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共10篇)
1.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一
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一、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 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不断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其开辟经历了一个艰辛而曲折的过程。早年, 毛泽东就提出,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 不能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在这一时期, 他相继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毛泽东对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在探索过程中,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 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在改革开放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 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既不封闭僵化, 也不改旗易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各方面制度、体制也随着探索的深入不断确立和完善, 在实践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党的十七大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对此又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
[1]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 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首先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 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社会主义制度与
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到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让世界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潮。西方社会普遍认为, 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成为历史,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名词, 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 自由资本主义是通往未来的唯一发展道路。然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让世界重新瞩目社会主义。特别是西方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的发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 也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希望。”
“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找到了解决时代课题的途径和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让西方重新认识了马克思倡导的社会主义理论。”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些西方学者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吸引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因为, “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自身发展, 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讲, 中国提供了新路”。虽然中国国情特殊, 但中国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上, 在独立自主参与经济全球化等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普遍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上的经验,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言, 虽然“由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复制,但可借鉴中国模式背后务实主义的哲
[1]学思想和根据自身国情探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中国道路引领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引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我们应当坚定道路自信, 沿着这条道路,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把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应当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符合中国实际, 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1]
2.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二
东北林业大学近几年来实施的主题推进式教育,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在实现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同时, 也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从而推动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实现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有效途径。
所谓主题推进式教育, 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不同阶段学习生活的特点, 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确定相应的教育主题, 分阶段、分类别、递进式、层级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目标集中、主题突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作为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东北林业大学自实施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以来开展的主题推进式教育, 深化了职能目标的实现, 强化了职能的内容, 丰富了职能方法, 增强了职能的实效,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深化了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目标的实现
作为大学的四个主要职能之一, 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主要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而就像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所以, 大学所有的职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还应该是育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都需要通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能得以实现。而文化反过来也能促进人的发展。我国古代典籍《周易》中的对文化“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说明, 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其职能的表象目标, 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最终和实质目标。而东北林业大学开展的主题推进式教育, 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以说, 在最终目标上, 二者是一致的, 主题推进式教育是对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目标的深化与发展。
二、强化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是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的精神旗帜, 也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主要内容。从历时性看, 作为泱泱文化大国, 我国文化的资源及其丰富, 既有主张礼仪天下, 内圣外王的儒家文化, 也有追求天人合一, 清静无为的道家理想, 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有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从共时性看, 当今世界, 还并存着以西方为首的基督教文化和以阿拉伯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 可以说目前我国既面临着国内传统文化的过滤与扬弃, 又要防止外国势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就是目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也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内容。而主题推进式教育中, 所强调的感恩、诚信、立志成才、生态文明等教育主题, 无一例外, 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 由于在选取教育主题时, 考虑到如果在开展主题教育时, 主题过于分散, 思想内涵没有相互联系, 这就会造成主题的混乱, 影响主题教育内容的全面涵盖。另一方面, 由于主题推进式教育中选择的主题符合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符合学生的身心实际需要, 这样的主题对学生来说有极强的吸引力, 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也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三、丰富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方法
文化, 作为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包括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每个人、每个社会、每个国家, 都会因为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导致文化的差异与不同。而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说, 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传承与创新方法。所以, 东北林业大学在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中, 考虑到不同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不同, 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开展活动, 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也丰富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方法。
一方面, 在开展活动时, 坚持按照“分阶段、分类别”的方法,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安排不同的教育活动, 有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 坚持“递进式、层级化”原则, 即对同一群体, 也要根据这一群体的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与需求来安排活动,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需求,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而且, 在开展活动中, 这两种方法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 “使不同年级主题教育与不同类别主题教育纵横交织、彼此呼应、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既覆盖全体, 又照顾个人的立体教育网络, 保证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
四、增强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 目前学校学生面貌和学校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效果得以显现。
(一) 学校良好文化氛围形成
作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载体, 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 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一方面, 主题推进式教育模式,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积极钻研, 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就在学生中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同时, 良好的学风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 而在这种提高中, 作为教师, 也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从而使教师的教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好转。这样,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变得健康, 充满活力, 而“团结拼搏, 自我激励, 发挥优势, 争创一流”的东林精神, 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举办的“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组织单位和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最终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 优秀学生和群体层出不穷
文化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人的发展, 会对文化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主题推进式教育的开展, 东北林业大学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而这种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几年来, 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如在危急时挺身而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的2008级学生刘佳霖, 黑龙江省第25、39例无关血缘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黄志礼、翟明鲁等等, 这些优秀个人和群体的出现, 既是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的收获, 也显示了学校在传承优良传统, 努力创新先进文化上的巨大成效。
随着国家发民战略的转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文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也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既是高校发展的新任务, 也是对高校职能的新要求。学校将以《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深化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 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正林.主题推进式思想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0) .
3.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三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方向;实现途径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俗话说:“人管人气死人,文化管人管住人”,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起着极强的凝聚作用,它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观念与文化内涵,使企业的新思想以及时代的新观念直接传达给企业员工。它是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员工活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员工潜力的最佳途径,也是企业提升整体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需工作。企业需要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企业文化不能是一成不变,它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当前先进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相较国外先进企业略输一筹,有必要总结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创新方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文化特点,以我国铁建国外项目的基本情况为基本,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建文化。
二、国外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
(一)突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铁建在不同的国家,会感受到不同的企业文化,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要突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也就是将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企业文化的打造和建设过程中,同时在其他国家的经营活动中尊重和容纳所在国的民族文化。比如,通常意义上,德国的企业文化以严谨、认真、理性为突出特点;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则更多体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拓创新精神;中日韩等国家的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显著的和谐、中庸和团队合作风格等等,所以,铁建企业在不同国家的项目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所在国的当地文化特色,将当地特色融入到自身企业文化的打造和日常工作中。
(二)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所能取得的成就和高度。铁建国外项目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大企业,比如,发源于瑞典的跨国公司,大部分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成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了“小国家、大企业”以及“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成就的达成中,其独特的发展思想和文化内涵功不可没。
(三)突出价值观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海外项目的施工相较国内更加艰苦,因为很多员工都是初次出国,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与人群,他们的心理上会有很多压力。这一点,铁建可借鉴国外诸多企业,对员工的整体发展有良好的规划,从而使员工自身拥有主人公的意识感,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更大的努力目标。
(四)企业与员工的心要在一起。铁建的国外项目需要员工长时间待在国外,所以,比国内员工更加需要一种温暖和家的感觉。因此,铁建在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为家”的统一性,强调人企合一的发展理念。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人员基础。在优秀的企业中,通常会有如下措施来确保这一理念的实施和实现:一是突出企业价值,用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二是突出培训的重要性,真正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达给员工,获得员工的忠诚度;三是构建完善有效的福利体系,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四是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成长动力;五是强化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承担起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融洽性和凝聚力;六是丰富企业与员工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恰当的交流活动,加强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五)企业自身要拥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相比国内项目,铁建赴国外项目进行实施工建设的员工,需要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打造健康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内容,更多的体现为企业的责任意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企业和员工合法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基础;二是以施工质量的完善为表现;三是以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目标;四是以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为保障;五是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
三、我国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方向的途径
(一)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铁建的国外项目更要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加强企业品牌打造和企业形象塑造的力度和深度。结合多种途径和有效手段,宣传和弘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独特文化,以之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动力。以企业文化为引导,加大传承和弘扬工作,指导企业积极有效的发展壮大。
(二)加强文化融合。铁建国外的施工项目因为地处异族,企业、员工等都会与国外论出现冲突的时候,所以,要大力加强文化的融合,令企业和员工在国外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冲突性而导致施工的不顺利。将异国文化与我国文化进行融合,并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从而令企业能够适应项目所在国的文化氛围,员工也能够接受项目所在国的民族习俗、文化价值等,从而使铁建的施工项目更加顺利更高质量地完成。
(三)实现企业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融汇。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外的项目为了良好施工的过程中,会与所在国的相关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但是,铁建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保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融汇。突出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性,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动。传承和创新并不矛盾,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四)推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铁建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之上,尤其是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远赴国外的员工身心上都需要抚慰,所以,企业文化更要秉承人本理念,表面上管理效率是其取得成功的支柱,但从根本上讲,独特的企业文化才是竞争力的最终保障。铁建在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上要抓住三个核心:一是以人为本,培养和树立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价值感,通过充分的信任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创造性;二是将创新理念和开拓精神灌输到员工思想中,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三是责任管理,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整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发展壮大提供动力。因此,在铁建国外项目的发展成长中,同样要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充分保障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和文化的统一发展。
结论:在当今社会,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其本真价值的重要组成,国外项目的实施建设性质特殊,文化建设不可急于求成,需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一点点实现企业文化的革新与建设,以我国的文化为基础,以企业的基本现状为依据,切实从实际出发,建设铁建的国外项目企业文化,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充分将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保证铁建国外项目的完美开展。
参考文献:
[1] 汤念.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创新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4.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四
摘 要: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逐渐被我国各企业重视起来,相对于国内项目而言,国外项目的铁建文化建设更加重要,对此,本文研究铁建文化在国外的建设创新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企业打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方向;实现途径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俗话说:“人管人气死人,文化管人管住人”,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起着极强的凝聚作用,它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观念与文化内涵,使企业的新思想以及时代的新观念直接传达给企业员工。它是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员工活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员工潜力的最佳途径,也是企业提升整体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需工作。企业需要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企业文化不能是一成不变,它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当前先进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相较国外先进企业略输一筹,有必要总结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创新方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文化特点,以我国铁建国外项目的基本情况为基本,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建文化。
二、国外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
(一)突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铁建在不同的国家,会感受到不同的企业文化,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要突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也就是将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企业文化的打造和建设过程中,同时在其他国家的经营活动中尊重和容纳所在国的民族文化。比如,通常意义上,德国的企业文化以严谨、认真、理性为突出特点;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则更多体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拓创新精神;中日韩等国家的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显著的和谐、中庸和团队合作风格等等,所以,铁建企业在不同国家的项目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所在国的当地文化特色,将当地特色融入到自身企业文化的打造和日常工作中。
(二)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所能取得的成就和高度。铁建国外项目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大企业,比如,发源于瑞典的跨国公司,大部分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成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了“小国家、大企业”以及“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成就的达成中,其独特的发展思想和文化内涵功不可没。
(三)突出价值观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海外项目的施工相较国内更加艰苦,因为很多员工都是初次出国,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与人群,他们的心理上会有很多压力。这一点,铁建可借鉴国外诸多企业,对员工的整体发展有良好的规划,从而使员工自身拥有主人公的意识感,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更大的努力目标。
(四)企业与员工的心要在一起。铁建的国外项目需要员工长时间待在国外,所以,比国内员工更加需要一种温暖和家的感觉。因此,铁建在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为家”的统一性,强调人企合一的发展理念。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人员基础。在优秀的企业中,通常会有如下措施来确保这一理念的实施和实现:一是突出企业价值,用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二是突出培训的重要性,真正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达给员工,获得员工的忠诚度;三是构建完善有效的福利体系,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四是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成长动力;五是强化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承担起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融洽性和凝聚力;六是丰富企业与员工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恰当的交流活动,加强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五)企业自身要拥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相比国内项目,铁建赴国外项目进行实施工建设的员工,需要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打造健康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内容,更多的体现为企业的责任意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企业和员工合法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基础;二是以施工质量的完善为表现;三是以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目标;四是以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为保障;五是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
三、我国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方向的途径
(一)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铁建的国外项目更要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加强企业品牌打造和企业形象塑造的力度和深度。结合多种途径和有效手段,宣传和弘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独特文化,以之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动力。以企业文化为引导,加大传承和弘扬工作,指导企业积极有效的发展壮大。
(二)加强文化融合。铁建国外的施工项目因为地处异族,企业、员工等都会与国外论出现冲突的时候,所以,要大力加强文化的融合,令企业和员工在国外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冲突性而导致施工的不顺利。将异国文化与我国文化进行融合,并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从而令企业能够适应项目所在国的文化氛围,员工也能够接受项目所在国的民族习俗、文化价值等,从而使铁建的施工项目更加顺利更高质量地完成。
(三)实现企业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融汇。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外的项目为了良好施工的过程中,会与所在国的相关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但是,铁建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保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融汇。突出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性,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动。传承和创新并不矛盾,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四)推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铁建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之上,尤其是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远赴国外的员工身心上都需要抚慰,所以,企业文化更要秉承人本理念,表面上管理效率是其取得成功的支柱,但从根本上讲,独特的企业文化才是竞争力的最终保障。铁建在国外项目的文化建设上要抓住三个核心:一是以人为本,培养和树立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价值感,通过充分的信任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创造性;二是将创新理念和开拓精神灌输到员工思想中,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三是责任管理,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整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发展壮大提供动力。因此,在铁建国外项目的发展成长中,同样要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充分保障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和文化的统一发展。
结论:在当今社会,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其本真价值的重要组成,国外项目的实施建设性质特殊,文化建设不可急于求成,需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一点点实现企业文化的革新与建设,以我国的文化为基础,以企业的基本现状为依据,切实从实际出发,建设铁建的国外项目企业文化,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充分将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保证铁建国外项目的完美开展。
参考文献:
[1] 汤念.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创新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5.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解读 篇五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与历史渊源。(了解)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重点)
3.中国梦的本质属性。(重点)
4.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理解记忆)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梦的提出及它的历史渊源。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阐述了这一思想。后来又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时又进一步做了更深刻的论述。中国梦的体系日趋完善。
为什么说中国梦凝聚力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我们来追溯一下历史: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从秦汉到晚清其间经历了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三大盛世,这1800多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一直是世界第一。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的中叶以后,邓小平曾讲述过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若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过程,在那时中华儿女的心中就有一幅模糊的中国梦蓝图。
因此中国梦是对中国近代170多年来奋斗历史的总结,是一个总结性词而不是创造性的词。
中国梦的内涵
说到中国梦的内涵,其实就是阐释到底什么是中国梦。那我们先来看中国梦的圆梦三部曲也就是三个百年目标。通过这些目标来总结什么是中国梦。
第一个目标:在用十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制政府基本建成)
3.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就是人民在经济、精神、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幸福指数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我们就总结为人民幸福。
第二个目标:在花三十年多年的时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的时候,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会得到更多的保证。国家整体体系的漏洞就越少,国家愈稳定。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的开放程度越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表示该国家经济体制的所能抵抗外界的冲击力就越大。
3.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撒切尔夫人曾在1998年说过:将来世界上只有两个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
中国一直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如今强者才有发言权的时代,要想推广自己的主张必须成为强国。
这个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一次我们总结为国家富强。
第三个目标:用21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具体的讲就是在21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世界和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时的中国在世界上有绝对的影响力,在各个方面都引领着世界的潮流。我们总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
对以上三个目标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内涵的更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的梦,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这个本质属性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民的梦。
3.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的力量。
1.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人们精神相通,历史表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大家的日子才好过。因此盼望国家好、民族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了一种普遍的爱国情怀,共同信念。在这个信念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打到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到如今逐渐迈向了小康。这一切都靠这种信念的支撑。其实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有这种爱国情怀,我们对祖国的感情有点像对
母校的感情一样,自己整天骂它,却不允许别人骂它,我们骂他其实是我们想让它变得更好。这是之深,恨之切的表现。
2.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民的梦。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好不好,生活幸不幸福是中国十三亿人民说的算的,这个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人民的满足程度来定的,包括经济、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每一个小需求都是一个梦想,只有逐一实现的时候,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才会增加,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富强。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在实现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梦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3.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的力量。
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的梦,是一个远大而艰巨的梦,任重而道远,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德,任何梦想都是不能实现的。
中国力量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共同力量。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果把他们比作螺丝钉,那么只有每一颗螺丝钉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得到有力推进。
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才紧接着出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学习热潮。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该怎样实现呢?
用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来说来说就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团结中国力量。为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看一段相关视频。
我们明白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在我们追梦的道路上要谨
6.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六
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具有导向、示范、辐射、约束、引领和凝聚作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文化对于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构建和谐、推动工作、引导干部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优势独特,意义重大。央行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既有金融文化所普遍具
有的共性,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融合在了履行央行职责的具体实践中。近年来,天津分行工会紧紧围绕央行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工会在央行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以塑造央行精神为根基,以各种载体为平台,不断拓展央行文化建设的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为有效履行基层央行职责、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整体工作上档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一、培育央行精神,夯实央行文化建设的根基
央行精神是央行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中央银行在履行央行职责的实践中通过长期提炼总结而形成的,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是理想目标、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的集成。为建立符合天津分行辖区实际的基层央行网精神,我们把共性和差异的融合作为宣扬和树立基层央行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摒弃了在确立央行精神的过程中固定化、模式化的倾向,做到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既正视共性,又彰显个性、尊重差异,使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基础央行文化精神的确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分行在潜心调查研究、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实际,着力找准央行精神和履行职责的契合点,提出了“依法履职,服务为主,调研立行,安全第一,制度至上,重在实绩,鼓励创新,促进和谐”的基层央行履行职责核心价值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概括了央行文化建设和科学履职的基本内容,不仅反映了人民银行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振奋基层央行干部职工的斗志,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为基层央行和广大干部职工履行职责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力量,奠定了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以履行基层央行职责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分行辖区各单位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凝练出了源于实践、内涵丰富、易于被广大职工所熟知和掌握的基层央行精神。石家庄中心支行针对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的新情况,根据新的形势和基层央行的工作任务,提出了“从严管理,突出创新,和谐高效,科学发展”的治行方略,既秉持了管理上的“严”字,凸显了基层央行的特点,又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对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助推和激励作用。地处革命老区的平山县支行,利用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以光荣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立行之本,大力弘扬和践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并付诸于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实践当中,植根于干部职工的心田之中,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发挥作用。达茂旗支行积极传承和弘扬草原英雄小姐妹精神,大力推进富有时代特色和极具鲜明个性的基层央行文化建设,以学习强行,调研立行,和谐建行,从严治行,创新兴行,增强了单位软实力,提升了执行力,扩大了影响力,对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央行履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盐山县支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五型”干部队伍,培育职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使“争上游、争先进、争第一”的“三争”支行精神深入人心,推动了整体工作的创新发展和稳步提高。
二、加强阵地建设,搭建央行文化建设的平台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深入开展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为给央行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使职工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快乐参与,近年来,天津 分行辖区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文化建设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和群众化、广泛性为基本原则,在经费比较紧张、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普遍建立完善了荣誉室、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技术练功室、党团活动室、球类活动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有的单位还结合办公楼装修,重新对文化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升级,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档次较高的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实现了职工学习有课堂,活动有场所、宣传有阵地、生活有保障。
为有效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使职工在活动中彰显自身价值,展现个体才华,许多单位组织开展了读书自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党员做业务中坚力量、到革命圣地参观见学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职工乐于参与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愉悦了职工身心,陶冶了职工情操,净化了职工心灵,提升了职工素质,从而不断用先进文化占领广大职工的思想阵地,达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良好效果。为提高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从以来,天津分行连年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职工绘画、书法、摄影比赛和展评活动,职工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活动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参赛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得到传播、普及的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
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为深层次挖掘央行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央行文化的空间,分行积极适合干部职工的需求,相继组织举办了全辖职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和迎奥运百日系列活动等,着力打造具有天津分行特色的体育文化,使全民健身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职工的健康权益,提高了职工的健康素质,为职工高效履职提供了健康保证。为实现全员参与央行文化建设的目标,许多单位组建了舞蹈、健美操、球类、棋牌等兴趣活动小组,并经常开展各种训练和比赛等活动,做到了月有小活动,季有大活动,节日必活动,使职工在各种活动中尽情享用单位提供的“文体套餐”和央行改革发展的成果,文体活动在基层行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有的单位在抓好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每年在年终岁首组织举办金融系统春节文艺联欢会,为金融干部职工奉献了精美丰盛的文化大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文
化品牌,增强了金融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人民银行的地位和形象,为金融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深化文化内涵,彰显央行文化建设的成效
央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推动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此,天津分行辖区各单位通过深化文化内涵,以各种载体为承载,将央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基层央行文化建设中努力实现知与行、言与行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谐是央行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考量央行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构建干部职工心理上的和谐入手,倡导领导和职工、职工和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补台,开展开诚布公的对话和谈心,营造了和谐共事、和谐工作、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普遍加强了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将职工提案的征集、解答和落实作为职工大会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职工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建言献策活动。深化行务公开,有效地落实了职工群众的参与权、建议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许多单位设立了行长信箱,实行了行长接待日制度、职工代表座谈会制度,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二)加强竞赛文化建设,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为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以“创争”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了职工素质工程。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每年组织开展全省人行系统的业务技术竞赛,并由行长在全省业务工作会议上进行安排部署,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对业务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石家庄中支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平台,大胆创新劳动竞赛的形式和方法,开发了网上在线业务竞赛系统,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提高了业务竞赛的效率。一些单位还针对职工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业务讲坛、每月一题业务知识培训考试等活动,并积极引导职工进行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改善了职工的知识结构,增长了学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将竞赛活动寓于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女职工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之中,丰富了竞赛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事事争第一,人人争一流的竞赛氛围。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洁勤政的良好风气。“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在坚持教育、制度和监督三措并举加强廉政建设的同时,经常用这一浅显明了的道理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全新的荣辱观、权力观、利益观,增强了恪守职业纪律的自觉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想,强化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意识,将廉洁作为有效履行基层央行职责的重要前提, 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从而树立央行职工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使廉政文化沁人心田,深入人心,许多单位还通过组织举办廉政书画展、廉政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馆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用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以案说法,以例示人,使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启迪,廉政文化在服务中心、推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文化建设是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昭示和引领作用。我们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党员、教育职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不断用先进思想占领文化阵地,保持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注重思想工作和央行文化建设的融通和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整体合力。在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将“关注”作为一种不可低估的文化力量,时刻关注职工的思想变化,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及时关注职工的所思、所想、所愿,并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思想工作原则得到了较好落实。
四、开展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支持是搞好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从而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协调有序、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才能在基层央行履行职责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培育具有个性特点的央行精神是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和塑造央行精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制定和宣扬基层央行精神的过程变为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只要让基层央行精神在职工心中扎根,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7.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篇七
一、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持续增长, 大多用于采购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 有效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 但是, 实验室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发展理念不清晰、发展目标不明确、资源购置重复浪费、协同合作意识淡薄、实验环境脏乱等, 严重影响到实验室整体形象和师生认同感。 文化建设的功能恰恰是解决精、气、神的问题, 通过不断挖掘治学传统, 培育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实验室文化, 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精神;破除陈旧制度, 坚持合理制度, 不断创新制度的措施、方法和条件,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环境建设, 集中展示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研究成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 体现实验室特色, 增强软实力的感召力, 从而吸引汇聚社会多方资源, 推动实验室跨越式发展。
二、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实验室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延伸, 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灵魂, 集中表现在实验室的治学理念、发展战略和价值观念, 它是一种追求科学真理、崇尚学术、求真务实的文化;制度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保障, 集中表现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 它是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准则;环境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气质, 集中表现在工作环境、 建筑风格和学术氛围, 它是展现综合实力和物质形态的标志。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第一, 它具有延续性, 实验室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往往通过几代人的坚持与发展, 形成历史积淀, 并不断影响着新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第二, 它具有全面性, 实验室文化是多维度的集合体, 体现在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 涵盖范围广泛;第三, 它具有发展性, 技术的革新必定会带来变化, 实验室文化在保持传统和主流的基础上, 要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丰富文化体系内容。
三、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明确建设理念和目标, 形成实验室品牌与特色。
建设理念是主线, 工作目标是方向, 实验室只有按照既定思路建设和发展, 才能避免出现方向混乱、人员分流、经费分散的现象, 坚持发展几年甚至几十年, 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理念和目标, 不能急功近利, 为追求短期效应而改弦更张, 导致工作没有积累和延续, 更不能因人事变动而改变建设思路, 导致发展方向不集中, 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任何实验室建设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整合资源, 集中突破若干方向, 形成品牌和特色。 国家提出“双一流”发展战略, 将大力推进实验室品牌与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必要保障, 是监督和约束成员行为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依据。 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转并健康发展, 才能保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当前, 大部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内容陈旧、流于形式、不易操作, 已无法适应工作需求, 师生必然不会重视和遵循执行, 因此,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有效的制度完善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同时, 规章制度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全面具体, 方便师生理解和执行, 最关键还是在于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执行不到位就是一纸空文, 毫无意义。 奖惩激励机制是规章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 有助于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氛围, 奖励先进, 惩戒违规, 可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更能促进实验室文化行为的养成。
3.重视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 增强师生的认同感。
实验室是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 是师生共聚研讨方案的最佳场合。 知名实验室通常会拥有自己的形象标志和建筑风格, 这是实验室文化精神的凝练和传承, 能够带来强烈的文化熏陶。 实验室走廊是文化建设宣传的主阵地, 可从中展示科学家名人警句、实验室历史发展进程、大型仪器设备功能介绍、学生科创作品等内容, 塑造良好形象。 互联网平台是文化建设宣传的新渠道, 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 可以迅速传播实验室的文化特色, 形成社会影响力。此外, 统一规范的形象标识必不可少, 它有助于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文化认同感。
4.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改革和团结协作。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催生新思路与新成果。 在初期, 创新想法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如果没有良好的氛围, 则很有可能会在质疑中退缩, 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 允许出现改革思维和自由探索, 并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和保障, 增强大胆创新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个体发展时代已经过去, 任何成就都是一系列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实施跨团队、跨校、跨国的合作机制, 有助于碰撞产生学术观点, 形成竞争合作的健康环境。
5.提高国际化交流水平, 寻找差距和对策。
相对而言, 国外实验室建设水平更完善科学, 有可学习借鉴之处。 因此, 每年可组织开展境外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 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 改善观念, 帮助形成新思路;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考察培训, 掌握最新前沿动态, 带动国内理念的更新完善;同时, 可以邀请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领域专家来校交流访学, 传授先进管理经验。
实验室文化建设水平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志, 需要紧跟国家发展形势, 大胆改革创新, 营造和谐发展的积极氛围, 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具有延续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可从建设理念、规章制度、环境文化、创新氛围、国际化水平五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建设,内涵,途径
参考文献
[1]贾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创新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5) :268-270.
[2]石瑛, 吴其光.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J].教育探索, 2010 (11) :81-82.
[3]刘国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 (25) :241-243.
[4]杨文生.高等院校理工科实验室文化构建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7:127-129.
[5]王勇, 竺志超, 杨金林, 马善红, 吴跃成.高校工科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9 (36) :190-192.
[6]张丽亭, 李建军, 朱金波, 刘银.浅论理工科院校的实验室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5:226-227.
[7]王冰.与时俱进, 加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12) :23-26.
[8]张原, 李鑫, 杜兴号.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 :15-19.
[9]周守喜, 胡毅, 石东平.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6, 4 (5) :95-97.
[10]姚熹.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与研究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95 (9) :1-6.
[11]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2) :21-23.
8.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八
摘 要:民主化是政治全球化中最凶猛的浪潮,只有那些顺势接纳民主的国家才能抓住发展契机,率先走向先进国家行列。我们在发展民主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化,要系统分析它的内在特性,并结合国情世情,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国家民主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民主;权利;内涵;实现途径
一、对民主内涵的认识
1.民主不只是选举,还是利益的表达。言及民主,它常被“看做政治过程的核心,也被完全看做是实践”。它的“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而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它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这些认识将民主视为选举,不免以偏概全。首先,选举只是民主的形式。实现民主的方式多样,司法、行政皆可以是对民主的落实。同时,选举本身不一定民主。如欧美很多国家的选举就只是披了民主的外衣,持有投票权的普通民众事实上并没有民主决定权。此外,选举和民主的内涵不同。选举是政治过程,民主是内在价值。
我们认为民主还是利益表达式。首先,作为权利,人民对民主的要求就是对利益的诉求,落实民主就是维护人民权益。其次,民主是实现利益的重要途径。多元利益主体之间总有利益纠纷,这要求当事人参与利益磋商,能保证参与者平等磋商的重要前提就是民主,没有民主就只有专制利益剥削。同时,民主化的水平决定了利益的实现程度。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利益。
2.民主不只是过程,还是决策的实践。人们重视民主,通常表现在过程中。其一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民主的重视程度,它是民主的直接体现。这种重视程度和人民意识觉醒的程度有关,在具有主权意识的现代社会,人民才会要求民主权利。其二表现在民主的运作中。民主是一种权利,就其基本含义而言,它是权利主体的一种意志或一种利益选择行为。权利如何实现?这就依赖于既是权利也是实现途径的民主的运作,只有按一定程序运作的民主才能实现民主价值。其三表现在民主生活中。在为民主目标展开的民主决策活动,人民直接实现了利益的提出、利益的维持和利益的维护。很显然,民主并未就此收尾。
民主还是对决策的实践。一方面,“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如何将决定着整个公共行政的民主化程度,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是民主行政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对决策的实践原因在于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民主目标才是真正实现了民主,所以,我们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就要以民主目标的实现为基点。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良好程序,为参与主体提供理性活动空间,促进民主决策的落实,让他们通过主权行使实现预期结果。
3.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利益的博弈。我们正在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很多人在理解民主时便将其界定为制度,认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木质也只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事实上,民主并不仅仅是制度及制度建设。所有制度都有特殊政治目标,它既是为了规范权力也是为了规范主体。我们追求的民主显然不是一套制度,而是利益实现渠道,它不像制度那样空泛,却通过制度发生作用,因为它不能停留在制度表面;它是动态的,它将推动制度变革,实现制度的完善。
我们认为民主的主导因素是制度背后的利益博弈关系。首先,利益博弈主导了民主制度建设的方向。民主是人民的利益表达式,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身正当利益。因此,在多元利益要求下,我们才需要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民主制度,它或许不能保证每个人所要求的利益,但它至少能保证实现绝大多数人相近的利益。因此,所有的民主制度都是妥协的产物,它是利益主导方与利益对立方妥协的产物,是人民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收益妥协的产物,是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正是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由妥协所达成的平衡点成了最稳定的制度的基础。其次,利益博弈是民主发展的动因。民主的发展体现在它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推动该进程的因素就是旧的利益博弈停止、新的利益博弈产生,一旦旧的稳定被打破,上述的妥协关系就会再生,民主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利益博弈是民主运动的内涵。民主的整个过程都是利益博弈。在民主的舞台上,所有利益主体都能进行利益表达、利益实现,这一过程必然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
二、对民主实现途径的浅析
1.保障人权。人权是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倡议民主,崇扬民主,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维护人权、保障人权。每个人都有正当利益,对正当利益的诉求是人民最基本的权利,我们要实现民主或者发展民主,就要构建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因为我们只有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下才能谈民主。
2.加强法制。制度是约束社会主体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民主的重要前提,一套民主的制度,不仅体现了民主权利,还是民主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制度的同时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一套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的制度,同时,我们要健全法律制度,克服政治生活中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依人变等不良行为,努力用具体的法制来保障人民民主,使人民真正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
3.实施法治。仅仅是尊重人权、有健全制度还远远不能保障民主的实现。真正能够保证民主权利得以实现的只有法治工作。法治是公正的也是强制的,它能依据制度对破坏民主的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能够引导人民在合理合法的民主程序中实现对自身及他人民主权益的维护。当然,法治工作本身也应具有民主性,一旦法治缺乏民主就会使法变为专制的工具,从而为专制集团中的少部分人谋利,这与民主本意相违背。因而,一定要民主立法、立民主之法,通过真正的民主法治来维护人民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敏昭.选举是民主的本质内涵[J].人大研究,2010,05:32-36.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5-396.
[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5.
[4]卢海燕.论民主行政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求索,2004,05:98-100.
[5]钟其昌.民主的本质、类型与形式[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2:223-224+231.
[6]袁阗,王丹.论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72-74.
作者简介:李毅(1992—),男,土家族,籍贯:四川西昌,2016年6毕业于湘潭大学。
9.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九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而这些都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以来,各民族之间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比如,西方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国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舞蹈、绘画等,还有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涌入,都被中国所接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融合、包容其他文化后形成的新文化,并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尤其表现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精神上。正是中国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接受来此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会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3.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内质和思想精髓,具有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与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确实如此,各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但各国家民族要“和而不同”。如果失去了民族性,就谈不到世界性和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今中国很多非物质遗产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4.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伟大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中精华部分,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明确其中的糟粕。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中国人的头脑。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夸大、不掩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0.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十
汉寿一中
连双刚
电话 ***
教学前的设计
一 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教材内容
①特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在第一框题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着重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文化创新中要避免的两种错误的倾向。教材知识结构清晰,三个目题内容与框题的关系一目了然,举例典型,问题设置合理,利于学生探究。但如果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单列为一个目题,把两个重要途径合为一个目题,再加上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为第三个目题,可能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②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③难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
②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辩论,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孝”文化为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教学方法
①教法:情景探究式教学方法、辩论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和谈话法。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化”、“体验化”、“主体化”。
②学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查阅资料中获得知识),在交流、合作探究中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知识的升华。
3、教学模式
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及群辩法教学模式的结合
二、设计理念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音乐美术作品欣赏为教学情境,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辩论赛和自由论坛的方式提升和拓展知识,使学生在互动、自主、合作、探究中归纳教材原理,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三、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也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不可抗拒。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来推动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呢?引出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分别是元朝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明朝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清朝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青花瓷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几百年来因其异常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人陶醉、歌唱„„2008年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
(探究思考一):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你还熟悉周杰伦的哪些歌曲?这些歌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这些联系对你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欣赏、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多媒体展示):
《青花瓷》——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龙拳》——敦煌、长城、蒙古高原、黄河、泰山、汉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双节棍》《霍元甲》——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大气磅礴的旋律让人的血液跌宕澎湃。《外婆》《爷爷泡的茶》——要尽“孝”,陪外婆兜风、回忆往事,陪爷爷喝茶„„ 《东风破》——在缓慢悠扬的古乐声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如潺潺流水般向我们表达了哀怨缠绵,离愁别恨。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中华武术、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却又不是用传统唱腔去演绎,而是利用迎合现代年轻人口味的流行唱腔。所以他的歌风靡大陆、饮誉亚洲,特别是在当今校园疯狂流行就不足为怪了。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启示):
(多媒体课件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
《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生平照2张)
(探究思考二): ①你了解徐悲鸿吗?你熟悉徐悲鸿的哪些作品?
②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从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各自介绍自己所查到的代表作及其创作背景,探讨问题②
(多媒体展示代表作)
山水画——《喜马拉雅山之晨》《桂林风景》花鸟画——《飞鹰》《雄鸡》 走兽画——《奔马图》《负伤之狮》 人物画——《泰戈尔像》《自画像》 历史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 神话画——《愚公移山》 学生讨论发言归纳:
原因:①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能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而他的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画画技法上他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启示:①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创新根源于社会实践。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他认为革新中国绘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引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之二(启示之二):(多媒体课件展示)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1)即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三过程”)(2)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总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对于传统文化讲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对于外来文化讲的。这是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而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过渡)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就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呢?有人说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有人讲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你们怎么认为呢?下面进行辩论:(多媒体展示)唇枪舌战
正方: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反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其实正方观点的实质就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反方观点的实质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的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
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多媒体展示):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多媒体展示)自由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独生子女现象令人关注,传统孝道受到严峻挑战。有人提出了“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思考”这样的课题,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谈谈你的举措。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老师在学生发言中适当提示: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尊敬父母;多陪父母聊天;理解体谅父母、赡养父母;不仅物质上的,更要有情感的投入„„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典型故事有“汉文帝侍疾尝药”、“木兰替父从军”、“孔融让梨争刑”、“陈毅的五十大洋孝母和洗尿裤”。
中国传统孝道的糟粕:“三年不改父其道”;为父母守“三年之丧”;“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以及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
我们应该怎么来正确对待它呢?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这其实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第一条途径。
西方国家的“孝”: 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强调的都是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并在法律之中加以明文规定。却惟独没有子女赡养父母这一条,而且在这些国家里是没有“孝”这个概念的。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西方人不孝呢?
绝对不是的。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分别是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节日在西方国家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母亲节。比如国家规定,母亲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并且子女、丈夫都要为母亲献上礼物和鲜花,表达:“我爱你”等等。
在西方来说,他们不是表达“孝”,而是表达的是一种“爱”的思想。他们的孝不是局限于父母,而是化成了一种推己及人,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一种博爱。西方国家许多富豪(如比尔盖茨)都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献留给慈善事业就是典型例证。
所以重建孝道要面向世界,汲取精华、博采众长。(也就是我们不仅要有“孝”,同时也要有一种博爱,不仅爱父母、也要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等等)
这也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二。总之,重建社会新孝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途径。简言之,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还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其实,文化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常德诗墙、“福娃”、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尚幽默的《快乐驿站》、中国版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等都是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通过今天的学习探讨,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而努力!最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结束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四、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
五、训练设计
1、被上海基尼斯总部命名的“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中国常德诗墙。是一项具有鲜明艺术创新特色的永久性的大型文化工程。从内容选刻来看,分六大篇章,自先秦以来诗词没有断代,历代名家名诗凸现;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可谓竖贯三千年,横跨五大洲。既突出了常德的地方特色,也体现了“让世界了解常德,让常德走向世界”的胸怀。从镌刻技术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诗墙创新采用以机械喷砂为主、传统工艺为辅的现代镌刻工艺,阳刻、阴刻、平槽、圆槽、龟槽、角槽、豆版粒等一应俱全;独创“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为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效果,经反复实地测量,最后确定诗碑的高度为2米;安装高度应以普通人平视时目光焦点落在诗碑中央为宜;字体大小应在两寸见方以上,太小不易看清……..总之,诗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的存在正为常德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常德诗墙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参考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要立足实践。如为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效果,经反复实地测量,最后确定诗碑的高度为2米。
②进行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从镌刻技术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创造出了“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
③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如从内容选刻来看,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也体现了“让世界了解常德,让常德走向世界”的胸怀。
④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诗墙创作者把有关常德的古诗、近代爱国主义诗词与世界各国精美短诗进行融合,形成有机统一体。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创作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如诗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⑥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如诗墙的存在正为常德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
2、根据今天所学知识,以“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思考”为题,对课堂上“自由论坛”的内容进行整理,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六、教学资源链接
1、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2、周杰伦歌曲列表 http://
教学后的反思
初次接触《文化生活》这门课程,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以本框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感想:
一、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再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弄不好就会被学生赶下讲台。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我只给学生提供了三个话题作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组织了一场简单的辩论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介绍、交流、讨论、辩论,我只是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力争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二、通过《文化生活》的教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常流常新的活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给学生讲好《文化生活》这门课程,做到课堂上随口拈来,光靠自己所学的那点儿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需要懂得科学技术、传统道德、思想理论、民族节日、风俗习惯、建筑、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最好还能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所以没有几个老师会大胆的说他的《文化生活》上得多么的好。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决不是某一学科能够单打独斗的,需要各方配合,共同促进。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这就需要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现状是学生上课时间多,各种作业多,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还是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挤不出时间为政治这样的科目查资料,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和效果。上本框内容时,有的班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作品介绍还是现场辩论,或侃侃而谈,或论证充分,所查到的资料比我掌握的要丰富得多。准备不足的班级气氛就沉闷些。徐悲鸿的代表作除了《奔马图》,再不知道其他,更别说介绍创作背景了。根本做不到与教材紧密联系,失去了引用的目的。有些就需要老师详细解释。辩论的时候出现冷场或者只会钻死胡同,做不到旁征博引,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对《文化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感觉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本框教学中引用的周杰伦的歌曲歌词、徐悲鸿的代表作、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等内容,如果不借助电脑和网络,而是利用传统方式查找,既不全面,时间也不允许。再者,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技术。对于周杰伦歌曲、传统青花瓷、徐悲鸿代表作、《梁祝》等内容的欣赏,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技术,老师还介绍得多么详细,都难以达到好效果。
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课堂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作为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要熟悉学生的好恶,要与学生的心态保持一致。这样课堂上与学生共鸣的时候就多些,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本框教学,我开始设计的是以《诗经》赏析导入新课,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但也有些学生兴趣不浓。当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改为欣赏青花瓷及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时,立即引起轰动效应,也立即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共鸣,使得该堂课成功了一半。
【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推荐阅读:
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10-04
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10-04
不确定性与创新文化06-21
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征文启事07-16
文化创新下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09-15
乔春洋:品牌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1-04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源泉11-17
中国设计与文化内涵10-17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08-05
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