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2024-11-09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共13篇)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一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人教版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纪的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儿童文学属于想象文学和创造文学,电子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建议小学生在阅读的初期最好还是选择纸质的阅读书籍,这样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以课文为主,有教师的讲解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延伸到课外阅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课外阅读的资料范围很宽广,有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作为初级阅读的选择,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国外的文学名著,但是很多名著思想内容特别深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去体会,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儿童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既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也能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一连串的联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且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给孩子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同时教师更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并不是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写作手法,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再华丽的语句也抵不过最朴实的语言。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成果就是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写作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加以利用。同样的,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主题布置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清晰。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

xiaoxue.xuekeedu.com

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空间,让学生既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体现在写作的内容中。

四、进行阅读情景的设计,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多元化发展,教师需要利用一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情感育人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课堂的生命力。利用情境,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天堂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情感融入阅读教学中。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上。课堂中教师不仅自身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朗读、品读、阅读。通过深刻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首先展示给学生各种美丽的桂林山水,同时配上轻松的阅读语气,整个课堂仿佛就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这种简洁的阅读手段不仅打动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感受到阅读教学魅力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山水的神奇,让学生从内而外地生出一种自豪之感。

五、总结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是极其关键的基础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累积量,对今后的学生生活能够带来很大的益处。

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二

1.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一些老师还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 热衷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 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老师整天抱怨学生对语文如何不感兴趣, 他们恨铁不成钢,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 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 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 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 对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 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速率和教学效果。

1.2 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 注重情感教育, 积极调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 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的浓厚情趣, 从而调动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 对教学的责任感, 都会感染学生, 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不断提高成绩。反之, 如果教师不注重情感教育, 只是一味的严厉要求, 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 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间心理隔阂与对立, 结果是学生被动消极甚至可能出现拒绝接受教育的现象。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低年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带有情感性, 他们不会以理智支配情感, 而是以情感支配理智。他们往往不会因为某一学科重要而去学它, 却会因为喜欢某一学科的老师而专注于这一学科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注重情感教育, 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使他们健康发展。

2 情感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在日常生活中, 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 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 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所以情感教育必须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3.1 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 是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和过程。我们应该承认, 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 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 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 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 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 上课时, 教师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问题之后给予“很好!很棒!”之类的肯定, 如果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 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 就不会产生“被遗忘的角落”。还可以发挥“非语言”优势, 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 (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语言) 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地补充、配合、修饰, 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

3.2 优化课堂教学教法, 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故事表演、做卡片、跳蚤市场、参观郊游等等。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德育目的, 使德与智有机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进行情境表演, 排演儿童剧目等。

3.3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形成和谐友爱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 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及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 在这位老师的课上就会显得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主要以交际为主, 如果学生不敢或不愿开口讲语文, 那么, 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 这个老师的教学也不能说是成功的。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 必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么怎样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是关键。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并不是清闲的, 而是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从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

当然,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 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这既有利于教学相长, 又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融洽师生情感。

4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比较紧迫,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 形式不拘一格, 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和形式, 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怀深情, 学会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 把情感教育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S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有“材”可用,可以更加凸显语文的工具性。但是仅仅围绕教材、教参、练习册而开展的语文课堂,显得非常的沉闷、呆板和枯燥。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要有针对性地扩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提高使用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巧用教材资源,提倡个性阅读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唯“教材”而教,语文教学必将呆板无味,缺失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要认真研透教材,把握教材,吃准教材,让教材成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把教材“研厚”一些,把教材“研深”一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见“材”用“材”,而是见“材”巧用“材”。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现行教材所选课文经典名篇越来越少,如何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语文读本包含了很多经典名著,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语文读本,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倡个性阅读。

二、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资源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我实践,一种是通过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学生的经验教训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建构能力。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知识构成的前提下,开设新的课程,必将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错误资源的价值。教师改生字作业本时,总能发现易错字,而且主要错在字形结构上。教师就可以在下节课的课堂教学上,抽出时间集体纠错,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很显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三、灵活运用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资源价值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执行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生活阅历、知识构成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增长,而且可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这也是在创造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开发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把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金色的鱼钩》时,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同学之间要像老班长一样相互照顾,以实际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认知。

教师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上促进学生快速地成长和发展。教师除了能教好学生教材知识外,还可以编制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课程,如具有广州番禺特色的校本课程《番禺古牌坊现存状况的研究》,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而不把学习当做是一项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与写作的能力。

四、整合有限的课时资源,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

课时资源是师生宝贵的学习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课时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课时资源是师生开展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保证。没有课时资源,谈不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足够的课时资源,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好课时资源。为了保证用好有限的课时资源,教师必须规划好教学课时安排,而不是盲目、毫无计划地开展教学。倘若教师不懂得利用课时资源,学校也应以科组为模块做好整体规划,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与课时资源。教师做好计划以后,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不能使教学计划和目标流于形式,更不能使浪费课时资源成为常态。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可原谅的。

课时资源有它本身自己的特殊性,课时资源没有利用好的话,时间也就过去了,不能重新倒过来算。倘若教师因个人原因耽误了课时,必将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必须整合有限的课时资源,让语文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惟教材而行”,也不是“抛教材而跑”。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整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倡导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四

新安集镇大李庄小学:张楠楠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 1

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

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五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人教版新课标

一、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不仅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差。此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都比较喜欢故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情绪中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授课内容在导入环节插入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正如俗语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导入情境的创设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和探究欲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有位学生中了许多花在自己家门口。每天,他都会给这些在浇水、施肥,渐渐地,这些花长大了,还开出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可是,有一天,下雨了,这位同学赶紧找来雨伞帮花儿遮雨,花儿得以茁长成长。每当这位同学有烦恼的时候,这些花儿就用盛开的笑脸来安慰他。看到花儿灿烂的笑脸,他也就开心起来了。”当学生聚精会神听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即将学生带入新课,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融入到新课的讲授中。可见,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创设表演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或创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锻炼能力、获得知识。而表演这种活动正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要注重恰当的表演情境的创设,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都富有童趣,其中有很多都很适合创设表演情境,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xiaoxue.xuekeedu.com

为学生创设适合的表演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且通过亲身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活灵活现地再现故事人物,这样,扮演角色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眼前就成了演员,其他学生就成为了观众,全体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很自然地进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中,扮演角色的学生会感觉自己成为了课文中的人物,会将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来,使其他学生深受感染。此时,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了真正的主角。由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并且将此人物的说话语气想象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小学生本来就很喜欢表演,于是为了将角色扮演好,就一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进而对人物心理和说话的语气及其神态等进行揣摩,这在无形中也会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见,故事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三、创设生活情境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自由徜徉,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和生活。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给创设一个“产品发布会”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将如何对你的玻璃产品进行宣传和推销,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充当记者或者客户,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并且要适当地进行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而且有效

xiaoxue.xuekeedu.com

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无味,还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6.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 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说明》明确指出:“工具性,指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工具,日常交际的工具,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的工具。”“思想性指语言文字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还 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缺一不可的。”

(一)注意“语言”与“语文学科”概念的混淆

语文学科的相应科学是语言学。内容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根本属性必然要为语言的性 质所制约,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表达心理的符号系统”的形式存在。

语文学科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学校课程是实现教育的手段。语言和语文学科都具有工具性,但这“工具性”的内涵也不是等同的。语言的工具性指的是它 的社会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因此,不能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学习语言文字。“语文学科”与“语言”概念的混淆,会导致只强调语言文字形式方面的练习,忽视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语文的教育功能会被大大削弱,而且学生的语言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二)注意“人文学科”与“线性学科”概念的混淆

语文属人文学科,数学属线性学科。小学语文学科与线性学科既有同一性,又有特殊性。它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文字训练。

(三)注意“语言”与“思维”概念的对立

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二者的同一性。但他们仍有区别。主要在于“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 “思维是认识 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应同步进行。

一些优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语言,并进行思维加工;注意训练梯度的合理性,寓思维程序于训练之中;注意思维的训练层次,在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的基础上,理解“怎样写的”,“为什么而写”;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相机指导,点拨思路;注意结合语言训练,渗透规律,晓以学法,使学生领会课文是怎样读懂学会的;注意技能迁移,促进能力的形成;注意评价学生练习效果时,不仅评判正误,点拨思路,还从速度、深度、有无创见等方面加以肯定。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体现了对学科属性的透彻理解

(四)注意“语言 ”与“思想”的割裂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已成定论。但是,从教学实践看,却体现得不尽人意.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是思维活动的内容和结果,语言和思想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结果,无不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词、句表达出来的,甚至连标点符号 的使用有时也带有感情色彩。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甚至于修饰,无不围绕中心,服务于表情达意。很难说学完了一篇课文,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感触,或体会 甚少,就算是理解了语言文字。没有引起“共鸣”的阅读训练,不能说是成功的。一些优秀教师,“教”书为“育”人,与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注意在钻 1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研教材时,从语言形 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设计训练项目;注意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明”理、“悟”道、“激”情、“导”行;注意以教师之情,启发学生领会作者之情,形成 教育的氛围;注意经常坚持“自然渗透”,使教学形成熏陶感染的过程。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不但注意概念的“外延”,而且更注意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加深认识,定会取得真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观念?长阳县教研室向贤陆老师认为应突出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要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的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 持正面教育和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产生越学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2.教给学 生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辨证教学思想.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是学生终生收益的事,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和突出这个观念,这也 体现了由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转向素质教育的终生行为。如看书、归纳、小结、观察思考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措施、有目的的实施培养,在步骤上可采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分内容实施。在方法上,一是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知道学法;二是必要时专门组织学法知识讲座,集中解决一两个学法问题;三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3.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 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只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 词义不懂的, 查查字典, 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帮助解决。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 (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 提出来。如果学生确实提不出来, 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 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确实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但通过发动学生讨论就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在教学《蜘蛛的网》后, 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 它自己却不会粘住, 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 发动学生, 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 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所以, 学生多看课外书,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 可见, 学生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 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 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广泛阅读, 必能丰富知识, 开拓思路, 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自己“读书”的能力。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便其有自主学习人类无限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不能只是为了考试, 而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 而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 也将是教师的失职。

8.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八

关键词:美育教育;阅读教学;分析理解

审美是一个人知识和修养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随着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的。文字描述的意境美、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表达抒发的情感美等,都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内容。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三个方面,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一项。而审美教育正是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在阅读中感受意境美

文章是作者通过文字的组合形成的文字建筑,在这个建筑里,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作者要通过文字的叙述,为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美好的情感等,学生在阅读这样的作品中,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的优美风景和意境。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就是感受到了美,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实现了。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习惯,将文字中蕴含的美通过阅读显露出来,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比如,景物描写的文章、古诗词、叙事散文等,都可以通过充分的朗读获得文章中蕴含的美感。

二、在熟读分析中体会和感悟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读才能感悟文字中的美。熟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深入理解中深刻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文章的美包括用词美也就是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是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实现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中,感受到这种美。品味文字才能悟出情感,才能体会到美。学生的这种感悟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提高学生的心性和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积淀,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写作中书写美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字词学习的目的是积段成文,作文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重视作文,重视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美、抒发美的情感,都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对待。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9.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篇九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实质性改革一直是当今课改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跳出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模式又是课改的关键。小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多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多元化课堂的开展,能够把语文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丰富知识的良好平台。当然,在跳出语文教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二、当前语文教语文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比较低效。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语文的实际价值,枯燥无味,导致小学语文教学遇到极大的瓶颈。

(一)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随着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在课程设计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就使得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难以适应,对新课标的教材吃得 不透。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味的借鉴与形式化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而且,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自身的知识扩展,总以为小学语文很简单,不需要在进行相关教育着作的研读,进而出现教师实质性的教育理念的缺乏。

(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牵引”式的教学法把知识点直白的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感觉枯燥。而且教学上缺失实践交流的活动课,没有实质性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充足的巩固。诸如教师在对于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中,教师对字母的发音不够准确,在教学中总是用不够标准的字母发单去教学生,而且课堂上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字母发音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

(三)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小学语文的课程应该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只是依据考试的要求,缺失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在阅读上宽泛,没有实质性的阅读价值,而且往往在阅读上出现以“教师阅读为主,学生阅读为辅”的现象;在写作上,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过于应试化,学生在写作上要依据教师的模板和考试的要求去写一些“四平八稳”的.形式化作文,使得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能力丧失。

三、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小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具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且其课程也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同时这也是跳出传统语文教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当然,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真正的跳出这种模式,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做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上更加的注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比较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课改的要求。加之,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样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使得教师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沿袭了多年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育,让教师充分吃透课改的实质内涵,同时做到在制度上约束,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不能形式化,应该加强具体的教学考察,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模式,避免教师“滥竽充数”。

(二)重视教材的主导地位,立足教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实际地位,立足好教材进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输时,不能完全根据实际的考试制度来实施教学。诸如在教材中重视学生课外能力的拓展,而该部分在考试中不作要求,但教师仍然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并且组织有效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查阅。这种重视教材主导地位的方式,可以既做到了立足教材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开拓,而且又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和思维的能力。

(三)在教学上,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教学。我国的小学教育还是以集体的教学形式开展,而且往往人数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展,可以做到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的,来适应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教学需求。诸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男同学的写作能力比较的缺乏,进而可以依据有效的计划,有步骤的加强部分男同学的写作培养,同时教师可以在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课外辅导,来加强其写作能力;如果发现部分的女同学的阅读分析能力比较的缺乏,教师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加强阅读锻炼的计划,计划如何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材料的选择。然后,按照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实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诸多领域的学习缺陷,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使得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和具体化。

(四)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课堂设计与组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以维持教学效果的长久性。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景设置,能够做到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放置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同时,在对情景课程的开展中,增加学生动手训练的环节。例如,在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时,教师根据在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问题创设,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提问和发言的空间,这种做法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待语文上,做到“想学”、“去学”、“乐学”、“好学”。

(五)立足于语文课程,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在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联系实际。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更多的实践课。把对知识的讲解放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课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写实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光在课堂上强调写作的要领,如何去感受实际的生活,进而对作为展开组织和写作,而应该把课堂放置到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在实践课程感觉到实际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当融入自然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这些真实的感受都是作为素材的最好来源,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空洞,而是更多地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四、结语

10.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十

作文一直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个人感觉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尊崇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程度及语文素养体现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尚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求实。

佟沟九年一贯制学校

11.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生命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澜曾经说过:“绿色教育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牵手生命教育。我在《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担当起唤醒孩子们生命意识的重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片段一】

师:经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的斯杰潘老人曾经是一位猎人,猎枪是猎人的生命,只有猎枪才会给猎人收获,可是,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却耐人寻味。

听老师读,(教师深情范读,设疑)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脑海里会闪现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交流:为什么斯杰潘老人的枪一开始的时候是端着的,后来却挂在墙上呢?小结板书:端——挂?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30年前,来到贝加尔湖畔……

教师出示三四自然段,

师: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点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

教师介绍贝加尔湖冰层的厚度,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直尺来,量一量,30厘米是多厚哪!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冰层可真厚,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的冰层。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

学生朗读。

师:当时的天气真冷,冰层真厚,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克噜——克哩”的叫声,点出,老师读,指名读。老师指出: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再指名读。师:你似乎听懂他们在讨论什么吗?学生回答: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点出这句话,(你真聪明,说到天鹅的心坎上了。)谁来读?师:此时天鹅们的心情,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吗?学生:焦虑、失望、着急、担心

学生朗读

师:北风呼啸,冰封湖面,天鹅们没有吃的,它们的生命危在旦夕,真是让人担心哪!让我们通过朗读三四自然段来感受当时天鹅们的焦虑之情。

这一环节,老师用猎枪导入本课,引起学生思考:斯杰潘老人,是一个猎人,按理说,猎枪是猎人的生命,但是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就离开了湖畔,并且从此再也不打猎了?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贝加尔湖的冰层有多厚,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天鹅们此时面临着多大的危机,它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指导学生体会天鹅们的心情,再展开朗读,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二、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俗话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使孩子们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点在语文课中是值得学习、討论与探究的。

【片段二】

单独出示第5自然段,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老天鹅破冰的句子,找出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在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1.腾空而起。理解词语意思:向天空飞升你能做做动作吗?(理解腾空而起)它为什么要腾空而起呢?这样下落的冲力就比较大。老天鹅用力之大。一起读好这个词语。2.扑打。它是怎样扑打的?①重重地扑打为什么老天鹅要重重地扑打?指导读好重重地扑打。②胸脯和翅膀。师:如果你的手掌是老天鹅的胸脯,课桌是冰面,谁来重重地扑打?学生做动作理解原来老天鹅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还怎样扑打?③像石头似的

师:石头是坚硬的,老天鹅是血肉之躯,怎么会像石头呢?指名回答。……师: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又是怎样一种高尚的情操?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把此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这个片段的教学,孩子们认识到了一只为了大家,而甘愿自己牺牲的老天鹅。老天鹅的行为是多么的感人,它虽然是群体中,年龄比较大的,但是它不顾疼痛,不怕冰层多厚,都要将自己的躯体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是无数次。不然,群天鹅就会被冷死、饿死。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虽然宝贵,但也很脆弱”。因此,要通过语文教育让孩子们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三、启迪孩子们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活”,更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活”,要启迪孩子们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学习《天鹅的故事》中,我紧紧地抓住文章主线,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说写中,感受天鹅们的顽强, 对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

【片段三】

师:在老天鹅的带领下,群鹅是如何破冰的?

1.作者在写老天鹅破冰时,是抓住老天鹅的动作来写的,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群鹅破冰的?2.学生回答。3.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天鹅?(学生交流,老师板书“团结拼搏”)4.补充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和谚语 (团结合作……)5.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水面在迅速扩大,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6.是的,天鹅们也在 “克噜——克哩——克哩”叫着,好像在说

引读:“兄弟们哪(师),加油(生)!齐心干啦,加油!”

语文教师应帮助孩子们确立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在日积月累的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顺应自然、忘却得失、远离功名的洒脱与淡泊名利、超然生死的人生观;让孩子们感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有机联系,才能超越自然,找到生命的价值之本。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篇十二

一、前导: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凡上档次的超市, 开张之前, 总要大张旗鼓地做前期宣传, 为了赢得顾客, 还会来些比赛中奖之类的活动。同样在小语教学中, 在每上一个单元每一课之前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前导性的学习准备, 为新课的学习作些宣传, 调起学生的胃口, 为新的学习张力, 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以款款的深情步入新课的学习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导学片断:

(1) 通读全单元, 你如果是编者, 你能说出几条理由来说服别人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的道理?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有的同学说, 22课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都谈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维的通豁, 读书起了重要的作用;23课《学与问》沈括在实践中发现山越高, 温度越低;24课《大自然的文字》中由小熊星座找到北极星从而确定了方向, 由砧状云从而判断雷雨,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从实践中读书。综观这一单元, 都围绕着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之间关系来说的, 所以归并到了一个单元里面来了。有的说, 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实践很重要来讲的, 所以归并在同一单元里的, “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实践, 到大林寺实地去看了才知道实情, 这是实践, “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 注意观察”这也是实践, 读死书是没用的。

(2) 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讲要重视实践的内容或从生活实际找出例证, 写一篇关于实践很重要的文章。

(3) 搜集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故事。

上面讲的对一个单元的前导, 而对于一课的前导, 可以更多地在课文背景等外围内容上包抄, 从更高层次来俯视课文, 而不是为了将新课的内容重点让学生去提前背练。对一个单元的前导, 笔者更多会从多方面的联系入手, 由一课看全单元, 由一个单元而联想到其他, 做到由点到线, 最终组成一个面。

二、运营:大珠小珠落玉盘

谈到超市文化,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 到超市去, 不管是大生意还是小生意, 老板和服务人员都会把顾客当上帝, 笑脸接待, 欢迎光临。只有这样, 才能财源滚滚, 才能“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们都是我们的上帝, 都是我们应该要热情接待的, 学生的回答不管他们是否到位, 只要有一点可取都应要给予肯定, 只要他们乐于解答, 有这份热情, 我们都要珍惜这份人气。超市里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会选择不同价位和分量的商品, 同样, 我们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 满足不同学生。超市是开放的, 顾客来了, 可以自己去决定去选择, 强加和绑架消费是行不通的。同样, 我们的小语教学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他们想做的, 我们让他们多做些, 不想做的少做些, 也可以不做的, 这样一说, 作为教者在教学设计时, 就要给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笔者在教学中, 经常性地设计作业超市, 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作业。也经常性地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让好中差学生都有能够发言表现的机会。如《学与问》教学片断:现在我们一起来读第4自然段, 谁能把这一段读出来?谁能把一段读流畅?谁能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出来?谁能把一段像讲故事一样的讲出来?在这里, 同样是读, 所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 各种问题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 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就人而言的, 而不能单纯地就着要求而言。

三、推进:却坐促弦弦转急

超市的规模许多时候是借着顾客手中的钱越做越大的。小语教学, 许多时候是借着学生的嘴和手越教越“火”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笔者基于对生命的深层理解和对语文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解读及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借鉴超市文化, 笔者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通常不急于点评, 而是偶尔助推一下思维, 就如商场的营销, 不必急于推荐商品, 而是肯定这个顾客的眼光、品味, 进一步引导眼前选择的前瞻性, 这时顾客会有更多的联想, 也会带起其他顾客的联想, 让学生讲一讲, 停一停, 想一想, 往往会带起学生更多的思维, 也会带起别的同学和教者的进一步联想, 甚至会产生一种顿悟。如《学与问》教学推进片断:你知道《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全文吗?你能说给大家听听吗?你能找到有关《大林寺桃花》的背景故事吗?在这一段里, 作者写得如身临其境一般, 本文的作者也不是那个朝代的人, 她怎么能知道得这么详细呢?你能选择你所喜欢的一首诗, 像作者一样想象出其中的一些小细节吗?《大林寺桃花》讲情趣, 也含有道理, 你学过的什么诗像这类的, 又有情趣, 又包含道理?在这个设计中, 不仅是注意了难度的递升, 更重要的注意到了推进的节奏变化, 达到却坐促弦弦转急的效果。

1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十三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邯郸经济开发区北屯头小学 韩林芳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转眼间已经工作8个春秋了。回首八年的教育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赞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事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爱,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甜甜的微笑。

每节语文教学课,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等一等„„”给拽住脚步。有时候是为个别辅导学困生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解的疑难给拌住了,有时侯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很乐滋滋地倾听着、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

记得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接的是二年级,又是班主任,刚走进班的第一天,我就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全班学生连自己的姓都不会写,我一个一个看,一个“裴”字,学生都写得五花八门,一时还有点接受不了,一堂课上,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当时班上有几名男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甚至达到四、五次。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后来,学生的名字会写了,他们也很高兴。

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学生调皮,上课不学习,下课专门抄写作业,当时,我很生气,每天就是批评,但收效甚微,后来,我每天给每个同学做工作,谈心,原来是批评过度,挫伤了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语文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表演会活动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所以我认为,孩子们的心是一片海,宽广而深邃。一石投下,可能悄无声息,也有可能溅起一片涟漪。老师的引导就是这块石,等待着去发现这片海洋的宝藏。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我们说,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文本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语文课堂本就是个充满感情,注重情感教育的地方。当我们总是感叹于现在的孩子少了爱心,太过自我时,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需要表达,需要倾诉。

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有一篇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谈“孝”。我这样给学生讲,我出示了电视中曾经播放过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的妈妈洗脚。还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患病的父亲去上学。像这样深深触动心灵的事我们身边有

很多,希望同学们能把你认为最感动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起初,大家都在说电视,网络上的所见所闻,的确使人感动。其中,有个叫王含雪的女同生说:“老师,你知道吗?有一次我看到妈妈的肚子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妈妈说那是生我的时候留下的。我觉得好疼啊,平时我的手上划了道小口子我都会流眼泪。妈妈的伤疤那么长,那么深。一定痛死了,妈妈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而我还惹她生气,甚至不知道妈妈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觉得我不是个好孩子,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说着说着,她早已泣不成声,晶莹的泪水已滚落下来。这时,教室鸦雀无声,我们都被感动了。她对妈妈的真情流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同龄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动!

接着许多学生也讲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同学们都听着听着,潜移默化中都感受到了什么是“孝顺”,懂得了父母起早贪黑是为了自己,自己应该好好学习来汇报父母,同时也进行了感恩教育。还有一次,我上作文课时,由于学生的视野较窄,想象力不丰富,写起作文来无话可说,也成了我的难题。首先我让学生看作文书,他们看的作文书也是相同的,写起作文来写的也一样,老是跟抄写的一样,有时在考试遇到了与平时同样的题目,学生写的也一样。甚至被领导认为让学生背诵的作文,实际上是学生的作文书相同,看的时间多了,就记住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很多锻炼写作能力的小游戏。起初,每天上课前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我讲我的小故事”。在这里,同学们有的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故事,小笑话;有的

讲述自己在假期和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记忆深刻的事情。从起初的一小段到最后讲的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我知道有了“说”的经验,就有了“写”的材料。

于是,“日记”开始上场了。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字数不在多少,感情却要真实。每天我进行批改后,都在班里逐篇讲解。同学们或多或少的窥探欲使讲解变得格外有吸引力,要么捧腹大笑,要么点头称是,就这样无意识的收获了。

现在,再看看他们的作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可是还是不够动人。于是,我又设计了新的口语游戏。让同学们每个人写8个感兴趣的词语,这样全班就是近200个词语。放在一个盒子中,让同学们抽取任意4个,构思成一个小故事。同学们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有着那么多新颖的创意的想法,让这个游戏趣意盎然,回味无穷。在这其中,同学们对事件的构思和连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给了作文题目,几分钟就迎刃而解。

上一篇:大艺团相声小品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守望相思树》心得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