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柳暗花明

2024-09-08

四字成语故事-柳暗花明(精选7篇)

1.四字成语故事-柳暗花明 篇一

四字词语和四字成语

成语和四字词语的区别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1.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2.横槊赋诗: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4.呱呱坠地: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5.唇枪舌战: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6.发人深省: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7.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8.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9.各有千秋: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10.奇谈怪论: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11.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天大的谎话。

12.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13.水泄不通:泄:排泄。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14.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15.得天独厚: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16.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17.入不敷出: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18.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9.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0.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21.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2.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23.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24.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25.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26.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2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28.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29.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30.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31.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2.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33.空穴来风: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34.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35.忸怩不安:忸怩:羞惭的样子。不好意思。心里慌乱。

36.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37.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38.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9.深谋远虑: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40.开诚布公: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41.宁缺毋滥:宁:宁愿;毋: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42.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43.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44.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45.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46.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47.反躬自问: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48.若即若离: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49.天理昭然: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50.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51.搜索枯肠:搜索:搜查;枯肠:比喻才思苦窘。形容写作时苦思苦想。

52.如愿以偿: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53.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54.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55.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56.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57.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58.明珠暗投: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59.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60.大刀阔斧: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61.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62.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63.瘦削不堪:瘦得不能再瘦了 形容人身体非常瘦弱

64.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65.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66.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67.棋逢对手:逢:相遇。下棋遇到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2.四字成语故事-柳暗花明 篇二

1.“震耳欲聋、引吭高歌、低声耳语、大呼小叫、窃窃私语、大吹大擂、响彻云霄”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发声的物体振幅的大小影响其响度的大小, 研究的是“响度”的问题。

2.“尖声细语、沉闷嘶哑、细声细语、瓮声瓮气、尖锐刺耳”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发声的物体振动的频率影响其音调的高低, 研究的是“音调”的问题。

3.“闻其声, 知其人”“悦耳动听”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研究的是“音色”的问题。

4.“隔墙有耳、千里传音”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气体等可以传声。千里传声还能说明此声音可能是次声波和声音能传递信息等知识。

5.“万籁俱寂、哑口无言、忍气吞声”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声源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 或在声源处减弱声音。而雪后的“万籁俱寂”还能说明雪能吸音。

6.“掩耳盗铃”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人耳处减弱。

7.“打草惊蛇”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介质可以传声, 蛇通过感知地面振动感知声音的, 还有蛇是靠颌骨这种固体传声的知识。

8.“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轰鸣不断、空谷传声”等成语 (四字词语) :说明声音不断的反射, 和回声的知识有关。

3.作文慎用网络“四字成语” 篇三

而在学生交上来的暑假作文中,有一个平时作文很好的女生颇有文采地写道,暑假看过一部电视剧,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心怀好感,但因为两人差距太大,她也只能“十动然拒”。这位语文老师翻遍了词典,也没搞清楚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她把学生叫来询问,学生竟显出“你落伍了”的神情,他们万没想到老师竟连“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语,“十动然拒”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之意都不知道。

该语文老师坦言:“按照现在考试规定,作文1个错别字扣1分,1个网络四字成语就是4分啊,如果用两个这样的成语,一篇作文也就完蛋了。我很为这些学生担忧!”

据青年报记者观察,最近这一两个月,所谓网络“四字成语”红得发紫。比如意为“细细想来,恐怖至极”的“细思恐极”,意为“男人沉默,女人流泪”的“男默女泪”,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什么意思,但觉得很厉害”的“不明觉厉”。人气最高的是意为“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人艰不拆”。

不要说语文老师看不懂“四字成语”,青年报记者将一些“四字成语”发给《咬文嚼字》杂志执行主编黄安靖看,不料,这位语言文字专家开始竟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直到听到记者的解释,语言学家才“恍然大悟”。

黄安靖告诉记者,不得不承认,网友确实具有超强的语言创造力。在过去几年中,网友也创造了大量积极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汇符合语言文字发展规律,被社会广泛运用,比如“给力”。但网络词汇中也有大量“游戏之作”,这些词汇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娱乐好玩,但因为不符合语言规律,所以不具备传播功能。这些网络“四字成语”就属于此列。

黄安靖明确表示,不赞同学生使用这些“四字成语”,也认为这些成语完全不值得推广,“今年上海高考已经明确规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词汇,将等同于错别字扣分。如果放任孩子在作文中乱用网络语言,就是害了他们。”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4.四字成语故事 篇四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烂,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三、舍生取义的故事

【解释】

5.四字成语故事解释 篇五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

6.儿童四字成语故事 篇六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2、毛遂自荐(毛遂)

[释义]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语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正音] 遂;不能读作“suí”。 [辨形] 遂;不能写作“逐”。

[近义] 自告奋勇 [反义] 自惭形秽

[用法] 作宾语时;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类的动词后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7.四字成语故事-柳暗花明 篇七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 而是译文读者。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 为读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 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 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 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 离不开土地, 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 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 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 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 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 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 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汉英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认知能力、生活习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这就使汉英两个地区人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的世界达成了种种共识, 并通过语言, 特别是成语表现出来。于是汉英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成语。

笔者根据其对应情况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汉英相同的成语

所谓相同, 指汉英成语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诸方面都基本相同。如汉语四字格成语“树大招风”和英语成语“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就在字面意义、喻体和喻意上惊人地相似, 翻译时可以直接采用。再如, “浑水摸鱼”和英语成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意思相同, 其简练程度不亚于中文。

由此看来成语无论中外都是简练的, 经过千百万人使用、千锤百炼、精挑细选, 不断提炼而成。但是从韵律的角度来看, 英语成语远不及汉语四字格成语。

二、汉英相应的成语

所谓相应, 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喻体形象会根据各自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但经过理解分析仍能发现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例如, “从头到尾”可对应“from A to Z”, 英文用第一个字母和末一个字母设喻, 中文用“头”和“尾”做比。又如, “绣花枕头”可对应“many a fine dish has nothing in it”, 字面含义为盘子碟子很精美, 但里面没装什么东西, 空有好盘碟, 外表好看, 进而引申为光有好看外表没用, 靠不住的。这和“绣花枕头”外表绣得五色灿烂, 里面却是一包稻草的涵义有异曲同工的表达效果, 只不过一个是“盘子”, 一个是“枕头”。

又如, “亡羊补牢”可对应译为“lock (or shut) the stable door after (or when) the horse (or the steed) is stolen”, 贼走了, 把门锁上, 等同于亡羊补牢。中文说的“亡羊”, 英文说“偷走马”, 都是事后补救, 只是一个说补修羊圈, 一个说上门锁。汉语“亡羊补牢”, 用这一英文成语对译, 很贴切。英语读者一读就知其义, 又因带有各自的民族色彩, 容易使英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只不过从字面上看没有汉语四字格成语那么干脆简练。

三、汉英相通的成语

所谓相通, 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相差甚远, 单纯由字面分析不易联系相对应的汉语成语, 但深究其寓意后可发现同汉语四字格成语的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即字面不同, 但是意义相通。英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只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与中文成语相同或相近。

如英语成语“spoil the sheep for a half penny worth of tar”意思是不愿意花半便士买焦油医治羊伤而导致羊死亡, 和汉语四字格成语“因小失大”就是形相远意相近。

再如, 英语成语“David and Janathan”中的David和Janathan都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 一位是王的女婿, 一位是王的长子, 两人情同手足, 非但没有因为继承王位而反目成仇, 反而书写了如同《圣经》般平凡而又伟大的友谊, 可谓是古今友谊的典范。因此“David and Janathan”用来形容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的朋友, 和汉语的四字格成语“莫逆之交”意思一致。

从以上对应情况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译文在形象上会有所缺失, 可是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比喻意义。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使用不在于其形象而在于其喻意。

在英译时, 为了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 我们要在准确理解成语的基础上, 注意表达得体。既要提倡以上这三种和汉语四字格成语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习语, 又要防止生搬硬套, 一味追求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上的机械对应, 以免造成表意模糊, 失去其交际功能。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角度而言, 译文虽然没有保留原文的具体形象, 但却通俗易懂、简洁精辟、地道自然地传达出了成语的内涵意义, 增加英文读者的亲切感又能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 真正实现英文读者在读译文时的心理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的心理反应一致或相似。

综上所述, 英译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过程本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 两种民族心理的沟通, 两种思维定式的接轨。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具备良好的汉语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读者的反应程度相似作为翻译的标准, 认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及语法规则对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形象进行取舍, 让译文为读者喜闻乐见, 能产生兴趣及阅读美感, 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 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 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 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 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2]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周黎平.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影响概述[J].社科纵横, 2007, 22 (2) .

[5]王华.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0, (7) :70-71

[6]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修订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7]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英语教研组-活动计划下一篇:女强人的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