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管理业务流程图

2024-09-01

票据管理业务流程图(精选8篇)

1.票据管理业务流程图 篇一

应收票据的业务管理

应收票据的批准手续

1.应收票据的取得和贴现必须经由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书面批准。

2.接受客户的票据需经批准手续,降低伪造票据以冲抵、盗用现金的可能性。

3.票据的贴现需经主管人员审批,以防伪造。第5条

应收票据的收取

1.相关部门或人员在收取应收票据时,必须以合法的经济交易为基础。

2.收取应收票据时,票据收取人员应详细检查票面记录的内容是否规范、正确、完整、清晰,背书转让是否连续,印章是否清晰。

3.对不符合要求的票据应拒绝接收,对有疑问的票据可以委托银行查询。4.收取票面不符合要求或来源不合法的票据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追究经办人责任。第6条 应收票据的审核

1.在接受应收票据时,财务人员要按照“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规定,仔细审核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以假乱真,避免或减少应收票据的风险。

2.收回的票据为非统一发票抬头客户正式背书,因而未能如期兑现或交货尚未收回货款,且不按公司规定作业、手续不全者,其经办销售人员应负责赔偿票面金额或损失的 %,签字的财务人员应负责赔偿票面金额或损失的 %。

第7条

应收票据的保管

1.公司财务部或下属单位应设专人保管应收票据,且保管人员不得经办会计记录。2.应收票据在到期前或办理贴现前,要和公章印鉴分开存放,严禁提前背书。3.应收票据保管人员应于每天下班前对应收票据进行盘点,核对无误后送存银行。4.对于即将到期的应收票据,应及时向付款人提出付款。

5.应收票据的收支、贴现、转让必须完整地在“应收票据备查簿”上进行登记,以便日后追查。“应收票据备查簿”采用财务部制定的统一格式。

6.公司下属单位的财务负责人要定期检查(每月至少1次)“应收票据登记簿”、盘点票据的结存情况,核实登记内容是否完整、账实是否相符。若有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检查情况要有书面记录,有关人员签字保存。

第8条

应收票据的转让

1.应收票据的转让应以真实、合法的经济交易为基础,转让必须背书,同时取得对方单位的收据。收受票据人原则上要求是对方经办人员。2.原则上不得办理拆票业务,如有特殊情况,仅限于有经济结算关系的内部单位办理,且应该进行账务核算并做好票据登记。

3.严禁与外部单位拆票或换票,因违反规定,给单位造成实质损失的,经办人负赔偿责任,同时追究单位财务负责人的责任。

第9条

应收票据的贴现

1.公司资金不足时,经总经理批准,财务部可以持承兑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2.分公司贴现业务由集团公司财务部统一办理,子公司贴现业务本着贴现率最低的原则自行办理,财务部可协助联系贴现金融机构。贴现资金的流向要合规,单据要合法,且至少应该有经办人、复核人,禁止同一人办理贴现、银行账登记工作。

3.公司在收到承兑汇票时,要根据承兑汇票到期日计算贴现费用,在进行回款业绩考核时要扣除贴现费用。

第10条

应收票据的到期托收

1.各单位应由专人负责应收票据的收发、保管工作,及时检查应收票据到期情况,并在到期前10日办理托收手续。应收票据交给银行时,应取得银行盖章的托收凭证。

2.如果因为财务部延期办理导致该票据项下款项无法收回,财务部则负责追回该笔款项,并承担由此引起的利息损失、追款费用。

第11条

应收票据的挂失止付

1.应收票据发生遗失、盗窃等意外,要第一时间通知付款人,办理挂失止付手续,并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公示催告,以进入司法程序,尽量避免损失。

2.对因经办人员责任造成损失的,经办人员负赔偿责任,同时追究单位财务负责人的责任。

3.应收票据无法收到现金时,要及时从应收票据账户转到应收账款账户。

2.票据管理业务流程图 篇二

1、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与风险增长共存

2000年以来,虽经历了再贴现率的大幅上调和再贴现规模的扩大与收回,但票据业务一直发展迅速,业务总量成倍增长。2007年票据贴现余额、累计签发量和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28万亿元、5.87万亿元和10.11万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7倍、8.4倍和11.1倍。2008年至今,虽然票据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截至到2008年底,商业汇票承兑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4%;票据承兑、贴现累计融资量合计超过20万亿元,全年新增票据融资0.65万亿元,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13.2%。短期信贷资产票据化现象已经普遍存在,由此说明我国票据业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0—2008年。)

然而,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问题接踵而至。信用膨胀和泡沫时有显现,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从事票据诈骗活动,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托收的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而产生形式多样的经营风险,甚至潜伏着系统性的信用危机。发展票据市场,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及时准确的业务监督网络。

2、商业银行成为票据市场主角

在推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继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1月在上海率先成立票据营业部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纷纷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重要客户的营销力度,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票据业务的专营化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这些商业银行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角。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商业银行具体组织市场交易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设施,制订自律性的交易规则,收集整理和发布市场信息,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作为市场交易品种的提供者,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产品创新引导客户需求。特别是在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高票据这一信用工具的安全性等问题上,商业银行更加责无旁贷。

二、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

1、融资性风险

商业银行签发或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或不能确定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而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无交易合同或使用虚假、无效合同;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贴现业务。有的商业银行假借企业名义违规开立账户,借用这些账户自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到其他商业银行贴现,贴现资金回流该行后,增加其存款,自称为“融资性存款”。签发、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银行不仅存在融资性风险,同时还承担着潜在的法律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没有缴纳保证金或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导致大量银行垫款而产生的信用敞口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未按规定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偏低;二是对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不足或担保无效,如担保合同金额小于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企业担保能力不足、质押物不符合相关规定、质押手续办理不及时不规范、由关联企业担保或企业相互担保、担保合同无董事会同意的决议等;三是以本行贷款作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或将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上是把承兑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没有真正落实偿还来源,同时还虚增了存贷款规模。银行通过这样一种非正常方式扩大存贷款和票据业务的规模,形成了“企业用贷款资金作保证金→银行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到银行贴现→企业用贴现得到的资金再作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再贴现……”的怪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信用徒然膨胀,货币信贷成倍数地虚增扩大,从而形成了信贷泡沫。

3、道德风险

一是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方相互串通,套取银行资金。主要方式为: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方,出票人以一定比例保证金申请承兑,不足部分由收款人提供保证担保,最后资金由收款人账户流向出票人账户,实现了资金的逆向回流。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克隆”票据或票据“调包”等欺诈手段,有意识地骗取银行资金而使银行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三是银行内部人员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不认真把“三关”,即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审查关、背书核实关、票据真伪核实关或是违法违规,盗用银行票据,而使银行蒙受资金损失。

4、操作风险

一是先贴后查,逆向操作。有的银行为了争揽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求企业采取出具承诺书的方式先行贴现,而查复日期比贴现出账日期晚几天甚至半个月之久。这种查复未明即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质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银行资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二是办理贴现和质押取得的票据背书不合法、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票据贴现时空白背书、多次背书时背书不连续等。这不仅违反了《票据法》的规定,在发生法律纠纷或出现票据流失等情况的时候无法主张票据权利,而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5、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中小企业贷款和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贷款一般是先由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然后由中小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转贴现。中小银行赚取的是票据市场的利差。一旦市场资金紧张,转贴现利率上升,中小银行就会面临利率风险,严重的还将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1、产生风险的外部因素

(1)外部监管缺失。现行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律法规对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再贴现的有关规定不够详尽, 实务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同时监管部门处理票据业务的违规问题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使得票据市场监控暂时成为真空,加之经营者行为的自律性不高,一些银行乘机加大了票据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加剧了一些风险的产生和积累。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无法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守信得不到尊重,失信得不到惩罚。信用评级的缺失使得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空白进行票据欺诈,加大了票据业务风险。特别是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通过贴现或质押方式轻易套取银行资金。

(3)资金供求矛盾与严格的信贷管制。在我国利率管制的宏观背景下,除了少数的强势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必须要接受刚性的利率和期限。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寻找多种融资渠道。票据本身所具有的短期性、流动性和融资性恰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使得中小企业为获取资金,不惜虚构交易违规开出汇票。这种纯粹的融资性票据的发行,由于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缺乏有效信用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加大银行的隐性风险。

(4)信息不对称。票据业务市场还没有统一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票据市场的信息传递、披露及共享机制非常滞后。一是有些商业银行是在签发人资信状况、商品交易情况、承兑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办理了票据贴现或转贴现业务;二是对票据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健全;三是票据贸易背景的信息披露不健全,甚至对非常严肃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辨明真伪。市场信息建设落后,风险揭示不充分,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机制。

2、产生风险的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间的过度竞争。票据业务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管理,而是作为表外业务管理,所以票据业务可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在追求业务扩张,票据业务由于手续简单,可稳定赚取利息,收入有保证,规模容易增加,便成为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稀释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被各银行视为立竿见影的可行方法。银行为了争夺票据业务,放松了对票据出票人的信用、能力等的审查。

(2)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一些商业银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票据业务的市场拓展上, 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票据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缺乏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对票据的签发、审核把关不严,忽视对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性、背书和票据真伪的严格审查和核实。对企业的业务经营、发展前景、财务收支状况、信用状况和担保实力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了票据风险的产生。

(3)票据真伪查询手段落后。目前银行票据查询手段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查询效率低下。联行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勾结进行票据欺诈,骗取银行的资金,成为票据业务风险增大的又一个因素。

四、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增强风险监管

尽快补充修订《票据法》等法律法规,堵塞现行票据交易法规存在的诸多漏洞,完善法律所应具备的约束和惩罚机制。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引导和规范承兑和贴现业务活动,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对票据违法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通过资信查询系统,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黑名单内,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3、构建商业银行的票据信息平台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票据信息化建设,将散落在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中的票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类、传递、分析和反馈,使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和托收等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票据信息,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各商业银行通过该信息平台公布各自在票据业务过程中出现的“应付不付”企业名单、票据托收安全银行、票据风险案例等信息,并且协助查询票据的真实性,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抵御票据风险的能力。

4、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和流程覆盖业务风险环节,适时检查梳理已施行的制度,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对可操作性不强不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规范新制度新流程的合法合规程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化,提高制度规范性和适当性。加强对票据业务流程中关键节点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对票据业务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

5、大力发展票据防伪技术

利用高科技防伪技术对票据进行鉴别,运用各种型号、功能的票据鉴别仪;加强票据防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设计与开发鉴别票面真伪的软件程序,为票据防伪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人员的防骗、防伪知识,增强防范票据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根深、杨韶辉:加强管理促进票据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兼论票据业流程银行建设[J].新金融, 2007 (7) .

[2]杨贵芬、赵相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7 (11) .

[3]顾秀俊、张馨新: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实践[J].现代金融, 2005 (8) .

[4]秦毅、钱芳: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 2005 (7) .

[5]徐鲜美: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6) .

[6]甄少民、张学军、张金成: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违规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金融会计, 2008 (7) .

3.业务流程管理落地不太难 篇三

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往往会遇到业务流程管理无法落实到IT系统的困扰。业务部门和IT部门相互推诿抱怨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什么业务部门提的管理需求在IT里很难实现?

“聪明的IT部门负责人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那就是要充分利用业务流程管理软件,将流程成功地无缝导入IT系统,实现从战略设计、实施、执行、调优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Software AG中国区总裁薛志勇分析说。企业越来越有兴趣通过使用组合工具来获得更好的跨角色集成,以支持业务流程、面向对象的数据/数据库分析与设计,以及需求管理的建模。

6月10日, Software AG在中国区发起2011业务流程管理年会,汇集了近300位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者及业务流程管理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系统性地思考业务流程管理,从信息化投入中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本次会议的主题“BPE”(Business Process Excellence,卓越业务流程管理),喻意使业务更具战略性,让企业的业务部门和IT部门紧密有序地为共同的、可实现的业务目标而努力。

Software AG日前推出的webMethods 8.2 和ARIS 7.2就是集成了webMethods(业务流程管理)和ARIS(业务流程分析)平台的重要产品,该产品能够使用户更好地根据业务目标涵盖更多BPM相关者、简化实施和升级,以及利用软件开发的最新先进技术来协调IT运营。

4.票据管理业务流程图 篇四

操作流程的通知

各高速公路管理公司:

集团公司通行费票据管理软件实施以来,由于我们收费站票管人员的操作不当,加之部分管理公司票管人员没有严格审核,造成发票系统数字与实际发生数字不符,收费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根据上述情况,现将票据管理系统操作流程下发给你们,请各单位严格、规范执行。

一、票据管理系统发票数据正常上报流程: 1)收费站数据录入完整 2)收费站库存结存 3)收费站数据生成 4)收费站数据上报 5)管理公司库存结存 6)管理公司数据生成 7)管理公司数据上报

二、发票数据修改流程:数据上报后,收费站如需要修改数据,必须告知管理公司,管理公司必须告知集团公司,经集团公司同意并逐级授权重报后,才可进行更改。系统按如下流程操作:

1)集团公司对管理公司进行授权重报 2)管理公司删除库存结存 3)管理公司对收费站进行授权重报 4)收费站删除库存结存

5.业务流程再造(流程管理) 篇五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是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计算机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是对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彻底改革。

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有些管理专家用3C理论阐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

(1)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3)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对这些挑战,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低速增长时代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的实际探索,1993年哈默和钱皮出版了《再造企业》(ReengineeringtheCorpration)一书,书中认为:“20年来,没有一个管理思潮能将美国的竞争力倒转过来,如目标管理、多样化、Z理论、零基预算,价值分析、分权、质量圈、追求卓越、结构重整、文件管理、走动式管理、矩阵管理、内部创新及一分钟决策等”。1995年,钱皮又出版了《再造管理》。哈默与钱皮提出应在新的企业运行空间条件下,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以使企业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一时间“企业再造”、“流程再造”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哈默和钱皮的著作以极快的速度被大量翻译、传播。与此有关的各种刊物、演讲会也盛行一时,在短短的时间里该理论便成为全世界企业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IBM信用公司通过流程改造,实行一个通才信贷员代替过去多位专才并减少了九成作业时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包括了再造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系列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一系列的活动和它们的内部关系);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这些方法和工具在支持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作用。企业流程再造框架涵盖了再造的重要环节,企业自己可以按照框架的内容顺利地完成企业流程再造过程。

核心内容:在BPR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业务流程成为备受关注的四个核心内容。

根本性:根本性再思考表明业务流程重组所关注的是企业核心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必须由我们而不是别人来做这份工作”等等。通过对这些企业运营最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企业将会发现自己赖以生存或运营的商业假设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彻底性:彻底性再设计表明业务流程重组应对事物进行最根溯源。对自己已经存在的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并且不需要考虑一切已规定好的结构与过程,创新完成工作的方法,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而不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实施BPR的战略因素:

业务流程重组只有在企业强化战略地位时才真正有可能实施。因此在业务流程重组之前,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就变得异常重要。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些战略因素有:

1、认识到竞争对手将在成本、速度、灵活性、质量及服务等方面产生优势。

2、增加运营能力所需的战略。

3、重新评估战略选择的需要:进入新市场或重新定位产品与服务。

4、核心运营流程基于过时的商业假设或技术建立。

5、企业的战略目标似乎无法实现。

6、市场上有了新变化。如市场份额需要扩大,出现新的竞争对手等。当企业出现以上因素时,业务流程重组会更加有效地得以实施。

BPR与BPM的区别

业务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一种理念,是对这个企业的流程进行持续不断地规范管理的过程。而BPR 相对来讲是对企业做一个很极端的变化,一般企业在做BPR 的时候总是希望进行深度性变革,也就是创造一个新的组织结构。BPM 不一样,它作为一个管理的方法,对于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以明确哪些流程对企业很重要,哪些流程对企业不太重要,然后对这些流程进行设计、描述,最后通过IT 技术对这些流程实时地进行支持。因此BPM 是基于不断的变化的。相对来说,BPR是再造,是对企业的整体,甚至包括基础组织结构方面,都做出很大改动,所以进行BPR 项目的风险很高。

BPM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管理机制。这个管理机制就是在 BPR 的一次性转换以后,有人继续不断地完善这个功能。可以这么形容:企业的流程管理是一条漫漫长路,其中有上坡、转弯、下坡等不断的变化,而 BPR 则是其中的大拐弯。整个的过程不管大小都是BPM,都是流程管理,那么中间这些大的变化被称为BPR。

6.业务计划管理流程 - 篇六

根据公司长远的发展需求,结合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规划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明确公司阶段性的业务计划和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升,以促进公司持续发展和经营。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短期的(1年)和长期(3年或3年以上)的业务计划。

三.定义: 短期业务计划:指公司根据每年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所制定的下一年的短期业务计划(包括经营目标),其主要着重于跟上一相关生产经营状况的数值比,并根据短期业务计划中的相关内容制定出各相应的目标或指标,使公司全体人员都能围饶经营目标或指标进行工作。

长期业务计划:指公司根据长远的发展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所制定的3年或3年以上的长期业务计划(包括经营目标),其主要着重于引导和指明公司的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

基准确定:指调查确定竟急对手或同类厂家的产品和过程性能水平,将其与本公司现有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并明确其差距和制定赶超计划并付诸实施的活动。

四.职责:

总经理:负责制定公司中长期业务计划。

质保部:负责制定公司短期业务计划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及效果验证和评价。

相关部门:负责业务计划的实施和执行。各部门经理负责对业务计划进行评审。五.业务工作流程和内容

5.1总经理根据公司长远的发展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制定并颁布公司的基本经营方针,以表明公司基本的经营理念。

5.2总经理于每年结束前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或同类厂家的产品性能水平、市场风险评估、产品结构以及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尔与期望组织各相关部门主管以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手法(SWOT)制定正式的、形成文件的全面的长期业务计划。

5.3人力资源部于每年结束前根据公司长期业务计划和当年实际的生产经营业绩(包括当年的公司级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和使用)及各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组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制定正式的、形成文件的、全面的下一的业务计划,并将竟争对手或同类厂家的产品性能水平与本公司现有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明确其差距并制定赶超计划。

5.4业务计划(指短期业务计划和长期业务计划)的内容可采用以下客观的过程来确定信息范围和收集的频率及方法;

5.4.1与市场有关的问题(如: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销售产值、销售额、销售利润、销售产品的种类、产品结构、市场调研、市场风险评估、市场开拓、汽车工业的趋势、目前相产产业的形势、竞争对手/或类厂家/世界级最佳公司的产品/过程性能水平的趋势、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与期望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列入公司的短期业务计划或长期业务计划中。

5.4.1.1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与期望之信息收集工作由技术部门、销售部门人员于每季度一次针对顾客对本公司产品质量、交付、服务等反馈的信息(包括需求与期望)、投拆抱怨(包括顾客退货)、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市场调研报 2 告(包括市场的形势和产品在市场中的趋势)等进行,并对其进行统计、汇总,然后将其提交本单位负责人由其进行确认、审查后报综合管理部,由人力资源部于每结束前根据各单位每季度所统计、汇总的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与期望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列入公司的短期业务计划和长期业务计划中。

5.4.2财务策划及成本(如:财务预算、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和外部不良质量的成本、销售成本等},由财务部门每结束前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统计并提供给总经理。5.4.3增长预测(如:利润增长预测、产量增长预测、产值增长预测、产能增长预测等),由生产部门及财务部门每结束前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统计并提供给总经理。

5.4.4工厂/设施计划(如:机器设备投资计划、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计划等),由生产部门每结束前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统计并提供总经理。

5.4.5目标成本(如:销售目标成本、利润目标成本、质量目标成本等),由财务部门等部门每结束前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统计并提供给总经理。

5.4.6人力资源开发(如:人员内训/外训项目开发、人员招聘来源开发等),由人力资源部每结束前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

5.4.7研究与开发计划,预算及已有经费的项目(如: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经费预算),由技术和各相部部门每结束前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并提供给总经理。

5.4.8预期销售额(如:月度预期销售额、季度预期销售额、半预期 3 销售额、预期销售额等),由每结束前销售部门根据以上内容负责收集、汇总。

5.4.9质量目标(包括:公司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如不良率、合格率、报废率、交货准时率、生产产值、销售额、质量成本、顾客抱怨/投拆等}等),公司总的质量目标(如合格率、交货准时率、顾客抱怨/投拆、质量成本等)由质保部门每结束前根据目标内容负责收集、汇总、统计(各部门负责于每年12月底提报)。

5.4.9.1公司质量目标(包括各部门质量目标)的统计由各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自行安排人员于每月度结束后5日内进行统计、汇总后,由质保部负责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进行评审。质量目标(包括各部门质量目标)如未能100%达成时各部门主管应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其进行改进,以便于下一步能达成其质量目标;对已达成或超过的质量目标,由各部门主管每半年一次分析其可再提高的可能性,重新确定其新的目标值,并制定执行措施,以确保达成新的质量目标从而实现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

5.4.9.2公司质量目标(包括各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各部门必须在每次管理评审会议上进行提报和分析。

5.4.10顾客满意计划目标由采购计划部每年收集统计一次。

5.4.11关键内部质量及运行能力指标(关键产品的质量过程能力指标PPK或CPK、CMK、PPM等,由质保部门每结束前负责收集、汇总。

5.5业务计划(指短期业务计划和长期业务计划)和业务目标必须以对竟争对手产品的分析或汽车行业内同类厂家的产品性能水平的基准确定研究为基础。

5.6业务计划(指短期业务计划和长期业务计划)和业务目标经总经理审核批准后,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分发、回收、归档等管理。

5.7业务计划分发后,各部门主管应根据短期业务计划中的相关内容和项目及指标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生产经营状态将其转换成本部门计划和生产目标(必要时制定相关具体措施或将其落实到个人),经部门主管审查、管理者代表核准后实施,并将其在本部门全体员工中进行贯彻和沟通,使本部门全体员工产生为实现该计划和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5.8各部门主管应于每季度针对本部门的计划进度目标进行追踪、总结,对未能达成的计划和目标进行检讨和原因分析并拟定纠正与预防措施,直到此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5.9业务计划和业务目标经审核批准颁布分发后,总经理按将其在公司全体员工中进行贯彻,以确保该计划和目标在公司整个组织中得到适当的实施和沟通,使公司全体员工产生为实现其计划和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5.10为确保业务计划和业务目标在公司得到有效运作和实施及执行,总经理在每结束前至少一次对业务计划的运行进行追踪、总结和评审,对未能达成的计划和目标由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并拟定纠正与预防措施,并由综合管理部针对相关责任部门拟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作效果确认,直到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11业务计划经对其运行状况进行追踪、分析、总结和评审后,如对其相关内容及指标有进行调整、修改或更新。

5.12与业务计划有关的记录之保存,由相关部门依《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进行管理。

六.参考文件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七 相关表单

7.论银行票据质押业务风险防范建议 篇七

在交易实践中,为了确保债权实现,债务人往往会将动产或权利凭证交由债权人占有,当债务到期不获清偿时,债权人可就该动产或权利凭证优先受偿,此为质押。票据在实际流转的过程中,由于票据记载的付款人在规定的条件成就时负有付款义务, 因此,票据作为一种金钱凭证,也逐渐被用于质押。 票据的质押拓展了票据的功能,也为企业及时回笼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提供了便利。

然而,票据不同于实物质押,它特有的表现形式易于被伪造、变造,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同时其文义性和要式性,对票据的格式和所记载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增加了银行办理业务时审慎审查的义务。实践中,银行应当如何防范票据质押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1]。

2案例与分析

2.1案例一

2009年3月,S企业持金额为18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到B银行申请办理票据质押借款,B银行到承兑行A银行查询,A银行答复票据系本行签发, 目前无挂失止付。随后B银行为S企业办理了质押借款。借款到期后,B银行向承兑银行A银行请求付款。A银行告知B银行上述票据已在2009年4月, 被出票人R公司以遗失为由申请了公示催告,且由法院作出了除权判决,而拒绝支付票款。于是,B银行将出票人R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撤销原除权判决,恢复其票据权利。二审法院经审理后支持了B银行的诉请,恢复其票据权利。

在本案例中,B银行办理质押借款的操作都严格按照业务规定进行,并且向A银行查询了票据有无挂失止付及冻结等情形。问题在于,出票人R申请公示催告长达三个月的期间,A银行没有向曾查询过票据的利益相关人B银行进行提醒。法院最终判定B银行是真正地票据权利人,即A银行仍具有付款义务。从这个角度讲,承兑行更应履行提醒的业务,将挂失支付、公示催告的情形及时通知查询过票据的银行,以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2.2案例二

一家欠贷1 000余万元的企业经常对外宣称无力支付银行利息,该企业在银行的账户上也长时间没有销货款回笼,但生产经营仍在正常进行。其产品在外地销售全部采用承兑汇票方式结算,企业收到承兑汇票后再将汇票背书转让购进原材料,或转让给其他关联企业向银行申请贴现而套取现金,从而逃避银行的收贷收息。

2.3电子票据的优势

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汇票,电子汇票是指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支付、网上转账、电子签名等技术日渐成熟,也进一步证明了电子票据扩大应用的可操作性。通过利用数据电文的形式,电子票据可以像纸质票据一样,实现出票,背书,承兑,付款和追索的等票据行为。电子票据具有以下优点:

1)节约成本。电子票据没有印刷成本和保管成本。

2)不受时空限制。电子票据不必亲自交付,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扩大了交易的范围。

3)降低票据风险。电子票据利用电子加密技术增加交易的安全性,从而降低了票据流转中的风险。

4)可实现对票据流通的监管。电子票据使得票据的流通有迹可循,通过对票据行为的监管,明确企业的收入,进而督促企业还款、纳税。

电子票据需要依托于一个能够接收、存储、发送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业务处理平台。2009年10月2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管理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建成运行,这为中国实现票据电子化奠定了基础。但实践中其应用范围较小,依赖于金融机构的申请,目前应当继续加强其推广,逐步实现票据电子化[2]。

3关于银行票据质押业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1)严把票据审查。对申请办理质押贷款的票据, 工作人员应认真审查:1)票据的背书签章是否完整, 是否符合票据要式规定,是否有不得记载的事项, 如:“不得转让”“质押”等字样,排除无效或有瑕疵的票据;2)检查背书是否连续;3)通过票据防伪技术, 检查票据是否伪造或存在变造情况。

2)严把票据查询。先向承兑行查询票据是否由其承兑,及是否存在挂失支付或公示催告的情形,排除上述情形后,才可以向持票人办理质押业务,严禁违反程序,不经查询直接办理质押,由此出现的风险银行自行承担。查询时也可以采用传真查询,实地查询等方式。

3)建立企业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企业信用系统,依法采集、客观记录企业的信用信息,企业从事经济金融活动如果有违反合同,欠款不还的行为,将作为信用污点记录在案,今后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征信能够促使企业重视自己的信誉,衡量违法违规贷款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4)推广票据电子化。依托于中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逐步实现电子票据取代纸质票据。电子票据在保持票据原有流通性的基础上,更加安全、快捷,使用范围更广,并且使票据的每一流通环节都可追溯, 为国家对票据的监管提供有力保障,进而从根本上消除票据逃债、逃税等行为。商业汇票的当事人可以随时登录该系统查询电子票据的信息,核实电子票据的真实有效性,从而降低交易风险。

即使广泛推行电子票据,票据持有人仍可以向银行办理质押贷款,融通资金,而电子票据则更加安全、高效。可以说,票据电子化是今后票据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电子票据应用范围较小,国家应着力于完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相关法律制度和技术, 促进全国范围内票据电子化,使中国票据发展更加规范。

摘要:研究票据质押行为的特点,有利于银行票据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出规范票据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票据质押,银行风险防范,票据电子化

参考文献

[1]魏红.论我国票据质押法律制度[D].长沙:湖南大学,2013.

8.票据管理业务流程图 篇八

关键词:知识管理出版流程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5-0008-03

出版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其产品是知识型产品,从业人员也多为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自身拥有的核心知识能力。管理学者哈默和普拉哈拉德(~aha]ad&Hamel,1990)在论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是这样说的:“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在特定的路径下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且不易被模仿。”因此,国内出版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应该十分重视通过知识管理和知识整台的作用,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并且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业务流程管理的实际操作有效融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能力,确保健康快速地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出版企业中的知识形态、出版业务流程的主要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知识与业务流程整台的措施与路径,为中国出版企业的高效、健康、快速发展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出版企业中的知识形态

知识是企业的关键资产。管理学者对知识的讨论和定义中,大多数把知识分为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整理、可以明确表达的知识,这类知识比较正式和系统,并且经常出现在书本上、企业资料库、数据库和计算机程序中。隐性知识则极其私人化、难以言传且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经验。如果把知识比作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露出水面的部分),更多的知识活动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的;如果把知识比作棵大树,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隐性知识则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隐性知识隐含了许多经验、直觉与思维模式,在企业知识中的价值含量非常高,但是难以模仿和传递,往往以人们不易察觉的方式发挥著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对隐性知识的概念做了进步扩展,认为知识是由技术技能组成,并有个由精神、信仰和根深蒂固的观点组成的认知层面。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其知识也会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存在。显性知识包括那些已经物理化了的知识,员工通过查找可以银容易地获得。如出版企业的出版流程、著译者手册、编辑手册、各类工作指南、经销商名录、销售折扣、版税规定、合作媒体名录,等等。

上述这些知识尽管很有价值,它们规定了出版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几乎所有的出版企业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套显性知识系统,然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那些别的企业不能模仿、也不能轻易获得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隐性知识。

出版企业的隐性知识,一般来说是指隐藏于每个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既包括工作的诀窍、经验,也包括大量的客户关系知识,同时这类隐性知识也包括一家出版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竞争能力,如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力、独特的流程、做事的方式等。

因此,出版企业如果希望通过知识管理的手段提升竞争能力,就要加大企业知识与业务流程整合的力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增加其显性知识存量,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并使其明晰化:另一方面,還应当构建一种面向市场竞争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流与业务流的有效融合。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出版企业才能在充分共享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发挥知识的核心作用。

2、我国出版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图书出版既是无形知识产品的开发过程,也是有形图书的加工、生产制造过程,不仅涉及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也涉及相关的有形劳动,例如印刷、流通等物理过程。根据大多数出版社的业务实践,一般图书出版企业的业务流程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即选题开发论证阶段、与作者沟通和跟踪写作阶段、书稿编辑加工阶段、印刷生产阶段、营销推广阶段、销售管理阶段。尽管图书出版中还会涉及其他一些活动,例如财务预算、CIP和书号的申请等活动,但是上述六个阶段可以覆盖整个出版过程,其他活动可以视作出版中的辅助活动。为了更好地规划以知识流动为导向的业务流程,下面对上述六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作简要介绍。

2.1选题开发论证阶段

出版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可能就是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没有选题,一切皆为空谈。很多出版界的人士认识到,一个好的选题会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不好的选题却可能使方方面面的劳动落空。例如,当年一部《穷爸爸,富爸爸》的图书,不仅使出版社在经管图书市场的占有率大为提升,而且开创了国内理财图书的出版先河。类似由于好的图书选题而给出版社带来巨大收益的例子不胜枚举,像长江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系列名人图书,无不得益于好的选题开发。

2.2与作者沟通和跟踪写作阶段

选题在出版社得到立项之后,需要尽快地选定作者。一旦作者选定就要立即开展实质性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与作者的初步沟通;签约;跟踪工作。

2.3书稿编辑加工阶段

作者一旦交稿,就进入出版流程的主干阶段,即稿件的三审三校阶段。这段编辑人员要对稿件进行大量的加工修改,以保证稿件质量达到出版单位的要求。这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六项内容:稿件预审:初审:二审:三审;校样检查: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

2.4印刷生产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如同工厂里的产品进入加工车间,负责印刷的出版部人员要联系合适的印刷企业,选定合乎规格的纸张,确定合理的印刷工艺。这部分z-iS内容可以分为五项检查菲林片;纸张的准备与选定,对工厂的跟踪作业;样书检查:图书八库。

2.5图书营销阶段

近几年国内出版单位越来越重视图书营销工作,在这方面开始投八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一般来讲营销阶段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图书信息的汇总;策划营销方案的制定,营销活动的具体操作。

2.6销售管理阶段

图书出版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将图书推向市场,一本书只有销售了,才会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销售阶段工作内容极其繁杂,主要包括五项:物流工作:图书上架销售;客户开发与管理:回款管理;添货与退货管理。

3、针对主要流程环节的知识管理措施

从上述流程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不同阶段涉及的知识类型是不一样的,因此向下一个环节转移知识的方式也不样。如果我们希望提高整个出版流程的效率,进而提升出版竞争力,就一定要结合知识流动的特点,在不同的业务节点上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管理手段。具体建议如下。

(1)选题立项阶段。此阶段为整个图书出版的

启动阶段,没有选题就没有后期的图书。这一阶段涉及的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包括编辑人员对市场的敏锐感觉、对读者需求的把握、对相关作者的了解和联系等,这些知识涉及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和累积的经验以及与作者的关系。

在知识的转移方式方面,编辑很难将与选题有关的知识传授给其他人,例如,一个优秀编辑策划选题的技巧、经验尽管可以向别人介绍,但是传授起来非常之难。

相关的知识管理手段可以是:第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新编辑跟随老编辑学习,耳濡目染,通过工作互动做到心领神会。这也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第二,为编辑提供“干中学”的机会,通过实践使编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选题能力和经验。

(2)与作者沟通和跟踪写作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隐性和显性两种知识并重,一方面,需要與隐性知识相关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另方面也需要些显性知识,例如要向作者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如果有相关的《著译者写作手册》则应该向作者提供。

相关的知识管理手段可以是:第,日常培训,提高编辑人员的沟通能力;第二,完善出版规范,尽量形成文字性的工具手册。

(3)书稿加工阶段。这一阶段仍然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重。这一阶段的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对稿件做出判断,并且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文宇加工。只有编辑具备了一定的编辑技能和编辑经验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同时,编辑加工必须依赖一定的规范进行,包括规范的编校符号的使用,出版社对稿件加工的具体要求等。

另外,由于大部分出版社采用三审和三校的流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对下一个环节做出明确的交代和提醒。这需要大量的显性知识流动,类似于知识转移中的近转移、远转移、连续转移。

相关的知识管理手段可以是:第一,完备各种表格,例如要设计和使用完整的编辑加工记录单、复审记录单、三审记录单等,并且将稿件加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记录在案,以备下一个环节参照。第二,加强不同环节之间人员的沟通,例如复审人员和三审人员要能够定期就稿件中的问题与编辑当面沟通,不同的编辑人员也应当就稿件加工中常见的问题经常交流,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可以以简报的形式例举相关的编辑问题,使所有编辑分享经验。

(4)印刷生产阶段。本阶段以显性知识为主。例如,编辑部门与生产部门进行稿件交接时一定要做到手续完备,要求明确:另外出版社的生产部门一定要具备相关印刷企业的知识。了解不同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和特点,从而有效地安排生产,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出版社的长期运作加以积累。

相关的知识管理手段可以是一是完备各种表单的管理,使编辑和生产环节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合作印刷企业的档案,使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此类知识库有效选择印刷企业:三是通过培训或互联网的形式向编辑介绍有关纸张和印刷的知识,使编辑能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成本和印刷效果。

(5)营销推广阶段。这阶段包括图书的信息汇总、营销方案的制定等一些与显性知识相关的工作内容,同时包括选择媒体,以及和媒体建立良好关系这样一些涉及隐性知识的工作内容。

相关的知识管理手段可以是第,建立编辑和营销人员的沟通机制,或者通过邮件,或者通过会议使双方对图书的内容、卖点有充分的交流:第二,使用一些文宇性的表格,例如营销信息表,由编辑介绍图书的相关内容:第三,建立媒体关系数据库,一个出版单位要经常性地更新和检查与自己有业务关系的媒体,了解该媒体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联系人员。

(6)销售阶段。这阶段的工作内容正如前面所述,包括物流、图书上架、客户开发、回款管理、添货退货管理等系列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涉及的最核心的是关于客户、渠道方面的知识,而此类知识除了人所共知的部分外,大部分存在于销售人员的头脑中,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因此一旦出现销售人员的流动,就会影响企业的销售,甚至出现客户的流失和销售的损失。

相关的知识管理手段可以是第一,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数据库,保存好相关渠道的各种数据。第二,建立完善的销售档案。第三,对销售人员的工作,有意识地进行轮换,以使与客户有关的各种隐性知识在销售人员之间顺畅流动,并且通过搜集使之成为显性的公共知识。

4、结论:用好你的知识资产

知识的共享和应用程度将是决定出版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一家出版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大规模的人才队伍,同时在于这家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使用好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出每个人才的知识潜能,后者更加重要。用好知识资产,企业应当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首先,将知识管理作为出版企业的重要战略。知识管理只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才会更好地与具体的业务流程相结合,企业在涉及相关的运营机制时也才能将知识管理纳入思考范围之内。

其次,知识管理必须得到出版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如果希望顺利开展,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知识管理的推动过程既需要人财物等有形资源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内部舆论的支持,而这些资源的获得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

再次,知识管理的开展需要一种有利的文化氛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人人都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互相嫉妒、漠不关心,甚至存在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一种现象,这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就不适合知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难以挖掘和发挥知识的作用。

上一篇:大学春季运动会策划书下一篇: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