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过草地观后感(共7篇)
1.长征过草地观后感 篇一
十一长假里,我读了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名字叫《红军长征过草过》。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红军过草地的故事,当时,红军所有的兵力混合在一起分成左右二军,从毛儿盖、波罗子出发。右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四位领导带领,左路由刘伯承、朱德等三位将军带领。从不同的方向穿过草过。
大家可能不知道,草地是什么样的呢?草地上有雾,雾还很浓。草地上到处都是沼泽,沼泽是草地上一种泥潭,只要人不小心踩上去,就会慢慢的陷下去,根本无法挣扎上来,所以当时红军在草地上牺牲了很多很多的人。草地上没有动物,一旦带的粮食吃光了,就只能去吃野草和草根了。
如此恶劣的环境,红军又如何能走出草地呢?通过课文,我知道了,他们就是互相关心,生死相助才能取得胜利的。我们曾经学过一篇题目叫做《倔强的小红军》的课文,文章中的小红军和陈赓将军都落队了,陈将军要小红军骑马走,但小红军说自己没有问题,而且需要慢一点下来等同伴,最后,陈将军先走了,可等他明白再回头来抢救小红军的时候,发现小红军已经 牺牲了。而这样的情节,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真是太多、太多了。
红军过草地成功的原因之二就是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大家吃完了干粮就吃野草和草根。
我们的红军,在没有吃、穿、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征服草地,而他们所依靠的正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条件如此优越,为什么不能继承这些优良传统,把这些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上。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我们要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勤思考,积极进取,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回报社会、回报亲人打好基础。
红军长征过草地有感作文 陈楚麟 600字-700字
2.长征(八)雪山草地 篇二
1935年3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时候,远在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为了向甘肃、四川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于3月底发起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经过激战,取得渡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红四方面军打乱了敌人“川陕会剿”的计划,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新区,部队也发展到了八万多人,形成极为有利的形势。
但是,张国焘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把原定留守川陕根据地的部队、地方武装和后方机关全都转移到嘉陵江以西。他采取这一行动的原因,是对川陕根据地有利条件和革命形势产生了悲观认识。他认为尾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嫡系军队即将入川,四方面军将招架不住,不如主动撤退。张国焘的“右倾”思想,不可避免地使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战略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
这时中央红军已经突破金沙江和大渡河天堑,向红四方面军集结地域靠近。两支红军的主力汇集一省之内,这个会合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图1)。
(1)中央红军和红四军会师计划示意图
中央红军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必须翻越夹金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向大雪山进发。但是此时经历数月行军,精疲力尽的中央红军官兵,怎样才能翻越这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据党史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中央红军翻越雪山虽然没有遭遇大的战斗,但由于险恶的环境却造成了重大伤亡。
渡过了大渡河,中央红军官兵盼望着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心情更加急迫。前面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了,只不过耸立着一座叫夹金山的大雪山,其主峰海拔426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海拔高,非常寒冷,根本不能在山上过夜,必须一天之内就翻越主峰。翻越夹金山给中央红军官兵造成很大损失,其中的原因是:
第一,登上雪线以上高海拔山峰时,要消耗极大体力。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甚至降到平原含氧量的一半,使人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浑身无力,意识模糊。一旦感冒,极易转为高山病,很快就死亡了。具有良好体力,才能翻越雪山。但是经过长途跋涉,高强度急行军,还要边走边战斗,战士们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了。
第二,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处在湿度很大的峡谷中,非常闷热,汗流浃背,红军官兵纷纷脱得只剩单衣服了,仍然大汗淋漓。接着强渡天堑,紧张战斗,就把多余的衣服全扔掉了。到了雪山脚下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给几万官兵装备棉衣。所以很多中央红军战士的回忆录中都写着,恐怕要穿着单衣翻越雪山了。穿着单衣翻过白雪皑皑、高海拔的雪山,危险可想而知。
第三,还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是中央红军官兵大部分是南方人,根本不知道高海拔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道极度的寒冷是怎么回事,绝大部分官兵连雪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所以从福建参军的小红军就问当时的少共国际师师长萧华说:“师长,雪是什么样子?”萧华说:“跟面粉差不多吧?但是比面粉白一点。”一个江西籍的小战士插话:“师长,雪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云啊?”萧华说:“哟,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文化啊(图2)”。
(2)
红军从老乡那里得到一些翻越雪山的常识。老乡告诉他们,由于气候非常恶劣,早上9点钟之前不能上山。9点钟赶紧出发,下午3点钟之前最好能下山,绝不能在上面停留。最好穿得厚厚的,带着烈酒,带点辣椒面,拄着棍子。
1935年6月12日上午9点,中央红军官兵终于向夹金山大雪山出发了。尽管事先做了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准备,尽管事先有了那么多的思想准备,但是爬向雪山的红军官兵,没有认识到雪山对人体的消耗是如此的残酷。穿着单衣的红军官兵,爬雪山的时候体力消耗殆尽,在缺氧的情况下,常常眼前一黑就栽倒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几乎所有的回忆录中都有这样的情形,身边的战友坐下来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所以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各级指挥员下了一道死命令,谁也不许坐下来,因为一坐下就站不起来了,就死在那里了(图3)。
(3)红军不怕远征难(电视剧《长征》剧照)
牺牲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因为他们的负重最重,担架员再苦再累也不想把担架上的伤员丢掉,炊事员再苦再累也不想把粮食和炊具丢掉,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雪山上耗尽了生命的最后能量(图4)。
(4)红军翻越大雪山(油画)
那么,翻越大雪山后的中央红军能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吗?
翻越雪山的先头部队是中央红军一军团的四团,他们先于主力部队出发。他们翻过了雪山,迅速地下山了。下到北麓山脚有一条很深的沟挡住了去路,正在沟边寻找过沟的道路的时候,对面传来了枪声,赶紧隐蔽。对面是一个藏族小村庄,村边有一些军人的人影晃来晃去。但在望远镜里无论如何也判断不出来那些人是谁。因为他们的军装和川军不一样,肯定不是川军。那是谁呢?从来没见过。吹号联系,这边吹号,对面也用号声来回应。由于号谱不一样,双方都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派出三名侦察员往前走,部队慢慢地跟进。对面在喊话,但喊什么听不清楚,等走得很近的时候,突然听清了,对方在喊:“我们是红军。”四团的人说:“不可能,我们是红军的前锋,前锋前边怎么会还有红军?这不可能的嘛。”因为事先并没有告诉他红四方面军就在眼前,他不知道啊。正在疑惑的时候,派出的侦察员飞奔回来,一边跑一边喊:“是红四方面军,是红四方面军。”这时候对面的喊声已经能听清楚:“我们是红四方面军。”这一刻,令红军官兵永生难忘,只愣了片刻,两个先头部队就相对而奔,拥抱在一块儿了。这时刻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的到来令所有的红军官兵认为,以前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六天后,中央红军和中央纵队一起到达了雪山北边的小城懋功,小城立即热闹起来了,荒凉的小城变成了红军之城(图5)。
(5)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遗址
在欢乐之中,毛泽东心里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在向红四方面军靠近时,两军的电台联络开始通畅起来,但是在来往电报中,毛泽东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之间,就红军会合以后的军事行动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建议,会合之后,要么向东,打回川陕根据地去;要么向北,在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区建立新的苏区。一句话,这个地方不能停留。但是张国焘的意见是红军由此向西,首先占领青海和新疆。今天我们看,张国焘这个建议是没有道理的。翻开地图看一看,从懋功再往西走,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地方,数万大军进去,根本生存不下来,更谈不上前途。电报中已经显示出分歧,这是矛盾的开始(图6)。
(6)毛泽东的战略构想示意图
为了尽快统一思想,中央给张国焘发电报,希望他过来见见面,坐下来商讨一下,统一思想。张国焘距离毛泽东到达的位置要三天的路程,那个地方叫茂县。张国焘接到电报从茂县出发,毛泽东率领着中央红军也往北走,最后到达了两河口附近一个叫作抚边的小村庄,在那里迎候张国焘。中央领导同志,包括毛泽东在内,走出了三里地,来到一个路口,在那儿等着他。身后的红军队伍,拿着锣鼓,天下着小雨,就这样等候着。
过了很长时间,有人喊来了!雨雾中冲出来30多匹高头大马,30匹马上全是英武的红军士兵,簇拥着中间一匹白马,白马上是魁梧的张国焘。毛泽东看见了,抻了抻被雨水淋湿的军装,缓步地走了上去,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握手这一刹那,官兵们猛烈地敲起锣鼓,在他们心中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时刻,这标志着革命将要走向胜利吗?
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两支红军队伍终于在雪山脚下的懋功胜利会师了。会师对于两大主力红军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它预示着红军将要峰回路转,苦尽甘来。1935年6月26日,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人关于北上的意见。张国焘也表示同意。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会议精神确定《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指出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制定松潘战役计划,决定占领松潘地区,打开红军进入甘南的通道,于是整编后的近十万大军开始向北进发。但是,红军官兵不知道,前方还有更为惊险的事情在等着他们(图7)。
(7)两河口会议遗址
两河口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自懋功一带北上,翻越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7月16日,先头部队抵达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张国焘惧怕同战斗力较强的胡宗南部作战,不执行军委计划,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界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有待解决”,故意延宕。他还鼓动一部分人向中央提出由他担任中革军委主席,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等人的无理要求,但为了红军的团结,于1935年7月18日,在川北芦花镇,也就是今天四川省黑水县城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图8)。
(8)
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同时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业绩。会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向毛儿盖集中。7月下旬,红军发起对松潘的进攻,但是由于胡宗南的部队先于红军占领了松潘一线,国民党三十万大军挡住了红军由川北进入甘南的道路。 这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要想北上,只有穿越人迹罕至、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面对一个死寂的世界,忍受着疾病、严寒和饥饿的红军官兵怎样穿过布满陷阱的大沼泽(图9)?
(9)松潘大草地
1935年8月21日,毛泽东所在的右路军陆续进入了松潘大草地。松潘大草地是位于今天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的一片大草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片高原湿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粗略估计,它东西宽100多公里,南北宽200多公里,从南边穿到北边去,最快的速度也得用7天时间。大草地没有人烟,连鸟都很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遍地都是泥沼。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常年浸泡腐草的水不能喝。一个一个的草墩子,人马踏上去不小心就掉陷下去了,下边是千年的烂泥,越陷越深,谁也拉不上来。草地里的气候十分恶劣,一会儿烈日高照,一会儿风雨交加,一会儿雪雨冰雹,所以穿越大草地的时候,红军牺牲很大(图10)。
(10)红军过草地(油画)
首先是病患,红军官兵的体力都已非常虚弱,在这个不毛之地穿行,在腹中饥饿的情况之下,哪怕生一点点的病,或者是小伤口遇到腐烂的水就溃烂了。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情况之下,随时都可能导致死亡。红四团是先锋团,有个小战士叫郑金煜,17岁,在江西石城入伍的,大眼睛,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他作战很勇敢,是个宣传队员。进入草地以后,他扛着枪扛着行李,还扛了很多准备在草地里烧火的干柴。大家永远熟悉、喜爱他那张不知困苦的笑脸。但是进了草地几天之后,政委杨成武发现小郑不见了,小郑上哪儿去了,一打听说他掉队了,现在在卫生队呢。赶到卫生队去看,已经不行了,什么病也不知道。杨成武赶紧把马送给了这个小红军,但是这时候17岁的小郑连在马上坐着的力气都没有了。没办法,战士们用绳子把他捆在马背上,杨成武专门交代给一个战士牵着这匹马,护送郑金煜继续前进(图11)。
(11)
又走了一天,绑在马背上的小郑说,让政委停下来,我有话跟他说。杨成武返了回来。郑金煜说:“政委,我在政治上是一块钢铁,但是现在我腿不行了,我要死了,我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政委说:“小郑,我们无论如何要让你活着走出草地,让你看见胜利,你要坚强起来。”结果就在红四团离走出草地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小战士郑金煜死在了马背上(图12)。
(12)艰难时刻(雕塑)
威胁最大的还是饥饿。过草地之前,筹粮就非常不容易,进草地的时候尽管让大家多带粮食,可没有粮食可带。分配到人的是一手心的青稞粒,就这样进了草地,所以很多死亡和饥饿有关。红三军团有一个炊事班,9名炊事员,班长姓钱,是个小个子,平时性格内向,不怎么开玩笑,官兵对他很敬佩,他打仗非常勇敢,政治上很坚定。他进草地的时候受批评了,为什么?他们班挑的东西超重了。为了让你活着走出草地,红军甚至制订了你要背多重的东西,重了不行,多余东西都给我扔掉。但是炊事班舍不得扔啊,他说:我们哪怕多挑一点粮食,在关键的时候就能给战士稍微地分一点,就不至于饿死,我们多挑一点柴火,我们就能多生一堆火,就可以烧一点开水。他们班有一口著名的大铜锅,很沉,进草地的时候,上级说把这个锅扔掉,钱班长不扔,说我扔了锅叫什么炊事班啊?所以一定要挑着。
进了草地后,没过几天,早上出发的时候,一个炊事员挑起铜锅往前走,没走几步,连锅带人就栽倒了,栽在那儿就没起来。另外一个战士挑着锅继续往前走,到了一个地方,烧了一点可以喝的水,这个炊事员捧着这碗水想给一个伤员送去,走着走着,他也栽到地上,再没有起来。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背着粮食的9名炊事员,谁也没有动过一粒粮食,全分给伤员了,他们是生生饿死的。
又走了两天,到一个地方宿营,半夜的时候,钱班长自己起来了,心里难过,想喝水,到锅边上看,锅里已经没水了,地上的泥水不敢喝,他就坐在锅边。天亮起来的时候,大家出发了,发现班长还在这儿坐着,就喊班长咱们出发了。但是发现班长一动不动,钱班长就坐在这儿死了。战士们摇着他,温暖着他,但是他已经凉了。这时候战士们才发现,他们不知道敬爱的钱班长的故乡在哪里,不知道班长还有什么亲人。只知道部队在江西境内行军的时候,这个班长跟着部队走了很长的时间,才被批准加入红军。有史料证实,红三军团的炊事班9名官兵,没有一个活着走出草地。经过巨大的艰难困苦之后,毛泽东所在的右路军终于走出了大草地,接着红军官兵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之下,打开了一个重要的据点包座,从此打开了北进甘肃南部的大门。
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张国焘打来电报给毛泽东,说他们草地走到一半,遇到一条叫嘎曲的河,河水上涨,他们走不过来了。说他已经命令所有的部队南下了,同时他也让毛泽东率领整个部队重新回头,再走草地跟他南下,这是一个违反中央决议的决定。毛泽东一封电报、一封电报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再劝告、催促左路军北上。但是,张国焘不听中央的劝告,坚持南下。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于是9月10日这一天,在万般无奈情况紧急之下,毛泽东率领身边的红三军团、和红军大学一部分学员以及中央机关北上。
不久他们在甘肃南部俄界和红一军团会合。会合之后,红军官兵们悲喜交加,喜的是,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终于会合在一起了,而且毛主席也和他们在一块儿; 悲的是,即使两个军团合在一起,也仅剩了七千多人。
3.长征过草地观后感 篇三
地)导学案2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一、学习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教学过程 :
一、情境再现:
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第 1 页 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黔()毡()草毯()扎()2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四.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五、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第 2 页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⒋读了本文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六、比较本课与《七律 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若时间不够可视为课后作业)
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律 长征》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提示:
⒈ 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⒉ 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第 3 页 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一、情境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二、授新课
⒈读《过雪山草地》,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⒉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⒊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比较阅读
第 4 页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为主。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⑵三言句为辅。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
第 5 页 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四. 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
⒈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评出等地
六. 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教学后记:
4.读《周恩来过草地》后感 篇四
茫茫草地,绵延数百里。走在其上,如踩在飘飘摇摇的软桥上,吃力而难行。那里很危险,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粮食也不够。到最后,战士们只能吃野菜、皮鞋和皮带了。难以想象时,那位体贴的人来了。是他——周总理。他看见战士们缺粮,把自己的粮让给别人;他看见别人走不动,就把自己的马给别人骑;自己生病了,却把担架让给伤员和生病的同志......
读到这里,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周总理舍己为人的情景。战士们迎着恶劣的环境,一直向前,向前......
无边的草地,宿营也是一种考验。被单做的帐篷被狂风暴雨浸透了,战士们被雨淋着。周恩来冒雨请战士们到他的小帐篷里。围坐在周恩来身边,大家坐在一起,用体温相互温暖着。无边的黑夜,漫长的黑夜,在这温馨的场面,已不是一种冷,大家度过了草地上难忘的一夜。
5.过雪山草地诗歌 篇五
原文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作者
肖华(1916.1.21~1985.8.12)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之一。
1916年1月21日生于江西省兴国城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和特务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8、11、12届中央委员。
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
赏析
歌词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雪山低头迎远客”,“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意思是被风雨淋湿的衣服、骨头会变得更加坚硬;用野菜充饥人的意志会变得越来越坚强。所表达的效果是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学会坚强,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6.长征过草地观后感 篇六
活动目标:
1.练习手脚着地屈膝爬行以及钻、跳等动作。
2.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活动准备:
体操用垫子、轮胎、小门、“城堡”,黄色与绿色小乌龟胸饰若干,奖牌一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操。
2.教师扮乌龟妈妈,幼儿扮小乌龟来到一大片“草地”前面。
师:小乌龟们,我们怎么过“草地”?(请个别幼儿试一试。)
3.小结:小乌龟们可以爬过草地。
二、探索爬行方法
1.自由探索多种爬行方法。
师:请小乌龟们想出更多的与别人不一样的爬行方法。
2.请几个幼儿示范,引导幼儿比一比哪种爬行方法既快速又舒服。
3.请一个双手着地屈膝爬行的幼儿再次示范。"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教师小结:这只小乌龟双手着地屈膝爬行,这样既快速又舒服。
4.播放音乐。乌龟妈妈领着小乌龟练习双手着地屈膝爬行。
三、游戏:寻找城堡
1.大家看,前面有个城堡,你们想不想去玩?小乌龟爬的本领最大了,今天就来比一比哪一组小乌龟能最先到达城堡。
2.大家要沿着路线进行比赛:“爬过草地――钻过山洞――跳过小河――爬过山坡――到达城堡”。
3.幼儿比赛,教师记录两队的成绩。
4.小结,颁奖。
四、放松、结束
1.刚才你们在爬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是如何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
2.听音乐,躺在垫子上放松身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模仿喜欢的动物-小乌龟练习不同方式的爬,其活动方式非常适合活波好动的小班幼儿学习。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这节课,让幼儿在体验模仿小乌龟爬行的乐趣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并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活动过程中,结合游戏进行了活动练习,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到很多快乐。
7.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深远影响 篇七
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经过云南,并先后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甩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红军长征两次经过云南,震撼了祖国西南边疆的这块土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加深了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认识,指明了云南革命的前进道路,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对云南以后的革命斗争产生了跨越地区和时代的深远影响。
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云南人民从未放弃过争取翻身解放的斗争,但都以付出巨大的流血牺牲为代价而失败。在茫茫黑夜中,人民渴求光明,盼望解放。1926年,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建立后,曾经从云南边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农群众运动,进行了武装斗争的英勇尝试。1930年,云南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云南的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红军在云南的壮举,向云南各族人民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红军路经各地,公开宣传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号召人民抗日救亡,沿途书写了大量的“红军是抗日救国的先锋队”、“组织抗日救国联军”、“联合全国白军弟兄同胞一致抗日”、“反对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投降帝国主义”等标语口号,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旗帜鲜明地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
“长征是宣言书”。从此,云南各族人民了解了这支打不垮也消灭不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钢铁军队,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光明和希望。红军长征过云南,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和响彻天宇的惊雷,彻底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在云南人民面前透出了一道灿烂的曙光。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长征是宣传队”。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云南各族人民指明了争取自由、谋求解放的道路。
红军长征使云南各族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自己利益的领导力量,从而拥护党的主张,在党的领导下争取彻底的翻身解放。红军通过实际行动和宣传教育,在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和光辉的形象,使云南各族人民更加盼望得到党的领导,使受到破坏后失去组织联系的党员更加迫切地希望重建恢复党的组织,使一直寻求党的领导的革命者不断向追求的目标前进。红军长征途中,许多青年积极要求参军,接受党的领导,威信县罗布坳贫苦农民殷禄才拉起队伍,3次寻找红军,要求接受党的领导,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一些失去联系的党员主动寻找红军,汇报云南组织情况,反映了他们对恢复重建党组织的渴望。红军长征对1935年云南地方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央红军长征先后两次进云南,在云南境内活动28天,攻克了10座县城;红二、六军团先后在云南活动60多天,攻占了13座县城,红军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为云南人民揭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中共云南地下组织创建以后,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曾发动过一些武装暴动,进行过武装斗争的初步尝试。在红军长征过云南期间及红军过后,云南人民连续举行过一系列的武装暴动,并用武装斗争迎来了云南解放。
红军长征过云南期间,对云南地方实力派和滇军将领开展了统战工作。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肖克、王震、李达及随红军长征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周素园、邓止戈等都曾给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和孙渡、安恩溥等滇军将领写信,晓以抗日救国大义。一些具有爱国进步思想的滇军将领如张冲等,从此确定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以至走上了投身革命的光明道路。这些工作,对后来云南各界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红军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和探索,为云南党组织进一步开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基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红军长征路经云南的滇东北、滇中、滇西和滇西北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一进入云南,就散发了对苗族的标语口号;在朱德总司令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沿途书写“彝民们团结起来,不交租、不还债”,“一切彝族平民,都是骨肉兄弟”,“各民族联合起来,各民族团结起来”,“优待少数民族,保护信仰自由”,“红军保护土司头人生命财产”,“苏维埃和红军绝对保障苗族、僮族的解放和自由”等标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民族平等。这些宣传,说出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心里话,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使各族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党的政策的温暖,从而自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红军开展的大量民族工作,促进了民族团结,启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觉悟,也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过云南,如一场春雨,使早期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播下的革命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似一阵疾风,使云南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骤成燎原之势。1931年底,邓小平、韦拔群等同志领导的红七军派了一部分红军干部进入云南,在富宁县壮、苗、瑶、彝等族聚居的七村九弄地区,组织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少数民族群众,与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搏斗。以后,为策应红军主力北上,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与强敌拼死奋战,付出了重大牺牲。这支红军游击队及根据地各族人民,在险恶的形势下,坚持斗争,直到云南解放。1935年,中央红军在威信扎西整编时,周恩来亲自动员留下了100多名红军干部战士,建立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开展武装斗争,牵制敌军,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发扬红军革命传统,浴血奋战,坚持斗争达12年之久。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过武定,红军打土豪、分浮财,除暴安民的革命行动,鼓舞了武定山区各族人民。红军走后不久,在武定山区,贫苦彝族、汉族人民举行了近千人的反土司武装暴动,烧毁了土司房屋,镇压了反动土司。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过楚雄后,受红军革命斗争精神的鼓舞,楚雄党组织领导武装暴动,建立了楚双峨易游击大队,坚持武装斗争,打击地方反动势力。1938年冬,金沙江两岸的农民也揭竿而起,发动了纳西族、白族、傈僳族人民
1000多人参加的“黄军”起义,打击地主豪绅势力。红军在云南播下的革命火种越烧越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形成了各族各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云南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基地之一。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发动了遍及全省的革命游击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的干部战士和各族人民,英勇顽强地奋斗,最后,配合野战军,解放了云南全省。
留下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过云南的革命斗争实践,在云南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块巍峨的丰碑。红军长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体现了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体现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云南人民不断奋勇前进。红军长征途经的地区,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成为党的活动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区。
云南各族人民把红军沿途留下的标语、宣传读物,红军用过的武器和用品,红军战斗过的遗址及红军烈士墓,都视为云南人民学习红军、教育后代、激励斗志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即使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的日子里,云南各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这些精神遗产。在禄劝县的九龙乡木克村,红军走后,地主命令长工将墙壁上红军留下的标语、宣传画刮掉重新粉刷,这些长工连夜采来仙人掌,用仙人掌汁将其涂抹起来再行粉刷,这些标语和宣传画至今栩栩如生,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云南各族人民十分珍视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传之万代。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皎平渡红军渡江纪念碑、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地,每年都有数万干部群众前往参观、学习,长征精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云南人。目前,“扎西会议”会址又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发挥着影响更为深远的教育作用。
【长征过草地观后感】推荐阅读:
绿草地作文10-18
长征观后心得总结09-08
长征观后感700字09-24
描写春天草地的句子10-14
小学生草地作文10-31
《长征》读后感作文09-22
描写春天草地的好段06-17
草地夜行 教案教学设计08-27
《我的长征》400字观后感07-19
纪录片《我的长征》观后感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