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与中国梦(精选11篇)
1.百年历史与中国梦 篇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哀叹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落后就会挨打。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约不损,无战不败,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危如累卵、大厦将倾的时刻。
在沉沉的暗夜里,在厚厚的冻土下,一粒梦的种子也在深深地植根、悄悄地萌发,这就是民族复兴之中国梦。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多少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无数英雄豪杰奋起抗争,古老中华民族踏上了一条充满悲壮、充满艰辛而又浩气长存的复兴之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国家
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昭告了中国梦!
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中国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欲使这个新兴的概念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践行中的自觉行动,我们必须完完全全的理解“中国梦”这个词中所孕育的深刻含义。
我认为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个人三位一体的复合梦。叶再春认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梦,不是、也不可能是‘单向度’的梦。从个体看,它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从集体看,它是强国梦;从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富民梦是基石,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三者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只有三个梦全都实现,中国梦才算完整、完美。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如今改革在出发,改革在扬帆。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接近这个伟大的目标,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百年追梦,中国追梦!
2.百年历史与中国梦 篇二
20世纪初期, 中国大地风雨如晦, 国家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面对危机, 救亡图存成为那个时代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全体国人的内心诉求和共同主张, “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 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一些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主动放弃陈旧的救国理念和救国体制, 尝试学习研究各式崭新的思想理论, 开始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种“新国家”的主张。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并积极投身到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去, 谋求建立一个“五族共和”、“振兴中华”的民主共和国。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提出“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 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 “青年人要真正觉醒, 共同创造一个理想的‘青春中国’”。1920年, 青年毛泽东则更是旗帜鲜明地探讨“真假中国”的真理与谬误, 提出“我只为要建设一个将来的真中国, 其手段便是要打破现在的假中国”。周恩来在12岁时就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 19岁就孤身访日赴欧, 探求救国真理, 最终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革新中国的道路。从中不难看出, 以他们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的中国先进青年已经真正觉醒, 开始摒弃旧思想、旧传统、旧体制, 都试图提出新思想、新传统、新体制, 开始明确了要构筑真正的“中国梦”。
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青年人最初提出并探索了“中国梦”, 这与“中国梦”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并不矛盾。近代史从开端到演变发展, 进入20世纪初期是一个历史过程, 同样, “中国梦”从酝酿到成型也是一种前后延续的关系。之所以不能将20世纪以前的“中国梦”称之为真正的、业已成型的“中国梦”, 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还是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 这些变法或革命代表的不是全体中国人, 复兴的不是全民族独立自主的新型民族国家, 而还是代表少数人的旧式封建国家和封建体制。因此, 只有为全体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福祉的“中国梦”才是真正成型、真正伟大的“中国梦”。
二、青年运动在“中国梦”进程中历史贡献巨大
“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 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自觉奔赴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这是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对青年人的赞誉, 这一讲话充分肯定了青年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而且, 大量丰富的历史和实践也表明, 青年运动在党的领导下, 在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 中国青年运动虽然有过“五四运动”的辉煌, 但是由于其分散性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青年运动难以形成大气候, 发挥大作用, 甚至是难以持续下去。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青年人作为进步精英的重要构成力量, 作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逐步被吸纳到党组织中去, 作为党的骨干力量的组成部分而发挥领导作用。1922年,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有了崭新的组织形式, 有了自己的斗争方式, 从此开辟了新的征程。
青年人及青年运动无论在革命时期, 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都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满怀革命理想的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 在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 抛洒热血, 英勇奋斗,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新中国的成立, 为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运动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 提出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忘我劳动, 艰苦创业, 竭诚奉献, 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三、当代青年要把“中国梦”作为人生追求的主题
“中国梦”不仅包含着国人的历史记忆, 而且进入当代, “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仍在不断地向前延伸。当前,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新的嬗变, 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同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并存发展。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其理想观念、价值追求最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当前青年人正面临着理想和信仰危机, 表现为理想价值观的层次错位, 在处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上, 个人理想往往实在, 社会理想往往虚无, 二者的地位及作用恰好相互颠倒, 难以找到共性和结合点。这就需要中国梦来赢得青年、凝聚青年、勉励青年。
青年人要把“中国梦”作为自己个人“大梦”的主题, 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凡在寄语青年时, 都非常关切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都勉励青年人坚持远大理想, 在为远大理想的奋斗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 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历史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 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当然, 把“中国梦”确立为人生追求的主题, 并不意味着个人不能有梦想, 反而正是勉励青年人在实现其个人梦想的人生道路中越来越接近“中国梦”, 越来越融入“中国梦”。
青年人既然要追求人生, 追求“中国梦”的主题, 就要行动, 就要实干。“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青年人也是如此, 越努力, 越实干, 就越能在“中国梦”“两个百年”进程中顺利实现个人理想。
实践和理论都表明, 中国前进的方向不会改变, 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在条件愈益充裕、道路愈益宽阔的“梦想”征途中, 青年人一定要敏锐地抓住时代的主题, 发扬百年青年运动的优良特点,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拓深拓广“梦想”舞台, 使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要:青年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以来, 青年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下, 青年人更是要牢牢把中国梦继续作为人生追求的主题, 勇于担当, 努力实干, 使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3.百年中国梦 篇三
历史上的中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这样一个“老大帝国”,却因内忧外患屈辱地走进了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统治的弊端导致中国在世界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中停滞不前,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发动一次次对华侵略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自由成为中国最大的梦想。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抗争。
然而,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已经是积弊沉疴,不管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均不能根除封建制度的弊端而救中国于水火。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近代“中国梦”的故事由此开始。
除了推翻帝制之外,孙中山还有一个历史贡献,这就是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这个号召虽然不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宏大,但近代以来它一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响亮口号,因此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提出起到了积极的准备作用。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振兴中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变迁折射出一条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
但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没有取得成功,挽救民族危亡的担当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希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为动员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步地实现工业化,赶上世界现代化的进步潮流,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启动了实现中国梦的新纪元。
自主发展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是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实现复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面对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国内困境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开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实现自主发展梦。
1953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一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在自主发展的号召下,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建设热情共同实现梦想。1963年,山西大寨人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誓言,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成为全国农业的旗幟和学习的榜样,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全国许多地方改造自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
也是在这一年,经过3年多的奋战,位于东北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完成探勘和建设,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工业学大庆”运动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引下,中国迅速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生产体系,在1979年提前实现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目标,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富民强国梦
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人就开始追寻真正的独立、繁荣、富强的中国梦。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富民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许许多多个人和企业,在给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奋斗成功的本身就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以十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nlc202309031822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继之是一场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多层次改革
所有制改革打破没有多种所有制相互竞争的旧局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起多方面的积极性,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随即形成。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动起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积极性。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中国实现富强梦的另一重要决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7倍,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荣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全面小康梦
进入新世纪,富民强国梦又有了新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1984年3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既借鉴了儒家文化中“小康”的概念,同时又赋予传统“小康”新的时代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民强国梦的新追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实现社会主義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小康梦的郑重承诺。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让小康梦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亿万人民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
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今天的中国,
个个梦想成为现实,人民在住房梦、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互动交融中,民族复兴的梦想仍在继续,中国梦奏响了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编辑 杜启洪
4.百年潮 中国梦 篇四
申请入党后,为了学习我党先进知识,向党组织靠拢,我观看了百年潮中国梦节目,该片气势恢宏,贯彻了党中央先进的指导思想,颇有感触,同时观看《百年潮·中国梦》也使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深刻。
该片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切入,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崎岖再起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心灵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要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盛的中国。
这部影片深深地反映了总书记指出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勤劳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历史已经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教训。更不能只沉迷当下不进取,不奋斗,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有发展,才会有进步。要知道,我们取得的成就,与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为了不让老一辈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们也应加被努力。
中国梦是中国的梦,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无数国人的梦汇聚在一起,凝聚成的就是中国梦,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有艰辛,也许会遇到阻隔,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中国梦这个信念,我们必定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万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气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有梦想却不为之奋斗更是可悲,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自身价值,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个人梦只有融入强国梦、强军梦,追梦的空 间才会更广阔,圆梦的实践才会更踏实。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明白了中国梦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梦想成真,所以我们要追随党的脚步,宣传党的建设,听党指挥,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一个梦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国家。家门即国门,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出彩人生。
5.百年潮中国梦 篇五
2014年05月26日13:49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刘阳)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电视台和学习出版社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历经半年的精心创作、反复打磨,已制作完成,将于26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百年潮·中国梦》纵论古今、大气磅礴,全方位、多侧面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了“中国梦”一经提出释放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
《百年潮·中国梦》共分五集:《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它多维度诠释了“中国梦”的历史成因和时代内涵,是全面、生动解读“中国梦”的精品力作。《百年潮·中国梦》是一部追思历史、关照当下、憧憬美好未来的大型电视政论片,它告诉人们:“中国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着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传导出13亿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勃发的正能量。
6.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 篇六
观看了五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该片以赤子的情怀和民族的气派,以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振聋发聩的讲述,描绘了百年来亿万中国人艰辛而执着的追梦历程。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是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探索、浴血奋斗的民族蓝图。该片以图文并茂、形声互动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国道路探索者和中国普通大众共同的民族情感。既有政治与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文学与艺术的精准和美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观看了该片,让我对先辈们的不懈奋斗和艰难探索而崇敬不已。为了实现“中国梦”,一代代,一辈辈的中华儿女,曾付出了太多的艰难和努力。早在1840年,无数中国人就开始了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了不懈抗争,林则徐、孙中山、谭嗣同、李鸿章等一串串追梦者悲壮的身影,每一个中国人都尝够了梦之破灭的滋味,那都是一场场噩梦、凉梦、苦梦。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迪,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都是梦之先觉者,进而开创了中国人追梦的新历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梦的过程,步履蹒跚,涕泪交零,但追求“中国梦”的意志和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正是由于这些先觉者的前赴后继,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出苦难,人民才能当家作主。中国的百年强国梦走的极其辛苦,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牺牲了无数的生命之后,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不忘历史,不忘先辈的毅力和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观看了该片,更加强化了我的民族认知和认同感。看到百年来无数先烈们为了追逐民主、自由、富强的中国而抛头颅、散热血,我为中华民族的苦难而感到痛心,也为中华民族能涌现出这么多英雄儿女而自豪。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逐步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国家强盛了,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和谐了,中国不在是被人耻笑的“东亚病夫”,而是已一个巨人的傲然身姿屹立在地球东方,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观看了该片,更加增强了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在欣喜的看到中国近百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在为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却依然生机盎然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先辈们为了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而奋斗,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也应该不负历史和民族的重托,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前进大旗。
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可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承担着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责任,要实现“中国梦”,铁路强大的运力支撑必不可少。正如水流汇聚成小溪,小溪汇聚成湖泊,湖泊汇聚成大海,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就是那大海的一滴水,虽然个体微不足道,却是大海波澜壮阔、能量巨大的一部分。
7.百年历史与中国梦 篇七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说明初中历史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了首位。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历史知识, 更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历史课程目标的核心与灵魂, 不少教师已经注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中也有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目标的环节。然而,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
1.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实践教学中, 由于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和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大量的时间被历史知识的灌输和一些不必要的讲解与讨论占据。一些教学中的形式环节, 导致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课堂上渲染爱国主义情感。这些问题反映在教学目标上, 即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割裂开来。从教学效果上看,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尚没有实现。
2.“填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不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并不是以往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 “填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要不得。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整个历史事件线索的完整, 缺少历史情境的设置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注重对爱国人士的阶级分析, 缺少对爱国历史人士自身的介绍;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宣讲, 缺少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
3. 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误区。
当今社会思潮复杂活跃, 传播的途径逐渐多样。某些学生自身缺乏判别能力, 再加上教育者本身素质的限制,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功利性”的爱国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二、“中国梦”引领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学习意识, 提高素质能力”。作为历史教育者,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理清爱国主义教育范畴, 拓宽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视野。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 我们不能简单地改变教学形式, 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设计相应环节。在教学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是简单体现在唱一首歌、喊一句口号上。这些形式化的环节不仅生硬而且多停留在表面, 使情感目标标签化、符号化。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作为一个互相结合、联系紧密的整体的。所以, 合理的教学目标理应包含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根据整体教学内容自然设计出且融于教学的整体三维目标之中的, 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所以,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
教师利用“中国梦”的巨大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博物馆、历史遗迹、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资源,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培养树立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服务于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历史课程要切实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取代以往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 才能突出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 创设历史情境, 让爱国主义教情感上升为自觉的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在情感层面上, 爱国主义情感应由理性回归, 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态度价值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在教学实践中,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指出国家成就, 还要强调国家耻辱。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给学生强调国家的耻辱, 就是为了让学生铭记祖国历史耻辱, 知耻而后勇, 培养爱国情感, 树立民族责任感。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丰富有趣的史料, 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出富于想象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环节时, 要遵循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知规律。教育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 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分为依从、认同和同化, 这样的过程经常被概括为三个水准:经历感受水平、反应水平、领悟内化水平。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首先要对历史课程内容感兴趣, 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建立感性认识。其次, 学生在经历感受的基础上, 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后, 学生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 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某种价值观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的情感本身就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情感产生共鸣, 自由地表达观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具有生成性, 爱国主义情感才能上升为一种态度、一种自觉的价值观。
3. 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高尚品德。
“中国梦”指出:“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 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 “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 还是属于世界的。结合初中历史教学, 伟大的爱国精神不仅存在于中国的杰出爱国人士, 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爱国人士。国外也存在不少爱国人士, 如华盛顿、林肯、甘地、玻利瓦尔、戴高乐等。要使学生知道, 爱国心或者爱国主义精神是广泛存在的, 是被全人类认可的高尚品德。
4. 中国梦、校园梦、我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梦想在每个人脚下,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教师通过中国人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等内容, 让学生理解爱国不是空谈, 爱国主义不能是功利性的爱国, 而应该倡导学生怀有富于实践的爱国主义。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强调爱国理论, 强调个人对国家的义务。其实,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树立学生的个人实践相结合,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知道, 作为公民, 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范围。强调爱国主义也体现在爱国与守法相统一, 任何超越法律界限的“爱国”都不是真正的爱国, 而是误国、害国。爱国主义是集情感、认知、行为于一体的价值体系, 以爱国情感为基础, 以爱国认知为导向, 以爱国行动为归宿。教师引导学生将爱国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学生不仅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认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更加自觉地将中国梦内化为“校园梦”、“我的梦”。
总之,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首要目标, 是一个应该深刻探讨的主题。新时期下, 将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爱国主义精神信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每一个历史教育者的自觉责任。历史教师承载之重, 我们应该扎实工作, 不断努力,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摘要:“中国梦”是指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 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 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 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担当重任, 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和重要途径。新课改下, 课标再次强化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所应该肩负的对学生人格、情感和思想塑造的责任。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对于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秀丰.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 2014, 2.
[3]公茂虹.读懂中国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4]叶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8.百年影像里的中国梦 篇八
2014年5月末,这张照片将与其他119张摄影作品一起,远赴法国巴黎展览,共同展示《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与道路》主题。
“我想借此表达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寻梦的过程,而不是寻梦的结果。”策展人、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如此说。
几个月前她接到这个策展任务的时候有些懵:“中国梦?谁能说清到底什么是中国梦?”但在翻阅了新华社档案库中几十万张老照片之后,她慢慢找到了答案:中国人寻梦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语”中,她写道:“我们试图回答读者的疑问: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群体,如何在悲欣交集中坚持自己菲薄的梦想,这些梦想怎样一次次被打碎,又一次次被重新燃起……”
中国生存智慧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
1921年,年轻医生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院,和同学们在解剖室学解剖。这位把五万个婴儿接到人间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在这里开始了她一生的跋涉。
1931年,戏曲家梅兰芳与西方朋友站在一起,身穿典雅的短襟外衣加长袍,其他人西装革履,而神色上则显出完全的平等与尊重,让人感慨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不卑不亢的态度。
1949年,一位父亲与大大小小14个孩子站在一起,男孩穿短衫,女孩着素色旗袍,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位父亲是一名律师,刚刚获得政府颁发的“最佳父亲奖”。
1949年,漫画家张乐平与《三毛流浪记》剧组在一起,“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个子瘦小,瞪着大眼睛,顶着三根头发,蹲在半人高的墙上。
1957年,河南,群山峻岭中,几名身穿棉袍的儿童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操。尽管没有像样的操场,四周环境看起来也颇为恶劣,孩子们的动作却一丝不苟。
1957年,某个光线昏暗的下午,老技师多宝臣正埋首案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修复文物。在故宫,有许多传统技师与他一样,一辈子与文物相伴,度过几十年孤独又充实的光阴……
这些都是《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与道路》主题展览即将展出的照片。年代悠久的黑白摄影,经过时间的淘洗与沉淀,透出一种既庄严又感伤的味道。
尽管这是一次官方展览,这些影像却没有像以往类似项目那样,老套地聚焦于戏剧性的生活表象、跌宕起伏的大事件、工农业生产成就,反而更多关注不同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样式和生活态度。也正因此,观者将从这些影像线索中发现已经失落的记忆,追溯中国人百年里的来路,或许也将从中隐约找到未来的去向。
陈小波在电脑上浏览着这些照片的小样,一幕幕日常场景在她眼前飞快掠过:“对外报道不是宣传,我们不能硬塞给别人人家不想要的东西。好好说话,不用太大声音,人家自然能听得见。”
为了选出参展的120张照片,三个月中,她至少浏览了30万张新华社的老照片。她惊叹感慨,从上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中有大量迷人的作品,它们让人感到今天我们早已遗忘的中国人曾经拥有的纯净、笃定、蓬勃。
相比之下,70年代的照片相对难选,因为内容千篇一律,多半是全国各地的红宝书、红袖章、大批判、工农业生产的简单记录……照片数量也显著下滑。原来优秀的摄影师们,不是离开了一线工作,就是被迫放下了相机。
80年代初情况稍有好转,照片里的内容多元丰富起来,往返于城乡间的长途车上挤着鸡鸭鹅,烫着波浪头穿着喇叭裤的青年在广场约会,天主堂的修女们逐步恢复日常宗教活动。
进入新世纪,摄影作品的数量和内容更是呈爆炸性增长,让选片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在反复筛选比较的过程中,陈小波逐渐找到“中国梦”的答案,这也将是这次展览的核心主题:“你会从中感受到,中国人面对困境独有的气质,那就是含蓄、隐忍、苦中作乐、随遇而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生存智慧,它真的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
不看金牌,只看志愿者
《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与道路》主题摄影展,是为了配合中法关系五十年,由新华社组织承办的一次大型摄影展览。展览在位于法国巴黎圣奥诺雷郊区街85号的 “新华影廊”举办——这里于2012年被新华社买下,是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一个实体影廊。
圣奥诺雷郊区街在巴黎名声显赫,不逊于国人熟知的香榭丽舍大街,这里汇集着全球顶级的旗舰店、艺术画廊和拍卖行,距离影廊不远处的55号就是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法国媒体开玩笑说,很难想象法国人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买一家400平方米的大画廊。
2013年,“新华影廊”已经举办过一次大型展览,主题为《回眸——中法关系五十年》,展览当日,很多法国政要、学者来到展厅,前总统吉斯尔卡·德斯坦和一些见证中法关系发展的人惊讶地从照片上看到几十年前的自己。这个展览策展人正是陈小波。
陈小波说,策划如此大型的国际展览,需要不断调整思路:“我会想外国人到底想看什么?他们会在什么样的照片面前停下来?”
以前常见的对外交流展览,大致是一个不漏地梳理大事件,国庆、军演、港澳回归、奥运金牌……再加上唐人街、留学生、各式舞龙舞狮划龙舟民俗活动,“基本就是一片红,但西方人并不理解每张照片上莫名其妙没有内容的笑容。”
2007年开始,陈小波几乎每年都在国外做展览,她注意到:那些简单地分为“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的“八股式”策展,西方观众很少有人理会。这是为什么?
2009年,陈小波携新华社展览《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参加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后来她在策展论文《温和的展览,坚定的立场》中这样写道:“我们将如何锤炼自己沟通的诚意,拿出更具专业水准、更具文化深度的展览?我们将如何锤炼自己的世界眼光、如何找到可以通用的国际语境,说大家能听懂的话?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把宣传的意味降到最低,把中国真正的好东西源源不断地拿出来,让西方人不至长时间迷惑在红灯笼、舞狮、唐装、功夫、茶等唐人街符号里?我们需要有怎样的常识、耐心和胸怀,才能回答西方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陈小波将选择照片的标准归纳为三点:历史性、诗性、情感力量。她尽可能避开大事件、名人,“中间状态是我们最可以表现的,也是最有空间的。”
从2009年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开始,很多在国外进行的展览采取的是双策展人制,陈小波认为,这种东西方文化沟通非常必要。比如和比利时策展人邮件讨论要不要选2008奥运会的片子,要不要汶川地震的片子,对方明确说,他们不想看中国得了多少金牌,更想看奥运会上中国志愿者的表现;不想看汶川地震惨烈的景象,更想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在地震中的反映。
陈小波的选片原则逐渐清晰:中国老百姓独特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延续与传承;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状态;画面信息量大、有发展、变化的痕迹;符合西方读者视觉阅读的图片;会在时间和历史中说话的照片。不选的图片是:过于贫穷、边缘;过于欢乐、做作;极端事件;国家建设、大型工农业……
“原来中国也能拿出这样温和平实、真实的展览。”每次展览结束,陈小波都会听到这样的评价,她认为这是最高褒奖。
拂去新闻元素还能存在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1983年,陈小波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做编辑。从年轻时开始,她就常泡在档案馆翻阅老照片。那时图片没有电子化,要在贴着小片和说明的小本子上翻,每次翻上一二十本,鼻孔就会被灰尘弄黑。她隐约感觉到:摄影是记录更是记忆,这些饱含记忆的照片就是历史。
后来,通过采访新华社老摄影家、做图片典藏,陈小波对新华社老照片的熟悉程度与情感与日俱增,这让她可以驾轻就熟在资料库800万张照片中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对老照片的挖掘,筛选新照片反而更加困难。如何以有限的图像概括当下中国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陈小波说,比大海里捞针还难。“我要的是状态、状态、状态,但现在记者大都追着新闻事件,拍的都是事件、事件、事件。”
她认为,多年后,无论是典藏还是展览,那些拂去新闻元素还能存在的照片才是好照片。那些更默默追寻梦想的状态才更有力量。
有时,陈小波会直接向周围的朋友索要照片——他们饱满而丰富的生活,更能诠释“中国梦”。
她随口就能举出一连串例子:80年代中国芭蕾舞团首席舞者王艳平,今天成为一名收藏家、摄影家;女诗人、雨林学者李旻果与丈夫马悠二十多年来扎根西双版纳,把一片片芭蕉林变成雨林,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两个女儿继续跋涉在山谷;社会学者画儿在泸沽湖边一个只有28户人家的小村庄驻扎十年,把文明带到那里,把摩梭人真实的故事带出来;物理学博士棉布,如今在798打理画廊,每日作诗作画……
9.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 篇九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是中华儿女人人梦而追之、想而逐之的“中国梦”。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中华民族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路上披荆斩棘、千击万磨、矢志不渝,实现“中国梦”就得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能书写新的中国故事,
脚踏实地昂首阔步,坚持中国道路。“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代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艰辛探索而来,它是一条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检验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得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道路,既要脚踏实地的走,更要昂首阔步的走。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坚持中国道路,就是开启了复兴之路、追梦之旅。
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弘扬中国精神。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有了精神,就插上了使梦想变成现实的飞翔的翅膀。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当每一位中华儿女像屈原、岳飞、文天祥一样爱国如家之时,只有当每一位炎黄子孙像“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一样敢为人先之时,那中国梦瑰丽的蓝图将在中国精神的激励下被描绘得异彩纷呈。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凝聚中国力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当13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之时,那用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的磅礴力量不仅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也可把“蛟龙”送达深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当国梦和家梦相互交融,当民族梦和个人梦连为一体,蓄势待发的“中国梦”航船必将如离弦之箭追风踏浪、一路前行。
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书写中国故事。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小梦”,而是做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中国梦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和平之梦,也是推动各国合作共赢的友善之梦。中华儿女只有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百年激荡,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一定能博采众长书写出新的历史篇章,一定能群策群力书写出民族复兴新的传奇故事。
10.《百年潮 中国梦》观后感 篇十
梦想是一个人对于幸福的希望,梦想是一个民族对于未来的憧憬,梦想是一个国家对于发展的期盼。总书记为13亿中国人描绘了一幅的“中国梦”的波澜壮阔的愿景:“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中国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个梦想,既是面对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不断为之奋斗的仁人志士的最后呐喊;也是身处当代繁荣富强的中国,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这个梦想如同一缕冲破乌云的阳光,贯穿了历史,照进了现实。“中国梦”的伟大愿景,可以唤醒五千年中华古老文明的灵魂,也可以凝聚起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力量。在追梦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党和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终究造就了今天可以震撼世界的中国。在前进之余,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回忆下百年来的经历,看清历史,才能激励自己,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加顺畅。
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正确认识它的深层内涵。第一,“中国梦”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党永远是正确的,只有跟党走,个人才有出路。第二,“中国梦”的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中国称霸世界之梦,而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一起,共同发展,走向和平、繁荣之梦。第三,“中国梦”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它既是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正如总书记所阐述的那样:“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1.百年历史与中国梦 篇十一
《羊城晚报》消息,近日,《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入选诗人有自五四以来两岸三地的300多位诗人。包括最近几年颇引争议的“羊羔体”、“废话体”等代表诗人,竟与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徐志摩、余光中等经典作家并列上榜,令此书更具争议性。有批评者认为,此书漏掉了一些重要诗人,选入了一些不该入选的诗人。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诗歌出版项目,该套丛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程光炜担任主编,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的30位中青年诗评家担任编委,共分30卷,收录了从五四新诗发轫到新世纪以来的300余位诗人、共计1万多首优秀新诗作品。
【百年历史与中国梦】推荐阅读:
百年追梦——《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10-30
坚定三个自信,共圆百年中国梦09-16
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11-18
小学百年追梦演讲稿10-03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演讲稿-文档11-08
百年中国解说词06-24
《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08-12
百年中国纪录片解说词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