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2024-09-19

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精选9篇)

1.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篇一

班级

三、课题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主备

席传英

审核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10

教 材 解 读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学生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对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学生也有了能力上的储备。因此本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巩固知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学习目 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的问题,并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观察、思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习重 难 点

重点:学会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难点:体会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 学具

ppt课件

尝 试 自 学

1、直接写得数

30÷3=

80÷2=

15÷3=

60÷3=

20÷4=

50÷5=

8÷3=

21÷6=

16÷7=

27÷6=

38÷9=

50÷8=

75÷9=

31÷4=

66÷7=

2、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有10个圆片,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 ②有10个圆片,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几人?

导学流程

预设教师导学

预计学生活动

调整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巩固

应用、拓展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复习旧知识,(出示课件)2.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 你们喜欢几个人一组?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问题。

预设: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指名板书算式: 32÷6=5(组)„„2(人)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师:算式中“32”、“6”、“5”、“2”各表示什么?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32人,每6人一组,共分成5组,还剩2人。师:老师还有一种分法,请同学们再继续猜。①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问题。

预设:有32个同学,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还剩几人? ②指名板书算式: 32÷5=6(人)„„2(个)③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④师:算式中“32”、“5”、“6”、“2”各表示什么?

⑤多媒体课件演示:有32个同学,平均分成5组,每组6人,还剩2人。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四)比较异同。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①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2÷6=5(组)„„2(人)

②有32个同学,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还剩几人? 32÷5=6(人)„„2(个)

(五)师小结:在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由于分法不同,问题不同,所以单位名称也不同,同学们以后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认真。(1)第55页“做一做”。(2)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明理由。)

(3)课本练习十三5、6、7、8题

五、师:同学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对于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学生自由猜。

学生汇报分法,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板书算式,再反馈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自由猜。

学生汇报分法,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板书算式,再反馈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解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 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汇报。

课 堂 检 测

列竖式计算

47÷5=

70÷9=

解决问题

有30块糖,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还剩几块? 有60个桔子,每8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课 外 作 业

列式计算:

(1)把34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还余几?(2)73除以8,商是几余几?

(3)9除一个数,商是4,余数是3,这个数是几?(4)63是7几倍? 解决问题:

1、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2、一共有20只小动物,每个房间可以住6只,一共可以住满几间房,还剩几只小动物?

3、小红带了23元去买花。先花6元买了一枝玫瑰,剩下的钱准备买菊花,菊花2元一枝。她可以买几枝菊花?还剩多少钱?

4、兔妈妈买回40棵白菜,送给山羊伯伯8棵,剩下的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棵?还剩几棵?

下面的内容发给学生,班级

姓名

课题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预习,一定会使课上的学习事半功倍!评价:自我评价:

1、直接写得数

30÷3=

80÷2=

15÷3=

60÷3=

20÷4=

50÷5=

8÷3=

21÷6=

16÷7=

27÷6=

38÷9=

50÷8=

75÷9=

31÷4=

36÷4=

4×8=

6×7=

5×9=

2、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①有10个圆片,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 ②有10个圆片,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几人?

同学们,经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那我们就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水平吧!一定要认真书写哟!列竖式计算

47÷5=

70÷9=

解决问题

有30块糖,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还剩几块? 有60个桔子,每8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用心,一切皆有可能!列式计算:

(1)把34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2)73除以8,商是几余几? 少?还余几?

(3)一个数除以9,商是4,余数是3,(4)63是7几倍? 这个数是几?

解决问题:

1、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2、一共有20只小动物,每个房间可以住6只,一共可以住满几间房,还剩几只小动物?

3、小红带了23元去买花。先花6元买了一枝玫瑰,剩下的钱准备买菊花,菊花2元一枝。她可以买几枝菊花?还剩多少钱?

4、兔妈妈买回40棵白菜,送给山羊伯伯8棵,剩下的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棵?还剩几棵?

2.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

问题1:导学案的编写缺少创造性

有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编制导学案时仅仅是教材的复制,这样编织出来的导学案失去了导学案真正的价值,没有真正的把教材解析出来,而只是照本宣科,这样即使完成了导学案的编制工作,那也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教材不经过解读,那教材只是教材,教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利用其实施教学改革的目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有些老师对导学案这一新生事物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单纯的听说过这个名字,或者仅仅只是见过这种方式,对于导学案的实质并没有清楚的理解.一部分老师缺少对教材的深刻挖掘,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编撰者的教育理念,有些教师对于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新教材的新变化新特点一知半解,若老师对于新教材本身的认识就存在局限性,那么在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编制导学案时,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缺陷.导学案的编写基于对教材全面透彻的解读,同时编制的导学案要以学生为导向,导学案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编撰科学的导学案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

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编制导学案,才能真正的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的满足学生的需要,真正的达成编制导学案的目的.

问题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但现在一些老师在制作导学案时,缺少具体的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中按照其导学案教授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漫无目的,并不知道学习的重点,这就失去了利用导学案完成教学目的的意义.物理中有“浮力”这一课时,所要设计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达到什么程度属“了解”层次,达到什么程度属“理解”层次,很难把握.又如,有教师在“组装电路”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连接电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3: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没有以学生为导向

编制导学案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因此,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就成为关键,好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导学案的编撰者,应该注重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编制者往往把问题解读为单一问题,这并不是把问题层次化,而只是把问题单一化,那么其学生利用导学案的创新的动力也就丧失,原本应该尘封裹层深入的问题成为简单问题的堆砌,学生思考空间被极大的缩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真正的导学案不是“课前做预习题、课中做巩固题、课后做复习题”,以“做题”来代替“探究”过程,它应该通过学习任务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进行必要的思考、探究、归纳,从而理解知识技能、感悟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积累的目的.

问题4:例题、练习题的选择没有针对性

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海量的题目需要讲解,时间不充裕”“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导学案中并没有相应的例题,没有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练习相关知识点.”“大量的题型相同,解题思路相同,甚至这两个题只是换了一下‘小明’这个名字,”“题目太难,好像不是咱们这个年纪的吧?”学生和老师都在讨论导学案,这说明导学案在例题的问题上是存在问题的,难易度的不适中,海量习题却是无意义的重复,这并不符合新课标发展的趋势.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在提醒我们如何设计导学案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新课标推进的不断深入,对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单纯的教授书本的内容,照本宣科,教师需要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再创造,必须成为教学改革的推进者而不是适应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寻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墨守成规,在新时期这日新月异的大潮中,不断地走在教育变革的前沿,适应社会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提出适应时代的新命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完善各种制度

教学改革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适应新时期的制度就谈不上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去全面推进新课标.这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统一的要求,保证备课质量.其次,科学完美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考评机制.在考评机制的设施上,要充分考虑新课标的变化,能够反映教育工作者在创造性劳动和教学改革上做出的努力.

总之,导学案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要充分的体现新课标的新,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反思,只有教师真的了解新课程,才能真正的推进新课改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正美.多媒体教学精彩不断——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

3.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篇三

【关键词】 学案;高中数学;问题;解决

导学案指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导学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内容,而学生在台下听讲和记笔记。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相比之下,导学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这事实上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所学内容。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置,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加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灵活呈现数学导学案,有效提高导学案的趣味性

导学案在设置上必须注意趣味性的要求。要是导学案缺乏趣味性,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学习。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罗列,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这种导学案的设置不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同时还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很显然,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呈现数学导学案,注重导学案的趣味性设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中“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呈现数学导学案。“空间几何体”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几何体的概念、定义和性质,这些几何体主要为棱柱、棱台、棱锥、圆锥、圆柱、圆台和球体。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主要接触的是平面几何,而这些内容属于空间几何的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事先准备一些几何体模型,然后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根据这些模型理解所学知识。这些几何体模型会让学生觉得新奇和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几何体的结构和概念。所以,教师应该增加导学案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教师在设计数学导学案时,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师虽然在设计导学案时也会考虑到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导学案和教材联系得并不太紧密。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十分盲目,抓不住重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置导学案时应该凸显出教材中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把握导学案的要求。这样的导学案更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导学案找准学习目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第二章“函数”中“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涉及到“零点的概念”、“零点存在性的判定”以及“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判断方法”等知识点。这些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应该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导学案的内容。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函数进行学习和理解。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接着,教师在让学生从类似的方程中归纳出相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从方程到图形进行理解,可以使学生把握一元二次方程和对应的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该由易到难设计导学案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数学导学案的层次化设计,帮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从易到难的过程,当然这对于导学案的设计而言亦是如此。以往,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很少考虑到这一因素,他们设计的导学案过于复杂,使得学生不能够马上就领会导学案的思路,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导学案的层次化设计,也就是在导学案中注重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能够从易到难地理解数学知识点。再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第二章“函数”中“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时,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导学案的层次化设计。该部分内容涉及到定义域、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区别。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对奇函数的定义域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奇函数和普函数的区别进行分析。学生根据导学案,能够从易到难把握奇、偶函数的性质,并对函数的奇偶性加深认识。学生分步骤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并按照要求解决其中遇到的学习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导学案的层次化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设置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推动导学案教学。首先,教师应该灵活呈现数学导学案,有效提高导学案的趣味性;其次,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数学导学案的层次化设计,帮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赞民.构建内涵丰厚的高中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4)

[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

[3]李敏.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4]张丽,付庆龙.如何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4.真分数假分数导学案 篇四

高铺小学 郭艳梅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分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含义与整数加减法含义相同,只是计数范围扩展到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有一定的基础。但当时只是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更已经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的基础。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更已经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知识,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类

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六、教学策略及方法: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吗? 1、5/8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由()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2、7/9是()个1/9,4个1/7是()。

大家对分数单位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轻松、愉快的度过这节课。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 分数加法的意义

1、问题导入 出示例一主题图

爸爸:我吃了3块饼。妈妈:我吃了1块饼。小明: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

爸爸、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方法解读

从图中可以知道: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把爸爸和:妈妈吃的饼合起来就是两人一共吃的饼。

3、学生解答

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每份占这张饼的(/),爸爸吃了()份,占这张饼的(/),妈妈吃了()份,占这张饼的(/),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就是求(/)和(/)的和是多少。(学生带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自主完成“方法解读”内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4、归纳总结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数,求和是多少。

(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的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教师可适时引导与补充。)

5、拓展练习

(1)3/7+2/7就是表示()个1/7加()个17,结果是()个1/7,即()/()

(2)已知一个数是1/5,另一个数是2/5,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知识点二 分数减法的意义

1、问题导入 出示例一主题图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方法解读

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就是求(/)和(/)的差是多少,用减法来计算。

3、学生解答

3/8-1/8=()-()/()=()/()

(学生带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自主完成“方法解读”内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4、归纳总结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相同,都是已知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的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教师可适时引导与补充。)

5、拓展练习

(1)3/7-2/7就是表示()个1/7-()个17,结果是()个1/7,即()/()

(2)已知一个数是1/5,另一个数是2/5,这两个数的差是多少? 知识点

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问题导入:观察例一例二这两个算法有什么共同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方法解答 3/8+1/8,在计算时,()没有变,把()相加;3/4-1/4,在计算时,()没有变,把()相减。

3、学生解答

3/8+1/8=()+()/()=()/()3/4-1/4=()-()/()=()/()

4、归纳总结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的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教师可适时引导与补充。)

5、拓展练习-

2/9+5/9=

2/7+5/7=

5/6-1/6=

7/10-1/10=

(三)、巩固应用

1、请你写出5个最简分数。2、6/36,6/8是不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3、计算。

5/8+1/8=

4+1/4=

7/9-2/9=

1-11/30=

4、小学图书馆有社会科学图书311,自然科学图书211和文艺类图书511和其他类图书,求社会科学图书,自然科学图书和文艺类图书共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之几?其他图书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导学案

高铺小学 郭艳梅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吗? 2、5/8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由()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3、7/9是()个1/9,4个1/7是()。(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 分数加法的意义

方法解读:从图中可以知道: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把爸爸和妈妈吃的饼合起来就是两人一共吃的饼。(学生带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自主完成“方法解读”内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辅导。)列式计算为:

知识点二 分数减法的意义

方法解读: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就是求(/)和(/)的差是多少,用减法来计算。(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的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教师可适时引导与补充。)列式计算为:

知识点

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观察例一例二这两个算法有什么共同点?

(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的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教师可适时引导与补充。)总结为:

三、巩固练习

1、请你写出5个最简分数。2、6/36,6/8是不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3、计算。

5/8+1/8=

4+1/4=

7/9-2/9=

1-11/30=

4、小学图书馆有社会科学图书311,自然科学图书211和文艺类图书511和其他类图书,求社会科学图书,自然科学图书和文艺类图书共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之几?其他图书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高铺小学 郭艳梅

学习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7-159页

教材分析:《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饶有趣味的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二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提高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有了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这类课文的方法,未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所以学习本课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2.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前播泰国风光图片及音乐:课前我们先欣赏一些异国风光好吗?(同学们知道我们课前欣赏的美丽风光是哪儿的吗?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迷人、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整个版图就如一头威武的大象。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它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

2.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在泰国“与象共舞”的美丽。

二、字词拓展,初知大意 1.课前老师布置了两项预习任务:①通读课文,并找一找带“睹”字的成语。②猜想一下这个题目,假如是命题作文,《与象共舞》,你会写些什么?完成这两项预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积累了哪些带“睹”的成语?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熟视无睹 有目共睹 先睹为快 耳闻目睹(学生齐读。)5.想一想,这个括号里面你会选择哪个成语?请你完整地读出来。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驰下来!

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先睹为快)。

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有目共睹)的事儿,你不必惊奇,更不必尴尬。

在泰国,你(耳闻目睹)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这种气氛让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一起连起来读句子。)

6.刚才你们所填、所做、所读的这四句话,如果把它合在一块儿,正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题猜想,细读重点

第一项预习任务的检查已告一个段落。请看第二项预习任务。一起读课题。从字面上看,这题目是什么意思?(与大象一起跳舞)同样的意思,如果选用题目,我们仍然会选用——(与象共舞),因为它——(简洁)。那么,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这篇课文,要紧扣题目——与大象一起跳舞,你会写些什么? 那么,赵丽宏先生呢?他的写法很奇怪。请你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你会发现什么?这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是不是一直都在写跟大象一块儿跳舞?(这么长的文章,只有第五自然段写了跳舞。你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找中心句。)

自学第五自然段。

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请你轻声朗读这一段,你发现大象怎样跳舞了吗? 板书:象

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与同学分享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和谐 人与大象的关系已经变得如此和谐,如此亲密,如此融洽你能用词语来形容这种和谐吗——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板书)

四、围绕中心,感受和谐

1.课文学到这里,你对与象共舞这个词还有没有别的理解?仅仅说的是与大象一起跳舞吗?你觉得其间还隐含着什么?(人与大象和谐共处,他们关系亲密无间)回头再看前四个自然段,你在其间还能发现大象与人和谐共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境吗?

2.速读课文。速读之前,老师先提示大家:

①这4个自然段在叙述方式上与第五自然段有相同之处吗?(都是概具关系,都有一个中心句)② 既然都是概具关系,是围绕中心句叙述的,想想,速读中该怎么做就能便捷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中心句)

3.读后汇报(学生也可能回答具体情境,老师提示用中心句来概括)4.其实,人与大象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仅仅是体现在文字中吗?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人悠闲地骑在大象上,大象温和而悠然;虽然大象那么高大、粗壮,可是走在它身边的人却一点也不紧张„„)

五、题型扩展,发散思维

“与()共舞”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要反映的是与某某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和谐。如:当你非常喜欢蝴蝶,和蝴蝶的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你可以说——与蝶共舞;如果你特别喜欢读书,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就是——与书共舞。出示:与龙共舞 与鲨共舞 与雪共舞 与荷共舞 与墙共舞哪个词最吸引人?你对哪个词有疑问? 这是一字入题的,还有二字入题的。(出示:与肖邦共舞 与风筝共舞与压力共舞与飞碟共舞)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词?也有三字入题的。(与红楼梦共舞 与世界杯共舞 与世园会共舞)哪个词让你驻眼停留? 其实不管与谁共舞,它要表达的都是人希望与人、与自然间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选一个你心中共舞的对象,把你《与 共舞》的事写下来。

六、作业

通读课文,摘抄优美句子,完成小练笔《与 共舞》。

《与象共舞》导学案 高铺小学

郭艳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欣赏泰国影视资料,了解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它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

二、字词拓展,初知大意

通读课文,找一找带“睹”字的成语及下面的词语说说他的意思。熟视无睹 有目共睹 先睹为快 耳闻目睹 松弛 按摩 尴尬 气氛

三、课题猜想,细读重点

1.从字面上看,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读课文1-4自然段大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找出文中的话说一说。

3、、你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大象跳舞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先自读,师友交流,同组交流,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四、围绕中心,感受和谐

再读课文,谈谈你对与象共舞这个词还有没有别的理解?仅仅说的是与大象一起跳舞吗?你觉得其间还隐含着什么?(人与大象和谐共处,他们关系亲密无间)回头再看前四个自然段,你在其间还能发现大象与人和谐共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境吗?

五、题型扩展,发散思维 选一个你心中共舞的对象,把你《与 共舞》的事写下来。(课下小练笔完成)

5.青岛版《分数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篇五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这三个分数,哪个大?

用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

我们组发现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把 的分子乘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2、把 的分母除以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3、我能写出与 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

4、连续写出多个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得多。

5、我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8=()5= 5()()7 =1228

四、回顾反思,强化认知

6.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篇六

学案设计

课题 分数与除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复习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掌握新知的重要基础。通过复习除法,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顺利迁移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建立知识的表象,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以学生的操作体验为主,组织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分一分,帮助学生理解把多个物体作为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时,可以用分数表示所得的商,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图形的拼剪,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第 1 页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5分钟)1.课件出示复习题。

(1)把40棵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多少棵树苗?

(2)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2.导入新课。1.口答完成复习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填空。

(1)3个是()。(2)5个是()。(3)里面有()个。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组织学生讨论例1: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计算?结果是多少?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读例2,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第 2 页(2)指导操作: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分一分,明确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3)比较:哪种分法比较简单?

3.观察1÷3=(个)和3÷4=(个)这两个算式,讨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质疑: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5.课件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讨论:例3中“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应怎样计算?

(3)组织学生根据题意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并计算。(4)集体总结。

1.小组讨论明确: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是把1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列式为1÷3=(个)。

2.(1)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3÷4。(2)操作展示。

方法一 可以把每个月饼都平均分成4份,3个月饼就有12份,每人分得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

方法二 可以先把3个月饼摞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是。(3)比较得出,方法二比较简单。

第 3 页 3.总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为a÷b=(b≠0)。

4.思考后回答: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5.(1)讨论后回答:就是求7是10的几分之几。(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用除法计算。

(3)根据题意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并计算:7÷10=,20÷10=2。

(4)集体交流,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3.想一想,填一填。(1)1 m的与3 m的()。

(2)把2 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m。4.填空。7÷13=()()÷24= N÷M=()(M≠0)

5.把一个面积是4 m2的圆形花坛平均分成5块,每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6.商店运来15箱苹果,7箱橘子,11箱梨,橘子的箱数是梨的几分之几?是苹果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12分钟)

第 4 页 1.完成教材50页1、2题,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完成教材51页1、2、3、4题。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7.有5个桃,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1.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教师批注

7.编写导学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七

我校经过一年多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导学案的使用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所用时间超出预想、导学案中设置的练习题量偏大、课堂活动太多, 学生抓不到本课的重难点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把整堂课“导”好“导”活,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导学案的编写尤其重要。由于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 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 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备好一堂课, 写好导学案,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学案不能写成教案

教师要区别导学案与教案, 教案主要从教师角度考虑, 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 它是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 导学案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 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的是“学”。“导学案”的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等。其中, 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和知识梳理就是导学案的特色, 也是导学案区别于教案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导学案不能习题化

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学生自学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一个特色, 但是, 导学案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而习题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虽然习题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应避免“导学案”习题化, 导学案绝不能成为单纯的家庭作业, 要防止把导学案搞成“练习册”。我认为, 课堂巩固练习题的编写, 首先要难度适中, 既面向全体, 又关注差异, 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 促进优生成长;其次, 所选的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 不能太多, 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最后, 习题要紧扣考点, 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三、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导学案中一个好的探究问题能起到“以问拓思, 因问造势”的功效, 能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有梯度,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学习目标不能过高, 要考虑“学情”, 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 又不能拘泥于标准, 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若所设计的问题过难、太大, 就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导学质量难以保证, 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探究的问题数量以2—3个为宜, 不能太多;否则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会影响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 影响教学的效果。

四、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不能过于简单

在导学案中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也是导学案区别于教案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设计课前预习部分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 一个好的课前预习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预习, 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独立地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整理和归纳。但从学生的实际预习过程看, 很多学生是一边看书一边填写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的内容, 学生并没有先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对本节内容有初步了解后再完成课前预习, 原因很简单, 一是学生怕时间不够, 想尽快完成作业;二是所设计的课前预习内容过于简单。一些教师所设计的课前预习都是一个一个的填空题, 学生可以对照课本从前到后一个一个地完成课前预习所设计的填空题, 这样的课前预习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 课前预习的呈现要尽量少用过于简单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填空题, 有适当的难度, 这样才能增强课前预习的效果。

8.高中语文导学案问题初探 篇八

一、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目前导学案最大的“死穴”,就是缺少学法的指导。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解决“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的问题。所以,导学案在设计上必须很好地发挥学法的“导”,让学生会学,并知道怎么学,让学生自发学习。长久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了被动接收的习惯,现在转换模式,学生必然会出现茫然不知如何开始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过渡并适应。对此,可以从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对文本阅读的指导,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进行指导、对文本层次结构的指导、对表达步骤的指导等等。而我们所说的方法指导,可以有些依据的支撑,也可有些所学的实际事例来启发,但需注意方法的形象直观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参入性和思考性。

导学案的重点是展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其目的不再是一味的追求标准统一答案,而是整个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在学生自学时,每个人可能会有和他人不同的理解,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在指导学习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思考,另一方面,对于出现较大偏差的理解时,要注意适时恰当的提醒和引导。

二、发挥潜能,搭建脚手架

高中语文导学案只有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得到效果最大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知识,发挥其潜能,在此基础发展下一个发展区。所以,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导学案,才能更把握学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能转化为能。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瞻前顾后”,将之前的导学案知识与如今的知识形成体系,遵循“循循善诱”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这样也才能解决之前的缺少知识体系的问题。

1.由此及彼,实行知识衔接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对金岳霖先生的行事进行描写,通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此篇文章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教学风格等,这些细节对把握人物心理特征都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的精髓,认识细小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导学案的编写可完全扣住这一点来设计,在学法的指导上,以所学知识为支撑,遵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原则。

如选择《孔乙己》中:①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等语句,请学生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妙处。

然后由此引导学生抓住金先生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等细节描写,以此来分析金岳霖先生的人物个性,让学生对细小的事情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这句话的理解,由浅识而向纵深发展,实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瞻前顾后,进行知识拓展

再如选择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因此诗没有太难的字词和句式,意思也较平白易懂,因此教师可将重点放在诗意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上,让学生在课上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并对作者的细节描写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和拓展教学,使得导学案上的知识能够瞻前顾后,形成系统性,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你所熟悉的某位老师或同学的独特个性。这样将知识由未知到已知,活学活用,可谓一点多得。

9.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篇九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岛作为国家著名的旅游胜地,气候怡人,景色优美,每年“十一”期间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到青岛旅游,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非常的幸福。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2004年“十一”黄金周来青岛旅游的有102万人,其中到海滨风景区旅游的占84%

1、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

(2)到其他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2)学生画图并自己试做。

思考:我们在列式时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把黄金周到青岛旅游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已知到海滨风景区的占总人数的84%,要求到海滨风景区的人数,就是求102万人的8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5万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献约有70%流失海外,国内现存莫高窟出土文献约有多少万件?(1)画图,理解题意:(2)小组交流,列出算式后汇报: 方法(1):方法(2):(3)学生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解答方法的列式依据。

四、系列训练: 1.只列式不计算(1)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2.将下面百分数分别化成分数和小数。(学生汇报时说出转化的方法)35%60%0.8%120%7%54%3.一种汽车去年售价20万元,今年比去年降价4万元。今年比去年降价百分之几?

五、回扣目标、总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酒店工程部绩效考核细则下一篇:《注册会计师认识实践》实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