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

2024-10-06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共15篇)

1.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 篇一

第三部分 影响

一、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1、西欧的相对衰落——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动摇

(1)经济遭到破坏:

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战争使欧洲工业倒退了8年,德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大战造成战后的社会动荡,激化了社会矛盾;

(2)政治危机: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3)精神领域危机: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4)殖民地:

掀起民族独立运动,动摇了殖民体系。

2、美日迅速崛起

(1)美国:

①原因: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大发战争财,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2)日本:

①原因:远离战场,在大战中接受了欧洲的大量定单;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向中国扩展势力,企图独占中国。

②表现: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扩大;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3、摧毁了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①俄国十月革命:

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取得成功,为欧洲许多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方向。

表现: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匈牙利革命)等。

结果:都遭到失败。

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5.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①原因:

一战期间,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控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②表现:

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批国家;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

印度甘地领导革命;

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

朝鲜三一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例:中国1914-1918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③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三、扩展

1、一战的影响:

(1)改变了世界格局:

西欧国家相对衰落、美国和日本迅速崛起。

(2)引发了革命和独立浪潮: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盛行。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2.关于反战思潮

(1)现代主义文学诞生背景:一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2)人们战前充满乐观主义的原因:欧洲是近代民主的发祥地、起源地,启蒙运动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下,人们对战争盲目乐观。

(3)对反战思潮的评价:

①积极:体现了人们热爱和平、珍视和平。

②消极:出现了大量反战思潮,在二战前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泛滥和猖獗。

3.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佛罗伦萨(新航路开辟前)——荷兰阿姆斯特丹(16世纪)——英国伦敦(一战之前)——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一战之后到二战之前)——美国纽约(二战接近尾声)

4.关于民族主义

1.形成:

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2.评价:

(1)积极评价:

在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成为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的思想武器。

(3)消极评价:

在欧洲,民族主义逐渐变形,列强政府利用民族主义对外侵略,极端民族主义是其中的一种。

(4)影响:

时至今日,民族主义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 高中椭圆知识点

★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课知识点

★ 高中唐诗宋词考前知识点

★ 磁场知识点总结高中

★ 高中文言文《兰亭集序》知识点

★ 高中电磁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统计知识点总结

★ 高中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向量知识点总结

2.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 篇二

对大学理念本质的探析, 也就是关于大学知识存在状态的揭示, 首先需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大学理念”和“知识存在状态”。

1.大学理念与知识存在状态的含义

理念是一个哲学术语, 关于理念的分析, 我比较同意黑格尔的看法, 即“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 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1] , 它体现了哲学意义上理念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韩延明在《大学理念论纲》里通过如下方式来界定“大学理念”:先分别给出大学和理念的含义, 最后综合二者, 认为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1]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本身自在自为的真理, 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这只是抽象的说法, 那么大学自在自为的真理究竟是什么, 而且如何体现的呢?大学理念的实质就是对大学自身以及大学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本质的把握, 大学理念的自在自为性, 亦即大学自身以及大学与外部环境复杂关系的自在自为性, 表现为大学与国家、社会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3] 。

一切大学主张, 无论它的形态表现和内容是什么, 都必然围绕着知识, 尤其是围绕着以高深学问为核心的知识而展开。在这里, 知识存在状态主要表达为知识怎样存在。知识的存在状态其实质也就是大学自身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大学理念与知识存在状态的关系

大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大学本质的揭示, 也就是对处于复杂关系中的大学的认识, 即对知识存在状态本真的揭示。大学理念作为大学主张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是支撑大学主张无限伸展的根基。多样纷呈的大学主张, 包括大学目的、大学功能、大学设计、大学指导思想等等, 最终都表现为与知识存在状态有关的各种大学理念。

知识的存在状态其实质也就是大学自身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大学理念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当然, 对大学自身以及大学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识是不统一的,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认识, 也就是说, 历史上人们对大学理念的认识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分别是:大学是象牙塔;大学是国家机器;大学是服务站。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归根结底就在于人们对大学、国家和社会复杂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从这三种关于大学理念的认识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 以往关于大学知识的存在状态的揭示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大学自身、国家和社会。造成三足鼎立、纷乱异常大学理念形成的原因就在于, 揭示大学知识存在状态的因素中少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生活世界, 也正因为缺少生活世界的考量,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无法全面彻底地揭示大学知识的存在状态, 当然也就无法把握和理解大学的本质。回归生活世界的维度, 全面地把握大学、国家、社会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才是揭示大学本质的唯一路径。

二、知识存在之根源:生活世界

1.“生活世界”的含义

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如果进一步分析, 需要作如下界定:

第一, 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

这里的“非课题性”与“自然态度”有关, 它是指我们在自然的观点中直向地面对现实世界, 将现实世界的存在看做一个毋庸置疑的、不言自明的前提, 不将它看做问题, 不把它当课题来讨论。用胡塞尔的话来说, “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与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 但这种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 不是根据某个目的。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 就连那种企图在科学真实性中认识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世界为前提”[4] 。哈贝马斯在1981年的《后形而上学思维》中再次强调:“众所周知, 在其后期著作中, 胡塞尔在‘生活世界’的标题下所做的努力是为了探索直接的可靠性和无疑的确然性的基础。他试图用现象学手段来澄清生活世界这个隐含知识的领域, 这个前直言判断和前范畴的领域, 这个被人们遗忘了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世界经验的意义基础领域。”[5] 对于胡塞尔的非课题化状态, 哈贝马斯将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称之为隐含的知识、非课题性的知识或背景知识。

第二, 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

在这点上, 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与客观科学的态度和哲学的反思态度得到区分, 后面的两种态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将现实世界作为课题来探讨, 但所有对生活世界的探讨都必须以生活世界本身的存在为前提。相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称之为直接的可靠性和无疑的确然性的基础或意义基础, 主张“先验意识应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得到具体化”[5] 。

2.知识、大学理念与生活世界

从上面关于生活世界的论述中, 我们知道, 人类社会的一切产物都根源于生活世界。产生于中世纪的大学也不例外。社会组织或机构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的需要, 大学的产生就是源于人类生活对知识的需要, 而历史又选择了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机构。于是, 知识成了大学的核心和生命。知识, 从更根本意义上说是文化, 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结点。生活世界的非课题性、奠基性和直观性使得大学理念作为哲学意义的探讨成了可能, 具有了彻底性和明证性。而其它任何的事物或活动, 都不能作为解构大学理念的根本。生活世界是大学和知识的根源, 大学理念的揭示也理所当然应从生活世界入手。

人和生活世界的双重性 (历史性和超越性) 决定了生活世界中知识的逻辑——知识的传承和创新;而人和生活世界的双重性决定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自在性 (自然性) 与自为性 (自觉性) 。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根源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世界就是自然, 它自然而然地存在, 自然而然地演化。人类作为世界链条上的特定环节, 是自在的活自然的存在, 即同世界上其他存在物一样自然而然地存在[7] 。人类统一于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据。这就是人的自在性或者自然性;同时,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 具有自觉性或者自为性。人类能够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我”) 而存在, 并从而能够自觉到人和世界以及二者之间的无限丰富的“关系”和“矛盾”, 这说明人是超自然的存在即社会存在[7] 。作为自为的或自觉的存在, 人类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人和人的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产物。人类是作为物质世界中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能动性主体而存在的。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 其发展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与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不断超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正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 使人类从动物式的纯粹的“生命活动”, 转化为人类所特有的“生产活动”, 并使人类从动物式的纯粹的“生存世界”, 转化为人类所特有的“生活世界”。人类使自己的“生命”存在成为“生存”于“生活”的矛盾性存在。人类使自己的“世界”成为“生存的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矛盾性存在。人的“生命”的“生存”与“生活”的矛盾, 人的“世界”的“生存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矛盾, 构成了人类存在最根本性的“矛盾”。这种根本性的矛盾, 决定了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由人所构成的生活世界, 具有自在性和自为性的人是主体, 这也就决定了生活世界的双重属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生活世界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生活世界的逻辑 (历史性和超越性) 决定了“知识”的逻辑——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只有知识的传承, 生活世界是静止的, 死的;只有知识的创新, 生活世界是无根的, 也是不现实的。随着生活世界的发展 (人类之初, 知识传承和创新都是单个人的) , 知识的发展需要一种机构来承担, 在漫长的岁月里, 历史选择了大学。而且, 大学也胜任了这个工作。弗莱克斯纳认为, 大学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 除了大学, 在哪里能够产生理论, 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 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 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和教授真理的人, 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9] 。

产生于生活世界的大学, 理所当然地把知识作为自己的生命。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成了大学的基本理念, 因为生活世界的非课题性、奠基性以及作为根源而存在, 大学的基本理念具有了根本性。

三、知识存在之系统:社会和国家

社会、国家不但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且也影响了知识的具体形态, 赋予了知识以社会、国家的属性, 甚至左右着知识发展的方向、功能、目的等。社会、国家作为知识、大学存在的系统, 对大学和知识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1.社会、国家的含义

关于社会、国家的概念, 没有统一的认识。鉴于讨论问题的需要, 我们确立了从国家、社会与生活世界的相互关系入手界定它们的概念。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 (1981) 中提出了“系统世界” (system world) 和“生活世界” (life world) 的概念, 并将其作为分析社会的基础。他认为, 系统世界包括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方面, 指的是社会运行的系统过程, 人们在系统世界的行为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方面的“解释性范式”, 是由“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贮存”[10] 。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行为是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 哈贝马斯称之为“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看来, 政治系统就是指国家, 而经济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的核心就是个人及个人的利益与私有制基础。但哈贝马斯指出, 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是“系统”, 它们来源于生活世界, 应该受生活世界制约, “文化的更新和传递、社会的整合、个体的培养, 仍然只能发生在以日常生活语言为媒介的生活世界之中, 而无法用行政的手段或市场的逻辑来代替”[11] 。透过哈贝马斯的论述, 我们看到, 在国家、社会和生活世界的相互关系中, 生活世界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源。

2.国家、社会与大学的相互影响

(1)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影响。

首先, 社会和国家作为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系统”, 他们对活动于其中的大学具有约束作用。不管是社会经济关系、机构, 还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的发展。其次, 社会和国家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大学的生存需要各种物质条件, 而大学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 要想生存必须借助于国家和社会。第三, 从深层看, 国家和社会影响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发展变化, 决定知识发展的多元形态, 并最终影响大学的性质以及存在形式。

(2) 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和国家、社会同根源于生活世界,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国家是权力的中心, 社会则主要体现在经济关系方面, 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的。大学通过知识的传承和和创新, 通过教授知识和生产知识,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种人才, 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对大学理念本质的探析, 其实质就是揭示大学知识存在的状态。然而以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即使有个别学者进行了研究, 他们也仅仅是探讨了大学、国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大学的本质, 因为我们一直缺失了生活世界这个因素, 而生活世界又恰恰是最为根本和决定性的。透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 生活世界才是大学本质的根源, 而国家和社会不过是生活世界的“系统”而已, 当然也仅仅是大学存在的现实环境。这也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大学的理念必然以生活世界为归宿。

参考文献

[1][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3]Lowell AL.At War with Academic Traditions[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4]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6]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维[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7][8]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 2003.

[9]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0]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

3.冯宾符与《世界知识》 篇三

由《东方杂志》进入文化领域

冯宾符1914年出生在宁波市慈城镇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少年时代就受到中共地下党员沙文汉、冯定的革命思想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并在其就读的中学办有一份铅印的抗日小报。1932年他高中毕业后,本来凭他扎实的基础完全有把握考上大学,但因家里无力供他继续深造,他去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部当校对员谋生。

1904年创办的《东方杂志》,是旧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大型综合类杂志。在这个岗位上,他有幸在主编胡愈之先生的直接指导教育下工作,还有机会向敬爱的鲁迅先生求教,鲁迅对他的才华、为人亦很赞赏。1935年12月5日,鲁迅曾为他写“钱起诗《湘灵鼓瑟》”一幅(原件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全文为:“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香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湘灵鼓瑟》 亥年残秋录应 仲足先生教 鲁迅”。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冯宾符刻苦自学,并苦读英语,很快展露出才华,发表了多篇文章,为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与翻译《西行漫记》

美国进步记者斯诺所写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后,立时轰动了世界。不久斯诺到上海时,将该书英文版赠给胡愈之,胡愈之认为这是一部能让全国人民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了解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苏区生活的优秀书籍,特别是该书出自一个外国记者之手,更具说服力。于是他很快联络了11位上海文化教育界的救亡志士,集体翻译出版该书,冯宾符就是其中的一员。书稿译完后,出版却碰到了难题,一些出版商因害怕日军的残暴镇压而不敢接受。为此由胡愈之先生倡议,于1937年12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机关“复社”,冯宾符和周建人、许广平、郑振铎等20多位成员集资1000元作为该社开始活动的经费。1938年初,该书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复社”正式出版,中文名定为《西行漫记》,此书在半年里一连再版了五次,印数八万余册,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千上万名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走上了革命道路。

尔后“复社”又进行了震撼上海和全国出版界的巨大工程——出版20卷本《鲁迅全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冯宾符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占上海中心区,冯宾符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1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弄清“复社”和上海文化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的情况,但不管是威胁利诱,还是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著名作家楼适夷曾就此事写过《忆仲足》一诗:“最忆储能冯仲足,照人肝胆明如月,插刀两腋为同俦,烈火酷刑炼铁骨。”(仲足是冯賓符的别名,冯宾符曾在储能中学教过书)

情系《世界知识》

1934年9月,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机深重的特殊历史时期,胡愈之等在上海创办了《世界知识》杂志,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冯宾符从一开始就毫不迟疑地跨入《世界知识》这个阵地,成为这份杂志的热心作者。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注重民族解放问题的《世界知识》,成了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妥协投降的国民党政府的眼中钉。冯宾符不怕威胁,不畏艰险,坚持为这份杂志撰文。他在该刊发表的《日苏渔业问题》、《一年来的西班牙战争》、《巴勒斯坦分区计划》和《欧战一年来的美国》等多篇文章,选题独到,分析深入,带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宾符与金仲华等同志又作了许多努力,使《世界知识》于1945年12月复刊。抗战胜利后复刊的这份杂志,仍坚定地执行着一贯进步的编辑方针。他们利用合法的地位,巧妙地进行对敌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对之恨之入骨,施尽了种种破坏《世界知识》的卑鄙伎俩,明里在其机关刊物上不断挑拨和污蔑,暗中通令各地取缔查禁,封锁发行。冯宾符知难而上,团结全社人员,同心协力,维持刊物的正常出版,尽最大可能向读者提供渴望的精神食粮。作为主编,他更是竭尽全力,从选题、约稿到定稿发排,事无巨细,均亲历亲为。对当时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作用。1947年,冯宾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全国解放后,冯宾符历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和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为《世界知识》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冯宾符主持日常工作期间,该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第20期刊登了《毛主席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专辑,刊出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毛主席的建议,《人民日报》加按语后全文转载,影响颇广。1960年第22期又发表了美国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文章《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忆毛主席谈纸老虎》。1961年该刊发表冯宾符的《卢蒙巴之死》一文,在读者中也引起很大反响。

冯宾符同志既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他撰写和翻译了许多剖析国际形势的著述。有专著、译著(含合著、译)15部,另有专文236篇,时事评述699篇,译文63篇。其中167篇文章(专文116篇,时事评述51篇)现已收入乔石同志题写书名的《冯宾符国际问题文选》(2002年6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位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除了主持世界知识出版社工作外,还致力于党的统战工作。他于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是该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并被选为该会的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和民进北京市委主任委员。他还多次出国访问,参加人民外交方面的活动。

4.高中世界近代史知识点 篇四

(1)导火线: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

(2)经过: 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5月28日,公社失败。

补充:尾声:《国际歌》(词:鲍狄埃,曲:狄盖特)(注意这首歌的背景)

(3)地位: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失败原因:

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反动势力强大(直接原因)

2、世界近代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14—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两次促使人们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什么?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

②各有什么意义或影响?(略)

③各自代表的人物各两位。(略)

④请你说说文艺复兴最初从哪个国家兴起?它的性质是什么?(意大利,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

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最早确立于哪个国家?(意大利,英国)

②通过武装争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些国家?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些国家?

(革命方式:英国、法国、美国;改革:俄国和日本)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献各是什么?它的颁布都有什么意义?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

美国颁布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了。

5、17、18世纪,英、法、美资产阶级在高潮后主要制定什么法律文献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分别起到了什么成效?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颁布《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和总统制。

6、结合17世纪至18世纪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英国是依仗哪些方面的优势,在18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至少四点)

①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于世界各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并且这些殖民地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

③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他们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7、南美洲的解放者是?

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南美洲南部:圣马丁

8、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时间,领导者,意义?

时间:1851-1857

领导者:章西女王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9、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意义,局限性

性质: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改革

历史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10、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时间、人物、目的、内容

根本原因: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开始推行改革。

改革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自身统治

5.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篇五

高中历史绥靖政策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6.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 篇六

1、日本农业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化,重点发展适合水田用的小型农业机械。日本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农场规模小,农民精耕细作,农产品单产高。

特别提醒

2、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流域面积狭小,河流短促。多山地,落差大,水流急。降水丰富,水量较大,流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含沙量少。

3、说明日本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日本河流短小而湍急,不利于航运;水能资源丰富。

4、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5、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在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6、日本的地形地质特征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

(2)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3)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横滨、神户)

7、北海道渔场的形成

位于温带大陆架浅海地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在此交汇,浮游生物丰富

8、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需要大量出口

沿海平原地区,利于建厂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进出口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9、日本东南海岸夏季多雨,西北海岸冬季多雪。原因:日本位于东亚季风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太平洋海岸为迎风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日本海海岸为迎风坡

10、烟威地区冬季大暴雪的原因是:冬季西北风经渤海上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到烟威地区登陆,地势提升,多降雪。

7.高中生物知识点记忆技巧初探 篇七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 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润滑、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 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 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五、通过实验现象增强记忆

记忆是靠多途径输入信息的。输入大脑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来完成。在学习中,若我们把知识点与实物、挂图等直观手段结合起来,通过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来获得生动表象,就会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通过直观的感受,可增强记忆的效果。

关于记忆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提纲记忆、自测记忆、理解记忆等方法。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勤奋和付出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

摘要:高中生物知识点多,有不少内容需要记忆,但如何记忆值得关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五种记忆方法。

8.抗日烽火中的《世界知识》 篇八

抗战爆发后的头几个月,《世界知识》还在上海租界里,它是出版界泰斗邹韬奋先生主持的生活书店的一部分,当时的主编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先生。

日寇占领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租界的英法当局在日寇的压力下开始限制和打击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生活书店处境日益困难。邹韬奋先生决定内迁武汉。得知这一消息,沿途人民(多数是杂志的忠实读者)纷纷前来请教中国的前途和出路。邹、金二人顾不上劳累,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宣讲。邹主要讲我国只有不惜牺牲,抗战到底,才能生存。金则以《世界知识》主编的身份,指出我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是世界进步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

到武汉后,邹编《抗战三日刊》(后改名为《全民抗战》);金编《世界知识》。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邹、金两位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套间内工作。两位文化战士在党的指导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向人民大众宣传抗战,并介绍世界反法西斯的情况。这里要引用钱俊瑞(解放后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给世界知识出版社写的一份证明材料:“抗战开始后,《世界知识》迁往武汉……金仲华同志为《世界知识》主编,我是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党团书记。《世界知识》杂志的办刊方针和每期的主要内容、题目,都经过党团会上研究讨论决定,然后请一些党员和党外进步作家分别撰稿。……”

1938年6月,日寇突破长江防线,战事逼近武汉。邹韬奋率生活书店撤到重庆。金仲华则因为《世界知识》需要最新的海内外信息,遂决定暂迁广州。

生活书店广州分店的店址更小,怎么也腾不出一处安静的地方给《世界知识》,只好在一间兼作起居室、会议室和临时仓库的屋子里放一张书桌供金仲华使用。当书店的同志表示歉意时,金笑了,他说:“现在是战时,只要还有这张书桌,我就能把《世界知识》编出来。”

1938年8月广州沦陷,接着武汉也被侵占。金仲华被迫再次转移至香港。

《世界知识》按规定向港英当局申请出版许可证,却横遭刁难。金经过考虑后说:“管不了这么多,先出版再说,大不了封门坐牢!”所以在香港出版的最初几期《世界知识》版权页上仍印着出版地是武汉、广州。只在“编辑室”一栏中告知读者,如有稿件或书信,请交给就近的生活书店转来(当时大后方一些城市有生活书店分店)。

机遇终于来了。以生产虎标万金油、八卦丹闻名的华侨巨富胡文虎在香港办了一份报纸《星岛日报》。由于缺乏能干的编辑人才,报纸办得毫无起色,胡文虎之子胡好是该报的经理,他通过同乡关系找到了廖承志,恳求代为物色优秀的办报人才。廖推荐金仲华。胡氏父子大喜,立即礼聘金仲华为《星岛日报》总编辑。胡氏父子在香港有社会地位,他们帮《世界知识》拿到了出版许可证。

金接办《星岛日报》后,引进《世界知识》老作者邵宗汉担任副总编辑,著名軍事评论家羊枣(杨潮)、名作家戴望舒担任编辑,画家郁风、张光宇担任美编。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皖南事变”。金仲华不顾国民党的禁令,将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制版刊登,并接连载文揭露国民党政府中投降派破坏全民抗战的图谋。国民党大怒,向胡氏父子提出立即改变舆论导向,撤换编辑人员。1941年6月,《星岛日报》刊登金仲华辞去总编辑职务的声明。

在金担任《星岛日报》总编辑期间,《世界知识》怎么办呢?一些《世界知识》的老作者和热心支持者向金伸出了援助之手,张明养、郑森禹、刘思慕、张铁生等担当起编辑部的工作。1939年年底,乔冠华先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乔在德国留学时钻研过军事理论,对于分析复杂多变的战局是得心应手。依靠他们,金把《世界知识》办成了名副其实的当时最有权威的刊物。当然,金并不是仅靠这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党的领导在这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1985年3月12日,连贯同志曾给世界知识出版社写过这样一份材料:抗战期间在香港办的“《世界知识》是由廖承志和我领导的。当时我们在香港设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直接受党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领导”。

日寇侵占华南后,香港与内地的交通严重受阻,为了把《世界知识》送到内地读者手中,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游击区起了大作用。他们利用一些秘密交通线,不仅使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的人们能够看到《世界知识》,甚至在一些敌占区,人们也能看到《世界知识》。抗战前一度担任过主编的钱俊瑞先生在1984年回忆说:1941年我在苏北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同志见面时,他说:“你们的《世界知识》是我们了解国际形势的主要来源,我们常派专人出去采购呢。”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香港。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金仲华和一大批爱国文化界人士几经辗转,到了桂林。他一到桂林就筹备出版《世界知识》。但在国民党反动派一再掀起的反共浪潮下,他的愿望未能实现。尽管如此,金仲华没有放弃。他把原先计划在《世界知识》上发表的文章,设法在其他报刊上发表;并和妹妹金端苓绘制了一系列国际形势图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金仲华是在编辑没有《世界知识》的《世界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金仲华返回上海,他和冯宾符等筹备复刊《世界知识》。但意想不到的是,在胜利的中华大地,在《世界知识》的诞生地,这份热爱祖国的刊物还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费尽心机阻挠它复刊。一向儒雅的金仲华先生这回真的动火了,他拍案说:“管它给不给许可证,先出版再说。”市政府派官员来干涉。金仲华找出抗战前1934年上海市政府发给的许可证,责问现在的市政府是否有权否定战前的市政府。官老爷们无言以对,不得不同意换发新证。

9.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 篇九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封建残余指:经济上农民负担严重,“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政治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使俄国的近代化步伐缓慢。)

10、南北战争的意义: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11、日本明治维新的意义:

积极:使日本废除了封建幕府统治,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消极影响: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国家新威胁。

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3)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5)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

13、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影响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6、苏联工业化成就

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17、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8、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19、《九国公约》

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的“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作用:条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这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也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0、罗斯福新政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对恢复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新政内容: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的信用。恢复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恢复农产品价格。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激消费。进行社会救济。

新政的影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但新政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主要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结束欧战三个内,参加对日作战。

22、二战启示:

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②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23、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战时的资本积累,有效的财政政策,科学技术的推动。

经济发展的表现: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24、欧共体成立的目的:

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发展。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当今最大的经济体,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5、二战后日本崛起

(1)原因①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援助;②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③日本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⑤实行贸易立国,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2)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使日本、西欧与美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

(3)日本的崛起给我国的发展的启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注重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26、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27、第三次科技革命

特点: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影响: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8、经济全球化

(1)形成的原因: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交往手段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如:WTO)和区域性经济集团(如:APEC 欧盟等)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

②弊(挑战):但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给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29、全球性问题:战争、人口、资源、环境、恐怖主义、、艾滋病等问题。

对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反恐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舆论的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30、20世纪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1991年苏联解体,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大国崛起

英国

1、开始兴起:16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②在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克服了专制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 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①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②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美国

1、赢得民族:1775---1783年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国家统一:1861---1865年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科技创新:通过几次工业革命,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4、政策调整:1933年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①战时的资本积累②政府有效地财政政策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6、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原因:①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7、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主地位加强,妄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倾向有所增强。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战略地位相对提高。

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1) 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2) 必须有巩固的经济基础。 (3) 坚持开放,防止闭关自守。

(4) 改革创新:科技、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创新。

10.大学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十

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大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洼地。同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外力所营造的地貌类型。

地势可以概括为中间高,四周低。山脉组合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

此外在亚洲的东部边缘,自北向南分布有一系列向太平洋突出的弧形列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多边缘海。

2.亚洲的气候特点

一、强烈的大陆性 主要表现在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

二、典型的季风性 主要表现在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

三、类型的复杂性 除了温度海洋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

四、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这既是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气候复杂性的一个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

3、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库尔德人问题、阿富汗问题

4、亚洲的工业化进程。

答:与欧美不同,亚洲的工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1)进口替代工业化

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经历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这往往需要很长的发展过程。

局限性:首先除少数大国外,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即便进口替代取得成效,那也只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

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措施: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背景: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

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表现出“混合型”战略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再度工业化”过程也表现出两种战略并存的特点,如其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和率先完成进口替代的家用电器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倾向于出口导向,而资本密集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材料工业和汽车等工业则处于进口替代阶段。

5、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答: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在全国的总面积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便于耕作和开展经济活动。

土壤以冲击土和黑土为主,分布面积广泛。同时土壤类型多样,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的土壤分布。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适宜农业活动的发展。但是降水很不稳定,季节分布不均,容易带来洪涝、干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地损失。水文,在气候的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大。印度的矿产资源丰富,最主要的有铁、煤、云母等。但是有相当多的资源储量不足,仍然需要依赖进口。

二、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所以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文盲。

三、政治经济条件:在政治上,印度政府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方面。在资金上,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成为印度国家发展经济的限制因素。在基础设施上,印度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科技条件:印度十分注重科技发展,高科技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但是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是束缚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精英知识分子的写作世界 篇十一

李海鹏的写作经历很丰富,他是一位善于驾驭文字的作者。所谓驾驭,不单是作者本人在驾驭小说,小说本身也会有一些规则在约束作者,从另一方面来说,约束也在成就作者。

无论是写专栏还是写小说,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他的聪明,这个也无须多言,相信大家也都感受得到。其次,在同时代写文章的人当中,同样是旁征博引,但他的写作逻辑是非常清晰、非常好看的。因为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讲一个道理。

在我看来,李海鹏作品最重要的质地是诚恳,诚恳地面对他的读者、他的作品。他愿意跟你面对面,平等地交流。这点我在读村上春树小说时感受尤为深刻。不管村上身上背了多少头衔,他在小说中不是要摆明某个道理,或是去教会你什么东西,他也是没有把握的,但他愿意把这个没有把握的过程很诚恳地展现给你。我读李海鹏小说也有类似的感觉。

帝国蝉鸣,一种隐喻形象

我们俗话说“文如其人”,李海鹏本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聪明又诚恳,很有人格魅力。他的诚恳是基于这种聪明来展现给你的。他最初拿给我的小说书稿不叫《晚来寂静》,叫《帝国蝉鸣》。这个书名或多或少地透露了他的一些写作意图,用一只蝉的鸣叫来反映一个帝国的状况,用一个水滴来折射整个世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小见大”。

在阅读了这本小说以后,我就发现,这个书名带给小说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同这部小说之间会有一个错位,因为他的小说并不是“帝国蝉鸣”这样一个状态。在同他协商以后,他很快就自我否定,也觉得不太合适。后来我们一致选择了《晚来寂静》。我觉得,当读者拿到这本书,读了李海鹏,看到书名上这四个字,就会感觉李海鹏和这个书名是浑然一体的。

在和李海鹏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在他身上看到一个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状态。我特别希望看到更多像李海鹏这样的人出现,像出色的西方文学家一样,把社会科学发酵,酿成美酒。李海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质,和他聊天的时候,我最兴奋的就是这个部分。在精英圈子里,我们大家多去阅读思考和交流,不要陷入文化的怪圈子里,这个可能才是中国小说未来繁荣的方向。

“不聪明”的写作方式

当我拿到《晚来寂静》这个稿子的时候,我挺惊讶的,因为我们所了解的李海鹏是他的评论、杂文。我们以为他会把专栏评论里的写作方式传达到小说里面,结果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在我看来,他选用了一种很老派、很质朴的方式去写这部小说。

这个是“不聪明”的,放弃他最擅长的技巧、方式,用一种返璞归真的理念去写他的第一部长篇。但作为读者,我们不仅要考虑他的作品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什么,而且要考虑他选择这种呈现方式的原因。对于有些人认为李海鹏小说不如评论的说法,我自己倒不这么认为。因为专栏集更容易取悦于人,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取悦读者,这倒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读者也不能太懒,比如说有些东西你看不懂,那你不能说作家写错了。我不是说读者在《晚来寂静》中错过了什么,而是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12.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 篇十二

为激发广大初中学生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兴趣,强化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充分发挥优秀教育期刊的育人功能,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举办了“初中生世界”杯读刊用刊综合素质知识竞赛,在《初中生世界》七年级视野版、八年级读写版2012年7-8合刊分别刊登了读刊用刊综合素质知识竞赛的相关阅读材料,其中七年级赛题以百科知识为主,八年级赛题以江苏人文为主。在各地教育局和各学校的精心组织下,广大初中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经过竞赛组委会的认真评选,共有1350名同学获得优秀奖,有44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在参加“初中生世界”杯读刊用刊综合素质知识竞赛的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还给编辑部发来信函,表达了他们对《初中生世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对办刊及读刊用刊综合素质知识竞赛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13.高三地理世界著名流域知识点 篇十三

1、亚马逊河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是世界第2长河,长度6440km。由于河流长度测量方法并无定论,亚马逊河河长便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即为常见的6400公里。它的河流量达每秒21.9万立方米,比其他3条大河尼罗河(非洲)、长江(中国)、密西西比河(美国)的总和还要大几倍,大约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千米,占南美州总面积的40%;支流的数超过1.5万条。

2、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KM。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3、尼罗河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2007年虽有来自巴西的学者宣称亚马逊河长度更胜一筹,但尚未获得全球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

4、长江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长度为6397KM。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比黄河(5464km)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中,长江也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刚果河流域跨非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5、多瑙河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在欧洲河流中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多瑙河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支流延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等6国,最后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m/s,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6、莱茵河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通航长约869公里,远至瑞士-德国边境上的莱茵费尔登。莱茵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7、恒河

恒河,中文又译为殑伽河、强伽河、冈底斯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后,进入孟加拉国,改称帕德玛河,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克纳河。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不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兴起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佛教圣地遗存。

8、湄公河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世界第七大河流;主源为扎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流域除中国和缅甸外,均为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

9、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全长3692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罗斯人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伏尔加河游船从莫斯科北部的伏尔加河段出发,畅行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间,沿途是主要城市和古雅的河畔小镇,历史性建筑克里姆林宫,还有色泽鲜艳的圆拱形教堂。

14.世界地理之最知识点 篇十四

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流经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约6400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河。据估计,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约有20-25%在亚马孙河。河口宽达240公里,泛滥期流量达每秒18万立方米,是密西西比河的10倍。泻水量如此之大,使距岸边160公里内的海水变淡。已知支流有1000多条,其中7条长度超过1600公里。亚马孙河沉积下的肥沃淤泥滋养了65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它的流域面积约705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大河流域的两倍。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就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这里同时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平原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因而这里河流蜿蜒曲流,湖沼众多。多雨、潮湿及持续高温是其显著的气候特点。这里蕴藏着世界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各种生物多达数百万种。

15.新课程下高中世界现代史教学创新 篇十五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当今历史试题的呈现已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 而是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不仅包括调动和运用知识, 还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基础上提供新情境、新材料, 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提升历史思维力。

例如, 高中历史教材将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归纳为“和平与动荡并存”, 并选用了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这两则距离我们相对较远的材料, 以说明“动荡”这一特点。其实,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援引伊拉克战争、叙利亚问题等新材料, 鼓励学生思考当今世界出现动荡的原因, 并探究有利于和平的因素。这样, 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动荡, 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训练历史思维和培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意识。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 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例如, 在学习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 我们可以增用如下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 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 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 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年来, 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 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并设问:有人依据材料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这一教学设计,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理解, 更全面认识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 这种设问具有开放性,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对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素养的养成等有积极作用。

2. 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学生学习的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面的宽度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设计能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以罗斯福新政中“美元贬值”这一措施为例, 我们可分层设问:罗斯福为什么要实行美元贬值?这一措施对当时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第一设问重在加强学生对新政背景, 以及此措施对缓解危机的影响的理解。一般学生均能准确回答这一问。第二设问重在养成学生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将某一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重新认识, 有利于提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认识, 有利于学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问相对较难, 不能针对全体学生。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落实给不同的学生个体,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来实现的。

分层教学模式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进步, 既能保护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优生的思维力, 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1.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先做好教学设计, 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视频等媒体来辅助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可重复性、内容更丰富、更迅速等特点, 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兴趣, 巩固重点难点, 更多展示历史的面貌,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例, 教师如果按传统教学手段仅仅凭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进行教学会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全球化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图片, 播放反全球化运动的视频, 展示全球化下的全球问题等,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激发学生主动地、理性地认识全球化。

2. 情境教学的运用

历史知识的很大部分是比较枯燥的,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甚至出现学习障碍, 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将教材中的情境再现, 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 就能很好地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

上一篇:爬山优秀作文450字下一篇:上报信息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