标局公告日

B.合同生效日 D.受让人首次使用日

22.制片人杨某自筹资金于1998年2月1日创作完成了《威风八面》电视剧剧本。杨某于2001年7

月2日去世。杨某对该剧本享有的许可他人复制权和报酬请求权的保护期截止于(D)A.2048年2月1日 C.2051年7月2日(A)A.商品商标 C.集体商标

B.服务商标 D.证明商标

B.2048年12月31日 D.2051年12月31日

23.某时装专卖店为了创造自己的品牌,于2007年5月申请注册了“苗尔俏”商标,该商标属于

24.一项在后取得专利权的发明B,其实施有赖于在前取得专利权的发明A,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

据发明B专利权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发明A的强制许可的条件是:发明B应当比发明A(B)

A.具有经济意义和技术进步 C.具有显著经济意义 A.说明书

C.实物模型或样品

B.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 D.具有技术进步 B.图片或照片 D.说明书加图片或照片

25.在下列选项中,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是(B)

26.某公司于2005年4月1日向我国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递交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06年2

月8日获得授权。根据我国专利法,该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终止于(A)A.2015年4月1日 C.2016年2月8日

B.2025年4月1日 D.2026年2月8日

27.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企业名称的构成要素包括(D)

A.行政区划名称、所属行业、组织形式 B.国家名称、字号、所属行业、组织形式 C.主管机关名称、字号、所属行业、组织形式 D.行政区划名称、字号、所属行业、组织形式 28.TRIPS协定在我国正式生效的时间是(D)

A.1980年3月 C.1993年12月 A.电影 C.歌曲 之日起(D)A.6个月 C.1年

B.18个月 D.2年

B.1985年3月 D.2001年12月 B.小说 D.地图

29.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享有出租权的作品是(A)

30.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是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的有(AC)P132_P141

A.实用新型 C.外观设计

E.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32.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下属于著作财产权的有(ABDE)

A.翻译权

C.保护作品完整权 E.表演权

33.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的因素有(ACDE)P287

A.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B.该商标必须是注册商标 C.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D.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纪录

E.该商标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34.下列各项属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是(ABCE)

A.为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B.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C.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上不可避免地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D.将已经发表的盲文作品编译为英文作品出版

E.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B.技术秘密 D.植物新品种

B.改编权

D.信息网络传播权

35.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我国专利法所说的发明创造的是(AC)

A.药品 C.基因测试仪器 E.科学发现

36.下列各选项中,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有(BDE)

A.计算机软件 C.杂技艺术 E.集成电路

37.根据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的特征有(BCDE)

A.显著性 C.新颖性 E.稳定性

38.根据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的规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包括(AD)P298

A.复制权 C.先用权 E.许诺销售权

39.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商标标识的是(ABCDE)P232

A.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C.哥伦比亚的国徽 E.纽约

40.商业秘密的构成条件是(ABCE)

A.信息性 C.保密性 E.实用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1.简述知识产权的性质。

42.简述委托作品的概念及其著作权归属。P28 43.简述如何确定专利侵权的赔偿数额。P210 44.简述商标的含义。P212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5.企业甲拥有一项打火机专利,并一直生产以该项专利为技术支撑的打火机产品。企业乙对这款打火机进行研究后认为,如果再加上一个防风装置,使用效果会更好,于是就在企业甲的专利产品上进行了改进,加装了一个防风装置并获得了打火机防风装置的专利权。企业乙生产的带防风装置的打火机在市场上销售,经济效益一般。企业甲发现后认为企业乙侵犯其打火机专利权,遂向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投诉,要求行政查处企业乙的专利侵权行为。

请回答:(1)企业甲可否请求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政查处?为什么?(2)企业乙是否构成专利侵权?为什么?

B.白内障的治疗方法 D.藤球的新比赛规则

B.实用艺术品 D.植物新品种

B.特异性 D.一致性

B.发行权 D.商业利用权

B.红新月 D.苏丹的国旗

B.未公开性 D.创造性

(3)企业乙能否获得使用企业甲打火机专利技术的强制许可?为什么?

46.2010年11月,甲创作了一篇散文在A杂志上发表,好评如潮。一个月后,该篇散文被B报全文转载,B报社随后以其转载稿费标准通过邮局向甲寄出了稿费。2011年3月,乙将甲在A杂志上发表的散文收入自己主编的散文集《散文佳作欣赏》,在C出版社出版。D网站于2011年4月将上述散文集全文上载。甲得知后向法院起诉,控告乙、C出版社和D网站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请回答:(1)B报社是否侵犯了甲的著作权?为什么?(2)乙和C出版社是否侵犯了甲的著作权?为什么?(3)D网站是否侵犯了甲的著作权?为什么?

6.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篇六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第二部分:简答(共34题)

第一章(9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7、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P26(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8、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P27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

9、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5(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三章(6题)

1、评述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先述:解释概念;后评:产生—现状—发展轨迹)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有社会本为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机构,社会作为有机体,出游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述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个人本为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存在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3、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P6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4、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P64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5、评述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P6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

6、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P65(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第七章(6题)

1、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P171(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2(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如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P174(1)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3)建立激励机制。

4、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P192(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有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达,学费生活费难解决。(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两极分化。(4)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1)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第九章(3题)

1、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P222 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

教学司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只有教育活动与其他途径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P223(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第十章(3题)

1、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教材P239 见老师课件的归纳)

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

2、简述高校教学计划的概念及组成部分。P240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3、简述课程建设的内容。P249 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第十一章(4题)

1、高校教师备课有哪些要求。P255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删减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

2、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P257 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P264(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 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4、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P275 选择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教学条件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第十四章(3题)

1、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381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即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品课)教学;教职员工“三育人”活动;党、团、学生会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P371 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简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内涵。P372 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第四部分:论述(共16题)

第一章(3题)

1、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①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

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 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

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同时高教不可能超政治、超党派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2、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9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另一个方面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3、论述如何处理现代大学各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P25(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概括)

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期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二、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四、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第三章(3题)

1、试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P73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学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史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团、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

在公立大学中创建民办机制的学员,实行成本收费,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发展终身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2、如何看待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和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个人本位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及教育。看待社会本位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目的观应遵循一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在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二应针对 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点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3、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现实选择。P64 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总结

(a.内涵b.二者的关系,是否要融合及融合的意义c.为何要融合—选择的重要依据)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融合的意义:(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

评价: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二战后典型的2种模式:苏联与美国。选择重要依据: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业制度(自主择业——统一分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教育——英才教育)等。第七章(1题)

1、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中的创造性特点,以此特点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PPT中有相关内容,笔记中也有)教材P173

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只有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他体现在备课、上课、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要展开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在哪里?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脑力劳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在教学、科研中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协调配合,通过教师的个别劳动与教师的群体劳动密切结合才能完成。

1、试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P219

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系)。(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因关系。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认识,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就人类总体来说是已知的已被时间证明了的。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知识本身含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当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时,也同时接受了种种思想观念,而教师的信念、态度、作风、行为等等无时不在起熏陶作用。另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

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

(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态度和动机。

2、试述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0 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运用要求:

(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地状态,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

(2)在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知识,这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地评价他人的工作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1)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地加以引导,进行有效地组织。

(2)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的才智能得到中分发挥。

(3)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第十章(1题)

1、论述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对应来记)

内容: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准则与目标: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手段等。第十一章(3题)

1、试述高校老师教学上课的基本要求。P257(PPT中有论述)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1)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启发性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2)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3)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4)使用准确、生动、清晰地教学语言。5)合理、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6)善于调动和控制教学气氛。

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要“4看”。(1)看学生课堂的表现。(2)看学生实际的收获。(3)看课堂的智慧成分。

(4)看是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课堂教学艺术它体现教学的真善美。特征是:价值性;欣赏性;独特性;情景性。

一般的教学艺术是可以传授和推广的,但个性化特强的教学艺术是别人难以效法的。

2、论述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P272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相应饿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者根本区别: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思考理解——死记硬背;全面发展——片面发展。首先要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其次,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与 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指提高学生医学系能力与创造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

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因此研究证明,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肯那个是提高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请解读其中的“贵在得法”。(是否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即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选择依据: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本质上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结果,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规律。

(2)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目的是哦诶杨高级专门人才,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或手段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进去。

(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力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十四章(2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和原则的精神实质。P370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原则体系与各原则的精神实质:

(1)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2)疏导性原则(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2、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和各方法的精神实质。P373 方法体系与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1)调查研究法(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后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2)说理启迪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

(3)情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4)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

7.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篇七

一、法律及法律实践都是地方性知识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地方性知识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地方性知识无疑是与普遍知识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其地方性,一方面,旨在强调特定的地域;另一方面,则在于强调知识形成所依赖的特定情境,包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阈等[1]。具体而言,地方性知识乃是某一特定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村落)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主生产和传递的、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地方民俗、习惯、信仰和思维方式[2]。正如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往往表现出神奇的功效一样,地方性知识对于当地事物和事件具有普遍知识无法企及的解释与调节能力。这也正是地方性知识的魅力与优势所在。

正如苏力教授所言:“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了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3]法律在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因为法律不是单纯的哲学范畴抑或逻辑体系,它是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的民族生活经验的总结。无论是一般的法律概念,还是具体的法律知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都是对特定场域中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概括。因此,只有在具体的地方性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深刻理解法律的意义。尤其是被称为“活法”的民间法,它生于民间,是在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且对当地民众的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这些民间规范作用于不同的地域,在当代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法律知识的地方性以及不同地域的法律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各地的法律实践无疑更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司法活动中特别是在近代司法职业化进程中逐步生产并再生产出来的”[4]。法律实践的目的,是要保证法律的有效运作,而这就需要更多、更具体的地方性知识来应对具体的个案。比如,在某县法院,所有离婚案件中孩子抚养权(尤其是男孩)归属的裁判都没有严格依照《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而是遵循“孩子在谁手里就判给谁”的原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这类纠纷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而在那里,妻随夫居,即便离婚,孩子肯定也是在夫家,且孩子的抚养权归夫,女方一般也不会反对。因为女方如果再婚的话,带着孩子就很难找到“好婆家”。况且“孩子抚养权”的执行会非常困难,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裁判在当地社会中为多数人所认可。而如果是在城市,这可能是不可理喻的。可见,在不同场域中,法律实践的具体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实践中,除了要重视国家的法制,还要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等地方性知识。这些知识无疑是法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二、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应该遵守法学学科的内在规律,应该满足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培养对象的实际需求。

1. 法学是关于法律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法律的制定及法律实践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是诸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法律的生成与运行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实际。因此,学习法律制度本身并不是法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理解并掌握法律的精神实质,且在现实生活中熟练运用法律才是法学教育的主旨。成人高等法学教育作为当今法学教育的一部分,当然要遵从法学教育的主旨,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与普通高等法学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法学

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从培养对象来看,成人高等法学教育有明显的职业性与地域性。(1)接受高等法学教育的“成人”大多从事着或即将从事一定的职业(当然并不仅限于法律职业),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除了拿到文凭,主要是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可以说,从产生之初,职业性就是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重要属性[5]。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乃是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从学生来源来看,据笔者在菏泽地区所作的调查,有95%以上的学生来自本地的基层单位。很显然,这些人未来工作(尤其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地点基本也限定在本地基层。换言之,他们更需要的是在基层法律实践中必备的职业技能。这无疑是我们在思考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时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无论是法学学科内在规律,还是我国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培养对象的实际需求,都要求我国成人高等法学教育要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即用型法律人才为主要目标[6]。也就是说,要以培养能够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努力培养熟知法律,会运用法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在现实中发现法律问题,并能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工”。

三、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办学特色

成人高等法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社会的法治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科学发展对地方社会的法治事业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实现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关键就是要找到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突出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办学优势。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高等法学教育的标志性特征,是发展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动的反映,不仅代表了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的学术地位和办学水平,而且也反映了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等[7]。笔者认为,与现有的其他两种高等法学教育,即普通高等法学教育、高等法学教育自学考试相比,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特色有如下三点。

1. 教育对象具有地方性。

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对象,既有在职人员,也有待业人员;既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也有从事其他各行业的人员;既有需要学历补偿的人员,也有需要非学历教育的人员。但这些人员有共同的特点,即就业地点多数在本地且学习的目的更追求知识的实用性。为本地社会各行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法律人才,显然是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2. 办学形式比较灵活。

成人高等法学教育是开放的法学教育,开放办学是其特色之一。在法治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已经成为法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已发展成为“大教育”,即在推进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职业法律培训等职前教育和以法律专题培训、行业法律知识培训等为主的职后教育。实行开放式办学,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教育服务,显然是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优势所在。

3. 地方办学资源比较丰富。

成人高等法学教育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努力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的法治建设服务,促进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地方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等,乃是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可以依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具体需求,重点开展本地经济以及本地某些行业发展所需法律人才的培养;既可以通过聘任当地法律实践界的精英授课,提高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聘任当地高校的学术精英,提高教育对象的法学素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乃是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又一特色。

四、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变革路径

传统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由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办学缺乏特色,理论和实践、法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因此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竞争力较差。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应该重视法律及法律实践知识的地方性特质,在明确以培养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社会的办学资源,深化在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1. 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地方性。

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应当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多角度、多层次构建不同于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同时又符合法律职业需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使之至少达三分之一以上,将案例分析、律师操作实务、非诉讼案件处理等实践性课程设定为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也可以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是面向基层社会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性也要强调其“地方性”,比如,案例课要重点分析本地法院的判例及民间规范解决纠纷的典型案例。

2. 加强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师编制的配备等原因,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缺乏专任教师,这也是成教工作至今未能解决的问题[8]。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高等法学教育更要充分依托地方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成人高等法学教育中来,比如,可以把地方高校教师的成人教育授课量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奖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仲裁员甚至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等吸收进来,为成人高等法学教育的学生授课,聘任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或者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3. 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多角度、多层面的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要广泛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地方社会真实、生动、典型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定期进行模拟法庭训练。通过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要努力加强与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检察院、监狱部门、劳动教养管理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政府、社区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固定的法律实习基地,从而使实践教学更加密切地接近当地社会的实际,并且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 (12):37-45.

[2]蒋红斌.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5):69-72.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89.

[4]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53.

[5]张绍平,邵晓枫.凸显特色:确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J].教育学术月刊,2011,(2):97- 100.

[6]丁书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及教师的素质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7-8.

[7]赵枝琳.成人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化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6-17.

[8]熊雷.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61-65.

8.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刍议 篇八

[摘要]高等院校是知识密集的组织。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原则以及模式进行分析,为深层次探究高等院校知识管理方法提供思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47-02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is of the Teaching & Researching uni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wo modes of colleg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is contribute to study institut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lle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

一、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

1.知识类型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知识类型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Alle,1997),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Nonaka & Konno,1998)。除此,还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Leonard,1998):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和身体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可以为他人所获得的知识。当然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显性的成份是客观的、理性的,而隐性的成份是主观的、经验的。

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它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获得的。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建立知识交流体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其实质上是组织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积累和创新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的过程。

对于知识管理,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一种范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显性知识的分配、传递和重新利用;在美国大多数知识管理实践集中在搜集、分配、重新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实践者们通常运用信息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去捕捉和分配这种外明知识,公司通过知识投资的短期经济回报来衡量成功与否。另一种范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注重通过隐性知识的直接共享来创造条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在日本隐性知识受到更多的注意,强调创造条件以利于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通过这种社会过程来发展新知识。这样一种知识管理实践注重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和回报。

二、高校知识管理原则

高等院校是以知识创造与应用为特征的最基本组织,在这些组织里,知识是形成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成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

1.设立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CKO)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知识管理者担当收集院校知识并为知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利用知识。如果知识管理者给人的感觉是收集和控制所有知识,这种知识管理职能可能在高校内部引起怨恨和忧虑。知识管理组织的目标应该只是帮助其他人对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利用,而且知识管理者自身不应该通过其言语或行动暗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知识。

2.从业务流程入手

在许多知识管理项目中领导者和知识管理者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虽然信息的收集是知识管理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信息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教学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流程优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实施知识管理的成败。

3.与规章制度、信息技术融合

知识管理要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起来,以保持高校知识管理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因素是对新知识持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

编码化模式是指对高等院校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知识管理过程就是管理高校资料(Data)——高校信息(Information)——高校知识(Knowledge)的过程。按著名学者维娜•艾莉的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是在“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联合”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的提升完成的。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到文档的方式,即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后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知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模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知识被编码后即可以存储或复制的方式被其他同志同时学习,有利于降低成本。编码的信息包括每年发表论文的基本信息,比如论文编号、论文名称、学科分类、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主办单位、作者、是否为核心期刊、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论文电子稿等;高校著作基本信息包括著作编号、著作名称、学科分类、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参加编著人员、著作获奖情况,著作电子稿等;高校科研申报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请表、项目需求书、项目计划书、经费计划书、项目进度材料、项目成果材料等。从有形的组织结构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该通过恰当的组织形成一种知识联盟,从无形的组织文化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致力于建构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使知识实现合理而有效的流动。

2.人本化知识管理模式

野中郁次郎等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机制,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实质上是由两种类型的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构成,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构成了知识螺旋。结合野中郁次郎观点可以构建高校知识管理SECI模型(参见图1),其基本思想是当高校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联系,进一步内化到教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基础上时,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所以知识在组织中能够形成桥梁,促进高校的学习,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来源便会有乘数的效果。

当然,高校成员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员的头脑中,依附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明确地观察到,难以模仿。如果不是出于教员自愿,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很难在组织中流通、共享,转化为高校隐性知识。因此,如何使高校成员拥有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隐性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传统上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实行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新型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实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需要对知识分享、知识创造和知识积累进行激励。从创造成果的角度看,不应只着眼于个人创造的有形成果的多少,而应重视其在传播、协调新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为高校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文化。良好的高校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又能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要求文化必须是共享型文化,使每位教员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高校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教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传播者,因此,对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课题。这种教学单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应该看到对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翟 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李 涛、王 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4 丁栋虹、朱 菲.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1)

5 傅毓维、安 静.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6 唐 京、冯 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

上一篇:对流行病学感想下一篇:糖尿病健康咨询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