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2024-06-16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共10篇)

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一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发布者:陈琳 发布日期:2011-12-01 2009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我省全面推行。这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笔者认为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也有一些体会。

一、在“得”方面:

①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②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得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③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我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在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则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④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失”方面:

①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②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③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④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三、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正:

①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②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④、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 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二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 还包括在课前反思和教学过程中反思, 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 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 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

研究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 却有说不完的话题, 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 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 (计算) , 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 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 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 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 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 (目标) ”。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 (各种版本) , 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

注重学生反馈, 控制教学进程, 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 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 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 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 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你就得改, 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 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识”,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 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 什么都商量,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 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 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 关注学生的动向, 重视学生的反馈,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 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 要让学生动起来。

2. 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 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 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 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 (发现或学习) ,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 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开辟新的途径, 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 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上, 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 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 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 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 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课后反思: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 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 总感觉是亡羊补牢, 其实不然, 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 还要反思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 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 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标,优化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魏书生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有效教学.陈厚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三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冯群超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4.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学校:中牟四高

姓名:张海霞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牟四高张海霞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文章中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河南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

5.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五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长吉

《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学数学2003,8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4、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章水云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6.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六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一、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仍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仍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为了让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我们除强化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搞好新教材的培训,认真开展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抓好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外,还应重点引导教师组织好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要组织好化学新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

1. 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2. 重视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3. 转变行为是关键。

有人说,课改成功的关键在教师。这是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改变方式是核心。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接受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听、记、背、练”的被动状况。

5. 优化实验是重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化学新课程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使问题获得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课前反思和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教师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

1. 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是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

2. 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但它其实是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教师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教师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教师就得改,就得变。教师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对于课后反思,一些教师总认为它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教师不但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而且要反思成功的地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教师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7.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七

------暑假新课程教材培训心得

韩花英

暑期赴兰州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甘肃省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受益匪浅。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途径与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2.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然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这是当前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最突出的问题。要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活化教师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

究创新的能力。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4.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内化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参与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活动能力。二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思维活跃,常会产生知识迁移和突发奇想。不论是发散思维,还是直觉思维,或是灵感,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带来自信,带来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应变为师生互相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比重,必须随着学段的提高而增加。这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们应该做到:

1.自主性。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知识,体会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

2.民主性。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的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3.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4.过程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创新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具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硬碰硬,才能胜任新课标的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学生,进而时刻引导学生不断求知、求新,不断进步,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四、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学习老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在新《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形势下,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由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把学习搞好,与学生能够民主平等的进行沟通,善用“表扬”激励鼓舞学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五、实施新课改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调控不当。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决不仅仅指一两个学生,而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2.目标导向不强。有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导向,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发言积极,就是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面向全体不够。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教法优化不足。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有的教师严重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处于重要地位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当。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但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学案走,不容有半点变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而造成的。

5.学法指导不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本文作者系庆阳六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英语教师)

师生教与学策略的改变。1.知识上的要求:07年我从高三下到高一,没有能够很快进入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加上对牛津教材的生疏,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太多的关注知识的传授,系统的整理;09年我对牛津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变:注重基础知识,简单知识的传授,所学内容与初中内容相结合;清楚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多为第一次接触,因此要反复记忆,放慢速度;新单词学习方面,每次给学生布置少量单词,降低背诵难度,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练习,考试限难限量,保证同学们在过程中有成就感,并能落到实处;2.课堂模式的改变:“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应只注重教师的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些说法已经喊了多年,但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很多教师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的旧模式。这种旧有模式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课堂效率。比较可行的一种就是采取小组合作。原因有二:1.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理论依据并经过实践论证的。有时,吵吵闹闹的课堂恰恰不会使那些容易睡觉的学生课堂上精神振作;如果只发现一位同学睡觉,那有可能最少还有十名同学昏昏欲睡。例如此次国庆长假归来,学生普遍假期综合症。不少老师反映学生课堂上精神萎靡,难以调动起来,在我的课堂上,我依然给他们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学习内容,从我观察的情况以及课后学生反馈的情况,课堂上精神状态良好。2.江宁区这几年来在推广高效课堂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这些高一新生已接受过这些教育的洗礼,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开展。例如我校隔壁的竹山中学,杜郎口旋风早已吹进他们的课堂,竹中有不少学生进入我校,他们对小组学习快速的适应能力我都感到惊讶。

三、学生对英语学科兴趣的不同。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的。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经过初期的激情,奋进而后却无任何结果,久而久之,他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最终放弃。所以,维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何做到这点我有以下三点想法:1.维持学生对高中三年的希望。既然学生选择上高中,他肯定已做好吃苦的准备,并有从高中三年取得一定成绩的理想。作为教师,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就要多费苦心,维护好学生对高中生活的希望。从本学科来讲,教师一定要专心备课,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学生爱听而且能听得懂;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适度适量,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经常能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和他们多交流,他们缓慢的进步中有没有教师,教学资料,学校安排上一些失误所致,我们不能一股脑将责任推在学生一个人身上。2.维护学生对学习成功的信心。就从高中英语的自身特点考虑,要找到一份完全适合高一学生的网上资料并不容易,很多题目的要求都是站在高三学生复习高一内容角度考虑的,找到一些题目既能检测高一单元刚学内容,又能不牵扯高二,高三所学语言点并非易事,除此之外,有的命题本身题意不清,不知所云,或者喧宾夺主,前后矛盾,这种低质量的题目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教师花较大力气去自己编写题目,然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学生经常会在一次次小白鼠式的体验中丧失他们本就脆弱的信心,最终变得对这门学科排斥,厌学。我校对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限时限量限难度,阶段检测试卷难度系数也有明确要求,否则算教学事故论处,也是出于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的时节,我由衷地希望这一届学生与我能够共同成长,收获多多。

打造高效课堂方面。临江走在各高中前列,天印高中也在积极学习他校经验,不断摸索,争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第三篇文章我还未完成,这个话题层面较小,主要谈高三回头教师对高一教学工作的适应问题。今天开课的梁德珍老师前面几年都任教高三,今年回到高一,对牛津教材高一内容她也没教过,我也希望从她这节课及她的构想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是我的第三篇文章构想:(标题取自傅任敢译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一句话。)

以倾盆之水倾注仄口之瓶

——谈高三回头教师的误招,成因与对策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范红军

论文构想:重点剖析高三回头教师在高一期初教育中出现误招的现象、起因及对策。有这样一种现象,连续多年任教高三的老师回到高一,原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工作出色完成,却发现和同组一些新教师相比,不一定有较大的优势。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1.上课激情澎湃,感觉有一肚子的学问要倒给学生,但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甚至漠然。问题所在:忽视学生用已有的有限知识,难以链接,重构,对学生基础估计过高,教学节奏过快;2.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积极,拖拖拉拉,最终很多学生以抄袭的手段完成,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所在:大容量、高难度,综合性强的练习多,尤其会将一些高三总复习单元里的高一复习单元的题目给高一新生做,虽然考查的语言现象语言的在本单元,但句中大量的生词,偏词学生还是看不懂;3.对教材中要求的课外活动不屑于开展,总是将所有的教学时间用于题海战术。牛津教材最精彩的部分就是TASK&PROJECT(何锋)。在一线的老师,出于各种原因,这两项并没有给多少时间,高中阶段初期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课程进度可以慢一点,要求低一点,鼓励多一点,TASK&PROJECT这样小组活动的课也有一些,如果这一阶段走得顺利,后面的教学将会相对轻松一些。如果不顺,会有学生开始排斥英语课堂,排斥老师,放弃努力,老师到时候花再大的力气也没有多大效果了。。

通过对《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及邓志伟教授所作《新课程方案解读》讲座内容的学习,笔者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科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和重大的突破,教师和学生主体以及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活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欣欣向荣的教改形势,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不少课堂,甚至于示范性的教改课堂中,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如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就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普遍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给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带来了困惑。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误把“师生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知不知”(Do you know?)、“对不对”(Is it right?)、“是不是”(Is that so?)、“好不好”(Is that OK?)、“怎么样”(What about it?)、“行不行”(Is that all right? / Will that do?)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输”。

二是误把“有效评价”等同于“鼓励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重视成功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甚至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或教改课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似乎对学生的评价只能是表扬、鼓励和夸奖,不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已无动于衷,习以为常。教师的评价已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三是误把“自主”等同于“自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在上课时,有的教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阅读指导、没有明确提示和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过程,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四是误以为有了“活动”便有了“体验”。诚然活动是学生体验的载体,新课程强调丰富多样的学生主体活动,但这种活动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的,同时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并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可是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五是误以为有了“配对或小组活动”便有了“合作”,不少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六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或形式化了。比如有英语教师在启发学生猜测生词detector(探测器)的意思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构词法知识,把detector与其根词detect及其派生词detective 联系在一起思考,虽然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科学方法,但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联想到了多种多样的答案,无论怎样,都无法准确地猜测出其准确意思。

对于这种纯知识性的生词教学,死搬硬套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只会把问题复杂化,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既浪费时间,又缺乏实效。

8.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八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汉语拼音又是比较枯燥的符号,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要改变目前拼音教学繁、难、偏、旧的现状,就要正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摒弃一些陈旧过时的认识和做法,对汉语拼音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

一、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对汉语拼音更新进行了定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这三项功能。初入学的孩子既要学好汉字,又要学好拼音字母,难度偏大,负担过重。由于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学会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广大学生 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费时,而且难以做到,学生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鉴于此,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换言之,汉语拼音只起一个“正音”的“拐杖”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立足于用,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纠正方言的工具,起一个辅助作用。除此以外,不再有繁琐的知识要求。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有利于大面积达到汉语拼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有助于改变汉语拼音内容过多,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总之,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对小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对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起了很好的作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识字,扩大了识字量,为学生提早进入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打破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拼音、识汉字、读韵文有机结合起来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歌谣、口诀等韵文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材料。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打破了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字母、拼音节、看图识字、看图说话、读句子、读儿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安排不仅巩固了汉语拼音的运用,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的思想,而且便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了条件。学完拼音,学生认识了70个高频字,读了11首儿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多方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例如,拼音第四课《d、t、n、l》,除学字母、拼音节的练习外,还有两项内容。第一项是看图识字,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匹马驮着米袋在前面走,后面小兔追上来告诉他,他的米袋漏了。然后,带调拼读音节,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第二项是读儿歌《轻轻地》,儿歌只有四句,却明快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儿歌采用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安排儿歌的目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三、树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理念,使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 汉语拼音本身比较枯燥,单靠一张嘴死记硬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根据刚入学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以及拼音教学的规律,都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帮助学生学好拼音。具体做法有:1.活化插图法。汉语拼音教材配有多幅精美图画,这些图画大部分是表音表形的,且生动有趣,启发性强。比如第一课声调教学,如果凭空讲声调符合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借助教材中汽车行走的图画编一则顺口溜,“一声大路平又平,二声汽车爬上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汽车冲下坡”。再配合手势,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四声的读法。2.表演活动法。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学习声母“j q x”与“ü”相拼时,可采用做头饰,教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进行。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念口诀:“好朋友,j、q、x,一块出门去,碰见小小ü,小ü有礼貌,脱帽敬个礼。”通过这些表演活动,学生既掌握了“j、q、x”与“ü”相拼的规律,又受到了文明礼貌的教育。3.实物演示法。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印象,使拼音字母生活化、形象化,可用短棒、细绳摆出各种字母,也可以巧用手势演示字母,比如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绕圆是“o”,分开是“c”,横上右手食指是“e”。这些动手、动脑又动口的活动,把记形与发音紧密结合,于快乐学习之中熟记字母。4.其他能激发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拼音的方法。比如,对照情景图自编歌诀法,讲述故事法,学生分组拿着声母韵母卡找朋友拼读法,各小组学生按序“开火车”竞读音节法,中间是声母、四周是韵母的拼读转盘法等等。这些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活动,寓教于乐,注重整合,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拼音枯燥难学的阴影,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里学习语文,拥抱知识,体味乐趣。

9.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九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反思,建议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务必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博取众长, 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 总结经验,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努力搞好数学教学质量, 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教育。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1. 强调“师道尊严”, 忽视学生学习地位

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 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能为自己准确定位, 清楚自己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学生全面服从教师的“教”, 不注重学生的“学”,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 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导致了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甚微。

2. 重理论知识, 轻实践

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 我国学生经常能拿下第一名, 而在数学建模比赛中, 却输给了西方国家的学生, 这是为什么呢?许多教师心里也都很清楚, 这是重理念而轻实践导致的结果, 他们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但是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还是没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也就没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思考、独立判断、协作学习以及研究性的学习能力, 使得许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缺乏自信心、主动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而且害怕竞争, 根本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3. 应试教学现象严重,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考成绩成了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标准, 于是许多数学教师紧紧抓住高考的教学要求, 高考考什么, 他就努力教什么, 忽视了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 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传授, 严重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结果导致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教学活动, 缺乏学习的动机, 而且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致使学生的智能因素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二、改变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 如果这种低效的教学现象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 那么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应在科学发展指导下,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 积极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模式,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1. 更新教育理念, 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高中数学教师应静下心来, 深入反思, 这样就会发现“满堂灌”不但无法提高教学水平, 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重新审视自己, 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与学生平等对话, 密切交流, 真诚合作,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2. 注重教学过程,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中数学的教学要彻底地由学科型教育转向应用型教育, 就应注重教学的过程,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实践中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加强指导, 加强实例教学,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 让学生懂得遇到实际问题应如何思考才能准确、迅速地把问题解决。例如:教师可列出一些实际现象, 可以是商品的陈列、建筑材料库存的堆放等, 并提出问题, 让学生将这些现象抽象成等差数列问题, 用数学方法解决。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教学, 引导他们探究性地、创新地去学习, 让学生勤学、乐学, 勤奋思考。

3. 明确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教师应摒弃应试教学观念, 明确当前的教学目标, 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 引导学生去思考, 积极讨论, 让学生不再为考试而读书, 而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自己的全面发展而读书, 从而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数学知识, 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 适应新时代发的展。

三、结语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影响着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因此,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务必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积极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进而实现高中数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勇.浅述高中数学教学几点反思[J].魅力中国, 2010, 01.

[2]白玉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09, 09.

10.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 篇十

一、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透彻分析是搞好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如果教师吃不透教材,对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思路,每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所占的位置似懂非懂,含糊不清,就很难把握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必须搞好教材分析,事实上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的过程,更是教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的前提。对教材的分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节课的课题。

2、教材编者的编写思路(知识结构)。

3、本节(本章或本单元)知识在本单元(本书或整个年级段)所占的位置(或重要性)。

4、本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

5、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电教器材、电教课件。

二、学生分析

对学生的透彻分析,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找出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分析应把握以下几点:

1、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现有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知识的提出、探求、归纳、掌握等各个环节中,对常见问题、易发问题、偶发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对学生的分析要从好、中、差三个层面进行。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站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上,更要站在本章、本单元、本册,甚至整个年级段上。要侧重确立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即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必须了解、理解、知道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学习应形成哪些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在情感方面,学生应形成哪些情感,如品德、礼仪方面、学术方面等。

四、设计理念

任何教学设计都应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支承。一是教师教的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回答怎样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怎样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怎样照准教学切入点,怎样突出三为主原则等问题。二是学生学的理念,搞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去感悟、怎么去分析、归纳、总结。

五、教具、学具、电教器材和课件准备 教具、学具、电教器材、课件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不可缺的器材,教师必须认真挖掘,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具、学具、电教器材、河北远程教育网终端及宽带网的作用。条件不具备的要因地制宜,师生动手制作简易的教学器材。以保证上课的需要。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视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前置补偿。即复习与本节有关的旧知识,以便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的提出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而引入,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大力挖掘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最佳媒体,给学生造成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找准最佳切入点,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创设的情境要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激疑性,发现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要适时、准确,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3、探求问题

问题的探求应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心,是充分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利用好多种教学媒体,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表现各自的探求、归纳能力,使学生在探求中自觉地认识新知,掌握新知,应用新知。一般流程为: 探求——讨论归纳——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结论

4、课堂练习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结论,教师应巧妙合理地设计各种练习题。

5、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是检验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配置检测题。

6、当堂小结

这一过程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可由学生进行,也可由教师进行,但必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布置作业

作业是强化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布置作业,掌握好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既注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作业,又要注意布置拓展性、开放性的作业。

以上七个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层层递进的整体,教师要准确把握,适时合理的转化。

七、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应围绕以下几点:

1、本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2、课时对所设计的学生活动实施如何,能否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方案还存在哪些问题。

3、本节课在哪些方面做法比较成功?最满意的是哪一部分。

4、再上本节课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改进,今后备课还需准备哪些相关媒体或资料。

5、对后继教学有哪些启示和设想。

上一篇: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下一篇:精准扶贫工作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