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通用12篇)
1.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一
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状况调查表
学校:专业年级:姓名:联系方式: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学历
A、本科 B、专科
3.目前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A、在团总支任职 B、在学生会任职 C、担任班干部 D、没有
4.您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
A、能力素质 B、真才实学 C、社会的关系 D、金钱
5.您倾向于做什么样的工作
A、生产性的 B、经营性的 C、服务性的6.您希望自己在工作中
A、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B、只要薪金高,不能人尽其才也不在乎
7.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胸有成竹 B、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C、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8.您的就业方面的技能、观点和知识主要从哪里来的?
A、学校就业指导课程 B、书籍 C、上网 D、报纸和刊物培训机构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可多选)
A、专业成绩 B、综合能力 C、学校名气 D、社会经验 E、专业技能 F、发展
10.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机会?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11.您对职业的取向是?
A国家单位 B事业单位 C中外企业 D私企 E无所谓
12.找工作时您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13.您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练 B就业期望太高 C就业人数太多 D企业的要求太高E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F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
14.您对您第一份工作的崭新期望是多少?
A1000元以内 B1000-1500 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F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15.您应聘时,着重企业的?
A公司发展前景 B薪水的高低 C个人发展空间 D公司的名气 E其它
16.您首选的就业城市是?
A成都 B北京 C上海 D广州E其它
17..您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C暂时没有考虑过
调查人:
2.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二
一、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一般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既包括学生自身的专业基本知识、综合素质、思想素养、品德品性, 又包括学生在团学活动的锻炼、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对社会的基本认识、经验、处理能力等。大学生基本能力与素质主要有如下几种。
1. 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言语表达与书面文字表述能力。
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思想沟通和关系协调的过程, 与人交往就必然要进行语言的表达与思想、情绪的沟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帮助我们准确、敏捷、精要和个性地表达我们要传递的一切思想内容, 而且有利于别人及时、准确和全面接收我们的各种信息。所以语言流畅准确表达是前提。语言表达应标准、清晰、流畅、准确, 语速适当。彼此交流的语言应一致, 表达应标准、清晰、流畅、准确, 语速适当, 这是交流的前提和理解的基础。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流畅使用本国语言, 而且需要较熟练、流畅地使用一、二门外国语。其次, 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应适当。与同学、朋友、老师、领导、陌生人及上下级之间应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内容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 (包括交流的表情、语气、语速、辞彩等) , 才能使得交流顺畅、理解通畅、心情舒畅。所以要具备良好的内在语言能力, 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同学交谈对学习、社会的不同认识, 在论辩中提高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以提高认识水平与视野, 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中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从容不怯场。通过与人交流, 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
2. 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语言、情绪、思想、物质等内容的交流、交往。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指的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是妥善处理不同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信息的交流、吸收、转化、传递的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关系的能力。它分为个人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类。 (1)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准确和适时表达出来, 准确理解他人传达的信息。 (2) 人际融合能力则表明一个人能否体验到他人的可信或可亲, 它和人的个性相联系, 但又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与心灵上的感受。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与摩擦, 就不能积极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 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正确对待人际交往。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隔阂、矛盾、误解或寻求帮助时, 通过正确、恰当的表达方式,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缺陷是当前大学生, 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的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3. 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
它包括专业知识与理论、政治与哲学等理论。大学生对理论学习及其应用能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较好地完成基本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而且能帮助他们游刃有余地解决毕业求职、工作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比较系统的理论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宇宙、自然、事物的科学认识, 学会用规律、原理解释基本现象, 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 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层面掌握操作的基本技能技法, 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内的一些基本问题, 增强专业问题处理的实际处理能力、水平与经验。而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历练和提升才能形成。
4. 分析决策能力。
分析决策即是面对错综复杂的事情、局面、情况、现象, 能够科学理性地分析, 透过表象发现问题的症结、现象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针对问题之所在, 运用规律与事物间的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处置和科学的决策。分析决策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多方面了解情况, 冷静分析现象或问题, 找出现象的本质、规律与联系,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二是针对问题的症结, 在规律与联系的基础上科学决断、合理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缺失易使人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或判断错误。
5. 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是在分析决策前后为了同一目标而进行的关系协调。分析决策中分析的是问题主因, 次因可忽略;决策的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决定性因素, 次要矛盾与因素则较少考虑。而在实际应对中, 我们必须清晰把握事情的全部细节、种种矛盾与现象, 精心组织好各方面的人、事、物, 使之最优化配置;及时协调好各方面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使之保持持久和谐;及时把握细节的问题、环节的漏洞、操作的细节等, 将各方面人、事、物协调到同一目标同一步调, 发挥各自作用, 才能保证我们的既定目标与任务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二、大学生能力素质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 教育资源与模式的限制,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与素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较多。具体表现如下:
1. 语言表达的陌生化。
“80后”、“90后”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种陌生化, 即语言表达虽更加标准、流畅, 但主体个性上却表现出陌生化, 不主动与人交往交流, 语言方式上性别错位、中性或模糊化, 彼此沟通有心理胆怯、内虚与隔阂。
2. 人际交往的情绪化。
因个性与独生子女的文化背景制约, 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普遍容易情绪化:合则往, 不合则散;行则交, 不通则闪, 从不委曲个性、求全他人。
3. 理论学习的边缘化。
除了专业技能技法, 大学生还须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 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政治理论。而目前大学生对理论学习普遍表现出一种应付与厌烦, 对必修的理论课仅限于完成考试, 通常是束之高阁, 敬而远之, 理论学习边缘化现象十分明显。
4. 分析决策的过激化。
遇到棘手问题时, 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分析不冷静, 处理问题过激化的倾向。青年学生一是不能自己或组织团队多方面了解情况, 冷静分析、发现本质与规律, 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症结;二是对问题的某些症结短时内无法找到解决方法时往往情绪化、简单化甚至过激化, 急躁地以事对事、就事论事进行简单处理, 这样必然把关系僵化、矛盾激化, 不利于问题及时正确地化解。
5. 组织协调的无助化。
组织协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对人的综合素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人际交往等能力在质与量、强与弱上表现缺失或不平衡, 思想不能统一, 人不能团结, 资源不能最优调配, 导致大学生在独立处理时组织协调不到位、无奈无助。
三、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不解决好会直接影响、制约我们对人才的培养, 不利于我们工作的顺利完成与正常运转。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第一,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给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基本操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保证, 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自主实践与历练, 引导其积极面对, 独立处理, 逐步积累经验。
第二,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团学活动。新生进校时, 应分年级分班级组织开展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团学交流、比赛活动。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比体系, 激励大学生明确个人努力方向, 有的放矢, 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人就其位, 位列其责, 行见其效, 效含其利。同时注意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 及时指出问题所在与原因, 共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就容易得到进步。
第三, 积极总结, 建立成功案例, 积累经验。为了鼓励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锻炼, 我们应提供基本平台、必要资源, 建立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多媒体课件, 做好资源共享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 应分项目整理一些优秀学生的成功案例, 将比较规范的基本能力要素与案例予以多媒体化、课件化, 这样面对新生就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最优化、最大化地使用资源。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4.
[2]唐之享.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论.长沙:红旗出版社, 2005.9.
[3]《入党知识问答》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五处.北京:新世纪党建杂志出版社, 2003.5.
[4]湖南理工学院学生手册2008.岳阳:岳阳鑫容印刷有限公司, (2005) 044号.
[5]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学生手册2007.岳阳:岳阳鑫容印刷有限公司, (2005) 044号.
[6]黄湖滨.成功管理论谈.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11.
3.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38—02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素质模型,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指标的选取
1.指标选取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对于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调研,考虑到调查中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标的选取必须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遵循实用性原则。(2)定量化原则。对素质的评价我们采用对比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调查问卷,打分评价必须运用量表将指标定量化,用数字来分析问题。(3)全面性原则。大学生就业素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真实反映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就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大学生在应聘时所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指标的构架。根据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的原则,选择下列相应指标,用图示反映如下:
三、调查方式与取样
本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素质,从大学生、研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三个不同的群体着手调查。发出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其中有效问卷672份(大学生男性240份,女性225份,研究生105份,人力资源管理者102份),占发出问卷的89.6%,占回收问卷的92.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项的处理
1.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视程度的分析。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考察的重点,心理素质其次,身体素质关注的最少,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究生对企业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期望过高,在他们看来,企业需要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研究生所期望的大学生的水平与企业所培养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
(1)大学生、研究生、企业注重综合素质,其比例都相当高,相差无几,足可见综合素质的重要程度。(2)有22.55%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仅有18.28%、11.9%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3)身体素质:在就业素质中,大学生比研究生、企业更看重身体素质。
2.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专业知识和知识机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外语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关注最少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专业知识,高于企业实际的7个百分点,高于大学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研究方向的细化使他们对专业方向十分敏感。(2)知识结构:在专业素质中,企业和研究生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这与大学生的33.44%的认同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在专业素质考核失败的因素之一。(3)外语应用水平:在专业素质中,有16.67%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大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而研究生和企业实际的重视比例则相对少的多,可见外语水平在大学生和企业心中的差距。(4)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相对研究生来说更重视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的一致性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3.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表。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不难看出,就心理素质而言,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而情绪的控制能力关注不多。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责任心作为接任一份工作所不可或却的因子,三个层次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中的工作责任心。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大学生现行的工作责任心的预期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去提高。(2)有32.35%的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感,分别高出大学生、研究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可见,现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3)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中企业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出入,这在第5点的分析中可以体现。(4)情绪控制能力:在心理素质中,有15.69%的企業更重视情绪控制能力,而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少些,这需要大学生进一步去加强。(5)从横向对比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重视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和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工作责任心和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这两个心理素质,两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4.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就综合素质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而其余三项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未呈现规律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际操作能力中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当,高出研究生认为的7个百分点,可见,研究生对企业的此能力预见不高。(2)大学生对思维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研究生的关注度。(3)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实践经历,而现实中只有8.33%的企业重视实践经历,可见,企业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真实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在校的情况,实践经历不足,一般的企业会给些必要的培训,使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的岗位。(4)有20.1%的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有将近12%的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欠缺,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5)有13.73%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相对低一些,可见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改进。(6)大学生、企业、研究生对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实践经历等关注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整体相当,但就企业需求的社交能力而言,大学生与之不同,足可反映当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范围有限,导致对社交能力认知度不高,需要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交能力,积极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等,从而将企业所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重点培养,并结合加强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4.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四
【内容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 就业能力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四的学长学姐们基本上都已找到自己未来的归属,大体上已尘埃落定„但是,即将在两年后离开母校的我们究竟会何去何从?我们又将如何在未来的求职季挥下豪迈的一笔?
“90后”的大学生如何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普遍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我开始了此次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实践。
调查的内容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在与学长学姐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用人单位招人时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毕业学校的名气等13个方面。
从网上统计的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中,均居第一位。而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也将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点(见表1)。
根据统计情况,在综合了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和第三重要因素的统计数据后,13个因素的排序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根据统计总表,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3个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及率在40%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第二层次提及率在15%左右,主要包括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第三层次提及率在5%左右,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总而言之,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部分学生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际动手能力。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如
果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会是个问题。这些情况用人单位首先是从学生的简历中进行初步判断的,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文字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一份具有说服力的个人简历对于求职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应重视简历中的细节性问题,使得简历能够反映出自身水平,从而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2)高校毕业生的中层素质构成是决定其就业与否的决定性条件。进入用人单位视野的学生一般会由用人单位组织参加面试,通常这种面试是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的,面试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常还会包括笔试形式和面谈形式。在学生的中层素质中,除了学生就读学校一目了然以外,其余方面用人单位都会注意在面试时予以测评。在这里,用人单位在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后,将学生的毕业院校也列为中层素质构成因素。这个指标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一个肯定,因为学生所就读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层素质构成还只是 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中介因素,这个中介因素是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一种联系。到这个阶段,如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决定是否能顺利就业了。(3)高校毕业生的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上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构成基本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而精英因素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精英素质的构成如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字面表述上是抽象的,而实践能力其实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概括。这些素质一般是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工作后才能反映出来,这关系到学生在身份转变为工作人员后的继续发展问题。当然,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在签约之前进行试用或者实习,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的精英素质构成,以了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对于调查的结果,我有如下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5.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五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隘、唯我独尊的习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现实状况的真实了解,我们经过的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
我系学生85%的学生来自农村,都不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是理科生,所以我系学生的素质调查状况有所特殊性。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你认为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起决定影响的因素?”这项调查中,80%多的同学认为是学校教育,可见学校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多大。“对你政治观形成影响最直接的是?”,65%学生认为是父母。90%的同学认为“应当积极进取,追求辉煌灿烂的人生”“为国家的兴盛和繁荣而努力学习”。在“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项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有30%的同学认为
“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10%的同学却选上了“说不清楚”这一选项。
二、关心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有87.5%的同学通过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等方式了解社会问题,也有10%的同学选了“不关注社会问题”的选项。在“国际国内形式你最关心的问题”这项调查中,有50%的同学选择了“政治、军事形势”这一选项,有31.2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科技发展情况”,有12.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教育方面”。在“你认为目前中国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认为是“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的腐败现象”,有25%的同学认为是“诚信危机”,还有25%的同学认为是“道德失范”。
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爱好方面。
在“你比较感兴趣的社团组织”这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选择“由兴趣爱好方面组建的社团”,有31.25%的同学选择“老乡会之类的社团”,仅有25%的同学选择“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一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选择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知识,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37.5%的同学选择了“作为面向社会,方便找工作的资本”。在“遇到困难你的表现”一项调查中,有96%的同学表示可以冷静面对困难。
四、其他方面
结果显示: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有84%的同学可以以集体利益为重。在“你认为公共政治课的作用”这项调查中,有50%的人选择“指导人生”,有12.5%的同学认为“可以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但有19%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明显作用”。在“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现状”这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先进,有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有18.25%的同学认为“追求时尚,享受生活”,但是,有25%的同学认为是“混时间,混文凭”。
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模糊。
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的任务,清楚现在的社会竞争情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潜在的人生危机。
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文化,有知识,但是我们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当今激烈的竞争,那就根本无法谈及为社会做贡献、无法达到社会以及老师家人对我们的期望。
三、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欠缺。
对党和共青团没有浓厚的兴趣,就很难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
力,让当代大学生切身的参加和体验政治活动,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四、意见与建议
1.以正面教育为导向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树立正确的观念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遵循思想道德原则
学校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使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德育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4.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
6.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六
公民意识: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关心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
公民态度:有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与行使公民权利,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公民行为: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卫生 2.思想道德:
道德意识:关心国内外大事,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世界观,遵守社会公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有为民族 振兴张国家富强作贡献的愿望和意识。
道德行为:尊敬老师,孝敬父母与长辈,与同学友好相处,乐于助人,礼貌待人,举止文明,重诚信、知感恩,帮助弱者,杜绝暴力,远离黄、赌、毒。3.“三生”教育:
生命意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有正确的生命观,主动,积极、健康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存能力:掌握生存知识、技能、规律,有生存环境意识、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正确的生存观。
生活态度:掌握生活常识、技能,热爱生活,有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 1.学习情感: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
学习愿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兴趣深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有目标,持之以恒 2学习能力:
发现与解决问题。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努力尝试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信息处理。能有目的地收集、整理、使用信息 独立探究。有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反思。善于思考、总结、反思,不断改进 3学习方法:
目标。有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习惯。独立思考,合作探讨,虚心请教 方法。善于研究,查阅资料,不畏困难 4学习表现:
课堂表现。认真复习、预习,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质量。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不抄袭 学业成绩。成绩合格,考试不舞弊
三、交流与合作: 1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信、自尊,不自大、不自卑 自我约束。能合理调控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行为 2认识同伴与交流
认识同伴。正确认识同伴的优缺点,了解同伴,客观评价同伴。正常交往。能够明辨是非,与同学正常交往,不拉帮结派,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
善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善于倾听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沟通与分享。3理解与合作
尊重同伴。能够理解、尊重同伴的观点与处境
容易合作。善于团结同伴,接受不同意见,能与同伴一起确立目标并积极共同实现
四、运动与健康 1体育锻炼
习惯。有适合自己特点、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方法。有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一定的运动技能 2卫生与保健
卫生习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保健意识。有科学的保健习惯、方法 3体质健康
身体机能。发育正常,身体健康 健康水平。身体状况良好。4心理健康
适应环境。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学习环境、合作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 承受挫折。正确面对挫折,不自卑、不气馁
五、审美与表现
1感受美.能感受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
2欣赏美.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仪容仪表整洁、大方,言谈举止文明
7.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七
关键词:记者型主持人,新闻调查,素质
“素质”一词在《社会科学大辞典》里的解释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 他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 以及对节目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 记者型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及修养对其个人采访及整个节目的推进发展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下面以《新闻调查》为例, 探究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渊博的知识
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 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积累, 也即是世人眼中的“万精油”, 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游刃有余, 不至于闹出笑话或是由于常识性错误而吃闭门羹。记者不是神, 不可能样样精通, 但常识性的知识是必备的。同时, 记者在采访前得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不懂的得赶紧查资料, 上网搜索, 请教专家学者等。只有这样, 才能在采访时受到对方的尊重, 而不至于被对方看成“门外汉”, 在采访过程中所提的问题也才会稳、准、狠。
在王志看来, 所提问题能否激发被采访者的情情绪, 对加强节目的情绪感染力是很重要的, 而能否找到激发被采访者情绪点的问题, 关键在于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了解。要全面了解采访对象, 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包括了解被采访者的个人爱好、专注领域、特长、个人成果、能力等方面, 这就使记者型主持人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才”, 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 这是一次采访成功的前提。
董倩在关于电信双向收费的采访中就由于相关知识缺乏而事先准备也不足吃了闭门羹。董倩去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怀时, 她问了一个大而空的问题, 中国电信为什么双向收费?陈怀当时一边整理领带一边说, 我建议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来问我吧。这让董倩很是尴尬。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出, 广博的知识储备, 充分的访前准备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档调查类电视节目, 挖掘表象背后的真实是一个复杂又困难的工作, 《新闻调查》的记者的每一次出镜都是准备充分充足的, 因而节目也都做得很成功。
二、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敏感的新闻洞察力, 敏锐的新闻嗅觉, 高超的观察能力是记者型主持人的又一必备素质之一, 由其对于做深度调查类报道的主持人来说更是如此。
《与神话较量的人》中王志冷境执着、睿智机敏, 层层深入, 有理有条的与刘姝威进行对话, 通过刘姝威之口道出了她自己由于揭露蓝田股份的内幕而遭遇的个人尴尬。采访中王志抓住刘姝威的上一个提问, 并适时提出下一个逻辑严密的问题, 并适时加入自己评价性的简短语句, 使得整个节目显得完整、严密, 深刻而有说服力。
三、具有平衡意识
柴静认为:“在调查中, 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 或是控诉和指责, 而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是一名记者, 对于我从事的职业来说,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而乐趣在于探寻的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 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平衡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 所谓的平衡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要让各方开口说话, 而不是偏听偏信,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方的语言, 从而让观众自己做出判断。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这样界定平衡:“尽可能给每一方, 尤其是受到指正的一方说话的机会。”调查性报道中平衡原则的运用可以营造公正公平的舆论环境, 给各方当事人一个公平说话的机会。记者型主持人平衡原则的运用也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 有利于维护报道的客观公正。
《新闻调查》节目中的《天价住院费》就很好的运用了平衡意识, 让各方开口说话, 记者采访了翁文辉的老伴, 大儿子, 二儿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护士长, 物价科科长, 副院长等一系列人, 让他们开口说话, 并把这一过程客观公正的呈现给观众, 让观众自己去判断, 下结论。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是这样表达自己对平衡原则的看法的:“我们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 只能是希望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报道中, 就是一种平衡思想和原则的运用。所以新闻调查的节目中, 总是如实再现记者的调查经过, 哪怕被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或东躲西藏, 它只是希望给观众传达一种信息:我们的采访绝对不是偏听偏信, 而是竭力采访到事件涉及的方方面面。”
四、善于聆听
聆听是与人交流最好的开始, 也是尊重对方的体现, 同时, 善于聆听也才能获得对方真实的内心声音。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得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
采访过程中之所以要用心倾听, 一方面是为了能让采访对象尽可能多的说话,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 倾听也能够给记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柴静就是一个很的倾听者, 《新闻调查》中她的采访充满了虔诚的倾听, 正因为如此, 她的《双城的创伤》才如此真实可感, 发人深省。面对被采访者, 不论地位尊卑, 都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 尊重并以礼相待被采访者是记者的素质。
《纽约时报》驻京首席记者Elizabeth在清华对话录中说:“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是好的倾听者, 如果很赶, 肯定得不到好资料, 做记者得有耐心, 因为前五分钟他们可能不会说心里话。可是要是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真有兴趣, 他们可能会越来越开放, 进而讲出很好的故事。”由此可见, 倾听也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五、饱含人文情怀
即使是揭露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 记者也得时刻秉承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 照顾被采访者的心理及情绪, 顾及弱势群体的感受, 尽量不触及他们的痛楚, 同情并怜悯每一个个体。
央视《人物》做的《新闻女郎——柴静》节目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在156次采访中使用手138次;在213次采访中, 身体与地面成45度倾角, 她与采访对象最近的距离是10厘米。从这一组数据我们看出了柴静的采访无时无刻不充满了人文情怀。
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 探寻事实真相, 不回避尴尬问题是其职责使然。但另一方面, 记者型主持人也得秉持人文情怀, 关心并尊重采访对象。
说到《新闻调查》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很多。杨春的《被开除的女大学生》、柴静的《双城的创伤》、《阿文的噩梦》等节目中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很好的保护了弱势群体, 照顾了他们的感受。这样既使节目由于充满了人情味而得到广泛认可, 又很好的帮到了被采访对象, 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效果。因而, 充满人文关怀的采访是每个记者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 电视调查类节目就是探索事实背后的真相, 这一探索过程对于观众来说本来就是一个极大的看点, 《新闻调查》的记者型主持人采取现场采访、报道的形式, 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画面和真实的采访过程。《新闻调查》十多来年的成长、成熟离不开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一大批记者型主持人的孜孜努力, 他们各具特色的采访方式及在荧幕上的或犀利, 或深邃, 或睿智的表现也为节目本身增添了不少看点。可以说, 他们的采访技巧和组织编辑能力, 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本质把握和分析, 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叙事艺术都可圈可点。他们是整个新闻事件的叙述者和参与者, 带领观众深入事件本身了解事实真相, 同时, 每期节目他们又都会适度的进行评价和分析, 使得节目主旨更加深刻、鲜明。
参考文献
[1]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
8.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八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产生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经过全方面的调查,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
1、师范生“三二一”工程。“三二一”工程全称师范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工程,即“三字二讲一读”,“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二讲”即讲普通话、讲课,“一读”即朗诵。该工程面向师范生推行,以比赛的形式实施。其主要目的在于树立师范生专业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基本功,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师范生,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目前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在一年级中加强宣传,树立学生专业意识,引导学生加强三字、普通话、朗读练习。在大
二、大三学生中组织开展师范生素质与技能教学比武。教学比武分预赛和决赛,预赛由班级组织,决赛由学生会组织,班级预赛的作用是普及训练,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决赛的主要作用是展示风采和引导学生。班级预赛采取小组赛,每组5-9人,每组胜出1名参与班内决赛,每班选出2-4名。活动要求每名师范生完成一副钢笔字、一副毛笔字、一份多媒体课件、一份教案,并上课15-20分钟。整个活动将评出“优秀教案奖”、“优秀课件奖”、“最佳三字奖”、“最 佳教师风采奖”和一、二、三等奖、优胜奖。
2、学通社。是指学生通讯社团。学通社是由我院组建的受学校社团联合会管理的一个纯学生社团,主要任务是从事校内新闻采写和报道,社员由我院各专业学生组成,社员的身份为通讯员或者学生记者。学通社有章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领导机构、并设有专门指导老师。学通社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会费和学院学生活动经费。学通社每年都要组织考核,根据发表的新闻的数量和质量确定通讯员是否晋升学生记者,并评选出优秀通讯员和优秀记者。组建学通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做好学院和学校的宣传工作。
3、“走进湘西,走近沈从文”征文。最初是作为我院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之一,是指撰写以湘西为题材,内容与沈从文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举行征文的目的是让新生主动阅读沈从文文集和介绍湘西的有关书籍,进而了解湘西,尽快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度,融入到大学生活;同时通过征文发现一批文学功底好的学生,组成一批爱好文学青年,优化人才培养。
4、记者节。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根据我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引导新闻专业和部分文学专业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特主办或承办记者节。为庆祝记者节,歌颂辛勤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我院每次都要举行一系列以歌颂记者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朗诵、演讲比赛、歌舞表演、才艺展示、征文、表彰会等。
5、求实新闻奖。2003年,由新闻系主任李端生教授倡导设立,制订了学生求实新闻奖章程。新闻奖取名为“求实”,是追求新闻真实的涵义,“求实”新闻奖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学生,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学生新闻敏感力、思维能力和实用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创造潜力发挥,并为学生新闻作品进行专业鉴定。新闻奖的评委全部是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
6、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是面向广告专业学生的一项群众性的广告策划创意实践活动。大赛的宗旨是促进教改、启迪智慧、强化能力、提高素质。比赛目的在于活跃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提高大学生的实际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新闻专业知识抢答赛。主要目的是检验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增加其综合知识,以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抢答的知识内容由大四的新闻专业学生或由专业教师提前提供。要求每名新闻专业学生参加,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记忆,掌握相应知识。每次参赛的对象为大三学生。
二、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成果
1、各项活动的运行时间。师范生三二一工程至今已举办四届,举办的时间分别是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08年因院庆、校庆中断。具体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学通社组建于2002年,每年9月面向新生招收会员,每年9月份举行一年一度的学通社表彰大会,其中设立的奖项有:优秀通讯员、优秀通讯稿、最 佳新闻奖(十大新闻奖)、突出贡献奖。“走进湘西,走近沈从文”征文始于2003年,每年一届,至今共举办六届征文活动,活动的具体时间为10月—12月。记者节始于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求实新闻奖,于2003年开始设立,每年举行一次,共举行7次,一般于每年的2月—3月进行。广告专业艺术大赛于2005年发起,共举行四次。新闻专业知识抢答赛始于2001年,已经成功组织开展了六届擂台赛。
2、各项活动取得的成果。师范生三二一工程。共有2003级-2007级五个年级参加,参与的学生累计791人,累计95人获得了 “最佳教案奖”、“最佳风采奖”、“最具活力奖”、“优秀组织奖”、“最佳三字奖”和一二三等奖,优胜奖。在首届“全国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我院获得一等奖3名。“三二一”工程是我院的一项特色活动,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肯定,2006年被校团委纳入校级特色学生活动在全校推广。2006年,我校接受教育部专家本科评估,我院师范生以精彩的讲课博得专家的高度评价,为学校评估做出了贡献。2008年申报的教改课题已经获得教务处立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踊跃参加,认真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大批有一定水平的教案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该活动不仅加深了师范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帮助师范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为师范生的就业架构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学通社自成立以来共吸纳会员800余名,培养通讯员500余名,记 者300余名,社员每年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1000余篇,在校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2000余篇。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子,获得了众多厚重的荣誉,如社员王丽娟、林展翅、吴慧三学子在第三届“和谐中国”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分获金、银、铜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荣誉如“湖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湖南省校园十大先锋记者”“湖南省高校校报好标题奖”等10余次。社员出版个人小说、散文、文集6部,如张艳霞的《水晶盒里的怪圈》《逃出伊甸园的蛇》,宋崇立的《未尝集》杨元崇、蒋海兰的《母怀学语》胡必雄的《闻记起舞》等。社团中80%的社员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或干部工作,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走进湘西,走近沈从文”征文,共举办六届,共收到参赛稿件1700余篇(2003年168篇,2004年374篇,2005年约400篇,2006年153篇,2007年200余篇,2008年168篇,2009年200余篇),从中评选出获奖作品约230篇。征文作品结集出版5本《西湘风》杂志,并将部分作品在湘西州文学刊物《神地》设专栏发表。通过和吉首市作家协会合作,从获奖选手中挑选了十几位选送到吉首市作协,通过层层核审正式加入了市作协,如新闻专业的徐越、林展翅、中文专业的任浩、中师专业的张烨等。
记者节,共举办了三次,我们院独立举办一次,和党委宣传部、校团委联合举办两次。记者节成为校园内一个新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歌颂了广大新闻工作者,表彰了一批新闻工作人员,激励了广大学生从事新闻工作。如庆祝“11.8”中国第九个记者节系列活动,活 动由写出“我眼中的记者”、说出“我心中的记者”、献礼“我身边的记者”三部分组成,对广大学生起到了感召效果。在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记者节表彰活动中,我院新闻系2006级学生林展翅、2005级学生刘树莲荣获了“湖南省校园十大先锋记者”荣誉称号,林展翅的新闻作品《中国名片上的吉大女孩》获得了记者节大赛二等奖,同时,我院还荣获了优秀组织奖。
求实新闻奖。自2003年举办以来,共收集400余件参赛作品,涉及电视专题、电视消息、广播专题、报纸通讯、新闻图片、网络通讯、网络消息7项。获奖的作品227件,例如,晏悦的电视专题类作品《服务大局,理财为民(系列报道)》,宋崇立、匡颜的新闻图片《首届〈太阳会〉艺术节在湘西花垣举行》,曹志波、胡必雄的《为土地而歌吟——记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兵》。这些参评作品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科技导报》、广西电视台、长沙广播电台、《团结报》、《唐山劳动日报》、《吉首大学报》等媒体。2007年,胡必雄同学的新闻评论作品《不该再“冷落”大学语文了》荣获2007湖南省好新闻奖二等奖和2007湖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评论类特等奖,林展翅的通讯《“中国名片”上的吉大女孩——访北京第29届奥运会志愿者、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张丰》获得2008湖南省好新闻奖一等奖。
广告艺术大赛已被列为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八项赛事之一,也是教育部高教司主办、财政部资助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我院举办的广告艺术大赛为“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及“第 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选拔了很多优秀作品。2005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我们组织学生送了10多件作品,获了一个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有33所高等学校参加竞赛,共提交作品1799件,共有34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8件,二等奖61件,三等奖90件,优秀奖167件,优秀组织奖4个。我院共有24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7件、优胜奖11 件,同时我院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我院广告班丰怡欣、孟思思等6人获全国总赛区优秀奖。广告专业学生自己参加了“中国策”大赛、金犊奖及其他全国性的比赛,2003级学生钟少争获得大赛的一等奖。另外广告专业还配合企业组织了多次广告赛事,如芙蓉镇广告语征稿和标识设计大赛,边城醋业广告设计大赛等,我们学生获得了绝大部分奖项。
新闻专业学生知识抢答赛。从2001年开始,我院已经成功组织开展了六届新闻专业学生知识抢答擂台赛,共有5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得到广大同学的大力支持,既增长了知识,又丰富了生活。
三、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开展专业素质教育需要多方面的保证。一是领导的重视,这是能否将活动不断推进,上水平、提质量、出成果的关键。二是经费的保障,经费是动力,有动力才有活力,每次活动少需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三是活动的专业指导,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四是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完善活动方案,能可持续推进。
四、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分析,目前的素质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今后解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生思想上认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活动的内涵,因而很难实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的设臵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操作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是学生停留于为活动而活动,未能在平时学习、实践中自觉培养相应素质与能力;四是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部分活动局限于少数学生,如学通社、征文、广告艺术设计大赛、求实新闻奖等;五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如师范生三二一工程,学生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有待加强;授课过程中由于对文章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很多细节问题分析不到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素质有待提高。六是经费不足,奖励力度不大,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因为经费问题,社团活动开展困难,如西湘风文学社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是社员缴纳的社费,但社费有限,举办任何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光一个征文前期就花费了近2000元,加上其他活动,已经没有经费再出版杂志。
五、相关建议
9.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篇九
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高校今后一段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在此,笔者着重谈谈当前较突出的诚信问题。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用一句“诚信危机”来概括并不为过。一位中国银行的同志说,在某校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协议的218名97级学生中,截至11月,仅有3名学生毕业后与中行联系还贷事宜,该同志坦言,国家助学贷款迟迟难以推动,大学生信用状况是其中一个突出因素。目前,我国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有一个不可小视的现象是,20全国许多高校几乎是不约而同面临着严重的学生欠费问题。我想,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诚信的“危机”。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也刮及高雅校园,难怪莘莘学子为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抛于九宵云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要么是营养不良,要么是底气不足,总之是“跛脚”的。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社会各个单元都要坚持以诚为本,以诚立信。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同时,再好的评价体系也替代不了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来源:《光明日报》 12月05日
10.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篇十
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并不是所有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具备的..本文认为,文化素质、交际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每个大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素质.
作 者:谢丽芳 胡光明 作者单位:谢丽芳(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胡光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11.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篇十一
四个意识:
1、法制意识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法制意识淡薄的人,是寸步难行的。对于偷窃、群殴等违法行为,轻者被公司开除,重者要受到法律裁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可讲江湖义气,也不要为一点钱财走向自毁之路。
2、合作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同样,工作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完成的,而是通过员工的能力合作,才能够完成。
3、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证,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克服困难,赢得发展。
4、服从意识
企业规章制度及工作中的作业规范要求是确保企业高效无差错运转的有力措施,所以任何员工都不应有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意识。五种能力:
1、适应能力
当你离开校园,离开同学,走上就业岗位,开始进入社会,面对新
环境时,要多一些机会磨炼自己,以增强适应能力。
2、协作能力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协作,多些尊重,相互配合,发挥团队作用,使企业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才能使你的才华得到更好地施展。
3、技术能力
在大浪淘沙的人才市场中,只能技能在实践中加以掌握与提高,把自己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来增进自己的技术能力。
4、沟通能力
人与人之间交流在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何真诚与同事交流,向主管坦诚反映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
5、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12.素质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十二
多年来,围绕着素质教育的问题,政策语言、学术语言和公众媒体语言相互交织,大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释着、实践着,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地。为了更多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现状和相关信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我们进行了以“素质教育相关热点问题”为题的问卷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共涉及10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调查;二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三是评价标准和人才观问题;四是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问题;五是课堂教学和考试问题;六是实验教学问题;七是德育和党员发展问题;八是创新教育问题;九是心理素质问题;十是后勤管理和服务育人问题。调查范围是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沈阳市铁路第五小学,沈阳市第四中学等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均为在校学生,其中:
年级结构:小学占10%,中学占30%,大一占20%,大二占40%。
性别结构:男生占60%,女生占40%。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基层学校和教师为改变日益猖獗的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它的内涵外延一直不清,人言人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将其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基层的说法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成为不断升级的应试教育“美丽的花边”、成为附加的向外人展示的文艺体育活动。本次调查主要是围绕着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主要研究调查以及分析讨论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三要义是什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当前对素质教育有哪些误解等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深入、全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提法是不是科学,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觉得有不同的看法是好事情,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较好。为什么呢?第一,这个提法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较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希望和要求。第二,它能够较好地概括目前教育改革自身的需要。“素质”这个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做遗传素质,也叫禀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注意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得他们各得其所。所以,尽管在应试教育中也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份,但从总体上看,应试与素质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试把素质教育的成份,但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从现在起能够走向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二)“素质”就是为生活做好准备
“素质教育”并不是具有理论内涵、能够覆盖和解释复杂教育现象的教育哲学,而是一种工作性的提法。应试教育则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它是20世纪之前形成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将知识传授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形成“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这样的金科玉律。它与唯书唯上的科举教育传统相结合,孕育了当代应试教育这样的怪物。显而易见,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向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的教育,一定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不是以考试和分数为本,而是生活本位的,即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它源自杜威的教育革新。
(三)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性化的发展是其重要的内容 一位哲学家说过:造物主费了很大的劲,把每个人都造得与众不同,但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总要和上帝对着干,千方百计想把这些不同的孩子雕琢成一个样子,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纵观我国的教育,即使是在素质教育提倡多年的今天。我们何尝不是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来规范学生,塑造学生。我们常讲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谁曾想过难道学生真是无知无想的花木?园丁的“剪刀”专修探头的枝条,可以创造出整齐划一,怎能使创造性的人才脱颖而出?工程师是工业大生产制作标准件的高手,学生的灵魂岂能用机械化的程序去锻造?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知识还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创造,才能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必须把学生的自主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发现问题的启发人,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学生时代是自我寻找,自我发现的过程,教师的本领是把每个人身上特有的火种点燃。大学应有丰富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完成一定量必修课的前提下自由地选课。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课表,在班级的管理方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模式为教学班——行政班管理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不能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要积极发现和及时扶持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化特长。湖北省有一个学校试行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自己申报特长奖项,经过班级评奖委员会确定,学校颁奖。一个千余人的学校颁出了数百个特长奖,效果很好,有的所谓后进生第一次获奖,激动得流出了眼泪。把评价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相信他们在自我表扬和评价别人自我表扬的同时,也会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达到发展个性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素质教育要充满爱,要增加服务意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们过去常说教育要有爱,而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育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我们如何来看待爱和服务的关系呢?其实爱是教育的良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服务是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和服务是教育的两个侧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缺乏服务的观念。学校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是个准衙门,后勤也是一个管理部门,行使的是管理的功能,学生是管理的对象。今天,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推进高校人性化的建设已成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和专业的自主选择、价值观的表述和对学生首创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尊重。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尊重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要依靠其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二)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20世纪初,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奠定了“儿童中心”的全新价值,超越了学科中心的传统,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1918年,美国改革中等教育,明确中学不应成为大学预科,而应当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即“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著名的“七项基本原则”是: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在这种表述中,传统智育的内容仅占七分之一。新的教育理论是“经验中心”、“社会中心”、“在做中学”等等。西方教育由此从传统进入现代。
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要厚基础,素质教育又提倡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教学时数不可能额外增加,厚基础与创新是怎样的关系呢?有人说,太重基础扎实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和思想僵化,使学生个性消失和自信心消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人说,创新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扎实,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其实问题不在于创新要不要重视基础,而在于我们要加强什么样的基础和如何把握“基础扎实”的力度。创新要有基础,成功只会留给有准备之人,合理的度才会有利于创造力的解放和潜能的发挥。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中去发现个体原先不知晓的事物。不是让每个学生都立刻能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产品。重基础要避免思维定势和迷信权威,不能搞评价一元化和结构标准化。
(三)素质教育要给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发展空间,要从过重的工作量和各种指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近几年来,教师的工作量逐年增大,在沉重的教学、论文、科研等量化指标的压力下,教师很难再有诗人的气质、创造的冲动和理想的追求。教育是最具有守旧成份的学科,过重的压力只会强化这种守旧成份的巩固,实用主义和以吏为师思想的滋生。教师的职业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而不能单纯地去看其职业性的一面。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饭碗,他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第一年的讲稿。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拿着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故事的人,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的任务
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儿童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阶段就是儿童少年阶段。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可能要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来考虑。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应该说是有成效的,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绝大部分学生热爱祖国,在学校升旗的时候,能够立正行注目礼,这样的行为在社会各阶层当中,应当说是突出的;二是多数学生人生态度基本正确,有集体主义观念,能正确的对待他人,尊重父母和长辈,多数学生也能够遵守公共秩序;三是多数人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能够爱惜自己的名誉,爱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但是也应当看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的要求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一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地看重个人利益;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还有的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一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还相当部分学生向钱看,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是学校教育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腐朽思想、庸俗风气的侵蚀,在经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精神文明建设不力等等,都是重要原因。所以,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要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来研究。
努力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要逐步地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二要培养一批好校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第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里面,学生一天要上六七节课,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要把素质教育要求贯穿于全过程。第四要逐步实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第五是课程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多样化。第六是考核制度要改革。很赞成唐山的考试改革的办法,今后高考也要改革。如果目前高考不能多样化,那么至少试卷要根据不同层次考生的试题,要有科学的调查、测量、评估制度,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现在有一批学校,已经开始向素质教育目标前进,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希望大家总结经验,锐意改革,增强信心,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五、总结
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的发展,而同质化的大学势必培养出同质化的人才和同质化的个性。同质化的教育、同质化的国民是极其危险的。纵观世界名校,有个性的就是好大学。哈佛的人文博雅,斯坦福的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专攻形而下,以科技领先自豪,虽说至今还只是一个以理工为主的“学院”,照样誉满全球。它们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强项,各以自己的看家本领吸引学生,拿诺贝尔奖,登上世界顶级大学排行榜。
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状况刻不容缓,需要党和政府痛下决心、铁腕治理,从改革社会评价机制入手,以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和教育法制建设,内外并举,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
【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推荐阅读:
大学基本素质评议范文09-27
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07-13
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07-05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08-01
大学生社会调查问卷(大学食堂问题)06-16
大学生就业调查策划书10-26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07-27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08-15
浅谈优秀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