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视作品鉴赏论文

2024-08-10

韩国影视作品鉴赏论文(精选8篇)

1.韩国影视作品鉴赏论文 篇一

韩剧流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相邻的中国观众为何如此着迷?笔者认为是中韩观众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韩剧中反映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内容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源性和文化根基——儒家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仁”在政治上主张以德为政,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民贵君轻;在社会上主张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讷言敏行-在家庭中,“仁”的含义是齐家、孝悌、感恩。认为与人为善是德的一种表现,即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对待事物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遇事少说慎行,解决问题提倡“中庸之道”。

一、“仁”的体现

韩剧中到处流露“仁”的儒家思想在家庭中的体现,恋人之爱。夫妻之情在韩剧中被渲染到了极致。如《冬季恋歌》、《雏菊》、《春逝》等。所表现出了矢志不渝的爱,所谓中国的“海枯石烂心不变”的美学意境。相比之下,这种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的画面在中国影视上似乎已不屑被表现,但它的确又让人留恋。在《大长今》中,“仁”表现为长今的.善良、宽容、坚韧、积极乐观和舍己为人的精神。长今的“哪怕是一株草,一株花,也要满怀希望去做”的那种天道酬勤,健康向上的儒家精神,那种平凡人在困境中挣扎成长的细节,深深激发了每一个观者的斗志,给人一种向上的动力。许多年青人看了之后,都认为自己只要努力不懈,是可以像长今那样战胜困难的,所以说韩剧《大长今》起到了励志的作用。

相比之下,中国影视在这方面成功的作品非常少。中国影视作品重说教,而韩国影视作品重感化,国产影视忽视了对传统文化根基的传承,跟风严重,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讲究大制作。而表现内容主题空洞乏味华而不实。从主题上看,中国影视近年来以、枪战、宫廷、官场、反腐、叛逆、婚恋为主流,反映内容多为人情狭隘,经历苦难,权力的倾扎、美色交易、财富争斗、“暴力美学”阴谋暗算等,某些影视剧甚至把反映人性阴暗面,甚至无止境的裸露作为影片的噱头,用特例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麒角。但值得反思的是,这些内容反映在影视剧中是不是有些“过度”?那些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美好的东西是否有些遗忘了呢?目前中国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则多表现了夫妻离异,反目为仇,互相猜疑等内容,特别是在描写三角恋中,有时有的影视剧甚至对第三者持同情态度,使得影视内涵模糊不清,道德立场不置可否,观后给人一种消极、无奈的感受。

二、“礼”的彰显

“礼”是指礼节、礼貌、礼教、规章制度,就是“克己复礼”。儒家思想提倡人要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创造一种平和的社会家庭环境。同样是描写婚恋第三者题材,中韩影视所持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如韩国电影《外出》所描述两个有各自家庭的男女出轨后遭遇车祸受伤,他们各自的配偶又因为长期照顾他们接触和报复的心理而发生了感情,进而出去过了一夜,遭遇背叛的两人同时也背叛了自己的配偶。最后,产生了爱情的两个人面临分手的伤感,电影借由他们的共同的痛苦经历而衍生的暖昧关系来探讨命运与感情的奇妙。但最后导演安排让分处异地的男女脸上流露出欣慰的微笑,让他们在下雪的春天彼此错过对方,没有进行正面描述。这部电影很好地把握了分寸感,孔子的“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理”就是这样的道理。这种拍摄理念使他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传统儒家思想“克己复礼”的理念。在《看了又看》中,对沈秀贞抢了别人丈夫,破坏别人的家庭进行了舆论谴责,对忘恩负义的丈夫进行了道德批判,最后报应在了他们事业受挫和女儿的坎坷命运上,命运对他们进行了惩罚,最后他们也深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自责。这种类似因果报应似乎显得守旧和迷信,但实际上却显示了社会道德的水准。那种向“善”的情怀,常常令观者心灵得到净化。相比之下,中国影视剧在表现婚恋主题时,着重描述了夫妻间的矛盾,猜疑,争吵,令观者看后对婚姻持怀疑态度,让人望而却步。近年来,唯有《金婚》、《浪漫的事》、《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不俗。令人不能认同的是,中国影视似乎对第三者有一种容忍,近乎纵容的态度。如《一声叹息》、《手机》、《让爱作主》、 《谢谢你曾经爱过我》等,这种爱了就爱了,缺少道德规范约束的行为在剧中少有舆论谴责。“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追求自由和个性,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时尚。总之,似乎在中国影视中已经很少看到对于破坏者和背弃者的谴责,更缺少过失一方对于自己的追责行为和真诚悔过的道歉。“这种没有了道德谱系的根基,一切情感的发生与外溢都将蜕化成欲望的无理由冲动。”这无疑也关乎影视舆论导向问题,在我国影视剧创作上,传统的道德标准正在沦丧,中国人坚信的儒家文化中优秀的品质正在逐步消亡。

韩国影视大受欢迎的原因还在于其中体现了儒家思想长幼尊卑,尊老爱幼,夫妻之间互相尊重,朋友之间充分信任等纯东方式的礼仪。在韩剧中,作为长辈有绝对的权威,但也不乏仁慈之心,最后双方都很有诚意采取解决各种矛盾的办法——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的重要理念,《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一点在《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影视中都很好的体现。不难看出,不是韩国的家庭没有矛盾,而是每一个人都遵守着家庭伦理规则。相比之下,而我国的有些影视剧则主要表现了矛盾和冲突,家庭中充满了争吵、斗气、指责等不和谐音,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容易走极端,不是发生歇斯底里的争吵,就是离家出走逃避问题,似乎只有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甚至两败俱伤问题才可解决。致使有些中国的影视剧少了东方文化中固有的温情和教养,夫妻的相敬如宾和家人之间的长幼和谐变成了遥远的神话。

三、“孝”的提倡

“孝。是子女对父母,“悌”是弟妹对兄长。《论语·学而》讲述孔子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事父母,能竭其力”。要求尽自己的能力赡养父母,从心里敬重父母,“悌”是对兄弟姐妹爱护有加。这种孝在韩剧中时时表现,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儿媳对公婆三十年如一日地伺候,《看了又看》中雅俐英在生活中受到婆婆和奶奶的排挤也不直接顶撞老人,等着他们慢慢转化,用自己勤劳巧妙的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恭敬谦让,让老人自己意识到说话办事不妥之处,最终接受并喜欢上自己。“悌”那种兄长的地位也随处可见。

诚然,很多韩国影视虽然注重儒家思想的表现,但韩国影视也并非尽善尽美,国产影视也并非一无是处。很多韩国影视内涵较好,但表现情节比较模式化,题材雷同,内容单一,有时表现的儒家思想也有僵化、陈腐之嫌,看多了也让人有俗套之感。中国影视无论是在上座率收视率上,还是影片在国内国际获奖上都不乏成功之例,这也表现了观众的认可程度。目前,中国文化界,正在掀起学习《论语》,开办“国学”课的热潮,人们已经开始怀念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笔者呼吁中国影视工作者针对当前改革的经济大潮,重拾东方传统伦理文化理念,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宣传民族优秀文化,拍摄出更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真正可以代表中国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影视作品。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彰显中国影视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之林树立自己东方文明古国的新形象。

2.韩国影视作品鉴赏论文 篇二

关键词:韩国影视,文化视点,文化价值

一、韩流来袭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沧桑巨变中, “韩流”汹涌而来。“韩流”的产生绝不是平地风云, 唯有在文化多元共处的框架中, 谋求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 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才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式。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后的多元文化结构, 是韩国近代历史中文化领域发展的极大成就, 这种文化结构也成就了韩国的影视产业。

韩剧中有着浓厚的温情和鲜明的儒家道德, 恰如其分地填补了国内目前的道德空白。韩国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经济发达, 既古老又现代, 既传统又先进, 世界韩国研究者有一个共识:“儒教传统是韩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儒学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和“学而优则仕”的为学之道, 在韩国深入人心, 并演化为注重教育的传统。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 那种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 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二、韩国影视的文化视点

人性亲和力。韩剧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 不仅因为东亚文化的同质同源, 还在于韩剧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体现了全人类的善世思想。每部韩剧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核心。无论是青春偶像剧如《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 还是日常生活剧如《爱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 抑或是历史剧如《明成皇后》、《商道》等, 都有一个情节曲折、细腻精致、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中通常蕴涵着这样一些主题:亲情、爱情、友情、信义、利益、误解、宽容, 情和义、恩和怨被绵密而富于技巧性地编织到日常化的真实生活场景里, 既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 又常常被其中蕴涵的戏剧元素所打动。无论故事如何发展, 韩剧总有一个情节核心如影随形, 紧紧扣合, 这是吸引观众看下去, 并被打动的核心要素。因此, 很多韩剧即使长达几十上百集, 观众仍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伴随剧情始终。比如多数韩国影视剧是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 用细腻而朴素的手法再现韩国民众的精神风貌。无论轻松诙谐还是感伤忧郁, 都真实而亲切。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的感觉, 仿佛剧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

文化亲和力。韩剧在题材类型上显现出多样化, 而且在内容上也很注重伦理道德的力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形式看, 有历史剧、现代剧;从主题看, 有历史题材的励志剧《大长今》、《海神》、《茶母》, 也有现实题材的励志剧《明朗少女成功记》、《汉城奇缘》。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不畏艰难、不计名利、不怕打击, 历尽曲折终有所成。伦理剧《黄手帕》, 反映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真善美、恕道、孝道和人格救赎, 《商道》旧瓶装新酒反映现代商业精神和义利之争;肥皂喜剧《爱情是什么》、《我的嫂嫂十九岁》、《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校园卧底》、《黑道千金要结婚》、《爱在哈佛》、《家族荣誉》等幽默诙谐, 主人公的生活情感费尽周折而结局却皆大欢喜;爱情剧《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雏菊》, 感情执著坚如磐石, 悲情色彩凝重, 让人为之扼腕悲泣, 有“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的凄楚之绝美。

韩剧的文化构图从基本的生活细节铺开, 以家庭为点、社会为面, 辐射到各个行业、各个社会阶层, 人物的情感丰富和文化的立体呈现, 伦理和道德的社会约束, 舆论的强大作用, 再加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寓情于景的叙事手法、悠扬哀婉的主题曲等, 在一种不动声色的客观性的描述中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 在银幕荧屏上实现新写实小说的个人化书写。韩剧中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准确客观的把握, 细腻细致的描摹非常深入人心, 尤其深得同样面临事业和家庭等各种关系困扰的中青年女性的共鸣。工作中的竞争、同事的远近亲疏、利益分配, 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无论是和谐还是纷争, 都有因东方文化的含蓄而有着为情义、得失难以启齿的心理较量。韩剧中的女性形象, 大多感情专一, 执著于理想与家庭, 遇到困难隐忍坚强。一方面负有传统的家庭责任, 另一方面也富有现代社会的事业女性特有的进取精神与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演员表演真实投入, 感情真挚, 画面干净, 色彩浓淡相宜。虽然韩剧冗长繁琐, 但还是在中国大陆有很高的收视率、有很强的视听效果, 很富有感染力。

三、当代韩国影视的立足点

韩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在文化层面上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韩国人认为人的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 二是伦理道德水平。韩国人所信奉的共同道德就是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1) 近年来亚洲金融风暴过后, 韩国人进行了反思, 认为西方文化道德在其鼎盛期过后, 已明显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 如“拜金主义”使人钱迷心窍, 不择手段;“个人主义”涣散集体, 瓦解民心;人情淡薄漠视亲情, 分裂家庭, 有害社会。于是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主张不仅要挖掘发扬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精髓, 而且要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道德为主体的“文化产业”, 一方面可以抵制欧美颓废文化道德对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冲击, 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仅在2002年韩国就向文化产业提供资金5000亿韩元, 约合4.5亿美元。同时, 韩国又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 随后又陆续对原有的《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了修改, 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空间。 (2)

四、当代韩国影视的文化价值

韩剧在我们国内的流行主要是东亚文化圈共存的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 不仅韩剧, 新加坡和日本的影视剧也都同样在国内深受欢迎。这种文化的同质性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也是当代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的转型期, 国人的思想迷失和对传统宁静和谐文化精神的渴望。尤其是韩剧, 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更为纯净、雅致、唯美。优美的画面, 无论朴实还是华丽都很生动, 传神的对白, 悠扬动人的音乐, 准确细腻的表演, 细致深刻的心理刻画, 东方文化特有的仁义、礼孝、含蓄、内敛, 切近而遥远的熟悉, 感动着世纪之交的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渴望亲情和谐生活的芸芸众生。

《我的名字叫金三顺》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在细节中。”用曲折的剧情吸引人, 用唯美的画面迷倒人, 用婉约的音乐打动人, 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氛围, 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 韩剧就是通过对其中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 完成了对中国观众的一次又一次征服。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生活剧, 当代韩国影视在电影电视剧题材选题和内容情节中面向生活与现实的个人化形态上, 都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战略方式是文化市场化运作的独特显现。韩剧注重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细节中, 充分挖掘通俗琐事的表意潜力, 在细致入微的家庭生活流程中客观呈现、主观营造厚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并借以倡导真善美, 使人物的精神得到逐步的阐发和张扬。可以将韩剧的文化价值概括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倡导现代观念而又尊重传统、看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呼唤现代人的沟通理解。

五、结语

影视作为重要的传媒平台, 承载着文化和社会的精神文明。韩剧的成功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中国的影视发展良莠并存, 应该从韩剧的成就中汲取精华, 再现中华文明, 构建和谐精神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 道德伦理观作为儒家思想核心内容, 一脉贯穿于《四书》始终, 成为一体, 进一步完善为儒家的道德观。历代王朝很重视礼制, 周礼作为社会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之后, 日趋式微, 但其作为道德伦理规范并未在中国社会消失, 汉代儒学家重建礼制, 汉代礼制民俗也使许多传统节日成为定制, 元宵、清明、重阳等节日流传到今日。周礼经汉儒调整改造, 更加规范化、民俗化, 尊卑观念、等级意识强化, 中华民族的温、良、恭、俭、让渗入民族心理底蕴。现实中我们更应该发扬传统, 在社会的转型期做好文化的传承, 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现代, 泽被后世。

注释

1 崔根德[韩]:《韩国儒学思想研究》, 学苑出版社, 1998年版。

3.谈韩国影视作品的主旋律 篇三

[关键词]韩剧主旋律宽容和谐儒家思想

近几年韩国电视剧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吸引了大量观众,其收视率决不亚于国产大片。面对韩国成功的影视作品,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功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抛开其成功的艺术技巧之外,在我国受到欢迎的原因,还在于韩国电视剧弘扬的主旋律——平和、宽容、和谐相处触动了中国人的心灵。韩剧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看韩剧好像在重温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旧梦。可以说,韩国的电视剧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韩国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而失去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一、以宽容和谐代替对抗

韩国电视剧呈现出来的文化样式不像中国电视剧那样显得那么沉重,比如说他们的家庭关系更多温文尔雅、尊老扶幼,于是显得更为传统而符合东方文化,这可能更符合看多了中国电视剧,强调争斗、尔虞我诈的阴谋来得更温馨动人。按道理来说,韩国所处国内环境与文化负担远比中国沉重,既有目前的半岛分制而带来的战争威胁,又有外国兵(美国)驻扎的现实,还有久远的文化源头在哪里的困惑,比如把首都汉城改为首尔。其所处环境的矛盾与对抗性并不轻松,但其影视作品却刻意营造一种平和、宽容与和谐的氛围。这不能不说与其影视作品的社会导向性有关,社会的主流民意追求和平,不希望对抗和战争,愿意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念,拒绝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全面西化。其“平和、宽容与和谐”的价值观念在其家庭伦理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比如《看了又看》、《大长今》等电视剧都反映了这样一种创作理念。

反观中国的部分影视作品,与目前我国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并不是太协调。我们近年最优秀的一些电视剧往往是表现生活的苦难、多样的矛盾以及极具对抗与争斗性的作品。这可能与我们的忧患意识有关,但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的思维方式,需要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我们不需要仇恨和愤怒,更不需要阴险和毒辣。我们的许多影视作品却在做着与此相反的事情,让人们过度的体验矛盾与冲突,过度的体验邪恶与争斗,不管电视剧故事情节的最终结局如何,这种体验的本身就对人产生了极其消极的作用。所以,才有“非礼勿视,非礼勿闻”的古训。

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被继承和传播

韩国电视剧在中国观众中受欢迎,是因为它较好地反映了中韩两国共有的传统文化。不错,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多次的打击和淡化。所以现代生活中保留的并不多,我们的影视作品较少反映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不过是在反映真实的中国现代生活而已。有人认为韩国文化正宗的传承了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这样说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韩国文化中保留的儒家伦理道德比中国要多,这恐怕没有谁反对。

(一)长幼有序的家庭生活

韩国的电视剧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让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较好的继承。虽然现在的韩国经济地位有所进步,人的观念也在有所改变,但是韩国那种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却永远的驻留在所有韩国人的大脑中。比如韩国的地铁车厢,每一节的两边是专门给老人和小孩坐的,在车厢里,年轻人宁可坐在地上,也不会去占那些位子。敬老爱幼在韩国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可在中国报纸上经常看到很多子女为了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互相之间推来推去,电视里有时也不得不体现这一社会现实。考虑个人利益,不负责对父母的赡养,肯定是与现代社会相悖的,类似于尊老爱幼这种伦理道德,都在韩剧中却得到了比较好反映和弘扬。

现实中韩国女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地位完全不同。韩国未婚女性的地位很高,特别是恋爱中的女性。但是结婚以后,在严格恪守男尊女卑思想的韩国社会中,少妇们却是活得最辛苦的。如果“不小心”嫁给了一家的长子。少妇们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比如夫家在中秋节聚会,她必须一个人从早到晚做出一家人的3顿饭、打扫屋里屋外。《看了又看》的剧情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当然男尊女卑并不是什么好传统,但做媳妇的为全家人做饭在我国早已很难见到了,现在我国一般是婆婆做饭。

(二)以德报怨的宽容思想

很多人看《大长今》,欣赏长今以德报怨,吃苦耐劳精神,欣赏韩国人对礼仪、文化的尊崇与保留,这让我们又看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传统的儒家思想,而这些在当代国人的观念里却渐渐地流逝,那些传统与文化虽源于中国却没能顽强的保留下来。尤其是传统文化在中国影视剧中是缺失的。

以德报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但我们的影视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并不多。

(三)对中庸思想的表现

中庸这一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在韩剧中得到了体现。中国的电视剧极力追求激烈的冲击,在理论观念上强调创作要表现正邪对立、正反相斗,要论清正和误的道理,于是形成斗争剧的模式。而韩剧突出表现家庭伦理、普通的人情世故。《大长今》中的主角长今在剧中所表现出的宽容与忍耐精神,如果在中国电视剧中出现,很可能被认定为庸俗、庸碌、献媚,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百姓长期承受的文化教养更多地认同了斗争秩序,而排斥中庸观念,这与我们所受到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教育(包括影视作品)密切相关。我们的影视作品的导向可能更多的偏向于如果想进取就要斗争这一方向。在以往,“创造”新世界的理念一直占据上风,传统就等同于庸庸碌碌,庸常就被认为是小人的举止,而《大长今》却让人们看到了相反的东西,让人看到了平凡中的可贵与伟大,这可能就是它风靡一时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强调人本、重视和谐、尊重历史、器重文化传统的新阶段,人们的心理有向着传统靠拢的需求。这应该是一种合理的价值回归。

三、还原生活,追求生活常态

中国的影视作品一般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基本创作理念,所以,影视作品在剧情设计时,都强调剧情人物的极端矛盾与冲突,强调剧情的曲折与复杂,追求激烈的冲击。这样,比如使正常状态下的百姓生活被漠视,特别是传统生活常理不受重视。而事实上老百姓生活中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纠葛,曲曲折折的情感故事。与中国具有斗争倾向的影视作品相比,韩剧对家庭伦理、普通的人情世故的强化就格外醒目,让中国的观众耳目一新。

看中国的影视作品,观众只是关注剧情本身,而难以将影视内容与自身生活建立联系,而得到有意义的生活启示。而韩剧在处理剧情时,展现的基本上就是生活常态,是对生

活的还原。因此,人们在看电影或电视时就等于在回味自己的生活,其社会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四、韩剧对我们的启示

(一)传播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影视作品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生存并延续至今的基础,有其自在的合理内核。负有社会教育责任的影视作品,应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用艺术手段阐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民主自由、以人为本、公正公平等基本思想。让影视作品真正起到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让广大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成功,其实就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同,借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了韩国的民族文化,我们也可以借韩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文化来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随着“地球村”日渐成熟,影视剧创作也要立足于国际化。让“地球村”里更多的“村民”都能认同中国文化,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肯定会有促进作用。

(二)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是影视作品成功的根本

从艺术创作的手法而言,韩国的电视剧有类型化的趋势,略显单调。但问题在于单调并没有影响其收视率和受欢迎程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电视确实是丰富多彩,不单调,但是中国电视的产业化类型并不成熟,比如说喜剧或者情景喜剧除了少量作品,还并没有太多为人称道的创作。中国剧的强项还是在两头,一是现实题材的生活剧,二是古装剧。中国电视剧在制作时总想尽可能适合更多观众的口味,但越是考虑对大多数的适应,越难出精品,因为众口难调。但看似由于类型化而略显单调的韩剧,由于抓住了观众的情感需求。而对不同观众群都产生了吸引力。它们在中国的热播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反证了中国电视剧的缺失所在,忽略了人们对温厚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古典的,有利于和谐的家庭伦理需要,忽视了真诚的情感需要。我们的剧作吸引观众的往往是曲折的争斗故事、不断纠葛的反目为仇的故事、大起大浮的斗争故事,而韩剧恰恰是占据了我们影视作品所丢失的空荡。要想让中国的影视剧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在如何抓取观众心理上下工夫。

(三)优秀影视作品并不意味着高成本

韩国最近在中国热播的几部电视剧,内容精彩,长而不冗,但拍摄成本并不高。不像中国的某些大片,动辄上亿,钱没少花,并没有换来应有的社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没有优秀的编剧,等于一部电视剧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红色改编、老电影改编、小说改编、重拍老电视剧都说明优秀编剧的缺乏和原创剧创作的萎缩,如此怎能繁荣中国的影视产业。

(四)影视作品必须妥善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4.影视鉴赏复习提纲 篇四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影视鉴赏?应该如何理解影视鉴赏?

答:一般的影视观看活动并不等于影视鉴赏,影视鉴赏是观众观看电影作品时候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观众通过影视影像和语言、音乐等媒介,获得对影视作品所所造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一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

对于影视鉴赏的含义应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A,影视鉴赏是一种认识活动。一方面,观众通过感知影视艺术的形象,通过影视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只有通过这一认识活动,才能最终得到实现。B,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影视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既有审美对象——影视作品的客观原因,更有鉴赏主题的主观因素。影视鉴赏中情感反应的主要来源是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中活跃着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观众在鉴赏影视作品,沉浸到眼前的艺术世界中时,他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2.电影艺术

答: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它的艺术门类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而电影知道。本篇论文就从这一不同点入手,从电影艺术的产生开始,论及电影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汇是画面和音响;蒙太奇则是贯穿其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段;擅长拍摄运动着的对象,也让运动性成为了电影的语意。画面、音响、蒙太奇和运动性,让电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更突出的展示在有电影语言产生的电影的特性之中。

电影的艺术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言的。本文选择了戏剧、小说、绘画、电视作为电影的比较对象,从各个角度论述了电影艺术的特征。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与同化之间的区别划分了戏剧与电影的界限;演故事与讲故事、观看与阅读、时空综合与时间性让电影与小说区别开来;即便是与具有很多共同“语言”的电视相比,由于其观看环境与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叙事的完整性和片断性上相互区别,并且在画面与声音上各有侧重,这些区别也让它们作为两类不同的艺术而存在。

所以,与戏剧相比,电影是体验真实的“梦境”;与小说相比,它是呈现于时空中可视的故事;与电视相比,它是必须在影院环境中观看的,具有仪式性的一项活动。

3.简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

答: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第一部电影诞生。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定军山》,主演是谭鑫培,说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在一块儿,就是京剧。到1949年是中国电影拓荒时期和初步形成规模的时期,这一段当中主要出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变化,尤其是30年代以后共产党介入电影业,开展了一个主题电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鸳鸯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现实,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当时拍的《余光曲》获得了莫斯科电影奖,还有1935年拍的《风云儿女》部片子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说《马龙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向着光明的路上飞奔。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长影等一些电影基地,以它们为骨干也成立了一些电影厂,每一年都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这一段,当时出的《难忘的1959备忘录》、《早春二月》、《阿诗玛》、《五朵金花》都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当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是电影相对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为这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比较多的政治运动,四人帮控制着,但是就在这一段当中,电影人顶住压力,拍出了《创业》、《海峡》、《闪闪的红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肯定。从1978年到90年代,开展了思想解放运动,拍出了《芙蓉镇》这一批带有伤痕的电影,而且拍出了《开国大典》、《大决战》这些革命历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从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除了美国一枝独秀以外,其余的民族电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的发展,1996年专门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一个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影视河流”等等方针政策保证了中国电影的正常顺利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2002年中国电影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个票房开始上升,综合实力开始增强。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好多影片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得大奖,而且高居票房榜首。比如说《英雄》在国内创造了2.5亿票房,在国际上北美地区连续两周票房榜首,这是以往中国没有的情况,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电影摄影的原理

答: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

5.简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

1917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6.简述中国电影六代导演的划分标准及代表人物。

答:模仿与开创——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最有代表意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开拓创造者。作为中国电影饿开拓者和建设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尝试与摸索——第二代导演。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活跃的舞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蔡楚生、袁之民等人。这些导演在默片领域和有声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这个时期也为电影导演施展了才华提供了一个很宽广的平台。

成熟与开拓——第三代导演。则是与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步并进、共同成长的创造着,其中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谢晋、水华、成荫等人。作为时代的呼应者,他们的电影创作形成共同的趋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赋予的总体特征,如强烈的政治观念和阶级意识,明显的教化意图和拯救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明朗、朴实、抒情健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尚。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

继承与发展——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一般是指“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在电影美学范畴,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中国电影掀起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这一世界,中国现实的主意的传统更为深入地呈现出来,创造了电影的又一次辉煌。大环境促使第四代导演在复苏之始就出手不凡,被激发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得到最大的限度发挥。代表人物有黄健中、谢飞,吴天明等人。

探索与分化——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明显增多,无论是在题材还是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的传达出时代的特征。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困惑与反叛——第六代导演。他们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的出现,在创作中也有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有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管虎等人。

7.电影音乐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能通过电影音乐突出影片的主题,达到歌颂主题思

想,帮助观众明确电影的思想意义。

(2)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和心理活动

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

(3)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并起到连贯作

用和加强蒙太奇的组接作用。能用音乐和歌曲把一些原来分散的镜头组合成完整的有关联的艺术整体。

(4)描绘自然生活,描绘时代空间,描绘民间民俗,描

绘地方风貌,能引起观众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联想。

(5)擅长用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处理和改变影片的节奏

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对刻划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6)通过听觉感受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感,因而使银幕形象更丰富、生动、真实,大

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答:(1)布莱顿学派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2)欧洲先锋派

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3)电影眼睛派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8)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9)新德国电影

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11)新好莱坞电影

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

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9.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启蒙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10.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由来

(一)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1.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到现在,在哲学、艺术和文化学界都没能给出后现代主义一个绝对的定义。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对“后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性”作了区分。在他看来,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2]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3]。在文化学界,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把“后现代主义”命名为“后现代社会”,而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名之为“后工业社会”,文艺批判家鲍德里亚名之为“传播信息的狂喜”时代。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建立起来的“现代主义”的解构。它以反传统性、反理性、反主体性、反崇高性的形式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11,(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二十世纪是电影艺术辉煌的一个世纪,这种由叙事艺术、图画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相结合组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二十世纪展示了非凡的生命力。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不可避免地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从而,后现代主义开始在电影艺术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2.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马里-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画面的随意拼贴、拍摄现场与电视采访的插入和故事情节脱离主题等颠覆传统电影艺术的手段。同时,在许多电影理论家认为,费里尼的《八部半》和安东尼奥的《女人的证明》等早期的反叛性电影也可以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3.到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开始大量涌现,在1982年波兰电影大师吉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盲目的机遇》,九十年代,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拍摄的《低俗小说》、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拍摄的《罗拉快跑》和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的《重庆森林》等影片都开始大量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拍摄和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2.摄影流派中的新现实主义 1.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2.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3.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13.什么是印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14.什么是自由电影?

自由电影(free clllerna)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于1956至l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又是以这一系列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作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称。1956年开始,英国电影学会的实验基金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同资助一批有志于“复兴英国电影艺术”的青年拍摄了一批短片,并陆续在英国国家资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时,这些青年导演联合发表了一些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他们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摄的影片都是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但是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们忌讳用纪录性一词来描写他们的影片,因为他们认为,由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曾倡导用纪录电影来为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的利益服务,纪录性一词已含有粉饰和美化现实的涵义。这一运动的倡导人林赛·安德逊甚至宣称,纪录手法将妨碍电影杰作的产生。这些青年导演虽然对电影制片业持敌视态度,但并不反对同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象瓦尔特·拉萨里和约翰弗莱彻等著名电影摄影师都曾为他们拍摄影片。自由电影运动同当时出现在英国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反对保守观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联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称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就同自由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创作上有过密切合作。

15.什么是真实电影及其特点?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 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

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16.什么是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

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徵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及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梯诺于七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索拉那斯宣称,“第三电影”的斗争目标是揭露“第一电影”(“以好菜坞电影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电影”)和“第二电影”(“以拉美国家模仿好菜坞电影的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宣传新殖民丰义的民族电影”)的反动性。

17.什么是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18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制成了电影视镜。它的形状像一只小箱子,里面装有放大镜,能让一个人观赏活动影片。由于电影视镜只有胶片而无银幕,故还不能算作电影。

1895年12月的一天,在法国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墙上挂着一幅几平方米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幕布。屋里的人处于幽暗之中,一个个面对幕布,翘首以待奇迹的出现。随着一道刺眼的光束照射,白色幕布上出现了奇特的影像。尽管影像无声无色,却是那么形象、逼真。这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俩发明的电影。从此,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电影的诞生日。

1896年在上海播放的西洋影戏,就是从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演变而来的。1905年,我国进口了一台手摇式电影机,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这可算作电影在中国的诞生。

19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是什么?

1.电视的产生——电视产生的基础是无线电和广播的出现。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研制成功了机械电视系统,然而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电子电视系统代替。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电视的形式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演出。从此这一天便成了世界电视诞生日。新中国电视的诞生日是1958年5月1日。当天晚上7点整,北京电视接收机的荧屏上出现了“北京电视台”的字样。当天播出了座谈会,新闻记录影片、诗朗诵、舞蹈、科教影片等节目。

2.电视节目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节目也在发展。早期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电视剧等。早期的电视仅有节目的概念。电视节目只是单个节目的概念,节目与节目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如前所谈的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的重要手段。电视栏目是将同一定位,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个专栏,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片头、主持人、板块构成,风格特征、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予以播放。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栏目。经济频道的《生活》、《幸运52》、《开心辞典》等栏目。综艺频道的《同一首歌》、《艺术人生》、《星光大道》等栏目。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佳片有约》等栏目。

20影视鉴赏中的文化储备包含哪几个方面?

影视鉴赏者在鉴赏之前,对鉴赏对象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如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恐怖片。这种选择既与鉴赏者的世界观,人生修养有关,也与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有关。这些都关乎一个人的文化储备。

(1)审美情趣——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有人喜欢看恐怖片,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科幻片。这就是不同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性。

(2)文化积淀——文化积淀主要指鉴赏者知解影视作品所需要的知识存量。如果不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看不懂《乱世佳人》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如果不了解苏联的卫国战争,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就要了解这部影视作品的有关情况。

(3)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鉴赏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看电影或电视《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马上叹道:“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接着又说:“似曾相识今谋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敏锐的感受力。敏锐的感受力是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审美能力对影视鉴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审美能力却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审美实践,才能养成

电影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1)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尽管电影是诞生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之后的“第八艺术”,但它却包含着前七种艺术的众多因素。一部电影的拍成,是编剧、编辑、导演、演员、美工、摄影、作曲、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各种专门人才综合劳动的结果。可以说电影是对前七种艺术的兼收并蓄、熔于一炉。第一节

影视鉴赏的含义与过程:电影与电视

(2)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电影要艺术地再现生活,必须运用胶片、摄影机、照明、录音、洗印等包含现代科学技术的材料和设备。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都会参加到电影制作中来。因此,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3)电影是一门真实感最强的艺术——戏剧、音乐、舞蹈,较多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假定性来表现生活。电影表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和实实在在的人。电影所展现的情景和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允许有假定性。电影必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4)电影是一门受众广泛的艺术——一台音乐、舞蹈、戏剧的受众,即使连演一百场也不过几万人。一部电影可以拥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观众。一部电影可以翻制成若干拷贝同时在国内放映,还可以送往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

(5)电影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电影一旦摄制完成付诸发行,如果发现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无论编剧、导演、演员,还是其他创作人员,面对银幕,都会因为无法挽回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因此,电影工作者在迷恋于电影魅力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

1,第五代导演主要是指“文革”时期被耽误学业,落脚在乡村插队或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新时期考入电影学院的第一批导演们,以及年龄、经历相近在80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导演们。开放的年代给予艺术创作创新的天地,他们的阅历给予电影艺术丰厚的内涵。新电影观念给予他们艺术表达创新的方向,同时又没有市场功利的挑剔和限制,因而使他们能够专心于艺术本身的探索与尝试,从而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影像本体变革成果。

2,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以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格外明显,无论在题材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特征。而注重影像本体意义,创作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则是他们超越传统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以及李少红、黄建新、夏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1,第六代导演也称“五代后”或“新生代”导演,用来统称学院派年轻导演和90年代以来有作品面世的新晋导演。他们与前几代的人员统一、边界清楚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他们带有很强烈的不确定特征,有些人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第六代导演。他们也未能从产生之初的星星之火而蔓延为燎原之势,但是凭着自身的锐气和才气他们勇敢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以创新和反叛为自己在第五代导演的环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2,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出现,在创作中也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管虎、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冯小刚等人。

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

1,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只是一个别名。

2,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高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3,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27·4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鍍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奥克·吉朋斯。他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戛纳国际电影节和中国部分获奖人

1,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原因,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由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分,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2,有关奖项部分,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还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竞赛部分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8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几乎得遍了包括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戛纳三大顶级A类电影节的奖项。

3,陈凯歌:获得了目前中国唯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他对戛纳奖一直不懈追求,从《孩子王》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直到2001年和6位世界名导合作,拍摄了《10分钟年华老去》。巩俐:她是中国去戛纳次数最多的演员,曾携其主演的《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等作品参赛。1997年出任戛纳影节的评委。虽然她没得过戛纳奖,但其笑容风靡戛纳。张艺谋:1990年送的《菊豆》铩羽而归,1994年送的《活着》败在《低级小说》手下。两年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终于捧回摄影技术大奖。葛优:电影《活着》对葛优的意义远远大于张艺谋,戛纳称帝对他的表演事业是个里程碑。之后,他坚持走商业明星的路子,成了大腕。

二,论述题。

1.概括影片《勇敢的心》剧情。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

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2.概括影片《花木兰》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

3.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

运输机飞抵西贡。

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进入一个越南村庄时,看见一棵树上吊着一个美国兵。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越南人得双脚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而更加怀恨

在心。

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冲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常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

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4.概括影片《投名状》剧情。

1870年秋,大哥一身官服,在城墙顶俯瞰自己的就职典礼舞台;充满理想、胸怀壮志的他,如果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极可能是推翻腐败清庭的新中国革命者之一,创大事业名留青史,可惜……

两个强盗和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导致他最后的毁灭。这两个强盗是曾跟他矢誓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二哥和三弟,而那个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莲生(徐静蕾饰演)。

率性而为的二哥,乃一条光明磊落的好汉,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二哥一生人最爱两个人,一个是莲生,一个就是十三岁便跟了他做强盗的三弟,把自小成为孤儿的三弟视如亲弟。

三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男人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杀手的狠冷,更有着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因此在他的生命中,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是他视如生命的永恒感情。自从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一役中,大哥这个陌生人为替他挡箭而受了伤,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天生的狂热使然,他对大哥的崇拜竟超过他对二哥的崇拜。

在二哥等人的山村被清军洗劫,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三弟极力主张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由大哥带领他们投效清廷,二哥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绝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首领地位拱手让给大哥。

作为男人世界中的一个好兄弟,二哥在女人世界中却是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浓烈的大男人热血,令他少了那种迷住女人的浪漫魅力;他的妻子莲生却偏偏又是那种深信一见钟情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尽管他当年救出被卖到扬州当雏妓的莲生,尽管他很努力的去关怀莲生,但目不识丁的他就是没有莲生所喜欢的文人书卷气,始终得不到她真心的爱。

为实现天下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借助以二哥、三弟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营”暂时为清廷效力,原来是要借助攻打太平天国结集军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大哥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碍。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屠杀被二哥劝降的太平军降兵,只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三弟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

本来,大哥距离成功已仅有一步之遥,但他的作为伤透了对他崇拜不已的三弟。就在就职大典上,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大哥竟横死于刺客之手……

5.概括影片《阿甘正传》剧情。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信。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遭遇。

6.《秋菊打官司》影片的剧情。

答: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王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各级裁决都判定村长赔钱,可是村长一直不肯正式认错道歉。

秋菊不服,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以为她与村长之间的官司就此了结,不料市中级法院此时判决下来,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秋菊望着带村长的警车远去,感到茫然和失落。

深刻含义略„„

7.《南京》影片的剧情。

答:剧情分析,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深刻含义:(略„„)

8.《末代皇帝》影片剧情。

剧情简介,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略„„

9.《天下无贼》的剧情简介。

答:男贼王薄(刘德华扮演)和女贼王丽(刘若英扮演)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浪迹天涯的亡命恋人。他们在一列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王宝强扮演)的农民,他刚刚从城市里挣了一笔钱要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王薄和王丽最初想对他下手,后来却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并由此与另一个扒窃团伙(葛优扮演其头目)引发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男贼王薄和女贼王丽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亡命恋人。两人在富人家里设圈套,连骗带威胁抢走了男主人的宝马车,然后千里迢迢到西部将车倒手卖掉。王丽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因此想脱离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出于对二人小偷身份的羞愧,令她怀疑自己和王薄能否当好家长,因此心情非常复杂,而王薄对这些无从知晓,两人在途中几次发生矛盾。在回程的火车上,二人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的民工,带着在西部打工挣下的一笔钱想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执意带着钱上了路,王丽因与傻根曾有一面之缘,深深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和他包里的钱,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而车上另有一扒窃团伙,想将傻根的钱偷走,于是,王薄、王丽二人与这个团伙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团伙头目黎叔意欲收服王薄遭拒,该团伙其他成员与王薄比试皆败下阵来,交手之中却被潜伏的警察把钱掉包,后警察现身,将双方逮捕,黎叔和王薄、王丽均欲从车厢上逃走,却相遇。王丽先走后,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与黎叔交手不敌,临终时意欲惊动警察,并发短信给王丽,安慰她没事,剧终黎叔被捕,画面定格于王丽。略……

5.影视鉴赏 篇五

学号:201010501094

姓名:赵鑫

指导教师:唐柱

摘要:学习了十周的影视鉴赏,为了检验学习成果所以特地的去观看一部影片,在观看的同时将带着艺术审美的知识去欣赏一部影片,这一次选择的影片是《让子弹飞》,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对白表达··方面去欣赏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学到了很多电影方面和做人的知识,感觉原来一部电影的制作要考虑这么多的方面,难度这么大,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关键字:艺术、个性、正义、幽默、感触、收获、学习影视鉴赏已经快十周了,感觉收获很大,现在才明白,我以前看电影都是在看热闹,在此之前已经看过两次《让子弹飞》了,只是觉得,它是我这两年所看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国产片,具体是为什么我也说不出来。学习了影视鉴赏之后,我将开始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将在欣赏的同时学习电影的艺术。

一.故事介绍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北洋年间,南部中国。一场惊天动地的火车劫案之后,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然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南国一霸黄四郎虎视眈眈镇守鹅城,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二.影评介绍

1.人物介绍

在电影艺术中人物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片中中姜文饰演张牧之(张麻子)、葛优饰演马邦德、周润发饰演黄四郎······。人物的性格各异且鲜明。他们将人物的性格演绎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将剧中的人物活活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感觉他们就像是经历过那种情况的人。

张牧之(张麻子):北洋豪侠复杂而立体的多情悍匪,昔日蔡锷军中猛将张牧之,北洋战乱后落草为寇,成为纵横山野的绿林悍匪。他带着手下一班有勇有谋的弟兄,踏遍南隅江湖劫富济贫未遇敌手,直到在鹅城遭遇黄四郎。

黄四郎:南国鹅城一霸,继承家业靠贩卖烟土发家致富,坐拥整片碉楼群落,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号令爪牙不可一世,让鹅城百姓敢怒不敢言。这也为他王朝最终土崩瓦解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黄四郎是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时代超前人士,这从他的穿着用度都可见一般。马邦德:通天大骗可怜可恨又可亲可爱的骗子,老汤本是一介书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他却桃花不断逍遥自在,化身通天大骗,走上了一条闯荡江湖之路。在一次上任县长途中,与张牧之狭路相逢,只得假扮师爷共赴鹅城。

县长夫人:原是马邦德在青楼中结识的相好,在摄人心魄的妩媚容颜下,却有着一颗男人般的雄雄野心,天不怕地不怕。

胡万:是黄四郎的贴身心腹,暗中主管鹅城大小事务,不但能作为助手献计献策,还常常亲自披挂上阵,欺压百姓颠倒是非,心狠手辣气焰嚣张。

花姐:是黄四郎所开艳阳楼中的奇女子,身怀一手打鼓绝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不仅吸引了张牧之,也让他手下的小兄弟为之着迷。2.场面介绍

场面也是一个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场面刻意渲染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性格与心情。

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场景来反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比如说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八匹白马拉着车头车厢拢共两节的蒸汽火车在铁路上狂奔。看得出来,“特色”火车承载的一半是农耕传统,一半是工业文明。时代感直面而来。鹅城的西方建筑群风格,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西方文化入侵的时候,中国人民受西方的欺压。在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群众都是没有穿上衣的,这是在暗指人民备受黄四郎和官僚的压迫和剥削,苦不堪言。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县衙门口的冤鼓本是为百姓伸冤所用,但是却长满了藤蔓,说明了恶霸官员狼狈为奸,百姓有冤没处伸。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出现了一只老鹰的场景,这也算是首尾照应的表现。3.声音介绍

电影的声音有很多种比如说“台词、音乐、场景的声音、心里的声音······。一句关键性的台词不但刻划人物的性格,也同时表达剧中人的思想和情操。一种声音更加能渲染气氛,为剧情的发展做铺垫。所以声音是电影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让子弹飞》中,运用了大量的好台词来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下面将中间介绍台词在剧中的重要作用。在电影的一开头就用了一曲《送别》来渲染整个电影的气氛,将基调送入了一个舒缓而又悲凉的程度;紧接着张牧之的“让子弹飞一会”直接就点了题;再接着就是一曲激昂的军乐说明了战斗就此打响了,影片也就开始进入主题;一个闹钟的配合就直接把张牧之的人物性格表现的生动了,张牧之说话思路清晰,做事情有条不紊,做事情果断有勇有谋;张牧之的一句“先动脑子再动手”再一次证明此人有勇有谋;当张牧之问马邦德“当县长最要紧的是什么的时候”马邦德回答他说“忍耐”,这个词语看是简单,但是这为以后在鹅城的艰辛埋下了伏笔。

一句“县长来了,鹅城就太平了。县长来了,青天就来了。”这台词为剧情的向下一步发展设下了背景;紧接着黄四郎的一句“霸气外露,找死。”就说明了在后面的情节里他们两个势不两立,必将有一场斗争。一山岂能容下二虎啊;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刮穷鬼的钱,哪个有钱就挣哪个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张牧之为人正直且富有性格和原则;“花钱买官当县长,就是跪着要饭的”说明在那个时代,官要靠买才能当,挣钱还要看地头蛇的脸色行事,反映出社会之黑暗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在剧中多次出现了“麻匪遇见恶霸”可见这句话就是贯穿整个剧的主线。

花姐对黄四郎说的一句“他是流水的县长,你才是铁大的老爷。”这句话反映出黄四郎在鹅城可以只手遮天,也表现出花姐能言善辩的能力;马邦德的一句“杀人诛心”在后面也出现了多次,可以看出次师爷的智慧。

在剧中多次出现了口技哨子的对话,比如说在张麻子赴鸿门之前安排任务的时候,还有在张麻子在鸿门宴上叫兄弟侧退的时候,这都为电影增加了几分神秘和幽默的气氛;在鸿门宴上张牧之、马邦德、黄四郎第一次坐在一起吃饭,在饭局上他们的对白幽默而富有内涵和智慧,用这些幽默的对话,化解了一场场尴尬的局面。可以看出这三个人都非等闲之辈。在收到两大家族的钱后,兄弟们都劝长牧之远走高飞,而张牧之说“六子和夫人的命必须要黄四郎的命来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不在是仅仅为了钱,更加是为了报仇。也说明张牧之重感情有仇必报的高大的形象。也表明了这个剧即将进入高潮部分。后面再黄四郎派人假冒麻匪去搞乱张牧之,而张牧之六兄弟在县衙的一段对话中,老七:“我从来不做仗势欺人的事,我喜欢被动。”老五:“以我的性格万事不求人。”老四:“没有活人来告状”·····。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这六兄弟都有自己的不同性格,并且用诙谐的语言来渲染整个电影的氛围。也为看电影的同时带来了乐趣。

在张牧之出城剿匪的誓师大会上伴随着《波基上校进行曲》的乐曲而走上了台。这支曲子动感,有节奏还附有一点小小的诙谐,再加上他们的齐步,让人看了轻松愉快,仍俊不禁。在后面黄四郎放马车出来收枪的时候,张牧之放枪又出现了“让子弹飞一会”再一次点题,做到了首尾照应,也表明整个电影将进入到了尾声。在最后的一段对白 “ 张麻子: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黄四郎:我!张麻子摇摇头:再想想。黄四郎:不会是钱吧?张麻子:再想想。黄四郎:还是我重要。张麻子: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黄四郎:那谁重要?张麻子: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它将整个电影的所有都做了和总结,更是为整个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蒙太奇介绍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电影的画面是分别拍摄的,运用蒙太奇手法把众多的镜头剪辑来,可以表现完整的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构成一部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片,便成了动人的饶有风趣的影片。这就是夏衍所说的“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让影片有序且自然的表达。

三.观后感介绍

第四次看着不电影,看完之后还是有一种应由未尽的感觉,电影应用了大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电影表现艺术手法,片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表达诙谐幽默。《让子弹飞》的语言很给力。或一针见血,或语带双敲,或激情澎湃,或荒唐可笑。它的这种语言对白的张力,正在于其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通道,时而六经注我,时而我注六经;《让子弹飞》的情节也很给力。片中的情节看似荒唐,现实中的“开胸验肺”却已成往事。“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这就是历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好人总倒霉。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在无法无天的世界里,好人永远是弱势。另外影片名字让子弹飞其实就是子弹在飞,一个子弹乱飞的世界,哪来的正义。这或许就是酱缸国的宿命。《让子弹飞》不愧是近几年难得的一部很好的国产影片。这也是他能够赢得票房的保障。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2653231.htm(让子弹飞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377.htm(电影艺术 百度百科);

http://wenku.baidu.com/view/f38676a7b0717fd5360cdc7a.html(蒙太奇作用 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d49a6a48f7ec4afe04a1df66.html(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百度文库);

6.英语影视鉴赏作业 篇六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heroism

英雄崇拜在每种文化中都存在,英雄主义在其特定的文化中代表了特殊的社会文化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同文化对英雄主义社会价值的定义却不一样。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创造自己的英雄来保持其精髓是每一种文化的责任和目标。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评价英雄的社会价值,不同文化的分歧就在于怎样的人能被视为英雄。

论及美国英雄与中国英雄的差别,从影视的角度出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美国英雄大多都是年轻的帅哥,而中国英雄大多年老。但在影视中,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却是内在的文化差异。

就起源而言,中国英雄主义的起源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英雄主义是在人们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产生的;其次,英雄主义产生于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再次,英雄主义产生于阶级斗争;最后,儒家思想对中国的英雄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总的来说有四种心态背景引发了美国西进运动中的美国英雄主义:第一,获取新的土地;第二,追求理想中的富裕之乡;第三,不满足感的吸引;第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征服。

就其特点而言,在美国影视中,美国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有与众不同的吸引人的性格特点。他们强调自我和个人价值。比如,在《生死时速》中,男主有傲慢的特点,只按自己的意志做事情,不会考虑世俗观点,其主要表现就在于电梯事故中,歹徒劫持他好友要挟他要钱,可是他却开抢伤害人质而达到抓到歹徒的效果。除此之外,美国影视中的英雄还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英雄都在成功前经历挫败。第二,英雄有对家庭的责任感。第三,英雄除了身体强健之外,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勇气。第四,美国电影常常表现出英雄在危险境况时的幽默。

和美国电影中拥有强健体魄的英雄不太一样,中国电影中地英雄更多的表现内在品质,很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比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就表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英雄形象。当个人利益和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是把国家民族大局摆在第一位。中国电影中的英雄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往往表现得完美,没有缺点。这种完美的英雄形象,拉长了普通人和英雄的距离。

7.韩国影视图书在我国的发展探究 篇七

一、影视图书的概念

“影视图书”, 顾名思义就是影视剧与图书两种文化形式互动的产物。一旦有成功的影视作品出现, 出版商就会抓住这样的机会策划出版影视文学作品及其相关衍生出版物, 借助影视的力量, 该类图书销售往往能在短期内取得很大的突破。对于影视图书的含义, 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界定:一是指原著图书的影视化, 即原著—剧本—影视的改编过程, 包含因影视剧上映而重新出版的原著图书或重新设计原著内容、形式而再版的图书。[1]二是指影视剧的读本化, 即剧本——影视——读本的改编过程。这些出版物一反过去先有原著而后改编、摄制影视的常态, 变为先创制影视, 赢得了观众追捧后再创作读本, 如由热播韩剧改编的同名影视书《原来是美男啊》《继承者们》等。三是指影视作品间接的衍生出版物, 包括原始的影视剧本、导演创作纪实、片场日记、主演写真和传记等。例如, 由热播剧集延伸而来的男主角写真《知韩·李敏镐》《知韩·金秀贤》等。本文主要针对后两种“影视后出版物”[2]进行探讨, 即由韩剧改编而来的小说、漫画及相关衍生出版物。这类图书的读者定位一般为狂热的粉丝, 在装帧形式设计和宣传推广方面紧密结合韩剧, 受韩剧播出档期的影响深刻。

二、韩国影视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全球化”视野的韩国文化发展战略下, 1997年《天桥风云》《星梦奇缘》等韩国电视剧的热播开启了“韩流”的序幕, 2000年, 《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等韩剧将“韩流”推广到了世界, 更触及中国出版界。韩剧依靠细腻起伏的情感故事引发了青少年群体的情感性消费, 韩国爱情小说凭借毫无瑕疵的浪漫爱情唤起了青少年读者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出版商和影视公司很快捕捉到了读者的这种消费心理, 于是兴起了同名影视及图书相互改编的风潮。

作为典型代表的《蓝色生死恋》, 伴随剧集火爆荧屏, 相关出版物应运而生。2001年, 由北京知己图书公司策划出版了包括《蓝色生死恋》在内的“超级韩流”系列, 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反响。自2005年起, 韩剧一改“苦情”风格, 走起“浪漫喜剧”路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我叫金三顺》在全国上柜不到一周2万册就售罄, 重印2万册仍然供不应求。[3]此外, 上升到国家文化形象、符号层面的大型励志剧《大长今》2005年在中国热播后在出版界引发了新一轮的韩剧热, 各种与“长今”有关的图书争相出现:包括文学类图书、养生食谱类图书、励志类图书、韩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人文类图书等。这些韩国影视书始终带着显著的流行文化烙印, 多是出版商包装出的“一次性消费品”, 其品质低劣的问题随之暴露。2006年来, 出版市场经历了由剧本攒成韩国影视书的泛滥时期后, 由于缺乏文化品位, 这样的图书销售陷入僵局, 引进的韩国影视书寥寥可数。随着韩剧的高热度、高人气, 越来越多的影视书以高品质翻译和高水准装帧的姿态出现。由时下当红韩国偶像之一张根硕领衔主演的韩剧《原来是美男啊》的同名漫画书于2013年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前为止, 其市场销售码洋已经突破60万元”。[4]

三、韩国影视书的传播困境

“韩流”风靡带动韩剧热播, 也使得影视图书的选题日趋丰富。图书作为传播思想、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播媒介, 不应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略其精神效益, 这就有必要从韩国影视图书的传播过程来分析它的传播困境。

(一) Who——出版社跟风出版

跟风是出版界的一大恶疾, 一旦出现什么书畅销, 一大批相关图书就随即出版, 这种现象在韩国影视书中也非常普遍。这样的图书虽然在满足读者的一时新奇的同时获得了一些销量, 事实上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原影视剧的降温, 这些质量低劣、制作粗糙的书就会成为库存积压。另一方面, 国内出版界对韩国影视书的哄抬导致韩方将引进书的版税在无形中拔高, 加大了出版社的版税压力和营销成本, 市场风险也开始显露。

(二) Say what——图书质量粗糙

韩国影视图书大多都是伴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而出版发行的。事实上, 大多数韩国影视书并没有原著小说, 影视公司将剧本改编权卖给中方出版社, 出版社为了以最快的时间抢占市场, 便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将“泡沫剧”迅速改编成文字。这样的影视图书将故事设定在理想状态, 脱离了现实, 大多数情况下其对白仅仅是对影视剧的简单重复, 作品本身并无文学价值。同时, 影视里的音乐语言、“蒙太奇”艺术效果也很难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示, 使得信息量大大减少, 于是损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者便不再愿意购买, 对影视书的销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 In which channel——社会环境的制约

“传播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 在这里主要讨论传播渠道的环境制约。首先, 图书引进的审批制度和限额制度决定了韩国影视图书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 影视图书销售周期短暂也是制约这类图书畅销的主要原因。对于影视图书而言, 其主要特点就是时效性强, 销售周期短。一般来说, 影视剧对图书确实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但一部热播的韩剧影响力有限, 韩国影视同期书的销售寿命也就更短, 即便剧集播映与图书策划同步进行, 也难有图书同步韩剧上市。所以选择合适的时机上市图书, 是值得考量的。

(四) To whom——读者的主动决策

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终点, 也是传播过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在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中, 被传播不等于被接受, 受众不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而是具有辨识能力和自由选择权的个体。韩剧观看的被动消费和书籍阅读的主动消费是有区别的, 读者可以理解韩国影视图书文本信息, 同时也可以主动决定是否购买这边书。

(五) With what effect——缺乏良好的文化效益

“韩流”文化本身的困境就在于自身文化底蕴的缺失, 在思想上缺乏深刻性和广泛性, 加之出版业竞争激烈, 一些出版社草率盲目地出版韩国影视书。在这种浮躁心态下, 原本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变成了为利益所驱的粗制滥造, 图书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不能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

四、韩国影视书的发展潜质分析

影视作品能够给人直观的印象, 而饱满多元的故事情节和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图书的显著优势。受众对韩剧有了一定了解后, 便更易于接受影视图书中的文字表达。因此, 韩剧能够促成影视书出版畅销与媒介环境、“韩流”影响和读者心理是分不开的。

(一) 媒介环境催生影视书的出版

在消费和娱乐为本的大众文化蓬勃发展下, 娱乐性和通俗性的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的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对于出版市场而言, 读者不再以文化性、创造性、思想性来要求出版物, 而以娱乐、消费、缓解内心情绪为需要来选择图书。这恰恰为韩国影视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剧情细腻感人, 又注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关系, 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魅力和风情民俗, 让中国读者感受到韩国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婚丧嫁娶、宫廷礼仪、市井生活等等, 满足了他们对外国风俗民情的好奇和欲望。

(二) 韩星效应推动影视图书畅销

在“韩流”发展的过程中, 韩国明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 中国观众喜欢的外国明星中, 韩国明星高居榜首。[5]韩剧演员拍完一部剧后会到处宣传, 其靓丽的外貌和时尚感、亲和力吸引了大批粉丝, 他们趁机写自传、出写真, 源源不断地给粉丝们新鲜感和满足感。韩国影视图书大都配有主演介绍、精美剧照、拍摄花絮等, 对“哈韩”的青少年读者来说, 通过阅读影视书可以搜集偶像的一切资料, 了解他们的拍摄趣闻, 在心理上获得追星的满足感。因此, 由自己喜欢的韩星主演的电视剧改编而来的影视书自然能带动销售。

(三) 读者的品鉴心理选择影视图书

影视剧是编剧、导演及演员对剧本的再度创作, 内容靠形体表演说话, 但人物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无法完整地展现, 而影视图书的出版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当看完韩剧后, 观众会将小说与剧集进行对比和鉴赏:小说是怎么写的, 故事内容是否有增删、人物是否有改动, 演员的形象与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是否吻合, 从而品读故事的深层意蕴。

五、韩国影视书的发展路径探索

电视和图书的不同语言意境导致电视画面语言并不能完全替代文字语言, 电视场景的直观性也不能完全取代文学艺术的描写。[6]但韩剧的高收视率无疑是为影视书做了大量免费广告, 对图书的畅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影响渗透在出版的各个环节。

(一) 选题策划

好的选题首先要满足读者需要, 这就要求出版者时刻把握受众的需求及变化。作为影视书的读者, 其阅读动机并不仅仅是盲目地追风, 而是期待在书的阅读中找到新的乐趣。因此, 火爆的韩剧便是影视书选题的重要来源。就内容而言, 影视书要兼有文学性与通俗性, 要想影视书畅销, 最核心的是作者必须有诚意地创作, 而非为商业利益“攒书”, 要对改编作品的进行创新, 而非简单复制韩剧, 除了全面展示剧情, 还可以融入剧集的创作过程, 甚至开发韩剧衍生而来出版物。只要真正契合读者需求, 挖掘出影视书的核心价值, 通过内容的延伸表达和差异化表现, 传递出区别于韩剧的核心信息, 无疑是让影视书成为持续性热点的关键。

(二) 装帧设计

影视图书的包装设计可以利用各种影视元素:在封面上搭配醒目的主演照片吸引读者;在扉页上, 可以配以剧中导演或演员的签名, 增加该书的收藏价值;内文中提供配合剧情发展的剧照, 尤其是剧中经典画面的再现, 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购买欲望。

(三) 发行营销

首先, 依赖于韩剧的影视图书有其特殊的时效性, 可以说, 影视图书的生命力是与韩剧捆绑在一起, 前者可能会因后者的热播而热销, 也会因后者影响力的削弱而滞销。所以选择恰当的时机, 抢占绝对的市场先机, 对影视书的销售极为重要。其次, 针对韩国影视书特殊的受众特点, 可以将网络 (如粉丝QQ群、微信、微博) 作为出版信息发布渠道宣传图书, 以网络书店作为图书销售主要投放点。此外, 由于影视书与韩剧天然的关联, 利用剧中导演、主演签售的方式来满足读者追星心理的营销手段十分有效。

当下的韩国影视书出版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仍具有具体实践操作的可能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韩星效应使得韩剧与图书的互动有迹可循。

摘要:图书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起到相互推动和炒作的作用。由于韩剧自身具有时效性, 韩国影视书又存在跟风出版、内容粗糙、缺乏文学价值等问题, 致使销售低迷, 遭遇传播困境。而从媒介环境、韩星效应和读者心理来看, 当前韩国影视图书市场潜力巨大。因此, 在引进出版韩国影视书的过程中, 完善出版各个环节不足, 从读者的角度选题策划, 利用影视元素装帧设计, 借助韩剧特点宣传营销以促进韩国影视图书发展。

关键词:韩国,影视图书,改编,出版

参考文献

[1]张文红, 叶磊.“影视同期书”出版现状调查与分析[J].出版广角, 2012 (01) .

[2]王振铎.媒介发展规律之一证——文本出版与影视传播媒介的互补互动[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 (06) .

[3]曹雪萍.韩国影视书不断搅动2005年畅销书市场[DB/OL].中国新闻网, 2005-09-05.

[4]涂桂林.影视同期书成为出版亮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3-17.

[5]尹月.“韩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J].长治学院报, 2012 (03) .

8.韩国影视产业发展原因浅析 篇八

文化产业已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基础和路径。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作为韩国文化产业重要支柱的影视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成为推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大力量。可以说,影视产业极大的推动了韩国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但是与韩国相比,发展势头明显有些不足。本文将从若干方面对韩国影视产业发展迅猛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2.韩国影视产业发展原因分析

从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占有率节节攀升,韩国影视出口额也是大幅度激增。影视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本文将从政府支援度、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营销战略、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对韩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剖析。

(1)政府的大力支持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优化影视产业的发展环境,韩国政府从政策、资金、法律、机构、人才等方面促进和支持影视产业,为影视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早在20世纪末,韩国政府就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事业作为21世纪创造高附加值的重点发展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制订中长期计划和目标,并设立韩国放送影像产业振兴院等机构,制订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并有效指导和支援韩国影视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几年来,这些机构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孵化、催生和推动作用。

为发展影视产业,政府在政府年度预算方面加大了影视产业预算,并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为新创的影视文化企业贷款。文化事业财政预算2000年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2001年又上调9.1%,进入“1兆韩元时代”。2002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基金共融资文化产业事业费5000亿韩元,为文化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销和出口、人才培养,分别投入1700亿、1870亿和1430亿韩元。与此同时,韩国还设立文艺振兴基金、电影振兴基金等多种专项基金,来促进韩国影视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以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可以迅速的收集到相关资金。

韩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影视业的发展,1955年,对国内所有电影制片商都实施免税政策。时至今日韩国国内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还在从不同的方面保证和促进韩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并且,韩国政府鼓励像三星、大宇、现代这样的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并且在税收方面实行减税甚至免税。同时,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影视产业,在政策上实行电影配额制,即规定义务上映日。根据韩国《电影振兴法执行令》,韩国电影院每年至少播放146天国产电影,电视台播放国产影片也必须保证达到25%。

(2)影视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影视业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发展的,韩国影视产业的振兴是和韩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自1998年韩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以来,该国的影视、动漫和游戏等文化产业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且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产业链条。韩国文化观光部在2005年公布的《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涵盖韩国出版、音乐、游戏、电影等10个领域的文化产业市场销售额为44万亿韩元,占当年韩国GDP的6%。由此可见,影视产业已经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并发展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产业和韩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韩国影视产业与韩国服饰、餐饮、化妆品、电子产品和旅游等产业在发展中相互联系,发展了一个相互影响和带动的循环体系,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商业链条。一方面,韩国影视产业的成功发展促进了全国化妆品、饮食、医疗整容、日用品等工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韩国影视产业的增长。

(3)韓国政府和民间的市场营销战略

韩国政府在2007年专门召开国务会议,根据“韩流”发展现状制订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推进策略,将“韩流”市场分为深化、扩散和潜在三个等级,目标分别为中国和日本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东和中南美地区,分阶段推进。从有着文化和地域贴近的地域(如中国和日本)开始开发,到逐步打开下一个市场,这三个市场之间都存在着“环环相扣”的联系。

在韩国,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的市场观念比较发达,许多影视公司很注重国际市场营销。无论是韩国影视作品,还是“韩流”明星,十分注重包装策划,甚至虚饰美化,在公众面前表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韩国影视作品,从制作到拍摄,再到包装、后期宣传、推介和销售,是一套完整的亚洲版好莱坞模式。此外,釜山国际电影节等三大电影节也成为韩国向世界宣传和推广本土电影的平台。先进的营销手段少不了畅通的营销渠道,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境外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已有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四个办事处,用以加强市场调研和开发,正是这样完善的中介机制和完善的海外销售渠道推动了韩国影视产品的出口。

(4)韩国的影视业积极迎合了市场需求

在国内,抓住国人需求,渗透国内市场。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三个国家的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超过50%,而韩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韩国电视剧在国内也广受欢迎,这就大大鼓舞了韩剧的导演和相关制作人的信心和士气,能够不断的创造出韩国人自己眼中优秀的影视作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是由于有了国人的认可,国内市场的大力支持,韩剧才有了底气走向世界去征服海外市场。

巧妙的“东方”策略,迎合了东亚、东南亚观众的需求。韩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国别身份和意识形态特征,而是在尊重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将整个东方文化作为其文化背景和题材资源,使有着文化同源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家庭观。

3.结语

一个国家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及相应的发展基础及策略。

上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带答案下一篇:单位放假通知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