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2024-10-10

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共8篇)

1.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篇一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追踪式”

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状述评与选题的意义

面对传统的教研模式与新课程、新要求的冲突,如何更新教研观念,变革教研模式,提高教研的质量和实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帮助教师有效实现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丰富教研形式,活跃研究氛围,切实改变我园的教育现状,提升教师们的学习意识、反思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促使教师们逐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过渡,并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幼儿教育纲要》的出台,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改革掀起了新的浪潮。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的课题之一。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评价的多元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相互间不够了解,造成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方式的脱节,以至于不少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产生明显不适应的状态。幼小衔接的问题困扰着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探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问题以及探寻幼小衔接的教育规律,了解并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阶段性及过渡时期的连续性,成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教师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中观念上、操作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但目前还很少有系统的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成果。示范园姐妹园们对教研模式和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单独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通过一个教研模式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大班幼小衔接的内容、具体的要求以及衔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同时,通过研究,在追踪式教研的模式中创设教师研讨的平台,引发问题的探讨,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有效教研,把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地位的变更以及教师基本专业理论的夯实作为探索的重点。

(二)关键词界定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在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接轨的系列活动。

“追踪式”教研方式:这种追踪式的教研形式,针对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层面的教师可参与追踪,对教学“问题”或“经验”展开一系列的追踪研讨,将实践、反思和总结融于一体,针对难点问题开展多次深入追踪过程,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二、研究目标:

1、积累并形成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 “追踪式”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的经验。

三、研究内容:

形成“追踪式”教研的一般模式。

幼儿园大三班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的实践研究。积累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内容与教研实录。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落实研究。在具体操作时,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现状与幼儿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1)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2)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幼儿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方法

力求用最新的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与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总中行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是本课题主要方法。

4、个案研究法

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有关有效教学设计的与教学实施策略的规律。

5.经验总结法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9-11)前期准备阶段

1.对本幼儿园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班“教研方式”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班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进行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形式预计将有研究综述等

第二阶段:(2011、12-2012、4)行动研究阶段:

1. 制定形成“追踪式”教研的一般模式和“追踪教研记录表”。(2011、12月2012、2月)

2.以大三班为单位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2012、22012、5)

3.每两周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幼儿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认识、实施等问题开展追踪式的教研,每次做好“问题的剖析”“策略的研究”“后期的跟进”“效果的分析”,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2012、22012、5)

4.围绕各阶段幼小衔接的内容,梳理与总结追踪式教研的策略,并收集活动方案。(2012、22012、5)

5.期末开展“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 “追踪式”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并做好调查分析。(6月)

第三阶段(2012、6)总结结题阶段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活动方案、教案、教研实录等),五.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一篇

2、幼小衔接系列活动资料与教研实录。

2.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篇二

一、鼓励幼儿自我要求、自我督促,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

本学期是大班下学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幼儿谈论小学话题。以教师介绍和幼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小学的学习要求,包括小学科目的分类、课堂上的要求、作业完成和考试等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情况,鼓励大家以小学生的要求衡量自己, 以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要求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做自我评价,以此促进幼儿在学习中自我督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水平。

二、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习惯的养成

1.教师的肢体语言和提问的力量

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注意力比较分散,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对于这部分幼儿,我们通常采用走近幼儿、摸一摸幼儿的头这样的肢体语言提醒幼儿关注教学内容。有些幼儿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一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内向、胆小,另一种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性不强,没有思考老师的提问。对于举手和不举手的幼儿,我们都会选择性地提问,让那些不善言辞、比较胆怯的幼儿有表达想法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 让那些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的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2.多采用正面引导

个别幼儿存在坐姿不端正、随意发言的情况,这时我们较多地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表扬那些坐姿端正、举手发扬的幼儿,如“我喜欢请坐得端正、举手举得好的小朋友回答这个问题”,机灵的幼儿一听老师的话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马上坐得端正,手举得更高,因为他们非常想争取这次发言的机会。

3.榜样作用的力量

许多教学活动中,我们较多地发挥榜样作用,让大家向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幼儿学习,养成安静倾听、仔细观察、积极探索等好习惯。例如,我们表扬珠珠,因为她能够在其他幼儿表达想法的时候安静倾听;我们称赞了柠檬,因为她很快发现邮票的边缘还有锯齿状的齿孔;我们给轩轩竖起了大拇指,因为他最早发现了哈哈镜的镜面有凹有凸。榜样作用,让幼儿在身边找到学习和超越目标,这个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增强幼儿向同伴学习的动力,能够有效、快速地让全体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纠正自己不专心、随意说话、不积极思考等问题。

三、在操作、练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1.操 作活动

大班幼儿有许多操作活动, 帮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在操作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步骤操作。许多操作材料促进幼儿整理习惯养成, 有助于幼儿在小学生活中自主打理生活、学习用品。

2.数 学 、计算练习等活动

大班幼儿有许多书写、计算练习活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书写姿势,培养一定的任务意识。书写活动中,我们先介绍正确的书写坐姿、握笔姿势和部分数字的书写方法,在幼儿书写过程中, 又采用个别指导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正确书写姿势和书写方法。

3.时 间概念

无论是在操作活动还是练习活动中, 我们都提供充足而有限的时间,鼓励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造成一定的紧迫感,促使幼儿安静、专心地投入活动,提高效率,培养幼儿的任务感。幼儿进入小学后,会面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考试问题,帮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使幼儿按时完成作业,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各类题目。时间的限制让幼儿对时间有一定的概念, 让幼儿了解学习时就应该认真学习,游戏时就应该自由畅快地玩耍,只有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能学得好、玩得乐。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幼儿学习分为在幼儿园学习和在家庭中学习两部分,因此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 而且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们经常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交流方式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了解幼儿目前学习习惯情况, 与家长达成共识、统一要求,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完成家庭作业练习时,我们请家长关注幼儿的书写习惯,纠正幼儿错误的握笔姿势。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指导, 弥补学校教育中一个老师面对许多幼儿的不足。家长帮助幼儿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有助于幼儿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为幼儿适应小学回家作业做好准备。我们还鼓励家长每天问一问幼儿在幼儿园学了哪些新本领, 一方面促进幼儿更专心投入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达到帮助幼儿复习巩固的目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潜移默化地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如果家长要求幼儿坐姿端正,那么家长必须任何时候在幼儿面前都坐端正; 要求幼儿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幼儿喜欢阅读,自己就要学会在幼儿面前静下心来安静看书……

许多家长已经为幼儿准备了铅笔、橡皮、练习本、文具盒、小书包等学习用品,家长鼓励和指导幼儿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这也是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学会合理、整齐地整理学习用品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工作。

3.让大班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篇三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孩子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为此,进入大班后,我就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介绍哥哥姐姐认真学习的事情,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还组织大班幼儿一起参观小学,让他们亲身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活动后,孩子们还和大哥哥大姐姐组织了手拉手按手印活动,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我抓住时机让幼儿模仿大哥哥、大姐姐写字,从而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并正确示范,让孩子们模仿。平时书写练习时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个别幼儿的不良姿势及时给予纠正。在认识汉字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持久的兴趣,我发明了“笔画家族”游戏,就是把笔画贴在漂亮的小筐上,让幼儿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下来,放在小筐里,写对了它就是这个笔画家族的一员了,看谁写得多。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体验了成功感。能力弱的幼儿也在活动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汉字,增强了认读兴趣。

针对幼儿兴趣不持久、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的特点,我经常以有趣的游戏和新颖的教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大班下学期初始,我们就和孩子们商量好要组织一次“才艺大比拼”活动。于是会弹琴的幼儿努力练琴,喜欢跳舞的幼儿自己创编舞蹈,喜欢讲故事的幼儿缠着妈妈学讲新故事,喜欢画画、做手工的幼儿构思着与众不同的绘画、手工作品……在比赛过程中,孩子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场面非常火暴。他们也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模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个活动,许多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二、重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我经常在班里举行看图书讲故事的活动,并利用孩子们喜欢绘画的特点,让他们边看书边作绘画记录,这样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看书的兴趣和持久性。还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孩子们讲起自己绘画的故事真是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为培养幼儿认读汉字的兴趣,我常常用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幼儿,如认识带“三点水”的字,我会准备许多与水、与字的意义有关的操作材料,教幼儿了解字的特点。例如在故事《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我就放手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材料,边操作边表演。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找来小石子、小瓶子等,边表演边讲故事,所有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里面的重点字句。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汉字上标注的拼音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幼儿初步认识了单韵母和声母。孩子们还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几个难以辨认的声母编了非常好记的儿歌:bb大肚子b,dd驼背d,pp大头p,qq转头q。这几个声母,在小学里都是教学难点,很容易混淆,就这样被孩子们轻松“破解”了。

三、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但进入小学后,如果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就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人手,为活动注入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督促和检查。例如,我班的自然角每天由幼儿负责浇水,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我就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幼儿做记录,哪天浇水、哪天给小鱼喂食都一目了然。我们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心明显增强,由老师提醒完成任务逐步变成了幼儿间相互提醒、自己自觉完成。

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始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常常通过有趣的故事、游戏,通过树立榜样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我还特别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锻炼孩子们大胆地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幼儿与小弟弟小妹妹交往,他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动领导者,既要关心年幼的伙伴,又要发挥领导才能,说服年幼的伙伴服从自己和信任自己,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还要求家长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玩得快乐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4.大班幼小衔接活动上学的早晨教案 篇四

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在“我要上小学”主题中的一个生成的内容。是实施新课程,实践新教材,并尝试着自我创新的内容。

针对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上小学情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参观了小学;采访了哥哥姐姐;认识了书包、书本……但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孩子做事拖拉、计划性差,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以后怎么办,特别怕早上迟到。所以我选择了符合他们实际问题与需求的切入点,希望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积累粗浅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着安排计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意识,知道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 尝试合理安排自己的部分时间,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并具有初步的计划做事的意识。

2. 体验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录象、计划表、书包文具、笔、纸张、翻翻牌等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对个别化活动中的记录结果进行有选择的交流,解决“合理不合理”的问题

重点提问:

1.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上学的早晨调查表”。

2. 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幼儿交流对计划“上学的早晨”中遇到的疑问,鼓励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预计幼儿会就整理书包、早晨拖拖拉拉、喝水等不合理的行为或是不好的生活习惯提出自己的疑问,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我们要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二、“阅读”、游戏

观看小学生早晨上学前的生活情景,并玩记忆与推算游戏,比较早晨上幼儿园与上小学的不同准备

重点提问:

1. 观看小学生上学前的生活情景。(录象通过一个小学生自述的形式,完整表达小学生从起床到出门做的事情若干项,并说出每一项花了多少时间,同时整合有关的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

2. 这个小学生早上做些什么事情,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

3. 早晨上幼儿园与上小学的准备有什么不同?

4. 推算并交流上学的早晨的准备工作究竟花了多少的时间。

小结:

上小学的早晨和上幼儿园的早晨有很多不同之处,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能迟到哦。

三、讨论交流

围绕问题“如何合理安排不迟到”进行讨论交流,了解如何才能合理安排

提问: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不迟到呢?(预计:用闹钟、抓紧时间、叫爸爸妈妈提醒、晚上算好起床时间……)

小结:要作好准备工作,看好时间,有计划地做事才能保证准时上学不迟到。

四、游戏、“阅读”

比一分钟整理书包谁快,感受不同职业的人一分钟可以干什么重要的事 --- 了解时间的重要与宝贵。

1. 重点提问:一分钟有多长呢?

(用一分钟来整理书包,开展一分钟竞赛,让自己一分钟成为一个小学生的样子。)

小结:我们用一分钟可以做那么多事情,一分钟不象看起来那么短呢。

2. 重点提问:我们身边的人又能用一分钟做些什么事情呢?

(放录象提升:一分钟阿姨可以包几十个小馄饨、给警察叔叔一分钟可以抓住一个坏人、医生的一分钟也许可以拯救一个病人的生命、多给运动员一分钟也许他能进球改变一场比赛的结果、给世界冠军一分钟他可以创造一个奇迹)

小结:原来一分钟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让我们合理安排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分钟。

教学反思:

1. 目标达成,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2. 缺少对孩子整理书包时方式与习惯的关注。

5.大班幼小衔接阶段总结 篇五

郑 巍

10月27日下午我们大班组全体教师在教研室进行了大班幼小衔接阶段总结会议,会议中各班级老师都畅所欲言,尽情的讨论自己班的经验共同分享。现把我们在这两个月幼小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班组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两个月的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己正确的穿脱衣服和鞋,并达到穿戴整洁,脱下来的衣服及时的叠好,并将衣服和鞋摆放整齐。现在大班的幼儿还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将被子叠的方方正正。长托班的幼儿还学会了自己刷牙、洗脸、洗脚,整理自己的内物。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从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能够自己主动排队入厕、喝水,还养成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好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还注重培养了幼儿,吃饭不讲话,不掉饭粒,细嚼慢咽,不马上跑跳,饭后及时漱口的好习惯。

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我们大班老师还重点培养幼儿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进行保管和整理上下功夫,统一规定幼儿物品摆放的位置,衣服包按号入柜,每个幼儿都能准确的找到存放的位置,书包统一挂到椅子背上,书桌里的书本要求有顺序的摆放整齐,桌面上的书本要求一律摆放到左上角,铅笔和橡皮统一放在桌面上的卡槽里,让每一位幼儿在规则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老师还注重培养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让幼儿充分的体验生活的乐趣。每天班级里都有小值日生协助老师工作,打扫卫生,擦黑板、浇花、管纪律等等,锻炼了幼儿生活的能力,养成了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生活品质。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孩子在学习兴趣和能力上的差距很大,有些孩子思维敏捷,反应快,学习兴趣浓厚,可也有些孩子多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走进小学,应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首先从倾听习惯入手,通过听故事、儿歌、古诗等,让孩子从最自然的方式开始接受并模仿。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语言的精炼,提醒幼儿听清问题,根据问题回答。帮助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组织语言,让他们消除紧张心理,逐步学说、会说、大胆说。做练习题时采用先统一倾听老师读题后再动笔的要求,并逐步减少重复读题的次数,帮助幼儿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同时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在图书角提供书籍,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这周在开展“故事会”活动,在倾听完故事后让孩子来复述故事,鼓励孩子把家里听过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活动中多设疑、设困,鼓励幼儿大胆地思考,培养发散型思维。面对象班级中的“小问号”们,在回答他们问题时先卖一下关子,让他自己去想,这样会比大人搜刮肚肠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在这两周的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围绕“爱听”、“会读”、“勤思考”、“善表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们一直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事情来抓。

1、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所以他们在上下楼梯时经常会有跑跳、不遵守秩序等行为。为了规范幼儿的走廊纪律,我们把规范幼儿的走廊纪律作为工作重点。在学期初提出在走廊内行走的基本要求---排队慢行,扶好扶手,不大声喧哗,不跑跳。

又如: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幼儿安全习惯养成

2、幼儿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还教育幼儿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食物等等;遵守大型玩具游戏规则,比如滑梯、秋千、跷跷板等;交通行为习惯,比如靠右行、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玩耍等;食品安全卫生习惯,比如少吃油炸食品、不吃过期食品、不吃垃圾食品等;突发事件安全习惯,比如如何应对陌生人来访、如何应对突然失火、如何应对找不见大人的情况等。教给了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强化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处,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体现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习惯的养成也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加的细心,才能促使幼儿顺利的过渡,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6.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 篇六

幼小衔接家长会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12年3月8日下午3:00——4:30

活动地点:幼儿园教师办公室

活动目标:

1、让家长更好的了解本学期班级中的基本情况、具体措施以及各项工作安排;

2、引导家长有效地配合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3、向家长建议性的讲解入小学前的各项准备事项。

参与人员:大班全体教师及全体家长

活动准备:签到表、家长会PPT、椅子、电脑

活动流程:

1、教师介绍及班况分析;

2、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安排;

3、报考小学情况汇总;

4、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

5、家园合作;

6、个别交流。

家长会内容:

尊敬的各位家长: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大班全体老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且祝所有的女性家长们节日快乐!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你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正是有了你们的信任、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此,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光阴似箭,转眼您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日月如梭,一瞬间,他们马上就要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去学习生活,所以对于很大多数的家长来说,今天可能是在幼儿园参加的最后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

1、教师介绍及班况分析;

2、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安排;

3、报考小学情况汇总;

4、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

5、家园合作;

一、1、教师介绍;

2、大班孩子情况分析

本学期,共有幼儿33人(1名外籍插班生)。大班上学期,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转折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的进步是非常大的,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有很多孩子拼读能力很强,书写姿势和习惯好,班里大部分孩子都有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而做准备的意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都能自己正确的穿脱衣服、鞋子,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自己的外套和书包,会自觉的取放教室中的公共学习工具和材料。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和各位家长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上个学期的任务。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几位老师积极配合,各负其责,按时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

二、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1、在主题活动方面,这个学期根据文学故事《小老鼠和大鲸鱼》,进行老鼠、大海、船、航海四个主题的学习(PPT)让孩子在讲、画、玩、查资料等活动中,习得相关的知识、经验、掌握相关的信息与技能,同时学会多种学习方式,解决研习中、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习得相关数的概念。

我们还会根据生活、节日、社会实事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例如:3月5日的雷锋日,让孩子们了解雷锋的故事,从小学习他的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热心公益等等的优良品质,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我们还会根据幼小衔接开展模拟小学的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学,消除陌生感,激发进入小学学习的愿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相对应的在数学和拼音这些方面我们也会加大力度,我们会充分利用晨间阅读、区域活动、离园前的时间给孩子们教授这些相应的知识,在拼音方面,简单的拼读是没有问题的,数学10以内的加减是会达到的,所以希望即将入小学的家长不要太担心,特别是有些孩子年龄稍微小些,接受能力肯定也是要慢些的,学习都是有一定的过程的。

3、当然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各种习惯的养成,我们会在日常学习生加大力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例如:我们每天都会留一些作业,内容不多,很快就能完成,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慢慢形成写作业的意识,第二天来园时,能够主动的交作业;有时候,班上有些通知,我也会跟孩子们口头传达,就是锻炼孩子们的转达、复述能力,到了小学后,有很多事情老师都是口头通知的,家长也可以主动问问孩子今天老师有没有交代什么事情,让孩子有这种意识;

三、班级幼儿报考小学情况分析;(PPT)

1、幼儿报考的学校共4有所,分别是:古井中心学校、晨野小学、张集小学古井一小。

2、针对想报考外校家长简单讲解一下外校考试内容;(PPT)

数加减、汉字认读

每个家长都可以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来为他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特别是希望孩子过早的适应住校生活的家长,当他过早的进入独立生活时,在生活中可以让他们多动手,在心里方面家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沟通,更有利于他们好的性格的养成;

四、给家长的建议:

本学期是幼儿在幼儿园上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大多数父母担心孩子上学跟不上,特别想抓紧上学前这段时间给孩子提前喂点知识,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父母想得不同的是,小学老师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习惯的培养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也是我们教师和家长共同努的方向。

那孩子入小学前,或孩子入小学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下面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一)、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教师时刻关心着孩子在园的全天活动,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全,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而在小学里,老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孩子的生活、活动的关心会相对较小,因此最初会使孩子不易用适应,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是松散型的,进入小学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育,课间休息时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孩子不仅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还要能独立解决原来由幼儿园老师帮助解决的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在入小学前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前提。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三)、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学龄前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记作业,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这些事情小学老师是很少过问的,也不会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的准备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准备,也包括前阅读、前书写和初步计算能力的准备。入学前,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有意注意、记忆及

观察能力的培养。成人可以给孩子提一些观察、记忆的要求。比如,请孩子把今天下了一半的棋在明天再摆出来;让孩子观察房间里物品的摆放,并用语言加以表述,等等。还可以与孩子做一些训练性的游戏,如让孩子闭目听自然界的声音或成人有意发出的声音;听成人指令做事,成人提示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孩子一次听完记住,再按顺序逐步完成.阅读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发现,孩子入学后发生适应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阅读跟不上。所以入学前让孩子作好阅读准备也是相当重要的。这里所说的阅读准备主要是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训练时成人应从让孩子喜欢看书开始,然后会一页一页、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看书。还可以让孩子接编故事,仿照讲述,看图讲述等。这样对孩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是有力的促进。千万不要在孩子间横向比较,给自己的孩子乱贴标签。看到别的孩子能背20首唐诗而自己的孩子只会背5首就说孩子笨,这样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五)、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上学后每堂课有40分钟时间,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现在需要家长多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做某一件事情。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作文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倾听是一促和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得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辩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家长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整理书包。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

(六)、加强幼儿的社交能力,交际依靠表达。

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不原表达自己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因此在入学前,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学会与小朋友分享。

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家长要对孩子形成一个正确评价。一直以来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许多都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长采取的赏识教育方法是,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错!”之类的词语表达赞赏。虽然这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其次让孩子明白大人没表扬我,不代表我做的不好。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经常得到表扬。但进入小学后,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表扬每个孩子。这时,孩子也会感到失落和怀疑。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暗示:

没有表扬我,不等于我做的不好,下次我会做的更好。

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将来入小学后,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片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五、家园配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综合家庭与幼儿园综合因素对实施教育的影响,下面简单提一下需要家长配合得方面:

1.希望家长在家的教育要与老师们的要求基本保持一致,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

2.孩子都已进入大班,生活自理方面的是希望家长们不要包办,这样会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3、现在幼儿已经处于大班下学期,马上就要升入学前班了,班级的学习内容很多,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请你坚持每天送孩子来园,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来园,请您及时跟班级老师请假,我们好清楚你的孩子是什么原因没有来园。

4、如果你的电话号码有变动也请及时告诉我们,以免有急事时联系不上。

5、请家长理性的思考和处理幼儿之间的出现小摩擦现象。

6、当班里要求孩子从家里带一些材料的时候,请家长给予支持和协助,这是为了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而必须的资源。

7、孩子带来的物品、书籍、毛巾,请家长一定要写好名字,以免弄错。

五、下阶段活动安排:

春游

幼儿故事比赛

模拟小学活动

六一活动

毕业盛典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共同努力!欢迎你随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7.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七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且在教学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衔接和过渡。幼儿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构建丰富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差异很大。一是作息制度的差异。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灵活安排。小学的作息时间则要求比较严格,课时安排相对紧凑。二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幼儿园教学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把知识点贯穿于游戏中,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教学则是规范的课堂教学,着重于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学习,需要认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作业。三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幼儿园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动角,丰富美观,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为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对简单单一,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师生关系的差异。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会像父母一样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在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得相对要少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这种变化,引导幼儿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三、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特点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应把优化课程、科学引导、习惯养成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从知识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认真学习的习惯。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并且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通过开展“接龙”“学别人说话”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通过训练,帮助幼儿提高课堂纪律性,使其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基础知识训练和指导,如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从能力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习惯。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帮书包找朋友”活动,要求幼儿在课后自己将玩具、教具放回原位,学会自己整理书包。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开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动训练,让孩子会学扫地、擦桌椅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并训练幼儿稳定与持久的注意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掌握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三是从行为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幼教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可组织幼儿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从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教育幼儿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四是从家、园、校互动配合入手,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作息时间,激发幼儿上学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幼儿园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宣传幼小衔接重点环节。小学方面则应该邀请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了解熟悉小学生活环境。家、园、校三方密切配合,使幼儿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家庭和小学携手共同关注幼儿成长,要多鼓励,多引导,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份成就感、勤奋感和归属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摘要: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到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这一转变时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笔者通过分析幼小差异以及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探讨幼儿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差异,方法,途径,问题探究

参考文献

[1]申雪琳.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启迪幼儿探索科学奥秘[J].教育革新,2010,(7).

8.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篇八

一、教研背景

我园已开展了7年的幼小衔接活动,曾经在一些教研活动中看到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有这样一些对话:

小学老师说:幼儿园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老师说:在幼儿园,我们的教学设计以游戏化为主,孩子们对教学活动很感兴趣。小学低段应该增加游戏和操作的部分,向幼儿园靠拢。

小学老师说:孩子们应该有这样一些习惯:走路排队时一个个对整齐;在幼儿园不能讲话;上课规规矩矩地坐好。

幼儿园老师说:过度的整齐划一会禁锢孩子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容易在长时间的整齐划一中提前疲倦,产生对学习的倦怠……

虽然这些对话只代表教师个人的观点,不能以点代面,但却反映了幼儿园与小学老师在思想上各自为政,在行动上,却是顺应小学的要求,主动向小学靠拢,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因此我们决定进行本次教研活动,激发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互动。

二、教研目的

(一)通过头脑风暴、世界咖啡等教研形式,在深度对话、思维碰撞中探寻幼小双向互动的问题与对策。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激发教师的参研积极性,推动教研组不同层级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通过系列教研活动促进我园幼小衔接活动向纵深推进。

三、教研过程

(一)参研成员介绍

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师,有两位特约嘉宾,是来自小学的有着多年幼小衔接经验的年级组长、区级骨干教师吴老师和周老师,还有我园19位一线教师。

(二)概念陈述:什么是幼小双向互动

教师自由讨论“什么是幼小双向互动”。通过交流,统一认识:幼小阶段的科学衔接,倡导幼儿园和小学的双主体作用,幼儿园与小学要共同提高认识,实现双向互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条件。

(三)头脑风暴:结合经验从教师、幼儿、活动方案谈“幼小双向互动”中的问题

头脑风暴碰撞,教师们归纳出的问题有:

1.思想上有共识,行动上有偏差,双方教师还未达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换。

2.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对方年龄段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方法及儿童发展需求缺乏相应的、切合实际的了解。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程改革趋势,实际情况却是双方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得仍比较肤浅,缺乏系统性。

3.衔接的策略上不够务实:幼儿园与小学存在衔接交流期过短及衔接过程形式化等问题。

4.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从研究上看,幼儿园与小学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浮于表层,未研讨出适应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方案,双方教师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统一。

(四)梳理提炼,寻找对策

教师们谈到的问题,更多指向为教师、儿童以及方案设计三方面的问题,也与我们之前预设的话题不谋而合。因此,接下来,针对这三个话题展开讨论梳理对策。

问题一:如何发挥教师在“幼小双向互动”中的作用?

问题二:如何通过幼小生生互动,提升幼儿入学准备经验?

问题三:幼小双向互动中有效衔接活动方案设计。

这三个是前期预设的话题,在研讨过程中特别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新想法,因此各小桌研讨时,可以做一些调整或改变。本环节教研形式为:世界咖啡。参研教师分成三小桌,分别针对三个问题进行深度会谈。

教师们按照落座时拿到的颜色记录卡,找到相同颜色的小桌分组讨论,本环节研讨时间为50分钟,有音乐提醒教师们换桌研讨。

(五)各桌桌长研讨成果呈现

第一桌讨论主题:如何发挥教师在“幼小双向互动”中的作用?

1.上层引领 机制保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发挥教师在幼小双向互动中的作用时,可以制定幼小衔接操作手册;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监督和管理;开展幼小教师交流培训,针对参与幼小衔接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搭建幼、小教师教研平台。

2.观念融合 师师互动。

幼小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配合,制定幼小衔接方案,小学配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方案并提供课例供幼儿园教师观摩,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幼儿园活动。现状多是幼儿园与小学低段沟通衔接具体事务。因此需加强:走进课堂,互相观摩教学活动,了解幼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增加教学趣味性;互相交流了解幼小教育教学的特点;拓宽沟通合作面,丰富幼小衔接交流方式。让参与幼小衔接的一线老师都参与到方案制定和教研交流活动中来。如建立幼小衔接QQ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幼小衔接讲座或沙龙研讨活动;在教学中寻找“中间目标”。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课标,对即将入学的幼儿适当提高要求;小学教师要了解《纲要》、《指南》等幼教文件的精神,对初入小学儿童适度降低要求。在入小学初期,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和一日生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小学的缓冲过渡期。

3.游戏教学 幼小贯通。

幼儿园坚持开展游戏化教学,积极开展区角活动,并把区角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小学低段可呈现出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和分组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采用直观、具象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学习区角,丰富学生学习形式,体现趣味性。

4.和谐环境 情感衔接。

创设适宜的环境,幼小教师参观交流班级环境布置,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例如:墙面布置,桌椅摆放);关注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力的持续性和发展;一致要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幼小教师交流沟通一些常规要求及标准,以及训练口令(例如:举手发言、静息等常规要求;常规口令的规范统一);建立学生档案,科学评价学生。幼儿园为幼儿建立学习档案,以便小学老师熟悉孩子的状况,小学老师则要进行追踪评价,并作出发展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幼儿园里有保育员负责关注幼儿生活,在小学初期,需要教师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第二桌讨论主题:如何通过幼小生生互动提升幼儿入学准备经验?

1.你做我看 我说你评。

“你”代表小学生,“我”代表幼儿。通过参观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观摩小学课间操、眼保健操及放学环节,感知了解小学生活;“大手拉小手”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体验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学生来到幼儿园,提问幼儿参观小学后的感受,幼儿根据参观的内容回答。小学生担任评委检验幼儿眼中的小学,并进行补充完善,以此加深幼儿对小学校园的印象。

2.你说我听 我问你答。

邀请小学生走进幼儿园谈自己做小学生的感受,听哥哥姐姐谈小学生活。开展“我当小记者”的活动,组织幼儿园孩子走进小学采访哥哥姐姐,问问小学生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采访哥哥姐姐“几点上学?几点放学?中午在哪里吃饭?”等等问题。聊聊关心的话题,让幼儿对小学从了解到向往。

3.你教我学 自我内化。

小学生教幼儿园孩子认识学习用具;示范读写姿势;学习书包整理的方法;幼儿每天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具是否完好无损。每天放学前自己整理书包,不懂的地方及时问,不会的内容及时学。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模仿小学生每天回家及时向家长转述老师的要求,养成好习惯。

4.与你并肩 快速成长。

生生互动锻炼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活动“与哥哥姐姐比赛整理床铺、”“计划我的一天”、“安排我的课间十分钟”、“我是班级小主人”、“生活活动区投放红领巾”,让幼儿从“我尝试”到“我能做”,从而快速成长。

第三桌研讨主题:探寻幼小互动中入学后的适应对策。

幼小衔接活动方案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以及入学后的衔接。前期的衔接已经做了很多,结合后续追踪调查以及小学老师反馈情况,后续的衔接相对重要。因此本桌将原问题“幼小双向互动中有效衔接方案设计”更改为“探寻幼小互动中入学后的适应对策”,围绕入学后的适应方案进行了讨论,设计了“小学一年级的适应月课程计划”,力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小学。

计划以主题为中心组织各科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主题主要包括“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三个,具体如下:

小学一年级适应月课程计划

幼小衔接应该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必须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教育者应对这两个相邻教育阶段的阶段性、连续性等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使衔接工作开展得更务实、更有效。

上一篇:写早晨的说说心情短语下一篇:学期总结班会班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