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物理大题

2024-07-25

历年高考物理大题(11篇)

1.历年高考物理大题 篇一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物理大题高分技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以下是物理大题高分技巧,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一、理综物理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1.理论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物理部分一般是3道理论大题,其中两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也有一道力学题两道电学题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较少。其中,力学题常常以物体的碰撞或连接体为背景,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综合;电学题则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最为常见,有时还出现有关电磁感应的综合性大题,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定律与力学规律的综合。

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含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物理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力要求较高。2.实验题实践性强,考查范围广

每年两道实验题,均为一道力学实验题、一道电学实验题。其中,仪器的使用是实验考查的基础内容,长度和电学量的测量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是出题最频繁的知识点。试题考查 范围广泛,已跳出了《考试大纲》知识内容表中所列实验的范围,出现了迁移类实验与创新型实验。它们基本上不是课本上现成的实验,但其原理、方法以及所涉及的知识均是学生所学过的。

二、理综物理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用整体法;在需讨论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用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有时不能用整体法。至于多个物体间的相互联系,通常可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寻找。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像中去挖掘。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对于物理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物理方法

耐心寻找规律、选取相应的物理方法是关键。求解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物理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微元分析法、图像法和几何法等,在众多物理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6.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问题,要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

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当然,作为平时的解题训练,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解法,对于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7.对于《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实验,要把握原理、讲究方法

对于《考试大纲》所列实验,解答的关键是要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熟悉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等。要熟记课本对所考实验的相关叙述,结合自己动手实验的全过程,解决此类实验考题。

8.对于创新型实验,要汲取信息、联想类比,实现实验的迁移创新

用学过的实验方法、用过的实验仪器进行新的实验设计,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从题给的文字、图表、图像中捕获有效信息,从中找出规律,通过联想、等效、类比等思维方法建立与新情境对应的物理模型,并在旧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架设桥梁,将旧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然后进行推理、计算,实现实验的迁移与创新。

物理大题高分技巧的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物理网预祝广大考生可以金榜题名。

2.历年高考物理大题 篇二

如:广东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 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 自定写法, 不少于800字。

对这个作文题目, 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常识”为话题的作文题。这样, 话题作文适用的“大题小做”法, 就有了发挥的余地。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 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 看为“铁板一块, 不可分割”的整体, 笼而统之去做文章, 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 写好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 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 “择其一点, 不及其余”“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 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 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那么, 如何将标题化大为小, 以小见大呢?

第一, 用“前加后补扩展法”。

在原来的话题基础上加以扩展, 以增加内涵而达到缩小外延的目的。扩展的方法主要是添加一些限制性成分, 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后, 文章选材、主题或中心论点的指向会更加明确和集中, 极便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如广东2009年的作文“常识”。

标题是一个名词 (代词) , 那么我们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上名词、动词或修饰性词语, 组成一个偏正短语或句子, 如:《这是常识》《被忽略的常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常识》;

当然, 我们也可以在常识的后面加上其他词语, 让它充当主语组成句子, 经过这样的添加, 作文的限制就明显了, 写作起来就能小中见大地写出实在的内容表达深刻的主题了。如:《常识就是力量》《常识的认识与发展》《常识诚可贵, 真理价更高》。

如果是动词,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用对待名词的方法来为它“前加后补扩展”, 如:2007年广东话题作文“传递”, 我们可以为它定题或立意为“爱的传递”“微笑的传递”“孝的传递”“传递, 在你我心间”等。

以上是针对单个词语的, 如果遇到本身是短语的话题, 方法就会更简单些, 只要在它的前或后加上词语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即可。如广东2008年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 我们可以命题或立意为:“面对困境, 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学习不要轻易说‘不’懂”。

第二, 用提问联想法。

围绕话题, 多提一些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充分展开丰富联想, 从而使话题外延变小。通过联想, 我们的思路会越来越来明确, 愈来愈深入, 较小的写作切入口就形成了, 能顺利地实现“化大为小”。

我们可以从正面联想:“常识是什么?”“常识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与常识同行?”“怎样与常识同行?”“常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或作用?”

可以从反向联想:“不按常识做有什么危害?”“为什么常识知易行难?”

也可以作横向联想:“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常识?”“各行各业的常识有什么不同?”“不同的人对常识的态度相同吗?”

也可以作纵向的联想:“过去的常识与现在的常识有什么异同?”“哪些常识是与时俱进的?”“哪些常识是永恒不变的?”

这样从提问到联想, 进一步拓展话题的空间, 大胆取舍, 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 就容易做到深刻、充实、生动了。对“常识”这个话题, 我们就可以把作文命题或立意确定:“常识是盛开的花朵”“从常识中发现真理”“左手常识, 右手创新”“如此常识”“常识, 须推陈出新”。

第三, 巧妙转换, 化虚为实。

所谓化虚为实, 就是从话题的本义出发, 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挖掘话题的意义, 由表及里、由浅而深, 不断扩展和深化话题的一种审题方式。一般说来, 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 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 因此, 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做法。有些题目, 从字面上看很虚很大, 审题立意时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 就可以写到实处。比如“常识”这个话题, 表面上很虚很大, 不着边际, 但是把它落到实处, 就非常好写了。如“高尚是一种常识”“种花的常识”“交朋友的常识”“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等。

第四, 分类话题法。

分类是区分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一个概念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每一标准可分成若干大类, 同一大类又可分成若干小类, 逐层划分, 概念的外延越小, 则概念的内涵越丰富, 这种外延和内涵的反变关系为概念型的话题审题细化提供了可能。

如以“常识”为话题作文, 审题时, 对“常识”进行分类处理, 就显得十分必要。“常识”包括自然常识、社会常识两大类。自然常识是客观世界自然物的常识, 这些自然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社会常识是指现实生活中除自然常识之外其他社会现象的常识。如进一步细化又可分为艺术常识、语言常识、交际常识等几个小类。如此分类, 思路越来越开阔, 思维越来越具体, 自感角度众多, 切入容易, 写好作文已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

3.浅谈高考化学大题高分技巧 篇三

【关键词】高考化学;高分技巧;命题特点

一、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分考生成绩优秀程度、便于高校选拔人才。根据对近几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分析,其存在如下特点:笔者结合垫江一中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来与大家交流。

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来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分析,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 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 该类题尽管设问较多,考查内容较多,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因此要充满信心,分析时要冷静,不能急于求成。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总结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3.实验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以考查实验设计、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影响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策略】 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要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即可。

4.有机推断类试题

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比如:有机化合物的甲烷的性质在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

【答题策略】 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总之,如果想在高考化学中取得优异成绩,那么同学们一定要探索大题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龙威,孙秀民.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新课标卷命题特点及对教学策略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2 范文忠. 高中化学复习之我见[J].学园(教育科研).2013(07)3,高考化学总复习,北京{版社1991年12月

4.广东自考社会保障学历年大题 篇四

36.生育保险

是指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7.社会福利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和采取各种福利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断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8.社会优抚

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39.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和救助的一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设置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

4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四、简答题

41.简述社会保险的特征

(1)保障性(2)法定性(3)互济性(4)福利性(5)普遍性

42.简述失业保险基金的享受条件

(1)失业者必须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2)失业者必须是非志愿性的失业

(3)失业者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 4)失业者必须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

43.简述补充医疗保险的特点及与医疗社会保险的关系

(1)参保方可以选择补充医疗保险的具体形式(2)相对自愿性(3)福利性与非福利性并存(4)保障性

44..简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

(1)“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家庭中虽有在职人员,但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降低,生活困难的居民

(3)失业保险期满不能就业而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

五、论述题

45..试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的特点

(1)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2)养老保障的目标是广度而不是力度

(3)在某些情况下职工有可能发生损失

46.试述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

农村医疗保障由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两方面构成(1)建立外部性很强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着重解决预防保障问题,特别是计划免疫问题

(2)建立针对特困阶层的医疗救济制度。至于特困的标准,在各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有不同的定义。它可以由当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标准

(3)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在富裕地区考虑建立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尤其做好大病统筹工作

社会保险的基本形式有:

(1)老年社会保险。(1分)

(2)疾病和生育社会保险。(1分)

(3)失业社会保险。(1分)

(4)工伤社会保险。(包括残障社会保险)(1分)

(5)死亡社全保险。(1分)

47.社会保障管理,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的过程。(2分)

它包括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过程;(1分)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事业化管理的过程(1分)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一系列具体服务的过程。(1分)

(如果只答要点,没有简单的阐述,只给3分)

48.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有:

(1)安全性原则。(2分)

(2)可流动性原则。

(3)兼顾社会效益的原则。

(如果只答要点,没有简单的阐述,只给3分)

49.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具体包括如下四类:

一是“三无”对象,既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2分)

二是家庭中有在职人员,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降低而生活困难的居民;(1分)

三是失业保险期满仍不能就业的而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1分)

四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其他居民。(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50.世界范围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趋势是:

(1)社会保障机制多重化。(1分)

(2)从事后补救发展为事先预防。(2分)

(3)从随意的施舍改为有计划的扶持。(1分)

(4)从对少数人的服务发展为对全体社会成员服务。(2分)

(5)从少数人参与向全体居民参与发展。(2分)

(6)从非专业工作方法向专业工作方法发展。(2分)

(如果只答要点,没有具体的阐述,只给6—7分。)

51.老年社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有:

第一,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在不同的国家,实施这一原则的具体形式不同。(1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享受老年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1分)

(2)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权利和投保期限(投保额)对等的原则。(1分)

(3)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权利只与国籍或居住年限有关。(1分)

第二,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1分)

在物价上涨的形势下,养老金标准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调整:

(1)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而自动提高。(1分)

(2)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而作不定期调整。(1分)

第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1分)

这是因为:

(1)公平原则的实施。(1分)

(2)老年人已尽了劳动义务,在业期间为社会作过贡献。(1分)

36、住房保障制度

答: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1分)对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和

救助的一种住房政策的总和。(1分)是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设置的社会保障住房

供给方式。(1分)

3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1分)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

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2分)

38、生育保险

答:是指女职工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2分)中断正常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

社会保险制度。

39、工伤保险

答: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1分)为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

动者以及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2分)

40、补充医疗保险

答;从社会保险的原理出发,可以说补充医疗是一种自愿性的辅助医疗保险。(1分)它产生的需

求基础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因其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了抵御高额医疗费用风险而自愿投资的行为。(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类型。

答:(1)DB型现收现付制;(1分)(2)DC型完全积累制

(3)各种不同形式的混合模式,如半积累制和名义帐户制。(2分)

42、简述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答:(1)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2分)

(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1分)

(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2分)

43、简述当前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基金筹措方式的几种方要类型和代表性国家。

答:(1)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如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均属此筹集方法,但具体三方负担比例又不相同,视各国的保险政策而已。(2)由企业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这一筹资办法被法国、希腊等国家所采用。(1分)(3)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负担。意大利、美国(除三个州外)、冰岛等国规定,失业保险费个人不须交纳。(1分)(4)由企业一方全部负担。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均采取征收保险税的方法,全部由雇主负担。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实行的是这种方式。(1分)(5)由政府全部负担。澳大利亚、新西兰、匈牙利等国家规定,失业保险费由政府全部负担,企业和个人无须缴费。(1分)

44、简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必要性。

答:(1)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而战略的实质和关键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1分)

(2)可以缓解WTO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和挑战。(1分)

(3)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1分)

(4)能够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为社会提供安全保护。(1分)

(5)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1分)

45、试述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答:(1)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减少,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不断上升。二是药价虚高。三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四是由于制度的某些规定存在某些规定存在漏洞。五是医疗保险市场不公平现象严重。六是医疗资源结构设计不科学。(3分)

(2)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市场失灵。在医疗保险领域,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1)逆向选择。(2)道德损害。二是目的和手段的矛盾。三是利益的驱动。四是市场主体单一,缺乏平等的竞争。五是农村卫生财政体制的束缚。(3分)

(3)改革方向。一是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机能,纠正市场失灵。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机构改革,促进私营医疗机构发展。三是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付费,让老百姓免费享受。四是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五是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6、试述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答:(1)我国是一个工伤事故发生频繁、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国家。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每年都花费较大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工伤保险事业,然而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习惯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伤保险无论覆盖范围、费率机制、补偿水平、资金筹资、管理制度、职业康复、工伤预防等方面均存在不少的差距和问题。(5分)

(2)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

5.广东高考大题 篇五

36.(18分)

图18(a)所示的装置中,小物块A、B质量均为m,水平面上PQ段长为l,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余段光滑。初始时,挡板上的轻质弹簧处于原长;长为r的连杆位于图中虚线位置;A紧靠滑杆(A、B间距大于2r)。随后,连杆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带动滑杆作水平运动,滑杆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8(b)所示。A在滑杆推动下运动,并在脱离滑杆后与静止的B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

(1)求A脱离滑杆时的速度uo,及A与B碰撞过程的机械能损失ΔE。(2)如果AB不能与弹簧相碰,设AB从P点到运动停止所用的时间为t1,求ω得取值范围,及t1与ω的关系式。

(3)如果AB能与弹簧相碰,但不能返回道P点左侧,设每次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p,求ω的取值范围,及Ep与ω的关系式(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2013.35图18,两块相同平板P1、P2至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P2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与弹簧的自由端B相距L。物体P置于P1的最右端,质量为2m且可以看作质点。P1与P以共同速度v0向右运动,与静止的P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P1与P2粘连在一起,P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P与P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P1、P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v1和P的最终速度v2;

6.高考数学最后冲刺大题 篇六

1.三角函数

(1)求值:主要考角的变换(配角,二倍角正逆两用,齐次式,角度相对性)

(2)图像性质:降幂公式、辅助角公式、五点作图(方法)、四大性质、有范围的值域问

(3)正余弦定理:正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俩公式)、向量数量积、测量航海等实际应用

问题

(4)与二次函数、斜率、圆、椭圆参数方程相关的最值问题

2.概率统计

(1)几何概型:分清数轴和线性规划(坐标系)、积分(两种问题)有关问题

(2)条件概率:根据条件叙述判断得到

(3)古典概型

(4)二项分布

3.立体几何

(1)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空间角

(2)体积、面积、三视图、斜二侧画法

4.导数

(1)两种切线问题:已知是切点;不是切点

(2)两种单调性问题:求单调区间;已知单调性

(3)与之相关的不等式证明、零点个数问题

5.数列,n1S1(1)an相关思想 SS,n2n1n

(2)累加、累乘、错位相减、列项相消

(3)数学归纳法

(4)二项式定理

(5)递推、同除、凑配等方法

(6)等差等比数列相关公式

(7)分段数列

(8)函数相关

6.解析几何

(1)求轨迹:直接、转代、参数

(2)几何性质

(3)与判别式、韦达定理、面积、中点、弦长、最值(本身隐含,函数,均值)直线设

7.高考政治大题总结 篇七

①人大代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

8.高考历史背景大题 篇八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3、原因

(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6、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7、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8、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9、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二.高考历史的答题方法

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熟读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在做完题目之后就会大发感慨,历史花费的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但是就是做不出题目。这是因为看了书不代表就是熟悉了教材,要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落实教材,那么,要怎么落实教材呢?一是结构法,也就是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的落实教材内容;二是比照法,也就是同类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这样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三..高考历史有哪些答题技巧

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

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不同。 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

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 陶渊明 饮酒

★ 陶渊明号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 陶渊明文集

★ 饮酒 陶渊明

★ 陶渊明诗

★ 陶渊明简介

★ 陶渊明谥号

★ 陶渊明乞食

9.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篇九

技巧一、解读材料,科学审题

读题干-读图名-读图例、注记、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①题干,一般包括材料、数字、图表等。

②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③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需要从材料的内容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应以题意为中心,联想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

技巧二、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思维要畅通、敏捷。

技巧三、解答技巧,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善于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课本上的案例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典范,因此,注意案例的迁移,做到活学活用,才能赢得高考。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可联系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可迁移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措施;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迁移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新加坡电子工业。内蒙古畜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就可“迁移”阿根廷发展畜牧业所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技巧四、解答问题,草拟答案

①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阐释事物、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信息载体的题目要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

②解答问题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简略阐述即可。

③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技巧五、书写答案

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卷面要整洁、清晰。

延伸阅读:

1.解读材料,科学审题

读题干-读图名-读图例、注记、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①题干,一般包括材料、数字、图表等。

②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③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需要从材料的内容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应以题意为中心,联想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

2.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思维要畅通、敏捷。

3.解答技巧,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10.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技巧 篇十

1、找“题眼”

审题这个答题套路是在做任何题目之前必须要做的。审题,对象是题目,重点在审。审题的目的是要找到题目的题眼,知道题目的重点落在哪里,提问形式是什么?提问的内容是什么?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哪些?大家都知道,考研政治主观题一般都会给出一大段长长的材料,有的题目甚至会给出两到三段的长材料,光是读完它们就已经花掉了很长时间了,并且这些材料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我们做题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这简直就是在浪费我们珍贵的考试时间。所以要是不想在考场上被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的话,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学会找到题目的“题眼”,然后迅速在材料中定位,找到正确的.答案。

2、列原理

每一道政治主观题都会对应到教材中具体的原理上,在读过材料之后要对材料和题目进行分析,找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对应到相应的材料中,然后找出每一个相关的概念和原理,逐条列好,注意要多列出一些相关的原理。注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原理逐条列好,而不是解释原理,不要有落下的原理就可以了。在答题的时候,要将列好的原理写在每一条答案的最前面,能够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这条原理就可以了。

3、作解释

这一步,我们要在之前列好的原理的基础上对原理进行解释了。这里的解释包含有两重含义,一是自己对原理的理解,就是用浅显易懂的话将原理解释给阅卷老师听;第二,需要小伙伴们联系材料和具体的实际,对原理进行解释。在这里要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多结合材料,千万不要脱离了材料随意发挥,题目明明给你材料并且在题干中明晃晃地标明了“请结合材料”,就一定不要偏离题目,随意发挥了!切记!

4、重总结

11.高考地理大题答题 篇十一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举例: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举例: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答题模板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答题模板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答题模板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答题模板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答题模板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答题模板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答题模板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人文地理类专题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答题模板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4.资源条件(举例: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举例: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2.政治因素(举例: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3.军事因素(举例:美国波士顿)

4.宗教因素(举例: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举例: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举例:黄山、泰安)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答题模板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多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答题模板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答题模板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2.相对位置

【自然条件】

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

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

2.交通

3.市场

4.科技

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

6.国家政策

区位选择类专题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答题模板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a.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

b.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c.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

a.交通便利;

b.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答题模板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为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上一篇:2023最美教师观后感下一篇:浙江省导游词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