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2024-09-04

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共8篇)

1.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一

摘要:现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市场用电量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加强电力营销管理。电力营销数据管理是电力营销管理的重点。对此,本文首先对电力营销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案例,详细探究了电力营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对策。

关键词:电力营销;数据;信息化

1引言

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方面也逐渐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电力改革正在不断推进,而且对电力营销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还能够有效缓解供电需求矛盾,在促进电力行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电力营销的信息化管理

在电力企业日常管理中,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公司发展方向,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规范电力营销流程,合理配置电力企业资源。另外,电力营销管理还要求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主动营销管理的模式,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另外,电力企业为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还应该建立并完善业务考核制度,对员工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等进行监控管理,提升员工工作效率。通过实践研究,对于电力营销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拓宽电力营销业务,包括抄表处理、电费核算等等。另外,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能够规范电力企业业务管理流程,提升电力企业营销水平。

3实例分析

本文将以某电力公司营销信息化管理为研究对象,该电力公司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覆盖所在县所有营销部门,并且涉及40多个岗位,10个供电所,15座变电站,100多名工作人员,用电客户15.3万户,10kV及以上供电线路110条,电能表15.4万只。

3.1系统概况

该电力公司营销MIS系统的服务对象有很多,不仅包括企业领导、相关科室业务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各类电力用户。电力营销系统的功能也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抄表管理、业扩管理、用电检查、计级管理、综合查询、电费应收、综合管理、系统管理、电费实收功能等等,所有功能覆盖至电力营销业务的各个工作环节,与此同时,该电力营销系统还具备综合分析以及辅助决策的功能。

3.2系统特点

该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系统中,所有程序均安装在应用服务器上,在电力营销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每位电力营业员只需要配备一台计算机即可,所有电力用户都能够通过终端方式连接到服务器上,并且运行相应程序。所有运行数据均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不需要进行本地存储,并且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软件,能够有效减少系统管理人员工作量,从而充分实现系统软件功能,更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另外,该系统具有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管理集中的优势,因此,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在设计规范及建设标准中强调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相关要求。

4信息化管理实施后效果

4.1整合信息资源,提高竞争能力

(1)能够为电力营销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电力营销系统,能够为复杂的电力营销管理活动提供定量、多维的统计分析数据,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营销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2)能够为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在电力营销系统的支持下,营销管理工作决策能够长期、稳定并且连续对电力营销活动进行跟踪调查,从而为操作人员提供详细的报表查询和统计,实现管理现象模型化,管理模型程序化。与此同时,还能够根据电力企业业务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业务,准确把握电力营销业务的共性,并且充分体现出不同类型营销业务的各自特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电力企业管理者的营销管理要求。

4.2重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明确工作流程,并且贯通各个工作环节。现如今,电力公司业务逐渐拓展,电力公司部门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在对部门以及员工进行管理时,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实现工作流程的无缝对接,对此,可以采用电力营销系统,明确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确保管理流程能够实现规范化。(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作业。在传统管理体制下,电力企业存在分工不明确,工作考核标准不严谨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电力营销相关工作节奏无法保持一致,往往正常经营所需的某一分析结果可能要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合作,而各部门的日常的工作往往使大家不能随时投入合作。现如今,在电力营销中,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只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够高效的收集某个月、全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应用综合查询功能对所有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全面实现数据共享,保持各个工作环节的通畅性,不仅能够提升电力营销工作的便捷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4.3规范管理制度,创造经济效益

(1)减少业务时间,规范数据信息。电力企业传统业务办理的工作流程为申请、现场勘察、制定方案、专工审批、审批、接火送电、归档处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传递大量的工作单据,工作难度比较大,在大批量申请用电商峰期,工作难度更会不断增加,由于处理流程比较繁琐,因此客户满意度难以提升,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此,可以对电力营销系统应用工作流技术实时管理,使得业务办理流程能够联合为一体,这样不仅能够简化业务办理手续,而且还能够有效缩短业务处理时间,为电力企业各个部门提供准确规范的数据信息。(2)降低人为失误发生率,提高公司效益。在电力营销中采用条码技术,能够有效规范资产设备的管理,并且降低人为控制失误率。比如,有些工作人员在录入信息数据时,由于资产设备参数比较繁琐,因此容易出现录错的问题,这样就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可以运用电力营销系统的条形码接口,对于每个资产设备,都可以采用条形帽对其参数特性进行标示,然后通过扫描的方式存入系统建立资产设备档案,在后期操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并调用相关信息,避免出现失误问题,这样能够有效维护企业利益。

4.4减少冗余人员,降低管理成本

现如今,电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业务办理、统计、核算人员。通过电力营销系统,能够将各个业务功能进行高度集中,然后直接从业扩人员、客户代表、抄表核算员、银行邮局采集第一手信息,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营销系统的投入运行已经在该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中逐渐发挥应用优势,并且已经发展成为该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体制运行的基础和保证。电力用户能够通过电力营销系统,在任何一个营业厅或通过电话申请用电;电力用户可以通过银行实时结算系统和邮政划拨的方式,在任何代收点缴纳电费,或者签署划拨协议;通过触摸屏查询系统,电力用户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停电情况、最新用电政策、用电手续办理情况等等;营销系统与远程集抄系统之间的链接,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和物力。综上所述,通过应用营销MIS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电力企业营销业务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电力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该电力企业准确把握了营销MIS系统的投运契机,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电力营销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营销的信息化管理以及电力公司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原则,并且以实际案例详细探究了电力营销数据信息化管理方法。根据实例分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能够有效改善电力营销数据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桂华.提高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的策略分析[J].大科技,2014(36).:46~47.[2]吴明芳.多维数据分析及其在电力营销决策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9):25.[3]宋翔飞.电力营销业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16):14.

2.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二

而信息化管理的含义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 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度提高, 从而达到人类社会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信息化管理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信息技术由诞生及发展至今,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 极大地提高了创新能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更新企业先进管理技术的过程。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使用, 有助于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从而提高全行业的整体运营及管理水平, 使电力行业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

1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实施信息化的20年间里, 电力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了管理水平, 提高了服务质量, 取得很大的成绩。如今, 电力企业信息化已融人生产、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 并在各个子系统、模块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 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 其管理机构迅速膨胀, 管理流程也越来越复杂, 形成大量的冗员和官僚的作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企业在施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 一方面抓信息重组, 另一方面抓组织重构, 使得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 不仅减少了组织内部的管理费用, 而且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简化管理流程,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的信息管理流程, 不仅规范了操作者的行为, 降低了因人为操作而出错的概率, 而且由于信息管理的公开透明,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最大化地减少损失。通过多年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尝试与创新, 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涉及的领域已经非常广泛, 覆盖了企业层面、业务层面的几乎所有活动。

(3)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内部各部门及其子系统之间组成了一个由各种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 企业管理层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管理、生产、运营等信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间信息的竞争, 谁掌握了及时的生产、经营以及市场的最新信息, 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电力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管理思路, 从过去单一、被动的生产管理模式向全方面控制生产、经营、安全等信息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信息管理的应用, 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状况, 第一时间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反应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

(4) 电力企业是传统企业,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障碍不在技术而在于管理者的观念。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依靠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 融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变革。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不断创新, 以适应市场带来的变化。创新能力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而企业创新其本质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获得企业内外部信息,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开发、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2 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目标是实施信息标准化战略

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 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 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技术的信息化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 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2) 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 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 使各部门能够共享, 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 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 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 形成数据词典, 以支持数据交换。

(3) 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个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规划, 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 最终完成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是建立流程化的管理标准体系, 无论在企业信息化实施前的需求评估、实施中的设计运作还是实施后的管理应用, 标准化始终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之中, 如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制造业信息化分类编码和文件格式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数字化建模标准等。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 基本建成覆盖电力行业各部门的电力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逐步实现电视会议、视频点播、联机查询与处理、电子数据交换等功能, 规范统一的信息采集渠道, 进一步开发电力信息资源, 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 为电力企业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服务。

3 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和管理平台, 以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坦然去迎接新的时代、新的挑战。

摘要: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为研究核心, 详细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发展目标,标准化战略

参考文献

[1]邢爽.浅谈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0, (11) .

3.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电力调度;信息化;电力系统的研究

0.前言

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建设不仅已经成为国内电力调度领域的发展趋势而且信息化正在成为供电部门提升绩效的一条便捷而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熟知电力调度系统的基础硬件、技术架构、集成架构,还要加以研究如何建立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方式、保证信息安全。这些都应以需求需要为主线,采用科学研究进行。

1.电力调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部分电力调度的问题展开探讨,首先在调度系统内部,各个应用系统连接性不完善,还有比较独立趋势,缺乏整合性和统一性。其次在调度系统内和调度端(发电厂、变电站、电网公司以及其他部门系统)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互联贯通,导致从整体上来看采集来的各类信息的价值没有充费得到体现,信息的应用率极低。

2.关于改善电力调度系统的措施

2.1从智能化调度依赖于调度信息化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信息是智能的基础,所以智能调度信息要在其他的相关领域的信息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种共享与整合分为三个层次:(1)调度机构内部信息整合共享。(2)调度系统及厂站端信息的纵向贯通。(3)调度系统信息与其他部门系统信息的横向集成。

2.2调度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关系首先在广义的概念上讲,调度自动化是包含在调度信息化里面的,再从调度的智能方向思考,调度信息自动化又是能够组成调度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存在着,所以必须要站在这个广义的概念上对信息化与自动化实施统筹规划。其次就当前而言,调度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还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要在逻辑上加以区别它们二者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电力调度系统这门技术。在传统的意义上讲,调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仍保持着各自内在的独立性,有了这一内在区别,笔者认为信息化与自动化的联系与区别是:(1)就信息交互关系而言,调度自动化的应用需要发供电计划、稳定限额、电网模型数据等各项管理数据,而这些管理数据都是由调度的信息化产生的,所以两者之间是双向交互的关系。(2)从信息集的从属关系上讲,调度自动化的信息集包含在调度信息化的信息集里面。调度信息化进行运行管理与分析的应用依赖于调度的自动化应用产生的的综合的实时、历史数据信息,逻辑上讲,所有调度自动化相关数据都可以通过正向隔离器装置以镜像库形式提供给调度信息化使用。(3)调度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位于III区,从传统的意义上讲更加侧重于对电网进行运行、管理,但未来在III区的调度信息化应用将建设出强大的电网分析、运行、决策功能,密切结合电网的实时运行进行分析,而这些建立在对信息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而调度自动化的应用则主要分布在安全I、II区,侧重于对电网的运行控制和电网的分析应用。

2.3调度系统的发展方向还是比较明确,但是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模式却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一种模式是调度信息化由调度部门独立进行设计规划与建设;另一种模式是依靠其他的一些非调度系统来完成调度信息化的建设。笔者认为采取第一种模式是明确的选择,首先如上述调度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关系中所指出的调度自动化作为调度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着,相信日趋重要的电力调度信息化系统将对调度实时监控、分析、运行、运维等业务进行更为严谨的支撑,其功能将远远超出传统的以信息交互、流程管理为主的调度信息系统的业务支撑范畴。注意到调度系统突出的专业性,调度信息化与调度自动化、与调度实时业务结合得越紧密,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由非调度信息系统去实现调度系统的信息化功能是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挑战。其次非调度业务系统往往不具备在上下级调度机构之间进行频繁垂直交互的特征。所以由调度系统统筹规划更具备生产职能,并且职能范围更加丰富。

2.4调度信息化的数据架构:数据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这里对数据架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其他类似架构问题亦可参考数据架构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数据架构包含了三个层面:数据业务架构、数据逻辑架构和数据物理架构。(1)数据业务架构是指在对调度业务的分析与划分的基础上,对支持业务开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与划分。(2)数据逻辑架构是指针对所布局的应用功能与系统,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逻辑数据库分类。(3)数据物理架构以逻辑数据库作为桥梁,描述了相应的物理部署,数据整合与数据管控模式。在数据架构中,纵向贯通和横向互联是两个重要目标,数据与业务则是两个主要的交互内容。

2.5调度信息的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重点,目前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发展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上来,所以电力的生产与管理对调度的信息化依赖也日趋强烈,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要求级别也更加提高,所以信息的安全已经纳入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

2.6调度业务的分析与划分是调度信息化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调度业务可以概括为:以电网运行控制为核心,以发供电平衡为原则,进行运行方式编排,监视控制电网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通过各种电网运行技术的支持,以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专业管理、职能管理为保障手段,实现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的目标。

3.结语

电力系统调度控制的基本任务在于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以质量合格的电能满足用户用电的需要,并使发电成本为最低。调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远非本文探讨的内容所能涵括。论文重点关注电力调度信息化系统性能、可靠性的提升,提出了相关针对性措施,有助于切实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提高处理事故能力。所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都应贯穿需求与目标的主线,采用逐层推导的科学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明,袁玲,李文云,罗学礼.调度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云南电力技术.2011(03).

4.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四

近年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电力企业管理的升级,电力企业正在由传统工业向集约化、知识化、信息化产业转变。

在我国电力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垄断式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行业难以统一和规范的理由。

电力企业由于其不同于其他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往往存在举步维艰的情况。

1.电力企业信息化存在的理由

1.1信息化无法满足电力企业业务的发展需求

在知识信息的冲击下,已有大部分的电力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信息基础的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信息应用的系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其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力企业的业务的发展[1]。

但是随着电力企业的集团化的发展,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力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操作系统缺乏分析功能,没有实现真正作用上的智能化。

所以无法很好的结合操作和管理,浪费了信息资源,无法真正推动电力企业的改革。

(二)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规模较小且功能较单一。

由于电力行业存在专业复杂的现象,所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一般是由各部门单独进行的,所以系统规模小、功能分散。

(三)由于系统由各部门单独开发,所以系统购买和安装存在重复的现象,而且各部门的系统之间的连接性较差,系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数据无法兼容。

系统集成性差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无法发挥IT技术对企业业务的发展。

1.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落后

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生产息息相关,所以必须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转,加上由于电力事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行业,所以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大多倾向于保守态度。

然而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面对市场,市场经济对信息化管理具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电力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势在必行。

电力企业大多存在信息化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不完善的现象[2]。

在生产和工作中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无法正确应用信息化技术,导致信息化系统的效果发挥不充分。

1.3电力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

社会上其他企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信息化范围和深度的加深是时代趋势,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制定决策的正确性。

而电力行业对信息化的意识比较薄弱,之前一般注重电气设备的维修,保证电网的安全、正常运转。

近年来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模式,电力企业要自负盈亏,自己提高经济效,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包括应用层面和制约层面,只有这样才能灵敏应对市场变化。

2.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2.1进行企业的IT规划

企业IT的规划应该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各部门的具体的目标和功能为依据,并仔细研究电力行业发展的信息,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制定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理念、目标和战略的刚性文件,以文件的精神作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并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保证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达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目的。

企业IT规范化后,可以提高信息化和企业战略结合的程度,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共进退,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企业应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同时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企业现今信息化管理的阶段,正确判断当前阶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其次制定信息化的策略,依照一定的原则具有目的性的制定信息化具体项目实现的时间。

最后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要不断向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学习,吸取成功经验,减少企业信息化的弯路[3]。

电力企业应该利用IT规划的进行以及向站在中立公司进行咨询,并在该公司的帮助下明确信息化战略、确定管理诊断、优化流程和信息系统、完善功能和决策报表的设计。

同时建立体系结构管理,为企业业务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降低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遇到的风险和损失。

企业进行IT规划还可以推动高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合理的确定投资方向,加强对成本的制约,减少资金浪费。

2.2信息化具体内容

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从几点入手:

(一)科学的设计企业计算机的网络结构和合理制定企业通信协议,从而保证企业网络资源实现共享,完善管理信息网和电网运转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模式。

同时管理信息网和电网运转系统的关系设置要按照关系规范化的理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开数据混杂,冗余甚至网络无法正常更新的理由[4]。

(二)计算机以及通信网络设施的装置应该在保证可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简化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网络的集成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处理的准确度、时效度和规范度。

(三)计算机的界面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操作人员利用数据的可靠性和简便性,并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正确的参考数据[5],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各类信息,从而更好进行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制约、核算等工作。

(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应以电力企业的特点为依据,实现对电力企业生产中人、物、财的综合管理[6]。

(五)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既要拥有传输数据的功能,也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实现各个部门系统间数据的交换,且能与管理系统连接,实现省、县网络之间的互通。

(六)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应该以集中和分散数据库两种来实现,对于共享度高的`数据由集中数据管理,从而提高数据的管理水平。

2.3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基础。

而信息化专业的人才是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

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吸收一批具有相关技术的人才作为人才保障,并提供学习和培训的平台,提高员工信息化的技术,打造一支高级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更好的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

3.结语

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电力企业和相关部门要立足企业目前状况,放眼未来,采用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信息化管理。

只用这样,电力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自身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更好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骆海涛.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应用策略探讨[J].内蒙古电力技术,(2):101-102.

[2]李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思与实践[J].内蒙古电力技术,(5):78-80.

[3]廖继庭.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探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11-13

[4]王成楷.浅议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J].科技与生活,2011,(05):23-25.

[5]邢爽.浅谈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定性[J].现代营销,(11):45-47.

[6]张星海.浅议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8):10.

高校办公电话管理信息处理系统设计【2】

【摘 要】高等院校电话业务日益繁重,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本系统从电话业务管理、线路管理以及故障申报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对高校办公电话的管理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电话业务;信息处理;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到的关注,高等院校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通讯作为高校办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管理也必须要与时俱进,面对越来越多的电话业务和相关事务,设计一个实用的电话管理信息处理系统也变得重要和必要。

一、高校办公电话管理目前状况

高等院校根据档次不等都有几百上千部办公电话维持着学校的正常办公通讯,这些办公电话一般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多为科级建制,设在学校后勤处或是学校办公室,有的学校与校园网络一起归网络中心管理,主要负责电话安装、电话费用管理、线路维护以及日常使用的管理。

学校一般都会有电话管理的相关规定,负责部门依据规定进行统一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电话信息管理还是停留在人工或是半人工状态,依靠人工对电话消费、维修等情况进行登记,或是进行电脑登记却也是单独的,没有专门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管理,信息缺乏持久性和共享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科技的进步,校园通讯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不少学校光是电话线路维护一项就得专人负责,电话交换机越来越多,其具体安装位置的管理就是一项重要任务,如果维护人员变更,将会给电话线路维护带来很大的不便。

学校各个院系、部门想要了解自己办公电话的费用和使用情况就得到通讯管理科去查询,费时也费力。

电话的使用是越来越高级,智能电话、语音信箱等的使用使得电话业务越来越呈现现代化,但是整个单位的电话信息管理和处理一直是个弱点,相关的管理系统也有不少学校建立,但很少有学校真正使用一个实用的电话信息处理系统来管理电话业务和通讯线路。

二、高校办公电话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分析及设计

根据目前高等院校办公电话管理的目前状况,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和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应用于电话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将办公电话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方便信息查询、管理、统计和维护。

设计从电话管理的三方面入手,话务管理、故障申报和线路维护,具体需求如下:

(一)话务管理。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下设各个部门和院系,电话费用多是从各部门和院系分配的经费支出,所以学院电话要以二级部门和院系为单位进行管理,电话号码的查询、费用的核算和查询,各二级单位通过系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单位电话的使用情况。

电话管理部门可以将相关数据导入系统,添加、修改电话号码的基本属性,统计核算全校电话费用。

(二)故障申报。

这是一个交互性的栏目,电话使用者发现电话故障后向管理部门反应,包括故障号码、故障描述、联系人等,方便技术维护人员做故障甄别和维护时联系,以及后期回访。

故障处理完成后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对故障处理情况进行反馈,包括处理的及时与否,工作人员的态度等等。

(三)线路维护。

线路维护主要是对学校电话交换机的具体位置、维护情况以及上下级交换机的编号进行信息登记。

主要是方便维护人员的故障维护,并对每次维护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以备设备检修更换时使用。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作为一个成熟的软件系统自然少不了系统管理部分,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操作员日志以及系统风格、界面设置等等。

在本系统中主要是负责系统软件界面可动态调整的部分内容的更改以及对管理人员和各个二级部门相关用户进行管理和权限分配,记录系统操作日志,还有数据库的数据备份,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对电话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系统功能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高校办公电话信息处理系统功能图

系统功能涉及四个模块,其中话务管理、故障申报、线路维护是电话管理的主要内容,其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查询、统计是系统功能的主要体现。

话务管理模块实现电话基本信息的整理、修改、查询、打印,包括电话号码的所属部门、分属交换机编号、安装时间和位置、分机部数等,查询一个电话号码,相关信息都能够得到。

另外就是电话费用,每个号码每个月的消费情况都会由管理人员定期导入系统,各二级单位的负责人可以随时查询每个号码的费用,亦可以按部门统计每个单位每个月的电话消费金额。

故障申报模块采用留言形式与电话使用者进行信息交互,使用者对电话故障进行描述,管理者对网上登记故障进行整理和汇总,及时处理,使用者对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系统自动将这些信息存入数据库,作为记录以备查询。

线路维护模块主要是电话管理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电话交换机以及话机等相关设备进行登记,包括其具体安装位置、安装时间和维修记录等。

维护人员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修改和打印,这在通讯线路维护时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工作人员不会因为环境不熟悉而耽误时间,也不会因为不了解交换机的维修历史而出现失误。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更好的推进信息处理的数字化,系统采用B/S结构,在校园局域网内用户可以通过任一终端查询、处理数据。

由于系统数据并非庞大繁杂,相对简单,采用中小型数据库即可。

三、结语

高校办公电话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旨在为高校电话管理和维护的信息处理提供现代化手段,方便电话使用者和管理者对相关数据的查询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电话管理和线路维护的效率。

本系统的设计虽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其在管理上和信息处理上的普遍性,也适用于一般企业和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 张建.矿井电话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技术应用,2011.

5.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五

1、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2、我国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会计信息化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单项业务处理软件阶段、核算型软件阶段和管理型软件阶段。

2.1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1979年~1988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并逐步建立其会计理论结构模型,出现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工资的管理与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中的业务处理上。因而这一阶段的软件开发,不仅缺乏广泛性与一定深度,而且水平也有限。会计软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当时采用和推行的是非商品化定点开发的初始性软件。其中

最有影响是1979年财政部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结算中心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产台账子系统和货币收付子系统)的开发试点。

2.2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阶段(1988年~1993年)

所谓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是指软件功能只能满足一定业务的一般记账、算账和报账要求的软件,而不是简单地以模块的多少加以区分。其目的是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1988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诞生。1990年4月财政部按照1989年12月该部颁布的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全国性制度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组织了颁布该规定后的第一次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活动。此次评审中,用友公司开发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工资管理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通过了评审。在专项评审后的几年时间里,各软件公司都以各自被评审通过的品牌登场,推出了类似这些子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使我国会计软件跨入商品化发展阶段。

2.3核算型软件阶段(1993年~1998年)

由于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的商品化,使得各软件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各公司对自己所设计的软件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进而扩展对

软件的项目和功能的开发,使会计核算对软件的全面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核算型软件发展阶段的到来。

所谓核算型软件,是指对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经济业务,具有进行全部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功能的软件。即“三账”(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计算机处理。

核算型软件的模块一般包括: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一般性)和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是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它们可独立满足小型会计单位一般的会计核算要求;而对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其核算只使用这两个功能模块显然不够。

2.4管理型软件阶段(1998年~当前)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在软件研制开发及其商务竞争的推动下,会计软件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势在必行。

所谓管理型软件,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事中管理和控制,事后核算和分析的软件。

财政部1998年组织会计软件评审工作时,就要求被评审的软件必须具备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和提供编制现金流量表等功能,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应从一开始就具有规范化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分析,力求克服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刈裂、数据重复输入、缺乏勾稽关系与控制机制,使软件既具有单

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也可以集成一体化运行;既具有财务管理功能,也可对生产经营中的物流进行反映与控制。

3、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方面普遍还比较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电力企业展开了以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业务的研究。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完成了以业务核算为核心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开始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时至今日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处在信息孤岛之上,其突出特点就是只能进行事后算账。每个财务部门都拥有人数相对众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整日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却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高层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因为这些忙碌的财务人员还只能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遵循会计语言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记账、报账等。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凡此种种,决策层由于根本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吞噬,资金链和现金流严重吃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90年开始,电力系统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基础

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电力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员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3.3 基础设施较好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80%以上的省市,部分地区已经铺设到了县级电力企业。网络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4、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原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4.1 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综合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及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国际上通常根据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监督约束企业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常常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相分离,缺乏完整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因此财务管理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尚难以很好地发挥。

4.2 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

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4.3 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内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不多。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4.4 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5、实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几个有关问题

5.1 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以财务管理为重点

多年来,电力企业会计电算化仅仅应用于会计核算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加强预算管理,就是要将预算指标设定在账务系统中,使预算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生控制作用,并通过账务集中管理,将修改预算指标的权限掌握在本部人员手中,保证预算的刚性。

加强资金管理,就是要通过设定基层单位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减少资金沉淀,通过网上资金拨付,加强资金拨款管理和运转,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

加强工程管理,就是要通过和计划等工程管理部门联合审批,使各项工程拨款尽可能合理,并自动将拨款款额记录到工程台账上。当工程完工时,关于该工程的费用能自动清算出来,生成竣工决算的财务报告部分。

规范财务分析,就是要通过设定财务分析的模式,固定财务分析的内容,使各单位、各时期都能按照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提供财务分析报告。

5.2 财务管理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目标是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由于电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集中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实施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作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集中化管理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5.3 财务信息化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

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并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1)应用范围应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不能随意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

(2)财务管理数据的采集应从滞后提高到实时,以实现信息的实时追踪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高速可靠的网络,实现的成本也较高。

(3)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应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 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6、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策略

6.1会计管理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所谓集中化管理,其实质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标是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同一集团内的财务管理部门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6.2 建立学习型财务团队

(1)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信息化,推动企业信息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2)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信息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人才条件。

(3)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信息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重点培训。

6.3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确定各种人员的职责范围及其考核办法;安全保密制度,包括制定口令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机房、保卫、数据资料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制度;机器操作管理制度。规定应遵守的机器操作过程和应注意事项;数据管理制度,规定输入、输出、存储、查询、使用数据应遵守的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重新规定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办法以及领用手续;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规定系统维护的申请、审批和应完成的任务。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2)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明确各部门的控制责任。

科学地设定企业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点 ,明确各个控制主体和责任人,规范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3)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

通过电算化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制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6.4 加强会计信息化

发电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从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和财务指标分析等管理功能入手,挖掘企业潜在的管理功能,将会计工作的职能提升到经营管理层次上,加强动态的,全方位的控制;要以“细”为出发点,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悟细微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优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最大限度为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保证。

6.5 提高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程度

财务管理数据的采集应从滞后提高到实时,以实现信息的实时追踪,以优化电力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

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7、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可以预见,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7.1 会计信息处理及其网络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

随着电力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量越来越大,在信息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及时获取信息,实现对公司的有效控制和及时决策,都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制约企业全面竞争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走向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

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7.2 信息处理和分析越来越专业化、智能化

6.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六

简述:

2004年北京电力工程公司的领导为了加强对公司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开始对公司信息化的建设给与了很高的关注,在8月份启动了公司内部的信息交互平台,整个项目的建设一方面以实现企业各种信息的汇集为目标;另一方面为未来整合公司全部信息资源做充分的准备,使信息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辅助管理,实现为企业决策层服务的目标。

工程公司信息平台内容以工程信息、经营信息、人力资源、固定资产为数据主线;以政工园地和企业动态、企业简介为宣传主线;再以辅助企业文化、视频点播等内容为公共类共享信息;加上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等辅助功能。

各种数据管理页面的查询处理均要求用图表或FLASH的方式进行展示处理;宣传资料实现报道页面统一、简洁;检索和数据提交操作方便、实用。

系统经过2个月的系统测试于2004年12月份正式对外发布使用。

具体内容:

本系统采用目前最流行、安全、可靠的B/S结构来构架整个信息系统,采用可移植性和跨平台性能最强的J2EE(JSP+JavaBean+Servlet)来开发程序,采用安全可靠性最好的Oracle数据库存放数据,本系统采用兼容800x600和1024x768等多种分辨率显示方式。在系统的权限控制上采用最先进的角色分配方案,在复杂工程管理上采用方便实用的人员分派机制,使得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操作性和简易方便性得到的很大的提高,系统菜单的可维护性(可随意添加、删除、修改)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主要功能如下:

1、宣传部分(企业简介、政工园地、企业文化、政策法规、友情链接)

2、日常工作(新闻、通知、留言、就餐、短信、会议室使用、电话簿、企业邮局、软件下载、计算机维修、视频点播)

3、各处室功能(新闻审核、通知审核、资金下达、投标工程、中标查询、合同管理、下达工程、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在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阶段维护、问题留言、图片查看、形象进度等)

4、系统维护(部门维护、人员维护、角色维护、权限维护、菜单维护、字典维护、查看日志)

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的七种方法

一、看图法。

即看图核实工程量与工程价款,审定工程造价的一种方法)基建工程决算审计,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地看清所有的施工图纸,才能全面准确无误地计算审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所有的建筑识图知识,不仅要看建筑施工图,而且要看结构施工图和竣工图;不仅要看水电平面图,而且要看水电系统图;不仅要将每一张图纸看懂吃透,而且要将所有的图纸综合分析。只有在认真看懂吃透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看图法是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最基本、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它贯穿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的始终。

二、询问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参与基建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事人、知情人或施工单位施工员、预算员、知情者,以证实基建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真实性、合理性的一种方法。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获得的审计线索有可能引出有力的审计证据,揭露事实的真相。所以询问法也是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调查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查证基建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真实性、合理性的一种方法。如对水电主材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对基建工程量进行调查走访等。调查法是基建工程决算审计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如审计人员某年对某单位一建筑基建工程决算进行审计,运用调查法核减隐蔽工程造价与水电主材造价合计18万余元。

四、开挖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会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到建筑现场,对有疑点的隐蔽工程进行挖开核实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方法。开挖法比较直接,容易验证出问题的真假,但工作量大,所以一般实行抽样定点的方式。

五、分析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离和分类,然后综合分析,发现疑点,揭露问题的方法。分析法的目的在于:

(1)通过分析查找可疑事项,为审计工作寻找线索,进而查出各种错误和弊端;

(2)通过分析来验证各种资料(如施工合同、施工图纸、隐蔽工程签证等资料)所反映的基建工程项目的真实情况,进而核实实际工程量与审定工程造价。如对某单位一建筑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利用分析法发现该项目土方工程量是该项目建筑面积的28倍(即该建筑展开面积需要大开挖28

米),对此找建筑单位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将隐蔽工程签证与施工日记相查对,核减土方工程量4500立方米,核减工程造价13.7万元。

六、测量法。

即审计人员深人建筑现场,对照施工图纸,实地测量有关工程量(如门窗洞口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宽高等),计量有关器材物质数量(如配电箱数量、灯具数量、水暖器材的数量等),确定核实基建工程决算工程量与造价真实性、合理性的一种审计方法。如2002年我们对某单位体艺馆基建工程决算进行审计,运用测量法发现该体艺馆屋架吊顶部钢结构设计规定用槽钢320#变成280#,槽钢250#变成了200#,上人检查桥七桥变成了五桥,上人检查桥圆钢设计规定用直径14#,实际使用的是12#圆钢,设计间距60mm,实际间距达70mm、80mm、90mm不等,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实际比设计少用钢材11.84吨,虚增造价12.2万元。

七、核对法。

7.电力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方案 篇七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电力基础设施逐步转到地下进行建设,电力地下管线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管线规模日益庞大、管线类型众多、管理复杂度高的特点,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管理模式也越来越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且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对管理的精益化和精细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电力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强烈。

2013年11月22日,青岛发生燃气电缆通道爆炸,该事件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相关部门迅速下发地下管线相关的管理文件,要求开展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管理工作。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电力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地下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行动,引领全国地下管线设施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实践。

本文阐述一种应用地理信息、移动GIS、物联网、三维GIS、信息通信等新兴技术实现的电力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方案,以满足当前电力企业越来越强烈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1 方案概述

针对当前我国电力地下管线数据标准不统一、管线埋设现状不明、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管理方式粗放等缺陷,本文提出利用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地下管线管理的各阶段将信息系统支撑采集、二维图形化展现与管理、三维模拟及空间分析相结合,保障数据完整、准确,确保地下管线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建设,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管理直观、清晰,达到可控、在控、能控,大幅提升管线规划、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整体上提供信息化保障。

电力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依托探测、采集获取成果数据,再通过二维、三维管理平台实现对成果数据的管理和展现,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有效存储、查询统计、分析应用,再在此基础上搭建涵盖移动作业、在线监测、业务应用在内的深化应用,具体思路见图1。

该方案从整体上可分为基础支撑部分和深化应用部分,其中基础支撑部分是整个方案的基石,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部分,本文对其展开论述,它包括移动终端采集、地下管线管理平台,其中地下管线管理平台又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和管线三维应用。

2 移动终端采集

移动终端采集是指在进行电力地下管线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移动终端对电缆、电缆通道、电缆井等地下管线设备设施进行数据采集。

2.1 数据采集内容

电力地下管线采集在不停电的前提下,通过物探技术、测绘技术和电磁感应技术,采用安全的作业方式,对地下的每一条电缆进行探测,一般要求按变电所为单位,对电缆路径、中间接头、附属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对变电站、杆塔、直埋电缆拐点、非开挖拖拉管电缆出入口等关键信息或设备点进行精确定位,完成现场数据采集;同时对作业现场进行影像拍摄,并整体实现井上井下三维实景照片。

为满足采集工作需要,对采集任务进行抽象,明确具体采集设备设施,包括:电缆、电缆井、电缆通道、电缆终端头、中间接头、电缆盘余、电缆终端站、电缆拐点、杆塔、变电站,各类设备设施间关系见图2。

2.2 移动终端采集模式

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采集,建立任务机制,明确采集任务工作任务分配、实现采集成果检查、达到内外业一体化,既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又保障了数据质量,其采集工作流程见图3,移动终端界面见图4。

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采集时,以下发的工作任务为采集工作入口,各类数据的采集方式见表1。

2.3 方案特点

1)任务机制:采集全过程建立任务机制,通过任务的新建、下发、执行、提交的全闭环管理,保障采集工作有序进行。

2)数据校验:移动终端提供数据校验功能,确保采集数据真实有效。

3)内外业一体化:以任务为单位,对执行任务获取的采集成果直接生成电子化数据,减免内业整理工作,提升整体采集效率。

3 基础数据管理

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以图形可视化的方式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专业化管理,完成对位置、走向、专业属性、照片、竣工图的全数据管理,提供多维度统计分析、专题图、空间分析等应用。

3.1 管理内容

基础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图形管理、台账管理、关系管理、照片管理、竣工图管理,形成电力地下管线详实、完整的数据资料,建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1)图形管理。根据采集得到的电力地下管线的位置、走向等数据,,形成基于位置的管线资源状况图,同时提供编辑维护,可进行图形的完善优化。

2)台账管理。对电力地下管线的各类对象分别进行专业台帐维护,为台帐数据的信息化留档和真实有效性保障提供管理手段。

3)关系管理。电缆通道、孔位、电缆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对这类关系数据的维护是电力地下管线基础数据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

4)照片管理。对电力地下管线设备设施的现场照片进行管理,可存放到系统中,方便查询,并实现留档。

5)竣工图管理。可对电力地下管线的CAD形式的竣工图存放到系统中,实现留档。

3.2 系统主要功能应用

基础数据管理以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为支撑,系统主要从编辑维护、占用维护、查询统计、管线资源分析、孔位占用专题分析、地下资源专题图等几方面提供应用支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功能界面见图5。

1)编辑维护。提供图形编辑功能,满足对采集数据批量入库和自动成图的需要,满足手动修改完善的需要。

2)占用维护。以图形可视化界面维护电缆通道的孔位排布、维护电缆对孔位的占用关系,满足通道、孔及电缆间复杂关系的维护需要。

3)查询统计。提供多维度查询统计且对查询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同时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图表方式展示统计结果。

4)管线资源分析。统筹考虑空间连通和属性约束分析当前管线资源状况,规划合理路径,为建设施工及电缆占用提供辅助支持。

5)孔位状态分析。按实际应用情况,对孔位建立空余、占用、已申请、保留、损坏等状态,通过孔位状态分析可直接获取到各状态孔位的数量。

6)地下资源专题图。分析地下资源状况,并以专题图的方式直观展示。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各类专题信息的直观表达。

3.3 方案特点

1)基于地图可视化:整体基于地图展示,并对电力地下管线设备设施建立标准模型。

2)全数据管理:具备对其位置、台账、走向、照片、竣工图在内的全数据管理,形成对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机制。

3 ) 精细化管理: 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台帐管理,并实现对电缆通道内部孔位或支架的排布管理。

4)全面支撑业务应用:全面支撑规划、建设、运行等业务应用,为电力企业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精益化管理提供全面支撑。

4 管线三维应用

管线三维应用是应用三维GIS等技术对电力地下管线进行三维化管理,主要包括三维参数化建模,场景模拟和三维分析。

4.1 参数化建模

电力地下管线参数化三维建模指按照生成三维模型所需的参数自动生成电力地下管线的三维模型。针对电力地下管线的特点,电力管线三维建模可按图层简化为管线段建模、电缆井建模、电缆建模等,首先建立地下管线的电缆井实体模型库,在管线段实体模型生成时,插入相应的电缆井实体模型,并进行平移和旋转,实现管线段和电缆井实体模型的同步生成。

4.2 三维应用点分析

通过三维参数化建模完成三维模型及三维场景创建后,为管线三维管理平台提供基础数据,三维平台提供包括二三维联动、飞行浏览、三维量测、信息查询、综合分析等在内的应用支持,其功能界面如图6所示。

1)二三维联动。应用GIS及三维GIS等技术,分屏展示二维场景和三维场景。

2 ) 飞行浏览。 实现三维场景内的飞行浏览、 移动、旋转等,提供对三维模型的浏览查看。

3)三维量测。提供三维场景内的空间量测,包括水平距离量测、垂直距离量测、空间距离量测。

4)信息查询。实现包括空间查询、属性查询、台帐查询,满足在浏览查看三维数据过程中对设备设施信息查询的需要。

5)综合分析。建立包括空间碰撞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纵断面分析、水平净距分析、连通性分析等在内的综合分析,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数据的三维信息挖掘,为相关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4.3 方案特点

1)参数化建模:应用参数化建模机制,实现根据采录参数快速创建三维模型。

2)二三维联动:建立二三维联动机制,实现从二维和三维两个视角对电力地下管线数据同时进行展示。

5 结语

本文提出的从电力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到基础数据管理及三维应用的管理方案能够辅助电力企业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数据摸底和信息化管控,可辅助电力企业做到家底清晰、管线资源使用可控,为规划、建设、运行等业务提供支撑。

且随着电力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电力企业不断深化的管理要求,未来对电力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将不断加强。结合当前新兴的移动、物联网、传感技术,将在此论文基础之上,支撑实现涵盖移动作业、在线监测、业务应用等在内的深化应用建设,并最终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达到全过程信息化与智能化辅助。

摘要:文章对电力地下管线从数据采集到信息化管理提出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地理信息、移动GIS、物联网、三维GIS、信息通信为技术支撑,以移动终端采集工具、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及管线三维管理平台为管理手段,辅助电力企业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电力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管线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建设,为规划、建设、运行等业务应用提供辅助支撑,实现对电力地下管线的管理直观、清晰,整体上达到可控、在控、能控。

8.解析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篇八

摘要: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电力企业不断向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以此规范企业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当前大部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果不佳,突出体现在信息技术安全问题较多,信息资源采集滞后等等,而这一切与电力施工项目的的信息化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介绍了电力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

相比其它施工项目,电力施工项目的技术含量很高,它有很强的前瞻性,项目确立的背景、规模、目的都十分明确。但是,电力施工项目的类型多、规模不一、参与部门多、工程数据多且难以保存,这就决定了电力施工项目又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存在,电力施工项目的管理急需优化。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供电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于電力施工项目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加强电力施工项目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在信息化普及的当今社会,对电力施工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一、电力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大力开展电力施工项目,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具体地讲,在电力施工项目中,其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技术设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科学地管理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整个电力施工工程的正常开展;反之,如果合理地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协调好人力、物力、财力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优势,就能够有效地管理好电力施工项目,从而确保电力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提升施工进度;同时,加强电力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还能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在电力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协调好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之间的关系,才能高效地完成整个施工项目,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都不可出现问题,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即协调好施工环节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电力施工项目中,许多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追赶进度,严重忽略了施工质量问题,以至于电力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不高,甚至为电力企业带来了无穷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电力的安全运行。

2.2材料质量的管理缺乏有效性

材料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基础,施工材料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即把握好工程项目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电力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电力企业对于材料的管理不严格,以至于因材料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安全隐患特别多。另外,在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应用到的材料数量及种类非常多,而各种材料的价格又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材料采购人员没有对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详细调研,极易导致资金的浪费。

2.3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不到位

成本控制工作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电力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中,某些电力企业只管理直接成本,往往忽略了风险成本、安全成本、质量成本等的管理工作,从而使得管理工作中的目标成本与实际施工成本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不仅如此,在许多电力企业的施工管理中,因为相关领导人员及成本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他们采用了不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难以充分发挥相关成本控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有作用,以至于电力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低下。

2.4未对相关成本责任予以明确

成本管理是电力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许多电力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认识,只重视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管理,几乎不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使得相关制度中未对成本责任予以明确,从而损失了企业的成本资金。同时,因为没有明确相关的成本责任,如果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严重制约了电力施工项目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3.1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进程,培养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一般来说,企业全体员工信息化意识培养的管理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即参与模式、信息反馈模式和评价模式。首先,构建全体员工的参与模式,明确每个岗位上所涉及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目标,使员工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便积极地投入到信息化管理中。其次,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途径,主动采集相关员工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充实信息化系统的队伍构建。最后,建立员工参与的评价模式,通过奖励高价值建设信息的评价手段,有效激发电力企业员工的参与意识。

3.2 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分为软件技术人员、网络管理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和硬件维修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包括信息化管理人员,即企总经理、总工程师等管理人员,他们对信息化结构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原因不在于资金和技术,而是缺乏综合性的应用系统管理人员,这就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电力企业领导人员不但要清楚整个企业的需要,还要了解下属部门的特点,争取对电力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中进行整体调控,明确电力企业的整体需求,不断培养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3.3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

在电力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进程中,需要合理设计计算机网络结构及通信协议,确保企业内部各机构之间共享网络资源。首先,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规范化理论,保证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保证数据模式的合理性和更新等行为的顺利开展,同时要规范设计网络集成方案,不断简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传输通道,提供信息系统处理信息资源时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规范信息化系统,并有效地使用各种数据信息,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为电力施工项目的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辅助信息。

3.4施工材料信息化管理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内容,只有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后续工程的施工质量,这就要求对施工材料的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采购施工材料时,合理的选择材料厂商至关重要,材料采购人员必须树立起高度的材料质量意识,通过信息化管理,全面调查相关厂商的技术能力、设备生产能力、材料质量和信誉度,尽量选择材料质量、价格、信誉度等都比较好的厂家。同时,还要通过信息化管理,不断调研市场的材料价格动向,确保证材料采购成本的合理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电力企业能够制定符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以便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大发展。当然,由于电力施工项目的规模较大,涉及工艺复杂,并且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措施,才能实现电力施工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句国义.对当代电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11):125.

[2]李显忠.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刍论[J].信息通信.2013,(7):126.

上一篇: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四层意义下一篇:“珍惜青春 立志成才”主题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