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 第六单元教案一

2024-11-17

二年级语文下 第六单元教案一(精选6篇)

1.二年级语文下 第六单元教案一 篇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

1、怎样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

2、写游鱼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3、写游鱼的同时提醒我们作者在写水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的间接描写的手法。

4、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石潭DDD潭中景物DDD小潭源流DDD潭中气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词作状语。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背景)

幽深冷寂;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无聊DDD快乐DDD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何来?

2、岳阳楼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所谓“进”与“退”分别照应了哪两句话?

5、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抓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一主旨,结合实际来谈谈。

《醉翁亭记》

1、第一段是不是在写滁州城的地理特点?

不是,写的是琊山的地理特点。

2、“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成语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

抓住:山间早晚变化之景,四季变化之景,为下文滁人有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几个片断组成?

滁人游DD太守宴DD太守醉

5、本文的“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

1、抓住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2、抓住三个新奇的比喻。

木超

2.必修二第六单元训练(一) 篇二

1.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生产相对过剩,社会购买力下降

C. 收入分配不均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 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 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3.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把大量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大量农产品被销毁或当燃料烧掉,他们大量销毁商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 产品生产太多,减少产品数量

B. 维持产品的价格

C. 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D. 商品过期,库存太多

4. 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上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大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5.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有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策做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材料中“经济的营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C.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 社会保障制度

6. 二战后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宇航工业从60年代末起,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从50年代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材料主要表明( )

A. 美国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完全控制

B. 美国重视发展高科技

C.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D. 美国出口下降,对一些外贸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7. 前英国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逝世后,对其一生的评价,各家媒体可谓“毁誉参半”,其政治主张也充满争议。在英国工党要人、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通看来,正是撒切尔夫人为不久前发生的那场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英国仍在疲于应对她当年造成的社会分化恶果。利文斯通说,英国今天面临的每一个真正问题都是撒切尔夫人当年所犯的根本性错误留下的遗产。材料中“撒切尔夫人当年所犯的根本性错误”是指( )

A. 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推行非国有化政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 实行充分就业的政策

D. 强化对海外领地的控制

8.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

A.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B.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C.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D. 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三 1934年,美国针对中国是全世界银本位中最主要的国家,便采取了提高白银价格政策,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惨跌,工商业危机严重,工人失业,中国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修正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贡献。(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材料三中“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的现象出现说明了什么?危机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现代化为主题,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五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这个阶段大致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算起,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新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标志着“现代社会”可能正在发生质变。

——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的表现。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

3.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篇三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第二课时

一、导入:朗读课文1-3自然段,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学生读课文的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明确: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一部分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2)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句?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向死而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3)北方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4)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

明确:“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三、语言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题,“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新课标第一网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的前行动力。.

七、作业: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地方?如果有,怎样改才好?

2、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地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板书: 《雪》

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七、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③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九、海燕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示例二:第二、三段。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企鹅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板书:(不革命者)

高傲(革命先驱)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革命风暴)对 比 象 征

十、组歌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板书: 浪 博爱 世界美好

雨 无私

语文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感受春季中独特的社会生活,培养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感受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对自然和艺术的观赏、欣赏能力;

3、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勤于动笔记录、乐于动笔创作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资料卡片、手抄报、flash或powerpoint等。教师适当引导。(时间为期一周)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自选以下专题之一: 1)、大地回春

(春天的大自然)春天的山水原野 春天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日月风雨 春天的虫鸟 …… …… 2)、春暖人间

(春天的社会生活)春节的喜庆欢欣 春天的田间劳作 春天的人民广场 春天的校园 …… …

2、各组民主推选四人组成智囊团,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展示作品:

各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作品。(由科任教师及学生代表担当评委,共同评分。)

三、口语交际训练:

(一)现场才艺表演:

参考形式:(1)朗诵或现场创作赞美春天的诗词(2)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3)表演自创的体现春天特色的相声小品(4)现场书写春联

(5)现场创作表现春天的图画

(二)对才艺表演进行口头推荐:(1)由表演者阐述所表演节目的主题。

(2)由本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介绍节目突出的优点。

(评委点评,分别给节目精彩的一组及推荐有说服力的一组加分。)(3)讲述“春天的故事”,必须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评委点评,评分。)

四、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见课本P82)

五、小结评价:

1、学生谈感想、收获。

4.二年级语文下 第六单元教案一 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认识、感知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的本质。

2、通过探索掌握平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讨论、探究、归纳的过程,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直观感受平移这种现象,理解平移是在做直线运动。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移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观察操作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推拉式的黑板。

六、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在商场和游乐园的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三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图片的三个物体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出示情境图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这三个物体都在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大小、形状、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做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也是平移吗?(学生根据刚才的所学思考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举例:拉抽屉、坐公园里的滑滑梯、电动伸缩门、电动推拉门等等这些物体的运动都属于平移。

大家真的很善于观察,知道的课外知识真多。老师相信大家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那么,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小结: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看看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形象,举例说明。

八、板书设计

平移

5.二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铺陈渲染 激起兴趣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情境体验 认知发现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五、诗化概括 积累运用

余数<除数

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六、作业:

1、《优化》。

2、口算本。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2.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教学过程:

一、铺陈渲染 激起兴趣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3.“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问题:结果怎样呢?自己动手试一试。提示: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

(三)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三、情境体验 认知发现 预设: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三)独立书写,及时巩固

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问题:

1.竖式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2.小组互相学习,看看写得怎么样。3.这个竖式中的每个数什么意思?

四、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呢?

五、诗化概括 积累运用

问题: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六、作业:

1、《优化》。

2、口算本。

七、教学反思:

有部分学生的竖式格式不正确,个别辅导。并在黑板上强调书写 格式。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5)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铺陈渲染 激起兴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1.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2.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情境体验 认知发现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三)讨论辨析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 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四、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3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1”。

五、诗化概括 积累运用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3.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二)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问题:

1.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2.刚才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现在余下“1元”,怎么不增加1个面包呢?

3.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六、作业:

1、《优化》。

2、口算本。

七、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例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铺陈渲染 激起兴趣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情境体验 认知发现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

变化: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2.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善认识 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自己试一试。3.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 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 是什么颜色?

三、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1.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 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2)独立解决问题。(3)你是怎样做的? 2.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要求:

(1)独立解决问题。(2)你是怎样做的?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完成建议 : 第一问独立完成。

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 与这个问题的关系。

五、作业:

1、《优化》。

2、口算本。

六、教学反思:

3.教学目标: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贴或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综合与实践

一、铺陈渲染 激起兴趣

我们经常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下面这类图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小设计师

二、情境体验 认知发现

剪下教材第123页中的图形,与小组同学一起在正方形里贴出喜欢的图案。

三、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四、作业:

1、完成课本。

2、口算本。

6.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六

1.学会 8个生字和 10个生词。会认9个生字。2.学会8组反义词。

3.让学生在反义词的训练中受到启发。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掌握。2.反义词的训练。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歌唱得真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歌里所唱的那样呢?

二、学习前3句。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宇。

1.轻声读课文,找出生字并作记号。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3.指名读,正音。4.重点指导:

恨 前鼻韵母 漠 第四声

5.同桌相互讨论,看看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6.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7.学生朗读,直到正确为止。

四、学习句子。1.指名读课文。

2.你能从中找到几组反义词。

美一丑 爱—恨 真诚—虚假 冷漠一热忱

3、读准字音,看清形,想想每对反义词的意思。

4、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真诚”“虚假”“冷漠”“热忱”。5.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1.引导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师范写,生练习,完成“我会写”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几组反义词。

二、交待练习内容。

三、复习上节课的四组反义词和4个生字词。1.指名读句子。2.抽卡认读生字词。

四、初读,找出句中的生字,共并识记。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指名读,正音。

3.重点指导:贫、富、索、奉 4.同桌讨论识记字形。5.教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6.学生熟练朗读词语。

五、学习句子。1.指名读。

2.你能从中找出几组反义词。

贫一富 冷一暖 饥寒—温饱 索取—奉献 3.读反义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4.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索取”“奉献”的意义。5.理解句子的含义。

六、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引导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师范写,生练习。

完成“我会写”剩下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 识字 6(爱的奉献)

美一丑 爱—恨 真诚—虚假 冷漠一热忱

贫一富 冷一暖 饥寒—温饱 索取—奉献 教学反思:

22窗前的气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科、亚’等7个生字。2.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3.朗读课文,体会同学间的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语。2.体会同学间的真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

(出示:气球)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踩气球、顶气球、拍气球„„)气球除了用来做游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谁来读读课题?一齐来读一遍。想知道窗前的气球的作用有多大吗?想就打开书本,读读课文呀,读了课文就知道里面讲什么了,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标出自然段,把认为难读的字画出来。

3.学生质疑。①你标出了哪些字? ②对课文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地方? 4.初识生字。读生字卡片,读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三、识记生字。1.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导识字。熟字加偏旁:台一始 青—猜 斗—科 全一挂 形近字比较:猜——请 科一蚪 3.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名读,同桌读。

四、巩固识字、写字。

1.抓错游戏。教师故意把字读错或把字写错,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订正。如把“开始”写成“开台”。

2.指导书写。”‘

3.学会临写课后“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读中感悟。1.学习第1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2)理解“传染病’。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科利亚为什么觉得没意思?

(3)从“静静地”“呆呆地”可以体会到科利亚的心情怎样?(要求学生带着失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3.学习第3自然段。(l)轻声读。你看到了什么?

(2)分小组或同桌讨论:展开想象,气球在窗户前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3)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4.学习第4自然段。

(l)朗读。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科利亚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好了许多?他好像看见了什么?(3)指名读,用“可爱的”说一句话。5.齐读第5自然段。

(l)窗前的气球,代表着什么?

(2)逗人的“小脸”指的是什么?科利亚此时心情怎样?(3)用“高兴地”说一句话。6.讨论:学了这课,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看图说一说:你想对科利亚和他的同学们说些什么?

三、朗读全文,体味同学间真诚的情意。

板书设计:

22、窗前的气球

谁也不能

他也不能 能望到什么 真没意思

气球(指手画脚)

同学们的问候

心情好了许多

高兴地笑了 爱————————友情

教学反思:

假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美好的愿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是重点。读懂诗意,了解作者纯洁美好的心灵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大家知道神笔马良吗?他用一枝神笔为穷人造福,他也用一枝神笔惩治贪官污吏。马良的神笔的确很奇妙,本文作者也希望拥有一支这样的神笔,那么他要这枝神笔干什么呢?

板书课题:假如。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1.看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读一读。3.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三、自由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讨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1节。

(l)读一读作者要用神笔干什么?(2)指名回答。

(用神笔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它快活成长)(3)指导朗读,背诵。2.学习第2节。

(l)看图,读诗句,作者想用神笔画些什么,为什么?(2)学生归纳,指名回答。

(作者给小鸟画谷粒,让鸟妈妈不去远方寻食)3.学习第3节。

(l)想想:这一节中作者有了什么愿望?(2)同桌互相交流。(3)指导朗读,背诵。4.学习第4节。

这一节作者省略了内容。如果让你来接着往下写,你会写些什么呢?想一想,写写。

五、扩展练习。

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实现什么愿望?

六、出示课件,欣赏录音配乐朗读。1.评一评。

2.仿一份,自由练读。

七、巩固练习。

朗读全诗。看谁很快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指名朗读课文。2.集体背诵课文。

二、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包括要求学会的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的9个生字。2.组词练习。

3.同桌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同桌互查字的认读情况。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以下字: 缩 健 寻 双 即 还

三、指导完成“我会写”。

四、作业。

以“假如”为题,寄予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 :

23、假如(有神笔)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教学反思:

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13个生字。2.朗读课文,了解日记的格式。3.通过学文,学习妈妈热心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文,学习妈妈热心帮助他人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日记的格式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借助看图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哪方面的内容? 2.学习日记的格式。

写日记,先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日期、星期几,天气怎样,再换一行空两格就可以开始正文了。

3.作者的这篇日记格式是怎样的,请学生谈论。4.作者在日记里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二、学习第一则日记。1.齐读。

2.理解“羡慕”的意思,再说一句话。

3.妈妈给我买回了白纱裙吗?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理解“迫不及待”)

4.妈妈买回了许多礼物,并分成了两份,为什么? 5.同桌交流讨论。

三、学习第二则日记。

1.小声说说这则日记的日期、星期、天气。

2.第一则日记中的阿英妹妹究竟是谁?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勤快、好学)3.我又做了个梦,我梦到了什么?

4.现在,我还想买那条漂亮的裙子吗?从哪儿可看出来? 5.梦境说明了什么? 6.交流讨论。

四、扩展练习。

1.说说你周围的助人为乐的故事。2.练习写一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二、指导学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同桌互认,自由认读,指名读,齐读。2.扩词,造句。

3.分析各字字形,指导写字。4.重点学习: 读:左右结构。粉、昨、晴、姑、娘可与份、作、猜、故、粮进行区分。

三、引导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l.看“我会写”中田字格中的字,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关键笔画的位置。

四、练习认读,书写。

五、指导完成课后“看看写写”内容,并读读。

昨天 妹妹 学校 书包 帮助 读书 少年 儿童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把你热心助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板书设计: 24 日记两则

梦想白纱裙—妈妈不给买—不让妈妈买

(喜欢)(生气)(高兴)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8个生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4.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讲解“偶书”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宇,看拼音读准字音。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3.指导书写。

四、导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1.学习第一、二行。

(1)观察图画,说说“少小”,“老大”指什么?(2)讲解“无改”就是“没有改变”。

(3)读一读这两行诗,想一想,这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诗人幼年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可头发全花白了)

2.学习第二、三行。

(l)看图,诗人遇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2)说说“见”、“识”、.“何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一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中的情景。(孩子们见着了却不认识他,笑着问客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认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有节奏地朗读全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领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上音乐读,反复吟诵。3.指名背诵全诗。

六、想一想,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年少离开家乡年老时终于回来的既喜悦又伤感的。动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2.齐背全诗。

二、学习《赠汪伦》。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板书课题)看看他的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出示课件或挂图,教师范读古诗。

五、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2.学会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3.给生字组词。4.指导写字。

六、观察图画,初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句。(l)看图,指导读第一、二句。

(2)理解词语。乘舟:乘船。闻:听见。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唱歌。(3)讲解诗句意思。“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船正准备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用脚踏节拍的声音。

2.学习第三、四句。(l)指导读第三、四句。

(2)理解词语。深千尺:并不是有一千尺深,在这里形容水极深。

(3)讲解诗句意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深厚。

(4)指名读,想象这一句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什么感情?

七、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八、背诵全诗。

九、练习。完成“我会写”及“我会填”。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增汪伦 少小/离家/老大回,李白/乘舟/将欲行,乡音/无改/鬓毛衰。忽闻/岸上/踏歌声。儿童/相见/不相识,桃花潭/水/深千尺,笑问/客从/何处来。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多音多义字的不同用法,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词组、诗歌等,培养主动积累的习惯。3.口语交际训练,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1.读字词,指名读。2.同桌互读。

二、认读这些汉字,同桌互读,小组读。

三、认识多音字,填空。1.自由读句子,试填空。2.集体评议,相互订正。“都”多音字(都)喜欢打雪仗。天((都)峰。

四、学习“日积月累”。l.读一读“读读记记”。2.指名读,正音。3.领读。

4、同桌互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日积月累”,培养主动积累的兴趣。

2.学习“口语交际”、“展示台”,进行口语交际,展示特长。

一、学习“日积月累”中的“我会填”。1.读句子,要求正确通顺。2.根据句子的语气,填写标点符号。3.认真读一读。

二、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读准字音。

教学过程: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和重音。4.说一说,读儿歌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口语交际”。

1.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

3.小组内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评的时候要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4.各小组推选优秀同学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这样说; 今天我遇到了„„,我„•,•说„„,他„•。•

四、学习“展示台”。

1.同桌间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如:唱歌、朗读、写日记等。

3.对表演好的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

上一篇:每月工作汇报表下一篇:我欣赏这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