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2024-06-18

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精选9篇)

1.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一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代 磊

阜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5200 摘 要 :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做好一下几方面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学习习惯上的转变、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变、自我认识的转变、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变。

关键字: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转变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教师是培养新生人才的关键。素质教育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并积极转变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新课改下进行专业化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表现

1、教师是蜡烛的角色

该点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奉献和给予。但却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淡薄教师的内在尊严和劳动的快乐。

2、教师是园丁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考虑到教育的过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的是强调了教育阶段的顺序的固定性,教育欠缺的不可修复性,存在淘汰制,有人为的强制性。

3、教师是工程师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育人的伟大,但却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过于强调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

4、教师是一桶水的角色

该观点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其不足的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传递内容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贯通。事实上,这种教与学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成分。

5、教师是警察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维持秩序,强调纪律的必要。其不足是对学生实施严格的控制,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专业化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多数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沉湎于经验式甚至程序化教学,很少主动去更新自己的观念。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主动性,才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活动行为,通过活动确立他们的主体性。他们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探究、操作、体验,学习才有主动探究的意义。

2、学习习惯上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主动性都被教师牢牢掌握,学生没有主动性。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要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富有的个性化的创作过程。

3、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常被描述成一种“独行者”。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以中心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和学生、,还是和同事、家长等之间相互合作很少,甚至不合作,彼此孤立。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同事合作,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巩固和运用。

4、自我认识的转变

在教师的教学角色隐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有的人甚至认为,在现在社会里教师只是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自来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教师看成一个无所不能者。然而,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无所不知。为此,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甚至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做到“不耻下问”。因而在教学中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了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因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更快获得更多上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引导学生发掘泉水的人,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5、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变

(1)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任教师摆布,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要相互理解,共同对话,共同探究,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有师生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

(2)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将有部分下放给教师,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主体是教师。教师以教研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念会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会随着提高。

6、教师自身发展的转变,教师不在单单是被动的学习提高,而应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继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就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而言,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新角色的建立与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建立与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 3 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学生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等。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书目:

1、张志越。《谈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版

2、陈旭远 《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俊胡《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师发展策略》

2.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二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 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人格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新的世纪里, 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在发生新的变化, 比如说,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美, 主要是为他们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 比喻为: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像园丁一样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幼苗, 像春蚕那般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事实上, 教师作为“蜡烛”, 不仅要照亮别人, 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需要学习, 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 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学生。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 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 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 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而21世纪的教师, 在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时, 要在每一节课得到创造的满足, 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乐, 学校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教师的职业不仅仅只是付出, 在传业的同时, 教师自己的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在不断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延伸。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力, 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 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 学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地“应试”和接受评定。在信息网络时代, 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以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为主, 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要积极地旁观。俗话说;旁观者清。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和讨论时, 教师并不是闲着的, 他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还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干涉原则并不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鼓舞, 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情境。在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 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 而是理解和鼓励。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敢于行动, 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 促进者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已, 是学生最可依赖的朋友。师生之间有了这种温暖的关系, 一个生气勃勃的学习气氛就形成了。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 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的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于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 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 注重学习的个性化, 改进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同时公平地对待学生, 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严慈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 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因为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三

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完成“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的观念转变。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将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其角色必须有所变化,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决策变化谈谈我的看法。

1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以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师生关系。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当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当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的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形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及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创造力。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作为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教師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知识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意发挥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分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力,没有自觉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人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习惯,从更高意义上来讲要树立以构建学生主题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念,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全身心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动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作为引导着,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要小心的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教学中,要尽量的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要经常的仔细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4.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四

王有帮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新课程下,化学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应转变那些角色?从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话者,课时程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等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角色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着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化学教师的角色更要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既代表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蕴涵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更是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化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化学教师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化学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化学教育研究者

长期以来,从事化学教学实践的化学教师往往被排除在研究者范围之外,化学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成为化学专家研究成果或知识的接受者。化学教育研究者把研究获得的某种有关化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仪器或实践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转递给化学教师,再通过教师应用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化学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化学专家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化学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主动进行研究、创造或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化学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意味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因此“教师既研究者”这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确立教师工作特性的最佳途径。这样教师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寻找和创作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改进化学实验仪器、方法等,推动化学教育向前发展。

其实,教师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是同学生交流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对教学过程往往最先感受到,课堂又是教师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能够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而外来的研究者对教育实际情景的了解往往比较肤浅,提出来的建议往往难以切入问题的关键。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与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是最好的研究者。

二、化学教师由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化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学生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氧气时,把性质、制法、装置图及所用仪器的名称、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和用途与学生一道边讲边作一次认真的归纳,列成表格。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把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列成表格,以达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比分析,抓住矛盾的普遍性,突出了各类物质的特殊性,使思维条理化,促进了思维的敏捷性。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激疑启思,变教为导”,把“课堂”改为“学堂”,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化学教师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化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不需要掌握必要而精湛的对话艺术,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应具有一种对话意识。正如藤守尧先生所说的,“对话主要是一种„对话意识‟,如果没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即使在谈话中有问有答,即使这种问答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这种对话意识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生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有了对话的意识与态度,对话就能相互投入,而投入的标志有时表现为强烈的争论,有时表现为内心深处的默默交流。化学教师应把“一言堂”改为“群言堂”,“教师独白者”改为“教师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者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是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抛球者”(即言说者),学生也应该只是“接球者”(即倾听者),教师与学生作为“抛球者”和“接球者”的角色应该是不断转换的。

真正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的和不拘一格的交流。教师应“走下神坛”,作为伙伴和学生平等民主的体验感悟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

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四、化学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化学教师只考虑如何把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则不属于教师考虑的事。这就形成了教师是“消费者”,应该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即“空气”这一章用几个课时及其如何进行教学,全规定好了,化学教师就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在这种课程意识的支配下,教师们都坚信: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化学教师是对化学教科书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化学知识。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任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是很难成功的。教师的参与与否和参与程度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参与课程研发,成为开发者,并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发展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化学专业上的进步,并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编和评价,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化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课程开发工作的必然需要。这样,化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角色必须转换,转而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五、化学教师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特别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学生课程成绩评判者的角色,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人”的发展着眼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与发展功能,这样,教师角色就面临向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转换的任务。

化学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化学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化学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化学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根据专家分析,促进者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者。学生在自主讨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思考时,化学教师细心看认真听,利用换位思考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掌握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指导学生学习。二是促进者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化学教师应视学生为兄弟姐妹,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对自己他人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帮助、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积极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它们的设计过程、操作技巧、操作要求,勇敢地将理论付诸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嘴上讲的都是新课程理念,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化学教师有责任对教学理念和自身角色进行全方位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40~142页。

2、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3、[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4页。

5.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五

姓名:左太平学号:200841340180指导老师:张栋栋

摘要:当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主导性角色受到挑战,非主导性角色开始增强,新角色内容不断产生和丰富;二是传统的落后认识开始遭到摒弃,新的科学的角色概括开始出现,对教师的角色开始科学规正。对于教师角色, 当下人们谈论颇多的是“转变”,它似乎意味着中小学教师正由“旧教师”转为 “新教师”,去旧迎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和认识不够全面,有失偏颇,容易误导对今天教师角色的构建。故此,这里就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1、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原因

1.1在传统教学中,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羁绊

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学生的统一考试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注重应试教育,因为当代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学校做出的评价主要是依据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大部分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然而升学率低的学校就是“ 差” 学校。学生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各种路径,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们送去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读书,而“ 差”学校则面临着学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社会大众低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迹,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厚待遇。学校评价教师也“ 依葫芦画瓢”,无奈,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课程计划,机械地“ 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地向学生传授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课本知识,教师最终成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载体,其所承担的只是“ 传声筒” 式的角色。而学生也只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苦苦挣扎。这种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知识传递,会泯灭学生鲜活的个性。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 园丁”、“ 蜡烛”、“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提升,这些美名不但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教师将不再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1.2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马可波罗曾经说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抑或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更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转变教师角色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旧课程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这一转变必然对教师的角色提出全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 教学大纲” 走向“ 课程标准”,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是新课程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之久,在推进教育进步、教育革新方面取得了不可泯灭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经济力量薄弱相对偏远的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好地证明了广大人民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学生进步的助推器,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课程教学实施中,一部分教师受困于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总是徘徊不前。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作如下的转变:

2.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就成了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只重视对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可是新课程改革则是要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不懂学以致用。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又可以陶冶

情操,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比仅仅是一纸空文凭,又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情感, 而不是知识甚至智力。体质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代教学应超越唯一的认知,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本位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原来所担任的角色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角色必须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可能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的真正选择。只有让学生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学生才可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讲,更要注重学生学,真正实现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实现了这一转变,学生将会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教和学将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可以很好地促进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综合培养,可以使素质教育得以实实在在的实施。

2.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式结果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目前,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

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正是这种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为了实现结果目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并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其一,强调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力求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其二,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得形成;其三,强调“知—情”对话,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寓于知识经验中的情感的充分觉察和体验;其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方式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学生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了这一转变,可以让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所有学生都能够愿学、能学、会学、苦学、乐学;在这个乐园里,学生的理性思维、自由意志与人格特点会得到很好的尊重,学生会成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和教师、同学的交往与对话中,个体的智慧潜能得到挖掘,道德性格得到了陶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幸福乐园。

2.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他们已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对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这种

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同时,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并不是知识拥有的唯一者,而学生完全可以不依赖教师,在课堂之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他们获取知识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渠道之便利,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一味地居高临下主宰课堂,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为了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快状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其他媒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张扬个性、提高能力,教师就必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2.5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相当一部分传统型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2.5.1精心处理教材。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倡导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

2.5.2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2.5.3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富有个性化。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

2.6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课堂教学过程存在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一是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教,学生受;二是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三是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信息交流方式,师生、生生之间互相问答;四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较好,尤其是最后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将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

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黄济. 现代教育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6]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曾素林.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 单一型” 走向“ 综合型” [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1).

[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 黄济. 现代教育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11]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我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转变* 篇六

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 姚汉东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在历次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多次斩获大奖,但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以来,还没有一位中国人获奖。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中国中学生计算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五。个中原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我认为中国的学生缺乏深厚的科学底蕴。这个科学底蕴的内涵很丰富,它既包括广博的文、理、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必备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探究事物本质、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大量基础人才,发展我国基础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新、尖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显得过时了。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体系泾渭分明,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倾向,违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这也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修订国家指导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核,以及审查教材的《课程标准》就理所当然了。融合思想性、综合型、实践性、人文性的新课程标准正是符合当前学生实际、社会发展实际应运而生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以不变应万变只能被无情地抛弃,淘汰。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经常变化,你就会经常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课程标准的变革必然引起教法的转变,而教法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学会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1)观念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沙•阿•阿莫纳什维利是继苏霍姆林斯基和赞可夫之后前苏联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说:“教师不是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让学生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从与教师的“搏斗”中掌握知识。”“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这些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观念的转变要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上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五官端正”,即端正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真可谓颠簸不破的真理!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学不是用机器制造产品,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应该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标准件。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如作业布置、考核标准,对于每位学生都不应该是一样的。

这些都说明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会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由简单的知识传递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

(2)角色转变

1、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2、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3、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说文解字》中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其含义是:在地位上,师生是上下级关系,师道尊严是很严厉的;在教学上,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仿效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在教育哲学上,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白纸上面画各种图案。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传统的“教书匠”要变成“教育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支持性、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且敢于承认错误和过失。

(3)要求转变

传统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基本功对于现代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作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之间将要更加紧密合作

2、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5、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化特征(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因此,各学科的教师将更加紧密合作,学会打整体战。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政治教师也应懂得些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地理乃至物理化等基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现在有很多同学在修双学位,这不仅是找工作的需要,也是将来职业的需要。

过去的课程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教师过分地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新的课程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尽管如此,教材具有稳定性、滞后性,教材的修订赶不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即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时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学校就在自编劳技、艺术等校本教材。以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现在的文盲是不会电脑、不懂外语。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总之,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中学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现在有些学校把硕士生作为招聘对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教法转变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4、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将“三个W-----WHAT,WHY,HOW”一一教给学生,也许这样的教学对于某个知识,学生确实掌握了!但学生不能由此而举一反三,因为他没有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强调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生存、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所以,作为教师应通过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能力和觉悟。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位妈妈处心积虑地想让自己的孩子了解过去的苦难,好知道如今的幸福。于是她花了400元钱买了两张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票,带着女儿走进了剧场。等她含着眼泪看完后问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回答却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的爸爸害了她,借款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她爸爸为什么不还呢?再说白毛女也真傻,既然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何必到山洞里去呢!”妈妈不由得摇头感慨,如今的孩子教育真难啊!但如果让孩子亲身体验了一件事,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一个孩子的父母资助了一个希望工程的孩子,这个生活富裕的孩子就把自己的彩色照片寄了过去,信里写道:“你也给我寄张彩色照片吧,让我看看你的脸。”两个月之后,他收到了一张黑白照,照片上的男孩还半闭着眼,信上说:“真对不起,我从来没有照过照片,这次为了给你寄照片,我妈妈积攒了一个月,才攒了6元多钱,我走了几十里路到照相馆拍了这张像,但真对不起,因为是第一次照相,我不小心闭上了眼睛„„”孩子看了信大哭:“我怎么这么蠢,竟然要他寄照片。”孩子的父母由此感慨:“让孩子结交一个苦孩子,就能知道他现在生活的幸福。”

可见,“体验式”教育的效果是神奇的。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启发式、讨论式、阅读式、探究型,研究型等,我们汉阳区政治教研室正在进行“三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即课前激动„„自由五分钟,新闻故事、时事报道、小品表演、音乐歌曲;课中师生互动„„创设情景、运用现代化手段、展开讨论、演讲;课后行动„„收集资料、网络词曲、办手抄报、组织实践活动等。

课改之路是艰巨的,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7.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七

一、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 感受学习过程,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 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 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1. 导演的角色

目前, 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 首先要对“剧本即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学生读、说、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2. 舵手的角色

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在引导和点拨中不放任自流, 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 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 教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3. 记者的角色

如今, 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 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教师可就某一话题, 让学生说开去。这时, 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 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

4. 主持人、裁判员的角色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 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 二靠科学”。这样一来, 教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 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 教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 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样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 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 主动的意识, 参与的意识。

1. 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 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走下讲台, 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 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 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 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 也可在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

2. 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教学中, 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 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 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 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 积淀语感, 陶冶情操, 培养个性。

3. 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实现教学活动化, 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 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具体到一堂课, 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 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 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 化解重难点, 带动全面发展, 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三、由教材的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要树立三种观念

(1) 课程资源观。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成为教材, 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 教师也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2) 系统优化观。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 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使之协调运作, 相互支持, 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

(3) 潜课程观。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 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 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教师要充分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2.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

(1) 遴选、鉴别的能力。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 分布广泛, 品种多样。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 要求教师学会取舍, 善于发现和发掘, 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 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 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 组合、变通的能力。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 它要求教师能够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 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 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 使之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

(3) 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自然, 走进学生家庭, 走进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8.浅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八

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核心特征中的主要特征。

比如大学生马加嚼,由于心理的畸形发展,杀死了本宿舍的四位同学,从一个曾经是优秀的学生、孝敬的孩子变成了杀人恶魔。例子说明,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做好工作,也许可以避免一些灾难的降临,也说明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怎样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

具体的说,要做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就要求教师应做好如下七点:

(1)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3)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4)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

(5)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7)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教师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与研究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专家的“专利”,少数教师尽管从事课题研究,也是立身于辅导的地位,哪怕有点成果,但是不能转化为实践的创新;教师不提高理论研究教学,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与教学和研究不能衔接,对教师的教学和发展都没有好处,更不能适宜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是研究者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要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要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倡导在行动中研究,把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定格为行动本身的“行动研究”方法,同时还确定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由“教书匠”转向“研究家”;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三、从教学与课程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新课程倡导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政策,明确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性,给予教师课程设计的自主权。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只是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并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综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和社区之间存在多种内在的联系: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区开放,参与社区的社会教育活动,社区也向学校开放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将为“一体化”,学校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变革,教师不仅是学校型教师、专业型的教师,而是“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成为整个社区科学文化的建设者。

9.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九

摘 要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本文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工作以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进

一步明确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 教师角色

一、引言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它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重新定位。笔者认为执行新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新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隐喻及分析

“教师是蜡烛”它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但是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

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是园丁”它提供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但是教育阶段的固定性使教育缺欠了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着淘汰制和人为的强制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但是,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易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它强调了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

知识的有效传递。但是,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训,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教师是警察”它强调了纪律性。但是,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对学生挑剔多

而鼓励少。

以上对教师的隐喻指出了传统教师角色的四个强调与四个忽视:1.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2.强调教师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3.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4.强调教师的传递性,忽视教

与学的创造性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

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法知识讲解,让学生被动抄笔记、背诵语法规则、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习“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学科知识,而且要结合学科对学生进行品德上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高一英语新教材UNIT15Necklace时,教师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对主人公所作所为及遭遇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03年秋季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教师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教,学生不知如何去学,于是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不正常现象。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例如;在上高一英语新教材UNIT10THEWORLDAROUNDUS时,我根据本单元的中心话题“环境保护”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调查本社区的环境状况,然后制定一份环保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使他们加深对环境问题危害性和严峻性的认

识。从而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于否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必修).高一英语上册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心得体会下一篇:怀念那段日子优秀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