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2024-10-01

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共7篇)

1.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篇一

酒店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方法

%的酒店经理对这样一个公式都十分熟悉: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从该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成本费用是酒店经营支出补偿的最低界限,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然而,这一简单公式所蕴涵的深刻管理哲学并非为每位酒店经理所掌握。本文从工作误 区与重点的角度谈谈酒店成本费用控制问题,以期和广大经营管理者进行一次有益的交流。

一、四个常见误区

有效控制成本和费用对经营目标的实现如此重要,使得绝大多数酒店决策者都十分注重成本费用管理,甚至还出现了“成本总经理”的说法。而正是由于过分强调成本问题,酒店往往不知不觉地陷入成本费用控制的误区和怪圈之中。

1、特性顾客合法利益

在控制成本费用时,每个酒店经营管理者都应该牢记两个公式,即“利润=价格-成本”和“低成本 低质量”。前者是日本著名企业丰田汽车公司的经营观,其基本涵义为在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减少成本就能增加企业利润;后者则是对第一个公式的约束,对酒店而言,即指降低成本不能以损害客人的利益为代价。

然而,在现实经营过程中,有一些酒店尤其是规模小、档次较低的酒店选择了舍本逐末的做法。它们随意取消服务项目甚至减少客房用品的标准醒配量,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或者在食品加工中减少配料定额等。这些短期行为最终会使酒店失去市场,因为它们不但没有遵守“顾客就是上帝”的法则,却公然“在上帝头上动土”。

2、降低设备用品质量

为了迅速减小成本,低档酒店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的酒店往往喜欢在设备、用品上“打主意”。一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采购时,不是借助科学的市场调查购买物优价廉的商品,而是试图用低价采购一般的设备或用品,以降低成本;

(2)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致使设施设备提前报废;

(3)某些设备老化或信笺、服务指南等低值易耗品早已过时,却不及时更新,最终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

3、压缩正常营业费用

一座大型酒店的营业费用一般有25项之多,其中,除了工资、折旧、大修理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大额项目外,还包括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劳动保护等多种费用。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上述费用的支出都是维持酒店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而不能随意削减。例如,若不对客房、餐厅、车队等部门的设施设备进行定

期大修,在短期内的确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但从长计议必将使大量设备提前报损。遗憾的是,不少酒店经营者由于追求短期政绩等原因,偏偏采取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

4、削减员工福利待遇

在开展成本费用控制时,酒店还容易步入另一个误区--克扣员工工资或减少正当福利,以降低企业的营业费用。如果酒店经营者抱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彻底错了。假日饭店联号的创始人威尔逊先生认为,“有幸福愉快的员工,才有幸福愉快的客人”。克扣工资福利不仅不能控制费用,还会导致员工把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中,造成一些人为的浪费和额外的支出。更糟糕的是,员工的抵触情绪会明显降低酒店的对客服务质量。

二、五大工作重点

酒店对成本费用控制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预算控制法、标准成本控制法、费用差额分析法及主要指标控制法等。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酒店管理层要明确控制的重点,即主导努力方向。

1、节能降耗

一般情况下,一座大型酒店的燃料和水电费要占正常营业额的5%左右,占全部营业费用的1/4强,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局的一份调查报告,美国有代表性的酒店中一般都有减少15% ̄30%和能源消耗的空间,这一比例在国内酒店业中可能更高。对酒店而言,节能降耗主要指合理控制燃煤和水电的使用量,具体对策如下:

(1)采购先进的节煤锅炉,并使燃煤的粒度和水分与其设计要求相符合;做好蒸汽管道的保温、维修工作,杜绝跑漏汽和散热损失;保证锅炉用水的水质,增强其传热效果;合理调节入炉的过剩空气系数,保持最高的燃烧效率;

(2)按照客房、厨房等部门对用水量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科学和管道口径;加强管道、阀门的日常维护,防止漏水和长流水现象的发生;

(3)采用新型设备,降低变压器的能耗;根据不同场合及用途,合理选择各类节能灯源,提高灯源的发光效率;健全日常节电制度,如二线部门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客房电路实行集中匙牌控制等;

(4)制定能源消耗监控比较表,及时分析和调整不合理的能源耗费。

2、采购水平

采购水平的高低不仅能直接决定酒店的营业费用和固定费用,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费用。实际上,控制采购成本有两层涵义,一上以更低的价格(包括货款、运费和磨损费)采购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二是确保所购商品或设备的质量。为此,酒店采购部门应把以下几点作为努力的方向:

(1)不断完善采购制度和改进采购程序,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2)经常开展市场调查,增强自身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3)积极拓宽采购渠道,推行采购招标,尽力实现“物美价廉”;

(4)合理控制采购的时机与数量,以降低购买单价、减少商品库存费用。

3、项目投资

客房升级、餐厅重装修、锅炉换型等项目的发生虽然间隔周期较长,但往往涉及的资金庞大并且会直接影响酒店未来产品的类型和档次,因而不容半点忽视。鉴于控制成本的目的,当前许多酒店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都采用了出包的做法,这点值得肯定。但项目出包的程序需要优化,在这里,笔者提供一个理想框架,仅供参考:(1)开展项目价值估算,明确目标成本,并制定可行的筹资方案;

(2)面向社会广泛招标,投标书内容包括设计方案、材料标准、工程报价等;

(3)召开竞标大会,组织专家和使用部门评选最佳方案;

(4)方案实施;

(5)严格验收并投入试运营。

4、绿色食品

时下,创建绿色饭店在中国酒店业中呼声很高,这种经营理念无疑值得大力倡导。通过开展创绿活动,酒店既可以帮助客人树立人本主义的消费观,又能有效节约经营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位客人在某酒店住两晚,如果该客人没有特别要求,酒店就不必换洗床单,第一天没用完的香皂也可留给客人继续使用,这样更能让客人有家处之家的感觉,同时也无形中减少了酒店的营业成本。

然而,在为客人提供绿色食品时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不降低酒店的服务品质;其二,提高创绿活动的透明度,让客人明明白白消费;三是将所节约成本的相当一部分让利于客人。否则,客人会觉得店方在借机省钱,进而认为酒店的产品没有“物有所值”。

5、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主要指成本费用控制的制度出台、执行监督和方法改进等活动,实际上,这些内容穿插在上述四个工作重点之中。

(1)实行成本控制责任制

成本控制责任是经营目标责任制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酒店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实现成本费用的目标管理,使各部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预测一个部门或某类具体商品的目标成本,常见的做法有标准成本目标法、预测价格倒扣法和计划平衡指标法等,其中,前两者运用得较为普遍。

所谓标准成本目标法,即酒店以标准成本为基础,确定某个部门或具体商品的目标成本(如公式1、2,以餐饮部为例)。

Cf=∑ QiSi(公式1)

式中

Cf为餐饮部的总目标成本

Qi为第i种商品(食品、饮料)的目标销售量

Si为第i种商品(食品、饮料)的标准成本

某食品的标准成本=预算营业收入×按标准配方的成本

销售价格

预测价格倒扣法,即酒店根据当前时常供需状况,以合理的预测价格和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为基础,推导出商品的目标成本(如公式3,以客房部的标准间为例)。

C=P(1-Tr)-E/Q(公式3)

式中

C为单位标准间的目标成本

P为标准间的预测价格

Tr为综合税率

E为客房部目标利润

Q为客房部目标销售量

(2)加强监督、改进缺陷

为配合成本控制责任制的实行,酒店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该机构可由财务总监直接领导,或另高独立的审计部门(与财务部分开),负责全面处理成本费用控制事宜,具体来说包括:协助各部门编制科学的成本、费用预算;开展成本差额分析,及时查清成本费用管理中的漏洞;对物料采购、设备维护、菜点制作等环节进行适时监控,发现问题要迅速处理;制定富有人性化的奖惩制度,有效推进节约成本费用的进程。

酒店的成本费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酒店的每项业务、每个部门和每位员工,归根结底都与人有关,因此,控制成本费用的关键仍在于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2.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篇二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费用超支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转以及医疗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来对医院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解:第一, 减少医院的运营成本。由于医院工作人员以及经济管理人员缺乏市场经济管理意识, 不仅大大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 同时还无形中制约了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 想要达到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宗旨, 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在减轻医院经济负担的同时, 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 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 越来越多的民营医疗机构不断涌现, 这就让本就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更加的雪上加霜, 并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 医院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必须要对现行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以及完善, 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从而为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医院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1. 现行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 很多医院负责成本费用核算的大多为财政部门, 然而根据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不同, 各科室成本费用产生的方式以及核算方法等都存在一些差别, 如果仅仅依靠财政部门来计算这些繁琐的成本费用核算信息, 不仅无法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 同时对于医院调剂医疗资源也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并阻碍了对医疗资源使用状况的有效监管。

2. 缺乏健全的成本费用核算制度

我国很多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 对于成本核算问题, 往往是在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基础上, 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而定的, 然而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多参考的是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医院依照这种方式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仅仅只能对每天的资源成本消耗以及财务报表等进行统计, 且这些报表在内容上也与财务处理之间缺乏必然联系, 使得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理念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可见, 医院如果缺乏健全的成本费用核算制度,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的整体效益。

3. 缺乏对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的正确认识

在新时期,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医院中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框架被保留下来, 但是财政对于医院的拨付金额却在逐年减少。与此同时, 很多医院由于缺乏对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的正确认识, 使得这部分医院很难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 不仅医院的经济效益不理想、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甚至于在某些极个别医院还出现了“鸡多不下蛋、龙多不治水”的尴尬局面。另外, 没有成本费用控制意识, 就会让医疗资源配置的监管工作形同虚设, 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三、加强医院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的有效策略

1. 建立健全医疗资源分配制度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中, 怎样改进以及完善医疗资源分配制度一直是医院管理的重点以及难点。只有健全的医疗资源分配制度, 才能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与资金作用的基础上, 维护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然而现实是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医疗资源分配制度都相对薄弱, 对其进行改进以及完善就势在必行。目前, 很多医院存在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 具体来说, 医院内部的重点部门会远远超出医院规定的考核绩效标准, 而其他一些不受医院重视的部门却与考核绩效标准相差甚远, 并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所以, 医院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发展规律, 来对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制度进行完善, 为医务人员创造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 从而在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推动医院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2. 加强对成本费用核算的监管

针对公立医院存在的惰性, 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并不断降低就医者的经济负担, 构建一个统一的成本核算平台, 可以实现对医院各项支出的动态监管。其中, 医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来加强对成本费用核算的监管:第一, 成立一个领导考核小组。医院的成本核算会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 且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而成立一个领导考核小组, 就能在加大对这项工作监管力度的同时, 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第二, 考核小组应该制定详细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 并定期对各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 奖励先进, 惩罚落后, 并促使落后部门不断优化自身工作模式, 从而在有效落实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的同时, 保证医院经济管理的效率。

3. 强化医院上下的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意识

医院想要进行全面的经济管理, 就必须要让全院上下都能在脑海中形成树立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意识, 并将以往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升级换代成能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全新思想观念。具体来说, 医院可以借助先进的宣传手段来向员工传输正确观念, 让员工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积极响应这一观念。另外, 医院在重点关注效益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对于医院整体发展的影响, 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医院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而实现共赢。

4. 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

在科技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医院日常管理中, 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中,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医院经济管理中, 搭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 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管理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在信息平台的支撑下, 经济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这就促使医院要加大对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前提下, 让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是确保医院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医院想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就必须要正确树立起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的观念, 建立健全相关的分配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制度, 并在借鉴其他医院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同时, 对现行的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模式进行改进以及完善, 从而在提高医院整体水平的同时, 为老百姓创造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3.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篇三

【关键词】地质勘查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与管理

地质勘查企业的施工项目有别于其他企业,现如今煤炭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地质勘查企业也急需考虑开源节流,寻求改变,在固有的地质资源勘查空间紧缩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企业转型,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要加强控制和有效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1.对地质勘查企业成本控制的理解

地质勘查企业成本指的是地质勘查单位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的归集构成了地质勘查成本,其成本的归集对象为工作项目即承包合同项目,地质勘查的工作项目门类众多,如固体矿产资源,矿井突水灾害快速治理,地面及井下水地质和工程勘查等。地质勘查的成本控制是指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成本和项目实施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预测、核算、决策、控制、评价和考核等一系列细致的过程,具体的控制途径是制定地质勘查企业目标控制成本,并作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勘查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只有进行成本控制,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

2.地质勘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地质勘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长期处于被忽视的位置,没有形成对成本的管理意识,没有具体的实施成本管理的计划措施,企业内部对成本的控制也是混乱状态,没有将项目施工前成本预算、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和施工后的成本核算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明确的项目分析。成本的超支不影响个人的收入,这个原因就使得企业项目的员工对于成本控制没有关注,更不关心,不跟自身利益挂钩的东西,一般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问题都导致成本控制的缺失或不足。

每个项目的成本控制的环节存在问题。成本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预算表,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预算:工作手段和费用归集。现在的地质勘查企业的项目预算多由地质技术人员来完成,具体依据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槽探、岩矿测试等工作完成的手段产生的不同的费用,来制定具体的预算。因为地质技术人员不是专业的会计,对于预算的具体运算,财务经验都是欠缺的,不仅对整个成本费用的控制存在失误的可能,也对地质技术人员自身也是一个挑战,从事自己非专业领域的预算问题。此外,没有规范的项目成本预算标准,和财务核算的不够规范,这些问题都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极其不利的。

3.地质勘查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和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的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成本控制不仅仅是项目负责人的事情,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责任要落实到单位、项目、班组和个人,建立成本控制和个人收入之间的联系,或者奖励或惩罚,加强个人的重视意识,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完成的始终,始终不能松懈,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严格有效的成本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工费,材料费,现场管理费等等,都要明确的控制成本,尤其地质勘查多为野外作业,条件艰苦,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的费用不能浪费,既不能超出所需也不能一味限制,影响到正常的勘查工作的进行,这就要求成本的预算要精准,这项工作的完美完成,也是为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有效贡献。科学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除了项目成本预算,还有施工中的成本控制,避免人为的浪费,对期间的各项开支做好登记,及时的补充不足和统计多余的部分。项目完成后,对材料设备等及时登记,统计在册,对项目开始之初的成本预算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及最后的核算,总结成本管理中的问题,都要分析清楚,给出修改意见。

其次,做好专项的财务工作,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完成。像上文提出的地质勘查的成本控制是由地质技术人员来负责,并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来管理的这种做法,是极其不恰当的,不能为了省钱而让非专业人士从事管理,这样很容易出错,效率也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必须设置专门的岗位,由专业财务人员从事地质勘查企业的成本控制,运用专业手段,建立完善的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信息管理系统,有备企业的适时查验,各个部门信息共享,利于全方位的监督检查的便利。专业财务人员可以对财务预测和分析做出专业的成绩,准确性和高效率自然也是必须,运用专业方法进行预测、控制、核算等等,这些由专业人员从事的成本控制,做到术业有专攻,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方案和经营发展的计划,可以有效促进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运作,会使得企业全方位发展的协调,共同进步。

结语:地质勘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在目前反映出的相关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加以改进,致力于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发展,在日益严峻的地质勘查环境和市场竞争形势下,只有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的竞争力,更好的克服自身弊端,寻求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正刚.对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面临问题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9).

[2]张扬.地质勘查施工项目风险分级管理[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作者简介:

4.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篇四

定价996优惠价490

作者张明科

册数规格全四卷 16开精装

出版社中国知识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财务科工作计划编制与成本费用控制及规范化管理实务全书

财务科工作计划编制与成本费用控制及规范化管理实务全书

详细目录

第一篇 计划财务科管理工作综述

第一章 计划财务科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计划财务科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模型

第三章 计划财务科的工作目标,职能和工作职责

第四章 计划财务科各岗位的工作职责

第五章 计划财务科组织建设管理

第六章 计划财务管理制度设计

第七章 计划财务科会计管理制度设计

第二篇 计划财务科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

第一章 财务战略、财务计划的内容与编制流程

第二章 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工作模板

第三章 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工具表单

第四章 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工作流程

第三篇 经营计划与年度计划的编制

第一章 经营计划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 经营计划的体系

第三章 经营计划的管理

第四章 长期计划及其拟定

第五章 短期计划的制定

第六章 年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及其拟定

第七章 计划评核

第四篇 生产计划与控制

第一章 生产与生产管理

第二章 生产组织

第三章 生产计划

第四章 生产过程的规划与设计

第五章 生产作业计划

第六章 生产过程控制

第七章 生产绩效控制

第八章 设备管理

第九章 生产系统的改进及先进生产方式

第五篇 各项费用的规划与控制

第一章 营业收入的计划与控制

第二章 人事费用的规划与控制

第三章 采购预算的规划与控制

第四章 资本支出预算的规划与控制

第五章 研发费用的规划与控制

第六章 管理及财务费用的规划与控制 第六篇 财务预算管理

第一章 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第二章 财务预算的组织与安排

第三章 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及应用

第四章 财务预算的执行

第七篇 筹资管理

第一章 筹集资金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第三章 筹资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资金成本及财务杠杆

第五章 资金结构控制

第八篇 投资管理

第一章 投资决策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章 流动资产投资

第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

第四章 证券投资

第九篇 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控制

第一章 成本管理基础

第二章 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

第三章 成本费用核算方法

第四章 成本费用控制

第五章 成本会计报表与分析

第十篇 利润管理

第一章 利润的形成第二章 利润分配

第三章 股利政策

第十一篇 薪酬福利管理

第一章 薪酬福利会计岗位职能与岗位设置

第二章 工资管理

第三章 福利费管理

第四章 工会经费管理

第五章 职工教育经费管理

第六章 其他职工福利管理

第七章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第八章 薪酬福利纳税调整与税收筹划管理

第九章 薪酬福利会计账簿和财务分析管理 第十二篇 计划财务科其他管理工作

第一章 财务分析与评估管理

第二章 财务控制与稽查管理

第三章 账款管理

第四章 外汇管理

5.成本分析与费用控制的意义 篇五

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开源。但是对于节流。即如何进行成本与费用分析与控制。则不够重视。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和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做好成本分析与控制。等于给自己做了一个诊断。通过分析与控制。可以发现企业的一些问题。未雨绸缪。让企业趋吉避凶。业务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

成本分析的定义

1.构成成本的各项因素

成本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直接原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简单地说。就是料工费。这在制造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要生产一种产品。必须投入这三个生产要素。缺一不可。

2.成本差异分析 在生产产品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是编制预算或标准。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及成本差异分析。

这种控制属于绝对数的比较。因为不管所编制的预算合不合理。实际的花费数字与事先所编制的预算或标准之间必定会有一些差异。

3.成本、数量和收入分析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变数太多。实际的花费与编制的预算之间总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随着生产或销售数量随时做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成本的控制和分析而言的。也称损益两平分析或保本数量分析。

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弹性的预算。也就是说编制好的预算。即成本和费用要达到某一个存量或营业收入。如果没有达到这个产量和营业收入。需要对变动的成本和费用的数字做一些调整。

差异化分析的方法

1.整体差异化分析

整体差异化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损益两平点分析、投资分析等几个项目来进行。

2.个别成本差异分析

个别成本差异分析包括职能的成本和费用的分析和控制。包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研发、财务以及资本支出。

3.整体预算的差异

除了进行差异分析。还要找到整体差异。也就是说从总体上分析。从整体差异分析里找到原因。可以从部门入手找原因。例如为什么企业的利润比以前少。到底是业务部门的业绩衰退。还是制造部门的成本增加。抑或是销售部门营销费用增长等。

4.量差与价差 在做差异分析时。主要分析量差和价差。量差即数量上的差异。价差是指价格上的差异。例如销货收入或叫营业收入。为什么比以前少。是因为销售量比以前少。还是因为薄利多销。尽管销售量增加了。但是整体的收入都在减少。所以要从整体上分析造成差异的到底是量差还是价差。

5.单项差异分析

在做差异分析时。不能只看总额。而且要看细目。即单项的差异分析。

【案例】

某一家企业年初的总预算是2000万。其中消费性的支出是500万。生产性的支出是1500万。到年底时正好花了2000万。这说明它的成本控制得十分好。

但实际上。如果做比较细目的分析和探讨。会发现消费性的支出对企业带来的贡献十分有限。本来预算是500万。结果消费性的支出方面达1500万。相反。生产性的支出只花了500万。而预算是1500万。虽然成本总额都是2000万。可是整个支出的内容却本末倒置。

点评:所以做差异分析时。不能只看总额。必须一项一项地分析。

差异化分析的先决条件

1.合理目标的设定

很多企业每个月都很辛苦地做差异分析。然而却徒劳无功。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老板在设定新的目标时。以为目标越高越好。例如他只能做1000万。却定了3000万的目标。以为这样可以驱策员工拼命干活。可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差异分析差距太大了。目标根本无法完成。

成本和费用预算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编制的。假设目标设定不合理。业绩的差异分析及成本费用的差异分析就会与事实差距太大。所以。设定目标时。必定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过小。

2.成本设定的假设

成本设定的假设包含适当的资源需求及作业条件。例如生产一个产品。需要投入直接人工。假设设定的标准人工、工时或工资率不合理。工资偏高或工时太少。就会做无谓的分析。

此外。一些费用的基准。如单价、费率。不管是出差的费用或是一般的交通费用。其设定也要十分贴切。例如销售部门。如果把价格定得很高。那么每个月做业绩差异分析时。是比较不利的。将来也会做很多没有意义的分析。

3.差异责任的归属

差异责任的归属必定要明确。也就是最后由谁来承担落差的责任。如果分析了半天。只是一堆文件摆在那里。仅供参考。那这个差异分析也就没有实际的效果。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成本超支。以后怎样加强控制。如何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定要落实最后负责的单位。否则浪费人力、物力。

差异化分析步骤

1.提供差异分析的表格

在进行差异分析时。必须做差异分析表。目前。许多的企业都有差异分析表。对每个月/年的实际支出与年初编定的预算做比较。以便作为控制的依据。

2.设定差异分析的标准

在进行差异分析时。需要设定差异分析的标准。如果差异的金额十分有限。需不需要做差异分析呢?例如一个人每个月只花500元人民币。假设差异是10%。即50元。这时如果投入差异分析的成本。比节省50元钱还要多。那就没有必要做差异分析。

所以有时某些企业会设定差异分析的门槛。也就是单项的成本或费用。差异的数字必定要超过多少钱以上或是百分比多少以上。才值得去做差异分析。否则投入的成本和费用超过要控制的成本和费用。那差异分析就失去实用性。

3.定期报表或汇报 差异分析报表必须定期填报。另外。除了填表。每个月都应针对成本或费用的差异分析进行汇报。明确由谁来负责。提出加以改善的措施等。这样才能够发挥管理的实际功能和作用。

费用控制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即事先建立各项支出的合理标准。预防成本超支。例如开发一个新产品。应该投入多少。研究发展的费用是多少。需要事先设定一个标准。

很多企业总是事后控制。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在控制上最好能够做好事前的控制。未雨绸缪。

2.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对已经发生的成本差异采取修正的行为。调整或修正未来的成本支出。当实际的支出超过原来所编的预算或标准时。不管是量差还是价差。都应该了解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

3.控制原则

在进行费用控制时。应采取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往往矫枉过正。采取过度的控制。把钱管得太死。

【案例1】

开发一个新产品。理当投入500万人民币。而老板只投入200万。这就是过度控制。最后也许产品勉强开发出来了。可是上市以后却无人问津。因为200万的预算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功能不足。性能度不够。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点评:所以在成本方面当用则用。当省则省。可以省的钱。一毛不拔。应该用的钱。毫不吝惜。

【案例2】

有三家著名企业。一个是日本A企业。一个是美国B企业。另外一个是欧洲C企业。它们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有不同的对策。

A企业有一套专门的控制机制。如果超过预算。电脑会自动删减。如前一个月的费用超过预算10%。那么下个月的费用预算就自动删减10%。

B企业如果前一个月的收入实际低于预算。或费用实际超过预算。则冻结未来月份的支出预算。一直到找到原因及有了解决的方法为止。

C企业是根据前一季实际营业收入的目标达成率(低于100%)或是以后一季。修正后的营业目标达成率(低于100%)。修正后一季变动费用。

点评:上述案例的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的三种不同的典型做法。这三家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所以采用不同的办法:

 A企业因为企业状况不是太好。将来的业绩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善。所以一旦超支就要立即裁减;

而B企业可能很善于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 C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6.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篇六

关键词:成本控制与管理,价值链,中小制造业

0 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人口大国的优势下,制造业更是占着重要地位。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5月,我国有中小企业近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其中,制造业222.87万户,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2.9%。它们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此外,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现在金融危机下,中小制造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其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获取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日益受到其增长成果的挑战,因此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成为首要问题。

1 中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和管理现状

1.1 中小企业重内部生产成本,忽略外部经济环境

随着市场格局的转变,企业在市场上即是卖方也是买方,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生产性费用比重下降,流通性比重不断上升。中小制造业的成本管理过多的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作为管理成本的主要手段,忽视对原料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发生的成本费用,造成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现在中小制造业都把企业成本管理的侧重点都放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对成本的控制一般通过削减成本项目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如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这样往往造成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以及员工流失等问题的产生。当对构成产品成本各项目的削减遇到瓶颈时,中小制造业将成本的节约指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寻找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产品设计、原材料的供应及储备、销售环节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8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1.2 中小企业对各环节认识不深,只重眼前利益

中小制造业在行业中是涉及环节最多也最复杂的一种,不仅包括外部的供应商和渠道商,还包括企业内部的运营的各个环节。大部份中小制造业就把所有的目标集聚在生产环节,认为只有把生产环节做好了,成本控制了,效益就上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与效益直接关系的还有收益,一个企业就是靠销售来营利的,而且现在是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一种商品都有好几个供应商,不再借以前那样是顾客找商品,而是商品找顾客。但又对一部分企业来说,在社会利益的驱动下,以效益为前提,大量生产产品,大量销售,以增加利润,往往这样在质量上出现问题,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2 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

每个企业都有它特有的价值链系统,其中供应商与企业之间、顾客与企业之间构成了价值链的外端连接点,把供应商、企业、企业的顾客视为一个整体,企业只占据整个价值链的其中一环或几环[2]。对制造业来说,必须了解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成本行为,这样才能对价值链上的各环节进行分析,而各种成本行为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贡献大小不同,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同,因此,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这个影响因素就是成本驱动因素[1]。因此对中小制造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时,首先必须识别企业所涉及的成本行为以及确定各行为发生的成本内容。

下面是中小制造业的产生价值的各环节,如图1所示。

在中小制造业的价值链中,制造业居于中间,是价值链生成的主要环节,上端有供应商,下端有渠道商及顾客,因此对中小制造业进行分析要从外部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入手。

2.1 中小企业行业价值链和成本费用分析

2.1.1 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分析

一个企业首先需要供应商为它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等各种投入,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开端。在中小制造业与供应商环节发生的成本费用主要有物流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采购成本。价值链中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21%,而这部份成本内容是由于企业而要把采购的原材料运送到企业生产所在地,往往由于路程远既耽误了工时,又花费超额运输费用;在原材料运至仓库并未使用之前,仓库需要人员来管理,材料在仓库里停留的越久,人力成本越大,即仓储费越大;对采购活动来说,当供应商少或与供应商关系较差时,原材料价格会偏贵,这样它的订货成本也会增加。

2.1.2 渠道商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分析

销售费用的增加经常在产品最终市场价格中占很大比重。产品在到达渠道商手上时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费用,如运输费、广告费、服务费等,这些费用总的为销售费用。

2.2 中小企业内部价值链和成本费用分析

企业内部每项作业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即成本,但每一个耗费资源的作业在这过程中创造了价值,故价值链优化及价值链成本管理自然就以作业为中心,中小制造业的作业主要有材料采购、产成品生成环节、销售。因此,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来分析企业中的每项作业[7]。

2.2.1 材料采购发生的成本费用分析

中小制造业是从材料采购开始为各项目的进行做准备,因此也显的很重要。材料采购过程中会发生运杂费、存储费,还有占最大份的材料费,所以这些费用的变动就直接影响了材料采购的总费用。运杂费就是指把材料运到企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因此路途的长远就决定了成本的大小存储费产生于在材料未用于生产时储存于仓库所发生的必要费用材料费就是材料的采购价,采购价越低,成本越低。

2.2.2 产成品生成环节的成本费用分析

一件产成品的生成不只是涉及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它还包括了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企业设计的产品包含的技术、创新、美感等问题就产生了产品的成本,而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其产生的成本越高;开发指的是新产品诞生之前为完善产品而进行不断的试验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生产是产品的最终生成阶段,也是产成品生成的主要环节,它涉及直接人工费、间接人工费、制造费等。

2.2.3 销售环节的成本费用分析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把产品推向市场,进而赚取利润,这个目的是在销售环节得以实现。销售一般涉及广告费、业务招待费、展销费等,这些费用都是与成本直接相关。

3 价值链视角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构想

运用价值链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制造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实际是价值链成本活动管理。对成本活动进行管理是指识别各成本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确定控制与管理成本的步骤[1]:

3.1 首先确定成本分析的价值链,中小制造业成本分析的价值链有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其中内部价值链中企业涉及营业成本与资产成本,成本分析即把占用营业成本或资产中的活动分离出来,同时不能忽视比例较小但正在增长、最终改变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并把营业成本和资产分摊到它们发生的活动中去;外部价值链分析就是分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成本分析涉及到营销费用与人力成本,而营销费用往往是企业成本占重额的项目之一,需要确定其发生营销成本的各个活动中,采取有针对的方法控制与管理成本。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科学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的,同时成本和资产的分摊也不需要像财务核算所达到的精确程度。

3.2 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小制造业的经营管理中,成本行为包括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企业的运营活动,生产过程有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等,企业的运营过程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的建立、技术的开发、人员的管理、设备的管理等。决定企业这些价值活动的就是成本驱动因素,影响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成本驱动因素是结构性成本动因[3],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等;影响企业的运营过程成本的驱动因素是执行成本,包括配料方案、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的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通过价值链开发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联系等。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明确相对成本地位的来源和如何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得知通过内部联系形成的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最优化和协调。所谓最优化,就是在各项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上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如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最合理的配料方案、最佳的工厂布局、最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生产合格产品,减少服务成本。所谓协调,指的是通过协调活动之间的联系,来增加产品的差别化或降低成本。如在多样化生产企业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开票、发货、出门等多个环节相互控制和制约方法,既可以加强内部管理,又可以充分掌握经营的动态信息,降低工厂内的协调成本。

3.3 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评估竞争对手的方法,可以通过公开的数据或通过与供应商、用户等渠道进行了解,无法直接估测的可以采取相对比较的办法。

3.4 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重构价值链两种主要方法,降低相对成本,确立企业的成本优势。如在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方面,可以采用淡旺季调价或促销活动,均衡工厂现有生产线的生产量,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在采购活动中,采用承包年购买量、分期交货来代替经常性的小批量购买等方式,提高规模采购量。而重构价值链则是从根本上改变成本结构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迈克儿.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34-121.

[2]王普查.论价值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成本控制[J].商场现代话,2007,(516):70-71.

[3]任继玲.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97-98.

[4]张明.成本观念的更新与现代成本控制[J].经济师,2002(6):182-183.

[5]王群.价值链分析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一个案例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6):73-76.

[6]陈君平,刘翠英.谈谈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J].管理视角,2007(,17):88-89.

7.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标准 篇七

【关键词】 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费用化;选择标准

近年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我国加快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步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ISO14000)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准入证,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开始公布环境报告,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成本制度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烈。

造纸行业是我国最传统的产业之一, 也是环境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目前, 造纸业的发展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制约,而在我国的造纸企业中, 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准确的核算环境成本,不仅有助于造纸企业合理确定成本,提高企业环保的积极性,也有助于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会计学术界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讨论,以及对世界各国发起制定相关会计准则的倡导中,并随着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环境管理法规的完善而逐渐形成,构成了现代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环境成本的会计理论框架尚不成熟,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或制度。同时,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环境不同,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1995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在其环境会计项目中将可以明晰地同环境保护挂钩的各种支出称为传统成本,如环保设备的投资、使用的原料、设施和物料的成本,减少使用这些物质或减少对这类物质的浪费,可以减少环境的恶化程度或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而那些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合在一起,难以清晰辨认其与环境业绩关系的成本则被称为潜在的隐没成本。不难看出,EPA的做法是根据支出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如果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就视为环境成本;否则,排除在环境成本之外。

199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The Intergovernmental Working Group of Experts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ISAR)在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ISAR对环境成本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成本。”ISAR定义涵盖的范围比EPA定义更广,也更容易被接受。但定义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执行环境目标”比较抽象,难以有效限定环境成本的范围。

尽管我国没有统一的环境成本定义,且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与环境相关的支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早在1985年,财政部就要求企业在“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用明细表”中将排污费单独设项反映;且在企业会计账务处理上,也将“排污费”和“绿化费”作为提供生产技术条件的费用在“管理费用”账户中进行核算。但是随着企业环保支出的种类增加、形式多样,仅通过“排污费”和“绿化费” 对其进行核算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明确环境成本的含义成为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首要任务。

企业是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环境成本的界定应当体现企业承担的环保责任,环境成本必须体现环保目的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为此,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所发生的各项人、财、物等消耗的所有支出。该定义明确表明,发生支出的目的是“环境保护”,而支出则产生于实现环境保护的手段或结果。具体而言,环境成本从发生的时间上来看是“可能已发生”或“将要可能发生”;与环境的相关度来看,既可以与特定产品“直接相关”,又可以与特定产品“间接相关”或“不相关”;从支付方式上来看,既包括货币性支出,又包括非货币性支出;从发生环节来看,又可以分为三类,即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环境成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和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

二、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的国际比较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是指将环境成本确认为当期费用,还是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是环境成本计量的两种方式。如果环境成本费用化,将影响支出当期的损益;而如果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就可以通过分期摊销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对产品的定价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国际社会对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标准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IASB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IAS16)中指出,“企业可能会因为安全或环境原因购置一些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此时,这种购置能使企业从有关资产中获得超过它们没有购置时所能获得的未来经济利益”。从IAS16的规定可以看出,只有“物化”的、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且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支出才能资本化。但这种资本化的支出必须依附于某项资产。

(二)FASB标准

美国从1989年起指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发布了“EITF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两个文件,基本表达了FASB对环境成本资本化的立场。FASB认为,如果环境支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1.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2.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包括稍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3.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比较而言,I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更符合会计意义上的资本化确认标准,如果环境成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与未来企业收益没有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而FASB则认为,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只要其对企业未来生存具有意义时,该环境支出就应予以资本化处理。从各国政府越来越关心环境问题、环境法规政策日益严厉的趋势来看, F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比I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此值得我国借鉴和采纳。

三、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选择标准分析

(一)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划分标准现状分析

传统的造纸业是一个高污染行业,造纸企业在废水污染的预防、治理、补偿过程中都会发生环境成本。在实务中,我国造纸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理解就是为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环境成本的范围也仅限于其造成的直接环境影响所付出的代价。为此,造纸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也比较简单,把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企业每年向地方环保局支付的排污费、企业因当期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及罚金、企业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项目作费用化处理,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然而,随着国家对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企业处理环境污染的技术也要随之提高,环境成本已不再仅仅是处理污染物的成本或是缴纳一些罚金。因为有时环境破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会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当期表现出来,或者有些环境成本不会在当期发生,企业应着眼于未来,充分考虑可能会在以后期间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将这类潜在的防治环境破坏的防治成本进行确认。

一些造纸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仅考虑部分环境成本,并对环境成本全费用化处理的做法,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的普遍做法,但有着非常明显的弊端。首先,这样做容易造成产品的成本信息失真;其次,全部费用化处理会导致企业抱着环境成本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想法变本加厉地破坏环境,不利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也扼杀了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标准

以F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条件为基础,具体到造纸业环境成本的资本化选择,除了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外,还应按环境成本受益期长短进行分类后分别处理(如表1):

1.第一类是受益期较长但属于一次性支付的环境成本支出。此类环境成本支出是指造纸企业因环境问题一次性支付的费用,但是其受益期不仅在当期,也会延续到以后的会计期间。它包括:(1)造纸企业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成本,如企业的环保设备支出,企业植树种草支出及产生的人造资源费用;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建造,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等。(2)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如对有环境污染影响的材料替代,对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整、材料采购路线的变更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3)造纸企业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如对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造纸企业负担的部分。上述支出延长了造纸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改善了造纸企业的安全性,提高了造纸业效率,应予以资本化。但是如果此类成本当期发生额较小,即使会影响以后的会计期间,也应灵活地将其费用化。

2.第二类是受益期为当期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需持续支付的费用。此类环境成本支出是指造纸企业因环境问题每期都必须支付的费用,并且它的受益期只是在当期。它包括:(1)造纸企业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成本,如企业主动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等;(2)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如企业环保设备的维修、折旧,企业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成本,节能设施的运行成本,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成本支出;(3)造纸企业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如企业每年向地方环保局支付的排污费,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过后的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包装物等所发生的成本,企业在开征环境税的国家和地区支付的环境税成本等。对于受益期为当期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需持续支付的费用,由于是当期支付当期受益,一般予以费用化处理。

3.第三类是受益期为当期并且只在当期支付的环境成本。通常情况下,此类环境成本支出是因造纸企业当期发生了特殊的环境问题,其费用在当期支付当期受益,不会连续影响以后的会计期间。它包括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如对企业所在地域环保活动的赞助,企业的环境罚款支出,企业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企业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企业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如企业因当期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及罚金等。这类成本与以后期间发生的环境成本不会有紧密地联系,并且不会对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延长资产的寿命、改善环境状况等方面有重大影响,一般对此类环境成本予以费用化。

通过这样的环境成本资本化划分,可真正做到“谁受益谁承担”的配比原则;可以进一步合理分析企业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通过作业成本法等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企业降低自身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展望

总的来说,我国环境成本的核算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环境成本的复杂性及其涉及学科的广泛性,加上成本的量化困难等因素都使得环境成本核算困难重重。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体系仍待健全,应尽快完善环境法规,加大对污染的惩罚力度,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开展,使其发挥宏观指导作用;而对准则指定机构来讲,要加快对环境成本、环境会计的研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环境成本核算做法,切实解决环境核算问题,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讲,要彻底转变以往的观念,将环境效益视为企业业绩追求的一部分,将环保视为企业应尽的责任。在各方的努力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定能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齐头并进,而我国的环保事业也将取得巨大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会计研究,2006,(1).

[3]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1).

[4] 刘刚,陈毓圭.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怎样学好中学语文下一篇:国有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的程序如下